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教学设计

搜索51费宝网

第九册《石榴又红了》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九册《石榴又红了》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3-06-20 20:46:03

类别:教学设计

第九册《石榴又红了》教学设计一等奖

1、第九册《石榴又红了》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郑振铎,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细致而饱满的。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自读、自我检测,深入理解文本,体会文中所流露出来的深刻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对郑振铎敬佩和赞叹之情。

(2) 体会做着爱戴、思念父亲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品读句子,体会作者是怎么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而饱满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音乐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选读

1. 见ppt课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关注借物抒情的文章,以提示新课)

2.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第14课,和《酸枣情》一样。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作者借得什么物?抒发得怎样的情呢?我们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吧!

二、 自渎课文,掌握生字,整体把握课文。

1. 出示自读提纲:见pps

2. 开火车说积累的好词,好句。

3. 同桌互相交流,大声地读出来,要互相正音,补充词语库。

4. 教师检查:见pps指名学生读字词。中间出示郑振铎资料,介绍郑振铎先生生平(见pps连接)

三、 深入学习

1. 出示课文的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分析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其实是隐含着我们阅读课文的精髓问题。我们不但不能忽视阅读提示,而且还要认真地分析其给我们带来的信息。(见pps,两张幻灯片出示了不同的阅读提示。相比之下,后一张幻灯片红字部分其实是完善了阅读提示的内容)要求学生边读边画,根据提示学生展开自读。

2. 指名反馈问题。

*文章围绕“石榴”来讲故事,线索清晰;讲了哪几个故事?

第一件事情在石榴上刻上所有孩子的名字,待石榴成熟再分给孩子们。

第二件事情和一个南方的小姑娘打赌石榴能否在盆里开花结果。

第三件事情最后一次石榴节前父亲临别的嘱托。

板书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情来塑造“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些词句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细致而饱满呢?找1-2句做批注。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自己认定“石榴”这条主线,感知作者是怎么表达了对父亲深切地怀念之情。在字里行间找到体现父亲形象的字、词、句,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点点滴滴,更要学会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学生的不同感知侧面,会找到不同的句子,但学生一般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 伴着音乐导入最后一部分的教学,pps最后一张整个环节到下课再音乐中进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慈爱,童心未泯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命,懂得生活的父亲却永远离开了我们。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的途中因飞机失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消息传来,大家望着那红的似火的果实,望着那不久前被父亲刻上名字的一个个血红的石榴,依然不能相信这个噩耗,依然盼着父亲的归来。/孩子们仿佛听到…生读,看到…生读。

那红的似火的果实谁也没有去摘,谁也不忍去摘,任它…生读。这是为什么呢?生结合课文分析。

而此时,郑尔康先生望着临院的石榴,就会想到旧居,想到父亲,想到父亲的音容笑貌。父亲的影响早已深深的刻入了每个孩子的心中。因此,每当石榴树上又挂满了小红灯笼的时候,曾经得到过他关爱的人们就会更加怀念起郑振铎先生来。正如作者所说的…生配乐齐读我思念他们,思念旧居的…作者连用三个思念,又是为什么呢?

关于父亲的种种往事,像放电影似的一幕幕在眼前映过。作者通过石榴这条主线,把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淋漓精致。

4. 结合课文简介借物抒情,布置小小习作。

5. 布置作业

板书

14 * 石榴又红了

刻名字,分石榴

围绕石榴写了三件事  和小姑娘们打赌  思念父亲

离别时的嘱咐

2、第九册《石榴又红了》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郑振铎,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细致而饱满的。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自读、自我检测,深入理解文本,体会文中所流露出来的深刻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对郑振铎敬佩和赞叹之情。

(2) 体会做着爱戴、思念父亲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品读句子,体会作者是怎么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而饱满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音乐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选读

1. 见ppt课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关注借物抒情的文章,以提示新课)

2.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第14课,和《酸枣情》一样。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作者借得什么物?抒发得怎样的情呢?我们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吧!

二、 自渎课文,掌握生字,整体把握课文。

1. 出示自读提纲:见pps

2. 开火车说积累的好词,好句。

3. 同桌互相交流,大声地读出来,要互相正音,补充词语库。

4. 教师检查:见pps指名学生读字词。中间出示郑振铎资料,介绍郑振铎先生生平(见pps连接)

三、 深入学习

1. 出示课文的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分析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其实是隐含着我们阅读课文的精髓问题。我们不但不能忽视阅读提示,而且还要认真地分析其给我们带来的信息。(见pps,两张幻灯片出示了不同的阅读提示。相比之下,后一张幻灯片红字部分其实是完善了阅读提示的内容)要求学生边读边画,根据提示学生展开自读。

2. 指名反馈问题。

*文章围绕“石榴”来讲故事,线索清晰;讲了哪几个故事?

第一件事情在石榴上刻上所有孩子的名字,待石榴成熟再分给孩子们。

第二件事情和一个南方的小姑娘打赌石榴能否在盆里开花结果。

第三件事情最后一次石榴节前父亲临别的嘱托。

板书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情来塑造“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些词句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细致而饱满呢?找1-2句做批注。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自己认定“石榴”这条主线,感知作者是怎么表达了对父亲深切地怀念之情。在字里行间找到体现父亲形象的字、词、句,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点点滴滴,更要学会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学生的不同感知侧面,会找到不同的句子,但学生一般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 伴着音乐导入最后一部分的教学,pps最后一张整个环节到下课再音乐中进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慈爱,童心未泯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命,懂得生活的父亲却永远离开了我们。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的途中因飞机失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消息传来,大家望着那红的似火的果实,望着那不久前被父亲刻上名字的一个个血红的石榴,依然不能相信这个噩耗,依然盼着父亲的归来。/孩子们仿佛听到…生读,看到…生读。

那红的似火的果实谁也没有去摘,谁也不忍去摘,任它…生读。这是为什么呢?生结合课文分析。

而此时,郑尔康先生望着临院的石榴,就会想到旧居,想到父亲,想到父亲的音容笑貌。父亲的影响早已深深的刻入了每个孩子的心中。因此,每当石榴树上又挂满了小红灯笼的时候,曾经得到过他关爱的人们就会更加怀念起郑振铎先生来。正如作者所说的…生配乐齐读我思念他们,思念旧居的…作者连用三个思念,又是为什么呢?

关于父亲的种种往事,像放电影似的一幕幕在眼前映过。作者通过石榴这条主线,把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淋漓精致。

4. 结合课文简介借物抒情,布置小小习作。

5. 布置作业

板书

14 * 石榴又红了

刻名字,分石榴

围绕石榴写了三件事  和小姑娘们打赌  思念父亲

离别时的嘱咐

3、第五册《石榴》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石榴》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时间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这一过程。文章语言优美,在描写石榴花与石榴果时,还运用了比喻与拟人的写作手法,对学生阅读、习作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体会石榴的美及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2、体会用拟人的写法能把石榴写得更生动形象。

3、 品尝一种水果,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体会用拟人的写法能把石榴写得更生动形象,指导用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指导用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石榴》这篇课文,请打开课本 85 页,我们把课题读一次。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 自然段,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石榴在春天长叶,夏天开花,秋天结果。)

3、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是按照石榴的生长顺序来写的,我们在写有关植物的文章时,也应该按照植物的生长顺序来写。

二、研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满了一个个小石榴。那么,小石榴是怎样一天天长大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石榴一天天长大的句子。

1、师相机出示句子:“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

(1)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石榴是慢慢长大,慢慢成熟的。)

(2)全班齐读。

2、那么,哪一句写了石榴果的变化。师相机出示句子:“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1)再请一个同学把这一句话读一次,其它同学找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是 逐渐 最后)我们把这些词读一次。

把这整句话读一读。

(2)出示课件体会石榴颜色的变化:同学们看,这就是石榴果颜色变化的图,它的外皮先是 ,逐渐变得 、 ,最后变成 。

(3)你们看老师能不能把“黄中带红”和“青绿色”换个位置呢?(不能)为什么?(因为植物的生长是有顺序的,说明作者写文章之前是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的,所以作者用上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这也说明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当。)

(4)你们看,石榴果的颜色在变化的过程中,美不美?我们能不能美的把这一句话读一读。齐读。

3、学习两个拟人句。

过渡:熟透的石榴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看,师出示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老师这里有两句话都是写熟透了的石榴的,你们读一读,并说说哪一句话好,为什么?出示句子:

1、熟透了的石榴裂了,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从黄绿色的叶子中露出来。

2、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黄绿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2)为什么说第二句好呢?(第二句把石榴当成人来写) 把事物当成人来写,这种写法叫拟人。

(3)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把石榴当成人来写?( 笑得咧开了嘴 急切地扒开 张望 报告喜讯)

(4)齐读这些词语。

(5)请四个学生上台做下列词语的动作,其它学生跟着做。

笑得咧开了嘴 急切地扒开 张望 报告喜讯

(6)刚才同学们做这些动作时,老师觉得你们非常的活泼可爱,可想而知,作者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加到石榴身上,我们自然而然就觉得石榴是那么的……(活泼可爱) 所以把石榴当成人来写,就把石榴写得…… (更生动形象,有趣活泼,我们不由得对石榴产生了喜爱之情。)

(7)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第二句好?

(8)小结:所以,我们平时写作文时,多用些拟人的句子,就能把意思表达得更生动形象。

(9) 喜欢石榴吗?谁来读读这两句,读出石榴的活泼可爱。

(10)让我们配上音乐,美美的把这段读一读,好吗?

三、研读第四自然段。

过度:同学们看,老师这里带来了一个石榴,我把它的外皮剥开,你们看看里面是什么呢?(板书:看)

1、你看到了什么? (石榴子儿) 那么书上是怎样写石榴子儿的呢?请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石榴子儿的句子。

2、师相机出示句子::“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生齐读。

(1)找出描写石榴子儿的词语,把它画出来。(玛瑙般的子儿 紧偎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2)出示石榴子儿的课件,理解这些词,你觉得石榴子儿怎样?(很美)

(3)从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抓住了石榴子儿的什么来写呢?(师板书:形状和颜色)

(4)你们看,,石榴子儿美不美?谁能把这个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3、这么美的石榴子儿,想吃吗?请两个同学上来尝一尝。(板书:尝) 并说一说是什么味道的。(板书: 味道)

(1)作者是怎样写石榴子儿的味道的?请读读课文中的句子,出示句子::“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2)谁来说说石榴子儿是什么味道的?( 酸溜溜、甜津津的)

(3)作者的感觉怎样?(板书:感觉) ( 清爽无比) 清爽无比又是什么感觉?(凉快、口感好)

(4)你们喜欢吃吗?谁能美美的读读这句话?

把整段话读一读。

四、小结写法,读写结合。

1、师小结写法:作者写石榴子儿时,先观察它的形状和颜色,再品尝它的味道,最后写自己的感觉,我们品尝一种水果时,可以按照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来写。

2、课后练习的第五题要求我们品尝一种水果,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下面是老师仿照第四自然段写了一段品尝香蕉的话,请读一读。

我拿出一个弯弯的黄色的香蕉,掰开薄薄的外皮,就露出米白色的果肉,我闻了闻,好香啊!我轻轻咬了一口,软绵绵,甜滋滋的,真是越吃越想吃。

3、徐老师除了按照作者的写法外,还多加了一项——闻气味,你们写的时候也可以加上这一项。

4、现在正是橘子上市的季节,街上的水果摊上的橘子堆成了小山的,现在请同学们把你带来的橘子拿出来先观察再品尝,然后按照第自然段的写法,把你品尝的经过说一说。

5、交流:请一两个学生上台说,师生按照写法评议。

6、学生动手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4、三上册语文《石榴》教学设计《石榴》教学设计

《石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章主题;

2、学习形神兼备的状物手法;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三、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形神兼备地状物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古往今来,“垂杨”“腊梅”之类的植物历来是文人墨客的笔下宠物,但现代作家郭沫若却对石榴情有独钟,而且还赋予了石榴“夏天的心脏”的美誉。石榴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本节课我们来一睹石榴的风采。

二、 导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感悟作者对石榴的赞美之情;

2、朗读课文,按照“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理清文章层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读文章2——6段,思考问题:

1、作者从石榴的哪些方面表现石榴树的“最可爱”?

2、通过什么方法突出了石榴枝叶的特征?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石榴的花朵?

4、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写石榴的果实?

(三)、精读课文,拓展能力

通过学习石榴的敢于同骄阳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美,你有什么启发和感受,写一写并说一说。

三、 板书设计

爱 石榴 赞

枝叶 花朵 果实

敢于同骄阳斗争毫不示弱的

精神美

颂扬民族的美好情操

表达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石榴》教学设计【2】

目标设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用“先……逐渐……最后……”说一段话。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以及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抓住石榴花的色、形、多,指导朗读。

2、帮助学生了解石榴成熟的过程和石榴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第三自然段最后两个拟人句的理解。

课前准备:

石榴实物,石榴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认真地读了课文,做到了正确、流利,但是这样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感情,细细品味课文,就像真的到了石榴园看到了石榴树一样。

二、理清层次

1、这篇课文介绍了石榴的哪些方面?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

2、板书:花、果

三、学习第二段

1、课文第二节主要写了石榴的花,写得很美。请你自读第二节,看看石榴花美在哪儿?用“——”画下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词。

2、指名回答,相机指导:板书:火红(石榴花的颜色很美,像火那样红,请同学们看,这就是石榴花(实物)颜色多么鲜艳!)

密盛(“密”是什么意思?稠密,一朵花紧挨着一朵花,“盛”是什么意思?旺盛石榴花又多又旺,就是越开越密,越开越盛。)

吹(出示实物):小喇叭一吹就响,石榴花怎么吹也吹不响,为什么课文中说“石榴花正鼓着劲儿在吹呢”?(1、样子有些像;2、石榴花开得很大,花瓣盛开着,就像能吹响一样)吹一首什么歌呢?

3、石榴花真美,它的颜色鲜艳,形状可爱,开得又密又盛,我们要通过朗读,读出它的美。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要读出重音,请同学们先自己练习。

4、点名读:相机指导,小老师范读、练读,指名读。

老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看到了美丽的石榴花。

四、学习第三段

石榴花美,石榴果就更有意思了。

1、出示投影: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齐读)

2、默读第3节,哪一句话写出了石榴成熟的过程?请你用铅笔划下来。

3、板书:先……逐渐……最后……

①作者用上了这些词写出了石榴成熟过程中的颜色变化,这样写很有条理。

②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这个关联词也来说一句话,比如:日出时颜色的变化;春天树木叶子颜色的变化;果实从小到大的变化等等,同位互相说一说。

4、成熟后的石榴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一读。

①这两句话写得太有意思了!作者把石榴当作什么来写?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你瞧,在作者的眼中,石榴是有生命的,像一个可爱的娃娃。石榴它不仅会笑、会动、还会说,这样写能使文章更生动。

②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③指名读,看他读得能让大家都喜爱上这些石榴娃娃吗?

④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要说出好,好在哪儿?(笑得多开心!)不太好,应该怎么读?

⑤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那活泼可爱的石榴娃娃,请看你的两张照片,哪一张石榴笑得咧开的嘴,哪一张笑破了肚皮?(看图)

⑥你们成熟了,你们是怎样扒开叶子张望,怎样向人们报告喜讯的呢?你们做做动作,说一说,同位互相表演一下,现在老师读句子,谁愿意到讲台前表演呢?(提示:“张望”是朝一个方向看吗?是只朝近处看吗?)(告诉大家什么喜讯?……)你的喜讯我听到了。

下面请一位同学把第3小节连起来读一遍,看看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写出石榴成熟的过程的。

五、学习第四段

1、下面我们去摘一个石榴看一看,尝一尝吧!

2、自读第四节,你认为哪些词写得好,请你用笔划下来。

3、讨论交流:什么是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呢?老师剥开一个石榴,你看一看就知道了,石榴子儿有红的,有白的,还亮晶晶的,这就是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4、你尝尝什么味吧!(请两位同学来尝、说)你说得我们都流口水了。

5、请大家有感情地练读第4节,看谁能读得有滋有味。

6、读得真好,老师都流口水了。

六、迁移练习:(出示桔子、香蕉、水蜜桃等水果)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水果,请你选择你最喜爱的一种,欣赏它们各具特色的外形,去品尝它们独特的味道,然后按照《石榴》这一课的写作方法把它写下来。

板书:

16、石榴

花:火红、茂密、吹

果:先逐渐最后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按照石榴的生长过程(即:抽枝、长叶、开花、结果。)来描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同时我认为也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此文结构明朗,详写了石榴的花和果(就这两者而言,果更为突出。)故在教学中重点应把握这两点展开。

第二自然段写了枝条、嫩叶和石榴花,重点写出了花。分别写了花的色:“火红”;花的多:“越开越密”、“越开越盛”;花的形:“小喇叭”。写出了石榴的活泼、美丽,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石榴的美。

第三、四自然段它的果实——石榴。主要写了它的两个方面:

一、课文的第三节,写石榴的成熟过程及它的外形。它的生长过程是:结出小石榴——天天成熟——熟透了;它的外形(随着生长过程而变化):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对熟透了的石榴描写特生动: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此段写出了石榴成熟的欢喜,同时也是作者及农民伯伯内心的喜悦!此外此段也突出了石榴所特有的特征:即成熟后易破皮!

二、课文第四节,写石榴子粒的形态和它滋味。此段学生易于掌握。但有一词“玛瑙”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我们可以找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段另有一重要训练项目——让学生仿写。

5、第六册《石榴》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谜语导入,初识石榴

师:同学们,我们来猜个谜语:一张脸儿圆鼓鼓,挂在枝头红扑扑,天生乐观笑破肚,漏出颗颗玛瑙珠。

生:石榴。

师:猜对了,就是石榴,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生同写。

师:同学们注意“榴”,木字旁,右边是留下的留,留点什么呢?这个点不能丢,真有趣,留下的竟然是刀和田。这个字记住了吗?一边说,一边自己写一写。

生边说边写。

师:谁来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很准确,榴,单独读二声,当他和石组成词语的时候就要读轻声。生齐读。

二、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石榴王国,近距离地去了解它。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读音,读通句子,如果有读不准或者不好读的就多读几遍,然后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石榴呀?

生自由读课文。

1.学习词语,扫清障碍。

师:生字读准了吗?我来考考大家。师出示:酸溜溜 甜津津

生读

师:这两个词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都是叠词。

师: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生:胖乎乎

生:懒洋洋

生:红通通

师:看来大家平时很注意积累。再来看这三个词语,谁想读?出示:火红 青中带黄 红白相间

师:读了这三个词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个词都是写颜色的。

师:还能说出其他表示颜色的词语吗?

生:金黄

生:紫盈盈

生:五颜六色

师:看,这样分类积累,就会积累更多的词语。大家对字词掌握得真不错。

2.整体感知,再识石榴。

师:谁来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石榴?

生:课文介绍了石榴的叶、花、果。

三、细读品赏,悟情体验

1.以画促读,深入文本。

师:同学们已初步感悟了文章内容。先来赏赏叶和花吧!谁来读第2自然段?指名读。

师:结合这段话,老师特意做了一幅画。师出示石榴花的图画(花的数量不多)。

师:你们认为我画得好不好啊?

生:我觉得老师画得挺好的,花的形状真得很像喇叭的样子。

生:我觉得老师的颜色用的好,石榴花火红火红的。

师:感谢同学们的表扬,不过先不要急着下结论,再来读读这一段,仔细读,结合着具体的词语和句子想一想,再做判定。

生默读第2自然段

师:现在说说看,我画的好不好?

生:老师画的有问题,石榴花的数量应该很多,你才画了几朵。

师:哪个句子让你感受到石榴花的数量多了?

生:我从“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这句话中的“满”字能看出石榴花很多,“满”字说明枝头上花很密、很多,不留缝隙,那得多少花呀。

师:这位同学很聪明,他抓住了文中具体的词句,还从“满”这个词中感受到了花的多。像他这样,你又是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花多的?

生:我从“密”和“盛”感受到花多,只有花长得茂盛,长得多才会一朵挨着一朵,密密麻麻。

师:一个密、一个盛,一个满让我认识到了这石榴花的数量的确应该画得再多些。

师出示画面,轻快活泼的音乐声中,画面中的石榴花越来越多,越来越盛。

师:这么多的石榴花,这么热闹的情景,谁愿意读读这段话。

生读第2自然段

2.创境想象,体验情感。

师:像小喇叭一样的石榴花,正鼓着劲地吹呢,怎样就是鼓着劲地吹呀?自己试着表演一下。

生各自表演。

师走到一生面前:这位石榴花先生腮帮子鼓得圆圆的,吹得真卖力,请问你在吹什么曲子呢?

生:我吹的是《运动员进行曲》。

师:石榴家族的运动会,一定很热闹。

师又走到一生面前:这位石榴花小姐,闭着眼睛,一副陶醉的样子,请问你吹得又是什么曲子呀?

生:我吹的是《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石榴也想参加郊游,畅游北海,真有趣!想象着画面,再来读这段话。

生再读第2自然段

师:读得真美,我仿佛看到了一簇簇石榴花竞相开放,仿佛听到了喇叭声此起彼伏,还有那郁郁葱葱的叶子也在使劲地长呀长呀,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场面吗?

生:热闹

生:生机勃勃

生:争奇斗艳

师:的的确确是热闹呀,咱们一起来读,感受石榴园里的热闹。

生齐读第2自然

师:当我们把词语、句子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的时候,书就会读得有滋有味。

3.运用比较,训练语感

师:渐渐的石榴花谢了,可石榴园里的热闹并没有止步,反而因为石榴果实的诞生而越发的不可抵挡。请大家自由读读写果实的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热闹了,就请你把它画下来。

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

师: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热闹了?

生: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红一半黄。

生: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满满的子儿。

师出示“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黄中带红,青中带黄,最后变成一半红一半黄。”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了这句话,老师把它打在屏幕上,请一位同学对着屏幕读一下。

生读,读到黄中带红,青中带黄时停顿了很久。

师:屏幕中的句子有问题吗?

生:书上先写青中带黄,后写黄中带红,屏幕上的正好相反。

师:换一下顺序不行吗?

生:不行,因为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是按石榴成长过程的顺序写的,倒过来就不符合石榴成长事实了。

师:是的,石榴是根据成长的过程而变幻颜色的。它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红,一半黄)。

括号中的词语逐一变红,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回答。

师:这么多颜色,简直就是一场热闹的缤纷色彩时装秀。抓住颜色的变化、运用恰当的词语就能很好地写出石榴的生长特点。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师出示“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满满的子儿。”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的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师:还有不少的同学都找到了这两句话,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热闹了?

生:这些石榴千姿百态,有咧嘴的,有破肚的,有张望的,很热闹。

师:这么多的形态,当然是热闹了。

生:石榴高兴地笑,还在报告消息,干什么的都有,一定很热闹。

师出示“熟透了的石榴裂开了,漏出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从绿黄色的叶子中长了出来。”

师:老师这里也有两句写石榴形态的句子,比较着读一读,你喜欢哪一句?说说理由。

生:我喜欢书上的句子,虽然石榴不会笑,但是让作者这么一写,我好像看到了石榴和我们一样咧着嘴在笑,还好像听到了他们咯咯的笑声。

生:我也喜欢书上的句子,说石榴扒开叶子张望,比写它从叶子中长出来更生动,让我感到石榴好像都迫不及待地要长大,显得很热闹。

师:是呀,把石榴当成娃娃来写,让他咧开嘴,长了肚子,和人一样有了心情,还能张望着报告喜讯,这样写多可爱,多生动,多有趣,语言多美呀。谁愿意读一读呀。

生读第3自然段。

师:石榴园里真热闹,娃娃们忙着传喜讯,此时如果你们就是这娃娃中的一个,熟透了的你正咧开嘴,笑破了肚皮,想象着画面,把自己当成石榴娃娃,谁再来读。

生再读第3自然段。

师: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石榴娃娃还可能兴奋得晃着脑袋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他们还会怎样报告喜讯呢?咱们也试着把石榴当成娃娃说说这个句子。

生:石榴娃娃兴奋地跳着舞蹈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

生:石榴娃娃激动地挥动着双臂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

生:石榴娃娃欢呼跳跃着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

4.联系生活,理解感悟。

师:看到这么可爱的石榴, 谁都会忍不住剥开外皮尝一尝。把手伸进位子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石榴

师:四人一组,把石榴掰开,你们看到了什么?一边观察着,一边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你懂了哪些词?

生:我读懂了“你挨着我,我偎着你”,就是说石榴子挤在一起,很密、很紧。

生:我读懂了“红白相间”,是说有红的、有白的,间隔着。

生:我读懂了“玛瑙一样”……

师:好一个热闹的大家族呀,石榴子不仅外表好看,味道也美,快取几粒尝一尝,怎么样?

生一边吃一边交流

生:味道酸溜溜的。

生:味道甜津津的。

……

师:把我们看到的,把我们品到的,带到文章中,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师:石榴园里,石榴树下,郁郁葱葱的绿叶,竞相开放的花朵,乐观可爱的果实,透亮爽口的子,不管是数量还是形态,无论是颜色还是味道,无时无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热热闹闹的场景,此时让我们再读第一自然段,你觉得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课文的?

生:石榴这么美,这么好吃,我觉得作者挺自豪的。

生:我认为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

师:多么惹人喜爱的石榴呀,作者那么喜爱它,你读后有什么感受啊?

生:我也喜欢石榴了。

师:就让我们和着音乐,把课文再读一遍,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感,也读出我们的喜爱之情。师生配乐诵读全文

师:孩子们,水果多好啊,你最喜爱哪一种?也像作者这样试着从颜色、形态,味道等不同的侧面写一写你最喜爱的水果,也可以把它们当成娃娃,当成人写。

商德远评析:

青岛市实验小学的徐慧颖老师,多次在全国、省、市的阅读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她的课堂教学鲜活、灵动,富有情趣,语文味足,且特色鲜明。

一、通过“以画促读”调动主体参与,突出“主体性”

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文本,并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读书兴趣?徐老师巧妙地运用了“以画促读”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品读了文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了很好教学效果。在理解第二段时,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读出石榴花的特点呢?教师独出心裁地先出示一幅画,让学生结合课文评一评画得如何?这一设计,一下子诱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学生在潜心会文中很快就读懂了文意。然后抓住“满、密、盛”等词语进行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在对话中,通过理解以上语言文字,既对花多、美等特点有了深层的感悟和理解,又品味了语言,体会了用词的准确,训练了语感,同时还引导学生进行了情感体验。整个环节的设计,教师以评画为情境,实现了“以画促读,以评促读,评中感悟,读出内涵”的目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

二、利用“比较策略”引导品赏语言,体现“语文味”

课堂教学中应如何体现语文味?语言文字的训练必不可少。徐老师没有把语文课的工具性上成简单化、程式化、刻板化的纯技术训练。而是巧妙地将工具性的训练与理解文本、进行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出了语文味。

要想很好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而比较就是思维的开始。徐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写“石榴果”一段时,巧妙地两次运用了“比较策略”。第一次是在理解果的颜色特点时,抓住词语进行了比较;第二次是在理解写果的句子时,抓住句子进行了比较。教师先故意出示一个错误的句子,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进行比较、分析、理解,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以及谴词造句的方法。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就能自然而然地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体会用词的准确,懂得如何才能把句子写生动写具体,领悟出方法。同时也明白细致观察和准确描写的重要性,最终达到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在语言文字比较训练中,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了拟人的写法,加深了对石榴果的认识,为学生了解石榴的特点,受到情感熏陶,掌握表达方法,进行方法迁移,打下了基础,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味。

三、通过 “创境、体验”拨动心灵琴弦,彰显“情趣性”

徐老师在整个课堂上运用了“创设情境”、“生活体验”等策略,将课堂变得“鲜活灵动,充满了活力,更浸润着情趣”,彰显出了独特的教学特色。在理解石榴花一段时,她说“这位石榴花先生腮帮子鼓得圆圆的,吹得真卖力,请问你在吹什么曲子呢?”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引领学生进行了情感体验。而在理解石榴果时,她又将理解语言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一边观察、品赏体验,一边与读文联系起来。这样的设计,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生活、生命体验密切联系,把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丰富和提升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拨动了学生心灵和情感的琴弦,引发了学习兴趣,更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学生自始至终兴味盎然,有情有趣。? 

6、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语文百花园六:庆祝六一联欢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准备、表演、评价、练写四个环节,达到课内外的沟通及学科间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运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

2.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精神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师生商量活动内容。

1.孩子们,你们知道再过几天是什么日子吗?(“六一”儿童节)

2.“六一”儿童节是我们的节日,我们举办一个联欢会好吗?

3.请你们自己准备节目,可以自由组合。都想准备哪些节目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指点)

二、课外学生自由组合准备节目。

三、庆祝“六一”联欢会。

1.表演节目:

(1)合唱《快乐的节日》(学生伴奏、伴舞)。

(2)讲故事《一个字》。

(3)讲笑话《写万字》。

(4)配乐古诗联诵。

朗读《早发白帝城》、《华山》;齐唱《春晓》、《风》;

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行》;齐唱《出塞》。

(5)配乐诗朗读《雨后》(并展示配画)。

(6)课本剧《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2.重点评价。

参加了今天的联欢会,我觉得同学们真是多才多艺呀!那我们来评一评,那些同学的节目演得好?你最喜欢哪个节目啊?(自由发言)

一会儿回到教室,我们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四、指导写话。

刚才同学们的节目表演得很精彩,大家看得也都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就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课件出示要求:*什么时间?我们在什么地方开了庆祝“六一”联欢会?

*在联欢会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节目?

*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学生写完以后,指名2—3名学生朗读自己的写话,大家点评。

五、展示交流。

将学生的写话展示在“学习园地”中,大家观看、交流。

7、第三册《红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将自己感悟到的语气读出来,培养朗读能力。 3、练习讲童话故事,学习编童话故事。教学重难点:学会生字词,学习编童话故事。教学方法:游戏法、竞赛法、朗读感悟法。教学准备:制作课件。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童话故事,同学们喜欢学习这样的课文吗? 那我们今天继续学习27课《红蜡烛》。 2、板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自然段。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准字音,学生评价。 3、画出生字词,同桌互相学习,组词、说话。 4、小老师上台教读生字,扩词。教师正音。 5、教师带读生字,学生齐读生字。三、送生字宝宝回家,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齐读生字、指名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 2、游戏巩固生字:火眼金睛游戏、找朋友游戏。 3、学习词语库:1)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理解词义。重点指导“小心翼翼”、“你推我搡”。3)在这一课里你还积累了哪些好词?二、精读、品读课文。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正音。 2、品读课文。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发表见解,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利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指导学生的朗读。如写乌龟和黄鼠狼的表情和动作的句子,教师要抓住他们的动作特征,进行朗读感悟。

第三课时

一、分角色表演课文。二、讲讲《红蜡烛》的故事。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一字开花”游戏。 3、仔细观察生字,发现生字书写的特点。 注意指导:火字旁的书写以及“处”的书写。 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写。 5、进行组词练习。

8、小学语文第三册《红蜡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童话,将自己感悟到的语气读出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 个生字,会写% 个字,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2、利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小动物头饰。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请同学们读读课题———红蜡烛。随即指导生字:蜡烛。怎样记住它们?课件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这个童话讲的什么事呢?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小朋友们借助汉语拼音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1、自主学习。

(1)自己读文,画出本课要认的! 个生字,标出自然段。

(2)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遇到有生字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2、小组学习。

(1)同桌分自然段轮流读课文,互相听、评,注意把课文读正确。

(2)遇到读不准的地方,两人多读几遍。

(3)互相当小老师,出示小卡片检查生字认读。

3、反馈练习。

(1)课件出示! 个生字及词语,指名开火车认读、小组竞赛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书,学生间评价。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朗读感悟,重点突破。

1、抓住人物语言进行朗读感悟。

课件出示猴子的话,指导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体会。

(1)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危险!危险!不能离它太近,会炸的!”

(2)师生评读,读出猴子的心情,并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3)分角色在小组中表演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全班交流评价,要能说出自己为什么这样说,这样演。

2、抓住人物动作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默读自然段,画出描写他们动作的词语,想想什么意思。

(2)自选一个小动物,读出它的表现。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

(3)汇报交流,读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见解。

指导:

小乌龟:“只好、刚刚、再也不敢”读出害怕、胆小。

黄鼠狼:“光绕着花炮转悠,就是不敢去点火。”

野猪:“跑上前去,把那家伙点着了。”感悟野猪非常勇敢。

3、再完整地读读这三个自然段,看看插图,想想别的小动物的动作、表情,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整体感悟。

完整地读读课文,这个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你最喜欢哪个动物呢?

(四)拓展实践,训练想象。

想一想:当大家知道原来是一枝蜡烛后,他们又会说什么呢?

演一演:课下在小组中合作表演,比一比,谁的想象最有新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表演上节课的续编故事,评选最佳表演小组,最佳想象个人。

2、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生词。

(二)学习生字。

1、自主识字:自学会写字,读准字音,观察字形。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2、讨论交流记字方法。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已有知识,根据字的形义特点记字。

同学们可以用旧字加、换偏旁的办法记;也可以根据字的形义特点记;还可以创造自己的方法。

(2)生字找朋友游戏。把字的部件和偏旁拆开,发放到小朋友的手中,听到这个字的读音后,这两个小朋友立即组成相应的生字。

3、词语拓展积累。

(1)找出课文中的词语

(2)拓展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展开小组竞赛)

(3)积累我喜欢的词语:

(三)指导书写。

1、观察本课的生字,按照不同结构特点,给它们排排队。

2、分别观察这些字在田格中的位置,你觉得哪个字、哪一笔不容易写好?

重点指导:爬。注意左边的捺要托住右边的“巴”。

教师再次提示:写好左窄右宽的字,注意写字姿势。

(四)学生试写字头,教师巡视指导。

个别辅导与生生评价结合。

(五)《红蜡烛》多有意思啊,给爸爸妈妈讲一讲。

板书设计

红蜡烛

小心翼翼、你推我搡、一步一步、光转悠……

危险!危险!

静悄悄地发出柔和的亮光———原来是……

9、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课文《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课文《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感受翠鸟的美丽。

2、学习作者按顺序及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理解第

一、二自然段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如“小巧玲珑”等。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这节课(出示图片)它的名字叫翠鸟?(板书:翠鸟 )

2、你知道哪些关于翠鸟的知识呢?(课前资料交流)

(翠鸟又叫叼鱼郎、鱼狗,是我国东南部常见的候鸟,头大体小,嘴长有棱角末端尖锐,常栖息水边的树枝或岩石上……)

(看来大家对翠鸟的了解还真不少,相信你们学了课文后会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字词:

a.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指名2位,开双轨火车,擦去拼音,齐读。) 出示:苇秆 小爪 小巧玲珑 腹部 衬衫

b.谁愿意来读读卡片上的词呀?(出示:红色 橄榄色 翠绿色 浅绿色 赤褐色)

师把卡片放到黑板上,自己读读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呀?(这些词都表示颜色)

这些颜色你都会分辨吗?(出示有颜色的图纸,让学生选择,师标出序号)

过渡:同学们,上课要多读,多听,多想。刚才我们已经读了生字词,现在来听听课文录音,想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哪些知识。

3、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那些知识?

(小结:课文主要从外形、动作、住处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知识。)

过渡:描写翠鸟外形的是哪几个自然段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板书:外形)

二、细读课文,挖掘含义。

过渡:找得真准,这节课我们就来仔仔细细地读读这两段。

(一)学习第一段(投影出示第一段课文)

1、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翠鸟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呀?

2、(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一张细长的嘴)

( 师贴图片)透亮灵活的眼睛,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呢?(炯炯有神,明亮……)

3、这段中有个词概括地写出了翠鸟的外形特点,你发现了吗?(小巧玲珑)

翠鸟的体形很小,身长只有15厘米,相当于大人的拳头那么大,可以停在苇秆上呢。

4、学了这一段,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 ?(小巧,可爱)

你能把翠鸟小巧、可爱的感觉读出来吗?自己读一读,指名,老师觉得如果你能把写翠鸟外形特点的词读好的话,肯定能把翠鸟小巧可爱的感觉读出来。指名,齐读。

过渡:翠鸟的外形除了小巧玲珑,还有什么特点呢?

(二)学习第二段(投影出示第二段)

1、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翠鸟羽毛的鲜艳?(头上、背上、腹部)

2、作者是怎样描写各部分的羽毛的呢?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3、用喜爱、赞美的语气读好2——4句。

4、这3句话与第1句是什么关系?(点明这样的段式叫总分段式。)

三拓展延伸资料提供者:优优

10、第八册第23课《画杨桃》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浙教版第八册第23课《画杨桃》教学设计

余姚市小曹娥镇中心小学 叶建松

教学目标:

一、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体会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

三、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四、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说话。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画杨桃》,读题。(出示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杨桃是什么样子的?)

3、老师准备了一些杨桃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了这些杨桃,你想说什么?还有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接下来就请大家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感受深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谈理解。

3、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集体合作,理解内容。

1、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大家从课文中找一找原因,可以小组合作。

2、交流。

(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位置不同,看到的不同,你能举个例子吗?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4)“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子,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什么是“叮嘱”?谁在什么时候叮嘱过你,叮嘱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爸爸的话的?什么是“想当然”?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想当然”?

3、我老老实实地画,却换来了同学们一阵嘲笑,读读同学们的话。我心里会怎么样?想些什么呢?

4、老师是这样做的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找找。

课件出示: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为什么要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什么是“审视”?你能表演一下“审视”吗?

5、当老师问大家的时候,同学们这样回答,是带着怎样的语气的?(嘲笑)我们读读。

发挥想像,当时我的心理会怎么样?想些什么?

6、(课件出示)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这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怎么会断断续续的呢?他的心理会想些什么?(很惭愧)读一读这段对话。

7、同样一个问题,同学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用上因为……所以)

8、如果你是这位老师,这时你想对你的学生说什么?

9、我们来看一下,“我”的老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生读该自然段。)

什么是“和颜悦色”?用这样的语气读一读。

有没有人对你说过,或你对别人说过“不要……要……”,说一说。

举例子说说什么是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

10、老师的话,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觉得对你有帮助吗?背一背你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话。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谈。课文中共有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谈一谈。你在生活中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吗?有没有这样的事?

2、读。老师学完这篇课文有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出示:

3、编。学生自编学完课文后的一则格言,写在书本插图五角星旁。交流。

4、小结:当别人的想法、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妄下结论,认真分析,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实事求是。

资料提供者:

11、《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第九册)教案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第九册)

一、教学内容: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3课时)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而培养学生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2、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要求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并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难点:学习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中心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审题:亲人指的是谁?

二、介绍时代背景。

1、介绍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美帝唆使李承晚进攻北朝鲜。两天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占我台湾海峡。1950年9月15日,美国入侵朝鲜,并轰炸我安东等地,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进行了近3年,中朝人民浴血奋战,很多志愿军战士光荣牺牲在异国他乡。1953年7月27日签订停战协约。1958年志愿军全部回国。

2、本文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学生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

1、读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生字的方法记清字形。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上下句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出现了几个人物?(划出来)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拼读生字表,纠正读音。

指出音易错字:"暂"(z4n)不读(zh4n);"谊"(y@)不读(y0)。混(h)n)是多音字。多读几遍。

2、拿出生字卡片,读字、词:

指出哪个字字形易错,重点说一说。

暂时 昏倒 情谊 捣米谣 侦察员 混进

区别:谣、瑶、摇。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讨论理解:(或查字典,或结合课文,或结合生活实际。)

4、读一读课后第4题"读读写写",说说"暂时"、"雪中送炭"的意思,并练习用两个词语造句。

5、指名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课文写了三个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

②大娘: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妈妈为救老王而牺牲。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六、朗读全文,读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课题引用的是谁说的话?亲人指谁?课文写了几个亲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那么,我们的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指名三人分别读第

一、

二、三自然段,齐读后三自然段。思考: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集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2、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三、为什么这么恋恋不舍呢?(因为中朝人民在战斗中结下了深情厚谊,而且这种深情厚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从哪儿体现出来的呢?课文列举了几个具体事例。

自己朗读前3个自然段,读后说说三个人分别做了哪些事?(老师板书: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妈妈为救老王而牺牲;挖野菜失去双腿。)

四、朗读课文理解含义。

找出并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划出重点语句。

2、大家讨论,谈自己是从哪句话、哪个重点词语体会到的。

3、投影出示重点句:

(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读这句话;②说说什么叫"雪中送炭"?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③朗读,体会其中感情。

4、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5、总结学法:①默读,划句子;②谈体会;③投影分析重点句;④朗读,体会。

6、按刚才学法学习第2自然段。

投影出示的重点句是:

(2)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什么叫"噩耗"、"同归于尽"?"同归于尽"说明了什么?)

7、按刚才学法学习第3自然段。

投影出示的重点句是:

(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高的代价指什么?(失去双腿,永远残疾。)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反问。)

8、指名3位朗读前3个自然段,读后综合以上所学内容,说说为什么要称"亲人"?(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一同生活,一同战斗,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不惜流血牺牲,因而像"亲人"一样。)

五、老师提示:

是啊,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朝鲜人民称我们志愿军战士为"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为亲人。1958年,志愿军战士要回国了,朝鲜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与志愿军挥泪告别。(看插图)志愿军战士也流着热泪,挥着手说:"再见了,亲人!"多么感人啊!(板书:再见了,亲人)一齐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

1、读后投影出示:

(4)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字在这里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2、朗读训练。

六、朗读全文(有感情朗读),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再说说课文是用哪些材料表达中心的。(三个人物,四件具体事例)

中心:本文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赞美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七、看板书,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分、总)。

八、总结,思考:

你学习本文后,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1.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2.先分述后总结的表达方式。)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复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读后说说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再说说课文是用什么具体事例来表达这个中心的?(参考第2课时板书)[用几个具体事例表达一个中心。]

二、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练笔:想想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然后写一篇短文

要求:要做到有中心,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

1、讨论;列举你周围的同学讲礼貌的小故事。

2、确定中心:赞扬同学们讲文明讲礼貌的风尚。

选材:从众多故事中精选两三个新颖别致、能突出中心的事例。

3、构思后写下来。

▲教学小结: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他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归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留恋,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资料提供者:

12、小学语文第七册22课《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七册22课《观潮》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规律及创新教学的理论,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为师生提供一个创新互动空间,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紧扣教学重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教材为凭借,训练感情朗读。通过录像和POWERPOINT展示,使学生在情景中强化认知,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全文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1、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体会潮的壮观。

2、紧扣重点词句,指导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图、复习导入新课。

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1、请比一比:“观潮”和“天下奇观”的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生回答后,PowerPoint出示板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潮》,PowerPoint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学习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表达方法。

二、欣赏录像,感受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PowerPoint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齐读。激发学生情感,欣赏录像,引入学习课文。

PowerPoint出示学习方法齐读

学习方法: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2、抓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积累。

三、自由学习课文

1、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汇报学习成果。

2、质疑,讨论,解疑。

3、小结,PowerPoint出示板书。

四、精读“潮来时”部分的重点句子

设想: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帮助理解,又帮助记忆。

教法:PowerPoint出示,图句结合,指导品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鼓励学生想象,主动模拟闷雷滚动的声音,并读出隆隆的感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表演沸腾的场面“跳着、叫着、喊着”,指导读出惊喜的感觉,理解“人声鼎沸、沸腾” )

3、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 变粗,横贯江面。(同桌互读,读出激动的心情。)

4、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分组比赛读,读出壮观的感觉。)

5、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个别赛读,读出雄伟气势。教师鼓励,与学生一起鼓掌。)

6、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来。(教师试读,学生评价。)

7、加入自己的表演,入情入景,分男女赛读“潮来时”部分。

8、小结,课件出示练习,反馈学习情况。

五、学习“潮过后”部分

齐读,谈潮过后的景象。PowerPoint出示板书。

六、PowerPoint再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总结全文。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希望把今天学到的方法用到今后的学习当中。

七、拓展练习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仿写飞沙滩的潮,用上课文

的好词佳句。

八、布置作业

1、继续仿写。

2、背诵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

资料提供者:

教学设计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