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教学设计

搜索51费宝网

第十一册《威尼斯之夜》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十一册《威尼斯之夜》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3-06-19 13:37:02

类别:教学设计

第十一册《威尼斯之夜》教学设计一等奖

1、第十一册《威尼斯之夜》教学设计一等奖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领会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威尼斯之夜的特点与魅力,体会作者对这个城市的无比喜爱,激发学生关心国外风土人情、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了解威尼斯之夜的特点与魅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领会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威尼斯的相关资料图片,配读的音乐磁带。

1课时

一、创境导入 1.中国的江南水乡之夜幽静而美丽,今天,我们将随一位外国作家,去领略异国水城之夜的恬静与优雅。 2.入题,读题,设疑问:从题中你有什么感兴趣的或想知道的? 3.梳理学生问题,相机出示作者及威尼斯相关资料,与学生交流。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认一认,记一记。 2.同桌分读课文,互查字音。 3.认读生字词语,重点指导:蔚、镀、膏。 4.学生朗读文章最后一句,思考:作者对“威尼斯之夜”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是哪些情景给了她平静、安谧、静止的感受呢?过渡到探究课文。三、品读感悟 1.听读感受:师配乐朗读,请学生闭目倾听并感受,威尼斯的夜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喜欢其中的什么情景? 2.理清结构: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威尼斯的夜晚有哪些主要特点?你能找到提示我们主要特点的句子吗?指名说,朗读。 3.自读品味:(1)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特点来展开描写的?(2)选择你所喜欢的一两处景物读一读,勾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与收获,或者是疑问。 4.交流反馈。 5.朗读回味。听了同学们的介绍和朗读,你想说些什么来夸夸威尼斯的夜晚、赞美威尼斯的风景?把你感受到的威尼斯的美读出来。自由练读,配乐朗读。四、拓展提升 1.你还想了解威尼斯的什么?课后查阅相关图片资料,感受威尼斯神奇的魅力和迷人的风情。 2.找几篇外国文学作品读一读。

板书:威尼斯之夜妩媚、可爱平静、安谧、静止清新、恬静

2、第十一册《威尼斯之夜》教学设计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领会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威尼斯之夜的特点与魅力,体会作者对这个城市的无比喜爱,激发学生关心国外风土人情、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了解威尼斯之夜的特点与魅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领会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威尼斯的相关资料图片,配读的音乐磁带。

1课时

一、创境导入 1.中国的江南水乡之夜幽静而美丽,今天,我们将随一位外国作家,去领略异国水城之夜的恬静与优雅。 2.入题,读题,设疑问:从题中你有什么感兴趣的或想知道的? 3.梳理学生问题,相机出示作者及威尼斯相关资料,与学生交流。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认一认,记一记。 2.同桌分读课文,互查字音。 3.认读生字词语,重点指导:蔚、镀、膏。 4.学生朗读文章最后一句,思考:作者对“威尼斯之夜”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是哪些情景给了她平静、安谧、静止的感受呢?过渡到探究课文。三、品读感悟 1.听读感受:师配乐朗读,请学生闭目倾听并感受,威尼斯的夜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喜欢其中的什么情景? 2.理清结构: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威尼斯的夜晚有哪些主要特点?你能找到提示我们主要特点的句子吗?指名说,朗读。 3.自读品味:(1)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特点来展开描写的?(2)选择你所喜欢的一两处景物读一读,勾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与收获,或者是疑问。 4.交流反馈。 5.朗读回味。听了同学们的介绍和朗读,你想说些什么来夸夸威尼斯的夜晚、赞美威尼斯的风景?把你感受到的威尼斯的美读出来。自由练读,配乐朗读。四、拓展提升 1.你还想了解威尼斯的什么?课后查阅相关图片资料,感受威尼斯神奇的魅力和迷人的风情。 2.找几篇外国文学作品读一读。

板书:威尼斯之夜妩媚、可爱平静、安谧、静止清新、恬静

3、人教第九册《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异国风情,陶冶生活情趣。

2.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异国风情,陶冶生活情趣。

2.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怎样介绍小艇的特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能力。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是这座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小艇的形状,船夫的驾驶技术及小艇的作用,展示了这座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在领略威尼斯小艇的风采之前,我们首先来检查预习生字和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情况。

(三)检查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1.填写生字表格。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艇”字应读“t!ng”,不能读t!n;

“纵”,字应读“z^ng”,不能读c$ng;

“叉”字应读“ch1”,不能读c1;

“艄”字应读“sh1o”,不能读xi1o;

“哗笑”的“哗”字应读“hu2”,而“哗啦”的“哗”字要读“hu1”。

3.分析生字结构,正确书写。

“艇”字中间部分是“廴”,不能写成“辶”;“雇”字是“户”字头,里边是“隹”,不能写成“住”;

“梁”的右上部是“ ”,不能少写一点“刃”。

“叉”字是“又”字加上一点,不能忘记写中间的“丶”。

4.区别形近字。

出示形近字,请同学们指出这些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艄”和“稍”两个字音相同,形相近,义不同。“艄”,船艄;“稍”,稍微。这两个字的偏旁不同。

“毫”和“豪”两个字音相同,形相近,义不同。“毫”,丝毫,毫不在乎;“豪”,豪迈、豪言壮语。

“勿”和“匆”两个字形相近,音、义都不同。“勿”是不要的意思,比如,请勿打扰;“匆”有些着急怎么样的意思,比如,匆忙,急匆匆。

“梁”和“粱”两个字音相同,形相近,义不同。木字底的“梁”是桥梁,房梁的意思;米字底的“粱”是高粱米的粱。

5.理解重点词语。

世界闻名:在全世界都很有名。

自如:活动或者操作不受阻碍。课文中指驾起船来不受阻碍,熟练,灵活。

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没有条理。

簇拥:紧紧围着。课文中是聚集的意思。

哗笑:高声喧哗说笑。

沉寂:十分寂静。与“静寂”意思相近。

呎:英尺的旧称,现在已不用。一英尺约合0.3048米。

圣经:基督教的圣书。

教堂:基督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

祷告:信教的人向神祈求保佑。

雇定:雇,出钱叫别人为自己服务。本课指事先已确定好,在某一时间内专门为自己服务。

6.辨析词义,找出近义词、反义词。

(1)近义词:

闻名(著名有名)         摇晃(摇摆)

沉寂(寂静静寂)         残破(残缺)

灵活(灵巧)     操纵(操作)     庄严(庄重)

祷告(祈祷)     簇拥(拥挤)     哗笑(嬉笑)

(2)反义词:

残破(完整)     簇拥(散开)

灵活(笨拙)     庄严(活泼)

沉寂(欢腾)     新鲜(陈旧)

笼罩(敞开)     弯曲(笔直)

(三)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1.请六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并画出这句话。

(全文围绕“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2.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画出来的这句话,并谈一谈它在全文的作用。

(这句话在全文起总起和点题的作用,说明小艇在这座城市很重要。)

3.指导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文章是按不同方面的顺序叙述的,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用合并几个自然段的方法,将意思紧密相连的自然段合并为一段,再概括段意。也可以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威尼斯小艇”,这样分段和概括段意就比较容易了。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这几个方面分别是什么?

(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由此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的是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的是小艇样子奇特,乘坐小艇观赏风光富有情趣。

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的是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第四段(第5、6自然段)讲的是威尼斯人的生活离不开小艇。

这篇课文先总后分、思路清楚,学生容易理解。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给学生创造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请同学谈对课文的印象。

这篇课文分四段,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段?请你朗读一遍,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们可以自由发言,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想象威尼斯的小艇的样子和坐在里面的感觉。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启发同学谈谈自己了解的世界著名城市,说说那里的特色和印象最深的地方。(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莫斯科的红场、北京的故宫、水上城市威尼斯等)

板书:威尼斯

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来欣赏欧洲意大利的这座闻名世界的水上城市——威尼斯的风光。

2.播放电视录像片,或者幻灯片,也可以用图片,展示威尼斯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请同学谈谈自己对威尼斯的印象,喜欢什么,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等。

(河流、雕塑、建筑、服装、桥梁、小艇等)

由此引出“小艇”

板书:小艇

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威尼斯的小艇,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与这座城市的关系。

(二)学习第一段。

为什么说小艇是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

(因为威尼斯的河道纵横交错,是典型的水上城市,这里水道比车道要多。因此小艇在威尼斯就显得很重要,成为了重要的交通工具。)

齐读这一段。

小艇这样重要,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呢?这是同学们最想知道的。请看第二段。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察威尼斯小艇的幻灯片或图片。

启发学生谈论观察到的小艇的外形及特点。

(小艇很窄很长,两头上翘、漂亮、像新月等。)

2.分析比较句子,了解小艇的特点,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1)出示幻灯片①“威尼斯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着,行动起来又轻快,又灵活。”

出示幻灯片②“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学生几人一组讨论:比较这两段话,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哪句话更生动。

(特点是又窄又深、两头翘、轻快灵活。第二段话写得生动,主要是里面的比喻句用得好,把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比作熟悉的事物,这样就突出了本来不熟悉的事物的特点,比较好理解。

这段话中运用了三个比喻句,一是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船作比喻,人们脑海中就会出现小艇的大概模样,二是用新月作比喻,使人感到小艇的造型很美,很有情趣;三是用蛇作比喻,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好像小艇就在眼前游动。)

板书:

特点

又窄又深,两头翘

轻快灵活

作者抓住了小艇的特点:又窄又深,两头翘、轻快灵活,运用三个比喻句,非常形象地把威尼斯小艇展现在我们面前。

(2)播放轻松的音乐,教师范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有说不完的情趣”的含义。

在音乐的伴奏下,听着教师朗读课文,请同学想象自己坐在小艇上的感觉。

(坐在软软的皮垫子上很舒服;看着两边的河流、桥梁、船只,很新鲜,很有意思;两岸的建筑物很有特点,很漂亮,坐在小艇上欣赏是一种享受……)

再加上偶尔和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打个招呼,你觉得怎么样?

(真是有“说不完的情趣”。)

“情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的“情趣”说不完?

(“情”在这里是情调的意思,即不同于寻常的愉快的感觉;“趣”在这里指外界对自己的吸引力,即有趣。因为这种“情趣”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感受良多。因此,这种“情趣”是说不完的。)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

(作者在这一段先写了行船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但船夫“总能操纵自如”。接着进一步加以说明怎样操纵自如:极快的时候能够拐弯,拥挤的时候能挤进挤出,极险极窄的地方也能穿过去,而且速度非常快。)

书上的一个词概括了船夫的驾驶技术,是什么词?

(“操纵自如”)

板书:

船夫

速度极快时能拐弯

拥挤时能挤进挤出

极险极窄处能穿过

操纵自如

2.齐读这一段,进一步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五)学生自学第四段。

1.教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写了哪些人坐小艇?人们坐小艇干什么?

(2)想象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

(3)课文最后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有什么关系?说明什么?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威尼斯人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小艇。

如果学生感到第三题有难度,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威尼斯的“静寂”和“喧闹”与小艇的动与不动有什么关系这方面去思考。

(课文中讲到白天商人坐小艇做生意、运载货物;青年妇女坐小艇娱乐、交友;孩子们坐小艇到郊外游玩;老人带全家坐小艇去教堂做祷告。夜晚,戏院散场,人们回家需要小艇。可能还有一些人坐小艇。比如,警察坐小艇指挥水上交通;医生坐小艇急着去看望病人;演员坐小艇去另一戏院演出等等,可见威尼斯人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小艇。

课文用威尼斯宁静的夜晚结尾,是进一步反衬小艇的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威尼斯的喧闹与静寂是以小艇的动与不动为前提的。小艇行动了,威尼斯就喧闹;小艇都停泊了,“静寂”就“笼罩”着威尼斯。这说明小艇与整个城市的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

2.自由朗读这一段,体会“喧闹”、“静寂”与小艇的关系。

板书:

白天  做生意  娱乐

郊游  祷告

夜晚  回家

3.小结第四段。

这一段作者主要通过写各种各样的人都要乘坐小艇,从而说明了小艇的作用。可以说在威尼斯谁都离不开小艇,小艇可以去威尼斯的任何地方。“等于街头的汽车”。

板书:作用

(五)总结全文。

板书:重要的交通工具

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把威尼斯的小艇写具体的呢?

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细心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这样的文章才有生命力。

(六)齐读全文。

【板书设计】

4、人教第九册《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人教第九册《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异国风情,陶冶生活情趣。

2.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异国风情,陶冶生活情趣。

2.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怎样介绍小艇的特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能力。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是这座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小艇的形状,船夫的驾驶技术及小艇的作用,展示了这座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在领略威尼斯小艇的风采之前,我们首先来检查预习生字和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情况。

(三)检查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1.填写生字表格。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艇”字应读“t!ng”,不能读t!n;

“纵”,字应读“z^ng”,不能读c$ng;

“叉”字应读“ch1”,不能读c1;

“艄”字应读“sh1o”,不能读xi1o;

“哗笑”的“哗”字应读“hu2”,而“哗啦”的“哗”字要读“hu1”。

3.分析生字结构,正确书写。

“艇”字中间部分是“廴”,不能写成“辶”;“雇”字是“户”字头,里边是“隹”,不能写成“住”;

“梁”的右上部是“

”,不能少写一点“刃”。

“叉”字是“又”字加上一点,不能忘记写中间的“丶”。

4.区别形近字。

出示形近字,请同学们指出这些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艄”和“稍”两个字音相同,形相近,义不同。“艄”,船艄;“稍”,稍微。这两个字的偏旁不同。

“毫”和“豪”两个字音相同,形相近,义不同。“毫”,丝毫,毫不在乎;“豪”,豪迈、豪言壮语。

“勿”和“匆”两个字形相近,音、义都不同。“勿”是不要的意思,比如,请勿打扰;“匆”有些着急怎么样的意思,比如,匆忙,急匆匆。

“梁”和“粱”两个字音相同,形相近,义不同。木字底的“梁”是桥梁,房梁的意思;米字底的“粱”是高粱米的粱。

5.理解重点词语。

世界闻名:在全世界都很有名。

自如:活动或者操作不受阻碍。课文中指驾起船来不受阻碍,熟练,灵活。

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没有条理。

簇拥:紧紧围着。课文中是聚集的意思。

哗笑:高声喧哗说笑。

沉寂:十分寂静。与“静寂”意思相近。

呎:英尺的旧称,现在已不用。一英尺约合0.3048米。

圣经:基督教的圣书。

教堂:基督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

祷告:信教的人向神祈求保佑。

雇定:雇,出钱叫别人为自己服务。本课指事先已确定好,在某一时间内专门为自己服务。

6.辨析词义,找出近义词、反义词。

(1)近义词:

闻名(著名有名) 摇晃(摇摆) 沉寂(寂静静寂) 残破(残缺) 灵活(灵巧)

操纵(操作) 庄严(庄重) 祷告(祈祷) 簇拥(拥挤) 哗笑(嬉笑)

(2)反义词:

残破(完整) 簇拥(散开) 灵活(笨拙) 庄严(活泼)

沉寂(欢腾) 新鲜(陈旧) 笼罩(敞开) 弯曲(笔直)

(三)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1.请六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并画出这句话。

(全文围绕“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2.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画出来的这句话,并谈一谈它在全文的作用。

(这句话在全文起总起和点题的作用,说明小艇在这座城市很重要。)

3.指导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文章是按不同方面的顺序叙述的,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用合并几个自然段的方法,将意思紧密相连的自然段合并为一段,再概括段意。也可以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威尼斯小艇”,这样分段和概括段意就比较容易了。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这几个方面分别是什么?

(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由此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的是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的是小艇样子奇特,乘坐小艇观赏风光富有情趣。

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的是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第四段(第5、6自然段)讲的是威尼斯人的生活离不开小艇。

这篇课文先总后分、思路清楚,学生容易理解。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给学生创造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请同学谈对课文的印象。

这篇课文分四段,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段?请你朗读一遍,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们可以自由发言,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想象威尼斯的小艇的样子和坐在里面的感觉。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启发同学谈谈自己了解的世界著名城市,说说那里的特色和印象最深的地方。(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莫斯科的红场、北京的故宫、水上城市威尼斯等)

板书:威尼斯

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来欣赏欧洲意大利的这座闻名世界的水上城市——威尼斯的风光。

2.播放电视录像片,或者幻灯片,也可以用图片,展示威尼斯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请同学谈谈自己对威尼斯的印象,喜欢什么,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等。

(河流、雕塑、建筑、服装、桥梁、小艇等)

由此引出“小艇”

板书:小艇

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威尼斯的小艇,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与这座城市的关系。

(二)学习第一段。

为什么说小艇是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

(因为威尼斯的河道纵横交错,是典型的水上城市,这里水道比车道要多。因此小艇在威尼斯就显得很重要,成为了重要的交通工具。)

齐读这一段。

小艇这样重要,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呢?这是同学们最想知道的。请看第二段。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察威尼斯小艇的幻灯片或图片。

启发学生谈论观察到的小艇的外形及特点。

(小艇很窄很长,两头上翘、漂亮、像新月等。)

2.分析比较句子,了解小艇的特点,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1)出示幻灯片①“威尼斯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着,行动起来又轻快,又灵活。”

出示幻灯片②“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学生几人一组讨论:比较这两段话,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哪句话更生动。

(特点是又窄又深、两头翘、轻快灵活。第二段话写得生动,主要是里面的比喻句用得好,把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比作熟悉的事物,这样就突出了本来不熟悉的事物的特点,比较好理解。

这段话中运用了三个比喻句,一是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船作比喻,人们脑海中就会出现小艇的大概模样,二是用新月作比喻,使人感到小艇的造型很美,很有情趣;三是用蛇作比喻,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好像小艇就在眼前游动。)

板书:

特点

又窄又深,两头翘

轻快灵活

作者抓住了小艇的特点:又窄又深,两头翘、轻快灵活,运用三个比喻句,非常形象地把威尼斯小艇展现在我们面前。

(2)播放轻松的音乐,教师范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有说不完的情趣”的含义。

在音乐的伴奏下,听着教师朗读课文,请同学想象自己坐在小艇上的感觉。

(坐在软软的皮垫子上很舒服;看着两边的河流、桥梁、船只,很新鲜,很有意思;两岸的建筑物很有特点,很漂亮,坐在小艇上欣赏是一种享受……)

再加上偶尔和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打个招呼,你觉得怎么样?

(真是有“说不完的情趣”。)

“情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的“情趣”说不完?

(“情”在这里是情调的意思,即不同于寻常的愉快的感觉;“趣”在这里指外界对自己的吸引力,即有趣。因为这种“情趣”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感受良多。因此,这种“情趣”是说不完的。)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

(作者在这一段先写了行船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但船夫“总能操纵自如”。接着进一步加以说明怎样操纵自如:极快的时候能够拐弯,拥挤的时候能挤进挤出,极险极窄的地方也能穿过去,而且速度非常快。)

书上的一个词概括了船夫的驾驶技术,是什么词?

(“操纵自如”)

板书:

船夫

速度极快时能拐弯

拥挤时能挤进挤出

极险极窄处能穿过

操纵自如

2.齐读这一段,进一步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五)学生自学第四段。

1.教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写了哪些人坐小艇?人们坐小艇干什么?

(2)想象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

(3)课文最后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有什么关系?说明什么?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威尼斯人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小艇。

如果学生感到第三题有难度,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威尼斯的“静寂”和“喧闹”与小艇的动与不动有什么关系这方面去思考。

(课文中讲到白天商人坐小艇做生意、运载货物;青年妇女坐小艇娱乐、交友;孩子们坐小艇到郊外游玩;老人带全家坐小艇去教堂做祷告。夜晚,戏院散场,人们回家需要小艇。可能还有一些人坐小艇。比如,警察坐小艇指挥水上交通;医生坐小艇急着去看望病人;演员坐小艇去另一戏院演出等等,可见威尼斯人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小艇。

课文用威尼斯宁静的夜晚结尾,是进一步反衬小艇的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威尼斯的喧闹与静寂是以小艇的动与不动为前提的。小艇行动了,威尼斯就喧闹;小艇都停泊了,“静寂”就“笼罩”着威尼斯。这说明小艇与整个城市的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

2.自由朗读这一段,体会“喧闹”、“静寂”与小艇的关系。

板书:

白天 做生意 娱乐

郊游 祷告

夜晚 回家

3.小结第四段。

这一段作者主要通过写各种各样的人都要乘坐小艇,从而说明了小艇的作用。可以说在威尼斯谁都离不开小艇,小艇可以去威尼斯的任何地方。“等于街头的汽车”。

板书:作用

(五)总结全文。

板书:重要的交通工具

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把威尼斯的小艇写具体的呢?

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细心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这样的文章才有生命力。

(六)齐读全文。

5、《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第八册)

(三)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__________________;牡丹,_________________;莲,_____________。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3、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苔( )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

6、鸿儒( ):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7、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指佛经。

10、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1、案牍( ):官府的公文。

12、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1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15、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16、蕃( ):多。

17、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18、染:沾染(污秽)。

19、濯( )清涟( )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20、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1、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22、亵( )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23、焉:助词。

24、隐逸: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2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26、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7、噫( ):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8、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29、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0、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文后练习:

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陋室铭》、《爱莲说》两文附加练习

1.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古人实例,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孔子的话回应_________________,点明全文主旨并含蓄作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3. 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答:

4. 阅读理解。

①作者称莲是花中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其中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美好资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自始至终采用衬托写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_____________,从而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言外之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莲,花之君子者也。”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陋室铭》)

8.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陋室铭》)

9.《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10、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11、你喜欢哪一种花?它寄托了你怎么样的志趣?简要谈一谈。

答案: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调素琴、阅金经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

2.作者对官僚士大夫阶层不以国事为念、只顾寻欢作乐的腐败生活鄙弃、对官府公事厌倦

3.“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4.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②菊花 牡丹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逐富贵、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

5. 追逐富贵、趋炎附势已经形成了恶浊的社会夫风气

6. 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恶浊势力同流合污,正直大度,鄙薄名利,不炫耀自己,等等

7. 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在今天,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如果持否定态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8.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应因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

9. 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10、答案不一,选择一种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可。

11、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

6、第五册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东方之珠》(第五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我们一起总结学词语的方法】

①我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著名——(非常)有名、

漫步——散步、观赏——欣赏。

②我用找反义词的方法理解:和煦——强烈、聚集——分散

③我可以用表演来理解“开怀大笑”。

④我是用联想的方法理解:沐浴——我想到洗澡,全身上下都沉浸在水中(“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就是像全身上下都沉浸在水中洗澡一样舒服);人潮如流——我想到节日的街上那人山人海的情景。

⑤我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举世闻名——“举”是全的意思,举世闻名就是全世界都有名;琳琅满目——“琳琅”像玉一样美好的东西,琳琅满目就是满眼都是美好的东西。

⑥我用造句的方法理解:倾听——课堂上,同学们一边在倾听别人的发言,一边在思考。闪耀——我们即使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闪耀一次。

⑦我用画图的方法理解“鳞次栉比”。

……

【我们一起了解香港】

我来介绍香港的区徽;

我来介绍香港的区旗;

我来介绍香港的区花;

我来介绍香港的历史;

我来介绍香港的景观;

你们来看我找到的香港图片;

我来介绍香港的名人;

……

【我们一起收集资料搞展览】

我准备用彩笔画长城;

我准备剪贴有关北京的图片;

我准备用相机拍家乡的风景;

我准备从网上下载苏州的园林资料图片;

我准备用笔写一写自己的校园;

我准备设计一张有关桂林山水的手抄报;

……

7、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语文百花园六:庆祝六一联欢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准备、表演、评价、练写四个环节,达到课内外的沟通及学科间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运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

2.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精神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师生商量活动内容。

1.孩子们,你们知道再过几天是什么日子吗?(“六一”儿童节)

2.“六一”儿童节是我们的节日,我们举办一个联欢会好吗?

3.请你们自己准备节目,可以自由组合。都想准备哪些节目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指点)

二、课外学生自由组合准备节目。

三、庆祝“六一”联欢会。

1.表演节目:

(1)合唱《快乐的节日》(学生伴奏、伴舞)。

(2)讲故事《一个字》。

(3)讲笑话《写万字》。

(4)配乐古诗联诵。

朗读《早发白帝城》、《华山》;齐唱《春晓》、《风》;

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行》;齐唱《出塞》。

(5)配乐诗朗读《雨后》(并展示配画)。

(6)课本剧《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2.重点评价。

参加了今天的联欢会,我觉得同学们真是多才多艺呀!那我们来评一评,那些同学的节目演得好?你最喜欢哪个节目啊?(自由发言)

一会儿回到教室,我们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四、指导写话。

刚才同学们的节目表演得很精彩,大家看得也都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就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课件出示要求:*什么时间?我们在什么地方开了庆祝“六一”联欢会?

*在联欢会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节目?

*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学生写完以后,指名2—3名学生朗读自己的写话,大家点评。

五、展示交流。

将学生的写话展示在“学习园地”中,大家观看、交流。

8、浙义教第十册让对比贯穿教学始终《小音乐家扬科》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浙江省常山县龙绕中心校 洪永海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积累课外成语10个以上;能围绕一个意思,有条理地说一段话。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在剥削制度下,穷人孩子的悲惨命运;珍惜自己幸福的童年生活。

教学板块

一、“一比”扬科与音乐家比

1、教师在出示课题后,问:在你的印象当中,现在的音乐家是怎样的?

2、指名学生回答。(爱音乐、懂音乐、很富有、很著名……)

3、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想一想我们的小音乐家扬科与现代的音乐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先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然后让学生将课文的音乐家扬科与自己印象中的音乐家对比。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4、读文后回答。(贫穷、爱音乐、懂音乐……)

(抓住同学们回答的要点进行教学,指导学生找出描写扬科贫穷、爱音乐的句子进行训练。)

5、谢谢同学们告诉我科很贫穷,也很爱音乐,使我对扬科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老师想知道得具体一些,你能帮助我找到证据吗?

[让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教师希望得到学生的帮助,学生自然跃跃欲试。]

6、自己找,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并按学生回答顺序出示原句。

(1)说明扬科贫穷的句子:

①扬科长得很瘦弱。

②扬科的母亲是个短工,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儿,好像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

③扬科8岁就做了牧童。

④有时侯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回来篮子常常是空的,一个野果也没采到。

⑤扬科用树皮和马鬃自己做了一把小提琴。

⑥扬科躺在长凳上。

……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3)引导得出扬科穷的程度的词;(缺衣少食、一贫如洗、一无所有、揭不开锅、家徒四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让学生根据句子的描述,说出关于贫穷的词,起到了积累语言,加深理解的作用。]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些句子排队,然后围绕贫穷的小扬科说一段话。

(5)说明扬科爱音乐的句子。

①扬科很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乐声。

②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

③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④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呀!要是有一把小提琴……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意的了。

……

(6)指导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7)根据你的理解以《音乐天才扬科》为题,说一段话。

[学生从上面的排列顺序的复述性的说话,到这里的自己组织材料的创造性说话。是一次从仿到创的提升。]

(8)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①扬科爱听自然界的音乐;②扬科爱听旅店里的音乐;③扬科对小提琴的渴望。)

二、“二比”扬科与文中人物比

1、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一个家境贫穷,同时又热爱音乐的小扬科,如果我还想对扬科有更全面的认识,该怎么办?

2、引导找出文中描写小扬科的词。

(瘦弱、柔弱、恐惧、凄惨、小猫、小鸟、可怜、惊恐、眼巴巴……)

[让学生自己呈现课文中的词语,主动学习,化理解内化于无形之中。]

3、课文还写了哪些人?这些人和扬科一样吗?你又是从哪些句子中知道的?

①监工解下腰带,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要他永远也忘不了。

②忽然屋角里有个睡得迷迷糊糊的声音在粗鲁地问:“谁在那儿?”

③管家最后决定:“打他一顿算了。”

④更夫点了点头,夹起扬科,像夹一只小猫似的,把他带到一个小木棚里。

4、指导朗读这些句子。

5、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在下面这些括号中应填一些什么词呢?

( )的监工 ( )的更夫 ( )的管家 ( )的仆人

(狠毒 残暴 毒辣 粗鲁 吝啬 毫无人性 灭绝人性 以强凌弱 狗仗人势 仗势欺人 穷凶极恶……)

[又一次引领学生超越文本、积累词语。]

4、填了这些词以后,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此时想对扬科说、想对监工说、想对更夫说……真如泉涌一般,使情感的体验与内化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三比”扬科与同学比

1、小扬科是一个人才,他爱音乐、懂音乐,但他生不逢时,他只是摸了一下小提琴就被毒打致死,你有什么想法?

2、想想扬科,我们的童年真是太幸福了。教师出示一首残缺的诗,让学生讨论并试着填写。(括号部分残缺,所填供参考)

我与扬科比童年,扬科是苦我是( 甜)。

扬科 牧童住屋檐,我是学生 (把书念)。

扬科吃菜自己挖,我吃(肉鱼)嫌淡咸。

扬科摸琴挨皮鞭,我打破碗 (把地怨)。

扬科有伤无人治,我得感冒 ( 进医院)。

( ) ( )。

我与扬科比童年,珍惜幸福( 记心间 )。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小诗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是该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极好的机会。]

3、指导学生有感情读诗,背诗。

设计说明:

1、以“对比”为主线。不难看出,本课教学由三大板块组成。(扬科与印象中的音乐家、与课文中的其他人物、与同学们自己的对比)这三大版块的起点都是对比,对比贯穿了全篇课文。通过对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以亢奋的心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而这三次对比,又好似三步台阶,使学生的同情扬科、憎恨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得到步步升华。

2、以“朗读”为基点。课文的篇幅较长,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多次地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描写扬科贫穷的句子,描写扬科热爱音乐的句子,描写扬科受尽凌辱、折磨的句子的朗读指导,以句串段,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以“运用”为目的。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超文本语文信息的积累与运用。如:表示扬科贫穷的词、填写形容监工、更夫等的词,这里的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运用与积累相互交织的动态过程。学生能根据理解写出词,这就是运用,而通过交流又在原有的认知结构树上增添了枝叶,这也是积累。又如:填诗练习中,看是几个小括号,但他需要学生有一种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资料提供者:

9、感悟与运用促进言语与情感和谐同构:第十一册《匆匆》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吉春亚

设计理念:

促进言语和情感同构共生的机制是什么,主要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言语实践的方式很多,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体现感悟和运用。感悟是情智交融的,是人心与文心的融通。感悟重于综合,是一种整体的感知。感悟的方式中诵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言语和情感的感知活动,背诵又是全息感悟言语的学习方式。运用是言语实践的本质内涵,是学生调用已有经验和语言为新的表达服务,用自己新生成的言语去感动自己、影响他人的有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能有力的促进学生言语和情感的同构共生。

设计特色: 感悟、 积累、运用

教学流程及意图:

一、初读课文,畅说感悟

1、一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课文,提倡边读边动笔圈画。

2、初说感悟。

师:同样读一篇文章,每一个人的感受会不一样,你大家自由谈一谈你与课文对话后的感悟。

学生自由说完不同的感受时,教师应引导其言语表达的正确、通顺。

3、二读课文。要求结合同学对文章的感受再用心来读读课文,看看自己对课文言语的感受是否加深一些。

4、再说感受。

此环节是学生在没有接受老师任何点拨的情况下,直接触摸感受文本,自由探索的言语实践活动。初读课文后,又结合学习伙伴间的合作交流再读课文,能提升自己独特的感悟。学生感悟时,所关注的对象包括言语和言语所含的作者的情思,还有学生个体自身的情思,因而,同样读一篇文章,就有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应。

提出自己还不理解的语句。

有的可以随即解决,有的在下面的朗读积累环节中体会。

二、反复诵读,积淀感悟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过度)虚度光阴,无奈可惜,前途不明、伤感彷徨。这份复杂心情,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朱自清有,其实你也有、我也有。把这份情感凝聚在我们的朗读中。

1、学生自由有感情的朗读整篇课文。

2、教师提示对“日子匆匆,一去不复返,逝去如飞的感慨”不仅写在脸上,而且是发至内心,让学生再读读课文。

(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一栋雄伟的楼宇,一曲华彩的乐章,如果将它拆分成多少梁柱,多少音符,就失去了整体的美。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在琅琅的书声中体验言语的节奏感、音韵感。整体的多次的朗读,课文言语和精神营养就会转化为学生心灵的有机部分,就会成为学生语感结构和精神系统中有活力的细胞)

3、学生展示朗读的情况。

师:课堂上最美的是书声,在匆匆逝去的时间里,我们一遍一遍地拥抱课文的言语。你还想读哪些语句呢?

每个人学生选择展示朗读水平的语句肯定不一,教师应随机进行指导、点拨、解难。

如: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我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三、积累语言,运用情景

1、学生背诵。

师:熟读成诵,你可以选择其中几个句子或者一个章节,在将要轻轻悄悄流逝的5分钟内进行背诵,让自己欣赏的语句留在心中。

2、情景运用。

师:(课件出示一组音乐风光MTV片)有这么一个配乐的优美的风光片请大家欣赏,可惜的还没有配上朗诵词。大家看如何为他解说呢?

学生看完MTV片后,用刚才积累背诵的语段为其配上解说。

(试图挖掘言语形象、言语内涵、言语情感的结合点,使积累与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驱动学生一颗颗灵动的心,诱发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个性表达。

1、拓展激情

师:古今中外的一代代人,从家境贫困的乡野村夫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从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深沉智慧的哲人志士······当面对人生短暂,岁月匆匆,或如何使自己在世上留下深深的痕迹发出许多感叹。

课件出示:

孔老夫子面对流逝不返的河水,感慨:“逝者如斯夫!”

三国枭雄曹操,手捧美酒,无限忧伤:“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唐代诗人刘秋娘说:“有花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著名散文家林清玄说:“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我们 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虽然这几步很小很小,但收获却很大很大。

吉老师说:“好好的把握业余时间,你就能挖掘出源源不绝的幸运之泉!“

同学们,你们会怎样说的呢?请动笔把心中想的写下来。

2、个性表达。

这种运用,学生有积极活跃的精神活动,它能使所积累的词语在运用中增殖,又能使学生在运用中生成新的新的言语和新的思想。且“每一种话语,每一种语体(风格)每一个发音的背后,都蕴藏着(典型的、独特的)言说者活生生的个性”(《文本对话与人生》巴赫金)

五、扩大阅读,综合学习

布置学生或收集朱自清的诗文,或收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等办专题小报。

(从“小课本”和“小课堂”中走出来,使学生在宽广的心境中,在活跃的状态下学语文,让言语和精神同构,提高言语感悟和运用的能力)

刊于〈〈小学教学参考〉〉2004年第3期

作者邮箱: bjjchy@sina.com资料提供者:

10、第十一册《音乐之城维也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用了7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这座音乐之城,而且也十

分生动地告诉我们音乐的神圣和维也纳以及人们平凡的生活已经融为了一体,是

一座独具特色的、名副其实的音乐城。

课文由《蓝色多瑙河》这首施特劳斯的风靡全球的乐曲将我们引到了多瑙河,又

由多瑙河的发源地和流经的地方把我们引到了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这座音乐之城

,并且夸张地告诉我们奥地利只有两样东西:多瑙河和音乐,也可以说是一样东

西,因为多瑙河和音乐已融为了一体,不可分割。而且只有来到维也纳你才能感

受到音乐的神圣是怎样地化为平常,而这种平常又是怎样地筑成不朽的神圣。这

是课文前三段的内容。4、5、6、7这4个自然段又从维也纳的大街小巷、公园、音

乐厅、剧院这些地方无处不充满了音乐,进一步告诉我们维也纳是个音乐之都,

是全世界热爱音乐的人们向往的地方。

课文字里行间在告诉我们这座城市是个音乐城,音乐、城市,以及这里的人们的

平凡的生活已经融为了一体。这一点正是作者慨叹、赞美、向往的。但是对学生

来说,这一点却不容易理解,教学时要注意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5个字。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这座城市的特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的赞美和向往的思想

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停顿,在朗读中能表达出自己的

赞美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维也纳城市的图片,多瑙河和维也纳森林的照片,各个音乐家的塑像的照片,来

自维也纳的音乐。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识的生字中,“寓”“孕”是整体认读音节。要求会写的字中,“碑”与

“牌”容易混淆,“寓”的倒数第三笔和倒数第二笔不是一笔写成的。

2.朗读指导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指导朗读可以把重点放在第2自然段和第5、6、7自然段上。

注意断句、语调和停顿,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2自然段中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数字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到虽然多瑙河在奥地利

境内只有350公里长,但这一段多瑙河却孕育了一大批伟大的音乐家,使奥地利、

多瑙河与音乐融为了一体。

第5自然段里介绍了几位著名的音乐家的雕塑,在反复的诵读中认识他们,感受他

们带给后人的无限的音乐魅力。

第6、7自然段重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味,一

起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

3.阅读教学

(1)欣赏《蓝色多瑙河》,由对这首乐曲的了解和介绍引入课文的学习。

(2)熟读课文,在小组内进行研究性学习: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城”

?讨论可以引导学生由整体入手,先通篇感受全文,然后再逐段去品读,去理解

,去赏析。

(3)课文中有很多句子含义深刻,组织学生讨论学习,结合“音乐、维也纳,以

及人们平凡的生活之间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问题来深入研读课文内容

,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来学习和理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懂文章。

(4)对于维也纳,学生应该有兴趣了解得更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

懂的和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同学间可以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组织大家搜集资

料,研究解答。

(5)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对维也纳的赞叹和赞美无不表现在字里行间里,采用的是先

总写,然后再分别加以说明的写作手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味。在分

别叙述时是抓住地点的变化来写的,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在维也纳音乐无处不在

。文中有许多词语运用准确而优美,弄懂这些词语的含义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

理解,词语的解释可以参考积累栏目里的1、2题。

4.活动提示

(1)默读

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默读速度,一分钟内应该能读三百字左右。

(2)思考与交流

这两道习题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独立去完成,在学习中尝试着独立去解答,如有不

懂的问题能够大胆质疑。

在维也纳,音乐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和这座城市以及人们的生活融为

了一体,它们密不可分。集中表现音乐和维也纳以及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的语句

是:

在奥地利人的眼睛里,我们只能找到两样东西:多瑙河和音乐。这两样东西也可

以说成是一样东西,因为有时候我们确实无法分清究竟是多瑙河激起了奥地利人

的音乐灵感,还是奥地利人惊人的音乐天赋为多瑙河带来了无穷的浪漫。

一位奥地利人说,音乐在奥地利只不过是一件每天都不能缺少的却又是十分平常

的东西。也许真正的神圣恰恰就寓于平常之中。

一位曾在维也纳留过学的朋友说,只有来到维也纳,我们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神圣

是怎样地化为平常,而这种平常又是怎样地筑成不朽的神圣。

维也纳是音乐家的都城。

也许维也纳拥有的一切就是音乐所应该拥有的一切。

在维也纳的大街小巷,在多瑙河畔的林荫之间,从黎明到黄昏,直至深夜,处处

都有人像这座铜像所表现的那样在专心致志地拉着他们心爱的小提琴。这些人中

有沧桑的老者,也有如花的少年。

每岁之末,它将使整个世界变得出奇地安静,音乐厅中的人们就像晚霞中的羊群

,正虔诚地聆听着那美妙的和声,去迎接一个新的春天。

“维也纳拥有的一切就是音乐所应该拥有的一切”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文

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为什么说维也纳所拥有的一切就是音乐所拥有

的一切。

(3)拓展与运用

指导学生查找课文中列举的音乐家,查找他们的生平介绍、主要作品,以及与

他们有关的故事等,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指导学生说说对自己影响较深较大的音乐作品,再说说对自己产生影响的原因

。也有可能有些孩子对此没有感受,那样就指导学生在交流时学会倾听,也可以

从现在开始留心音乐,引导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

(4)积累

主要是指导学生在读文学习时,自己积累优美的词和句,不断地丰富自己。下面

给出一些词语的解释,仅供参考。

当之无愧:完全有资格承受某种称号或荣誉等,没有可愧疚的地方。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

循环: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不朽:永存;永不磨灭(多用于精神事业等)。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

刺目的的文学作品。

装饰:装点修饰;指装饰品。

逝去:在世界上消失。

纪念碑:为纪念重大事件或有重大功绩的人而立的石碑。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经典: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著作;指宣扬宗教教义的典籍;指最重要的具有权威

性的著作;(著作或作品等)具有典型性、权威性。

风靡全球:像风吹倒草木一样,比喻事物迅速地流行开来。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而满足的样子。

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学生对这篇课文中的一些词句不易理解,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联系通篇文章去揣摩,借助相关资料去理解。教师也要多方搜集资料,更多地给学生一些形象直观的图片、文字和音像资料,让学生理解人们能深深陶醉在维也纳这座音乐的圣殿里的感受并受到感染。

11、第十一册《七子之歌》教学设计

1.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学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2.让学生通过查阅背景资料和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感受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澳门”一节。

1.让学生在诵读这首诗歌的过程中,了解有关历史,体会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背诵第一节。 让学生在诵读这首诗歌的过程中,了解有关历史,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 搜集有关“七子”的历史资料。阅读闻一多的诗作。

《七子之歌》歌曲磁带。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今天,咱们一起来听一首歌——《七子之歌》。 2.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3.这是澳门回归祖国之前诞生的一首歌,这优美的音乐,这深沉的情感,把我们带入了歌中描述的境界。你明白歌曲中蕴涵的内容和情感吗?我们仿佛听到,澳门在呼唤祖国母亲,在呼唤回归。你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了1999年迎接澳门回归而作,它在1925年就诞生了。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七子之歌》。

5.这首诗歌的名字来源于诗经中的一首诗,表达儿子对母亲抚育劳苦的感激和怀念。

二、初读诗歌,把诗歌读准读通 1.这首诗作者是谁呢?(闻一多)简介作者闻一多。可以由学生根据搜集的有关资料来介绍。1925年3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身经历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同胞所受的侮辱而愤怒。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

2.理解题目的意思。“七子”指的是什么?根据搜集的资料,了解“七子”是指: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作者把它们比作祖国的七个儿子。 3.教师范读诗歌。 4.自由读诗歌,读准生字读音。

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画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也可以先读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5.同桌互相听读诗歌,将诗歌读准读通,交流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 6.指名读生字“澳、虏、啕”,组词,如:澳门、俘虏、号啕 7.指名读诗歌,注意读准“襁褓、啖、嗍、号啕、狞恶”的字音。

8.交流诗歌中不理解的词语,如:妈港:葡萄牙人给澳门起的名字。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狞恶:(面目)凶恶。号啕:形容大声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认读生字。听写生字、新词。 2.“七子”指的是什么?(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出示地图:指出这七个地方。)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澳门》和《香港》,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

二、诵读理解,体会感情 1.学习“澳门”一节。

(1)请一位同学读第一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自己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澳门离开母亲太久了,怀着渴望回归的强烈感情)

(2)从哪儿体会到的?(板书:太久了,梦寐不忘,我要回来) 在这三百年里,他们抢去的是“我”的肉体,但抢不去的是什么?(“我的灵魂”、那颗中国心) 理解“梦寐不忘”。(睡觉做梦都不忘记)

(3)你还从哪儿能体会出来?(“我要回来”)你能在读中让大家都体会到儿女漂泊在外渴望回家的那种强烈感情吗?谁还想来试试?(齐读)同学们,你们了解澳门吗? 澳门,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侵略者在澳门犯下的罪行令人愤慨,中国同胞所受的侮辱令人愤怒。那种想念祖国、渴望回归的情感在闻一多的笔下跃然纸上。同学们能有感情地读这首诗吗?(指名读、教师范读、男女生分读。背诵) 过渡:“澳门”这一节诗表达了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的强烈的感情。

“香港”和“澳门”是有着同样经历的“孩子”,也是多么想回到母亲的怀抱、感受母爱的温暖哪。 2.学习“香港”一节。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自学“香港”这节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可联系上下文,也可以查字典,或同学讨论。有感情地读:小组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读、小组成员齐读、男女生分读、每人一句表演读等。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孩子”如今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了吗?什么时候回归的?(香港:1997年7月1日。澳门:1999年12月20日) 2.出示香港、澳门回归资料。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此时此刻,如果闻一多先生还健在,当他看到香港、澳门回归,他会有怎样的心情?是的,祖国统一不仅是闻一多先生几十年前的心愿,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四、作业 1.把这两节诗的生字词写两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澳门一节。

板书设计:七子之歌(节选)离开太久 身份虽微 澳门香港梦寐不忘 地位险要 我要回来!

教学设计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