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说课稿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说课稿一等奖

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说课稿一等奖

时间:2023-06-20 13:37:02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说课稿一等奖

1、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统计》,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课改以前的教材是中高年级开始学习统计,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始从一年级学习,目的是强化学生的统计意识。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但是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了,比如老师要了解班里有多少同学在学校吃饭或者有多少同学坐校车,同学则举手表示等,这些经验正是帮助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好它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系统的统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有三点:

1、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

2、会认识简单统计图表,并能选择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和解答这些问题。

3、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初步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知道统计与生活的广泛应用。

4、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填写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准确地收集、整理数据。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题卡等。

二、教学过程:

(一)调节学生情绪,做好新知的铺垫.

这个环节我设计的内容是一上课,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就在大屏幕上出现课间10分钟活动的画面,画面上有的同学在跳绳,有的同学在踢毽,还有的在拍球,爬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我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说说图上有什么?孩子们会说出有四项活动,还有每项活动的人数。在这里我没有按照教材提供的统计孩子们喜欢什么颜色这个素材进行教学,而选择了课间10分钟活动,是考虑到活动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他们更感兴趣,有实际经验,喜闻乐见。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试着根据每项活动的人数在小格中涂颜色,纸上有四竖行空白小格,下面印着这四项活动的图,先让学生明确一个格表示一个人,学生明确后继续追问有3个人涂几个小格,起到一个提示的作用,使学生马上联想到有几个人就涂几个小格。

这个活动完成后进行评价,先是请几位同学把涂好颜色的纸拿到投影下展示,其他同学说说哪涂得好,哪涂得不好;再请小伙伴交换互评,互相判断小格的个数是否涂对了,如果有错马上改过来,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一个小格表示一个人,还使学生感悟到统计过程中的严谨性,同时又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评价结束后每人奖励一颗星,做为一种激励。

这时我板书统计,但是这里所呈现的只是统计的一部分,因为统计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并做出决策的过程,而这里是最初步的统计认识,没有结束决策。

(二)、展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探究.

这部分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我共设计4个层次进行,使学生亲身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获得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填写统计图表的亲身体验。

1、收集数据。

首先我给每个孩子发一张印有跳绳、踢毽、爬竿和拍球四个项目的题卡,请他们在自己最喜欢的项目下面画“√”,当我把提卡汇集到一起时,我先请同学们猜一猜班里喜欢哪项活动的人最多,在这里同学们猜哪项活动的可能性都有,到底谁猜对了呢?同学们都想马上知道结果,这就激发了他们继续想探究的愿望,突出了学习过程中的猜测与论证的思想,很自然地就进入到了第2步的学习整理数据。

2、整理数据。

为了更好的统计每项活动的人数,我发给同位两个人一张纸,准备记录。记录前先说说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记录。我估计孩子们会说出画“О”、画“√”、画“ ”、画“ ”等,可能极个别同学会说用“正”字来记录,但也有可能说不出来,那么由我再给同学介绍,然后用课件及时演示“正”字加深对“正”字的认识,并指定一组接受能力高的同学到黑板来用正字记录,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老师唱票学生一人记录,一人监督,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还降低了记录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唱票结束我又请同学们比较用哪种方法记录好,有可能孩子会发现用“正”字记录好,可以五个五个数,占地方小,渗透用正字记录的优越性,使认识得到升华,也可能还有一部分人喜欢画О、√等,但是我在这个问题上不限制孩子,不规定他们必须用什么符号记,这样做是为了给他们留下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领悟。

3、学习统计图和统计表。

首先用课件出示空白的统计图,提问如果是1个人怎么涂,4个人、6个人呢,在回答中体会统计图左侧的数与小格的关系,再去比较统计图与刚才涂颜色的小格有什么区别,发现涂小格时要一个格一个格去数,涂统计图中的小个可以看数涂,这对于学生来讲是认知上的一个飞跃。

在这个层次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留有大量的时间在观察中掌握涂格的方法,因为现场统计的'数据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利用课件的交互性随时调节,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4、完成统计图并着重解决两个问题。

一个从统计图能获取些信息,另一个是根据获得的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把今天所学知识与以前的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及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注意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加强演练,巩固新知。

我安排了两个内容:

1、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问题和解决问题。

用课件出示根据全班同学生日情况提前制作好的统计图。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从统计图中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决。比一比哪组提出的问题多,解答的正确。这样做的目的是再一次体现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统计图,提高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生日图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信息,比如可以根据月份提问,知识丰富的同学还可以根据上半年、下半年或季度等提问。

2、独立填写统计图表并回答问题。

我制作一个课件,内容是伴随优美的音乐出示天塔、水上公园、长城、盘山的四个景点图,我想同学们会又一次兴奋,天津太美了,这里很自然的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接下来的任务是统计每个景点要去多少人,我在黑板先贴出这四个景区图,请孩子们把桌上的红五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景点下面,贴好后一起数清人数,独立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并回答问题。

在这里让孩子们再一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独立填写统计图表的全过程,体验统计的社会意义和作用,掌握初步的统计方法。

这个活动结束后我又安排了一次交换评价,让每个同学为自己的同桌画上小星星。这种评价方法我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用,效果很好,孩子们评价时很客观,无论是给自己的同桌最高级别的五颗星还是给四颗星都要说清原因,使评价具体化,不仅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还体现多元化评价。

(四)知识拓展,开阔视野.

在这里我又收集了一些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统计图,用课件展示,目的是使学生的眼光不是只停留在课堂上,而是走出课堂,从其他地方看到统计知识的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果画面做得很精美,还可以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又培养了审美情趣。

最后我又安排学生课后在报纸、杂志或网上收集喜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下一节课用来交流欣赏。

下面我在简单介绍以下板书设计,因为本节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以黑板上中间只写“统计”两个字,下面是三组同学分别用不同方法记录的情况和最后的四个景区图,呈现出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

2、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统计》,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课改以前的教材是中高年级开始学习统计,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始从一年级学习,目的是强化学生的统计意识。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但是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了,比如老师要了解班里有多少同学在学校吃饭或者有多少同学坐校车,同学则举手表示等,这些经验正是帮助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好它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系统的统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有三点:

1、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

2、会认识简单统计图表,并能选择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和解答这些问题。

3、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初步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知道统计与生活的广泛应用。

4、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填写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准确地收集、整理数据。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题卡等。

二、教学过程:

(一) 调节学生情绪,做好新知的铺垫.

这个环节我设计的内容是一上课,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就在大屏幕上出现课间10分钟活动的画面,画面上有的同学在跳绳,有的同学在踢毽,还有的在拍球,爬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我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说说图上有什么?孩子们会说出有四项活动,还有每项活动的人数。在这里我没有按照教材提供的统计孩子们喜欢什么颜色这个素材进行教学,而选择了课间10分钟活动,是考虑到活动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他们更感兴趣,有实际经验,喜闻乐见。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试着根据每项活动的人数在小格中涂颜色,纸上有四竖行空白小格,下面印着这四项活动的图,先让学生明确一个格表示一个人,学生明确后继续追问有3个人涂几个小格,起到一个提示的作用,使学生马上联想到有几个人就涂几个小格。

这个活动完成后进行评价,先是请几位同学把涂好颜色的纸拿到投影下展示,其他同学说说哪涂得好,哪涂得不好;再请小伙伴交换互评,互相判断小格的个数是否涂对了,如果有错马上改过来,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一个小格表示一个人 ,还使学生感悟到统计过程中的严谨性,同时又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评价结束后每人奖励一颗星,做为一种激励。

这时我板书统计,但是这里所呈现的只是统计的一部分,因为统计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并做出决策的过程,而这里是最初步的统计认识,没有结束决策。

(二)、展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探究.

这部分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我共设计4个层次进行,使学生亲身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获得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填写统计图表的亲身体验。

1、 收集数据。

首先我给每个孩子发一张印有跳绳、踢毽、爬竿和拍球四个项目的题卡,请他们在自己最喜欢的项目下面画“√”,当我把提卡汇集到一起时,我先请同学们猜一猜班里喜欢哪项活动的人最多,在这里同学们猜哪项活动的.可能性都有,到底谁猜对了呢?同学们都想马上知道结果,这就激发了他们继续想探究的愿望,突出了学习过程中的猜测与论证的思想,很自然地就进入到了第2步的学习—整理数据。

2、整理数据。

为了更好的统计每项活动的人数,我发给同位两个人一张纸,准备记录。记录前先说说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记录。我估计孩子们会说出画“О”、画“√”、画“ ”、画“ ”等,可能极个别同学会说用“正”字来记录,但也有可能说不出来,那么由我再给同学介绍, 然后用课件及时演示“正”字加深对“正”字的认识,并指定一组接受能力高的同学到黑板来用正字记录,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老师唱票学生一人记录,一人监督,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还降低了记录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唱票结束我又请同学们比较用哪种方法记录好,有可能孩子会发现用“正”字记录好,可以五个五个数,占地方小,渗透用正字记录的优越性,使认识得到升华,也可能还有一部分人喜欢画О、√等,但是我在这个问题上不限制孩子,不规定他们必须用什么符号记,这样做是为了给他们留下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领悟。

3、学习统计图和统计表。

首先用课件出示空白的统计图,提问如果是1个人怎么涂,4个人、6个人呢,在回答中体会统计图左侧的数与小格的关系,再去比较统计图与刚才涂颜色的小格有什么区别,发现涂小格时要一个格一个格去数,涂统计图中的小个可以看数涂,这对于学生来讲是认知上的一个飞跃。

在这个层次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留有大量的时间在观察中掌握涂格的方法,因为现场统计的数据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利用课件的交互性随时调节,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4、完成统计图并着重解决两个问题。

一个从统计图能获取些信息,另一个是根据获得的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把今天所学知识与以前的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及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注意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加强演练,巩固新知。

我安排了两个内容:

1、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问题和解决问题。

用课件出示根据全班同学生日情况提前制作好的统计图。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从统计图中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决。比一比哪组提出的问题多,解答的正确。这样做的目的是再一次体现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统计图,提高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生日图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信息,比如可以根据月份提问,知识丰富的同学还可以根据上半年、下半年或季度等提问。

2、 独立填写统计图表并回答问题。

我制作一个课件,内容是伴随优美的音乐出示天塔、水上公园、长城、盘山的四个景点图,我想同学们会又一次兴奋,天津太美了,这里很自然的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接下来的任务是统计每个景点要去多少人,我在黑板先贴出这四个景区图,请孩子们把桌上的红五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景点下面,贴好后一起数清人数,独立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并回答问题。

在这里让孩子们再一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独立填写统计图表的全过程,体验统计的社会意义和作用,掌握初步的统计方法。

这个活动结束后我又安排了一次交换评价,让每个同学为自己的同桌画上小星星。这种评价方法我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用,效果很好,孩子们评价时很客观,无论是给自己的同桌最高级别的五颗星还是给四颗星都要说清原因,使评价具体化,不仅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还体现多元化评价。

(四)知识拓展,开阔视野.

在这里我又收集了一些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统计图,用课件展示,目的是使学生的眼光不是只停留在课堂上,而是走出课堂,从其他地方看到统计知识的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果画面做得很精美,还可以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又培养了审美情趣。

最后我又安排学生课后在报纸、杂志或网上收集喜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下一节课用来交流欣赏。

下面我在简单介绍以下板书设计,因为本节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以黑板上中间只写“统计”两个字,下面是三组同学分别用不同方法记录的情况和最后的四个景区图,呈现出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

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的内容。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册的统计,以整理数据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继续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的方法记录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直接关系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收集和整理数据时,往往要把数据进行分类和计数。本单元教材没有把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分一分、数一数的愿望。收集信息和计数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教材没有明确规定哪一种比较好,而是让学生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在同学间的交流中比较和选择。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和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统计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教材很重视收集数据,把它作为统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学生到小组里收集铅笔、橡皮、直尺的数量,到课程表中收集一些学科的周课时数等,让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分类、边计数,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改变传统的数学教材片面关注制作统计图、表技能的现象,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教材重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产生统计需求,初步形成统计策略,在调查、收集信息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方法,利用整理后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在统计的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及彼此的交流中选取最为恰当的统计方法。

二、说教法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宗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将先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性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广泛交流,体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

说学生:

全班37名学生。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有价值的统计活动。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一是安排学习小组。二是每个学习小组准备学具,把5个正方形、7个三角形和4个圆混杂着放在一个盒子里。

1、引入新课。出示杂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图形,先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图形,然后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排一排来知道每种图形有多少个。

(以此来复习旧的统计方法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进行新课。

1)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盒子里各种图形的个数,并把统计的结果的结果填在表内。

2) 交流统计方法。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利用的什么统计方法,如何操作的。如果教科书中的方法学生没有想到,可以让他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图中的学生是怎样整理的,并让他们照书上的方法再做一做。完成以后把学生的各种记法以及画“√”的记法进行比较,说说各种记法的特点,比一比哪种记法既清楚又方便。

(在此我依照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来操作,以学生的意愿为统计的主要策略,但在交流中,我会引导学生在多种的统计方法中选取比较方便清楚的,让学生自己交流比较,选择出适合的统计方法。)

3) 分析数据。根据统计表里填写的内容回答书上的问题,并思考还能知道什么?(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统计数据的意识,不光要学会回答问题,还要能提出问题并解答。)

3、组织练习。

1) 统计小组里的铅笔、橡皮、直尺各有多少。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并填写表格。

2) 请组长介绍统计方法和结果,并把结果填写在黑板上预先画好的表格里,并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

3) 通过结果,你想说点什么?如果我是文具店的经理,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

(作为老师,在此环节中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培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教学反思:

1、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课程标准则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繁琐,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将教科书的盆花变各种图形,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数据,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

3、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4、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验。

5、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把握课堂激励机制,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6、明确要求,才能“有的放矢”。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让学生先明确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课堂上的讨论、操作等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而落到实处。

4、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统计》,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课改以前的教材是中高年级开始学习统计,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始从一年级学习,目的是强化学生的统计意识。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但是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了,比如老师要了解班里有多少同学在学校吃饭或者有多少同学坐校车,同学则举手表示等,这些经验正是帮助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好它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系统的统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有三点:

1、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

2、会认识简单统计图表,并能选择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和解答这些问题。

3、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初步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知道统计与生活的广泛应用。

4、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填写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准确地收集、整理数据。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题卡等。

二、教学过程:

(一) 调节学生情绪,做好新知的铺垫.

这个环节我设计的内容是一上课,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就在大屏幕上出现课间10分钟活动的画面,画面上有的.同学在跳绳,有的同学在踢毽,还有的在拍球,爬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我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说说图上有什么?孩子们会说出有四项活动,还有每项活动的人数。在这里我没有按照教材提供的统计孩子们喜欢什么颜色这个素材进行教学,而选择了课间10分钟活动,是考虑到活动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他们更感兴趣,有实际经验,喜闻乐见。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试着根据每项活动的人数在小格中涂颜色,纸上有四竖行空白小格,下面印着这四项活动的图,先让学生明确一个格表示一个人,学生明确后继续追问有3个人涂几个小格,起到一个提示的作用,使学生马上联想到有几个人就涂几个小格。

这个活动完成后进行评价,先是请几位同学把涂好颜色的纸拿到投影下展示,其他同学说说哪涂得好,哪涂得不好;再请小伙伴交换互评,互相判断小格的个数是否涂对了,如果有错马上改过来,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一个小格表示一个人 ,还使学生感悟到统计过程中的严谨性,同时又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评价结束后每人奖励一颗星,做为一种激励。

这时我板书统计,但是这里所呈现的只是统计的一部分,因为统计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并做出决策的过程,而这里是最初步的统计认识,没有结束决策。

(二)、展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探究.

这部分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我共设计4个层次进行,使学生亲身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获得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填写统计图表的亲身体验。

1、 收集数据。

首先我给每个孩子发一张印有跳绳、踢毽、爬竿和拍球四个项目的题卡,请他们在自己最喜欢的项目下面画“√”,当我把提卡汇集到一起时,我先请同学们猜一猜班里喜欢哪项活动的人最多,在这里同学们猜哪项活动的可能性都有,到底谁猜对了呢?同学们都想马上知道结果,这就激发了他们继续想探究的愿望,突出了学习过程中的猜测与论证的思想,很自然地就进入到了第2步的学习—整理数据。

2、整理数据。

为了更好的统计每项活动的人数,我发给同位两个人一张纸,准备记录。记录前先说说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记录。我估计孩子们会说出画“О”、画“√”、画“ ”、画“ ”等,可能极个别同学会说用“正”字来记录,但也有可能说不出来,那么由我再给同学介绍, 然后用课件及时演示“正”字加深对“正”字的认识,并指定一组接受能力高的同学到黑板来用正字记录,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老师唱票学生一人记录,一人监督,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还降低了记录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唱票结束我又请同学们比较用哪种方法记录好,有可能孩子会发现用“正”字记录好,可以五个五个数,占地方小,渗透用正字记录的优越性,使认识得到升华,也可能还有一部分人喜欢画О、√等,但是我在这个问题上不限制孩子,不规定他们必须用什么符号记,这样做是为了给他们留下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领悟。

3、学习统计图和统计表。

首先用课件出示空白的统计图,提问如果是1个人怎么涂,4个人、6个人呢,在回答中体会统计图左侧的数与小格的关系,再去比较统计图与刚才涂颜色的小格有什么区别,发现涂小格时要一个格一个格去数,涂统计图中的小个可以看数涂,这对于学生来讲是认知上的一个飞跃。

在这个层次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留有大量的时间在观察中掌握涂格的方法,因为现场统计的数据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利用课件的交互性随时调节,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4、完成统计图并着重解决两个问题。

一个从统计图能获取些信息,另一个是根据获得的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把今天所学知识与以前的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及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注意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加强演练,巩固新知。

我安排了两个内容:

1、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问题和解决问题。

用课件出示根据全班同学生日情况提前制作好的统计图。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从统计图中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决。比一比哪组提出的问题多,解答的正确。这样做的目的是再一次体现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统计图,提高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生日图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信息,比如可以根据月份提问,知识丰富的同学还可以根据上半年、下半年或季度等提问。

2、 独立填写统计图表并回答问题。

我制作一个课件,内容是伴随优美的音乐出示天塔、水上公园、长城、盘山的四个景点图,我想同学们会又一次兴奋,天津太美了,这里很自然的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接下来的任务是统计每个景点要去多少人,我在黑板先贴出这四个景区图,请孩子们把桌上的红五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景点下面,贴好后一起数清人数,独立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并回答问题。

在这里让孩子们再一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独立填写统计图表的全过程,体验统计的社会意义和作用,掌握初步的统计方法。

这个活动结束后我又安排了一次交换评价,让每个同学为自己的同桌画上小星星。这种评价方法我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用,效果很好,孩子们评价时很客观,无论是给自己的同桌最高级别的五颗星还是给四颗星都要说清原因,使评价具体化,不仅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还体现多元化评价。

(四)知识拓展,开阔视野.

在这里我又收集了一些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统计图,用课件展示,目的是使学生的眼光不是只停留在课堂上,而是走出课堂,从其他地方看到统计知识的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果画面做得很精美,还可以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又培养了审美情趣。

最后我又安排学生课后在报纸、杂志或网上收集喜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下一节课用来交流欣赏。

下面我在简单介绍以下板书设计,因为本节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以黑板上中间只写“统计”两个字,下面是三组同学分别用不同方法记录的情况和最后的四个景区图,呈现出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

5、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克与千克说课稿

一、说教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

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环节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

一是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1、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

在这个环节中,创设了“背一背”这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

2、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千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对“三件视觉上具有一定反差的”物品掂一掂、估一估、评一评、称一称,还设计了让学生想办法找几千克的物品,然后轮流感受,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

第二步:认识克。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对千克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对学生进行强烈刺激,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刚建立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于是又设计了两道练习题。练习的目的除了巩固新知外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自我检查的一种深化。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试教时设计的是一道填空题:1粒扣子重1克,2粒重()克,100粒重()克,那么1000粒重()克,从而推出1000克=1千克。教出后发现这样设计给学生的铺垫太厚,没有思维度。后来把这一环节改为“由1粒扣子的质量直接到思考1000粒扣子有多重?”这样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厚。对“克和千克”的换算公式,设计了教师读、学生听、学生读、大家评多种读的形式,使学生在读和评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并牢牢记在心中。

3、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针对物品重量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让气球载满物体顺利升空。

第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把新知和过去的学习经验相结合,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扩充训练容量,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体现。第二个问题情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且把学生那种向往宇宙、向往太空的情感融入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毕竟,我们还在实验、还在探索,所以教学中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指出,以便大家一起讨论、研究。

6、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版小学六年级数学课本十二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的体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这节课的顺利学习将为以后圆锥体积的学习铺平道路。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但是学生还是喜欢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我给学生创设尽情展示自我的空间,通过自主的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从而解决生活当中常见的问题。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经历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教学重点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这个过程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圆柱体积公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思想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考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6、教具、学具准备: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为课件和学具。

二、说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的教学当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一、猜一猜

出示一个圆体的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的实物,猜猜它们的体积谁大一些?

在没有学习圆柱体体积的情况下,学生会猜①圆柱体积大一些。②长方体体积大些。③一样大。④我们必须通过动手验证才能知道谁大。由此揭示课题,今天来探索圆柱体的体积。

(这一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师生互动,验证猜想

活动二:学生自由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一种自己学过的知识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通过合作,学生想到的办法可能有:

①把橡皮泥捏成圆柱体,再捏成长方体,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算出长方体的体积,也就是圆柱的体积。

②把圆柱形的杯子装满沙子,铺平,然后把沙子倒入较大的长方体的盒子中,量出长方体盒子的长、宽及沙子的高,算出沙子的体积,也就是圆柱的体积。如果杯子的厚度忽略不计的话。杯子的容积就是杯子的体积。

③把一个圆柱体放到装有(正)长方体容器中,水会上升,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

(这一活动的设计,是通过观察力求让学生体验到我们在计算圆柱的体积时都是把圆柱的体积转化为其他形体的体积来进行计算的。由此,也就可以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准确,但是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这些方法来计算我们的学校门口这根圆柱形柱子的体积吗?

活动三:通过教师演示,理解转化,掌握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在教学中我们尊重、欣赏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索学习的过程。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矛盾,但正是这些矛盾激发了学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由此我安排了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把圆柱体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长方体与正方体有那些密切的关系。再利用课件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的过程演示一遍,使学生明白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时体积没有变化。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活动三的设计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操作——演示——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知识的运用

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0.4米,高5米,算出它的体积?

四、知识的拓展

你能算出鸡蛋的体积吗?

总之,我认为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与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的观点和结论。这也是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添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探究的、体验的、建构的学习方式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圆柱和圆锥单元学习学生易出现的问题:

1.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与圆柱的体积公式混淆。

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与圆柱的体积公式,前者是底面的周长×高,后者是底面的面积×高。学生学习了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当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与前公式混淆。

2.圆柱的体积公式与圆锥的体积公式混淆,

后者是前者的三分之一(在等底等高条件下),在教圆锥体积公式时,教师虽然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了演示,把倒满水的圆锥里的水倒在圆柱里,刚好可倒三次,为了加强学生三次,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满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关系,我演示了三次,还邀请三位学生上台实验。但是在作业中也有一部分学生忘了三分之一。也许是课堂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演示上,也许是我高估了学生,我以为通过这样的几次的实验,学生应该能行,对公式的就一带而过。后来学生们去完成课本及练习中的一些习题,通过这样几个课时下来,孩子们都能较好地掌握。

3.应用公式解决实际能力较差。

本单元的难点是解决等积变形的.应用题。例如:一个圆锥形麦堆,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2.1米,把这些小麦装入底面半径是2米的圆柱形粮囤正好装满,这个粮囤的高是多少?这是比较典型的等积变形题目,学生在处理这题时出现几种:第一种是思路不清,不知道要先求什么(圆锥的底面半径),再求什么(圆锥的体积),接着求什么,(圆柱的底面积),最后求什么(圆柱的高)。第二种是利用公式混乱,上题中牵连到圆的周长、圆锥的体积、圆的面积、圆柱的体积公式。第三种是计算、书写粗心,因为这一题计算繁多,步骤复杂,学生在书写时往往会眼花看错。

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教学目标中,都要求让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其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教材这样要求是基于什么考虑?

我们以圆柱体积的内容安排为例。教材安排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内容,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先呈现了“类比猜想”的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又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教材中呈现了两种“验证说明”的方法:一种是用硬币堆成一堆,用堆的过程来说明“底面积×高”计算圆柱体积的道理,这实际上是“积分”思想的渗透;另一种方法是转化思想的渗透,即把圆柱通过“切、拼”转化为长方体,再根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要求让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其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首先在于这种过程的重要性。数学发现通常都是在通过类比、归纳等探测性方法进行探测的基础上,获得对有关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的猜想,然后再设法证明或否定猜想,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类比、归纳是获得猜想的两个重要的方法.类比是一种合情推理的方式,运用归纳、类比可以帮助人们猜想出结论。当然,通过合情推理得到的猜想还需要进一步证明。在小学阶段不要求给出严格的证明,学生只要能够从不同角度说明其合理性即可,也就是验证说明。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与已学习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存在诸多相似点,为实施类比提供了可能。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运用类比法的关键是寻找一个合适的类比对象.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这些知识都是学习圆柱体积的基础,特别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底面积×高”对探索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有正迁移作用。这就使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学习有了合适的类比对象或者说是类比的基础。

由于圆柱和长方体都是直柱体,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因而我们可以类比猜想圆柱的体积是否也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这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同样,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我们也可做出相近的猜想。

7、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

2、通过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学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性质转化分数。

教具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纸条、圆形纸片

三、说教学策略

为了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引导自学、组织讨论、组织练习等教学策略。

2、实际操作: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3、引导概括:先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规律,然后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4、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四、说教学流程

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首先我为学生带来一个《猴王分饼》的故事。

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了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又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12块,分给猴3两。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饼多吗?

“同学们,你们认为猴王分得公平吗?”引发学生的猜想。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

(下面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下面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1、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这只是大家的猜想,究竟哪只猴子分得的饼多呢?亲自分一分,验证你们的猜想。

学生操作验证---集体汇报交流----展示成果

2、既然三只小猴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他们分得饼的三个分数是什么关系呢?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得出:这三个分数是相等关系,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3、猴王把三张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一部分后,剩下的部分大小相等吗?通过观察演示得出3/4=6/8=9/12

4、我们班有64名同学,分成了四组,每组16人。那么,第一、二组学生的人数占全班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分数表示,然后得出1/2=2/4=32/64

(三)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1、出示思考题

1/4=2/8=3/12

比较每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从左往右看,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从右往左看,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带着上面的思考题,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归纳性质。

3、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找出性质中的关键词,然后齐读,注意关键的字词要重读。

4、现在,大家知道猴王是运用什么性质分饼了吗?

5、沟通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应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样的设计就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自学例2

1、自学例2。

2/3 = 2×()/3×4 =()/12

10/24 = 10()/24 ( ) = ( )/12

2、展示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分母、分子是如何变化的`?根据什么?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学生学会的老师不包办,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填上合适的数,说说你填写的根据

1/3 =()/6 10/15 =()/3 1/4 = 5/()

我想通过这道题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说一说下面各式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否正确

5/24=5×2/24÷2=10/12()

4/9=4÷2/9÷3=2/3()

13/18=13+2/18+2=15/20()

在这我设计了同学们在平时做题中容易混淆的问题,提醒同学们今后要注意。

3、想一想:(选择你喜欢的一道题来做)

与1/2相等的分数有多少个?想像一下把手中的正方形的纸无限地平分下去,可得到多少个与1/2相等的分数?

9/24和20/32哪一个数大一些,你能讲出判断的依据吗?

在这我让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后面学习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奠定基础。

(六)本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

五、说教学评价

1、教学过程中采用自我、小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激发起学生交流的兴趣。

2、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3、学生在发现、体验、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中,自主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8、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的内容。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册的统计,以整理数据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继续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的方法记录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直接关系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收集和整理数据时,往往要把数据进行分类和计数。本单元教材没有把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分一分、数一数的愿望。收集信息和计数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教材没有明确规定哪一种比较好,而是让学生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在同学间的交流中比较和选择。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和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统计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教材很重视收集数据,把它作为统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学生到小组里收集铅笔、橡皮、直尺的数量,到课程表中收集一些学科的周课时数等,让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分类、边计数,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改变传统的数学教材片面关注制作统计图、表技能的现象,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教材重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产生统计需求,初步形成统计策略,在调查、收集信息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方法,利用整理后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在统计的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及彼此的交流中选取最为恰当的统计方法。

二、说教法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将先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性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广泛交流,体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

说学生:

全班37名学生。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设计、组织学

生进行有价值的统计活动。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一是安排学习小组。二是每个学习小组准备学具,把5个正方形、7个三角形和4个圆混杂着放在一个盒子里。

1、引入新课。出示杂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图形,先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图形,然后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排一排来知道每种图形有多少个。

(以此来复习旧的统计方法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进行新课。

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盒子里各种图形的个数,并把统计的结果的结果填在表内。

2)交流统计方法。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利用的什么统计方法,如何操作的。如果教科书中的方法学生没有想到,可以让他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图中的学生是怎样整理的,并让他们照书上的方法再做一做。完成以后把学生的各种记法以及画“√”的记法进行比较,说说各种记法的特点,比一比哪种记法既清楚又方便。

(在此我依照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来操作,以学生的意愿为统计的主要策略,但在交流中,我会引导学生在多种的统计方法中选取比较方便清楚的,让学生自己交流比较,选择出适合的统计方法。)

3)分析数据。根据统计表里填写的内容回答书上的问题,并思考还能知道什么?(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统计数据的意识,不光要学会回答问题,还要能提出问题并解答。)

3、组织练习。

1)统计小组里的铅笔、橡皮、直尺各有多少。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并填写表格。

2)请组长介绍统计方法和结果,并把结果填写在黑板上预先画好的表格里,并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

3)通过结果,你想说点什么?如果我是文具店的经理,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

(作为老师,在此环节中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培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反思:

1、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课程标准则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繁琐,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将教科书的盆花变各种图形,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数据,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

3、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4、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验。

5、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把握课堂激励机制,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6、明确要求,才能“有的放矢”。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让学生先明确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课堂上的讨论、操作等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而落到实处。

9、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小学的邵英娇。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课时——《统计》。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七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说教材

《统计》这一单元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包括认识并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认识1格代表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在编排上,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如: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参加喜欢的课外活动小组活动、对街头过往车辆的调查、班级的图书角、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等。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既经历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又从中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时间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教学难点: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二、说学情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的教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册教材第9单元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在二年级上册教材的第7单元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前一课认识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前的知识铺垫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仍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过程之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让学生对统计结果做出恰当的判断与预测。

三、说模式

在我校“3161”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原则指导下,形成了我校和谐课堂各学科个性化的教学环节,其中数学课包括0201、0202两种课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采用0202课型,并将本节课设计模式如下:

1、立体导入,明确目标。

2、做好铺垫,扫清障碍。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4、理清思路,归纳方法。

5、运用规律,应用展评。

四、说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导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立体导入,明确目标。

和谐课堂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要重视单元导入和知识树引领,学生在学之前就应该知道这节课学习任务和目标,为新课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教师创设情境,播放各种车辆过往的录像片,你想知道些什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主动进入学习状态,产生统计的需求。真正做到了积极主动,以终为始。本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第二环节做好铺垫,扫清障碍。

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录像片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由于课件视频中车辆过往速度快或者过往车辆比较密集,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因此要再次组织记录,强调分工合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了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

第三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围绕“你认为一个格代表几辆车合适?”这一核心主线,我设计了一张开放式的统计图,让学生自己设计完成统计图,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是哪一种见解,都必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这样,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主、倾听、表达、质疑,而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和辅导者,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此外,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双方,生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也正是师生和谐、教学和谐、优差和谐的具体体现。此环节需要15分钟。

第四环节:理清思路,归纳方法

比较几种不同的统计图,明确用1个格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突破了教学难点,方法树的总结完成了“举三归一”的过程,得出结论。需要2分钟时间。

第五环节:运用规律,应用展评。

这个环节需10分钟。练习设计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五、说板书

板书不仅是传授基础知识本身的需要,而且体现言传身教并重的需要。本节课板书作用如下:

1、辅助教师语言教学,便于学生记忆

我在教授统计这一课时,在讲述的同时,用板书图示配合,让学生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加强学生的记忆,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本节课的板书,图片颜色鲜明,表格式板书信息量大、条理清楚、简约明了,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引起学生注意

本节课的板书,无论是图形示意法还是比较对照法,意在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起到深化、强化的作用,因此它能起到突出重点、难点,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

六、说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本节课中我对学生的评价如下:

一、多角度评价,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断进步。

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多花样、多渠道、全面地评价学生又是鼓励学生爱学、乐学、我要学的手段之一。例如这一课中,在制作统计图时,有的学生涂色特别均匀,我就适时给以评价:“这位同学的统计图既美观又规范!”还有在汇报“你认为一个格代表几辆车合适?”时,有的学生坚持认为一格代表5辆车合适,并且据理力争,有理有据,我就予以评价“你通过前后对比,一下子就发现了合适的方法,同学们真应该向你学习。”此外,本节课倡导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巧用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你们小组可真棒,想的办法最独特。”“你瞧,这个小组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多认真呀!”等。

二、即时评价,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即时评价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当时的表现,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比如在合作交流环节,有的同学坚持认为用一格代表10辆车更合适,这样涂色部分少,速度快,效率高,我就及时做出评价:“你很有创意,这非常可贵,能再响亮地说一遍吗?”在“理清思路,归纳方法”环节,学生进行汇报时,我就做了如下评价“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能把语速放慢一些,其他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他倾听得真仔细,耳朵真灵,这么细微的地方都注意到了。还有谁能重复一遍?”学生在教师的赞赏声中建立了自信,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体验和享受了成功。

三、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中编排的很多情境图因环境或教学条件所限,一些数学活动也无法开展。因此我在教学本节课时,将主题图置换成观看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并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这样做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合作意识,又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问题。

2、巧用生成资源

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和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本节课在小组汇报是,有一名学生坚持用1格代表10辆车更合适,我说:“噢,你很有独特见解,能把你的思考过程说给大家听吗”,在该生叙述时就有了许多不赞同的声音,我因势利导,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得到启发,理清思路,归纳了方法。

3、运用媒体资源

电教媒体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能够有效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促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选择、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谢谢大家。

10、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4——95页,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学生是第一次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从表面上看这部分知识虽然简单,但一年级的学生能在统计的过程中,不重复、不遗漏是统计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让学生对收集的结果进行整理,表面上是在整理几种图形,实质上是在整理几组数据,这一概念的转变对学生来的说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身边具体事例、直观教学使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统计的初步概念。学好这部分内容,更为学生以后续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扎实基础。

依据“新课标”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识规律,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收集及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有趣、音乐(小列兵)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统计活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主动探求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但学生对它的认识却各不相同。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并得以发展,就必须引领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本课设计理念,力求体现学习是“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教法上体现“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的思想;学法上突出“自主学习,实践感知”。本课学习活动,从学生的感性出发,通过“乐”中学,“动”中思,“比”中悟,体验统计的产生、发展过程,初步理解统计的含义。教师创设了“统计参加鼓号队人数、统计获奖情况、统计早餐”三个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学习环境,使教法与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三、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设置疑问、体验统计的产生

教育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根据这一点我借用歌曲(小列兵)引入本节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展开教学,再让学生回归生活说一说对乐器的认识选择那一种自己鼓掌喜欢的乐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现“新课标”的学科整合。引用“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喜欢那一种乐器的人最多”启发学生体验统计的产生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动手操作、引发争论、初步掌握统计的意义

小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要经过一个积累、沉淀和深化的过程。教材的重点,往往就是学生认识上的转折。就本节课而言,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于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开展有梯度的三层探究活动。

第一层:收集数据:制作小组统计图。

1、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自己意愿在小组内贴上自己喜欢的乐器)

合作要求:

(1)每人只能选择一种乐器

(2)贴好的小组请各组小朋友数一数各在多少个?

小组统计表

小号

长笛

小鼓

口琴

小提琴

2、汇报统计结果。引导学生完整的描述。(如我们组有10个人,参加指挥捧的有2人,参加小号的.有1人,参加大鼓的有2人,参加镲有4人,参加小鼓的有1人)这样一方面是有意识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确保统计的准确性。

第二层:整理数据:制作全班统计图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

1、认识统计图各小组长完成全班的统计图,通过表格的谁多?谁少?陈述表格好处引导学生小结:这样的图都叫统计图。全班统计最喜欢的乐器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2、认识统计表全班互相交流数一数统计图中每种乐器各有多少的过程中寻找一种记录的方法引出“统计表”。、并请学生上台板演完成统计表让他们介绍数数方法集体纠正,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并及时表扬。

名称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数量

第三层:根据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渗透品行教育。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如:

生1:__最多,__最少。

生2:__比__多__个

生3:__比__少__个。

并让学生互动解答根据计算结果的揭示板书课题“统计最多的乐器”通过你想对我们的辅导员说些什么,渗透尊敬师长的品行教育。

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对统计意识理解经历一个逐步丰富的认知过程,“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以上一步一步的铺垫,学生对统计的理解将更深刻,更透彻,学生能将数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对统计的应用将更得心应手。

三、巩固提高——应用体验、梳理知识

活动1:欣赏比赛实录完成统计表

通过播放CD我校鼓号队市区特等奖比赛实录,出示图表数一数近几年的获奖情况请学生完成统计表(学生上台扳演,集体订正)。这个教学活动不但学生能学以致用,还有意识让学了解我校鼓号队的发展历程及取了得的辉煌的成绩,发散思维让学看统计表情况说一句话。这一环节主要激发学生拿省级,国家级的长远目标,从而渗透爱国、爱校、学家的思想教育。

活动2:统计最喜欢的早餐

通过出示学生熟悉早餐图片(面条、面包、鸡蛋、牛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统计最喜欢的早餐、完成统计表,再让小组汇报统计情况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解答。老师通过多媒体现场制作全班的统计图,再一次掀起学习的热潮,根据统计结果教育孩子平时注意饮食均蘅,使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舞台。这一环节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

四、对照目标——评价整理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对照学习前共同确定的学习目标,说一说:学会了什么?学得怎么样?这样让学生参与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后,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作业: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制作一张你一家人的“年龄统计图”吗?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始终贯穿于参加鼓号队为主线遵循学生获得和应用认知的规律,让学生在自已的具体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经历一个“收集——整理——描述——概括——运用——提高”的认知过程。教师立足发展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在探索活动中,使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澄清的体验过程,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

11、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节的内容——《推理》。下面,我将重点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取数学经验。

二、说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推理是数学的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一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中已经开始接触和应用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且在今后的学习中推理也将与四个领域内容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的渗透和应用。本套教材专门设置“推理”单元进行教学,把推理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以及游戏形式呈现出来,并运用观察、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推理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思想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一)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时教学我将分以下四个环节完成。

①游戏导入,揭示课题;②探索新知,掌握方法;③实践应用,巩固新知;④全课总结,学会评价。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引思。(这一环节,我从猜“书名”引入课题,不仅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整个过程让学生从一开始的瞎猜到根据提示条件准确猜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为本节课新的教学内容起到了很好的铺设作用。)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掌握方法。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呈现例1。先出示例1的前半部分:有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再出示小红和小丽说的话,最后出示问题。引导孩子梳理信息:“仔细读题,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提问“到底他们三个人分别拿着什么书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再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交流后,孩子们有的阅读思考后直接得出结论,有的用连线的方法,也有的用表格的方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想得清,才能说的明白,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因此,学生汇报后重点引导孩子们有条理的阐述推理过程。很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高效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强化技能的重要途径,紧扣教学重点,依然以帮助树苗成长,积攒智慧的力量为主题,设计了猜糖果,海底世界,找密码的练习。这样的练习设计既有层次又有梯度,能很好的巩固本节课的新知也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学会评价当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注重和学生的对话与交流,倡导开放性的师生双向评价。李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能谈谈你的收获吗?(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总结了所学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次评价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评、互评初步学会评价,实现了课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12、一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看一看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看一看(一)》,这是一节新授课。

2、教材简析

观察物体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因此,“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不相同,从活动中体验并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他们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并不完全相同,领悟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方法观察、分析生活中的有关物体。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和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观察、操作、交流、游戏等形式辅助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本节课要准备的教具:多媒体课件、小熊玩具。

五、说教学过程

1、说整体设计。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第二层:表象认识、领悟方法。

第三层:概念形成、诱思转化。

第四层:深化迁移,拓展运用

2、说局部设计。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我让学生4人一组,围成一个长方形而坐。让他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玩具熊。体会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3、说练习设计

这样设计练习,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方法的过程,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成了能力,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13、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说课稿

我确立的小课题是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节综合应用课《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普通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二是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新课程理念,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3.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自行车的`速度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我在小组的组建,成员的分工,以及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在组建小组时,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把活泼好动和沉默寡言的分到一组,学习好的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分到一组,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弥补。

2.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把每个小组的六个成员编上号,(1)号是组长,(2)号是首席发言人,(3)号是声音调控员,(4)号是计算员,(5)号是记录员,(6)号协同计算员计算。

3.在合作学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比如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有不懂的问题虚心求助于别人;组长善于组织学习并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点想法,具体的做法会体现在教学中。

14、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说课稿

我确立的小课题是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节综合应用课《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普通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二是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新课程理念,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3.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自行车的速度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我在小组的组建,成员的分工,以及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在组建小组时,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把活泼好动和沉默寡言的分到一组,学习好的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分到一组,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弥补。

2.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把每个小组的六个成员编上号,(1)号是组长,(2)号是首席发言人,(3)号是声音调控员,(4)号是计算员,(5)号是记录员,(6)号协同计算员计算。

3.在合作学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比如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有不懂的问题虚心求助于别人;组长善于组织学习并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点想法,具体的做法会体现在教学中。

15、二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简单的推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组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数学组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设计猜礼物、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图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猜一猜,连一连,说一说的游戏闯关中对推理知识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16、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套圈游戏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第一课时76页《套圈游戏》。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100以内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通过课件创设“套圈游戏”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强调数学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学生数学活动的参与,目的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渗透估算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探究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教学时尽可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知识变成学生的切身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通过探究、交流去探索创新。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为了避免单纯计算而带来的枯燥无味,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按排了四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运用观察法-获取已知的条件,用估测法-体会估算必要性,用引导法-体验算法多样化,用游戏法-扩展学生的思维,让计算教学也生动丰富起来。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六一活动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二)验证猜测,探索算法

估算。学生通过分析统计表上的数据,初步估计淘气是赢家,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此处,学生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采用多种估算方法去进行估计。(1)比较每一次得分的多少;(2)比较赢的次数;(3)通过移多补少比较赢的次数;小朋友说得都真不错!但是你的估计真的对了吗?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呢?

(1)学生说方法:可以先算出三次比赛结束后,淘气共得了多少分?

再算出三次比赛结束后,笑笑共得了多少分?然后再比较。

(2)揭示课题。生说师板书:淘气共得多少分?24+29+44=

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三个数连加)以前我们也学过,你知道连加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生:从左到右计算)

2、探索算法。(1)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迁移,自己尝试计算三个两位数连加)

(2)反馈,交流算法。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适时讲解。

(3)优化算法。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三次比赛结束后,笑笑共得了多少分?

3、小结:通过计算,可以验证我们的估计是对的,其实估算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很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要运用它。

4、及时练习书上的练一练的第一题的两道

(三)巩固新知,运用新知。1、套圈游戏继续猜想70分可能套中哪两只动物?要想赢第三次会套中哪只发散学生思维2、出示文艺演出的题目以学生生活为背景,有意识地将计算知识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原型以外的知识,赋予学生在数学深层次上思考的机会。3、奥运会估算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

(四)交流评价,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总结部分。我以“这节课你学会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强化对新知的理解。

以上是我对《套圈游戏》这节课的教学设想,突出了以问题为教学线索,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情绪为学生动力的特色。

说课稿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