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说课稿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摩尔说课稿一等奖

摩尔说课稿一等奖

时间:2023-06-19 15:47:03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摩尔说课稿一等奖

1、摩尔说课稿

1. 教材的内容分析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化学概念,物质的量作为联系物质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数量的桥梁,为学生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属于“工具性”概念,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不断使用。

《课程标准》关于此部分的内容标准要求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对于这些“工具性”的概念,《课程标准》淡化了对于概念本身的理解和相关关系的推导,着重强调了对这些概念的应用。

2.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也熟知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同时,学生对定量认识全部是基于“质量”进行的。因而“物质的量”单元教学重点应该让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桥梁,并且从物质的量的角度出发,建构讨论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以及溶液组成的新话语体系。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物质的量”与生活中的其他“堆量”作类比,引导学生认识引入物质的量的重要意义,并且着重对这些概念进行应用。

3.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是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 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2、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地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4.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涵义;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5. 教学流程简单介绍

6. 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量

1涵义: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符号:n

3单位:摩尔 mol 二、阿伏伽德罗常数:

1 定义:0.012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 2 符号:NA

23-1

3 近似值:6.02×10mol

4 与物质的量n和微粒数N的关系式:n=N/NA

三、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为M 2、、公式:M=

m-1

单位 gmol n

3、有关摩尔质量的相关计算

7. 教学反思

这样一节课,能够做到练习实际,让学生体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但是在整个设计中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不断完善。

2、摩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课程标准: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从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物质的量对于学生的两方面的意义:其一,物质的量是化学计量中的核心量,是连接微观量 粒子数目与宏观量 质量、体积的桥梁;其二,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物质的量也是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科思维从定性转向定量的桥梁。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量的概念及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与练习,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及其相关量的简单计算,尝试从定量角度认识物质,初步培养归纳、演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定量研究,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3. 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 : 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量的概念及关系

难点 : 通过理解与练习,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及其相关量的简单计算,尝试从定量角度认识物质,初步培养归纳、演绎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升入高中以后第一节定量化学课。学生曾经在初中的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中接触过简单的定量思维。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两种定量含义:微观的粒子数目关系、宏观的质量关系。在电解水的反应中,还接触过宏观的气体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但对宏微观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认知。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定量描述,但缺乏严谨的定量思维,尽管学生在初中物理课中已经学过物理量的基本研究方法,但本节中出现的大量物理量及符号还是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山大。

通常的教学中,为了突出物质的量作为宏微观桥梁的作用,往往采用生活中的一些集团计量的例子,如何能测量出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如何能测量出一页纸的厚度?进而如何能测量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然而概念已经很抽象难懂,要学生试图使用一些不熟悉的概念去建立桥梁,是否有些操之过急?可否把难点拆分,当学生吃透一个难点之后再切入下一个难点,逐步达到最终的目的呢?

为了尽可能减少学生对各种新概念的恐惧,我采取如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取淡化概念,强化理解的策略。将难点拆分,通过教师的问题驱动,逐步导引,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教师设下的一个个连环的局。在顺畅连贯的思维环境中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归纳总结,学练结合的方法跟进。整个课堂让学生感到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循序渐进。

四,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逐步导引,让学生逐步认识 N,m,V , n , N A , M 的概念,并最终建立起桥梁

1, 引入化学计量涉及的物理量

我用如下方式引入新课。我喝了一口水,让学生思考有哪些物理量可以来定量描述我到底喝了多少水。学生很容易想到质量、体积,提示水的组成就可以想到粒子数目。

之后,举出反应 2H 2 O == 2H 2↑+ O 2 ↑ ,引导学生从方程式的两种定量读法中发现粒子数目与物质质量之间可能存在关系,引导学生回忆电解水中生成氢气学生可以发现粒子数目与物质体积之间可能存在关系。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概念:物质的粒子数目、质量、体积之间是可能存在关系的,引起学生的兴趣。

由于学生对 ” 物质的量 ” 没有概念,但是对质量 m 、体积 V 、粒子数目 N 都不陌生,而它们与物质的量 n 一样,都是用来描述物质多少的物理量,同时后三者也是在化学计量中要涉及到的物理量,并且都将要与物质的量进行关联。所以我在整个化学计量教学的最初就让学生意识到这三个物理量的存在价值以及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的关系。

2, 引入 “ 物质的量 ” 的概念

告诉学生刚刚喝下去的水大约 30mL ,也就是大约 30g ,而其中的水分子数量约为 10 24 个,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这个庞大的数字上。通过简单的演算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学生自然感受到大的数字不方便使用,想办法化大为小。

如何化大为小,学生可能不能马上给出回答。此时第二个问题来抛砖引玉:如何在超市中快速数出 120 瓶饮料。有生活经验的学生就会想到,超市中的饮料很多都是 12 瓶放一箱(一打)。很容易发现可以用规定一个较大的常数的方法来完成化大为小。于是用类比的方法,在物质的量的概念给出之前就已经建立起了粒子数目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联系。

及时抛出问题提醒学生 n 代表的不是物质微粒数目。但这个物理量却可以方便的表示出物质微粒的量的多少,取其中的关键字为之命名,就叫做物质的量。

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有学习物理量的经验,一个物理量要有名称、意义、符号、单位、公式。通过之前的推演,除了单位还没有提到,其他的基本要素都已经在之前的探究中由学生自己得出了。至于单位,既然可以每 12 瓶饮料放 1 打,用一打一打的计量方法代替一瓶一瓶,那么对于微观粒子,不过就是每 N A 个粒子堆成一堆,用一堆一堆代替一个一个,那么物质的量的单位就是“堆”了, 翻译成拉丁文,就是 mole ,采取省略的方法,就剩下了 mol 。捎带提醒 mol 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3, 引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

学生现在的关注点自然落在了 N A 上。通过对 比“打”的 概念,学生可以得到 N A 的意义,就是 1mol 任何物质中包含该物质粒子的数目。只需给出名称,它是国际上规定的一个常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同样,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基本要素也都已经得出,至于单位,学生可由公式自行计算得到。那么也就只有数值是未知的了。在介绍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规定之后,学生感到意外,意外于这个数字的不整齐。学生会想到如果只是为了化大为小的话,没有必要这样规定一个不整的数字。此时教师提示,这可能意味着阿伏加德罗常数不只是为了化大为小,可能还有别的用途,为之后的摩尔质量埋下伏笔。

在接下来的课堂练习例 1 中,学生在练习已掌握的公式的同时,规范化学计算中使用的化学语言,对单位的使用包括单位的带入、单位的计算作出要求,即计算结果的单位应由所带入单位计算得到。

例 2 的给出本意是想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粒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就等于其粒子个数比,实际的教学中,已经有学生通过思考直接得出了这一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进行计算,先计算 C 、H 的物质的量,再计算其各自的粒子个数,学生发现这样计算更简便。稍加提示,学生就可发现这一规律可以由公式导出,学生在此初步具备了演绎的能力。

紧接着,就可以将这一规律应用于方程式的定量读法。

4, 引入 “ 摩尔质量 ” 的概念

抛出一个问题:如何在实验室中取 1mol的 Fe 。学生马上发现问题:在实验室中定量取物质是按照质量或体积去称取或量取,而根据物质的量的定义,只能得出 1mol 铁 是 6.02×10 23个铁原子这个结论,学生马上想到,需要知道 1 个 铁 原子的质量。

于是我给出了 1 个 Fe 原子的质量,同时给出另外三种常见物质的粒子质量,让学生分组计算 1mol 这些物质的质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发现的规律显然比直接被告知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总结出结论: 1mol 任何物质的质量恰好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经过修正后得到最后的结论。

学生会发现,出现这样的巧合应该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规定有直接的关系,其间的关系留给学生课下思考。

当学生发现了 1mol 物质的质量是可以通过简单计算得到的,联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任何物质所具有的质量。而在摩尔质量的概念、符号、单位、公式乃至数值中,就只有符号还未定义,其他的都已经通过类比、推导而得出。

5, 建立桥梁

简单的练习之后,通过例 3 ,学生会发现物质的量作为桥梁的作用,从而建立起宏微观之间的联系,最终解决引课时提出的问题。

3、摩尔说课稿

“摩尔”作为“物质的量”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是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突破口,对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就这节课的教学准备作一简要说明,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指正。

一、教材的研究

⒈、教材内容

⑴知识主线:先由“物质的量”的名称的产生,引出其单位摩尔、物质的量的定义、表述规则及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粒子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⑵本节内容重要性:“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是高中化学计算的标志性概念,几乎在氧化还原反应、热化学反应方程、分析化学计算中都要涉及到,即是本单元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对树立学生化学思想、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⒉、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预设、通过课后反思补充生成目标。

⑴知识技能目标:①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②使学生掌握用物质的量表示微粒时的表述规则;③通过学习,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间的关系,并作简单的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巨大数目微观粒子利用“物质的量”进行简约化处理这一事例,强调归纳、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树立学生化学科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⑶情感目标:通过对约6。02×1023个粒子与1mol这一巧妙的链接,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和谐,体会摩尔在微观粒子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价值观。

二、组织教学内容

1、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的确定

⑴教学重点、难点:作为突破高中化学计算方法的瓶颈,树立学生化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概念“物质的量”及“摩尔”,即是本节重点,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⑵疑点: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否有准确值,“物质的量”这一名词的不可分割性,以及作为科学名词的完美性存在的争议。

⒉、学情分析:学生曾学习了微观粒子间的定量关系,如化学反应中,即存在一定的粒子数量关系,又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但初次接触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概念感到陌生、抽象、难懂且易和质量混淆,导致错误理解其涵义。可通过一些实,例如:1mol水约含6。02×1023水分子,其质量仅为18克,但可绕地球300万周(水分子的直径为2×1010m,地球周长为4×107 m);1mol葡萄糖约含6。02×1023个葡萄糖分子,其质量仅为180克,如果与海洋均匀混合,无论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取一杯水,都约有130个葡萄糖分子;1滴水其质量不足0。05g,但含有近1。5×1021水分子,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创造条件。

⒊、教材处理:按照国际计量大会对摩尔的定义:“是一系统的物理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12C的原子数目相同”。对物质的量的定义“以阿伏加德罗数为计数单位,表示物质的基本单元数目多少的物理量”。教材中没有严格给出二者的定义,仅用通俗的语言作了简单的描述,略了系统、计数单位、基本单元等化学专业名词,这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所限,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尚有困难,应尽量避免在课堂上对这一概念作拓宽和深化,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可鼓励有兴趣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网络科普进行拓展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⒈、教法:由于本节知识的抽象性,且教材内容较少,可围绕目标和重点、难点、疑点,以“引导发现”模式为主,采用创设情景、思考交流、自学讨论、评价反馈方式,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化学实验事实(如氢气的燃烧)与真实的事件(如1滴水含有的水分子等)出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新知识的学习与目标的实现、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对“摩尔”这一概念的认知价值。

⒉、学法指导:课堂以指导阅读为主,引导学生能发现和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化学问题供大家讨论,以便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强化练习为辅;课外以自主探究为主,以辅导为辅,鼓励学生阅读有关摩尔知识的科普文章,随时归纳要点、得出结论,并撰写小论文、读后感,以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的能力。

⒊、评价方式:⑴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如在阅读教材中发现问题的敏感程度和提出问题的深度,讨论过程中的主动性,发言时观点的科学性,语言表述的流畅以及规范度,理解程度(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组织程度,即自主建构知识过程的能力)。⑵效果评价,通过课堂练习了解对单位书写规范性,计算过程的规范性,并结合概念针对性的给予强调。

⒋、教学辅助手段:有关“摩尔”知识的史料,阿伏加德罗的生平简介。

四、课堂教学设计

引入:①1滴水约1.5×1021个水分子,其质量不足0.05g,如果用如此巨大的数目来描述这微不足道的1滴水,同学们有何感想;②4 g氢气眼32g氧气完全燃烧生成36g水,2分子氢气与1分子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分子水,二种表述均由同一化学反应方程式得出,且都是正比例关系,那么这两种表述之间有无一定的关系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引导: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这一名词把一定数目微观粒子与可度量物质联系起来,它是一个什么量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有关信息。

小结:它是国际单位制(SI)的七个基本单位之一。同学们初次读这个名词可能感到不顺口,是的,其实对“物质的量”的确定在化学界存在争议,有兴趣的同学可阅读有关材料,了解其来历。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设问: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大家熟悉的单位,说一说,看哪位同学知道的最多。

小结:同学们举了很多,其实每一物理量均有相对应的计量单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4页第一段,看看能发现什么线索(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

板书:一、摩尔

设问:现在我们知道物理量“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物理量之一,它的单位是“摩尔”,那什么是物质的量呢,请大家从教材中查阅。

板书:⒈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用符号n表示。

单位:摩尔,用符号mol表示。

设问:那如何用“物质的量”来衡量一定数目的粒子呢,首先让我们看两个生活中的例子,⑴一池水能用什么方法可知道它的质量呢?⑵你如何获知一个学校的学生总人数呢?看看有几种方法,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请大家总结后回答。

评价:学生给予的方法中找出大家认为最好的一种。

过渡: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性有多种,但较理想的方法是:前者利用密度将体积转换为质量,后者利用班级平均人数将班级人数转换为全校总人数,二者都是通过一标准量进行了转换,既然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那么物质的量和粒子数目之间有无一标准量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4页第二段,得到答案者先回答。

小结:实验表明,0.01212C约含6。02×1023碳原子,如果其它微观粒子集体含有的粒子数与0.01212C原子数相同,就称1mol。由此可以看出物质的量和粒子数之间的标准量约为6.02×1023/ mol。

设问:为什么要表述成约为6.02×1023/ mol,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讨论。

板书小结:1 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用符号NA表示,近似值为6.02×1023/ mol。

>思考:阿伏加德罗常数有没有准确值、精确值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并将数据附在教材的扉叶。

启发设问:同学想一想,6.02×1023个粒子到底有多大(学生之间可以商讨)。

教师举例:若为水分子,其质量约为18克,可绕地球300万周(水分子的直径为2×1010m,地球周长为4×107 m);若为葡萄糖分子,其质量约为180克,如果与海洋均匀混合,无论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取一杯水,都含有130个葡萄糖分子。

讨论:对上述例子同学们有何感想,请谈谈自己的感想。

小结:将这么多数目分子通过引入物质的量,并规定为1mol,对度量微观粒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种对复杂问题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在学习中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把复杂的问题通过某种方法使其简单化值得借鉴的一个事例。

过渡:那么,物质的量及摩尔适用于那些粒子呢?又怎么来表示给定数目的特定粒子呢?

板书:2、表述规则

讲述:仅表示分子、原子、离子、电子、中子、质子等微观粒子,故表述时应说明粒子种类或特定组合。

如1 molH+中约含有6。02×1023个氢离子,不能表述为氢元素或氢。

设问:能不能说1 mol大米,1 mol巧克力?

小结:在实际中,同学们应注意物质的量仅适应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质。

过渡:我们了解了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那么刚才提到的1滴水它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摩尔呢?大家一定想到如何计算了,下面我们来了解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数目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3、微粒数目(N)、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之间的关系

过渡:当我们知道了上述关系式中任意两个量时,就可以求出另一个量。

板书:例题:1滴水约含1.5×1021个水分子,它的物质的量是几摩尔?

解:

答:1.5×1021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

课堂练习:⑴1。5mol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

0.5 mol二氧化碳中含有多少个二氧化碳分子、碳原子、氧原子?

⑵3.01×1024个氮气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氮原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评价:教师巡回观察,对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单位书写的规范性、步骤的规范性作一强调。

总结:今天所学仅是有关物质的量及摩尔基本知识,以后还要更进一步学习,它在化学计算中的重要性我们会逐渐体验到,也是我们今后进行计算几乎均要涉及到的一个概念。

课外作业:⑴查阅其它信息提供的有关物质的量的概念,并和课本相对比,看有什么不同,以及对物质的量这一名词的争议有何感想,请写一篇读后感。

⑵了解阿伏加德罗生平,将其在化学成就作一简要归纳,下节课请位同学介绍。

4、摩尔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气体摩尔体积》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第二个内容,它是本章及本册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教材把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放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之后,是为了便于前后衔接,为以后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计算以及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作铺垫;也为物理学中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提供基础。

为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突出概念的生成,本节教材首先注意了学科间的联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计算得出1mol几种物质的体积,设问:1mol 气态物质的体积是不是也不相同呢?然后介绍气态物质的体积与外界温度、压强的关系,计算出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的体积,引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能力分析:初三化学课本强调探究式教学,所以高一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探究习惯。他们对化学现象、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有探究欲。而且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知识分析: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知识,在物理课中还学过密度、质量、体积的公式,这些内容对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学生已经做过电解水的实验,通过验证电解水产生的氧气和氢气来判断水的组成,但并没有研究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 另外不少学生还有一个错误的前概念,他们认为气体摩尔体积和摩尔质量相似,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不同。其实同温同压下,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相同。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 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气体摩尔体积和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②从微观上了解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 ③从宏观上了解决定气体体积的因素。

④通过讨论,培养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与交流。

⑤师生活动讨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推出阿伏加德罗定律,并掌握它的内容以及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通过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并从分析中得出规律,使学生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②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亲历合作学习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体验目标学习、发现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提高自我效能感。

②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的建立,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通过讨论,学会合作与交流。

四、重点难点

(1)重点:气体摩尔体积以及有关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以及推论。

(2)难点: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定律、内部结构因素对物质体积影响的逻辑过程。 气体摩尔体积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概念中要素又多,而学生的相关知识较少,不少学生还有一个错误的前概念(他们认为和摩尔质量相似,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不同。),所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较大。因此我确定气体的摩尔体积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法有:目标教学法、发现法、讲授法。

学法有:比较法、分析法、 数据处理、讨论法、练习法等。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1mol物质含有的粒子数约是多少? 2.什么叫摩尔质量?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物质的量,它把宏观上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宏观上可感知的除了物质的质量,还有物质所占的体积,上节课我们研究了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这节课我们来讨论1mol物质所占的体积。

[科学探究]

1、计算:假设电解了1.8gH2O,根据电解水的方程式计算生成的O2和H2的质量。根据O2、

结论:同温同压下,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具有相同的体积。 2、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

[投影]

结论: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探究结论]1、物质的量相同的不同固态或液态物质,体积不同。

2、在相同状态下,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体积基本相同。

(通过科学探究来为下面的气体摩尔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内容打下基础,铺垫) [问]物质体积大小取决于什么? 内因(决定因素):粒子数目、粒子大小、粒子间距离 外因(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来讲解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条理会比较清晰点,一环扣一环,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结]1mol不同气体所具有的体积基本相同,而1mol不同固态、液态物质所具有的体积不同。从而引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以及在标准状况时,任何气体(单一气体或混合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都约为22.4L/mol,以及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气体摩尔体积只适用于气体、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单一气体或混合气体)的体积都为22.4L、非标况下,1mol气体体积也可能是22.4L等等。

[练习]通过练习来总结出在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更能加深学生对气体摩尔体积内容的掌握,印象更加深刻。 [学生讨论] 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是否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当温度、压强改变时,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是怎样变化的?

(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出阿伏加德罗定律,能让学生讨论、探讨得出阿伏加德罗定律。) 结论: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受外界的温度压强影响。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与温度成正比,与压强成反比。当温度压强一定时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是固定的,不同气体分子间的距离相等。所以在温度压强一定时,一定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是确定的。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即阿伏加德罗定律。再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 V = n R T以及PVM=mRT、PM=RT导出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几个推论。(“三同定一同”、“两同两比例”)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二、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3

2、符号:Vm 3、单位:L/mol、 m/mol 4、定义式:Vm=V/n

5、标准状况:Vm=22.4L/mol

V

22.4L/mol 25℃、101kPa:Vm=24.5L/mol

6、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只适用于气体,所以也叫气体定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 V = n R T 结论:(1)同T、p同V的两种气体必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2)同T、p同N的两种气体体积必然相同。

(3)同T下,两种气体体积相同,分子数也相同,则压强也必然相同。 推论:(1)同温同压,V1/V2 =n1/n2

(2)同温同体积,p1/p2=n1/n2 (3)同温同压同体积,m1/m2=M1/M2 (4)同温同压,M1/M2=1/2

(5)同温同压相同质量,V1/V2=M2/M1 (6)同温同体积等质量,P1/P2 =M2/M1

(7)温度相同,物质的量相同,V1/V2=P2/P1

5、摩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知识体系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二节。教材内容包括了气体摩尔体积、关于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两部分。

(1)气体摩尔体积是在学习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关于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主要是运用n=V/Vm这一关系式计算的。

本节在编写上,是在学习了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阿伏加德罗定律。这对学生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重要基础。教材编写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并会灵活运用;使学生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逻辑推理过程

难点:气体摩尔体积概念

二、学情分析

根据概念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编写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节采用了对比,推理,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认识概念的个性和共性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一)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教学

1、复习导入:从我们前面学过摩尔质量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克/摩)不同物质摩尔质量一般不同;还有物质的体积、质量、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入新课。即通过对比引导归纳问题的方法得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占有的体积叫该物质的摩尔体积,单位:一般用升/摩)。

2、通过假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讨论: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通过举例子分析归纳得出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有:外因①温度,②压强;内因①物质所含微粒数,②微粒本身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2)引导学生分析课本第49页图3-2的示意图及相关数据。从而得出1摩尔不同的固体和液体物质体积各不相同。

(3)那为什么1摩尔不同的固体和液体物质体积各不相同?

简析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1摩尔不同的固体和液体物质所含微粒数都相同,构成固态或液态物质微粒间的距离一般都微粒直径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固体和液体物质体积大小决定因素是微粒本身大小。由于构成不同固体和液体物质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的大小是不同的,所以它们的体积也就有所不同。

(4)1摩尔气体体积又如何呢?

由于气体体积受温度和压强影响较大,我们一般选择0℃,1.01×105Pa(即标准状况)来分析1摩尔气体体积,下表是1摩尔氢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密度和体积数据。引导学生分析:

6、摩尔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是《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

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

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

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

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高一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

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三、教法分析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

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引入这节课时,我采用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曹冲称象”的主要

思想是什么呢?将巨大的不可直接称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即将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概念的导出

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显然,我们不可

能一个一个地去数,那怎么办呢?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起采用“集合”的观点,把大量的微观粒子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数起来就会方便。老师趁机追问“选择数微观粒子集合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选择多少个微观粒子作为一个集合合适呢?”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已被调动上来,他们很想知道这一个集合到底是多大。

学生在走进教室之前,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带着原来的知识经验来学习的。因此,这时老师提供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化学方程式 C+O2=CO2,这个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学生非常清楚。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

同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相同,因此,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存在着

联系。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老师提供一组数据,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mc=1.993×10-23克,一个氧分子的质量m O2=5.316×10-23克。通过计算12克碳、32克氧气中含有的微粒数发现,二者含有的微粒数相同,该数值大约为6.02×

1023。是不是其他物质也含有相同的微粒数呢?接着给出一组不同微粒数的质

根据这组数据,同学们可以得出结论,一定质量的物质,所含有的微粒数是一个常数,其值约为6.02×1023。接着引入阿伏加德罗常数。继续设问,你如果去“数”微观粒子,你会选择多大的集合标准,理由是什么?学生大多会选择6.02×10为标准,因为这个标准能将物质的质量、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应用23

通过课本及“资料卡片”栏目的阅读,回忆复习有关长度、时间等概念,对物质的量进行类比学习,进一步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特别强调国际上是以12克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作为标准的。

(三)巩固应用

学生已对物质的量有了基本的了解,接着返回大家熟悉的方程式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扩大6.02×10倍 6.02×10个碳原子 6.02×10个氧分子 6.02×10个二氧化碳分子 23 23 23 23

从物质的量角度 1mol碳原子 1mol氧分子 1mol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

通过这个比较,把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很清晰地表达出来。接着,我趁热打铁设计了一组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的正误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总结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应用要点,熟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关系,达到概念升华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丰富。

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

1、物质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数量。

2、1mol的苹果的说法是真的吗?

3、1mol氧中一定含有6.02×1023 个O2 分子。

4、1mol氧气中含有6.02×1023 个氧原子。

5、0.5molNH3中含有1.5mol氢原子。

6、1.204×1023H2中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4mol。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到的误区,例如:摩尔可不可以用来表示宏观物体,1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等得以纠正,更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

(四)拓展提高

此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下图,并交流探讨所填图的含义。经过交流探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物质的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

同时,物质的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例如C+O2=CO2 ,我们可以认识到1molC和1mol O2 反应生成1mol CO2 ,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物质的量的应用。

(五)复习小结

这时,我提出学习概念时常用的“3W”

Why(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

What(物质的量是什么)?

How(物质的量如何应用)?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小结。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讨论完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

(六)埋下伏笔

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并为下节课摩尔质量做铺垫,我又精心设计了以下课后思考题:

智力快车,谁能最快到达

1、1.204×1023 个H2分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质量是 克? 微粒数( )氢原子 氧原子( )微粒数 6.02×10个水分子 23 1molH2O 物质的量( )H )O

2、1mol O2 的质量是 克?

3、49克硫酸的物质的量是 mol,含有 mol H,S原子的数目是 。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7、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知识体系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二节。教材内容包括了气体摩尔体积、关于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两部分。

(1)气体摩尔体积是在学习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关于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主要是运用n=V/Vm这一关系式计算的。

本节在编写上,是在学习了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阿伏加德罗定律。这对学生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重要基础。教材编写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并会灵活运用;使学生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逻辑推理过程

难点:气体摩尔体积概念

二、学情分析

根据概念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编写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节采用了对比,推理,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认识概念的个性和共性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一)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教学

1、复习导入:从我们前面学过摩尔质量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克/摩)不同物质摩尔质量一般不同;还有物质的体积、质量、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入新课。即通过对比引导归纳问题的方法得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占有的体积叫该物质的摩尔体积,单位:一般用升/摩)。

2、通过假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讨论: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通过举例子分析归纳得出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有:外因①温度,②压强;内因①物质所含微粒数,②微粒本身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2)引导学生分析课本第49页图3-2的示意图及相关数据。从而得出1摩尔不同的固体和液体物质体积各不相同。

(3)那为什么1摩尔不同的固体和液体物质体积各不相同?

简析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1摩尔不同的固体和液体物质所含微粒数都相同,构成固态或液态物质微粒间的距离一般都微粒直径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固体和液体物质体积大小决定因素是微粒本身大小。由于构成不同固体和液体物质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的大小是不同的,所以它们的体积也就有所不同。

(4)1摩尔气体体积又如何呢?

由于气体体积受温度和压强影响较大,我们一般选择0℃,1.01×105Pa(即标准状况)来分析1摩尔气体体积,下表是1摩尔氢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密度和体积数据。引导学生分析:

8、体育说课稿体育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篮球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下面我把上课的思路与流程说一下。

一、指导思想

本课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知识的同时,得到快乐,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

二、教材分析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对抗运动项目,因此,在比赛中传接球技术运用较多,而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在比赛中是很实用的一种传接球方法。为今后学习篮球其他内容起着关键作用。它既是前面所学篮球基本动作的应用,也是今后篮球教学的基础,它融素质、技术与智慧为一体,对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另外,这节课的素质练习:追球跑,是发展学生下肢力量与奔跑能力的一种练习手段。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行进间跨步接球和迈步传球的技术动作。

教学难点: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及传球的落点

四、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懂得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具体做法和技术要领以及传球的重要性。

2、运动技能目标:学生能在侧身跑动中作出跨步接球、迈步传球动作,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身体的协调性。

3、心理健康目标:学生乐意表现自我能力,能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积极探讨、互帮互学,培养团队意识。

五、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男生,他们在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身体素质相对较薄弱,对技术的理解能力也不强,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对篮球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要求又是比较强的技术,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在学习中应以多练为主,由浅入深,分层递进来教学。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

1、直观教学法:课中基本动作由教师亲自示范、讲解,做到讲解和示范相结合,讲解清楚,示范到位,使同学们一目了然。

2、图示法: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在讲解、示范上节省了时间,做到尽量用最短的时间讲解清楚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易懂、易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纠正错误法: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

4、分解与完整练习法:由原地传到行进间传接球,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此技术;

5、分层递进法:课中基本部分练习,从两人面对面的行进间传接球,再到三角形行进间传接球,最后到全场跑动中传接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内容由易到难,做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法主要采用:观察法、模仿练习法、分组练习法、合作学习法、自我评价法。

七、教学流程

(一)准备部分(7-8分钟)

1、课堂常规:组织形式(1分钟)

图1 .图22、准备活动:

①游戏:抢拍球(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篮球的.控制能力。)

组织形式(4-5分钟)

②球操(配乐)组织形式:(2-3分钟)

目的:充分活动各关节韧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基本部分(28-30分钟)

1、复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3分钟)

要求:动作正确规范,传球到位--胸前,30次

目的:使学生对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要领进行巩固和提高,为学习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两人相对行进间传接球。(5分钟)

要求:由慢到快,练习跨步接球和迈步传球的技术

动作,不要走步,传球到位--胸前,30-40次

目的:从简单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开始学起,先掌握动作技术要领,从而解决本课重点--行进间跨步接球和迈步传球的技术动作。

3、三角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7分钟)

要求:由慢到快,练习侧身跑及跨步接球和迈步传球的

技术动作,不要走步,传球到位--胸前,30-40次

目的:增加一点难度,进一步学习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在三角传接球时,加强了侧身跑及侧身接球,进一步解决本课重点,同时也解决其难点。

4、全场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10分钟)

要求:速度由慢到快,两人之间距离由近至远,侧身跑动,传球到位--跑进方向胸前,避免走步,可结合上篮提高学生的兴趣。

目的:增加难度,结合实际(两人快速的传球推进),进一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图6

注:以上练习教师利用小黑板进行图解,然后教师再示范,使学生加深理解,更容易理解教师意图,从而节省时间,增加练习次数,来掌握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5、展示与评价(2分钟)

目的:通过展示,使学生进行互评,对此技术加深理解,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展示技术掌握好的,这样更加深印象,激励大家共同学习)

6、身体素质练习:追球跑(6分钟)

目的:发展学生下肢力量与奔跑能力,也为篮球比赛中奠定了速度基础,比如快攻、突破等等。

(三)结束部分(3-4分钟)

1、放松活动:在轻音乐伴奏下,肢体放松--太极拳模仿练习(跟老师学)。使学生心率和心情尽快的平静下来。

2、小结,下课,归还器材

目的:使学生有组织的结束教学活动,逐渐恢复学生生理机能,对学生进行表优鼓差,同时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八、场地器材

篮球场1块、篮球30个、录音机1台、小黑板1块。

九、预计课的效果

预计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预计平均心率为120-130次/分钟,最高心率170-180次/分钟,运动密度为40%左右。

9、初中语文说课稿 蜡烛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和大家共同来交流语文教学思路和具体做法。我说的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蜡烛》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深入地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一。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因此,我给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b、了解文章中“蜡烛”故事的写作背景,了解通讯这种体裁 (以上两点较为简单,学生自己能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完成,所以我把它们在课前预习环节。)

c、学习怎样把文章写得感人,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从互联网获取有用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体验感悟课文中超越国界的母爱并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怎样把文章写得感人,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要让他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相关信息。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师要鼓励他们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分析

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诗歌激情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习。诗歌激情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学习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课前,我设计了一组诗歌,由此引出课题《蜡烛》。这是老师为学生创设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并为下面课文的意境营造氛围。

第二环节是:听读课文,提出任务

首先我采用传统的电教手手段听录音的方法让学生听读课文,并带着问题边听读边思考。我主要就是用这三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来三个问题依次是:

①这是一对什么样的蜡烛?

②老妇人怎样点这对蜡烛?

③她为什么要点这对蜡烛?

第三环节是:合作交流,师生互动。

这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深入,第一个问题非常简单,应该说所有的学生在听读完课文后都能很快地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这样也就激起了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虽然简单,但却是教学面向全体的需要。第二个问题是:老妇人怎样点这对蜡烛?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能很快的答出老妇人点蜡烛的过程,而忽略了前面老妇人埋烈士的很多文字,这就要教师提醒学生:老妇人一开始就点上了蜡烛吗?有了这个问题的铺垫,学生能更细致地,更深入地再次阅读。那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了解了这篇叙事性作品的故事情节了。第三个问题是:她为什么要点这对蜡烛?这个问题更为深入,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面完整地答出来。因为这涉及到作品的主题。教师要适时地提醒学生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在必要的话,教师还要补充地讲解一下,因为光靠学生课前查资料是不够的,有些学生可能偷懒了。

第四环节是:品味语言,感悟意蕴。

“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是课后练习一的第二问。课文最后一句话是富有深意的,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教师把这个问题安排在了第四环节,学生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后就变得容易多了,教师只须作必要的补充就行了。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检查前一环节中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了解了多少。了解文章的主题,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也是对文章主题的进一步理解,对这个教学重点的加强。

第五环节是:个性阅读,交流体验。

如果说前面的环节是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导学,那么这个环节就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阅读的平台,“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动的部分,细细品读,说说它为什么感动了你,”这是课后练习一的第一问。最感动的部分肯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的体验,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后一个问题相对来说就难多了,“并想想这样感人的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的?”这涉及到写作方法,所以教师适时地作了点拔和适当的讲解。

第六环节是:小结。

通地教师的小结,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本课的学习所得作一个系统的回顾,使零碎的知识变得有条理起来,有利于记忆的巩固。

第七环节是:作业

最后的作业教师安排的是课后练习三。这是一个写作练习,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我这节课是以一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来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并把课后的两道练习巧妙的穿插到课中,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没有使用现代化的课件,但守住了阅读教学的灵魂——以文为本、以生为本。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10、初二政治说课稿危险诱惑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首先指出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多种诱惑,进而分析了“黄、赌、毒”和xxx等不良诱惑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指导学生如何识别和自觉抵抵制不良诱惑。本课是对七年级下册法律知识的延伸,拓展和深化,为后面学习违法与犯罪等法律知识做了铺垫。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树立起战胜不良诱惑的勇气和信心,自觉抵御不良诱惑。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抗拒诱惑的方法,逐步形成自我控制、抵抗诱惑的能力。

知识目标:学会辨别身边的诱惑,初步掌握抵制诱惑的方法。

3、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黄、赌、毒”用xxx等诱惑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掌握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

4、教学难点

认清身边的不良诱惑的种类、特征、危害,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的能力。

二、说学情

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身我判断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较低,做事易冲动,凭个人好恶,容易受到不良诱惑,抵御诱惑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提供案例来让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并帮助学生掌握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三、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取讲授法、讨论法和列举法。

四、说学法

学生采取情境体验法、小组讨论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爱斯基摩捕狼》的故事

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北极狼束手就擒?爱斯基摩人得用了狼的.什么特性来捕狼的?

教师归纳后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故事导入新授,易于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和发现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活动引领,解决问题。

活动一:课堂调查身边有哪些诱惑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总结身边有哪些诱惑?

2、教师总结“中学生身边的诱惑”调查结果(多媒体)

3、小组讨论:该怎样看待这些诱惑?

设计意图: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事例能够激发他们对诱惑问题的思考,通过讨论发现身边的诱惑用其危害,提高学生抵御诱惑的能力。

活动二:读漫画,填表格,谈危害

多媒体展示有关黄、赌、毒、xxx的图片

1、学生读图并分组讨论“黄、赌、毒”及xxx等诱惑的特征及危害。

2、学生填写表格(见课本81页)

设计意图:漫画形象逼真,易于帮助学生理解“黄、赌、毒”及xxx等诱惑的持征、本质与危害。

(三)、归纳总结,形成观点

要求学生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体会和启示

(四)、走进生活,迁移应用

1、课堂练习(多媒体呈现案例)

请你就案例中小华的经历谈谈抗拒诱惑的重要性。

3、课后作业:网络有哪些利与弊?

六、说教学反思

初二的学生对身边的种种诱惑并不陌生,但认识都不深刻,本课采用故事、案例、图片的资料,采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活动中学,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黄、赌、毒”和xxx的本质、特征及危害,从而增强自觉抵御各种不良诱惑的意识

11、中式面点说课稿 四喜蒸饺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式面点——四喜蒸饺的制作。四喜蒸饺是一道很受欢迎的传统美食,它是由饺子演变而来的。“四喜”指的就是蒸饺中所放入的四种颜色的食材,寓意“四喜临门”。

我将从五个部分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四喜蒸饺》是高教版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用书《中式面点制作》第二章第二节蒸制面点中的内容。该点心是花式蒸饺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在筵席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喜蒸饺”从名称上讲比较喜庆,造型美观,营养丰富,是筵席经常选用的点心之一,也常作为面点中高级考核内容之一。

四喜蒸饺的学习安排2课时。本节课作为第1课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包捏四喜蒸饺.为了使学生较好的学习,我对教材做了以下处理:

①对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做了调整。

教材中,对蒸制法点心实例列举混乱,忽略了学生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针对这一问题,我按技能教学的难易程度(即先“水调面”、然后“发酵面”、最后是“其他面团”的顺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②将四喜蒸饺的原料作了适当调整,符合学生实际需要。

如:点缀原料中的菠菜和火腿用香菇和胡萝卜代替,鸡汤用温水代替,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也避免学生在蒸制时火候不当造成制品色泽上的瑕疵。

根据学生已经学习了面点基本功这一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进一步熟练和面、搓条、下剂、制皮的技法,学会制作“四喜蒸饺”,掌握它的成形技法。

能力目标:

观看教学视频,培养自学能力。

小组间的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导生手把手的指导,增进同学之间友情。同时激励同学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通过小组合作,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制作点心速度练习,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四喜蒸饺”的成形制作工艺。而要掌握这一重点,必须突破四喜蒸饺成型包捏这一难点。因此我采用导生制,导生是我校教学中一大特点,教师挑选动手能力较好的学生,提前教会他们实践课内容,让他们上课时与老师一起手把手的指导其他同学。采用了多媒体,使学生直观的看清老师示范的全过程,从而突破难点。

对教材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教师的教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

在教学中我采用六步教学法,导生配合教学法,具体教学环节中结合启发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等。遵循“三主原则”,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训为主线,结合小组比赛,教师集中讲解、示范、点评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年级烹饪班总数47人,每次实习课分成俩组,一组上刀工热菜,一组上面点操作课。烹饪班绝大多数学生是男同学,普遍对红案比较感兴趣。刚开始接触面点,练习点心基本功,学习的新鲜感已经过去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本次课进行5分钟擀饺皮比赛,在竞赛中适当表扬激励学生,让班级动手能力较好的学生提前学习四喜蒸饺,担任这节课的导生。

以前上面点实习课主要采用教师集中示范,然后学生分散进行个人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最后教师集中点评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我根据学校实际资源,(实习室有多媒体)学生动手能力有差异,主要采用六步教学法。由于是实习课,上课时间比较难以控制,我进行了变通。

首先第一步:课前准备。为了节约上课时间,课前我做了精心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各种所需工具、用料。

提前教会面点技能较好的5位同学,作为导生。

课前做好一份四喜蒸饺。方便学生对照实物训练。

第二步:导入课题。通过东北人过年吃饺子的热闹场面的视频,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饺子,对饺子稍作介绍后,展示四喜蒸饺的图片。教师用多媒体打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发提前制作的四喜蒸饺给学生看,问他们想不想学会这种漂亮的蒸饺?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步:竞赛式自我学习。给学生播放视频“四喜蒸饺”的'制作过程。接着发给学生一团温水面,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搓条、下剂,进行擀皮比赛。教师在此过程中督促学生加快速度,来回巡视,对手法熟练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做是为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制造一种比赛氛围。完成了擀饺皮比赛以后,将学生分为5组,把事先教会的导生分到各组。由导生手把手的教其他同学,先上面团馅,每人包5只四喜饺,教师巡回指导,给一些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辅导。

第四步:教师答疑。将学生包制的四喜饺统一点评,表扬制作较好的地方,指出不足。接下来给学生示范,温水面团搓条,下剂,每只剂子重量为15克左右,(大小相当于一个小号的喜之郎果冻)擀皮,皮的直径10厘米左右,金钱底,上生肉馅,包捏成四喜形。点缀上四种原料,蛋黄末、蛋白末、胡萝卜末、香菇末,使点缀料平整。学生在前面自习过程遇上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得到了解决。

第五步:小组合作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重新擀皮,上馅,成形。小组合作,导生指导,点缀后上笼成熟。利用蒸制时间,督促学生打扫好个人卫生,清理面案,整理工具。这一过程是巩固练习四喜饺,同时培养了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能力。

第六步:总结,布置作业。每位同学先对自己的点心作品进行评价,主要从成形、点缀、成熟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在小组间互评,评选出一致认为制作精美的点心作品。之后,请获选作品的学生在班内进行展示与交流,讲解其作品的特点。教师要对典型作品进行讲解,肯定成绩,同时指出失败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提醒下次制作时要扬长避短。最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评选出本次“面点操作明星”。

(通过自评与互评,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目的;通过总结,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让每位学生看到自己与他人的优点与不足,在今后的制作过程中不断改进。操作明星的评选,使同学们都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最后,布置作业:运用今天所学内容给家长制作一份点心。让家长填写信息反馈表。这样做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感情,方便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共同教育,促进学生进步。

教学反思

1、自己制作面点教学视频,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整个操作过程。同时节省了时间。而且学生课后还可以自行观看视频,进行复习巩固。

2、 “导生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情,无形中增加了师资力量,减轻了教师管理实习课的压力,促进相互进步,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以上是我这节面点操作教学中一些做法。里面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如时间很难控制。希望各位专家能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12、小学作文说课稿 魔术表演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下面我把这节作文指导课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流程向大家说一说。

首先说教材分析

作文重要,作文难教,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会学生写作文的方法,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的愿望。新课标指出:高年级写作教学,教师应“创设情景,激发情感,引发学生写作兴趣”,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结合新课标,我设计了这节游戏作文课《魔术表演》,游戏作文它有一个好处,是让学生写片段,几个片段下来,一篇文章就好了,这使学生感到作文不难,而且还很有趣味。需要特别声明一点,本节作文课中我指导学生写的是一个片段,第二次魔术表演过程,不是写整篇作文。

下面说教学目标

在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揣摩之后,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进行生动、具体地描写了。

3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养成学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其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进行生动、具体地描写为重点。难点是: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及写作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因此,我为学生留出表现空间,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素材。为了追求实效,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上课伊始,我对同学们说:“我们一起来玩一个魔术”,同学们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了,对整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

第一个环节:我交待了魔术表演前的相关事项,并提醒学生,接下来的魔术表演不仅是“玩”,还有任务,看完之后“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一段完整的话说出来”,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的注意观察,不会只看热闹了。

第二个环节:魔术表演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两次魔术表演。第一次魔术表演我让小助手放硬币,并让一位同学蒙住我的眼睛,五秒钟倒计数后,我开始找硬币,在找硬币过程中为了积累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我设计了几个动作和表情:先用手敲杯子,当敲没有硬币杯子时,我脸上显出疑惑的神情,而当敲到有硬币的杯子时,我马上喜笑颜开。接着我在杯子上方划了几圈,然后双手合十,似乎在祈祷什么。第一次魔术表演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回顾、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见我找到硬币,你心里怎么想的?我先指名一步步说清楚,然后要求学生把魔术过程用一段完整的话说出来。这一过程实际是培养学生语言次序性及概括性,是语言表达的训练过程。

第一次魔术表演后已经大大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都想一探究竟。为了让更多同学参与魔术表演中来,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我设计了第二次魔术表演。这次我让台下同学指挥小助手放硬币,能亲自身参与,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打手势出主意,气氛很热烈。第二次魔术表演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回顾、交流:你刚才在干什么?其他同学呢?有没有哪个同学的神态、动作很特别,引起了你的注意?台上的小助手当时的神态、动作是怎样的?我是怎样做的?看见我再次找到硬币,你心里怎样想的?我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清楚、说具体。学生口头交流的过程就是对游戏的回顾,口头交流后又为下一步的书面表达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个环节:学生写片段。要求写第二次魔术过程。俗话说:“读百篇不如写一篇”可见练笔至关重要。在这个环节里,我利用“片段写得好,就告诉你们,我是怎么猜出来的”激励手段,让每位同学全力以赴写好片段。师生一起参与了魔术表演,学生又何愁没有“下锅之米”呢。通过这节课,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在写作时,洋洋洒洒写了许多。

第四个环节:习作讲评。作文讲评中我选取了好、中、差三类作文进行讲评。讲评过程中,我更关注问题较多类作文的讲评。我让该生读一小段,其他同学评一段。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修改意见,使该生明白下去后应怎样修改。

接下来,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目的是提醒学生观察和写作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写。

最后,说说对这节课的反思。

众所周知,作文一直是学生和老师头疼的一个话题。现状表明,很多学生视写作为学习的一个负担,毫无欲望,无兴趣而言。针对这个问题,我选择了大家都感兴趣的魔术为切入点,以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思维活了,自然灵感就多了,写作时就更得心应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同学们写片段时,能提笔就写可以看出,比起以往学生提起笔来冥思苦想,这节课,他们明显轻松、快乐。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课堂时间较紧,我指导学生说的不够详细,不够扎实,学生说的不够充分,所以,在写作时,有些学生忽略了一些细节。

教育与教学是一门永远的缺憾艺术。一次经历,一次收获,一分成熟。在此次讲课的准备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对习作教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学海无涯,教无止境!

以上是我对《魔术表演》这堂课的一些浅知拙见,希望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13、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蔬菜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蔬菜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个别幼儿不爱吃蔬菜的现象。再结合主题活动《我们爱秋天》,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蔬菜正确的认识,加深对蔬菜特征的理解,激发幼儿爱蔬菜的情感。我们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季节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培养幼儿喜欢蔬菜的情感,并在活动中乐于表现自己。

(2)通过实物、图片及对话识别所学单词。

(3)能在所学单词前加上适当颜色。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于:通过实物、图片及对话识别所学单词。通过多媒体课件、歌曲引路、游戏体验及品尝蔬菜,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能在所学单词前加上适当颜色。通过教师示范和情景表演解决。

总之,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把幼儿围成半圆形,操作台放于侧面。

2、物质准备:小熊毛绒玩具、创编歌曲、多媒体课件、各种蔬菜(如西红柿tomato、萝卜carrot、黄瓜cucumber、韭菜leek等)。

3、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多种颜色,并对蔬菜有一定的经验(吃过或看过)。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可爱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外,还要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操作主要是探索各种蔬菜的趣味性,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中获得感知。

2、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小熊的农场”,让幼儿对蔬菜有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幼儿更有兴趣学习。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孩子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我就引入了幼儿喜欢的小熊形象,结合秋收,引发幼儿融入到看蔬菜、买蔬菜、品尝蔬菜的情境中,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4、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幼儿又有好动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适当的游戏,使幼儿能在快乐的游戏中轻松学习。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学一学、说一说、尝一尝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蔬菜发生了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各种蔬菜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导幼儿认识、喜爱蔬菜。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提问讲解——自由探索——情景表演——品尝延伸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幼儿熟悉的小熊形象,为幼儿创设了“小熊的蔬菜丰收了”多媒体展示,引发幼儿观察蔬菜的兴趣。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以小熊作为情节发展主线,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深深吸引孩子。

(二)提问讲解

在此环节中,教师会把故事情节再梳理一遍,采用边提问边讲解的方式,学习四种颜色各异的蔬菜(西红柿tomato、萝卜carrot、黄瓜cucumber、韭菜leek),通过出示实物及其图片帮助幼儿记忆单词。

(三)自由探索

教师安排适当的游戏,来帮助幼儿巩固所学单词。再与以前所学颜色联系起来,以旧引新,温故而知新;新旧结合,创造出新的语境。老师要先作示范,如:aredtomato。幼儿再根据老师的示范,自己尝试着给每种蔬菜加上颜色,如orangecarrot;greencucumber;greenleek。

(四)情景表演

根据幼儿喜欢模仿、扮演小动物的特点,老师让幼儿扮演成小动物去小熊的农场买菜,喜欢吃哪种蔬菜就买哪种,但要用英语表达。I like orange carrot。

(五)品尝延伸

幼儿从“农场”买回蔬菜后,“到家”洗一洗品尝一下蔬菜不同的味道,并把自己品尝的结果讲给伙伴听一听,进一步让幼儿了解各种蔬菜的特征,从而培养幼儿喜欢蔬菜的情感。

14、职高语文说课稿 足矣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职高语文基础版第四册第三单元必学篇目:《十首足矣》。我的说课过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说教材

职高语文基础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教学重点为速读,速读即快速阅读,它是“语文教育的高科技”,是“教育要面向未来”的需要,速读的要义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仅要读得快,还要理解得快,记忆得快,是身处“快”节奏信息时代的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十首足矣》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对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邓稼先》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初步的速读技巧,具备了一定的速读能力,本文的速读训练将巩固学生已有的速读知识,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学生的速读技巧,提高其阅读速度及质量,为第三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今后的高质量阅读创造条件,在教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就思想内容而言,《十首足矣》一文思路清晰,内涵丰富,作者刘心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剖析了古典文学精华对个体灵魂的净化作用,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的结合了起来,它高举人性的大旗,从思想、情感、志向等多方面贬斥了假、恶、丑,弘扬了真、善、美,平凡的语言里流淌着深情与真诚。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它将引发学生对人际交往、价值取向、从业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并促使其作出正确的抉择。是教师对学生开展人文教育,进行德育渗透的优秀读本。

根据《中职语文大纲》要求,结合单元重点及本文特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十首唐诗。

能力目标:结合单元教学目的,掌握速读技巧。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读唐诗、悟唐诗、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指导速读训练,掌握速读技巧。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能够结合现实来理解文章主旨。

二、说学法:

(一)学习主体分析

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二年级双语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就知识能力而言,经过一年半的在校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如精读、略读,为本文的速读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就学生个性特点而言,他们活泼好动,想象丰富,善于表达,但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小组竞赛、讲故事、演小品等形式,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又保证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就思想品性而言,由于她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使得她们自我意识太浓,凡事以“我”为中心,自私,狭隘,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和爱心,因而,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她们树立起健康人格尤为重要,从而也为她们即将面临的实习和就业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二)学法指导

教育家皮亚杰指出:“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再学法指导中,我坚持“三有利”原则: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教学生学会思考。

2、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习方法----教学生学会学习。(中国古人曾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人文修养----教学生学会做人。(大文豪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精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传授做人的道理,这是为师的重要职责。)

依据此原则,我采取了如下的具体做法:

(1)、课前安排充分预习

(2)课上小组合作讨论。

(3)进行赏识教育

三、说教法

恰当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环境,而且能够保证并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保证其后教学环节顺利进行。

2、情境教学法:设计情境,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

3、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引发思考,教师起指导、启发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图文兼具,声情并茂的特点,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

特别说明:

本课课时安排为1课时;

要提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内容包括两方面:

(1)熟悉课文,字词掌握。

(2)改编并排演课本剧《窗》。

教学主体分为三大部分,内容为:

读唐诗:整体感知课文,掌握速读技巧。

品唐诗:运用速读技巧中的跳读把握作者观点,提炼文章主旨。

悟唐诗: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能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文章主旨。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未完全回到课堂,因此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我运用精美图片欣赏+背景音乐《游子吟》导入新课。以优美的画面、悠扬的音乐营造温馨、甜美的氛围,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再配以简短恰当的新课导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走入文境。

第二步,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十首唐诗。

能力目标:结合单元教学目的,掌握速读技巧。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读唐诗、悟唐诗、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指导速读训练,掌握速读技巧。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能够结合现实来理解文章主旨。

第三步,检查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学生预习作业进行检查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从而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预习作业1:了解作者刘心武,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加以解释。

预习作业2:将职高基础版语文第三册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改编成课本剧。

第四步:课文研读

(一)、读唐诗(教学重点:进行速读训练,把握速读技巧)

1、速读指导:

教育家指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在这一环节当中,我重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其会学。

(1)、默读法

(2)、浏览法

(3)、选读法

(4)、提问法

(5)、跳读法

2、计时速读训练: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有意注意、并养成良好速读心态。这种良好的“速读心态”,指的是两种“意识”:求快意识、竞争意识;三个“设法”:设法快读、设法理解一切、设法记住一切。

同时我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小组竞赛形式推选代表将答案写到白色纸板上,比一比在相同的时间里谁获得的信息量最多,最准确,对获得优胜的组,教师将奖励其一张“笑脸”,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集体荣誉感。而教师的这种赏识教育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

3、问题设计

(1)文中十首唐诗具体包括哪十首。

(2)详略如何?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基本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为下一环节的品唐诗打下基础。

(二)、品唐诗(跳读训练,把握主旨)

问提设计

1:请用跳读法分别找出表达作者对十首唐诗观点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解决教学重点:速读;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

跳读提示:

A、议论性的文字;

B、段首段尾;

C、中心句

说明:在问题明确这一环节中,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诗、文、画等精美图片使学生在形象直观当中把握并加深对作者独特观点的理解。

问题设计2:请找出最后一段的中心句,结合上文分析提炼文章主旨。

明确:(1)中心句:“这10唐诗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并且也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 “我仍要近乎痴憨的吁请人们在纷忙的生活中读一点唐诗、背一点唐诗、品一点唐诗、悟一点唐诗”

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对十首唐诗的读、品、悟,表达了对美好人性及良知的渴望。

(三)、悟唐诗

1、知识迁移:请学生赏析王维的七言律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品赏其他唐诗,做到学以致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登高:九月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习俗。

茱萸:药性植物。重九俗以结子茱萸枝插头。

【简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思乡怀人诗,表现了兄弟间的亲情。由亲情引出文学的`第二大主题:友情,水到渠成的导出根据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改编的表现友情、人性善恶的课本剧:《窗》。

2、课本剧排演:《窗》

我之所以选择这篇微型小说进行编排,主要是因为小说描述了发生在两位病人之间的故事。在虚无与存在、利己与利人、生存与死亡等矛盾冲突中,展示了人性的高尚与卑劣,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深远思考。同时它也能够满足幼师班学生的个性特点:活泼好动,善于表现。这一环节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启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及创新精神,解决教学难点

3、合作探究:话题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塑造健康人格。

4、歌曲《感恩的心》

第五步:布置作业:

1、背诵十首唐诗。

2、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将其改编为一篇散文,字数250字左右。

3、语文实践活动:唐诗朗诵比赛。

第六步:教学小结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和人们对诗歌大众化理解为基础,从新颖的角度对唐诗进行了读、品、悟,给人耳目一新的理解和感受。写法灵活,语言质朴,意境清新,感情真挚,予人以新的启迪: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心灵;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让爱永驻人间!

附件(一)板书设计

读品悟

游子《游子吟》慈母——象征所有的外在因素

《清明》温馨的人性——绑标以谋求一已之私利

《静夜思》乡土人情

旅途《登颧雀楼》人生的追求对美好的人性和

《乐游原》人生有限良知的呼唤

《春晓》落花(最低等的生物)

《赋得古原草送别》野草(最卑微的事物)

《悯农》汗珠的珍惜(最普通的劳动者)

回乡《朝发白帝城》大自然的怀抱

《回乡偶书》人世间最朴素的人情

附件二《窗》课本剧

(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得两人。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扇窗户,门通向走廊,通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病人甲经医生允许,每天上、下午起身各坐上一个小时,他的病床靠近窗口,病人乙只能日夜躺卧在病床上。)

病人乙这倒霉的病,太可恶了。

病人甲是啊,重病缠身,什么事情都不能做。

病人乙连听收音机、看电视都不行,这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病人甲想过去,我拥有一份好工作,战争中也曾立过功。

病人乙可不是吗?那年我去悉尼度假,可现在……唉!

(护士进,病人甲被扶起,开始一小时仰坐)

病人甲啊!窗外是一座美丽的公园……

病人乙(急切的)快说说,公园里有什么?

病人甲公园里有一泓湖水,湖面上漫游着一群群水禽,野鸭啦,天鹅啦。你看,有的孩子扔面包喂它们,也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情侣,手挽着手在树荫下散步。

病人乙(羡慕地叹气)唉,要是能出去走走,那该多好啊!

病人甲再看那边,鲜花盛开,色彩斑斓……

病人乙都有些什么花呀?

病人甲哦,有玫瑰,还有牡丹、金盏草……一朵朵争相斗妍。

病人乙(听得津津有味)真是太美了!看来,我是没这眼福了,不过

听听也是一种享受啊。

病人甲你看,公园那端有个球场,正在进行一场板球赛……哎呀,那个小孩差一点跌入湖里。还有这边,身着夏装的姑娘美丽动人……板球赛还在进行,一名队员正在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

病人乙(妒忌地)为什么偏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这一切?为什么我不该得到这个机会?

病人甲球赛结束了,黄队终于取胜。

病人乙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

(晚上,病人乙又是彻夜难眠。病人甲突然醒来,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他正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赶来)

病人乙(纹丝不动地盯着天花板)他凭什么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我为什么要帮助他?

(病人甲去世了,医护人员静悄悄地把他的尸体抬了出去)

病人乙终于挨了三天。护士小姐,是否能让我挪到那张床上?

(护士不解地把病人乙安顿在那张床上,病人乙迫不及待地探头向窗口望去)

病人乙(惊叹)怎么回事?窗口怎么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15、学前班语言说课稿 买水果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学前班语言活动《买水果》,我将从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教法、学法、活动过程以及活动预测和反思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设计意图

学前班的幼儿思维已经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了。猜谜语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智力游戏,猜谜可以开发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买水果》这个活动通过买水果这一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利用猜谜语的方式,让幼儿在趣味活动中学习到知识。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导向作用。《纲要》语言领域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让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的环境。在新《纲要》中,活动教育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以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整个活动中都以幼儿的自主参与活动为主,教师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和孩子共同感受活动,因此,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设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认知上:知道生活中常见水果的特征,并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

2、能力上:善于观察周围事物,会创编简单的谜语。

3、情感上:喜欢开动脑筋,愿意参加猜谜语活动。

根据目标,在活动中,我把引导幼儿创编谜语设为教学重点,根据学前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幼儿充分发挥联想力和创造力创编谜语设为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此次活动的组织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的协调统一,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准备:

1、物质上的准备

我给小朋友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买水果》,小象、小猴、小猪的头饰,一些常见的水果(实物),幼儿人手一份水果卡片,这是为了让幼儿更能进入到游戏角色和情境当中,

2、知识的准备

培训参加情景表演的幼儿:请三个小朋友分别扮演小象,小猴和小猪,教他们大声的说出各自的谜语和简单的“台词”。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掌握学习对象。”《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在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游戏法、课件演示法、提问法。

1、情景教学法:我尝试打破以往仅用语言表述谜语的传统模式,而是联系现实生活中买水果的情景,为幼儿创设故事情境,就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环境当中,激发了幼儿对谜语的兴趣。这种效果是与以前仅通过语言表述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

2、直观教学法:活动的.过程中,我试图采用水果实物进行教学,这样幼儿能够更加直观地说出水果的主要特征。

3、互动游戏法: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在活动中,我让幼儿扮演小熊,根据小象,小猴,小猪的谜语,出示相应的水果卡片,这样不仅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还增强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4、课件演示法: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买水果》,激发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和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5、提问法:在教学中,我采取多样性、开放性的提问方式。如:“你觉得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水果呢?为什么?苹果他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颜色?味道怎么样?它像什么?”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有目的、有顺序地仔细观察、激发幼儿说的兴趣,创造幼儿想象的空间。

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围绕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创造条件让幼儿自己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让幼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动我采用了谈话法、趣味游戏法。

1、谈话法: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2、趣味游戏法:陶行知老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幼儿在游戏中,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又增强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五、说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能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为了完成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1、激发兴趣,导入活动(2—3分钟)

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阶段,因此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生动形象,还能让幼儿尽快的进入活动情境,多媒体课件显示一张水果店的图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出售货员小熊。

师:大家看,这是什么地方?这里有哪些水果啊?

让幼儿说出这些水果的名字,并告知幼儿。小熊就是这家水果店的售货员。让小朋友扮演售货员小熊,等着客人来买水果。

2、观看情景表演猜谜语(10分钟)

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份水果卡片,参加表演的三个幼儿分别带上头饰,提着小篮出场,自我介绍后同时告诉大家:“我们是来买水果的。”小象对小熊说:“我们三个要买不同的水果,但是我们不会说出那种水果的名字,要你先猜一种水果的谜语,猜对了,我们就买你的水果。”接着大象大声说出自己的谜语,请小朋友在卡片中找出对应的水果并出示,当大家出示卡片后,引导幼儿观察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一句句进行核对。小猴、小猪依次说后面两个谜语,指导方法和前面一样。活动中,不断启发幼儿进行推理,引导幼儿理解谜面的含义,使幼儿有兴趣,有信心自己猜出谜语。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尽快的融入到游戏角色当中,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3、幼儿创编谜语(10分钟)

小朋友自己来编一个谜语回家考考爸爸妈妈。

出示水果,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说出它的形状、颜色、味道、功用。让幼儿摸摸它的表皮,尝尝它的味道,启发幼儿想象它像什么。在讨论每个特点的时候,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语言来描述,对编得好的幼儿给以肯定和表扬,选出编的最好的句子作为谜语的一部分记录下来,再编其他的,编完以后,教大家念这个谜语。通过以上环节,突破了充分发挥联想能力和创造力创编谜语这个难点。

4、分享水果,结束活动。(2—3分钟)

5、说活动预测和反思

我觉得本次活动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们现在的心理特点,而且也符合《纲要》中的教育要求,即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环境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联想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我遵循了《纲要》中“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以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的精神,让孩子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了知识和情感: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常见事物。喜欢开动脑筋,积极参与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师幼之间是平等的,氛围是宽松的,学习是快乐的。当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孩子不知道用语言表达自己意思的状况,需要我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引导。

说课稿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