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20:46:03
类别:语文教案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我们如何在学生作业设计上落实新课标精神呢?下面本人就结合旧教材,谈谈在新课标下学生作业的设计。
一、设计多元化作业,让学生多感官得到体验。
作业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
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注意到多方面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想起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学生不仅个性没有得到发挥,而且思维潜力也得不到挖掘,难以由此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我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尝试改进为包括自我选择性作业、人文作业、多层次性作业、操作性作业、趣味表演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的时候以画图、剪报、查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等方式来完成;鼓励学生以看、听、摸和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例如,教学《节日的大街》一课时,让学生画一幅自己想象中的节日大街的景象。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篇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西沙群岛的知识,并用各种形式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第二天,有的同学做好了知识卡片,有的画出了美丽的图画,有的还剪出了西沙群岛美丽的剪纸……做这样的作业,同学兴奋,老师高兴,有时连家长也会参与,一举多得呀!
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凭借,它给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由此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得了许多的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二、设计多层次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也各有不同,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不同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而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都要有较大的不同,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有差异。我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一方面使这些“差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他所知道的东西犹感不足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最有效。适量、适当的作业和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对优生是如此,对后进生更是如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作业,让好、中、差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上得到相应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使得事半功倍。如用“参加”一词造句时,要求后进生只要造一句即可,中等生必须造出一句以上,而对于优生就要求必须把“参加”分别放在句首、句中、句末造句。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三、设计自选式作业,发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作业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进一步升华到世界观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布置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过去的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置,作业的数量、作业的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教师有着决定权,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一般说来,学生总是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聪明一些的学生能完成得较好,不够用功的学生就常常采取逃避和拖延的办法。在新课标下,如何改变过去作业不足之处,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作业,自己挖掘自己的学习动力。
学生对自主选择的作业,有学习的兴趣,找到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对自己提出了高要求,他们不单单只满足书本的知识,还在寻找更为广阔的课外发展空间,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选择作业,这使学生有了热情参与的期望。同时,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有了作业的选择权,他们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而能够尽力的去完成任务。
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时,他不会把作业看成是负担,而会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
能否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减少机械性抄记作业,实行基础性作业自己定制制度,对生字、新词、句段的抄记采用自己定量的方式。再如,同类作业实行难度选择制。把一个较难的问答题或小练笔,改成两三个难易不同但训练类型相似的题目,形成梯级,让学生选择其一。这样很好的照顾了个别差异。另外,适当增加一些给主题但又不限形式、内容的综合性作业。例如“三八妇女节”期间,给学生安排一项作业——“给妈妈一个惊喜”,要求看谁做的真诚又有创意,然后再写下一小段日记,把自己的创意和妈妈的欣喜记下来。
我们把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放权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乃至作业要求。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会把作业看成是负担,能按时完成,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即使学生某天由于其它作业多、家中有事不能完成,我也不责怪,只要学生在交来的空白作业本上写明事由就行。我们也应相信学生是不会“长期欠债”的,同时这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体性得到了发展。
四、设计趣味性作业,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怕做作业、拖拉作业大都是因为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练习形式。而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如教学了《不合群的小蝌蚪》和《爸爸的咳嗽》这两课书后,我布置学生养几只不同类型的小蝌蚪,不时的观察,并写出观察日记。这一作业的设计不但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让学生在作业中学会了许多自然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以及爱护小动物的爱心。
作业设计形式多样、不胜枚举,人人有观点、家家有看法。但在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导下,如何设计学生的作业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我们语文教师的路才刚刚开始。
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我们如何在学生作业设计上落实新课标精神呢?下面本人就结合旧教材,谈谈在新课标下学生作业的设计。
一、设计多元化作业,让学生多感官得到体验。
作业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
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注意到多方面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想起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学生不仅个性没有得到发挥,而且思维潜力也得不到挖掘,难以由此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我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尝试改进为包括自我选择性作业、人文作业、多层次性作业、操作性作业、趣味表演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的时候以画图、剪报、查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等方式来完成;鼓励学生以看、听、摸和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例如,教学《节日的大街》一课时,让学生画一幅自己想象中的节日大街的景象。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篇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西沙群岛的知识,并用各种形式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第二天,有的同学做好了知识卡片,有的画出了美丽的图画,有的还剪出了西沙群岛美丽的剪纸……做这样的作业,同学兴奋,老师高兴,有时连家长也会参与,一举多得呀!
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凭借,它给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由此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得了许多的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二、设计多层次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也各有不同,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不同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而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都要有较大的不同,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有差异。我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一方面使这些“差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他所知道的东西犹感不足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最有效。适量、适当的作业和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对优生是如此,对后进生更是如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作业,让好、中、差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上得到相应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使得事半功倍。如用“参加”一词造句时,要求后进生只要造一句即可,中等生必须造出一句以上,而对于优生就要求必须把“参加”分别放在句首、句中、句末造句。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三、设计自选式作业,发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作业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进一步升华到世界观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布置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过去的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置,作业的数量、作业的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教师有着决定权,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一般说来,学生总是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聪明一些的学生能完成得较好,不够用功的学生就常常采取逃避和拖延的办法。在新课标下,如何改变过去作业不足之处,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作业,自己挖掘自己的学习动力。
学生对自主选择的作业,有学习的兴趣,找到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对自己提出了高要求,他们不单单只满足书本的知识,还在寻找更为广阔的课外发展空间,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选择作业,这使学生有了热情参与的期望。同时,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有了作业的选择权,他们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而能够尽力的去完成任务。
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时,他不会把作业看成是负担,而会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
能否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减少机械性抄记作业,实行基础性作业自己定制制度,对生字、新词、句段的抄记采用自己定量的方式。再如,同类作业实行难度选择制。把一个较难的问答题或小练笔,改成两三个难易不同但训练类型相似的题目,形成梯级,让学生选择其一。这样很好的照顾了个别差异。另外,适当增加一些给主题但又不限形式、内容的综合性作业。例如“三八妇女节”期间,给学生安排一项作业——“给妈妈一个惊喜”,要求看谁做的真诚又有创意,然后再写下一小段日记,把自己的创意和妈妈的欣喜记下来。
我们把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放权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乃至作业要求。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会把作业看成是负担,能按时完成,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即使学生某天由于其它作业多、家中有事不能完成,我也不责怪,只要学生在交来的空白作业本上写明事由就行。我们也应相信学生是不会“长期欠债”的,同时这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体性得到了发展。
四、设计趣味性作业,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怕做作业、拖拉作业大都是因为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练习形式。而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如教学了《不合群的小蝌蚪》和《爸爸的咳嗽》这两课书后,我布置学生养几只不同类型的小蝌蚪,不时的观察,并写出观察日记。这一作业的设计不但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让学生在作业中学会了许多自然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以及爱护小动物的爱心。
作业设计形式多样、不胜枚举,人人有观点、家家有看法。但在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导下,如何设计学生的作业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我们语文教师的路才刚刚开始。
【教材简析】
《清澈的湖水》位于本册教材的第七组。文章措辞优美,引人入胜,将语言文字学习和环保教育有机结合。该文本引导学生跟随小洁的目光,欣赏蓝天、白云、碧水、青山,让学生通过品读优美的语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不胜收;通过小洁紧紧“攥住”面包纸这一个动作,让人感受小洁保护环境的美好品质。并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感受,随意的一个动作“扔”会给环境造成多么大的破坏。
【设计理念】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读,本课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攥”和“扔”两个动词,以其作为引导学生阅读的切入点。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认知生字词、读通难句,解决读文的基础需要——抓住“攥”、“扔”整体感知——入情入境,展开想象、在品读过程中水到渠成地融入句式训练,让学生扎扎实实读出感情。在品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联系上下文、联系插图、联系旧知和生活经验,想象湖水里倒映的景象,以丰富文本的内涵,使朗读的情感变得轻松和有层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词,写好“扔”字。
2、把课文读通顺。感情朗读文中几处描写景色优美的语句,感受到风景的优美,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认识12个生字词,写好“扔”字。
2、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1、感情朗读文中几处描写景色优美的语句,感受到风景的优美。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增强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画面,美读课题。
1、配乐观图,谈谈感受。(设计意图:直观感受何谓“清澈的湖水”。)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词句。
1、提出读文要求。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测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注音生词,开火车带读。
(2)自主提醒难读字词。
(3)脱拼音全班读。
(4)认识多音字“卷”。
4、读准四句难读的句子。(设计意图:该文中除生字较多外,更有难读词句,该环节将更有效、更深入地为学生扫清品读障碍)
5、动作理解:“攥”“扔”
6、指导书写“扔”
(设计意图:学习生字词,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障碍。抓住文章中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动词“攥”和“扔”。不但引导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课文中心问题,并为深入品读找到突破口。)
三、整体感知,切入关键
1、带问题听范读:到底是谁攥住了什么?又是谁扔掉了什么呢?
2、学生汇报。
3、深入追问:小洁为什么从头到尾一直紧紧攥住那张面包纸呢?
4、引导小结:让我们跟随小洁,一同欣赏湖水中的美景吧!
5、请用波浪轻轻划出描写湖中美景的句子。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从“攥”字切入文本,感悟中心,进入文本肌理)
四、展开想象,品读美句
(1)一只游船在湖面上行驶,船头两侧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波纹。(设计意图:指导重在读好“长长的波纹”)
(2)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
①读出平静。
②读出趣和美:这面镜子除了能映出蓝天、白云,还能映出什么?
*看课文插图——映出山石。怎样的山石?
*句式训练:山石还会像什么?
*除了有这些,这面大镜子里还可能映出什么?
*让我们把这所有都送到句子里来读好吗
*这样的画面让小洁陶醉,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设计意图:抓住这重要的句子,进行不断的拓展想象引导,并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五、感情升华,美读成诵
(1)教师动情引述(配乐):这清澈的湖水真是一面神奇的镜子啊,蓝天、白云、花草、树木、山石还有活泼可爱的小鱼,构成了一副多么动人的画面,来,让我们一边想像画面,一边再把这几句话美美地读一读。
(2)这么美的句子一定深深印在你的脑海里了,我们合作来试背好吗?
湖水像
,映出了
、
、还有
。
她感觉自己像在
,又像在
。
六、抛出矛盾,引领下文
(1)清澈的湖水这么迷人,难怪小洁要一直把面包纸紧紧攥在手里!
(2)可是,另一个动作“扔”会带来怎样的情况呢?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7
清
澈
的
湖
水
攥
美景
扔
本文主要从新大纲中体现的语文教学改革思路,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
新课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改革思路
设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活动。“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可操作的模式,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教学设计得如何,取决于设计者对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的理解与掌握,取决于对教材的掌握和对学生实际的了解。了解。为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要适应时代要求,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用新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了许多的新思路,如,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等等。教学设计者必须在自己的设计中体现这些思想,以“弹性设计”为主,把这些思想变为现实的可操作的教学过程模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新思想呢?笔者就新大纲中体现的语文教学改革思路,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还是以课本为本,以传授知识为本,这是语文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新大纲里就突出讲了人的发展问题。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讲到:“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里就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这里的学生的发展是要学生得到全面性的、终身性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所有发展又都是基础的,充分体现了小学语文的
特点。
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要摆脱过去以课本为本,以传授知识为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行发现的过程,而不要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
二.充分发挥文学科在育人方面多功能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一段时间里,人们把语文的训练理解为纯知识纯技术的训练。教师大量时间用在串讲、串问上;学生的精力用在做大量的机械、重复、毫无思维价值的作业和习题上。这样既淡化了人文教育,也不利于语文基本能力的形成。人们把语文学科性质定为“工具性与思想性辨证统一”,而对它的综合性、审美性、情感性、文学性、基础性等没有很好地整合。这既不能全面地表述语文学科的性质,也不符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对语文学科的要求,也大大削弱了语文教育的功能。
新大纲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除了讲到进行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外,还讲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里讲到的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科学方法的教育,还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都属于人文主义的内容,极大地扩展了语文学科在人的发展方面多功能的作用,比较全面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而且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也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训练中进行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来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情趣。因此,教学设计者在教学内容上要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加强人文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功能。
三.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在自主实践中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一篇文章要靠自己去读,而不能依耐老师的讲解。学生只有依靠自己去认真地读,自己去领悟、体验、揣摩,才能发现课文的真谛。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相信学生,把学生从被动从“学答”的地位提升到主动“学问”的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潜移默化地诱导学生走向主体控制的自主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选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留出应变的余地,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3.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注意开发潜能,发展个性。
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所以,教学设计者,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当好导演,组织、引导、点拨、调控,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四.引导学生在感悟、积累、运用中学习语文,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语文作为工具,它所负载的是见闻感受,所表达的是语言形式,如果语言形式脱离了“见闻感受”的实质,失去了“思想情感”的灵魂,变成了无意义的符号。感悟是新大纲中特别强调的一个词汇。感悟是对语言文字感受基础上的一种领悟、顿悟,是对语言文字某一方面豁然开朗的理解。它借助感知直接思维和想象来获得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认识。感悟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经历,离不开自己的经验水平。新大纲指出:“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新大纲强调语感,就是要求感性的领悟要多一些,理性的分析尽量少一些。
语言文字的积累是“感悟”的结晶,是“运用”的前提。这里的“运用”是指听、说、读、写广义的运用。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没有较强的感悟能力,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空中楼阁。积累和运用是新大纲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是靠积累,积累语言材料,积累生活材料。学生积累的材料多了,就会产生新的语言,发生质的变化。积累是为了运用,运用中又扩大了积累,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感悟。新大纲中突出了阅读和背诵,而且规定了阅读的量和背诵的篇数,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材料和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其意义重大。因此,教学设计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认知和情感的统一,情感和态度、过程和方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另外,除课堂教学外,教学设计者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总之,无论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还是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都要求我们教学设计者,应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教学改革,进行设计,与时俱进。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金和德
姜永志主编
《小学语文教学概论》
东北师范大学1999年出版
3.辛亮
《语文教学改革与教学设计》
山西教育报刊社出版的《小学教学设计》2001年第2期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6册第8单元教学设计
(共4课和一个语文园地)29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重难点、关键:
1、感情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画面。
2、理解诗意,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背个大家听?
2、同学们背的这些古诗中,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而我们今天学的这两首古诗却来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并解题。
(1) 读准“乞”,组词:乞求,乞丐等。区分:乞,气。
(2) 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4、讲讲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
生字:“渡”与“度”的区别。
4、试着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5、抽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想象画面。
1、学生自读自悟。
(1) 小声读 (2)大声读 (3)摇头晃脑地读
2、小组合作,品味诗意,想象画面。
(1) 借助课后资料袋。
(2)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
3、抽生汇报交流。
4、再次有感情的吟诵诗句。
四、 指导背诵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涵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既学了古诗,又了解了神话故事,收获真不小,先在我们分成两组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古诗,看谁最棒。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4、全班试着背古诗。
五、 识字与写字
1、自主识字,分析观察生字。
2、师指导写“乞、霄”。
六、 拓展
1、说说以节日为题的古诗有哪些?
2、阅读《寒食》《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说说诗意个诗中告诉我们的民间习俗。3
3、听写生字。
4、出示课题《嫦娥》,抽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二、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2、同桌合作读。
3、画出节奏,有感情的朗读。
4、小组内质疑,解疑悟诗意。
1)可借助工具书。
2)借助“嫦娥奔月”的故事。
3)抽生汇报。
5、生想象情景,边听音乐边朗读。
三、 指导背诵
1、生试着背诵。
2、组内比赛背诵。
3、派代表背诵。
四、 识字写字
1、认读生字,分析识记字形。
2、指导书写,范写“屏”。
五、 拓展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七”问天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了月球,到了广寒宫见到嫦娥,又会有怎样的神话故事呢?
板书: 29、古诗两首
七夕看碧霄
乞巧 美好心愿
乞巧望秋月
烛影深 晓星辰
嫦娥 孤寂后悔
应悔 夜夜心
30.西门豹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管理、人烟稀少、提心吊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重、难点:
西门豹巧妙惩治首犯,破除迷信的过程。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简介西门豹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西门豹。他姓西门,名豹,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官员。
二、 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文中介绍了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
2、这一件事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
三、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情况。
1)抽生说需要注意的音:
“睁”zhēnɡ “腾”ténɡ “催”cuī “吊”diào
2)生分析记忆字形。
3、开火车朗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同桌一起读课文,讨论给1-9段,10-15段,16段加小标题
2、生交流,汇报
1-9段:摸清底细(调查)
10-15段:破除迷信(除害)
16段:兴修水利(开渠)
五、学习课文1-9段
1、轻声自读这一部分。
2、指名读第一段,生理解“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并想象是怎样的景象。
3、西门豹问了老大爷哪四个问题。
师生分角色朗读
4、西门豹向老大爷了解到哪些?
5、既然西门豹已摸清了情况,为什么还说河伯真灵,而且表示也要去送新娘呢?课文第九段起了什么作用?
6、齐读这一部分。
六、 小结
七、 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事情发生的起因,在这一部分中,西门豹向老大爷问了几个问题?他了解到了什么?
二、 学习事情的经过部分。(也就是10-15段)
1、生默读课文,思考西门豹是怎样一步步惩治巫婆和官绅的。
2、学习第10段。
1)指名读。
2)邺地人烟稀少,漳河边怎么会站满了老百姓?“站满”说明了什么?
3)西门豹真的带着卫士来了,“真的”说明了什么?
4)小结抓关键词的好处。
5)齐读第10段。
3、学习第11——14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2)西门豹是分几步惩治巫婆和官绅的?
3)分别说说西门豹是怎样惩治这些人的,你认为西门豹的这个办法怎样?
①小组内默读课文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的意思
③小组合作,交流
④抽学生汇报
4)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把“不行”、“不漂亮”、“不会满意”的三个“不”字读得诚恳些,把“另外……送去”读得正经些,把“——说一声”读得强狠些,把“抱、投、催”几个动作的词读得坚定有力
6)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体会语言文字的含义
4、学习第15自然段
1)齐读15段
2)老百姓看了这一幕明白了什么?
5、西门豹用这个办法达到了什么目的?
6、生试着复述这一部分
三、学习事情的结果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思考:西门豹是怎样治理漳河的?结果怎么样?
3、为什么西门豹要先破除迷信,后兴修水利?
四、表演故事
1、学生分小组练习表演。
2、汇报表演情况
3、师生共同点评
五、总结
学了课文,你们觉得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 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摸清底细
智勇双全
30 西门豹 破除迷信
热爱百姓
兴修水利
31 女娲补天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字生,能正确读写“轰隆隆”等14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
甘于奉献的精神,培养想象力。
4、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语句,能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关健:
1. 学习课文,了解课学主要内容,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
2.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每当我们抬头看着蓝蓝的天空,广阔无比,博大的宇宙深不可测,会想到些什么呢?
2、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读课文,勾画生字词。
2.小组自学,看谁的方法好。
3.交流汇报生字学习情况。(熟字带生字,加减或替换偏旁,字形比较)
冶——治(读音、字形)多音字“挣”课文中读zhēng不读zhèng,“燃、熄、炼”注意写法、字意。
三、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
1、抽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交流。
3、集体交流,教师归纳:课文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写生字、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2、朗读课文、说说故事大意。
二、继续学习新课 。
1、感悟故事的神奇:围绕课文后“女娲真了不起!”展开讨论。
(1)天空塌露悲惨景象 。
(2)求雨神熄灭天火(勾画、讨论)突出女娲的神力。
(3)造船拯救人们。
(4)神火冶炼五彩石 。
2、找出表现女娲补天的艰难的词语。
三、积累优美生动的词句(勾画、理解、抄写)。
1、天塌情景叠词的运用(轰隆隆、一道道、黑黑的、熊熊大火等)。
2、冶炼五彩云石动词的运用(找、挖、放、炼、化、装、端、泼等)。
3、结尾段抒情、流畅、余味深长。
四、在熟读基础上复述课文 。
1、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板书回忆。
2、教师示范部分或全篇,用自己的话,不背全文。
3、给同桌讲故事,尽量详细,清楚明白。
32 夸父追日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
2、感受夸父的巨人形象,体会夸父身上所折射出来的人文精神,树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培养坚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3、交流从故事中得到的体会。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夸父身上所折射出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难点:树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培养坚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同学们都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和神话传说吗?你们都听过那些故事?
今天,我们要阅读一篇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夸父追日》,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2、课题上带有“※”这样的课文我们以前学过,学这种课文有什么要求?现在我们继续用这方法来学习这个故事,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有趣,哪些地方感人,还有什么疑问?
3、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抓住主要内容。
①查字典、词典、细读课文。
②围绕夸父追日的故事,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勾出夸父心中所想的词句)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写夸父追赶太阳,最后长眠在“虞渊”的壮举。(从夸父追赶的过程中,体现出什么精神?)
第三部分(5自然段)写倒下的夸父变成一座大山,手杖化作桃林。(大山和桃林表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夸父虽心想事未成,但夸父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地民族精神十分可贵。激励人们精神百倍,奋勇前进,去完成夸父未竟地事业,使夸父的精神世代相传。
5、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
课文通过丰富又夸张的想象,把神奇地地方具体化了。在文中找出来:
“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形容夸父跑的速度快。
“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形容口渴,为了解渴。
6.布置作业:
指导课后小练笔。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6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教学总要求:
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说与听的能力和习惯。
指导写作,编神话故事。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积累语言文字。
了解歇后语的结构特点,读背积累。
阅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重点难点:
通过说,写,读,背提高综合能力。
激发对祖国悠久文化的热爱。
课时划分: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说与听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准备:师生各自准备神话故事书
教学过程:
回忆本组课文学过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神话、传说故事会
明要求,交际:
自由读,明确要求:
有一定的顺序
把故事内容讲清楚
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听
讲完之后要评比,看谁的故事最吸引人
小组内试讲,提出意见。
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评议,评比“故事大王”鼓励表扬。
小结,鼓励自由创编。
作业:
把今天听到的故事讲给父母或伙伴听。
自己准备材料,创编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写作,编神话故事或科幻故事。
教学过程:
复习检查
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听到的故事。
说一说:自己准备的故事材料。
指导口头创编故事。
阅读教材136页文字,拓展思维:可以在故事中变幻人或物。
全班汇报:你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提示,让学生的发言连贯,有情节。
师生点评刚才的发言。
小组内按连贯,有情节的要求再交流。
指导写作
要求:
把自己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写下来。
合理,大胆的想象。
写清故事内容,有一定情节。
独立写作,老师巡视点拨指导。
作业:
继续习作,写好后读给父母听,并能根据意见修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评赏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教师评点本次习作情况。
佳作赏析。
学生亲自朗读自己的习作。
说说自己写得好的地方。
注意:(1)情节是否大胆想象,合理,具体。
(2)叙述生动与否。
(3)材料新颖吗?
三、出示病文,评改
1、出示病文,自由读。
2、找出病句,说说哪里需要修改。
3、学生自由发言,修改习作。
4、读改后习作,前后对比。
5、组内互改习作。
四、作业:
继续修改,抄誊。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1、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积累语言文字。
2、了解歇后语的结构特点,读背积累。
3、阅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揭示本课内容: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二、“我的发现”
1、出示词语。
2、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3、比较字形,组内汇报交流,注意发言的完整性。
4、指名汇报,全班评议。
5、课堂巩固:
宵( )桥( )晓( )
霄( )轿( )浇( )
指导养成识字好习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三、“日积月累”
(一)“读读记记”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自由读,读准字音。
3、说说词语意思。
4、选择部分词语口头造句。
5、词语结构特点:
(1)含数字。
(2)ABAC型
(3)AABB型。
(4)含反义词。
6、各举例二~~三个词语。
(二)“读读背背”
1、小黑板出示句子。
2、明确这些特殊的句子的名称——歇后语。
3、歇后语的结构特点:
三部分:(1)叙事
(2)破折号
(3)结果说明,含一定比喻义。
4、自由度6各歇后语,读准字音。
5、指名读,正音。
6、尝试理解大概意思。
7、朗读歇后语。
8尝试背诵。
9、收集和汇报自己积累的歇后语。
四、阅读“成语故事”
1、默读,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读,正音。
3、小组讨论学习: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汇报。
让学生试试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拓展延伸。讲讲你知道的其他成语故事。
五、作业:
1、抄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2、背诵,默写歇后语,收集歇后语3条。
3、讲讲这个成语故事给别人听,平时注意收集成语故事。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
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认为是“享受语文”。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试想,当学生不再有枯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我们难道不是在“享受”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吗?
2003年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上述“头轻脚重”和“头重脚轻”两种形式便是课堂提问容易陷入的误区。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的六种提问方式: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依恋与心酸?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课堂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狄金森的短诗《篱笆那边》时,在分析“上帝”这个形象时,在学生的思维先是固定在“权威的代表”“正统思想的化身”,“别人思想行为的禁锢者”,“以自身刻板僵化的理念来扼杀世间美好事物的冷面统治者”时,我顺势提出一个疑问:草莓的甜美只是想象的结果,若草莓是酸的,是苦的,我们真的不需要“上帝”吗?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走向更远更深。经过积极思考讨论,学生们谈了自己的见解:不是所有的追求都值得赞赏,当我们所向往的,所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美好的事物时,上帝的“骂”就不是无理的指责,而应是理智的劝告了。而如果不加以分析,一味地肯定追求,否定规则,结果自然会造成一种无序的世界。在《西游记》中,作为叛逆精灵的孙悟空在五行山下被压五百年后,走上取经之路,终成正果。而在今何在的《悟空传》里,孙悟空正是要一种绝对的自由,他棒杀唐僧,打破五行的秩序,但是当一切的规则都消失了的时候,他只剩下了自己,所以,他最后只能让最后的自己在焚毁一切的天庭大火之中成为一块石头。一个喜剧,一个悲剧,但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深邃的哲理:规则,是必须的,完全放弃规则,只能酿就悲剧。而事实上,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上帝和孩子的组合,而真正完美的人生,不但应该有一半上帝的理智,还应该有着一半孩子的激情。
四、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的悲剧内涵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逗”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达到了高潮。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是忠贞不渝的,他们既然有“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而且为之不惜以死抗争。虽然在同母亲的第一次交锋中,焦仲卿无奈地接受母亲的安排而遣兰芝归家,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毒害的文弱书生的懦弱性格,但从原诗中最后“自挂东南枝”更能看出他为了爱,也敢于背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训,他们真挚的爱情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正是兰芝能够回来的保证。
而另一方同学则认为:婆婆自然也决不会容许一个有着人性的自尊的媳妇生活在自己身边。而从兰芝这一个角度讲,她作为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身上却始终闪耀着个性自尊和自强的锋芒,这种人性之光在婆婆眼中自然是“举止自专由”,成为被驱逐的理由。如果要回来,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的自尊,在婆婆的统治下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等着“三十年媳妇熬成婆”这样一个轮回,三十年的漫漫光阴里,熬去的不只是如花的容颜,磨去的还是人性的棱角,而这一切是兰芝不会做的。
五、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工夫,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但这里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巴尔扎克葬词》,拈出“短暂与永恒”的矛盾,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拈出“平凡与伟大”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拈出“远和近”的矛盾等。
再如在学习《琵琶行》时,我在小序中拈出“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问学生“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什么如此动人心弦?”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代士子大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而唐代的都城长安则是他们梦想实现的地方。此时的白居易虽然被逐出这个权力的中心,暂时性地在山水间找到了寄托,但是有心报国,壮志难酬的忧伤一直是他心上的伤痕。这里的京都之音自然让回想起了往昔的岁月,心中的梦想,所以才会感到乡音一般的亲切。所以才会有后来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高山流水之慰,才会有最后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即“曲径通幽”的方式提出,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的联系的问题。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这样就一定能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比如在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我先给学生讲了海子的人生经历,讲了海子在1986年3月26日,在山海关的铁轨上卧轨自杀的事情,讲他死身边只有《新约全书》《瓦尔登湖》等几部书,并为他们复印了海子的一些诗作,然后,我问了一个问题:这样一个伟大的天才,为何会有这样的选择?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认真地进行了思考讨论,概括出了海子的一生的三个梦想:流浪生活中的远方之梦,诗歌王国中的王者之梦,现实生活中的田园之梦,并且对海子卧轨自杀做出了多种诠释,有的认为两条铁轨永不相交,意味着海子心中的理想与现实永远分离,而他正是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将它们边在一起。而另一些学生认为,火车在海子看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这正是海子一生所反抗而又失败的东西,他是死是同现代文明的最后一次交锋。更有同学认为,铁轨延伸向远方,火车驶向远方,火车对他来说就是开往春天的地铁,他也要让自己沉睡在这条通向远方的路上,让它带着自己的血,自己的梦想,一路高扬着朝圣的长旗,奔向远方。
综上所述,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的“提问式”教学,不但应该休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且能应该努力展示出自己的教学的特色,从而让提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要树立自立的思想,能做的事情,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二)设计理念:
《自己去吧》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并且语言有童趣,课文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小鸭学会游泳,小鹰学会飞翔的事,告诉我们不要事事依赖他人,只要相信自己,勇敢地去实践去锻练,就能学到本领,因而,在设计课件时注意创设情景,根据学生需求兴趣安排教学,给学生直观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了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中,以表演为主线,学习第一自然段,进行细读体悟,让学生在角色中感悟文字,全身心展示对角色的理解和体验,在表演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通过表演,在心里播下“我能学好”“我一定能行”的种子,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充满信心地面对人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小鸭,小鹰),有一天,小鸭想学游泳,小鹰想学习飞翔,你们猜猜它们学会了吗?是怎么学会的?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自己去吧(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读词
1、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并且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认读生字:课件出示词语(带拼音):自己您带好吗不深学会那边风景美
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
4、识记生字:分析生字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三、细读体悟,演读见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小朋友,你们喜欢表演吗?想不想把第一自然段表演给大家看呢?
⑴自选角色: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
⑵分角色朗读:要想表演好,首先要读好对话,同桌之间练习分角色朗读。
⑶检查朗读情况,全班交流,引导在读中感悟。
点生读小鸭的话,师:小鸭子,你是不是很想去游泳呢?可我怎么觉得你并不很想去游泳,能再读一次吗?还有那些小鸭想去游泳的?(请其它扮演小鸭的来读)请所有的小鸭来读。
点生读鸭妈妈的话,师:鸭妈妈,你喜欢自己的小孩吗?那你为什么让小鸭子一个人去学游泳呢?(因为我知道它不会淹死,我想让它独立学会本领……)还可以请其他扮演鸭妈妈的来补充。师:鸭妈妈们想得真周到,请您们再鼓励小鸭一次,再读读吧!
⑷同桌合作表演,师点拔:想象一下,小鸭会怎么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过了几天,小鸭怎么样啦?它学会游泳了吗?学会后的心情怎么样,它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⑸生上台表演(带头饰)
⑹师生共评:(从表情、动作、台词、配合等方面点评,指导)
⑺提问:小鸭学会了游泳,对它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2、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
刚才大家的表演真是精彩极了,非常有趣,告诉大家,课文后半部分小鹰学会了飞翔的故事也很有趣,想学吗?有一个小朋友也很想学,他这样对我说(课件出示)
老师,您能带我们学习小鹰飞翔的故事吗?
指名读,你觉得我会怎么说(自己去学吧)你真是老师的小知心,那我们就自己学一学小鹰学飞翔的故事,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小鹰怎么对鹰妈妈说;鹰妈妈怎么回答;小鹰学会了吗?……)
生以各种形式汇报学习结果,如:朗读,表演。
四、总结延伸,指导书写
1、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学本领要自己学,从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不依赖父母生活。
2、你有没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怎么做?
(生拿着自己的照片上台来说,说的好的同学把照片贴在黑板上)
3、师:大家说得真好,我发现大家在生活中都是勇敢的小鸭和小鹰。真是太了不起了!
能敢的小鸭和小鹰们,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几个字。(课件出示在田字格中的生字)
⑴师范写,生观察并分析位置及笔顺。
⑵生描一描,写一写。
五、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完成)
1、演一演: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表演给父母看。
2、画一画:可以画小鸭、小鹰、鸭妈妈或鹰妈妈。
3、做一做:回家后自己去学会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回来介绍经验。
六、板书设计
2003年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上述 “头轻脚重”和“头重脚轻”两种形式便是课堂提问容易陷入的误区。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
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的六种提问方式: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 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如果赏析就此打住,也未尝不可,因为其中确实已蕴含着一定的古典内涵。但是我还不满足于此,非要追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于是就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依恋与心酸?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两种解读,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通过课文《彩色的非洲》,感悟非洲风情。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读读记记“斑斓、炽热、湛蓝、充沛、硕大、火炬、巨蟒、渗透、聆听、木薯、强悍、粗犷、篝火、繁花似锦、含情脉脉、目不暇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通过揣摩文章的表达特点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非洲风情。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
教学难点:
学习非洲多姿多彩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论非洲,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先来聊聊非洲。板书:非洲(同学们交流以前对非洲的了解。)
2、在人们的印象里,恐怕非洲是要和贫穷、落后、灾难、疾病、干旱联系在一起的。其实那是非洲政治、经济落后所导致,今天,老师却要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非洲(师板书:彩色)请大家读一下,有什么疑问吗?是啊!孩子们,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呢?大家想知道吗?3.这节课就让我们随作者彭仁一起走进彩色的非洲,去感受非洲那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大家坐好,非洲之旅已经开始了。
二、带入情境,走进文本
1、这次旅行,除了观赏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文化以外还有几个任务:(出示幻灯)
A.默读课文,注意生字和新词,不熟悉的反复读。
B.游历了彩色的非洲,你有什么感受?哪几句表达作者的真切感受?
C.课文分成几个方面来写?
注意:快速默读,可以写写画画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交流感受。说一说,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4、读出表达作者对非洲真切感受的两个句子。
5、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这两句话有什么特点?(都是感叹句,表达出了作者对非洲的赞叹之情;前后呼应,与课题照应)
6、讨论:“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
7、(课件出示)填空题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那里的 骄阳蓝天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植物世界 是彩色的,
那里的 动物世界 是彩色的,
那里的 艺 术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日常生活 是彩色的。
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8、同学们找的真迅速,读了这些句子,能说说课文的结构吗?(总—分—总)。
9、课文中用了哪些句子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的,找出这些句子。
(课件出示)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
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
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
说说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三、研读重点词语句段,感受彩色非洲
非洲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课文里的语言也是丰富多彩的。
1、寻找描写颜色的词。
像“色彩斑斓”这样描写颜色的词语就用了好些,你能找出几个来吗?跳读课文,划词,交流。
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有关色彩的词
( )的世界 ( )的非洲人 ( )的阳光
( )的天 ( )的海 ( )的花
( )的玉杯 ( )的巨蟒 ( )的斑马
( )的蝴蝶 ( )的大花布 ( )的衣服
( )的血 ( )的木薯 ( )的香蕉
( )的芒果 ( )的水果沙拉 ( )的旋律
2、师:课文不仅用了丰富的颜色词汇描绘彩色的非洲,还用了许多独有的方式展现非洲的五彩斑斓。请同学们选择最吸引你的一段文字细读,感受非洲的魅力和课文语言表达的特色。
师:你最喜欢哪一段?
预设一:多彩的植物世界
①大家自由朗读这一段,你感受到了什么?花非常多,非常壮观
课文中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花多的?“花海”
②花开花很常见,但树开花却是非洲特有的情形,因此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树开花。(出示树开花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图片。
③作者是怎样描写树开花的呢?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这些语句无不体现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带着这种美的感受好好地再读一读这些句子。
预设二:彩色的动物世界
①人们曾说:非洲是上帝创造的伊甸园,这里是植物的乐园,也是动物的天堂。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园,就在非洲!
(课件展示非洲的野生动物)
①在这些动物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为什么?
②出示句子:其颜色不仅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而且在不断地变幻着,交织着,渗透着,辉映着,令你目不暇接,不住地发出赞叹。这还是凝固的色彩呢,你若到盛产蝴蝶的刚果奥旺多省,置身于五彩缤纷的蝴蝶世界,细细聆听这彩色小天使飞翔的轻微音韵,简直如同步入仙境。
出示图片很多蝴蝶:看到这么多的蝴蝶,你想用文中哪个词语来形容你的感受?“目不暇接”
预设三:多彩的日常生活
师:为什么你喜欢这一段?
【这段话里描绘了几幅非洲人民彩色的生活画卷?花花绿绿的服装、五光十色的食物、绿树红花的住房】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彩色的生活画卷。
预设四:五彩缤纷的艺术
出示第七自然段
①作者紧紧围绕“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这句话,具体又介绍了什么?(非洲的绘画、工艺品、音乐和舞蹈艺术都是彩色的)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出示有关绘画、工艺品的图片,播放非洲的音乐、舞蹈片断)
师:这就是激情似火的非洲舞蹈。
欣赏完这些图片舞蹈,你有什么感受?感受非洲艺术的热情奔放、非洲人民的对生活充满激情。
②师:是啊,无论是服装,还是住宅,无论是绘画,还是歌舞,都无不流露出非洲人乐观开朗、富于活力的性格。
四、拓展延伸
小练笔:根据最后第七段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的写作方法,围绕非洲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写一段话。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非洲的_____——无论是……,还是……,是彩色的;非洲的_______——无论是……,还是……,是彩色的:…… ……
交流汇报
师:难怪作者会发出感慨,大家齐读: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五、课堂总结
非洲是一方热土,他古朴、自然、美丽;他吸引了世界人的目光,他更呼唤人们对和平的心态对待这片淳朴的土地;非洲人正渴望你伸出友谊之手,共同保护这片奇异的土地。
神奇的非洲还有着神奇的传说,还有着难解的秘密,如果有兴趣,老师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你可以借来读一读。这两本书是:《非洲地理杂志》、《非洲之旅》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域风光和文化,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人读后大开眼界。
在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一、收集资料,拓展延伸。
因为所学课文是自读课文,同时又因为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因此在预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到课外书和网络上广泛收集有关非洲的资料,并且提出要结合课文所介绍的内容开展活动。关于非洲动植物,日常生活以及艺术的图片的要多欣赏,并尽可能的打印下来,对于有特色的介绍,要将文章过目后,能挑选精华抄下来或打印下来。这些工作使得学生对非洲的了解更进了一步,对文章的领悟有了充实的基础,为教学的有效进行提供了保证。同时,我为了上好这节课,也反复深入研读课文,搜集资料充实教学内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欣赏非洲的植物、动物、日常生活、艺术等影片或图片,对非洲有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可以说这些做法充分地体现了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思想。
二、学法指导,培养能力。
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略读课文的有效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我采用了教、扶、放相结合的原则。首先我教学生学习了三个起总括作用的句子:(1)“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2)“蓝天、骄阳、绿树、红土、鲜花,以及皮肤油黑发亮的非洲人,构成了七彩的非洲!”(3)“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通过研读,学生由浅入深,逐步体会到了三个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和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接着,我带领学生抓住: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赞叹了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一问题,从整体入手理清了全文的脉络。然后,我纵观全文设计了下面的问题:⑴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⑵你从内容和语言上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挑选最感兴趣的部分自主深入学习,并做批注。这一做法体现了学生在老师的帮扶下放开手脚,开拓思维大胆学习,让学生学会兼顾全文,有的放矢,抓住重点进行学习,使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语句和段落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如大声朗读、默读、速读、个别读、引读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我还引导学生采用“批注、聆听、查找、思考、述说”等方法,让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与文本进行亲密的接触,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新颍独特的写作方法,并积累了优美的语言。
在的教学中,我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导入过程中,影片没有按照预想播放成功,课尾也没能欣赏到非洲的音乐和舞蹈,改变了一些教学预设,非常令人遗憾,使课堂教学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乌 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 石”等6个汉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
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具准备: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讲故事《乌鸦反哺》
2、可爱的小乌鸦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3、板题《乌鸦喝水》,读题,认识“乌 鸦”两字。
二、请知道故事梗概的同学讲故事《乌鸦喝水》
三、激发学生自主识字,读书的愿望,讨论读书方法
1、了解同学能讲清故事的原因,并请他交流读书方法
你是怎么学会这个故事的?你读书时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2、同学们讨论读书方法
识字——多读——边读边想
借助拼音 小组讨论 请教亲友 查字典
四、自主学习
1.自由读书,圈画生字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3、小组内交流识字情况,组长负责综合整理
4、成果汇报:我认识了,,,,字。是这样记住它的,,,,
5、小老师教读生字
6、小组赛认生字
7、用生字卡片作贴苹果识字游戏
8、练习初读全文
五、指导写字
1、找到本课需要书写的汉字
2、你认识它们吗?请读出来。
3、组内识字过关
4、你会写它们吗?
观察——练习——比较——评价——书写——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