51费宝网说课稿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九年级上册数学随机事件说课

九年级上册数学随机事件说课

时间:2023-06-27 09:02:03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九年级上册数学随机事件说课

1、九年级上册数学随机事件说课

“随机事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的第一课时内容,为更好地把握这一课时内容,对本课时教案予以说明:

一、授课内容的数学本质:

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都源于现实生活,在平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着条件发生变化,这三类事件也会互相转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具有不确定性。另外,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也可能不同。这一课内容实际上是为后面的概率意义、概率的求法作准备、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理解三种事件的异同。

2、数学思考:a。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发展学生从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

b。从事件的实际情形出发,会简单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解决问题:能根据随机事件的特点,辨别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与他人合作。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促进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本课时内容在数学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位:

1、前两个学段内容分析:

第一学段即一年级至三年级,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第二学段即四年级至六年级,要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会阐明自己的理由。

通过前两个学段的学习,学生已有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初步认识,本课时正是对过去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抽象,为进一步求解简单事件的概率的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虽然有了前两个学段的知识作基础,但本课时内容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小学阶段是较为直观、表面化的认识,而概率初步开始把具体事件抽象化,是概率知识的基石,是接通小学和高中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桥梁。

四、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在生命科学、密码学、气象学等很多学科中,概率知识都体现了它的重要作用,生活中,发行各类彩票,比赛抽签决定主动权等事件都离不开概率知识。同时,这些学科中及生活中俯拾皆是的事件为理解本课时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五、教学诊断分析:

有前两学段的统计与概率知识作为基础,加之本课时通过抽签、掷骰子探究三类典型事件,摸球活动探究随机事件的可能性的变化规律,都直观明了,学生已在生活中有相关体验,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但在无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三类事件可互相转化,如:问题3中,摸出一个白球,在看不到的情况下,是随机事件,如果在看得到白球的情况下,则转化为必然事件或不可能事件,即成为确定性事件。

六、教学方法和特点:

1、情境式教学法:

课的开头引入部分,通过谁将得到刘翔北京奥运会比赛门票问题情境化导入,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求知的欲望。

2、游戏法:贯穿整堂课的抽纸签、掷骰子、摸乒乓球等活动都是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形象直观又富有趣味性,教学目标在游戏中实现,真正做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3、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学生以生活事例为素材,展开讨论,猜想游戏结果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

通过应用多媒体展示事件转化的内在联系,呈现丰富多彩的操作素材,同时,适当进行自由选题、选图答题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竞争、审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层层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个性化地、愉快地参与探究。

七、效果分析:

有以前统计与概率知识作基础,以及本节课大量的游戏操作为手段,三类事件的概念以及随机事件可能性的变化规律应该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有部分学生易受课堂上几大活动的开展而分散注意力,从而影响其对知识的更深层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活动时,要注意组织和协调。

2、九年级数学随机事件说课稿

九年级数学随机事件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数学随机事件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正确认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并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随机事件的特点辨别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体验中去感受数学,喜欢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并掌握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变化规律。

难点:

1、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2、探究随机事件可能性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口袋、小球、扑克牌、骰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篮球比赛前,有这样一位新裁判员想以抽签方式决定两支球队的进攻方向,他准备了三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纸签。上面分别写有1、0、0,在看不到纸签上的数字情况下,让其中一方队长从三根纸签中任意地抽取一根,抽到数字是1的纸签则拥有选择权,抽到数字是0的纸签则选择权给对方。

[师生行为]结合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队长会去抽吗?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谈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学完本节课内容后用严谨的数学知识可以解答。

[设计意图] 从篮球比赛中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活动1:猜牌游戏

1、展示四张红桃A,然后洗牌抽出一张,让学生猜这张是什么A?问可能是黑桃A吗?

2、展示红桃A、黑桃A、方块A、梅花A各一张,然后洗牌抽出一张,猜是什么A?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互动游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归纳出在一定条件下判断事件发生的结果有三种情况:可能、不可能、一定。

三、活动2:投掷一个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骰子六个面上分别刻有1到6的点数,每位学生掷10次并记录每次向上一面骰子的点数。

问:(1)通过实验推断老师任意的投掷一次骰子而向上一面可能出现哪些点数?

(2)出现的点数大于0。

(3)出现的点数会是7。

(4)出现的点数会是4。

在(2)(3)(4)三种结果中哪些是必然(一定)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哪些是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游戏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解决数学问题,引出三个概念: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四、活动3:我说你判断

在一个袋中有4个黄球,2个白球,任意摸出一个球是白球,它是随机事件吗?

[师生行为] 实验论证:

(1)袋中每个白球都变了形的前提下摸白球是必然事件。

(2)在形状、大小、质地等相同的`情况下,让学生看到并摸出白球,也是必然事件。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中发现原题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完善题目,得出一个结论:随机事件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活动4:我能说

让学生在生活中举出随机事件的实例。

[师生行为]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举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在举例与判断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

六、活动5:

(1)袋子中装有4个黄球,2个白球,这些球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地从袋子中摸出一个球是白球。

(2)袋子中装有4个黄球,2个白球,这些球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地从袋子中摸出一个球是黄球。

[师生行为] 教师让一部分学生动手操作并把摸出的白、黄球分成两类。让学生通过它们数量差异归纳结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所感知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并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出结论:随机事件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可能不同。

七、活动6:练习

1、说一说:下列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在地球上抛向空中的球会下落。

(2)度量三角形的内角和,结果是360度。

(3)经过城市中一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遇到红灯。

2、想一想:已知地球上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之比为3:7,如果宇宙中飞来一块陨石落在地球上,可能性大的是落在海洋里还是落在陆地上?

3、议一议:在[活动1]中为了使抽签公平,你能帮助裁判改进方法吗?

[师生行为]学生口答,教师要注意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判断,巩固新知,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八、 活动7:砸蛋游戏

在三个蛋中隐藏一幅田园风光图,让学生积极参加活动:

蛋1:小结谈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蛋2:一幅田园风光图

蛋3:一幅漫画

作业:P138练习

[师生行为]让学生自由选择每个蛋,在砸蛋游戏中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1、小结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2、结合田园风光图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陶冶情操。

3、在漫画中隐藏了一个数学问题,把课堂引申到课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板书设计:

25.1随机事件

定义:在一定条件,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性质:一般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

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可能不同。

探究:机会均等

关于教案设计的说明

教学思想:

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打破纯数学知识教学给学生带来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在教师创设的篮球比赛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猜牌游戏、投掷骰子活动、摸球游戏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各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教师安排的砸蛋游戏中进行知识的梳理,通过田园风光图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情操。同时在一幅漫画中引发思考把课堂引申到课外。

教学流程:

1、通过一幅篮球比赛的图片引出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凭生活经验进行解答,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可以更准确地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猜牌游戏中得出判断事件发生结果的三种情况:可能、不可能、一定。

3、让全班学生动手操作投掷骰子,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引出三个定义: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4、在教师安排的摸球游戏中让学生不断完善题目,从而逐步完善随机事件的定义。

5、让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例举出生活中随机事件的实例,让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6、再次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师生活动中自主构建数学知识,得出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变化规律。

7、在练习中让学生巩固新知,提升技能。

8、在砸蛋游戏中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在一幅美丽的乡村油菜花图片中陶冶情操(环境很美,我们要用心呵护它,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心旷神怡;数学不难,我们要努力学好它,因为它可以为我们生活服务)。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把学生从课堂引申到课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上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 等可能事件

一、教材研究

【教材分析】

“等可能事件”是上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新教材根据新课标增添的新内容,它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所以该节课的内容不仅是本章节的重点,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等可能事件的意义,体验生活中的等可能事件;

能用数来描述等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我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试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

【重点难点】

等可能事件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学情研究

预初学生在学习心理上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好新:预初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敏感,喜欢学习新奇的知识,但也有厌旧的倾向。

二是好学:预初学生求知欲强,要求上进,但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三是好胜:预初学生好胜心较强,“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尝试新事物。

四是好动:预初学生喜操作、制作等活动,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正基于预初学生这样的心理特征,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要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语言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通过让同学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克服学生对于数学固有的畏难情绪。

三、教法流程

根据我对于教材和预初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研究,从而确定了本节课我将实行的教法:数学试验教学。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

其基本的教学流程如下图

文本框:引入铺垫文本框:提出问题文本框:设计试验文本框:动手操作文本框:思考归纳文本框:反思拓展

(板书)

1、引入铺垫

①教师将3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黄球放入一个四周不透光的盒中,通过讨论从盒中取出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进而引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

②教师再将3个大小形状与黄球完全相同的白球放人刚才的盒中,并将其摇匀,经过简单试验,通过讨论从盒中摸到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进而引出随机事件。

③让同学举出生活中随机事件的事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随机事件这一概念的理解。

在此我有必要就选择摸球试验而非教材中采用的转盘试验做一说明:

1)转盘制作困难且难于保证随机,而摸球试验仅需不透光盒子一个,球即是乒乓球,乒乓球一般有黄白两色。

2)转盘引入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较摸球试验困难,若不先铺垫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学生就无法体会随机事件,进一步缺失对于等可能事件的概念的理解。

2、提出问题

变换盒中球的情况,使盒中装有2个黄球,1个白球。教师进一步连续设问:

“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是黄球”发生的可能性比上次活动中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大了还是小了?

“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是白球”发生的可能性比上次活动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大了还是小了?

能否用一个准确数据表示在此摸球活动中摸到黄球的可能性?等等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连续设问,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的问题;通过层层设疑,让学生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地进入到下阶段的自主探究和试验分析阶段。

3、设计试验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摸球试验的注意点在于:1)所用盒子四面必须不透光;2)每次摸球前必须充分捣匀;进一步理解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试验的随机性。

通过思考、讨论,可以统一试验方案:通过比的方法,即“摸到黄球的次数/试验总次数”来协调不同组摸球总次数的不同带来的差异;通过给每个球编号来为今后的说理提供可能。

我想试验设计是否合理是影响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在此阶段教师必须引领孩子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试验的注意点和合理方案,为试验的顺利展开和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打下坚实基础。

4、动手操作

试验操作:学生以四人为单位,分成12组,进行摸球试验。每小组准备2个黄球,1个白球。四人共做10次以上试验,并记录数据,完成以下表格

组长:_________;试验员:_________;观察员:___________;记录员:__________

试验总次数

摸到黄球的次数

摸到白球的次数

动手操作阶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核心,为了达到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必须保证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在思考。所以在动手操作前,要讲清要求、分工明确;在试验进行阶段,教师要穿插其中,参与讨论,纠错释疑,带动旁观;在试验结束后,要积极评价,并对于做地比较投入的小组予以正面的鼓励。

5、思考归纳

①汇总数据:让组长负责依次上讲台,将本组的试验数据快速输入课前准备的excel表格内

②由计算机自动统计数据。

③根据统计的数据结果,通过教师提问、分组讨论、学生归纳,引出“等可能事件”和“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计算公式”。

④引领学生通过填写图表,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的知识点。附图如下:

该阶段是本节课教学目标实现的着眼点,所以本阶段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透过数据、观察规律的能力;同时也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归纳,形成概念。这样做,既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达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教学目的。

6、反思拓展

设计如下问题:

用4个大小、形状相同,颜色不同的球设计一个摸球试验。

(1)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2,摸到红球的概率也是1/2;

(2)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2,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概率都是1/4,

你能用8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分别设计满足如上条件的试验吗?

将问题倒转,通过试验设计以求达到既定概率,是对已学知识的反思和巩固。

四、教法反思

《全国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而我本节课所采用的数学实验教学正是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历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然后给出验证及理论证明的数学构建过程,让学生“看到了数学建造过程的脚手架,而不是简单的现成品”.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本人现任教预初,通过这两年对于新教材的研究,我有两点心得提出来,供专家指导

1】二期课改改的是教材更是理念

2】二期课改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更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而言之,本节课我始终贯彻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并且紧密围绕着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展开,通过数学试验教学,突出了新课程、新标准对于学生观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我想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应该能达到了课前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当然,若有不当之处也万望各位前辈能不吝赐教!

4、上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 等可能事件

一、教材研究

【教材分析】

“等可能事件”是上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新教材根据新课标增添的新内容,它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所以该节课的内容不仅是本章节的重点,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等可能事件的意义,体验生活中的等可能事件;

能用数来描述等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我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试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

【重点难点】

等可能事件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学情研究

预初学生在学习心理上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好新:预初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敏感,喜欢学习新奇的知识,但也有厌旧的倾向。

二是好学:预初学生求知欲强,要求上进,但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三是好胜:预初学生好胜心较强,“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尝试新事物。

四是好动:预初学生喜操作、制作等活动,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正基于预初学生这样的心理特征,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要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语言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通过让同学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克服学生对于数学固有的畏难情绪。

三、教法流程

根据我对于教材和预初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研究,从而确定了本节课我将实行的教法:数学试验教学。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

其基本的教学流程如下图

文本框:引入铺垫文本框:提出问题文本框:设计试验文本框:动手操作文本框:思考归纳文本框:反思拓展

(板书)

1、引入铺垫

①教师将3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黄球放入一个四周不透光的盒中,通过讨论从盒中取出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进而引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

②教师再将3个大小形状与黄球完全相同的白球放人刚才的盒中,并将其摇匀,经过简单试验,通过讨论从盒中摸到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进而引出随机事件。

③让同学举出生活中随机事件的事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随机事件这一概念的理解。

在此我有必要就选择摸球试验而非教材中采用的转盘试验做一说明:

1)转盘制作困难且难于保证随机,而摸球试验仅需不透光盒子一个,球即是乒乓球,乒乓球一般有黄白两色。

2)转盘引入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较摸球试验困难,若不先铺垫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学生就无法体会随机事件,进一步缺失对于等可能事件的概念的理解。

2、提出问题

变换盒中球的情况,使盒中装有2个黄球,1个白球。教师进一步连续设问:

“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是黄球”发生的可能性比上次活动中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大了还是小了?

“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是白球”发生的可能性比上次活动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大了还是小了?

能否用一个准确数据表示在此摸球活动中摸到黄球的可能性?等等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连续设问,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的问题;通过层层设疑,让学生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地进入到下阶段的自主探究和试验分析阶段。

3、设计试验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摸球试验的注意点在于:1)所用盒子四面必须不透光;2)每次摸球前必须充分捣匀;进一步理解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试验的随机性。

通过思考、讨论,可以统一试验方案:通过比的方法,即“摸到黄球的次数/试验总次数”来协调不同组摸球总次数的不同带来的差异;通过给每个球编号来为今后的说理提供可能。

我想试验设计是否合理是影响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在此阶段教师必须引领孩子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试验的注意点和合理方案,为试验的顺利展开和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打下坚实基础。

4、动手操作

试验操作:学生以四人为单位,分成12组,进行摸球试验。每小组准备2个黄球,1个白球。四人共做10次以上试验,并记录数据,完成以下表格

组长:_________;试验员:_________;观察员:___________;记录员:__________

试验总次数

摸到黄球的次数

摸到白球的次数

动手操作阶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核心,为了达到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必须保证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在思考。所以在动手操作前,要讲清要求、分工明确;在试验进行阶段,教师要穿插其中,参与讨论,纠错释疑,带动旁观;在试验结束后,要积极评价,并对于做地比较投入的小组予以正面的鼓励。

5、思考归纳

①汇总数据:让组长负责依次上讲台,将本组的试验数据快速输入课前准备的excel表格内

②由计算机自动统计数据。

③根据统计的数据结果,通过教师提问、分组讨论、学生归纳,引出“等可能事件”和“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计算公式”。

④引领学生通过填写图表,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的知识点。附图如下:

该阶段是本节课教学目标实现的着眼点,所以本阶段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透过数据、观察规律的'能力;同时也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归纳,形成概念。这样做,既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达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教学目的。

6、反思拓展

设计如下问题:

用4个大小、形状相同,颜色不同的球设计一个摸球试验。

(1)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2,摸到红球的概率也是1/2;

(2)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2,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概率都是1/4,

你能用8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分别设计满足如上条件的试验吗?

将问题倒转,通过试验设计以求达到既定概率,是对已学知识的反思和巩固。

四、教法反思

《全国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而我本节课所采用的数学实验教学正是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历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然后给出验证及理论证明的数学构建过程,让学生“看到了数学建造过程的脚手架,而不是简单的现成品”.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本人现任教预初,通过这两年对于新教材的研究,我有两点心得提出来,供专家指导

1】二期课改改的是教材更是理念

2】二期课改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更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而言之,本节课我始终贯彻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并且紧密围绕着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展开,通过数学试验教学,突出了新课程、新标准对于学生观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我想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应该能达到了课前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当然,若有不当之处也万望各位前辈能不吝赐教!

5、九年级数学上册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的第三节。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本次课设计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它是学习了前两节概率和用列举法求概率的基础上,即学习了理论概率后,进一步从试验的角度来估计概率,让学生再次体会频率与概率间的关系,体现了新课标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中对两个重要概念“频率、概率”的要求。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试验频率和理论概率的关系。

概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应用十分广泛。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题,概率已是考查的热点,同时,对此内容的学习,也是为高中深入研究概率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二、目标分析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同时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当事件的试验结果不是有限个,或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时,要用频率来估计概率,进一步发展概率观念。

2)进一步理解概率与频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根据频率的集中趋势估计概率的能力。

2、过程方法:

1)选择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加强对概率的认识,突出用频率的集中趋势估计概率的思想,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的方法,渗透转化和估算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实例,介绍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2)结合试验的随机性和规律性,让学生理解试验频率和理论概率的关系。

4、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对事件发生的频率来分析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

2、运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流程

(一)整体设计

活动1:复习巩固引入新知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主题

活动3:讲解例题,深化主题

活动4:小结归纳,课堂练习

(二)环节设计

活动1:复习巩固,引入新知

1、概率的定义:

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

【设计意图】旧知和新课的学习,都是围绕概率概念探讨的,不管前提条件怎样变化,它始终离不开概念的本质。

2、学生回顾抛掷硬币,投骰子试验

如:掷一次骰子,向上的一面数字是6的概率是____。

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试验的结果是有限个的,

【设计意图】对于古典型概率,它可以理论计算P(A)=m/n,它也可以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用频率来估算,而后者费时费力,在这种情况下肯定选择前者完成,让学生明白古典型概率的求法通常选用理论计算,同时为提出下面问题埋下伏笔。

3、提问:某射击运动员射击一次,命中靶心的概率是____、

命中靶心与未命中靶心发生可能性不相等;我们没法进行理论计算----这样类似事件的概率怎样确定?引出课题---用频率估计概率

【设计意图】第一环节的设计,不但复习了前面知识,而且对概率问题进行了梳理,让学生做到了心中有数。概率的获取有理论计算和试验估算两种,从而很自然地确立了本节课的主题---试验估算,即用频率估计概率。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主题

问题1:估计移植成活率(表格在课本158页表25-5)

某林业部门要考查某种幼树在一定条件的移植成活率,应采用什么具体做法?

【设计意图】出示本题,主要是同学生一起探求如何用频率估计概率,要求学生学会求这类事件的概率。

这里是本节的重点,侧重从以下几方面讲解:

(1)回归概念。结合概率的定义: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结合本题,成活的频率在某个固定的数值(0.9)左右摆动,并且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则估计幼树移植成活的概率为0.9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此题求概率的由来

(2)学生要明白:参考对象越大,频率越来越稳定于某个常数,实验时要避免走两个极端即既不能为了追求精确的概率而把实验的次数无限的增多,也不能为了图简单而使实验次数很少、

(3)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能否把表中的14000对应的成活的频率看作成活的概率?可以,在要求精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不妨用表中的最后一行数据中的频率近似地代替概率、但老师要讲清楚:一般情况下,用频率估计出来的概率通常要比数据表中的频率保留的位数要少

(4)频率与概率的区别:通过例题,使学生更具体地理解概率,巩固概率和频率的关系即频率不一定等于概率,比如频率有0.80、0.915等,概率为0.9,突破难点。同时也让学生看到进行大量重复试验是确定概率的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希望学生不但能通过频率估计概率,同时能将所求得的概率运用于身边的实例。

介绍数学史实: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在随机试验中,由于众多微小的偶然因素的影响,每次测得的结果虽不尽相同,但大量重复试验所得结果却能反应客观规律、这称为大数法则,亦称大数定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史实,加深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原理

活动3:讲解例题,深化主题

问题2:某水果公司以2元/千克的成本新进了10 000千克柑橘,如果公司希望这些柑橘能够获得利润5000元,那么在出售柑橘(已去掉损坏的柑橘)时,每千克大约定价为多少元比较合适?(表格在课本158页表25-6)

学生填空1、这批柑橘损坏的概率是______,则完好柑橘的概率是_______,

2、如果某水果公司以2元/千克的成本进了10000千克柑橘,则这批柑橘中完好柑橘的质量是________,完好柑橘的实际成本为______元/千克

3、设每千克定价为x元,则可以得到的方程是

4、若公司希望这些柑橘能够获利5000元,那么售价应定为_______元/千克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问题2是在问题1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涉及的量较多,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升华,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好处。为了降低学生的难度,我对所求问题进行了分解,以填空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活动4:小结归纳,课堂练习

小结归纳:

一般地,当试验的可能结果有很多且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时,可以用P(A)=m/n的方式得出概率、当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或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时,常常是通过统计频率来估计概率,即在同样条件下,大量重复试验所得到的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的稳定值来估计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弄清了一种关系------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了解了一种方法-------用多次试验频率去估计概率

注意一个细节-------频率的精确度与概率的精确度

体会了一种思想 -------用频率去估计概率;用样本去估计总体

【设计意图】及时小结有利于知识的构建

练习设计:

1、课本161练习

【设计意图】再现频率估计概率的运用,

2、在有一个10万人的小镇,随机调查了20xx人,其中有250人看中央电视台的早间新闻、在该镇随便问一个人,他看早间新闻的概率大约是多少?该镇看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的大约是多少人?

【设计意图】统计与概率在生活中是密切相联的,让学生去体会用频率去估计概率;用样本去估计总体的思想、

作业设计:

1、课本162页第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体会用频率估计概率的过程

2、课本163页第5题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内涵的理解

6、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乘法说课

《认识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课的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认识几个几的基础上学习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能初步用乘法概念观察现象,在与加法的比较中体会用乘法写比较简便。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教学难点是能正确用乘法表示“几个几相加”。因此沟通几个几相加与乘法的联系是本课的一个着力点。

在备课时,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

一年级学生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描述,在以前学过的加法中虽然也学过同数相加,但也并不要求说出几个几。在复习后,我带领同学参观动物乐园,分四个层次认识了几个几。第一层次,让学生按群数出兔和鸡的数量,兔有4个2只,鸡有3个3只,根据图列出连加算式,学生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摆小棒,先表示出4个2和2个4,然后按自己的想法每堆摆一样多,摆出几个几,这样就将刚刚形成的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在亲自操作中体验几个几。第三层次,通过一个花片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说出几个几并列出连加算式,这样就使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第四层次,让学生在身边找找可以几个几个数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几个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看图数数,操作体验,比较感知,联系实际,在鲜活的具体情境中初步建立了几个几的表象。

二、在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

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容易陷入枯燥、灌输的现象中,只有赋予抽象的概念以实际含义,发挥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合作意识。本课中乘法知识的教学分三步进行,在数数、连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使学生了解了乘法产生的背景。

一是从实际问题里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图中看,每张桌上有2台电脑,4张桌上一共有4个2台,8张桌子就是8个2,100张桌子上就有100个2台电脑。这时提示学生“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在引出乘法的时候就突出它是相同加数连加的新算法。二是教学乘法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4个2相加可以写成4×2=8”。利用实例,把相同加数连加的数学问题与乘法准确地联系起来,初步教学乘法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自学教材,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三是给教学留出了反思的空间。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把黑板上同数相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使学生体会,相同加数相加时可以用乘法表示。

三、在强烈反差中感知几个几相加用乘法比较简便。

教材的意图是,在电脑房里有4个2台电脑那里揭示乘法算式,在教学中我略作改动,我连续出现了三个电脑房,分别解决4个2相加,8个2相加,100个2相加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100个2相加用加法太烦了,这时教师指出,求几个几相加还可以用另一种计算方法,即乘法。使学生在强烈的反差中体会到乘法的必要性和简便性。

四、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乘法意识。

有效的数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生活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乘法意识作为数学意识的一种,在学生初步学习乘法的时候就应该进行培养。在整堂课中,我结合乘法知识的学习,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地沟通几个几的经验和乘法的联系,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认识几个几的最后一层次,让学生找找身边可以几个几个数的现象,在全课的最后环节,让学生用乘法的眼光找找乘法现象时,学生可以联系实际,展开丰富的联想。

7、2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数松果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第三册教材第二单元第10~11页内容。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有趣的工具。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乘法口诀的起始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具有数数技能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应切实学好。教材创设“数松果”的现实情境,通过轻松的、自然地情景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活动,主动探索、体会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教材设计的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丰富多彩,既有学生喜欢的游戏,也有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解决。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形象与逐步归纳相结合来组织教学。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比较熟悉。

三、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让学生复习一下乘法的意义,说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的含义,同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5的乘法口诀。这样设计引入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乘法口诀的编制离不开乘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习并自主编制口诀,发现规律熟记口诀。

在这个环节里我先引导学生编出1×5和5×1的乘法口诀,然后让学生尝试编写2×5和5×2,3×5和5×3的口诀、而4×5和5×4、5×5的口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学生自己大胆编写。让学生观察5的乘法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和把握5的乘法口诀,从而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记忆。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熟记口诀。

3、拓展练习。

新的学习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习实现的,在练习的设计中,我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形式多样化,内容的趣味性。分成三个层次:(1)我会填。(2)我会写。(3)我会做。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记忆口诀。让学生自己掌握重点,这样既能强化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

8、5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小数乘整数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乘法的初步经验。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同时,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难点: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因为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方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学关键: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讨论交流、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为原型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发现,用已有知识来求解简单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整个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组织进行: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共同探究,明理获知,③深化运用,巩固新知,④回顾小结,质疑问难。主要学习方法:转化。另外还有迁移、猜测——验证、归纳。主要教学方法:引领、提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买笔记本”的生活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共同探究,明理获知

1、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当重点突破。

(1)解答上面的问题,该付多少元钱?学生独立列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

(2)充分放手,适时点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计算得数时,遇到了问题:一个因数是小数怎么办?引发学生的思考,有的根据意义计算,有的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计算,有的用竖式计算……。教师重点关注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3)关注新知,透彻理解。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各种算法。通过发问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理解算理。“怎样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整数乘法?”把因数3.5元看作35角来算,变成整数乘法。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计算方法。

(5)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6)对各种算法做初步的判断。谁能从算式的数据上来直接看出哪一题是错的?这一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估算能力,渗透学法指导。

(三)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已经逐步融入了运用,不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练习中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体会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

(四)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让学生畅谈收获,提出质疑。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和多向探索,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9、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认识东南西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东南西北》的第一课时。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理解和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认识东南西北》是在学生掌握了前、后、左、右等方向、并用这些方向词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基础上,对方向和位置的再一次认识。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方位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为进一步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经历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通过教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教学重点:能准确的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5、教学难点: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能在不同的位置认识方向,感受东、南、西、北方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二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学习本课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认识东南西北》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数学常识,实践性、应用性很强,有力的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

(2)合作、探究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重视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沟通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同知识点,再加以整合,有利于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2、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小黑板。

六、教学流程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将进行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的一开始,我先和孩子们做了一个互动指方向的游戏。孩子们:你们留心刚才活动中用到哪些方向词了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东、南、西、北这四位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巩固以前学过的方向词,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伏笔的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1、读儿歌、辨方向

首先,我让孩子们齐读儿歌《东南西北》,由儿歌引出帮助小明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是学生已有经验的体验,而且以这首儿歌作为教学重点突破拐杖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

2、探方法、学新知

基于学生年龄和知识建构的特点,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我从生活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来进行新授。师:孩子们,怎样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呢?请仔细观察这幅地图,你发现了什么?对,这就是方向标。我们看一幅地图,首先要看方向标。同时直接告诉孩子“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并通过读一读、指一指的方法帮助孩子记忆方向。

师:刚才在孩子们的'叙说中,我把这几个方向词写在了黑板上,你发现这几个方向有什么关系吗?我把南北相连,东西相连,像一个什么(十字)这叫十字形方向标,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方向。只要我以十字交叉点的中心为观测点,就知道它上面是北……右面是东。接着我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的方法,让孩子们发现:操场一直在中间,位置又没有变,怎么一会东、一会西、一会南、一会北呢?原来观测点不同,方向也就不同,说明方向是有相对性的。

(三)、灵活运用,拓展延伸

1、得新知、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初步形成“先确定一个方向,再来辨认其他几个方向”的辨认方法。在孩子们掌握这个方法的基础上,我出示教材情景图:孩子们,学了这些知识,我想通过三个活动来考考你们!你们接受考验吗?这样的交流不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先让学生在街道地图和中国地图上查看建筑物和自己所在省的东南西北,再开展说一说、画一画、有奖抢答和旅游策划等形式多样、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这些活动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2、拓延伸、比智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拓展延伸方面,我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由给出游乐园要修建的五种建筑物,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发挥想象、共同交流“绘制乐园平面图”这个活动。它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小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归纳总结、畅谈感受

有总结才有收获。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在地图上认识了东南西北,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谈话,教会学生在归纳学科知识的同时,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既突出了重点和难点,又体现了知识性与简洁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10、数学5年级上册说课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课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75至78页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第八册认识了三角形,第九册会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联系在一起,为以后学习圆面积和复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起到铺垫作用。教材先从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开始,再运用拼摆、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渗透图形变换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学习自觉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尝试教学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利用学具独立作业,互相讨论和巩固练习,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加以讲解和点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教学时,我按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推导公式、实际应用、巩固练习、课堂总结这六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为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学生的思维。我采用实物直观法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少先队大队旗,说出大队旗的长是120厘米,宽是90厘米,让学生利用旧知识计算大队旗的面积和归纳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红领巾,引导学生说出要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就是求三角形面积,从而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揭求课题

我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了激趣法揭示课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承上启下、开宗明义的作用。我先直接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再提出问题“这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让学生互相讨论,说出三个问题。(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把目标变成自身学习的需要,使学生由“要我学数学”变成“我要学数学”。

三、推导公式

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讲述,以实验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分四步进行。(1)引导猜想:我让学生按照课本75页的方法,用方格纸数出三角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底和高的长度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三角形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图1),

底6厘米高4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

图1

接着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当学生心理上产生疑问,迫切地需要教师的讲解和验证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推导方法演示出来(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出一个三角形,把剪下的三角形拼到另一边,变成一个长方形,如图2)。

图2

以唤起学生的回忆,促进知识的迁移。然后再要求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换成其他图形,并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学具,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多少?(长10厘米,宽6厘米),计算出它的面积是10×6=60平方厘米,再沿着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6÷2=30平方厘米(如下图)。学生清楚地看

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使学生沿着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规律去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接着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分别是10厘米、6厘米,用10×6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然后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开,可以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用10×6÷2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0厘米。学生再一次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而且观察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剪开的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致的,攻破教学的难点。(3)归纳公式:通过两个实验,学生纷纷讨论,并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用字母表示写作S=ah÷2,并点明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能忘记除以2,让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完善。(4)看书质疑: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操作已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后,我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75页至77页的内容,比较与自己推导的方法有什么异同,突出说明课本是用“合”的方法验证公式,而我们是用“分”的方法来验证公式的,两种方法均把三角形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来推导,都能尝试成功。之后,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问,我再进行针对性的释疑,创造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疑敢问,进一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实际应用

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便出示一道同课本例题相仿的尝试题:一条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是3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解答,分别叫好、中、差三类学生板演,我进行巡堂检查,了解信息反馈,去发现所估计出现的两种情况:(1)100×32÷2=1600平方厘米;(2)100×32=3200平方厘米,并按反馈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和讲解,强调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会计算了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五、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练习的效率,我合理地设计了三道练习题。

第1题: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这是课本77页做一做的题目,属单一性练习,用于巩固新知识。

第2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2平方厘米,求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这是课本78页练习十八的题目,属综合性练习,既复习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关系,又进一步巩固三角形面积计算,防止学生照样画葫芦。

第3题: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看谁的解法最简便?这题属创造性练习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散发思维。

六、课堂总结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抓住要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我让学生联系本课初提出的学生目标,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得出:(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决定了;(3)计算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这样,通过疏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11、三年级数学上册说课 识几分之一说课

尊敬的评委老师和在座的同仁们,大家好!我说的这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这节课我借助了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前提下设计了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扩展,孩子们在生活中已有平均分的经验。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组成,会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思维;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情感目标(感受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落实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创设动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生创造性。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们更积极的参与这节课。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于“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作为第一个整合切入点。通过播放动画,以小猴子的口吻提问,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利用白板的直线工具让学生自己操作分蛋糕,体会平均分的必要性。通过聚焦放大“平均分”,从而强化平均分,体会其重要性。在教学分数组成及其含义时,通过借助白板里的工具尺子及书写批注等功能,并利用遮挡拉幕聚焦等功能,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

在同学们动手折一折等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迁移,由平面的'图形到生活中的钟面上的分数。直接通过白板的资源库调出钟面,让孩子们“拨动钟面上的分针和时针,表示钟面的1/2,1/4等。”学生通过先思考再操作,这样可以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学生在操作的同时提升信息素养。另外,分数大小的比较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没有直接让孩子们比较分母是一的分数的大小,而是,采用让学生先把圆的其中一份画上斜线,然后通过在白板上进行操作、观察、讨论并总结出比较的方法。紧接着出示分层练习题,加强巩固应用。

整节课是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究获取知识,在灵活应用中发掘创新能力。

12、三年级数学上册说课 识几分之一说课

尊敬的评委老师和在座的同仁们,大家好!我说的这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这节课我借助了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前提下设计了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扩展,孩子们在生活中已有平均分的经验。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组成,会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思维;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情感目标(感受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落实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创设动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生创造性。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们更积极的参与这节课。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于“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作为第一个整合切入点。通过播放动画,以小猴子的口吻提问,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利用白板的直线工具让学生自己操作分蛋糕,体会平均分的必要性。通过聚焦放大“平均分”,从而强化平均分,体会其重要性。在教学分数组成及其含义时,通过借助白板里的工具尺子及书写批注等功能,并利用遮挡拉幕聚焦等功能,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

在同学们动手折一折等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迁移,由平面的图形到生活中的钟面上的分数。直接通过白板的.资源库调出钟面,让孩子们“拨动钟面上的分针和时针,表示钟面的1/2,1/4等。”学生通过先思考再操作,这样可以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学生在操作的同时提升信息素养。另外,分数大小的比较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没有直接让孩子们比较分母是一的分数的大小,而是,采用让学生先把圆的其中一份画上斜线,然后通过在白板上进行操作、观察、讨论并总结出比较的方法。紧接着出示分层练习题,加强巩固应用。

整节课是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究获取知识,在灵活应用中发掘创新能力。

13、冀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认识几时几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课《认识几时几分》。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这句话把学生放在了最主要的位置上,因此在备这节课之前,我想到了学生在这节课可能出现的哪些问题。

一、立足实际说学情:

首先,生活中,学生虽然有了认读时间的经验,但是在读接近整时时还是容易出错。

其次,虽然一年级已经学过有关时间的知识,但是在拨表时还是容易出现分针走,时间不走的现象。

最后,是对一时一分缺少感知。

二、两种版本说教材:

有了这样的分析,我重新审视了教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钟表上的整时半时,以后还将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纵观整个教材的编排都是:有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的编写过程编写的,这样的编写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符合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在看本册教材,教材是按照这样几个层次编写的。

首先,呈现的情境图是:让时针走一大格,仔细观察分针有什么变化?这样把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

继而出现的情境图是,让分针转一大圈,仔细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是让学生在逆向性思维中理解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

教材的编写,不是单纯的模仿记忆,而是通过问题引领,启发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该学生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的机会,最后在动态中得出:1时=60分。

再看,北师大版教材,安排了一分钟能干什么的活动,我认为这个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时间这个概念,所以本节课我借鉴了这一活动。

分析了学生,分析了教材,我在想时间和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一样都属于量与计量的范畴,但是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时间单位却不那么容易表现,它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我创设了各种活动,来沟通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力求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时间。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了解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能力目标:

让学生体验1时、1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

在认识时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基于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

能正确认出接近整时的时间。

三、情境互动说流程

本节课我确定的流程为:

体会时间与度量之间的关系----体会时、分之间的关系-----认识几时几分----练习巩固。

时间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但是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像我们生活在空气中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样,所以时间是个比较抽象的单位,但它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设计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体会钟表是度量时间的工具,时分是度量时间的单位,让同学们体会度量的作用。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于是我就这样开始上课了:

首先,呈现的是小青蛙跳格子的情境图:让学生看一看:快看!小青蛙跳了几个格子?学生数了数说:三个格子。

小青蛙又跳了一次,这次你们知道小青蛙跳了几个格子吗?

由于有了尺子的经验,学生会说:老师青蛙跳了12格子。

同学们,你们再认真数一数到底是几个格子?

学生看了看会说:不是12个格子,明明是14个格子嘛!

青蛙哥哥跳完了,青蛙弟弟也想跳,你们看它跳到是12了吗?‘

学生会说:没到12,还差一点点。

努力再来一次吧,这次青蛙弟弟跳到12了吗?

这次它跳过了12.

通过这几个练习,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有:快到而没到,还有过了一点点的生活现象。

第二环节:建构模型

1、体会时间与度量之间的关系:

跳完了格子,让我们仔细观察这把尺子吧,老师说:

这是一把奇特的尺子,你能用它来测量时间吗?

学生说:不能.。那么现在呢?

学生可能会发现:老师它像一块钟表。那么老师就根据学生学过的经验把这块表补充完整,首先补充上的是时针、分针,然后补充上小格子,这样一块钟表就诞生了。

有了钟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时吧。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块表,时针从几走到了几?同学们会说:时针从9走到了10.

老师接着说:那是多长时间呢?

同学们会说:是1小时。

老师接着问:如果时针从1走到2呢?(1小时)从7走到8呢?(也是1小时)

大家认识了1小时,那么1小时到达有多长呢?我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体会1小时,有这样一个情景:

一节课和两个课间就是一小时;秋游开车行驶路程的`时间;我校游泳课1小时;看三集动画片的时间需要一小时 ;

看三集动画片是一小时,那看一集《喜羊羊》大约多长时间呢?让学生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还有比时小的时间单位那就是分。

有了分,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块表,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钟啊?

学生会说:老师是5分钟。

我会接着反问他们;分针从12走到1怎么会是5分钟呢?引导学生思考分钟每走一小格就代表一分钟。

那好了,我们知道了一小格代表一分钟,那么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这次,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三个活动。帮助学生体会一分钟:

首先,是让学生静静感受1分钟,学生感觉,哦,1分钟还是挺长的嘛!

接着请同学们想一想:一分钟能做哪些事情?

思考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一分钟到底能做什么?

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首先体会到了1分钟到底有多长?体会了时间的长短;同时让学生知道1分钟虽然短,但可以做好多事情,知道了时间的价值;最后,在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上帮助学生理解1分钟这样的的时间单位。

2、体会时、分之间的关系

针对学生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的确定还有些困难,我认为可能是学生对时和分的关系理解还不够,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针和分针的关系。

首先,出示的这样一块表,请同学们观察分针是怎么变化的?

学生在观察后可能会说:分针走了五分钟。

那么时针呢?学生看了看会说:时针没有动。

老师接着追问:如果分针再走五分钟呢?这时就有争议了,有的同学会说:时针没有动;有的会说:时针一定会动的。那么时针和分针到底怎么动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块表,我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看,看完后,我就引导学生来讨论:通过你们刚才的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说:我发现,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有的会说:我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还有的会说:1时=60分。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总结引导学生思考:1时=60分。

同时适时的向学生介绍有关时间的数学史:

时间的进率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古巴比伦人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中有着伟大的贡献,为了纪念他们,就规定

1时=60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就要进行下一步了,就是本课的重点:认识几时几分。

首先呈现的是这样的情景:出现这样四块表让学生尝试去认表,在尝试认表的过程中我想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方法,在确定几分的时候学生可能会这样说:

老师我是从头数的;有的可能会说:老师我是根据半时是30分,多一些或少一些来计算的;还有的更巧妙的就是根据乘法口诀算出来的。

针对学生的做法,教师要注意引导,最终和学生总结如何认识几时几分: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分针过了几个小格就代表几分钟。

3、认识几时几分

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我们要突破难点了:

出示一块钟表后让学生认识是几时几分?学生一定会产生争议:有的会说是7时55分,有的会说是8时55分,那么到底是几时几分呢?我是这样帮助学生来引导的:请大家看,分针动了,它到12了吗?同学们会说:没有。现在呢?到了。现在是几时?是8时。那请你仔细回忆一下第一块表的分针到12了吗?同学们会说没到》没到12那是几时几分呢?同学们恍然大悟:哦,是7时55分,不是8时55分。

在引导学生看接近整时的时候,不仅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突破了难点后我为学生准备了一首小儿歌:

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通过这样一个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了几时几分的方法。

最后突破了难点后,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了,给他么一个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孩子在静态中认识时间,在动态中体验时间。

第三环节:解释应用

练习巩固

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练习,首先,设计的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境,让他们用电子表的形式写出表上的时间。在写的过程中,4时5分的写法是个难点,教师要强调:当几分不满时的时候,一定要用0来占位。

第二个练习,是个巧妙性的练习。由于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 ,分针跑的太快了,所以分针掉了,你能根据时针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时间吗?通过这样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同学们巩固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

最后就是一个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体验性的问题了,这道题不仅帮助同学们认识了几时几分,而且让同学你们体验了经过时间,为下一节打下基础。

回顾整节课,认识几时几分属于量预计量的范畴,本节课我通过大量的活动,解决了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时分是度量的单位。度量的观念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建立的,今后,我还将继续这方面的探索。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是我们的另一只手,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也就是“教师的讲基于学生的想”。

14、冀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认识几时几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课《认识几时几分》。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这句话把学生放在了最主要的位置上,因此在备这节课之前,我想到了学生在这节课可能出现的哪些问题。

一、立足实际说学情:

首先,生活中,学生虽然有了认读时间的经验,但是在读接近整时时还是容易出错。

其次,虽然一年级已经学过有关时间的知识,但是在拨表时还是容易出现分针走,时间不走的现象。

最后,是对一时一分缺少感知。

二、两种版本说教材:

有了这样的分析,我重新审视了教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钟表上的整时半时,以后还将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纵观整个教材的编排都是:有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的编写过程编写的,这样的编写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符合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在看本册教材,教材是按照这样几个层次编写的。

首先,呈现的情境图是:让时针走一大格,仔细观察分针有什么变化?这样把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

继而出现的情境图是,让分针转一大圈,仔细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是让学生在逆向性思维中理解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

教材的编写,不是单纯的模仿记忆,而是通过问题引领,启发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该学生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的机会,最后在动态中得出:1时=60分。

再看,北师大版教材,安排了一分钟能干什么的活动,我认为这个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时间这个概念,所以本节课我借鉴了这一活动。

分析了学生,分析了教材,我在想时间和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一样都属于量与计量的范畴,但是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时间单位却不那么容易表现,它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我创设了各种活动,来沟通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力求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时间。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了解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能力目标:

让学生体验1时、1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

在认识时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基于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

能正确认出接近整时的时间。

三、情境互动说流程

本节课我确定的流程为:

体会时间与度量之间的关系----体会时、分之间的关系-----认识几时几分----练习巩固。

时间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但是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像我们生活在空气中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样,所以时间是个比较抽象的单位,但它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设计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体会钟表是度量时间的工具,时分是度量时间的单位,让同学们体会度量的作用。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于是我就这样开始上课了:

首先,呈现的是小青蛙跳格子的情境图:让学生看一看:快看!小青蛙跳了几个格子?学生数了数说:三个格子。

小青蛙又跳了一次,这次你们知道小青蛙跳了几个格子吗?

由于有了尺子的经验,学生会说:老师青蛙跳了12格子。

同学们,你们再认真数一数到底是几个格子?

学生看了看会说:不是12个格子,明明是14个格子嘛!

青蛙哥哥跳完了,青蛙弟弟也想跳,你们看它跳到是12了吗?‘

学生会说:没到12,还差一点点。

努力再来一次吧,这次青蛙弟弟跳到12了吗?

这次它跳过了12.

通过这几个练习,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有:快到而没到,还有过了一点点的生活现象。

第二环节:建构模型

1、体会时间与度量之间的关系:

跳完了格子,让我们仔细观察这把尺子吧,老师说:

这是一把奇特的尺子,你能用它来测量时间吗?

学生说:不能.。那么现在呢?

学生可能会发现:老师它像一块钟表。那么老师就根据学生学过的经验把这块表补充完整,首先补充上的是时针、分针,然后补充上小格子,这样一块钟表就诞生了。

有了钟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时吧。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块表,时针从几走到了几?同学们会说:时针从9走到了10.

老师接着说:那是多长时间呢?

同学们会说:是1小时。

老师接着问:如果时针从1走到2呢?(1小时)从7走到8呢?(也是1小时)

大家认识了1小时,那么1小时到达有多长呢?我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体会1小时,有这样一个情景:

一节课和两个课间就是一小时;秋游开车行驶路程的时间;我校游泳课1小时;看三集动画片的时间需要一小时 ;

看三集动画片是一小时,那看一集《喜羊羊》大约多长时间呢?让学生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还有比时小的时间单位那就是分。

有了分,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块表,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钟啊?

学生会说:老师是5分钟。

我会接着反问他们;分针从12走到1怎么会是5分钟呢?引导学生思考分钟每走一小格就代表一分钟。

那好了,我们知道了一小格代表一分钟,那么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这次,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三个活动。帮助学生体会一分钟:

首先,是让学生静静感受1分钟,学生感觉,哦,1分钟还是挺长的.嘛!

接着请同学们想一想:一分钟能做哪些事情?

思考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一分钟到底能做什么?

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首先体会到了1分钟到底有多长?体会了时间的长短;同时让学生知道1分钟虽然短,但可以做好多事情,知道了时间的价值;最后,在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上帮助学生理解1分钟这样的的时间单位。

2、体会时、分之间的关系

针对学生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的确定还有些困难,我认为可能是学生对时和分的关系理解还不够,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针和分针的关系。

首先,出示的这样一块表,请同学们观察分针是怎么变化的?

学生在观察后可能会说:分针走了五分钟。

那么时针呢?学生看了看会说:时针没有动。

老师接着追问:如果分针再走五分钟呢?这时就有争议了,有的同学会说:时针没有动;有的会说:时针一定会动的。那么时针和分针到底怎么动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块表,我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看,看完后,我就引导学生来讨论:通过你们刚才的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说:我发现,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有的会说:我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还有的会说:1时=60分。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总结引导学生思考:1时=60分。

同时适时的向学生介绍有关时间的数学史:

时间的进率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古巴比伦人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中有着伟大的贡献,为了纪念他们,就规定

1时=60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就要进行下一步了,就是本课的重点:认识几时几分。

首先呈现的是这样的情景:出现这样四块表让学生尝试去认表,在尝试认表的过程中我想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方法,在确定几分的时候学生可能会这样说:

老师我是从头数的;有的可能会说:老师我是根据半时是30分,多一些或少一些来计算的;还有的更巧妙的就是根据乘法口诀算出来的。

针对学生的做法,教师要注意引导,最终和学生总结如何认识几时几分: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分针过了几个小格就代表几分钟。

3、认识几时几分

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我们要突破难点了:

出示一块钟表后让学生认识是几时几分?学生一定会产生争议:有的会说是7时55分,有的会说是8时55分,那么到底是几时几分呢?我是这样帮助学生来引导的:请大家看,分针动了,它到12了吗?同学们会说:没有。现在呢?到了。现在是几时?是8时。那请你仔细回忆一下第一块表的分针到12了吗?同学们会说没到》没到12那是几时几分呢?同学们恍然大悟:哦,是7时55分,不是8时55分。

在引导学生看接近整时的时候,不仅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突破了难点后我为学生准备了一首小儿歌:

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通过这样一个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了几时几分的方法。

最后突破了难点后,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了,给他么一个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孩子在静态中认识时间,在动态中体验时间。

第三环节:解释应用

练习巩固

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练习,首先,设计的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境,让他们用电子表的形式写出表上的时间。在写的过程中,4时5分的写法是个难点,教师要强调:当几分不满时的时候,一定要用0来占位。

第二个练习,是个巧妙性的练习。由于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 ,分针跑的太快了,所以分针掉了,你能根据时针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时间吗?通过这样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同学们巩固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

最后就是一个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体验性的问题了,这道题不仅帮助同学们认识了几时几分,而且让同学你们体验了经过时间,为下一节打下基础。

回顾整节课,认识几时几分属于量预计量的范畴,本节课我通过大量的活动,解决了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时分是度量的单位。度量的观念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建立的,今后,我还将继续这方面的探索。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是我们的另一只手,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也就是“教师的讲基于学生的想”。

15、4年级数学上册说课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说课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生活经验理性化、数学化,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操作、比较,逐步抽象出算理,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教材分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三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以及本单元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以后继续学习除数接近整十数及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其实学生在前面的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经历笔算除法的全过程,探索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对于学生掌握试商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而且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因此本节课的关键是掌握试商的方法,明确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体验迁移的思想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商的位置。

教学流程示意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自主探索,领悟算理、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回顾反思,深华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课件出示李咏照片)李咏主持的“非常6+1”曾经红透祖国的大江南北,大家喜欢看吗?今天我们也举办一个笔算除法“非常6+1”的活动,大家愿意参加吗?要想进入最精彩的环节———砸金蛋,我们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想准备充分,同学们上课该怎样做?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新知,同时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下面我们来进行一组口算练习。要求先读题,再说得数,咱们比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出示口算卡片:60÷30 120÷20 160÷80 240÷30 350÷50 270÷30 150÷30 140÷60≈ 94÷30≈ 205÷40≈

师:老师想检验同学们上节课的学习情况,试做以下几道题(课件)

95÷30 87÷20 89÷40(全班齐练,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除法,复习两位数除以整十数,提炼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为后面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做好准备。)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理

1、解决例1第(2)个问题

今天是学校的“阅读日”,图书管理员阿姨正在整理图书,有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1)指明学生读题,列算式。

(2)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估算一下,可以分给几个班?

(3)为什么要把140估成120而不是150呢?

师:我们用估算得出结果是4,请大家先写横式再写竖式,尝试做一做,开始吧。(指名板演)做完了的可以和同桌交流你的算法,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4)全班交流

师:先讨论到这,向前看,看这位同学怎么做的。(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数,就用被除数的前两位去除以除数,而140的前两位“14”,“14”表示14个十,14个十除以30出不够在十位商1,就要看前3位,也就是140个一里面有几个30,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把估算、口算与笔算相结合,实现知识间相互联系,这个过程中,通过独立尝试、集体评析、适度点拨,着眼“试商”、“写商”等操作要点进行有效示范,进一步突出算法,分解难点。)

2、及时练习。

师:为了更好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我们来进行一组练习。

140÷20 280÷50 565÷80(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算法)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通过“说”提升学生对笔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思维方法,在不同的方法中寻求最佳方法。

3、小结方法。

师: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学生交流)

师生小结:除数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不够除,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

师:为了便于记忆,老师把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编了一首儿歌:除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看三位,除到哪位商哪位,除数当姐余当妹。(要求学生齐说一次再记忆)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顺口溜”式的口诀变枯燥的学习为生动的学习,学生更易接受。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就进入最精彩的环节砸金蛋(要求:六个金蛋你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如果出现玫瑰绽放你将获得一件礼物,否则你必须按要求回答问题!)

学生选题开始做练习(课件)

1、要求:列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102÷30= 565÷70= 197÷50=(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回忆巩固笔算的方法和步骤,理解算理。

2、练习十四第第2题要求:将下面的计算中不对的地方的改正过来。(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错例的展示,让学生不要忽视错题,错题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经历,只有及时的改正才能促使以后不犯同样的错误,使全班同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要求:下面各题的商是几?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

364÷40 174÷30 212÷70

[设计意图]:通过强调试商,商的位置如何确定,达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目的。

4、要求:列式计算

张老师带了183元钱,可以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元?(每个计算器20元)(学生在自备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既用足用好了教材提供的练习资源,使学生在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基本的数学思考能力。

四、回顾反思,深华提高

你今天学会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评价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140÷30=4(个)……20(本)

答:可以分给4个班,还剩20本。

教学反思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基础上教学的。因为这是一节计算课,它本身就比较枯燥,而理解算理,正确计算又是它的重点,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就要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兴趣。因此我利用李咏主持的“非常6+1”节目创设笔算除法“非常6+1”这样一个大的教学情境,以此为突破口调起学生胃口,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从整节课来看,这个情境创设还比较有效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境。问题与自主探究的方法,通过复习口算除法,归纳复习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打好了基础,也为引导学生提炼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在新课的学习中我始终围绕“如何试商?商应该写在那个位上?为什么?”这一中心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用估算的方法思考可以分给几个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竖式探讨140÷30的商究竟应该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师生共同分析,通过教师点拨,达到用笔算验证估算,体现出估算、口算、笔算之间的紧密联系,达到初步理解算理的目的。在巩固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以儿歌的形式加深理解与巩固。

16、数学三年级上册交通与数学说课稿

最新数学三年级上册交通与数学说课稿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数学三年级上册交通与数学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交通与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第52至53页的内容。

2、说教学内容的作用、地位及意义

交通与数学”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一节复习课,学生在本课之前已学习了乘除法计算的知识,理解了乘除法运算的意义,能够根据问题选择算法和正确计算乘除法。因此运用已学的乘除法、周长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课重点。课题是“交通与数学”,在生活中交通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旅游是儿童经常经历又比较感兴趣的出行活动,以旅游活动为主线设计教学,可充分利用本课已有学习材料,又能设计开放的问题。因此,我充分地利用主题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乘除法、周长的知识解决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发展数感和数学应用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发展数感。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重点:运用周长、乘除法知识计算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上楼梯”问题以及推测老师去的景点和估计时间是这一节课的难点,但难点的分布和教材的内容都显得分散、凌乱。

三、说教法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力求做到:

1、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欣赏美丽动人的风光,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旅游活动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学法上力求做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以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汇报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本节课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同学们每天上学,几点从家出发,路有多远?

大家估计一下家离学校的距离,算一算你每天上学放学走多远。

1、生口算或笔算求出答案,汇报并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互相了解。

这样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环节:活用资源、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图“小东上学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能回答你的.问题。

2、生小组合作,提出并解决问题。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由我提出:小东教室在六楼每上一层大约用12秒,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这道题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为什么?展开讨论

生1:一楼不用上,他实际就上了5层楼。

生2:比如说我家住在2楼,实际就上了一层楼梯。

生3:我忽略了一楼不用上楼梯。

师小结: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想一想,再解答。跟同桌说一说你家住在几楼,你上了几层楼梯。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认识,则有一定的困难。在这一步的教学中,我注意了让学生通过彼此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互相补充、提醒。这种生教生的方法,更易让学生接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环节: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自选旅游线路活动

播放课件,介绍三大旅游线路。通过自主选择旅游线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做数学的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寻找数学问题,并在其中渗透估算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乘除法计算。现在火车的时速是每时100千米,请你估计一下大约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推测老师所去的路线和估计坐火车多长时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能利用除法有关知识进行推测和估计,如用,所花的钱除以三人来推测,所选路线的里程数除以火车时速进行估计。这样可以开放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2、选合适的路线去宾馆

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感受到不能仅仅用眼睛观察,还要动手操作,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四环节:反思交流小结:

看书质疑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7、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学乐园说课稿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其内容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和“起立游戏”、“送信游戏”等。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学生分析

学生认识了0~10并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学中,班上的人数较多,活动空间有限,组织起来也较困难。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学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主动、有序、愉快地参与到各个活动中来,是本节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设计理念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为此,我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它们的基数、序数含义。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实践活动课。

1.课件展示——“数学乐园”全景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数学乐园”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

2.师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3.用奖“数字之星”的方法激励学生多发言、多动脑。

二、活动(一):走迷宫游戏。

1.复习对0~10各数的认识。

(1)说数字:学生说出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的数字0~10,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娃娃头。

(2)用数字:引导学生用黑板上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娃娃”说一句话。

(3)找数字:启发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娃娃”,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并邀请“数字娃娃”一块儿做游戏。

(4)排数字:启发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给“数字娃娃”排队,点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学生分别在自己桌面上排数字卡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

(出示小黑板)教师以一个《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怎么办呀?它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迷路了,怎么办才好呀?”妈妈听了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顺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妈妈的话去做,终于回家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样走的吗?

3.学生独立走迷宫——帮助小白兔找家。

让四个学生分别在四块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笔画不同路线,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线。

4.比比谁想得多,进行评价奖励。

5.找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如,“从1走到2有几种方法?”“从左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作为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三、活动(二):对口令游戏。

1.(放快节奏鼓点音乐)师生对口令,如师说“我出3”,生答“我出5”,复习数的组成。

2.同桌互对口令,复习数的组成。

四、活动(三):送信游戏。

学生按四人小组的位置坐好,每人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反面写有一个数字的信封,然后请学生把桌面上的得数与信封上数字相同的'算术卡片放进信封。

请其中一组学生上台演示完成,之后评价,找对的学生表扬自己。

五、活动(四):起立游戏。

1.报数:请两竖行学生从前往后,从后往前报数。

2.数数排第几:让每位同学通过数数和思考,对自己在班上的位置

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3.起立拍手游戏:教师点到从前(后)数第几位学生,该竖行该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后让学生练习从左数、从右数,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左右等空间的方向,并注意让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的概念。

六、活动(五):投掷游戏。

布置好游戏场地,教师点几位学生按规则向篓里投球,共10个球,看能投进几个。同时请一位学生当评判员,用圆片贴在黑板上表示投进球的数量,之后请其他学生当“小记者”,报道几位学生的投球成绩并进行比较。其间还让学生说说有几个球没投进,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到“数学乐园”去逛了逛,你们开不开心?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的数学本领呢?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就一定会成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

课后总结

新课程,新教材,构建的是一个开放、充满生机的课堂体系,对此,在执教本课后,我有更深的体会。

一、寓教于乐,玩中学,学中乐。

“一、二、三……”教室里传来异口同声的数数声。只见一位学生站在讲台前正朝着离他有一段距离的小筐里投球,讲台下面几十双眼睛都齐刷刷地望着他,眼神里透着几许焦急、几许惊喜,大家都随着投球学生的表现或喜或忧,有的恨不得亲自上台去一试身手。乍看去还真想不到这是数学课堂里的一幕情景呢!

游戏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游戏当中,通过数一数投进了几个球,比一比谁投进的球多、谁投进的球少,两人相差多少,算算没投进球的个数等环节,在彼此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中,很自然地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就这样,学生在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汲取了数学养分,亲身经历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再一次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学习,便于人人参与。

在巩固10以内加减法这一环节中,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了一个“送信”游戏。那么多封“信”,要找到得数与自己信封上数字相同的“信”放进信封,就必须快速地算出每封“信”的得数,有趣的形式把学生们都吸引了过来,学生们比平时计算枯燥单调的口算题时的热情高涨得多,尤其是几个学生为了同一封“信”发生争执时,个个都像“小老师”一样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服对方,整个课堂顿时“热”了起来,真正达到了人人参与,个个乐于参与的目的。

谁说数学课堂就该是“一人讲全班听”的严肃场景?如若将理性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们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又何愁学生不爱学、不动脑筋呢?让我们“蹲”下来,寓教于乐,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创设出种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情境,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8、一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建立了小数的概念,学习了小数性质以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了复名数化成小数和复名数化成低级和高级单位单名数。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二、说教法

这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学生为主题,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迁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学习。

2、注重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小数知识出发,紧密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

2、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高级与低级单位的名数互化。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

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教学难点: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时,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五、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体验小数

活动一: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同学们听,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含义。(设计意图:希望学生能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去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更为后面对名数的认识积累一些具体的例子。)

活动二:提出质疑

1、请看黑板上的这些书,他们有什么特点?引出名数的概念。

2、你能把这些数分为两类吗?引出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概念。

活动三:加深理解,在小组内再举出一些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巩固对这些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一点: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实现能力目标中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及概括能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活动一:给美少女排排队。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整理好,小组派代表汇报方法。通过活动,总结出高级单位的名数与低级单位的名数互相转化的方法;用高级单位的数换成低级单位的数就是乘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反之则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活动二:对对联

为了加深对高级与低级名数转化的理解,我还用对对联的方式要求学生对出我出的上联是:高化低,乘进率,小数点,往右移,移几位,看进率。学生对出下联:低化高,除进率,小数点,向左移,移几位,看进率。

(三)、激趣练习巩固知识

第一个练习:我设计了改写姚明身高一题。这也是对刚刚学的知识的巩固,运用。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第二个练习:挑战生活的活动,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把物品的价格改正过来。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四)、拓展练习启迪思维

动物运动会。这道题把整节课的数学知识全面的运用了起来,是一道有思维含量的练习题。他能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深刻性。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理念,全体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将随着有趣的课堂设计,会有着良好的发展。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小数

生活中的小数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

例1:例2:

135厘米=135米148米=148厘米

135÷100=135148×100=148

乘进率,向左移

低级单位的名数←———高级单位的名数———→除进率,向右移

说课稿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