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16:51:03
类别:教案一等奖
初二上册第8课《台阶》教案一等奖
★学习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并通过揣摩文章语言,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②学习先把握故事情节,再抓住关键语句,从而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
③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①揣摩关键语句分析父亲形象。
②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爬台阶的确是件挺累的事!可是呢,偏偏会有人希望自家门前的台阶高一些多一些,到底是怎样的人会有这种想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小说《台阶》中的主人公——父亲。
二、概括故事情节
1、大家事先都已经看过这篇小说了,下面老师就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故事情节。给大家半分钟时间考虑。(学生默读课文。)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他不甘心低人一等,决心要盖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但此时的父亲老了,身体也垮了。)
2、题目是《台阶》,小说也是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是全文的焦点。
三、浅谈对人物的初步印象
接下来,请大家交流一下你对“父亲”的印象。用一句话表达,如:“父亲是个……的人”。
(勤劳、要强、老实厚道、有些自卑、渴望得到别人尊重、有着坚韧意志的人。)
四、赏析语句,感知人物形象:
1、“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说明父亲长时间惦记着这件事,他很看重台阶高低这个问题。
父亲觉得自家台阶低、地位也低,他感到没面子,我觉得他有点虚荣。台阶高低其实就是意味着地位的高低,看得出父亲渴望提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2、 下面点评第13自然段。(父亲总是看着别人家的高台阶,可见他有多么的羡慕。上一段说到烟抽够了就能干活,父亲一边看着别人家的台阶,一边老抽烟,他是不是想着快快干活,早点造出让人家也羡慕的有高台阶的新屋。这段写到柳树枝摇来摇去都摇不散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的目光,告诉我们父亲是很专注的,很认真的在想盖新屋的事。)
3、这里的写景就是为了衬托父亲专注的目光,充分表现父亲的羡慕向往之情,表现他决心的坚定。
4、 接下来看第21自然段:放鞭炮时父亲“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看出他很尴尬。(父亲不敢放鞭炮,不是胆子小,而是他不习惯。父亲一直都很老实,也没什么地位,人家也没把他当成重要人物。从来不引人注目,现在要让那么多人看他放鞭炮,他当然不好意思不习惯了。)
5、第9段“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现在让那么多人来看他盖了有高台阶的新屋,自然是很不自在。虽然心里高兴,但还是有点尴尬,想把胸挺高些却因为背是驼惯了,无法挺得高。他不是那种张扬的人。
6、 最后看第30自然段。(父亲是因为自己老了,不能劳动了,很痛苦。这里写到父亲的“很倔的头颅”,和他失去生机的灰白的头发,看出他一辈子要强,现在不能干活了,很痛苦。)
7、是啊,父亲辛劳了一生,劳动就是他的生命。不能干活,就失去了一切,他是为不能劳动而痛苦。
8、刚才所点评的那些语句涉及到对“父亲”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当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只限于此。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写出了“父亲”的形象特点。
9、第28段。父亲腰闪了还不让我帮他挑水,说明他很要强。也看出他不愿服老。
10、第11段。看出父亲很勤劳,在努力准备盖新屋。
11、第16段。“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说明父亲很执著,很有毅力。
12、第15段。父亲不知疲倦的劳动,他是个吃苦耐劳的人。
13、第5段。父亲脚上常年都是泥,他是终年勤勤恳恳的人。
14、归纳一下对“父亲”形象的分析,小说中的“父亲”是个老实厚道、要强、有追求、坚韧不拔、勤劳、谦卑、执著……的人。
五、课堂总结: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有以下收获:第一,知道是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塑造了“父亲”这一形象,他淳朴、要强、坚韧……,令人尊重。第二,学会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先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再抓住有表现力的语句仔细揣摩,得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理解和感悟。
2、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再尝试学习本单元的另外几篇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甚至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学习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并通过揣摩文章语言,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②学习先把握故事情节,再抓住关键语句,从而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
③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①揣摩关键语句分析父亲形象。
②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爬台阶的确是件挺累的事!可是呢,偏偏会有人希望自家门前的台阶高一些多一些,到底是怎样的人会有这种想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小说《台阶》中的主人公——父亲。
二、概括故事情节
1、大家事先都已经看过这篇小说了,下面老师就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故事情节。给大家半分钟时间考虑。(学生默读课文。)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他不甘心低人一等,决心要盖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但此时的父亲老了,身体也垮了。)
2、题目是《台阶》,小说也是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是全文的焦点。
三、浅谈对人物的初步印象
接下来,请大家交流一下你对“父亲”的印象。用一句话表达,如:“父亲是个……的人”。
(勤劳、要强、老实厚道、有些自卑、渴望得到别人尊重、有着坚韧意志的人。)
四、赏析语句,感知人物形象:
1、“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说明父亲长时间惦记着这件事,他很看重台阶高低这个问题。
父亲觉得自家台阶低、地位也低,他感到没面子,我觉得他有点虚荣。台阶高低其实就是意味着地位的高低,看得出父亲渴望提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2、 下面点评第13自然段。(父亲总是看着别人家的高台阶,可见他有多么的羡慕。上一段说到烟抽够了就能干活,父亲一边看着别人家的台阶,一边老抽烟,他是不是想着快快干活,早点造出让人家也羡慕的有高台阶的新屋。这段写到柳树枝摇来摇去都摇不散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的目光,告诉我们父亲是很专注的,很认真的在想盖新屋的事。)
3、这里的写景就是为了衬托父亲专注的目光,充分表现父亲的羡慕向往之情,表现他决心的坚定。
4、 接下来看第21自然段:放鞭炮时父亲“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看出他很尴尬。(父亲不敢放鞭炮,不是胆子小,而是他不习惯。父亲一直都很老实,也没什么地位,人家也没把他当成重要人物。从来不引人注目,现在要让那么多人看他放鞭炮,他当然不好意思不习惯了。)
5、第9段“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现在让那么多人来看他盖了有高台阶的新屋,自然是很不自在。虽然心里高兴,但还是有点尴尬,想把胸挺高些却因为背是驼惯了,无法挺得高。他不是那种张扬的人。
6、 最后看第30自然段。(父亲是因为自己老了,不能劳动了,很痛苦。这里写到父亲的“很倔的头颅”,和他失去生机的灰白的头发,看出他一辈子要强,现在不能干活了,很痛苦。)
7、是啊,父亲辛劳了一生,劳动就是他的生命。不能干活,就失去了一切,他是为不能劳动而痛苦。
8、刚才所点评的那些语句涉及到对“父亲”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当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只限于此。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写出了“父亲”的形象特点。
9、第28段。父亲腰闪了还不让我帮他挑水,说明他很要强。也看出他不愿服老。
10、第11段。看出父亲很勤劳,在努力准备盖新屋。
11、第16段。“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说明父亲很执著,很有毅力。
12、第15段。父亲不知疲倦的劳动,他是个吃苦耐劳的人。
13、第5段。父亲脚上常年都是泥,他是终年勤勤恳恳的人。
14、归纳一下对“父亲”形象的分析,小说中的“父亲”是个老实厚道、要强、有追求、坚韧不拔、勤劳、谦卑、执著……的人。
五、课堂总结: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有以下收获:第一,知道是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塑造了“父亲”这一形象,他淳朴、要强、坚韧……,令人尊重。第二,学会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先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再抓住有表现力的语句仔细揣摩,得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理解和感悟。
2、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再尝试学习本单元的另外几篇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甚至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及出处。
(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3) 能改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2、方法与过程:
(1)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2)运用比较方法,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把握故事内容。
(2)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父亲艰苦创业“有志气”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刻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文章语言精美,含蓄蕴藉,只有在不断的朗读中,才能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
2、质疑法与探究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以学生独立探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点拨引导,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想】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要抓住“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个文眼去把握情节,探究“父亲”形象的意蕴,理解“台阶”的内涵。制作课件时,选取
农民图像引导学生感悟或对比父亲形象,加深对 “父亲”的理解。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小说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教学中更不能忽视的是“人文性”,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加深理解。当然,教师“情”的投入也相当重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感召力,与学生的互动才能更有成效,效果才会更好。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朗诵《写给父亲》导入:
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铁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惟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千磨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
(这是一首赞美父亲的诗,诠释了父亲任劳任怨的一生。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看父亲是怎样去建构自己的人生高度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辨音识义,补写课内其它生字词,并注音。
(1)认读以下字词。
凹凼(āo dàng) 涎水(xián) 淌汗(tng) 揩汗(kāi) 嘎嘎(gā)
黏性(nián) 掺水(chān) 蹿上(cuān) 胯骨(kuà) 舀米(yo)
尴尬(gān gà) 聊天(liáo) 撬石板(qiào) 硌(gè)了一下
(2)解词:
凹凼:凹陷,水坑。
尴尬:神情、态度不自然。
大庭广众:大庭:宽大的场地;广众:为数很多的人群。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微不足道: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低眉顺眼:低着眉头,眼中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
2、请学生交流搜集的李森祥的相关知识,交流、补充、归纳。
作者:李森祥(1956-- ):浙江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教师出示问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都,父亲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思考后班内交流:
明确:
(1)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父亲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3)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提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人物呢?
(板书:线索——台阶、人物——父亲)
3、我们可用三个词组来概括故事情节:叹台阶——造台阶——坐台阶
4、现在大家对故事情节大都有所了解,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一下呢?【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
明确;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着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跨了。
5、追问:建新屋,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详细,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
明确:文章的详略由中心定。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略写,造台阶详写。
四、研读赏析——凝望台阶,感悟父亲。
1、叹台阶
提问:父亲造屋原因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从这,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人?
明确: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也就高——文眼。台阶——地位——尊重,父亲——要强、不甘人后。
(板书:叹台阶——有志气、不甘不后)
2、造台阶
提问:
(1)父亲为建九级台阶的新屋做了哪些准备?
明确:捡砖、拾瓦、塞角票,积铢累寸。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
(2)、出示图片一、二,猜猜内容,与课文造台阶部分的哪个段有关。
A、渴慕图,写了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
提问:这是什么描写?为什么不用心理描写?你来说说父亲的心理。
明确:神态描写。专注的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 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早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这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传神。分析人物描写,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瞧瞧人家的,那才叫气派。这辈子,我也要建一栋九级台阶的房子,叫大人小孩都神气神气。咱身体好,有的是力气,拼命干,早晚都有攒够钱的那天!
B、高兴图。动工时,父亲忙前忙后,干到半夜,不辞劳苦,乐在其中。台阶造好了,他那个高兴劲当然是别提了。
提问:不过,课文写的高兴与这幅图相同吗?课文是怎样写的?(尴尬的笑)。体会一下,他的这种神情有什么特色?
(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了,新屋就要完工了,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板书:造台阶——不怕艰辛 乐在其中
3、坐台阶
(1)提问: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不对劲、不自在。台阶低、地位低,父亲因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他反而感到处处不习惯、不对劲了。)
追问:那他最后坐到了哪?(门槛上——多朴实的人啊,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农民,特谦卑。)
(2)提问:那他的身体呢?(累跨了)。有什么表现?(挑水闪腰,很少跨了家门,若有所失)
(3)出示图三:失落图。品析:若有所失 这人怎么了?
明确: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 觉若不所失。
这人怎么了?——没怎么,奋斗一生,愿望实现,心满意足,但不经意间,曾经体壮如牛的自己却老了,从不知苦累的自己竟不能干活了,连水也挑不动了,一时间,精神支柱也倒了,内心有着许多的失落、惆怅、沮丧,真是无法言说。但从中,我们分明可看到父亲的倔强、不服老!——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本色!
板书:坐台阶——不自在 若有所失。
4、总结父亲形象:
(1)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敢想敢做、坚韧不拔、吃苦耐劳、朴实厚道、和善谦卑、倔强)
(2)小结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 好意思坐上去。
五、课堂小结
父亲是一个非常 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着长远的生活目标,有着 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老实厚道,吃苦耐劳,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也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六、同步达标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低眉顺眼:形容驯服、顺从的样子。专注:专心注意。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说。
B 筹划:筹措准备。晌午:下午。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儿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C大庭广众: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镶嵌:把较小的东西卡进较大东西的凹处的装饰。
D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若有所失:好像失掉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
2 、选词填空
(1)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抬、托、举)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驮、抬、背)到家,不收石料钱。
(2)他的脚板(长大、宽大、阔大),(露出、开着、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塞着、堵着)沙子和泥土。
(3)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闷、沉重)的叫声。
(4)那黄泥加了石灰和泥浆,……被早晨的阳光照着, (亮亮的、红红的),红得很耀眼。
3、纠正下列句子的错别字。
A 等父亲从厨房里出来,他那张古桐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
B他忽然醒悟,台阶式水泥磨的面,不经瞌。( )
C 这种粘性很强的黄泥搀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 )
4、第21段中为什么说父亲露出尴尬的笑?
明确:父亲低眉顺眼一辈子习惯了,此刻忽然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这让他很不适应。渴望被尊敬,又一时不能接受尊敬。由此可见他骨子里的卑微是无法改 变的
七、同桌相互批阅完成的同步达标,并反馈信息,及时订正。
第二课时
一、深入挖掘——回首台阶 探 究父亲
师:的确,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发展中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为了台阶,付出了岁月、青春、健康,但他一辈子的奋斗,所得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子,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
1、提问:
(1)造房子为何用了大半辈子?(穷——创业艰难)
(2)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勤劳、要强的父亲这么艰难?(建一栋房子建到人老,说明经济发展缓慢,建材是捡来的,钱是一角角存起来的,辛苦卖一担柴1.5元,这一切说明经济落后。)
2、师总结:小说告诉我们,父亲的创业之所以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人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局面,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3、那么作者在这篇小说里寄予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父亲的优秀品质——崇敬。对父亲一辈子的艰辛和中国农民特有的谦卑——怜悯。对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寄予了希望。)
二、拓展延伸——回味台阶、描写父亲
(一)引发思索
1、师:请大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刻画父亲的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
为了让大家在表达时能够有章可循,老师为大家举一个例子。如:第五自然段中的“父亲洗脚”的片断,“他 的脚板宽大……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其中的“裂”,“嵌”,“刷”及“一盆泥浆”,“一层沙”表现了父亲脚板的粗糙,进而体现父亲劳动的艰辛。脚如其人,质朴敦厚。
请大家依据这种形式谈谈你对文中细节刻画的认识
A、说片断位置
B、读课文内容
C、扣字词分析
D、探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引发想像,展开讨论,答案不求统一。但教师更应该发挥其示范性、引导性,让学生能够有章可循】
2、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我”的父亲是一个“穷爸爸”,但他的梦想却是“高台阶”。对于这个梦想,他是怎样渴望的呢?
3、学生结合文中语句进行分析。
4、把握主题:
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5、体会写法:
讨论归纳: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要注意详略得当。要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把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要想很好的阅读一篇文章,先抓住关键句,然后再细细感知,会比较顺利。
(二)总结升华
师:“我”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是一个地地道道“穷爸爸”,但是他却能够艰苦创业,不惜用毕生的精力去铸就一个象征着他的尊严和梦想的“高台阶”。所以我们说:父亲是一个的人。
生:……
师:父亲仿佛是那逐日的夸父,尽管倒下去了,但是仍不失为一个悲壮的英雄,台阶则是他一生志气的丰碑。
三、写作技巧探究:(围绕中心选材,安排详略的重要)
1、提问:对老屋三级青石板的描写能删去吗?
明确:来 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粗糙——经济条件差
我跳上跳下——年幼,盖好新屋时,已长大。说明建屋所用时间长。
脚板——终年辛劳,家庭贫困。
2、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明确:(1)相同之处:都是表现父亲的文章,都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
(2)不同之处:《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 强烈地感受父爱。《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3、写作特色
(1)以“台阶”为线索,组织情节。
(2)“父亲”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3)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四、迁移延伸
师:好的文章具有感染力,能打动人,亲爱的同学们,你被课文里的父亲感动了吗?你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了吗?
1、我说我父:引导生说自己的父亲,了解父亲的人生经历、生活故事,能体现父亲的追求、品格、做人原则,或是讲讲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要求:抓住父亲某个令你感动难忘的特点,讲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
2、作业:小练笔《我的父亲》。注意选材立意。
3、总结全文: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眼里,不是耀眼的、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 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让我们说声:父亲,您辛苦了,感谢您。把这首歌送给他们,好吗?
4、播放音乐:刘和刚《父亲》,结束本课的学习。
【教后小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作者感情。
2、课文复述,进一步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 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父亲的故事是无声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孩子们,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 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刻苦学习,拼搏奋进,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衣着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的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父亲在你跌倒了时,他会扶起你来,教会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 鼓励你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在无言的大海中,让我们分享了失败与成功。所以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讴歌父亲的文章:《台阶》。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凹凼(dàng) 门槛(kǎn) 涎水(xián) 唿嗒(hū da) 揩(kāi)
筹划(chóu)黏性(nián) 尴尬(gān gà) 撬(qiào) 晌午(shǎng)
硌(gè) 烦躁(zào)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三、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 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 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 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来源:Z+xx+k.Com]
四、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出示问题,整体感知。
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 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不甘心低人一等,渴望受人尊重。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②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 到十分不自在,人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 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入: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一身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人不愿在别人面前提起;他也可能时平凡的,平凡得以至于我们无法从人群中将他分辨出来,他有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不值一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却带给我们很多深沉的感动。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进这位父亲。
▲ 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1、 把我父亲的形象特点。 2、 解读小说的主题。 |
▲检查预习情况:
▲ 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1、 小说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
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毕生的追求就是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房屋屋。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象征富足的、有地位的生活,有地位就意味着被别人尊重,被别人看得起。
造台阶------追求一种富足的、有地位的、受尊重的生活
显然,父亲是一个有追求、有梦想的人。除此 之外,父亲还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
2、他是一个 的父亲。 |
勤劳 要强 节俭 从不言苦,从不言累
我已经看到了同学们心目中的父亲的形象,是身上有这样一些优秀品质的父亲,但是父亲身上还有更多的东西令我们深思,让我们再读课文,品析精美段落,深入 父亲的内心世界,来探讨“父亲”这个形象。
▲再读课文,研读精美段落,深入解读“父亲”
老师从文中选择了五个片段,请同学们快速从文中找出来,
………
五个片段,老师安排了五个小活动。
准备之时: ①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
★明确: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先来看,准备之时这个片段。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个片段,然后揣摩父亲的心理,在文中穿插父亲心理活动的描写。
准备之时: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父亲的心理)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揣摩父亲的心理,在文中穿插父亲心理活动的描写。 |
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写作成果,
父亲内心的情感:难以抑制 的兴奋,激动,和强烈 的渴望。
同学们,你们从哪些细节中感受到了这种 父亲的内心的情感 呢?
◆这一部分对雾的描写非常细致,雾由细雨变成小水珠,最后变成黄豆大的露珠。其实,这是露珠,还是父亲额头上的汗珠,我们已然分辨不清楚了。踏黄泥的活动显然的辛苦的,但是在那一起一伏的节奏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父亲的那双脚充满了力量。我们相信父亲此时此刻的内 心一定是累并且快乐着:因为他的梦想即将实现。
◆这个时候,黄泥的色彩在阳光的照耀下鲜艳和明亮,景物的美好是人物内心喜悦心 情的写照。这些细节,虽然没提到父亲的表情和动作,但是我们分明真情的体会到父亲内心深处难以抑制的兴奋。
★这一部分,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强烈的渴望,改变生活和命运的渴望。
砌成之时: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本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
该句写的极为精彩,耐人寻味。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
复杂的内心。
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读这一段我们读到了父亲内心深处深深的自卑,通过微小的细节来表现父亲复杂的内心活 动。
砌成之后: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坐在台阶上就是不自在,这是为什么? |
不对劲。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个别读。
砌成之后: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认真朗读课文,揣摩第28段哪些词语应该重读,“这人怎么了呢?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来朗读。 |
●体现父亲的特点:要强,灰白而失去生机不仅是头发,更是人的生命。
◆困惑、无奈、迷惘、沮丧、懊恼
失去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感情怎样把握:伤感、遗憾、同情。
◆齐读,再来体会一下,父亲和我的心理。
★读这一片断我们读到了父亲失去劳动能力的困惑、无奈、迷惘、沮丧、懊恼
▲
到此父亲的形象,才逐渐丰满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感动人的形象。这是一篇小说,然而故事永远是生活的比喻,作者仅仅在写一个父亲的形象吗?当然不是。
成长在农村的李森祥说:“乡土,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忘记我来自农村,我有责任把中国农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出来。” |
“台阶”的深刻内涵: 台阶不仅是小说的线索,更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喊: 希望所有像父亲一样农民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被漠视走向被尊重,由自卑走向自豪! |
◆现在,二三十年已经过去了,中国农民跨越了这个台阶吗?虽然我们不敢说中国的农民已经跨越了这个台阶,但是我们看到中国的农民正在富裕起来。我想,他们现在正在路上。他们的跨越,将意味着中国真正的富强。就让我们借这一 堂课向他们献出我们最诚挚的祝福吧!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设疑: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其实,这和第一问是一道题。只是,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很好的运用联想思维。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二、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一)设置问题情景一。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
)、从中国传统的建筑物的文化底蕴角度看: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所以民间百姓的门槛一般是三个台阶以图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级别的写照。再如“紫禁城”的建筑物有9999
幢,标志着最高皇权的象征。再如云南大学的台阶有97
个,这表明是云南省的最高学俯。从这我们可看出:父亲为什么把我家的台阶从三级升到九级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2
)、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分析: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有五个: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这篇小说着眼于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也就是说对尊重的需要。父亲为了赢得尊重,耗尽了他的毕生精力,奋斗了一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父亲是怎样的人呢?(板书: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有移公移山和坚忍不拔的毅力。)(3
)、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角度看: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360
天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
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立下造屋目
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小结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二)设置问题情景二。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
方面作用。1
)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
)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3
)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4
)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设置问题情景三: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三、语言品味,把握主题。
1
、语言品味:
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例:“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
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四、走进“父亲”,互动释疑。
1
、走进“父亲”:“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
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这篇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2
、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五、总结。《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同时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民。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六、布置作业。1、
完成练习册。
2、
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型:新授
课时:2课时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重点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导引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朗读文章。见附录。)
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
二、整体感知。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
多数同学都能侃侃而谈。有的说上浮山祭祖,有的说糖球会等等。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其实,这和第一问是一道题。只是,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很好的运用联想思维。)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麽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麽?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这个问题,好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麽父亲是怎样庆贺的?
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看他有什麽特色?
71页。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这里要找出不难。但是,我明白去中的道理,孩子可能阅历浅,还不能很完善的回答出来。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
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可以删除一部分的,大家认为是哪一部分?
(这个题很有迷惑性。本来哪一部分都不该删除掉。但是,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找出其中必须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这其中写的精彩的部分。但是,还真有不少同学都找出了应该删除的部分。但也有的聪明的孩子,说不应该删除,并且说明了自己的理由。虽然不很全面,但都能谈到一点或两点关键的地方。)
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
9、你看都罗嗦了些什麽?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10、你说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麽?
当然。因为都与后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对后面的情节起对比或反衬的作用。
11、具体来理解两个句子: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2)、父亲回来时,为什麽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麽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1、简述一下了父親造屋的前因後果。故事梗概述一下,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麽?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那麽这样做值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3、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5、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两相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
导语:《爱莲说》全文不到一百五十字,所表现的内容却是丰富的。这里有爱花史的概述,有对莲花的描绘,有对诸花的品评,有自己感情的抒发。下面是其公开课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2、掌握“蕃”“染”“植”“鲜”的意义,辨识“之”的不同用法。
3、学习莲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四字真言:
读——读背课文;
解——解读生涩字词;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学——学习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去赏花!(展示图片)
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不只刚才所展示的诗句,我们今天还将学习到一篇名文——《爱莲说》。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据说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解题
有题目可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文章主要内容是关于“莲”;
2、作者对莲花的态度是“爱”;
3、题目最后一个“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读——先听后读,要求:
①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② 边听朗读,边给自己不懂的字词注音(找疑难字词)。
③ 文中提到哪些花?重点写什么?
2、解——解读生涩字词。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亵(xiè) 鲜(xiǎn)
四、深入研读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第一段分析(提问引导为主):
提问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提问2:这一长句,分别突出了莲花哪些特点呢?
引导: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作者笔下的莲美是美,但究竟是什么特点可以代人言志呢?依句引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
明确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香远益清”: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赏析完后带着赞美与钦佩的感情重新朗读本段。
第二段分析(探究讨论为主):
探究1: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引导:,作者的情感态度决定对物的爱憎,由初一学过的《紫藤萝瀑布》VS白居易《紫藤》(白居易说紫藤“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并比作“谀佞徒”“妖妇人”)。
明确:原文“莲,花之君子者也”。
探究2: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正衬与反衬)
引导:所谓“红花还要绿叶配”。“红花”这里指莲花,“绿叶”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人,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呢?各抒己见。
明确:菊 隐逸者 逃避现实 正衬
牡丹 富贵者 庸俗逐利 反衬
作者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洁,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所以文中分别赋予了莲、菊和牡丹以特定的象征意义(究竟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呢),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概括(逃避现实、庸俗逐利),以衬托手法突出表现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力本的道德信念。
探究3:从“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莲”看作君子的化身,可见“莲”与君子在神采气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在同学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呢?(学习莲)
引导:从《论语》入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出淤泥而不染”V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后引到课文“莲,花之君子者也”上。得出本课学习第四字真言——学,学习莲高洁的品质。
四、文言词学习
1、翻到课后练习第三大题。
2、另外,“之”字在课文中出现频率多达八次,但每一次的意义却不一定一样。找出来,好好区分和把握。
五、回顾小结
1、托物言志
2、衬托手法
3、辨识“之”字的用法
六、布置作业
1、翻开课本184页,“莲文化的魅力”,大家尽量去搜集有关莲的知识或小故事,这周综合性练习我们一起讨论。
2、课后小作文“爱------说”。
七、板书
生长环境
予独爱莲 体态香气 君子 托物言志
神采气度 不慕名利
爱莲说 洁身自好
菊 隐逸者 逃避现实 正衬
牡丹 富贵者 庸俗逐利 反衬
内容预览:
七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
2、领会本文所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含义。
2、难点: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 导入
1、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这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最后一课》。(板书课题、作者,并简介作者)
2、 这篇文章同学们都预习了,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3、 补充交代故事背景
介绍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这篇小说写的是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故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次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也率军向普鲁士投降了。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入巴黎,迫使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了,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复述故事。
三、指导学生学习第1--6段。
阅读1-6段,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讨论交流、明确:
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能管自己的孩子。贪玩不爱学习表现在经常迟到,那天又去得很晚,他怕韩麦尔先生骂他,因为分词连一个也说不上来。他想就别上学了。不懂事表现在他听到画眉在唱歌,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能管住自己表现在急忙向学校跑去,对布告栏内贴出的布告也无心去看。
四、指导学生学习第7-10段,思考问题。
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小弗郎士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以下异乎寻常的情况:
1、学校一反常态地寂静;
2、老师不同一般地温和;
3、教师意外地穿着礼服;
4、教室里竟然坐着许多镇上的人,整个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这些情况说明,这堂课很不一般,暗示着这是“最后一课”。
五、指导学生学习第11--16段。
提问: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朗读时语气是否应该有区别?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上“最后”,这表现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情。“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而又愤慨的心情,他为再不能教法语课而沉痛,他为侵略者不准法国人学本国语言而愤慨。“最后”二字要读出沉重的证据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却又充满希望的心情,他为再不能上法语课而沉痛,他又为上好这最后一堂法语课而充满希望。
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他为再不能学法语而感到“心里万分难过”,他知道恨“那些坏家伙”了,他懂得珍惜他的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其次,他为过去没有认真学习而懊悔。过去对课本、对老师,他觉得“那么讨厌”,现在都像“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再次,他明白了老师穿礼服和镇上那些老年人坐在教室里的原因,他对老师产生了同情和敬意。总之,小弗郎士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成熟了,这是因为这时他把自己与“祖”联系在一起了,是由于爱国的激情促成了他这些变化。
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教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
1、指导学生学习第17-19段。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讲了哪些话?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点?关于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和“语言是钥匙”这两处,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明确:
韩麦尔先生讲话的内容大致是:⑴宣布“最后一课”。⑵指出因循怠慢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批评家长并检讨自己对孩子们的学习不够关心。⑶指出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永远别忘了它。并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韩麦尔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因循怠慢的习性,批评他们不奋发、不争气,以致当了亡国奴。“亡了国……钥匙”,意思是如果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会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起爱国热情,就会为恢复国土和维护民族尊严而斗争。这些话,都反映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指导学生学习第21段。
提问: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哪两个联想?这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明确: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两个联想:⑴字贴像小国旗。⑵鸽子叫声。第一个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天真的热爱祖国的深情,第二个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愤慨和讽刺。
3、指导学生学习第24-29段。
提问:课文怎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悲愤心情和表现的?他为什么要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的一个手势结尾?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课文是这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心情和表现的:首先写钟声和号声响了,这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再写韩麦尔先生站了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最后写韩麦尔先生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然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是用手势表示这“最后一课”的结束。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个情节有深刻的意义。这几个字是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给他的学生们的临别赠言,也是这位爱国者的心声,是所有法国人民的心声。这一悲壮的行动,表达了一种坚定而崇高的信念:法兰西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因此,这几个字是这篇小说主题的升华。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口头练习
把上习字课那段改为第三人称写法,再与原文比较一下,说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1、学生准备。2、提问检查。3、补充讲解:本文是从小弗郎士的角度,以小弗郎士的口气来写的。通过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既表现了小弗郎士这位法国儿童在失去国土后精神世界的变化,又真实而具体地刻画了韩麦尔先生这位爱国者的动人形象,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有力地表达了这篇小说的爱国主义的主题。小弗郎士的带有儿童的稚气的叙述,使读者感到特别亲切、真挚、动人。
三、小结
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重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位手艺人,他就是──《刷子李》。[板书课题]
2、质疑解题:从课题中你可以看出一些什么?
二、读文,初步了解刷子李
1、自由朗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说说你认为“刷子李”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技艺高超)试着再用类似的词概括。
三、再读课文,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1、“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到了什么程度,并在课文中找出理由。
(画出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语句。)
2、小组讨论,深化感悟
根据学生所画句子,顺势导入以下两个话题的讨论:
话题一:黑衣服的描写
a.文中多次写到“刷子李”的黑衣服,你们发现了几处?
b.学生交流列举。(四处)
c.教师小结:听说黑衣服──看到黑衣服──检查黑衣服──发现“小白点”。
话题二:刷墙的描写(第五小节)
a.“刷子李”的粉刷本领到底有多强?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b学生自读。
c.这一小节,有哪些令你惊叹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与小组成员交流交流看法。
四、体会写法的妙处
1、课文是写“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本该花大篇幅描写他是怎样刷墙,刷得怎样好,可为什么却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他的黑衣服呢?
2、学生交流。
3、小结:刷墙的描写是直接写他的刷墙的技艺高超,而黑衣服的描写虽然不是直接写,可从这些描写中却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技艺高超,我们可以称这种描写为侧面描写,但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是为了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五、紧扣末句,总结课文
1、出示最后一小节。
2、你觉得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分别见到、听到的对曹小三今后有什么影响?
3、你从中又想到了什么?
六、拓展阅读与写作
1、推荐:冯骥在《俗世奇人》中的泥人张》《快手刘》
2、小练笔
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夸一夸身边有一技之长的人,用一段话写下来。
板书:
23、刷子李
技艺高超
做人做事
黑衣无白点
诚实认真
蘸灰不滴
动物,是孩子们都喜欢的一个话题,课文《跑进家来的松鼠》,是人教版十一册第7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中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松鼠的习性。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在课文中,松鼠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一些趣事:松鼠千方百计地“贮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我们采来的一篮子鲜蘑菇,松鼠忙活了一个早晨把它们全晾上了;天冷了,松鼠把手套、头巾等东西叼到烟囱里,给自己垫窝。松鼠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着荒唐事,可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是那么可爱,因此,这些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就如孩子的调皮。细细读来,课文处处充溢着对松鼠的喜爱。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读读记记“储备、不甘落后、千方百计、”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一些情境,在情境中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爱动物,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品读动作、心理、语言的重点词句,体会松鼠的可爱和我们对松鼠的喜爱。
【设计特色】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指导学生通过学习,重点体会人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强化感悟,以读为本,相机点拨,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上,我着力带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中描写松鼠和我们一家人相处中,一些重点的语言、心理、动作等句子,体会松鼠的可爱,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以及这之间表现出来的人与动物的和谐与美好。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1、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前后三次读课题,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进行教学。
2、以读促悟,以读品文。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宗旨。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己能读书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力求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语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丰富学生的表象,来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另外,也尽力做到读书有层次。初读培养学生阅读的速度,提高学生浏览课文的能力。深入读有感受,边读边画认为有趣的句子,目标明确。理解感悟后有感情地读,扣住重点字词,通过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高低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结合课文,拓展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在第二件事情中,采用想象的手法,让学生化身于家里人,充分抒发情感。再是,课文学完之后,结合本单元的《回顾·拓展》中的课外书屋,把书介绍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课上学到的知识走向广阔的知识海洋,不仅能巩固课堂上学的知道,而且能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多的能力。努力朝使“略读课”成为课内、课外阅读的桥梁。力求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目标。
非常希望,十分渴望自己的语文课,在瞬间走进学生的心,能让学生的心灵开花,这样的话,我的语文课堂就生机盎然了。然而,自己似乎总显得眼高手低,预期的和实际的总存在差距,比如教师的体态语言还不够丰富,课堂上读得还有点少,有些地方的教学设计牵得牢了写,可以再开放大胆些等等,所以,很真诚地希望各位老师不吝啬对我提出建议与批评,我想,你提得越多,我的收获会越多,我成长得也许也会越快。在此,深表感谢!
内容预览:
《乡愁四韵》
余光中
【自学指导】
1.反复诵读诗句,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词句、往复回环的声韵美。
2.体会诗歌的四个物象寄托的浓烈的思乡爱国情感,学习用具体物象抒情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体味课文表达的乡愁、乡情,增进对祖国、对民族的认同感。
【作者介绍】
1.余光中,台湾作家,素有“乡愁诗人”之称。余先生生于南京,九岁去四川,三年后回南京读大学,四九年赴台湾,后飘泊于香港、欧洲、北美……半个世纪后,重返大陆。
2.本诗风格细腻而柔绵。诗歌主要表现两岸分离在华夏儿女心中留下的永久的痛与依恋。“怀乡”是对祖国的怀念,“思念”是对民族文化的怀念。
3.此诗形式非常整齐,分四节,每节句数、字数、音节相同,每节换韵:平仄相间,而中心意象又多次重复,做到往复回环的声韵美。
【学习方法】
①读--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乡愁。
②讲--用说的方式,讲诗句的内涵,讲喜欢什么,讲有什么不懂的。
③写--写几句或仿几句,来表达思念之情。
④议--互相讨论,质疑。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意象鲜明,情感真挚。 诗歌最忌讳抽象说教。《乡愁四韵》依次用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抒发乡愁情结。首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2节的“海棠红”和第4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第3节的“雪花白”摹色绘心,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暇隐喻游子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四个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联想自然,环环相扣。 《乡愁四韵》围绕中心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乡愁的情感内涵。第1节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酒”联想到“醉酒的滋味”,再联想到“乡愁的滋味”。这些联想,一环一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乡愁的深沉厚重、悠远绵长的特点。把“长江水”比作“酒”,凸现乡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由“酒”到“醉酒”顺理成事,展示了乡愁撩人的情思、令人心醉的特点;把“乡愁的滋味”类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浅显,使人们对“乡愁”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感受。三层联想,从属于“乡愁”而又突现“乡愁”,明白有序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思。其余三节分别由“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引发联想,思路扩展与此类似。
音韵和谐,一唱三叹。 《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每一节首尾呼应,使每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结构相似,形成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不断深化,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种重章叠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歌的特点。
无理而妙,富于别趣。 “无理”指逆常悖理而意外带来的诗美。本诗作者不说“红海棠、白雪花、香腊梅”,而偏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显然,按照生活逻辑和表达习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但是,诗人的用心在于用“一张红海棠”来强调“红”,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红”又与“血”相连;用“一朵雪花白”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白”又与“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强调“香”,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香”又与“母亲”相连接。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然联想就无法展开。从诗歌语言来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还是能理解的,而且与“长江水”的结构基本一致,如果改成“水长江”则说不通了。这里只能多数服从少数。因此,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独具匠心。
【思维训练】
1.从诗歌的形式特点看,如何理解题目中的“四韵”?
本诗每节一韵,4节“四韵”。每节首尾呼应,使每节都像一个独立“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相似,形成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其中“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一个“啊”不仅舒缓语气,更有一种情深意切的味道。
2.本诗的四个意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长江水、红海棠、白雪花、香腊梅,这四个意象是从广远的时空中选择的,可谓精妙绝伦。长江水,有多少的思念和缠绵,有一首诗写到: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夜夜思君不见者,共饮长江水。表达多少深长的思念呀!香腊梅,腊梅花给人的感觉很微妙,见了就永远忘不了,就像永远忘不了自己母亲的温柔的怀抱一样。
3.四个意象各有什么具体的内涵?
长江水-酒-滋味: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
海棠红-血-烧痛:极富古典韵味,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
雪花白-信-等待:以雪花的洁白无暇隐喻游子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
腊梅香-母亲-芬芳:预示春天来临,统一是人心所向,母亲对游子永远具有吸引力。
4.这些物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诗人刻意选取的这四个物象,以形式之美承载思想情感的美,无一不深深地刻有中华民族的印记。它们都有表现“乡愁”的具体内涵,恰到好处地与诗歌主题相符合。
5.第4小节的句式为什么要改动?
作者第4小节的句式未按照前三节的句式写,而改成“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这是为了突出诗人思念母亲就是思念家乡,母亲的芬芳就是家乡的芬芳。这样表达让读者更容易了解乡愁的滋味,是乡愁滋味的具体化。
6.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摘录古代诗词里关于“乡愁”的 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拓展学习】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回答问题: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这首诗,诗人用哪些物象来表现“乡愁”?
诗人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上。
2.诗歌线索是什么?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歌通过物象表达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民族的认同,对于民族文化的挚爱。
4.《乡愁四韵》与《乡愁》,有什么相同之处?
《乡愁四韵》与《乡愁》在风格和表现方式上,颇多一致,都体现寄情于物象的手法,形式上都是一唱三叹,都表现了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