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说课稿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分数除法说课稿一等奖

分数除法说课稿一等奖

时间:2023-06-19 10:11:02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分数除法说课稿一等奖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和求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分数除法教学的起始课,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除法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知道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在本册知道了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这些已有的知识为学生探索本课新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分数乘法的过程中,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探索出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对于折纸活动很感兴趣,在“玩”的过程中能够感知分数除以整数的基本算理,可以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和折一折、图一图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计算技能。

3、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转化的美妙与魅力。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五、教学流程

为此,我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并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旧知铺垫—知识迁移—自主探究—巩固提高—完善总结。

六、教学准备

课件、5等份长方形白纸、直尺、彩色笔。

七、说教学流程

(一)旧知铺垫

复习时我安排了两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先复习倒数,由同桌两人互相出题,其中一人报数,另一个人说出它的倒数。再完成分数乘法两道题,3个1/4是多少?3/7的1/3是多少?让学生说一说意义和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内容是以倒数和乘法计算为基础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与倒数紧密联系,因此,在引入新课之前,带领学生系统深入地复习倒数和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二)知识迁移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出示3盒标注100克的水果糖)问:共重多少克?先请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借此改编成两道整数除法应用题,并列出两个除法算式。这时引导学生观察两个除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关系,学生发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同时得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引出分数除法的意义

如果以千克作单位又该怎样做呢?先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试着写一写,接着汇报列式。

预设学生回答有两种形式的算式:

(1)整数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数形式:100克=0.1千克;0.1×3=0.3(千克)

(3)分数形式:100克=1/10千克;1/10×3=3/10(千克)

【设计意图】这样的处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建构整个乘法的意义,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把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意义统一起来。这样一来,接下去的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啦。

3、除法意义对照

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三种形式进行观察比较,请学生说一说他的发现,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小数除法的意义都相同。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小结分数除法的意义。同时板书课题。

4、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完成数学书第28一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八的第一题。目的是更好的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自主探究

1、创设问题情境:没有已知的乘法算式,你还会计算(4/5)÷2这道分数除法吗?

学生两人一组,先独立思考,在互相交流,然后折一折、图一图,动手操作研究问题。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甲.因为2×(2/5)=4/5,所以(4/5)÷2=2/5

这是受刚才所学除法意义的影响,迁移而来;

学生乙.(4/5)÷2=4÷(2/5)=2/5

大部分学生是竖着对折,将4/5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是这张纸的2/5,看到4与2的倍数关系,想当然的在计算。

学生丙.(4/5)÷2=(4/5)×(1/2)=2/5

学生将长方形纸横着折,有部分学生能说出用(4/5)×(1/2),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

2、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比较学生乙和学生丙的方法。

师:乙的方法:4/5里面有()个()/(),(4/5)÷2表示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有()个()/();(课件演示)丙的方法:把4/5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4/5的()/(),就是(4/5)×()/()。(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折法的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始终是它的1/2,也就是说始终可以将÷2转化为乘以1/2,再利用课件动画演示,横着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占4/5的1/2,就是求出4/5的1/2是多少?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4/5乘1/2,就可得其中的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然后在黑板上板书计算过程。

第二步:教学4/5÷3

结合上面几种算法,你认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可能是怎样的?学生乙和学生丙这两种方法学生都可能选择。我们进一步往下研究。这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转而问学生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要求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当再次折纸时,学生采用自己刚才的算法计算4/5÷3的商,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刚才的的算法不适合本题。他们就会倾向于感知“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5平均分成3份,图出其中的一份,就是图出4/5的1/3”。当学生确定了这种观点后,离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就又进了一步。

然后进行反馈,并引导思考:

(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的1/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又应该怎么计算呢?

(2)为什么不选学生甲或学生乙这两种方法?通过验证说明丙比甲和乙方法更实用。

此时通过对比和思考,应该说对学生丙的方法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的知识,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它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一开始初步比较哪种方法好,学生此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体验4/5÷3的求解过程,使学生自觉的在心里进行了比较,也就是主动的开始建构认识,这时加深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意义的理解。

第三步:实验与验证

1.这时问学生,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请学生用4/5分别除以4或5等几个整数,来进一步实验和验证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然后统一看法后,一起来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抛出一个疑问:其它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是不是也能将除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呢?从学生的思维历程看,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要进行实验和验证的动机。

2.反馈交流。

归纳: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表示:A÷B=A×(1/B)(B不为0)

引导学生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设计意图】这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更好的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交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及其本质的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

(四)巩固提高

1、形式训练

(7/15)÷4=(7/15)×()

(5/16)÷6=(5/16)(1/6)

(3/10)÷5=()()

这样的图式训练对正确掌握分数除法的一般化算法是很有效的。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毕竟还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图式的强化将促使学生在理解算法时有一个直观的支撑,这样的理解也就愈深刻。

2、计算训练。(要求写出过程)

(2/3)÷4(5/6)÷5(3/8)÷6(4/9)÷7

3、应用:

(1)将2/3米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5段,每段有多长?

(2)小红3天看了一本书的1/5,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书要多少天?

整个练习的设计突出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巩固,同时也安排了应用练习,尤其是第二题,还注意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五)完善总结

总之,本节课始终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比较、探究、实验和验证,从特殊到一般,由除法到乘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有效课堂。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验证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使课堂焕发了活力。

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目的是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对新知识的生成一目了然,加深印象。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例1每盒水果糖重100g,3盒重多少g?(kg)?

100×3=300(g)0。1× 3=0。3(kg)(1/10)×3=3/10(kg)

300÷3=100(g)0。3÷ 3=0。1(kg)(3/10)÷3=1/10(kg)

300÷100=3(盒)0。3 ÷0。1=3(盒)(3/10)÷(1/10)=3(盒)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例2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方法A。2×2/5=4/5,所以(4/5)÷2=2/5

方法B.(4/5)÷2= 4÷(2/5)= 2/5

方法C.(4/5)÷2=(4/5)×(1/2)= 2/5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2、分数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出示多媒体)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并掌握检验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尝试、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 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出示多媒体)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应用题。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根据题意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

共三个小题,让学生思考后口答,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2、出示与例题有关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学生练习后,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用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谁看作单位“1”?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

出示例3后,激励: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开始行动吧!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提示可根据复习题的数量关系式,用未知数X帮助自己解这道题。

第二层次:合作探索

在学生计算出例3的结果后,再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我做得对吗?存在什么疑问?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该环节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所在,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我如此设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能力。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7页的第3题,个别学生板演,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调学习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的设计要抓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标。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定位练习。

仿照例3出示类似的两道应用题,要求学生读题,画图,深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强化难点,形成技能。

2、提高题:同来互相编题,互相解答。

通过以上练习,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溶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

第四个环节 课堂作业 反馈信息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三第4-7题

(三)说“诱思探究”在本节课的具体体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切实把学生推向学习探索的第一线。体现了“诱思探究”对当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2、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促使知识的形成和内化。教学中,我做到复习铺垫练,新知尝试练,难点强化练,是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全员动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

五、说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

例3:白海货运码头有一批货物,运走了 ,还剩240吨,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运走了剩下240吨? 吨

(一)解:设这批货物原有X吨。 (二) 240÷(9-5)×9

X — X = 240 =

X = 240 =

我这样板书,对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分数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出示多媒体)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并掌握检验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尝试、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 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出示多媒体)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应用题。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根据题意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

共三个小题,让学生思考后口答,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2、出示与例题有关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学生练习后,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用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谁看作单位“1”?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

出示例3后,激励: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开始行动吧!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提示可根据复习题的数量关系式,用未知数X帮助自己解这道题。

第二层次:合作探索

在学生计算出例3的结果后,再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我做得对吗?存在什么疑问?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该环节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所在,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我如此设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能力。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7页的第3题,个别学生板演,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调学习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的设计要抓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标。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定位练习。

仿照例3出示类似的两道应用题,要求学生读题,画图,深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强化难点,形成技能。

2、提高题:同来互相编题,互相解答。

通过以上练习,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溶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

第四个环节 课堂作业 反馈信息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三第4-7题

(三)说“诱思探究”在本节课的具体体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切实把学生推向学习探索的第一线。体现了“诱思探究”对当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2、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促使知识的形成和内化。教学中,我做到复习铺垫练,新知尝试练,难点强化练,是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全员动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

五、说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

例3:白海货运码头有一批货物,运走了 ,还剩240吨,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运走了剩下240吨? 吨

(一)解:设这批货物原有X吨。 (二) 240÷(9-5)×9

X — X = 240 =

X = 240 =

我这样板书,对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4、分数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一)类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乘法意义对照。

(出示3盒标注100克的水果糖)问:共重多少千克?

这个问题的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问:共重多少克?借此引出整数乘法、整数除法算式,然后通过100克=1/10千克引出相应的分数乘除法。根据我以往教学的经验,这样的处理不少学生在类比迁移时有一定的障碍,并不容易实现。

而在问题中直接以千克为单位,首先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还能引出三种形式的算式:

○1整数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数形式:100克=0.1千克;0.1×3=0.3(千克)

○3分数形式:100克=1/10千克;1/10×3=3/10(千克)

这样的处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建构整个乘法的意义,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把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意义统一起来。这样一来,接下去的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啦。

2.除法意义对照。

在改编成求‘每盒重多少千克’的问题情境下,引出相应的三个除法算式:

○1300÷3=100(克)=0.1(千克)

○20.3÷3=0.1(千克)

○33/10÷3=1/10(千克)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小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3.练习:

12×17=2042.8×1.5=4.22/3×4=8/3

204÷12=()4.2÷1.5=()8/3÷4=()

204÷17=()4.2÷2.8=()8/3÷2/3=()

在前两步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及时安排相应的巩固练习。分别是已知三种形式的乘法算式,不计算直接写出相应除法算式的商。如:2/3×4=8/3,8/3÷4=(),8/3÷2/3=()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没有已知的乘法算式,你还会计算4/5÷2这道分数除法吗?

○1鼓励尝试计算;

○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反馈):

方法A.因为2×2/5=4/5,所以4/5÷2=2/5

这是受刚才所学除法意义的影响,迁移而来;

方法B.4/5÷2=4÷2/5=2/5

大部分是看到4与2的倍数关系,想当然的在计算;可能小部分能从数的组成进行解释。

方法C.4/5÷2=4/5×1/2=2/5

课前预习过;但能说清为什么的恐怕很少。

2.引导理解方法B和C。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长方形里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在先请学生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引导思考: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在部分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进行解释。

由于已经将长方形纵向五等分,因此从直观上很容易理解方法B。再进一步启发:还有不同的折法吗?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比如说横向折,沿对角线折等等;

通过这些折法的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始终是它的12,也就是说始终可以将÷2转化为乘以1/2。

第二步:教学4/5÷3

1.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2.尝试计算4/5÷3;

(要求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课前提供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

反馈,追问:

○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的1/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首先请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这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转而请学生计算4/5÷3。也要求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然后进行反馈,并引导思考:

○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的(1)/(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此时通过对比和思考,应该说对方法C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的知识,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它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一开始初步比较哪种方法好,学生此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体验4/5÷3的求解过程,使学生自觉的在心里进行了比较,也就是主动的开始建构认识,这时的理解是较为深刻的理解。

第三步: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抛出一个疑问:其它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是不是也能将除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呢?从学生的思维历程看,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要进行实验和验证的动机。然后根据课前提供的空白长方形纸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并组织开展同伴间的交流。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只有经过一般化的检验,才能上升成为知识。开展实验与验证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需要,而且还是学生主动的、内在的需要,这无论是对理解掌握算法、还是对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都有积极的意义。

2.反馈交流。

归纳:(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表示:A÷B=A×1/B

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最后,组织进行反馈,得出最后结论,并引导学生将一般化的计算方法用符号化表示。这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包括之后的引导学生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更好的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交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及其本质的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

这样的图式训练对正确掌握分数除法的一般化算法是很有效的。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毕竟还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图式的强化将促使学生在理解算法时有一个直观的支撑,这样的理解也就愈深刻。

形式训练。

7/15÷4=7/15×()

5/16÷6=5/161/8

3/10÷5=()()

2.计算训练。(要求写出过程)

2/3÷45/6÷53/8÷64/9÷7

3.应用:

1将2/3米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5段,每段有多长?

2小红3天看了一本书的1/5,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书要多少天?

整个练习的设计突出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巩固,同时也安排了应用练习,尤其是第二题,还注意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

总之,本节课始终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比较、探究、实验和验证,从特殊到一般,由除法到乘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有效课堂。

5、分数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说过程

1.复习铺垫(分两个内容)

现价是原价的4/5;男生比女生多1/3;今年比去年少2/5;火车速度比汽车快2/9

让学生来说说等量关系,找一找单位“1”

合唱队有女生30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意图:解决问题中关键是找出题目中关键句的等量关系,所以安排了这一环节,一来是回顾,二来是在这里分散难点,以便在接下来出现一个完整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能较为自然了。

2.教学新知

改例题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补充)男生比女生少1/3,女生有多少人?

比较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等量关系不变,变的是其中的已知与未知的量,所以我们仍然可以顺着刚才的思路,把未知的量设为X,应该说学生是不会有困难的。

例题与补充题的比较是考虑到,比单位“1”多(少)几分之几的区别,数量关系不一样了,其中未知与已知的量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6、分数除法说课稿

1、 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 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305=6,306=5)

2、口算下面各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1003=300(克)

(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300100=3(盒)

(3)将100克化成千克,300克化成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3=(千克)3=(千克)3=3(盒)

(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2、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P28做一做

3、教学例2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

(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2==,每份就是2个。

B、2==,每份就是的。

(4)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呢?让学生从上面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计算,通过操作对比,让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4、引导学生观察2和3两个算式,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练习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谁来把这两部分内容说一说?

7、分数除法说课稿

这节课是分数除法教学的起绐课。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理解的困难之处。我是想作为分数除法的第一个知识点,利用折一折,算一算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和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之前已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课的新知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1、 强调知识的迁移和类推。

在教学中,先复习整数除法意义再进行分数除法意义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和类推很容易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

2、 以自主探索为主。

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一节有效的课堂应该建立在有效的小组合作上,整节课下来我发现在小组合作方面我还应多钻研,如何调动小组的积极性?如何让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乐于参与其中?将是我接下来主要的研究方向,真正做到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8、分数除法说课稿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习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已经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六年级学生能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去拓展,去学习更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逆向思维,能根据具体的数量和分率,求出单位“1”的量。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方程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1、苹果的重量是X千克,梨的重量比苹果多5千克 。

⑴、梨的重量比苹果多了( )千克。

⑵、梨的重量是( )千克。

2、钢笔X元,比毛笔少了3元 。

⑴、钢笔比毛笔少了( )元。

⑵、毛笔是( )元。

3、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课

1、教学补充例题:水果店运来了一些苹果,已经卖了36千克 ,还剩下20千克,水果店运来了多少苹果?

(1)卖了 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运来苹果的重量-卖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运来苹果X千克。

x-36=20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1+)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1+)=25

=25÷

=20

答:略。

三、小结

1、今天学习了两道应用题,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

9、分数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与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乘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 引导学生将‘图’与‘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教学的目标是:

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的提升,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开课,就对前一单元所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目的在于为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因为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分数乘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结果,而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导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迁移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问题创境,对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在教学例1时,我没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端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编出乘法问题并列式解答后,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个乘法问题编出两个除法问题吗?然后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过对这三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得到整数除法的意义。这样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将素材一一呈现出来,感觉很单调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压抑,反过来我这样安排,感觉是把静态的教材动态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素材自问自答,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有价值有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有一个提升的,同时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指出问题中是以克为单位,如果以千克为单位,100克应该怎么改写?改写后,算式应该怎么列?后面两题中的单位也改写了,又怎么列式计算?用一系列的问题,迁引出分数乘除法的算式,再通过对分数乘除法算式的仔细观察,观察时引导学生对照整数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我这样教学的想法是:第一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锻炼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第三通过比较自然得出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让学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味到在数学中知识是存在相互联系的。

在完成做一做中,学生快速回答了2/3×4=8/3 8/3÷4=( ) 8/3÷2/3=( )的结果后,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到结果了呢?这个问题能更好让学生利用除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10、分数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一)类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乘法意义对照。

(出示3盒标注100克的水果糖)问:共重多少千克?

这个问题的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问:共重多少克?借此引出整数乘法、整数除法算式,然后通过100克=1/10千克引出相应的分数乘除法。根据我以往教学的经验,这样的处理不少学生在类比迁移时有一定的障碍,并不容易实现。

而在问题中直接以千克为单位,首先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还能引出三种形式的算式:

○1整数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数形式:100克=0.1千克;0.13=0.3(千克)

○3分数形式:100克=1/10千克;1/103=3/10(千克)

这样的处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建构整个乘法的意义,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把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意义统一起来。这样一来,接下去的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啦。

2.除法意义对照。

11、分数除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孩子们对分数的运算有了一定的掌握,计算能力的日益提高,也使得孩子们有更深一步探求的欲望,因此,利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开展本节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掌握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基本技能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基本思想目标:在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建模、迁移等数学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把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通过以下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的成功和愉悦。

1.观察发现法,通过观察电脑课件中国王的`故事的演示,突出单位“1”这一重要知识点。

2.尝试发现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互相讲解自己的方法和见解,自己去列式,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3.动手操作法,通过动手画线段图,感受文字与图形的转化统一。

4.最后运用概括总结法让学生概括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课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程序安排如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导学生“说”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国王给大臣出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你能来解决吗?皇宫里的水池是有多少桶水组成的?”学生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个问题实际的解决方法引出根据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从而引出例题。

第二环节:帮助学生“悟”

解决第一个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分下面四个步骤进行。

1.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所涉及到的量。

2.根据题目中的已知量,寻找其中的等量关系式。

3.尝试绘制线段图。

4.根据等量关系式尝试列试解答。

以上四个步骤都是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前提下,然后指名汇报,同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出完整的过程,最后让学生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

解决其他问题

如果说解决第一个问题由教师的扶到学生的悟,那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完全做到放,让学生通过自己刚才的发现,独立去完成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这样的学习方式出现在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第三环节:组织学生“用”

本节练习我以“谁是数学小能手”的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呈现了我精心设计的,层次不同的,由浅入深的四个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学生在以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已初步建立把文字转化成图形的思想方法,这几道题的设计目的是给学生提供难易适宜的思考空间,让每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

第四环节:指导学生“想”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与讲解,请学生思考我们遇到此类的问题该如何入手,该找出其中哪些有用的信息,该怎样发现其中的问题,该如何进行分析和解决。

12、分数除法说课稿

在改编成求每盒重多少千克的问题情境下,引出相应的三个除法算式:

○13003=100(克)=0.1(千克)

○20.33=0.1(千克)

○33/103=1/10(千克)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小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3.练习:

1217=2042.81.5=4.22/34=8/3

20412=()4.21.5=()8/34=()

20417=()4.22.8=()8/32/3=()

在前两步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及时安排相应的巩固练习。分别是已知三种形式的乘法算式,不计算直接写出相应除法算式的商。如:2/34=8/3,8/34=(),8/32/3=()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没有已知的乘法算式,你还会计算4/52这道分数除法吗?

○1鼓励尝试计算;

○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反馈):

方法A.因为22/5=4/5,所以4/52=2/5

这是受刚才所学除法意义的影响,迁移而来;

方法B.4/52=42/5=2/5

大部分是看到4与2的倍数关系,想当然的在计算;可能小部分能从数的组成进行解释。

方法C.4/52=4/51/2=2/5

课前预习过;但能说清为什么的恐怕很少。

2.引导理解方法B和C。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长方形里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在先请学生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引导思考: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在部分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进行解释。

由于已经将长方形纵向五等分,因此从直观上很容易理解方法B。再进一步启发:还有不同的折法吗?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比如说横向折,沿对角线折等等;

通过这些折法的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始终是它的12,也就是说始终可以将2转化为乘以1/2。

第二步:教学4/53

1.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2.尝试计算4/53;

(要求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课前提供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

反馈,追问:

○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的1/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首先请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这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转而请学生计算4/53。也要求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然后进行反馈,并引导思考:

○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的(1)/(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此时通过对比和思考,应该说对方法C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的知识,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它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一开始初步比较哪种方法好,学生此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体验4/53的求解过程,使学生自觉的在心里进行了比较,也就是主动的开始建构认识,这时的理解是较为深刻的理解。

第三步: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抛出一个疑问:其它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是不是也能将除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呢?从学生的思维历程看,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要进行实验和验证的动机。然后根据课前提供的空白长方形纸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并组织开展同伴间的交流。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只有经过一般化的检验,才能上升成为知识。开展实验与验证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需要,而且还是学生主动的、内在的需要,这无论是对理解掌握算法、还是对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都有积极的意义。

2.反馈交流。

归纳:(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表示:AB=A1/B

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最后,组织进行反馈,得出最后结论,并引导学生将一般化的计算方法用符号化表示。这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包括之后的引导学生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更好的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交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及其本质的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

13、分数除法说课稿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习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已经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六年级学生能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去拓展,去学习更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逆向思维,能根据具体的数量和分率,求出单位“1”的量。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方程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1、苹果的重量是X千克,梨的重量比苹果多5千克 。

⑴、梨的重量比苹果多了( )千克。

⑵、梨的重量是( )千克。

2、钢笔X元,比毛笔少了3元 。

⑴、钢笔比毛笔少了( )元。

⑵、毛笔是( )元。

3、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课

1、教学补充例题:水果店运来了一些苹果,已经卖了36千克 ,还剩下20千克,水果店运来了多少苹果?

(1)卖了 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运来苹果的重量-卖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运来苹果X千克。

x-36=20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1+)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1+)=25

=25÷

=20

答:略。

三、小结

1、今天学习了两道应用题,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

14、分数除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内容。

在学生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分数、体验分数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读写一些简单分数的基础上,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再次认识分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一节课起引领作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三、教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发现、归纳等教学方法。在探索知识本质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指导、点拔,帮助学生完成探索知识的过程。

四、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引出新知。课件播放“分饼”情境,学生观察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用分数表示每人分得的块数。这个环节承接了上一节课学生熟悉的分饼情境,引出“除法”与“分数”这两个教学内容的主角。

2、探究发现,归纳认知。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时教师及时将学生分饼的思维顺向发展,快速练习:

(1)、把a块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块?

(2)、把a块饼平均分成b份,每份是多少块?

学生先写出除法算式,再用分数表示结果,教师板书:

1÷2=1/2块

9÷4=9/4块

a÷8=a/8块

a÷b=a/b块

通过这个练习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渡,为充分发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创造条件。

2、归纳认知,明确关系。

(1)、学生观察思考:分数和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2)、汇报发现。

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3)、引导思考: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那在分数中应该有怎样的规定呢?

学生讨论得出:分母不能为0。

板书:(除数不为0)。

3、尝试用字母表示。

4、及时练习。

2÷3=8÷7=16÷5=10÷12=

5/6=()÷()13/15=()÷()

12/7=()÷()100/6=()÷()……

(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呢?怎样把2化成假分数?

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师出示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2、检测合作学习效果。

3、师做针对性点评。

4、及时练习。

课本40页第2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并采取边学边练的形式,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三、全课小结,学生谈收获。学生总结出本课的知识点,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我的板书就是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进行设计的。

15、分数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5页到26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2,被除数的分子是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3,被除数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定位为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定位为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3、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对本节课进行教学,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学实际,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在注重算理和算法教学的同时,体现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淡化笔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现行教材中对估算意识的培养还未凸显出来。针对这一现象,我力求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融入教学,在课堂上形成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加以体现。

2、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3、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以评价,加强反思。当学生探索出多种算法后,学生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学生就会随时深入思考,同时也能反思每一种算法是否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本节课中我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涂一涂,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操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法。

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此时学生发现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利用多媒体课件操作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我安排了两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展示问题:

(1)什么是倒数?

(2)你能举出几对倒数的例子吗?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内容是以倒数为基础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与倒数紧密联系,因此,在引入新课之前,带领学生系统深入地复习倒数的相关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2、展示多媒体: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

问题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了一个“买白糖”的具体情境,并展示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在帮助学生复习整数除法的同时,引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分数除以整数。由于设置了三个递进的问题,学生不会觉得问题3的提出很突然,并且,由于有了问题2的铺垫,列出问题3的算式也较为容易。

(二)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展示多媒体:

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里有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是。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2=,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通过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设计意图】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的验证可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而其中有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3,分子4除以3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3,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了“探索——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得到的算式是÷3=。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的,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五)再次验证,分层练习

多媒体出示:

1、3/5÷3=;3/4÷4=;4/11÷5=;8/9÷6=;6/7÷8=;4/15÷12=;

2、()×9=1/3;8×()=;5×()=4/3;()×5=1/2;()×2=4/5;4×()=1/4;

3、找规律填数:8/9,4/9,(),1/9,1/18,()。

【设计意图】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发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四、说板书设计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集条理性、科学性、整体性和概括性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能够体现出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

16、分数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中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意义和分数乘法意义及计算,而本课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理解,本节课教学目标是:

1.理解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

2.理解分数除以整数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过程,感受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

本课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知识,才是有意义。因此,在重难点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一)类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意义。

1.乘法意义对照。

(出示3盒标注100克水果糖)问:共重多少千克?

这个问题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问:共重多少克?借此引出整数乘法、整数除法算式,然后通过100克=1/10千克引出相应分数乘除法。根据我以往教学经验,这样处理不少学生在类比迁移时有一定障碍,并不容易实现。

而在问题中直接以千克为单位,首先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其次还能引出三种形式算式:

○1整数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数形式:100克=0.1千克;0.13=0.3(千克)

○3分数形式:100克=1/10千克;1/103=3/10(千克)

这样处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建构整个乘法意义,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把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意义统一起来。这样一来,接下去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啦。

2.除法意义对照。

在改编成求每盒重多少千克问题情境下,引出相应三个除法算式:

○13003=100(克)=0.1(千克)

○20.33=0.1(千克)

○33/103=1/10(千克)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小数除法意义相同。

3.练习:

1217=2042.81.5=4.22/34=8/3

20412=()4.21.5=()8/34=()

20417=()4.22.8=()8/32/3=()

在前两步理解意义基础上,及时安排相应巩固练习。分别是已知三种形式乘法算式,不计算直接写出相应除法算式商。如:2/34=8/3,8/34=(),8/32/3=()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没有已知乘法算式,你还会计算4/52这道分数除法吗?

○1鼓励尝试计算;

○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反馈):

方法A.因为22/5=4/5,所以4/52=2/5

这是受刚才所学除法意义影响,迁移而来;

方法B.4/52=42/5=2/5

大部分是看到4与2倍数关系,想当然在计算;可能小部分能从数组成进行解释。

方法C.4/52=4/51/2=2/5

课前预习过;但能说清为什么恐怕很少。

2.引导理解方法B和C。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长方形里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分法吗?

在先请学生进行解释基础上,引导思考: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在部分学生有所感悟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根据课前提供五等分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进行解释。

由于已经将长方形纵向五等分,因此从直观上很容易理解方法B。再进一步启发:还有不同折法吗?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比如说横向折,沿对角线折等等;

通过这些折法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始终是它12,也就是说始终可以将2转化为乘以1/2。

第二步:教学4/53

1.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2.尝试计算4/53;

(要求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课前提供五等分长方形纸片)

反馈,追问:

○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3?求一个数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首先请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这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转而请学生计算4/53。也要求根据课前提供五等分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然后进行反馈,并引导思考:

○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1)/(3)?求一个数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此时通过对比和思考,应该说对方法C已经有了较为深刻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知识,也不是知识简单积累,它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组织和重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过程。一开始初步比较哪种方法好,学生此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体验4/53求解过程,使学生自觉在心里进行了比较,也就是主动开始建构认识,这时理解是较为深刻理解。

第三步: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分数除法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在理解例题基础上,抛出一个疑问:其它这样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是不是也能将除数转化为乘以它倒数呢?从学生思维历程看,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要进行实验和验证动机。然后根据课前提供空白长方形纸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并组织开展同伴间交流。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只有经过一般化检验,才能上升成为知识。开展实验与验证符合从特殊到一般需要,而且还是学生主动、内在需要,这无论是对理解掌握算法、还是对培养良好数学思维习惯,都有积极意义。

2.反馈交流。

归纳:(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表示:AB=A1/B

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最后,组织进行反馈,得出最后结论,并引导学生将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化表示。这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符号意识,包括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其目在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促进更好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交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客观性及其本质更为深刻理解,从而形成科学态度和严谨思维。

17、分数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

五、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1)求下列各组数的倒数。

(2)把2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把1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并说出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提问:4/7表示什么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4份)

2、把4/7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把图上的哪一个部分平均分成2份?得多少呢?

3、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

1)把这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占这张纸的2/7。

2)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

4、怎样列式计算呢?(板书:4/7÷2=)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齐来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一))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K12教育空间

1、提问:想一想,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4/7÷2=2/7吗?你能提出你的大胆猜想吗?

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结论,举例验证。

师: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

2、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可以列出算式吗?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1、提问:4/7÷3这道题与刚才那几道有什么不同?(分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如果要算4/7÷3刚才的方法还能用吗?

师:看来我们要换一个思维方式探索能普遍运用的方法。

2、提问:把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课前准备的图形分一分、涂一涂。涂好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分。

3、你是怎样分的?

(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

4、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几分之几?求4/7的1/3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板书)

5、对照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把4/7平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求4/7的1/3,结果都是4/21。因此,中间我们可以用等号连起来。你们看,这样,原来的除法算式就转化成了什么算式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有什么作用?

师: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6、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会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小结:这就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常用的方法,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那么0能不能作除数呢?所以,这里还要补上一个条件(0除外)。

7、在今后的分数除法计算中,我们常用这种方法。因为无论分数的分子能否被整数都可以进行计算,不受什么条件限制,它的应用更普遍。当然,分数的分子如果正好能被整数整除时,我们也可以应用第一种算法计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题时要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五、巩固提升

1、引导学生完成填一填,想一想。(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

六:课堂总结:谈一谈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8、分数与除法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6~66页——分数与除法。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对于分数,学生并不陌生。在三年级的时候,他们已经初步接触了分数,通过直观和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这节课内容之前,又进一步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初步沟通除法和分数的关系;例2明确指出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例题后通过适当的练习,在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关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本课时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分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数学概念,它的意义是多层次的。在本节课之前,学生是从“行为”(平均分物体)入手认识分数的;本节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则是对分数的进一步的理解——分数可以表示除法运算的结果。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突出这一点。

(二)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索和理解除法与分数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并从中体会到用分数表示除法商的优越性。

能在几组例证的探索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的能力。

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规律,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发现、掌握除法与分数的关系;难点是理解两个数相除商用分数表示。

三、教法、学法

在这一节课中,我以学生熟悉的平均分问题和分数的意义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点,借助实验操作、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经历

(b≠0)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逐步构建除法和分数之间关系的模型,学会用分数这个新的数表示除法的商。

四、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抛砖引玉。

1、把6颗糖,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颗。

2、把3颗★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颗。

3、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块。

【设计意图:虽然只是简单的.3道题目,但却复习了旧知识,同时又巧妙地引出新知识,抛砖引玉,为下面的研究埋下伏笔。】

承上启下,初步建模

1、承接前一个问题: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1÷3;根据分数的意义,每人可得这块月饼的,借助月饼图可知,1块月饼的也就是块月饼。因此1÷3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用分数表示结果;其次借助数形结合,巧妙地把除法计算与分数初步联系起来。]

2、把题目改为: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4名、5名、6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3、追问:如果平均分给7名、8名、9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如果是b名同学呢?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初步理解:如果被除数是1,不管除数是几,都可以用几分之一的分数表示1÷几的商。初步建立的数学模型,为下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深入探究,理解含义

出示例2: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通过“估算——猜想——验证——汇报反馈———小结”这几个环节,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3÷4的商。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两个预案,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

预案1:先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1份,就是块;再用同样的办法平均分另外2块同样大小的月饼。这样每人分得3个块,就是块。

预案2:把3块月饼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取其中的1份,就是3块饼的。1份有3个块,拼起来就是1块饼的,即块。

归纳类比,发现规律

1、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10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2、把7块月饼,平均分给10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3、把x块月饼,平均分给15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列出算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检测反馈,拓展提高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

7÷8=9÷13=9÷8=11÷10=

2.想一想,填一填

完成书本课后做一做第2题,并添加这一道题目

通过=()÷(),说明除法和分数之间的互逆关系;通过

提问,“()可以是任何数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因为除数和分母都不能为0,所以。

3.计算下面各题的商

4÷7=1÷2=5÷3=45÷5=

9÷3=4÷5=2÷3=1÷6=

4.解决问题

(1)一位火炬手跑1千米要15分钟,平均每分钟跑几分之几千米?1÷15=(千米)

(2)如果要重新铺设一块15平方米的主席台,需要41块砖,平均每块砖占地多少平方米?15÷41=(平方米)

5.思考提高题:0.7÷2的商也能用分数表示吗?

五、教学预评及板书设计

本节课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抛——承——探——引”这几个环节,使学生经历了(b≠0)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较好地构建了除法与分数关系这一新的数学模型,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而且板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能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突破教学的难点,使本课教学目标能有效达成,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说课稿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