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4 12:33:04
类别:教学设计
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设计一等奖
向阳育才小学 刘瑛
教学目标:
1、读准“笳、啸、凄”的字音;理解“凄厉、长啸、佳话、骚扰、骚动、动静”等词语的意思;收集、积累有关西晋的历史背景和四面楚歌的相关资料。
2、通过读文,理解“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有条理地进行说话训练。
3、研读重点语句,体会将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文,理解“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有条理地进行说话训练。
2、研读重点语句,体会将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解释课题。
1、了解西晋的历史背景。
1)西晋建立的年代和地理位置。(媒体出示:地图)
2)西晋的社会状况。
在西晋北面,现在我国内蒙古一带,居住着以放牧为生的少数民族鲜(xiān)卑,也称匈奴(板书:匈奴,匈字板书时提醒学生切记最后一笔竖不能漏)他们逐渐强大,时常侵犯中原。
3)读句理解“骚扰”一词。
★齐读句子。(媒体出示: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
疆很不安宁。)
(板书:骚扰。“骚”是“马字旁”,出示词卡和“搔痒”的“搔”的读音完
全一样,意思却不同,预习时查过字典了,说说“骚”是什么意思?)
2、揭示课题、读题。(34、一曲胡笳救孤城)
3、介绍胡笳。
1)“笳”字正音。
2)胡笳是一种乐器,文中说它是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学生呼应)
4、解释课题。
课题的意思的就是——胡笳吹奏出的曲子救了孤城。
(教师板书:晋阳城)
二、初读课文,关注“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进行说话训练。
一)理解“孤”字的两层含义。
1、介绍晋阳城和并州刺史刘琨。
1)出示介绍刘琨的资料,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媒体出示:边塞要城——晋阳城。)
2)借助资料自学第一小节。
2、课文说晋阳城是一座孤城,请男女生分别读课文2、3两节,然后四人一小组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和发生的事件,概括地说说它被称为孤城的原因。
1)交流晋阳城周围的环境。
★用“孤”字组词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说说“孤”字在文中的意思。
(媒体出示:提示——晋阳城的周围只有 ,没有 )
★齐读句子。
(媒体出示:晋阳城周围只有广阔的荒漠,只有连绵的山丘,没有人烟。)
2)当时晋阳城又是面临着怎样的情境,让你感受到它是一座孤城?
(媒体出示: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3)借助“水泄不通”,理解重兵围困。
★读好这个词。
★“泄”表示向外流出。 “水泄不通”的意思是什么?
连水也流不出去,看来晋阳城被重重包围了。晋阳城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真的是孤立无援,情况十分危险。
(教师板书)重兵围困 骚扰
重兵围困
三、通读课文,借助“骚扰、骚乱、动静”总体了解发生的事情。
一)在语境中理解“骚动”和 “动静”的词义。
1、由词及句,理解词义。
1)老师在黑板上写个词,也有“骚”这个词,读一读“骚动”。
(教师板书:骚动)
2)骚动和骚扰的意思一样吗?课文写什么地方内部发生了混乱。骚动这个词是描写匈奴兵营里发生了情况。
(媒体出示)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骚扰”是匈奴兵做的事。“骚动”描写的是匈奴兵营里的内部发生了异常情况。
2、由句到词,理解“动静”在文中就是指“幽幽的哭泣声”。
1)下文中还有一句也是描写匈奴兵兵营内部出现了异常的情况的,自己读读课文,找到后,大声地读出来。
(媒体出示)这时,忽然有人发现匈奴兵营有了动静,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这句话也有一个词是在写匈奴兵营发生的情况:动静。
★当时的动静就是(匈奴兵营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教师板书:动静)
二)读文了解匈奴兵营发出骚动、出现动静的原因。
匈奴兵营有动静,传来幽幽哭泣声。
1、读2—5小节,根据提示 当……时,
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用自己的话概括地介绍一下。
2、指导学生说完整引起匈奴兵营骚动的原因。
1)“凄、啸”正音和解释。
(板书:一声声长啸)
2)学生交流。
(媒体出示:夜深人静,当把匈奴兵听到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兵营里发生了一阵骚动。)
一声声长啸 骚动
3)同桌两人相互说说匈奴兵营有动静的原因。
★为什么过不多久,匈奴兵营又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同桌进行练习。
(媒体出示)当匈奴兵听到一曲曲深情的胡笳曲的时候,兵营里传出了幽幽的哭泣声。
(板书:一曲曲胡笳)
4)师生配合读媒体上的两句句子。
(一曲曲胡笳 动静)
四、研读课文,体会引起匈奴骚动,蕴藏在刘琨长啸声中的思乡情。
一)引导学生体会刘琨“凄厉的长啸”中着急和难过的情感。
1、梳理刘琨面临的困境。
1)长啸一般说动物拉长声音叫,那刘琨为什么会发出长啸,而且是凄厉的长啸。人在怎样的情况会发出这近似绝望的啸声?
★读课文2、3小节,联系文中的语句进行交流刘琨面临的困境。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2)练习说话。
读文感悟刘琨内心的难受。
二)体会“幽幽哭泣声”中的思乡情。
1、《四面楚歌》故事简介。
(板书)启发 骚动
启发
一曲曲胡笳 动静
2、反复读中感悟思乡情。
1)所以刘琨也想到了一条计谋,那就是……谁会说?
2)引读2遍。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也像……还像孩子……
★他动情地吹着,他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匈奴兵营里也有了动静。
3)以“动静”展开合理想象,感悟刘琨勾起的是匈奴的思乡情。
★联系课文的相关内容,说说士兵们听了胡笳去以后的表现?先四人一小组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板书:思乡)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反馈的内容总结。
一曲胡笳曲勾起了思乡情,感染了大部分士兵,使匈奴士气低落,无心恋战,所以连夜撤退。如果说四面楚歌唱败项羽,那么刘琨一曲胡笳吹退了匈奴。
(板书:吹退)
五、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以“千古佳话”为突破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美谈。
2、真正的是让士兵撤退的是什么呀?
1)齐读第七节。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让匈奴撤兵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它是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内心最美好的话题,是千古佳话。
★“佳话”的意思是流传一时,当作谈话资料的好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根据板书,自己练习说一说)
附板书:
34、一曲胡笳救孤城 (千古佳话)
(吹退)
刘琨 匈奴
骚扰
重兵围城
一声声长啸 骚动
启发 (思乡)
一曲曲胡笳 动静
向阳育才小学 刘瑛
教学目标:
1、读准“笳、啸、凄”的字音;理解“凄厉、长啸、佳话、骚扰、骚动、动静”等词语的意思;收集、积累有关西晋的历史背景和四面楚歌的相关资料。
2、通过读文,理解“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有条理地进行说话训练。
3、研读重点语句,体会将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文,理解“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有条理地进行说话训练。
2、研读重点语句,体会将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解释课题。
1、了解西晋的历史背景。
1)西晋建立的年代和地理位置。(媒体出示:地图)
2)西晋的社会状况。
在西晋北面,现在我国内蒙古一带,居住着以放牧为生的少数民族鲜(xiān)卑,也称匈奴(板书:匈奴,匈字板书时提醒学生切记最后一笔竖不能漏)他们逐渐强大,时常侵犯中原。
3)读句理解“骚扰”一词。
★齐读句子。(媒体出示: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
疆很不安宁。)
(板书:骚扰。“骚”是“马字旁”,出示词卡和“搔痒”的“搔”的读音完
全一样,意思却不同,预习时查过字典了,说说“骚”是什么意思?)
2、揭示课题、读题。(34、一曲胡笳救孤城)
3、介绍胡笳。
1)“笳”字正音。
2)胡笳是一种乐器,文中说它是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学生呼应)
4、解释课题。
课题的意思的就是——胡笳吹奏出的曲子救了孤城。
(教师板书:晋阳城)
二、初读课文,关注“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进行说话训练。
一)理解“孤”字的两层含义。
1、介绍晋阳城和并州刺史刘琨。
1)出示介绍刘琨的资料,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媒体出示:边塞要城——晋阳城。)
2)借助资料自学第一小节。
2、课文说晋阳城是一座孤城,请男女生分别读课文2、3两节,然后四人一小组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和发生的事件,概括地说说它被称为孤城的原因。
1)交流晋阳城周围的环境。
★用“孤”字组词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说说“孤”字在文中的意思。
(媒体出示:提示——晋阳城的周围只有 ,没有 )
★齐读句子。
(媒体出示:晋阳城周围只有广阔的荒漠,只有连绵的山丘,没有人烟。)
2)当时晋阳城又是面临着怎样的情境,让你感受到它是一座孤城?
(媒体出示: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3)借助“水泄不通”,理解重兵围困。
★读好这个词。
★“泄”表示向外流出。 “水泄不通”的意思是什么?
连水也流不出去,看来晋阳城被重重包围了。晋阳城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真的是孤立无援,情况十分危险。
(教师板书)重兵围困 骚扰
重兵围困
三、通读课文,借助“骚扰、骚乱、动静”总体了解发生的事情。
一)在语境中理解“骚动”和 “动静”的词义。
1、由词及句,理解词义。
1)老师在黑板上写个词,也有“骚”这个词,读一读“骚动”。
(教师板书:骚动)
2)骚动和骚扰的意思一样吗?课文写什么地方内部发生了混乱。骚动这个词是描写匈奴兵营里发生了情况。
(媒体出示)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骚扰”是匈奴兵做的事。“骚动”描写的是匈奴兵营里的内部发生了异常情况。
2、由句到词,理解“动静”在文中就是指“幽幽的哭泣声”。
1)下文中还有一句也是描写匈奴兵兵营内部出现了异常的情况的,自己读读课文,找到后,大声地读出来。
(媒体出示)这时,忽然有人发现匈奴兵营有了动静,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这句话也有一个词是在写匈奴兵营发生的情况:动静。
★当时的动静就是(匈奴兵营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教师板书:动静)
二)读文了解匈奴兵营发出骚动、出现动静的原因。
匈奴兵营有动静,传来幽幽哭泣声。
1、读2—5小节,根据提示 当……时,
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用自己的话概括地介绍一下。
2、指导学生说完整引起匈奴兵营骚动的原因。
1)“凄、啸”正音和解释。
(板书:一声声长啸)
2)学生交流。
(媒体出示:夜深人静,当把匈奴兵听到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兵营里发生了一阵骚动。)
一声声长啸 骚动
3)同桌两人相互说说匈奴兵营有动静的原因。
★为什么过不多久,匈奴兵营又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同桌进行练习。
(媒体出示)当匈奴兵听到一曲曲深情的胡笳曲的时候,兵营里传出了幽幽的哭泣声。
(板书:一曲曲胡笳)
4)师生配合读媒体上的两句句子。
(一曲曲胡笳 动静)
四、研读课文,体会引起匈奴骚动,蕴藏在刘琨长啸声中的思乡情。
一)引导学生体会刘琨“凄厉的长啸”中着急和难过的情感。
1、梳理刘琨面临的困境。
1)长啸一般说动物拉长声音叫,那刘琨为什么会发出长啸,而且是凄厉的长啸。人在怎样的情况会发出这近似绝望的啸声?
★读课文2、3小节,联系文中的语句进行交流刘琨面临的困境。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2)练习说话。
读文感悟刘琨内心的难受。
二)体会“幽幽哭泣声”中的思乡情。
1、《四面楚歌》故事简介。
(板书)启发 骚动
启发
一曲曲胡笳 动静
2、反复读中感悟思乡情。
1)所以刘琨也想到了一条计谋,那就是……谁会说?
2)引读2遍。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也像……还像孩子……
★他动情地吹着,他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匈奴兵营里也有了动静。
3)以“动静”展开合理想象,感悟刘琨勾起的是匈奴的思乡情。
★联系课文的相关内容,说说士兵们听了胡笳去以后的表现?先四人一小组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板书:思乡)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反馈的内容总结。
一曲胡笳曲勾起了思乡情,感染了大部分士兵,使匈奴士气低落,无心恋战,所以连夜撤退。如果说四面楚歌唱败项羽,那么刘琨一曲胡笳吹退了匈奴。
(板书:吹退)
五、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以“千古佳话”为突破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美谈。
2、真正的是让士兵撤退的是什么呀?
1)齐读第七节。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让匈奴撤兵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它是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内心最美好的话题,是千古佳话。
★“佳话”的意思是流传一时,当作谈话资料的好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根据板书,自己练习说一说)
附板书:
34、一曲胡笳救孤城 (千古佳话)
(吹退)
刘琨 匈奴
骚扰
重兵围城
一声声长啸 骚动
启发 (思乡)
一曲曲胡笳 动静
教学目标:
1、读准“笳、啸、凄”的字音;理解“凄厉、长啸、佳话、骚扰、骚动、动静”等词语的意思;收集、积累有关西晋的历史背景和四面楚歌的相关资料。
2、通过读文,理解“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有条理地进行说话训练。
3、研读重点语句,体会将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文,理解“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有条理地进行说话训练。
2、研读重点语句,体会将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解释课题。
1、了解西晋的历史背景。
1)西晋建立的年代和地理位置。(媒体出示:地图)
2)西晋的社会状况。
在西晋北面,现在我国内蒙古一带,居住着以放牧为生的少数民族鲜(xiān)卑,也称匈奴(板书:匈奴,匈字板书时提醒学生切记最后一笔竖不能漏)他们逐渐强大,时常侵犯中原。
3)读句理解“骚扰”一词。
★齐读句子。(媒体出示: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
(板书:骚扰。“骚”是“马字旁”,出示词卡和“搔痒”的“搔”的读音完全一样,意思却不同,预习时查过字典了,说说“骚”是什么意思?)
2、揭示课题、读题。(34、一曲胡笳救孤城)
3、介绍胡笳。
1)“笳”字正音。
2)胡笳是一种乐器,文中说它是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学生呼应)
4、解释课题。
课题的意思的就是——胡笳吹奏出的曲子救了孤城。
(教师板书:晋阳城)
二、初读课文,关注“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进行说话训练。
一)理解“孤”字的两层含义。
1、介绍晋阳城和并州刺史刘琨。
1)出示介绍刘琨的资料,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媒体出示:边塞要城——晋阳城。)
2)借助资料自学第一小节。
2、课文说晋阳城是一座孤城,请男女生分别读课文2、3两节,然后四人一小组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和发生的事件,概括地说说它被称为孤城的原因。
1)交流晋阳城周围的环境。
★用“孤”字组词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说说“孤”字在文中的意思。
(媒体出示:提示——晋阳城的周围只有 ,没有 )
★齐读句子。
(媒体出示:晋阳城周围只有广阔的荒漠,只有连绵的山丘,没有人烟。)
2)当时晋阳城又是面临着怎样的情境,让你感受到它是一座孤城?
(媒体出示: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3)借助“水泄不通”,理解重兵围困。
★读好这个词。
★“泄”表示向外流出。 “水泄不通”的意思是什么?
连水也流不出去,看来晋阳城被重重包围了。晋阳城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真的是孤立无援,情况十分危险。
(教师板书)重兵围困 骚扰
重兵围困
三、通读课文,借助“骚扰、骚乱、动静”总体了解发生的事情。
一)在语境中理解“骚动”和 “动静”的词义。
1、由词及句,理解词义。
1)老师在黑板上写个词,也有“骚”这个词,读一读“骚动”。
(教师板书:骚动)
2)骚动和骚扰的意思一样吗?课文写什么地方内部发生了混乱。骚动这个词是描写匈奴兵营里发生了情况。
(媒体出示)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骚扰”是匈奴兵做的事。“骚动”描写的是匈奴兵营里的内部发生了异常情况。
2、由句到词,理解“动静”在文中就是指“幽幽的哭泣声”。
1)下文中还有一句也是描写匈奴兵兵营内部出现了异常的情况的,自己读读课文,找到后,大声地读出来。
(媒体出示)这时,忽然有人发现匈奴兵营有了动静,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这句话也有一个词是在写匈奴兵营发生的情况:动静。
★当时的动静就是(匈奴兵营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教师板书:动静)
二)读文了解匈奴兵营发出骚动、出现动静的原因。
匈奴兵营有动静,传来幽幽哭泣声。
1、读2—5小节,根据提示 当……时,
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用自己的话概括地介绍一下。
2、指导学生说完整引起匈奴兵营骚动的原因。
1)“凄、啸”正音和解释。
(板书:一声声长啸)
2)学生交流。
(媒体出示:夜深人静,当把匈奴兵听到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兵营里发生了一阵骚动。)
一声声长啸 骚动
3)同桌两人相互说说匈奴兵营有动静的原因。
★为什么过不多久,匈奴兵营又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同桌进行练习。
(媒体出示)当匈奴兵听到一曲曲深情的胡笳曲的时候,兵营里传出了幽幽的哭泣声。
(板书:一曲曲胡笳)
4)师生配合读媒体上的两句句子。
(一曲曲胡笳 动静)
四、研读课文,体会引起匈奴骚动,蕴藏在刘琨长啸声中的思乡情。
一)引导学生体会刘琨“凄厉的长啸”中着急和难过的情感。
1、梳理刘琨面临的困境。
1)长啸一般说动物拉长声音叫,那刘琨为什么会发出长啸,而且是凄厉的长啸。人在怎样的情况会发出这近似绝望的啸声?
★读课文2、3小节,联系文中的语句进行交流刘琨面临的困境。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2)练习说话。
读文感悟刘琨内心的难受。
二)体会“幽幽哭泣声”中的思乡情。
1、《四面楚歌》故事简介。
(板书)启发 骚动
启发
一曲曲胡笳 动静
2、反复读中感悟思乡情。
1)所以刘琨也想到了一条计谋,那就是……谁会说?
2)引读2遍。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也像……还像孩子……
★他动情地吹着,他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匈奴兵营里也有了动静。
3)以“动静”展开合理想象,感悟刘琨勾起的是匈奴的思乡情。
★联系课文的相关内容,说说士兵们听了胡笳去以后的表现?先四人一小组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板书:思乡)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反馈的内容总结。
一曲胡笳曲勾起了思乡情,感染了大部分士兵,使匈奴士气低落,无心恋战,所以连夜撤退。如果说四面楚歌唱败项羽,那么刘琨一曲胡笳吹退了匈奴。
(板书:吹退)
五、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以“千古佳话”为突破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美谈。
2、真正的是让士兵撤退的是什么呀?
1)齐读第七节。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让匈奴撤兵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它是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内心最美好的话题,是千古佳话。
★“佳话”的意思是流传一时,当作谈话资料的好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根据板书,自己练习说一说)
附板书:
34、一曲胡笳救孤城 (千古佳话)
(吹退)
刘琨 匈奴
骚扰
重兵围城
一声声长啸 骚动
启发 (思乡)
一曲曲胡笳 动静
《爱迪生救妈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读了本文,我们都会赞叹爱迪生的聪明。我们可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谁能想出好办法帮助大家把生字学得又快又轻松,谁就是我们班的爱迪生!如果趁热打铁,再引导孩子们怀着对爱迪生的崇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朗读书声一定非常悦耳,爱动脑筋的品质也会永驻孩子们的心中。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并注意积累词句。
3.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有多动脑、多动手、善发现的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辞别”了张衡,我们又迎来了充满智慧的小爱迪生。看,童年的爱迪生是多么聪明:妈妈的病情十分严重,切除阑尾的手述必须马上进行,可是,昏暗的灯光急坏了爸爸和医生。多亏小爱迪生急中生智,想出了办法,把昏暗的灯光聚集在一起,救了妈妈的命。
二、识字写字
1.识字指导。
(1)读准生字。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接着教师出示字卡,学生找出带这个字的词和句读给大家听。随机进行正音练习。要提醒学生:看清“斥”的声母,看清“检、性、阑、炎、堂、恍”等字的韵母;然后听老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当音,进一步读准生字字音。
(2)识记生字。先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让学生在小组里自主合作识记生字,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接着让学生说说最喜
资料提供者:代传勇
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目的:1.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借
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自读----- 讨论------评讲
教学构思: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教学重点:散文的“形”与“神”
教学难点 :散文的景与情
教学媒体: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教学时数: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 及内容:
导语 设计
师: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的钟爱,描写秋的佳作数不胜数,同学们能说一说吗?
生:“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对。这是王维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那,还有别的吗?
生:(沉默)
师:那我们看看名家对秋的评价是如何的?
(从计机中调出已准备的材料。如下:)
佳句: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棗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棗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棗杜甫《登高》
……
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暝》
……
师:这些佳作中既有颂秋又有悲秋,既有描写萧瑟凄凉,又有刻画絢丽多彩。那
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请翻开课本P250。
师:上课之前,老师已经把自读题给出,让同学们作了充分准备。下面,以自读
题为依据,欣赏分析课文。
(弹出自读题,如下:)
完成课后练习2,并根据练习思考下列题目:
1.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
2.在课文的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觉。
3.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根据想象力分别把景色画出来。然后,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
4.故都的秋景多种多样,作者为何只选取上述秋景描绘呢?试从主客观分析。
5.课文的最后,作者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意图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为什么?
7.作者运用了散文的抒情手法,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
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
师:翻开课后练习2,请一位同学结合练习2来完成第一部分“总起”。
生:①处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和向往;②处写南国之秋不能让人满足。北国之
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作者“想饱尝一尝”;而南国之秋的特点是
“慢”、“润”、“淡”,作者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作者运
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的秋的依恋。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正确。从这,同学们能回答练习1吗?
生(齐答):“味”,即“清”、“静”、“悲凉”。
师(点头表示满意)(弹出板书,如下)
①北国之秋 感受:“清”、“静”、“悲凉”
总起 向往:“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 感受:“慢”、“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第二部分
师:写到秋味,作者是如何描绘表达的?要是同学们写秋,会如何描绘呢?现在,分
析课文的第二部分。下面请五位同学尽情发挥画艺
(五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图)
师:五幅故都的秋景图是什么?
生: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槐树的落蕊及其有关情况;秋蝉的残声;秋雨及雨
后话秋凉的场面;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
师:说对了。
五位同学都画好了。请每位同学结合练习3来介绍秋景图。
生甲:这是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图,有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这些景物都给人清凉疏朗的感觉,尤其是蓝色的牵牛花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出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
师(投以赞赏的目光)
生乙:这是槐树的落蕊图。作者借助“槐蕊”写出秋的“寂静”。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给人静寂的感觉;“扫地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作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生丙:这是秋蝉的残声图,作者从广阔的角度写出悲切的蝉叫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生丁:这是秋雨及后话秋凉的场面图,作者精心细描了一幅秋雨图,“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忽来一阵冷风”。而且着重表现秋雨过后,都市闲人的着装举止、言谈神情,听到悠长悠长、平平仄仄京调,一缕乡愁,一缕寂寞的悲凉,油然而生。
生戊:这是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图。虽然只是平常的枣子,作者却给以了另一种含意,把枣子的生长过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终的过程,赞枣子的同时也是赞秋。
师:这五位同学都画得很好,基本上把作者描绘的景象都表达出来。作者分别从色、
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而这又是散文的
特点的体现。
生(齐答):形散而神不散。
师:那么,同学们能回答练习7吗?
生(参差不齐回答):“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
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两者的结合点是
“清”、“静”、“悲凉”。
师:同学们把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握散文的情与景的呢?哪个同
学能结合练习4说一下?
生:作者通过“清”、“静”、“悲凉”这共同点来处理,景是故都固有的自然景象,情
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跟他的处境有关。这样,就决定了作者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
什么样的情。
师:很好。同学们可结合“预习提示”来体会。
在这部分的最后,作者再次通过文学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话是棗
生(齐答):“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
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师:(点头)(弹出板书,如下)
记叙 ①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
“清” ②秋槐蕊
“静” ③秋蝉
“悲凉” ④秋雨
⑤秋枣
议论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深化) 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第三部分
师: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乎醉倒了我们,然而却先醉倒
作者自己。他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哪个同学能回答练习5?
生:作者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运用对比来形象地比喻两者之味的
不同,说明了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
师:回答得很好。既然运用了比喻,哪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
生:本体是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喻体是黄酒与百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
犬与骆驼,相似点是“味”。
师:回答得很正确,作者的意图正是如此。最后,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再
次与前文呼应。
第四部分
师(弹出全文结构图,如下)
故都的秋
1、总起 ①北国之秋 感受:“清”、“静”、“悲凉”
向往:“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 感受:“慢”、“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分写 记叙 ①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
“清” ②秋槐蕊
“静” ③秋蝉
“悲凉” ④秋雨
⑤秋枣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
(深化) 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3、总括 ①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对比呼应)
②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呼应)
师:全文学习完了,同学们定能回答练习6?
生(齐答):颂秋。
师:嗯!虽然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但是作者通过对这些普通的花草和普通景
象的信手勾勒,传达出作者心目中最美好的秋味,正如一曲悲凉的颂歌。如此写
秋,看似平淡,实则秋味更足,意境更深。学习了这文,同学们要把这种技巧活
用到做文章中。
结语设计
师: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我们就结合音乐《秋思》一起来齐声朗读这“一曲悲凉
的颂歌”。
生(齐声朗读)
课堂教学结束
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目的:1.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借
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自读----- 讨论------评讲
教学构思: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教学重点:散文的“形”与“神”
教学难点:散文的景与情
教学媒体: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教学时数: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及内容:
导语设计
师: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的钟爱,描写秋的佳作数不胜数,同学们能说一说吗?
生:“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对。这是王维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那,还有别的吗?
生:(沉默)
师:那我们看看名家对秋的评价是如何的?
(从计机中调出已准备的材料。如下:)
佳句: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棗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棗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棗杜甫《登高》
……
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暝》
……
师:这些佳作中既有颂秋又有悲秋,既有描写萧瑟凄凉,又有刻画絢丽多彩。那
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请翻开课本P250。
师:上课之前,老师已经把自读题给出,让同学们作了充分准备。下面,以自读
题为依据,欣赏分析课文。
(弹出自读题,如下:)
完成课后练习2,并根据练习思考下列题目:
1.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
2.在课文的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觉。
3.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根据想象力分别把景色画出来。然后,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
被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评价为“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余光中先生,以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乡愁》,表达了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这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的,此诗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根据新课程厘定的课程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新课程确立起的新的学生观即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根据此我设计了《乡愁》一课的教学过程:
一、以歌、诗激情,提示课题
播放《故乡的云》歌曲,让同学们跟唱,引导学生进入对故乡美好的回忆,从而产生思乡的情结,进而设问同学们是否热爱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唱一曲赞歌?让学生唱爱家乡的歌曲。然后教师朗读《月之故乡》“天上有个月亮,地上有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引领学生继续思乡。而后教师引导题目,孟郊有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诗文辐射),教师深情朗读后,说今天我们大家学一首现居于台湾著名的华人余光中先生写的一首《乡愁》诗,然后标题于黑板上。
二、激情朗读,深入主题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乡愁》这首新格律诗节奏感很强,适宜学生的朗读。具体表现在:从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出完美的结构。另外诗人采用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你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应用,既突出地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和脉络,从而增添了诗的旋律美,也增添了诗的节奏感。从各个小节来看,各节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低回往复,抑扬顿挫,增添了诗的音韵美。本诗有结构美、旋律美、音韵美的同时,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因此在指导朗读中,给学生谈了三美后,把作者写诗的特有思想感情做了介绍:余光中先生写乡愁之情,不是抒写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诗人回忆七十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屋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了《乡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已是余光中先生的情结和内心读白。这样完美的形式,这样富有的思想感情,怎不能让学生们深入其中,兴致朗读呢?之后,教师先示范朗读,再让学生默读、单读和齐读,在不断的指导中,学生朗读的感情逐步投入,简直与余先生当时的心情融在了一起。
三、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
“意象”一词在学生心中是难以理解,在讲解中,我说意象就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寄托的事物。如思乡一节,维系母子深情的纽带是小小的邮票,这邮票就是第一节的意象。学生在我介绍完后,迅速找出下面各节的意象,即思乡一节是邮票,思情一节是寄托思恋的船票,思亲一节是寻找母爱的坟墓,思国一节是骨肉分离的鸿沟──海峡。之后,结合余先生的生活,讲解为什么以这些事物作为意象来写。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节想到了祖国大陆这个“最大的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有了“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一句。《乡愁》一诗正是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明朗、集中、强烈、无堆砌之嫌,而且更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全诗以时间为线,把四个意象巧妙的组合在一起,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在构思上,以时间为顺序结构全篇,层层深入。在地点上,前三节写诗人不在大陆的经历,最后一节写诗人在孤岛上的乡愁之情。在内容上,以思乡──思情──思亲──思国结构全诗,表达了自己爱国主义的情感(或以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家乡别结构全诗)。
四、巧妙辐射,加深理解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不乏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因此适时地进行辐射阅读对引导学生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我抄了几首写乡愁的诗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
1、席慕蓉的《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此诗清丽而富有感染力,她抓住具有故乡特征和故乡气息的“故乡的歌”和“故乡的面貌”,将它们融入美丽的月光和朦胧的雾气中,真切感人地表达了思乡的浓情。最后,诗人将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长青树,永远不老,永远铭记在诗人心中,可见,诗人的思乡的情感是多么浓烈而醇厚。
2、李广田的《乡愁》: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吧/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吹
偶然间忆起了心头的/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只是故园这边的小池塘/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笛
此诗抒情的角度十分独特,诗人用古城的静夜、故乡的明笛、家乡的歌吹和故园的小池塘、萧风中的芦与笛等意象,组成一幅明丽清冷的画面,表达了远在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眷念父母的深情,使乡愁具有一种强烈的弥漫性和渗透感。读罢此诗,你的灵魂不得不与诗人的灵魂共鸣,勾起对家乡,对父母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3、李春生的《春望》:
谷雨之后,那朵/挤尽乳汁的云/疲惫地泅过……/小小的窗/镶不住/神往悠悠
蓦地,整个北方/在我眼中苏醒/四十年/好长,好长的梦哪/麦浪,一波波/翻腾于南台湾/满是稻禾的平原
谷雨之后/故国啊/故国的江南何处/江南的柔柔深情/在妻的吴侬侬软语/在妻充满水声的双瞳
此诗的特色在于选取了谷雨之后白云在窗前轻轻飘过所引发的乡愁,来表现作者对故土、对祖国的柔柔深情,诗人用现实世界与梦幻世界交织的抒情手段和北方与南方的时空跳跃手法,使这首诗所营造的艺术世界显得异常丰富和辽阔。这里有白云,有稻香,有江南的吴侬软语,有爱妻水汪汪的双瞳。诗中虽有淡淡的哀愁,却无处不流溢着对故国的热烈的爱,以及渴望与家乡亲人团聚的燃烧的情感。
五、真情倾诉,言于写作
在对比完几首乡愁诗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加深对全文主题、意象、构思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让学生学以致用,现摘抄几首如下:
89班学生李广明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份快乐/我在幸福中/母亲在操劳中
长大点/乡愁是一种无知/我无忧无虑/母亲却牵肠挂肚
后来啊/乡愁是下份份忧伤/我在伤心/母亲在流泪
而现在/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感情/我在思念/父母在高兴
89班学生李凌霄的《快乐》:
小时候/快乐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我在渴望/我更在幻想
长大后/快乐是一个完完整整的诠释/我在理解/我更在思索
来啊/快乐是一丝甜甜淡淡的微笑/我在疑惑/我更在拥有
而现在/快乐是一种永永远远的幸福/我在喜悦/我更在享受
88班学生刘晓婷的《亲情》:
小时候/亲情是一块块奶油饼干/我一块/母亲一块
少年时/亲情是一丝长长的线/这一头/那一头
长大后/亲情是一只只大大的手/牵你的心/牵我的心
而现在/亲情是一只小小的花瓶/轻轻一碰/就碎了
【编辑短评】
朗读、解读主题,延伸阅读、仿写,可以看出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过程很实在。纵观教学设计各环节,均符合课改理念。
被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评价为“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余光中先生,以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乡愁》,表达了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这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的,此诗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根据新课程厘定的课程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新课程确立起的新的学生观即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根据此我设计了《乡愁》一课的教学过程:
一、以歌、诗激情,提示课题
播放《故乡的云》歌曲,让同学们跟唱,引导学生进入对故乡美好的回忆,从而产生思乡的情结,进而设问同学们是否热爱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唱一曲赞歌?让学生唱爱家乡的歌曲。然后教师朗读《月之故乡》“天上有个月亮,地上有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引领学生继续思乡。而后教师引导题目,孟郊有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诗文辐射),教师深情朗读后,说今天我们大家学一首现居于台湾著名的华人余光中先生写的一首《乡愁》诗,然后标题于黑板上。
二、激情朗读,深入主题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乡愁》这首新格律诗节奏感很强,适宜学生的朗读。具体表现在:从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出完美的结构。另外诗人采用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你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应用,既突出地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和脉络,从而增添了诗的旋律美,也增添了诗的节奏感。从各个小节来看,各节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低回往复,抑扬顿挫,增添了诗的音韵美。本诗有结构美、旋律美、音韵美的同时,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因此在指导朗读中,给学生谈了三美后,把作者写诗的特有思想感情做了介绍:余光中先生写乡愁之情,不是抒写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诗人回忆七十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屋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了《乡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已是余光中先生的情结和内心读白。这样完美的形式,这样富有的思想感情,怎不能让学生们深入其中,兴致朗读呢?之后,教师先示范朗读,再让学生默读、单读和齐读,在不断的指导中,学生朗读的感情逐步投入,简直与余先生当时的心情融在了一起。
三、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
“意象”一词在学生心中是难以理解,在讲解中,我说意象就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寄托的事物。如思乡一节,维系母子深情的纽带是小小的邮票,这邮票就是第一节的意象。学生在我介绍完后,迅速找出下面各节的意象,即思乡一节是邮票,思情一节是寄托思恋的船票,思亲一节是寻找母爱的坟墓,思国一节是骨肉分离的鸿沟──海峡。之后,结合余先生的生活,讲解为什么以这些事物作为意象来写。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节想到了祖国大陆这个“最大的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有了“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一句。《乡愁》一诗正是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明朗、集中、强烈、无堆砌之嫌,而且更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全诗以时间为线,把四个意象巧妙的组合在一起,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在构思上,以时间为顺序结构全篇,层层深入。在地点上,前三节写诗人不在大陆的经历,最后一节写诗人在孤岛上的乡愁之情。在内容上,以思乡──思情──思亲──思国结构全诗,表达了自己爱国主义的情感(或以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家乡别结构全诗)。
四、巧妙辐射,加深理解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不乏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因此适时地进行辐射阅读对引导学生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我抄了几首写乡愁的诗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
1、席慕蓉的《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此诗清丽而富有感染力,她抓住具有故乡特征和故乡气息的“故乡的歌”和“故乡的面貌”,将它们融入美丽的月光和朦胧的雾气中,真切感人地表达了思乡的浓情。最后,诗人将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长青树,永远不老,永远铭记在诗人心中,可见,诗人的思乡的情感是多么浓烈而醇厚。
2、李广田的《乡愁》: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吧/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吹
偶然间忆起了心头的/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只是故园这边的小池塘/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笛
此诗抒情的角度十分独特,诗人用古城的静夜、故乡的明笛、家乡的歌吹和故园的小池塘、萧风中的芦与笛等意象,组成一幅明丽清冷的画面,表达了远在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眷念父母的深情,使乡愁具有一种强烈的弥漫性和渗透感。读罢此诗,你的灵魂不得不与诗人的灵魂共鸣,勾起对家乡,对父母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3、李春生的《春望》:
谷雨之后,那朵/挤尽乳汁的云/疲惫地泅过……/小小的窗/镶不住/神往悠悠
蓦地,整个北方/在我眼中苏醒/四十年/好长,好长的梦哪/麦浪,一波波/翻腾于南台湾/满是稻禾的平原
谷雨之后/故国啊/故国的江南何处/江南的柔柔深情/在妻的吴侬侬软语/在妻充满水声的双瞳
此诗的特色在于选取了谷雨之后白云在窗前轻轻飘过所引发的乡愁,来表现作者对故土、对祖国的柔柔深情,诗人用现实世界与梦幻世界交织的抒情手段和北方与南方的时空跳跃手法,使这首诗所营造的艺术世界显得异常丰富和辽阔。这里有白云,有稻香,有江南的吴侬软语,有爱妻水汪汪的双瞳。诗中虽有淡淡的哀愁,却无处不流溢着对故国的热烈的爱,以及渴望与家乡亲人团聚的燃烧的情感。
五、真情倾诉,言于写作
在对比完几首乡愁诗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加深对全文主题、意象、构思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让学生学以致用,现摘抄几首如下:
89班学生李广明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份快乐/我在幸福中/母亲在操劳中
长大点/乡愁是一种无知/我无忧无虑/母亲却牵肠挂肚
后来啊/乡愁是下份份忧伤/我在伤心/母亲在流泪
而现在/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感情/我在思念/父母在高兴
89班学生李凌霄的《快乐》:
小时候/快乐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我在渴望/我更在幻想
长大后/快乐是一个完完整整的诠释/我在理解/我更在思索
来啊/快乐是一丝甜甜淡淡的微笑/我在疑惑/我更在拥有
而现在/快乐是一种永永远远的幸福/我在喜悦/我更在享受
88班学生刘晓婷的《亲情》:
小时候/亲情是一块块奶油饼干/我一块/母亲一块
少年时/亲情是一丝长长的线/这一头/那一头
长大后/亲情是一只只大大的手/牵你的心/牵我的心
而现在/亲情是一只小小的花瓶/轻轻一碰/就碎了
【编辑短评】(温立三)
朗读、解读主题,延伸阅读、仿写,可以看出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过程很实在。纵观教学设计各环节,均符合课改理念。
被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评价为“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余光中先生,以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乡愁》,表达了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这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的,此诗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根据新课程厘定的课程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新课程确立起的新的学生观即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根据此我设计了《乡愁》一课的教学过程:
一、以歌、诗激情,提示课题
播放《故乡的云》歌曲,让同学们跟唱,引导学生进入对故乡美好的回忆,从而产生思乡的情结,进而设问同学们是否热爱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唱一曲赞歌?让学生唱爱家乡的歌曲。然后教师朗读《月之故乡》“天上有个月亮,地上有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引领学生继续思乡。而后教师引导题目,孟郊有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诗文辐射),教师深情朗读后,说今天我们大家学一首现居于台湾著名的华人余光中先生写的一首《乡愁》诗,然后标题于黑板上。
二、激情朗读,深入主题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乡愁》这首新格律诗节奏感很强,适宜学生的朗读。具体表现在:从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出完美的结构。另外诗人采用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你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应用,既突出地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和脉络,从而增添了诗的旋律美,也增添了诗的节奏感。从各个小节来看,各节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低回往复,抑扬顿挫,增添了诗的音韵美。本诗有结构美、旋律美、音韵美的同时,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因此在指导朗读中,给学生谈了三美后,把作者写诗的特有思想感情做了介绍:余光中先生写乡愁之情,不是抒写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诗人回忆七十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屋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了《乡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已是余光中先生的情结和内心读白。这样完美的形式,这样富有的思想感情,怎不能让学生们深入其中,兴致朗读呢?之后,教师先示范朗读,再让学生默读、单读和齐读,在不断的指导中,学生朗读的感情逐步投入,简直与余先生当时的心情融在了一起。
三、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
“意象”一词在学生心中是难以理解,在讲解中,我说意象就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寄托的事物。如思乡一节,维系母子深情的纽带是小小的邮票,这邮票就是第一节的意象。学生在我介绍完后,迅速找出下面各节的意象,即思乡一节是邮票,思情一节是寄托思恋的船票,思亲一节是寻找母爱的坟墓,思国一节是骨肉分离的鸿沟──海峡。之后,结合余先生的生活,讲解为什么以这些事物作为意象来写。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节想到了祖国大陆这个“最大的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有了“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一句。《乡愁》一诗正是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明朗、集中、强烈、无堆砌之嫌,而且更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全诗以时间为线,把四个意象巧妙的组合在一起,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在构思上,以时间为顺序结构全篇,层层深入。在地点上,前三节写诗人不在大陆的经历,最后一节写诗人在孤岛上的乡愁之情。在内容上,以思乡──思情──思亲──思国结构全诗,表达了自己爱国主义的情感(或以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家乡别结构全诗)。
四、巧妙辐射,加深理解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不乏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因此适时地进行辐射阅读对引导学生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我抄了几首写乡愁的诗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
1、席慕蓉的《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此诗清丽而富有感染力,她抓住具有故乡特征和故乡气息的“故乡的歌”和“故乡的面貌”,将它们融入美丽的月光和朦胧的雾气中,真切感人地表达了思乡的浓情。最后,诗人将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长青树,永远不老,永远铭记在诗人心中,可见,诗人的思乡的情感是多么浓烈而醇厚。
2、李广田的《乡愁》: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吧/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吹
偶然间忆起了心头的/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只是故园这边的小池塘/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笛
此诗抒情的角度十分独特,诗人用古城的静夜、故乡的明笛、家乡的歌吹和故园的小池塘、萧风中的芦与笛等意象,组成一幅明丽清冷的画面,表达了远在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眷念父母的深情,使乡愁具有一种强烈的弥漫性和渗透感。读罢此诗,你的灵魂不得不与诗人的灵魂共鸣,勾起对家乡,对父母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3、李春生的《春望》:
谷雨之后,那朵/挤尽乳汁的云/疲惫地泅过……/小小的窗/镶不住/神往悠悠
蓦地,整个北方/在我眼中苏醒/四十年/好长,好长的梦哪/麦浪,一波波/翻腾于南台湾/满是稻禾的平原
谷雨之后/故国啊/故国的江南何处/江南的柔柔深情/在妻的吴侬侬软语/在妻充满水声的双瞳
此诗的特色在于选取了谷雨之后白云在窗前轻轻飘过所引发的乡愁,来表现作者对故土、对祖国的柔柔深情,诗人用现实世界与梦幻世界交织的抒情手段和北方与南方的时空跳跃手法,使这首诗所营造的艺术世界显得异常丰富和辽阔。这里有白云,有稻香,有江南的吴侬软语,有爱妻水汪汪的双瞳。诗中虽有淡淡的哀愁,却无处不流溢着对故国的热烈的爱,以及渴望与家乡亲人团聚的燃烧的情感。
五、真情倾诉,言于写作
在对比完几首乡愁诗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加深对全文主题、意象、构思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让学生学以致用,现摘抄几首如下:
89班学生李广明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份快乐/我在幸福中/母亲在操劳中
长大点/乡愁是一种无知/我无忧无虑/母亲却牵肠挂肚
后来啊/乡愁是下份份忧伤/我在伤心/母亲在流泪
而现在/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感情/我在思念/父母在高兴
89班学生李凌霄的《快乐》:
小时候/快乐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我在渴望/我更在幻想
长大后/快乐是一个完完整整的诠释/我在理解/我更在思索
来啊/快乐是一丝甜甜淡淡的微笑/我在疑惑/我更在拥有
而现在/快乐是一种永永远远的幸福/我在喜悦/我更在享受
88班学生刘晓婷的《亲情》:
小时候/亲情是一块块奶油饼干/我一块/母亲一块
少年时/亲情是一丝长长的线/这一头/那一头
长大后/亲情是一只只大大的手/牵你的心/牵我的心
而现在/亲情是一只小小的花瓶/轻轻一碰/就碎了
【编辑短评】(温立三)
朗读、解读主题,延伸阅读、仿写,可以看出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过程很实在。纵观教学设计各环节,均符合课改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