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4 20:46:03
类别:教学设计
绿色的和灰色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一首童话诗,它多么象一个有趣的动画片呀。孩子们在读的时候,是否能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美丽的大森林,看到了善良的翠鸟,看到了聪明可爱的小白兔和有点坏又有点笨的狐狸呢?孩子们是否会产生进入角色的渴望呢?他们愿意用哪种形式来接近这个故事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
1.去掉拼音读课文
(有条件的可以用多媒体,我常用的是让学生用一张纸遮住拼音,让学生既复习了文中的生字,又熟悉了一遍课文内容。)
2.在其他语境中识字
(意在让学生在已会认读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生活认知进行词汇的融会拓展,针对一年级小朋友,此环节可在简单的游戏中进行,如找朋友、捉迷藏等小游戏。)
二、自由读文
(文章很短,再读一遍又何妨,可以让学生的思绪从词语回到故事。)
三、表演(走进角色)
这篇课文多么有趣呀,它既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又是一个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1.试演。
方式:一名同学读课文,另外几名同学表演。教师除做必要的提示外不做过多的指导,一则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二则为了把学生放在主动的地位,激发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理解文本和表演文本的能力。
2.评价:
一是评价读,二是评价演。哪里好?好在哪?哪里需要改?怎样改?为什么?
教师可在以下环节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
(1)评价读部分:第一小节“绿色的森里里/有块绿色的草地/绿色的草地上/有条绿色的小溪。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感受故事发生的背景,(带有梦幻色彩的美?),边想象故事发生的背景画面边读,读出自己的感觉(神秘感?)
(2)评价演部分:故事中的几个小动物,几乎没有任何语言,它们的表情和动作要怎样演才够味?如狐狸的“躲”、“等”和最后的“叹气”;如小兔子头顶棕榈,轻手轻脚地经过,又快速地逃离;如翠鸟报告秘密时的表情和动作等,这其间主要依靠文本的语言和插图,最好还应该加上想象:从他们的动作、表情揣摩他们的内心,从它们的内心揣摩它们的姿势、动作和神态。要演好,不容易。所以这个环节,是群策群力,是大家智慧的迸发。
3.再读再演再评价
预设效果肯定比第一次好,但应该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果时间允许,可再找一组演员,如果时间不够,可让学生课下进行排练,等他们排练好了再演。
四、个性感悟大家谈(跳出角色)
你对这首童话诗的什么地方最感兴趣?
可以是对某个场景的喜欢,如第一小节,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和拓展。
可以是对文中几个小动物理解和感受。
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五、再读课文,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让学生再次回味这个有趣的故事。
六、作业:
1.(选做)文中的插图很有趣,如何喜欢,你也可以画一画。
2.你喜欢文中哪些描写颜色和动作的词语,写到“小本本”上。
反思:
和朋友交流了意见,朋友跟我谈了他的设计思路,大致如下:
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绿色的森林、绿色的草地和绿色的小溪,画得时候需要注意它们的整体布局。然后在草丛的后面画上灰色的狐狸,最后,再做一只小白兔。(为什么不画呢?朋友曾经让我猜,我也先卖个小小的关子吧。)
在学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着黑板玩一玩这个故事。哈,你一定猜出来了,我当时一下子想起了木偶戏,这个差不多也是那个意思,让学生操纵着小白兔在黑板前表演这个故事。
这个设计好不好呢?和我的设计相比,各自的利弊又是什么呢?我在想。。。努力整理自己的思绪。
1.我首先想到的是简笔画怎样画。森林怎样画才有感觉,草地怎样画才能如毯,小溪怎样画才能声形并存。我总感觉多么传神的简笔画都不能够画出我想象中的画面。进而我又想到了多媒体课件,找怎样的图片才能表达出文本的感觉?想来想去,我忽然明白,文中描绘的画面太美了,以至于怎样的方式都不能表达出它的感觉,唯有想象。不信,请你读:“绿色的森林里,有块绿色的草地,绿色的草地上,有条绿色的小溪……”
2.第二,我在想关于“走进角色”和“跳出角色”的问题。学生作为读者,针对这篇课文来说,他们愿意用哪种方式接近文本呢?而哪种方式更适合他们呢?显然,无论是扮演成里面的角色还是玩“木偶”,都能够激发孩子们浓浓的兴趣,但再细细想来,又有一些不同:表演时有各个角色的参与,例如狐狸,在表演中是活的,在“玩偶剧”里面却是死的;表演可以结合自己丰富的想象,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诠释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小白兔经过狐狸等待的地方,他们要把身体压低,要“轻手轻脚”,在穿过森林、草地和小溪的时候,身体的姿势和动作都有变化,而“玩偶剧”里面,做到这一点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有难度;从过程来看,表演时,我可以让四五个小兔子,头顶一张张“绿色的棕榈”,他们之间需要相互的配合和默契,但“玩偶剧”怎样表现这些呢?要做四五个小兔子吗?要找四五个同学来操纵吗?表演时棕榈要粘在小兔子头上吗?显然,表演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容易一些,而且在表演中,他们先进入角色,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然后再跳出角色,谈自己的个性感悟。而玩木偶剧,适合较大一些的孩子。在我和朋友的交流中,他也曾谈到这篇课文放到一年级下册有点深,我觉得如果选合适的方法,放到一年级也无妨。
3.第三,我想到教学手段运用的问题。在与会时有一节观摩课《还有人活着吗》,在学习第一部分——影片“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教师的第一个环节是自述影片情节,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视频片断,并配读课文,然后问:“你们愿意把掌声给露茜吗?为什么?”“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在学习第二部分 ——“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唐山大地震的资料,然后出示关于唐山大地震的视频片断,再然后是让学生拿起笔“快速读书”,画下最能触动心弦的地方,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我们看李静老师对这两部分的处理,都是先从影片及资料出发,而后再匆匆读文,然后就让学生谈(写)感受,我想问,学生的感受从何而来?是来自影片还是来自文本?让学生带着从影片中获得得情感读文章,依托文本想象的空间何在?语文教学的根本何在?那天是我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我读的时候在极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眼泪,却仍然在读到最后泪眼朦胧。课文的语言不好吗?不够感人吗?为什么还要借助外力来煽情?并且影片的过早播放,只能冲淡学生对文本的感觉,以至整堂课下来,学生不过是配合老师走了一个感情的过场,没有发自学生肺腑的语言和感动。再回到《绿色的和灰色的》这篇课文,关于教学手段——文章的背景我们怎样运用?去年我们校本教研的时候,上课老师是在正式上课之前把简笔画画到黑板上的,这样合适吗?或者怎样画上去才合适呢?如果想不到好的办法,就不如不用或者换一种方式利用。有很多老师上课用多媒体,都在上课伊始就展示出自己精心制作的美丽图片,其实这样并不好,虽然有时我也曾犯过这样的错误。有时候,尤其是公开课,不一定非得用课件,更无需过早地展示课件。
一篇课文,主要由语言构成,教师的任务,首先是让学生把语言读懂,而后是让学生积累运用。积累不是写在本子上的好词佳句,更主要的是对语言表达的感悟和日积月累。我们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要抓住语文的根本,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展开想象,感悟文中之情,才能够在不知不觉的日积月累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爱上语文。
这是一首童话诗,它多么象一个有趣的动画片呀。孩子们在读的时候,是否能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美丽的大森林,看到了善良的翠鸟,看到了聪明可爱的小白兔和有点坏又有点笨的狐狸呢?孩子们是否会产生进入角色的渴望呢?他们愿意用哪种形式来接近这个故事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
1.去掉拼音读课文
(有条件的可以用多媒体,我常用的是让学生用一张纸遮住拼音,让学生既复习了文中的生字,又熟悉了一遍课文内容。)
2.在其他语境中识字
(意在让学生在已会认读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生活认知进行词汇的融会拓展,针对一年级小朋友,此环节可在简单的游戏中进行,如找朋友、捉迷藏等小游戏。)
二、自由读文
(文章很短,再读一遍又何妨,可以让学生的思绪从词语回到故事。)
三、表演(走进角色)
这篇课文多么有趣呀,它既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又是一个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1.试演。
方式:一名同学读课文,另外几名同学表演。教师除做必要的提示外不做过多的指导,一则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二则为了把学生放在主动的地位,激发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理解文本和表演文本的能力。
2.评价:
一是评价读,二是评价演。哪里好?好在哪?哪里需要改?怎样改?为什么?
教师可在以下环节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
(1)评价读部分:第一小节“绿色的森里里/有块绿色的草地/绿色的草地上/有条绿色的小溪。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感受故事发生的背景,(带有梦幻色彩的美?),边想象故事发生的背景画面边读,读出自己的感觉(神秘感?)
(2)评价演部分:故事中的几个小动物,几乎没有任何语言,它们的表情和动作要怎样演才够味?如狐狸的“躲”、“等”和最后的“叹气”;如小兔子头顶棕榈,轻手轻脚地经过,又快速地逃离;如翠鸟报告秘密时的表情和动作等,这其间主要依靠文本的语言和插图,最好还应该加上想象:从他们的动作、表情揣摩他们的内心,从它们的内心揣摩它们的姿势、动作和神态。要演好,不容易。所以这个环节,是群策群力,是大家智慧的迸发。
3.再读再演再评价
预设效果肯定比第一次好,但应该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果时间允许,可再找一组演员,如果时间不够,可让学生课下进行排练,等他们排练好了再演。
四、个性感悟大家谈(跳出角色)
你对这首童话诗的什么地方最感兴趣?
可以是对某个场景的喜欢,如第一小节,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和拓展。
可以是对文中几个小动物理解和感受。
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五、再读课文,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让学生再次回味这个有趣的故事。
六、作业:
1.(选做)文中的插图很有趣,如何喜欢,你也可以画一画。
2.你喜欢文中哪些描写颜色和动作的词语,写到“小本本”上。
反思:
和朋友交流了意见,朋友跟我谈了他的设计思路,大致如下:
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绿色的森林、绿色的草地和绿色的小溪,画得时候需要注意它们的整体布局。然后在草丛的后面画上灰色的狐狸,最后,再做一只小白兔。(为什么不画呢?朋友曾经让我猜,我也先卖个小小的关子吧。)
在学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着黑板玩一玩这个故事。哈,你一定猜出来了,我当时一下子想起了木偶戏,这个差不多也是那个意思,让学生操纵着小白兔在黑板前表演这个故事。
这个设计好不好呢?和我的设计相比,各自的利弊又是什么呢?我在想。。。努力整理自己的思绪。
1.我首先想到的是简笔画怎样画。森林怎样画才有感觉,草地怎样画才能如毯,小溪怎样画才能声形并存。我总感觉多么传神的简笔画都不能够画出我想象中的画面。进而我又想到了多媒体课件,找怎样的图片才能表达出文本的感觉?想来想去,我忽然明白,文中描绘的画面太美了,以至于怎样的方式都不能表达出它的感觉,唯有想象。不信,请你读:“绿色的森林里,有块绿色的草地,绿色的草地上,有条绿色的小溪……”
2.第二,我在想关于“走进角色”和“跳出角色”的问题。学生作为读者,针对这篇课文来说,他们愿意用哪种方式接近文本呢?而哪种方式更适合他们呢?显然,无论是扮演成里面的角色还是玩“木偶”,都能够激发孩子们浓浓的兴趣,但再细细想来,又有一些不同:表演时有各个角色的参与,例如狐狸,在表演中是活的,在“玩偶剧”里面却是死的;表演可以结合自己丰富的想象,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诠释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小白兔经过狐狸等待的地方,他们要把身体压低,要“轻手轻脚”,在穿过森林、草地和小溪的时候,身体的姿势和动作都有变化,而“玩偶剧”里面,做到这一点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有难度;从过程来看,表演时,我可以让四五个小兔子,头顶一张张“绿色的棕榈”,他们之间需要相互的配合和默契,但“玩偶剧”怎样表现这些呢?要做四五个小兔子吗?要找四五个同学来操纵吗?表演时棕榈要粘在小兔子头上吗?显然,表演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容易一些,而且在表演中,他们先进入角色,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然后再跳出角色,谈自己的个性感悟。而玩木偶剧,适合较大一些的孩子。在我和朋友的交流中,他也曾谈到这篇课文放到一年级下册有点深,我觉得如果选合适的方法,放到一年级也无妨。
3.第三,我想到教学手段运用的问题。在与会时有一节观摩课《还有人活着吗》,在学习第一部分——影片“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教师的第一个环节是自述影片情节,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视频片断,并配读课文,然后问:“你们愿意把掌声给露茜吗?为什么?”“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在学习第二部分 ——“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唐山大地震的资料,然后出示关于唐山大地震的视频片断,再然后是让学生拿起笔“快速读书”,画下最能触动心弦的地方,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我们看李静老师对这两部分的处理,都是先从影片及资料出发,而后再匆匆读文,然后就让学生谈(写)感受,我想问,学生的感受从何而来?是来自影片还是来自文本?让学生带着从影片中获得得情感读文章,依托文本想象的空间何在?语文教学的根本何在?那天是我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我读的时候在极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眼泪,却仍然在读到最后泪眼朦胧。课文的语言不好吗?不够感人吗?为什么还要借助外力来煽情?并且影片的过早播放,只能冲淡学生对文本的感觉,以至整堂课下来,学生不过是配合老师走了一个感情的过场,没有发自学生肺腑的语言和感动。再回到《绿色的和灰色的》这篇课文,关于教学手段——文章的背景我们怎样运用?去年我们校本教研的时候,上课老师是在正式上课之前把简笔画画到黑板上的,这样合适吗?或者怎样画上去才合适呢?如果想不到好的办法,就不如不用或者换一种方式利用。有很多老师上课用多媒体,都在上课伊始就展示出自己精心制作的美丽图片,其实这样并不好,虽然有时我也曾犯过这样的错误。有时候,尤其是公开课,不一定非得用课件,更无需过早地展示课件。
一篇课文,主要由语言构成,教师的任务,首先是让学生把语言读懂,而后是让学生积累运用。积累不是写在本子上的好词佳句,更主要的是对语言表达的感悟和日积月累。我们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要抓住语文的根本,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展开想象,感悟文中之情,才能够在不知不觉的日积月累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爱上语文。
教学内容:冀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5课《绿色的和灰色的》。
设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绿色的和灰色的》这篇童话诗用比拟的手法,描述了狡猾的狐狸想伤害可爱的小兔,结果绿色翠鸟帮助了小白兔,小白兔利用绿色的棕榈脱离了危险,使狐狸一无所获的故事。诗歌的语言较为浅显,虽为叙事诗,但是韵律鲜明,因此,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故事情节和故事中的人物会在学生头脑中逐渐鲜活、清晰下来。然后,通过复述与表演,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了解故事大概的情节,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生动。
3、正确认读本课的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读、书写和各种识字游戏来掌握生字和新词;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通过复述、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与表演中,感悟正义,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大智慧,激发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和新词。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灰、块、狐、狸、向、报、秘、密、张、哗、啊、送、叹。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感知诗歌所描绘的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新词并掌握。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了解故事大概的情节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张贴用的图片(森林、草地、小溪、翠鸟、狐狸、顶着棕榈的小兔;做游戏用的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互相介绍,彼此认识,复习识字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一边播放,教师一边描述:孩子们,你们看,多么漂亮的一片森林啊!绿色的森林里有一片绿色的草地,绿色的草地上有一条绿色的、哗哗流淌的小溪,就在这个绿色的世界里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个绿色的世界,欣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认读生字“灰”。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绿色的森林里,有块绿色的草地,绿色的草地上有条绿色的小溪,在这个绿色的世界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我们赶紧看看去。
(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划出新认识的字和新学会的词语。
2、反馈刚才的读文识字。
(1)反馈不认识的字。
(2)反馈新认识的字和新学会的词语。
(3)读一读,加深识记。
3、同桌两个小伙伴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互相检查识字和课文朗读情况。
4、游戏巩固生字识记,课中休息。
给汉字朋友找家。
(二)复述故事,了解内容
1、把故事试着讲给同桌的小伙伴听一听。
2、讲给全班同学和老师听一听。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位,理解故事情节
师:刚才大家讲得真好,多么有趣的故事啊!再自由读一遍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想告诉大家?是从课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3、全班交流、汇报,并随机引发想象,指导有感情的朗读重点句、段。
学生可能谈到:
(1)觉得小白兔真聪明,善于动脑筋。
(2)觉得狐狸太狡猾,又太可笑。
(3)觉得翠鸟很热心。
(4)觉得森林太美了。
……
注意: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来谈感受、想法,不能脱离文本。同时,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或感受,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有道理,就应得到肯定。
四、回读课文,消化品味,总结全文。
1、伴着音乐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总结全文。(用贴图的方式适时呈现诗歌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准确认读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准确流利地读课文,小学一年级《绿色的和灰色的》教案。
能力目标:写字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美的意境。读出自己对诗中小动物的真实感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美丽的绿色世界,看看那里发生的故事。
生:欣赏美丽的绿色世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产生读书欲望。
新授:
1、认读二类字。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在文中圈出来。同桌之间读一读圈出的字。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
3、出示词语、句子,强化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不丢下任何一个孩子)。
4、要求学生读熟课文。生自由读。
5、检查读书情况,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学一年级《绿色的和灰色的》教案》。谁来把自己读的很棒的一遍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个人读、分组读。学生间互相评一评。
6、让学生讲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把诗歌的语言转化成叙述的讲故事的方式,随机点评。以鼓励为主。
7、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先分组,再做好充分准备。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听、说、演、记等综合能力。
生: 准备语言、动作。分组表演。
8、提出问题:通过表演课文内容,你们有什么想法?你想对诗中的那个小动物说说话?
生: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读与思相结合,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9、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指名学生回答。并对学生的答案给予总结,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感受。
10、指导学生读出诗歌韵味:“叹气”生读出一定的情感即可。
11、出示课件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要问吗?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指名学生说一说。学生提出问题。
12、记字写字。体现主动性,方法性、审美性。强调书写习惯的养成。
生:一看、二描、三写、四评、五改。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灰、块、狐、狸、向、报、秘、密、张、哗、啊、送、叹。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感知诗歌所描绘的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新词并掌握。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了解故事大概的情节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张贴用的图片(森林、草地、小溪、翠鸟、狐狸、顶着棕榈的小兔;做游戏用的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互相介绍,彼此认识,复习识字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一边播放,教师一边描述:孩子们,你们看,多么漂亮的一片森林啊!绿色的森林里有一片绿色的草地,绿色的草地上有一条绿色的、哗哗流淌的小溪,就在这个绿色的世界里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个绿色的世界,欣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认读生字“灰”。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绿色的森林里,有块绿色的草地,绿色的草地上有条绿色的小溪,在这个绿色的世界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我们赶紧看看去。
(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划出新认识的字和新学会的词语。
2、反馈刚才的读文识字。
(1)反馈不认识的字。
(2)反馈新认识的字和新学会的词语。
(3)读一读,加深识记。
3、同桌两个小伙伴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互相检查识字和课文朗读情况。
4、游戏巩固生字识记,课中休息。
给汉字朋友找家。
(二)复述故事,了解内容
1、把故事试着讲给同桌的小伙伴听一听。
2、讲给全班同学和老师听一听。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位,理解故事情节。
师:刚才大家讲得真好,多么有趣的故事啊!再自由读一遍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想告诉大家?是从课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3、全班交流、汇报,并随机引发想象,指导有感情的朗读重点句、段。
学生可能谈到:
(1)觉得小白兔真聪明,善于动脑筋。
(2)觉得狐狸太狡猾,又太可笑。
(3)觉得翠鸟很热心。
(4)觉得森林太美了。
……
注意: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来谈感受、想法,不能脱离文本。同时,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或感受,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有道理,就应得到肯定。
四、回读课文,消化品味,总结全文。
1、伴着音乐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总结全文。(用贴图的方式适时呈现诗歌内容)
设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绿色的和灰色的》这篇童话诗用比拟的手法,描述了狡猾的狐狸想伤害可爱的小兔,结果绿色翠鸟帮助了小白兔,小白兔利用绿色的棕榈脱离了危险,使狐狸一无所获的故事。诗歌的语言较为浅显,虽为叙事诗,但是韵律鲜明,因此,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故事情节和故事中的人物会在学生头脑中逐渐鲜活、清晰下来。然后,通过复述与表演,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近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习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A:完成练习册。预习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近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习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A:完成练习册。预习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通过写影子帮助一个孩子后自己也得到成长的故事,告诉人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设计2021,希望大家喜欢。
他是一个盲孩子。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他无法亲近别的小伙伴,只能静静地坐在一旁,听他们说笑嬉戏。
他还喜欢听鸟儿黎明时的叫声,春风从耳边吹过的声音,连蜜蜂扇动翅膀的声音他也很喜欢。
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
他常常自言自语:谁跟我玩儿呢?
“我跟你玩儿呀!”这一天,忽然有谁在他耳边轻轻地这样说。
“你是谁呀?”他扭过头惊奇地问。
“我是你的影子。”那声音很好听,也很和气。
盲孩子从没见过影子,他想像不出影子是什么样儿的。
影子向他解释着:“我永远跟你在一起,你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你长得什么样儿呢?”盲孩子又问。
“我长得和你一样。”影子高兴地回答。
它觉得这样回答太简单了,又补充道:“我像黑夜一样黑。我还有一双黑眼睛。”
它怕自己仍没有说清楚,接着又问道:“你知道黑颜色吗?”
盲孩子赶紧回答:“我知道。我每天看到的都是黑颜色。”
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乐。
有一天,他问影子:“请告诉我,你从哪里来?”
影子回答:“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
“那么说,只要有亮光就有你了,是吗?”盲孩子觉得又新奇,又兴奋。
“是的。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影子说这话的时候,觉得无比幸福。
盲孩子很受感动。他觉得影子的话带给他友情,带给他温暖。
快乐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
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人们都会对盲孩子这样说:“看,你有一个多么好的影子啊!”
每当听到人们这样夸赞他的影子,他总是告诉人们:“它不只是我的影子,它还是我的朋友。”
人们常常看到他俩在阳光下、月光下,像好朋友似的说说笑笑;在没有阳光,没有月光的夜晚,盲孩子就点起一盏灯。有了光明,影子就来了,它陪着他唱歌,讲故事。
夏天的一个夜晚,天气阴沉沉的,没有月光。盲孩子提着一盏灯,有影子陪伴着他走出家门。他们去一个宁静的小树林里散步。
微风送来阵阵花香。还有鸟儿的叫声。
影子告诉他,今夜虽然没有月光,但天上的星星又多又亮。
这时候,从附近的丛林里飞来一只萤火虫,飘飘忽忽地,闪着幽幽的光。它朝着盲孩子飞来,在他的眼前缓缓地飞着。
“是什么在飞?”盲孩子停下脚步仔细听着,“我听见翅膀扇动的声音。”
影子告诉他,是一只萤火虫,一只小小的萤火虫。
盲孩子从来没见过萤火虫。
“萤火虫?就像很烫很烫的小火星吗?”盲孩子好奇地问。
“不,不。萤火虫是很美丽的闪着光的小虫子。它不烫人的。”影子给他解释着。
盲孩子仰起头来望着夜空,他什么也看不见,茫然地摇摇头。
影子把手伸出来,他想接住那只美丽的萤火虫。
这时候,萤火虫真的落在它的手上了。
“啊,萤火虫就在我的手上。”影子兴奋地告诉盲孩子,“你把它接过去,它一点儿也不烫手,真的不烫手。”
盲孩子伸出一只手,接过那只萤火虫。他只觉得手心里痒酥酥的,是一只小虫子在爬。
他情不自禁地把手掌挨近自己的眼睛。仔仔细细地看着,不停地眨巴着眼睛。他多么希望看见这只会发光的萤火虫啊!
他注视着他那一片漆黑的世界,就像深不见底的黑洞。
忽然,在他的“黑洞”里,他第一次看见一个淡淡的光点在他的手心里移动着。同时,他手心也感到痒酥酥的。
那光点渐渐地变亮了。他从没见过这样美丽的光。他分辨不清那是幽蓝的光,还是翠绿的光,他只知道,在他这永久的黑夜里,此时此刻有了一颗米粒儿大小的光点了。
他永久的黑夜消失了。
“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小小的萤火虫!它像一盏小小的灯。”盲孩子几乎是在大声喊叫着,他从来没这样快乐过。
影子也高兴地笑了。
那一夜,萤火虫陪伴他们玩了很久很久,一会儿从手掌上飞起,给他们带路,走近一丛蔷薇花;一会儿又落在手掌上,闪闪发光。
夜深了,萤火虫向他们告别,飞进了一片寂静的树林。
当盲孩子提着他的灯,灯光里有他的影子陪伴他往家走的时候,他的心情好极了。因为今天他看见了萤火虫的光,虽然那光模模糊糊,小得像小米粒儿,但毕竟是他亲眼看到的啊!
耳边的风越来越大了。他感觉到手里提的灯晃来晃去。
影子说:“天要下雨了,我们快些走吧!”
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
盲孩子手中的灯突然灭了。随后,影子也不见了。
盲孩子孤零零地一个人站在旷野上。
他呼唤他的影子,没有回应,听到的只有风声和雨声。他踉踉跄跄、跌跌爬爬地往家走,没走多远,他就跌倒在水坑里。
他坐在风雨里想:只有等到风停了,雨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影子才会赶来吧?
过了很久很久,他感觉风小了,雨也小了。他似乎又听见了翅膀扇动的声音。声音越来越大。
“是你吗?萤火虫?”盲孩子向夜空大声问着。
“是我。”一只萤火虫在回答。
“是我们。”有几只萤火虫在回答。
“是我们一群萤火虫来了!”有好多好多萤火虫在回答。
在夏夜的微风细雨中,无数只萤火虫组合成一盏美丽明亮的灯,一会儿闪着幽蓝的光,一会儿又闪着翠绿的光。
在这美丽明亮的灯光里,影子又回来了。
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
“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
他伸出双手,拉住了他这位黑色的好朋友,他们久久地拥抱在一起。
他身旁有那盏萤火虫组合的灯,还有他的影子伴随着他。
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风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月亮出来了。今天的月亮特别亮。
又过了一会儿,太阳出来了。今天太阳出来得格外早。
月亮和太阳同时悬挂在天上。
还有那盏萤火虫灯。
这世间所有的光亮一齐照耀着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他眼睛里的那个黑夜的世界,渐渐地泛起淡淡的光,像银亮的雾笼罩着周围的一切。不大工夫,那雾也消退了。
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
他用惊奇的目光张望着这陌生而美丽的世界。他不但看见了太阳、月亮,还看见了那么多萤火虫组合的灯。
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
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
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他的影子就站在他身边,和他手拉着手。
他转过脸,亲切地望着他这位朋友,它也微笑着望着他。
他发现,他的影子慢慢退去了黑色,变成了一个衣着美丽的孩子,也有着一样红润的圆脸,油亮的头发和大大的黑眼睛。
人们说,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评析:这篇课文说了一个纯真友谊的故事。也告诉了人们,有阳光的地方不一定有爱,但有人的地方,一定会有爱。没人的地方,说不定也会有爱
选自《金波作品精选》
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我的太阳
——写给盲童
高洪波
太阳是圆的,就像你手中的皮;太阳是热的,就像冬天的火炉。
你摸摸玻璃窗,就能摸到太阳;太阳是我的,也是你的,
你看不见太阳,却看见了一切。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寂寞的盲孩子快乐的盲孩子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一)寂寞的盲孩子
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二)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三)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
(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缓缓、小小)
(3)哪一句是中心句?
(四)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五)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
(2)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3)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教学内容】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童话,有美的语言、美的形象和美的意境。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诗一般的语言,体验情境;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朗读、品味和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美的形象,探究体会“爱”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觉得我们真幸福啊!假设一下,我们这双明亮的眼睛消失了,由一个正常人变成了一个盲人,我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体验一下盲人的生活好吗?
我先把要求讲一下,我说闭眼的时候,不要出声,心要静,我说结束的时候,你才能睁开双眼。我还想请一位同学帮帮忙,这位同学要闭着眼,拿一本本子上来给我,再闭着眼回到你的座位,谁愿意来做这个特别的体验?(指一名同学)你要注意:等一会儿,我说闭眼的时候,我还有一段话,我说完了,你才能上来。清楚了吗?
好,请同学们静下心来,请慢慢地紧闭你的双眼:光明消失了,你眼前只有黑暗,黑暗,无止无尽的黑暗……你是一个每天都看不见光亮,看不见色彩的盲人……
好,请慢慢地睁开你的双眼吧,谁先来说说你刚才的感受?
(情境的设置,使学生产生好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先讲明要求,有意让学生明确此时身份,使学生认真严肃地扮演盲人角色,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拉近与文中盲孩子的距离,让学生走近作品。)
二、朗读、体验、探究和整体感知
1、我们仅仅做了一分钟的盲人,就已经感受到了盲人生活的痛苦。那么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盲孩子,他的生活是不是就是这般痛苦?在他的世界里,他生活得怎么样呢?
(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就能找准本文的文眼──“快乐”,同时也设置悬念:盲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快乐?引入下面的教学重点。)
2、文中哪些句段描写了盲孩子的快乐呢?请默读全文,把这些句段画出来。
再分小组讨论:这些描写盲孩子快乐的句段,你认为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注意从语气、节奏和情感的变化去揣摩。)
(文章内容较长,此环节抓住课文重点,既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又通过细心品味语言,较快地融入文中美妙的情境,与盲孩子同欢乐,体验盲孩子快乐的情感。)
三、深入领悟形象,把握主题
1、同学们品味了美的语言、美的情境,体验了快乐的情感。面对盲孩子、影子和萤火虫这些形象,你的内心一定很不平静,下面请同学们按“对着____,我想说____”这样的句式,说说你内心的话,抒发你心中的感情。
启发:
⑴如“对着作品中的盲孩子,我想说_____。”
⑵除了对着作品中的形象外,对着自己,对着大家,你又想说什么?
(让同学们与作品中的形象对话,实际上是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做一番思考,把握形象的意义,进而理解文章的“爱”的主旨。盲孩子的快乐来自影子、萤火虫的关爱,影子关爱别人,自己也获得了新生。引导学生由作品中的形象,联系到自己、大家乃至整个社会,无疑使学生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旋律,你认为用哪个字比较好?(爱)
3、如果此时,我们想高歌一曲,你觉得选哪首曲子比较合适?你会唱吗?
播放韦唯的《爱的奉献》,打出字幕: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美的形象,感染着学生;美的情感,熏陶着学生。学生很自然会想到“爱”的主旋律,想到《爱的奉献》这首主题曲。此时“爱”的分量在学生心中加重了。)
四、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爱”的名句、格言,写在摘录本上。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设计202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教学设计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吧。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从教材的内容看,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弄清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得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及经过。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缓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坡度,我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使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形可见,有话可说,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如下:
一、电教引路,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视线聚集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活动。在开始揭示课题时,教者采用一张幻灯片,灯片上画有蝙蝠和飞机,并设计如下一个问题:图片上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的交通工具,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切入重点,多元组合,明白关系
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我采用“切入重点,辐射两头”的方法,边讲解课文边利用动画演示蝙蝠是怎样利用用超声波探路的,为此重点设计了两项练习:第一,用自己的话说说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实验的;第二,说清楚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如何配合探路飞行的。关于第一项练习,具体操作如下:
1、学生自由读4、5段,划出有关内容:
(多媒体出示实验报告单)
2、指名回答完成的试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3、师述: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划上横线。(多媒体出示这句话的内容。)
4、生齐读这句话:
关于第二项练习,具体设计如下:
⑴ 学生自由读第6段,并思考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
⑵ 教师演示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的配合来探路飞行的:
(动画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⑶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
出示文字片:蝙蝠的嘴里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⑷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这样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通过读文、演示、讲解、练习,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且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受到了科学的教育。
三、激情练笔,及时巩固,加深理解
知识只有运用,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操作、练习的过程。因此在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时,及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两幅示意图学生比较两幅示意图的异同,结合课文重点、难点的训练题进行练习,可以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我拟的训练题目是: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_____________;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_____________。等等。这种练习设计极具针对性,而且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能达到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之目的。总之,抓住重点,追求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协调组合,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形成听说读写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技能,能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1、认识的6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和课后习题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识字、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识字;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写字;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有关蝈蝈的知识;课外读物《金色的草地》。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播放蝈蝈发出的声音,猜一猜这是那种昆虫发出的声音?
2、介绍蝈蝈的有关知识,如果让你给蝈蝈的歌曲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会去什么样的名字?
3、板书课题《绿色的歌》,为什么歌是绿色的?
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感悟,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自然段的序号。
2、小组合作识字,学文。
3、检查识字情况。
4、巩固月字旁的字,找出“真挚”的近义词,“朴素”的反义词。
三、朗读评比: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做好竞赛的准备。
2、学生汇报朗读课文,全体参与评价。
3、老师评价朗读情况,重点指导第2自然段的朗读。
四、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仔细观察。
2、自由发言: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为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4、独立练习,揣摩,老师巡视,指导。
5、书写评价。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想想你还听过哪些小动物的歌声?
3、积累形容词。
( )的晚霞 ( )的月亮
( )的秋天 ( )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1、认读生字卡。
2、出示本课学习任务。
二、精读课文: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说说每一段写了什么?有哪些小动物唱歌?
3、哪一段写了蝈蝈的歌好听?画出各个时间蝈蝈的歌有什么不同?找出比喻句。
4、自由发言:小歌唱家在什么地方歌唱呢?
5、讨论:为什么说是“绿色的歌”呢?
飘着“金色的梦”又是怎么回事?
三、指导朗读:
1、激趣:谁愿意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2、重点指导朗读方法。
3、师生一起读感悟。
四、语文实践活动:
1、想想,你还听到过哪些昆虫的歌声?由此你会产生什么感受?
2、抄一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来写的,写得非常优美,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写作顺序来写作文。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推荐学生阅读《金色的草地》。
板书设计:
早晨 像……
蝈蝈的歌 午后 像…… 绿色(自然、朴素、真挚)
傍晚 带、飘、伴
24.绿色的卫兵(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认识树林能挡狂风、阻黄沙、隔烟雾、挡噪声,给城市的人们带来整洁与安宁。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结合实际说一说、做一做,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老师:制作本课课件
2、学生:a、搜集环保方面的标语、口号。
b、制作空白书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大树是怎样保卫城市的呢?(看课文录像)
二、分层理解课文
绿色的卫兵可真了不起。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他很了不起。
1、小小组解决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 绿色的卫兵挽起手臂,筑成一道长城,高喊着:“狂风不能进!
黄沙不能进!”(课件出示)
1从这一句话能看出他了不起。齐读,指名读。 2(课件出示图片)理解“挽起手臂、长城”。 3挽起手臂,当一当卫兵。 4从风沙前后不同的表现也能看出绿色的卫兵了不起。(开始是来势汹汹,结果是城市美丽又干净。) 板书:美丽又干净
☆ 绿色的卫兵摇动满身的叶片,连成一道屏障:“烟雾不能进!噪声不能进!”(课件出示)
1.从这一句话能看出他了不起。齐读,指名读。
2(课件出示图片 ),理解绿色的卫兵会挡烟雾、噪声。
3齐读—>男女赛读
4从烟雾、噪声前后不同的表现也能看出他很了不起。(开始是 又吵又脏,结果是城市明朗又宁静。)
板书: 明朗又宁静 ☆ “在美丽的原野上,站着一排排绿色的卫兵,给城市带来整洁,带来安宁。”(课件出示)
1从最终结果也能看出绿色的卫兵很了不起。
2. 哪两个词最能突出他的作用。(整洁、安宁)
3指名学生板书这两个词。其他认真写一写。
四创意深化课文
1说一说,为什么称树木为“绿色的卫兵”。 2出示“沙尘暴”,“涨洪水”图景,认识当今环境恶化的现状。 3我校是省“绿色学校”,你们有哪些实际行动?
△ 爱护花草树木,保持校园洁净。
△ 讲文明,有“绿色”的行为举止。
五.行动内化课文 做一个“环保小宣传员”,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的知识及意义。
1续做书签,写上环保标语。
2赠送书签。(互赠或赠给老师,说出设计意图)
3书签展示,介绍设计意图。
板书:
2
4、绿色的卫兵 城市 美丽又干净 明朗又宁静 (整洁) (安宁)
资料提供者: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孩子们,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金鱼?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并粘贴“绿色金鱼”图片。)世界上没有绿色金鱼,可有一位小朋友却把金鱼涂上了绿颜色。(画一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从《绿色的金鱼》这一课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试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读课文,鼓励学生认真听,能听出错误并大胆纠正。
3.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开火车读。4.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5.学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整体感知。
过渡语: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流利,真不简单!我们鼓鼓掌,对自己表示祝贺!《绿色的金鱼》这篇课文也像我们前面学过的几首诗歌一样,有几个小节组成。现在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查一查,它有几节组成,并动手标上序号。
1.学生自己动手给三个小节分别标上序号。2.同桌互查对错。3.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小节读课文。
(师:全文有三个小节组成,你最喜欢哪个小节?下面,我们分小节读课文,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一齐读第一节,喜欢第二节的就一齐读第二节……)
四、细读,理解感悟课文
(一)图文对照说图意。过渡语:编写这本书的叔叔阿姨们为这篇课文配上了美丽的图画。(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让我们边听配乐课文录音边看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吗?
(二)用引读法,师生配合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小节①师读:“图画课上,我画了一条金鱼。老师看了看说
些什么?”
生读:“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
②教师说的话怎样读?(启发:“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感到怎样?)
③指导学生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
2.学习二、三小节
①师问:“我听了笑着说了什么?”生读:“我喜欢绿色的金鱼,以后会有的。”
师问:“老师听了我的话后,是怎样做的?”生读:“老师看看我,点点头,满意地笑了。在我的图画本上,画了一颗红五星。”
②理解内容:过渡:老师看到“我”画的绿色金鱼,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我们再来读读“我”说的话。
③电脑课件(小黑板),出示“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这一句话。让学生反复读后,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孩子。
五、实践活动
过渡:课文中的小朋友敢于想像、敢于创造,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让我们也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来创造吧!
请同学们拿出画笔、纸张,画出自己喜欢的金鱼,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1.学生画金鱼。
2.在黑板上张贴学生的作品并评比。
3.你想将来发明什么东西?它是个什么样的?请你想好后说给全班听。
同学们,想发明的东西真不少,请课下做一做或者画一画。将来我们班要组织一次“发明创造博览会”。比一比,谁的手最巧,谁最会发明创造。
六、作业: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粗心的小画家》和《两朵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1.以开火车的方式,引导学生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出示小黑板:“连一连”kèjīntiáohuìwǒlejièshìkēxiānmahòu
金课了条世界吗现后颗会我
让学生连一连,并说说识记这些字的方法,如编儿歌记“金”字的方法:“一个姓王的人口袋里装了两块金子。”
3.用“后、会、我、现”练习组词说话。
4.读读“词语花篮”中词语,再从课文中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写在空花朵上。
二、指导写字
1.随机学习新笔画“竖钩”“斜钩”
2.指导学生在《写字》本上写字。注: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