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9:55:02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渔夫的故事说课稿一等奖
渔夫的故事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课文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有三: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知道有智慧的人,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二是进一步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讲述故事。三是激发学生读故事的兴趣。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从有关词句中体会魔鬼的凶恶、狡猾和渔夫的智慧,引导学生简要地讲述故事。
二、说目标
《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选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赏析能力。《渔夫的故事》选自《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充分显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像力,它不仅是阿拉伯人民的宝贵文学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学瑰宝。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因此,了解《一千零一夜》,了解课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应是本文教学的认知目标。 初步学会按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有表情地朗读对话为本文教学的技能目标。 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本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强、爱幻想、爱表演的心理特点,提出“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又会怎样跟渔夫们讲魔鬼的事?”等极具想像空间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再想像,以达到本文教学的思维目标:开发、拓展学生的想像能力。 课文十分成功地运用了对话、外貌和心理描写,来刻画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渔夫诚实善良、勇敢机智,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凶残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故事通过渔夫这个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魔鬼这个形象,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赏析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三、说教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自己读悟课文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评价分析人物”、“创设情境,口语交际”等方法进行教学。 简洁而有个性的对话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爱模仿、好表演是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并辅以表情、动作、姿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初步达到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四、说设计1、简介作品,导人新课。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像与作品的想像贴近,激发阅读兴趣。2、快速阅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
课文较长,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有难度,因此,我让学生抓住三个词语“渔夫、瓶子和魔鬼”来概括,以降低难度,达到简明概括的目的。3、根据“鲜明的人物性格”来分析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
首先指导学生同桌分角色有表情朗读对话,生动形象地再现人物性格,让学生从语言的音韵变化中分辨角色,整体上感知各自的性格特征。接着自读自悟,再全班讨论,具体分析人物特点,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概括出渔夫的“诚实善良,机智勇敢”,魔鬼的“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鲜明的性格特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4、从概括形象入手,归结寓意。
设计问题“看了渔夫和魔鬼斗争的过程,你明白了什么?”让学生谈谈感受,自己归结出寓意,受到教育。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小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一、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音乐剧是一门新型的综合艺术实践课,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将时间、地点、事件诸多要素构成情节,用以展开冲突、塑造形象,最终还要表现一定的人文主题,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其构成要素几乎囊括了音乐、文学戏剧、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它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是通过愉悦功能或是附着在愉悦功能上得到实现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培养多样性的艺术能力,从而促进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有助于他们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新课标指出:“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还说:“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
二、教学背景分析。
在我们国家,音乐剧的受众群及收看率还很低,尚未普及。大家感到这种综合的艺术形式高不可攀,不知如何下手指导。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中有一课小小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根据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的一篇诗歌所改编,故事内容学生早已了解。但是如何将这个故事改编成音乐剧,还要将它引入到课堂中来,最终能让学生把它完整地表演出来,应该说这种带有时尚感的音乐课型应成为一种宝贵的教学契机和资源。首先教师要表现出对表演艺术的热情、兴趣,要有发自内心的激情与表演欲望。其次,要根据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表演欲强等心理特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想象,积极创编台词、创编歌曲、表演及舞蹈动作等,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允许个性差异,积极地参与课堂表演,多思路、多体验、多实践。以往的音乐课,学生能真正尽情在课堂上展示自我的机会很少,学生的艺术潜质得不到开发、施展,许多极具表演天赋的学生被埋没。但在这种课中,学生个人展示、分小组展示,台上展示、台下还展示,多渠道、多思路地将音乐剧进行到完美,最终让每个孩子提高审美品位的同时启迪他们各个方面的思维。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技能:运用正确的歌唱方法演唱剧中的几段歌曲及教会学生初步的表演技巧及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歌唱、欣赏、创编台词与设计表演动作等音乐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说、演、唱、创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的音乐表演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多样性的艺术能力,促进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懂得不劳而获及贪婪的人是不会获得快乐和幸福的。
4.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学唱剧中三段歌曲并和老师共同再为剧情需要创编两首很短的新歌。
第二课时:创编并表演序幕及第一幕。
第三课时:创编并表演第二幕、第三幕。
第四课时:创编尾声并将音乐剧完整表演。
关键:
教师恰当的点播与指导。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同学们听音乐进教室。然后师生问好。
2、导入:你们喜不喜欢听故事?你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那你知道《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吗?
3、谁能为大家绘声绘色的讲一讲这个故事?
4、这个故事可分成五场:序幕、放鱼归海、贪婪的老太婆、愤怒的大海、尾声。(板示)
5、今天,咱们来学习“序幕”和“放鱼归海”两场。
6、先来学习序幕的主题音乐,出示歌片。教师先用钢琴带同学们视唱主旋律,接着请同学们用竖笛练习巩固。然后,演唱歌词,教师提示演唱情绪:这段音乐表现了老渔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静生活。演唱时速度不要太快,每个乐句的尾音要唱足时值。
7、歌曲我们学会了,下面咱们当一把小演员,把序幕这段编成音乐小剧来演一演好吗?
8、布景:
选几名男生用蓝色的布铺在地上,抖动蓝布,表现大海的波浪。
渔夫:正在拾着自己的渔网。
老太婆:正在忙碌的做针线活。
9、创编:旁白、老渔夫、老太婆的语言,动作由同学们自由创编
10、学习第一场的`音乐,过程同序幕。
11、创编第一场的表演。
12、师小结:引导学生加紧课后排练,下节课接着表演。
本篇课文是北师大版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下面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程序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本文的地位及作用
本文出自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它是世界著名文学作品之一。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内容包括寓言、童话、爱情故事、冒险故事、名人轶事等,想象丰富,描写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渔夫的故事》是一篇大家都熟悉的民间故事,情节精彩动人,人物形象鲜活。
2、教学目标
了解民间文《一千零一夜》的特点及类型,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复叙故事情节
3、教学的重、难点:根据人物的肖像、对话、心里活动的描写,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充分相信人的聪明才智,对邪恶势力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二、教材处理:
抽测预习,掌握字词;了解故事情节,复叙故事;分析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及手段:
1、字词抽测,小组展示
2、整体感知,复叙故事
3、分组探究:各小组接到任务,合作探究,讲解展示
4、魔鬼与渔夫的对话是课文最精彩部分,揣摩人物语言,表演课本剧,激发兴趣
三、教学程序:
1、由学生讲故事导入并介绍《一千零一夜》
2、准备课本剧的道具
3、整体感知,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4、学生探究,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领会文章主旨
5、导演课本剧,活跃气氛
6、延伸拓展,给课文续写不同的结尾
四、反思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正义的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一样的凶恶敌人,不能包邮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他。而智慧的获得在于勤奋学习,在于勤动脑。只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就能战胜一切邪恶势力。同时要明白,知恩必报是一条人生准则,在生活中要学会感恩,懂得感恩。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上中学后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让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特点的。再用精读法理解课文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理,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两则寓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2、理解寓言的哲理性和教育性,体会多重寓意。
3、学习课文想象的新异以及动物喻人手法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揣摩想象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予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两则寓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美好品德。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教学重点是: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学习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计划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听过“蛇心佛口”这个成语吗?意思就是形容内心恶毒,口头仁慈,的确,在不少成语中,蛇都是邪恶的象征。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农夫和蛇》,了解这则寓言赋予了蛇怎样的象征意义。
二、检查预习,简介作家作品。
1、请同学们说说本文作者伊索的有关情况。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经常四处漫游,为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
2、谁知道有关《伊索寓言》的信息?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它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哪些不为人们察觉的真理许多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今天,《伊索寓言》已经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也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3、谁知道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讥讽意味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非生物。总而言之,寓言是通过讲讽喻性故事从反面给人以教育,使人明白一定的生活哲理。
4、检查生字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2、复述课文
3、体会寓意
善良的农夫救了一条蛇,蛇反而把农夫咬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恶人的本性不会改变,不要怜悯恶人。
四、问题研究,把握主题。
1、怎样理解农夫临终所说的话?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中是否讲“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2、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五、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人性善恶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咱们学了《农夫和蛇》第一则,善良的农夫救了毒蛇反而被它咬死,这使我们深思无论何时面对恶人,都要随时做好防范。那么我们遇到比自己强大的恶人时,又该怎样做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农夫和蛇》第二则,探究这则寓言给我们的思考。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纠缠后患无穷恳求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理解点评朗读课文时要注意的问题。
3、概括内容,整理课文结构。
(1)农夫的儿子被毒蛇咬死了,他去找毒蛇报仇没有成功。
(2)农夫的妻子担心丈夫,劝他放弃复仇。
(3)农夫恳求毒蛇与他和解,毒蛇不答应。
4、体会寓意
对恶人不要抱有任何幻想,深仇大恨难以言和。
四、比较探究
《农夫和蛇》这两则寓言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情节上起伏跌宕,结局耐人寻味。
不同点:第一则寓言借用农夫临终所说的话,点明寓言的主旨。第二则运用了拟人手法,抓住蛇的凶残本性,刻画的逼真形似,以评论的方式点明寓意更耐人寻味。
五、总结扩展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希望同学们读寓言,不仅要读懂故事,更重要的是体会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六、布置作业
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
一、说教材
《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课文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有三: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知道有智慧的人,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二是进一步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讲述故事。三是激发学生读故事的兴趣。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从有关词句中体会魔鬼的凶恶、狡猾和渔夫的智慧,引导学生简要地讲述故事。
二、说目标
《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选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赏析能力。《渔夫的故事》选自《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充分显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像力,它不仅是阿拉伯人民的宝贵文学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学瑰宝。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因此,了解《一千零一夜》,了解课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应是本文教学的认知目标。
初步学会按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有表情地朗读对话为本文教学的技能目标。
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本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强、爱幻想、爱表演的心理特点,提出“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又会怎样跟渔夫们讲魔鬼的事?”等极具想像空间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再想像,以达到本文教学的思维目标:开发、拓展学生的想像能力。
课文十分成功地运用了对话、外貌和心理描写,来刻画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渔夫诚实善良、勇敢机智,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凶残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故事通过渔夫这个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魔鬼这个形象,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赏析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三、说教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自己读悟课文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评价分析人物”、“创设情境,口语交际”等方法进行教学。
简洁而有个性的对话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爱模仿、好表演是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并辅以表情、动作、姿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初步达到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四、说设计
1、简介作品,导人新课。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像与作品的想像贴近,激发阅读兴趣。
2、快速阅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
课文较长,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有难度,因此,我让学生抓住三个词语“渔夫、瓶子和魔鬼”来概括,以降低难度,达到简明概括的目的。
3、根据“鲜明的人物性格”来分析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
首先指导学生同桌分角色有表情朗读对话,生动形象地再现人物性格,让学生从语言的音韵变化中分辨角色,整体上感知各自的性格特征。接着自读自悟,再全班讨论,具体分析人物特点,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概括出渔夫的“诚实善良,机智勇敢”,魔鬼的“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鲜明的性格特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4、从概括形象入手,归结寓意。
设计问题“看了渔夫和魔鬼斗争的过程,你明白了什么?”让学生谈谈感受,自己归结出寓意,受到教育。
5、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在赏析课文之后,提出“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又会怎样跟渔夫们讲魔鬼的事?”等题目,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口述一段话,以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开拓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不知不觉中达到简要讲述故事的目标。课后要求学生讲述《渔夫的故事》给家人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拓展阅读,鼓励课外阅读。
①推荐学生看我国古代类似的故事:《东郭先生和狼》,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渔夫的故事》的相似之处。
②读资料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一千零一夜》的兴趣。
一、教材分析:
1、本文的地位及作用
本文出自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它是世界著名文学作品之一。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内容包括寓言、童话、爱情故事、冒险故事、名人轶事等,想象丰富,描写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渔夫的故事》是一篇大家都熟悉的民间故事,情节精彩动人,人物形象鲜活。
2、教学目标
了解民间文《一千零一夜》的特点及类型,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复叙故事情节
3、教学的重、难点:根据人物的肖像、对话、心里活动的描写,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充分相信人的聪明才智,对邪恶势力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二、教材处理:
抽测预习,掌握字词;了解故事情节,复叙故事;分析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性格。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1、字词抽测,小组展示
2、整体感知,复叙故事
3、分组探究:各小组接到任务,合作探究,讲解展示
4、魔鬼与渔夫的对话是课文最精彩部分,揣摩人物语言,表演课本剧,激发兴趣
四、教学程序:
1、由学生讲故事导入并介绍《一千零一夜》
2、准备课本剧的道具
3、整体感知,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4、学生探究,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领会文章主旨
5、导演课本剧,活跃气氛
6、延伸拓展,给课文续写不同的结尾
五、反思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正义的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一样的凶恶敌人,不能包邮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他。而智慧的获得在于勤奋学习,在于勤动脑。只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就能战胜一切邪恶势力。同时要明白,知恩必报是一条人生准则,在生活中要学会感恩,懂得感恩。
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我将从教材、目标、教法、设计四个方面来说说《渔夫的故事》
一、说教材
《渔夫的故事》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八单元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塑造了两个来自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典型形象——渔夫和魔鬼。通过渔夫机智地制服魔鬼的记述,形象地告诉我们: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凶恶的敌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心慈手软,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二、说目标
《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选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赏析能力。《渔夫的故事》选自《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充分显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像力,它不仅是阿拉伯人民的宝贵文学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学瑰宝。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本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渔夫诚实善良、勇敢机智,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凶残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故事通过渔夫这个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魔鬼这个形象,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赏析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三、说教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通过朗读分析人物形象,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课堂上采用“分角色朗读”、“课堂质疑”、“课堂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设计
第一步,讲故事,导人新课。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故事的讲述,拉近师生距离,激发阅读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学会质疑
通过朗读,理清故事思路,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有章可循。
第三步,共同学习,赏析课文
根据“鲜明的人物性格”来赏析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首先指导学生表情朗读对话,生动形象地再现人物性格,整体上感知各自的性格特征。接着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概括出渔夫的“诚实善良,机智勇敢”,魔鬼的“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鲜明的性格特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第四步,练习复述
课后要求以渔夫的口吻讲述《渔夫的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上中学后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让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特点的。再用精读法理解课文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理,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两则寓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2、理解寓言的哲理性和教育性,体会多重寓意。
3、学习课文想象的新异以及动物喻人手法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揣摩想象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予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两则寓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美好品德。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教学重点是: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学习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计划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听过“蛇心佛口”这个成语吗?意思就是形容内心恶毒,口头仁慈,的确,在不少成语中,蛇都是邪恶的象征。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农夫和蛇》,了解这则寓言赋予了蛇怎样的象征意义。
二、检查预习,简介作家作品。
1、请同学们说说本文作者伊索的有关情况。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经常四处漫游,为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
2、谁知道有关《伊索寓言》的信息?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它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哪些不为人们察觉的真理许多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今天,《伊索寓言》已经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也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3、谁知道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讥讽意味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非生物。总而言之,寓言是通过讲讽喻性故事从反面给人以教育,使人明白一定的生活哲理。
4、检查生字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2、复述课文
3、体会寓意
善良的农夫救了一条蛇,蛇反而把农夫咬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恶人的本性不会改变,不要怜悯恶人。
四、问题研究,把握主题。
1、怎样理解农夫临终所说的话?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中是否讲“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2、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五、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人性善恶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咱们学了《农夫和蛇》第一则,善良的农夫救了毒蛇反而被它咬死,这使我们深思无论何时面对恶人,都要随时做好防范。那么我们遇到比自己强大的恶人时,又该怎样做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农夫和蛇》第二则,探究这则寓言给我们的思考。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纠缠后患无穷恳求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理解点评朗读课文时要注意的问题。
3、概括内容,整理课文结构。
(1)农夫的儿子被毒蛇咬死了,他去找毒蛇报仇没有成功。
(2)农夫的妻子担心丈夫,劝他放弃复仇。
(3)农夫恳求毒蛇与他和解,毒蛇不答应。
4、体会寓意
对恶人不要抱有任何幻想,深仇大恨难以言和。
四、比较探究
《农夫和蛇》这两则寓言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情节上起伏跌宕,结局耐人寻味。
不同点:第一则寓言借用农夫临终所说的话,点明寓言的主旨。第二则运用了拟人手法,抓住蛇的凶残本性,刻画的逼真形似,以评论的方式点明寓意更耐人寻味。
五、总结扩展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希望同学们读寓言,不仅要读懂故事,更重要的是体会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六、布置作业
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
一、按照“思维递进理念”说教材
初中语文第一册编者在第四、第五两个单元“观察、反映生活——人和事,景和物”之后,安排第六单元“现实和想像——神话、民间故事”,这是颇具匠心的。由观察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到了解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神话和民间故事的特点,借以开发、拓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它体现了思维递进理念。
《渔夫的故事》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它通过丰富的想像,塑造了两个来自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典型形象——渔夫和魔鬼。通过渔夫机智地制服魔鬼的记述,形象地告诉我们: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凶恶的敌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心慈手软,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渔夫的故事》为什么能如此吸引孩子,甚至感化国王?因为它是神奇的想像。如果没有想像,那就没有渔夫和魔鬼这两个艺术形象,也就没有了《渔夫的故事》,甚至没有了文学。反过来,要让初一学生领悟渔夫战胜魔鬼的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觉醒,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和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胜利,也必须借助想像,否则就只能靠老师“填鸭式”的灌输了。由此可见,思维从现实向想像递进,是何等的重要。
二、围绕“现实和想像”要求说目标
《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选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赏析能力。《渔夫的故事》选自《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充分显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像力,它不仅是阿拉伯人民的宝贵文学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学瑰宝。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因此,了解《一千零一夜》,了解课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应是本文教学的认知目标。
《渔夫的故事》是本单元继《牛郎织女》之后的第二篇民间故事,学生通过《牛郎织女》的学习,已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因此。初步学会按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有表情地朗读对话宜为本文教学的技能目标。
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本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根据初一学生好奇、好强、爱幻想、爱表演的心理特点,提出“魔鬼被投人大海以后”“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里解救了魔鬼”等极具想像空间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再想像,以达到本文教学的思维目标:开发、拓展学生的想像能力。
课文十分成功地运用了对话、外貌和心理描写,来刻画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渔夫诚实善良、勇敢机智,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凶残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故事通过渔夫这个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魔鬼这个形象,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赏析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是本文的教学重点o
“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也是民间故事的主要特点,初一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学修养等影响,不明确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差异,所以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艺术手法难以理解。他们或把虚构的人事信以为真,或者相反,把艺术形象价值全盘否定。因此,课文是怎样把现实生活与丰富的想像结合起来的应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根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说教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赏析课文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采用“分角色朗读”、“鉴赏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简洁而有个性的`对话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爱模仿、好表演是初一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并辅以表情、动作、姿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初步达到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理论,要求我们教学重在指导方法,培养能力,根据学生通过上一课《牛郎织女》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这一实际情况,用鉴赏分析法来教学这篇课文应该是比较妥当的。因为“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相结合”原则要求我们:语文能力训练要借助于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语文知识教学,要着眼于应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在已知的有关民间故事知识指导下,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初步学会赏析未知的《渔夫的故事》,这种方法正体现了上述教学原则。
《渔夫的故事>是一篇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民间故事,故事全属虚构,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构思能力,要让初一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创作手法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采用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教师设计一组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以达到铺设台阶,化难为易的目的。
四、紧扣“赏析人物形象”的重点说设计
第一步,简介作品,导人新课。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像与作品的想像贴近,激发阅读兴趣。
第二步,复习知识,明确目的。
通过复习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指导赏析民间故事思路,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有章可循。
第三步,学以致用,赏析课文。
(1)根据“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赏析故事内容。引导学生理清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概括出“捕鱼捞瓶”,“放魔出瓶”。“诱魔人瓶”,“投瓶人海”的故事情节。理解课文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的特点,让学生的想像依托故事情节有条不紊地展开,又使原有的语文知识得以巩固。
(2)根据“鲜明的人物性格”来赏析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首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有表情朗读对话,生动形象地再现人物性格,让学生从语言的音韵变化中分辨角色,整体上感知各自的性格特征。接着具体分析语言、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概括出渔夫的“诚实善良,机智勇敢”,魔鬼的“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鲜明的性格特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3)根据“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来赏析语言特色。运用举例分析法来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第四步,由浅人深,突破难点。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这一艺术特色的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从人物和情节角度,考虑、设计一组由浅人深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台阶,拾级攀登,逐步明确: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它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但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曲折反映,最后渔夫的胜利则寄寓了“正能压邪”的道理。
第五步,开拓想像,训练思维。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在赏析课文之后,当堂提出“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解救了魔鬼”、“魔鬼被投人大海以后”等题目,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口述一段话,以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开拓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达到由感知想像到创造想像的升华。课后要求学生“话”“表”兼顾地讲述《渔夫的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课这个词在农村幼儿园普及也就是近几年的事。记得第一次接触是在20xx年初吧,记得是镇教办组织全镇青年幼师进行一次说课比赛,幼儿园就我和另一位较年轻的老师参加。当时并不明白到底何为说课,因为在农村幼儿园信息比较闭塞,再加之外出学习的机会太少近乎为零,就经验主义认为,幼儿园的活动不外乎设计教案或上课展示吧,作为工作了十多年的我应该没啥问题。
比赛前一天在小吃店吃早饭遇到了小学老师。一贯好学的我就问了她关于说课的事。不问则已,一问倒吓了一跳。“说课不是简单的写教案或上课,说课要求你贯穿理论知识,你的教学方法……”那老师说了许多我都没听进去,唯一的感觉就是“快找一篇说课稿借鉴一下,拜托了。”我这个人的心理素质较差,那时的手忙脚乱就别提了。上完一天的课,我和另一老师去小学找说课稿,仔细研究说课稿的格式,自己揣摩幼儿园的说课稿该怎样写,决定晚上依葫芦画瓢学写一篇先练练手。
阴雨蒙蒙的天气使我的心情明朗不了。坐在比赛的教室里听其他老师的嘀咕使我的紧张缓解了不少,大家都对说课感到陌生,这个新鲜事物在幼儿园还没有发芽。当肖校长写下说课题目《发现》时,我没慌,我想到了前天给孩子们讲故事《三只蝴蝶》时孩子们的发现:课题来源于生活,我按照说课稿的格式设计了语言活动《三只蝴蝶》,写完我长长舒了口气。接下来还要表达自己的说课稿。这下我完全清楚了,说课说课就是先写后说。也许是自己发现的感触,我连说带比划,终于很有感情地结束了说课。猜猜比赛结果?哇!两名选手参加县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我是其中一个。
高兴之余更多的是不轻松。说课到底说什么,我才感知了一个框架,她的灵魂到底如何把握?我不清楚。作为幼儿园的骨干,我只有领悟透了才能带动大家。谁来帮帮我?我常常有这样的一个想法,本科学历,高级职称,在幼儿园工作足够了,只要把我的爱给孩子,没什么难得倒的。每天尽心尽职地做好一切就够了。好象“学习”这个词在我的生活中已疏远了。在农村基层幼儿园没有专家引领,没有名家讲学,再不自我加压,勤奋学习人就会赶不上这个课程改革的趟了。没人能帮,只有自己帮自己!
因为小学里说课比较多,于是我请教了小学的业务校长。我至今清楚地记得他说:“说课并不是什么难事。怎样说好课,关键在于为什么。你为什么设计这节课?你为什么设计这个目标?你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准备?你为什么要尝试这种教学方法?……解决了为什么,你的说课就成功了。”要解决这么多的为什么谈何容易!平时设计一节活动只是自己觉得这个环节好像孩子接受有困难就再改一下,没细想为什么开始孩子不能接受是因为不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还是我的教学方法不当?说课是用科学知识来诠释活动的环节,引领活动的'成功。我恍然大悟。解决为什么的切入口就是理论知识充电。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要求的口号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他进一步指出:“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了意义。”
“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我首先阅读的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了,但从没细细研读。在全国上下都在学习的潮流中我能舍她而弃之吗?纲要中五大领域的内容、目标我烂熟于心,纲要中幼儿的年龄认知水平、能力,教师的教育策略、角色转换等我倒背如流。那时在课堂上为孩子们上课,不管是知识讲授还是指导操作,纲要中的经典都会在脑中闪现“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民主的氛围,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我重拾了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等等,我做了大量的理论卡片。专家的理念真的很好,能拓展我们的思路。这是他们心血的结晶。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结合国情,结合本地、本校、本园的实际情况,来合理的实施新的教育理念。我们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来了解每个孩子,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运用我们的所知所学来制定适合孩子的发展计划。这是我读书后的反思。我要学会用科学的头脑来思考课程问题。那段时间我激情澎湃,我每天翻阅幼教杂志,做笔记,写心得。我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一有什么所思所想就记下来。我并不光是为说课准备了,我觉得我是在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素质了。这时的说课已经跟我毫无芥蒂,心中的理论知识的支撑,眼中孩子世界的缤纷足以让我游刃有余了。
县里的比赛有些威严,全县六十多名选手坐在一个很大的会议室里,包、手机都交上去,每隔十分钟进去一个选手。我记不请我的序号了,只记得上午没轮到我,下午比的。抽签拿题目,是《能干的小手》,很普遍的题目但要设计出新意还要动动脑筋噢。限时写完还要限时表达完。走进说课室时我发现前面坐了一长排的评委。我有些紧张,说课时话语有些颤,但一会就镇定了。我想自己的感觉还好,不能进入前列,也能在中游数数。比赛完我逛了商场,给自己轻松轻松。回到家就接到园长电话说课成绩进入前十名,准备一天去县里现场上课。……
忘不了这个故事,因为它锤炼了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功,记录着我——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之路上的足迹!老师是什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如果土壤营养丰富,你的庄稼就会长得茂盛;如果土壤贫瘠,庄稼就会颗粒无收。为了幼教田野的硕果累累,吾将上下而求索。用敢于创新的自信,迎接新的挑战!坚信明天会更好!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孩子的语言表达不够成熟,缺乏连贯性;孩子们安静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仍需加强等等。总之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与教育,争取做得更好。
一、教材分析
《永远的蝴蝶》是台湾著名作家陈启佑先生的一篇小小说。作品情节很简单,451个字构筑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至极的故事,却深深地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
《永远的蝴蝶》是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地方课程试验教材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选学课文。本册第三、第四单元阅读学习的重点都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基本上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通过学习本文既可以让学生对已掌握的筛选信息方法加以运用和巩固,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自由准确快速地筛选文章的信息,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人间真情的珍视,提高学生学习小小说的兴趣,让学生理解人情事理。
二、学情分析
我授课的班级是10学前教育班级。该班为清一色女生,她们情感细腻,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小说《永远的蝴蝶》的爱情悲剧,对她们这些女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兴趣。这篇小小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何抓住小说中的意象分析,体味人物心理、情节(细节)、环境的细微妙处,对她们依然是个挑战。
三、目标方法
(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悲剧的美,知道小小说的特点,了解该小说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文本的研读,大体能够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上去分析和欣赏小说。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欣赏体味小说创造的悲剧美,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进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研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范读、诵读、精读的基础上,欣赏体味作品创造的悲剧意境之美。
2、在文本研读中,怎样理解玩味小说的诸多意象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领会小小说的构思技巧。
(二)教法学法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因此采用朗读法。
2、职高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不高,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采用“质疑点拨法”引导让学生归纳要点,掌握信息筛选方法。采用“示范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性。
3、语文课注重学生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联系生活,感悟情感,鼓励善学。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整堂课极力施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并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我的导入设计是以三幅画或动画:雨夜蝴蝶信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构思一个小小的故事,能把这三者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引出他们学习本文的好奇心,为下一下环节做了铺垫。在请学生讲述他们的故事后,可顺势介绍小说三要素和小小说的特点。
(二)筛选信息,梳理情节
进行这个环节时,先由教师配乐范读(选用《人鬼情未了》背景音乐),(教师精彩的朗读,可以迅速将学生带入到小说的悲情中,)在范读的同时提出以下要求:
①用25个字概括本文的情节内容(指点学生注意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②抒写自己听后的感受
③你觉得这篇文章散发着美。
(这三个环节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信息辨析与概括信息的能力。并完成小说阅读的目标之一:梳理情节)
(三)启发鉴赏,意象分析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极具悲剧美的意境是怎样创设的。(为了创设这样一副人生的悲剧情景,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即图片展示的三个意象在这样一个悲剧美的营造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分析这三个意象,完成教学重点欣赏体味作品创造的悲剧意境之美及难点理解小说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领会小小说的构思技巧。
1、先说蝴蝶意象,分析这个意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背景音乐《化蝶》)
a.作者是怎样运用蝴蝶这个意象的?
这个问题可让学生从文中划出涉及蝴蝶的句子,来完成了筛选信息的目标。
b.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的题目叫做《永远的蝴蝶》?
这个问题主要解决蝴蝶的象征意义
c.为什么在文中作者要把樱子比做蝴蝶?
d.樱子具有以上这些特征吗?从哪里得出的这个结论?试从文中找出描写樱子的语句。分析“樱子”这一人物形象
蝴蝶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的描写,一个温柔、体贴、善良的姑娘就栩栩如在眼前了。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小说阅读的目标之二:感知形象。
e.作者是怎样形容遭受意外时的樱子的?为什么要这样形容,其中蕴涵着何种意义?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深入的挖掘蝴蝶在我们民族的文化中除了象征美好之外,还象征着什么呢?
例如:宋词中有一个词牌名叫做《蝶恋花》,内容以描写男女间的情感为主;
梁祝故事的结局是二人化作一双蝴蝶,化蝶是爱情的延续。这些都表明在中国文化中蝶还是爱情的象征。
可是,蝴蝶的象征意义并不仅仅止于此,很有名的庄周梦蝶中,蝴蝶象征着现实与梦幻的交织。又表示蜕变、再生、复活。
在作家眼里,也许正是要借蝴蝶的这个意象意义,幻想着樱子能生命轮回,爱情永留。她作为美和爱的象征,但是在故事中却渗透了浓厚的悲剧性。蝴蝶意象的塑造使我们在一开始就进入了一种悲怆的心理氛围。
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从蝴蝶的表面象征分析到深层象征再到对作品的意义。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失去这只“蝴蝶”的悲之极,思之彻。
2、再说雨的意象分析(背景音乐《雨的印记》)
关于雨的意象我们也可以用三个层进式的问题解决。
a.气氛的营造除了意象之外还离不开故事发生的背景,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找出对环境的描写。这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的设置解决了小说阅读的目标之三:认识环境。文章以雨开篇,并以雨贯穿全文。
b.大家想一想,在故事中,有一种事物一直在变化着的,是什么?作者怎样描写的雨?找出原文。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作铺垫。
c.讨论: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雨一直在变化,是实在的变化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处理这个讨论题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注意雨在文中是“我”情绪的象征。当樱子撑起伞帮“我”寄信去时,“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雨点微妙的表达出“我”敏锐的心灵感应,为樱子的离去感到不安,足见“我”爱的深度和细致。当悲剧突然发生时,“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感情急遽变化,痛彻心扉!最后“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失去樱子是“我”生命中的最大一次劫难,这时情雨交融,正见悲之切,爱之切,悲剧气氛愈加浓烈。
3、最后说信的意象分析
“信”是小说的情节线索,要解决“信”这个意象就要抓住小说的结尾。
提问为什么小说开始只字不提信的内容,而在最后才点出信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考虑如果把它放在开头,会有什么效果?
信的实际内容结婚的喜讯。 “我”知道,樱子不知道,
信的实际作用葬礼的纸钱。 “我”没想到,樱子更没想到,
这种反差手法使得前面营造的浓厚的悲剧气氛与结尾的.幸福感的急遽转换,造成了读者的心理落差,也使读者获得了审美愉悦,即所谓的悲剧美。
(四)、小组合作,探究释疑
三个意象中渗透着浓浓的悲情,接下来请学生小组合作从情节和细节描写中寻找蕴含的悲情:
1、这篇小小说情节及其简单,不需要分析。但是这篇小小说的支撑点车祸,却需要分析。如果小说的支撑点站不住脚,小说的构架就会轰然倒塌。那么,怎样看待小说中的车祸?(这里我抛出三个子问题:如果带两把雨伞,会出车祸吗?如果“我”去寄信,会出车祸吗?如果不下雨,会出车祸吗?)让学生探讨
教师点拨: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的真实源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高于生活的真实。
2.从小说中找出几个细节描写,分别指出其中体现的作者的悲痛之情。
教师点拨:
三次在骑楼下反复
白色风衣情侣装孝服,
伞“散”谐音,
拔尖的煞车声,轻轻的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反差帏饰
3、比较下列句子,欣赏标点符号中作者的悲情。
⑴ A、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B、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C、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⑵ A、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母亲的信。
B、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这个环节解决了教学难点:在文本研读中,怎样理解玩味小说的细节描写的艺术技巧。
(五)、体味情感,深化主题
前面从意象、情节、细节中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浓浓的悲情,接下来从三个最短的自然段,体味“我”悲痛之情的层进式发展?(让学生讨论进行)
教师点拨:
一痛惊痛移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诺贝尔文学奖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早晨,哥萨克人葛利高里的情人阿克西尼娅中弹而死在他的怀里,葛利高里抬头看见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黑色的太阳。心理的失重。一切都完了。
再痛悔痛梁祝化蝶社会悲剧,永远的蝴蝶命运悲剧
三痛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让学生联想如果没有这场车祸,文中的两人会怎样?(反差)
这个环节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一步步的触及“我”心底最深的痛,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水到渠成的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六)、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泰戈尔的《最远的距离》
这是一首感动我们每一个人的诗歌,世上本因有爱而精彩,而爱本因有遗憾和无奈而让人感动。朗诵这首诗歌能再次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完成教学目标。
2、列举你们知道的与《永远的蝴蝶》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
(1)具有悲剧美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2)匠心独运,具有高超构思技巧《项链》莫泊桑
这个题目的设计可以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并链接以前所学的内容。
(七)、布置作业,持续学习(课后应该要将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得以巩固。)
1、从网上杂志上或图书馆之一篇特别感人的小小,下堂课在班级朗读。看谁选的最能感动人,我们选出前五名来评选他们为小说鉴赏家;看谁读的最能感动人,我们选出前五名来,评选他们为朗诵家。
2、运用想象与联想,把“明月窗子梦”三者联系到一起,构思一个600字的小故事,要合理的设置背景,意象和结尾。
一、教材分析
《永远的蝴蝶》是台湾著名作家陈启佑先生的一篇小小说。作品情节很简单,451个字构筑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至极的故事,却深深地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
《永远的蝴蝶》是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地方课程试验教材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选学课文。本册第三、第四单元阅读学习的重点都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基本上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通过学习本文既可以让学生对已掌握的筛选信息方法加以运用和巩固,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自由准确快速地筛选文章的信息,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人间真情的珍视,提高学生学习小小说的兴趣,让学生理解人情事理。
二、学情分析
我授课的班级是10学前教育班级。该班为清一色女生,她们情感细腻,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小说《永远的蝴蝶》的爱情悲剧,对她们这些女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兴趣。这篇小小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何抓住小说中的意象分析,体味人物心理、情节(细节)、环境的细微妙处,对她们依然是个挑战。
三、目标方法
(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悲剧的美,知道小小说的特点,了解该小说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文本的研读,大体能够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上去分析和欣赏小说。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欣赏体味小说创造的悲剧美,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进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研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范读、诵读、精读的基础上,欣赏体味作品创造的悲剧意境之美。
2、在文本研读中,怎样理解玩味小说的诸多意象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领会小小说的构思技巧。
(二)教法学法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因此采用朗读法。
2、职高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不高,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采用“质疑点拨法”引导让学生归纳要点,掌握信息筛选方法。采用“示范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性。
3、语文课注重学生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联系生活,感悟情感,鼓励善学。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整堂课极力施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并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我的导入设计是以三幅画或动画:雨夜蝴蝶信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构思一个小小的故事,能把这三者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引出他们学习本文的好奇心,为下一下环节做了铺垫。在请学生讲述他们的故事后,可顺势介绍小说三要素和小小说的特点。
(二)筛选信息,梳理情节
进行这个环节时,先由教师配乐范读(选用《人鬼情未了》背景音乐),(教师精彩的朗读,可以迅速将学生带入到小说的悲情中,)在范读的同时提出以下要求:
①用25个字概括本文的情节内容(指点学生注意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②抒写自己听后的感受
③你觉得这篇文章散发着美。
(这三个环节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信息辨析与概括信息的能力。并完成小说阅读的目标之一:梳理情节)
(三)启发鉴赏,意象分析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极具悲剧美的意境是怎样创设的。(为了创设这样一副人生的悲剧情景,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即图片展示的三个意象在这样一个悲剧美的营造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分析这三个意象,完成教学重点欣赏体味作品创造的悲剧意境之美及难点理解小说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领会小小说的构思技巧。
1、先说蝴蝶意象,分析这个意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背景音乐《化蝶》)
a.作者是怎样运用蝴蝶这个意象的?
这个问题可让学生从文中划出涉及蝴蝶的句子,来完成了筛选信息的目标。
b.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的题目叫做《永远的蝴蝶》?
这个问题主要解决蝴蝶的象征意义
c.为什么在文中作者要把樱子比做蝴蝶?
d.樱子具有以上这些特征吗?从哪里得出的这个结论?试从文中找出描写樱子的语句。分析“樱子”这一人物形象
蝴蝶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的描写,一个温柔、体贴、善良的姑娘就栩栩如在眼前了。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小说阅读的目标之二:感知形象。
e.作者是怎样形容遭受意外时的樱子的?为什么要这样形容,其中蕴涵着何种意义?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深入的挖掘蝴蝶在我们民族的文化中除了象征美好之外,还象征着什么呢?
例如:宋词中有一个词牌名叫做《蝶恋花》,内容以描写男女间的情感为主;
梁祝故事的结局是二人化作一双蝴蝶,化蝶是爱情的延续。这些都表明在中国文化中蝶还是爱情的象征。
可是,蝴蝶的象征意义并不仅仅止于此,很有名的庄周梦蝶中,蝴蝶象征着现实与梦幻的交织。又表示蜕变、再生、复活。
在作家眼里,也许正是要借蝴蝶的这个意象意义,幻想着樱子能生命轮回,爱情永留。她作为美和爱的象征,但是在故事中却渗透了浓厚的悲剧性。蝴蝶意象的塑造使我们在一开始就进入了一种悲怆的心理氛围。
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从蝴蝶的表面象征分析到深层象征再到对作品的意义。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失去这只“蝴蝶”的悲之极,思之彻。
2、再说雨的意象分析(背景音乐《雨的印记》)
关于雨的意象我们也可以用三个层进式的问题解决。
a.气氛的营造除了意象之外还离不开故事发生的背景,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找出对环境的描写。这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的设置解决了小说阅读的目标之三:认识环境。文章以雨开篇,并以雨贯穿全文。
b.大家想一想,在故事中,有一种事物一直在变化着的,是什么?作者怎样描写的雨?找出原文。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作铺垫。
c.讨论: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雨一直在变化,是实在的变化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处理这个讨论题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注意雨在文中是“我”情绪的象征。当樱子撑起伞帮“我”寄信去时,“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雨点微妙的表达出“我”敏锐的心灵感应,为樱子的离去感到不安,足见“我”爱的深度和细致。当悲剧突然发生时,“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感情急遽变化,痛彻心扉!最后“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失去樱子是“我”生命中的最大一次劫难,这时情雨交融,正见悲之切,爱之切,悲剧气氛愈加浓烈。
3、最后说信的意象分析
“信”是小说的情节线索,要解决“信”这个意象就要抓住小说的结尾。
提问为什么小说开始只字不提信的内容,而在最后才点出信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考虑如果把它放在开头,会有什么效果?
信的实际内容结婚的喜讯。 “我”知道,樱子不知道,
信的实际作用葬礼的纸钱。 “我”没想到,樱子更没想到,
这种反差手法使得前面营造的浓厚的悲剧气氛与结尾的幸福感的急遽转换,造成了读者的心理落差,也使读者获得了审美愉悦,即所谓的悲剧美。
(四)、小组合作,探究释疑
三个意象中渗透着浓浓的悲情,接下来请学生小组合作从情节和细节描写中寻找蕴含的悲情:
1、这篇小小说情节及其简单,不需要分析。但是这篇小小说的支撑点车祸,却需要分析。如果小说的支撑点站不住脚,小说的构架就会轰然倒塌。那么,怎样看待小说中的车祸?(这里我抛出三个子问题:如果带两把雨伞,会出车祸吗?如果“我”去寄信,会出车祸吗?如果不下雨,会出车祸吗?)让学生探讨
教师点拨: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的真实源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高于生活的真实。
2.从小说中找出几个细节描写,分别指出其中体现的作者的悲痛之情。
教师点拨:
三次在骑楼下反复
白色风衣情侣装孝服,
伞“散”谐音,
拔尖的煞车声,轻轻的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反差帏饰
3、比较下列句子,欣赏标点符号中作者的悲情。
⑴ A、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B、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C、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⑵ A、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母亲的信。
B、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这个环节解决了教学难点:在文本研读中,怎样理解玩味小说的细节描写的艺术技巧。
(五)、体味情感,深化主题
前面从意象、情节、细节中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浓浓的悲情,接下来从三个最短的自然段,体味“我”悲痛之情的层进式发展?(让学生讨论进行)
教师点拨:
一痛惊痛移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诺贝尔文学奖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早晨,哥萨克人葛利高里的情人阿克西尼娅中弹而死在他的怀里,葛利高里抬头看见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黑色的太阳。心理的失重。一切都完了。
再痛悔痛梁祝化蝶社会悲剧,永远的蝴蝶命运悲剧
三痛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让学生联想如果没有这场车祸,文中的两人会怎样?(反差)
这个环节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一步步的触及“我”心底最深的痛,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水到渠成的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六)、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泰戈尔的《最远的距离》
这是一首感动我们每一个人的诗歌,世上本因有爱而精彩,而爱本因有遗憾和无奈而让人感动。朗诵这首诗歌能再次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完成教学目标。
2、列举你们知道的与《永远的蝴蝶》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
(1)具有悲剧美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2)匠心独运,具有高超构思技巧《项链》莫泊桑
这个题目的设计可以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并链接以前所学的内容。
(七)、布置作业,持续学习(课后应该要将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得以巩固。)
1、从网上杂志上或图书馆之一篇特别感人的小小,下堂课在班级朗读。看谁选的最能感动人,我们选出前五名来评选他们为小说鉴赏家;看谁读的最能感动人,我们选出前五名来,评选他们为朗诵家。
2、运用想象与联想,把“明月窗子梦”三者联系到一起,构思一个600字的小故事,要合理的设置背景,意象和结尾。
一、说教材
1、说活动设计
喜欢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和动物们交朋友。设计这节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孩子在喜欢动物的基础上,探索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了解它们的尾巴的作用,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同时在整个活动中,爱护小动物的情感贯穿其中,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得到熏陶。
2、说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的指导和活动的内容,我制定了适合幼儿发展三个目标:
1)、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探索欲望。
2)、通过故事,能简单的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知道各种动物尾巴的不同形状。
3)、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感情。
3、说活动的重点、难点:
依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状况,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通过理解故事,知道故事中的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难点是:了解身边各种动物尾巴的形状,并能根据尾巴的特征分类。
二、说教具、学具
1、知识经验准备:带幼儿观察身边的小动物,记住一些动物的尾巴特征。
2、物质准备:
课件:《动物的尾巴》和《小壁虎借尾巴》
可粘贴的不同动物的身体和尾巴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次活动将运用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文学作品熏陶法等,使幼儿发现动物尾巴的不同形状和作用。
2、学法:幼儿在掌握老师的教学内容后,可运用游戏操作法进一步探索动物尾巴的不同。
四、说教学程序
1、听儿歌《尾巴歌》,幼儿和老师一起学做动物的尾巴的形状,边做边进教室做好。
2、看课件《动物的尾巴》,请小朋友说说课件上动物尾巴的象什么,引出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3、播放课件《小壁虎借尾巴》,教师有感情的讲故事,启发幼儿边听边思考。
4、听完故事后,教师提问:
1)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断的?
2)小壁虎都向谁借了尾巴?
3)启发幼儿思考:小鱼的尾巴象什么,没有尾巴会怎么样?
老牛的尾巴象什么,尾巴的作用是什么?
燕子的尾巴象什么,尾巴是用来干什么的?
4)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后来尾巴怎么样了?
5、认识各种动物尾巴的形状,能根据尾巴的特征分类。
长尾巴的动物:老虎、猴子、小猫等。
短尾巴的动物:兔子等
伞状尾巴的动物:松鼠、孔雀等。
会飞的动物尾巴的形状:小燕子、麻雀、老鹰等。
6、小动物的尾巴作用真大,我们是小动物的好朋友,应该爱护小动物帮助小动物,有些小动物找不到自己的尾巴了,请小朋友帮助它们把尾巴贴好。
【设计理念】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1、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2、以学生对新知预言、主动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
3、重视实验设计,设计注重学生的心理与认知水平、认知发展相结合。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苏教版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本节内容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与原教材相比,原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接受,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理论性强。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使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
3)情感态度:
①领略实验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②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研究问题的方法、灵感和智慧,从而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③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学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平衡移动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他们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了解了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宜突出情景设置、突出学法指导,培养思维品质,做到“授之以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学生:预言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言投影】
教师:播放材料和展示图片:“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发出警告:人口增长,士地变
得狭小,长此下去,人类将面临饥荒危机。要拯救人类,必须尽快寻找到新的氮肥。” 1914年哈伯运了
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肥的新方法,从而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以哈伯运用了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的
新方法来创设出问题情景。
学生:观看思考:哈伯使用了什么高深的原理呢?
【设计意图】
用情境激发兴趣,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出本课题: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知识回顾】
教师:回顾化学平衡的几大特征,其中一大特征涉及“变”,“变”——改变外界条件抓住本质:原平衡被破坏重新建立新平衡
(V正≠V逆)(V正=V逆)
教师:研究化学平衡是否“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速率(V正与V逆)的相对大小!
【设计意图】
以旧引新,焦点切入抓住本质引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的突破
1、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互动】
学生分成4个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分析,首先预言浓度、压强、温度分别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组学生预言】
① Fe3++SCN—[Fe(SCN)]2+ ② 2H++S2O32—S+SO2+H2O
③ 2CrO42—+2H+Cr2O72—+H2O ④ Br2+H2OH++Br—+HBrO
讨论预言影响情况,学生互学、互问、分析
【比一比】得出最佳实验设计方案,经分析①、③的设计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是可行的实验,再用实验验证此实验的正确性,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归纳总结。
【教师】适时点拔评述,介绍教材实验,画V—t图,加深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分小组抢答:得出最佳设计:2NO2 N2O4将NO2和N2O4混合气体装在密封的针筒内,通过压缩或外拉,观察气体颜色变化,得出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加压,气体颜色先变深再变浅,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则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对实验设计作适当提示,借助多媒体投影演示2NO2 N2O4实验。
【学生尝试】用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解释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情况
【教师】适时点拔评述,画V—t、NO2%—P图,归纳小结,加深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设计实验并讨论得出其中的最佳实验设计方案,再用实验验证此实验的正确性,学生上台演示此实验
2NO2 N2O4 △H<0
红棕色无色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现象:红棕色变深
现象:红棕色变浅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学生比一比】画出最佳方案中的NO2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图
【教师】适时评述、分析NO2%—T关系图,介绍分析教材实验
Co2++4Cl— CoCl42— △H>0加深温度对平衡动影响知识的认识。
粉红色蓝色
升高温度现象:粉红色变蓝色
降低温度现象:蓝色变粉红色
【设计意图】生生互动,以焦点切入,设疑激发学生尝试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和途经,实验设计能力得到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得到加强。
2、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学生回顾】要求学生分别用最简洁的语言表示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通过三个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影响情况的学习,尝试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果:即平衡移动原理。
【教师评述】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等),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又称勒夏特列原理。也就是哈伯研究合成氨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一个基本原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及归纳总结能力,自然轻松中突破了难重点,通过感受前人的研究过程,获取信心和勇气。
(三)、互动实践
【要求】注重实际,加深理解,各小组为另三个小组命一题,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判断平衡移动。
【设计意图】用练习巩固新知识,对新知识熟练应用。
(四)教师总结
总结: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学好科学,敢于超越前人,为人类作贡献。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于作业本。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V正≠V逆),可逆反应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V正=V逆)
条件改变一、浓度影响二、压强影响三、温度影响
预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
实验设计Fe3++3SCN—[Fe(SCN)]2+ 2NO2 N2O4 Co2++4Cl— CoCl42— △H>0
实验结论增大Fe3+浓度,增大压强,升高温度,
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理论解释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 V逆(学生阅读)(学生预计温度影响了平衡常数K)
收获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等),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跳动的节奏》。
《乐理》课是我校幼师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传授音乐理论知识,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审美能力,本学科的学习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特点。按照这样的宗旨,我就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中的基础乐理模块,第三单元第2节内容。《乐理》课程是以节奏及旋律为核心,结合各音乐要素,展开的一系列音乐理论知识的探索,本课的侧重点是节奏的学习,它以模唱、听觉分析为主要形式,培养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等基本技能,而教材中涉及的节奏的讲解以理论为主,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缺乏实际依据,因此要实现理念与方法相统一,就必须在课堂中增加音乐基本技能的训练,达到对音乐基础知识综合能力的提升。
其次,我分析一下学生情况: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幼师一年级学生,她们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专业的训练,对音乐的理解也只停留在很肤浅的表层,传统的概念灌输式的教学对她们来说很不适合,并且幼师学生以女生为主,在她们当中开展各项艺术教育活动的兴趣比较浓厚,我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体验出发,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了解节拍、节奏、节奏型的涵义。
培养模唱、分析、听辨节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教师演示的观察、分析,区分节拍和节奏的差异。
通过对音符的不同组合,了解节奏型的种类。
通过节奏模打、歌曲听觉分析,加强理论与技能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律动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体验节奏的趣味,培养稳定的节奏感,进而增强学生表达音乐的自信心。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充足考虑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根据对学生活动的观察把这节课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模块,在静态模块中,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进行思考,教学重难点为:围绕节奏为主的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动态模块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新知识的规律,教学重难点为:学生对节奏进行听觉判断、模唱、记录、识读的能力培养。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制定了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理论在左,技能在右,一动一静完美搭配:
围绕本课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相结合的.特点,遵循感知和表现共存,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感知包含了节奏听辨和节奏认知,并且运用模唱、模打节奏的动态形式来表现,静态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和总结,避免脱离实际的概念式教学。
二、善于引导,善于联系,紧紧围绕重难点实现有效教学:
在乐理教学中,我认为善于引导、善于联系是突破重难点最有效的方法。善于引导就是根据问题症结和难点实质,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善于联系就是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位置,知识才能变得牢固扎实,才算学到手,因此我设计了联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将跳动的音乐气息引入课堂的教学思路。
三、听、唱、读、写,推动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
节奏模块的学习,需要具体的音乐形象直观呈现,更加需要听觉分析、模唱、识读、记录四个环节的训练,无论是教师的演示、讲解,还是学生的模仿、记忆,都必须是融为一体的,整个教学的主线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具体的事实依据,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师的演示,使学生整体认识、理解、表现音乐节奏。
(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提供服务,针对本课特点,结合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我选择演示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
我始终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要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宗旨,我侧重模仿练习法和听觉分析法为主要的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将以上的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呢:
我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动中求入(4分钟)
动中求悟(6分钟)
动中求实(12分钟)
动中求趣(15分钟)
课堂小结(3分钟)
第一个环节:动中求入
要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今天幼儿园里要举行一场绕口令比赛,哪位同学愿意成为我们的小选手?来比一比谁说得最棒!”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我吸引了,当我出示第一首绕口令的时候,他们就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开始摇头晃脑地朗诵了。通过绕口令比赛,传递着快乐学习的信息,使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同时又体验了文字中的韵律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础。随后,我通过填词游戏,从绕口令的韵律联系到音乐的节奏,为了拉近学生与节奏的距离,让节奏不陌生,我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难道节奏只用来描述音乐的吗?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你对节奏的认识。”学生各抒己见,并在我的启发下得出结论,哦……其实节奏就是一种规律,而规律就是一种稳定的模式,巧妙地进行知识过渡和链接,充分体现善于引导、善于联系的设计理念。
第二个环节:动中求悟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对节拍、节奏的性质区分,而节奏为主的理论知识和听觉训练是一个难点。我继续抓住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你说我演的教学活动:“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聆听老师带来的一首绕口令,听完后说说有什么不同?”
扁担宽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那板凳上
学生的耳朵果然是贼灵的,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增加了打节拍的声音,还能比较出老师念的文字带有节奏感,非常吸引人。同学们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们已经能够从我的演示中听辨节拍和节奏,打铁趁热我进一步追问:“你们能记住刚才老师念的节奏吗?”同学们在我的鼓励下,一边打节拍一边把绕口令的节奏完整的复述了一遍,最后我把同学们复述的节奏,进行展示,师生共同得出节拍和节奏的规律。
通过让学生闭上眼睛的方式,弱化视觉观察效果强化听觉分析能力,明白听觉分析在节奏学习中的重要性,顺利解决节拍、节奏的知识点区分,并把学生总结的经验翻译成理论术语,配合绕口令的朗诵,让学生体会节奏的动感,顺利解决了难点的突破。
第三个环节:动中求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打算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让他们主动思考,充分讨论,做到动手、动口、动脑三方面结合。我设计了“画一画、读一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1个单位拍内自由组合节奏型,然后画在彩色的卡纸上。
我以模仿练习为导,音符组合为线,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同学们兴趣盎然、发言踊跃。通过比较1个8分音符和2个16分音符的排列变化,让学生掌握节奏型的对称感,并生动形象地命名为,前16,后16,中间切开的叫小切分,为节奏的学习寻找小窍门。随后学生通过模仿,找出了前附点、后附点等节奏型的规律,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此外,我利用小鼓敲击的方式,组织了师生的节奏模打练习,播放视频片段,拓展思维启发3连音的认知,在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突出本课听辨、模仿、识读的重点,顺利达成学生对节奏型种类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个环节:动中求趣
在这一环节,我遵循寓教于乐的思想,注重对学生听觉分析能力的培养,设计了节奏拼图游戏。
挑选3首学生喜爱的儿歌,作为媒介,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刚刚画好的节奏型卡片,全员参与全体行动,发挥团队的精神,尝试完成歌曲的节奏拼图,进行比赛,最后集体模唱儿歌。
在游戏中,我捕捉学生有价值的想法,并指导他们运用节拍听辨节奏,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同学们兴趣盎然、发言踊跃。
拼图游戏融合了动态与静态,理论与听觉分析,使学生在律动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体验节奏的趣味,又通过活泼可爱的儿歌作为诱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深新课知识的印象,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充满了问题才会学趣盎然,我引导学生自我追问:
这节课我们主要感受了哪个音乐要素?
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来感知节奏?
我记住了几个节奏型?
(结束语):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的结束不代表学问的终止,同学们要敢于追问,敢于探究,走出课堂,走进音乐!
我的作业布置分3个层次:
基本练习:完成课后练习,用于检查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情况。
综合练习: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给绕口令编创一条合适的节奏型,并按节奏练习模打。尊重学生的个性色彩,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过一把瘾,获得满足感的体验,充分遵循理论与技能互相搭配,实现教学反馈的全面性。
发展练习:找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并把它的节奏型记录下来。通过兴趣的诱惑,对学生的音乐听觉分析能力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是综合能力的一种提升。
综上所述,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围绕一个“动”字展开,课堂中充满了互动的生机,从学生感兴趣的绕口令开始,引导学生的联想,调动学生的热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填词游戏、你说我演、画一画读一读和拼图游戏,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把跳动的节奏带进了课堂,充分点燃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的激情,展现了节奏的无限魅力。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