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说课稿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初中初二物理说课稿一等奖

初中初二物理说课稿一等奖

时间:2023-06-22 17:34:02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初中初二物理说课稿一等奖

1、初中初二物理说课稿

一、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第四章第一小节内容。从知识结构来看,"光的折射"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之后编排的,是光的传播规律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光传播规律的进一步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研究这些基本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研究控制光路的平面镜、透镜等基本元件以及它们的成像原理,就构成了光学的基本内容。这些知识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就本节内容"光的折射"来说,它不但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而且也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二、学情

1.学生已具备的前期认知基础: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路可逆及光的反射;

2.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兴趣很广泛,但这种兴趣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兴趣水平,满足于被新鲜的生活、实验现象所吸引,容易忽略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②。知道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③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的初步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④能够应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初步掌握正确观察折射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②使学生体验通过实验探究折射现象、归纳出规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在自主实验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初步规律。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初步折射规律;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现象。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索、讨论等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动手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通过多种感知觉参与学习,以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要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交流"等方式。

六、教学程序

1、温故而知新

简要复习"光的反射现象",设问: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时除了在表面发生反射外,还可能发生什么现象呢?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先让学生观察几种现象:

现象一:观察水中的游鱼

由看到鱼时光的传播路径提出"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又会怎样呢?".

现象二:水中断筷

从以上现象引入,不但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折射现象的意义,而且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有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出课题)

给学生留下悬念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索能力,为下面的自主探索实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好铺垫。

3.新课教学

(1)课本活动4.1: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装置,然后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现象。让学生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并试问:谁能将所观察到的光路图大致画出来?请一同学上黑板画光路图,其余同学在下面画,然后互相交流、评价。

(2)课本活动4.2: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的情况。首先由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并让学生用观察到的现象检验猜想是否真确,画出光路图。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交流。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画的光路图,先由学生评价再与教师事先画好的规范的光路图比较,同时介绍折射光线、折射角等相关概念。

(3)分析论证、归纳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结合光路图分析归纳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各组的结论,不断补充整合,归纳出: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老师可作适当启发:除了发现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外,还有没有别的发现?这时候有的同学还可以归纳出: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等相关知识。

(4)。知识迁移、深化理解

设问:如果让光从水中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情况会怎样呢?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画出猜想的光路图。

问: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请同学们实际做一做试试看。

学生接着继续探究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的情况,并通过充分讨论很容易得出结论:光从玻璃或其它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也会发生折射现象,()并且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得出光折射时的特点。并介绍光的可逆性。

为了加深对折射规律的理解,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作出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光路图。

5.规律应用、首尾呼应——师生共同解释现象(渗透STS思想)

现象一:水中断筷的现象(学生分析+多媒体动画解释说明);

现象二:折射使水中物体看起来变浅的现象(安全教育);

现象三:视频演示说明雨后美丽的彩虹、海市蜃楼、大气的折射等现象的原因。(书本p86生活、物理、社会)

课堂练习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达标测评题"并指导学生完成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小结: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小结,

8、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练习册相关习题。

3.预习第二节"透镜"

七、板书设计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在界面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光从水(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应用:海市蜃楼,彩虹。

2、初中初二物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20xx年审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节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感知物理知识,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观的有关摩擦力的彩色插图,更多的从生活中理解摩擦力。这是本节的知识体系,包括认识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摩擦力是学习了弹力、重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2)这不仅是二力平衡的应用,而且为后面的功和简单机械的学习,甚至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3)不但使学生学习到摩擦力的有关知识,而且是学生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

(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释生活中摩擦现象。

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新知;设疑启发,引导探究;辩论比赛,巩固新知,对学生进行适时正确的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利用对教材的预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形成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引入、感受体验、科学探究、知识应用、回顾反思、作业布置。

1、游戏引入:

初二学生活泼好动,对知识的渴求欲强,在新课开始我采用游戏引入,男生用一个涂油的碗,女生用一个干净的碗,在学生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比赛抓碗游戏,而力气小的女生却出乎意料的赢了。创设情境教学,引人入胜,引出新课,为这节课顺利的进行打下基础。

2、感受新知:

问题是知识的产生点,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体验,教师用拟人的口吻,类比拔河,提出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使师生间的距离拉近。

生生合作,说出摩擦力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然后采用抢答的方式说出作用点和方向,不仅巩固新知,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个难点,学生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混为一谈,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使学生总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走路,同时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而采用举手指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我设计了摩擦力大搜索这一环节,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举例比赛,在这种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被调动,使两个知识点顺利衔接,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3、科学探究:

根据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甚至是教别人或马上应用才是效的学习方法。在本环节学生说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从生活经验进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学习思路,小组自行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特别是如何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通过生生交流学会,通过我设计的火眼金睛环节等多种方式,真正学会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之后,信心更足了,而教师此时及时肯定他们的猜想,,鼓励他们合理分工后动手去验证,引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而对于学生的其他猜想,也广泛讨论实验,本实验根据学生的猜想变量太多,小组合作分两个阶段有秩序的进行实验,使课堂活而不乱,得出规范的结论,最后交流与评估。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即使是失败了,反思后再实践验证,这也是一种收获。本环节,我采用小组实验比赛的方式,选出几个优胜小组来。

目的一是学会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习信心;二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是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让学生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通过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简单且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对影响摩擦力的这两个因素的进一步理解。

4、知识应用:

根据学生学习注意力不持久的现象,在此掀起课堂的活跃,我设计了辩论赛这一环节,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在课堂中引用竞争机制,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增强学生的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是顺利的进行知识点间的过渡。

再薄的一张纸也有它的两面性,通过上面的辩论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两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实例说出了具体的方法,从系鞋带到磁悬浮列车,加上老师展示的一些图片,使学生大开眼界。这样不仅教会学生辩证的看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热情。通过聪明屋的这一环节,,等到知识的升华。

5、回顾反思

达标测试环节,检验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小结部分,先让学生主动总结,学生交流,看谁的收获多,查漏补缺,让学生学会知识的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作业布置:

作业题设计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简单而新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这时我的板书设计,一目了然。

七、设计思路

我们学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在这节课中,教师激趣诱导,情景教学;学生探索发现,合作探究,同时加强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课堂。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同仁们的指点、帮助,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初中初二物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有三个内容: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虚像的概念;

(3)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它在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定律之后,学习、认识平面镜的成像,是前两节所学知识的应用;另外,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平面镜成像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科学探究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有用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领略平面镜成像现象中的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

3、重点和难点

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习、体验科学方法,因此,“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虚像”比较抽象,“看得见”,却“摸不着”,因此,虚像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很难提出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探究活动中的又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同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平面镜,容易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根据学生这些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的编排,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教师引导发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对平面镜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与“影”混淆等,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则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演示实验、教师讲解等教学手段,来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同时,体验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学习科学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首先通过一个魔术视频引入新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还暗示出将“平面镜改为玻璃板”有助于确定虚像的位置,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搭建一个“支架”。

2、组织探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按照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探究活动的重点放在设计探究方案上。

(1)提出猜想:

在板书课题之后,展示一幅平静的水面成像的图片。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平面镜的概念,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对成像的特点提出猜想,将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作为后面探究的课题。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如果学生感到困难,可以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之所以以小组为单位,一方面是由于该探究活动与以前接触到的探究活动相比,难度要大一些,以小组为单位,便于学生随时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获得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进行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时,将平面镜和玻璃板同时给出,让学生自主选择。直接选平面镜的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一个问题:无法同时看到物体的像与替代物,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学生就会陷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此时,可能会有学生受到“水中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该演示实验。这样,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体会更加深刻。这样就突破了探究过程中的难点。

在得出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关系后,近一步提出“怎样研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由于学生在前一步的探究活动中已掌握了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进行探究。

(4)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像物等大等距”的结论,同时对学生掌握知识、参与实验的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在这一阶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针对性反馈练习,学生将完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

3、理解“虚像”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由非实际光线相交形成。

接着再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把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从而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这样,通过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突破“虚像”这一难点。

4、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播放一段有关平面镜成像应用的影片,通过这段影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对生产、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加深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等大:像物大小相等;

(2)等距: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虚象: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2、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反射光线的方向延长线形成虚像

4、初中初二物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20xx年审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节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感知物理知识,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观的有关摩擦力的彩色插图,更多的从生活中理解摩擦力。这是本节的知识体系,包括认识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摩擦力是学习了弹力、重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2)这不仅是二力平衡的应用,而且为后面的功和简单机械的学习,甚至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3)不但使学生学习到摩擦力的有关知识,而且是学生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

(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释生活中摩擦现象。

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新知;设疑启发,引导探究;辩论比赛,巩固新知,对学生进行适时正确的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利用对教材的预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形成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引入、感受体验、科学探究、知识应用、回顾反思、作业布置。

1、游戏引入:

初二学生活泼好动,对知识的渴求欲强,在新课开始我采用游戏引入,男生用一个涂油的碗,女生用一个干净的碗,在学生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比赛抓碗游戏,而力气小的女生却出乎意料的赢了。创设情境教学,引人入胜,引出新课,为这节课顺利的进行打下基础。

2、感受新知:

问题是知识的产生点,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体验,教师用拟人的口吻,类比拔河,提出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使师生间的距离拉近。

生生合作,说出摩擦力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然后采用抢答的方式说出作用点和方向,不仅巩固新知,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个难点,学生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混为一谈,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使学生总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走路,同时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而采用举手指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我设计了摩擦力大搜索这一环节,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举例比赛,在这种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被调动,使两个知识点顺利衔接,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3、科学探究:

根据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甚至是教别人或马上应用才是效的学习方法。在本环节学生说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从生活经验进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学习思路,小组自行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特别是如何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通过生生交流学会,通过我设计的火眼金睛环节等多种方式,真正学会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之后,信心更足了,而教师此时及时肯定他们的猜想,,鼓励他们合理分工后动手去验证,引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而对于学生的其他猜想,也广泛讨论实验,本实验根据学生的猜想变量太多,小组合作分两个阶段有秩序的进行实验,使课堂活而不乱,得出规范的结论,最后交流与评估。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即使是失败了,反思后再实践验证,这也是一种收获。本环节,我采用小组实验比赛的方式,选出几个优胜小组来。

目的一是学会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习信心;二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是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让学生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通过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简单且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对影响摩擦力的这两个因素的进一步理解。

4、知识应用:

根据学生学习注意力不持久的现象,在此掀起课堂的活跃,我设计了辩论赛这一环节,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在课堂中引用竞争机制,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增强学生的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是顺利的进行知识点间的过渡。

再薄的一张纸也有它的两面性,通过上面的辩论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两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实例说出了具体的方法,从系鞋带到磁悬浮列车,加上老师展示的一些图片,使学生大开眼界。这样不仅教会学生辩证的看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热情。通过聪明屋的这一环节,,等到知识的升华。

5、回顾反思

达标测试环节,检验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小结部分,先让学生主动总结,学生交流,看谁的收获多,查漏补缺,让学生学会知识的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作业布置:

作业题设计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简单而新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这时我的板书设计,一目了然。

七、设计思路

我们学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在这节课中,教师激趣诱导,情景教学;学生探索发现,合作探究,同时加强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课堂。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同仁们的指点、帮助,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5、苏科版初二物理说课稿 静电现象说课稿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原子构成初步及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需要注意的是,新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这一点与它在以前老教材中所起的作用不太一样。

1.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并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知道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③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④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性实验相结合,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归纳规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①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②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3难点和重点

前面我说过,摩擦起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在小学科学课学习过,因此,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一直以牢记为主,而对于为什么说只有两种电荷总是说不出所以然来,因此,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是本节课的难点。

2选用的'教具及准备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可以提高学习的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探究性学生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基于以上原因,我为本课准备了一些图片资料和视频材料,如:石墨分子、金刚石分子、富勒烯分子的图片,静电现象(手摸那个带电的球后,头发全都飘了起来)课件、摩擦起电,电子转移的动画课件,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课外在网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静电现象的资料,充分发挥互联网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活动器材,如: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泡沫、塑料尺、塑料细丝、碎纸屑。

3教学处理

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便是做好实验:静电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规律的得出,做好静电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由于静电实验易受绝缘性能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课前,我会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充分晒干或烘干,提前一天通知学生洗洗头,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我会先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和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学生能较容易成功,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为后面探究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探究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从小磁针的灵活转动获取灵感,事先在玻璃棒和橡胶棒中间打眼,使他们都能支在支架上,这样放在水平桌面上既不易晃动,受力后也很易转动,实验效果明显,学生通过经历亲身体会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4教法、学法

4.1教法

基于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及本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我准备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实验和对计算机的模拟电子转移过程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4.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做好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富有逻辑地分析,讨论,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逻辑推理,总结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事实,并应用这些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情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5.1趣味视频,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准备安排两个实验引入新课,第一个:一种演示放电现象的实验设备,让一位同学转动手柄,产生电火花并发出“啪、啪”的响声,这样一个实验,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多感官共同作用,而且,与播放视频相比,该实验现场感强,毕竟是眼前发生的,学生感觉会不一样,第二个:把碎纸屑置于电视机屏幕前,关闭电视机,看到碎纸屑都“飞”到了屏幕上,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实验?首先,这个实验学生在小时候已经做过,我想以此唤起学生的记忆,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既有的经验、智慧和知识,让它们与后续的新知识进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从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主动建构的构成。

5.2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设问:你有办法吸起这些小纸屑吗?

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儿时的实验:用塑料尺或钢笔的塑料套摩擦头皮然后去靠近小纸屑。

师:我们刚才发放了玻璃棒和橡胶棒,去靠近这些小纸屑,试一试,又有什么结果。

学生靠近后,发现不能吸引。

老师以规范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去靠近这些小纸屑:

学生靠近后,发现这次能吸引了。

问: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说明了什么?还记得吗?

生:说明物体带了电。

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带上电的?

生:用摩擦的方法。

师:你能帮摩擦起电下个定义吗?

个人认为,这样的过程,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下定义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归纳的过程。

5.3步步深入,突破难点

师:事实上,这些知识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过了,是不是呀?时过境迁,更准确地讲是今非昔比,我们的心智更高了,我们的知识面更广了,现在再看这一现象,同学们能否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你更感兴趣的问题呢?

学生热烈地讨论、提问。

师:我感觉到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今天我们择其一二进行研究,刚才有同学问,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撇开这个问题先不谈,我想问:第一组同学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第二组同学也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这两根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

在学生讨论,积极发言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在物理上,用同样的方法,使同样的物体带上电,我们就说它带的是同种电荷。

问:如果同种电荷遇到一起会怎样呢?同学们用这两根玻璃棒试试看。

学生实验后会发现两根玻璃棒会互相排斥。

问:由此能否得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这一结论?

学生很快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请持否定意见的同学发表看法,使其他同学意识到: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结论;要想排除偶然性,必须通过多次实验,引导学生使用橡胶棒继续实验,并告诉学生,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是相互排斥的。

我始终认为,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我们物理课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探究能力、探究方法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

师:再回到刚才的问题,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同学们能否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确定实验方案:我们假定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A电荷,我们只要让橡胶棒去靠近玻璃棒,若互相排斥,则说明是同种电荷,即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也为A电荷;若不是排斥呢?说明不是同种电荷,是异种电荷,则我们就假定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B电荷。

学生实验后发现,它们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吸引,由此证明:一、它们是异种电荷;二异种电荷会互相吸引。

小结:经过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大量实验证明:

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设问:刚才我们使用塑料尺也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塑料尺也带了电,那么,塑料尺所带电荷的种类有几种可能呢?

学生讨论和达成共识:有3种可能:①与玻璃棒的相同,为A电荷;②与橡胶棒的相同,为B电荷;③与玻璃棒和橡胶棒的都不一样的第三种电荷,假定为c电荷。

再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案:去靠近玻璃棒和橡胶棒,若与玻璃棒排斥,则为A电荷;若与橡胶棒排斥,则为B电荷;若是第3种电荷,则会出现什么现象?因为与A不同,所以会和玻璃棒吸引;与曰也不同,所以又会和橡胶棒吸引,即两次都会吸引。

学生实验后发现:一次吸引,另一次排斥。

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发现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从来没有见到过两次都吸引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提出:(课件展示)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应该说,上述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发现——探究——再发现——再探究”的过程,重点得到强化,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而且,实验的进行和问题的解答都是学生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体验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我始终没有忽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5.4自主学习,总结归纳

“物体摩擦后为什么能带电呢?科学家从物质结构角度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安排学生自学课本p28页第一部分,P30页最后一部分,(多媒体课件显示)1.分子是——构成的;2.(图片展示:水分子模型、石墨分子模型)指出哪个属于单质分子?哪个属于化合物分子?3,原子是由带——电——和带——电——构成的4.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安排学生带问题自学这部分知识,使学习带有目的和计划性,能突出重点,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完成自学的基础上,用动画展示不同物体得失电子而带电这一过程,化抽象为具体,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通过网络,电视,书报等各种媒体搜集静电方面的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2)制作一个简单的验电器(见课本WWW2)。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在活动、制作、实验、讨论等方面的表现的评价,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本节课作业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作业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6、初中初二英语说课稿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8B第六单元( A charity walk )中的Main task这一部分围绕着组织一次慈善竞走和制作网页介绍这次活动而展开话题进行教学活动的,它是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读、写两个部分的训练。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组织慈善竞走活动的流程和活动目的。

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并学会设计组织一次活动的流程,提高学生信息输出和写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观看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组织这次慈善活动,让学生体会出人应该相互帮助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A flow chart的设计及语言说明。

难点:信息获取及输出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通过五步教学法,以任务为驱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深化教学内容。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及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

课堂上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及活动设计目的:

I Warming-up

1) Greetings

2) A Tongue Twister to start the lesson。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为上新课做好准备。

II Revision

1)在屏幕上显示慈善机构的图标,并询问学生这些机构是从事哪些慈善活动的。

Questions:

a) Who does ORBIS help? ( Blind people)

b) What does UNICEF do? ( To help the poor children)

c) What does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do? ( To help and protect wide animals )

设计意图:整册书后三个单元都围绕着慈善活动展开话题的,学生复习这些慈善机构和其工作性质会让学生更能体会学习的意义,另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能积极参与,注意力能够集中。

2)告之学生帮助他人是我国一贯的传统美德,哪些人最需要我们的帮助呢?我们能帮助什么呢?给出学生一些图片,并和他们共同谈论这些图片。

T: How can we help blind people?

Ss: We can help them cross the road.

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at deed?

Ss: It’ meaning.

T: Yes, it’s meaningful to help blind people cross the road.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学生能积极参与,注意力能够集中。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又让学生复习了本单元重要的语法项目:it作为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动词不定式摆在句尾。

III Lead-in

告诉学生我们学校刚组织的一次慈善活动,通过问题的形式帮助他们回忆活动的内容,目的及进行方式。

Last week , we donated some money for a student in Class 7, Grade 8.

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

How did we collect the money?

How did we organize the activity?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并为文中慈善活动的引出作了良好的铺垫。

IV Presentation

1) Get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flow chart of a charity walk organized by the Class 1, Grade 8 students and ask them to get as much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2) Three or five minutes later, ask them to fill in the missing words on P106, and choose a student as winner who can write most of the missing words using the time. A certificate will be rewarded as a prize.

3) Check the answers in class and read in pairs. ( If necessary , the teacher asks and the students answer questions based on the passage.)

4) Show them the writing style in this part.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合作、竞争的氛围中去习得语言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学生对活动的流程,文章的写作格式会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而且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内容。

V. Groupwork

Divide the class into several groups, and then ask them to design a charity activity . ( the name , purpose , details , application , collection must be included ) The group whose design is better and more practical will be winner.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使用的过程更能深刻理解所学习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在内心深处能够感受到哪些是他们最需要帮助的人。

VI Homework

1)Write the charity activity out what they have just designed.

2)Revise what we learned.

3)Preview Checkout on P107.3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文字输出,加强写的训练。及时巩固

提前预习,为下一节新课做好准备。

四、教案设计后反思

1.得:1)意识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运用中的重要性,以及这种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好处。

2)任务型教学给英语学习课堂的启示。它使任务更明确,活动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尤其是设计信息差问题任务的设计,使课堂导入更加赋予创意,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易调动。

3)基本能完成教学内容,注重了对学生阅读、说和写的训练,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2.设计中可能的不足:

1)设计的课的复习和导入的时间可能过长。

2)学生小组活动这方面,可能要求过高,难以完成。

7、初中初二英语说课稿教案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及地位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一课时,教材是以What’s the matter ?为中心话题,描述身体不适和提出建议展开,学习和运用“What’s the matter ?”和“What should…do?”让学生学会描述身体的不适和提出建议,本课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出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换对身体不适的描述及建议,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学习有关身体部位的单词,学习“What’s the matter ?”和“What should …do?”句型。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身体的词汇以及有关疾病的词汇,并学会描述身体的不适和提出建议。

2)能力目标:听懂本课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及回答,能在本课的任务型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能正确朗读本的对和句型,能写出本课的单词和句型。

3)情感目标:通过描述自己的身体的不适提出建议,表达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关心别人,增进情谊。

4)文化意识目标: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增进人际交往中学会关心别人的能力,了解英美国家询问和表达身体不适的习惯,培养世界意识。

3、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节课主要学习身体部位的单词和一些疾病的词汇,以及身体不适的表达及建议。

难点:身体不适的表达及建议

二、说学情

初二年级的学生对英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地区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是很浓,在学习中,他们更喜欢从游戏中或活动中学习,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轻松地掌握英语知识。

三、说教法

作为教学的引导着,我遵循新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的教学活动设计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为学生的发展,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中利用图片,单词卡片等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任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使枯燥的单词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活课堂,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流程

Step 1 Greeting

T: How are you?

Ss: I’m fine. Thank you. How are you?

T: I’m OK. But I have a cold. (我感冒了)What should I do?(我该怎么做)

学生提建议:看医生(see a doctor)休息(have a rest) ,吃药(take some medicines)等,教学以上词汇,为以下对话做铺垫。

Step 2 Lead-in直接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Today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matters. Let’s learn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板书并教学课题)

Step 3 New words

1、 Now let’s look at the picture. This is a body. We’re going to learn the part of the body. (利用图片、单词卡片进行教学)

2、 Game.(叫几个学生上讲台,其余的学生在下面通过卡片抽读,上面的学生迅速指出身体部位)通过游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单词,这样可以加强对单词的巩固。

3、通过老师的表情,动作让学生用“What’s the matter?”询问,引出疾病的单词,如:sore throat, sore back=backache, toothache, stomachache等,并利用卡片进行教学。同时让学生用You should…提出建议。

Step 4 Practice (利用图片问答)

1、Game (学生抽图片,表演,进行问答)

A: What’s the matter ?

B: I have a cold./ a stomachache/ backache…

A: You should see a doctor./ have a rest/ take some medicine…

2、A: What’s the matter?

B: She/He has a cold. /a stomachache/ backache…

A: what should she do?

B: She/He should see a doctor./ have a rest/ take some medicine…

Step 5 pair work (让学生和同伴练习对话,抽查几对学生对话)

A: What’s the matter?

B: I have a cold. /a stomachache/ backache…

A: You should see a doctor./ have a rest/ take some medicine…

Step6 listening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对话练习,学生对1b的对话已经很熟悉了,所以更好的把握。

Step 7 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掌握有关身体的词汇以及有关疾病的词汇,并学会描述身体的不适和提出建议。)

Step 8 Homework记单词和用所学单词句型跟同学进行对话练习

五、说板书设计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①A: What’s the matter ?

B: I have a cold./ a stomachache/ backache…

A: You should see a doctor./ have a rest/ take some medicine…

② A: What’s the matter?

B: She/He has a cold/ sore throat /stomachache…

A: She/He should see a doctor./ have a rest/ take some medicine…

单词已经利用卡片学习了,本课我只板书这两个对话,这样让学生更一目了然,知道这课主要学习的'句型,对话。

8、初中初二英语说课稿教案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标题为What’s the matter?主要学习如何表述身体的种.种不适以及给出恰当的建议。本节课的上课内容是section B 1a-2c主要是对前面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扩展,主要复习的句型是What’s the matter? What should he / she / it do?同时,教材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习新单词,并能用所学的新单词去说,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教学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句型:What’s the matter?

学习情态动词should/ shouldn’t的用法

能够对健康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如:You should ……

语言技能目标:能听懂谈论健康问题的对话材料:What’s the matter?

能对别人的健康问题提出建议:

a)You should drink some water.

b)You shouldn’t eat anything.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谈论健康问题,培养学生关心他人身体健康的爱心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采取任务型教学法,而学生也相应地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开课堂Pair work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到知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并熟练掌握了一些句型。他们现在最感兴趣的是能用所学的英语来表述一些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本单元通过表述身体的各种不适和谈论个人健康问题,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身体健康,并能提出一些建议。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身体各部位的表达法和健康问题的表达法;掌握情态动词should/shouldn’t的用法

重点词汇:tired, hungry, thirsty, be stressed out

重点句型:What’s the matter?

You should/ shouldn’t….

2.教学难点

情态动词should/ shouldn’t的用法

短语:go to bed early, be stressed out, listen to music

五、课堂教学设计

1.导入:

通过刘翔引入句型: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通过最近发生的事情引起学生的兴趣。

2.新课教学

a)通过提问和回答引出新单词并学习新单词

b)通过对句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make a conversation

c)在理解新单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one a和one b的练习

d)听力练习。在前面的单词和短语学习之后,学生有了一个信息输出的能力,通过听力练习,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说的能力。

e)Pairwork.同桌间的对话练习,这也是对所学内容的输出。

f)调查。让学生用两个问题去对同学进行调查,主要目的是对第一单元所学的句型以及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复习和回顾。

g)单词练习巩固。这个环节是对本节课所学单词进行巩固,因为时间不够,因此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

What’s the matter with it/ him/ her? tired

It/ he /she is …… hungry

What should it / he / she do? thirsty

It/ he/she should…… be stressed out

9、初二物理光色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力图展现光学是有用的。在光的传播规律学习之后,通过感性认识的丰富,表现光学知识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光即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光学知识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诞生了电视机,光学知识与颜料混合的知识结合展现出七彩世界。教材安排了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获得生动的事实材料,感悟实验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成长。

【教材重难点】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三原色、物体的颜色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光的折射,本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学生也比较熟悉,感兴趣且容易接受,色光和颜料的混合学生探究的价值不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色散现象,知道是白光由色光组成的;

②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③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②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自主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使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现实世界的绚丽多彩和美好,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②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通过亲身的体验,使学生感悟实验方法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④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四、【方法手段】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实例情境,逐步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从而顺利实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解决。通过联系前一节光的折射内容并模仿伟大科学家牛顿发现光的色散现象的实验,让亲身经历探究学习和思考,使学生意识到观察、质疑、实验探究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学法上采取:观察法、实验探究、归纳法。以丰富的实验用具及设备作为教学手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和拓宽了知识的广度,而且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对比:在太阳光下,我们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各种物体。然而,在漆黑无光、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场所里,我们却什么也看不见。如果有灯光的照射,则光照到哪里,我们就能看到那里的物体及其色彩。这一现象说明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颜色与什么有关?

追问:白天我们看到的光从何而来?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

引入: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最单纯的光,不能分解,到17世纪英国的科学家牛顿通过一个实验发现了一种极为奇妙的现象,让人们对于上面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大家想知道他的实验是怎么做的吗,白光到底能不能分解呢?

这样设计给了基础差的学生一定提示,使其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利用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便于学生更新已有经验,接受新知识,诱导学习动机,丰富感知。

2、新课教学

(1)光的色散现象

①介绍三棱镜,引出光的折射,将三棱镜放在太阳光下,调节位置,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现象

思考:我们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1、白光不是最单纯的光

2、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

②列举生活中所见到的色散现象,解释彩虹是怎么形成的。

过渡:了解了什么是色散现象后,我们再来关注这样一个问题:能看见其它颜色的物体,说明有色光是进入我们的眼睛,进入我们眼睛的色光是不是只有七种?那么这些颜色又是怎么产生的?

2、色光的三原色及色光的混合

学生不能对提出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和验证,引导学生去观察电视机,通过研究电视机的画面发现光的三原色及各种色光的产生原因。

学生观察之后能够发现,电视机的画面上只有三种颜色的色光存在,其它颜色的光是光的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过渡:电视机能产生各种色光,因为电视

机能够发光,那么大家现在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物体,如大家的衣服,桌椅,它们有颜色,但它们能自身发光吗?它们为什么能够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3、物体的颜色

指导学生朗读,诊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问: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当光照到物体上时,物体对光有哪几种作用?

(1)实验演示:透明物体的颜色

强调透明塑料片的颜色,观察透明物体的颜色与什么有关

①将红色塑料片放在光谱前,透过去的是什么光?(红光)

②将绿色塑料片放在光谱前,透过去的是什么光?(绿光)

③将蓝色塑料片放在光谱前,透过去的是什么光?(蓝光)

④无色透明玻璃片放在白光前,透过去的是什么光?(七种颜色)

学生思考反馈:

塑料片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2)实验演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观察白纸上的光谱的颜色,反射的是什么颜色的光?(七种颜色)

思考:红花,绿叶在太阳光之所以呈现红色、绿色是因为什么原因?

4、颜料的三原色

提问:大家在画水彩画时,是怎么得到水彩盒里没有的色彩的?

介绍:色光三原色

10、初二物理《压强》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初中物理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第一节压强,本节内容根据教材要求是两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有两大版块内容:压力、压强,压强的应用留到第二课时再讲。本节课我用动画和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实验及分析建立相关的物理概念,同时本课我还注重学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控制变量的思想。

一、说教材

根据教学设计思路,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②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

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压强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3、教学资源:

1、多媒体及课件。

2、教师演示实验器材。

3、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一些简单介绍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提问法、引导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等。

下面我就详细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很好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对于新课的引入,我是从一段动画开始的:“胸口碎大石”,通过这段动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很快地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必然会想到钉子多少对这个现象的影响。然后我在这个地方不失时宜地跟上钉板的演示实验,一个钉板钉子数很多,一个很少,泡沫板放上去,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在泡沫板上加上砝码按压,学生会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原因的关键所在,在这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个钉子分摊力的大小不一样,钉子多的,每个钉子分摊的力就小,所以就不会有危险,进一步引导得出关键是和受力面积有关系,在这里顺势提出压力的效果还和压力的大小有关,这样的效果可以用压强来描述,从而引入到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2、新课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对于这两个重点概念我进行了以下的设计。压力的概念我是这样建立的,学生课前完成课本上的两幅图的作图,实物投影,学生纠错,总结出共同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压力指的是垂直作用在物体接触面上的力。对于压强概念的建立,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实验探究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且在描述关系的时候始终是控制某一个因素不变的,强化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但现在如果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变化的话,我们又该如何来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进行比较,从而引出了压强的概念,类似于速度的定义的建立。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这个难点我是这样化解的:用了一个演示实验,两个物体对齐分开放,上面搭上一块三合板,在三合板上加砝码,学生观察可以发现三合板发生了形变,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关键是因为受到了压力的作用,教师继续提问,那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教师举例,比方说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另外物体还会给水平面压力,根据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学生可以很快得到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教师在这个地方顺势提问:是不是压力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呢?引导学生举出反例,比方说擦黑板,用手压着黑板擦,手给黑板擦一个压力,黑板擦要压黑板,这时候黑板擦对黑板的压力是由手提供的,手一松,板擦由于重力作用会掉下来,所以这个地方压力并不是由重力提供的。继续回到实验上面来,用手将三合板的一端缓缓抬起,观察三合板的形变程度,学生一眼看出形变变小了,引导学生得出此时压力的大小小于重力的大小,到此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得到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压力大小并不都等于重力的大小。考虑完大小,还要再考虑一下压力和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学生自己研究得出作用点肯定不同,方向一般不同。

本课的难点之二压强概念里面的物理意义以及压强计算,在介绍完压强的公式以后,紧接着介绍压强的单位Pa,同时指出压强的单位是符合单位N/m2,这样在描述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为0.5Pa的物理意义就会得心应手。另外对计算一定要强化解题格式的规范。

另外,本节课对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需要,自己从老师所给的器材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器材,并相互交流实验方案,并上台边模拟边讲解实验思路,其他同学补充,然后一起总结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会准确运用控制变量法完整回答相关结论。

到了这里这节课的内容就全部结束了,课堂反馈的题目里面我主要解决的是受力面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的东西,对于课堂反馈的内容实物投影,学生自纠。

五、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教学容量大,但有些细节方面的处理不够到位,环节与环节过度不够自然,需要进行一些细化处理。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以内容式展现,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对《压强》这一课时的一个简单的教学设计,由于经验有限,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望评委给予指导和帮助。谢谢!

板书设计

第九章压强第一节压强

一、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和重力是不同的两个力。

2、作用效果大小的影响因素:①压力的大小②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1.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压强。

3.计算公式:p=f/s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1n/

三、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s减小,p增大

s一定时,f增大,p增大;f减小,p减小

11、初二物理《压强》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我说课的内容有教材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部分。

一、教材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1、教材分析:《压强》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知识核心,是学习全章知识的基础。压强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是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本节内容分三个阶段,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是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作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诠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2、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通过以前的物理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七个要素都不陌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教学目标: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特点等因素,我制定本节课目标:

(1)认知目标:

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技能目标

通过试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据此确定下面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简单的计算及应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难点:有效组织好探究活动归纳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真正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答有关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学法:据以上教法和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数学推理法。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本节教学程序采用以下几个板块进行:情景导入,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增大与减少压强的方法,总结与反馈。

1、情景导入

学生观看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入课题,体现了从生活中走向物理教学理念。

2、压力的概念

(1)通过展示钉锤钉钉子,人踩钢丝等代表不同方向的压力的生活现象的图片,提出问题,通过受力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出所受压力的共同特征,导出压力的概念并板书,压力是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这样让学生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

(2)由于重力知识的干扰,认为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学生对压力的概念产生困扰,用了一个演示实验通过一把钢尺中间放个磁铁,改变方向,从形变的大小组织学生分析明白压力不是重力,也不都是由重力产生的,也为接下来压力的作用效果作铺垫。这样安排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知识的递进关系。

3、压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活动,列举实例。请学生们观察对比教材“想想议议”中蝉和骆驼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通过大量的实例,了解对比是一种处理科学问题的常用方法,同时认识到压强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对比两幅图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探索自然的兴趣,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我们重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两个学生体验活动,意在通过体验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愿望,并有所依据的提出合理的猜想。

设计试验进行试验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

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肥皂、钉子、图针、钩码。

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学生实验填写的表格。

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一些基础较一般,不知从何下手的学生,,他们会打开课本,学会用海棉、压力小桌、钩码作探究实验。而对于那些程度好的同学,他们的思维很活跃,探究方法也很多。这样分层次的教学,加深了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4、压强概念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对比速度概念分析概括得出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并板书。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1帕=1牛/米2,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运用类比的方法,结合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自己得出结论,自主得出压强的定义和公式。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例题:一本重2.5N的教科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x10-2m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通过例题使学生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更进一步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教师分析例题,主要强调公式的应用和解题规范。深刻挖掘例题的隐含意义:一是单位要一致,二是正确理解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含义。三是进一步加深对压强的理解。通过计算大家知道了物理课本对桌面产生的压强,那如何让课本对桌面的压强增大一倍?

自然引入下一个问题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师生共同列举压强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多媒体展示),分析各用什么方法增大,减小压强的。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6、总结和反馈

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形成知识体系,既总结知识也总结方法。

解释现象:在杂技表演时,气功师躺在钉子上,人却毫发无损。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的问题,意图:学以致用,前后呼应。使整个课堂浑然一体。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本节课的板书以内容式展现,一目了然,直观显示出教材的思路,并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12、初二物理《压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选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一课,既是对以往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是对压强知识的深化和提高,也为后面大气压知识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

1)大气压强的存在

2)大气压强的测量

3)大气压强的应用,分两课时完成。

本次课主要学习前两部分。

2.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尽管大气压比较抽象,但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学生完全能够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3.教学目标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本次课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②了解大气压的估测方法以及测量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与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②体验自主动手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③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

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是:

①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②大气压强的估测和测定

本次课的教学难点是:

①用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②学生自主动手探究估测大气压

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予以阐述。

第二部分【教法及学法】

本次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演示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生分组自主探究法、游戏活动法。

第三部分【教学器材】

本节课要用到的教学器材如照片所示,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尽量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教学环节进行: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在本节课开始,教师拿出一个饮料瓶并设置问题:“老师这里有个饮料瓶,你能想出几种办法让它变扁呢?利用你手边的饮料瓶试一试。”学生通过实践想到的办法可能有“捏扁、吸扁”,紧接着教师继续设问:“用手将饮料瓶捏扁,是因为手对饮料瓶有力的作用,那么用嘴吸饮料瓶时是什么力量使它变扁了呢?”通过引导分析学生较易答出:“瓶外空气”。然后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猜想:既然液体有压强,那么与液体同样具有流动性,受到重力的气体是否也有压强,从而引入课题,并板书标题“大气压强”。

开篇通过简便易行的小实验,直接切入主题,简洁、明了,而且实验器材来源于生活,随手可得,让学生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2.分组探究,讨论交流,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教师先进行“覆杯实验”的演示,并利用动画解释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要求学生尽可能设计多种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或老师提供的器材可以进行“吸盘挂重物”“两吸盘吸在一起拉不开”“堵口的注射器拉不开”“笔帽吸嘴唇”等实践活动,边让学生交流讨论展示边引导学生进行解释,以加强对大气压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又设计了几个有趣的演示实验:

(1)“彩沙喷‘泉’”(在有支管的锥形瓶口装一吸管,倒插在彩沙中,通过支管抽气,很快彩沙通过吸管进入瓶内形成喷“泉”)。

(2)“自动上升的小试管”(在较大的试管中灌满水,将较小的试管插入大试管一定深度,倒置,水流出,小试管在大试管中自动上升“)

(3)“饮料真的是吸上来的吗”(让两个学生分别吸两瓶装满饮料的饮料瓶,一个密闭,一个敞口,密闭的吸不上,敞口的轻松吸上,进行对比)

(4)“谁压扁了易拉罐”(将加热后的易拉罐倒置在水面,很快易拉罐变扁)。并让学生对实验进一步解释。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曾经说过:“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这些实验让学生在惊讶中领略科学的神奇。

通过这些探究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此达到对第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3.历史故事开篇,自主探究估测大气压和了解托里拆利实验

教师邀请两个“大力士”同学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大气压的威力。接着结合课件中的动画给学生讲马德堡半球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史中的盛事。紧接着提出问题: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然后安排学生利用所学压力压强知识和手边老师提供的吸盘、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进行分组实验估测大气压。学生较容易想到通过测压力和受力面积来计算出大气压的值。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实验室所用弹簧测力计量程较小,吸盘被拉动瞬间弹簧测力计读数较难把握,学生实验探究难以成功,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用装沙子或水的挂瓶,或者用小钩码加橡皮泥来代替弹簧测力计测拉力的大小。实验时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估,让学生了解到:吸盘中的空气往往难以充分排尽,拉动吸盘时受力面积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因素会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前面所做的“覆杯实验”入手,让学生思考“用水槽装水封口,换更高的容器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实验后水依然不流出,继续发问:“大气压究竟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此时播放大气压支持水柱的实验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获知:大气压的大小就等于它所支持的水柱所产生的压强,获得一种可以准确测量大气压值的方法,但此实验有缺陷:支持水柱过高,实验操作不方便,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换用密度更大的液体---水银来解决问题,由于水银有毒,所以我通过实验视频给学生介绍托里拆利实验并结合动画进行分析,让学生计算出大气压的值。

在这个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步步深入,循序善诱,让学生学会了用转换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来获取科学知识,以此达到对第二个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4.回顾小结,活动迁移以及课后研讨

先组织学生回顾小结,以便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接下来设定两个活动:

(1)怎样将底部有小孔的饮料瓶灌满水?“(灌满水,盖上盖拿出水面即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安排学生进行用吸管搬运乒乓球比赛的游戏活动,游戏规则是不允许用手接触乒乓球。(用吸管吸球搬运即可)。这个游戏寓教于乐,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也增进了师生关系。

最后,我设计了两个课后研究问题:

(1)收集和了解身边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及应用。

(2)撰写小论文:《假如没有了大气压》,

学生可任选其一。这样设计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能力及想象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本次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专家评委!

13、初二物理质量及其测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实验室常用的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质量是学生认识各种物质必须具备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天平的正确使用又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是探究物质的属性——密度等有关内容不可缺少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做好准备起着重要作用。

1、教材分析:质量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基本概念,但在初中

不要求做过多过深的讲解,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所以教材中直接给出了质量的概念及名称符号m,对于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教材是通过图片来说明的,这种知识的呈现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关于物体质量的测量仪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不少经验积累,托盘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它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学生必须知道调节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2、教学目标: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依据教学指导纲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目标,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质量;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质量的单位及其性质。

②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根据该班学生组合,考虑到部分复读生对知识点一知半解,而新生茫然不知,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活动展开教学。

2、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自学讨论、问答、练习、记忆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说过程

教学程序的设计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1、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一些同种物质构成的不同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再由展示图片说明泥团捏成泥人、冰化成水、做太空旅行的红旗,物体的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的改变并不影响其所含物质的多少,即物体的质量不改变,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然后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问答、练习等方法掌握质量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其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2、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秤,和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加强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经验积累。而托盘天平是初中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结合多媒体使学生掌握了托盘天平的构造、注意事项和正确使用方法。

四、说反思

1、通过教学设计,学生对于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掌握较好。

2、在学习使用托盘天平时,学生提到“右物左砝”的操作方法是不正确的,由于学生现学知识的限制,对托盘天平的原理(在第九章简单机械中学习)本节教学设计中没有涉及,因此会产生这种误解。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我没有在本节课中讨论,而是在第二节实验课上,让学生们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游码相当于小砝码,每向右移一个格,相当于在右盘加一个小砝码,按照习惯“左物右砝”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值加上游砝的读数,“右物左砝”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值减去游砝的读数。

3、如果课堂驾驭能力强一些,学生的能力好一点,教学过程更加紧凑一些,能让学生拿着想真实的托盘天平掌握学习目标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4、初二物理《压强》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压强》,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首先,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力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全章有重要意义。

(过渡句)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说学情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通过比较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利于后续的应用。因此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举出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设计意图】正如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我将分别演示两组实验:

(1)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两个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

(2)实验保持与上一次乙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再在小桌上放一个玛法。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说明:上述实验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根据比值定义法,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有名称:帕斯卡(Pa),并且1N/m2=1Pa。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最后讲授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板书),我通过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枕木,原因是什么?学生会说出: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我将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一道练习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x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结合板书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15、初二物理《压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压强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整个章节奠定了基础,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本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改变压强的方法,了解压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实验能力;通过对压强概念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比值定义法;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物理学原理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着统领全章的作用)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形成。(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和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最好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以及我班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归纳法,比值定义法,数学推理法。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用吸管插入酸奶杯,体验插入的难易程度引入新课;

2.复习弹力引入压力,详细讲解概念、方向、作用点

先让学生画压力示意图,再画重力示意图,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大小(通过钢尺、砝码实验,让学生明确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区别)

通过力的三要素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也有作用效果:

人站在泥潭里,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陷入泥潭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三要素完全一致)。

气球、铅笔实验让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怎样来探究呢?(控制变量)

演示实验,完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3.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压强,让学生明白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学生对所提供的三组情况比较压强大小,从而引出压强定义式;分析单位,得出国际单位帕斯卡,对生活中的报纸对折展开压强的大小进行介绍;

4.典型例题解题过程学生练习并分析、讲解;

现实生活中要增大(减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举例(切菜、切肉(磨刀、大刀))

5.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压强的实例(打地基、沙发舒服,沙发变形增大受力面积、注射器),并说出是增大还是减小压强,让学生根据公式分析具体的方法,并把图片拖至各种方法边,一一对应;

6.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本课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这是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展示了自已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心理,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3.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用类比法步步深入,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4.在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学习中,从公式、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不仅巩固了压强的知识,还进一步落实了“生活物理社会”的教育理念。

本课需要改进之处:

1.时间的控制需要加强。

2.做得再灵活简洁一些,可以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所以我会加强制作的学习,将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

由于水平有限,可能有些细节把握的还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当然我会继续努力,恳请您的指导!谢谢!

说课稿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