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20:46:03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路旁的橡树》说课设计及反思
《路旁的橡树》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筑路工人为了保护一棵高高的橡树,经过精心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既保护了橡树又圆满完成筑路计划。表现了人们对花草树木的珍爱,赞扬了筑路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唱响了一曲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赞歌。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对一件寻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作法的描写,感染学生,自然而然的增强环保意识。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见解,弘扬他们的个性,让学生轻松的学习语文。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悟,渗透学习方法,扎根于语言文字,从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景,获取真实地感受,并对文本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谴词造句的,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为教学目标。
一、照片揭题
为了让学生阅读中更快的感悟课文,我在导入课题时,以课件出示一幅缙云县城公路上,一棵古樟树在公路的中间,树四周有围栏,汽车通过时得绕道而行的照片。让学生看了照片后,思考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让学生有这样的感悟,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爱树护树的故事。这样,课文中的故事跟学生的距离就拉近了。原来,环保是这样的深入人心。
原来,我曾经想过杭州修筑上塘路高架桥时发生的故事,两棵有几百年树龄的大樟树正好在路中间,树是砍还是留呢?经过了一年多的论证,最后杭州市政府以四百万元的代价移走了两棵树。想到杭州跟我们的距离比较远,就放弃了这个念头。后来,又想把囿山小学门口路中间的那棵树的照片揭题,可是过去一看,那棵树光秃秃的。不如缙云的香樟树那么枝繁叶茂,一副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第1个问题让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2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主动性。这个环节可不是应景之作,而是对学习课文,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是很有帮助的。原来我设计的问题是这课的阅读提示中提的“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问题设计让三年级的学生摸不着头脑,看来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设计问题时指向性要明显。
这样第一层次的质疑,其实已经实现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从整体上解读了课文的脉络和主要元素。对略读课文来说,粗知是自主深入阅读的基础。
三、检查反馈
在这个环节设计了认读生字词的环节,在备课时,我觉得这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可是,在试讲的过程中,有好几个字的读音学生老出错,看来,在任何时候,字词基础训练都得踏踏实实地抓。
交流思考题让学生集中智慧,后面的教学环节就是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线。把学生提出的简单的问题当场解决,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简要地板书,接下去的再读课文环节就以这些问题为线索。当学生看到自己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特别有成就感。
四、再读课文
这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我紧紧围绕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一、说教材分析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人与橡树和谐共处的感人故事。为了保护这棵高大、粗壮、挺拔的橡树,筑路工人和工程师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最后圆满地完成了施工计划,又完好地保留了者棵粗壮的橡树,体现了人们对环保的高度重视。文章语言质朴无华,反映了人们高尚的行为。基于本文的环保教育意义,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并以一课时来进行教学。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环保启发。
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培养环保意识,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的自己的努力。教学难点是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对一件平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做法的描写。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情感体验法、想象朗读法等教学方法,力图让学生走进文本,探索文字背后的精神世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朗读感悟、放飞想象、移情体验等方法与文本物我同一,在自然的状态下,在想象的推助下感悟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略读课文有别于精读课文的教学,精读是理解,略读是运用。因此,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现将我的设计流程做如下讲解:
(一)图片激情,谈话导入
1、课的伊始,我以这样的谈话方式开场:小朋友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森林旅游!创设这样的语言情境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再课件出示一张张精美的森林图片,其中就包含了几张橡树图片,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图片的看法。这样为学习课文做好一个情感铺垫,初步渗透了环保的意识。
2、接着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橡树的故事。(板书)最后引导学生简短地读题,读准“橡树”的字音。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1、先让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多读几次。默读课文的设计主要为了培养三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默读有助于学生潜心会文,注意力更加集中。默读完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碰到的难读、难懂的字词,然后再请学生说出还不懂的字词,教师板书出来引导学生认读、理解。这里的生字认读环节设计有别于精读课文的集中出示字词,因为略读课文的生字词教学应该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
2、再次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每一次朗读都要有目的性,这次的要求比第一次更高,无形中在考验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默读就是要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搜索有用的信息,把文本语言整理变成自己的语言。
3、快速浏览课文,小组内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这里又设计了一个浏览课文谈看法的环节,主要想让学生及时交流思想、锻炼口才,这样教师从中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形态,好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预设。
(三)聚焦重点,突破难点
谈话过渡:当游客们坐车经过这个地方看到这棵橡树的时候,(简笔画橡树)总会不约而同地发出怎样的赞叹?接着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先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来读这句话,再让学生理解人们为什么这样说。这里我主要抓住“高尚”一词来解决课文的重点,(板书:高尚)以“你从哪儿可以看出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为主线让学生再次去朗读文本,走进文本。这样的设计比较开放,随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而定。教师要随着学生的视角去触摸文本,展开引导。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重点句的时候,主要通过抓重点词和文本空白处来感悟人们高尚的心。
我预设以下几个重点句:
1、第三段: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先出示橡树图片并让学生去朗读句子,读出它的粗壮、结实、挺拔。(板书在树干)同时让学生进行想象和语言训练:这样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除了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还像什么?当学生回答后紧接着就引导学生展开二度想象:假如你就是一名筑路工人,你看到这样的橡树会想些什么呢?这样通过对文本空白处的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的背后,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2、第四段: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这段教学主要抓住“沉默不语”、“长久”、“沉重叹气”等几个词来让学生体会人们高尚的心,并及时在文本空白处让学生放飞想象:工程师此时在想什么?他为什么叹气?让学生再一次走进文字的背后去进一步探索人物灵魂深处的灵动。这里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家附近的环境。如果有这样的一棵橡树会给人们带来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沉淀和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智慧的`碰撞,从而获得新的感悟。结合移情体验后,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世界中体会工人们和工程师的内心挣扎,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影子并与之产生共鸣。这个环节,我主要抓这两处来引导学生感悟人们高尚的心。学生可能还会提出不同的句子,老师就简单地引导感悟一下。最后归纳出本文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板书:和谐相处)
(四)体悟写法,升华情感
这课的难点,我是定为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特殊写法:通过对一件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做法的描写。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培养语文素养。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讨论思考:人们这颗高尚的心,作者是怎么让我们体会到的?可能这样的问题有点难度,三年级的学生对写法的感悟能力比较粗浅,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时给予适当的引导。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环保资料,并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里重在让学生能够内化情感,把对课文的情感体验迁移到自己所查资料中,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课的最后,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抄写自己觉得优美的好词好句;
3、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情。
作业的布置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更是让学生在短暂的童年中有一段难忘、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我们要多一点空间让学生去挖掘,多一点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多一点困难让学生去解决。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本的微型缩影,要力求精美、简约,体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本课板书,我这样设计,以简笔画的形式简化文本,突出主题,体现精神。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有诗意的流淌,更要让课堂生长“冥思力”,引导学生站到文字后面去。只有学会站到文字后面才会真正体悟“母语”的“根”之情怀,才会真正得到心灵的荡涤。另外更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感悟,并使这种感悟升华、超越文本。
《路旁的橡树》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路旁的橡树》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本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护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特别强调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基于以上设计理念,以及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拟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流利课文。
2、自主学习,潜心会文,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3、静心涵咏,读中感悟,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学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以上目标着力反映知识与能力,强调过程与方法,同时,注意本文的价值取向,我想能较好的反映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本文是略读文章,我拟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种高尚的心,联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言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导读法”,“质疑法”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参与,感悟文本,使语文课堂充满自主的气息,探究的.味道。比如以“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的矛盾之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言课与生活与社会相结合的特点。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我预设1课时完成。下面我将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揭题存疑
1、直接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2、引导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这是一颗怎样的橡树?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人们是怎样对待它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棵橡树呢……)
(“疑”是“研”之源。围绕学生质疑的问题来开展阅读研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阅读研究更有意义,也更有情趣。)
(二)、初读初读释疑
1、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难理解的词语。
2、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先自己试着划划找找答案。
3、交流:
1)、提出难懂的词语,互相交流理解。(如:平坦,延伸、沉重、楔子、责备、不约而同等)
2)、交流读文后对刚才所提问题的思考,
板书: 工程师 修路
路旁的橡树
工人们 保树
马蹄形
(这环节的设计是第一层次的质疑和解疑,其实已经实现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从整体上解读了课文的脉络和主要元素。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来说,粗知是自主深入阅读的基础。)
(三)、引发质疑
1、简介本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2、引发读文中的矛盾。
1)、导入:这么一位享有盛誉作家,却在文章中落下了一个“败笔”。
课件出示句子:它像箭一们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师: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的矛盾之处?
学生通过朗读,发现同一句中,出现了“笔直——弯曲”这一矛盾之处,这“只在一个地方”是指什么?
3)师再切入: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这样写呢?
(这一环节,抓课文解读的“矛盾点“切入,用问题推进学生的阅读思辨,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以便更多角度开拓学生的认知空间)
(四)、自主研读,提示文旨,分六步设计:
1、确定研读目标。
它像箭一样笔直,但中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1)、“只在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
2)、为什么“弯曲成马蹄形?”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交流研读体会
3、片断品读4-7自然段。
1)、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品味语感。
A、(1)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活也没对工人们说。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2)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工人们也学生地叹着气。
师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研读,感受工程师和工人们的无奈和犹豫不决,板书:犹豫不决。
B、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说。
引导从这些表情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工程师保护橡树的坚决和义无反顾。板书:义无反顾。
4、创设情境,换位体验
导入:工程师明明知道计划是不可修改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那么做?他想到了些什么呢?你能来真实这个“空白”吗?
出示: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1)、讨论铺垫(想到了橡树的作用,橡树的生命力,想到了……)
2)、试写。
3)、交流。
5、有感情地朗读4-7自然段。
6、小结:作者这样写:“它像……”突出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赞扬了人们为树让路的决心。
(这一环节着力于激活表态的文本,促进师生的创造和拓展,从切入点引出“空白点”,发展点,在比较品味、想象,朗读中实现,从解读文本到超越文本,实现语言文字情怀的共同构建。)
(五)、情境渲染,提升主题
1、课件播放一组人与自然和诣相处,保护环境的图片。
2、最后定格在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说话训练。
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 ),它像箭一样( ),因为这里挺立着( )。
( )(什么人)过往到这里看到( ),( )地赞叹:( )
3、进入情境,主泛交流。
(赞叹筑路人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品质,赞叹他们美丽的心灵,赞叹他们善于思考,巧妙设计,为树让路……
4、师:这么多人事先没商量却见解高度一致,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不约而同)
5、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6、以歌曲《美丽的心灵》结束本课。
一、说教材解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小学汉语文试用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读课。课文通过写筑路工人和工程师为了保护路旁的橡树,想办法把一条本应笔直的公路在橡树生长的地方变成了马蹄形的事,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自觉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美好的心灵。
本课要求2节课完成学习任务,我要讲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要求认读和会写的汉字,理解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正确读课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随即应变的能力。
情感目标:从筑路工人的行为中受到启发,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思。
三、说教法
(1)、联系生活法。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树的作用”,还有乱砍滥伐现象,并说出自己的建议。
(2)、直观演示法。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说学法
合作,讨论学习法。围绕预习卡(一)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并在小组内完成总结,归纳表。这不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及学习积极性。还将学生的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说教学流程
(一)、提问导入,揭题引标
板书“树”后,提出“树有什么作用”,从此引入正题。
(二)、读读议议,完成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明读全文,并提出思考题“你觉得课文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为什么?”然后要求读自己印象深的句子或自然段,并说出理由。此环节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不仅练读了课文,还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2)、通过展示“橡树”引出第三自然段。此环节是要让学生多读课文的重点段,并知道这棵树到底如何,从中体会保留这棵树的意义,还可以从中引出带生字的词语。
(3)、学习汉字
A、分组交流预习卡(一),从中总结共同完成归纳表,最后组长汇报组内的交流学习内容。这样可以检查预习情况,也从互相交流中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B、在组长汇报中,抓住几个重点进行扩展。这样可以突出重点,使学生加速记忆,巩固学习。
C、巩固汉字:枪读汉字,并多组词。(有时间限制)
(三)课外延伸
(1)自由读课文,并准备以“你同不同意筑路工人的决定?
为什么?”为这题组织一个简单的辩论,这样不仅可以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给学生创造机会发表自己的主张,并从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随即应变能力。真是一举多得啊!
(2)观看人们乱砍滥伐的录像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写在黑板上。通过此环节不仅锻炼学生的口语,还增强学生爱护树林,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汉字
2、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最后说一下板书,板书以学生板书为主,这样既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突出课文的主题。
一、说教材
本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护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特别强调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基于以上设计理念,以及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拟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流利课文。
2、自主学习,潜心会文,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3、静心涵咏,读中感悟,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学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以上目标着力反映知识与能力,强调过程与方法,同时,注意本文的价值取向,我想能较好的反映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本文是略读文章,我拟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种高尚的心,联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言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导读法”,“质疑法”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参与,感悟文本,使语文课堂充满自主的气息,探究的味道。比如以“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的矛盾之处?”
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言课与生活与社会相结合的特点。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我预设1课时完成。下面我将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揭题存疑
1、直接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2、引导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这是一颗怎样的橡树?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人们是怎样对待它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棵橡树呢……)
(“疑”是“研”之源。围绕学生质疑的问题来开展阅读研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阅读研究更有意义,也更有情趣。)
(二)、初读初读释疑
1、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难理解的词语。
2、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先自己试着划划找找答案。
3、交流:
1)、提出难懂的词语,互相交流理解。(如:平坦,延伸、沉重、楔子、责备、不约而同等)
2)、交流读文后对刚才所提问题的思考。
板书: 工程师 修路
路旁的橡树
工人们 保树
马蹄形
(这环节的设计是第一层次的质疑和解疑,其实已经实现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从整体上解读了课文的脉络和主要元素。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来说,粗知是自主深入阅读的基础。)
(三)、引发质疑
1、简介本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2、引发读文中的矛盾。
1)、导入:这么一位享有盛誉作家,却在文章中落下了一个“败笔”。
课件出示句子:它像箭一们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师: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的矛盾之处?
学生通过朗读,发现同一句中,出现了“笔直——弯曲”这一矛盾之处,这“只在一个地方”是指什么?
3)师再切入: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这样写呢?
(这一环节,抓课文解读的“矛盾点“切入,用问题推进学生的阅读思辨,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以便更多角度开拓学生的认知空间)
(四)、自主研读,提示文旨,分六步设计:
1、确定研读目标。
它像箭一样笔直,但中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1)、“只在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
2)、为什么“弯曲成马蹄形?”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交流研读体会
3、片断品读4-7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品味语感。
A、(1)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活也没对工人们说。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2)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工人们也学生地叹着气。
师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研读,感受工程师和工人们的无奈和犹豫不决,板书:犹豫不决。
B、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说。
引导从这些表情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工程师保护橡树的坚决和义无反顾。板书:义无反顾。
4、创设情境,换位体验
导入:工程师明明知道计划是不可修改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那么做?他想到了些什么呢?你能来真实这个“空白”吗?
出示: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1)、讨论铺垫(想到了橡树的作用,橡树的生命力,想到了……)
2)、试写。
3)、交流。
5、有感情地朗读4-7自然段。
6、小结:作者这样写:“它像……”突出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赞扬了人们为树让路的决心。
(这一环节着力于激活表态的文本,促进师生的创造和拓展,从切入点引出“空白点”,发展点,在比较品味、想象,朗读中实现,从解读文本到超越文本,实现语言文字情怀的共同构建。)
(五)、情境渲染,提升主题
1、课件播放一组人与自然和诣相处,保护环境的图片。
2、最后定格在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说话训练。
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 ),它像箭一样( ),因为这里挺立着( )。
( )(什么人)过往到这里看到( ),( )地赞叹:( )
3、进入情境,主泛交流。
(赞叹筑路人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品质,赞叹他们美丽的心灵,赞叹他们善于思考,巧妙设计,为树让路……
4、师:这么多人事先没商量却见解高度一致,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不约而同)
5、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6、以歌曲《美丽的心灵》结束本课。
一、说教材分析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人与橡树和谐共处的感人故事。为了保护这棵高大、粗壮、挺拔的橡树,筑路工人和工程师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最后圆满地完成了施工计划,又完好地保留了者棵粗壮的橡树,体现了人们对环保的高度重视。文章语言质朴无华,反映了人们高尚的行为。基于本文的环保教育意义,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并以一课时来进行教学。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环保启发。
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培养环保意识,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的自己的努力。教学难点是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对一件平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做法的描写。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情感体验法、想象朗读法等教学方法,力图让学生走进文本,探索文字背后的精神世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朗读感悟、放飞想象、移情体验等方法与文本物我同一,在自然的状态下,在想象的推助下感悟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略读课文有别于精读课文的教学,精读是理解,略读是运用。因此,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现将我的设计流程做如下讲解:
(一)图片激情,谈话导入
1、课的伊始,我以这样的谈话方式开场:小朋友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森林旅游!创设这样的语言情境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再课件出示一张张精美的森林图片,其中就包含了几张橡树图片,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图片的看法。这样为学习课文做好一个情感铺垫,初步渗透了环保的意识。
2、接着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橡树的故事。(板书)最后引导学生简短地读题,读准“橡树”的字音。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1、先让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多读几次。默读课文的设计主要为了培养三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默读有助于学生潜心会文,注意力更加集中。默读完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碰到的难读、难懂的字词,然后再请学生说出还不懂的字词,教师板书出来引导学生认读、理解。这里的生字认读环节设计有别于精读课文的集中出示字词,因为略读课文的生字词教学应该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
2、再次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每一次朗读都要有目的性,这次的要求比第一次更高,无形中在考验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默读就是要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搜索有用的信息,把文本语言整理变成自己的语言。
3、快速浏览课文,小组内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这里又设计了一个浏览课文谈看法的环节,主要想让学生及时交流思想、锻炼口才,这样教师从中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形态,好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预设。
(三)聚焦重点,突破难点
1、谈话过渡:当游客们坐车经过这个地方看到这棵橡树的时候,(简笔画橡树)总会不约而同地发出怎样的'赞叹?接着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先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来读这句话,再让学生理解人们为什么这样说。这里我主要抓住“高尚”一词来解决课文的重点,(板书:高尚)以“你从哪儿可以看出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为主线让学生再次去朗读文本,走进文本。这样的设计比较开放,随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而定。教师要随着学生的视角去触摸文本,展开引导。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重点句的时候,主要通过抓重点词和文本空白处来感悟人们高尚的心。
我预设以下几个重点句:
1、第三段: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先出示橡树图片并让学生去朗读句子,读出它的粗壮、结实、挺拔。(板书在树干)同时让学生进行想象和语言训练:这样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除了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还像什么?当学生回答后紧接着就引导学生展开二度想象:假如你就是一名筑路工人,你看到这样的橡树会想些什么呢?这样通过对文本空白处的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的背后,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2、第四段: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这段教学主要抓住“沉默不语”、“长久”、“沉重叹气”等几个词来让学生体会人们高尚的心,并及时在文本空白处让学生放飞想象:工程师此时在想什么?他为什么叹气?让学生再一次走进文字的背后去进一步探索人物灵魂深处的灵动。这里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家附近的环境。如果有这样的一棵橡树会给人们带来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沉淀和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智慧的碰撞,从而获得新的感悟。结合移情体验后,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世界中体会工人们和工程师的内心挣扎,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影子并与之产生共鸣。这个环节,我主要抓这两处来引导学生感悟人们高尚的心。学生可能还会提出不同的句子,老师就简单地引导感悟一下。最后归纳出本文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板书:和谐相处)
(四)体悟写法,升华情感
这课的难点,我是定为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特殊写法:通过对一件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做法的描写。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培养语文素养。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讨论思考:人们这颗高尚的心,作者是怎么让我们体会到的?可能这样的问题有点难度,三年级的学生对写法的感悟能力比较粗浅,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时给予适当的引导。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环保资料,并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里重在让学生能够内化情感,把对课文的情感体验迁移到自己所查资料中,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课的最后,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抄写自己觉得优美的好词好句;
3、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情。
作业的布置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更是让学生在短暂的童年中有一段难忘、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我们要多一点空间让学生去挖掘,多一点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多一点困难让学生去解决。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本的微型缩影,要力求精美、简约,体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本课板书,我这样设计,以简笔画的形式简化文本,突出主题,体现精神。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有诗意的流淌,更要让课堂生长“冥思力”,引导学生站到文字后面去。只有学会站到文字后面才会真正体悟“母语”的“根”之情怀,才会真正得到心灵的荡涤。另外更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感悟,并使这种感悟升华、超越文本。
一、说教材:
本组教材紧紧围绕“父母之爱”这一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而《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旁人的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课文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谱写了一曲父子情深的颂歌.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我特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读,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人物的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快速朗读,默读的能力,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领悟父亲心理活动的变化,感悟父爱。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初步感受借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
1、在读中悟情,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四、教学难点:
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们心灵的'巨大冲击。
五、说教法:
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思想与心灵碰撞和交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首先:
1、以读代讲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地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整节课,我让学生通过读,体会父亲心理活动的变化,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有感有悟,在反复诵读、反复叩问中感悟伟大的父爱给父子两人带来的巨大的勇气,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品析词句法——读中感悟父亲的心理活动的变化。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文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34自然段。透过大喊、跪、大哭、猛、坚定、疾步等词,体会父亲从绝望到充满希望的心理变化,从中体验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3.创设情境法:课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让学生在情境对话中,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言行中。
六、说学法:
地震对于学生而言虽说不陌生,但那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的彷徨和恐惧,他们是无法体会的,还有那种因灾祸而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他们也是无法体会的。因此,要想让学生感受到父子间深厚的爱,必须把他们领进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之中,让他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品读文本,再现情景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教材简析:
《狼和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捕杀凶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饥荒、疾病流行。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作者按“平衡--失衡--道理”的思路来构思全篇。平衡--狼鹿共存,自然统一。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小鸟歌唱,鹿群嬉戏,恶狼出没,欢乐与危险同在,进攻与提防并存,组成了自然统一体。失衡--狼被捕杀,灾难降临。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叙写:一是人们组成狩猎队捕杀狼,消灭鹿群的天敌,枪声响了25年,狼被杀掉六千多只;二是鹿群从此大量繁殖,急速增长,造成严重饥荒和疾病流行,结局是森林遭到破坏,鹿群在毁灭。最后得出保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势在必行的道理。
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由事及理,对比分明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对比主要有三组:一是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二是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三是狼鹿异位的对比。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及想象的能力。
3、通过朗读感悟,从人们随意杀狼反而害鹿,破坏森林的事实中懂得事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三、教学思路:
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的主要教学思路是:先从整体入手,再以三组对比为突破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电教手段创造一个声、色、形有机结合地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课文,在一幅幅鲜明画面,一个个具体数据的对比中体验明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在读读、议议、比比中突破重点、难点。让孩子们在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中真正融入课文,明白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学生刚进入课堂,又有这么多人听课难免紧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一是活跃一下气氛,当然更主要的是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说说对狼、鹿、森林、人类的认识,为后面的认知冲突打下伏笔。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原因。
学生已经读过课文,对课文内容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因此在游戏之后,我话锋一转,揭示出课文中的语句,造成其认知上的冲突,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整体感知,对课文所讲述的这一悲剧的原因有所了解。
(在课堂实施上,问题的叙述可能过于繁琐,许多学生在通篇读完之后甚至连问题都忘记了。应表述得简单些,指向更明确一些。)
(三)品读课文,深化领悟。
这是引导学生由文明理的关键。教学设计时,我紧扣三组对比,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一)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丰富的表象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在导入畅谈之后,我按“由图及文,引发思考”的设想,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请同学们看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说一说: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赏读,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由图及文,图文对照,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看来狼的存在,确实对保护森林起了不小的作用。
(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而25年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看得出,同学们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听,他们的朗读声中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还有对25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
(二)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体会和交流。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比较一、三小节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
在鹿群变化的前后比较这一块,我请学生圈出文中关于鹿的变化的数字,思考并交流数字后面的故事。多媒体根据学生回答逐一出示:四千只(活泼美丽)十万只(鹿的王国)四万只(饥饿疾病)八千只(病鹿)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再加入自己的丰富想象,借助媒体展示对鹿群的变化一目了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灾难的严重。)也让学生明白了鹿群的过度繁殖改变了森林。
(在鹿群变化的前后比较这一块,我请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阅读、探索。学生圈出文中关于鹿的变化的数字,思考并交流数字后面的故事。多媒体根据学生回答逐一出示:四千只(活泼美丽)十万只(鹿的王国)四万只(饥饿疾病)八千只(病鹿)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再加入自己的丰富想象,借助媒体展示对鹿群的变化一目了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灾难的严重。)(三)真正的罪魁祸首
由此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水到渠成地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抛出问题,那么导演这一出悲剧的真正罪魁祸首又是谁呢?再请学生自主读文探究答案,明白:原来,人们恨透了狼,大量捕杀狼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也是这出悲剧的真正原因。
(通过一节课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所以文章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主动举手回答的同学能较好地将内部语言外化加以表达,而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更是我应该关注的对象。)
(四)小结课文,拓展深化:
拓展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从课本向相关材料的延伸,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所以最后,我让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相关材料,进一步明白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本课时教学过程中,由于过渡衔接较自然,所以三组对比各有侧重点但又并不孤立,学生探究森林状态的前后巨大变化;鹿群的巨大变化;狼鹿异位根源的热情很高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
另外,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们在动情地朗读中,也始终保持着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他们围绕课文内容,一遍又一遍感受着森林、鹿群的变化,产生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
再有就是在《狼和鹿》这篇课文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又一次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好帮手,老师教学的好帮手,它的运用,避免了老师繁琐地讲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本理念】
1.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2.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教材分析】
本课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因为赶路错过了客店,李时珍与弟子庞宪住在破败的古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收获,并且亲自冒险品尝草药,为了修订好《本草》不顾劳累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口标】
1、知识目标:对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品析赏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会李时珍为编写好《本草》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不怕吃苦的可敬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采用自创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对句子进行的品析赏读。
难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敬精神。
【教法与学法】
《李时珍夜宿古寺》贯穿一个“苦”字,体现“不怕吃苦”四个字,我围绕文中的“苦”和“不怕吃苦”展开教学。我先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教法上我采用了以下形式:
一、找一找——找文中所有的苦。
二、画一画——画出文中“不怕吃苦”的句子。
三、演一演——演出文中人物动作和神态。
四、读一读——读你感彻肺腑的段落。
五、问一问——问你最想知道的问题。
这样五个环节的设计,可以打破传统的半讲半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方法,激发和鼓励学生去找、去画、去演、去说、去读、去提,实现一种新型的、自主的、开放的语文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过程看似“散”其实阅读贯穿始终,整个过程都跳不出教师的这一系列设计中。
一、找一找——找出文中所有的苦。
《李时珍夜宿古寺》全文贯穿一个“苦”字,这个“苦”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本文的核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使一篇原本篇幅较长,内容较分散的课文有了向心力,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
首先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完成找一找的任务,学生开始认真读课文,用红笔记号找出文中的“苦”,在找一找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这样一些句子:l“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2“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过,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3“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此后我相机紧问:你们如何来理解这些句子的?学生便说:“我们是通过找关键词来学习的”。如灰尘、青苔、断垣残壁、蜘蛛网“断垣残壁”“啃”“垒”等词,我让学生用找到的这些词再次来形容李时珍一行人食宿与工作环境恶劣,学生能用“破败”一词来形容古寺,进而描绘出住宿环境的简陋,用“饥餐渴饮”“啃干粮”来描绘生活的困苦,用“晓行夜宿”来描绘路途的艰辛,用“垒桌子”来描绘工作环境的艰苦。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让学生“自由找”,“自己读”,“自觉读”,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自我感悟和理解,将所想所悟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画一画—一画出文不怕吃苦的句子。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乍一看是个苦字,深读精读字里行间跳跃出“不怕吃苦”四个字,但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四个字,还需从全文的内容入手,从关键句人手,从中心句入手,为此我让学生以勾画文不怕吃苦的句子开始,来理解文中蕴含的“不怕吃苦”的精神。让学生开展了四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画出不怕吃苦的句子,完成两个讨论题:1李时珍给你留下的印象。2我想对李时珍说。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我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有的负责整理每个小伙伴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其余的当组员作勾画员。
在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后,我便请学生派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在画一画的过程中学生画到了这个句子:1“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是过夜,比往在家里苦多了。”2“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各小组在与李时珍的对话中,理解了“长年累月”、“奔波”“万民得福”、“为什么吃苦也值得”,结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感受到李时珍是个的以苦为乐,甘于付出的人,学生还对李时珍说了很多充满敬佩的感人的话。最后,我出示了填空练习,让学生将这句话补充完整,并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给予,在交流学习互相吸取。体现了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
三、演一演:--演出文中人物动作和神态。
《李时珍夜宿古寺》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均编写的十分巧妙,语言虽精练但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动作虽有序但能感觉人物的干练、神态里含蓄但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为此我专门设计了让学生演一演的内容并相机出示一组填空题,要求学生参照课文内容进行填空,填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再自创人物的`对话。
当学生经过演前准备后再站到台前进行表演时,学生们互相欣赏、互相评价,情绪十分高昂,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在感受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在模仿人物动作的基础上,将“端详”,“若有所悟”等描写神态的词尽情地表现出来,将自创的对话淋漓尽致地说出来、将文中人物的动作充分地演示出来。这一场面的创设,学生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李时珍的敬业精神,从而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李时珍的高大形象,使指导学生下一阶段有感情的朗读便可水到渠成。
四、读一读——读你感彻肺腑的段落。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故事内容朴素真实,故事情节无秩少宕,描写方法清淡白描,但文中许多感人的话语,感人的段落,读后使人激动不已,读后感觉意味深长、读后耐人发人深省,读后让人感人心肺。这时我让学生自主读学生最感动的段落,并说出因为什么感动,如何表现你的感动?学生采用自读,同桌读,小组读的形式,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了朗读。
这一教学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充分地感情朗读后,升华学生自己的情感,展现自己对李时珍的崇敬之情,学生能将心中的感受读出来,将心中的敬爱说出来,将心中的崇敬喊出来,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和作者获得和谐共振,激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思维。
五、问一问:——问你最想知道的问题
这个环节刚一展开,学生十分感兴趣,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提出了许多问题来问教师,学生提出车时珍冒险尝草值得吗?还问我金银花、胭脂草、刀豆子的药性是什么?我在设计教法时原意是让学生讨论后进行回答,从没想到这些问题学生会要求我来回答,我只好按照学生的要求逐一回答,但学生仍不满意,不断地按照课文中的叙述来修正和修改我的回答。
在“李时珍冒险尝草值得吗”这个问题上,因我的回答不确定,学生可不满意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因为李时珍是为万民造福。有的认为不值得,因为生命是最重要的,没有了生命就什么都没有了,李时珍这样做不值得。针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我没有给出评判,在这个问题上我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学生还把课前收集的有关中草药的药性资料展现出来,满课堂进行游说,推销自己的中药。课堂在学生自主自创、师生互动、开放多元的气氛中接近尾声。
课后反思:本堂课能按照教师设计的五个环节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创设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中,过低的估计了学生的信息收集量,表现在当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时,教师不能运筹帷幄,从容解答,以至于让学生对教师的解答得不到满足。其实,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的信息收集量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所以,我们要做到备教材必须先备学生。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昭示的那样,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融字词句训练于其中,强调朗读感悟以读为本,更好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顺利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本人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有限,在说课中许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说课这个词在农村幼儿园普及也就是近几年的事。记得第一次接触是在20xx年初吧,记得是镇教办组织全镇青年幼师进行一次说课比赛,幼儿园就我和另一位较年轻的老师参加。当时并不明白到底何为说课,因为在农村幼儿园信息比较闭塞,再加之外出学习的机会太少近乎为零,就经验主义认为,幼儿园的活动不外乎设计教案或上课展示吧,作为工作了十多年的我应该没啥问题。
比赛前一天在小吃店吃早饭遇到了小学老师。一贯好学的我就问了她关于说课的事。不问则已,一问倒吓了一跳。“说课不是简单的写教案或上课,说课要求你贯穿理论知识,你的教学方法……”那老师说了许多我都没听进去,唯一的感觉就是“快找一篇说课稿借鉴一下,拜托了。”我这个人的心理素质较差,那时的手忙脚乱就别提了。上完一天的课,我和另一老师去小学找说课稿,仔细研究说课稿的格式,自己揣摩幼儿园的说课稿该怎样写,决定晚上依葫芦画瓢学写一篇先练练手。
阴雨蒙蒙的天气使我的心情明朗不了。坐在比赛的教室里听其他老师的嘀咕使我的紧张缓解了不少,大家都对说课感到陌生,这个新鲜事物在幼儿园还没有发芽。当肖校长写下说课题目《发现》时,我没慌,我想到了前天给孩子们讲故事《三只蝴蝶》时孩子们的发现:课题来源于生活,我按照说课稿的格式设计了语言活动《三只蝴蝶》,写完我长长舒了口气。接下来还要表达自己的说课稿。这下我完全清楚了,说课说课就是先写后说。也许是自己发现的感触,我连说带比划,终于很有感情地结束了说课。猜猜比赛结果?哇!两名选手参加县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我是其中一个。
高兴之余更多的是不轻松。说课到底说什么,我才感知了一个框架,她的灵魂到底如何把握?我不清楚。作为幼儿园的骨干,我只有领悟透了才能带动大家。谁来帮帮我?我常常有这样的一个想法,本科学历,高级职称,在幼儿园工作足够了,只要把我的爱给孩子,没什么难得倒的。每天尽心尽职地做好一切就够了。好象“学习”这个词在我的生活中已疏远了。在农村基层幼儿园没有专家引领,没有名家讲学,再不自我加压,勤奋学习人就会赶不上这个课程改革的趟了。没人能帮,只有自己帮自己!
因为小学里说课比较多,于是我请教了小学的业务校长。我至今清楚地记得他说:“说课并不是什么难事。怎样说好课,关键在于为什么。你为什么设计这节课?你为什么设计这个目标?你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准备?你为什么要尝试这种教学方法?……解决了为什么,你的说课就成功了。”要解决这么多的为什么谈何容易!平时设计一节活动只是自己觉得这个环节好像孩子接受有困难就再改一下,没细想为什么开始孩子不能接受是因为不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还是我的教学方法不当?说课是用科学知识来诠释活动的环节,引领活动的'成功。我恍然大悟。解决为什么的切入口就是理论知识充电。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要求的口号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他进一步指出:“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了意义。”
“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我首先阅读的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了,但从没细细研读。在全国上下都在学习的潮流中我能舍她而弃之吗?纲要中五大领域的内容、目标我烂熟于心,纲要中幼儿的年龄认知水平、能力,教师的教育策略、角色转换等我倒背如流。那时在课堂上为孩子们上课,不管是知识讲授还是指导操作,纲要中的经典都会在脑中闪现“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民主的氛围,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我重拾了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等等,我做了大量的理论卡片。专家的理念真的很好,能拓展我们的思路。这是他们心血的结晶。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结合国情,结合本地、本校、本园的实际情况,来合理的实施新的教育理念。我们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来了解每个孩子,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运用我们的所知所学来制定适合孩子的发展计划。这是我读书后的反思。我要学会用科学的头脑来思考课程问题。那段时间我激情澎湃,我每天翻阅幼教杂志,做笔记,写心得。我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一有什么所思所想就记下来。我并不光是为说课准备了,我觉得我是在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素质了。这时的说课已经跟我毫无芥蒂,心中的理论知识的支撑,眼中孩子世界的缤纷足以让我游刃有余了。
县里的比赛有些威严,全县六十多名选手坐在一个很大的会议室里,包、手机都交上去,每隔十分钟进去一个选手。我记不请我的序号了,只记得上午没轮到我,下午比的。抽签拿题目,是《能干的小手》,很普遍的题目但要设计出新意还要动动脑筋噢。限时写完还要限时表达完。走进说课室时我发现前面坐了一长排的评委。我有些紧张,说课时话语有些颤,但一会就镇定了。我想自己的感觉还好,不能进入前列,也能在中游数数。比赛完我逛了商场,给自己轻松轻松。回到家就接到园长电话说课成绩进入前十名,准备一天去县里现场上课。……
忘不了这个故事,因为它锤炼了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功,记录着我——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之路上的足迹!老师是什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如果土壤营养丰富,你的庄稼就会长得茂盛;如果土壤贫瘠,庄稼就会颗粒无收。为了幼教田野的硕果累累,吾将上下而求索。用敢于创新的自信,迎接新的挑战!坚信明天会更好!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孩子的语言表达不够成熟,缺乏连贯性;孩子们安静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仍需加强等等。总之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与教育,争取做得更好。
大班珠心算说课活动说课稿《9以内的直加》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动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幼儿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幼儿通过玩中学、学中练,感受珠心算活动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反映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幼儿的时间观念,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珠心算说课活动说课稿《9以内的直加》含反思教案吧。
导读:我遵循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将幼儿摆在了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做到“教人以渔”。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拨珠动作。
今天,我为大家提供的是大班珠心算活动《9以内数的直加—+1,+2,+3,+4》,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本次活动的初步构想:
珠心算作为一门新兴的开发人的智慧的科学,正在全国蓬勃发展。目前,我园正在开展幼儿珠心算教学活动,教师们通过活动中的尝试与体验,已非常清楚的认识到:珠心算教学以算盘为媒体教学,把游戏和学习有机的联系起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练、学中玩、玩中会,不仅幼儿感兴趣,家长满意,更能启迪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收到“一科突出,多科受益”的效果,同时,《幼儿园指导纲要》强调,在教育与发展间应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珠心算教学的出发点正是幼儿自我发展(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选择了这一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标有三点:(1)幼儿通过玩中学、学中练,感受珠心算活动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快乐(2)动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幼儿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及创造性思维。(3)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反映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幼儿的时间观念。
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力图体现珠心算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操作性、互动性、主体性和教学活动化的特点。
一、突出了活动的趣味性
《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为乐,注重活动过程”。在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以游戏的口吻引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取盘、握笔、清盘、拨珠等常规活动融于儿歌里,如:在学习珠图这一环节时,我将大拇指比作上珠,其余四指比作下珠,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兴趣高涨;学画珠图时,请幼儿当摄影师,给珠图照相;在练习时,更是用上幼儿喜欢的“送信”“开火车”的游戏,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做中玩,玩中练”,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得到有趣的收益。
二、突出了幼儿学习的主体性
我遵循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将幼儿摆在了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做到“教人以渔”。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拨珠动作。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大胆运用了操作法、演示法、探索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首先,在教学准备中对幼儿进行拨珠练习,让幼儿全盘拨入1,再拨入1……使幼儿熟悉拨珠动作,然后层层深入,让幼儿试拨“1+1”,启发他们说出拨珠动作;通过一拨二复三放这三步曲,利用幼儿好模仿的天性,发展其观察模仿力,教会幼儿正确的拨珠动作,并以此为切入点,由此及彼,大胆探索,寻求规律,从而举一反三的学会“+2,+3,+4”的拨珠动作,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幼儿学的主体性。其次,采用游戏式、竞技式的练习,增强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趣味性,为幼儿今后主动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幼儿终身受益,较好的解决了“幼小衔接的”的问题。
三、多种感官的参与,多元智能的发展
苏联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珠心算教学是一门重过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主要表现在拨珠、画珠图、写数字等身体的操作上。
其次,体现为多种方式的动,通过动耳、动口、动脑、动手、动眼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学习,同时作用,在看看、说说、听听、画画、想想中,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儿童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四、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针对幼儿学得快,忘的快、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自控能力差的年龄特点,开展“闪电读数”、“读、画珠图”等练习,开发幼儿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促进幼儿的记忆力、反应力、有意注意力的发展。针对幼儿喜欢被表扬、被肯定的情感特征,我设计了“记时拨珠”“拨珠接力”等环节,使幼儿能感受到自己一次一次的进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小红珠的发放更是贯穿与活动的始终,更让幼儿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大班珠心算说课活动说课稿《9以内的直加》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动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幼儿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幼儿通过玩中学、学中练,感受珠心算活动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反映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幼儿的时间观念,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珠心算说课活动说课稿《9以内的直加》含反思教案吧。
导读:我遵循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将幼儿摆在了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做到“教人以渔”。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拨珠动作。
今天,我为大家提供的是大班珠心算活动《9以内数的直加—+1,+2,+3,+4》,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本次活动的初步构想:
珠心算作为一门新兴的开发人的智慧的科学,正在全国蓬勃发展。目前,我园正在开展幼儿珠心算教学活动,教师们通过活动中的尝试与体验,已非常清楚的认识到:珠心算教学以算盘为媒体教学,把游戏和学习有机的联系起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练、学中玩、玩中会,不仅幼儿感兴趣,家长满意,更能启迪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收到“一科突出,多科受益”的效果,同时,《幼儿园指导纲要》强调,在教育与发展间应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珠心算教学的出发点正是幼儿自我发展(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选择了这一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标有三点:(1)幼儿通过玩中学、学中练,感受珠心算活动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快乐(2)动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幼儿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及创造性思维。(3)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反映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幼儿的时间观念。
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力图体现珠心算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操作性、互动性、主体性和教学活动化的特点。
一、突出了活动的趣味性
《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为乐,注重活动过程”。在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以游戏的口吻引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取盘、握笔、清盘、拨珠等常规活动融于儿歌里,如:在学习珠图这一环节时,我将大拇指比作上珠,其余四指比作下珠,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兴趣高涨;学画珠图时,请幼儿当摄影师,给珠图照相;在练习时,更是用上幼儿喜欢的“送信”“开火车”的游戏,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做中玩,玩中练”,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得到有趣的.收益。
二、突出了幼儿学习的主体性
我遵循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将幼儿摆在了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做到“教人以渔”。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拨珠动作。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大胆运用了操作法、演示法、探索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首先,在教学准备中对幼儿进行拨珠练习,让幼儿全盘拨入1,再拨入1……使幼儿熟悉拨珠动作,然后层层深入,让幼儿试拨“1+1”,启发他们说出拨珠动作;通过一拨二复三放这三步曲,利用幼儿好模仿的天性,发展其观察模仿力,教会幼儿正确的拨珠动作,并以此为切入点,由此及彼,大胆探索,寻求规律,从而举一反三的学会“+2,+3,+4”的拨珠动作,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幼儿学的主体性。其次,采用游戏式、竞技式的练习,增强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趣味性,为幼儿今后主动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幼儿终身受益,较好的解决了“幼小衔接的”的问题。
三、多种感官的参与,多元智能的发展
苏联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珠心算教学是一门重过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主要表现在拨珠、画珠图、写数字等身体的操作上。
其次,体现为多种方式的动,通过动耳、动口、动脑、动手、动眼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学习,同时作用,在看看、说说、听听、画画、想想中,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儿童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四、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针对幼儿学得快,忘的快、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自控能力差的年龄特点,开展“闪电读数”、“读、画珠图”等练习,开发幼儿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促进幼儿的记忆力、反应力、有意注意力的发展。针对幼儿喜欢被表扬、被肯定的情感特征,我设计了“记时拨珠”“拨珠接力”等环节,使幼儿能感受到自己一次一次的进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小红珠的发放更是贯穿与活动的始终,更让幼儿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1、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我”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感受理解和友好的教育,培养爱国情怀。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认识“摊、奈”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原因,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中国留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的原因,初步了解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难点是感受中外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并懂得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说教学程序设计
本课的`教学,我是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的。
1、激情导入。看短片(奥运会夺金牌的颁奖场面),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板书课题。
【本环节的设计,采用课件引入新课,首先课件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自然引入课文。】
2、初读,整体感知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记事文章的特点,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教会学生归纳类似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与感悟,加深对句子的理解。主要通过朗读来了解“我”在漂流失事后非常困难,急需帮助的处境,并引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通过启发、讨论等方式学习,针对教学的难点,找出面包店老板表情变化的句子,引导学生讨论“面包店老板的态度为什么变化?”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通过“找出文中‘我’的行动和做法让你感动的地方”来减缓问题的坡度,广开言路,弥补个人独立学习的不足,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复读课文,升华感悟。
最后回归课文整体,关心文章中人物的命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并通过幻灯片展示,再次回归课前导入,面对国旗,联系我们的实际说说如何将尊敬爱护国旗落到实处,将热爱祖国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真正的得到思想认识上的提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最大失误是课前准备不充分,MP4的文件以及3GP的文件在学校的多媒体里没能播放,没能达到所预期的效果,更是耽误了进修学校领导的宝贵时间,这是让我觉得特别抱歉的地方,更因领导们的大度原谅而羞愧.
本次研讨课旨在研究如何通过词句教学体会文章的情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这方面的指导,不仅仅让学生理解课文,更教会了他们学习课文的方法,并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总结,点出理解句子的方法,让学生深入体会与理解.然而,这样的指导却如蜻蜓点水,总觉得仍有不足,例如:在开课时设计了字--词--短句的深入,却未达到理解的层次;在抓重点字词理解句子的过程中,只抓未解是一大败笔;在学生体会不足时未能抓住时机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不能体现读中感悟的语文教学之基本.
我想,想要成为一个好教师,是绝对不能耽误课上宝贵的一分一秒,也更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备课更加细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感才是最重要的.
设计思路:
圆和方的物品都是非常贴近幼儿生活的物品,我根据孩子的兴趣及绘本中蕴含的一些信息,设计了这一教案。同时,平常在生活中有的小朋友就会为某个玩具或物品是圆的还是方的争吵,就会又小朋友给老师告状等,对于中班的孩子对圆和方的特征不是非常清楚。所以《圆圆和方方》这个故事,通过探索圆形和方形玩具的不同特点,到阅读故事内容了解更多关于圆和方的东西。
说课反思: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活动设计的起点,又是教育活动设计的终点。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活动目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
活动过程:
一,通过玩圆形和方形玩具,引出主题。
我是采用了:直观法和探索法。让孩子发现圆的问题和方的物体的不同之处,了解他们的特征,首先采用直观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以看物品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视觉,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为我后面的活动服务;然后采用了探索法,通过让幼儿滚一滚,搭一搭,拼一拼,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中发生的事。
二,阅读绘本时我采用了分段欣赏法和提问法。
首先采用提问法是因为能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问题让幼儿将听到的故事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分段欣赏后,老师就会提一个问题引导孩子讲述故事内容,帮组他们理解圆形和方形在生活中的用处,他们各有其优点,在我们生活中是缺一不可的。
活动延伸:幼儿熟悉故事后,老师采用了提升性的问题作为活动结束。
整节课上下来有优点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说说我做的好的地方:首先从老师的教:老师采用了PPT方式很好,整个活动流程是清晰目标明确,每个环节都是有针对性为目标服务。同时,老师的表情和教态都很亲和的,时间是也把握的比较好,并每一个环节都有简单小结。
幼儿在玩圆和方的玩具时很开心,活动开始部分就激发了幼儿兴趣;幼儿同故事也非常认真投入,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幼儿也很积极回答思考,今天中四班幼儿表现很不错。
不足的地方:活动环节二是我的重点解决部分,也是最能体现“语言课”的核心价值。但是老师抛给孩子的问题没有得到很还解决,对于孩子给出的信息老师也不能很好捕捉,所以在每段故事欣赏完后的提问,小结的不是很到位,每一个问题解决的不是很清晰。
设计思路:
圆和方的物品都是非常贴近幼儿生活的物品,我根据孩子的兴趣及绘本中蕴含的一些信息,设计了这一教案。同时,平常在生活中有的小朋友就会为某个玩具或物品是圆的还是方的争吵,就会又小朋友给老师告状等,对于中班的孩子对圆和方的特征不是非常清楚。所以《圆圆和方方》这个故事,通过探索圆形和方形玩具的不同特点,到阅读故事内容了解更多关于圆和方的东西。
说课反思: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活动设计的起点,又是教育活动设计的终点。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活动目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
活动过程:
一,通过玩圆形和方形玩具,引出主题。
我是采用了:直观法和探索法。让孩子发现圆的问题和方的物体的不同之处,了解他们的特征,首先采用直观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以看物品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视觉,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为我后面的活动服务;然后采用了探索法,通过让幼儿滚一滚,搭一搭,拼一拼,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中发生的事。
二,阅读绘本时我采用了分段欣赏法和提问法。
首先采用提问法是因为能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问题让幼儿将听到的'故事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分段欣赏后,老师就会提一个问题引导孩子讲述故事内容,帮组他们理解圆形和方形在生活中的用处,他们各有其优点,在我们生活中是缺一不可的。
活动延伸:幼儿熟悉故事后,老师采用了提升性的问题作为活动结束。
整节课上下来有优点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说说我做的好的地方:首先从老师的教:老师采用了PPT方式很好,整个活动流程是清晰目标明确,每个环节都是有针对性为目标服务。同时,老师的表情和教态都很亲和的,时间是也把握的比较好,并每一个环节都有简单小结。
幼儿在玩圆和方的玩具时很开心,活动开始部分就激发了幼儿兴趣;幼儿同故事也非常认真投入,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幼儿也很积极回答思考,今天中四班幼儿表现很不错。
不足的地方:活动环节二是我的重点解决部分,也是最能体现“语言课”的核心价值。但是老师抛给孩子的问题没有得到很还解决,对于孩子给出的信息老师也不能很好捕捉,所以在每段故事欣赏完后的提问,小结的不是很到位,每一个问题解决的不是很清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幼儿大班的学习内容——排序。排序这部分知识已经安排学习过大小、粗细的教学内容,在这基础上再继续学习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教材要求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进行自主发现其规律特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对教材要求的了解,我拟定了这节课的活动目标为:
(1)过操作活动,学习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继续排序。
(2)提高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及动手能力,感受活动的快乐。
3、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认为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懂得发现按颜色、形
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而教学难点是让幼儿会画出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
二、说教法和学法
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
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遵循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本节课采用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引入法:
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谈话、演小品等情境,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观察法:
活动中通过安排幼儿观察两种范例图,引导幼儿发现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建构知识系统。
3、自主探索法:
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的士制作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思路意图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幼儿学习按大小、精细的规律特征排序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整节课教学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境为主线、活动为梳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小品表演”、“观察图形”、“动手画图”、“制作头饰”等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幼儿的意见,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现象。
(二)教学方案
1、以淡话的形式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小品表演)
2、学习发现有规律的排序。
(1)引导幼儿学习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
出示范例图: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案的排序规律。
(2)完成的排序挂图,与幼儿一起寻找挂图中的排序规律。
(3)幼儿动手操作,按顺序有规律进行继续排序,教师观察、指导。
3、制作头饰
(1)提供材料,让幼儿为自己设计一个头饰,要求幼儿要按一定顺序有规
律的排序。
(2)幼儿动手操作,鼓励幼儿和别人做的不一样。
4、活动延伸
让幼儿用实物,按一定的顺序有规律的排序。
四、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利用小品表演形式导入,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会十分活跃。而且我根据;幼儿的'学习的现实起点,直接了出示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的挂图,然后让幼儿观察寻找图中的规律,顺着幼儿的“学”来“导”,在“导”中让幼儿探究,完成未排完的图形,建立知识表象使幼儿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相信课堂能够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舞台。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幼儿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课中我设计“制作头饰”,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体验和巩固,一定会加深了
幼儿对排序的认识,又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幼儿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的知识,还会培养了幼儿创新的能力。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
一、说教材
1、 知识内容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 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 教学目标
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
三、说学习方法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
“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习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四、说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 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3、通过比较阅读《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让学生做课本P14第二题。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作者以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
二、说学情
大一新生,数控、汽修、物流等专业的学生。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②培养、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展开”为平台,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和个性发展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正确领会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初步领悟“爱”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意象的表现手法。
五、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情景创设法
3、交互式教学法
(因此将教学步骤设置为导入——诵读——讨论——欣赏四个环节。)
六、 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表演试学习法。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建立在互动、对话、共享基础之上的共同赏鉴,师生共同成为学习者,以朗读、探究、品味、抒发为主要方式。
七、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扩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
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 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教师寄语:爱是无私、爱是奉献,但爱更有自尊、更有平等。对中职生而言,爱还有等待。“面对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我们应该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大树,是否已拥有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能够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十五分钟)
附: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