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0:11:02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高中政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说课稿一等奖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上册第四课第二节第二框题。本课既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状态,回答事物怎样变化、发展。因此,与第二、三课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由于本课内容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内容丰富,对于青年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直接、非常现实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历来受到格外的重视和欢迎。加之,本框是在前一框题量变与质变原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分析事物的发展,对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属于哲学方法论的内容。所有这些都使得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2、教学目标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特别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本框的哲学观点,并以实例对其加以分析说明;并能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名言进行解释。
能力目标:通过本框教学,结合方法论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指导自己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本框教学,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学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以下内容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内容。
教学重点:把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即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从小事做起是本框教学的重点。因为这是全课的重要教学、教育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其中也渗透了政治课德育教育的目标。
教学难点:要坚持适度原则。因为这一原则对青年学生特别具有现实的启发、教育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比较难把握的,正所谓“知易行难”,所以需要加以特别的分析引导。
4、对教材的整合及处理
前一框题在讲解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时说到既有数量的增减,还包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因此,为了便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体现知识前后间的对应统一,我把本框教材最后部分的内容重视“优化结构”调整到前面重视量的积累这里进行讲述。
二、说教学构思
本框知识的逻辑思路是:怎样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即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知识容量不算多,要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时间较为充裕,但也必须作到重点突出,详略适当。所以,对于本框的难点,同时也是方法论意义的第一点“坚持适度原则”主要由教师讲解分析实例完成。对于后面的内容,为了体现哲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主要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来总结方法论意义,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这就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是艺术,是科学,它的本质在与创造。教育家孔子说过:“法无常法,贵在得法”,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针对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
三、说教法
1、事例教学法。为了贯彻哲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把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既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问题教学法、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比、讨论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启发式教育这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渗透素质教育新理论。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四、说学法
1、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师生互动教学,把教师的.教转化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防止教师进行单向信息的传递。
2、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转变被动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能创新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设计
课堂导入的好坏,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导入时应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我在一开始便向学生展示我国三位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图片,学生兴趣大增,然后请学生讲述我国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并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此时,让学生从哲学上来思考,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因此我们要学会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2、新课讲授
(1)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①对教学难点“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教学,具体说明如下:
请学生回忆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思考飞船升空的过程中速度是否越快越好?然后通过对飞船速度快慢对飞船影响的分析,说明要保持事物稳定的性质和状态就必须把事物的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所以“要坚持适度原则”,并着重分析了什么是“适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请学生联系实际讨论,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②关于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的教学
首先提问学生思考事物为什么要从量变到质变?如果事物的变化永远维持在一定量的范围内会有什么结果?不会有发展,不会前进,所以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为了实现事物的发展我们必须使事物发生质变,发生飞跃,并且要把握时机。请学生根据神舟飞船发展历程说明抓住时机实现事物飞跃、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请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不失时机促成飞跃的事例。
事物要发展,发生质变必须先有量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③关于“重视量的积累”的教学,有一点要特别注意: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发生质变,因此为了实现事物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请学生运用知识联系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说明这点,并对学生现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与以后自身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联系课本知识特别加以分析,以深化学生对现在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回忆前一框题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除了有数量的积累之外还有对结构的优化组合,所以在这里特别提请学生注意重视量的积累既有数量的积累变化,还有对结构的优化。并联系我国现在发展过程中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部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的政策对优化结构的重要加以说明分析。然后请学生联系学习的实际情况说明优化结构对学习效率的重要影响。
(2)关于教学重点“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的教学
请学生回忆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思考神舟飞船从一号到六号,实现从无人到载人的发展,其中无数次的对飞船的修改、设计,这些都与我国几代航天人的努力密不可分,才有了中国人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所以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还告诉我们青年学生要学会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①要学会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现在的学习
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因为量的积累包括两个方面:好习惯、好思想、好作风的积累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和行为,而坏习惯、坏思想、坏作风的积累则会使我们往坏的方向变化,甚至使我们走入歧途。
(3)关于本框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本框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本框小结即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和对我们个人的现实指导意义,请学生归纳总结。
3、课堂巩固练习
巩固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练习应以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高中哲学常识的教学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把握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能力。据此,设计以下练习:请学生运用哲学道理全面分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典故。
4、布置作业
请学生运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分析我国21世纪“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六、说媒体
虽然目前的教学装备已有很大改善,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但这节课我仍然选择的是传统教学手段,因为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而不会把注意力放在多媒体上面,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与想法,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上册第四课第二节第二框题。本课既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状态,回答事物怎样变化、发展。因此,与第二、三课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由于本课内容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内容丰富,对于青年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直接、非常现实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历来受到格外的重视和欢迎。加之,本框是在前一框题量变与质变原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分析事物的发展,对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属于哲学方法论的内容。所有这些都使得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2、教学目标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特别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本框的哲学观点,并以实例对其加以分析说明;并能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名言进行解释。
能力目标:通过本框教学,结合方法论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指导自己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本框教学,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学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以下内容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内容。
教学重点:把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即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从小事做起是本框教学的重点。因为这是全课的重要教学、教育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其中也渗透了政治课德育教育的目标。
教学难点:要坚持适度原则。因为这一原则对青年学生特别具有现实的启发、教育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比较难把握的,正所谓“知易行难”,所以需要加以特别的分析引导。
4、对教材的整合及处理
前一框题在讲解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时说到既有数量的增减,还包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因此,为了便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体现知识前后间的对应统一,我把本框教材最后部分的内容重视“优化结构”调整到前面重视量的积累这里进行讲述。
二、说教学构思
本框知识的逻辑思路是:怎样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即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知识容量不算多,要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时间较为充裕,但也必须作到重点突出,详略适当。所以,对于本框的难点,同时也是方法论意义的第一点“坚持适度原则”主要由教师讲解分析实例完成。对于后面的内容,为了体现哲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主要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来总结方法论意义,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这就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是艺术,是科学,它的本质在与创造。教育家孔子说过:“法无常法,贵在得法”,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针对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
三、说教法
1、事例教学法。为了贯彻哲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把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既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问题教学法、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比、讨论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启发式教育这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渗透素质教育新理论。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四、说学法
1、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师生互动教学,把教师的教转化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防止教师进行单向信息的传递。
2、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转变被动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能创新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设计
课堂导入的好坏,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导入时应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我在一开始便向学生展示我国三位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图片,学生兴趣大增,然后请学生讲述我国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并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此时,让学生从哲学上来思考,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因此我们要学会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2、新课讲授
(1)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①对教学难点“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教学,具体说明如下:
请学生回忆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思考飞船升空的过程中速度是否越快越好?然后通过对飞船速度快慢对飞船影响的分析,说明要保持事物稳定的性质和状态就必须把事物的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所以“要坚持适度原则”,并着重分析了什么是“适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请学生联系实际讨论,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②关于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的教学
首先提问学生思考事物为什么要从量变到质变?如果事物的变化永远维持在一定量的范围内会有什么结果?不会有发展,不会前进,所以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为了实现事物的发展我们必须使事物发生质变,发生飞跃,并且要把握时机。请学生根据神舟飞船发展历程说明抓住时机实现事物飞跃、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请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不失时机促成飞跃的事例。
事物要发展,发生质变必须先有量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③关于“重视量的积累”的教学,有一点要特别注意: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发生质变,因此为了实现事物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请学生运用知识联系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说明这点,并对学生现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与以后自身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联系课本知识特别加以分析,以深化学生对现在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回忆前一框题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除了有数量的积累之外还有对结构的优化组合,所以在这里特别提请学生注意重视量的积累既有数量的积累变化,还有对结构的优化。并联系我国现在发展过程中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部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的政策对优化结构的重要加以说明分析。然后请学生联系学习的实际情况说明优化结构对学习效率的重要影响。
(2)关于教学重点“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的教学
请学生回忆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思考神舟飞船从一号到六号,实现从无人到载人的发展,其中无数次的对飞船的修改、设计,这些都与我国几代航天人的努力密不可分,才有了中国人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所以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还告诉我们青年学生要学会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①要学会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现在的学习
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因为量的积累包括两个方面:好习惯、好思想、好作风的积累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和行为,而坏习惯、坏思想、坏作风的积累则会使我们往坏的方向变化,甚至使我们走入歧途。
(3)关于本框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本框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本框小结即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和对我们个人的现实指导意义,请学生归纳总结。
3、课堂巩固练习
巩固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练习应以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高中哲学常识的教学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把握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能力。据此,设计以下练习:请学生运用哲学道理全面分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典故。
4、布置作业
请学生运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分析我国21世纪“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六、说媒体
虽然目前的教学装备已有很大改善,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但这节课我仍然选择的是传统教学手段,因为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而不会把注意力放在多媒体上面,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与想法,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量变与质变》。本节课是高二《哲学常识》第四课第二节第一框的内容,课程设计为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全书的结构体系来讲,量变与质变阐述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从本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来说,本节“事物发展的状态”是联结“事物发展的原因”和“事物发展的趋势”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就本节“事物发展的状态”而言,本框“量变与质变”是第二框“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哲学依据。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并能用正反两方面事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长期的契而不舍的艰苦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的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这不仅是本框的重点,也是全课的重点。重点成因:①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②质量互变规律是指导学生看问题的重要方法。
(2)教学的难点:“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难点成因:这部分内容教材没有展开,虽然普遍存在但不容易被感知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揭示。
二、说教法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依据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规律,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1. 直观演示法:
设置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让学生具体地、直观地感受气球的变化状态,在此基础上关注事物量的积累与变化。
2. 例证法:
运用故事、漫画以及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哲理,使理论贴近生活,增强理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3. 启发式教学法:
适时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景,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师生“互动”交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原因为本框探究事物发展的状态做好了知识铺垫。
通过前三课的教学学生对抽象概念、术语已经不再陌生,也初步具备了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能力铺垫。
高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关注社会生活,课堂上更是积极动脑,乐于发言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搜集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并能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次,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习,通过直观演示情景再现,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达到深刻领会并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再次,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 情景设置,导入新课(2—3分钟)
通过设置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以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采用这种直观的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事物的变化总是从点滴开始,然后积少成多最终使事物的状态和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
(二) 自主探究,合作共进(35分钟)
设置展示教学目标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在教学中按顺序分步实施。
1.什么是量变、质变?(板书)
首先请学生背诵《荀子·劝学》同时要求学生比较“跬步”“小流”与“千里”“江海”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确如果没有“跬步”“小流”微小的,不显著的积累就没有“千里”“江海”的巨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两个概念,归纳填写下列表格。
项目 变化指向 变化状态 变 化 结 果
量变 数量 程度 逐渐 不显著 性质没变,----事物仍是该事物
质变 根本性质 剧烈 显著 性质改变,----事物变为他事物
强调: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板书)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用多媒体显示《愚人吃饼》的故事,在笑声中让学生思考愚人的做法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然后讨论总结出以下结论: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进而分析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由于事物数量的增减而引起的质变”---“外延”的量变(板书)
学生分组一组列举有关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些成语、俗语。另一组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举例论证这个观点。譬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等。
水滴石穿(自然界)、再比如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等(人类社会)。
最后共同学生讨论归纳以上变化的共同点--是通过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的。即“由于事物数量的增减而引起的质变”。教师强调事物数量的增减是“外延”的量变。
学生思考:如果数量不变,事物能否引起质变呢?
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我用多媒体展示乙醇和甲醚这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式,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图,让学生分析这里的质变是不是因数量的增加实现的?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得出结论:以上的`质变事物总体数量并没有变,引起质变的原因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发生了变化。
另一种是“由于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结构上和排列顺序上发生了变化而引起质的变化”---“内涵”的量变(板书)
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让学生分组讨论说明这一道理。
第一组学习生活:英文字母的组合,音乐符号的组合,圆的面积、周长的计算公式。
第二组社会热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进行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区域布局的调整,这些结构的调整就是在现有的生产要素,现有资源的条件下,通过优化结构,实现这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最优化结合,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上新台阶的质变。这些都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具体体现。
第三组:学习、工作有何启示?学习上就要科学的运筹时间,合理安排;各种知识要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要全面发展。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证:
a.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点拨说明:质变与发展之间既有严格区别的又有密切的联系,发展必须通过质变来实现,但质变不等于发展,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质变才是发展,否则只能是倒退。
b.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
(提问并讨论)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水滴”却不见“石穿” ?有了量变不一定有质变,关键是量变只有达到(一定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通过展示宇宙速度示意图以及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这一点)。
提问:怎样理解这里的“一定程度”?
教师总结:一定的程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高中政治《影响价格的因素》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影响价格的因素》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价格的因素》是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题承接前面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后面是 价格变动的影响 ,它在整个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经济生活》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高一新课程标准要求,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理解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2,能力目标
(1)懂得价格的不断变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
(2)知道价格的变动不是任意的,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意识,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供求影响价格
2。价值决定价格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供求关系,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影响价格的因素。)
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难点的依据: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以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情
共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任何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激活。
个性:我们班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阅历较浅,理论基础单薄,接触新兴事物的机会较少,较难理解一些常识问题。
四,说学法
古人云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鉴于我班学生的学情,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快乐学习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快乐。
2,自主探究法:在做课前准备工作时,寻找日常生活中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例,对其进行探究。
3,分析归纳法: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普遍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4,总结反思法: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教师课堂上的点拨相结合,再次归纳总结,使认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层次。
五,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趣味化。
六,说课时安排: (1课时)
根据教材的容量,学生的认知体系,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本框题安排1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2 3分钟)
由前面学过的知识(商品和货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本节课整体框架(板书设计)和学生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实例设置情境(水蜜桃的启示)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
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借助习题,对习题加以适当引申,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1,供求影响价格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我通过对前面导入新课的例子 水蜜桃的启示,进一步引申,再展示几张相关图片,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以便于更容易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2,价值决定价格
这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有一个较深刻的印象,以便于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
(1)商品的价值量
我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主要是通过先设问: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确定的 让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得出结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个问题比较抽象,主要分析两个方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及意义。重点放在意义,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使其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
价值量 单位时间生
产商品数量 单位时间生产
商品价值总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这是本框题的难点,通过列表,对比这几个知识点的关系,从而得出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再结合图片进行说明,借助两道习题进行巩固,以突破难点。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新课标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有所弱化,对其讲解主要是通过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回顾,对等价交换的解释,来阐明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再利用价格波动线,结合车的启示的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三)课堂小结(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适当的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把握。
(四)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我设计了一道来自生活的作业进行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动动脑
漳浦有句俗语:同样的生意不一样的财利。意思是:从事同一种经营不同的生产者获利不同;同一生产者的经营在不同时间里获利也会不同。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影响价格的因素
一,供求影响价格
二,价值决定价格
1,商品的价值量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三,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六)教学反思
本节学习价格形成的有关知识,教学中注意把握教学节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价值规律要求弱化,可略讲;主要把时间放在价值决定价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等问题上,以免前松后紧。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中政治《价格变动的影响》说课稿
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政治《价格变动的影响》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价格变动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一、首先,我们来认识教材、把握教材
1、说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价格变动的影响》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第2课第2个框题,该框的内容实质上讲的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是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的重点和核心。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的货币的有关知识和价格变动的原因,为本框题的学习作了铺垫,本框题正是承接这两部分(货币的有关知识和价格变动的原因)内容,同时为第3课《多彩的消费》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关于本课,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价商品和服务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认真解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懂得价格变动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面对价格的变动,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以及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2)能力方面: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分析相关的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关心生活中的小事,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树立竞争意识,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3、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难点:价格变动对替代品与互补品的影响
二、说对学生的分析
高一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内容很感兴趣,对经济生活中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我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知识面有待拓展,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我选择与生活有密切关联的、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为主进行分析,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法和学法
(1) 接下来说说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采用情景探究法。第一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第二步,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第三步,师生互动,建构知识。
(2) 接下来再说说我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因而我采用了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四、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所以我首先在导入时创设情境:
情景设置一:《美国人梦想的破灭》这个情景讲述的是美国人生来就有这样一个梦想——有房有车。房子要大大的,前有花园,后有游泳池;汽车要豪华加长型,看着气派,跑起来威风,驾驶起来也舒适。然而,美国人的梦想正在破灭。由于次贷危机,即购房贷款不能按时缴纳而面临被银行拍卖,这使前一个梦想破灭;而后一个梦想也濒临灭亡!原因何在?石油价格的上涨(多媒体同时显示:国际油价变动情况简介:2000年28$/桶 2008年120$/桶 2010年82$/桶)。美国人生活区和工作地有时距离上百公里,驱车往返使美国人不堪负重。还有部分美国人不得不辞去在外地的工作转而就近就业,导致部分公司缺少员工,企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为了留住人才,公司增加了外地工人的补贴,使企业的成本增加。由此可见,商品价格的涨跌对人们生活有重大影响,甚至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
设计此例目的有二:一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美国任何风吹草动都感兴趣,特别是不利的事情;二是此例在第3课《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可继续使用,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本框内容:既然价格变动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这么重大的影响,那就让我们共同了解和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在黑板上同时板书)。
2、在推进新课时我创设这样一个情景——《请给老师提点建议》
情景设置二:《请给老师提点建议》:“老师现在需要一个交通工具,可以选择的有小汽车、摩托和电动车。我该怎么选择呢?”
之所以设计这样的案例,因为他们会觉得:老师也需要我的帮助?继而会以帮助老师为荣,积极的“献计献策”,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此时会迫不及待地帮老师进行选择,大部分学生会鼓动老师选择小汽车,首先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我继续介绍相关情况:“家用小汽车售价一般在5到6万元,摩托车售价在5000元上下,电动车大约2000元。”小汽车老师是买不起的,因为价格太高了。我想其他人也会限于价格而购买者只能是一部分人。这说明了价格影响人们的需求量。价格高,人们减少对它的购买;如果汽车价格降至和摩托车差不多呢?(学生会哄笑“我们都买一辆”,有学生会提出异议:不可能,价值决定价格)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正是我要达到的效果。
我会在此基础上反问:“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大米的价格也大幅下降,人们对它的需求会不会骤然增多呢?”学生自然知道不会。如果大米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会减少对它的需求量吗?同样不会。于是可以得出结论: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变动,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不降价我就不买了,那我只能在后两种中选择了”。
同时提出两个问题:以多媒体方式显示
◆我能不能两个都买?为什么?
◆我如果不能都去选择,如果从经济实用的角度考虑,我该选哪一个?受什么影响呢?
请你提出中肯的建议,并说出选择的理由。
要求学生用3分钟时间阅读教材P15第3~5自然段。
同时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摩托车每百公里耗油量一般3升左右,每升约6元,电动车每百公里耗电量约15度,每度0.56元。”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结合课本自觉,他们会帮老师做出正确的选择:只能买一个——电动车。而通过理由的阐述,学生明白了摩托车和电动车是互为替代品,而对于两者进行选择时还得考虑相关的商品,就懂得了还受油价和电价的制约,了解了什么是互补商品,较易得出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会减少,会导致它的互补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会导致它的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样学生就知道了,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这就是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对生产经营有什么影响呢?
情景设置三:《大蒜价格的变动》。这是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学生有深切的感受,会说出价格:5、6元一斤!引导学生思考大蒜价格的变化情况,学生说过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大蒜价格近四年来的变化。07——09.4月间,价格在0.2元/斤,09年5月份以来至今逐渐涨到了5、6元/斤,最高时达到8.5元/斤。
现在思考:
◆大蒜价格的涨落是怎样影响蒜农生产活动的?
◆如果我们设想,大蒜价格今后会怎样变化,原因是什么?蒜农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让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用3到5分钟边阅读教材P16边进行讨论分析。由于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对此比较熟悉,甚至自己家就种植过大蒜或正在种植,有切身感受,不难得出结论:面对商品价格变动,生产者一般会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即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要掌握的重点所在,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的比较紧密,理论难度又不大,这样由他们自已讨论得出知识,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自主探究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让他们学着如何自主探究学习,如何与人合作学习,最终使他们真正会学习。
在这里,我对课本上的价格与供求关系图有不同意见。我觉得如果把“价格变动”放在两头,效果会更好,也更直观的表现是由于价格的变动引起生产规模的变化。(同时用多媒体展示这一变化)
3、当堂处理一些练习题,以练习巩固学生刚掌握的知识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这一环节中,我会利用学生手中已有的资料,处理随堂训练。大约5——8分钟。
4、最后我预留出5分钟时间给学生自由提问,可以是本节有关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是有关的生活中遇到的不太理解的经济现象,我将力求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我也不明白,将如实告诉学生,我会下去查资料,我也要继续学习,提高自己,在下节上课时给予解决。
这所以这样设计,是要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锻炼发言的能力,同时给学生质疑与拓展开放的时空。我相信学生:我给学生一个天地,他们还我一个惊喜!
5、作业布置:做《优化探究》最后一个主观题。
五 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各位领导、老师,我今天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多提意见,谢谢!
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政治《价格变动的影响》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价格变动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一、首先,我们来认识教材、把握教材
1、说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价格变动的影响》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第2课第2个框题,该框的内容实质上讲的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是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的重点和核心。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的货币的有关知识和价格变动的原因,为本框题的学习作了铺垫,本框题正是承接这两部分(货币的有关知识和价格变动的原因)内容,同时为第3课《多彩的消费》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关于本课,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价商品和服务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认真解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懂得价格变动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面对价格的变动,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以及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2)能力方面: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分析相关的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关心生活中的小事,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树立竞争意识,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3、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难点:价格变动对替代品与互补品的影响
二、说对学生的分析
高一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内容很感兴趣,对经济生活中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我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知识面有待拓展,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我选择与生活有密切关联的、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为主进行分析,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法和学法
(1) 接下来说说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采用情景探究法。第一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第二步,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第三步,师生互动,建构知识。
(2) 接下来再说说我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因而我采用了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四、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所以我首先在导入时创设情境:
情景设置一:《美国人梦想的破灭》这个情景讲述的是美国人生来就有这样一个梦想——有房有车。房子要大大的,前有花园,后有游泳池;汽车要豪华加长型,看着气派,跑起来威风,驾驶起来也舒适。然而,美国人的梦想正在破灭。由于次贷危机,即购房贷款不能按时缴纳而面临被银行拍卖,这使前一个梦想破灭;而后一个梦想也濒临灭亡!原因何在?石油价格的上涨(多媒体同时显示:国际油价变动情况简介:2000年28$/桶 2008年120$/桶 2010年82$/桶)。美国人生活区和工作地有时距离上百公里,驱车往返使美国人不堪负重。还有部分美国人不得不辞去在外地的工作转而就近就业,导致部分公司缺少员工,企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为了留住人才,公司增加了外地工人的补贴,使企业的成本增加。由此可见,商品价格的涨跌对人们生活有重大影响,甚至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
设计此例目的有二:一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美国任何风吹草动都感兴趣,特别是不利的`事情;二是此例在第3课《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可继续使用,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本框内容:既然价格变动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这么重大的影响,那就让我们共同了解和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在黑板上同时板书)。
2、在推进新课时我创设这样一个情景——《请给老师提点建议》
情景设置二:《请给老师提点建议》:“老师现在需要一个交通工具,可以选择的有小汽车、摩托和电动车。我该怎么选择呢?”
之所以设计这样的案例,因为他们会觉得:老师也需要我的帮助?继而会以帮助老师为荣,积极的“献计献策”,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此时会迫不及待地帮老师进行选择,大部分学生会鼓动老师选择小汽车,首先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我继续介绍相关情况:“家用小汽车售价一般在5到6万元,摩托车售价在5000元上下,电动车大约2000元。”小汽车老师是买不起的,因为价格太高了。我想其他人也会限于价格而购买者只能是一部分人。这说明了价格影响人们的需求量。价格高,人们减少对它的购买;如果汽车价格降至和摩托车差不多呢?(学生会哄笑“我们都买一辆”,有学生会提出异议:不可能,价值决定价格)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正是我要达到的效果。
我会在此基础上反问:“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大米的价格也大幅下降,人们对它的需求会不会骤然增多呢?”学生自然知道不会。如果大米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会减少对它的需求量吗?同样不会。于是可以得出结论: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变动,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不降价我就不买了,那我只能在后两种中选择了”。
同时提出两个问题:以多媒体方式显示
◆我能不能两个都买?为什么?
◆我如果不能都去选择,如果从经济实用的角度考虑,我该选哪一个?受什么影响呢?
请你提出中肯的建议,并说出选择的理由。
要求学生用3分钟时间阅读教材P15第3~5自然段。
同时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摩托车每百公里耗油量一般3升左右,每升约6元,电动车每百公里耗电量约15度,每度0.56元。”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结合课本自觉,他们会帮老师做出正确的选择:只能买一个——电动车。而通过理由的阐述,学生明白了摩托车和电动车是互为替代品,而对于两者进行选择时还得考虑相关的商品,就懂得了还受油价和电价的制约,了解了什么是互补商品,较易得出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会减少,会导致它的互补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会导致它的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样学生就知道了,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这就是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对生产经营有什么影响呢?
情景设置三:《大蒜价格的变动》。这是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学生有深切的感受,会说出价格:5、6元一斤!引导学生思考大蒜价格的变化情况,学生说过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大蒜价格近四年来的变化。07——09.4月间,价格在0.2元/斤,09年5月份以来至今逐渐涨到了5、6元/斤,最高时达到8.5元/斤。
现在思考:
◆大蒜价格的涨落是怎样影响蒜农生产活动的?
◆如果我们设想,大蒜价格今后会怎样变化,原因是什么?蒜农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让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用3到5分钟边阅读教材P16边进行讨论分析。由于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对此比较熟悉,甚至自己家就种植过大蒜或正在种植,有切身感受,不难得出结论:面对商品价格变动,生产者一般会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即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要掌握的重点所在,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的比较紧密,理论难度又不大,这样由他们自已讨论得出知识,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自主探究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让他们学着如何自主探究学习,如何与人合作学习,最终使他们真正会学习。
在这里,我对课本上的价格与供求关系图有不同意见。我觉得如果把“价格变动”放在两头,效果会更好,也更直观的表现是由于价格的变动引起生产规模的变化。(同时用多媒体展示这一变化)
3、当堂处理一些练习题,以练习巩固学生刚掌握的知识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这一环节中,我会利用学生手中已有的资料,处理随堂训练。大约5——8分钟。
4、最后我预留出5分钟时间给学生自由提问,可以是本节有关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是有关的生活中遇到的不太理解的经济现象,我将力求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我也不明白,将如实告诉学生,我会下去查资料,我也要继续学习,提高自己,在下节上课时给予解决。
这所以这样设计,是要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锻炼发言的能力,同时给学生质疑与拓展开放的时空。我相信学生:我给学生一个天地,他们还我一个惊喜!
5、作业布置:做《优化探究》最后一个主观题。
五 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各位领导、老师,我今天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多提意见,谢谢!
一、说教材
▲对课标的解读: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
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本单元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决定着消费、分配与交换,又提供了制度背景),劳动者是生产的微观主体之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与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靠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当然包括现在的在校中学生,未来的劳动者与建设者。创业精神、正确择业观念的培养对促进经济的发展也是有重大的意义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
①识记劳动光荣、就业的意义;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劳动者维权的途径。
②理解在我国国情下,正确认识劳动的作用和意义;正确就业观的内涵。
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应如何选择职业;作为劳动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能力
本框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劳动和就业时,使学生具有就业形势的分析能力,能够解释市场经济中为什么存在失业现象,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就业问题。通过实例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择业观;在法制国家,应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②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为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而努力。
③增强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等法律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2)教学难点: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和程序
二、说学法
针对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课案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及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视就业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的整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1、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对消费与生活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由于消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学生对第一单元的学习稍容易些,而生产往往具有隐性因素,对于劳动与就业,以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学生还处于不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更没有理论高度。因此,相对于第一单元来讲,第二单元有更大的挑战性。但同时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性,不能以想象的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2、心理分析:学习对象为90年代的高一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综合能力不错,且富有朝气,对本课学习感兴趣。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让其分析、理解、掌握知识点。
3、学法: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本以及收集相关材料);课堂中听、思、议、说相结合;课后复习、总结、作业和进一步研究性学习。
三、说教法
1、口述法、探究式讨论法和现场情景模拟法。
2、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电脑演示,采用动画效果让学生更直观感受。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FLASH动画)
大学生毕业了,很高兴的去参加招聘会,在面临择业标准的选择时,出现了两扇门,第一次,月薪3000以上和月薪3000以下,他进了第一扇门;第二次,稳定和不稳定,他进了第一扇门;第三次,体面和不体面,他又进了第一扇门;第四次,前景好和前景一般,他还是进了第一扇门。结果呢?由于要求太高,没有符合他的工作。这则动画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思考。
这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普遍心理,要求太高,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那么到底应该树立什么的就业观才是正确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说教材
▲对课标的解读: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
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本单元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决定着消费、分配与交换,又提供了制度背景),劳动者是生产的微观主体之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与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靠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当然包括现在的在校中学生,未来的劳动者与建设者。创业精神、正确择业观念的培养对促进经济的发展也是有重大的意义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
①识记劳动光荣、就业的意义;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劳动者维权的途径。
②理解在我国国情下,正确认识劳动的作用和意义;正确就业观的内涵。
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应如何选择职业;作为劳动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能力
本框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劳动和就业时,使学生具有就业形势的分析能力,能够解释市场经济中为什么存在失业现象,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就业问题。通过实例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择业观;在法制国家,应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②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为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而努力。
③增强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等法律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2)教学难点: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和程序
二、说学法
针对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课案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及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视就业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的整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1、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对消费与生活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由于消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学生对第一单元的学习稍容易些,而生产往往具有隐性因素,对于劳动与就业,以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学生还处于不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更没有理论高度。因此,相对于第一单元来讲,第二单元有更大的挑战性。但同时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性,不能以想象的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2、心理分析:学习对象为90年代的高一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综合能力不错,且富有朝气,对本课学习感兴趣。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让其分析、理解、掌握知识点。
3、学法: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本以及收集相关材料);课堂中听、思、议、说相结合;课后复习、总结、作业和进一步研究性学习。
三、说教法
1、口述法、探究式讨论法和现场情景模拟法。
2、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电脑演示,采用动画效果让学生更直观感受。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FLASH动画)
大学生毕业了,很高兴的去参加招聘会,在面临择业标准的选择时,出现了两扇门,第一次,月薪3000以上和月薪3000以下,他进了第一扇门;第二次,稳定和不稳定,他进了第一扇门;第三次,体面和不体面,他又进了第一扇门;第四次,前景好和前景一般,他还是进了第一扇门。结果呢?由于要求太高,没有符合他的工作。这则动画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思考。
这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普遍心理,要求太高,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那么到底应该树立什么的就业观才是正确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新时代的劳动者。
高中政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政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1、本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的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延续,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经济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为本单元生产与经营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保障。因此本框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
本框题的逻辑结构主要是由一条主线构成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什么是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其地位如何体现,它的实现形式怎样→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节内容主要是一个总—分—总的逻辑结构顺序,因此本课也可以采用这种总—分—总的方法进行教学。
2、重难点以及其确立的依据
重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有关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于我们认识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参加社会经济生活大有裨益。
难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学生对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不容易理解为什么股份制会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把握起来有些难度。对与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的问题它涉及到我国的社会性质,我国国情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学生分析的时候会有一定难度,因此也把它作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能够识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各种经济成分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区分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鉴别、思考、判断等思维能力。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原理,并能用它来解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一种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平等的看待每一种经济成分的地位与作用。
二、说学法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学法研究的起点,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采取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和制作学习卡片的方法来进行学法指导。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首先,在初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我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以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辨证原理的基本内容,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本课的内容,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在经过了中考的分流之后,学生已经有了择业意识和前途意识,因此迫切希望了解各行各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其次,在能力上,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教材当中的知识与内容。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原理,这一阶段的学生希望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有这种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才采用了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制作学习卡片主要是为了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本框内容相对抽象和理论化一些,而且本课知识点比较多,层次多,如果按照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的话,必然会造成散乱的印象,重难点容易被弱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情景探究法和问题探究法进行教学。首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根据本课中设置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再利用多媒体实现情景的拓展与回归,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进行问题探究时,通过教学生制作学习卡片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方便其记忆。
四、说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
首先,将本框题的主要内容划分两块:其中一块是六种经济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来完成。另一块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部分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在为了突破这一部分难点内容时在开展新课之前要给学生介绍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两者联系的知识;以及让学生了解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然后,在课前将学生按照位置分为6组,给学生分发学习卡片,人手一份,最后,准备好多媒体。
设计意图:节约课堂时间,起到一定的预习作用。可以使学生有准备地进入本堂课,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2、情境导入
多媒体放映各成功人士附有就业单位的照片,来创设情境,引出本框题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新课教学
在使学生们进入创设的情境之后,积极的引导他们畅想,“自己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引出六种经济成份及各自的含义、地位和作用。然后根据课前分好的组和任务,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要帮学生明确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区别。
设计意图: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与交流合作,变革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如何思考,如何识别信息,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形成了自我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承接过渡:这六种经济成份各自是否完全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转入到所有制结构的学习。
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学生归纳得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要帮学生明确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最后由老师来总结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书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承接过渡:放映关于公有制经济占优势及控制领域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学习。
设计意图: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维面和知识迁移能力。
承接过渡:那么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哪些呢?其中主要实现形式是什么?为什么?(知识补充: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区别。)
设计意图:转入到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学习。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进行讨论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实际经验,通过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并吸收他人和集体的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教师的引导下加强了对理论的运用和学习,使他们不断提高进行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承接过渡: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片“牛耕地”、“农业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化温室”主要从我国的社会性质,初级阶段我国的国情,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来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发散思维多向思维等思维方法。
4、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本板书对教材高度概括,精心提炼,使人感到简明准确,一目了然。把课本复杂知识予以简化,不仅能更直观的反映本课的教学要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此外,学生可以利用板书进行课后复习,缩短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5、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和板书展现本节课的纲要,并指出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不仅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连接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6、课堂练习
利用多媒体展示由易到难的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把它转化为读题解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各类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培养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7、课后探究
联系国家鼓励青年人自主创业的时政热点,让学生课后查阅青年学生创业基金的实施项目,鼓励学生将来进行自主创业。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
五、小结
本课教学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重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集体思考、知识迁移、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来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自主生成知识,学会学习。
3.重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愤,激发学生兴趣。精心设计多媒体,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展示,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4、重反馈:通过训练来强化知识,通过运用来巩固和提高,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并形成能力。
高中政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政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1、本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的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延续,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经济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为本单元生产与经营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保障。因此本框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
本框题的逻辑结构主要是由一条主线构成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什么是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其地位如何体现,它的实现形式怎样→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节内容主要是一个总—分—总的逻辑结构顺序,因此本课也可以采用这种总—分—总的方法进行教学。
2、重难点以及其确立的依据
重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有关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于我们认识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参加社会经济生活大有裨益。
难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学生对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不容易理解为什么股份制会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把握起来有些难度。对与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的问题它涉及到我国的社会性质,我国国情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学生分析的时候会有一定难度,因此也把它作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能够识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各种经济成分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区分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鉴别、思考、判断等思维能力。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原理,并能用它来解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一种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平等的看待每一种经济成分的地位与作用。
二、说学法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学法研究的起点,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采取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和制作学习卡片的方法来进行学法指导。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首先,在初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我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以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辨证原理的基本内容,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本课的内容,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在经过了中考的分流之后,学生已经有了择业意识和前途意识,因此迫切希望了解各行各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其次,在能力上,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教材当中的知识与内容。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原理,这一阶段的学生希望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有这种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才采用了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制作学习卡片主要是为了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本框内容相对抽象和理论化一些,而且本课知识点比较多,层次多,如果按照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的话,必然会造成散乱的印象,重难点容易被弱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情景探究法和问题探究法进行教学。首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根据本课中设置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再利用多媒体实现情景的拓展与回归,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进行问题探究时,通过教学生制作学习卡片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方便其记忆。
四、说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
首先,将本框题的主要内容划分两块:其中一块是六种经济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来完成。另一块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部分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在为了突破这一部分难点内容时在开展新课之前要给学生介绍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两者联系的知识;以及让学生了解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然后,在课前将学生按照位置分为6组,给学生分发学习卡片,人手一份,最后,准备好多媒体。
设计意图:节约课堂时间,起到一定的预习作用。可以使学生有准备地进入本堂课,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2、情境导入
多媒体放映各成功人士附有就业单位的照片,来创设情境,引出本框题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新课教学
在使学生们进入创设的情境之后,积极的引导他们畅想,“自己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引出六种经济成份及各自的含义、地位和作用。然后根据课前分好的组和任务,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要帮学生明确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区别。
设计意图: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与交流合作,变革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如何思考,如何识别信息,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形成了自我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承接过渡:这六种经济成份各自是否完全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转入到所有制结构的学习。
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学生归纳得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要帮学生明确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最后由老师来总结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书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承接过渡:放映关于公有制经济占优势及控制领域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学习。
设计意图: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维面和知识迁移能力。
承接过渡:那么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哪些呢?其中主要实现形式是什么?为什么?(知识补充: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区别。)
设计意图:转入到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学习。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进行讨论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实际经验,通过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并吸收他人和集体的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教师的引导下加强了对理论的运用和学习,使他们不断提高进行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承接过渡: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片“牛耕地”、“农业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化温室”主要从我国的社会性质,初级阶段我国的国情,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来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发散思维多向思维等思维方法。
4、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本板书对教材高度概括,精心提炼,使人感到简明准确,一目了然。把课本复杂知识予以简化,不仅能更直观的反映本课的教学要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此外,学生可以利用板书进行课后复习,缩短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5、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和板书展现本节课的纲要,并指出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不仅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连接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6、课堂练习
利用多媒体展示由易到难的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把它转化为读题解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各类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培养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7、课后探究
联系国家鼓励青年人自主创业的时政热点,让学生课后查阅青年学生创业基金的实施项目,鼓励学生将来进行自主创业。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
五、小结
本课教学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重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集体思考、知识迁移、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来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自主生成知识,学会学习。
3.重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愤,激发学生兴趣。精心设计多媒体,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展示,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4、重反馈:通过训练来强化知识,通过运用来巩固和提高,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并形成能力。
高中政治《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政治《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
1.本框的地位:本书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是经济常识的起点课,是学习经济学的入门钥匙,共分三节。第三节阐述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是全书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一框围绕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展开论述,为学习下一框“价值规律的作用”奠定基础。因此,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2.目标设置:
(1)知识与能力:识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掌握价格与供求的相互关系,着重理解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和方法: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思考,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去分析相关知识,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教育学生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
3.重点难点:
第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我国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所以,本课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另外,从本章体系上来看,价值规律也是一个重点内容。
第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本课难点。首先:现实生活中,同种商品价格常常偏离其价值,不等价交换似乎到处都是。这里,理论和现实似乎出现了矛盾,给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其次:对于这一内容的理解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
4.教材处理:在基本遵循教材编排顺序的基础上,个别地方做了调整,对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再加工;同时选取部分课外资料,活化教学内容,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探究。
5.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受众是高一年级新生,普遍缺乏理论功底。一方面对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缺乏兴趣;另一方面他们的思维又较为活跃,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鲜活的事例又怀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取其“长”,而补其“短”是我这堂课的重要任务。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角色的定位发生转变,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坚持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片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认知发展的不平衡,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现象引导学生抽象出一般道理 , 尽量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 很好地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 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 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
三、说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主要采取设疑提问的方式,把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问题,制造悬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悟出道理;本课教学时间为45分钟,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小结、当堂反馈、课后作业五个环节。)
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材料一:视频资料《长阳火烧坪蔬菜热销》
多媒体出示材料二:三峡晚报新闻《蔬菜遗弃带接近2公里》
提出问题:同地、同样的蔬菜,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销售局面?蔬菜为什么会下降?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此问题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思考问题。)
屏幕显示课题: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四、新课教学: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对这一重点的教学,主要由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为这些内容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只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反思、回味、归纳,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进一步分析指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价值规律两方面的内容分别存在于两个不同的领域(生产、交换),但二者不可分割。并请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只羊可以换2把斧头的原因(加深对价值规律内容的理解)
过渡:由前面事例可以看出,货币出现以前的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
提出问题: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原则是如何贯彻的?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采取层层分析的方法,把问题细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突破这一难点。)
反思旧知识:货币出现以后,等价交换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合。
提出新问题:现实经济生活中,商品的价格是否总是与价值相符合?请举例。
反思回味已有知识,同时启发学生联系实际,产生认知冲突,达到设置悬念,引发探究的目的。
问题: 价格为什么会涨跌?(通过具体问题降低难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①供求影响价格(引导学生去分析前些年火烧坪蔬菜价格上升,近两年价格下降的原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B:反过来价格会不会影响供求?(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所见到的现象分析)
②价格影响供求 (引导学生分析近几年农村生猪价格时高时低,你家周围的乡亲们会怎么办?突出分析价格对供求是怎样影响的)
通过已有分析,归纳的出结论:
(1)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表现形式之一)
分析总结:供求与价格的相互关系(同时画出图示),
并指出正是由于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才形成了价格上下波动的运动。
问题:价格为什么不能无限制的上升或者下降?(让学生分析:市场上自行车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但无论如何它的价格也不会比飞机价格高,这是为什么?)
得出结论:
(2)价格由价值决定(表现形式之二)
正是因为价值决定价格,才使得价格在受到供求关系影响时不会离开价值太远,而是以价值为轴心上下波动。(给出图示)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等价交换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怎样贯彻(是不是每次价格与价值相吻合?→为什么叫等价交换呢?)(层层设问、诱导学生思考)
结论:从一个长期过程来看,价格高于价值部分和低于价值部分相互抵消,平均起来与价值相符(不是完全相等)
分析引导,得出结论:
价格的波动并没有违反价值规律,相反它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问题分解,降低理解难度,师生和谐互动,合作探究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合前面分析得出结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联系实际:现实生活中,是否应遵循价值规律?(学生自己试着分析一些经济现象,看是否遵循价值规律,并分析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去利用价值规律,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三、价值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变,只要存在着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同时也可以认识和利用
(学生分析)提炼归纳:课前多媒体演示的火烧坪蔬菜滞销问题的实质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利用价值规律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认识价值规律,才能利用价值规律,在市场竞争中赢利(师生互动,明理导行,并与导入相呼应)
课堂小结: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高考要求简析)
对于这一考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
①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②价值规律内容的两个方面分别是商品生产过程中和流通过程中的作用。
③等价交换原则的涵义。
④理解等价交换原则的实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 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 而恰恰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⑤明确价格和供求双方相互影响 , 相互制约的关系。离开价格涨落与供求关系变化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 价值规律就无从发挥作用。
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略)
课堂练习:(针对本课难点设置练习,巩固相关知识,略)
课后作业:(为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经济常识的学习兴趣,并能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我给学生留的是一道开放性的课后作业:面对近年来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价格的下跌,如果你是一位菜农,你会怎么办?)
第十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试说明]
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
理解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局限性。
理解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理解市场调节的作用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中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住处实现资源配置。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理解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如果仅由市场调节,就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调节的缺陷。
理解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必要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措施:
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禁止强买强卖、巧取豪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等非法行为。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总之,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含义: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把人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更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知识梳通】:
1、知识结构:
2、重点:(1)市场怎样调节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2)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3)社会信用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4)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难点:(1)市场怎样调节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2)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手段中的经济政策
4、对比分析:
市场调节的优缺点比较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能够利用利益杠杆,通过竞争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进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
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第十一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考试说明]
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
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
说明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GDP的增加,甚至把GDP作为衡量建设成就大小的唯一指标,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片面的。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更加卓有成效地向前推进。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
说明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经济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出口、消费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的统一。
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统筹城乡发展。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2、重点:
(1)、总体小康的表现及特点:
(一)、总体小康的表现:
①、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②、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③、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二)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的目标及经济建设的目标:
①、全面小康的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②、经济建设的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
3、难点:
(1)、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后果: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国家的发展有害无益。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发展。
(2)、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措施:
①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④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十二课 面向世界 对外开放
[考试说明]
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
了解跨国公司的作用
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作用
理解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
了解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即既有利也有弊。
利: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弊: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在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到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国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理解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必要性:①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的要求;②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③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措施:①我们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③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1. 商品的基本属性P5(选择题角度把握)
(1) 价值和使用价值(从商品的基本属性看产品的质量就是指使用价值);(2)支付
手段P7,支付手段适用于地租、利息、税款、工资
2.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P4~P5(选择题角度把握)
货币是商品交换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过了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贵重金属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注意:金银纪念币的本质是金属货币)
3. 货币的基本职能P5~P7(选择题角度把握)
(1)基本职能主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此外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等。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货币生产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量的大小就是货币的多少。执行价值尺度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2)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流通手段。
例题:王大伯从银行领取了3000元工资,在家店超市看中了1台标价为5999元的电视,通过讨价,最终以5000元购买。
问材料中的3000元,5999元,5000元分别体现的货币________职能?
答案:支付手段(3000元是工资)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4. 纸币的发行(选择题角度把握)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写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无权规定纸币的共买力。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P8(公式:流通所需要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5.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6. 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选择题角度把握)
(1) 如果100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人民币汇率跌落。反之,100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少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升高。
(2)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①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②外资投资成本增加;③导致国内生产能力下降,失业增加;④本国外汇储备贬值
(一) 价格
1. 影响价格的因素P11~P12(主观题角度把握)----(问为什么的问题,如:价格为什么会上涨?)
(1)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供求影响价格(结合材料,分析,其实就是抄材料)
2 .商品价值两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3~P14(选择题角度把握)
商品的价值量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说明生产效率高,在时常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例题:生产同一件衣服,A用6小时,B用8小时,C用10小时,D由于改进技术,只用了4小时.问:A.B.C.D生产这件衣服的价值量是( )
A. A价值良最大 B. B的价值量最大 C. D的价值量最大 D. ABCD一样的
正解:选D,价值量只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关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P14(选择题角度把握)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P15~P16(主观题角度把握) -----(问为什么的问题)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②不同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消费需求量影响比较大③消费受相关商品(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懂的从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分析变动关系)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生产效率③生产销售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就是要求商品生产者生产质量好的商品)
例题:材料一:进入2009年10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从70美元持续上张,逼近80美元大关.受其影响国内油价延续小幅高频的调整风格。有专家指出,原油价格上涨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每年约有1%的新增探明储量;二是伴随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原油消费水平今后20年将上升1.9%;三是开采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支持油价升高;从长期来看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起价格上升是不可避免。
材料二:根据市场调查分析的结果,如油价持续上涨,将有5成的车主会减少使用汽车的频率。在调查中,44.1%的人表示将会推迟购车计划,32.9%表示将会选择小排量汽车.油的涨价使人们使用另一染油,柴油开始受关注,对其需求量不断上升。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1)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油价上涨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分析价格变动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3)假如你是汽车企业经营者应如何应对油价高,使企业走出困境?
答案:(1)①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升高,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油价升高。伴随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原油消费水平今后20年将上升1.9%(这句就是结合材料分析)②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大价格就高,生产石油成本不断加大,导致价格升高。开采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支持油价升高;从长期来看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起价格上升是不可避免。(这句就是结合材料分析)
(2)①价格影响生活需求,价格高,人们的需求量就会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就会增多。油价升高,会使车主会减少使用汽车的频率。②人们对一种商品的需求,不但受该商品价格影响,也受相关商品价格影响(互补品、互替品)32.9%表示将会选择小排量汽车.油的涨价仍人们的汽车的使用的另一染油,柴油开始密切关注,对起需求量不断上升
(3)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生产效率③生产销售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三)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P17~P18 (主观题角度把握)
(1)客观因素:①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的水平;②居民收入(包括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收入差距的大小)③物价总水平
例题:从客观因素角度,启发我们要如何提高任命消费水平?
答:根本是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健增长,增加居民收入,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差距,加强国家宏观调空,稳定物价。
(2) 主观因素: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①从众心理,跟风随大流,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②求异心理,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可取的。③攀比心理,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④求实心理主导消费
2. 做理智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P21~P22(主观题角度把握)----(问怎么办的问题,如:怎样做个理性的消费者)
①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④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答题浅规则介绍:对于主观题目,一般地主要问四方面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和理解或启示。通常的,是什么就是指问(含义,本质,特点);为什么就是指问(作用,原因,意义,影响,重要性);怎么办就是指问(措施,态度)特别的,对于怎么办的问题要看起题目是问政府还是个人或者整体。对于理解,启示类题目,一般可以套用回答为什么的答案+怎么办的答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的第二框题。在此之前续上已经学习了消费及其类型,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本节课内容是对上一届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与生产,交换分配共同构成经济常识的基本结构,因而正确的消费观对整个社会的再生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分析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接下来分析下学情;高中学生已经接触了经济生活,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热情,思维活跃,这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三,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几种不同的消费心理,明确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懂的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直观感知,集体讨论,师生互动等方法,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探索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量入未出,理性选择的消费观,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科的重难点是:
(1)教学重点: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念,因为只有知道了正确的消费观念才能养成反对不合理,不科学消费的现象,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高一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够,不能真正理解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五,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直观感知法。问题探讨法。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六,接下来重点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1),第一个环节是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温故知新和图片展示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提出问题,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接下来展示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消费观念对比图,请学生概括出中美消费观念的差异,并谈谈你赞成谁的消费观念呢?从而引出新课,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并板书。这样的导入既新颖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这一学科的积极性。
(2)接下来进入启发诱导,探索新知的教学环节,主要有三个步骤:
步骤一,在了解了不同的消费观念后,请学生阅读课本四个案例,分析人们的消费行为都受哪些消费心理的影响?请学生自主概括并与同桌交流,此时,我将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的进度,并有针对性的辅导。通过分析案例和同桌交流,学生得到结论,并请学生分享结论,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结,对学生回答进行概括总结,从而明确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四种消费心理的影响(板书)。设置简单的课堂活动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步骤二,在明确了不同的消费心理后,提出思考文学作品中的泼留希金,葛朗台的消费观念可取吗?展示某地富豪婚嫁百万现金上桌,这种消费观念如何看待?在引导思考之后,就当今社会该不该继续提倡艰苦奋斗为题,展开辩论,以辩论赛的形式来探究发现。通过辩论赛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主动参加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辩证看待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明确艰苦奋斗的时代意义,达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步骤三,在下个环节,我会顺势提出,在明确消费心理和艰苦奋斗精神意义下,我们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呢?在这个环节设计上我将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走进不太喜欢参与到课堂中来的学生中,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讨论结束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将采用互评,师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本着鼓励性的原则,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总结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在课堂的结束我将组织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环节我会采用随即提问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机会,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巩固,也有助于我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
一、考点解读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尊重文化多样性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的特点
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二、考点讲解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含义: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①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民族节日的文化魅力: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注意:a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b世界遗产分为三类:
①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如:长城);
②自然遗产(在审美、科学、保存形态上特别具有世界价值的地形或生物,包括景观在内的地域等)(如:九寨沟);
③双重遗产(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如:黄山)。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原因):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3)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①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②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4)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或尊重文化多样性)?
答案为(1) 和(3)
注意:不能说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因为各民族的文化不但要吸纳外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这样才会有生命力。没有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所谓世界文化。多元的世界文化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不能说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因为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①商业贸易:第一,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第二,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②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③教育:第一,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第二,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④大众传媒:(下面)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的特点
(1)传媒及其发展阶段
传播媒介,简称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
①口语的特点(也是人际传播的特点):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具有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
②报纸、杂志、书籍等,可以通过扫描、编排处理后,显示在互联网上,供广大读者使用;
③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
④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⑤手机短信用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
⑥电子读物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的完美结合,使人在看图阅文的同时可以听音乐、写文章、做笔记、复制文件,等等。
(2)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3)大众传媒的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成为大众传媒。
(4)大众传媒的特点(功能、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1)意义:①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②促进外域文化的向中国的传播;③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④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2)要求: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学内容:
1、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是高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框。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角度阐述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都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本单元引领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认识市场经济的运行特征是正确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所以本框题重点介绍了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理论,让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一个宏观的、初步的认识。上好本框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2、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1)知识和技能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是:识记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社会信用制度的基本内涵。 理解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和优点;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方式;市场调节存在的不足。
(2)方法与过程目标:根据高一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成熟,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确立:通过探究时事及生活中的案例,培养全面看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和探究性学习等形式式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探究现实社会政党制度,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针对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途径以及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上存在的某些问题,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 使学生树立合理利用资源观念,自觉维护市场秩序,以公正、公平态度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观念,以及诚信为本的观念。
3、 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本框题的教学重点是:
①市场如何配置资源;
②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③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确立的依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怎样发挥基础性作用?这是认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学好这个知识点有助于了解市场经济是如何运作的。同时,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调节的作用必须在一定的市场秩序下进行,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来规范市场秩序。所以这几个方面成为本课时的重点。
本框题的教学难点是: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及如何规范市场秩序确立的依据: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是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性问题,由于高一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少,理性思维能力不足,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所以这一问题成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本框题的教学内容,从高一学生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同时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再谈谈我的教法。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1、情景教学法: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让学生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2、举例法: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来分析印证教材的观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接受。
3、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二)、教学手段的运用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灵活地组织教学。通过制作课件,把图文并茂的网络资源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新颖、融洽、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学生应学会如何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记忆接受式的学习向理解领悟式的学习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
1、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议、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与学,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施教之功,贵在导学。
2、探究——合作学习。结合教材的逻辑顺序,通过相关漫画图片、视频情景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协同、合作。最后布置小课题让学生课后探究,以小论文等形式完成作业。
四、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课前收集的粮票、油票等票据。思考:这些票有什么用?过去我们为什么要用这些票?
展示通过我国资源的现状的数据的展示,让学生宏观地了解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问题。学生简单讨论之后不难得出结论:市场经济建设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对市场中的资源要进行优化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使用,才能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
设计意图:在介绍我国的资源现状时,使学生十分明确地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无形当中就暗示了学生要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观念。正是由于资源相对有限,才需要对资源进行配置,自然过渡到教学的第一个方面。如今我们是如何调节资源呢?
2、新课教学
根据教材的逻辑结构,本课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市场调节;二是市场秩序;三是市场调节的局限性。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和自主学习来完成。
市场调节。教材的逻辑顺序是:人类需要的多样性——资源的有限性——合理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这一目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市场调节是如何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并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为了突破重点我采用探究活动:
以我国一汽为例,探究如何配置资源的?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市场配置资源有何优点?
(1)市场调节。教材的逻辑顺序是:人类需要的多样性——资源的有限性——合理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这一目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市场调节是如何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并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的漫画进一步阐述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那么怎样进行资源配置呢?这就引出了“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结合我国人才流动的两种情况,即“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春风吹度玉门关”,引导学生分析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的不同,并对两种调节方式进行比较,让学生深入理解市场调节的优点。接着进一步阐述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结合人才市场上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资源配置的过程一般都是从供过于求的地方流入供不应求的领域,资源配置不是平均分配,而是要通过竞争获得,优质的资源必然向经营好、效益高的领域集中,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市场配置资源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提示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其实就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过程。设计意图:①本目讲述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理论,考虑到内容的抽象性、逻辑性很强,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度讲授,及时点拨,启发学生逐层深入。②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把理论性强的观点同学生熟悉的话题和已经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既联系实际,又温故知新,重在激发学生的思维。
(2)市场秩序。教材的逻辑顺序是:合理配置资源离不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如何规范市场秩序。这一目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具备良好秩序的市场经济才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从而使学生理解加强市场规则建设与诚信建设的重要性。首先浏览三幅漫画,启示学生市场配置资源需要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失去了必要的约束,市场秩序就会混乱,就不能合理配置资源。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漫画的意图,从中引出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并让学生阅读拓展材料,理解各种市场规则的涵义。在分析漫画和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归纳出要规范市场秩序,必须建立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最后小结和延伸本目的内容: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要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设计意图:①本目重在知识感悟与情感体验,漫画能够比较直观地表达教材内容,让学生产生共鸣。对漫画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获得正确的价值观。②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谈论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加强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体验。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是有局限性的。这是本目要分析的内容。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一,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其二,市场可以调节的领域,但由于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为了说明市场调节的局限性,首先假设了一个情景:离消防部门远近不同的两地同时发生了火灾,双方都打了119报警,现在只有一辆消防车可以出动,如果消防部门与受灾方讨价还价,会出现什么后果呢?经过简单地讨论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的领域市场不能起调节作用。并进一步说明,即使市场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也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接下来让学生根据提示,阅读相关材料,从中归纳出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表现、后果,并在课堂上交流。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说明仅由市场调节可能会造成对后果。设计意图:①通过创设情景,加深对市场调节局限性的理解。②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自主探究,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③每个相关材料都是图文并茂,并结合课本知识对材料进行评析,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3、体验探究。为了加强学生对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其优点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实际,选取了一则材料及一幅图片,以“经营之道”为题,让学生从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探究企业的经营之道,写一篇小论文。这个小课题不仅涉及本课的内容,也同第二单元第五课“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紧密联系,能够把所学的新旧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
4、归纳小结梳理本课时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认识到:市场调节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并不是任何市场经济都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引导学生要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那么怎样克服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呢?这就要加强宏观调控,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堂课的学习。
5、反馈练习围绕本框题的重点、难点设计一些能体现学生思维特点的题目,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落实本课时的教育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反思:
本课时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的空间,为学生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和学习策略,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难点,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上跨越式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2,.教学内容涉及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理论,由于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很强,而且整个教学内容量比较大,课堂中似乎偏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环节放不开,没有彻底地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大力探索如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精神。
一、教学设计思路:
贯彻实施新课标整体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经历探究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坚持学法和教法的统一。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的生活情景联系起来。
2.贯彻主体和主导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角色扮演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
3.贯彻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的原则。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运用多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直观性原则。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发展规律,在教学中从分析社会现象入手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从本框的地位和内容要求来看:
(1)本课是全书的切入点
消费是再生产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旧教材把它放到最后来讲),但是消费却是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最直接、最主要的形式。新教材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一单元来讲,正是要把“与中学生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经济活动”作为切入点,这充分体现了新教材蕴涵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本课是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的落脚点,本框所涉及的消费原则不仅仅是一般的指导原则,而且包含了在实际生活消费中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如量入为出、绿色消费等具体内容,直接告诉人们在消费中应具体怎样做。这些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5.课程结构:
本课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消费心理面面观”,第二部分“消费要践行的正确原则”。
两者之间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后者是前者的落脚点,也是重点。(正因为多样化的消费心理中存在错误观点,因此要强调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6.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通过情景再现、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第二部分首先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有关的感性材料、来自同学中的问卷调查做出相应的调查报告并喊出绿色消费的口号,通过给“故事加个结尾”等环节,引导学生从分析身边材料入手,确立正确的消费观;最后,通过板书的逻辑图,突出主题,由教师进一步加深、提高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即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在这一过程中,对一些内容要进行适当的深入与拓展,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主要的消费心理的种类。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怎样看待和评价各种消费心理;准确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含义。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的问题:
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并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才算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2、能力目标: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形成对消费心理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向学生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增强环保和绿色消费的意识。针对今天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导树立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等观念,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关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使学生养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以及避免盲从等消费观念,使学生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是本框的教学重点。
(1)学习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消费,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消费,崇尚健康的消费方式,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这对学生的'生活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2)重点内容的实现:
①时间上的突出:计划用近3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此内容的教学。
②教学手段、过程上的突出:首先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有关的感性材料;在这之后引导学生从分析身边材料入手,引出主题、并认识其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最后,由教师补充、归纳,进一步加深、提高认识。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好引导作用。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又是本框的教学难点。
(1)由于这一教学内容涉及“适度消费”、“艰苦奋斗”等问题的理解,学生在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想法,因此,这一内容在教学中又有一定的难度。
(2)难点内容的实现:通过“给故事加一个结尾”的环节,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能通过同学间的辩论,使其有一个理性的思考;最后,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关于富人节约的小故事,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与洗礼,在潜移默化中升华认识,并在生活中自觉践行这一原则。
3.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是本框的又一教学难点。人的消费行为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是旧教材没有涉及的,又是理解消费者行为的基本理论,所以,把这一问题作为一个难点。
四、教学对象分析:
经过前面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及消费结构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逐步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电影、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等积累起来的社会知识也为本课作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对于学生的正确的消费观,有待进一步提高,结合社会的热点和身边的实际对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的能力急需加强。
五、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特点、教材特点,立求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因小见大,以大喻小。主要采用如下几种学习方法:
1.问卷调查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调查。让学生在调查中,亲自接触事物本身,了解现实,引发思考。
2.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原学、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3.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六、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备注
课前探究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短剧编排;小组调查并做出调查结论;网上收集材料以学生为本。活动内容均选与学生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相关的主题,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开展。调动积极性,增强针对性,增强说服力,提高实效性。
情景再现
学生表演情景剧《我要买手机》带着问题观看情景剧,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观察能力
探究、点拔
一、
消费心理面面观
二、
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调查小组展示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思考:1为什么剧中的主人公要买手机?2为什么他买了诺基亚手机?3为什么他要对手机的外形进行DIY?
分组讨论
同学们看书,我们消费中的这些想法分别对应的是哪种消费心理?
学生辩论
通过上面消费心理的分析,学生谈自如何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
学生讨论
展示关于重视精神消费的名言
A小组主要是对班级6名同学家庭使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展示调查数据。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查询、计算、分析等,得出以下结论
展示:调查结论:对个人来说,每天用掉的也就是几个塑料袋,可积少成多。看了这个计算结果不难发现,这仅仅是6个家庭塑料袋的消耗量,就能在近10年的时间里污染1.8公顷的土地,那以一个班的家庭、全校的家庭、全市的家庭、全国的家庭,乃至全世界的家庭为基数计算,小小的塑料袋给地球带来的污染显然是灾难性的。
B环保小组
我们小组通过调查,发现同学们在日常中对环境破坏较大且消费数量较多的有塑料袋、电池、发泡一次性饭盒等,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巨大的破坏力,展示图片
小组的口号是:为了我们同一世界,圆同一个梦想,请您和您的家庭少使用塑料袋,不要乱丢废弃电池,乱吐口香糖,请进行绿色消费!
请你给这个故事结个尾。一个富翁,有无数的钱财,他可以挥金如土,可以买到一切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有一天,他掉了一块钱硬币,他的态度将会怎样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消费中的这些的想法也就是我们的消费心理,现在把大家的这些想法整理一下,主要有这样几种表现:
提问:对于这些消费心理,你们怎样评价这些消费心理呢?
小结:通过上面的短剧和我们谈生活中的体验,我们感受到常见的四种消费心理所引发的消费行为。这四种心理并不是独立地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它们常常是共同影响人的消费行为。只不过可能在某种消费行为中某一消费心理的作用更突出、表现得更鲜明。由于消费心理对消费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消费时更要注重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使我们的消费向合理、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展示图表:北京市未成年人文化消费特点
教师小结:做为精神文化消费中又分为知识性文化消费与娱乐性文化消费。所以我们不仅要重文化消费还应该重视知识性的消费
教师讲述香港巨富李嘉诚等富商的勤俭故事。
教师提问:这些真正的富翁们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思、多说、多做。
全面塑造人才,培养综合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表达、表演等能力。
回归生活。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剖析生活事例,,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发提出的绿色消费口号,震撼心灵,升华认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使政治教学回归生活。
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使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并在生活中自觉践行这一原则。
本块内容简单,交给学生自学,简单提问、归纳即可
辩论激烈
引导正确评价
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讨论
课堂小结
通过板书进行归纳、总结、提升,从而突出本课主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一、说教材
(一)、本框在本课中的地位:本框是第七课第一节的内容也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一框在第七课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本框的内容既是对前课《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及特点》内容的拓展延伸,说启下是因为本框内容是学好后一节《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学好本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商品服务市场基础性地位的认识,同时为学好下节的内容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本框在经济常识中的地位:本课的内容涉及经济活动环节中的交换和消费环节,市场交易处于经济活动的交换环节,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则对整个经济活动都将产生影响,本框内容的学习,将帮助学生认识遵循市场交易原则对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的意义,进而认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三)、本框的内在结构:本框在内容上条理比较清晰,教材主要按“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的,既讲了三个问题:市场交易原则的作用、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遵循市场交易原则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1、教学重点: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作用和违反市场交易原则的危害。确立依据是
①这些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是教材与生活的链结点,具有现实意义,这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②这也是由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决定的
2、教学难点:坚持市场交易原则的意义。确立依据本知识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遵循市场交易原则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市场经济不完善带来的结果以及该如何完善,对高一学生来讲怎样从身边的经济现象中抽象概括出其内在本质有点困难。
(五)、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及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1、识记方面: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和作用;
2、能力方面:学生辨证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价值观目标:
(1)通过具体的事例渗透市场道德观,如正当竞争诚实信用、职业道德建设等。
(2)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需要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相结合学习中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3)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学生知识水平及认知特点。
二、说教法:
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学直观性原则和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等要求,根据学生学习和思维规律和课本内容,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所以考虑采用以下方法:
1、案例分析法:思想政治课是正面明理的课程,而现实社会中有反有正,与其一味强调正面教育还不如让学生在正反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也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表演法:根据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为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采用表演小品的手段,活跃气氛,增强视听效果,调动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3、投影、漫画展示法:投影和漫画有着生动形象的表现能力,运用该方法可揭示、讽刺一些违反市场交易原则的现象和行为。
4、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各市场交易原则的异同,抓住特点,把握联系。
三、说学法:
美国著名作家爱墨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在学法上,主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独立地学习和创造。针对此我设计以下的学法指导:
1、分析归纳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让学生概括出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性。
2、讨论法在本课违背市场交易原则的行为和危害教学中,宜采用讨论法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3、知识迁移法该方法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原理,分析社会现象,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京同仁堂的历史和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导致破产的两个案例作为导入。针对案例设置两个问题:
(1)为什么同仁堂,经历了三百年的风雨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金字招牌仍不腿色呢?
(2)南京冠生园同样是个老字号,用陈馅做月饼是什么行为?有什么危害?
用正反案例的强烈对比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激起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两个问题,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一个重要的原因看其是否遵守市场交易原则。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回顾了经济常识有关内容也初步认识了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性。同时也过渡到下个教学环节什么是市场交易原则?有什么作用?
一、说教材
(一)、本框在本课中的地位:本框是第七课第一节的内容也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一框在第七课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本框的内容既是对前课《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及特点》内容的拓展延伸,说启下是因为本框内容是学好后一节《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学好本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商品服务市场基础性地位的认识,同时为学好下节的内容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本框在经济常识中的地位:本课的内容涉及经济活动环节中的交换和消费环节,市场交易处于经济活动的交换环节,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则对整个经济活动都将产生影响,本框内容的学习,将帮助学生认识遵循市场交易原则对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的意义,进而认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三)、本框的内在结构:本框在内容上条理比较清晰,教材主要按“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的,既讲了三个问题:市场交易原则的作用、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遵循市场交易原则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1、教学重点: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作用和违反市场交易原则的危害。确立依据是
①这些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是教材与生活的链结点,具有现实意义,这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②这也是由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决定的
2、教学难点:坚持市场交易原则的意义。确立依据本知识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遵循市场交易原则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市场经济不完善带来的结果以及该如何完善,对高一学生来讲怎样从身边的经济现象中抽象概括出其内在本质有点困难。
(五)、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及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1、识记方面: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和作用;
2、能力方面:学生辨证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价值观目标:
(1)通过具体的事例渗透市场道德观,如正当竞争诚实信用、职业道德建设等。
(2)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需要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相结合学习中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3)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学生知识水平及认知特点。
二、说教法:
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学直观性原则和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等要求,根据学生学习和思维规律和课本内容,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所以考虑采用以下方法:
1、案例分析法:思想政治课是正面明理的课程,而现实社会中有反有正,与其一味强调正面教育还不如让学生在正反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也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表演法:根据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为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采用表演小品的手段,活跃气氛,增强视听效果,调动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3、投影、漫画展示法:投影和漫画有着生动形象的表现能力,运用该方法可揭示、讽刺一些违反市场交易原则的现象和行为。
4、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各市场交易原则的异同,抓住特点,把握联系。
三、说学法:
美国著名作家爱墨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在学法上,主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独立地学习和创造。针对此我设计以下的学法指导:
1、分析归纳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让学生概括出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性。
2、讨论法在本课违背市场交易原则的行为和危害教学中,宜采用讨论法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3、知识迁移法该方法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原理,分析社会现象,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京同仁堂的历史和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导致破产的两个案例作为导入。针对案例设置两个问题:
(1)为什么同仁堂,经历了三百年的风雨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金字招牌仍不腿色呢?
(2)南京冠生园同样是个老字号,用陈馅做月饼是什么行为?有什么危害?
用正反案例的强烈对比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激起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两个问题,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一个重要的原因看其是否遵守市场交易原则。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回顾了经济常识有关内容也初步认识了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性。同时也过渡到下个教学环节什么是市场交易原则?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