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4:44:03
类别:教学设计
词二首《渔歌子》《如梦令》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工具书或注释理解两首词的意思。 4.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自主学词,理解两首词的意思。教学难点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两首词的资料;教师准备朗读和创设情境用的曲子,制作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理解课题 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忆江南》吗?指名背,师生齐背,这是一首描写江南美景的词,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描写江南美景的词。板书课题。师介绍:这是一首词,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2.解题。简介作者及背景。张志和,唐代诗人,因仕途不顺而隐居,自称“烟波钓徒”“浪迹先生”。这首词借表现渔夫生活表达了自己隐居生活的志趣。张志和能诗善画。相传公元774年,大书法家颜真卿赴湖州任刺史。一天,他大宴宾客,张志和也在座。酒酣耳热之际,颜真卿吟唱了张志和的《渔歌子》。后来,张志和又即兴连吟五章,当众表演他的书画才艺。只见他一边击鼓,一边挥笔作画,随兴挥洒,笔下如有神助。片刻间,山水云石就出现在大家面前,五首词的意境尽在画中。从此以后《渔歌子》风靡全国,不仅许多人在吟唱,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当时日本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渔歌子》吧!请边朗读边欣赏。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1.用课件出示课文及朗读音频,营造气氛。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词典,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1)自由读,借助课文注释说说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同桌交流。(2)小组内交流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画出景物,重点词意:肥、须、回。重点解决的问题:渔者为什么不回家? 5.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2.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再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3.配乐有感情朗读背诵,感悟意境。 4.学生在音乐声中画画诗中景物。 5.根据学生所画来总结全首词的意思。美丽的西塞山前,白鹭高飞。江边桃花盛开,盛涨的江水中必定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吧。在风景如画的江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斜风细雨中,久久不愿离去。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蒙的意境。四、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课外找一找有关江南春景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渔歌子》。 2.说说你知道的其他词牌名。 3.师:在宋代有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李清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生齐读课题。师:在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所有的官能,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考,用心想象。二、初读 1.用课件出示课文: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师配乐朗诵。生倾听,初步感知内容。 2.生自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3.检测初读情况。注意提示字音,如“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xìng。知道为什么吗?指名诵读,师生评议。全班齐读。
三、再读,理解内容 1.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1)你读懂了哪句?(2)哪里你还不能理解? 4.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参考:还时常记得游溪亭, 玩到日黑天暮, 醉酒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误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急忙划呀划,荷深不见路,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四、品读,想象 1.师:读诗词我们不能光理解意思,还要感受诗句描写的情景。这是一首非常美的词,需要我们好好地品味。同学们,你们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2.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画面一:“溪亭日暮” (1)指名读第一、二句。 (2)“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 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小溪边有座亭子,诗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日落。 (媒体播放黄昏情景,配乐) 师引导学生用更多的词句来描述这一美好的画面。指名读这两句。 (3)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亭子里干什么呢? 生各抒己见:饮酒作诗,欣赏美景…… 再次深情朗读第一、二句。画面二:“藕花深处” (1)说说你对“藕花深处”的理解?想象荷叶茂密,荷花多,花香浓。还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有关“荷”的诗句来体会。 (2)展开讨论:为何会误入“藕花深处”? (3)深情朗读。画面三:“一滩鸥鹭” (1)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象词人急切的心情,溪水声,划船的“哗哗”声,仿佛看到了一群鸥鹭被惊起,飞入夜幕中,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 (2)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这几句。 3.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交流的情况提炼出几个词:“记、兴、醉”。 板书:记兴醉 4.重点讨论“醉”字。词人为何而醉?是香醇的美酒,更是那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愉悦的心情,令词人“沉醉”而“不知归路”。
五、比较阅读,深入体会 1.师出示李清照《如梦令》另外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比较两首词有何异同。①相同:都提到了“醉”。②不同:两首词的时间、地点、景物、人物都不同,心境也不同。虽然都“醉”,课文这一首是因美景、心情陶醉,后一首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而“常记溪亭日暮”之情景,是追忆美好快乐的时光。③对比朗读,读出感情。 2.指导背诵。可以多种形式进行。 3.师生配乐齐背。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工具书或注释理解两首词的意思。 4.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自主学词,理解两首词的意思。教学难点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两首词的资料;教师准备朗读和创设情境用的曲子,制作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理解课题 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忆江南》吗?指名背,师生齐背,这是一首描写江南美景的词,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描写江南美景的词。板书课题。师介绍:这是一首词,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2.解题。简介作者及背景。张志和,唐代诗人,因仕途不顺而隐居,自称“烟波钓徒”“浪迹先生”。这首词借表现渔夫生活表达了自己隐居生活的志趣。张志和能诗善画。相传公元774年,大书法家颜真卿赴湖州任刺史。一天,他大宴宾客,张志和也在座。酒酣耳热之际,颜真卿吟唱了张志和的《渔歌子》。后来,张志和又即兴连吟五章,当众表演他的书画才艺。只见他一边击鼓,一边挥笔作画,随兴挥洒,笔下如有神助。片刻间,山水云石就出现在大家面前,五首词的意境尽在画中。从此以后《渔歌子》风靡全国,不仅许多人在吟唱,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当时日本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渔歌子》吧!请边朗读边欣赏。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1.用课件出示课文及朗读音频,营造气氛。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词典,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1)自由读,借助课文注释说说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同桌交流。(2)小组内交流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画出景物,重点词意:肥、须、回。重点解决的问题:渔者为什么不回家? 5.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2.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再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3.配乐有感情朗读背诵,感悟意境。 4.学生在音乐声中画画诗中景物。 5.根据学生所画来总结全首词的意思。美丽的西塞山前,白鹭高飞。江边桃花盛开,盛涨的江水中必定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吧。在风景如画的江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斜风细雨中,久久不愿离去。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蒙的意境。四、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课外找一找有关江南春景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渔歌子》。 2.说说你知道的其他词牌名。 3.师:在宋代有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李清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生齐读课题。师:在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所有的官能,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考,用心想象。二、初读 1.用课件出示课文: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师配乐朗诵。生倾听,初步感知内容。 2.生自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3.检测初读情况。注意提示字音,如“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xìng。知道为什么吗?指名诵读,师生评议。全班齐读。
三、再读,理解内容 1.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1)你读懂了哪句?(2)哪里你还不能理解? 4.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参考:还时常记得游溪亭, 玩到日黑天暮, 醉酒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误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急忙划呀划,荷深不见路,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四、品读,想象 1.师:读诗词我们不能光理解意思,还要感受诗句描写的情景。这是一首非常美的词,需要我们好好地品味。同学们,你们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2.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画面一:“溪亭日暮” (1)指名读第一、二句。 (2)“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 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小溪边有座亭子,诗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日落。 (媒体播放黄昏情景,配乐) 师引导学生用更多的词句来描述这一美好的画面。指名读这两句。 (3)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亭子里干什么呢? 生各抒己见:饮酒作诗,欣赏美景…… 再次深情朗读第一、二句。画面二:“藕花深处” (1)说说你对“藕花深处”的理解?想象荷叶茂密,荷花多,花香浓。还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有关“荷”的诗句来体会。 (2)展开讨论:为何会误入“藕花深处”? (3)深情朗读。画面三:“一滩鸥鹭” (1)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象词人急切的心情,溪水声,划船的“哗哗”声,仿佛看到了一群鸥鹭被惊起,飞入夜幕中,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 (2)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这几句。 3.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交流的情况提炼出几个词:“记、兴、醉”。 板书:记兴醉 4.重点讨论“醉”字。词人为何而醉?是香醇的美酒,更是那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愉悦的心情,令词人“沉醉”而“不知归路”。
五、比较阅读,深入体会 1.师出示李清照《如梦令》另外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比较两首词有何异同。①相同:都提到了“醉”。②不同:两首词的时间、地点、景物、人物都不同,心境也不同。虽然都“醉”,课文这一首是因美景、心情陶醉,后一首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而“常记溪亭日暮”之情景,是追忆美好快乐的时光。③对比朗读,读出感情。 2.指导背诵。可以多种形式进行。 3.师生配乐齐背。
9.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
重点、难点:
1. 什么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其实,词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2. 词的分类: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小令;58字以内为小令
(2)中调;59~90字为中调
(3)长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 词牌和题目: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如梦令》是词牌,《渔歌子》是题目,咏打鱼。
4. 《如梦令》
(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2)译文:
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3)大家一起读一遍这首词,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
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注意: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这叫什么句式?
叠句。
(4)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
为什么要争渡?
“误入藕花深处”。
为什么会“误入”呢?
因为“沉醉”。
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
既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不行,已是“日暮”时分。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5)小结:
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6)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
②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
5.《渔歌子》
(1)作者:张志和(约730~约810 )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兰溪人。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
(2)译文:
西塞山,青又翠,白鹭展翅飞,
桃花红,江水碧,鳜鱼正肥美。
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
斜风细雨迎面吹,钓鱼的人儿不想归。
(3)赏析:这首词通篇二十七字,有山、有水、有飞鹭和肥鱼,还有斜风细雨,更有那优游自在的渔父。词人藉渔父寄托自己的情怀,而渔父又是被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恰是江南春色方浓、桃花春汛泛起时,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高处有从水田飞入上空的白鹭鸶,低处有落英缤纷的春水绿波,更有能引起人们鲜美味觉的大口细鳞的肥嫩鳜鱼,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刺地嬉逐,水映桃花而红,桃花因水而湿。人、花、鱼、鹭,一切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显得那么的新鲜、清丽、秀润。好一幅水墨淋漓的“烟波垂钓图”。
词人当时正是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由此而产生了自然、淳朴的意趣,不愿离开这一个魅人而又宜人的境界的深情。“斜风细雨不须归”,对渔父说来,不正是他对美的发现、对美的执着追求么?在斜风细雨中,张志和体验到鹭鸶的飞翔更飘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鲜妍。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垂钓,渔父的心情,就不只是为美而陶醉,更为眼前的优美画境而坚定了意志,不仅不思归,而是更进一步的“不须归”了。张志和所执着的已经不是垂钓,而是作为词人内心的自白——“我决心以山水之间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终老”。这显然又是画中之诗,隐伏在西塞山前空间结构背后的时间潜流,悠悠地但终于又是深稳有力地荡漾着的感情波澜。可见,张志和的淡泊逸致不是诉诸直接咏怀,而是寄情于景,以画入词。词人而兼画家的张志和,把高远的情思化为清空的意境,把质朴的语感提炼为脱俗的意趣,从而使他的词作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蹈风格。正因为张志和与世俗相忤,所以才能从大自然中觅取心灵滋养,从而陶醉于清山秀水之中。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湘教版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chazidian.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湘教版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朗读《忆江南》,理解词的意思。 2.能对《忆江南》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3 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二、学习《忆江南》 1.介绍作者。(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2)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学(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4)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然后可欣赏插图。(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三、布置作业背诵并抄写《忆江南》。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湘教版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chazidian.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湘教版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忆江南》背诵情况。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五、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3.懂得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气象展开想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忆江南》,懂得词的意思。
2.能对《忆江南》描写的气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往常同学们学过特别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3 词两首)
2.同学们明白啥是词吗?(学生可按照“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啥区别?
二、学习《忆江南》
1.介绍作者。
(1)你明白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往常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按照往常明白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白多少就说多少。)
(2)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阻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啥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刻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个儿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个儿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啥?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懂得词的意思,遇到不明白的地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明白了啥?你感觉这首词的哪些地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重复朗读、认真体会诗句,想象画面,用自个儿的话描写词的意思,接着可观赏插图。
(5)有情感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刻画的精美风景,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安排作业
背诵并抄写《忆江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懂得《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气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忆江南》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能够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啥?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懂得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明白的地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明白了啥.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懂得,其他同学能够问难质疑,能够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刻画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亮,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浮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温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情感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安排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能够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现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3 词两首
忆江南
白居易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案点评:
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观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法激发学习情趣,关心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法读明白两首词的意思。通过词中刻画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懂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个儿决定描写春季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两首词的词意。
3、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词意。
教学难点: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如梦令)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如梦令》和我们学过的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关于词的知识你知道多少?(什么叫词牌?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介绍作者
三、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1、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
2、按照停顿反复朗读。
3、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
问题提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
(2)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5)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4、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请你边读边想象画面。
5、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四、背诵、默写整首词。
板书:
如梦令
日暮沉醉爱生活
误入藕花深处
惊起鸥鹭爱自然
第二课时(渔歌子)
教学要求: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唐宋名家名词导入本课学习
2、《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简介作者)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3、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2、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四、总结升华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作业:背诵并默写两首词
板书设计:
白鹭飞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热爱大自然
斜风细雨不须归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B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背诵,积累语言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童趣的散文。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联想想像法。本文的叙述方式独具匠心,运用想像的手法与自然界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等朋友们互诉心声,动情的叙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像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文章灵气飞扬、新奇丰富的特色。
3、自读点拨法。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生充分阅读,以悬测揣摩写作意图,速读抓重点词语感知课文,精读探究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教师配乐深情诵读)
“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衔向远山远水。”
同学们,这段如溪水畅流栩栩如生、灵气飞扬的精彩景物描写的观照视角新颖、独特,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使人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学习的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便是以这样的叙述方式而成文的。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走进幽谷,走进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去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设计二:
唐代苦吟诗人贾岛,以“推敲”的诗坛佳话而为人们熟悉,有谁能够背出他的《寻隐者不遇》?(学生背诵:“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作诗人去探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名士,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也是这样的吗?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二、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1、悬测:文题为《山中访友》,按照惯常的阅读经验判断,作者到山中去寻访友人,那么课文中叙述的友人是这样的吗?请同学们速读全文印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作者所说的山中访友指的是进山看风景,山中朋友指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等自然界的景物。
2、学生轻声诵读,勾画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利用词典疏解。
投影:
⑴注音:
栀子( ) 唱和( ) 禅心( ) 湛蓝( )
憔悴( ) 逝川( )
⑵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流水,比喻消逝的时光。()
②精神高度集中,不分散。()
③玄秘深奥。()
④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⑤道德高尚,有很高的声望。()
⑥形容有滋味或有兴趣的说道。()
⑦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明确:
⑴ zhī hè chán zhàn qiáo cuì shì
⑵ ① 逝川 ② 凝神 ③ 玄奥 ④ 唱和 ⑤ 德高望重
⑥ 津津乐道 ⑦ 憔悴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感知课文内容。
4、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亲切感人、生动活泼,优美、精彩的语句俯拾皆是。请勾画标注出喜欢的语句并理解、积累。
语句积累示例:
⑴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
⑵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⑶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
⑷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5、听读课文录音,(或:指名语感较好的学生美读课文的精彩片断)学生丰富地想像作者动情叙述的充满诗意的画面,尽享童心童趣的童话世界,体会作者的心境。
6、合作研讨:
⑴“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本段文字中,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⑵“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成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本段文字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⑶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⑷你认为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⑴本段文字中对古桥的叙述人称有变化,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请注意使用呼告语,如本段文字中的“德高望重的老桥”。
⑵本段文字作者运用想像的手法,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之情。
⑶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用的是拟人化说法。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样说既使行文生动,又为下文写与景物对话铺垫。
⑷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表现在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上和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上。
文章的叙述方式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也是每一位读者的,更加感到亲切。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加充分。
本文的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会时时为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三、诉心声,拓展延伸
盐城市的黄海滩涂湿地,又被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名录,这里生活着丹顶鹤等许多珍稀鸟类。请结合你对滩涂湿地和丹顶鹤等鸟类的了解,合理想像,说一段与游客互诉心声的文字(或以你熟知的某一处风景为话题)。
学生在说话拟稿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照视角的提示。每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四、课堂练习
1、句段仿写:
要求:仿照下面的句式(长短句结合,句式整齐),写一段熟悉的景物。
炮声隆隆,震撼大地。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
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第②段中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若换成一般说法,应是_____。
⑵第④段中“我闭上眼睛……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一句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吗?为什么?
⑶第⑦段中“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一句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该句侧重写了雷阵雨的什么特点?
⑷“像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中国古代文人的许多篇章中都离不开酒,许多文人的名字与酒连在一起,这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这样的诗人名字(一位)
______________诗文名篇题目(一篇)______________。
⑸第⑦段中“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是_____________句式。
⑹第⑧段中“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交待了什么内容?
〖参考答案〗
1、略。
2、⑴
进山看景
⑵不是。这是作者身心完全融入大自然后的感觉,写的是想像。
⑶比喻。该句侧重了雷阵雨的声势。
⑷李白或陶渊明等
篇目须与之对应
⑸反问
⑹返回的时间。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自然是美好可亲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善待她,正如德国作家歌德在诠释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启迪人们的,“她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生活在自然怀里的我们如能以一颗挚真的童心去呵护、关爱她,那么她就会荫庇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所描绘的。
六、布置作业
阅读文段,完成1~5题:
石榴
郭沫若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着实兼备了杨柳之长,而舍去了杨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就已经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英译,一种尖底胆瓶)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绣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1942年10月31日
1、请写出你所了解的郭沫若的其他作品的名称。
2、用文中的词语描述石榴:
⑴石榴的枝干:______________。
⑵石榴的叶片:______________。
⑶石榴的花:______________。
⑷石榴的骨朵:______________。
3、在夏天,很多花都不再争妍斗艳,石榴却开起花来,这表现了石榴怎样的性格()
A、独树一帜,超凡脱俗
B、为秋天的果实不惧炎热
C、不惧炎热,美化自然
D、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4、石榴是夏天的心脏。对此,你如何理解?
5、本文写于1942年,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本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蔡文姬》等。
2、⑴奇崛
⑵清新
⑶陆离、华贵
⑷匀称、精巧
3、C
4、石榴不惧炎热,在夏天开花带给人以美的享受。
5、反映作者对抗战的胜利充满信心,对于美好的生活充满希望。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朋友,请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一两个自然的“朋友”,并说说以它为友的原因。结合野外活动的照片,搞一次以“感受自然”为主题的优秀图文展览。让孩子们理解自然,体悟自然,在自然的美与真纯中获得审美愉悦。
2、可以给学生提供两个片断:
⑴雨中的桃花
正值桃花开得最盛的时候,天下着细雨,那桃花的枝干黑乎乎地湿濡着,结着桃油的凝脂,像个美人靠在墙边哭。(王静怡《反动》)
细心观察,把握住事物突出的特征,下笔描写时即易生动传神。这里是蒙蒙春雨中的桃花,湿濡的枝干呈现出黑乎乎的色泽,显然不同于晴空丽日下的观感;而尤其是枝干上那斑斑桃油的凝脂,在雨中酷似泪滴,更富特征;于是,整体看去,一树灼灼桃花“像个美人靠在墙边哭”了。几笔便描绘出一个鲜活的意境画面,岂不是“下笔如有神”!
⑵山茶花
今早刚从熟睡里醒来时,小小的一室里漾着一种清香的不知名的花气。
这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呀?──
原来铁壶中投插着的山茶,竟开了四朵白色的鲜花!
啊,清秋活在我壶里了!
(郭沫若《山茶花》)
《山茶花》写的是从山间归来后的感触。从山间折来插在壶中的山茶花,竟一夜开放,这给诗人带来了惊喜。“清秋活在我壶里了!”这句结语,十分经典。它实际上是把这几朵山茶花当做了整个秋天的象征。这句话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由于看到山茶开放,觉得山中之秋的全部美感和活力都来到了自己小屋的那样一种感受。说“清秋”而不说“秋天”,这正是意在强调秋天的清朗之美。
3、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⑴~⑷题:
金色花
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五彩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才意识到,养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
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而挺拔,每一根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空气。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
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有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了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都忍不住大笑起来。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是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我真不知道,它会怎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以后,竟发生了奇迹。
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十二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神奇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心血。
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想起过去曾无所顾忌地痛笑过它的丑陋,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而感到惭愧。
可以想像,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有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美丽的金色花。
它并非只是一朵宁静亮丽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⑴本文是一篇较有特色和韵味的,在行文上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手法。
⑵“我”开始“不喜欢”“不关心”仙人掌的原因是。
⑶结合上下文说说“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一句中“奇迹”指的是。
⑷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⑴散文(记叙文)
欲扬先抑
⑵它既不美,也不雅
⑶丑陋的仙人掌竟开出了一朵异常漂亮的金色花
⑷由对金色花美丽的赞美,进而升华到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教材依据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平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想象互动。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画面互动。《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3.借音乐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4.借吟诵互动。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师在课中通过范读、自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境。
课 题 5.再塑生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过程与方法 运用阅读加品味重点语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 学 流 程(第 一 课时)
教学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搓捻(cuo1 nian3) 繁衍(yan3) 迁徙(xi3)觅食(mi) 惭愧(kui4) 譬如(pi4)栖息(qi1) 小憩(qi4) 遨游(ao2)花团锦簇(cu4) 冥思遐想(xia2)
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补充注释
导人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 ‘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学生了解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学生自主讨论
学生自主阅读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