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语文教案

搜索51费宝网

在对话中品味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在对话中品味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3-06-18 22:44:12

类别:语文教案

在对话中品味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1、在对话中品味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在“对话”中品味语文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湖师附小 孟丽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画杨桃》的课例就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精心设计的。通过创设对话情境,培养学生对话意识。

课文介绍 《画杨桃》一课记述了“我”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有些同学讥笑,却得到老师肯定的故事。故事贴近学生生活,通俗易懂,向读者传达了的是实事求是和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特点。

具体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对课文质疑,解疑,再质疑,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深入理解课文。

2、通过交流、评价学生的画,促进师生、生生、生本等多项对话,使学生深刻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从文本的解读中受到人生的启迪。

教学过程:

一、生本对话 获取信息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拿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待会儿请你说说,在读的过程中,你脑子里出现了哪些问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质疑

[设计意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每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也会因人而异。

二、梳理问题 板书存疑

为什么同学们看了我的画,会哈哈大笑,而老师不笑?

为什么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为什么老师要让同学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来看?

为什么父亲和老师的话那么相似?

简单板书: 哈哈大笑? 角度? 轮流坐? 相似?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简单板书,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

三、多项对话 触发感悟

(一)画

1、我们带着问题也来画幅画,看看能不能通过作画、评画,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把课文读懂了。

2、小作者画杨桃,我们来画洒水壶,虽然东西不同,但一样能考察你有没有读懂课文。(拿出洒水壶放好)

3、画之前,同学们先找找:书上那些句子能指导我们正确作画呢?

学生找句,交流

主要是父亲的话和倒数第二段中:“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学生齐读。)

4、我们作画的要求是不要画得太细致,只画它的基本轮廓。仔细观察,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不会画的,再读课文,边看,边读,边画。时间五分钟。

(学生作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以画的形式解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

(二)评

现在我们来评价几位同学的画,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有没有读懂课文。不过你在评价时得引用文中的话来判断他有没有理解。

1、(出示一幅画)谁来评他的画?学生评价这位评价的同学是否正确。以判断他是否站到了作画者的位置上进行评价。引用书上的话。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看了看、走到、坐下来、审视。理解“审视”)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坐到我位置上的同学还笑我的画吗?那开始的哈哈大笑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老师没笑是因为……(知道先从同一角度来评价)

齐读这两句话。引导评画的同学坐到作画者的位置上去评价。

(学生评价后,大家反馈)现在你知道文中的老师为什么要让同学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了吗?(从同一角度来评价)

2、出示一幅和第一张角度不同的画

她读懂课文了吗?指名说,能从书上找依据吗?

学生交流: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上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你看到一样东西,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表扬评价的同学观察仔细,会读书。

采访作画者:“你为什么能画得那么准确?也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觉得自己画得很正确。”

表扬她和小作者一样自信认真。(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和第一幅画比较:同一把水壶,为什么他们画得这么不同?(学生自由说)黑板上的第二个问题你明白了吗?

3、展示一幅画走样的画

指名评价,结合书上的话,说说他怎么画成这样?

(没有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没有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想当然,画走了样。)

顺势理解“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设计意图]在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画、读、评等形式的对话,在对话中,学生思考,行动、探究,争论,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三)再读老师和父亲的话,明理

父亲和老师的话,你在画画时做到了吗?指名读他们的话。(媒体出示)

请你也来细细地读读他们的话,读着读着,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学生读后自由说。(做事要认真,细致,老老实实或者实事求是)

你再找找父亲和老师说的话,哪些地方相似?(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板书:父亲的话 老师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为什么他们的话这么相似?现在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这是画画的要求,他们有相似的经验。他们都希望我养成实事求是的办事态度……)

四、联系生活,交流体会

1、生活中,你看到过或着自己遇到过类似“画杨桃”的事吗?

想一想,再和你的小伙伴们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 生生对话,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弥补,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使得学习变得有趣,并且富有创造意味。

2、集体交流,想说的自己站起来。最后再对所说的进行一番评价。

a、“达芬奇画蛋”的故事。

b、“画蛇添足”的故事。

c、“三个画师”的故事:一个国王瞎了一只眼,跛了一条腿,

请画师画像。第一个美化了国王,画了健康的眼睛和腿,国王觉得在讽刺他,就杀了画师。……

……

[设计意图] 语文源于生活,在结束阶段,跳出文本,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沟通起来,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阅读世界。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需要阐述,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对话的源头之水就会汩汩而来。此时,大家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生活积累、情感和观念。

3、同学们很会动脑筋,也很会联想,对课文也体会得真深刻,让我们再通过读,把我们的理解传递给每一个人。(齐读父亲和老师的话。)

五、再次质疑 拓展对话

1、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还想对文中的父亲、老师、同学们和本文的小作者说写些

什么呢?想和我们们班的老师、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表扬小作者画画认真,留心观察。向“老师”说说自己的观点,意见……)

[设计意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对话形式,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六、作业:

1、摘录对你启发很大的话。(或改编成座右铭)

2、作业册。

板书:父亲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老师的话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哈哈大笑? 角度? 轮流坐? 相似?

资料提供者:清亭

2、在对话中品味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在“对话”中品味语文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湖师附小 孟丽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画杨桃》的课例就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精心设计的。通过创设对话情境,培养学生对话意识。

课文介绍 《画杨桃》一课记述了“我”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有些同学讥笑,却得到老师肯定的故事。故事贴近学生生活,通俗易懂,向读者传达了的是实事求是和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特点。

具体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对课文质疑,解疑,再质疑,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深入理解课文。

2、通过交流、评价学生的画,促进师生、生生、生本等多项对话,使学生深刻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从文本的解读中受到人生的启迪。

教学过程:

一、生本对话 获取信息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拿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待会儿请你说说,在读的过程中,你脑子里出现了哪些问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质疑

[设计意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每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也会因人而异。

二、梳理问题 板书存疑

为什么同学们看了我的画,会哈哈大笑,而老师不笑?

为什么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为什么老师要让同学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来看?

为什么父亲和老师的话那么相似?

简单板书: 哈哈大笑? 角度? 轮流坐? 相似?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简单板书,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

三、多项对话 触发感悟

(一)画

1、我们带着问题也来画幅画,看看能不能通过作画、评画,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把课文读懂了。

2、小作者画杨桃,我们来画洒水壶,虽然东西不同,但一样能考察你有没有读懂课文。(拿出洒水壶放好)

3、画之前,同学们先找找:书上那些句子能指导我们正确作画呢?

学生找句,交流

主要是父亲的话和倒数第二段中:“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学生齐读。)

4、我们作画的要求是不要画得太细致,只画它的基本轮廓。仔细观察,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不会画的,再读课文,边看,边读,边画。时间五分钟。

(学生作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以画的形式解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

(二)评

现在我们来评价几位同学的画,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有没有读懂课文。不过你在评价时得引用文中的话来判断他有没有理解。

1、(出示一幅画)谁来评他的画?学生评价这位评价的同学是否正确。以判断他是否站到了作画者的位置上进行评价。引用书上的话。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看了看、走到、坐下来、审视。理解“审视”)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坐到我位置上的同学还笑我的画吗?那开始的哈哈大笑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老师没笑是因为……(知道先从同一角度来评价)

齐读这两句话。引导评画的同学坐到作画者的位置上去评价。

(学生评价后,大家反馈)现在你知道文中的老师为什么要让同学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了吗?(从同一角度来评价)

2、出示一幅和第一张角度不同的画

她读懂课文了吗?指名说,能从书上找依据吗?

学生交流: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上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你看到一样东西,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表扬评价的同学观察仔细,会读书。

采访作画者:“你为什么能画得那么准确?也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觉得自己画得很正确。”

表扬她和小作者一样自信认真。(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和第一幅画比较:同一把水壶,为什么他们画得这么不同?(学生自由说)黑板上的第二个问题你明白了吗?

3、展示一幅画走样的画

指名评价,结合书上的话,说说他怎么画成这样?

(没有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没有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想当然,画走了样。)

顺势理解“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设计意图]在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画、读、评等形式的对话,在对话中,学生思考,行动、探究,争论,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三)再读老师和父亲的话,明理

父亲和老师的话,你在画画时做到了吗?指名读他们的话。(媒体出示)

请你也来细细地读读他们的话,读着读着,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学生读后自由说。(做事要认真,细致,老老实实或者实事求是)

你再找找父亲和老师说的话,哪些地方相似?(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板书:父亲的话 老师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为什么他们的话这么相似?现在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这是画画的要求,他们有相似的经验。他们都希望我养成实事求是的办事态度……)

四、联系生活,交流体会

1、生活中,你看到过或着自己遇到过类似“画杨桃”的事吗?

想一想,再和你的小伙伴们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 生生对话,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弥补,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使得学习变得有趣,并且富有创造意味。

2、集体交流,想说的自己站起来。最后再对所说的进行一番评价。

a、“达芬奇画蛋”的故事。

b、“画蛇添足”的故事。

c、“三个画师”的故事:一个国王瞎了一只眼,跛了一条腿,

请画师画像。第一个美化了国王,画了健康的眼睛和腿,国王觉得在讽刺他,就杀了画师。……

……

[设计意图] 语文源于生活,在结束阶段,跳出文本,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沟通起来,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阅读世界。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需要阐述,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对话的源头之水就会汩汩而来。此时,大家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生活积累、情感和观念。

3、同学们很会动脑筋,也很会联想,对课文也体会得真深刻,让我们再通过读,把我们的理解传递给每一个人。(齐读父亲和老师的话。)

五、再次质疑 拓展对话

1、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还想对文中的父亲、老师、同学们和本文的小作者说写些

什么呢?想和我们们班的老师、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表扬小作者画画认真,留心观察。向“老师”说说自己的观点,意见……)

[设计意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对话形式,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六、作业:

1、摘录对你启发很大的话。(或改编成座右铭)

2、作业册。

板书:父亲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老师的话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哈哈大笑? 角度? 轮流坐? 相似?

资料提供者:清亭

3、在对话中品味语文──《画杨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画杨桃》的课例就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精心设计的。通过创设对话情境,培养学生对话意识。

课文介绍《画杨桃》一课记述了“我”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有些同学讥笑,却得到老师肯定的故事。故事贴近学生生活,通俗易懂,向读者传达了的是实事求是和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课文质疑,解疑,再质疑,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深入理解课文。

2、通过交流、评价学生的画,促进师生、生生、生本等多项对话,使学生深刻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从文本的解读中受到人生的启迪。

【教学过程】

一、生本对话 获取信息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拿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待会儿请你说说,在读的过程中,你脑子里出现了哪些问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质疑。

设计意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每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也会因人而异。

二、梳理问题 板书存疑

为什么同学们看了我的画,会哈哈大笑,而老师不笑?

为什么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为什么老师要让同学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来看?

为什么父亲和老师的话那么相似?

简单板书:哈哈大笑?角度?轮流坐?相似?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简单板书,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

三、多项对话 触发感悟

1、画:

⑴ 我们带着问题也来画幅画,看看能不能通过作画、评画,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把课文读懂了。

⑵ 小作者画杨桃,我们来画洒水壶,虽然东西不同,但一样能考察你有没有读懂课文。(拿出洒水壶放好)

⑶ 画之前,同学们先找找:书上那些句子能指导我们正确作画呢?

学生找句,交流:

主要是父亲的话和倒数第二段中:“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学生齐读。)

⑷ 我们作画的要求是不要画得太细致,只画它的基本轮廓。仔细观察,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不会画的,再读课文,边看,边读,边画。时间五分钟。

(学生作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以画的形式解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

2、评:

现在我们来评价几位同学的画,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有没有读懂课文。不过你在评价时得引用文中的话来判断他有没有理解。

⑴ (出示一幅画)谁来评他的画?学生评价这位评价的同学是否正确。以判断他是否站到了作画者的位置上进行评价。引用书上的话。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圈出表示动作的词:看了看、走到、坐下来、审视。理解“审视”)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坐到我位置上的同学还笑我的画吗?那开始的哈哈大笑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老师没笑是因为……(知道先从同一角度来评价)

齐读这两句话。引导评画的同学坐到作画者的位置上去评价。

(学生评价后,大家反馈)现在你知道文中的老师为什么要让同学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了吗?(从同一角度来评价)

⑵ 出示一幅和第一张角度不同的画:

她读懂课文了吗?指名说,能从书上找依据吗?

学生交流: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上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你看到一样东西,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表扬评价的同学观察仔细,会读书。

采访作画者:“你为什么能画得那么准确?也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觉得自己画得很正确。”

表扬她和小作者一样自信认真。(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和第一幅画比较:同一把水壶,为什么他们画得这么不同?(学生自由说)黑板上的第二个问题你明白了吗?

⑶ 展示一幅画走样的画:

指名评价,结合书上的话,说说他怎么画成这样?

(没有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没有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想当然,画走了样。)

顺势理解“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设计意图:在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画、读、评等形式的对话,在对话中,学生思考,行动、探究,争论,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3、再读老师和父亲的话,明理:

父亲和老师的话,你在画画时做到了吗?指名读他们的话。(媒体出示)

请你也来细细地读读他们的话,读着读着,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学生读后自由说。(做事要认真,细致,老老实实或者实事求是)

你再找找父亲和老师说的话,哪些地方相似?(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板书:父亲的话 老师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为什么他们的话这么相似?现在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这是画画的要求,他们有相似的经验。他们都希望我养成实事求是的办事态度……)

四、联系生活,交流体会

1、生活中,你看到过或着自己遇到过类似“画杨桃”的事吗?

想一想,再和你的小伙伴们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生生对话,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弥补,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使得学习变得有趣,并且富有创造意味。

2、集体交流,想说的自己站起来。最后再对所说的进行一番评价:

⑴ “达芬奇画蛋”的故事。

⑵ “画蛇添足”的故事。

⑶ “三个画师”的故事:

一个国王瞎了一只眼,跛了一条腿,请画师画像。第一个美化了国王,画了健康的眼睛和腿,国王觉得在讽刺他,就杀了画师。……

设计意图:语文源于生活,在结束阶段,跳出文本,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沟通起来,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阅读世界。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需要阐述,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对话的源头之水就会汩汩而来。此时,大家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生活积累、情感和观念。

3、同学们很会动脑筋,也很会联想,对课文也体会得真深刻,让我们再通过读,把我们的理解传递给每一个人。(齐读父亲和老师的话。)

五、再次质疑 拓展对话

1、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还想对文中的父亲、老师、同学们和本文的小作者说写些什么呢?想和我们们班的老师、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表扬小作者画画认真,留心观察。向“老师”说说自己的观点,意见……)

设计意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对话形式,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六、作业

1、摘录对你启发很大的话。(或改编成座右铭)

2、作业册。

【板书】

父亲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老师的话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哈哈大笑?角度?轮流坐?相似?

4、对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小柳树和小枣树》片断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人教版第三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以孩子喜欢的童话形式出现,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正是课文的立意所在。下面是笔者的一个片断设计:

[案例描述]

师:这时候的小柳树一定是变得更美了吧?

生(读):“春天,小柳树发芽了。过了几天,小柳树的芽儿变成了小叶子,她穿上一身浅绿色的衣服,真美!”

师:这么美,能给我一次机会也来读一读吗?在我读的时候,我希望小朋友们能闭上眼睛,眼前似乎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学生都闭上眼睛,师范读(配乐)。

生1耐不住性子了、:我看到小柳树发芽了。

生2:它身上穿上浅绿色的衣服,真好看。

生3:我看见小柳树嫩嫩的芽儿在微风中变成了小叶子,真漂亮。

……

生4:微风吹来,小柳树欢喜地迎接,抖动着浅绿色的叶子,随风翩翩起舞,可真美!

师:你看,老师都陶醉了。你有吗?你能把这种陶醉融入到朗读中吗?

生读。

师:她读得真美,如果能加上动作去读就会把柳树读得更美了。小朋友们请用自己的感觉来试试。

生:(自由练读)

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时的小柳树更加漂亮了,春天又给它添了几分姿色。而此时的小枣树却还是――

生(接说):光秃秃的,不长叶子。

师:此时,你觉得小柳树除了很美,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自由读。

生1:柳树还带有趾高气扬的样子,而且对枣树还带着嘲笑的味道。

师:谁能配上动作把它的骄傲读出来?

生2:(不知不觉加上了动作朗读,很是耀武扬威)

师:真是活脱脱一棵小柳树。有谁要向她学习?或能赛过她?(我激情的目光扫视着教室,希望能使这高潮更持久)

这时,一个孩子(有些犹豫不决,小手想举起又有些胆怯。她平时就最胆小,都是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今天,难得有举手发言的欲望。我心一喜,赶紧抓住机会让她表现)

这个学生看来真的是鼓足了勇气站起来:(声音有些发颤地读了起来,未打开嗓门发出的音走调了。没有骄傲,反而是温和的可爱)

课堂内一阵不敢爆发,压抑地偷笑。我也一愣,怎么办?她怎么会这么读了呢?不能让这笑声抹杀了本就胆怯的个性。师从容地面对孩子们的偷笑,肯定了这位学生今天的勇气和胆识,且读得很不错。现在是孩子们发愣了,一下子停止发笑静下来,有几个孩子搔头搔脑起来。熊章应脑袋瓜子就是转得快:我听到了她充满关心的语气。

师(喜出望外):嗯,小朋友们,卢安祥是在告诉院子里的那棵小树,应该关心关怀他的邻居小伙伴才是。(我向卢安祥投去赞赏的目光)你看她多有爱心啊!

我认为这是一个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时机,于是又接着问:小朋友,如果此时你是院子里的小柳树,你会怎么对待这棵小枣树?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呢?

生(孩子们情绪高涨,小手如林,想表现自己一颗金子般的心。郑晰可不愿错过展示自己的好机会):我会很担心我的邻居小枣树:“小枣树,你看我都穿上了浅绿色的新衣裳,你怎么还光着身子啊?”

生(熊章应一直直立着身子把小手拉得好长):“小枣树,春天多美丽啊,我要赶着去参加百花盛会了。我多想带你一起去,可是你实在是太难看了,要是你也和我一样漂亮该多好啊。对不起!只能让你一个人孤单了。”(书看得多,语言表达就是超想象,一脸难过的样子。)

师(同情心也被唤起写在脸上,表现出怜悯小枣树):真是可怜又难看的小枣树啊!

生:“小枣树,春风姐姐再来时,我一定告诉她,多给你送去温暖,让你也快快发芽,长出叶子。”

……

师:真是友情撒满人间,关爱之花盛开灿烂。让我们也带着这种担忧,这种关爱来读一读。

生(一个个孩子由嘲笑转为信服):(齐读)

真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心中暗喜,没有想到这“误读”有那么多的收获。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这既是一种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又是一种阅读教学实践的新形态。

一.“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昭示着民主和平等。

笔者认为:真正的对话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才会敞开互动交流。

我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时,力求创设一个自由的互动空间。在听了学生美美地朗读描绘小柳树漂亮的句子以后,我说:“这么美,能给我一次机会也来读一读吗?”一颗童心让我走近了学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愉悦、民主的课堂。在对话沟通中,我时刻注意和学生“情感互动”,当学生表示出对小枣树的怜悯时,我的同情心也被唤起写在脸上,难过地说:“真是可怜又难看的小枣树啊!”我融入到学生之中,促进了平等对话的深入和精彩。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话”意识已经逐渐形成,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上课是和学生一起分享体验。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就好像一首诗歌在课堂间流淌着。“你看,老师都陶醉了。你有吗?”一句话,平易近人,亲切自然,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烈地被唤起,才更有了后面学生在课堂上迸发的精彩发言,展现的可爱动作,流露的真实情感。这些都在欣喜地告诉我,他们爱学、乐学,我因此感受到了沐浴在课程改革的春风下的无限快乐和满足。

二.“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凸现着创造和生成。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精神。”本着这一新理念,我在课堂上,努力提供一片展示个性,享受学习,放飞智慧的天空。在范读句子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配乐朗读。创设了一个诗歌般美妙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想象、释放才智的平台。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喜欢在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情景中学习,情绪越好,脑子越灵活,求知欲也越旺盛。这时的大脑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容易吸收知识和信息,有利于激发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果然,我一读完,一个学生就耐不住性子叫了出来,其他的小朋友也是热情似火,津津乐道,那股兴奋劲儿是因为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只要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放飞想象的翅膀,给予自由表达的空间,就会看到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童真和灵性的世界。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的思绪飘扬,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当学生情到深处时,朗读自然而然也能入情入境。“你看,老师都陶醉了。你有吗?你能把这种陶醉融入到朗读中吗?”一个学生自信欣喜地点头美美地读起来。其他小朋友也饶有兴趣地开始朗读。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此时,我感受到了语文课上,书声就是最动听的声音。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三.“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张扬着个性和人性。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人,对话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与学生的体验的共鸣和争鸣都是阅读经验的真实反映。只有这样,语文教育真正实现了“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让他们从学习中品尝到乐趣,成为一个用丰富的触角去感受美丽人生的人。

遵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渗透人文精神。这看似简单却在教学实践中时刻考验着我们,使我体会深切。课堂上,当我看见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今天也难得举手发言却又犹豫不决时,赶紧抓住机会让她表现。没有预料到她鼓足了勇气,却因声音发颤,未完全打开嗓门使朗读走了调。语气中没有骄傲,反而温和的可爱。课堂内一阵不敢爆发,压抑地偷笑,我也发了愣。然面对这场面,首先考虑不能让这笑声抹杀了本就胆怯不积极的学生。此时,是我的爱心迸发出教学机智的火花,很好地保护了一颗幼小的心灵,使她不受打击,不受伤害。我从容地一夸一问,给课堂注入一股清新的活力,又意外地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折射出了闪烁和煦的人文之光。在开放的对话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心智启迪,情怀儒染,灵魂交融。师生浸染于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馨、纯洁、博大的氛围之间,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

在时代的呼唤声中,在课改的春风里,期待更多教师的爱为学生的个性张扬搭建广阔的舞台,展示学生独特的智慧,释放学生的个性、灵性和创造性的无穷的力量。

5、二年级上册语文《桌椅的对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懂得桌椅来之不易,初步培养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学会用“爱护”写一句话: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了解故事内容的过程中学习生字新词。懂得爱护桌椅;

难点:懂得桌椅来之不易。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小朋友,你们说桌子、椅子会说话吗?可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却是说桌子椅子会说话的;那么,桌子、椅子到底说了些什么呢?我们来看课文;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教学生字:桌、椅: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要求:轻声读课文。

1.读准生字的字音,遇到难的多拼读几遍。

2.想想生字在课文中的意思;

3.想想生字该怎么记。

4.了解桌椅说了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音检查的重点是:容、知、主。

形检查的重点是:接、容、啊。

义检查的重点是:容易、爱护、知道。

扩词的重点是:接、护、知、容:、

2.用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3.指名读课文、评读。

四、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接、易、啊、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

看拼音写生字:

二、学习第1节课文。

一天早晨,丁丁走进了教室,发现了什么奇怪事?

1.齐读第1节课文。

板书:听见、又听见

2.出示图。

看图,这时丁丁感到怎么样?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丁丁心里怎么想?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

4.看图说说丁丁坐的是一把怎样的椅子。

三、学习2、3、4节课文。

1.下面,我们来听听桌子、椅子说了哪些话一一播放课文录音。

2.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桌子和椅子对丁丁满意不满意?

为什么不满意?丁丁做错了哪些事呢?

板书:椅子:叹气摇来摇去摇坏

桌子:不好真疼

3.练习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5节课文。

是啊,丁丁确实不是好孩子,所以自己坐的桌子、椅子都生了气,那么,旁边的桌子椅子听了怎么样呢?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节有几句,每句讲什么。(板书:生气)

2.他们为什么能这么爱护桌椅?

3.重点学习桌子说的活,了解桌椅的来历;

“来得很不容易”是什么意思?说说做桌椅的木料哪儿来,桌椅是怎样做成的;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要爱护桌椅。

5.学到这儿,你想些什么?请说一说。

6.练习用“爱护”说话,再书面造句。

五、学习最后一节课文。

齐读课文,说说丁丁低头、脸红说明什么。

想象说活,说说丁丁以后会怎样。

第三课时

一、完成课后第2题。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思想教育。

1.课文总结(略)。

2.评一评:哪些同学爱护桌椅做得好,哪些同学:做得不够好?今后怎么办?

四、指导完成课后3、4两题。

五、做《课堂作业本》上未完成的作业。

6、小学语文第九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第2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

【学情分析】

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体化行为,所以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略读课中教师更应放手一些,要借助阅读提示,围绕课文重难点,提出一两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自由读中积极思考,然后讨论交流,理解课文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获得自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作家。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指名读导语,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互相评议。

3、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自主阅读,深入感悟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7、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访谈录”,也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 全文运用对话形式,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爱和季羡林先生的和蔼、亲切及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访谈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羡林先生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教师读旁白,学生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都捧起书认真听对话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季羡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等。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总的来说课堂效果还算好。

8、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苗苗的见解:

的——


季先生的见解: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9、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

学习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知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0、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

学习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知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11、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车的世界》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车的世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9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教会学生认识交通工具的一类——各种车辆,大致了解它们的功用,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和文明乘车的教育。

学生分析

这些学生从小就生活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他们对车并不陌生,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车非常感兴趣,平时还积累了许多关于车的资料和信息,全班48名学生,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家庭拥有私家车。而且,他们在幼儿时期就通过“看图识字识物”认识了一些相关汉字。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教学发展规律,也为了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鼓励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互相交流,从而达到知识共享,共同进步。根据语文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又恰逢西安市教委、团市委、少工委、市公安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争做文明小公民”活动(此活动的目的就是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针对目前交通意识淡薄的情况,让学生收集各类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鼓励他们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同时与当地交警取得联系,让学生给市民写一份“倡议书”,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认识19个生字;并学会在生活中识字,培养识字的兴趣和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2.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车辆,熟悉他们的用途和特点。

3.通过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和文明乘车教育。

教学流程

一、导课激趣。

师: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我们走出校园,走出家门,到外面去看一看。

(老师放几种录音,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谜语,全班交流。如:“无事我常住医院,等事来了跑在先,来回奔波为救人,救死扶伤为病人。”)

【猜谜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大致了解车的功用。】

二、授课。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你能说说这些车的名称吗?再说说它们的形状和用途。

2.学生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和图片,说一说知道的信息,再相互交流。

【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在此只是作为促进者和合作者。】

3.教师随机出示标有车名的图片,让学生认读。

4.师:走在外面的世界中,留心看,我们不仅能看到川流不息的车辆,还会发现许多新奇的事物,认识许多字呢。

      【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我们生活在一个精彩的世界中。】

5.师:说说你在各种车辆、交通标志和站牌上都认识了哪些字。教师出示“红绿灯、人行横道、站牌”的图和词语,让学生认读。问学生:“从这些交通标志上你们懂得了什么?”

【通过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识字,更主要的是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懂得遵守交通规则,争做“文明小公民”。】

6.(演示课件)冬冬教写字:

冬冬:同学们,你们认识下面这些字吗?

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呢?你有好的方法吗?

(各小组讨论识字的好方法。)

7.小结:表扬学生们自发地、主动地学习而且经过经验的交流,拓宽了视野和知识面的精神,在这种气氛中,学生们不用担心集体压力与他人的眼光,不拘泥于惯例与常规。

【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综合活动。

1.(演示课件)我是小小交通警:

(1)出示儿歌,读一读。

(2)交警叔叔的话。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并培养交通意识,尤其重视的是对学生文明习惯的熏陶。】

2.表演乘坐公共汽车。

正式表演前应先设置几个情境,来自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特点。如:上车时,下车时,家长没有给自己买票时,踩着别人时,遇到应该帮助的人等情况。学生可分小组进行排练,重在全班参与。在表演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会使用文明用语:“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对表演认真,有创意的组要及时表扬,充分肯定,提倡学生们自我评价,通过表演和评价,给学生创造出更好的情境。开拓宽广的语文天地,把语文教学的外延看作是生活的外延,而不是仅仅学书上的东西,做到语文教学直接和生活相联系。在此过程中,还向学生渗透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的问题,从小学会与他人交往。

四、“我来设计一部车”。

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了解一些日新月异的车辆,如太阳能汽车等,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力,大胆“创造”,讲一讲自己设计的新型车,激发学生从小搞发明创造的欲望,并从中懂得:作为交通工具的车,是为人类服务的。教师也可以此为契机,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五、总结。

师:谈一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学生和老师的谈话,拉近师生的距离,由居高临下地传授知识向平等融洽地相互合作转变。】

课后总结

本节课的设计成功之处在于重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众所周知,学生不是一只等人喂的鸭子,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在平等、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可学习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也正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乃至各科教学都应做到的。

除此之外,我认为本节课体现了教师是“促进者”而非“带领者”。在整节课中,我的活动虽不很多,但并不清闲,我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并且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自己去实验、观察、研究、探讨,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12、语文学习:在思考感悟中明理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我必须去》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直奔主题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马戏动画片入手,让学生把自己特想亲眼看小动物表演的心情用一句话说出来,从而引出李丹特想看马戏这一心理活动,然后抓住重点句“李丹为什么事犹豫了?”直插文章的重点。

二、理解课文,读中感悟

引导学生抓住李丹与爸爸的对话,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李丹在两件事不能兼顾时矛盾心情。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自由展开讨论:李丹到底该怎么做?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辩论、理解,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抓住李丹内心想法的句子进行朗读体会,使学生在朗读体会中受到教育,明白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讲信用,否则就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补充词语,揣摩人物内心,自主阅读,产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制造矛盾,激活发散思维,升化认识。文后的问题是: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是怎样做的?这样的问题,会使孩子们的思维受到课文的影响,大多会说自己和丹丹一样……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李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师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悟出:李丹是什么样的孩子?可老师觉得这样的选择对李丹来说多少有点遗憾,聪明的你能为她想一个既能看马戏又能为爷爷奶奶表演的办法吗?”制造矛盾,激活发散思维后,则需在引导哪些办法(推迟表演的、请假等)失信了,哪些办法(用录相机拍马戏、请爷爷奶奶看马戏表演等)守信,哪种办法是最合适的?最后回归到“我必须去”——“不能对老人、同学失信”的主题已在孩子心中播种下了讲信用的种子。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讲守信故事,使学生明白怎样做人,在辩论中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2、读诚信格言,使学生从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学知识,学做人。

3、推荐同题文章《岩石上的小蝌蚪》,读后谈感受。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升阅读能力。

[评析]

这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课文,教师扣住诚信教育,通过学文,重在明理。值得肯定的是,通过读文,教师将一个两难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争论,这种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引起感情的共鸣,学生在自由的表达中,展示自己的价值倾向,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这一争论的过程本身为学生情感态度提供了提升的平台,这是本节可最大的意义所在。最后,通过拓展练习,联系生活实际、朗读诚信格言和阅读课外读物,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为人守信道德价值。

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还很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语文素养的提升在积累中形成,在训练中形成。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激发学生兴趣的马戏表演引入,在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后,教师没有马上转入正文,而是利用学生的关注点,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当学生说了几句之后,教师进一步提出,几个人都用了非常这个词,能换个说法吗?。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环节,正体现一名语文教师的特有素养,学生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语言能力的训练。

新的教学理念提倡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得到体现。去敬老院还是看马戏,两难的选择交给学生,在这种融情与理、个人与他人、享受与责任交织在一起的矛盾中,学生需要在思考、辨析、选择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态度。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下,学生没有受外在因素影响,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来选择,提出不同意见。争论中,学生提出给人欢乐自己也快乐具有较高价值判断的结论,实在是精彩之笔。在争论不下之中,教师引导学生,站在敬老院爷爷奶奶立场上想一想。引导学生从另外角度思考问题,这本身就是思维方法的训练。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有无两全其美的办法。这一开放性的启示,使学生提出不少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最后,教师用一句“李丹是怎么想的呢?”及时将学生的视野引到课文内容。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争论,重在争论的过程,在争论中引发思考提高思辩能力。教师不必过于追求统一的答案。另外,拓展应建立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是课文内容的有机延伸。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掌握,应建立在有效反馈的基础上来判断。缺少这个过程,拓展的衔接就缺少自然之感。

语文教案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