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5:47:03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细胞癌变说课稿一等奖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细胞的癌变》,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的癌变”是新课标教材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第六章第4节的内容。本章的思路是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完整生命历程,同时了解细胞的癌变是细胞生命历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癌症既是生物学热点,又是医学界与社会的热点,因此,本节课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点范。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癌细胞的特征;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致癌因子;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2.能力目标:讨论如何预防癌症;学会搜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及网络等途径中查询相关的信息;学会更好的与他人合作;拟定健康的生活方案,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正确对待癌症,尽早培养学生提高生活质量。
本节课的重点是:癌细胞的'特征、癌症的预防为重点;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及其关系为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将用以下教学方法:比较法、例举法、讨论法,以PPT辅助教学。
比较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区别,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癌细胞的特征,同时例举出与癌细胞相关的疾病;采用例举法举出生活中常见的致癌因子,并讨论进行分类,使学生更加清晰明了致癌因子的类别,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癌症的预防和健康的生活,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得出健康生活的方式,并讨论制定家庭健康生活方案。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通过情景体验法、联系实际、合作探究法、兴趣式指导法、领悟式指导法、对比式指导法等,以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感受一堂难忘的生命教育课。
四.说教学过程:这堂课的大致设计思路为:
1、课前准备,感性认识:利用网络和书籍查阅癌症及癌症名称,导致癌症的原因以及预防癌症的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得癌症的感性材料,对癌症有初步了解,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
2、联系生活,导入新课:PPT展示皮肤癌患者图片和正常人图片,两者进行对比,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晒太阳的好处与害处,进而癌细胞的概念与特征。
3、主动探究,建构知识:
(1)癌细胞的概念:知识点在课程标准中没作要求,因此只从条件、实质、表现结果进行分析,使学生对癌细胞有初步的了解,癌细胞的图片使学生获得对癌细胞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重点内容癌细胞的特征打基础。
(2)癌细胞的特征:该知识点是本节第一个重点,内容较简单,通过癌变细胞与正常细胞图片的比较,列表总结出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不同,从而让学生轻松地了解癌细胞的特征。
(3)细胞癌变的原因,即致癌因子:本环节我将原癌基因比作车间的运行机制,将抑癌基因比作惩罚纪律,使学生对难点有形象深刻的认识。之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老年人易患癌症,进行知识深化,并引导学生关爱老人,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举例生活中不良习惯,如垃圾食品,长时间使用辐射产品,病毒感染引发癌症等,导致的各种癌症,从而使学生明白致癌因子,以及致癌因子的分类,使本节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引出本节课第二个重点内容:癌症的预防。
(4)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区别:这部分是教学难点,为讲清楚这一难点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看书找找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然后帮助学生理解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共同调节细胞周期。细胞癌变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引出癌症是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
4、学以致用,健康生活:
(1)癌症的预防:作为本节最重要内容,且与生活息息相关,我采用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从生活各方面总结出保健良方,既对知识有很好应用,又体现对生命的热爱,同时指导学生讨论制定家庭健康生活方案,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2)癌症的治疗:通过讲述癌症治疗方法的副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生物学欲望,激励学生立志除癌。在此,我选用一则关于一名癌症晚期病人运用心理疗法成功战胜癌症的故事,在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多方面启发教育,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板书设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一、癌细胞的概念
二、癌细胞的特征
三、致癌因子的种类四、预防癌症,并制定健康生活方案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细胞的癌变》,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的癌变”是新课标教材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第六章第4节的内容。本章的思路是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完整生命历程,同时了解细胞的癌变是细胞生命历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癌症既是生物学热点,又是医学界与社会的热点,因此,本节课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点范。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癌细胞的特征;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致癌因子;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2.能力目标:讨论如何预防癌症;学会搜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及网络等途径中查询相关的信息;学会更好的与他人合作;拟定健康的生活方案,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正确对待癌症,尽早培养学生提高生活质量。
本节课的重点是:癌细胞的特征、癌症的预防为重点;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及其关系为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将用以下教学方法:比较法、例举法、讨论法,以PPT辅助教学。
比较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区别,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癌细胞的特征,同时例举出与癌细胞相关的疾病;采用例举法举出生活中常见的致癌因子,并讨论进行分类,使学生更加清晰明了致癌因子的类别,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癌症的预防和健康的生活,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得出健康生活的方式,并讨论制定家庭健康生活方案。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通过情景体验法、联系实际、合作探究法、兴趣式指导法、领悟式指导法、对比式指导法等,以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感受一堂难忘的生命教育课。
四.说教学过程:这堂课的大致设计思路为:
1、课前准备,感性认识:利用网络和书籍查阅癌症及癌症名称,导致癌症的原因以及预防癌症的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得癌症的感性材料,对癌症有初步了解,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
2、联系生活,导入新课:PPT展示皮肤癌患者图片和正常人图片,两者进行对比,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晒太阳的好处与害处,进而癌细胞的概念与特征。
3、主动探究,建构知识:
(1)癌细胞的概念:知识点在课程标准中没作要求,因此只从条件、实质、表现结果进行分析,使学生对癌细胞有初步的了解,癌细胞的图片使学生获得对癌细胞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重点内容癌细胞的特征打基础。
(2)癌细胞的特征:该知识点是本节第一个重点,内容较简单,通过癌变细胞与正常细胞图片的比较,列表总结出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不同,从而让学生轻松地了解癌细胞的特征。
(3)细胞癌变的原因,即致癌因子:本环节我将原癌基因比作车间的运行机制,将抑癌基因比作惩罚纪律,使学生对难点有形象深刻的认识。之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老年人易患癌症,进行知识深化,并引导学生关爱老人,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举例生活中不良习惯,如垃圾食品,长时间使用辐射产品,病毒感染引发癌症等,导致的各种癌症,从而使学生明白致癌因子,以及致癌因子的分类,使本节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引出本节课第二个重点内容:癌症的预防。
(4)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区别:这部分是教学难点,为讲清楚这一难点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看书找找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然后帮助学生理解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共同调节细胞周期。细胞癌变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引出癌症是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
4、学以致用,健康生活:
(1)癌症的预防:作为本节最重要内容,且与生活息息相关,我采用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从生活各方面总结出保健良方,既对知识有很好应用,又体现对生命的热爱,同时指导学生讨论制定家庭健康生活方案,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2)癌症的治疗:通过讲述癌症治疗方法的副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生物学X望,激励学生立志除癌。在此,我选用一则关于一名癌症晚期病人运用心理疗法成功战胜癌症的故事,在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多方面启发教育,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板书设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一、癌细胞的概念二、癌细胞的特征
三、致癌因子的种类四、预防癌症,并制定健康生活方案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细胞的癌变”是新课标教材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第六章第4节的内容。
本章的思路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完整生命历程,同时了解细胞的癌变是细胞生命历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癌症既是生物学热点,又是医学界与社会的热点,因此,本节课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范例。
2、教学目标及判断依据。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癌细胞的特征;
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致癌因子;
说出癌症治疗方法。
能力目标:
学会搜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及网络等途径中查询的相关信息;
学会更好的与他人合作;
拟定健康的生活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癌症病人,增强社会责任感;
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
确定依据: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对课本的解读,我确定以上的教学目标。
3、教学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重难点: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及其关系
确定依据: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和本节教学内容,我做以上重难点的确定。
二、说教法
(1)讲述美国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的死因,使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可贵。我引用名人事例,既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及兴趣,又引起同学们对健康的关注,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对癌症深恶痛疾,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从而使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
通过讲述海拉细胞,激发学生联想,引起学生兴趣;
(2)利用课本的叙述,从条件、实质、表现结果进行分析,使学生对癌细胞有初步的了解,癌细胞的图片使学生获得对癌细胞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重点内容癌细胞的特征打下基础。
(3)用相关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图片的对比,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特征。用这种识图归纳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读图、团结合作以及表达能力。
(4)本环节我将原癌基因比作车间的运行机制,将抑癌基因比作惩罚制度,致癌基因比作反动势力。使学生对难点有形象深刻的认识。
之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老年人易患癌症,进行知识深化,并引导学生关爱老人,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举例生活中不良习惯可能导致各种癌症,使本节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引出本节课第下一个重点内容:致癌因子及癌症的预防。
(5)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例举生活中的致癌因子,并将其进行归类。用这种归纳总结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用生活中的例子,也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讲述癌症治疗方法的副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生物学欲望,激励学生立志除癌。让学生知道预防癌症应该做到三点:远离致癌原、增强自身体质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说学法
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有关癌症的知识,但是没有深入到细胞的癌变机理的水平。学生在理解癌变的机理时,其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会相对比较困难。本节内容为新教材高一上册末尾节内容,学生通过半个学期的高中生物的的学习,认知结构已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学习动机有一定的内在信念,认知活动能更里明显增强,故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启发学生自主探究。通过结合现实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根据教学情况,将本节“练习”部分的第二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重难点处理依据
因为学生对基因方面的知识积累不足,所以学习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及其关系有一定的难度,而该知识点又是重点,因此对于本节的重难点知识,我采用精讲及类比的方法以达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目的。在讲解过程中,需要板书写出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及其关系,这样加深学生的理解,以达到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的选择集依据
教学手段有: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不易疲劳,容易接受新知识,通过学习,他们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炼。
3、教学活动安排及意图。
活动1:看书并讨论癌细胞的发生过程。
活动2:材料中展示的正常肝细胞与细胞在哪些方面不同?通过这些不同总结出结论?
活动3:引起细胞癌变的外因是什么?(致癌因子)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致癌因子?
活动4:为了远离癌症,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癌症真的是不治之症吗?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疗癌症。
通过以上活动,增强学生积极思考和勇于表达,积极探索的能力。
4、课堂练习及反馈意图
本节知识较零散,我将带领学生总结归纳,将知识系统化。
在课堂反馈环节,我通过简单练习采用分组竞答的方式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给予表现突出的学生适当奖励,这是本节课第三个亮点。竞答既使课堂显得紧凑、集中,又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竞争意识,还使得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应用。
5、教学时间划分及理由
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和本节知识在课本中的地位,我将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时间划分如下:课堂导入(2分钟)、提出问题(4分钟)、识图分析(6分钟)、情景展示(5分钟)、引导分析(6分钟)、知识巩固(4分钟)、知识深入(3分钟)、讨论拓展(7分钟)、总结(8分钟)。
6、板书设计及意图
细胞的癌变
细胞受到致癌因子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植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一、正常细胞-----分裂、分化、衰老、死亡-----一生
不现象:分裂分化异常
正特征:无限恶性增殖、结构异常、转移
常原因:外因,致癌因子:
分裂无限、分化无向癌细胞物理致癌因子
化学致癌因子
生物致癌因子
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
简单的板书,能清晰地构建出本节的知识体系,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本节的知识。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高三一轮复习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在学生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功能、增殖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现了当今细胞生物学的
3个重要课题——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其中细胞的分化是理解个体发育的基础知识,是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一个铺垫,同时也是对为什么一个多细胞的生物必须要经过受精卵的分裂和分化才能发育成一个新的多细胞个体完整诠释。而细胞的癌变所涉及的癌症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命的大敌,至今尚未攻克,治病机理也未完全研究清楚。这部分内容既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可以激励学生立志攻克这一“绝症”,树立为科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的精神,进而落实本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生活经验使学生对细胞衰老、有初浅了解。但是关于诱发细胞正常与畸形分化、衰老的机理知之甚少。这个过程是个抽象的过程,如何使知识由抽象变具体,变生活体验为内化的知识积累,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观点是要解决的问题。
本节涉及的知识点,如细胞的全能性是细胞生物技术的主要基础,本节涉及的生物学热点问题:如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克隆技术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知识
2)细胞的全能性(C:理解)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细胞分化知识的探究,提高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现象出发探求事物本质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命的产生、发展、衰老和死亡规律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观点;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类延缓衰老、提高寿命也是可能的,从而努力为人类的健康和幸福做一份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在个体发育中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理解个体发育的基础知识,是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一个铺垫,同时也是对为什么一个多细胞的生物必须要经过受精卵的分裂和分化才能发育成一个新的多细胞个体的完整诠释。
2)癌细胞的特征和细胞癌变的机理。癌症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命的大敌,至今尚未攻克,治病机理也未完全研究清楚。这部分内容既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可以激励学生立志攻克这一“绝症”,树立为科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的精神,进而落实本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
2、难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分化的原因。因为细胞分化要涉及到初中学过的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记忆比较模糊,另一方面分化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变化,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这又涉及到遗传和生化的知识,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来处理。
2)细胞癌变的机理。这部分内容要涉及到遗传中基因突变的问题,学生对于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始终存在理解困难,需结合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和导致原癌基因被激活的致癌因子的相似之处加以理解。而在新课教学时由于没有学习遗传的知识当时学生掌握的并不到位,所以在这里把它作为难点处理。
二、说教法
本节课是高三一轮复习课,故采用的方法主要为提问法、讨论法,还可应用到启发式教学、直观式教学的方法
1、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高三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生物学知识,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驱动式展开探究,通过一个个有层次的问题,由浅到深,步步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究。
2、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设置探究问题,启发学生回忆、分析、讨论,并适时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不仅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材处理:
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内容: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脉络清晰可逐一复习。但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高中全部知识的基础上,在复习的过程中,我比较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多由学生回忆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前后联系、对比,再配合以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由提问引入新课“进行有性生殖的多细胞生物体的个体发育起点是什么?”这是在第五章生物的发育中学到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在一轮复习中这样提问导课可以使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紧接着追加提问“受精卵经过细胞增殖产生的子细胞的去路子细胞的去路都有哪些?”很自然的带领学生进入到细胞分化子细胞的去路这一课题。
2、复习细胞的分化
仍然以提问的方式提出细胞分化这一框题中的基础知识点:概念、发生时间、特征、原因及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若不能准确回答,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并及时给出精确答案。分化的概念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我结合初中所学的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并把两张细胞分化的图片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这样突破则学生对于细胞分化的概念理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同时对分化的发生时间、特征、原因还要详细加以讲解,从我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来看,这一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我采用实例附带例题的方法加以突破。这样做既使学生理解了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分化的过程以红细胞的分化过程为例,以图片的形式借
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达到一目了然。分化的机理给学生以简单介绍,再由学生讨论总结得出分化的结果。然后精选题目对这一部分内容加以巩固,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加透彻。
细胞的全能性在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有介绍,而在必修的新课教学中由于没有接触到细胞工程的知识,当时只做了简单的介绍,所以这里要对它详细的复习。对于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基础及在生物体中不能表现出全能性的原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举出实例:甲状腺细胞能合成甲状腺激素,胰岛B细胞能合成胰岛素,而甲状腺细胞则不能合成胰岛素,胰岛B细胞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两种细胞都具有全套的遗传物质,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即两种细胞进行了分化,是基因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这样配合实例学生容易理解。全能性大小的比较我结合习题让学生掌握。当植物细胞具备了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则可以培养成一个植物体,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植物组培后面还要复习这里就只简单回忆一下过程即可,不做深入的拓展。精选题目,强化训练。
3、复习细胞的癌变
由细胞的畸形分化导致细胞的癌变引入下一框题。癌细胞的概念请学生回答,再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癌细胞的图片,给学生一个癌细胞的直观形象。关于癌细胞的特征要逐一复习并要求学生掌握。如第一个特征:能够无限增殖,要结合动物细胞培养中讲到的细胞株和细胞系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记忆。这样做即复习了后面的内容又让学生达到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融会贯通。还要分析出此时癌细胞进行的是哪一种分裂方式,遗传物质有没有发生改变等等。这样又及时对有丝分裂方式进行了回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第二个特征: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结合分化了的组织细胞具有的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刚刚出示过的图片)而癌细胞不能正常分化,表现出各种形态,二者相比较使学生理解这一特征。第三个特征: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在此把糖蛋白的功能再全面回忆。对于癌细胞发生的原因及过程我结合第六章中基因突变的知识进行复习,使学生认识到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就存在但处于抑制状态,癌症是它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被激活发生了基因突变所致,这样可以使知识前挂后连,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指出要想远离癌症最好远离致癌因子。对学生进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
4、复习细胞的衰老复习细胞的衰老复习细胞的衰老复习细胞的衰老首先指出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死亡这几个阶段。然后设疑细胞的衰老、死亡是否和生物体的衰老、死亡同步,要求学生举例回答。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掌握了知识。对于衰老细胞的五个特征要求学生理解记忆掌握。因为选择题中经常以选项的形式个别考察。对课本中给出的特例: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我联系后面第六章中白化病的发生,让学生分析两者致病机理是否相同,分别是什么原因。通过对比学生更易理解掌握。细胞衰老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可指导学生阅读此段课文,加以了解。再配合随堂练习学生基本上可以全面掌握这部分内容。这样一节课的内容基本进行完毕。然后对主要内容加以回顾。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就是如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通过这样教学方式,基本上可以使学生掌握这一节的知识,并对前面和后面的一些知识进行了系统化,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选自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经教育部2012年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说课导航):
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法4.说学法5.说教学程序6.教学反思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前面讲授了显微镜的使用,后面是对单细胞和多细胞动植物的学习,说明《细胞》这节课在整本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版教材中把《细胞》这节从原来的第五章调整到现在的第二章,可见其重要性,所以学好这节课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50个重要概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阐明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②了解动植物细胞结构及异同点;③说明细胞各部分的功能;④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尝试制作细胞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注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和教学内容,我确定的:
教学重点是: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结构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是: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通过播放:《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和《动植物细胞分裂图》等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归纳总结知识点,以突破重难点。
二、说学生
七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初步的具备了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他们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说教法
本节课是围绕概念教学这一理念来展开教学的。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精心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我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理解。
3.对比教学法:比较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认是事物的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点。
四.说学法
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知识结构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来学习本课。
五.说教学程序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四个重要概念展开教学,注重突出重难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部分我将分为五个环节:
1.组织教学并让学生导读学习目标。(1~2分钟)
通过导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教师指出重难点,这是生物教学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2.导入新课。(1~2分钟)
导入时通过展示四张图片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20~25分钟)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首先向学生阐明细胞的定义: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是第一个重要概念。
接下来是第二个重要概念-----动植物细胞结构,为了突破这个知识点,我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一目了然,方便学生掌握。
对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这个重要概念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对比和讨论等途径来得出结论。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之后我用近三年的结业试题来巩固这个知识点,意在让学生对该知识点引起重视。
在巩固之后我会把动植物细胞的对比结构图再次呈现,来检验学生的阶段学习效果,学生每说一个结构我会补充这个结构的作用,并且让学生在教材中重点标注,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脱离开教材。
最后一个重要概念说的是细胞的分裂,由一粒玉米种子是如何长成一棵玉米植株?这个问题引入这个重要概念,通过课件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由学生来描述分裂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课堂小结。(3~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并通过做结业试题来强化学生的记忆。
机动教学(5~10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设立了两个特色活动,一个是连连看,一个是知识竞猜,通过这两个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来演示过程。
5.板书设计
我将这样设计本课的课堂板书,我认为这样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一目了然,简要体现了本节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理解。
六.教学反思
为了凸显这节课中的重要概念,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要知道,教师的“导”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之上,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选自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经教育部2012年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说课导航):
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法4.说学法5.说教学程序6.教学反思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前面讲授了显微镜的使用,后面是对单细胞和多细胞动植物的学习,说明《细胞》这节课在整本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版教材中把《细胞》这节从原来的第五章调整到现在的第二章,可见其重要性,所以学好这节课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50个重要概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阐明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②了解动植物细胞结构及异同点;③说明细胞各部分的功能;④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尝试制作细胞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注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和教学内容,我确定的:
教学重点是: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结构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是: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通过播放:《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和《动植物细胞分裂图》等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归纳总结知识点,以突破重难点。
二、说学生
七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初步的具备了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他们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说教法
本节课是围绕概念教学这一理念来展开教学的。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精心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我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理解。
3.对比教学法:比较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认是事物的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点。
四.说学法
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知识结构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来学习本课。
五.说教学程序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四个重要概念展开教学,注重突出重难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部分我将分为五个环节:
1.组织教学并让学生导读学习目标。(1~2分钟)
通过导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教师指出重难点,这是生物教学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2.导入新课。(1~2分钟)
导入时通过展示四张图片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20~25分钟)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首先向学生阐明细胞的定义: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是第一个重要概念。
接下来是第二个重要概念-----动植物细胞结构,为了突破这个知识点,我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一目了然,方便学生掌握。
对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这个重要概念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对比和讨论等途径来得出结论。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之后我用近三年的结业试题来巩固这个知识点,意在让学生对该知识点引起重视。
在巩固之后我会把动植物细胞的对比结构图再次呈现,来检验学生的阶段学习效果,学生每说一个结构我会补充这个结构的作用,并且让学生在教材中重点标注,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脱离开教材。
最后一个重要概念说的是细胞的分裂,由一粒玉米种子是如何长成一棵玉米植株?这个问题引入这个重要概念,通过课件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由学生来描述分裂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课堂小结。(3~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并通过做结业试题来强化学生的记忆。
机动教学(5~10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设立了两个特色活动,一个是连连看,一个是知识竞猜,通过这两个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来演示过程。
5.板书设计
我将这样设计本课的课堂板书,我认为这样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一目了然,简要体现了本节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理解。
六.教学反思
为了凸显这节课中的重要概念,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要知道,教师的“导”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之上,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各位老师上午好!说课题目是《细胞的增殖》第一课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我将从以下六部分进行说明。(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4、教法与学法5、教学过程6、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细胞的增殖”是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第六章第1节内容。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是在学生学习过细胞的分子组成、结构和功能、物质运输、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认识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产生、发展和凋亡的过程。
细胞的增殖这一节包括: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四部分。它们是依次递进的关系: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才能理解多细胞生物的生长需要通过细胞生长和增殖实现,再进一步学习细胞增殖的方式。
其中“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对应《课标》的要求,属于了解水平,即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并且“活动建议”中提出“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此活动意在使学生通过模拟探究实验了解细胞分裂的必要性。尽管不是知识的教学重点,但却是一个较好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训练点。“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达到学做统一。
必修1模块侧重于通过观察和实验,将《课标》中要求的11项科学探究能力,按照合理的能力梯度顺序编排在不同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每项探究活动都有能力发展目标的侧重点。例如,在学习第二章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时,通过技能训练活动,侧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在第三章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侧重培养“解释数据”的能力;在第五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学习中,利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和探究活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侧重培养“确认并控制变量”的能力;在第五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中,利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活动,侧重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等。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和“技能训练”都是为科学探究准备的,以细水长流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了解和练习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探究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我对教材中的模拟探究实验做了一些处理。教材定义“细胞大小”即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也就是说,教材希望学生探究的是“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同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而通常理解的“细胞大小”则是指细胞的体积大小。如果沿用教材的定义,容易增加学生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难度。于是,我采用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探究问题:“细胞的体积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过细胞的基本结构,也具备计算体积和表面积等数学知识,并了解酚酞遇到碱性溶液会变成红色。因此,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能力基础)此外,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模仿、练习、部分独立设计、独立设计等阶段,所以,我一贯注重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刚开始以教师引领为主,学生模仿为辅进行探究,后来开展教师引导的,有不同能力侧重面的,学生部分独立设计为主的探究活动。经过有计划的训练,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逐步提高。此时,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基础,能够进行较完整的探究活动,自主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认知基础)而且,高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都处在提高期,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对实验操作部分有浓厚的兴趣。乐于主动参与探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如果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推断“细胞体积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得出这样的错误结论:“细胞体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高”,所以,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使他们信服科学实验的结果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基于上述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目标说出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能力目标
(1)尝试设计可行性的实验方案,从而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锻炼运用数学分析、归纳和推理的方法处理及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自主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理解科学过程,最重要的是亲历实验和探究,这其中又以“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为基础。另一个教学重难点是“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因为,以实证作为判别尺度、以逻辑作为辩论武器,做出正确判断,得出正确结论是高中阶段应达到的一个重要的能力目标。关于突破难点的具体方法,我会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详细说明。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采取实验探究法教学。学法则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这是我校正在倡导的新课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生物学科特色及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部分:(创设情境进入课题、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归纳总结)。我主要说明第二个部分。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展示方案,实验操作,分析数据四个环节。
提出问题采取教师直接提出探究问题的方式,为后面的'重点内容节省时间。因为,作为普通校的学生,迅速、顺利地提出与本课题相符合的探究问题难度较大,并且这也不是本节课的重点。
然后向学生说明采用模拟探究的原因是:活细胞不仅微小,而且生命活动复杂,直接以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在高中阶段存在很大的困难,况且只是想探究“细胞的体积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应该使问题简化。
设计展示方案设计展示方案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重难点,也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之一。“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既包括实验方案在科学性上是合理的、严谨的,又包括方案在现有条件下是可行的。那就需要克服这些困难: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想到用什么来模拟细胞并独立设计全部实验方案。学生象力丰富,容易设计出多种可行性低甚至是不可行的实验方案,而教师又无法在课上一一点评。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我进行了四个步骤的引导。
首先,提出具有难度梯度的三个问题:
1、用什么代表不同大小的细胞?什么代表被运输的物质?
2、怎样证明物质进入了“细胞”?以及深入到“细胞”的程度?
3、如何衡量物质运输效率的高低?
其次,介绍实验用具:含有酚酞的琼脂块、0.1%的NaOH溶液、烧杯等。
再次,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实验材料,解决3个问题,从而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巡视全班,及时评价、点拨。【请看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组学生都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同预期基本一致。只有个别组无法想到利用酚酞遇NaOH变红的原理代表“物质运输进了细胞”,然而经过教师点拨后,也很快的设计出了实验方案。
最后,待讨论结束,请出一组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并组织、引导其他人评价、修正、完善该方案。【请看学生展示及修正实验方案的视频】。学生比较完整的补充、修正了实验方案,好于我的预期。至此,较顺利地突破了第一个教学难点。
实验操作有了完整的设计方案,学生更加清楚实验操作的流程。我强调了安全问题和需注意的细节后便示意学生动手操作了,并认真观察他们操作情况,及时指导、评价。【请观看实验操作情况的视频】。
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有一组学生将边长为2cm和1cm的琼脂块都切成了长方体,就与他们探讨:当琼脂块为长方体时,继续完成实验操作是否仍具有科学性?在达成了科学性不受影响的共识后,我鼓励他们“将实验进行到底”,并提醒了计算数据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析数据分析实验数据是本节课另一重难点,也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之一。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表中数据的纵向比较、横向联系,得出:“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减小,从而使物质运输效率降低,所以说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教师引导的方式将直接影响学生分析的质量。我的具体做法是:预先将教材中的表格增加出一列数据:“NaOH扩散的体积”,以便降低求解运输效率的难度。
在学生整理完各项数据后,鼓励他们展示数据、说明实验结论,从而为下一步引导做好铺垫。【请看学生们整理数据说明实验结论的视频】。之后,利用问题进一步引导:随着琼脂块体积的增大,哪组数据的变化趋势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变化是一致的?你能否尝试着解释细胞越大物质运输效越低的原因?进而将分析的重点过渡到“运输效率”和“表面积与体积比”上,再通过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相同得出答案:随着细胞体积增大物质运输效率降低的原因是表面积与体积比在减小。由此,便总结出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一个原因:也就是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细胞长大,随后,再向学生说明细胞核也是限制因素之一。
在修改数据表的同时,我将表中边长1cm和3cm的琼脂块对调了位置。这样琼脂块的排列顺序就变为自上而下边长依次增大,本以为变动后更有助于学生对比数据、得出结论。结果,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将这列数据误看成了琼脂块的编号,按照捞取时的顺序填表,致使所填数据与边长不对应,反而影响了实验结论的得出。由此我深深的体会到,课前认真分析、钻研教材,领会设计意图是非常重要的!
六、教学反思
1、敢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体现出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2、关注课堂的生成,并有一定处理。有一组学生将琼脂块切割成了长方体是在预设之外的,当时我不仅鼓励他们继续完成实验,还在分析数据时询问了该组的结论,同样是“细胞体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低”。如果我能够请该组学生展示数据,既不会妨碍正常教学,又能利用数据处理过程复杂的现象说明实验的简便性原则,从而使本节课更加完美。
以上是我对本节教学内容的一些认识,若有不妥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细胞的生活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二单元第一章的第四节,是在初步了解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认识到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其他微生物(除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 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细胞是怎样进行正常的生活的?本节从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统一的角度,以通俗的类比和典型的事例进行了说明。是前三节的延续,也为下 一章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朝气蓬勃,好奇心强,富有探索的热情和欲望,通过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已经具有的一定的细胞知识,日常生活中对于物质和能量及生命活动有一 定的了解。这些对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本节的能量转换、信息等内容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教学中要注重借助直观展示、类比、比喻等方式,引导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对实例或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完成概念的学习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的种类,说明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2.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描述细胞核在生物的发育、遗传和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过程与方法:
对实例或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完成概念的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勇于质疑,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3.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思引学
展示植物组织培养一图片。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技术吗?这是植物组织培养 技术,用分离出来的一个或几个细胞就能培育出一株完整
的植物体。要想取得培育成功,要给细胞提供怎样的条件 呢?组成生物体的各个细胞若要进行正常的生活,又需要 哪些条件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细胞的生活。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感知组织培养这种生物技术的同时引发思考,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 1.细胞中的物质
师:手拿桔子、苹果,同学们吃过吧,有什么味道?说明里面有哪些物质? 物质由什么组成呢?
演示红糖水在水中溶解的过程。为什么糖会在水中溶解呢?
学生:观察、思考,描述现象,得出物质由很多小颗粒组成,即由很多分子组成。 师:展示图片,你知道这些食物中有哪些物质吗?列举人出汗流入口中的味道、燃尽物质剩下的成分等实例。如果将这些物质分成两大类,如何分?依据是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尝试给物质分类。
设计意图: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借助直观的实验现象帮助理解,增强学习的兴趣。再由学生熟悉的食物、经验、常识等引导学生了解细胞中的物质,通过师生互动将其进行分类。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师:展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动画。
问题引导:所有的物质都能进出细胞膜吗?细胞的哪个结构起了重要作用,说明了什么?你能列举实例说明吗?
学生:观看动画,描述现象,思考、回答问题,通过互动得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化难为易、化抽象为感性,问题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主动获取新知。
3. 相当于“加油站”的'是什么结构? 相当于“发动机”的是什么结构?
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思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细胞通过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设计意图: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提供多个图片,设置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 观,突破难点。这一环节的完成是通过学生观察、自学、思考、交流来完成,从中感受主动获取知识的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热情。
4.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展示配音课件
问题讨论:
①与多莉出生有关的羊有几只?它的生身母亲是谁? ②多莉 与哪只羊最相似?说明了什么? ③细胞核有何作用?
学生:观看课件,分组讨论问题,交流后得出结论: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DNA,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设计意图:发挥教师的合作、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集思广益、分享合作的喜悦、感受集体的强大力量。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质疑能力、调动思维潜力等。
(三)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谈谈感受和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反思不足,总结学习方法等收获。 1、如果把细胞比作汽车的话,相当于汽车发动机的是( ) A、线粒体B、叶绿体C、细胞膜D、细胞核
2、在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与植物制造有机物有关的结构是( ) A、液泡B、线粒体C、细胞液D、叶绿体
3.生活在海水中的海带,其细胞中积累碘的浓度,比海水中的浓度要高许多倍,而海带细胞仍能从海水中吸收碘,这一事实说明( )
A.海带的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使海水中的碘不断进入细胞质。 B.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C.海带细胞的细胞壁有吸附碘的功能 D.海带细胞的细胞质中能产生碘
4.克隆绵羊多莉是将白面绵羊的乳腺细胞核移植到黑面绵羊的去核卵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后经一系列培养而成,则多莉面部的毛色应是( ) A.黑色 B.白色 C.黑白相间 D.不能确定
5.将一粒大米放在火中点燃,燃烧掉的物质和剩余的物质分别是( ) A.烧掉的是有机物,剩余的是无机物 B.都是无机物
C.都是有机物 D.烧掉的是无机物,剩余的是有机物 6、判断
(1)生物维持生命仅仅需要氧( ) (2)叶绿体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 (3)我们可以把“线粒体”比做细胞的”“动力工厂”( )
(4)细胞的物质都是自己制造的。( )(5)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穿过细胞膜( ) 7、医生给久病的人常常要打氧气、输葡萄糖水。请你结合本节课的有关知识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选自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经教育部2012年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说课导航):
1.说教材
2.说学生
3.说教法
4.说学法
5.说教学程序
6.教学反思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前面讲授了显微镜的使用,后面是对单细胞和多细胞动植物的学习,说明《细胞》这节课在整本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版教材中把《细胞》这节从原来的第五章调整到现在的第二章,可见其重要性,所以学好这节课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50个重要概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阐明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②了解动植物细胞结构及异同点;③说明细胞各部分的功能;④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尝试制作细胞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注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和教学内容,我确定的:
教学重点是: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结构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是: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通过播放:《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和《动植物细胞分裂图》等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归纳总结知识点,以突破重难点。
二、说学生
七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初步的具备了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他们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说教法
本节课是围绕概念教学这一理念来展开教学的。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精心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我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理解。
3.对比教学法:比较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认是事物的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点。
四.说学法
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知识结构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来学习本课。
五.说教学程序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四个重要概念展开教学,注重突出重难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部分我将分为五个环节:
1.组织教学并让学生导读学习目标。(1~2分钟)
通过导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教师指出重难点,这是生物教学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2.导入新课。(1~2分钟)
导入时通过展示四张图片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20~25分钟)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首先向学生阐明细胞的定义: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是第一个重要概念。
接下来是第二个重要概念——动植物细胞结构,为了突破这个知识点,我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一目了然,方便学生掌握。
对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这个重要概念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对比和讨论等途径来得出结论。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之后我用近三年的结业试题来巩固这个知识点,意在让学生对该知识点引起重视。
在巩固之后我会把动植物细胞的对比结构图再次呈现,来检验学生的阶段学习效果,学生每说一个结构我会补充这个结构的作用,并且让学生在教材中重点标注,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脱离开教材。
最后一个重要概念说的是细胞的分裂,由一粒玉米种子是如何长成一棵玉米植株?这个问题引入这个重要概念,通过课件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由学生来描述分裂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课堂小结。(3~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并通过做结业试题来强化学生的记忆。
机动教学(5~10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设立了两个特色活动,一个是连连看,一个是知识竞猜,通过这两个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来演示过程。
5.板书设计
我将这样设计本课的课堂板书,我认为这样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一目了然,简要体现了本节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理解。
六.教学反思
为了凸显这节课中的重要概念,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要知道,教师的“导”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之上,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大家好。请允许我对《细胞》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课标解读说明】
《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根据课标要求,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方面制定了年级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教材分析说明】
《细胞》这一课为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动植物生命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编写的。本单元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命科学的内容奠定基础。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5课内容的核心科学概念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即生命由细胞构成,能够生长,能够繁殖,可以遗传和变异,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第1课《细胞》是后4课内容研究和认识的基础。
【评价设计说明】
按照《课标》要求,我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科学知识等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评价他们是否主动积极的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在操作时能否持之以恒;画图时是否实事求是;在交流感受时,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为双向或多向的;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同时注重学生对“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细胞不断的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理解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说明】
1、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绘观察到的细胞;能制作简单的细胞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细胞的信息。
2、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教学重、难点说明】
重点:通过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对细胞有较为深刻的了解,知道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细胞与生物体息息相关。
难点: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教学准备说明】
1、教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细胞的图片和资料。
2、教师准备:洋葱鳞片叶、解剖针、镊子、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血液细胞装片、其他动植物细胞图片等。
【教学设计说明】
一、谈话导入
首先通过观看植物生长视频,让学生体会植物生长,然后通过自然界中三个奇妙的现象:小朋友在长大、爷爷奶奶在变老、宠物狗也会死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神秘的变化呢?激发学生对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好奇心,通过提问:生物体到底存在哪些秘密呢?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也为后边揭示细胞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埋下伏笔。通过,这要从生物体的构成说起了,引出课题。
时间预设:3分钟。
接下来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与细胞相关的资料,包括:草履虫材料、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大小等资料。通过交流资料,使学生对细胞进行初步的感知和了解,交流资料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能否查阅资料、能否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进行检验的过程,为后边的学习奠定基础。
时间预设:3分钟。
二、探究活动
1、观察洋葱表皮
组织学生观察洋葱表皮是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洋葱表皮就是一层薄薄的膜,但是没有看到细胞,使学生感受当观察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的物体时,需要借助于科学仪器——显微镜,复习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和使用方法,同时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观察,也为观察之后的对比做好铺垫。
时间预设:1分钟。
2、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血液细胞装片并交流
组织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显微镜,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同时教师强调要一边观察一边用语言描述或用画图的方法描绘观察到的细胞的样子,养成边看边说,或者边看边画的好习惯,培养用画图的方式描绘记录观察到的物体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观察学生能否愿意小组合作交流,以便做出正确的评价。同时,使学生感受包含动植物在内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以及感受细胞的多样性。
时间预设:观察15分钟,交流5分钟。
3、组织学生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比较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细胞的大小、形状不同;通过观看“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视频,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细胞在结构上基本相同,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区别。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较完成的认识到:动植物的细胞具有多样性,不同生物体细胞的结构、大小、形态不一样;由于功能的.不同,同一生物体的不同部分的细胞也不同。时间预设:3分钟。
4、走进细胞世界,欣赏不同的细胞
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动植物细胞的图谱,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细胞多种多样,形成“细胞是多种多样的”这一认识。
欣赏能够用肉眼看到的细胞,如:西瓜瓤细胞、棉花纤维细胞、青蛙卵细胞、鸡蛋、鸭蛋、恐龙蛋、鲸鱼神经细胞等,避免学生产生“细胞都很小,都需要通过显微镜观察”这种错误的观念,完善学生对细胞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细胞的概念,使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时间预设:3分钟。
三、制作细胞模型
通过制作细胞模型,提高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形成互相合作、人人参与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对细胞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产生继续研究细胞的动力。时间预设:3分钟。
四、谈收获
通过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明确细胞和动植物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做到首尾呼应,掌握细胞的变化就是生物体发生变化的秘密。通过谈收获,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完善对细胞概念的构建。时间预设:3分钟。
四、拓展活动
拓展活动中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搜集细胞成长的资料,了解细胞是怎样生长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或采用其他研究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指明方向,把对细胞的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也鼓励学生继续研究,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
时间预设:1分钟。
教学设计说明到此结束,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单细胞生物(CAI展示课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首先看一下教材分析,本节课来自于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三节,主要两部分内容组成,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以及单细胞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能够了解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通过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只能解决单细胞动物存在的事实,而不能让学生认同单一细胞可以构成生物。所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单细胞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从而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就知识而言,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掌握了多细胞可以构成生物体,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后的一节课,对于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对于深化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个观点认识更加深刻。
再来看一下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于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初一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但是因为他们刚刚接触生物不久,对于本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还不够,对于实验很感兴趣但是疏于思考实验的本质,因此需要教师的指引。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初一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设计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方面,说明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并且说明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再次认同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观点,能力目标方面,通过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运动,进一步形成相应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特别是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通过实验,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教学方法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和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实际的情景下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根据此理论我设计了以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来发现单细胞生物的生活。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认同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观点。
在教法指导方面,我希望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去获取新知识,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我的指导下主动的去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变个人独立学习为多方合作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然,课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开好头对于一节成功的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设疑目前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是谁?
地球上最小的生物又是谁?它生活在哪儿?怎样生活?
问题提出后引发学生讨论,然后通过展示一组图片接着设疑,图片上展示的生物和你们刚才提到的哪个更小呢?为什么这些很小的生物我们平时没有见到过呢?
这样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因为这些生物仅有一个细胞构成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肉眼看不到,从而顺利的引出了本节课。
在讲授新课时,我首先让同学们思考一下幻灯片上的问题,
(1)制作草履虫的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临时玻片标本,观察草履虫的外形以及如何运动。
(3)草履虫的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草履虫是如何完成生命活动的?
(4)草履虫是植物还是动物?理由?
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课本中的观察草履虫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后展开实验,并进行巡视,对于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在实验结束后,播放录像,以便实验没有成功的同学也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从而达到新课标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实践,学生对于草履虫的形态结构有了直观的印象。
草履虫是属于单细胞动物。
对于一个细胞来说,是怎样完成“吃喝拉撒”的?
结合以上问题,我将展示草履虫结构示意图,带领学生一起对于其各个部分进行分析,详细讲解每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然后让学生对照课本归纳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
作为生物,草履虫又是如何来繁殖的?
CAI展示图片“草履虫通过分裂进行生殖。”
为了引出单细胞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提出以下问题,学生猜测。
多细胞生物能够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发生反应,草履虫这种一个细胞构成的简单生物体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吗?
引出探究实验“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
(1)给草履虫怎样的刺激?
(2)怎样做才能既刺激它又不伤害它?
(3)如何观察和比较草履虫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4)需要对照实验吗?
学生参照以上问题分组设计实验,并且师生归纳实验过程。
让学生明白实验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后展开实验,进行巡视,对于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学生描述实验结果。
在实验结束后,播放“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flash,说明草履虫能够
趋利弊害,适应环境。
教学活动进行到这,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时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对本节课回顾,使他们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有更加清晰的掌握。
在练习反馈方面,通过教材上的自我评价提问学生,从而到达对本节课的反馈效果。
在板书设计方面,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各位老师,同学们,本节课是我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识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参与到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结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细胞的增殖”是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大致分为“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四部分。重点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为例学习有丝分裂的知识,并通过比较,让学生观察并归纳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继而领悟出二者的相同点: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即是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在高中生物学习中起到了承下启上的作用。学生从前面几章了解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细胞增殖,学习起来并不会很陌生;同时,细胞增殖也是以后学习减数分裂,DNA复制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规律的基础。本节内容更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明确细胞增殖对维持一切生命活动和延续种族的意义。
2、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
3、区分有丝分裂各时期,掌握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4、会区分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2、养成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多媒体获取生物信息。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学会从微观把握生物体的变化,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思想。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周期及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间DNA、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难点突破:通过观察动态的多媒体课件,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再结合传统讲授的教学模式,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易于接受,同时以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再加以随堂训练,攻克难点的同时完成能力目标
四、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对象为高一的学生:
1、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对有关癌症的知识也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
2、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较高,主动性强,再加上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很容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高一学生归纳,综合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教学法、点评-点拨法、自学导思法
六、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形成“感知-辨认-概括-定义-迁移”的概念学习模式。
七、教学程序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并且能够自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本节课中,以生命的起源和人体的奥秘提出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样设疑,既可以把细胞和个体联系起来,为将来学习胚胎发育和遗传变异奠定基础,又能回顾在细胞学说中认识到的细胞的来源。
(二)、观察现象,积累直观认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这个环节的实施必须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来完成。先连续播放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动画,让学生自己找出规律。指出细胞周期的概念。提出问题“细胞周期的起点和终点为什么要以一次分裂完成时作为界限呢?”。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答案,找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时间特点。
多媒体展示各时期图像,由学生自己总结各时期的特点,使学生初步对各时期的细胞图像建立直观的认识。再通过表格,让学生归纳各时期的染色体和DNA等的变化,师生共同总结填表。这样可以将全部学生的学习成果加以总结和统一,使学生将刚刚获得的知识系统化。
(三)、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
学生在课堂小结后,进行课堂反馈(一),完成学案,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记忆不牢,无法顺利地用来解题。于是,师生通过共同总结,讲授“谐音记忆法”。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生物学的知识点杂而多,学生只有记住了,才能灵活运用。学生在快速记忆后,继续完成课堂反馈(二),该反馈中所选题型难度加大,学生仍能顺利完成,说明上述方法使用得当。其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两组学生到黑板贴图,将各时期图像排序,这样更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制作模型,演示说明,理解有丝分裂过程。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组进行实践。可以利用剪刀、纸、彩笔制作立体模型,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平面模型。由于时间关系,各学习小组分别选择一个时期作为制作对象。完成后,各小组挑选作品评价,并让学生描述和演示他们完成的模型,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五)图像观察,自主分析,总结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填写在表格项目中。通过观察比较,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六)完成作业,找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DNA和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可以作为本节的内容检验和练习来完成,以前面的实验和图像观察为基础,学生能够在作业题中完成DNA和染色体的变化曲线,教师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要加以总结和强调。
(七)教师小结,联系下节内容,使知识具有连贯性。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堂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安排紧凑。教师课前必须对各环节做好充分安排,印发学案,布置预习。而学生是否做好了预习,是本节课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和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本节内容十分抽象,微观,为此,我很注重课堂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通过课件演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学生能很好的感受到细胞分裂过程是一个连续地、动态地过程。同时,我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了问题探究的方法,尽力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用探究式问题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等。但是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做好引导、指导工作,如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这就是我对这个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设计。谢谢大家!
《伟人细胞》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伟人细胞》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的,从田晓菲《十三岁际遇》到沈复的《幼时记趣》等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好文章,特别是秦文君的《伟人细胞》。《伟人细胞》选自当代作家秦文君的小说《男生贾里》。选段共记述四件事:化敌为友,健美风波,打工失败,自领破书。语言轻松活泼,诙谐幽默,运用了夸张手法。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贾里到底有没有伟人细胞。
2、学习本文巧妙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3、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伟人细胞”体现在哪里。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兴趣非常浓厚。因为课文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更多的发表个性化见解的空间。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学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朗读、勾画、讨论、交流、点评等方式完成本文的`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与课前准备:安排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1、借助工具书整理字词的音、义。
2、贾里为实现“伟人梦”计划干了几件大事?结果怎样?
3、从贾里身上你得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设计意图及依据: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自读课文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课堂上,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课堂上的语文实践。那么,如何实现提高语文素养与个性化阅读之间的契合呢?现结合七年级自读课文《伟人细胞》的教学设计加以阐述。
(一)课堂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人想成为科学家,有人想成为将军,有人想成为明星。男生贾里也有一个愿望——想成为一代伟人!他的愿望能实现吗?他身上具有“伟人的细胞”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伟人细胞》一文,走进这个极富个性的初一学生——贾里。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结合学生的实际谈,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且在情感上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憧憬。
(二)整体感知:认识贾里——了解内容 。
1、 贾里的伟人标准是什么?(豁达洒脱、旗帜鲜明、有恨有爱、轰轰烈烈)
2、 贾里自认为身上有哪些伟人细胞?(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
3、 贾里为了圆他的“伟人梦”他计划作了哪些大事?结果怎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通过讲述故事了解情节,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再提出用四字短语概括。既有对内容的熟悉,又有语言的概括提炼。
(三)研读课文:
1、组织学生从四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研读:进一步了解贾里这一人物形象。(贾里、邱士力、鲁智深这三个人物你最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2、引用名言进行说话训练。
3、拟订自己的成功计划。
这样安排给学生有选择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集体交流中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名人名言的朗读与积累,能够熏陶学生的思想,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向导和前进的动力。所选取的“成功”和“学习”的名言,既针对初一学生的发展,又针对本课的内容,即要成为伟人所具备的素质。
(四)能力拓展:贾里的初一生活算是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初二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的“续写初二的贾里”环节,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领略课文的主旨后,个性化的描绘贾里的未来。虽然在写贾里,但是同学们将会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未来,更想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伟人细胞,要去成为伟人。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思想收获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发挥,课文内容的体验,思想情感的教育,尽在这一个过程中。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中的糖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在2、3节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糖和脂的分类和比较能更好地培养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完本节课后,学生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理解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糖类的组成元素、分类、分布及功能。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糖类的种类及作用。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第一个要求是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属理解层次,并与以后要学习的细胞代谢内容联系密切,所以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多糖的种类及作用;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有一定的实验能力。这都为学习本节的重点知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难点的教学。而且此年龄段的学生对探究细胞奥秘存在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构建过程中。
2)直观教学法: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
2、学法:
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先复习上节关于核酸的知识并便于和新授内容衔接。以问题探讨提供的情景和讨论题引入糖的学习。
环节二:细胞中的糖类:
为本节重点内容,分三步突破:
1、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糖的组成元素、分类及分布,对于难点多糖的种类,采用实例介绍的方式,使学生有直观认识。
2、完成糖的分类、分布表格进一步深入认识糖的分类及分布;在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分中学生会认识到各多糖结构的不同和多糖的形成及水解。
3、通过糖应用,体会糖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对糖的认识更有立体感。通过实例,学生对多糖中淀粉和糖原的储存功能及各糖之间的转化有了深入的认识。
环节三:巩固练习:
课本课后练习题,使对本节知识点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
五、说板书设计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最后以表格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老师和各位同学。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讲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明确糖类是细胞的重要结构,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了解脂质对生物体和细胞的重要作用,最后说明了蛋白质、糖类、核酸这三类生物大分子都是以单体为单位的多聚体,都是以碳链为骨架,认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等。这与前面学习的细胞中的元素和蛋白质、核酸等内容密切联系,也是后面学习细胞的结构、代谢、血糖平衡的调节等内容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2、3节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糖和脂的分类和比较能更好地培养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完本节课后,学生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理解生命是建立在碳的基础上。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有两个教学重点:糖类的种类和作用、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第一个要求是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属理解层次,并与以后要学习的模块核心内容细胞代谢内容联系密切,所以确定为重点。细胞中主要有三种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2、3节学习了蛋白质和核酸,在这里有必要总结一下这三种生物大分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命建立在碳的基础上,及生命的物质性和区别于非生物界的特殊性。教学难点有2个:多糖的种类,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学生对多糖的种类和功能在初中没有接触,很陌生。而对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没有直观的认识,所以将这两点作为难点。
五、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 |
引入新课:先复习上节关于核酸的知识并便于和新授内容衔接。以问题探讨提供的情景和讨论题引入糖的学习。
环节二: |
细胞中的糖类:为本节重点内容,分三步突破:
1、学生自主和讨论合作完成表格对糖的分类、分布和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 对于难点多糖的种类,采用图片介绍的方式,使学生有直观认识。
2、通过思考题对糖的分类、分布和功能深识进一步深入
在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分中学生会认识到各多糖结构的不同和多糖的形成及水解
3、通过糖应用,体会糖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对糖的认识更有立体感。
通过实例,学生对多糖中淀粉和糖原的储存功能及各糖之间的转化有了深入的认识。
环节三、 |
细胞中的脂质:由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肥胖和心血管病入手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然后主要以自学为主,老师点拨,便于掌握。
环节四、生物大分以碳为基本骨架:虽然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但在2、3节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有了较深的认识,前面又重点学习了多糖,所以先让学生说明为什么碳是大分子的骨架,然后展示各种单体的化学结构,和各生物大分子的链链形分子,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完成重、难点突破。
环节五:总结:使学生对本节内容保持清晰的思路。环节
六:巩固练习:课本课后练习题,使对本节知识点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
七、板书设计:
一、细胞中的糖类
1、元素:
2、功能:
3、糖类的分类、分布及主要功能
二、细胞中的脂质
脂肪:C、H、O 主要储能物质
磷脂
脂
质 胆固醇
性激素
固醇 维生素D
三、生物大分子以碳为基本骨架
八、课后反思
努力的方向:在今后教学中,时时提醒自己转变观念,认真贯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施探究教学,向高效课堂努力,争取节节变为高效课堂,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进一少提高教学水平。
各位老师上午好!说课题目是《细胞的增殖》第一课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我将从以下六部分进行说明。(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4、教法与学法5、教学过程6、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细胞的增殖”是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第六章第1节内容。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是在学生学习过细胞的分子组成、结构和功能、物质运输、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认识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产生、发展和凋亡的过程。
细胞的增殖这一节包括: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四部分。它们是依次递进的关系: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才能理解多细胞生物的生长需要通过细胞生长和增殖实现,再进一步学习细胞增殖的方式。
其中“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对应《课标》的要求,属于了解水平,即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并且“活动建议”中提出“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此活动意在使学生通过模拟探究实验了解细胞分裂的必要性。尽管不是知识的教学重点,但却是一个较好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训练点。“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达到学做统一。
必修1模块侧重于通过观察和实验,将《课标》中要求的11项科学探究能力,按照合理的能力梯度顺序编排在不同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每项探究活动都有能力发展目标的侧重点。例如,在学习第二章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时,通过技能训练活动,侧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在第三章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侧重培养“解释数据”的能力;在第五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学习中,利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和探究活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侧重培养“确认并控制变量”的能力;在第五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中,利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活动,侧重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等。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和“技能训练”都是为科学探究准备的,以细水长流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了解和练习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探究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我对教材中的模拟探究实验做了一些处理。教材定义“细胞大小”即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也就是说,教材希望学生探究的是“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同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而通常理解的“细胞大小”则是指细胞的体积大小。如果沿用教材的定义,容易增加学生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难度。于是,我采用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探究问题:“细胞的体积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过细胞的基本结构,也具备计算体积和表面积等数学知识,并了解酚酞遇到碱性溶液会变成红色。因此,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能力基础)
此外,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模仿、练习、部分独立设计、独立设计等阶段,所以,我一贯注重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刚开始以教师引领为主,学生模仿为辅进行探究,后来开展教师引导的,有不同能力侧重面的,学生部分独立设计为主的探究活动。经过有计划的训练,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逐步提高。此时,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基础,能够进行较完整的探究活动,自主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认知基础)
而且,高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都处在提高期,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对实验操作部分有浓厚的兴趣。乐于主动参与探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如果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推断“细胞体积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得出这样的错误结论:“细胞体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高”,所以,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使他们信服科学实验的结果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上述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目标
说出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能力目标
(1)尝试设计可行性的实验方案,从而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锻炼运用数学分析、归纳和推理的方法处理及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自主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理解科学过程,最重要的是亲历实验和探究,这其中又以“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为基础。另一个教学重难点是“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因为,以实证作为判别尺度、以逻辑作为辩论武器,做出正确判断,得出正确结论是高中阶段应达到的一个重要的能力目标。关于突破难点的具体方法,我会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详细说明。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采取实验探究法教学。学法则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这是我校正在倡导的新课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生物学科特色及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部分:(创设情境进入课题、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归纳总结)。我主要说明第二个部分。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展示方案,实验操作,分析数据四个环节。
提出问题
采取教师直接提出探究问题的方式,为后面的重点内容节省时间。因为,作为普通校的学生,迅速、顺利地提出与本课题相符合的探究问题难度较大,并且这也不是本节课的重点。
然后向学生说明采用模拟探究的原因是:活细胞不仅微小,而且生命活动复杂,直接以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在高中阶段存在很大的困难,况且只是想探究“细胞的体积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应该使问题简化。
设计展示方案
设计展示方案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重难点,也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之一。“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既包括实验方案在科学性上是合理的、严谨的,又包括方案在现有条件下是可行的。那就需要克服这些困难: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想到用什么来模拟细胞并独立设计全部实验方案。学生象力丰富,容易设计出多种可行性低甚至是不可行的实验方案,而教师又无法在课上一一点评。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我进行了四个步骤的引导。
首先,提出具有难度梯度的三个问题:
1、用什么代表不同大小的细胞?什么代表被运输的物质?
2、怎样证明物质进入了“细胞”?以及深入到“细胞”的程度?
3、如何衡量物质运输效率的高低?
其次,介绍实验用具:含有酚酞的琼脂块、0·1%的NaOH溶液、烧杯等。
再次,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实验材料,解决3个问题,从而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巡视全班,及时评价、点拨。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组学生都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同预期基本一致。只有个别组无法想到利用酚酞遇NaOH变红的原理代表“物质运输进了细胞”,然而经过教师点拨后,也很快的设计出了实验方案。
最后,待讨论结束,请出一组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并组织、引导其他人评价、修正、完善该方案。【请看学生展示及修正实验方案的视频】。学生比较完整的补充、修正了实验方案,好于我的预期。至此,较顺利地突破了第一个教学难点。
实验操作
有了完整的设计方案,学生更加清楚实验操作的流程。我强调了安全问题和需注意的细节后便示意学生动手操作了,并认真观察他们操作情况,及时指导、评价。【请观看实验操作情况的视频】。
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有一组学生将边长为2cm和1cm的琼脂块都切成了长方体,就与他们探讨:当琼脂块为长方体时,继续完成实验操作是否仍具有科学性?在达成了科学性不受影响的共识后,我鼓励他们“将实验进行到底”,并提醒了计算数据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析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是本节课另一重难点,也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之一。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表中数据的纵向比较、横向联系,得出:“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减小,从而使物质运输效率降低,所以说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教师引导的方式将直接影响学生分析的质量。我的具体做法是:预先将教材中的表格增加出一列数据:“NaOH扩散的体积”,以便降低求解运输效率的难度。
在学生整理完各项数据后,鼓励他们展示数据、说明实验结论,从而为下一步引导做好铺垫。【请看学生们整理数据说明实验结论的视频】。之后,利用问题进一步引导:随着琼脂块体积的增大,哪组数据的变化趋势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变化是一致的?你能否尝试着解释细胞越大物质运输效越低的原因?进而将分析的重点过渡到“运输效率”和“表面积与体积比”上,再通过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相同得出答案:随着细胞体积增大物质运输效率降低的原因是表面积与体积比在减小。由此,便总结出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一个原因:也就是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细胞长大,随后,再向学生说明细胞核也是限制因素之一。
在修改数据表的同时,我将表中边长1cm和3cm的琼脂块对调了位置。这样琼脂块的排列顺序就变为自上而下边长依次增大,本以为变动后更有助于学生对比数据、得出结论。结果,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将这列数据误看成了琼脂块的编号,按照捞取时的顺序填表,致使所填数据与边长不对应,反而影响了实验结论的得出。由此我深深的体会到,课前认真分析、钻研教材,领会设计意图是非常重要的!
六、教学反思
1、敢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体现出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2、关注课堂的生成,并有一定处理。有一组学生将琼脂块切割成了长方体是在预设之外的,当时我不仅鼓励他们继续完成实验,还在分析数据时询问了该组的结论,同样是“细胞体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低”。如果我能够请该组学生展示数据,既不会妨碍正常教学,又能利用数据处理过程复杂的现象说明实验的简便性原则,从而使本节课更加完美。
以上是我对本节教学内容的一些认识,若有不妥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