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教学设计

搜索51费宝网

《三月的原野》教学设计一等奖

《三月的原野》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3-06-19 12:33:03

类别:教学设计

《三月的原野》教学设计一等奖

1、《三月的原野》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品味文中描写原野景色的句子,体会春天到来时人们的欣喜之情。教学准备:录音机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你喜欢春天吗?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共同领略著名女作家萧红笔下的春天的原野!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朗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读后汇报: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问题。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结果,读准下列生字并组词:胀、欣、籽、鸦、棉、粪、觅、巷、咩、坎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 3.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仔细读读相关语句琢磨琢磨,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校正读音。四、作业:带着自己的理解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春,预示着生机,预示着活力。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三月的原野,来感受北国的春天。(板书课题)二、理解感悟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北国的春天到来了。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初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说一说。三、交流阅读体验 (1)从小草的描写感受到春来了[课件出示语句]“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抓住“透出”“转折”“欣幸”等词语感受小草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从孩子和母亲对话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尤其是孩子的那份惊喜,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从对小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严冬悄然退去,春意已近。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文中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感受? (2)“抢根菜的白色的……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理解“天气一天暖似一天……”这句话,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生交流。从河冰发了、苦闷而又奔放的流,乌鸦觅食,飞舞的杨花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大地下涌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作者对初春田野上的景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你看,有动态的:羊羔的叫声,河冰在流,乌鸦、杨花在飞;有静态的:小草、蒲公英;有颜色:绿色的小草,白色的抢根菜籽儿,变黄的榆树;还有石子打船的声音。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四、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 1.师: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嫩芽、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从这些,你都会感受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2.作业:寻找春天,注意事物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全班交流,练习口语表达 1.师:读了《三月的原野》这篇文章,不禁会使人赞叹:好一派生机呀!在寻找了春天之后,或许你从心底里萌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或许你这才真正理解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或许你还想了很远很远……来,展开你的想象,发出你的感慨,说出你对春天的认识吧。 2.学生说自己寻找到的春天,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提出疑问或建议。二、尝试拓展阅读,积累语言推荐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课后搜集、阅读与春天有关的文章、诗歌、谚语等,并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本子上,也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草 惊喜 蒲公英河冰化了 2 三月的原野可热了强烈 呼唤 杨花装满了心坎

2、《三月的原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品味文中描写原野景色的句子,体会春天到来时人们的欣喜之情。教学准备:录音机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你喜欢春天吗?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共同领略著名女作家萧红笔下的春天的原野!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朗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读后汇报: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问题。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结果,读准下列生字并组词:胀、欣、籽、鸦、棉、粪、觅、巷、咩、坎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 3.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仔细读读相关语句琢磨琢磨,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校正读音。四、作业:带着自己的理解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春,预示着生机,预示着活力。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三月的原野,来感受北国的春天。(板书课题)二、理解感悟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北国的春天到来了。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初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说一说。三、交流阅读体验 (1)从小草的描写感受到春来了[课件出示语句]“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抓住“透出”“转折”“欣幸”等词语感受小草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从孩子和母亲对话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尤其是孩子的那份惊喜,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从对小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严冬悄然退去,春意已近。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文中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感受? (2)“抢根菜的白色的……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理解“天气一天暖似一天……”这句话,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生交流。从河冰发了、苦闷而又奔放的流,乌鸦觅食,飞舞的杨花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大地下涌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作者对初春田野上的景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你看,有动态的:羊羔的叫声,河冰在流,乌鸦、杨花在飞;有静态的:小草、蒲公英;有颜色:绿色的小草,白色的抢根菜籽儿,变黄的榆树;还有石子打船的声音。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四、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 1.师: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嫩芽、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从这些,你都会感受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2.作业:寻找春天,注意事物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全班交流,练习口语表达 1.师:读了《三月的原野》这篇文章,不禁会使人赞叹:好一派生机呀!在寻找了春天之后,或许你从心底里萌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或许你这才真正理解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或许你还想了很远很远……来,展开你的想象,发出你的感慨,说出你对春天的认识吧。 2.学生说自己寻找到的春天,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提出疑问或建议。二、尝试拓展阅读,积累语言推荐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课后搜集、阅读与春天有关的文章、诗歌、谚语等,并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本子上,也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草 惊喜 蒲公英河冰化了 2 三月的原野可热了强烈 呼唤 杨花装满了心坎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诗经?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了,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游吧。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

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3.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中悟意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

①让学生了解诗、词、曲。

西江月: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词的题目,它与这首词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如我们学过的《忆江南》)

天净沙:曲牌名(它也是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曲的题目,它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曲的题目是秋。)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诗,诗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词盛行于宋代,它的调有定格,句子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双调之分。单调就只有一段,如《忆江南》,双调就是分为两大段,即上下两片(阙),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天净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种),曲盛行于元朝,体式与词相近,它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多使用于口语,句式较为灵活,语言也比较通俗。

②解释个别词语。

别枝惊雀: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见:同“现”。听取:听到。

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两三点雨。

茅店:乡村小客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②通过阅读,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词人把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整首词体现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也正是作才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

《天净沙·秋》这首曲是元代散民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但其中没有秋景的清萧,没有悲凉的情绪。有的却是色彩鲜明的美丽的秋景。如曲中的“白草”“红叶”“黄花”三个词语,让我们感觉到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鲜明。同时,全曲没用一个“秋”字,却传达出了浓郁的秋意。整首曲诗人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曲中,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5.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课后背诵这两首诗歌。

2、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 

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

教学重点提示: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建议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十五夜望月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领会诗中美好的意境和委婉的别离思聚的情思,以及由己推人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一、朗读这首诗

1、请两名同学朗读这首诗;

2、请全班同学边揣摩诗情画意边进行朗读2遍;

3、老师范读这首诗;

4、全班集体朗读这首诗2遍。

二、教师简介作者

王建字,唐代宗进士。一生困顿,晚景尤为凄凉。为官在外,常与家人别离。

三、师生共同分析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哪一家。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四、分小组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我的思念是圆的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朗读训练。

3、展示咏月诗句和自我创作的咏月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中表露出来的浓郁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作者

艾青,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著名诗篇。他的一生曲折坎坷。1929年,中学毕业后的第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有感于中国的民族危机回国,开始画画和诗歌创作,1932年7月,被诬陷为阴谋颠覆政府,判刑6年,1935年10月出狱。在狱中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解放后,1959年被错划为右派,此后一直蒙受冤屈,直到20年后的1979年才得以洗雪。

1983年,诗人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后,内心那淡漠的亲情日益浓郁起来。诗人托今追昔,想到心灵上的挚友和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已经离世,而自己仍活着,自然产生一种沉重而凄惨的孤独。由于诗人自身心境开阔,性格豁达,写下此诗表达自己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念。

二、朗读这首诗

1、学生个人朗读这首诗2遍。

2、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由诗人创作背景入手分析。

“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情感上的东西,诗人渴望团圆,渴望美满。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圆最亮的”诗人由思念到圆月,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月儿常圆吗?不圆时又是如何的一番情感啊?人们在看月的时候常常会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激起人们对个人命运的遐思。

诗人由眼前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引出自己渴望亲朋团聚的情感。

3、学生个人朗读这首诗2遍。

4、请同学简述一下这首诗的大意。

5、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1遍。

三、展示咏月诗名

1、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曹植《怨歌行》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7、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8、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9、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10、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唐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

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1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

13、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唐刘方平《秋夜泛舟》

14、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

15、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16、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17、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送春》

18、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苏轼《前赤壁赋》

19、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四、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十五夜望月〉;

2、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第二课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从写月或月光的诗句入手,进入新课。

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初读课文

1、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预习检查”。

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

教师范读(录音范读)。

学生一齐朗读这首词。

2、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精读课文

(一) 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二) 这首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四、研究讨论

1、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2、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3、“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五、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诗篇,写一首四句以上的咏月小诗。

5、三上册语文《石榴》教学设计《石榴》教学设计

《石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章主题;

2、学习形神兼备的状物手法;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三、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形神兼备地状物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古往今来,“垂杨”“腊梅”之类的植物历来是文人墨客的笔下宠物,但现代作家郭沫若却对石榴情有独钟,而且还赋予了石榴“夏天的心脏”的美誉。石榴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本节课我们来一睹石榴的风采。

二、 导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感悟作者对石榴的赞美之情;

2、朗读课文,按照“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理清文章层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读文章2——6段,思考问题:

1、作者从石榴的哪些方面表现石榴树的“最可爱”?

2、通过什么方法突出了石榴枝叶的特征?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石榴的花朵?

4、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写石榴的果实?

(三)、精读课文,拓展能力

通过学习石榴的敢于同骄阳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美,你有什么启发和感受,写一写并说一说。

三、 板书设计

爱 石榴 赞

枝叶 花朵 果实

敢于同骄阳斗争毫不示弱的

精神美

颂扬民族的美好情操

表达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石榴》教学设计【2】

目标设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用“先……逐渐……最后……”说一段话。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以及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抓住石榴花的色、形、多,指导朗读。

2、帮助学生了解石榴成熟的过程和石榴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第三自然段最后两个拟人句的理解。

课前准备:

石榴实物,石榴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认真地读了课文,做到了正确、流利,但是这样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感情,细细品味课文,就像真的到了石榴园看到了石榴树一样。

二、理清层次

1、这篇课文介绍了石榴的哪些方面?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

2、板书:花、果

三、学习第二段

1、课文第二节主要写了石榴的花,写得很美。请你自读第二节,看看石榴花美在哪儿?用“——”画下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词。

2、指名回答,相机指导:板书:火红(石榴花的颜色很美,像火那样红,请同学们看,这就是石榴花(实物)颜色多么鲜艳!)

密盛(“密”是什么意思?稠密,一朵花紧挨着一朵花,“盛”是什么意思?旺盛石榴花又多又旺,就是越开越密,越开越盛。)

吹(出示实物):小喇叭一吹就响,石榴花怎么吹也吹不响,为什么课文中说“石榴花正鼓着劲儿在吹呢”?(1、样子有些像;2、石榴花开得很大,花瓣盛开着,就像能吹响一样)吹一首什么歌呢?

3、石榴花真美,它的颜色鲜艳,形状可爱,开得又密又盛,我们要通过朗读,读出它的美。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要读出重音,请同学们先自己练习。

4、点名读:相机指导,小老师范读、练读,指名读。

老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看到了美丽的石榴花。

四、学习第三段

石榴花美,石榴果就更有意思了。

1、出示投影: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齐读)

2、默读第3节,哪一句话写出了石榴成熟的过程?请你用铅笔划下来。

3、板书:先……逐渐……最后……

①作者用上了这些词写出了石榴成熟过程中的颜色变化,这样写很有条理。

②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这个关联词也来说一句话,比如:日出时颜色的变化;春天树木叶子颜色的变化;果实从小到大的变化等等,同位互相说一说。

4、成熟后的石榴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一读。

①这两句话写得太有意思了!作者把石榴当作什么来写?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你瞧,在作者的眼中,石榴是有生命的,像一个可爱的娃娃。石榴它不仅会笑、会动、还会说,这样写能使文章更生动。

②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③指名读,看他读得能让大家都喜爱上这些石榴娃娃吗?

④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要说出好,好在哪儿?(笑得多开心!)不太好,应该怎么读?

⑤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那活泼可爱的石榴娃娃,请看你的两张照片,哪一张石榴笑得咧开的嘴,哪一张笑破了肚皮?(看图)

⑥你们成熟了,你们是怎样扒开叶子张望,怎样向人们报告喜讯的呢?你们做做动作,说一说,同位互相表演一下,现在老师读句子,谁愿意到讲台前表演呢?(提示:“张望”是朝一个方向看吗?是只朝近处看吗?)(告诉大家什么喜讯?……)你的喜讯我听到了。

下面请一位同学把第3小节连起来读一遍,看看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写出石榴成熟的过程的。

五、学习第四段

1、下面我们去摘一个石榴看一看,尝一尝吧!

2、自读第四节,你认为哪些词写得好,请你用笔划下来。

3、讨论交流:什么是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呢?老师剥开一个石榴,你看一看就知道了,石榴子儿有红的,有白的,还亮晶晶的,这就是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4、你尝尝什么味吧!(请两位同学来尝、说)你说得我们都流口水了。

5、请大家有感情地练读第4节,看谁能读得有滋有味。

6、读得真好,老师都流口水了。

六、迁移练习:(出示桔子、香蕉、水蜜桃等水果)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水果,请你选择你最喜爱的一种,欣赏它们各具特色的外形,去品尝它们独特的味道,然后按照《石榴》这一课的写作方法把它写下来。

板书:

16、石榴

花:火红、茂密、吹

果:先逐渐最后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按照石榴的生长过程(即:抽枝、长叶、开花、结果。)来描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同时我认为也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此文结构明朗,详写了石榴的花和果(就这两者而言,果更为突出。)故在教学中重点应把握这两点展开。

第二自然段写了枝条、嫩叶和石榴花,重点写出了花。分别写了花的色:“火红”;花的多:“越开越密”、“越开越盛”;花的形:“小喇叭”。写出了石榴的活泼、美丽,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石榴的美。

第三、四自然段它的果实——石榴。主要写了它的两个方面:

一、课文的第三节,写石榴的成熟过程及它的外形。它的生长过程是:结出小石榴——天天成熟——熟透了;它的外形(随着生长过程而变化):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对熟透了的石榴描写特生动: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此段写出了石榴成熟的欢喜,同时也是作者及农民伯伯内心的喜悦!此外此段也突出了石榴所特有的特征:即成熟后易破皮!

二、课文第四节,写石榴子粒的形态和它滋味。此段学生易于掌握。但有一词“玛瑙”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我们可以找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段另有一重要训练项目——让学生仿写。

6、《白杨》《桃花心木》《乌塔》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

22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①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②作者及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

二、学习课文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 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 ,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五、板书设计:

山水比兴 引陋室 何陋之有

对偶 拟人 描环境

衬托 对仗 夸朋友

虚实 对比 话生活不陋

类比 暗含 立志向

引经据典表态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主品评这篇课文美在何处,然后逐步品析文章,突出文章精辟的语言美、精妙的形象美、隽永的意蕴美。背诵课文,对照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

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指导学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九、板书设计

精辟的语言

美好的形象

隽永的意蕴

教学后记:

教学中加强朗读背诵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

小编寄语:欢迎来,为了方便您寻找资料,信息,请将本页加入收藏!

7、《我的老师》说课教学设计 《我的老师》第二课时说课教学设计

《我的老师》说课设计 《我的老师》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老师》。

一、说教材:

本课是西师版教材第九册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从孩子的视角看,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述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爱和执著的追求。后接《阳光很活泼》、《信任》、《网上呼救》等。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主题,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怀。本篇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老师的回忆。第二部分(4--5段)写刘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热爱与尽责。第三部分(6--10段)写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情景,展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执著追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能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中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刘老师哪几件事,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指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是倒叙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交流、体会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刘老师的性格特点,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通过词句的学习和事例的学习,了解刘老师的性格特点,体会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来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倒叙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准备:

1、师生了解女娲的传说。

2、搜集描写人物性格的精彩片段。

教法、学法:

1、引导法、谈话法、媒体演示法、片段赏析法等。

2、自读自悟、激情朗读、精彩片段赏析法等。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地摇摆着,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花举起了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嬉耍,引动无数人仰望天穹。就是在这时,作者苏叔阳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老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时时想起刘老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文,说说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同学们读了课文,刘老师在你们心中肯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描写刘老师放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把感受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想你读懂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潜心感悟

学生汇报自读自悟的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精彩片断,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1、刘老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重点段落和句子。

(1)、“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这是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你们从外貌描写中体会到刘老师的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到刘老师的忠厚与慈祥。

(2)、“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

a、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刘老师什么性格特点。(诙谐和乐观)

b、但每个同学都知道这不是真的,这是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笑话,同学们笑过之后并不高兴,反而有“一股酸涩的感情”这是为什么呢?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刘老师那种积极乐观、虽自己身有残疾,也不对生活和工作失去信心的一种生活态度。

(3)、“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脚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上课时板书的艰难、迅速,结合想象去感悟刘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a、读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b、他每转一次,为什么会引起同学们一次激动的心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刘老师由于身体残疾,行动不方便,还坚持给我们上课,这让我们看到他是那样的可怜又可敬呀。

c、有感情地朗读。

(4)、“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莺带动着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不要管我,我自己来!”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执著追求,乐观、有活力。

a、读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b、这情景给了我怎样地感动?

c、我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d、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渡:学习课文后,刘老师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诙谐乐观、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的热爱)

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们敬爱的刘老师。朗读课文一二段,讨论: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境,作者就会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

(1)、老师出示第二段文字,学生自读。

(2)、引导学生体会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抓住“染上、摇摆、舒展、举起”等词。

(3)、感情朗读。

(四)、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通过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两个具体的事例表现出了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首先来比较这两个片断。

出示片断1: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姓刘,他的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健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拐杖,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为学生们讲课.逢到要定写黑板的时候,他用圆木拐杖撑地…….一次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这情景也使我深深感动…….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思考:与课文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出示片断2:

我的老师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地摇摆着,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花举起了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嬉耍,引动无数人仰望天穹,我的心也随着飞上了云端。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教我们历史课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健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拐杖,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为学生们讲课.逢到要定写黑板的时候,他用圆木拐杖撑地…….一次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这情景也使我深深感动…….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引导学生总结出:利用倒叙的记叙方法,可以引起读者的思绪,激发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八、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开头:描写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具体上课时:诙谐乐观、对工作认真负责倒叙

事例放风筝:对生活热爱、有执著的追求

结尾:与少年对比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资料提供者:

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法,导入新课。
1 小黑板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2 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3 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 板: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
1 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
(学生读课外搜集资料中的有关内容)
2 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
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
1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
(为这里应读wéi)


2 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 小黑板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异客 逢 倍 遍 
4 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
5 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
6 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1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 学生小小组讨论。
3 交流。
我认为( )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 )4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
4 配乐吟诵。
(五)课外延伸。
1 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
2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你知道它这时的具体含义吗?
3 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业:
1 搜集思念主题的诗,歌曲等。
2 小练笔: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0、《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

期末测试题(二)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2分)

A.挑剔tī 瘟神wēn 踹到chuài 高亢kàng

B.嗥叫háo 一栋dòng窗棂líng 翘起qiào

C.跳踉liáng 白痴chī 趔趄lièqie 嫉妒dǜ

D.湍急tuān 自诩yǚ 遐想xiá 缓颊jiá

2.下列词语中没有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大逆不道 随声附合 不可救药 钦差大臣

B.手急眼快 骇人听闻 到背如流 踌躇满志

C.耀武扬威 昂手阔步 晴天霹雳 逞强好胜

D.仗势欺人 稳操胜券 皇亲国戚 嬉皮笑脸

3.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 )(2分)

A.孰若吾得专焉。

孰若:哪里比得上

B.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幼愿:年幼又老实。

C.那真是理想的衣服。

理想: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

D.没有人呵斥我,指摘我。

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4.(2010·宁波市)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如果说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 ;如果说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 ;如果说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 。

(1)沃壤千里 (2)繁花似锦 (3)星光灿烂

A.(1) (3) (2) B.(2)(3)(1) C.(3)(2) (1) D.(2)(1)(3)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个字)(2分)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6.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了解答题。(4分)

(1)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请写出他的两篇童话的名称:《 》《 》

(2)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描写了先后发生在官渡、赤壁和夷陵的三个弱军打败强军的故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用一句话写出故事情节。

7.(2010·湖北黄石)为了解青少年的情感倾向,某中学对100名学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数据如下表,请你对表中信息进行探究后写出结论。(3分)

调查内容 人 数 了解程度知道父母生日知道好友生日知道偶像歌星生日

完全知道307490

知道一点但不完全48197

完全不知道2273

结论是

二、阅读理解(52分)

(一)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8-13题。(16分)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大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狠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8.加点字注音。(2分)

⑴ 目似瞑 ( )

⑵ 尻尾 ( )

⑶ 假寐 ( )

⑷ 狼亦黠矣 ( )

9.释加点的词。(3分)

⑴ 其一犬坐于前 ( )

⑵ 一狼洞其中 ( )

⑶ 屠自后断其股 ( )

10.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⑵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1.短文是怎样表现狼的狡猾的?(2分)

1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什么地方?(2分)

13.作者对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3分)

(二)阅读下面课内文字,完成14-17题。(10分)

农夫和蛇

有位农夫,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大善人。一个隆冬时节,他在村口遇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他觉得这条蛇挺可怜,就发了善心,把蛇拾起来,放在怀里,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它。

蛇得到了温暖,渐渐的苏醒过来了,等到它恢复了体力,活动自如时,便露出了残忍的本性,在农夫的胸脯上,凶狠地咬了一口。原来这是一条毒蛇,农夫受了致命的伤害。蛇毒很快布满了农夫的全身。当农夫到家时,求医治疗已经来不及了。

农夫在临死的时候对家里人说:“你们要记住我这血的教训,我因为怜悯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

14.《农夫和蛇》选自 ,相传为希腊被释放的奴隶

所作。(2分)

15.文章第一句话“有位农夫,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大善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6.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3分)

17.这则寓言故事与中国的一个成语意思相近,这个成语是什么?(2分)

(三)(2010·江苏徐州)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8-21题。(14分)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之建

①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冷月和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他,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所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了,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④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泥土,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而背阴山坡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⑤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作了春天的天空呢!

(选自2010年3月26日《广州日报》,略有改动)

18.文章开关写杭州西湖的春天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霜花的变化来写春天来临的过程。请你把第②段中太阳升起后霜花颜色的变化写在下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为标题的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0·浙江宁波)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22-25题。(12分)

买馒头

①家后面市场里的馒头摊,做的山东大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

②每天下午四点,馒头开笼的时间,闻名而来的人就会在馒头摊前排队,等候着山东老乡把蒸笼掀开。

③掀开馒头的那一刻最感人,白色的烟雾阵阵浮出,馒头--或者说是麦子--的香味就随烟四溢了。

④差不多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不管是馒头、花卷、包于就全卖光了,那山东老乡就会扯开嗓门说:“各位老乡!今天的馒头全卖光了,明天清早,谢谢各位捧场。”

⑤买到馒头的人欢天喜地地走了。没买到馒头的人失望无比地也走了。

⑥山东老乡把蒸笼叠好,覆上白布,收摊了。

⑦我曾问过他,生意如此之好,为什么不多做一些馒头卖呢?

⑧他说:“俺的馒头全是手工制造,卖这几笼已经忙到顶点了,而且,赚那么多钱干什么?钱只要够用就好。”

⑨我只要有空,也会到市场去排队,买个黑麦馒头,细细品尝,感觉到在平淡的生活里也别有滋味。

⑩有时候,我会端详那些来排队买馒头的人,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小贩或工人,也有学生,也有西装笔挺的白领阶级。有几次,我看到一位在街头拾荒的人。有一次,我还看到在市场乞讨的乞丐,也来排队买馒头。(确实,六元一个的馒头,足够乞丐饱食一餐了。)

○11这么多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没有分别地在吃着同一个摊子的馒头,使我生起一种奇异之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因角色不同而过着相异的生活,当生活还原到一个基本的状态,所有的人的生活又是多么相似:诞生、吃喝、成长、老去,走过人生之路。

○12我们也皆能品尝一个馒头如品尝人生之味,只是或深或浅,有的粗糙,有的细腻。我们对人生也会有各自的体验,只是或广或窄,有的清明,有的浑沌。

○13就像馒头摊的山东人,他在战乱中度过半生,漂泊到这小岛上卖馒头,这种人生之旅并不是他少年时代的期望,其中有许多悲苦与无奈。可是看他经历这么多沧桑,每天开蒸笼时,却有着欢喜的表情,有活力的姿势,像白色的烟雾,麦香四溢。

○14每天看年近七旬的老人开蒸笼时,我就看见了生命的庆喜与热望。

○15生命的潜能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热气腾腾的,这是多么的好!多么的值得感恩!

(选自《林清玄散文作品集,有改动》)

22.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买山东老乡的馒头?请分点概述。(3分)

23.将下面一段文字插入原文,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但不论如何,生活的本身是值得庆喜的吧!

A. ⑩○11段之间 B.○11○12段之间 C.○12○13段之间 D.○13○14段之间

24.本文语言清新朴实,但不乏生动形象的句子。请赏析第○13段中的画线句。(3分)

25.根据上文与下面的链接资料,说说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资料链接: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个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选自《求好》,作者林清玄)

三、创新写作(50分)

26.(2010·浙江台州)题目:把 甩在身后

要求:(1)根据自己的理解,把题目补充完整,例如“失败”、“对手”、“荣誉”……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期末测试题(二)参考答案及点拨

一、积累与运用

1.D 点拨:“诩”应读作“xǔ”。

2.D 点拨:A中“合”应为“和”, B 中“急”应为“疾”,“到”应为“倒”,C 中“手”应为“首”。

3. C 点拨:“理想”此处的意思是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

4. B 点拨:抓住关键的词语“破旧的花架”“漆黑的夜空”“贫瘠的土地”,问题迎刃而解。

5.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热。 点拨:答案不统一,意思对即可。

6.⑴《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

⑵ 例:诸葛亮和周瑜两位军事天才团结协作,以区区数万人在赤壁击败号称拥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点拨:答案不固定,能写出自己的认识即可。

7.知道父母生日的占一小部分,知道好友生日的占大部分,知道歌星偶像生日的几乎是全部。

二、阅读理解

(一)8、⑴ míng ⑵ kāo ⑶ mèi ⑷xiá

9.⑴像狗一样 ⑵ 打洞 ⑶大腿

10.⑴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外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⑵想钻洞进去以便攻击屠户。

11.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2.文章写屠户的勇敢聪明,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的。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1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语在说狼,实则夸人。

(二)14.伊索寓言 伊索

15.引起下文,为后文写救蛇,被蛇咬死作铺垫。

16.示例:①不要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③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④“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

点拨:答案不固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17.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三)18.用杭州西湖的春天来得迅猛而热烈与北国立春时的严寒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写北国的春天来得艰难作铺垫。

19.嫣红 橘黄 鹅黄 雪白

20.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水微波荡漾的动态美和阳光的生动明媚,突出了春天的生活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1.突出过程漫长(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曲折、艰难;突出其沉着果敢,心无旁骛,顽强拼争的精神品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优美。

(四)22.①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②掀开馒头的那一刻最感人;③馒头引发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23. C

24.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贴切地写出了老人虽经历悲苦与无奈,但仍对生命充满庆喜的那份淡定与乐观,这种情怀还将深深地感染身边的人。

25.人生应该不断地追求,要乐观,并懂得知足、感恩。

三、26.略。

1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1、2)(学生思考讨论)

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

忆:想念,思念。

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课后题解:P118

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练习: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六、总结。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学设计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