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4 18:44:03
类别: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一等奖
苏教版九年级下知识拓展与延伸(备课资料)
九(下)第一单元教学与设计
单元分析与提示
单元概述
戏剧,是四大文学样式之一,它是运用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要素,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艺术。我们读到的剧本是戏剧的文学部分,是一剧之“本”。戏剧文学具有其它文学体裁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但由于它要供舞台演出,要受多方面的制约,这样,便产生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般特点:一是时间、空间的集中性,二是尖锐的矛盾冲突,三是语言个性化。本单元选编的四篇作者的国别有中有外,时代有古有今,戏剧的种类各有不同,在情节安排、矛盾冲突、人物塑造、主题表现以及戏剧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点。根据教材编排要求,教学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学习比较与辨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了解戏剧基本知识,在体会戏剧台词语言魅力、把握矛盾冲突、评析人物性格及主题等的基础上学会鉴赏戏剧,并可尝试改编或创作戏剧、表演戏剧,从中体味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学生阅读求知的渴望,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
学习目标
① 了解戏剧基本知识,掌握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
② 了解戏剧语言的基本特点,并能对课文中的一些台词进行鉴赏,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③ 学会从人物语言、情节安排、矛盾冲突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戏剧主题。
④ 学会运用比较与辨微的阅读方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一定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与辨析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⑤ 能尝试表演戏剧,体味戏剧之美。
⑥掌握剧本写作的基本方法,能把一些作品改编成剧本或根据生活创作短小的剧本。
课时按排
《威尼斯商人》(节选) (三课时)
《江村小景》 (一课时)
《陈毅市长》选场 (两课时)
《一厘米》 (两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含写作) (三课时)
诵读欣赏 (一课时)
各课教学简案
1、威尼斯商人
学习目标
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2、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鉴赏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
3、学会根据文本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把握夏洛克、鲍西娅等人的性格特征。
4、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个性化和丰富生动的特点,了解夸张、对比等戏剧技巧。
5、能说出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学习安东尼奥友情至上、鲍西娅见义勇为的精神。
苏教版九年级下知识拓展与延伸(备课资料)
九(下)第一单元教学与设计
单元分析与提示
单元概述
戏剧,是四大文学样式之一,它是运用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要素,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艺术。我们读到的剧本是戏剧的文学部分,是一剧之“本”。戏剧文学具有其它文学体裁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但由于它要供舞台演出,要受多方面的制约,这样,便产生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般特点:一是时间、空间的集中性,二是尖锐的矛盾冲突,三是语言个性化。本单元选编的四篇作者的国别有中有外,时代有古有今,戏剧的种类各有不同,在情节安排、矛盾冲突、人物塑造、主题表现以及戏剧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点。根据教材编排要求,教学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学习比较与辨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了解戏剧基本知识,在体会戏剧台词语言魅力、把握矛盾冲突、评析人物性格及主题等的基础上学会鉴赏戏剧,并可尝试改编或创作戏剧、表演戏剧,从中体味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学生阅读求知的渴望,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
学习目标
① 了解戏剧基本知识,掌握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
② 了解戏剧语言的基本特点,并能对课文中的一些台词进行鉴赏,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③ 学会从人物语言、情节安排、矛盾冲突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戏剧主题。
④ 学会运用比较与辨微的阅读方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一定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与辨析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⑤ 能尝试表演戏剧,体味戏剧之美。
⑥掌握剧本写作的基本方法,能把一些作品改编成剧本或根据生活创作短小的剧本。
课时按排
《威尼斯商人》(节选) (三课时)
《江村小景》 (一课时)
《陈毅市长》选场 (两课时)
《一厘米》 (两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含写作) (三课时)
诵读欣赏 (一课时)
各课教学简案
1、威尼斯商人
学习目标
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2、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鉴赏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
3、学会根据文本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把握夏洛克、鲍西娅等人的性格特征。
4、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个性化和丰富生动的特点,了解夸张、对比等戏剧技巧。
5、能说出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学习安东尼奥友情至上、鲍西娅见义勇为的精神。
《小男孩》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的情节框架,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2、理解本文写法上的两个突出特点——采用第三人称,在写作中不动声色,不加渲染地叙述。
二、活动引导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读顺文。注意体会作者仿佛是在不动声色地讲述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故事时所蕴涵的情感倾向。
(2)读清章,读通意。初步理出文章结构(注意空间转换),把握文章大意,圈出让你心灵感到震撼的语句内容。这篇小说完整详细地记叙了主人公“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去已和妈妈离婚的爸爸那里要生活费的过程,塑造了一个由于父母离婚而变得无所依靠、寂寞孤独的近似孤儿的形象,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
(3)读背景、读作者。魏志远,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小男孩》选自他的小说集《我以为你不在乎》,另有文集《关于生活和命运的断想》。文章反映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开课导语
我很喜欢《小男孩》。这是一篇独特的小说。没有故事。小男孩的妈妈叫九岁的小男孩到爸爸那里去要钱。爸爸和妈妈离婚了。妈妈说,爸爸要是不给钱,我们这个月就没有生活费。妈妈说,要不到钱你就别回来!详详细细记录了过程,小男孩坐电车,买冰棍,在电车上和小女孩的妈妈的谈话,进小巷,找楼号,上楼,敲门,回家……没有写小男孩的心情(只有蚊子,蚂蚁招他的厌烦),小说作者也只是记流水帐似的记录了小男孩的动作,不带感情。这种写法不妨称之为“跟踪叙述”。但是很感人。
播放《世界只有妈妈好》的主题曲,帮助调动感情。
三、活动过程
1、自读活动
自读要求和提示:
(1)小男孩的故事发生在哪些地点,就此可以怎样去整和小说的情节框架。
(2)小男孩身上有哪些特点,你是通过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小男孩的父母有哪些特点,年一又是通过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3)这篇小说在写法上与你平时读的小说有哪些不同。
2、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思考并讨论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然后结合思考练习思考。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1)关于情节
故事线索——小男孩的行踪
事件大意——小男孩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
情节展开——
故事开端(第一段)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索要生活费。
故事发展(从“太阳已经偏西了”到“像叮满了小蚊子”)小男孩在找爸爸的路上坐电车,买冰棍,在电车上和小女孩的妈妈谈话的情景
故事高潮(从“小男孩开始上楼”到“小男孩的声音在夜里传得很远”)小男孩在二栋四单元九号楼上上下下找爸爸的情景
故事结局(最后一段)小男孩因没有要到生活费不能回家,晚上只得露宿菜场的凉棚。
(2)关于人物
(一)小男孩
人物定位:小说主人公,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
个性分析:
A、天真——
特点:一切行为都显得那么稚气,与其九岁的年龄相吻合。
表现:妈妈揍他屁股——“手臂笔直地贴在身体两侧,看着妈妈的鼻尖。”
妈妈讨厌他这样子——小男孩便“收拢右脚挺了一下胸晡”
看见妈妈嘴角有油渍——仍然想提醒她
车站见到一只蚂蚁——玩得那样认真。
见到小女孩吃着甜甜的雪糕——流出口水,控制不住自己,买雪糕吃
上楼——反复默念着要跟爸爸说的话
B、善良——
特点:寂寞孤独无助时仍具爱心、亲情
表现:电车上对女孩——见小女孩的妈妈“用手绢擦脸上的汗,又给小孩擦脸上的汗”,便“离开座位站起来”,说,你们坐。
楼道里对爸爸——虽然,爸爸抛弃了他,连每月生活费都不给他,即使找上门,爸爸都不认他,可临离开那坐楼时,依然“边走边叫,爸爸”。
C、聪明细心——
特点:九岁小男孩的调皮、聪慧
表现:上车时人多——他便贴在车门边上,“电车驶进站台的时候他把木片一扔就冲上去了。”“然后他看见了一个空位,就扑过去坐了下来。”
下车时查票——机智地躲过了售票员的检查。
楼下找爸爸——把爸爸住的楼号记得清清楚楚,把妈妈告诉他的话默念一遍又一遍,把和爸爸相关的每一个细节都看得仔仔细细,甚至敲门还是喊门都要动一番脑筋……
人物小结:
可爱的小男孩,因父母离异而落到孤独、无依的地步。爸爸不但连每月生活费都不付给他,即使是找上门,连认都不认,父子亲情完全断绝了。妈妈呢?她把小孩子当成出气筒,把他当作向丈夫要钱的一个工具,最后小男孩钱没要回来竟不能回家,只得露宿街头,成了有爸有妈的一个孤儿,成了父母婚姻的牺牲品。
典型意义:
小男孩的不幸,直接原因来自父母的离异。但根本的还有其社会原因,那就是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未真正得到落实。作者塑造的“小男孩”这一形象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他艺术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痛苦,批判像小男孩的爸妈那不负责的态度,急呼要真正落实我们的《婚姻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二)小男孩的爸爸妈妈
人物定位:作品中都是略写人物。不懂法、不守法,法律意识淡薄的离异夫妇。
个性分析:夫妻离异,本是自己造成的,但他们都没有考虑给孩子内心造成的伤害。
妈妈——不管孩子有什么困难,要孩子必须向爸爸要来生活费才能回家,把索要生活费的责任推到小男孩身上。
爸爸——虽自己亲生儿子找上了门,却视而不见。法院本判他要付给小男孩生活费,可小男孩找上门来他都不给。
典型意义:折射我们公民法律淡薄,说明公民守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作者仿佛是在不动声色地讲述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故事,你认为是这样吗?说说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一个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你喜欢作者选取的这个角度吗?你认为这个故事从哪个角度讲述更好,谈谈你的看法。
3、读了这篇课文后,假如你遇到了这个“小男孩”,你会对他说些什么?用一两百字把你的话写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天真善良 寂寞孤独
小男孩
细心聪明 无望无助
直接原因:父母离异家庭破碎
根本原因:“两法”落实不力
离异夫妻 缺乏亲情
小男孩父母
推卸责任 法律淡薄
《小男孩》
作者完整详细地记叙了主人公“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去已和妈妈离婚的爸爸那里要生活费的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揭示了我们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油渍(zì) 痒(yǎng) 濡湿(rú) 吮吸(shǔn)
瞟(piǎo) 黏(nián) 摁(èn) 咝(sī)
2、形近字
┏栽(zāi)栽种 ┏喘(chuǎn)喘气 ┏密(mì)秘密
┣载(zǎi)记载 ┣湍(tuān)湍急 ┗蜜(mì)蜜蜂
┗裁(cái)裁剪 ┗惴(zhuì)惴栗
3、多音字
┏(pú)胸脯 ┏(mēn)闷热 ┏(liáo)撩逗
脯┫ 闷┫ 撩┫(liāo)撩水
┗(fǔ)果脯 ┗(mèn)纳闷 ┗(liào)撩荒
4、词语解释
【油 渍】粘在衣服等上的油垢。
【 吮 】把嘴唇聚拢在物体上吸东西。
【拂 动】轻轻吹动。
【 瞟 】斜着眼睛看。
【濡 湿】沾湿。
5、文学常识真空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四川成都人,_________作家,选自小说集_________。
(2)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而又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的儿童形象。
(3)本文以_________为线索,叙述_________的全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________和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魏志远 当代 《我以为你不在乎》
(2)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小男孩 天真善良 聪明细心 寂寞 孤独 无助
(3)小男孩的行踪 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 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伤害 生活上的困苦
一、课文学习
1、作者简介和题目解说
【明确】本文作者魏志远,1952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以为你不在乎》等,本文就是选自这部集子。
小男孩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本文以小男孩的行踪为线索,清晰详细地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的困苦。
2、本文的作者仿佛是在不动声色地讲述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故事,你认为是这样的吗?说说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 此题重在理解本文写法上突出的特点:一、是采用第三人称;二、是在写作中不动声色、不加渲染地叙述。具体理解如下:
(1)选取恰当的叙述角度。
爸爸妈妈离婚了,妈妈要九岁的小男孩去爸爸那里要生活费,妈妈说,要是爸爸不给钱,我们连这个月的生活费都没有,为此小男孩被妈妈逼着去向爸爸要钱。这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按一般的写法,都会将作者的同情融入到作品的叙述之中,流露在纸面上,然而本文则不然,作者把这种同情深藏在故事背后,采用第三人称,客观地、不动声色地记录事件的过程。因为作者知道故事本身准会赢得读者最大的同情,任何过分的渲染和抒情都是多余的。
(2)注重细节描写。
作者选取第三人称,不动声色地作客观叙述,按常理来说,很难打动读者,可由于作者叙述中始终关注每个细节,不惜笔墨写好每一个细节,时故事越发真实感人。比如写小男孩初次来到九号门前那种紧张的心理:就要见到爸爸了,一面是默默念妈妈的话,生怕完不成任务,一面是害怕见到爸爸生气的样子,矛盾心理使他的心跳很快。这里作者没有一丝多余的渲染,但恐怕任何一个读者读到这里都不能不为小男孩此时的孤独无助、身陷两难而生恻隐之心。小说的结尾,是飘着雨的天气,小男孩是“抹着脸上的雨水往回走”,由于没有要到生活费,他知道无法面对妈妈,只得睡在菜场的凉棚里。这一细节更突出了小男孩有父有母却近乎孤儿的悲苦命运。其实像这样的细节打开作品俯拾即是。作品正是靠这些真实而典型的细节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3、在小说中多次写到小女孩和小女孩的妈妈,这对表现小男孩有什么作用?
【明确】起衬托作用。借小女孩的幸福反衬小男孩的悲惨。
4、文中的小男孩没有要到钱,其悲剧是怎么造成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其悲剧是因为父母的离婚,也是父母没有责任感造成的。现实生活中不少离婚夫妻,只顾自己另寻新欢,不顾他们的孩子,在道义和法律上都是不可容忍的。
5、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21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故事的起因,写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向爸爸索要生活费。
第二部分(2-11):故事的发展。写小男孩去找爸爸的路上的情景。
第三部分(12-20):故事的高潮。写小男孩在二幢四单元九号楼找爸爸的情形。
第四部分(21):故事结局。写小男孩因没有要到生活费而不能回家,晚上只能露宿菜市场凉棚。
(2)结构图表:
┏起因――妈逼孩向爸要钱┓
┃发展――找爸路上的经历┃ 无所依靠
小男孩 ┫高潮――楼上楼下找爸爸┣ 近似孤儿
┗结局――不能回家住凉棚┛
三、深入探究
1、写作特点分析
【明确】
(1)采用第三人称,暗含作者的关注,叙述角度较好。
(2)注重细节描写,情节真实感人。
(3)主旨鲜明,有较强的社会反省意味,引人关注。
(4)线索明晰,结构严谨。
2、结合全文,分析小男孩及其父母的形象。
【明确】小男孩,小说的主人公。这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
天真:小男孩刚刚九岁,当他妈妈揍他屁股时,“手臂笔直地贴在身体两侧,看着妈妈的鼻尖。”妈妈说就讨厌他这个样子,小男孩便“收拢右脚,挺了一下胸脯”,可当他看到妈妈的嘴角有一点油渍时,他仍然想提醒她。到了车站,见到一只蚂蚁,他是玩得那么认真,见到小女孩吃雪糕,竟然要流口水,最终没有控制住自己,将妈妈给他的仅有的两毛钱买了雪糕吃,等等。一切行为都显得那么稚气,与其九岁的炅湎辔呛稀?br>
善良:小男孩上了电车后,看见小女孩的妈妈“用手绢檫脸上的汗,又给小女孩檫脸上的汗”,便“离开座位站起来,他说,你们坐”等。
聪明细心:上车时人多,他便贴在车门边上,“电车驶进站台的时候他把木片一扔就冲上去了”,“然后看见一个空位,他扑过去就坐下来”。下车时手里没有钱买票,他可以机智地躲过售票员的检查,这些行动出现在一个九岁的男孩身上,充分体现出小男孩的调皮、聪慧。
小男孩的父母:他们在夫妻感情破裂的责任上,在离婚后对小男孩应承担的义务上,可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其它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夫妻离异,本是自己造成的,但他们都没有考虑给孩子内心造成的伤害。妈妈不管孩子有什么困难,要孩子必须向爸爸要来生活费才能回家。爸爸呢:虽然自己的儿子找上门来,却视而不见。爸爸不付生活费,做妈妈的本该找法院起诉,可她却把索要生活责任推到小男孩身上。爸爸呢?法院本判他要付给小男孩生活费,可小男孩找上门来他都不给。不懂法、不守法是他们的共性。这两个人物虽在作品中都是略写人物,但作者显然旨在从另一个角度折射我们公民法律意识的淡薄,说明公民守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3、《小男孩》反映了哪些问题?
【明确】小说通过不动声色地记录爸爸妈妈离婚后,妈妈逼九岁的小男孩去向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既反映了社会问题,也反映了道德和法律问题。
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了伤害、生活上带来困苦,这是人们应该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而作为母亲不顾孩子年幼路远与孩子内心的孤独,逼迫九岁的孩子去向爸爸要生活费,则是道德品质问题;作为父亲,亲生儿子找上门来,不给生活费,并视而不见,更是道德品质问题。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妈妈不懂法:爸爸不付生活费,他本该向法庭起诉;爸爸不守法:法庭判他应付给小男孩生活费,他却不给。
这篇小说给我们得到如下的启示:(1)父母离异孩子是无辜的。(2)对小男孩天真善良聪明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形象的塑造,是对亲情的呼唤。(3)增强法律意识,真正落实《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其它种种法律法规,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四、课内阅读
小男孩上了五楼,他听见脚步声一步一步走近了,小男孩往后退,贴在九号房门上。电筒光让这个小男孩睁不开眼睛。他抬起双手,那样子好像要把那光柱推开。脚步声没有了,小男孩知道那男人就在自己身边,。他说,我等我爸爸。小男孩看见电筒光照在自己的脚。他说,我爸爸还没有回来。小男孩又听见脚步声 ,那脚步声上了六楼。开门,关门,小男孩突然觉得这座楼很静,他似乎听到了心脏的跳动。
小男孩坐了下来,他把头靠在膝盖上。他想着现在是睡觉的时间了,他想着爸爸一定是故意躲他,他想着见到爸爸后还叫不叫他。妈妈说,他不是你爸爸,妈妈说,他不配。小男孩决定不再叫他爸爸了,不了,蚊子绕着这个小男孩飞来飞去,他挥挥手。
小男孩是被一声惊叫而吵醒的。他揉揉眼睛,站起来。他听见钥匙碰撞的金属声。他看见有人开九号的房门。灯亮了,他看见的是两个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他不认识他们,站在门边看他。看这小男孩,那个男人说,是个小孩。那个女人说把我吓得要死。那个女人靠在那个男人的肩上。小男孩往后退。小男孩忘了脚下是楼梯,扭了一下脚。他抓住扶手站住,他听见那个男人问他,你找谁?小男孩往后退,他看见他们进了屋,关了门。
楼外在下雨,道路湿漉漉的,雨丝飘在小男孩的脸上,雨丝飘进小男孩的颈窝,小男孩觉得很凉爽。他抬头看两旁的楼房,他看见好多窗户都没有灯了。他听见从什么地方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他觉得那声音就像他爸爸的声音。他想了想叫出声来。爸爸!小男孩边走边叫,爸爸!小男孩的声音在夜里传得很远。
飘着雨,小男孩抹着脸上的雨水。车站冷冷清清的,小男孩看不见站牌上写着的收车时间。飘着雨,小男孩看着远处有一辆小轿车咝咝地从他身边驶过。飘着雨,小男孩抹着脸上的雨水往回走。他想着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个菜场的凉棚可以睡觉。这个小男孩记着有一本书里写过,流浪汉就是在这种地方睡觉的。
1、“小男孩突然觉得这座楼房很静,他似乎听见心脏跳动。”这句话反应当时小男孩怎样的心理?
2、第二段中说“小男孩决定不再叫爸爸了”,真的只是因为妈妈说的“他不配”吗?还有什么原因?
3、小男孩离开那座楼的时候,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叫着“爸爸”,作者在强调“小男孩声音在夜里传得很远”。对此内容你是怎样了解的?
4、选文画横线的句子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5、小男孩有父有母,却不得不去菜市场的凉棚睡觉,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可以为他提供什么形式的帮助?
〖参考答案〗
1、孤独、寂寞。
2、不是,从上下文看,还应包括“他想着爸爸一定是故意躲他”的意思。
3、写出了小男孩孤独无助,也写出了他渴望见到爸爸的心理。作者这样写,使每一位读者都会产生一种对小男孩强烈的同情心,同时也会对小男孩的父母产生谴责之意:是他们让孩子遭受这样的磨难。
4、不好。这句话强调了小孩有父有母却被近露宿街头的悲苦命运,加深了读者对小男孩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的思考。
5、产主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小男孩的父母缺乏基本的责任心。 我觉得可以让小男孩到当地“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
《小男孩》
作者完整详细地记叙了主人公“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去已和妈妈离婚的爸爸那里要生活费的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揭示了我们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油渍(zì) 痒(yǎng) 濡湿(rú) 吮吸(shǔn)
瞟(piǎo) 黏(nián) 摁(èn) 咝(sī)
2、形近字
┏栽(zāi)栽种 ┏喘(chuǎn)喘气 ┏密(mì)秘密
┣载(zǎi)记载 ┣湍(tuān)湍急 ┗蜜(mì)蜜蜂
┗裁(cái)裁剪 ┗惴(zhuì)惴栗
3、多音字
┏(pú)胸脯 ┏(mēn)闷热 ┏(liáo)撩逗
脯┫ 闷┫ 撩┫(liāo)撩水
┗(fǔ)果脯 ┗(mèn)纳闷 ┗(liào)撩荒
4、词语解释
【油 渍】粘在衣服等上的油垢。
【 吮 】把嘴唇聚拢在物体上吸东西。
【拂 动】轻轻吹动。
【 瞟 】斜着眼睛看。
【濡 湿】沾湿。
5、文学常识真空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四川成都人,_________作家,选自小说集_________。
(2)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而又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的儿童形象。
(3)本文以_________为线索,叙述_________的全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________和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魏志远 当代 《我以为你不在乎》
(2)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小男孩 天真善良 聪明细心 寂寞 孤独 无助
(3)小男孩的行踪 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 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伤害 生活上的困苦
一、课文学习
1、作者简介和题目解说
【明确】本文作者魏志远,1952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以为你不在乎》等,本文就是选自这部集子。
小男孩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本文以小男孩的行踪为线索,清晰详细地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的困苦。
2、本文的作者仿佛是在不动声色地讲述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故事,你认为是这样的吗?说说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 此题重在理解本文写法上突出的特点:一、是采用第三人称;二、是在写作中不动声色、不加渲染地叙述。具体理解如下:
(1)选取恰当的叙述角度。
爸爸妈妈离婚了,妈妈要九岁的小男孩去爸爸那里要生活费,妈妈说,要是爸爸不给钱,我们连这个月的生活费都没有,为此小男孩被妈妈逼着去向爸爸要钱。这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按一般的写法,都会将作者的同情融入到作品的叙述之中,流露在纸面上,然而本文则不然,作者把这种同情深藏在故事背后,采用第三人称,客观地、不动声色地记录事件的过程。因为作者知道故事本身准会赢得读者最大的同情,任何过分的渲染和抒情都是多余的。
(2)注重细节描写。
作者选取第三人称,不动声色地作客观叙述,按常理来说,很难打动读者,可由于作者叙述中始终关注每个细节,不惜笔墨写好每一个细节,时故事越发真实感人。比如写小男孩初次来到九号门前那种紧张的心理:就要见到爸爸了,一面是默默念妈妈的话,生怕完不成任务,一面是害怕见到爸爸生气的样子,矛盾心理使他的心跳很快。这里作者没有一丝多余的渲染,但恐怕任何一个读者读到这里都不能不为小男孩此时的孤独无助、身陷两难而生恻隐之心。小说的结尾,是飘着雨的天气,小男孩是“抹着脸上的雨水往回走”,由于没有要到生活费,他知道无法面对妈妈,只得睡在菜场的凉棚里。这一细节更突出了小男孩有父有母却近乎孤儿的悲苦命运。其实像这样的细节打开作品俯拾即是。作品正是靠这些真实而典型的细节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3、在小说中多次写到小女孩和小女孩的妈妈,这对表现小男孩有什么作用?
【明确】起衬托作用。借小女孩的幸福反衬小男孩的悲惨。
4、文中的小男孩没有要到钱,其悲剧是怎么造成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其悲剧是因为父母的离婚,也是父母没有责任感造成的。现实生活中不少离婚夫妻,只顾自己另寻新欢,不顾他们的孩子,在道义和法律上都是不可容忍的。
5、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21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故事的起因,写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向爸爸索要生活费。
第二部分(2-11):故事的发展。写小男孩去找爸爸的路上的情景。
第三部分(12-20):故事的高潮。写小男孩在二幢四单元九号楼找爸爸的情形。
第四部分(21):故事结局。写小男孩因没有要到生活费而不能回家,晚上只能露宿菜市场凉棚。
(2)结构图表:
┏起因――妈逼孩向爸要钱┓
┃发展――找爸路上的经历┃ 无所依靠
小男孩 ┫高潮――楼上楼下找爸爸┣ 近似孤儿
┗结局――不能回家住凉棚┛
三、深入探究
1、写作特点分析
【明确】
(1)采用第三人称,暗含作者的关注,叙述角度较好。
(2)注重细节描写,情节真实感人。
(3)主旨鲜明,有较强的社会反省意味,引人关注。
(4)线索明晰,结构严谨。
2、结合全文,分析小男孩及其父母的形象。
【明确】小男孩,小说的主人公。这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
天真:小男孩刚刚九岁,当他妈妈揍他屁股时,“手臂笔直地贴在身体两侧,看着妈妈的鼻尖。”妈妈说就讨厌他这个样子,小男孩便“收拢右脚,挺了一下胸脯”,可当他看到妈妈的嘴角有一点油渍时,他仍然想提醒她。到了车站,见到一只蚂蚁,他是玩得那么认真,见到小女孩吃雪糕,竟然要流口水,最终没有控制住自己,将妈妈给他的仅有的两毛钱买了雪糕吃,等等。一切行为都显得那么稚气,与其九岁的炅湎辔呛稀?br>
善良:小男孩上了电车后,看见小女孩的妈妈“用手绢檫脸上的汗,又给小女孩檫脸上的汗”,便“离开座位站起来,他说,你们坐”等。
聪明细心:上车时人多,他便贴在车门边上,“电车驶进站台的时候他把木片一扔就冲上去了”,“然后看见一个空位,他扑过去就坐下来”。下车时手里没有钱买票,他可以机智地躲过售票员的检查,这些行动出现在一个九岁的男孩身上,充分体现出小男孩的调皮、聪慧。
小男孩的父母:他们在夫妻感情破裂的责任上,在离婚后对小男孩应承担的义务上,可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其它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夫妻离异,本是自己造成的,但他们都没有考虑给孩子内心造成的伤害。妈妈不管孩子有什么困难,要孩子必须向爸爸要来生活费才能回家。爸爸呢:虽然自己的儿子找上门来,却视而不见。爸爸不付生活费,做妈妈的本该找法院起诉,可她却把索要生活责任推到小男孩身上。爸爸呢?法院本判他要付给小男孩生活费,可小男孩找上门来他都不给。不懂法、不守法是他们的共性。这两个人物虽在作品中都是略写人物,但作者显然旨在从另一个角度折射我们公民法律意识的淡薄,说明公民守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3、《小男孩》反映了哪些问题?
【明确】小说通过不动声色地记录爸爸妈妈离婚后,妈妈逼九岁的小男孩去向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既反映了社会问题,也反映了道德和法律问题。
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了伤害、生活上带来困苦,这是人们应该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而作为母亲不顾孩子年幼路远与孩子内心的孤独,逼迫九岁的孩子去向爸爸要生活费,则是道德品质问题;作为父亲,亲生儿子找上门来,不给生活费,并视而不见,更是道德品质问题。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妈妈不懂法:爸爸不付生活费,他本该向法庭起诉;爸爸不守法:法庭判他应付给小男孩生活费,他却不给。
这篇小说给我们得到如下的启示:(1)父母离异孩子是无辜的。(2)对小男孩天真善良聪明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形象的塑造,是对亲情的呼唤。(3)增强法律意识,真正落实《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其它种种法律法规,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四、课内阅读
小男孩上了五楼,他听见脚步声一步一步走近了,小男孩往后退,贴在九号房门上。电筒光让这个小男孩睁不开眼睛。他抬起双手,那样子好像要把那光柱推开。脚步声没有了,小男孩知道那男人就在自己身边,。他说,我等我爸爸。小男孩看见电筒光照在自己的脚。他说,我爸爸还没有回来。小男孩又听见脚步声 ,那脚步声上了六楼。开门,关门,小男孩突然觉得这座楼很静,他似乎听到了心脏的跳动。
小男孩坐了下来,他把头靠在膝盖上。他想着现在是睡觉的时间了,他想着爸爸一定是故意躲他,他想着见到爸爸后还叫不叫他。妈妈说,他不是你爸爸,妈妈说,他不配。小男孩决定不再叫他爸爸了,不了,蚊子绕着这个小男孩飞来飞去,他挥挥手。
小男孩是被一声惊叫而吵醒的。他揉揉眼睛,站起来。他听见钥匙碰撞的金属声。他看见有人开九号的房门。灯亮了,他看见的是两个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他不认识他们,站在门边看他。看这小男孩,那个男人说,是个小孩。那个女人说把我吓得要死。那个女人靠在那个男人的肩上。小男孩往后退。小男孩忘了脚下是楼梯,扭了一下脚。他抓住扶手站住,他听见那个男人问他,你找谁?小男孩往后退,他看见他们进了屋,关了门。
楼外在下雨,道路湿漉漉的,雨丝飘在小男孩的脸上,雨丝飘进小男孩的颈窝,小男孩觉得很凉爽。他抬头看两旁的楼房,他看见好多窗户都没有灯了。他听见从什么地方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他觉得那声音就像他爸爸的声音。他想了想叫出声来。爸爸!小男孩边走边叫,爸爸!小男孩的声音在夜里传得很远。
飘着雨,小男孩抹着脸上的雨水。车站冷冷清清的,小男孩看不见站牌上写着的收车时间。飘着雨,小男孩看着远处有一辆小轿车咝咝地从他身边驶过。飘着雨,小男孩抹着脸上的雨水往回走。他想着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个菜场的凉棚可以睡觉。这个小男孩记着有一本书里写过,流浪汉就是在这种地方睡觉的。
1、“小男孩突然觉得这座楼房很静,他似乎听见心脏跳动。”这句话反应当时小男孩怎样的心理?
2、第二段中说“小男孩决定不再叫爸爸了”,真的只是因为妈妈说的“他不配”吗?还有什么原因?
3、小男孩离开那座楼的时候,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叫着“爸爸”,作者在强调“小男孩声音在夜里传得很远”。对此内容你是怎样了解的?
4、选文画横线的句子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5、小男孩有父有母,却不得不去菜市场的凉棚睡觉,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可以为他提供什么形式的帮助?
〖参考答案〗
1、孤独、寂寞。
2、不是,从上下文看,还应包括“他想着爸爸一定是故意躲他”的意思。
3、写出了小男孩孤独无助,也写出了他渴望见到爸爸的心理。作者这样写,使每一位读者都会产生一种对小男孩强烈的同情心,同时也会对小男孩的父母产生谴责之意:是他们让孩子遭受这样的磨难。
4、不好。这句话强调了小孩有父有母却被近露宿街头的悲苦命运,加深了读者对小男孩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的思考。
5、产主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小男孩的父母缺乏基本的责任心。 我觉得可以让小男孩到当地“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
《小男孩》教案2
作者: 加入日期:08-02-23
小男孩
童国华
教学目标:
1.了解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
2.学会分析小男孩及其父母的形象;
3.理解课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和题目解说
本文作者魏志远,1952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以为你不在乎》等,本文就是选自这部集子。
小男孩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本文以小男孩的行踪为线索,清晰详细地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的困苦。
二、扫除字词障碍(给画线字注音)
油渍( ) 痒 ( )
濡湿( ) 吮吸( )
瞟 ( ) 黏 ( )
摁 ( ) 咝 ( )
三、理解词义
油渍:粘在衣服等上的油垢。
吮:把嘴唇聚拢在物体上吸东西。
拂动:轻轻吹动。
瞟:斜着眼睛看。
濡湿:沾湿。
四、温故知新
小说的三要素是:(典型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
本文的主人公是:(小男孩)。他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本文以(小男孩的行踪)为线索,叙述(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的困苦)。
五、理清情节结构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21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故事的起因,写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向爸爸索要生活费。
第二部分(2-11):故事的发展。写小男孩去找爸爸的路上的情景。
第三部分(12-20):故事的高潮。写小男孩在二幢四单元九号楼找爸爸的情形。
第四部分(21):故事结局。写小男孩因没有要到生活费而不能回家,晚上只能露宿菜市场凉棚。
(2)结构图表:
┏起因――妈逼孩向爸要钱┓
┃发展――找爸路上的经历┃ 无所依靠
小男孩 ┫高潮――楼上楼下找爸爸┣ 近似孤儿
┗结局――不能回家住凉棚┛
六、复述故事
七、结合全文,分析小男孩及其父母的形象。
八、合作探究
1、《小男孩》反映了什么问题?
2、在小男孩去找爸爸的路上,多次写到小女孩和小女孩的妈妈,这对表现小男孩有什么作用?
九、写法分析
(1)选取恰当的叙述角度。
(2)注重细节描写
十、总结
十一、课外延伸
1、读了这篇课文后,假如你遇到了这个“小男孩”你会对他说什么?
2、小男孩决定运用法律手段要回生活费,使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他希望你当他的律师,你如何才能帮他打赢这场官司?
十二、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完成细解中的同步练习。
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案例名称
九年级下册18课《小男孩》教案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初中九年级三班15岁
提供者
郑英杰
课时
2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小男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第7课。本课是一篇小说小男孩的不幸,直接原因来自父母的离异。但根本的还有其社会原因,那就是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未真正得到落实。作者塑造的“小男孩”这一形象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他艺术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痛苦,批判像小男孩的爸妈那不负责的态度,急呼要真正落实我们的《婚姻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读5个生字
2熟练阅读课文
3背诵第七段
4用第一人称描述人物
5把故事情节填入表格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小组讨论理清故事情节
2 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通过主人公“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去已和妈妈离婚的爸爸那里要生活费的过程,认识一个由于父母离婚而变得无所依靠、寂寞孤独的近似孤儿的同龄人,感受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珍惜自已拥有完美家庭的幸福生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班学生平均年龄15岁,女生多于男生,对语文十分感兴趣 ,能够自编自演课本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先播放《世界只有妈妈好》的主题曲,帮助调动感情。自读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并讨论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用谈话法谈谈故事中人物行为恪性品质,自编自演课本剧。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生日图画,弃儿图画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开课导语
概述故事小男孩很喜欢《;小男孩》;这是一篇独特的小说;没有故事;;小男孩的妈妈叫九岁的;小男孩到爸爸那里去要钱;爸爸和妈妈离婚了;妈妈说,爸爸要是不给钱,小男孩们这个月就没有生活费;妈妈说,要不到钱你就别回来!详详细细记录了过程,;小男孩坐电车,买冰棍,在电车上和小女孩的妈妈的谈话,进小巷,找楼号,上楼,敲门,回家……没有写;小男孩的心情(只有蚊子,蚂蚁招他的厌烦),小说作者也只是记流水帐似的记录了;小男孩的动作,不带感情;这种写法不妨称之为“跟踪叙述”;但是很感人;
静听
整体感知调动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
巡回指导1);小男孩的故事发生在哪些地点,就此可以怎样去整和小说的情节框架;
(2);小男孩身上有哪些特点,你是通过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小男孩的父母有哪些特点,年一又是通过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3)这篇小说在写法上与你平时读的小说有哪些不同?
找出时间地点情节匡架
培养阅读能力
个性分析
巡回指导1)学生活动要求:思考并讨论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然后结合思考练习思考;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讨论评价
培养情感口语能力
课堂活动
(1)关于情节
故事线索—— 小男孩的行踪
事件大意—— 小男孩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
情节展开——
故事开端(第一段) 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索要生活费;
故事发展(从“太阳已经偏西了”到“像叮满了小蚊子”);小男孩在找爸爸的路上坐电车,买冰棍,在电车上和小女孩的妈妈谈话的情景
故事高潮(从“;小男孩开始上楼”到“;小男孩的声音在夜里传得很远”);小男孩在二栋四单元九号楼上上下下找爸爸的情景
故事结局(最后一段);小男孩因没有要到生活费不能回家,晚上只得露宿菜场的凉棚;
(2)关于人物
(一) 小男孩 人物定位:小说主人公,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
个性分析:
A、天真——
特点:一切行为都显得那么稚气,与其九岁的年龄相吻合;
表现:妈妈揍他屁股——“手臂笔直地贴在身体两侧,看着妈妈的鼻尖;”
妈妈讨厌他这样子——;小男孩便“收拢右脚挺了一下胸晡”
看见妈妈嘴角有油渍——仍然想提醒她
车站见到一只蚂蚁——玩得那样认真;
见到小女孩吃着甜甜的雪糕——流出口水,控制不住自己,买雪糕吃
上楼——反复默念着要跟爸爸说的话
B、善良——
特点:寂寞孤独无助时仍具爱心、亲情
表现:电车上对女孩——见小女孩的妈妈“用手绢擦脸上的汗,又给小孩擦脸上的汗”,便“离开座位站起来”,说,你们坐;
楼道里对爸爸——虽然,爸爸抛弃了他,连每月生活费都不给他,即使找上门,爸爸都不认他,可临离开那坐楼时,依然“边走边叫,爸爸”;
C、聪明细心——
特点:九岁;小男孩的调皮、聪慧
表现:上车时人多——他便贴在车门边上,“电车驶进站台的时候他把木片一扔就冲上去了;”“然后他看见了一个空位,就扑过去坐了下来;”
下车时查票——机智地躲过了售票员的检查;
楼下找爸爸——把爸爸住的楼号记得清清楚楚,把妈妈告诉他的话默念一遍又一遍,把和爸爸相关的每一个细节都看得仔仔细细,甚至敲门还是喊门都要动一番脑筋……
分组讨论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
项目
A级
B级
C级
个人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认真
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 参与讨论态度认真
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依时完成,有参与讨论
上课无心听讲,经常欠交作业,极少参与讨论
积极
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有阅读课外读物
很少举手,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没有阅读课外读物
自信
大胆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作出尝试
不敢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善于与人合作
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
思维的条理性
能有条理表达自己 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
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条理性差些
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做事缺乏计划性,条理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思维的创造性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
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思考能力差,缺乏创造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我这样评价自己:
伙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注:1.本评价表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作评价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我这样评价自己”、“伙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八、帮助和总结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收获很大:我学会了书写表格式教案、制作ppt课件(超涟接、设魔版、添加效果、打包等)、在电子表格中计算总分、平均值、优秀率、分类汇总、排名次等。
一、教材分析
1、学习习惯
本册教材突出两个习惯的培养:专心倾听、勇于发言;认真写铅笔字。
从两个习惯的培养顺序安排看,先听后写合乎认识的规律,合乎学习语文的规律。从语言表述看,“倾听”更加贴近课标,“勇于”更加切中时弊,“认真写”更加关注过程。
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们要树立这样的思想: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长期训练。教师应做有心人,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良好的习惯培养,天长日久,就会让这些外在的行为变成孩子内在的、自觉的行动。习惯对学习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2、识字写字
本册教材共安排生字483个,其中要求写的298个,只要求认识的185个。教材中的生字分两个途径安排,一是集中识字,二是随课文识字。
集中识字共8课,介绍了三种识字方法:词串识字、看图会意识字、转转盘识字。大量的生字随课文出现,进行识写。
无论哪一种识字途径,都要读准生字的字音,并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词句的意思。因为识字始终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要采用多种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识字。
3、阅读
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共选编课文26篇,其中写景状物的6课,记事(含生活见闻、童话故事)为主的11课,写人为主的(包括人物故事)7课,古诗1课,“文包诗”1课。内容涉及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感受,对社会风情的了解体察,对优秀文化、高尚品德、科学精神的颂扬,对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注等。课文大都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语文规范,内涵丰富。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一是把培养认读能力放在首位,旗帜鲜明地突出了读书、写字两大重点。26篇课文中有20篇只安排朗读课文和描红写字两项作业,其余6课也都把朗读、描红两项作业放在前面,再增加一点说话、造句、表演等加深或拓展阅读效果的活动。这样做完全体现了《标准》提倡的“少做题,多读书”的精神。二是注重语言积累。26篇课文,要求背诵的达14课,占54%,这是符合儿童记忆力高于理解力的年龄特征的,抓住记忆的最佳期,让学生多背一些好东西是可以终身受用的。
4、单元练习.学用字词句
与过去的相比,单元练习中的学用字词句板块,其功能有所变化。原来的“单元练习”主要是复习巩固单元的语文知识与技能;新的“学用字词句”板块,其功能有所扩展,如探究的功能、迁移的功能、锻炼手脑并用的功能、与其他课程融合的功能、多方面运用语文教育资源的功能等等。
二、教学建议
识字篇教学建议:
1、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2、认真写好铅笔字。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4、循序渐近、由浅入深、日积月累、温故知新。
阅读篇教学建议
1、激发情趣,让学生做好阅读的准备。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让学生在阅读前做好两个准备:
一是情感态度的准备――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
二是知识经验的准备――要激活已有的经验,调动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发现已有知识经验与课题内容之间相似性和衔接点。必要时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联系,以使他们借助已知预测未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
2、加强认读,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孩子刚从口语交际进入书面交流,由现实世界进入符号世界,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训练,帮助他们切实过好认读关,最终达到读得正确、连贯、不错、不丢、不添、不断、不重。课后对课文的整体内容,能有大致的轮廓的了解。
3、指导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材料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成分,指导朗读是培养语感能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在低年级尤其是这样。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
一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如读《咏华山》第三自然段“只有山在上,更无山与齐”,这一诗句,学生可能不太懂,要是回过头来,联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读:“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上下文结合起来,对照阅读,就能比较顺利地了解诗句的意思。再如“情不自禁”一词,除了结合上下文,还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回忆自己遇到特别开心的事,忍不住要唱、要跳、要表现自己的情景。这样对词义的感悟就会更加具体、真切。
二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意境,获取情感体验。其一是要学会“循文明像”,即凭借语言符号展开想象,建立事物的表象,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也可以借助课文图画,来帮助自己建立表象。对于某些比较生疏的事物,还可采用实物、挂图、投影、电脑课件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其二是要学会“循像明意”,即透过画面去感受课文的意境。要设身处地地进入各种角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读到“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可引导学生看看插图,把小男孩与大山联系起来展开想象,就能感受到爬山的艰苦和孩子的坚强。再读读“啊!华山真高哇!……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稍加想象,就能感受到华山的高险和登上华山的惬意心情。
4、组织演诵,帮助学生完成语言的内化。
内化语言是一个能动的自我建构过程,小学生还缺乏这种自我建构的能力,老师必须给予切实的帮助。
一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表现。在学生对课文中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所感受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欣赏。可以自读欣赏、听读欣赏,还可以眼看画面、耳听配乐朗诵、嘴跟着吟和,双脑并用,多感官参与,语音、语意、图像、情感、观念多要素融合,以帮助学生多重记忆,整体吸收。进而再让学生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创造性运用语调,配上表情动作,反复品味咀嚼,达到熟读成诵,完成背诵积累的任务。
二要引导升华。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开展创造性阅读和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比如分角色演诵,改编成解说词、导游词来演说,当成课本剧来表演等。总之,要彻底改变应试性、习题化的琐碎机械的作业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用性、生活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如何有效率地学习好一篇文章呢?教案必须写得好,而且要突出重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金字塔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着”,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字塔的神奇与魅力。
3.阅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介绍同一种事物。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字塔的神奇与魅力。
阅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介绍同一种事物。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关于金字塔,有很多有趣的谜。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着”,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字塔的神奇与魅力。(重点)
3.阅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介绍同一种事物。(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金字塔夕照》用流畅、饱含韵味的文笔,展示了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金字塔的概况。
四、品读释疑
两篇文章介绍金字塔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第一篇文章是散文,用优美的语言文字着重描写了金字塔的金色,写出了金字塔的意境美,译名妙,色彩难忘,引人遐想。
第二篇文章是说明文,运用图片和各种说明方法介绍了金字塔雄伟、神奇的特点以及古埃及的科技文化成就。
(一)金字塔夕照
1.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夕阳、田野、沙漠都是金色,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那古老的金字塔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由此看出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2.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金色的夕阳、田野、沙漠、泛着金光的河水、像是纯金铸成的金字塔,调动读者的视觉,写出了金字塔的绝美意境。
3.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那里放射出来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远望所见的金字塔的美丽样子。
4.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1)把这里的景色比作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突出了夕照下金字塔的雄壮美丽。
(2)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意境?
作者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的、局部的特色,而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5.你看金字塔多像一个“金”的汉字。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作者对令人陶醉的金字塔的赞美,也体会到作者对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人类伟大创造的歌颂。
6.有人说金字塔的白昼和月夜,各有各的情趣,各有各的美,但我觉得最令人难忘的,恐怕还是这大漠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
运用对比,突出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最美。
7.那一片迷人的金色,简直把你融化进一个神奇的境界,使你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
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这是一篇“风貌通讯”,也是散文,文章结构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描绘非常出色,构思巧妙。
(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1.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这部分内容介绍的是胡夫金字塔。作者用画图的方法展示了胡夫金字塔的塔高和塔基边长,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塔的重量、体积和塔基面积,简洁、明了、直观。
2.◇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几千年后,世界上才出现比它更高的建筑。
◇用约230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整个胡夫金字塔大概有50层楼高,塔基面积相当于126个篮球场那么大。
这两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中感受到胡夫金字塔非常高大雄伟,在当时的情况下,修建十分不容易。
3.仿写: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胡夫金字塔的概况呈现了出来。请你也运用这两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一种事物。
示例:现在的笔记本电脑越来越薄,越来越轻。今天我看见一个小型的笔记本电脑,居然跟平时用的会议记录本大小相当,薄厚也差不多,我感到十分惊奇。看了一下说明,它居然只有?25厘米长,15厘米宽,2厘米厚,重量只有945克,真是名副其实的笔记本!
4.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这两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几千年前的工匠手艺精湛,技术高超,超乎人们的想象,太了不起了。
5.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写出了金字塔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金字塔的巧合,引人深思。
6.尼罗河被称为埃及的母亲河。它每年定期泛滥,给河两岸带来肥沃的淤泥。金字塔就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金字塔为什么要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尼罗河东岸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着生命的开始;而尼罗河西岸是太阳降落的地方,象征生命的结束,那里是亡灵的世界。陵墓正好是两个世界的交界口,由这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然后再从东方再重新出现,所以他们把所有的金字塔都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7.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
很高的成就。比如,在天文历法方面,他们将一年定为365天,并规定每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剩余5天作为节日。
这段文字与哪段文字相印证??这段文字与“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相印证。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金字塔夕照》用流畅、饱含韵味的文笔,展示了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金字塔的概况,表达了作者对金字塔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课堂小结
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然而,金字塔至今仍是谜团重重。我们课后可以通过资料进一步地了解金字塔。
六、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简单又神秘的游——金字塔(节选)》
板书设计:
意境绝美
金字塔夕照 译名绝妙 人间奇迹
色彩难忘
上面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金字塔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关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金字塔教案 金字塔教案人教五年级下册】相关推荐文章: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五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
《望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猴王出世》教案
五年级语文迟到教案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难点有很多,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要认真准备好教案。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三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0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作者简介。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旧符。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符。
“日+丨=旧”。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
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二)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课件出示: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
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1)“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2)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3)本处设计这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帮他们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和“桃符”这几处词。其实是为了理解诗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古今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说出了这些,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4)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识。
(5)语文应该是在生活中学习,又服务于生活的,联系“元日”,迁移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
2020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会写“落、荒”等生字,正确认读“荒、笛”等生字,认识多音字“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像。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落、荒”等生字,正确认读“荒、笛”等生字,认识多音字“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某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二课《花的学校》,(课件出示)(2花的学校),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按照要求,自主预习
1、我们先来看看第2课要完成的预习任务。
(课件出示)
(1)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及新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析多音字“假”的读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使用“”标画生字新词;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用“”画出精彩的语句;尝试读懂课文内容,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用“?”把没弄明白的问题做上标记。
(3)学会和同伴交流学习收获,在相互检测、交流、评价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并能够将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应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去,逐步学会学习。指名读预习任务。
2、“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下面我们就把自己对本单元预习的感悟用特定的符号标记出来,在书本上留下智慧的或是思考的痕迹。
三、检查预习,进行闯关
大家认真预习了这些课文,预习得怎么样呢?下面,老师带来了一个闯关游戏,大家比一比,看一看你能闯过几关?得到几颗星?(课件出示)
第一关:汉字大本营。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生字新词,使用钢笔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获得“写字之星”。
第二关:阅读展示台。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概括出课文内容,获得“阅读小明星”。
第三关:智慧少年。能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获得“智慧少年”。
(一)汉字大本营
1、认读生字新词:我会读。
(1)(课件出示)出示学生认为难读的词语:
荒野口笛跳舞狂欢罚站衣裳猜出扬起双臂能够碰触放假墙角狂欢落下
(2)自由读,同位互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重点强调
注意读准平舌音“猜”,翘舌音“裳、触”,后鼻音“荒、狂、墙、扬”。
“假”是个多音字,本文读“jià”,组词为“放假”,还有一个读音是“jiǎ”,组词为“真假”。
(3)展示读:开火车读,分组赛读。
2、识记字形,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5)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落,荒,笛,舞,狂,墙,假,触,够,猜,扬,臂。
(1)你如何识记这些生字?
加一加:“艹+洛=落”“⺮+由+笛”“犭+王=狂”。
换一换:“霞”把“雨”换成“亻”就是“假”,“杨”把“木”换成“扌”,就是“扬”。
猜谜语:“舞”的谜语是“四十年隔别,惟一夕相逢”。“带角的虫子”就是“触”。
扩展组词:“荒山墙角能够猜猜双臂”
(2)连接前置性预习,反馈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同位互批自己练写的生字。
要求:一看写正确了吗?二看写规范了吗?如有写得不正确或者不规范的字,就圈出来。
(3)错别字报给小组长,由小组长把本组内同学的错别字写在黑板上。
(4)根据黑板上的错别字组织学生交流识记,教师重点针对以下几个字进行指导、范写:
“落”:上面的草字头要写宽一些,横写长一些,盖住下面的“洛”。
“荒”:上下结构,注意上面部分是“芒”,不要在竖折上再多加一点。
“舞”注意中间是四横,不宜写长,要写短一些,下面的部分右面不是“牛”。
(5)小结:我们以后写字时要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争取把每一个字都写正确、规范。书写正确规范的同学教师颁发“写字之星”,恭喜大家。继续勇闯下一关。
(二)阅读展示台
谈话过渡: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那么课文能读好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要求: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正确、流利,把你认为难读的地方再练练,读出自己的感受。
1、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好难读的句子。(课件出示)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1)展示读书成果,并抓住关键词语谈淡自己的感受。
(2)师生交流评价学生读书情况,多角度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呢?(诗歌的语言好美,花儿好可爱!)
(三)智慧少年
1、同学们,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不仅会读、会写了生字词,能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且还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真了不起!在预习时,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请在小组内提出自己不明白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如果你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解答别人的疑问,就能获得“智慧少年”称号。
2、组内交流预习记下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了解,特别关注学困生的疑难点。
3、班内交流。
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依据学情认真梳理,有的当堂解决,有的放到以后的课时中学习。
(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
(3)花儿们的老师是谁?
四、总结提高,交流收获
1、学生交流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得到了几颗星?比一比、看一看谁是“闯关小能手”?
2、师总结:语文学习贵在实践,只有实实在在去读、去画、去思、才能获得真知,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熟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下感受,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给你们看一些美丽的图片,想看吗?(课件出示)一组美丽的花儿图片,你们觉得这些花怎么样?(漂亮)老师告诉你,这些漂亮的花儿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妈妈,有自己的学校。那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它们的学校?(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花的学校》。
二、默读课文,读文质疑
1、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2、汇报交流。(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
(3)花儿们的老师是谁?……
导言:这些问题会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中逐步解决。你们知道吗?泰戈尔写《花的学校》时,己年近不惑,但仍以纯真的童心感受世界。那质朴的语言闪耀着写作的快乐,奇妙的想像充满了童真童趣。现在让我们走进花儿学校,去感受这些奇思妙想。
三、重点突破,精读解疑
1、指名学生读课文,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属于描写花儿很欢乐的?(一、二、六自然段)
2、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1)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哗啦啦、淅沥沥……)这样的词语是象声词。
“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谁能学一学这种声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自然段。)
(2)(课件出示10)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地跳舞、狂欢。(板书:跳舞狂欢跑出来)
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一个什么句子?(拟人句)“跑出、跳舞、狂欢”突出了什么?(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板书:美丽活泼可爱向上)
(3)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引导学生自由想像说一说。这部分课文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天真烂漫)
3、指名读三、四、五自然段,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大胆想像,用自己的儿童语言来进行描述。
4、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
(1)(课件出示)出示“雨一来,他们就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照样子写一写:
蜜蜂一来,他们……
(2)(课件出示12)出示句子:“树林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大雨来时花儿们更高兴了,雷电伴奏,花儿娃娃冲出来,你来猜一猜,穿着紫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穿着黄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穿着白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理解“簌簌”,这样的词语能再说几个吗?(积累象声词)
(2)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像,自由描述。
(3)阵雨和大雨中各色鲜艳的花,大家看一下阵雨时花儿们什么样?大雨时花儿什么样?通过这样的对比,你理解到了什么?对,其实这也体现了花儿们一种顽强的精神,环境越恶劣,它们越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5、指名读七、八自然段,你还想提什么问题?想一想,说一说:
花儿的家在哪里?(天上)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由。指导学生朗读。
读好问句“你没看见他们怎样地着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读出花儿急迫地想回家的语气。(板书:急急忙忙)
6、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学生讨论,汇报,随着学生汇报就解决了刚开始提出的问题“花儿们的妈妈是谁?”,充分理解最后一句话,指导朗读。
四、拓展想象,感悟积累
1、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2、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3、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用你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
2020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们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重点难点
1、字词:“纯、晶、圣、忍、帘”的读音;“线、忍、窗、帘”的写法;“湛蓝、明洁”的意思。
2、重点句子/比较难懂的句子
(1)在拉萨,人类说话的声音能碰到天空,伸出手来能摸到天空。
(2)有人说“掬一捧天空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3、段: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们体会拉萨天空的蓝。
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2、了解拉萨的大致情况。
一、背景知识的了解,为学课文做铺垫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找到青藏高原——点击拉萨。
2、走进拉萨(了解海拔、气候、布达拉宫等资料)。
3、学生们自我介绍课外积累的相关资料。
二、揭题明题,整体感知全文
1、读题,明确课题的中心词是“天空”,因此,读文时要带着“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来读。
2、充分朗读,让学生们自己参照生字表上的注音,读到正确流利。然后出示生字词,老师不教,先让学生们认读,对读错的及时进行指导。
出示
湛蓝,纯净,视线,忍心,蓝晶晶,绝妙,雄伟。
依山而建,圣地,窗帘,映衬,透亮,明洁,对照。
3、初读体会
我的十分钟
拉萨的天空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先读读课文,然后说说它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
交流
(1)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2)在拉萨,人类说话的声音能碰到天空,伸出手来能摸到天空。
(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4)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板书:拉萨的天空是(湛蓝、透亮、高远……)
(5)是的,拉萨的天空是这样的,看一段录像。
三、教学生们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忍:上面是“刃”,写好点的样子,摆好点的位置。
线:右半部的斜钩要有顶天立地之感,要写得舒展。
晶:是品字结构的字,借此可帮助学生们复习这种字的结构。
四、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们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那么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一起去看看吧!
二、品读体会
1、轻读第一自然段,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1)拉萨的天空的特点:湛蓝、透亮
(2)品读比喻句。
出示: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把“拉萨的天空”比作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3)怎样读好这句话?
(4)小结: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起,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令人神往的拉萨,走进那片圣地,去仰望、去享受那与众不同的天空。
2、自读二至四自然段,用笔勾画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
(1)小组交流,并读一读。
(2)老师巡视,相机指导。
(3)全班交流品味,学生们读句,谈体会。
A.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理解“总是”和“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的联系,“透亮,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是怎样的?”)
B.在拉萨,人类说话的声音能碰到天空,伸出手来能摸到天空。
(这句是一句夸张句,可联系诗句“手可摘星辰”,来理解。为什么说声音可以碰到天空,手可以摸到天空?)
C.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重点理解“纯净”、“明洁”的意思)
D.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请你想想一下,当时,作者的内心在想些什么?)
3、学生们交流对拉萨的天空的新感受。
板书:拉萨的天空是(美丽的、令人神往的、充满魅力……)
4、齐读第五自然段
准确、形象的比喻,点明了拉萨天空的美,表达了对拉萨的热爱。
理解“圣地的窗帘”。窗帘里面会有什么?
以上就是查字典网小编为大家讲解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内容了,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如若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大家持续关注查字典网。
七年级下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新课标)
七年级下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新课标)细节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已美好的追求。
《两小儿辩日》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盂:yú 音易错读为yū;指盛液体的敞口器具。
沧:cāng 音易错读为qiāng;指青绿色。
汤:tāng 指热水,开水。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作背景作为课外知识让学生了解,增加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小学阶级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学艺术的博大精神及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倡导学生自读自悟,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深入浅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应用多种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学习了《学弈》后,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直观的感受和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教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注释、字典、资料释疑,同时联系《学弈》所学到的知识,采用颠倒语序、增添语句、将古单音词变为双音词等方法,解决文言文中的重难点。
《包拯》教案1
1、顺畅朗读,了解人物,分析概括段意。
2、了解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明等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大家对包公这个人物再熟悉不过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传记。
二、全班齐读课文,列出生字
鬻yù
涿zhuō
敛liān
惮dàn
讼sòng
茔yíng
三、串讲课文
1、第一节
解词:
知,主持,掌管。
诉,告状。
第,尽管。
寻,不久。
何为,为什么。
惊服,震惊,服气。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机智。文字简洁、生动,几十个字就交代了智服盗贼的过程。
2、第二节
解词:
徙,调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
遗,送。
才,仅仅。
岁,一年。
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清廉,他煞住了利用端砚“以遗权贵”的不正之风,而且带头不受端砚,“岁满不持一砚归”,表现了他廉洁的作风。
3、第三节
解词:
使,出使。
谓,告诉,对……说。
诱,引诱,诱惑。
刺,刺探。
遂,于是,就。
全班朗读,指名翻译。
简析:写包拯出使契丹,面对契丹典客的带有挑衅的质问,包拯反唇相讥,严词反问,不辱使命。
4、第四节
全班朗读
解词:
召,召令
权,权且,暂且。
敛,收整,约束。
惮,畏惧。
径,直接。
造,到,往。
陈,陈述。
曲直,是非。
指名翻译。
简析:通过写贪官污吏、皇宗国戚对包拯的惧怕,百姓对他的赞扬之声,从侧面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可贵性格。
5、第五节
解词:
恶,憎恶,讨厌。
苛刻,待人狠而刻薄。
敦厚,待人忠厚温和。
未尝,不曾。
推,推行,施行。
务,追求。
苟,随便。
悦,取悦。
从,听从。
志,意志。
若,和。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写出包拯的鲜明性格:克己奉公,品行端正,诚信待人,身居高位而不奢华。他对子孙为官者的告诫,掷地有声,表现出他的无私。
四、作业
1、熟读课文,翻译课文成现代文。
2、复习重点文言词句,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请同学复述故事内容。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顺畅,正确句读。
3、讲评思考题一。
4、考察翻译准确与否,请数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分析本课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1、 提问:第一节写了包拯破获割牛舌案件,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讨论)
回答:写出他的聪明机智,语言十分简洁,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
点拨:包拯的两句话很简单却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第三节也是通过人物语言突出人物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的性格。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2、提问:第四节与其他段相比,有什么特点?(讨论)
回答:这一段写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写他为官刚正不阿,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
3、小结:
全文五节,每段重点写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有详有略,文中有正面描写:1、2、3、4节;有侧面描写:第4节。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鲜明性格。作者把概括描写第2、4、5段与具体描写第1、3节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富于变化。
三、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完成《每课一练》
2、熟读课文
3、预习新课
《包拯》教案2
作者: 加入日期:06-03-17
包拯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以及结构形式。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通过本文记叙,认识包拯——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教育学生要为人刚正、廉洁,使学生热爱今天的新社会。
4、学习利用工具书,学习古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1、学习利用工具书,学习古文。
2、了解包拯的优秀品质。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通读课文,熟悉课文。读准字音。
二、导入新课
“青天大人”是我们对封建社会清正廉明的官吏的美,其中包拯青天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今天来学习这篇古文《包拯》。
三、正课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2、比照阅读。
对照课文,根据下边注释,大体了解本文记叙的相关内容。
明确:本文介绍了包拯为官期间发生的几件事,表现包拯的优秀品质。
3、补充课文字词解释,再读课文。
主来诉:失主/起诉 杀而鬻之:表顺接/代牛
惊服:吃惊/叹服 徙知端州:平迁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因为/都/用来/赠送
使契丹:出使 其人遂无以对:就,于是/用来/应对,回答
虽甚嫉恶:即使/很,十分 不从吾志:听从
4、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5、请学生试译下列语句。
①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明确:(当时)有人偷割别人家的牛的舌头,失主来告状。
②涿州亦尝开门矣,剌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明确:涿州也曾经开城门,剌探边疆军事机密,何必开便门呢?
③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明确:(有些人)即使很嫉妒(他),可是没有一个不因为(他)的忠心恕道而推崇他的。
6、请学生复述文中介绍包拯的四件事。
四、作业:
1、文中表明包拯廉洁奉公的语句:
2、文中表现包拯爱憎分明的语句:
3、文中表现包拯生活俭朴的语句:
4、文中表现包拯改革诉讼制度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包拯的廉洁的美好品格?通过什么事例表现?
明确: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文中通过包拯在端州任职,一改以往惯例,不谋私利的事例可以看出他的廉洁的美好品格。
2、包拯性格刚烈,可是他爱憎分明,又有原则性,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3、文中包拯位高权重,可是他生活极为俭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4、包拯素以“包青天”见称,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能够直接面对百姓,倾听他们的冤情呢?
明确: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5、包拯严以律己,对后世子孙同样充满了希望,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他对后世子孙的训诫?
明确: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分析
1、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
本文节选自《宋史·包拯传》,文章开篇先介绍人物姓名、籍贯等。第二步,以人物生平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第三步以议论的表达方式,评价人物,本文最后一段从人物的性格,为人处事,生活简朴作风以及遗训四个方面总结了上文。因而全文脉络清晰,详略有致。文章还采用了对比手法来写。
2、本文结构特点。
先分说后总说,先记叙,后议论。
3、本文以事写人
审盗割牛舌案——表现包拯机智,断案如神。
任职于端州——表现包拯廉洁奉公。
使契丹——表现人物立场坚定,维护国家主权。
任开封府——历明吏制、广开言听。
四、小结
本文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包拯青天这个人物,告诉我们为官清正廉洁,才能造福一方百姓,造福于国家。
五、作业
在封建社会,类似包拯的清官还有哪一些,你能说说他们的故事吗?
〖材料〗以海瑞为例,他生于明朝衰弊之际,一直以“天下治安”为念。为淳安知县时,他“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及任职朝廷,他更不顾身家性命,指斥时弊:“今大臣持禄而好谀,小臣畏罪而结舌,臣不胜愤恨”。他逆批龙鳞,对皇帝说:“吏贪官横,民不聊生”,“陛下之误多矣”。连皇帝也赞叹道:“此人可方比干”。
清康熙朝以清官辈出著称,这与当时朝廷和士人推崇理学、崇尚清节的社会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像人称“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曾对康熙帝说,自己之清廉来自家教,“臣父在日,常训臣以廉谨报效朝廷。若受人一钱,不惟不忠,且不孝”。故其在官,“不以妻子自随。斋用丝粟以上,皆运致于家。循分自尽,而人皆信之”。这可以说是“赔本”做官之典范。著名清官于成龙,出仕时即表示“某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终其一生,摒绝馈送,“凡在亲戚交游相请托者,概行峻拒。所属人员并戚友,一介不取”。康熙帝称其“服官敦廉隅,抗志贵孤洁”,为“理学之真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初实行的是低俸禄制度,官僚待遇非常菲薄,要做清官,就意味着要过清贫的生活,于成龙官至总督,每天还以青菜为食,致有“于青菜”之名。陆陇其虽为知县,仍“与妻同驾小舟,惟有图书数卷,其妻织机一张而已”。对这些官僚来说,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境界,是无法承受这种艰苦生活的。
陈瑸是广东海康人,康熙三十三年进士,初授福建古田知县,继任台湾知县。他有一句为官名言:“贪不在多,一二非分钱,便如千百万。”这话颇有防微杜渐之意,实可供后来者咀嚼再三。在古田、台湾任上,即以“廉能著称,舆情悦服”,因此被破格提拔为偏沅巡抚。初任巡抚时,他就将横役累民的湘潭知县和长沙知府革职查办。继而又上疏言及关乎民生的十件大事,包括“禁加耗以苏民困”、“禁酷刑以重民命”、“粜积谷以济民食”、“置社仓以从民便”、“崇节俭以惜民财”、“禁馈送以肃官箴”等,款款击中时弊,并躬行实践,赢得各方赞誉。更有可称者,陈瑸死后,留下遗书,将自己应用而未用的“衙门公费银”解交国库,“以尽未尽之心”。康熙帝叹曰:“陈瑸居官甚优,操守极清。朕亦见有清官,然如伊者,朕实未见,即从古清臣,亦未必有如伊者!”(《清史列传·陈瑸传)又据史载,陈瑸一人为官在外“几二十年,未尝挈眷属、延幕宾,公子旷隔数千里,力不能具舟车一往省视。仆从一二人,官厨以瓜蔬为恒膳,其清苦有为人情所万不能堪者,公晏然安之,终其身不少更变”。对于一个封建官僚来说,把“清廉”挂在嘴边或者偶尔作作样子,借以欺上瞒下,也许是常事,但像陈瑸这样身处官场而能始终保持清苦本色恐怕真的不太容易。陈瑸虽未得“第一清官”之御封,但其清廉的操守已远非张伯行所能比,更何况他不但是清官而且还是干吏呢?!
26 包 拯
教学内容
教材160-161页。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自学研讨,掌握本课的生字。
2.准确、生动地复述课文。
◆过程和方法
通过讨论,学生探究、质疑、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的思想。树立“为官一任,造福
方”的高尚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将此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顺成一篇现代文。
◆难点
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
◆教学突破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将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通译下来;
辐射引入学生平时看电视书刊以及传说中了解的包拯的故事,互相讲述,教师及时
给予合理评价。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字词、名言方面的投影片,课文朗读带。
◆学生准备
词典,搜集有关包拯的故事。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生动导入 1.唱歌、讲故事
2.指导朗读 2.自由朗读
3.示范朗读 3.自主纠正
4.引导复述 4.锻练表达
一、生动导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电视台曾热播过电视剧《包青天》,哪位
同学能在此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唱唱
《包青天》的主题曲,哪位同学又能根据
本部电视剧的情节对包青天做简明扼要
地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
2.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与历史有
一定差距,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是怎
样记述这一人物的,板书课题。
3.简介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宋史·包拯
传》。“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
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
等内容。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
封建清官的典型。
1.唱唱、讲讲、评评。唱:不要求
唱全首歌曲,达到活跃气氛的
目的即可。讲:不要求面面俱
到,简洁、完整地叙述一段情’
节,达到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
目的即可。评:力求精辟。
2.结合注释①,了解作品出处及
作者“史学家”的身份。
3.听记(将要点批注在课本上)。
二、指导初读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自
主解决字词,疑难之处可质疑或讨论。(巡视、点
拨)
2.检查自学效果(投影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抢答。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徙、砚、率、遗、耶、敛、惮、恶、嫉恶、苟、赃、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
障碍。
2.准备2分钟后积极抢
答,将字词注解批注
在课文上。
三、示范朗读(约 分钟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1.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
语气,共放两遍录音。
2.练习朗读
1.认真听录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两名学生朗读,其
它同学听读、评议)
四、引导复述(约 分钟)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1.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
了包拯的一个特点。有的段落记叙
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请同
学们选取一个段落来复述,要求准
确,生动。
2.根据学生复述情况,做具体评价,既
要鼓励,又要指出改进方法。
1.选段、准备,同桌互述之后,请好、
中、差各一名同学复述故事(学生既
可详细复述,也可简述,更鼓励学生
创造性复述),并加个小标题。(参
考如下: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
契丹、严峻执法、克己奉公)
2.听教师评价,思考复述中的不足之
处。
五、本课小结
学习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本节课我
们就是按这几个步骤进行的,同学们对本课内容还有哪些不清晰的地方,请大胆提
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
七、板书设计参考
人物传记
包拯
脱脱(元代史学家)
鬻、徙、砚、率、遗、耶、 割牛舌案 进贡砚台
敛、惮、恶、嫉恶、苟、赃、 出使契丹 严峻执法
茔 克己奉公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闻者皆惮之
(3)与人不苟合
(4)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2.翻译下列句子。
(1)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2)京师为之语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3.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用自己的话)
个性练习设计
1.做知识卡片(词语数目不限,据自己掌握情况而定)。示例如下:
字词
解释
例句
翻译
第
但、只管
第归
(你)只管回家去
知
掌管、主持
徙知端州,迁殿
中丞
(包拯)转到端州
当知府,升为殿
中丞。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引导复习 1.解疑质疑
2.引导评价 2.分析评价
3.诱思导学 3.思考练习
4.拓展巩固 4.阅读思考
一、复习导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启发发言:同学们对《包拯》一课提
出了哪些疑问,是怎样解决的?还
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
2.肯定学生解疑的方法,并做恰如其
分的指导。
1.请一、二名同学介绍质疑、解疑过
程。
2.师生共同探讨遗留问题,在讨论中
要注重学生表述能力。
二、引导评价(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启发:在第二单元,我们已经接触了几
篇传记,(投影:学习传记要在了解人物
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
做出恰当的评价)。请你结合课文评价
一下包拯这个人物?
阅读思考评价(答案不求统一,言之有
理即可)。参考如下:
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
他为官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
不辱使命;第四段突也他为官刚正、执
法严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
三、诱思导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我们已
接触过几篇,哪位同学们能举例谈
谈。(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运用正侧
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2.提问: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
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
1.回顾旧知(比如《地毯下的尘土》一
课),学生回答明确怎样运用侧面描
写,作用是什么?
4
2.回答: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
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
为之语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四、拓展巩固(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投影《口技》片断,与学生共同分析
本段中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他们有
哪些事迹?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
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1.阅读《口技》一文,画出侧面描写的
句子,并谈谈其作用。
2.发言时,要求条理清晰,内容丰富,
引人人胜。 .
五、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
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六、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2.回家向父母讲叙包拯的故事。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填空
课文共有——个段落,分别记叙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
公开审案、平日为人几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
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________段穿插了侧面描写。
个性练习设计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触?结合社会现状描绘你心中“好”官的形象,并谈谈
你打算如何做人如何去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请就此命题,谈谈你自己的认识,可
以讨论后再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语文出版社教材所选古文
都具有优秀的人文精神,例如本文就是对学生进行廉洁奉公教育的好材料,教学既
应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又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包拯》教案4
作者: 加入日期:09-04-04
27 包拯
教学目标 :
1、顺畅朗读,了解人物,分析概括段意。
2、了解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明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大家对包公这个人物再熟悉不过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传记。
二、全班齐读课文,列出生字
三、串讲课文
1、第一节
解词:
知,主持,掌管。 诉,告状。 第,尽管。
寻,不久。 何为,为什么。 惊服,震惊,服气。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机智。文字简洁、生动,几十个字就交代了智服盗贼的过程。
2、第二节
解词:
徙,调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 遗,送。
才,仅仅。 岁,一年。
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清廉,他煞住了利用端砚'以遗权贵'的不正之风,而且带头不受端砚,'岁满不持一砚归',表现了他廉洁的作风。
3、第三节
解词:
使,出使。 谓,告诉,对……说。 诱,引诱,诱惑。
刺,刺探。 遂,于是,就。
全班朗读,指名翻译。
简析:写包拯出使契丹,面对契丹典客的带有挑衅的质问,包拯反唇相讥,严词反问,不辱使命。
4、第四节
全班朗读
解词:
召,召令 权,权且,暂且。 敛,收整,约束。
惮,畏惧。 径,直接。 造,到,往。
陈,陈述。 曲直,是非。
指名翻译。
简析:通过写贪官污吏、皇宗国戚对包拯的惧怕,百姓对他的赞扬之声,从侧面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可贵性格。
5、第五节
解词:
恶,憎恶,讨厌。 苛刻,待人狠而刻薄。 敦厚,待人忠厚温和。
未尝,不曾。 推,推行,施行。 务,追求。
苟,随便。 悦,取悦。 从,听从。
志,意志。 若,和。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写出包拯的鲜明性格:克己奉公,品行端正,诚信待人,身居高位而不奢华。他对子孙为官者的告诫,掷地有声,表现出他的无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请同学复述故事内容。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顺畅,正确句读。
3、讲评思考题一。
4、考察翻译准确与否,请数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分析本课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1、 提问:第一节写了包拯破获割牛舌案件,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讨论)
回答:写出他的聪明机智,语言十分简洁,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
点拨:包拯的两句话很简单却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第三节也是通过人物语言突出人物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的性格。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2、 提问:第四节与其他段相比,有什么特点?(讨论)
回答:这一段写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写他为官刚正不阿,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
3、 小结:
全文五节,每段重点写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有详有略,文中有正面描写:1、2、3、4节;有侧面描写:第4节。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鲜明性格。作者把概括描写第2、4、5段与具体描写第1、3节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富于变化。
三、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后记: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讲清楚,多朗读。
包 拯
河南省鹿邑县老君台中学 丁辉
教学目标 :
1、顺畅朗读,了解人物,分析概括段意。
2、了解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明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大家对包公这个人物再熟悉不过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传记。(板书题目和作者)
脱脱与《宋史》 《包 拯》 的作者脱脱(1314——1355),元朝的大臣,史学家。姓氏:蔑里乞,字:大用,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发动政变,驱逐专权横暴的伯颜,次年(1341)任丞相,恢复科举,主修宋、辽、金史。1352年率军杀义军红巾军首领芝麻李。后因被弹劾,撤职流放云南,不久被毒死。《宋史》是他按照司马迁创设的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写的,其中的“传”主要是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
包拯:生卒年代:999——1062,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天圣进士。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刚正,执法严峻。著有《包孝肃奏议》。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他的事迹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各种戏文剧目都以他的事迹为内容,形成了丰富的传说,像《铡美案》说的是他为平民秦香莲伸冤,斩杀喜新厌旧的驸马陈世美的故事,《陈州粜米》说的是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斩杀贪官、他的亲侄包勉的故事。
二、听录音,读课文,列出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读音。
拯zhěng鬻yù徙xǐ丞chéng砚yàn涿zhuó 宦huàn惮dān
秩zhì 讼sòng茔yíng沅yuán
串讲课文
1、第一节
解词:
知,主持,掌管。 诉,告状。 第,尽管。
寻,不久。 何为,为什么。 惊服,震惊,服气。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机智。文字简洁、生动,几十个字就交代了智服盗贼的过程。
2、第二节
解词:
徙,调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 遗,送。
才,仅仅。 岁,一年。
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清廉,他煞住了利用端砚'以遗权贵'的不正之风,而且带头不受端砚,'岁满不持一砚归',表现了他廉洁的作风。
3、第三节
解词:
使,出使。 谓,告诉,对……说。 诱,引诱,诱惑。
刺,刺探。 遂,于是,就。
全班朗读,指名翻译。
简析:写包拯出使契丹,面对契丹典客的带有挑衅的质问,包拯反唇相讥,严词反问,不辱使命。
4、第四节
全班朗读
解词:
召,召令 权,权且,暂且。 敛,收整,约束。
惮,畏惧。 径,直接。 造,到,往。
陈,陈述。 曲直,是非。
指名翻译。
简析:通过写贪官污吏、皇宗国戚对包拯的惧怕,百姓对他的赞扬之声,从侧面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可贵性格。
5、第五节
解词:
恶,憎恶,讨厌。 苛刻,待人狠而刻薄。 敦厚,待人忠厚温和。
未尝,不曾。 推,推行,施行。 务,追求。
苟,随便。 悦,取悦。 从,听从。
志,意志。 若,和。
6、小结: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刚刚点拨的重点字词按通假、古今异议、一词多义等归类。
7、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写出包拯的鲜明性格:克己奉公,品行端正,诚信待人,身居高位而不奢华。他对子孙为官者的告诫,掷地有声,表现出他的无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请同学复述故事内容。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顺畅,正确句读。
3、讲评思考题一。
4、考察翻译准确与否,请数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分析本课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1、 提问:第一节写了包拯破获割牛舌案件,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讨论)
回答:写出他的聪明机智,明察秋毫.语言十分简洁,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
点拨:包拯的两句话很简单却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第三节也是通过人物语言突出人物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的性格。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第二节运用对比写法,写他在端州做知府时,不私占一块端砚,表现他为官廉洁。
第三节写叙述他出使契丹,表现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4、 提问:第四节与其他段相比,有什么特点?(讨论)
回答:这一段写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叙述他在代理开封府尹时,改革旧制,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官刚正不阿,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
、写有关包拯哪些方面的表现和事情,用简洁的话表述出来。
其一是“立朝刚毅”,为官清正,使官宦们害怕,老百姓广为传诵;其二是改革旧制,使老百姓容易从正门直接告状伸冤。
(2)、为什么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立朝刚毅。
(3)、文中“童稚妇女……阎罗包老”“京师为之语曰……”句是什么描写?表现了包拯什么?
侧面描写,说明包拯“立朝刚毅”,他清正廉洁受到人民的称赞。
最后一节写叙述他生活态度和对子孙的要求,表现他克己奉公守法的美德
、故人、亲党为什么都与之绝交?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2)、 第5段末引用包拯的话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写他不仅自己为官清正廉洁,而且要求他的子孙也要像他一样,突出他的人格高尚。
、本节中表现包拯不屈从苟同、不结党营私的句子是 ;表现包拯生活节俭的句子是 。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6、 小结:
全文五节,每段重点写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有详有略,文中有正面描写:1、2、3、4节;有侧面描写:第4节。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鲜明性格。作者把概括描写第2、4、5段与具体描写第1、3节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富于变化。
三、本课小结
本文记叙了包拯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为官的水平和官德,展现了一个刚正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克己奉公的封建社会的清官形象,歌颂了他的美德。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各有侧重,中心集中 ,详与略。
课堂作业
1. 本文第四段在写法上,与其他几段有什么不同?这样写好吗?为什么?
第四段是侧面描写。这样写从侧面衬托包拯的执法严厉,为官刚正,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关于他判案的故事,民间流传的很多,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结合课文,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最佩服他哪一点?
铡美案,狸猫换太子,陈州放粮,铡包勉等。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意思对即可)末一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3.除了包拯,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清官?请任选其一,说说他的事迹,并谈谈你的感受。
如海瑞,刘墉,纪晓岚…… 感受略。
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下第27课《包拯》
教 案 设 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顺畅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3、了解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明等优秀品质,从中受到感染而生敬佩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
2、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分析人物性格、品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MP3朗读文件;多媒体音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亲爱的同学们,据我的经验,多数同学有爱看电视的习惯,在坐的同学有吗?那么,请问大家看电视连续剧《包青天》吗?多数电视连续剧都主题曲,这个电视连续剧也有吧?有没有同学能说说主题曲的开头两句?(如果没有同学能说,就只有让我来告诉大家了:这首主题曲的开头两句是“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大家应该能说出这两句歌词的意思吧。(开封:地名。铁面无私:刚直无私,或者说公正没有偏心,不自私。包青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的“包拯”)
2、题目解说
生读注释①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选入教材时作了删节。“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司马迁创设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此后历代以为著史正例,正史都采用纪传体的形式。一般来说,“传”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职官、生平事迹等内容。
包拯(999一l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刚正、执法严峻。著有《包孝肃奏议》。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演为戏文,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
二、新课教学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试朗读课文,教师听并注出学生没读准音的字词:
鬻yù 涿zhuō 敛liān 惮dàn 讼sòng 茔yíng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遍课文。
如果还有认不得的字词,请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看能不能解决,如果不能,就要请同学们把工具书拿出来解决了!
我们读过两遍了,现在有同学能主动起来朗读一遍吗?(如果有,及时予以肯定、表扬)如果没有,我请来一位“老师”,我们来听听他的朗读,大家一起来学学。(放MP3)
(二)再读课文,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模仿刚才的朗读,齐读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或参考资料自由(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后能翻译课文。(这可能是难点。如果学生不能翻译,则本节课就要重点完成,余下内容第二课时再做。如果学生能自主翻译,则依坐位顺序一人一句翻译,教师或同学予以纠正、补充,然后完成下面内容。)
(三)、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后,试概括各段内容,师生共同讨论补充。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概括内容。(写了谁?做了什么?能表现他的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开头简单介绍包拯的生平,接着用“割牛舌”这个普通案件来突出包拯聪明、机智,破案技术高超。(或:通过处理“割牛舌”案件写包拯为官机智。)
2、用同样的方式完成后面几段的内容。
明确:二段:把前任知府同包拯进行对比,以突出包拯清正廉洁。(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清廉,“岁满不持一砚归”,表现了他廉洁的作风。)
三段:本段主要描写包拯与契丹典客的对话。突出包拯的巧言善辩,不辱使命。(或:写包拯出使契丹,面对契丹典客的带有挑衅的质问,包拯反唇相讥,严词反问,不辱使命。)
四段:写包拯代理开封府尹时,为官刚正不阿,令贵戚宦官闻风丧胆。得到百姓们的高度评价。(或:通过写贪官污吏、皇宗国戚对包拯的惧怕,百姓对他的赞扬之声,从侧面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可贵性格。)
五段:本段主要写日常生活中的包拯。虽然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但仍然公平仁爱地对待他们。包拯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家人和朋友牟取私利。这一段集中体现出包拯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写出包拯的鲜明性格:克己奉公,品行端正,诚信待人,身居高位而不奢华。他对子孙为官者的告诫,掷地有声,表现出他的无私。)
三、本节内容回顾:
通过大家的反复朗读、讨论,我们对包拯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说要让同学们用一个词语表达此时此刻你对包拯是怎样一种感情的话,我们会选择哪一个词呢?——“敬佩”可以吗?(他为官机智、为官清廉、巧言善辩不辱使命、为官刚正执法严峻、克己奉公。)
四、作业:
1、同学们课外还要多用点时间读熟课文。
2、读熟课文注释。
我们的作业同学能按要求完成吗?只要同学们能坚持认真读书:读熟每一篇课文,再多读点课外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就一定能学好语文。
板书设计
27、包拯
谁 做什么 性格特点
“割牛舌”案件————为官机智
“岁满不持一砚归”———清正廉洁
包拯 出使契丹——————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开封做官——————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日常生活——————克己奉公
附:翻译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人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免费下载完整版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 《包拯》教案6篇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洲际导弹自述》教案1
洲际导弹自述
导学平台
[课标要求]
1、识记理解并积累字词的基础知识。
2、了解有关洲际导弹的知识,了解我国核武器的发展现状,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3、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理解科普说明文严谨的科学性和幽默的趣味性。
[学法点悟]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按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科学、小品。科学,就是知识性;小品,就是文艺性。知识性是知识比较丰富,资料比较广泛,数据比较准确,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文艺性是就是运用文艺的手法,如诗歌、谜语等,文笔要轻松活泼,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科学道理通俗形象生动易懂。本文中科技知识比较丰富,讲述的是大多数人知之甚少的尖端武器。学习时可以采用分类列表的方式,对课文进行理解。如可以把文章分成构造、性能、类型和发展过程列表,使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写给青少年的科普小品文,文章用第一人称,采用拟人手法,以自述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尖端武器。亲切自然地介绍了导弹的类型、构造及功能、威力,具体地说明了洲际导弹的外形、速度和威慑力量,并指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是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抓住它什么特点来说明?
解惑:文章说明对象是洲际导弹,抓住它的射程远、威力大、速度快、威慑力大、类型多、构造复杂和命中率高等特点来说明的。
质疑:本文采用了什么形式、什么手法来说明事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惑:文章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拟人手法来说明事物。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拉近了读者与洲际导弹这一陌生事物的距离,这样就使说明更加具体形象,更容易受少年读者喜爱。
质疑:最后一段说明洲际导弹与什么的关系,该如何理解?
解惑:最后一段说明洲际导弹与战争的关系,指出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是导致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语言揣摩]
“我的最大飞行速度在每秒七公里以上”的“以上”一词和“我大部分时间飞行在几百公里高的外层空间”的“大部分时间”一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提示:否。“以上”是指多于七公里,概数。“大部分”从范围上看还没有全包括,不是全部。由此要注意说明文的语言对语言的准确性有特殊的要求。)
[研究课题]
这是一篇介绍核武器的知识的科普说明文。“自述”是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方法,让导弹自己讲述自己,类似人的自我介绍,实际还是作者介绍。这种写法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形象具体,易于读者接受。很多语言生动的文章都运用拟人了手法,课下找出几篇文章,认真阅读,体会拟人手法的作用。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成语,学会快速阅读文章,能说出文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重点句子的作用。自主、合作、探究一些重点问题,并针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锥( )形 yí( )误 粗糙( ) sì( )机威shè( ) 比nǐ( ) 拍shè ( ) 赋( )予
2、解词并用它们造句。
○1贻误:
造句:
○2首屈一指:
造句:
○3威慑:
造句:
○4鞭长莫及:
造句:
○5我行我素:
造句:
○6先发制人:
造句:
○7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造句:
○8伺机:
造句:
○9措手不及:
造句:
二、朗读指导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以后我们还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因此我们要学会快速阅读。现代文阅读大致可分为三种:“翻阅”、“跳读”、“精读”。现在着重讲讲“跳读”。“跳读”,不是“跳着读”,而是像“跳”一样的速度阅读,也叫“粗读”。其目的在于只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它主要体现在对文章中的关键性的词语、关键性的语句、段落,关键性的情节、人物,关键事件,能很快捕捉到,并作出准确的一般理解。这种方法在学习中常常使用,它能使人在较少时间内集中精力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习中应循序渐进,由慢到快,由少到多训练,逐步提高阅读速度,最终达到每分钟500字的要求。这样,我们才能赶上时代步伐,了解更多知识,这是作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能力。
三、问题探究
1、 课文自述的内容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
(提示:顺序不可以颠倒,因为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一颠倒不但导弹发展的时间顺序混乱了,而且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2、 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举例说明。
(提示:文章运用了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等。例略。)
3、 第9段的第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它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领起句,有总领作用,领起9、10、11段。)
4、学完本文,将之与以前学过的说明文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感觉?
(提示:以前学的说明文大部分比较平实、枯燥,很少运用文艺表现手法,而本文读起来却具趣味性、文艺性,又不乏科学性。这就是本文作为科学小品的特点。)
四、[欣赏评价]
1、本文语言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在今后写作中学习运用的方法?结合写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2、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五枚导弹袭击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此时,导弹便成了侵略的工具,我们该怎样看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这一侵略行径?
五、[拓展阅读]
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种电子信息网络。它能把某个区域乃至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使“公路”上的任何一个人都能享用信息资源。
铺成信息高速公路的材料,不是钢筋混凝土和沥青,而是光导纤维。一条典型的光导纤维,直径不足13毫米,其中却包容着32根用塑胶皮包裹的玻璃纤维。
信息高速公路以光导纤维为媒介,激光脉冲束为数据载体来传输信息。光导纤维柔软而坚韧,传导能力特别强。经过处理的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变成强弱不同的光信号,通过光导纤维传输到远方。信息高速公路每秒钟可以传输30亿比特的信息——相当于在一秒钟内传输整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而且,在传递过程中,几乎不会出现信息的失真。
信息高速公路是以交互方式来传递信息的。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信息高速公路的“入网”十分便捷。用户只要把电脑的专用接口卡接到电话线上,就可进入信息高速公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用户还可将电脑电视电话连成一体,以多种通信方式与外界取得联系。
有了高速传输功能的光导纤维,又有了多媒体的先进技术,再加上卫星通信的配合,信息高速公路的优越性便能充分的显示出来。
信息高速公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不久前,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家诊所的医生,根据电视屏幕上显示的病人肝脏图像,指导远在2000公里处的医生进行手术操作。肝脏图像是从那里通过人造卫星传送过来的。这是使用信息高速公路进行的远距离医疗。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使远隔重洋的双方,彼此看得清清楚楚;可以让学生在电视屏幕上请最优秀的教师为自己上课,而且可以互相对答;可以使人们足不出户,随时翻阅各地的图书资料??????
信息高速公路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办公会议可在各自的家里进行;天南地北的贸易伙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商谈;复杂的研究可在电脑屏幕上进行,最新研究成果能及时进行交流??????
信息高速公路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提高幅度预计可达20——40。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据预测,美国12年内每投入1美元的资金将增加6美元的产值。
信息高速公路这一全球性的跨世纪宏伟工程自1993年起步至今,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但它的发展却是惊人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开始改变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缩短地域之间的距离,形成频繁交往的新型社会。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
1、 请根据课文的介绍说明,解释什么是“交互方式”?
答:
2、信息高速公路的信息传输特点可以在 段找到,其特点可以归纳为: , , 。
3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和有效使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
4、第七段对人们使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前景举了一些例子,你能展开想象,再举一两个例子吗?
答:
5、第八段“据预测”三个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6、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
《洲际导弹自述》教学设计2
[课标要求]
1、识记理解并积累字词的基础知识。
2、了解有关洲际导弹的知识,了解我国核武器的发展现状,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3、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理解科普说明文严谨的科学性和幽默的趣味性。
[学法点悟]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按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科学、小品。科学,就是知识性;小品,就是文艺性。知识性是知识比较丰富,资料比较广泛,数据比较准确,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文艺性是就是运用文艺的手法,如诗歌、谜语等,文笔要轻松活泼,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科学道理通俗形象生动易懂。本文中科技知识比较丰富,讲述的是大多数人知之甚少的尖端武器。学习时可以采用分类列表的方式,对课文进行理解。如可以把文章分成构造、性能、类型和发展过程列表,使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写给青少年的科普小品文,文章用第一人称,采用拟人手法,以自述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尖端武器。亲切自然地介绍了导弹的类型、构造及功能、威力,具体地说明了洲际导弹的外形、速度和威慑力量,并指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是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抓住它什么特点来说明?
解惑:文章说明对象是洲际导弹,抓住它的射程远、威力大、速度快、威慑力大、类型多、构造复杂和命中率高等特点来说明的。
质疑:本文采用了什么形式、什么手法来说明事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惑:文章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拟人手法来说明事物。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拉近了读者与洲际导弹这一陌生事物的距离,这样就使说明更加具体形象,更容易受少年读者喜爱。
质疑:最后一段说明洲际导弹与什么的关系,该如何理解?
解惑:最后一段说明洲际导弹与战争的关系,指出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是导致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语言揣摩]
“我的最大飞行速度在每秒七公里以上”的“以上”一词和“我大部分时间飞行在几百公里高的外层空间”的“大部分时间”一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提示:否。“以上”是指多于七公里,概数。“大部分”从范围上看还没有全包括,不是全部。由此要注意说明文的语言对语言的准确性有特殊的要求。)
[研究课题]
这是一篇介绍核武器的知识的科普说明文。“自述”是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方法,让导弹自己讲述自己,类似人的自我介绍,实际还是作者介绍。这种写法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形象具体,易于读者接受。很多语言生动的文章都运用拟人了手法,课下找出几篇文章,认真阅读,体会拟人手法的作用。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成语,学会快速阅读文章,能说出文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重点句子的作用。自主、合作、探究一些重点问题,并针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锥( )形 yí( )误 粗糙( ) sì( )机威shè( ) 比nǐ( ) 拍shè ( ) 赋( )予
2、解词并用它们造句。
○1贻误:
造句:
○2首屈一指:
造句:
○3威慑:
造句:
○4鞭长莫及:
造句:
○5我行我素:
造句:
○6先发制人:
造句:
○7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造句:
○8伺机:
造句:
○9措手不及:
造句:
二、朗读指导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以后我们还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因此我们要学会快速阅读。现代文阅读大致可分为三种:“翻阅”、“跳读”、“精读”。现在着重讲讲“跳读”。“跳读”,不是“跳着读”,而是像“跳”一样的速度阅读,也叫“粗读”。其目的在于只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它主要体现在对文章中的关键性的词语、关键性的语句、段落,关键性的情节、人物,关键事件,能很快捕捉到,并作出准确的一般理解。这种方法在学习中常常使用,它能使人在较少时间内集中精力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习中应循序渐进,由慢到快,由少到多训练,逐步提高阅读速度,最终达到每分钟500字的要求。这样,我们才能赶上时代步伐,了解更多知识,这是作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能力。
三、问题探究
1、 课文自述的内容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
(提示:顺序不可以颠倒,因为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一颠倒不但导弹发展的时间顺序混乱了,而且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2、 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举例说明。
(提示:文章运用了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等。例略。)
3、 第9段的第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它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领起句,有总领作用,领起9、10、11段。)
4、学完本文,将之与以前学过的说明文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感觉?
(提示:以前学的说明文大部分比较平实、枯燥,很少运用文艺表现手法,而本文读起来却具趣味性、文艺性,又不乏科学性。这就是本文作为科学小品的特点。)
四、[欣赏评价]
1、本文语言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在今后写作中学习运用的方法?结合写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2、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五枚导弹袭击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此时,导弹便成了侵略的工具,我们该怎样看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这一侵略行径?
五、[拓展阅读]
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种电子信息网络。它能把某个区域乃至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使“公路”上的任何一个人都能享用信息资源。
铺成信息高速公路的材料,不是钢筋混凝土和沥青,而是光导纤维。一条典型的光导纤维,直径不足13毫米,其中却包容着32根用塑胶皮包裹的玻璃纤维。
信息高速公路以光导纤维为媒介,激光脉冲束为数据载体来传输信息。光导纤维柔软而坚韧,传导能力特别强。经过处理的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变成强弱不同的光信号,通过光导纤维传输到远方。信息高速公路每秒钟可以传输30亿比特的信息——相当于在一秒钟内传输整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而且,在传递过程中,几乎不会出现信息的失真。
信息高速公路是以交互方式来传递信息的。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信息高速公路的“入网”十分便捷。用户只要把电脑的专用接口卡接到电话线上,就可进入信息高速公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用户还可将电脑电视电话连成一体,以多种通信方式与外界取得联系。
有了高速传输功能的光导纤维,又有了多媒体的先进技术,再加上卫星通信的配合,信息高速公路的优越性便能充分的显示出来。
信息高速公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不久前,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家诊所的医生,根据电视屏幕上显示的病人肝脏图像,指导远在2000公里处的医生进行手术操作。肝脏图像是从那里通过人造卫星传送过来的。这是使用信息高速公路进行的远距离医疗。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使远隔重洋的双方,彼此看得清清楚楚;可以让学生在电视屏幕上请最优秀的教师为自己上课,而且可以互相对答;可以使人们足不出户,随时翻阅各地的图书资料??????
信息高速公路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办公会议可在各自的家里进行;天南地北的贸易伙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商谈;复杂的研究可在电脑屏幕上进行,最新研究成果能及时进行交流??????
信息高速公路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提高幅度预计可达20——40。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据预测,美国12年内每投入1美元的资金将增加6美元的产值。
信息高速公路这一全球性的跨世纪宏伟工程自1993年起步至今,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但它的发展却是惊人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开始改变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缩短地域之间的距离,形成频繁交往的新型社会。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
1、 请根据课文的介绍说明,解释什么是“交互方式”?
答:
2、信息高速公路的信息传输特点可以在 段找到,其特点可以归纳为: , , 。
3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和有效使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
4、第七段对人们使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前景举了一些例子,你能展开想象,再举一两个例子吗?
答:
5、第八段“据预测”三个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6、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
《洲际导弹自述》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近年来新式武器的发展的概况,以及我国发展自己的核研究及运载工具的
2.领会课文内容,了解洲际导弹的构造、性能和发展过程。
3.学习课文的自述式写法,体会生动、形象说明的语言风格。
1.了解课文中有关洲际导弹的构造、性能和发展过程,把握新时期航天事业发展的趋向,这是学习的重点。
2.领会课文以自述形式、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写法,来介绍复杂的内容的写作特色,这是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通读课文,初步理解内容
2,给下列加点的宇注音。
贻误(yí) 威慑(shè) 首屈一指(zhǐ)
比拟(nǐ) 尾翼(yì) 措手不及(cuò)
赋予(fùy?) 锥形(zhuī) 鞭长莫及(jí)
3.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鞭长莫及:比喻力量达不到。
(2)我行我素:照着自己一向的做法去做。
(3)先发制人:先动手以制服对方。
(4)威慑:用武力使对方感到恐惧。
(5)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为佛家语,告诫修行者警惕外界诱惑,现比喻两种敌对 力量,互为条件,交替消长。
二、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回顾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充满了曲折。早在20世纪50年代,尖端武器的发展,就令全世界为之轰动。今天,我们来了解洲际导弹,从它的自述中了解航天器的发展。
三、正课
1.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
2.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有关洲际导弹的什么内容?
明确:介绍洲际导弹的产生及重要地位。
3。提问:第二自然段洲际导弹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明确:分类别,使导弹分类富有条理性。
4,提问:在第三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中,作者介绍了洲际导弹的哪些知识?
明确:介绍了洲际导弹的弹头,发动机及制导系统。
5.学生分组朗读第七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
6.提问:在介绍洲际导弹的性能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说明明确:
列数字。例:我身高有二三十米,胸围三到五米,使用液体发动机时体重一百多吨,使用固体发动机时体重二三十吨。
作比较。例:固体导弹的尺寸和重量都比液体导弹小。
7.学生快速阅读第十一自然段到第十五自然段,了解洲际导弹的发展过程,采用复述方式来归纳。
明确:洲际导弹具有飞得快,爬得高,打得准的特点,然而易被侦察卫星发现;采用地下井发射技术受制后又采用“机动发射”的方式;针对预警雷达网和导弹预警卫星及反弹道导弹的制约。洲际导弹采用“分导式多弹头”设计,终于领先一步。
8.本文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请举例子说明。
明确: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手法来写,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把复杂的武器知识展现在读者面前。如;“我锥形的脑袋里装的是核弹、人称弹头。”写出洲际导弹的内部结构,采用人体构造来诠释,读来生动有趣。
四、小结
讨论并归纳:课文采用自述的方式,介绍了洲际导弹的构造、性能和它的发展过程。语言风格生动、活泼。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指出下列注音和字形完全对的一组:( )
A 威摄(shè) 措(cuò)手不及 竞赛
B 中枢(shū) 炸毁(huǐ) 赋予(y?)
C.迷惑(huò) 高不可扳(pān) 摧毁(chuī)
D.尾冀(yì) 锥(zhuī)形 条款(kuǎn)
二、辨析下列各组形似字、多音字。
摄( )_________ 锥( )_________
1、 慑( )_________ 2、 唯( )_________
镊( )_________ 惟( )_________
( )_________
3 参{ ( )_________
( )_________
三、判断下列句子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
1.我的最大飞行速度在每秒七公里以上,一万公里的路程,半小时就能飞完。
2.几个子弹头能分别沿着不同的路线去打击多个目标,在总的爆炸当量相等的情况下,多弹头摧毁目标的效果比单弹头的大好几倍。最多时我可以带上八到十个子弹头,这就叫做“分导式多弹头”。 ( )
3.按起飞位置和攻击对象可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等,按飞行方式可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 ( )
四、揣摩下列加点的词语,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1.消息传开,曾经使全世界为之轰动,因为我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战略武器。
2.虽然我很厉害,但在预警雷达网和导弹预警卫星的监视下,我也不敢轻举妄动。
五、写一段话,请用上以下词语“首屈一指”、“我行我素”、“鞭长莫及”。
《洲际导弹自述》教案4
19、洲际导弹自述
教学目标:
继续了解掌握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学习《洲际导弹自述》了解有关洲际导弹的知识,了解我国核武器的发展现状,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理解科普说明文《洲际导弹自述》严谨的科学性和幽默的趣味性。
教学过程:
1. 解题:这是一篇介绍核武器的知识的科普说明文。“自述”是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方法,让导弹自己讲述自己,类似人的自我介绍,实际还是作者介绍。这种写法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形象具体,易于读者接受。
2. 结构:全文有15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导弹的诞生。
第二部分(2—8):导弹的类型。
第三部分(9—15):洲际导弹。
3. 内容:先从洲际导弹的诞生说起,介绍了它的诞生时间、地点和巨大作用;接着介绍了它的类型、构造、使用的动力燃料,在这里用了分类别、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又详细的说明了它的外形、速度、威力及发展变化,最后又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是导致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 了解洲际导弹:
构造:它由发动机、制导系统、弹体结构三个部分组成。
性能:爆炸威力大,速度快,飞得高,命中率高(误差小)。
发展过程:1957年在苏联诞生;20世纪60年代从地面发射改为地下发射,后又改为机动发射;70年代发展为“分导式多弹头”。
类型: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弹道式、巡航式,近、中、远程洲际。
5. 中心:这篇科普说明文,以拟人的手法,亲切自然地介绍了导弹的类型、构造及功能、威力,具体地说明了洲际导弹的外形、速度和威慑力量,并指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是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6. 顺序: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
7. 特点: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对洲际导弹作了全面、简要而又通俗的说明。生动,表现在用拟人手法,采取洲际导弹“自述”的方式,拉近了读者与洲际导弹这一陌生事物的距离,这样就使说明更加具体形象,更容易受少年读者喜爱。
《地毯下的尘土》教案1
一、总体构思
这篇课文充满了神奇浪漫的想象,题目的设计很有深意,耐人寻味,在教学中要通过对题目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的内容富有教育意义,课文通过米妮出去找工作的故事,刻画了一个诚实、善良、勤劳、懂礼貌、乐于助人的小姑娘的形象,学习时要结合对主人公性格的分析,让学生讨论该怎样学习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本文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非常独到细致,要在教学中通过朗读来认真品味、理解,弄清楚这些描写的作用及好处,并在作文中学会运用这些写法。
二、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见解。对于主人公性格的分析,要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来概括,尽量避免用简单的词汇来给主人公的性格下定论。对于主人公的美德,可以要求学生联想读过的其它文章,思考哪些人物具有和本文主人公相类似的性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辅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是否尝试过在假期出去找一份工作来为自己挣点零花钱呢?可能有很多同学有这个想法,只不过还没有付诸实践;也可能有的同学已经有过在假期卖报纸、冰棒、鲜花的经历了,可是大部分同学可能都还不需要自己出去挣钱来补贴家用,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大家会认识一位懂事的小姑娘,我们来看看她是怎样出去找工作的。
(二)字词积累
勉强 葱茏 眷顾 真挚 津津有味
以上词语,要求学生注音,并在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再分别另造一个句子。因为词语不多,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在课堂上完成。
(三)诵读课文
本文语言活泼生动,充满丰富的想象,诵读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前四段,做好感情的铺垫。
2、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其余部分,可以让一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女生扮演米妮的角色,一部分同学齐读小矮人的话,其余同学读课文的叙述部分。
3、诵读的同时思考问题:
小姑娘米妮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中?课文开始为什么不直接写她出去找工作,而是从她的身世写起呢?
诵读结束后,学生进行讨论,
明确:米妮的家庭很贫困,“一家人勉强吃饱穿暖”,可是家里的气氛却十分温馨、和睦,母亲勤劳能干,女儿也很懂事勤快,“在这两个幸福的孩子看来,都充满了欢乐。”这些内容看起来无关紧要,却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做了重要的铺垫,因为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想到,米妮勤劳诚实的美德,应该只有在这样的家庭中才能形成。
(四)思考和讨论
1、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主人公性格的有关语句,用铅笔画出来,并指出这些语句反映了主人公什么方面的性格,并指出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明确:懂礼貌
①“她匆匆地赶过去,敲了敲小屋的门,没有人答应。她敲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人来应门。她想,这儿可能没有人住吧!她打开门,走了进去,决定就在这里过夜。”
——正面描写。先敲门,直到判断可能没有人住才进去,多么懂礼貌的孩子!
②“米妮看到了小矮人,就出来见他们。‘你们好,’她说,‘我是米妮.格雷,我出来找工作,因为我亲爱的妈妈病了。我是天刚黑时进来的,我——’”
——正面描写。见到房子的主人,先问好,再介绍自己,再说明进来的原因,很有教养。
③“所以她谢了谢他们,答应了下来,……”
——正面描写。答应帮小矮人工作后首先道谢,这里的描写虽然简短,但是不容忽视。
勤快能干
①“她的两个女儿……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像一只新的发夹一样光鲜。”
——这是正面描写小米妮的勤快能干。
②“等她的手一暖和过来,她就开始整理房子。”
——正面描写。在家里就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稍事休息马上干活。
③“她洗了盘子,整理了床,擦了地,正了正火炉前的地毯,把十二把小椅子沿着火炉摆成了一个半圆。”
——正面描写。做事情有条不紊,能干。
④“一进门,她就吃惊地缩回了脚,她看到了十二张小床,每张床上的被褥都是乱糟糟的,一张布满了灰尘的桌上乱七八糟地放着十二个盘子,房间的地上也非常脏,到处落满了灰尘,”“你刚来时我们的房子的样子有点惨,但现在你已把它收拾得清洁有敞亮。”
——房子里先前的脏乱和后来很清洁敞亮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小米妮的能干。
⑤“第二天一早,……她做了一顿可口的早餐。小矮人们离开后,她打扫了房子,并补好了小矮人的衣服。晚上小矮人回家来了,他们发现炉子里的火烧得红红的,桌上一桌热气腾腾的晚饭正等着他们。”
——这段话,先从正面描写,再从侧面描写了小米妮的勤快和能干。
善良和乐于助人
“米妮心里也很高兴,她很喜欢这些善良的小矮人,希望能帮助他们。所以她谢了谢他们,答应了下来。”
——心理描写。不仅答应的很爽快,而且在这前后的行动中,确实可以看得出,小米妮是很尽职尽责的。
诚实认真
“‘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米妮心里的那个小小的声音在说。她再也忍不住了,便拿起扫帚,开始扫地毯下的尘土。”——心理描写。在激烈的心理矛盾之后,米妮选择了诚实,于是也收获了金币,这也许是她所有美德的回报吧。所以在那以后,她“总是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而且总是要擦地毯下的地板。”
(五)交流活动
1、请学生概括米妮的性格,说说米妮这个形象在现代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一问题的讨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独生子女身上的一些特点尤其是弱点,针对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娇骄二气、不够勤劳、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种种现象,进行深入讨论,应当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这些现象存在的巨大隐患,比如由于懒惰或者生活自理能力差引发的身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就业问题等。
2、联系自己读过的故事,想想有哪些故事的主人公和米妮一样具有令人难忘的美德。要求学生说出故事的名称、大致情节、人物的姓名,以及自己对这个故事和人物的认识。
这一话题的讨论最好让学生在课前有一定的准备,讨论时自由发言,不一定拘泥于课文中涉及到的美德,诸如关于勇敢、诚信、舍己为人等美德的故事都可以。讨论时老师可做适当点评,通过这一讨论可以让学生得到道德教育,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和交际能力。
例如:
王尔德的《快乐王子》的故事:小王子生前不知道忧愁,死后被塑成雕像站立在广场上,亲眼目睹人民生活的苦难,善良的王子托小燕子把装饰在自己身上的珍珠、宝石、金片,全部送给了最需要帮助的贫苦的劳动人民。
安徒生的《海的女儿》的故事:大海深处,生活着无忧无虑的人鱼们,可是大海最小的女儿人鱼公主爱上了一位英俊的王子,因此将自己的声音送给女巫,乞求女巫帮助自己变成人形,以来到自己心爱的人的身边。可是女巫告诉她,一旦王子娶了其他的女人,她就将永远变成泡沫。人鱼公主为了爱情,毅然接受了女巫的条件,将自己的尾巴,变成了两条光洁修长的腿。可是,失去了声音的她却无法向自己心爱的人倾诉爱情,终于有一天,王子娶了另外的新娘。新婚之夜,人鱼公主的姐姐们给了她一把刀,只要她杀死王子和他的新娘,自己就可以变回人鱼的模样,回到大海里继续无忧无虑的生活。人鱼公主并没有这样做,她不忍心看着自己心爱的人死去,宁可让自己一个人痛苦,于是在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她变成了泡沫。但是,由于她的善良、真诚,上帝使她的灵魂得到了永生。
3、朗读从“不久,小矮人们回家来了”到“就像月亮一样圆润、闪亮!”这几段文字。
讨论:
A、这几段文字集中写了小米妮的心理矛盾,“虽然当时没有人知道,但自己心里却很不安。”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愿意把它说出来吗?
这一节讨论老师可以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做引导,要求学生说出真实感受,有很多学生可能有这方面的经历,比如踢足球砸破了别人的玻璃窗,自己一直没有主动认错;弄丢了朋友的东西,朋友却不知道等等,通过这一节的讨论,要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坦诚地说出自己的错误求得朋友的谅解,比忍受内心的自责要痛快得多。
B、这一节的内容和故事的题目有着紧密的联系,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并自己为课文拟一个新的标题。
明确:这几段文字是故事的关键,本文虽然写了小主人公很多美德,但作者着力刻画的还是“诚实”这一主题,而且通过小米妮打扫地毯下面的尘土获得金币这一情节,告诉读者“只要认认真真去工作,就回得到好的回报”这一道理。用 “地毯下的尘土”做标题,因为它是揭示文章主题的主要内容。至于学生自己为本文设计的标题,只要能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合情合理即可。
(六)小结
本文的学习我们通过分析小主人公的形象,学到了运用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的方法,尤其是本文的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并把它运用到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去。同时,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主人公身上发现许多美德,而这些,也许正好是我们所欠缺的。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短文,描述自己熟悉的一个人,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以上的描写手段(语言、行动、肖像、细节等描写),突出其主要性格。
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
地毯下的尘土
小主人公的性格 具体表现
懂礼貌 敲门、自我介绍、道谢
勤快能干 在家里、收拾房间、做饭
善良和乐于助人 全心全意地帮助小矮人
诚实认真 认真打扫地毯下的尘土
教学探讨
这篇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在教学上应该以分析主人公性格为主,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尤其是本文的心理描写、行动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要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去领会。对本文的主题分析,应该结合当前社会上独生子女的一些普遍缺点进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现实意义。
三、设计亮点
本文的教学设计,注意突出了知识重点,通过分析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这比直接用词语概括人物性格要具体得多。而运用学生讲述童话故事这一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给自己上了一节很生动的美德教育课。
四、专家点评
本教学设计从注重基础知识学习的角度出发,在分析主人公形象的时候,不是单纯地寻找一些空洞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是结合多种描写手段的分析来分析主人公的形象及性格。在教学时注意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通过讨论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堂讲述童话故事的设计突破了本篇课文的主题局限,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技巧,是对学生的口才很好的锻炼。
五、教学札记
10 地毯下的尘土
莫德?林赛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分析米妮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 理解美德的内涵,体会故事的深意。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充满了神奇浪漫想象的文段。
2. 导入新课
诵读活动
个人朗读、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相结合,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①文题是“地毯下的灰尘”,从全文看,这个题目有何深意?
②你在预习时对米妮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有了初步了解,在诵读时请进一步加深你
的感受。
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
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读前老师提的问题,形成自己的
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
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试着另拟课文标题,说说自己的喜好,以体会课
文标题的深意。
交流活动
关于标题的深意
明确:《地毯下的尘土》这个题目就很有深意;耐人寻味。从题目上一点也看不出作者想要说明什么。通读全文便可知,“地毯下的尘土”是课文所叙故事的关节点,它暗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小姑娘米妮自觉主动地打扫地毯下的尘土,是表现米妮诚实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揭示作品主题的一个主要内容。
故事的开头也不像下般的文章那样讲究什么扣题呀,点题呀什么的,而是从小米妮的身世讲起,经过层层的铺垫之后在故事的结尾部分才点题,告诉读者地毯下的尘土是怎么一回事。
米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米妮是一个勤劳能干、善良诚实的好孩子。
活动方式
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鼓励学生养成敢于质疑、不人云亦云的学习习惯,对
所拟标题有创意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
品析活动
浏览课文
要求:边读边圈出描写小姑娘勤劳的句子。
讨论交流
明确:①父亲去世早,米妮从小就帮助母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像一只新的发夹一样 正
洗盘子,擦地板,把家里弄得漂漂亮亮的
②自己出去找工作,来到了树林中的小屋 面
小屋中十分脏乱,竟让米妮“吃惊地缩回了脚” 铺垫下文的勤劳善良
等她的手一暖和过来,就开始整理房子 勤劳且乐于助人 描
洗了盘子,整理了床,擦了地,
正了正火炉前的地毯, 勤劳且有条不紊 写
把十二把小椅子沿着火炉摆成了一个半圆
③小矮人非常“高兴和吃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侧面描写
晚上小矮人们回来了,……桌上一桌热气腾腾的晚饭正等着他们。
④“那位小姑娘,”星星们叫道, “把屋子整理得像星光一样敞亮。”
文中两次写小姑娘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窗外的景色是“从未见过的美丽景象”,米妮“津津有味地看着,连干活都忘了”, 于是“来不及打扫地毯下的尘土了”; 作者又用星星的形象“透过窗户,向她眨着眼”,用星星的语言“那位小姑娘,诚实而善良”来表现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斗争。第一次描写,引出了故事的重点情节“地毯下的尘土”,第二次描写,引出了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斗争,也引出一段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使一个诚实善良的小姑娘的形象跃然之上。
重点品析
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
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句尾用惊叹号,表明米妮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活动策略
①诵读、感受、交流。
②默读品味。
总结活动
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一个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亠定会有回报的,故事还告诉读者要养成了“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良好习惯,
米妮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向米妮学习?
活动策略:本题可由同学自由发挥。
迁移活动
研究探讨
除了勤劳与诚实外,我们还应当推崇哪些美德?
参考答案: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信仰、忠诚
专题研究:独生子女自律情况的调查
研究方向:独生子女是否有自律意识,自律能力如何?在今天这个个性
张扬的时代,谈“自律”是否过时?
成果形式:调查报告
教师指导:抽样调查,对照比较,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评价。
板书设计
地毯下的尘土
富有深意
诚实
米妮———— 美德
勤劳 耐人寻味
《地毯下的尘土》教学设计及反思过程
一、教学设计
《地毯下的尘土》是一篇充满了神奇浪漫的想像、富有生活情趣的童话作品。本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内容也比较简单,人物形象也好分析。故本课的教学设计着眼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三:一是掌握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三是引导学生自发、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步骤:(本课设计为一课时)
(一)由“你最欣赏你的同学、朋友身上的什么品质?”入手,导入新课:
(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也有话可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二)听读课文:(课文朗读录音)
1、提出听读要求:①给生字词注音;
②思考:你认为米妮是什么样的人?
2、听完录音后交流:米妮的形象
(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想敢说,不人云亦云)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全班56个人,分成14个小组,四人一组自主合作学习。
1、思考讨论
①课文是怎样写米妮的勤劳的?找出这些语句并加以分析?
②文中两次写到米妮观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③作者又是怎样写米妮是个诚实善良的孩子的?
④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交流活动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为下文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作准备)
(五)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说话题目:我跟米妮比一比
米妮,我想对你说
(鼓励学生勇于解剖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力争不断完善自己!)
(六)创设情景,迁移训练,培养能力
作文片断练习,学习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1、创设情景一:放录相看杨丽萍的《孔雀舞》,描写其舞蹈动作的优美;
创设情景二:受到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后的心理活动描写。
(情景一:让学生观察、感受、体味;情景二:让学生有话可写)
2、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3、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二、精彩片断
在教授本课时,有两处最精彩的片断。
1、说话练习片断:学生根据两个题目大胆发言,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在家从不干家务,过着“衣来伸身,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学生还大胆地承认了自己考试舞弊的行为;还有的学生不仅谈到了自己的缺点,还指出了同学的不足……敢于坦露自己的心底,把缺点摆出来加以解决。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思想认识。
2、学生对习作评价片断
这一环节形成了本堂课的最高潮,学生涌跃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评价比较准确。现将几个同学的发言实录下来。
①对胡迪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她的习作写的好,几个动词用的好,比喻句也很形象。
学生乙:她从侧面进行了描写,写了观众的反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都有,突出了舞姿的优美。
学生丙:我认为应该要重点写动作,少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学生丁:我同意学生丙的看法。我认为文中的句子要尽量避免重复,用词也要避免重复。
②对姚铮铮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我很喜欢她的语言,很幽默,令人发笑,她的每篇文章的语言都是这样的,值得我学习。
学生乙:她写了自己的高兴心情,还写了她回家路上见到和想像的情景,这是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
学生丙:这种写法与课文中写米妮的心理活动的写法相似。
学生丁:写的太短了,还可以写长一些。
③对廖智勇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廖志勇读得很有感情。他写了受到老师批评后的心情。不过,他是我们班学习最认真表现也最好的学生,应该没挨过老师的批评,本文是他想像出来的崐。
学生乙:他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写,更突出了他的心情。
学生丙:我受到批评后的心情和他写的一样,我认为他写的很真实。
三、教学反思
1、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掌握了教材内的知识以后,再将知识进行迁移训练。这种教学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由知识向能力素质形成的中介。这符合教学改革的理念。
2、童话这种体裁创作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它一般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童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蓝本。基于这一点,我设计的两个说话训练题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寓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独生子女身上的娇骄之气,不够勤劳、缺乏生存能力等现象进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灵魂受到洗礼。这要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和正确的审美观的形成。
3、在知识训练中,学生通过片断作文训练,将课内的知识转变为一种实践活动,把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去思考去表达的能力,从而有利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四、专家点评
本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是对教材处理得好,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形成的“范例”和“中介”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观,与以往的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材观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学按“知识──能力──素养”逐层推进,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努力,这是一种大语文观,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三是通过设计题目和创设情景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要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多对教材的语言进行品味思考。这堂课在这方面有些欠缺 。
『PSSP学习问题个性化解决方案是上海复旦科技园启导教育研究中心集合专家资源,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成果,依托PSSP和生涯品牌 ,为帮助中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所提供的一种教育服务,开创了教育行业教育顾问的先河,这可能是目前最好的教育项目。我们还特别推出“教师教研和亲友创富计划”,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科研和创富的平台,在网站上增设了教师资源专栏,大家可以共享彼此的课件、教案、教学论文、教育案例、教学案例、试题、学科总结等教学资源。让我们携手,共同开创中国的学习顾问业。』
地毯下的尘土
李村一中 胡丹花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培养自己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分析问题的习惯。
3、通过朗读、讨论,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这是人的美德。
4.通过片断练习,发展想像力。
重、难点:
1.学会全面地分析、刻画人物形象。
2.培养自己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对一学生进行评价,赞扬他身上所具有的美德)
师:你最欣赏你的同学、朋友身上的什么品质?(生回答)每个同学身上都闪耀着美的光芒,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朋友――米妮,也是美德的化身,今天,我们将随着米妮到童话世界去参加这美德的聚会,在这里,你不会感到孤独,得到的只有快乐。(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挑写生字词(听意思写词语)
2. (出示幻灯片)“开一个好头对于做任何事情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尚处于年轻和稚嫩阶段的事物,因为这时正是个性形成的时候,此时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因此,年轻人成长时首次听到的故事应该是美德的典范……这样,我们的年轻人才能在健康的土地上成长,沐浴着阳光雨露,接受美好的事物。……”
美国作家莫德·林赛的《美德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其中有寓言、神话、小说诗歌,每一篇都在展现人类最基本的美德。这篇文章就出自这里。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问题:米妮是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内容中找出评价依据
用上这样的句式:米妮是个_____的孩子,课文第__段这样写道:“______”
2.《陌上桑》一文为了突出罗敷的美貌,运用了侧面描写,请同学们回忆。本文在描写米妮这个形象时,也运用了侧面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谈谈正侧面相结合写法的好处。
四、听读课文,畅谈体会
可以围绕以下话题
1.课文题目与童话前半部分并没有太多联系,试着换个题目,看表达效果是否会受到影响。
2.课文是通过米妮的哪些心理活动表现她的诚实的。
五、说说自己,培养情趣
师:以米妮为镜子,照照自己,谈谈自己身上有什么弱点。
说话题目:《我和米妮比一比》 《米妮,我想对你说》
(鼓励学生勇于解剖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力争不断完善自己!)
六、小结
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对于突出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性格是很有好处的,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要有意识地学习和使用这种方法。这个童话故事的重点是写米妮打扫地毯下的尘土的情节,在这里,作者不是叙写行动而是描写心理来表现人物。作者采用了形象化的描写来写米妮的心理活动。特别是“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而且句尾用惊叹号,表明米妮的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与星星的爻寸话也写得十分生动感人。这是作者精心的设计,暗示了一个人要认真对待自己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才会得到生活中的宝藏。
七、作业
片断练习,任选一题:
1.假若米妮上床后就睡着了,请你发挥想像,写下下面的情节。
2.米妮回家后有什么遭遇呢?请你展开想象来续写童话。
主导式自主学习学案设计
10、地毯下的尘土
总体感知
本文的内容富有教育意义,课文通过米妮出去找工作的故事,刻画了一个诚实、善良、勤劳、懂礼貌、乐于助人的小姑娘的形象,学习时要结合对主人公性格的分析,讨论该怎样学习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本文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非常独到细致,要在教学中通过朗读来认真品味、理解,弄清楚这些描写的作用及好处,并在作文中学会运用这些写法。
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自主思考、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有不同的见解。对于主人公性格的分析,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来概括,尽量避免用简单的词汇来给主人公的性格下定论。对于主人公的美德,可以联想读过的其它文章,思考哪些人物具有和本文主人公相类似的性格。
诵读课文
本文语言活泼生动,充满丰富的想象,诵读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组长有感情地朗读前四段,做好感情的铺垫。
2、分组朗读课文其余部分,可以让一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女生扮演米妮的角色,一部分同学齐读小矮人的话,其余同学读课文的叙述部分。
3、诵读的同时思考问题:
小姑娘米妮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中?课文开始为什么不直接写她出去找工作,而是从她的身世写起呢?
诵读结束后,学生进行讨论,
明确:米妮的家庭很贫困,“一家人勉强吃饱穿暖”,可是家里的气氛却十分温馨、和睦,母亲勤劳能干,女儿也很懂事勤快,“在这两个幸福的孩子看来,都充满了欢乐。”这些内容看起来无关紧要,却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做了重要的铺垫,因为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想到,米妮勤劳诚实的美德,应该只有在这样的家庭中才能形成。
思考和讨论
1、在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主人公性格的有关语句,用铅笔画出来,并指出这些语句反映了主人公什么方面的性格,并指出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明确:懂礼貌
①“她匆匆地赶过去,敲了敲小屋的门,没有人答应。她敲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人来应门。她想,这儿可能没有人住吧!她打开门,走了进去,决定就在这里过夜。”
——正面描写。先敲门,直到判断可能没有人住才进去,多么懂礼貌的孩子!
②“米妮看到了小矮人,就出来见他们。‘你们好,’她说,‘我是米妮.格雷,我出来找工作,因为我亲爱的妈妈病了。我是天刚黑时进来的,我——’”
——正面描写。见到房子的主人,先问好,再介绍自己,再说明进来的原因,很有教养。
③“所以她谢了谢他们,答应了下来,……”
——正面描写。答应帮小矮人工作后首先道谢,这里的描写虽然简短,但是不容忽视。
勤快能干
①“她的两个女儿……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像一只新的发夹一样光鲜。”
——这是正面描写小米妮的勤快能干。
②“等她的手一暖和过来,她就开始整理房子。”
——正面描写。在家里就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稍事休息马上干活。
③“她洗了盘子,整理了床,擦了地,正了正火炉前的地毯,把十二把小椅子沿着火炉摆成了一个半圆。”
——正面描写。做事情有条不紊,能干。
④“一进门,她就吃惊地缩回了脚,她看到了十二张小床,每张床上的被褥都是乱糟糟的,一张布满了灰尘的桌上乱七八糟地放着十二个盘子,房间的地上也非常脏,到处落满了灰尘,”“你刚来时我们的房子的样子有点惨,但现在你已把它收拾得清洁有敞亮。”
——房子里先前的脏乱和后来很清洁敞亮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小米妮的能干。
⑤“第二天一早,……她做了一顿可口的早餐。小矮人们离开后,她打扫了房子,并补好了小矮人的衣服。晚上小矮人回家来了,他们发现炉子里的火烧得红红的,桌上一桌热气腾腾的晚饭正等着他们。”
——这段话,先从正面描写,再从侧面描写了小米妮的勤快和能干。
善良和乐于助人
“米妮心里也很高兴,她很喜欢这些善良的小矮人,希望能帮助他们。所以她谢了谢他们,答应了下来。”
——心理描写。不仅答应的很爽快,而且在这前后的行动中,确实可以看得出,小米妮是很尽职尽责的。
诚实认真
“‘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米妮心里的那个小小的声音在说。她再也忍不住了,便拿起扫帚,开始扫地毯下的尘土。”——心理描写。在激烈的心理矛盾之后,米妮选择了诚实,于是也收获了金币,这也许是她所有美德的回报吧。所以在那以后,她“总是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而且总是要擦地毯下的地板。”
交流活动
1、概括米妮的性格,说说米妮这个形象在现代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2、联系自己读过的故事,想想有哪些故事的主人公和米妮一样具有令人难忘的美德。要求学生说出故事的名称、大致情节、人物的姓名,以及自己对这个故事和人物的认识。
这一话题的讨论最好让学生在课前有一定的准备,讨论时自由发言,不一定拘泥于课文中涉及到的美德,诸如关于勇敢、诚信、舍己为人等美德的故事都可以。讨论时老师可做适当点评,通过这一讨论可以让学生得到道德教育,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和交际能力。
例如:王尔德的《快乐王子》的故事:小王子生前不知道忧愁,死后被塑成雕像站立在广场上,亲眼目睹人民生活的苦难,善良的王子托小燕子把装饰在自己身上的珍珠、宝石、金片,全部送给了最需要帮助的贫苦的劳动人民。
安徒生的《海的女儿》的故事:大海深处,生活着无忧无虑的人鱼们,可是大海最小的女儿人鱼公主爱上了一位英俊的王子,因此将自己的声音送给女巫,乞求女巫帮助自己变成人形,以来到自己心爱的人的身边。可是女巫告诉她,一旦王子娶了其他的女人,她就将永远变成泡沫。人鱼公主为了爱情,毅然接受了女巫的条件,将自己的尾巴,变成了两条光洁修长的腿。可是,失去了声音的她却无法向自己心爱的人倾诉爱情,终于有一天,王子娶了另外的新娘。新婚之夜,人鱼公主的姐姐们给了她一把刀,只要她杀死王子和他的新娘,自己就可以变回人鱼的模样,回到大海里继续无忧无虑的生活。人鱼公主并没有这样做,她不忍心看着自己心爱的人死去,宁可让自己一个人痛苦,于是在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她变成了泡沫。但是,由于她的善良、真诚,上帝使她的灵魂得到了永生。
3、朗读从“不久,小矮人们回家来了”到“就像月亮一样圆润、闪亮!”这几段文字。
讨论:
A、这几段文字集中写了小米妮的心理矛盾,“虽然当时没有人知道,但自己心里却很不安。”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愿意把它说出来吗?
这一节讨论老师可以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做引导,要求学生说出真实感受,有很多学生可能有这方面的经历,比如踢足球砸破了别人的玻璃窗,自己一直没有主动认错;弄丢了朋友的东西,朋友却不知道等等,通过这一节的讨论,要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坦诚地说出自己的错误求得朋友的谅解,比忍受内心的自责要痛快得多。
B、这一节的内容和故事的题目有着紧密的联系,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并自己为课文拟一个新的标题。
明确:这几段文字是故事的关键,本文虽然写了小主人公很多美德,但作者着力刻画的还是“诚实”这一主题,而且通过小米妮打扫地毯下面的尘土获得金币这一情节,告诉读者“只要认认真真去工作,就回得到好的回报”这一道理。用 “地毯下的尘土”做标题,因为它是揭示文章主题的主要内容。至于学生自己为本文设计的标题,只要能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合情合理即可。
小结
本文的学习我们通过分析小主人公的形象,学到了运用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的方法,尤其是本文的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并把它运用到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去。同时,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主人公身上发现许多美德,而这些,也许正好是我们所欠缺的。
作业
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短文,描述自己熟悉的一个人,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以上的描写手段(语言、行动、肖像、细节等描写),突出其主要性格。
《地毯下的尘土》教学设计
设计者:李宝桐
教学目标: 1 掌握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2 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等方面的特点,特别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 引导学生自发、自主获取知识和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米妮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讲授法等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朋友吧!(有)那么你最欣赏你朋友身上的什么品质呢?(诚实、善良、开朗……板书)也就是说,一个人身上必须有这些品质中的一点,你才会和他交朋友对吗?那你们想不想交个新朋友?她的名字叫米妮。咱们先来看看她身上有什么品质,在来决定要不要与她交朋友好不好?翻开课文72页,把课文迅速浏览一下,并要求给生字词注音,时间3分钟(板书课题)。
二、解决生字词(请同学说出不懂的生词,并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勉强:(mi?nqi?ng)能力不够,还尽力做 眷顾:(jùan'gù)关怀照顾
葱茏:(cōnglóng)青翠茂盛 真挚:(zhēnzhì)真诚恳切
津津有味:特别有趣味
三、复述故事
没有父亲---穷---母亲生病---出去找工作---来到小矮人的房子---打扫房子---被邀请留在房子里---看风景忘了时间---没有打扫地毯下的尘土---睡不着觉---拿扫把打扫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有十二块金子
四、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小姑娘米妮身上有哪些美好的品质?体现在哪里?(找出课文有关词句)
勤劳、勇敢、有责任心、有礼貌、乐于助人、干活有条不紊、诚实(板书)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米妮的勤劳?找出句子并加以体会,并指出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指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描摹刻画,直接描写是最常见的,最基本的描写手法,多数人物环境、场面和细节描写均采用这种方式。课文第二段第二句,第九段,第十八段前两句后一句等是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作者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或是他人的评价,从侧面烘托,映衬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一般与直接描写结合使用。课文第十段,第十三段,第十八段中间一句,第二七段等是间接描写。
例:汉乐府《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就是典型的间接描写;还有小仲马《茶花女》对玛格丽特美貌的描写也是间接描写。
3、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米妮是个诚实的孩子?
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事物而产生的看法、感触、联想等思想活动的描写。课文运用形象化的心理描写手法把米妮的内心深处的斗争,写的十分生动感人。(地毯下的尘土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米妮不说没有人会知道。可是当她躺在床上,看着星星是想到了地毯下的尘土,于是翻来覆去的想着地毯下的尘土。作者巧妙的采用了米妮于星星对话的饿形式来表现米妮的内心活动。通过她内心的自责来表现米妮的诚实。还有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末的感叹号,都表现米妮的内心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4、文中两次写到小姑娘米妮观望窗边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第一次:能把被风吹弯的树木看成它们在点头弯腰互相敬礼,说明她把树当成人一样来看待,表明她是一个纯洁善良、富有想象力的女孩,为下文她的诚实做铺垫。
第二次:是米妮犯错误的原因。就是因为看风景耽误了时间,才有文中中心故事的发生。
5、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米妮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向米妮学习?
五、作业
1、你有不安的经历吗?说出来不安就会消失,勇敢的说出来吧!
2、写一篇题目为《我和米妮比一比》的小短文。
机动内容:①你认为作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美德有哪些?
《美德书》中列出十项: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诚实、信仰、忠诚;我认为应该把“工作”改为“感恩”。如果你具备了这十项美德,你就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人。
②你认为你身上有哪些优点?
板书设计:
诚实诚实
善良勇敢
开朗有责任心
…… ……
10、地毯下的尘土
教学目的:
1、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着重理解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及心理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
2、复习童话这种体裁,理解本文的主题。
3、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号召学生学习主人公善良、诚实、勤劳的美德。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学习善良、诚实、勤劳的美德。
教学难点:
学习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及心理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讲故事引入新课。
教师朗读故事内容,请同学复述故事。
研习课文。
1、请同学找出课文中描写米妮勤劳能干的语句,并指出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2、课文是通过米妮的哪些心理活动来表现她的诚实的?
3、从这则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结:
这篇童话通过米妮在森林中的奇遇,赞美了小姑娘善良、勤劳、诚实的品
德,并告诉人们只有真诚、勤劳、善良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宝藏。
拓展:
1、人性总弱点,人总有内心动摇的时候,怎样把握自己呢?你有没有过犯错的时候?你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吗?(说说自己的经历)
2、写作训练:请你说说米妮回家后又有什么遭遇呢?展开想象续写童话。
板书设计:
地毯下的尘土
莫德·林赛
正面描写
勤劳能干
侧面描写
心理描写 诚实
只有真诚、勤劳、善良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宝藏。
《你是你的船长》
教学目标:
1.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
2.理清文章的演讲思路(本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结构。)
教学重点:
1、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分析欣赏本文的演讲思路。
教学难点: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教育学生珍惜宝贵的时光,把握机遇,创造人生的辉煌。同时培养孩子们公平、公正、正义的精神和同情心。
2.教育学生尊重父母,感谢他们赋予每个孩子宝贵的生命。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文标题的理解。
(这里把人生或是社会比作大海,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航行在这人生之海的航船中的船长。我们是自己命运的掌舵人,命运紧握在自己手中。)
(副标题——寄语十五岁,意为捎给十五岁的话,实际上是对十五岁的人谈的话。)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来历。
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学生的母亲,2000年3月3日,她女儿所在的北京101中学初三(4)举行了一个主题班会,为全班孩子集体过15岁的生日。作者当时作为学生家长代表在会上发言,本文就是她的发言稿。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积累字词,完成练一练。
(1)心 ( fei) (2) (qi)视(3)无动于 (zhong)
(4)呱呱坠地( )呱呱,形容婴儿啼哭声。呱呱坠地,指婴儿出生。
(5)幸灾乐 (huo):别人遭到灾祸时自己心里高兴。
(6)交织:错综复杂地合在一起。
(7) : 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2思考讨论
(1)在主题班会上,作为学生家长代表的作者提出了哪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什么关系?
(三个问题形成了一个系列,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们推己及人,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中心观点,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一名称职的船长。)
(2).通过三个问题,引出了作者什么观点?归纳出了什么结论(演讲词的中心观点,即作者希望孩子们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成为什么样的人)?
(板书)
(3)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认为“你是你的船长”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养成公平、公正、正义的观念,与“做自己的船长,把握自己生命的航程”这一主题有何联系?
(这里把人生或是社会比作大海,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航行在这人生之海的航船中的船长。我们是自己命运的掌舵人,命运紧握在自己手中。
形成这种观念是作为船长的一项重要素质,也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素质。)
(4)你如何评价这篇演讲词?总结感悟
如:中心明确,条理清楚,逐层深入。
演讲针对性强。
演讲富有鼓动性。(感染性)
语言具有亲和力。(真切)
三、写一写
你将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你有哪些心里话要说,请写到纸上。
示例:船长是一船之主,他应该能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具有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心理素质,还具有临危决断、指挥若定的能力。
只有凭着勇敢、智慧、不怕困难的精神,才能使我们的航船到达胜利的彼岸。
六、布置作业。
独立完成思考练习二。
课外阅读《战胜自己》
板书设计
你是你的船长
——寄语十五岁
提出问题
作者观点
得出结论
1自己能否感到自己的疼痛
敞开心扉、感受世界和世界上的人们
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做一个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人
2别人能否感到自己的疼痛
3自己能否感到别人的疼痛
教学反思:
附:
1、演讲要有针对性,在课文第一段,演讲者是如何注意台下听众的不同身份的?你能举出其中的话简要说明一下吗?
(她分别抛给家长和孩子们一段亲切而富有激情的话,很快抓住了听众的心。
对于家长,她说:“当在座的……了不起的事。”这些话说出了家长们的心声,令家长感到欣慰。
对于同学们,她说:“你们整整齐齐……能量。”这些话说出了孩子们活力无穷的特点,语言富有激励性,调动了孩子们的情绪 。)
2、你赞同作者所说的“你自己也同样会有弱点、不幸、失败或缺陷”的说法吗?在生活中,你是否见过或经历过因弱点、缺陷、失败、不幸而遭人嘲笑,遭遇不公平、不公正的事?
(从小范围看,这种说法可能不对,但从大范围看,应该是对的。别人的这些情况可能是暂时的,说不定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也会陷入这些窘况之中,因此赞同。
如:嘲笑成绩不好的同学。
3、你是如何理解“公平”、“公正”四字与课文第13段第3、4句话之间的联系的?
(对于有弱点的不幸的人,我们不必嘲笑,因为我们自己也会有同样的弱点,应该说人人都是平等的,因此我们应有“公平”的观念;所谓“公正”,指我们处理一件事情,无论双方的地位如何,评判者都能根据正确的是非观作出结论,不因为一方有某些缺陷而受到不公平待遇。第13段第3、4句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你 是 你 的 船 长
---寄 语 十 五 岁
魏春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领悟文章的主题。 2.理解文意,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 3.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特别是所提出的三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4.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5.积累生字新词。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先解题,让学生对本文的中心内容有所了解,然后模拟演讲;引导学生体会文意,与学生共同探讨本文的演讲思路,体会重要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教育学生珍惜宝贵的时光,把握机遇,创造人生的辉煌。同时培养孩子们公平、公正、正义的精神和同情心。 2.教育学生尊重父母,感谢他们赋予每个孩子宝贵的生命。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领悟文章的主题。2.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特别是所提出的三个问题之间的关系分析欣赏本文的演讲思路。3.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做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难点: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突破: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计当今社会是否需要同情心正义感的课堂辩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网上搜集有公平、公正观念的人物事迹,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事迹材料。搜集有关材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解题。 1.分析题意,进入新课学习 。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积极配合教师,聆听“船的忠告。
3.分析作者演讲思路 。 3.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
4.组织学生辩论。 4. 融入课件中的画面,体会自己所产生的真实情感。
5.寄语学生。 5. 积极参与辩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询问学生的年龄,引出十五岁)十五岁是一个花一样的年龄,十五岁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年龄,十五岁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龄。十五岁的生活里有友情的温馨,爱的涟漪和成功的喜悦。十五岁的你们就像一只只小船,点亮了理想的航标,张满了帆起航。
然而,人生的海洋是波澜起伏的,穿过涓涓细流,你也许会遇上惊涛骇浪,激流险滩。因此,在前行的过程中,你们除了要做一名勇敢的水手,还需要一位智慧的船长。那么谁能为你担当船长呢?告诉大家:“那就是你自己”。正如一首小诗中说的:人生是艘航船/让风留给帆/方向留给舵/船长站的位置/留给我。所以我说,你是自己人生航船的船长。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你是你的船长》这一课。听听一位老船长的对我们提出的忠告。
二、理解课文标题
这里把人生或是社会比作大海,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航行在这人生之海的航船中的船长。我们是自己命运的掌舵人,命运紧握在自己手中。副标题——寄语十五岁,意为捎给十五岁的话,实际上是对十五岁的人谈的话。作者当时作为学生家长代表在班会上发言,本文就是她的发言稿。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提示: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充满希望)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集中力量朗读后三段
四、研讨课文
(一)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
1、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即作者希望孩子们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成为什么样的人)。
2、为了表达自己的中心观点,作者设计了一些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这些问题?
3、作者设计的三个问题的次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在提出三个问题之后,作者要求我们去做一件什么事?
5、作者为什么要求我们这样做?
6、文章最后作者对我们提出了什么希望?
7、你认为有同情心有正义感对于人生很重要吗?
8、你认为做好人生的船长,除了具有公平、公正、正义、善良这些品质外,还应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二)师生互动过程
1、教师提问讨论题第一题,学生在文中找到答案。
明确:作者希望孩子们具有公平、公正的观念,做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2、教师提问讨论题第二题,学生回答。
明确:问题一:掐一掐你们的胳膊或自己的脸,看疼不疼?(自己能否感到自己的疼痛)
问题二: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的疼痛,但别人是不是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别人能否感到自己疼痛)
问题三:别人能够感到我们的疼痛,而我们是不是也能够感到别人的疼痛?(相互之间能否感到疼痛)
问题四:亲人之间能相互感受,其他人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会有这种感受呢?(人们都能相互感受)(多媒体显示消防官兵解救被夹在墙缝中的小孩的画面;亲人离别的画面,学生体会自己的感觉。)
(边讨论边板书:自己感到自己疼;别人感到自己疼;自己感到别人疼;人们都能相互感受)
3、教师提问讨论题第三题,明确:这三个问题是并不是毫无关系的,由自己能否感到自己的疼痛问到别人能否感到自己疼痛,由亲人之间的感觉问到陌生人之间的感觉,由浅入深,推己及人,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4、教师提问讨论题第四题,明确:作者让我们感受世界。 理解:“一身化作千万身” 作者是让我们富有同情心,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别人。当我们去感受去分担别人的不幸时,我们会赢得许多人的信任,我们会拥有许多朋友,我们不再是孤单的自我,而是丰富多彩的 “大我”。
5、教师提问讨论题第五题,明确:我们不是孤独的、孤立的,作为人类成员,我们在生命的根部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人生活在社会中,不能孤立在存在。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每个人的喜怒哀乐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个人就像一滴水,如果注入大海就获得了生命,而一旦离开大海,再美的浪花也会干涸消失,感受别人、感受世界是融入大海的过程,因为从根本上说,生命是一个整体。)
6、完成其余的讨论题。
(三)课堂辩论
作者在文章结尾强调了同情心正义感对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但也有人对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有人说,同情心值几个钱?正义感有什么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无需同情心,无需正义感,因为它们不当饭吃。下面我们就来一个小小的辩论。
甲方:同情心、正义感对人生极其重要。
乙方:同情心、正义感对人生无用。
多媒体显示资料供学生参考:
1、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时空调查:谁来作证”节目,有几个故事:主人公有的贴告示,有的举牌子,更有的跪地哀求,目的是寻找证人。寻找证人难,找到了让他们出庭作证更难。有这样一个数字----10,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诉讼案件中证人出庭作证率平均不超过10,证人不肯出庭作证,案件的是非就很难分清,当事人欲哭无泪,法官也爱莫能助。(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4月11日) 如果你是一起案件的目击者,你会出庭作证吗?
2、近日,一段令人气愤的网络视频广为流传:11月7日,武汉561公共汽车上,两名男乘客因与司机就1元车钱产生分歧,遂暴打公交司机,并打伤阻拦的一名车队调度,还将车玻璃砸碎。这一幕均被车上的车载摄像机拍摄下来,根据摄像机记录,当时车上还有28名乘客,但均未理会此事,而是在事发后纷纷下车离开。读了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3、最近,有人在网上发了一个贴子:我不晓得你们公安局的在忙些啥子,前天中午大概是12点左右,我在林业局门口看到起抢人的,那些抢人的在光天化日下,众目睽睽之下抢人,你们还在林业局门口安装了视频监控,看来那个东西是装起骗人的,我在那里等了近半小时没有看见一辆警车来询问,而且在福乐多超市到农业局这一小段路之间,在大白天抢劫的事情是经常发生,我却没有发现有警察来制止或者是询问过,真不知道你们在忙些什么~~~~~~~~~~~想起来就气,希望你们能来管管,社会还有没有正义感?读了这个帖子,你有什么感触?
4、腊月二十九这天,你出门买年货,看见马路上有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拄着拐杖在乞讨,你会有什么反应?
学生充分辩论后教师总结:有正义感,路见不平一声吼,你换来的是赞许的目光,赢得的是大家的信任,你会很幸福。有同情心,你会去理解别人,帮助别人,会获得别人对你的赞许,你在社会上就会拥有许多朋友,你会很快乐地生活。同时,当你有困难挫折时,你对别人的种种关心和帮助也会得到回报。
五、小结:(教师寄语)
在生活的海洋上,我们每个人都应做自己人生的船长,寻找人生的方向。撑起一片蓝天,绘出一片彩虹,奏起动人的乐章。“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只要相信自己,就会有成功的人生。我们要主宰自己的人生,再大的风浪也不要退缩,请相信,走过风雨,走过阴霾,前面总有彩虹;走过平淡,走过惆怅,前面总有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每位同学都驾着你的“勇气号”启航。
六、能力拓展
1、以“做好自己的人生船长”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2、朗读散文《生命的启程》
板书设计
你是你的船长 自己感到自己疼
——寄语十五岁 别人感到自己疼 生命是一个整体 — — —
公平、公正、同情心、正义感
自己感到别人疼
人们都能相互感受
资料链接
生命的启程
不要因为我们曾经跌倒,就不再愿站起来,而忘记赶路,到头来只会使自己一无所有,不要因为前方一路风雨,就犹豫徘徊畏缩不前,到头来只会使充满希望生命之花凋谢枯萎,不要因为往昔的辉煌而忘记乎所以,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到头来只会使如火的激情悄然熄灭,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我遇到什么,拥有什么,失去什么,都不要忘记启程,忘记赶路。
只有启程,我们才不会浪费宝贵的光阴,让生命之树结满丰硕的果实,只有启程,我们才会向理想的目标靠近,从而有机会和成功握手,只有启程,我们才会创造崭新的自我,让执着的追求书写无悔的人生,
鲜花和掌声从未赐予那些守株待兔者,而只有馈赠给那些风雨无阻的前行者,空谈和阔论从来不会让你的梦想成真,到头来只会留下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感叹,只有启程和前行者才是达到成功彼岸的唯一路途。
只呐喊不冲锋的不是好士兵,只瞄准而不射击的不是好猎手,躺在摇篮里的婴儿永远不会站立而行,把自己关在黑暗的屋子里永远不会看到外面世界的光明和精彩。
启程,需要你坚强自信,滑坚强自信的启程,在前行的路上遇到急流险滩闪电雷鸣时,要么是畏首不前,要么是半途而废。
如同险峻的高山挡不住光泽的波涛,光泽的波涛也挡不住你前行的孤舟,就像广阔的晴空挡不住突来的风景,突来的风景也挡不住你远行的背影,即使世俗的围墙挡住了你万丈的豪情,但决挡不住你铿锵的步伐,即使厚重的夜幕挡住了满天的星斗,但决挡不住你心中点燃的一盏灯火,即使岁月的樊篱挡住了你坚强的躯体,但决挡不住你渴望的信念。
也许,你航行了终生也没有到达彼岸,也许你攀登了一世,也没有到达顶峰,也许所有的耕耘都没有收获,,也许,所有的汗水都白白的挥洒......但是,敢为天下先,未必不是勇士,敢于面对失败的,未必不是英雄,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过程,不必太在乎奋斗的结果,奋斗了问心无愧;生命其实就是一次播种,播种了不一定就有结果,但不播种却永远没有结果。
所有的退却都是逃避的借口,所有和徘徊都是懦弱的表现,只有真正的启程,才是坚强的证明和诠释,不怕慢,就怕站,只要你迈步,路就会在脚下延伸,只要你上路,就会发现诱人的风景,只要你启程,就会体会到跋涉的快乐。
上路尽可以创造你五彩的年华!
启程尽可以奏响你生命的乐章!
《你是你的船长》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
2、学习本文的谈话方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
【背景】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来历。
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学生的母亲,2000年3月3日,她女儿所在的北京101中学初三(4)举行了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主题是“你是你的船长”,为全班孩子集体过15岁的生日,作者当时作为学生家长代表在会上发言,本文就是她的发言稿。
【讲解】
1.本文题为“你是你的船长——寄语十五岁”,你能说说“你是你的船长”的具体含义是含义吗?
答: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的船长,要把握自己的人生航线,掌握自己的命运。
2. 你能给这篇发言分一下段落吗?
答:第一部分(第1节),由对孩子成长的感慨引入话题。
第二部分(第2节~第12节),以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地引导孩子们积极去感受这个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们。
第三部分(第13节~第14节),引导孩子们从根本上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教育他们要养成公平、公正、正义的观念。
3. 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请同学们掐一掐自己的胳膊,看疼不疼这一环节?
答:因为作者发言的中心是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爱之情,如何让学生学会感受他人?那就应该让学生先意识到自己的感受,所以设计了让学生掐自己的环节,这样才能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说明道理。
4. 从哪几句话能够看出:“作为人类成员我们在生命的根部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答: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没有障碍地去感受这个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们,于是,“一身化作千万身”,许许多多人的幸福和快乐便都印在我们的心中,许许多多人的不幸和痛苦便都看在我们眼里。
5.这几句话寄予着作者怎样的希望?
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感受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们,希望孩子们富有同情心,能够以一个善良的心去感受别人的幸福快乐和不幸痛苦。
6. 作者以亲切的话语劝告孩子们在感受世界以后应该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你怎么理解公平、公正和正义?结合文中的内容回答。
答:公平是指平等待人,不对别人的弱点和不幸抱讥讽嘲笑的态度,不对别人居高临下;公正是指正确看待和评价别人,不对别人暂时的失败或某些缺陷持幸灾乐祸的立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也要符合整个社会公正的原则;正义是对真理的认识和支持,对真善美的坚持和倡导,对假恶丑的坚决反对和斗争。(答案不唯一,可以有自己的见解。)
【小结】
作者用真切的语言和孩子们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紧紧扣住“你是你的船长”这一主题代表全体家长表达了心声,教育孩子们要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将来还要发展自己的正义感,成为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演讲思路
2、引导学生体味重要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
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文标题的理解,并进一步思考:作为一名称职的“船长”,应具备哪些品质呢?(启发学生自由讨论)
作者作为一个有着多年行“船”经验的“老船长”,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忠告呢?一起来看课文。
参看课文正文前的说明文字,了解作者的身份以及演讲背景。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根据演讲者与听讲对象的关系,选择适当的证据朗读。(语重心长,情真意切)
2、找出这一演讲词的中心观点,即作者希望孩子们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成为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明确:作者希望孩子们具有公平、公正的观念,做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3、提问:如何才能成为作者希望的那种人呢?
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既然我们有这样的能力,……伤害一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文字。
4、鼓励学生针对这段文字,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5、提问: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公平公正、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人,那么,我们人生的航船将驶向何方?反之,又将是什么样的一种结果?
6、小结
提问: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作者希望的那种人吗?“既然我们有这样的能力,”一句中,“这样的能力”是指什么能力?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归纳。
讨论明确:是一种能感受、分担别人痛苦的能力。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演讲思路,体会文章逐层深入的结构。
1、演讲一开始,作者提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紧扣演讲词的特点层层引出中心的?
2、讨论总结:这些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现场气氛热烈,并逐步引导使孩子们思考。使孩子们推己及人,从根本上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演讲中心,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一名称职的“船长”。在结构上,这篇演讲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四、体察感悟
人生的航程有激流、险滩、暗礁,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作为自己的船长。读完课文后,你有哪些心理话想说?试作即席发言。
五、再次深情朗读课文。
体会家长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殷切期望,体味文章睿智而感人的语言,学习体会文章在演讲思路上的巧妙安排。
六、归纳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2、学写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意,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
2.把握作者独具一格的演讲思路。
过程与方法
教师先解题,让学生对本文的中心内容有所了解,然后模拟演讲;弓懈学生体会
文意,最后与学生共同探讨本文的演讲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惜宝贵的时光,把握机遇,创造人生的辉煌。同时培养孩子们公平、公正、正义的精神和同情心。
2.教育学生尊重父母,感谢他们赋予每个孩子宝贵的生命。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分析欣赏本文的演讲思路。
难点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突破
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可创设情景,对课文进行适当修改后模拟演讲,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对本文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用于课堂模拟演讲上。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解题,导入课文 1.分析题意,进入新课学习
2.营造氛围,讲读课 2.积极配合教师,聆听“母亲”的谆谆教导
3.分析作者演讲思路 3.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4.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4.完成课堂练习
一、解题.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来历。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学生的母亲,2000年,她女儿所在的北京101中学初三(4)班举行了一个主题班会,为全班孩子集体过15岁的生日。作者当时作为学生家长代表在会上发言,本文就是她的发言稿。请大家看课题——你是你 的船长,谁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 解? (板书课题)
2.师:不错,大家说得非常好。另外,本文还有一个副标题——寄语十五岁,这个词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师:谁能给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4.师:很好。这位母亲对十五岁孩子们的这番话语重心长,情真意切。 现在就让我们来静静聆听…… 1. 踊跃发言。
生:“你是你的船长“,意思是我们要 把握自己的人生航线,掌握自己的命运。
生: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 的船长,这艘船将驶向何方,命运如何,完全看我们怎样驾驶它。
2.齐声回答:借代
3.生:寄语十五岁,意为捎给十五岁的话,实际上是对十五岁的人谈的话。
4.带着好奇和渴望进入新课学习。
二、营造氛围,讲读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营造氛围,朗读课文,注意此时想像这篇文章是自己对在座学生的寄语,是贴心地交谈。让学生合上课本,配合你的朗读。 1.合上课本,听教师充满感情的话语,渐渐融人教师用心创造的情景。当教师读到“掐一掐你们的胳膊或自己的脸,看疼不疼?”后停下来时,
师:……我能感受到你们热切韵视线交织在一起,你们年轻的生命在互相交换着能量,……现在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手来,掐一掐你们的胳膊或自己的脸,看疼不疼? 读到此处停下来,凝视学生,看他们的反应。 2.师微笑着继续朗读:好极了!祝贺 你们!知道自己的疼痛,“……但是 别人是否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现在我来问一位同学,“萍”(一位女同 学的名字),如果“风”(“小丽”的好朋 友)的手被刀划破了,正流着血,你感觉怎样?
3.师:听见了没有,孩子们?不仅“风” 会觉得疼,他的好朋友“萍”也会感 到他的疼痛。那么…… 后面的课文照此模式进行下去。 学生开始均木呐地望着教师,随后恍然大悟,纷纷伸手去掐胳膊或脸,此起彼伏地叫道:“疼。”
2.纷纷想像如果此事发生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
小丽:我会觉得很心疼,因为我能感到他的疼痛。
3.完全沉浸在情景中,主动跟着教师 的节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 知。对“母亲”的教诲有所感悟。
三、分析作者演讲思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好了,谢谢大家。刚才我并没有要求你们做什么,你们却能主动配合我来完成这篇文章的朗读,这是 为什么呢?
2.师: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打动了你们,它所流露出的真情深深地感染了你们,让你们 不自觉地去思索,去领悟。你们说是吗? 1. 思考原因。
生:您不像在朗读一篇课文,倒像在和我们谈心,我们完全融入了您的话语中。
生:是啊,确实是这样。
3.师:作者在这篇演讲中提出了问题,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浏览文,把它找出来 。
4.组织学生讨论: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启发学生思考的呢? 与学生一起明确答案,将梗概板书。 3.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提问。 生: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的疼痛,但别人是不是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t
4.讨论交流作者的演讲思路,在教师引导下明确答案。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不确定处给予指导。
2.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二,让学生独立思考,说说自己的体会,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
3.组织学生作即兴发言,培养他们感恩的心、同情心、正义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1.自主完成随堂练习。
2.阅读重点语句,体会其含义。
3.积极发言,说说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体会。
五、本课小结
六、板书设计
你是你的船长
——寄语十五岁
提问: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的疼痛,但别人是不是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
自己会感觉到疼痛--->家长可以感觉到孩子的疼痛--->孩子可以感觉到家长的疼痛--->人们都会对他人的处境有所感受——>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应对任何人抱漠视态度—>应该培养同情心和正义感,培养公平、公正的观念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如何理解文中的“一身化作千万身”?
练习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内容较容易理解,不必花功夫来逐句讲解。只需循序渐进,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将这篇演讲稿稍加修改,在班上来个模拟演讲,这不失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一个好办法,且更能让学生理解文意。
你是你的船长
-------寄语十五岁
四川省资阳市第八中学 李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意,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
2.把握作者独具一格的演讲思路。
过程与方法
教师先解题,让学生对本文的中心内容有所了解,然后模拟演讲;弓懈学生体会
文意,最后与学生共同探讨本文的演讲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惜宝贵的时光,把握机遇,创造人生的辉煌。同时培养孩子们公平、公正、正义的精神和同情心。
2.教育学生尊重父母,感谢他们赋予每个孩子宝贵的生命。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分析欣赏本文的演讲思路。
难点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突破
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可创设情景,对课文进行适当修改后模拟演讲,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对本文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用于课堂模拟演讲上。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解题,导入课文 1.分析题意,进入新课学习
2.营造氛围,讲读课 2.积极配合教师,聆听“母亲”的谆谆教导
3.分析作者演讲思路 3.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4.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4.完成课堂练习
一、解题.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来历。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学生的母亲,2000年,她女儿所在的北京101中学初三(4)班举行了一个主题班会,为全班孩子集体过15岁的生日。作者当时作为学生家长代表在会上发言,本文就是她的发言稿。请大家看课题——你是你 的船长,谁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 解? (板书课题)
2.师:不错,大家说得非常好。另外,本文还有一个副标题——寄语十五岁,这个词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师:谁能给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4.师:很好。这位母亲对十五岁孩子们的这番话语重心长,情真意切。 现在就让我们来静静聆听……
踊跃发言。
生:“你是你的船长“,意思是我们要 把握自己的人生航线,掌握自己的命运。
生: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 的船长,这艘船将驶向何方,命运如何,完全看我们怎样驾驶它。
2.齐声回答:借代
3.生:寄语十五岁,意为捎给十五岁的话,实际上是对十五岁的人谈的话。
4.带着好奇和渴望进入新课学习。
二、营造氛围,讲读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营造氛围,朗读课文,注意此时想像这篇文章是自己对在座学生的寄语,是贴心地交谈。让学生合上课本,配合你的朗读。
1.合上课本,听教师充满感情的话语,渐渐融人教师用心创造的情景。当教师读到“掐一掐你们的胳膊或自己的脸,看疼不疼?”后停下来时,
师:……我能感受到你们热切韵视线交织在一起,你们年轻的生命在互相交换着能量,……现在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手来,掐一掐你们的胳膊或自己的脸,看疼不疼? 读到此处停下来,凝视学生,看他们的反应。 2.师微笑着继续朗读:好极了!祝贺 你们!知道自己的疼痛,“……但是 别人是否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现在我来问一位同学,“萍”(一位女同 学的名字),如果“风”(“小丽”的好朋 友)的手被刀划破了,正流着血,你感觉怎样?
3.师:听见了没有,孩子们?不仅“风” 会觉得疼,他的好朋友“萍”也会感 到他的疼痛。那么…… 后面的课文照此模式进行下去。
学生开始均木呐地望着教师,随后恍然大悟,纷纷伸手去掐胳膊或脸,此起彼伏地叫道:“疼。”
2.纷纷想像如果此事发生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
小丽:我会觉得很心疼,因为我能感到他的疼痛。
3.完全沉浸在情景中,主动跟着教师 的节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 知。对“母亲”的教诲有所感悟。
三、分析作者演讲思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好了,谢谢大家。刚才我并没有要求你们做什么,你们却能主动配合我来完成这篇文章的朗读,这是 为什么呢?
2.师: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打动了你们,它所流露出的真情深深地感染了你们,让你们 不自觉地去思索,去领悟。你们说 是吗?
思考原因。
生:您不像在朗读一篇课文,倒像在和我们谈心,我们完全融入了您的话语中。
生:是啊,确实是这样。
3.师:作者在这篇演讲中提出了问题,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浏览文,把它找出来 。
4.组织学生讨论: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启发学生思考的呢? 与学生一起明确答案,将梗概板书。
3.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提问。 生: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的疼痛,但别人是不是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t
4.讨论交流作者的演讲思路,在教师引导下明确答案。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不确定处给予指导。
2.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二,让学生独立思考,说说自己的体会,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
3.组织学生作即兴发言,培养他们感恩的心、同情心、正义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1.自主完成随堂练习。
2.阅读重点语句,体会其含义。
3.积极发言,说说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体会。
五、本课小结
六、板书设计
你是你的船长
——寄语十五岁
提问: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的疼痛,但别人是不是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
自己会感觉到疼痛--->家长可以感觉到孩子的疼痛--->孩子可以感觉到家长的疼痛--->人们都会对他人的处境有所感受——>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应对任何人抱漠视态度—>应该培养同情心和正义感,培养公平、公正的观念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如何理解文中的“一身化作千万身”?
练习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内容较容易理解,不必花功夫来逐句讲解。只需循序渐进,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将这篇演讲稿稍加修改,在班上来个模拟演讲,这不失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一个好办法,且更能让学生理解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