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20:46:02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各种各样的树说课稿一等奖
一、设计意图: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花开草绿,小树苗发芽了,树林里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树,它们长得都不一样,从外形上看有的粗、有的细、有的直、有的弯、有的高、有的矮。从叶片上观察,也是千姿百态,树的种类也有很多,有常绿树、落叶树等。树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可以美化、绿化环境,没有树就没有人类美好的家园。所以,设计这一课题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探究树的各种各样和奇妙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本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了解各种各样的树及树木给动物、人类带来的好处,教育幼儿爱护树木。
二、幼儿情况分析:树木的多样性、奇妙性给幼儿带来无穷的遐想,像有些树如面包树、纺锤树、奶树,极易吸引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从幼儿发展情况看,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三、活动目标:结合新纲要中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的需要,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教育目标,确定本次教学目标为:
1、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感知各种各样的树,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知道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
2、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泥工、折纸、制作等)合作建构“森林公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科学的欲望,培养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四、活动准备: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带领幼儿到树林或公园观看各种各样的树,家长与幼儿共同查阅树木的相关知识(科学画册、网上)。
2、教具、学具准备:为体现学具、教具是幼儿学习的教科书,在本次活动中,要求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收集树叶的`标本、照片、图片以供观察。同时收集各色彩纸、花布等以供制作时用。
3、心理环境准备:为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下学习,教师可选择附近的公园或树林,让幼儿在实地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并在活动室内展示各种树的照片、图片。
五、本次活动,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新纲要》为指导,结合玩中学、学中玩的思想,从寻找树——感知树的多种多样——讨论树的相关话题——森林公园——绿色世界五大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各环节的具体教法、学法及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环节:播放碟片。原始森林里,恐龙等多种野生动物在树林里在自由地玩耍,目的是将幼儿注意力吸引到这一活动中来。
第二环节: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树各种各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谈发现。
新纲要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孩子利用情景协商、对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我让幼儿在树林里,通过亲自看、摸,充分感知树的各种各样,获取树的相关经验,“你还见过哪些树,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
第三环节:播放碟片,由于原始森林的破坏,大量树木被毁坏,恐龙及很多动物被灭绝了。现在很大城市出现沙尘暴。
第四环节:幼儿讨论:为什么说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木对人类有哪些帮助,你喜欢树吗?为什么?
这里,一方面充分调动幼儿原有经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借助现代教学媒介,解决难点,采用碟片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通过真实、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从而让幼儿感受到爱护树木,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第五环节:结合植树节,幼儿自选材料,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森林”,新纲要提示我们,要发展幼儿的智能优势,开发智能弱势,要面向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有差异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式,适合不同的孩子,在这里,我们让孩子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折纸、画画、泥工、拼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表达自己对树木的认识和爱护。教师始终参与幼儿的活动,及时地给予支持、引导、帮助。
以上活动充分体现《新纲要》中“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使幼儿真正在玩中学,学中玩,相互交流,相互协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环保意识由此增强。
结束部分:幼儿在“小树苗快长大”的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把自己想像成小树苗,让幼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一步提高。
一、教材分析:
树,是自然界最具魅力与韧性的精灵,它姿态万千,随季节起舞,演绎着不同季节的万般风情。树的种类繁多,由根、干、枝、梢、叶五部分组成,其中树枝有互生、轮生、对生之别,有前后左右的穿插,树冠有伞状、球状、宝塔状等,显示出树的非凡魅力。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借树抒情、托树言志,写下了一篇篇动人的诗章,创造出一幅幅迷人的图画。同时,树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扎根土壤、防风固沙、平衡生态、绿化地球……
本课以《各种各样的树》为题,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美好情感。教材以大幅迎客松的照片为示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树的知识,如树的结构、外形和种类;还提供了春夏秋冬四季树的不同色彩变化,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中树的语言及魅力;此外,又呈现了画家的白桦、木棉作品,以及数幅学生作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及激发其对艺术美感的体验与追求。最后,教材通过讲述如何保护树木及开展有关活动,拓宽了本课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树的结构、外形和种类等知识。
2、运用绘画、拼贴的形式来表现所观察到的树的特点,并进行添加、想象的训练。
3、培养热爱树木,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表现树的特点。
难点:表现不同季节中的树所具有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不同的树的特点,准备常规的作画工具
(教师)课件、范画等
教学过程
1、交流认识。
(1)师生交流有关树的知识(如树的结构、外形、种类、色彩等)。
(2)播放课件:大森林。提问:课件中的哪些树是你认识的或喜欢的?请为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展示树的结构图(抢答激趣)。
2、树的变化。
(1)播放课件:不同季节中的同一组树。要求学生谈谈对作品的感受。
(2)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
3、欣赏范作。
(1)播放课件:画家眼中的树。思考:这幅画哪里画得最好?
(2)教师小结:强调画面中艺术家的情感处理和树的精神品质。
4、学生创作。
(1)创造主题:各种各样的树。可以画一棵树或一组树在不同季节下的变化,也可以画树的生长过程,还可以画各种各样的树。
(2)学生说说创作思路。
(3)教师提供创作意见:注意树的形状、特点、色彩、肌理,可以结合速写等形式,加入自己的想象也行。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5、作业讲评。
(1)师生互评作业(从树的特点、形状、色彩、肌理、构图和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讲)。
(2)课外调查树的作用。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颜色的布和纸、剪刀等工具
(教师)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学生交流。
(1)播放课件:树的作用。思考:树有哪些作用?
(2)学生交流,代表汇报,教师小结。
2、保护树。
(1)播放课件:人类对树木的保护。提问:你还知道人类为了保护树木采取了哪些措施?
(2)教师小结:强调要保护树,学习树的精神。
3、学生创作。
(1)提供创作主题:保护树木,保护我们的家园。
(2)提出创作建议:可以运用拼贴的方法,可以全体制作,可以手工与绘画结合(小组合作和个体创作结合也可以)。
(3)学生创作,讲评作业。
4、课外拓展。
(1)课外收集有关树的诗歌、散文、故事等。
(2)说说我们要如何保护树。
(3)在教室里布置绿色家园,宣传有关保护树的知识。
相关资料:
树的基本常识
(1)千年开花的铁树。
铁树也称“苏铁”,是一种常绿乔木,叶集生茎顶,花顶生,种子可食,茎髓可采淀粉。苏铁科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种子植物,它起源于古生代的二叠纪,曾与恐龙同时称霸地球,被地质学家誉为“植物活化石”。
铁树又名凤尾蕉、避火蕉、金代等。在民间“铁树”这一名称用得较多,因为据说它木质密度大,入水即沉,沉重如铁。
“铁树开花”比喻事情难成、不可能实现或极少见。但在热带地区,二十年以上的.铁树几乎年年都可以开花。铁树雌雄异株,花形各异,花期六到八个月。雄球花长椭圆形,花球黄褐色;雌株花扁圆形,浅黄色。
(2)会呼吸的榕树。
有一种古怪的树木叫榕树,它的树枝向下生根。这些根有的悬挂在半空,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和养分。这些根叫“气根”。多数气根直达地面,扎入土中,起着吸收养分和支撑树枝的作用。直立的气根就像树干,一棵榕树最多可有四千多根气根,从远处望去就像一片树林。
据说,世界上最大的榕树在孟加拉,那棵榕树的树冠可有覆盖一个半足球场那么大的土地,用“独木成林”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3)枝条飘拂的柳树。
柳树枝条柔韧,叶片狭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十分喜爱的树,有“垂柳”、“问柳”的叫法。柳树是落叶乔木或灌木,春天开黄绿色花,种子上有白色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这就是柳絮。
柳树柔软的枝条可以编织筐、包、篮子等。柳条包要用去了皮的柳枝编。在施工工地戴的柳条帽用柳枝编,既轻便又能保证安全。
教学目标:
1、让幼儿仔细观察各种树的特征,使幼儿知道各种不同的树,它们的树叶、树杆各不相同。
2、通过观察活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参观各种树木。
2、标本若干或图片若干。
3、绘画用品。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
组织幼儿走去园门到公路旁,小学里去观看各种树木,要求幼儿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细致地观察树木的根、茎、叶。
二、分组讨论。
组织幼儿回到活动室,进行分组讨论以下内容:1、你在外面看到了什么树?它是什么样子的,说说它的特征,(它长的是什么样子它的主杆是怎么样的是什么颜色?树枝是怎样的,树叶长的象什么?是什么颜色)2、你还看到了什么树有什么特征?3、除了我们刚才看到的树木,你还在哪里看到什么树木?
三、大组活动:
针对以上内容请各组派小朋友在班级里进行大组发言。这次要求小朋友能比较各种各样的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根树干、树枝、树叶。不同点:可以从颜色上分,可以从特征上分有高矮粗细之分……)
四、说说树木的作用,教育孩子爱护小树苗,
五、画树:要求小朋友把自己最喜欢的树木画下来。
一、教材分析:
树,是自然界最具魅力与韧性的精灵,它姿态万千,随季节起舞,演绎着不同季节的万般风情。树的种类繁多,由根、干、枝、梢、叶五部分组成,其中树枝有互生、轮生、对生之别,有前后左右的穿插,树冠有伞状、球状、宝塔状等,显示出树的非凡魅力。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借树抒情、托树言志,写下了一
本课以《各种各样的树》为题,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美好情感。教材以大幅迎客松的照片为示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树的知识,如树的结构、外形和种类;还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树的结构、外形和种类等知识。
2、运用绘画、拼贴的形式来表现所观察到的树的特点,并进行添加、想象的训练。
3、培养热爱树木,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表现树的特点。
难点:表现不同季节中的树所具有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不同的树的特点,准备常规的作画工具
(教师)课件、范画等
教学过程
1、交流认识。
(1)师生交流有关树的知识(如树的结构、外形、种类、色彩等)。
(2)播放课件:大森林。提问:课件中的哪些树是你认识的或喜欢的?请
(3)课件展示树的结构图(抢答激趣)。
2、树的变化。
(1)播放课件:不同季节中的同一组树。要求学生谈谈对作品的感受。
(2)教师和学生共同
3、欣赏范作。
(1)播放课件:画家眼中的`树。思考:这幅画哪里画得最好?
(2)教师
4、学生创作。
(1)创造主题:各种各样的树。可以画一棵树或一组树在不同季节下的变化,也可以画树的生长过程,还可以画各种各样的树。
(2)学生说说创作思路。
(3)教师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5、作业讲评。
(1)师生互评作业(从树的特点、形状、色彩、肌理、构图和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讲)。
(2)课外调查树的作用。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颜色的布和纸、剪刀等工具
(教师)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学生交流。
(1)播放课件:树的作用。思考:树有哪些作用?
(2)学生交流,代表汇报,教师
2、保护树。
(1)播放课件:人类对树木的保护。提问:你还知道人类为了保护树木采取了哪些措施?
(2)教师
3、学生创作。
(1)
(2)提出创作建议:可以运用拼贴的方法,可以全体制作,可以手工与绘画结合(小组合作和个体创作结合也可以)。
(3)学生创作,讲评作业。
4、课外拓展。
(1)课外收集有关树的诗歌、散文、故事等。
(2)说说我们要如何保护树。
(3)在教室里布置绿色家园,宣传有关保护树的知识。
相关资料:
树的基本常识
(1)千年开花的铁树。
铁树也称“苏铁”,是一种常绿乔木,叶集生茎顶,花顶生,种子可食,茎髓可采淀粉。苏铁科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种子植物,它起源于古生代的二叠纪,曾与恐龙同时称霸地球,被地质学家誉为“植物活化石”。
铁树又名凤尾蕉、避火蕉、金代等。在民间“铁树”这一名称用得较多,因为据说它木质密度大,入水即沉,沉重如铁。
“铁树开花”比喻事情难成、不可能实现或极少见。但在热带地区,二十年以上的铁树几乎年年都可以开花。铁树雌雄异株,花形各异,花期六到八个月。雄球花长椭圆形,花球黄褐色;雌株花扁圆形,浅黄色。
(2)会呼吸的榕树。
有一种古怪的树木叫榕树,它的树枝向下生根。这些根有的悬挂在半空,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和养分。这些根叫“气根”。多数气根直达地面,扎入土中,起着吸收养分和支撑树枝的作用。直立的气根就像树干,一棵榕树最多可有四千多根气根,从远处望去就像一片树林。
据说,世界上最大的榕树在孟加拉,那棵榕树的树冠可有覆盖一个半足球场那么大的土地,用“独木成林”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3)枝条飘拂的柳树。
柳树枝条柔韧,叶片狭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十分喜爱的树,有“垂柳”、“问柳”的叫法。柳树是落叶乔木或灌木,春天开黄绿色花,种子上有白色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这就是柳絮。
柳树柔软的枝条可以编织筐、包、篮子等。柳条包要用去了皮的柳枝编。在施工工地戴的柳条帽用柳枝编,既轻便又能保证安全。
活动目标
1、观察认识各种树叶,了解其名称、形状。
2、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
活动准备
叶子拼成的图案若干幅,带小朋友去捡来各种树叶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树叶拼成的图案若干幅。
提问:小朋友,知道这漂亮的图案是用什么拼成的吗?(树叶)
引导幼儿观察图案是用什么样的树叶拼成,观察其形状介绍其名称。
二、请小朋友展示你带来的树叶,介绍树叶的名称和形状,说一说你想用它来做什么图案?
三、请你用收集来的树叶来拼成漂亮的图案。师巡视指导幼儿用胶水和双面胶粘到白纸上。
四、展示幼儿作品,并介绍一下你的作品内容是什么。
一、设计意图: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花开草绿,小树苗发芽了,树林里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树,它们长得都不一样,从外形上看有的粗、有的细、有的直、有的弯、有的高、有的矮。从叶片上观察,也是千姿百态,树的种类也有很多,有常绿树、落叶树等。树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可以美化、绿化环境,没有树就没有人类美好的家园。所以,设计这一课题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探究树的各种各样和奇妙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本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了解各种各样的树及树木给动物、人类带来的好处,教育幼儿爱护树木。
二、幼儿情况分析:
树木的多样性、奇妙性给幼儿带来无穷的遐想,像有些树如面包树、纺锤树、奶树,极易吸引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从幼儿发展情况看,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三、活动目标:
结合新纲要中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的需要,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教育目标,确定本次教学目标为:
1、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感知各种各样的树,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知道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
2、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泥工、折纸、制作等)合作建构"森林公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科学的'欲望,培养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带领幼儿到树林或公园观看各种各样的树,家长与幼儿共同查阅树木的相关知识(科学画册、网上)。
2、教具、学具准备:为体现学具、教具是幼儿学习的教科书,在本次活动中,要求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收集树叶的标本、照片、图片以供观察。同时收集各色彩纸、花布等以供制作时用。
3、心理环境准备:为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下学习,教师可选择附近的公园或树林,让幼儿在实地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并在活动室内展示各种树的照片、图片。
五、本次活动,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新纲要》为指导,结合玩中学、学中玩的思想,从寻找树--感知树的多种多样--讨论树的相关话题--森林公园--绿色世界五大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各环节的具体教法、学法及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环节:播放碟片。原始森林里,恐龙等多种野生动物在树林里在自由地玩耍,目的是将幼儿注意力吸引到这一活动中来。
第二环节: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树各种各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谈发现。
新纲要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孩子利用情景协商、对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我让幼儿在树林里,通过亲自看、摸,充分感知树的各种各样,获取树的相关经验,"你还见过哪些树,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
第三环节:播放碟片,由于原始森林的破坏,大量树木被毁坏,恐龙及很多动物被灭绝了。现在很大城市出现沙尘暴。
第四环节:幼儿讨论:为什么说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木对人类有哪些帮助,你喜欢树吗?为什么?
这里,一方面充分调动幼儿原有经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借助现代教学媒介,解决难点,采用碟片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通过真实、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从而让幼儿感受到爱护树木,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第五环节:结合植树节,幼儿自选材料,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森林",新纲要提示我们,要发展幼儿的智能优势,开发智能弱势,要面向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有差异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式,适合不同的孩子,在这里,我们让孩子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折纸、画画、泥工、拼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表达自己对树木的认识和爱护。教师始终参与幼儿的活动,及时地给予支持、引导、帮助。
以上活动充分体现《新纲要》中"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使幼儿真正在玩中学,学中玩,相互交流,相互协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环保意识由此增强。
结束部分:幼儿在"小树苗快长大"的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把自己想像成小树苗,让幼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一步提高。
一、设计意图: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花开草绿,小树苗发芽了,树林里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树,它们长得都不一样,从外形上看有的粗、有的细、有的直、有的弯、有的高、有的矮。从叶片上观察,也是千姿百态,树的种类也有很多,有常绿树、落叶树等。树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可以美化、绿化环境,没有树就没有人类美好的家园。所以,设计这一课题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探究树的各种各样和奇妙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本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了解各种各样的树及树木给动物、人类带来的好处,教育幼儿爱护树木。
二、幼儿情况分析:
树木的多样性、奇妙性给幼儿带来无穷的`遐想,像有些树如面包树、纺锤树、奶树,极易吸引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从幼儿发展情况看,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三、活动目标:
结合新纲要中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的需要,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教育目标,确定本次教学目标为:
1、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感知各种各样的树,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知道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
2、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泥工、折纸、制作等)合作建构“森林公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科学的欲望,培养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带领幼儿到树林或公园观看各种各样的树,家长与幼儿共同查阅树木的相关知识(科学画册、网上)。
2、教具、学具准备:为体现学具、教具是幼儿学习的教科书,在本次活动中,要求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收集树叶的标本、照片、图片以供观察。同时收集各色彩纸、花布等以供制作时用。
3、心理环境准备:为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下学习,教师可选择附近的公园或树林,让幼儿在实地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并在活动室内展示各种树的照片、图片。
五、本次活动,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新纲要》为指导,结合玩中学、学中玩的思想,从寻找树——感知树的多种多样——讨论树的相关话题——森林公园——绿色世界五大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各环节的具体教法、学法及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环节:播放碟片。原始森林里,恐龙等多种野生动物在树林里在自由地玩耍,目的是将幼儿注意力吸引到这一活动中来。
第二环节: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树各种各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谈发现。
新纲要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孩子利用情景协商、对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我让幼儿在树林里,通过亲自看、摸,充分感知树的各种各样,获取树的相关经验,“你还见过哪些树,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
第三环节:播放碟片,由于原始森林的破坏,大量树木被毁坏,恐龙及很多动物被灭绝了。现在很大城市出现沙尘暴。
第四环节:幼儿讨论:为什么说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木对人类有哪些帮助,你喜欢树吗?为什么?
这里,一方面充分调动幼儿原有经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借助现代教学媒介,解决难点,采用碟片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通过真实、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从而让幼儿感受到爱护树木,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第五环节:结合植树节,幼儿自选材料,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森林”,新纲要提示我们,要发展幼儿的智能优势,开发智能弱势,要面向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有差异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式,适合不同的孩子,在这里,我们让孩子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折纸、画画、泥工、拼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表达自己对树木的认识和爱护。教师始终参与幼儿的活动,及时地给予支持、引导、帮助。
以上活动充分体现《新纲要》中“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使幼儿真正在玩中学,学中玩,相互交流,相互协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环保意识由此增强。
结束部分:幼儿在“小树苗快长大”的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把自己想像成小树苗,让幼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一步提高。
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是增长知识的手段,动手动脑是探索发现的途径。这次活动课,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性极高,不但知道了各种树木的名称,而且对其特点和功用也有了大致了解,更是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有的幼儿对观察到的不能运用比较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还有待于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说多教多引导。
一、设计意图: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花开草绿,小树苗发芽了,树林里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树,它们长得都不一样,从外形上看有的粗、有的细、有的直、有的弯、有的高、有的矮。从叶片上观察,也是千姿百态,树的种类也有很多,有常绿树、落叶树等。树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可以美化、绿化环境,没有树就没有人类美好的家园。所以,设计这一课题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探究树的各种各样和奇妙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本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了解各种各样的树及树木给动物、人类带来的好处,教育幼儿爱护树木。
二、幼儿情况分析:
树木的多样性、奇妙性给幼儿带来无穷的遐想,像有些树如面包树、纺锤树、奶树,极易吸引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从幼儿发展情况看,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三、活动目标:
结合新纲要中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的需要,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教育目标,确定本次教学目标为:
1、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感知各种各样的树,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知道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
2、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泥工、折纸、制作等)合作建构“森林公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科学的欲望,培养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带领幼儿到树林或公园观看各种各样的树,家长与幼儿共同查阅树木的相关知识(科学画册、网上)。
2、教具、学具准备:为体现学具、教具是幼儿学习的教科书,在本次活动中,要求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收集树叶的标本、照片、图片以供观察。同时收集各色彩纸、花布等以供制作时用。
3、心理环境准备:为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下学习,教师可选择附近的公园或树林,让幼儿在实地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并在活动室内展示各种树的照片、图片。
五、本次活动,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新纲要》为指导,结合玩中学、学中玩的思想,从寻找树——感知树的多种多样——讨论树的相关话题——森林公园——绿色世界五大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各环节的具体教法、学法及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环节:播放碟片。原始森林里,恐龙等多种野生动物在树林里在自由地玩耍,目的是将幼儿注意力吸引到这一活动中来。
第二环节: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树各种各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谈发现。
新纲要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孩子利用情景协商、对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我让幼儿在树林里,通过亲自看、摸,充分感知树的各种各样,获取树的相关经验,“你还见过哪些树,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
第三环节:播放碟片,由于原始森林的破坏,大量树木被毁坏,恐龙及很多动物被灭绝了。现在很大城市出现沙尘暴。
第四环节:幼儿讨论:为什么说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木对人类有哪些帮助,你喜欢树吗?为什么?
这里,一方面充分调动幼儿原有经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借助现代教学媒介,解决难点,采用碟片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通过真实、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从而让幼儿感受到爱护树木,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第五环节:结合植树节,幼儿自选材料,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森林”,新纲要提示我们,要发展幼儿的智能优势,开发智能弱势,要面向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有差异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式,适合不同的孩子,在这里,我们让孩子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折纸、画画、泥工、拼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表达自己对树木的认识和爱护。教师始终参与幼儿的活动,及时地给予支持、引导、帮助。
以上活动充分体现《新纲要》中“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使幼儿真正在玩中学,学中玩,相互交流,相互协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环保意识由此增强。
结束部分:幼儿在“小树苗快长大”的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把自己想像成小树苗,让幼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一步提高。
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是增长知识的手段,动手动脑是探索发现的途径。这次活动课,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性极高,不但知道了各种树木的名称,而且对其特点和功用也有了大致了解,更是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有的幼儿对观察到的不能运用比较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还有待于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说多教多引导。
一、设计意图: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花开草绿,小树苗发芽了,树林里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树,它们长得都不一样,从外形上看有的粗、有的细、有的直、有的弯、有的高、有的矮。从叶片上观察,也是千姿百态,树的种类也有很多,有常绿树、落叶树等。树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可以美化、绿化环境,没有树就没有人类美好的家园。所以,设计这一课题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探究树的各种各样和奇妙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本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了解各种各样的树及树木给动物、人类带来的好处,教育幼儿爱护树木。
二、幼儿情况分析:
树木的多样性、奇妙性给幼儿带来无穷的遐想,像有些树如面包树、纺锤树、奶树,极易吸引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从幼儿发展情况看,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三、活动目标:
结合新纲要中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的需要,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教育目标,确定本次教学目标为:
1、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感知各种各样的树,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知道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
2、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泥工、折纸、制作等)合作建构“森林公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科学的'欲望,培养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带领幼儿到树林或公园观看各种各样的树,家长与幼儿共同查阅树木的相关知识(科学画册、网上)。
2、教具、学具准备:为体现学具、教具是幼儿学习的教科书,在本次活动中,要求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收集树叶的标本、照片、图片以供观察。同时收集各色彩纸、花布等以供制作时用。
3、心理环境准备:为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下学习,教师可选择附近的公园或树林,让幼儿在实地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并在活动室内展示各种树的照片、图片。
五、设计思路
是以《新纲要》为指导,结合玩中学、学中玩的思想,从寻找树——感知树的多种多样——讨论树的相关话题——森林公园——绿色世界五大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各环节的具体教法、学法及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环节:播放碟片。原始森林里,恐龙等多种野生动物在树林里在自由地玩耍,目的是将幼儿注意力吸引到这一活动中来。
第二环节: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树各种各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谈发现。
新纲要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孩子利用情景协商、对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我让幼儿在树林里,通过亲自看、摸,充分感知树的各种各样,获取树的相关经验,“你还见过哪些树,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
第三环节:播放碟片,由于原始森林的破坏,大量树木被毁坏,恐龙及很多动物被灭绝了。现在很大城市出现沙尘暴。
第四环节:幼儿讨论:为什么说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木对人类有哪些帮助,你喜欢树吗?为什么?
这里,一方面充分调动幼儿原有经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借助现代教学媒介,解决难点,采用碟片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通过真实、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从而让幼儿感受到爱护树木,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第五环节:结合植树节,幼儿自选材料,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森林”,新纲要提示我们,要发展幼儿的智能优势,开发智能弱势,要面向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有差异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式,适合不同的孩子,在这里,我们让孩子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折纸、画画、泥工、拼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表达自己对树木的认识和爱护。教师始终参与幼儿的活动,及时地给予支持、引导、帮助。
以上活动充分体现《新纲要》中“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使幼儿真正在玩中学,学中玩,相互交流,相互协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环保意识由此增强。
结束部分:幼儿在“小树苗快长大”的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把自己想像成小树苗,让幼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一步提高。
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是增长知识的手段,动手动脑是探索发现的途径。这次活动课,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性极高,不但知道了各种树木的名称,而且对其特点和功用也有了大致了解,更是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有的幼儿对观察到的不能运用比较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还有待于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说多教多引导。
《各种各样树》说课稿
一、设计意图: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花开草绿,小树苗发芽了,树林里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树,它们长得都不一样,从外形上看有的粗、有的细、有的直、有的弯、有的高、有的矮。从叶片上观察,也是千姿百态,树的种类也有很多,有常绿树、落叶树等。树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可以美化、绿化环境,没有树就没有人类美好的家园。所以,设计这一课题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探究树的各种各样和奇妙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本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了解各种各样的树及树木给动物、人类带来的好处,教育幼儿爱护树木。
二、幼儿情况分析:
树木的多样性、奇妙性给幼儿带来无穷的遐想,像有些树如面包树、纺锤树、奶树,极易吸引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从幼儿发展情况看,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三、活动目标:
结合新纲要中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的需要,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教育目标,确定本次教学目标为:
1、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感知各种各样的树,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知道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
2、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泥工、折纸、制作等)合作建构“森林公园”,发展
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科学的欲望,培养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带领幼儿到树林或公园观看各种各样的树,家长与幼儿共同查阅树木的相关知识(科学画册、网上)。
2、教具、学具准备:为体现学具、教具是幼儿学习的'教科书,在本次活动中,要求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收集树叶的标本、照片、图片以供观察。同时收集各色彩纸、花布等以供制作时用。
3、心理环境准备:为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下学习,教师可选择附近的公园或树林,让幼儿在实地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并在活动室内展示各种树的照片、图片。
五、本次活动,总体设计思路:
是以《新纲要》为指导,结合玩中学、学中玩的思想,从寻找树——感知树的多种多样——讨论树的相关话题——森林公园——绿色世界五大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各环节的具体教法、学法及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环节:播放碟片。原始森林里,恐龙等多种野生动物在树林里在自由地玩耍,目的是将
幼儿注意力吸引到这一活动中来。
第二环节: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树各种各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谈发现。
新纲要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孩子利用情景协商、对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我让幼儿在树林里,通过亲自看、摸,充分感知树的各种各样,获取树的相关经验,“你还见过哪些树,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
”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
第三环节:播放碟片,由于原始森林的破坏,大量树木被毁坏,恐龙及很多动物被灭绝了。现在很大城市出现沙尘暴。
第四环节:幼儿讨论:为什么说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木对人类有哪些帮助,你喜欢树吗?为什么?
这里,一方面充分调动幼儿原有经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借助现代教学媒介,解决难点,采用碟片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通过真实、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从而让幼儿感受到爱护树木,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第五环节:结合植树节,幼儿自选材料,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森林”,新纲要提示我们,要发展幼儿的智能优势,开发智能弱势,要面向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有差异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式,适合不同的孩子,在这里,我们让孩子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折纸、画画、泥工、拼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表达自己对树木的认识和爱护。教师始终参与幼儿的活动,及时地给予支持、引导、帮助。
以上活动充分体现《新纲要》中“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使幼儿真正在玩中学,学中玩,相互交流,相互协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环保意识由此增强。
结束部分:幼儿在“小树苗快长大”的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把自己想像成小树苗,让幼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一步提高。
一、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下)《岩石与矿物》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本课主要是让同学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培养同学观察岩石、研究岩石的兴趣。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是起始作用,为后面《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各种各样的矿物》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沛的准备。
本课以“石头展览会”活动为切入点,课前鼓励同学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观察时指导同学综合运用多种观察器官研究“我的岩石”的特征。然后让同学自身选择一种规范给这些岩石分类。“观察岩石”目的在于让同学研究不同岩石的个性特征,“给岩石分类”目的在于让同学研究一些岩石的共性特征。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很好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同学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同学充沛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2、同学分析各种各样的岩石(说课稿)
其实同学对岩石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各种岩石,但有时越是熟悉的事物同学越不容易发生关注,同学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更多的奥妙,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课前让同学收集岩石资料,以便增加课堂岩石标本的数量。我期望通过本课教学后,当同学捡到一块岩石时,不会随便看过后就随手扔掉,而会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对它进行研究。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各种各样的岩石”属于探究性观察,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同学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观察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同学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虽然对探究性观察在三年级下册局部单元同学才有所涉和,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
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同学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示应给予充沛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身的教学行为对同学发生积极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同学展开一系列观察活动,探究岩石各方面的特征,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在收集岩石标本过程中,同学容易将水泥块或砖瓦当作岩石而带到课堂上来。这就是我布置区分岩石这一环节的原因。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局部:区分岩石——介绍岩石——观察岩石(讨论观察方法、观察、描述)——岩石分类。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同学运用多种感官和常用工具对岩石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并对小组内各种不同岩石进行比较分析,建立起“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特征”的初步感性认识。
另外,本课的观察资料也非常重要。事先我让同学自身准备各种岩石(教师不指导),自身也准备常见的岩石标本(凝灰岩、页岩、砂岩、花岗岩、大理岩、滑石)和非岩石(砖块、瓦片),以和一些简单的观察工具:放大镜、小刀(也可能钥匙和铁钉),观察记录纸等。
三、具体的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岩石是一种天然的物质;知道每块岩石都有各自身形状、颜色、组成颗粒和纹路等方面的特点;知道有些岩石可以根据一定的规范可以分成一类。
科学探究:
1、同学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进行岩石的观察活动;根据岩石的不同特征,提出多种岩石分类规范,用规范对岩石分类。
2、通过一块岩石的观察活动,让同学经历“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的过程,提高观察方法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搜集、观察岩石的愉悦情感,激发同学进一步研究岩石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各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岩石的各种特征,并选择一定的规范对各种岩石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能比较地准确描述岩石的颗粒结构和纹路特征。
一、认识常见的鞋子
我由谜语导入,谜语既可以形象地表述出鞋子的一些特征,又可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当幼儿动脑猜出谜底时又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且以耳语的形式又拉进了幼儿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一举多得。由谜底自然地过渡到“鞋子”,这时候,我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鞋子商店,让孩子们倘佯于鞋子的海洋之中。
幼儿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起始就是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让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这些鞋子,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来说一说这些鞋子,并帮助他们认识一些特殊的鞋子,丰富他们对于鞋子的认识。认识了这些鞋子后,我用“鞋子是用来干什么的?”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二、鞋子的用途
在这一部分中,我又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鞋子试穿,这一环节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在认识了那么多的鞋子以后孩子首要的兴趣就是穿一穿这些鞋子,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还很喜欢穿大人的鞋,这一环节就充分满足幼儿的这一心理,让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鞋子来穿一穿,鼓励支持他们去探索,大胆地表述自己穿各种各样的鞋的感受,甚至带着孩子穿着这些鞋子来跳一段有关于鞋子的舞蹈。
这一环节由孩子们自己的活动经验得出“漂亮的鞋子不一定舒服,合适的鞋子才是最好的”,顺其自然地引出第二部分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并让幼儿说说你穿这双鞋准备去干什么,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并了解不同的鞋子适合不同的场合及情景!
三、帮鞋子分类
在这一部分中我进一步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达成“帮鞋子分类,养成收拾整理的习惯”这一目标。在家中,我们的孩子往往是“小太阳”,“六大行星绕着转”,常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这并不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为此,我请幼儿动手动脑去整理这些鞋子,知道原来我也有那样的本领,以此来帮助幼儿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这一环节我也设置了让幼儿去请客人老师帮忙检查,利用了环境中的人的资源,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在分类过程中我充分给予幼儿自主权,请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分类,提高他们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理过后共同参观,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既体验了成功感,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以此为出发点,呼吁孩子来作爸爸妈妈的小帮手,扩展幼儿的活动范围,进一步形成习惯。
在整个活动中,我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充分尊重幼儿,不仅给幼儿一个丰富的物质环境也给了幼儿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做到动静结合,做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并进行学科的整合,努力促使幼儿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下面,我对“科学教学中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的培养”这一专题研究的选题背景和课例《各种各样的矿物》教学设计做相关说明。首先,谈谈开展本专题研究的背景:
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要素:一是提出和聚焦问题;二是设计研究方案;三是收集和获取证据;四是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五是表达与交流。
为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科学教育已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真伪,创造性地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摘记等能力。但深入课堂,你会发现:90%以上的学生对科学课感兴趣,学生喜欢实验、观察等活动,但很多同学对怎样收集信息,该收集什么样的信息,及什么样的信息才是有用信息辨别不清;对实验观察记录以及整理实验观察结果兴趣不大,不会对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影响了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基于以上分析和思考,我们决定选择“科学教学中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的培养”小课题,开展专题研究。(1)依靠专家指导、同伴互助、反思性实践,寻求理性支撑,保障研究的深度与高度;(2)多学习,勤思考,理解专题研究的核心,保证研究方向正确。(3)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备课议课、课堂观察,并写好观课报告等,在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研有所获。
接下来说说我们的课例是怎样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们选择的课例内容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各种各样的矿物》。整个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具学具准备、说教学程序、说课后作业、说教学评价、说板书设计7大部分。对教材我们是这样理解的:
一、说教材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运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小刀)对常见的矿物进行观察,然后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小组观察、交流讨论,了解各种矿物的特点;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矿产资源利用与开采的现状,让学生体会到矿产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资源;最后通过拓展活动,让学生了解煤的形成过程,认识到煤的形成要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培养学生保护矿产资源的意识。
学生对矿物的了解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的:建造楼房所需要的钢铁,随身佩带的宝石,以及烧火做饭用的煤等都是矿物。在四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来研究岩石的特征。但是,由于受知识、能力和习惯的局限,学生真正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观察这些矿物,并深入探究其与人类的关系却很少,学生的.这些体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因此,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矿物、探究矿产与人类的关系,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我们对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
依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提炼物的名称;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2.会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能运用简单的工具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研究;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学生的不同点。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在实验探究中,养成勇于探索、善于交流、分工合作的优良品质;能体会到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是: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能源矿产,探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是:了解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的能力。
接下来说说教法学法——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我们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探究”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①激趣法。通过实践活动,辅以多媒体教学,变单调的知识为直接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引导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学生呢?则采用:①自主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②讨论探究法。注重了课外收集资料、生活经验回忆与课内探究相结合,让学生“建构”一种由生活中浅层次的表性认识,向科学的理性思考转变的过程。③互助式学习法。小组合作,互助学习。
三、说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我精心做好了如下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实验材料:搜集的相关资料,矿物标本,简单的观察工具:放大镜、小刀,实验记录表等。
这些都为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做好了铺垫。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构建以生为本的科学探究课堂,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1.播放图片,激趣导入
(1)欣赏图片,交流发现
教师引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精美图片,想看吗?猜猜看,你看到的是什么?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
(2)引入课题,调动经验
除了刚才的这些精美的矿产,你对矿物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进入课堂角色;同时也拉近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为下文探究矿产与人类的关系的研究做好铺垫。
2.观察交流,深入探究
(1)认识各种各样的矿物
◆小组研究,交流发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矿物进行观察、辨认,并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研究的结果,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种矿物的特点。
◆山东矿产,知多少
让学生了解山东的矿产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为我是山东人而自豪的美好品质。
(2)矿产和人类的关系
◆人类对矿产的开采、加工和提炼
能源矿产的开采、加工和提炼较为复杂,在这里只是让学生有个大体了解。可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再通过播放高质量的音像资料做成课件做补充,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只有在充分感知的前提下,才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人类造福,既改善环境,又减轻了劳动强度。
◆矿产的利用
学生交流铁矿石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再进一步交流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的多种用途,更清楚地感受到矿产与人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联系生活,保护矿产
(1)启动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各种矿产的需求量非常大,如果我们一直这样开采下去,你认为这些矿产会不会被开采完?
在学生争辩时,组织学生观看视频《煤的形成》,体会到矿产形成的时间长,不能再生,是人类宝贵的资源。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保护矿产的资料,明确我们现在不仅要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矿产资源,还需要不断开发新能源。
4.课堂总结,交流评价
通过今天的探究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组织学生交流。
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
五、说课后作业
今天的课外探究作业是:写一份倡议书或办一份小报,倡导大家一起来保护矿产。
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该为生活服务,该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的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呼吁大家一起来保护矿产资源。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本节课的板书是矿产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全面而简明地将重点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
七、说教学评价
最后说说本课所用的学习评价,我们主要采用师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注意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科学学习积极性进行评价,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为更好地了解课堂教学达成度、和教师的教及学生学的情况,并及时进行了课后小测及调研题,这些也为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了依据。
总之,本课的教学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对科学教育理念的认识,学生能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交流,并做到了——课外、课内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科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一、说教材:
线描画:线描画是用线条的变化来描绘对象及其形体结构的绘画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绘画方式,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方式之一。线描画的绘画工具比较简单,可以用勾线笔、铅笔、油画棒、钢笔等,利用点、线、面来进行绘画,既可以对物象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也可以对物象进行简单地艺术处理;既可以进行造型训练,亦可作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我班幼儿在通过简笔画的训练基础上,再进行线描画的练习,会使其绘画的精细方面和手眼协调方面,有很大发展。不仅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同时能提高幼儿专心做事的能力。更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幼儿在欣赏、发现、感受线条美的同时,大胆进行创作,不仅能将幼儿零碎的经验加以提炼,而且与《纲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时在大班开展线描画,能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幼儿通过“观察-想象-发现-表现-创造”系列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个性的发展。所以,我把线描画作为这学期我班美术特长训练的主要内容。由此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二、说目标
1、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疏密排列来装饰鱼。
2、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象大胆创作,发展幼儿的初步的创新能力。
3、向幼儿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
活动重点: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疏密排列来装饰鱼。
活动难点: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
三、说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
2、画好的线描画作品、其他小朋友画的线描画鱼
3、欣赏老师的作品
4、白纸,铅笔
四、说教学方法: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纲要》的精神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观察欣赏演示,则更为简洁、生动,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本次活动设计中,我通过幻灯片的展示,让幼儿感受到鱼宝宝身上线条的纹样美、图案美;
2、观察比较法。观察法即运用观察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幼儿既形成了准确的形体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细节特点。而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则能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的创作手法带来的不同效果。本次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直接感受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我采用了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在观察比较三幅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中,发现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都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欣赏评价法。欣赏评价法指的是将幼儿不同特点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肯定各自的特点。在本次活动的最后环节,我采用了欣赏评价法,在欣赏的同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点评:
问题1、“你最喜欢哪个鱼宝宝?为什么?”使幼儿在审美的同时自然地习得经验,为下次经验迁移做准备
问题2、“你是用怎样的线条和图案来装饰鱼宝宝的?”让幼儿用语言将自己的装饰意图表达出来,达到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同伴的欣赏与评价能让幼儿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五、说活动程序:
共有5个环节:
1、观看多媒体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鱼的花纹,引导幼儿说出鱼儿身上花纹的特点。
(导入活动,观看《海底世界》,初步感知欣赏各种各样的鱼。)
(1)教师语:在美丽的大海里,生活着许多快乐的鱼宝宝,他们和鱼妈妈自由自在的在海洋里嬉戏玩耍,一会儿在珊瑚里捉迷藏,一会儿在比赛游戏,一会儿又凑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可幸福了。然后请幼儿讲讲自己最喜欢哪条鱼,它是什么形状的?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以及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特别是对形状怪异的鱼,启发幼儿尽可能讲详细一点。
2、欣赏课件:欣赏小朋友的作品,引导幼儿说说他们的画用了那些线条装饰的,并进行比较。
再欣赏老师的作品,让幼儿学习装饰鱼宝宝的基本方法。我同时逐个展示各种点、线、面(即根据幼儿回答展示各种线形和点形装饰),既增强了趣味性,又有效地发挥了教育的功效。
(欣赏幼儿绘画作品,请幼儿互相说一说,这些鱼的形状及装饰的线条,说一说它们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花纹。)
示范讲解几种鱼的画法:(欣赏老师的作品)
(1)请幼儿说说老师画的画都用了什么线条来画各种各样的鱼,。
(2)教师在幼儿最喜欢的鱼身上示范画出各种形状的线条,并重点讲解如何处理线条的疏密关系。
(3)请幼儿来装饰几条鱼宝宝。
(4)引导幼儿讨论,你准备画一条什么样的鱼?
3、通过比较,了解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为了帮助幼儿理解线描画抽象的形式美的构成规律。我选择了三副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图一: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图二: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图三:疏密变化恰当、有一定规律),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在教师的追问:“这两个鱼宝宝美吗?为什么”的过程中交流、探索、发现,从而掌握线描画的基本规律,为接下来的创作提供支撑。
4、幼儿创作,教师指导要点:
(1)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出各种奇形怪状的鱼,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2)启发幼儿用不同的花纹装饰鱼,并注意线条的疏密变化。
(3)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变化各种线条花纹。
5、观赏评析作品
(1)请幼儿自由互相讲述自己所画的鱼
(2)请个别幼儿谈谈自己喜欢哪一条鱼,为什么?
(3)教师小结:
今天,小朋友帮助鱼妈妈找回了鱼宝宝,并且鱼宝宝身上的花纹都非常漂亮,线条的疏密也很好,鱼妈妈谢谢你们了,现在我来当鱼妈妈,小朋友来当鱼宝宝,我们一起游到大海里去做游戏吧。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我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在活动设计中,我既给予孩子技法上的帮助,又给予孩子充分的创造空间。活动中我始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尊重每位幼儿的创造,肯定、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和表达方式,让幼儿在特别宽松、开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美、表现美。根据对本次活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与教学程序的设计,估计活动的重难点将会得到突破。但是由于孩子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在活动中还将根据孩子的基础和能力水平,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提高。
各种各样的车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各种各样的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我先说一下教材,《各种各样的车》是本阶段开展主题活动《来来往往》,车在生活中与孩子的关系密切:孩子周末游玩需要车,上学较远需要车,大车、小车、公共汽车,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车子。而且孩子对车的兴趣非常浓厚,通过对车子的进一步了解,借助各种车子的模型和图片等相关信息,让孩子对各类车的外形特征及特殊车辆更全面的了解,使孩子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进一步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二、说目标
目标定位: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预定了本活动的目标:
1、观察汽车的外形特征与图形的联系,尝试用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梯形等图形组合来变现汽车。
2、体验对绘画的活动的乐趣。
三、说重难点
活动的难点是:尝试用图形宝宝大胆设计各种各样的车。重难点的突破在于孩子是在熟悉各种车辆的外形特征及特别之处,运用所学过的图形宝宝来组合成的车辆。
四、说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目标更好地达成,需做以下准备:
知识准备:已认识并能画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梯形等图形;认识常见车辆的基本结构。
物质准备:利用汽车图片及模型布置"汽车展"。
一、说教法:
教要有法,本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探索法""讨论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下面我对所运用的教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直观、探索法:利用参观"车展"让幼儿更直观去观察各种各样的车,让幼儿通过视、触觉获取有关汽车种类和功能。更直观了解各种各样车的外形特征,帮助幼儿提升原有的经验,又为后面的绘画做好知识准备。
2、讨论法:幼儿通过交流各种各样的车达到共同学习,通过讨论充分发表对汽车的外形特征及功能。引导幼儿通过自由和集中交流,大胆和同伴、老师对自己所了解的各种各样的汽车进行交流讨论,使幼儿的认知、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说学法
为了让幼儿的学习更具有实效性,采用的学法主要有:多感官参与法、体验法。
1、多感官参与法:《纲要》提出:要让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过程和结果。通过引导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去学习、探究,增进对各种各样的汽车的认识。
2、尝试法: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图形的组合绘画出的各种汽车,使他们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说教学程序
遵循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原则,我将沿着1、自由参观2、分享交流3、示范作画4、讨论作画这了四个环节,来突破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实现活动目标。
1、自由参观车展
本环节将带幼儿进入情境,让幼儿带着问题:展览会上的车,你喜欢哪一辆,它是由哪几个图形组成的?有什么功能?"让孩子有目的的去观察和思考。
让幼儿在与同伴玩的过程中互相交流自己喜欢的车的.名称、外形特征以及这辆车的功能。目的是让幼儿围绕教师的问题,与同伴的积极互动,不仅丰富了幼儿对汽车种类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了解各种各样车的兴趣,同时也给幼儿敢说、乐说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2、分享与交流
幼儿看、玩之后,一定很想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就让幼儿拿着自己认识的模型玩具汽车进行集中交流。帮助幼儿把之前的零碎知识加以整理、整合。因此这一环节需要教师细致地引导,使幼儿能较完整地表达自己认识的车的名称、外形特征以及车有的功能。同时老师还要把汽车的基本特征加以小结,提高了幼儿的思维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的达成主要采用幼儿经验的交流分享和老师的整理、更直观地了解汽车的外形特征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为活动难点做好铺垫。
一、说教材
《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四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的第一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岩石、研究岩石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教材共2页,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开个石头展览会,是对岩石个性特征的观察,重点是对“我的岩石”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观察岩石,并遵循“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的逻辑关系交流探究结果。第二部分给岩石分类,是第一部分的延续,目的在于让学生们研究一群岩石的共性特征,给岩石分类要学会根据岩石的某个特点确定分类标准。本课既有让学生对已有岩石认知的了解和交流,更是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器官和观察工具观察研究岩石的过程。通过收集岩石、观察岩石、比较岩石、给岩石分类,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分类水平。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对岩石已有一定了解: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在家观察过放在水里的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上了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这些都成为本课的学习的基础。本课以岩石为话题,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学生对岩石并不陌生,对岩石是各种各样的也早就心知肚明,但有时越是熟悉的事物学生越不容易产生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学生对收集岩石一般比较感兴趣,而对岩石细致的观察和切实有效的分类则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和指导。
三、说教法
“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从教学流程来分析,本课的教学重在对岩石的观察、比较,不断挖掘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潜能,重视学生在对岩石研究过程中的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通过多种活动将学生对岩石的零散的发现如珍珠项链一样串起来,形成自己对岩石的科学概念。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观察又不适合大步子、粗线条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虽然比较多,但教学期望往往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仍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四、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附近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3.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五、说教学设计理念和特色
本节课我设计的理念是将学生定位于观察者和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直接用三个卡通问号板贴和小布袋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猜、看、摸、闻等方式,唤起学生对一些常用观察方法的回忆,并期望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能在生活中捡到一块岩石时,不会随便看过后就随手扔掉,而会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对它进行研究。在随后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便于学生探究的教学场景,围绕“各种各样的岩石”这个课题,由浅入深,分别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供学生观察研究岩石”、“寻宝总动员”和“给岩石分类”,取材简单、结构严谨,逻辑线索清晰。整节课紧紧围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和科学研究习惯为中心,以使用多样的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为主线,通过分类展示板等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最终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学会利用各种标准给岩石进行分类。
本节课我设计的特色是力争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探究岩石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通过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验、游戏、比赛、奖励等,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整节课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小学科学新课程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六、说授课效果
这节课上完后,听了兄弟地市同行的评价,自我感觉还好。主要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到了学习活动中,都能采用多种观察方法认真观察岩石,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至始至终是活跃的,发言踊跃,他们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仅感动了我,也征服了所有的听课老师。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除了较好地完成了我预设的各项教学目标外,在科学兴趣、语言、思维、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诸多心理品质上都有所促进,这是我所期待的,也是我永远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和价值。
七、说课后反思
这是我参加安徽省20xx年小学科学优质课评选的一节参赛课,临时抽签,第二天上课,时间紧任务重,赛前虽有准备,也难免有些顾此失彼,课后细细品味,得失尽在其中。
1.精心设计“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观察成功的保证。我为学生准备的5块岩石,不但从颜色、软硬度、光滑度、成因等方面考虑,而且特别重视各自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尽量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观察、便于分类。对于学生收集的岩石,在呈现时间上我也做了一定的考虑,教材上是先观察学生自己收集的岩石,以“岩石展览会”活动为切入点,积极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岩石,交流自己从小溪边、房前屋后、校园内、公园里收集的岩石,但由于学生自己收集的岩石随意性很大,给学生随后的观察、分类活动都带来了麻烦。我在教学中是先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特征的岩石让学生充分观察研究,然后再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岩石,开“岩石展览会”,最后进行分类。虽然只是对教材的顺序进行了小小的调整,但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在观察工具上,我也做了一些拓展,增加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直尺和铁钉等,为学生的观察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游戏活动——“寻宝总动员”,设计巧妙,为学生从“对岩石观察”到“给岩石分类”过渡架起了桥梁。设计“寻宝总动员”,目的是把“对岩石的观察”和“给岩石分类”贯穿起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紧凑、过渡自然,学生的研究活动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岩石进行观察,比一比哪位同学发现的岩石特征多,然后通过全班汇报、交流,把学生零碎的发现组合起来,形成对一种岩石整体的认识,进而扩展为对某几种岩石的整体认识。而“寻宝总动员”既是对前面岩石观察成果的巩固,有利于学生第二次全面运用多种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又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小组研究的岩石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分类,为下一个活动“给岩石分类”做了铺垫和知识上的准备,一举多得、一箭双雕。
3.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非常必要。在进行“观察岩石”的活动之前,为了能使学生从更多方面来观察岩石的特点、特征,我设计了一个小问题:当我们面对一块陌生的岩石时,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观察研究它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如当学生提出用眼睛看时,教师及时肯定好的,进一步追问:看什么,怎么看(看花纹、大小、形状、粗糙、光滑等)。当学生提出用手摸时,教师及时指导:用手摸,摸什么?用手还可以干什么?(光滑、粗糙、用手掂掂轻重)等。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后面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扫清了障碍,同时为学生利用工具进行观察打下了基础。
4.课堂教学机智不够,影响了学生观察的深度和广度。由于这是一节参赛课,从功利的角度,我比较重视节奏的紧凑和时间的把握,从事后的“录像”中可以看到,我在一些教学细节上处理得比较粗糙,课的发展虽然比较顺畅和有趣,但结果只是简单地演习了一个由“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的过程。从整理“实录”的过程中,我非常吃惊学生观察的细致和思维发展的活跃。不得不承认,这个班的学生实在是太优秀了,他们只经过一年多的观察、描述培养,就能非常熟练地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观察事物的各方面特征,表达能力也令我赞叹不已。特别是学生对岩石放到水里产生气泡的研究,气泡究竟是岩石里的还是水里本身就有的,这个问题具有很高的观察训练价值!而我在课堂中没有及时抓住这一点加以引导,所以造成学生观察面的浅显,非常可惜。再如学生提出可用“放大镜帮助观察研究岩石”,我及时给予肯定,一带而过,如果我再追问:“你打算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什么?”,相信这个班的学生会很自然地把观察重点转移到岩石的纹路或颗粒上来,那样这节课的观察就有深度了。关注课堂细节将是我今后教学中一个值得不断深究的课题。
5.注重了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但对岩石进行有序观察要求不够。针对教师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学生讨论提出许多观察方法(用眼看岩石上的颜色、花纹、形状、大小、有没有气孔,用手摸岩石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掂一掂岩石的轻重,用鼻子闻一闻岩石的气味,用耳朵听一听敲打等),由于我没有强调观察要有顺序,所以当学生自己实际观察时,有的学生在等工具、有的在水里洗岩石,造成一定的时间浪费和混乱,学生汇报时,就出现了说不清、说不全的现象。有听课老师建议:可以在学生说完观察方法后补充问一问“你打算按什么顺序观察?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这样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观察目的、认识到观察顺序的重要性,然后再按预定的顺序观察、汇报。这样在分组交流观察记录时,会节省较多的交流时间,而且在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时,学生会说得有条理且全面、准确。这个建议是否可行和必要,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进行尝试和研究。
6.给岩石分类的难点还需进一步突破。对于教材安排的“给岩石分类”活动,我有一些想法。给岩石分类活动是让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给自己手中的岩石进行分类,由于标准不同我们分类的方法也不同。通常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想到了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颜色、手感(粗糙光滑度)、透明度、气味、花纹、轻重、厚度、硬度、大小、出处、密度等,粗略看来都可以进行分类,但如果我们仔细想想有些分类方法其实比较勉强,如大小、厚度、轻重这些分类,不是非常合理,即使你能分出来,也没有什么价值,对于轻重要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才具有可比性,我们在课堂中如何体现这种科学性?可以说有些分类标准虽然从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实际结果学生根本无法操作,在这节课中,我都没能圆满解决,但对四年级学生而言也许有这样的分类经历也就足够了。记得在教参中有这么一句话: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给岩石分类的标准,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充分求证自己“分类标准”的正确性,我想在尽可能多的标准里,有必要尽可能的做到分类方法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