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说课稿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液体蒸发致冷作用说课稿一等奖

液体蒸发致冷作用说课稿一等奖

时间:2023-06-20 13:37:02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液体蒸发致冷作用说课稿一等奖

1、液体蒸发致冷作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知识是建立在学生研究了液体沸腾的条件及特点、液体蒸发条件及影响因素之后,将讨论重点引向蒸发吸热温度变化情况,为今后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础。本部分教学内容有如下特点:一是通过教材“想想做做”和生活实例进行分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二是书中插图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蒸发要吸收热量;

2、知道液体蒸发时有制冷作用

过程方法目标:

3、通过观察和回忆体验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但温度特点不同

情感态度目标:

4、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液体沸腾吸热温度不变,是一个难点,同样,液体蒸发致冷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也是考点,更是教学的重点。关键是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自己得出正确结论,所以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分析上,难点是要使学生准确找到原因,液体蒸发吸热,致使液体和它的依附物温度降低。

(四)教具准备

在实验室里上本节课最好,每小组温度计1支,酒精一小瓶(用胶塞头滴管取用),棉花少许。

二、教法

由于学生对沸腾、蒸发有了理性认识,也具备了一些实验技巧,因此本部分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合理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

这部分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利用讨论法、分析法,去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课题引入:

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是课标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由观察相关插图(P)并提问:人洗完澡后为什么会感到冷?就自然的引入了课题。

(二)目标展示:

口述:液体蒸发吸热还是会放热呢?液体的温度又会怎样变化呢?

板书:液体蒸发时会,液体的温度会。

问题是学习的开始,学生明确了目标以后,才会确定学什么、怎么学。有了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调动体验、探究、实验的积极性。

(三)探究指导:

通过引入、目标展示活动,学生已经有了猜测,并在思考如何验证,教师只是提供一个探究环境,不必过多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四)组织评价:

先由几个小组汇报探究方法和结论,听取学生报告,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准确表述。强调“液体蒸发过程吸收热量,使液体和他的附着物温度降低。”学生可以直接涂酒精在手上感觉,也可以将棉花蘸上酒精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不强求一致,不扼杀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再在目标板书上补上“吸热”,“降低”。

2、蒸发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蒸发快慢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蒸发吸热才能解释一些有关的现象,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都很有用,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这两点知识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往往不能用来解释有关的现象。做好实验,使学生对蒸发吸热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解释现象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不要想当然地回答问题。例如回答扇扇子会感到凉快,不要因为一说凉快就认为是扇扇子能降温,而要运用蒸发吸热降温来解释。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2.知道蒸发吸热利用蒸发降温;

3.会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学习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 引出课题──分组讨论 解决问题──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教师点拨 解疑释惑──创意设计 应用实践──总结评估 交流感受──课后实验 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五、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 引出课题

上课时,教师可以用棉花蘸酒精在黑板上写两个大字(例如:汽化或蒸发),字很快就没有了,同时闻到了酒精味。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分组讨论 解决问题

1.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通过对这个现象的讨论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汽化:液态──气态;

(2)蒸发:只在液体表面缓慢进行的汽化现象;

(3)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3.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蒸发实例;

4.学生继续分组讨论蒸发现象实例:

学生汇报蒸发例子,例如:在晾晒衣服时,不管烈日炎炎,还是阴天,都可以干,只不过是速度不同,一方面强调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同时引出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紧密联系实际,从生活走进物理。

(三)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

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是理解层次,应作为重点讨论,要求学生不仅记住这三个因素是怎样影响蒸发快慢的,而且应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为此,在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首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组讨论、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然后互相交流并且举出实例,不同意的可以反驳;最后学生设计可行性方案以便验证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控制变量法”在以前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在这里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应用到自己的探究中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在充分讨论猜想之后,根据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利用身边的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例如:在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一滴酒精,一组:将其中一滴酒精摊平。二组:对其中一滴加热。三组:对其中一滴酒精扇风。对比总结出蒸发快慢与何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五)教师点拨 解疑释惑

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

这一环节主要是从理论的高度深层次来认识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应该说相对难度较大。可以首先由教师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然后由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影响因素。

在运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之后,教师让学生一个小实验:在同学胳膊上擦一些酒精,考虑如何使酒精尽快蒸发?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想出方法,在进行实验同时会感觉擦酒精处凉,说明蒸发吸热。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拿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玻璃泡外包一层纱布,用滴管滴上酒精,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再对二者扇风,从而得出蒸发吸热的结论。

在得出结论之后,可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推理分析:液体蒸发温度降低──与周围环境有温度差──从周围物体吸热──周围物体放热温度下降──液体蒸发产生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创意设计 应用实践

在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以后,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环节:学生联系实际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致冷。

例如:电冰箱、冷风机致冷;狗夏天吐舌头;夏天用电风扇吹风;天热时往地上洒水……

另外,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例如:喷灌……

第二环节:给学生出一部分创意设计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七)总结评估 交流感受

第一环节:教师对今天学生上课的表现进行正确地评价,及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

第二环节: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谈对本节课的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课后实验 巩固强化

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验证(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液体蒸发吸热有降温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课堂,从物理走向生活。

七、谈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从知识上看并不难,但应给予足够重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充分利用,为此在课堂上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平时有时观察不是很仔细,在课上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体会,最后得出结论,对于训练学生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3、蒸发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蒸发快慢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蒸发吸热才能解释一些有关的现象,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都很有用,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这两点知识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往往不能用来解释有关的现象。做好实验,使学生对蒸发吸热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解释现象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不要想当然地回答问题。例如回答扇扇子会感到凉快,不要因为一说凉快就认为是扇扇子能降温,而要运用蒸发吸热降温来解释。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2.知道蒸发吸热利用蒸发降温;

3.会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学习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引出课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师点拨解疑释惑──创意设计应用实践──总结评估交流感受──课后实验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五、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引出课题

上课时,教师可以用棉花蘸酒精在黑板上写两个大字(例如:汽化或蒸发),字很快就没有了,同时闻到了酒精味。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1.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通过对这个现象的讨论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汽化:液态──气态;

(2)蒸发:只在液体表面缓慢进行的汽化现象;

(3)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3.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蒸发实例;

4.学生继续分组讨论蒸发现象实例:

学生汇报蒸发例子,例如:在晾晒衣服时,不管烈日炎炎,还是阴天,都可以干,只不过是速度不同,一方面强调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同时引出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紧密联系实际,从生活走进物理。

(三)猜想假设设计方案

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是理解层次,应作为重点讨论,要求学生不仅记住这三个因素是怎样影响蒸发快慢的,而且应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为此,在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首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组讨论、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然后互相交流并且举出实例,不同意的可以反驳;最后学生设计可行性方案以便验证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控制变量法”在以前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在这里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应用到自己的探究中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在充分讨论猜想之后,根据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利用身边的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例如:在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一滴酒精,一组:将其中一滴酒精摊平。二组:对其中一滴加热。三组:对其中一滴酒精扇风。对比总结

出蒸发快慢与何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五)教师点拨解疑释惑

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

这一环节主要是从理论的高度深层次来认识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应该说相对难度较大。可以首先由教师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然后由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影响因素。

在运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之后,教师让学生一个小实验:在同学胳膊上擦一些酒精,考虑如何使酒精尽快蒸发?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想出方法,在进行实验同时会感觉擦酒精处凉,说明蒸发吸热。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拿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玻璃泡外包一层纱布,用滴管滴上酒精,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再对二者扇风,从而得出蒸发吸热的结论。

在得出结论之后,可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推理分析:液体蒸发温度降低──与周围环境有温度差──从周围物体吸热──周围物体放热温度下降──液体蒸发产生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创意设计应用实践

在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以后,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环节:学生联系实际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致冷。

例如:电冰箱、冷风机致冷;狗夏天吐舌头;夏天用电风扇吹风;天热时往地上洒水……

另外,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例如:喷灌……

第二环节:给学生出一部分创意设计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七)总结评估交流感受

第一环节:教师对今天学生上课的表现进行正确地评价,及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

第二环节: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谈对本节课的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课后实验巩固强化

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验证(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液体蒸发吸热有降温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课堂,从物理走向生活。

七、谈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从知识上看并不难,但应给予足够重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充分利用,为此在课堂上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平时有时观察不是很仔细,在课上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体会,最后得出结论,对于训练学生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4、蒸发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蒸发快慢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蒸发吸热才能解释一些有关的现象,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都很有用,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这两点知识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往往不能用来解释有关的现象。做好实验,使学生对蒸发吸热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解释现象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不要想当然地回答问题。例如回答扇扇子会感到凉快,不要因为一说凉快就认为是扇扇子能降温,而要运用蒸发吸热降温来解释。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2.知道蒸发吸热利用蒸发降温;

3.会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学习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 引出课题──分组讨论 解决问题──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教师点拨 解疑释惑──创意设计 应用实践──总结评估 交流感受──课后实验 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五、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 引出课题

上课时,教师可以用棉花蘸酒精在黑板上写两个大字(例如:汽化或蒸发),字很快就没有了,同时闻到了酒精味。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分组讨论 解决问题

1.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通过对这个现象的讨论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汽化:液态──气态;

(2)蒸发:只在液体表面缓慢进行的汽化现象;

(3)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3.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蒸发实例;

4.学生继续分组讨论蒸发现象实例:

学生汇报蒸发例子,例如:在晾晒衣服时,不管烈日炎炎,还是阴天,都可以干,只不过是速度不同,一方面强调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同时引出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紧密联系实际,从生活走进物理。

(三)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

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是理解层次,应作为重点讨论,要求学生不仅记住这三个因素是怎样影响蒸发快慢的,而且应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为此,在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首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组讨论、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然后互相交流并且举出实例,不同意的可以反驳;最后学生设计可行性方案以便验证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控制变量法”在以前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在这里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应用到自己的探究中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在充分讨论猜想之后,根据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利用身边的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例如:在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一滴酒精,一组:将其中一滴酒精摊平。二组:对其中一滴加热。三组:对其中一滴酒精扇风。对比总结出蒸发快慢与何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五)教师点拨 解疑释惑

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

这一环节主要是从理论的高度深层次来认识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应该说相对难度较大。可以首先由教师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然后由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影响因素。

在运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之后,教师让学生一个小实验:在同学胳膊上擦一些酒精,考虑如何使酒精尽快蒸发?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想出方法,在进行实验同时会感觉擦酒精处凉,说明蒸发吸热。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拿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玻璃泡外包一层纱布,用滴管滴上酒精,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再对二者扇风,从而得出蒸发吸热的结论。

在得出结论之后,可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推理分析:液体蒸发温度降低──与周围环境有温度差──从周围物体吸热──周围物体放热温度下降──液体蒸发产生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创意设计 应用实践

在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以后,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环节:学生联系实际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致冷。

例如:电冰箱、冷风机致冷;狗夏天吐舌头;夏天用电风扇吹风;天热时往地上洒水……

另外,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例如:喷灌……

第二环节:给学生出一部分创意设计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七)总结评估 交流感受

第一环节:教师对今天学生上课的表现进行正确地评价,及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

第二环节: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谈对本节课的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课后实验 巩固强化

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验证(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液体蒸发吸热有降温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课堂,从物理走向生活。

七、谈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从知识上看并不难,但应给予足够重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充分利用,为此在课堂上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平时有时观察不是很仔细,在课上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体会,最后得出结论,对于训练学生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5、蒸发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知识是建立在学生研究了液体沸腾的条件及特点、液体蒸发条件及影响因素之后,将讨论重点引向蒸发吸热温度变化情况,为今后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础。本部分教学内容有如下特点:一是通过教材“想想做做”和生活实例进行分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二是书中插图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蒸发要吸收热量;

2、知道液体蒸发时有制冷作用

过程方法目标:

3、通过观察和回忆体验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但温度特点不同

情感态度目标:

4、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液体沸腾吸热温度不变,是一个难点,同样,液体蒸发致冷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也是考点,更是教学的重点。关键是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自己得出正确结论,所以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分析上,难点是要使学生准确找到原因,液体蒸发吸热,致使液体和它的依附物温度降低。

(四)教具准备

在实验室里上本节课最好,每小组温度计1支,酒精一小瓶(用胶塞头滴管取用),棉花少许。

二、 教法

由于学生对沸腾、蒸发有了理性认识,也具备了一些实验技巧,因此本部分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合理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 学法指导

这部分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利用讨论法、分析法,去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课题引入:

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是课标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由观察相关插图(P)并提问:人洗完澡后为什么会感到冷?就自然的引入了课题。

(二)目标展示:

口述:液体蒸发吸热还是会放热呢?液体的温度又会怎样变化呢?

板书:液体蒸发时会 ,液体的温度会 。

问题是学习的开始,学生明确了目标以后,才会确定学什么、怎么学。有了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调动体验、探究、实验的积极性。

(三) 探究指导:

通过引入、目标展示活动,学生已经有了猜测,并在思考如何验证,教师只是提供一个探究环境,不必过多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四) 组织评价:

先由几个小组汇报探究方法和结论,听取学生报告,帮助学生正确分析, 准确表述。强调“液体蒸发过程吸收热量,使液体和他的附着物温度降低。”学生可以直接涂酒精在手上感觉,也可以将棉花蘸上酒精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不强求一致,不扼杀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再在目标板书上补上“吸热”,“降低”。

6、《蒸发》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蒸发快慢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蒸发吸热才能解释一些有关的现象,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都很有用,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这两点知识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往往不能用来解释有关的现象。做好实验,使学生对蒸发吸热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解释现象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不要想当然地回答问题。例如回答扇扇子会感到凉快,不要因为一说凉快就认为是扇扇子能降温,而要运用蒸发吸热降温来解释。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2、知道蒸发吸热利用蒸发降温;

3、会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学习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引出课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师点拨解疑释惑──创意设计应用实践──总结评估交流感受──课后实验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7、《蒸发》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知识是建立在学生研究了液体沸腾的条件及特点、液体蒸发条件及影响因素之后,将讨论重点引向蒸发吸热温度变化情况,为今后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础。本部分教学内容有如下特点:一是通过教材“想想做做”和生活实例进行分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二是书中插图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蒸发要吸收热量。

2、知道液体蒸发时有制冷作用。

过程方法目标:

3、通过观察和回忆体验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但温度特点不同。

情感态度目标:

4、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液体沸腾吸热温度不变,是一个难点,同样,液体蒸发致冷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也是考点,更是教学的重点。关键是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自己得出正确结论,所以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分析上,难点是要使学生准确找到原因,液体蒸发吸热,致使液体和它的依附物温度降低。

(四)教具准备

在实验室里上本节课最好,每小组温度计1支,酒精一小瓶(用胶塞头滴管取用),棉花少许。

二、教法

由于学生对沸腾、蒸发有了理性认识,也具备了一些实验技巧,因此本部分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合理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

这部分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利用讨论法、分析法,去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课题引入:

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是课标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由观察相关插图(P)并提问:人洗完澡后为什么会感到冷?就自然的引入了课题。

(二)目标展示:

口述:液体蒸发吸热还是会放热呢?液体的温度又会怎样变化呢?

板书:液体蒸发时会,液体的温度会。

问题是学习的开始,学生明确了目标以后,才会确定学什么、怎么学。有了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调动体验、探究、实验的积极性。

(三)探究指导:

通过引入、目标展示活动,学生已经有了猜测,并在思考如何验证,教师只是提供一个探究环境,不必过多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四)组织评价:

先由几个小组汇报探究方法和结论,听取学生报告,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准确表述。强调“液体蒸发过程吸收热量,使液体和他的附着物温度降低。”学生可以直接涂酒精在手上感觉,也可以将棉花蘸上酒精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不强求一致,不扼杀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再在目标板书上补上“吸热”,“降低”。

8、九年级物理说课稿《蒸发》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2、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出蒸发要吸热的科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的现象。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蒸发现象,并分析出蒸发要吸收热量的科学原理。

3、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能举例说明蒸发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合作能力、绘图能力及分析图表的能力。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引出课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师点拨解疑释惑──创意设计应用实践──总结评估交流感受──课后实验----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五、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六、教学准备:温水、温度计、脱脂棉、纱布、秒表、酒精灯、蒸发皿、滴管等。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①课前教给学生表演小魔术“杯里的水哪去了”:三个相同的纸杯,在一个空杯里先倒入水,然后将这个杯里的水分别倒入其余两个杯里(其中一个杯里塞有棉花,水倒进去后被棉花吸了),结果一个纸杯(空杯)里能倒出水来,另一个塞有棉花的`纸杯则倒不出水来,学生会感到很奇怪,“水跑到哪里去”?揭开谜底,借此问学生,“如果把这块湿棉花放在空气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湿棉花会慢慢变干)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②在黑板上用毛笔蘸着水画“鱼”,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它有什么变化?(这使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视觉体验,体现了科学的真实性。)

③学生观察。提问:“鱼”哪去了?你看到画“鱼”的水跑哪去了?闻到了吗?(由此使学生认识到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的气体。蒸发就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

小结:水在常温状态下,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的现象,叫蒸发。(板书课题)并强调水是慢慢变成水蒸气的,而且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水迹慢慢消失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蒸发的现象。即:在观察中能够想到跑了的水飞到空气中,认识水是在平常的温度下,变成水蒸气跑的,从而为学生建立蒸发的概念。

2、感受蒸发,学习新知。

①自由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蒸发的现象?

学②课件出示:洗澡后感觉发冷,问学问学生“你们在夏天游过泳吗?为什么去游泳?当你从水中上来时,身上会有什么?你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呢?”(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一定难度)

③让学生亲自感受“水的蒸发”:将一只手完全伸进水槽,然后拿出来举起,闭上眼睛,仔细感觉两只手有什么不同?(学生能明显感觉到有水的手会“凉飕飕”)

如果学生提出手感到凉是因为“水凉”,那就给每个组换温水,再次感受一下,这样,学生就会充分认识到手上有水会感到凉与“水温”没有关系。

④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手为什么会觉得凉?”这一问题的看法,学生认识到手上有水就感到凉,水干了就不会凉了,可能与水在蒸发过程中要带走热量有关。

⑤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以常见的游泳后感觉冷的现象为主,并让学生亲身感受“手上有水会感到凉”,自然过渡到用人相当于温度计进行猜想“手从水中刚刚出来时为什么会感觉到冷?”的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水蒸发会降低温度的科学知识,易于学生理解知识。

⑥汇报实验方案,将温度计放入水中,读取水温,再拿出来观察温度计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这时提出“温度计从水中拿出后,液泡的水很少,蒸发现象不明显,怎样能使温度计液泡的水保留的多一些呢,”让学生想到并提出“用棉花或棉纱包住液泡,”这样温度计的液泡水就会多一些,蒸发现象就会明显。

⑦分组实验,实验前提出实验要求,并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让学生根据观察测得的数据完成实验折线统计图。

【通过直观的统计图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水蒸发时会降低温度的性质,还便于学生直观地看到温度的变化,为学生归纳实验结论服务。虽然学生的猜想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但在学生猜想、制作、实验、汇报的学习方式中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⑧汇报实验结果,提问:通过观察这几张实验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1)温度计拿出水面温度下降了,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温度会回升呢?

3)刚才的实验你明白了什么?

⑨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温度计拿出水面后温度会下降,水在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从统计图中,让学生谈发现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蒸发时会降低温度,而且让学生分析温度计的温度为什么会回升,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提升,理解蒸发的概念。

⑩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蒸发吸热,降低温度”这一原理,先让学生说一说,课件展示发烧物理降温、在教室的地上洒水、夏天走在森林里会觉得很凉爽等。

【密切联系生活,使学生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大胆设想,探究加快蒸发的方法。

①比赛:看谁先让黑板上的水蒸发掉。让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比如扇风,将水抹开(增大面积)等。

②拿出湿衣服,让学生说出怎样晾衣服能干得快些?(太阳晒,风吹等)。学生对于“增大蒸发的表面积有可能想不到,现场找两名学生分别晾同一件衣服,看谁的晾法最好,让学生明白将衣服全部展开(增大蒸发的表面积)可以使衣服上的水蒸发得快一些。

③由以上两个活动总结出加快蒸发的方法:温度高、空气流动的快、蒸发表面积大。

[对于进一步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将在第二课时进行]

4、联系生活,实际运用。

①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蒸发快慢的知识,并以课件展示。

②蒸发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课件出示仙人掌和旱田。

5、课堂小结,布置作

业。

小结。

②根据资料卡制作“晴雨计”。

八、谈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从知识上看并不难,但应给予足够重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充分利用,为此在课堂上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平时有时观察不是很仔细,在课上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体会,最后得出结论,对于训练学生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9、九年级物理说课稿《蒸发》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2、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出蒸发要吸热的科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的现象。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蒸发现象,并分析出蒸发要吸收热量的科学原理。

3、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能举例说明蒸发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合作能力、绘图能力及分析图表的能力。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引出课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师点拨解疑释惑──创意设计应用实践──总结评估交流感受──课后实验----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五、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六、教学准备:温水、温度计、脱脂棉、纱布、秒表、酒精灯、蒸发皿、滴管等。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①课前教给学生表演小魔术“杯里的水哪去了”:三个相同的纸杯,在一个空杯里先倒入水,然后将这个杯里的水分别倒入其余两个杯里(其中一个杯里塞有棉花,水倒进去后被棉花吸了),结果一个纸杯(空杯)里能倒出水来,另一个塞有棉花的纸杯则倒不出水来,学生会感到很奇怪,“水跑到哪里去”?揭开谜底,借此问学生,“如果把这块湿棉花放在空气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湿棉花会慢慢变干)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②在黑板上用毛笔蘸着水画“鱼”,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它有什么变化?(这使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视觉体验,体现了科学的真实性。)

③学生观察。提问:“鱼”哪去了?你看到画“鱼”的水跑哪去了?闻到了吗?(由此使学生认识到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的气体。蒸发就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

④小结:水在常温状态下,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的现象,叫蒸发。(板书课题)并强调水是慢慢变成水蒸气的,而且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水迹慢慢消失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蒸发的现象。即:在观察中能够想到跑了的水飞到空气中,认识水是在平常的温度下,变成水蒸气跑的,从而为学生建立蒸发的概念。】

2、感受蒸发,学习新知。

①自由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蒸发的现象?

学②课件出示:洗澡后感觉发冷,问学问学生“你们在夏天游过泳吗?为什么去游泳?当你从水中上来时,身上会有什么?你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呢?”(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一定难度)

③让学生亲自感受“水的蒸发”:将一只手完全伸进水槽,然后拿出来举起,闭上眼睛,仔细感觉两只手有什么不同?(学生能明显感觉到有水的手会“凉飕飕”)

如果学生提出手感到凉是因为“水凉”,那就给每个组换温水,再次感受一下,这样,学生就会充分认识到手上有水会感到凉与“水温”没有关系。

④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手为什么会觉得凉?”这一问题的看法,学生认识到手上有水就感到凉,水干了就不会凉了,可能与水在蒸发过程中要带走热量有关。

⑤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以常见的游泳后感觉冷的现象为主,并让学生亲身感受“手上有水会感到凉”,自然过渡到用人相当于温度计进行猜想“手从水中刚刚出来时为什么会感觉到冷?”的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水蒸发会降低温度的科学知识,易于学生理解知识。】

⑥汇报实验方案,将温度计放入水中,读取水温,再拿出来观察温度计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这时提出“温度计从水中拿出后,液泡的水很少,蒸发现象不明显,怎样能使温度计液泡的水保留的多一些呢,”让学生想到并提出“用棉花或棉纱包住液泡,”这样温度计的液泡水就会多一些,蒸发现象就会明显。

⑦分组实验,实验前提出实验要求,并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让学生根据观察测得的数据完成实验折线统计图。

【通过直观的统计图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水蒸发时会降低温度的性质,还便于学生直观地看到温度的变化,为学生归纳实验结论服务。虽然学生的猜想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但在学生猜想、制作、实验、汇报的学习方式中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⑧汇报实验结果,提问:通过观察这几张实验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1)温度计拿出水面温度下降了,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温度会回升呢?

3)刚才的实验你明白了什么?

⑨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温度计拿出水面后温度会下降,水在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从统计图中,让学生谈发现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蒸发时会降低温度,而且让学生分析温度计的温度为什么会回升,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提升,理解蒸发的`概念。】

⑩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蒸发吸热,降低温度”这一原理,先让学生说一说,课件展示发烧物理降温、在教室的地上洒水、夏天走在森林里会觉得很凉爽等。

【密切联系生活,使学生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大胆设想,探究加快蒸发的方法。

①比赛:看谁先让黑板上的水蒸发掉。让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比如扇风,将水抹开(增大面积)等。

②拿出湿衣服,让学生说出怎样晾衣服能干得快些?(太阳晒,风吹等)。学生对于“增大蒸发的表面积有可能想不到,现场找两名学生分别晾同一件衣服,看谁的晾法最好,让学生明白将衣服全部展开(增大蒸发的表面积)可以使衣服上的水蒸发得快一些。

③由以上两个活动总结出加快蒸发的方法:温度高、空气流动的快、蒸发表面积大。

[对于进一步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将在第二课时进行]

4、联系生活,实际运用。

①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蒸发快慢的知识,并以课件展示。

②蒸发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课件出示仙人掌和旱田。

5、课堂小结,布置作

业。

①小结。

②根据资料卡制作“晴雨计”。

八、谈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从知识上看并不难,但应给予足够重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充分利用,为此在课堂上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平时有时观察不是很仔细,在课上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体会,最后得出结论,对于训练学生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10、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作业与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说这节课。

第一大块、说教材分析

第一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节安排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性活动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因此本节课重要性显而易见。

第二点、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归纳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愉悦

第三点、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放在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因为其中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尽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触,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我将主要用实验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第四点、课时安排

本节安排1课时,因为研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时,只要得到压强与深度、液体密度的定性关系,并不要求定量计算,这样容量就较少,能够用1课时完成。

第五点、教具准备:

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演示用:装满水的薄塑料袋、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U形管压强计、课本图9-11实验装置、水、盐水、盛水的大圆筒

学生用: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两位学生一组)

只有准备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而实验又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求知;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作风。因此选择以上教具。

第二大块、说教学方法:

《学生生存》一书中写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目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新时代,作为教育者,应勇敢地面对改革,自觉完成从重“教法”向重“学法”的转变。教育理论认为,好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智商、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而教师能起到影响作用的是后两个因素。我针对初二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但喜欢看实验、做实验的特点,我准备用多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习惯。同时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实验探究、总结归纳、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第三大块、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艇下潜的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教育专家指出: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斯托克威也曾说过:“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设计以上问题旨在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能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第二步、演示实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请各位评委看投影的五个实验

(1)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学生用手指触及其表面,会感到有压力。

(2)向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缓缓加水,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3)向上端开口、侧面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缓缓加水,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4)将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竖直插入水中,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5)做课本图9-11实验,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这五个实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现象分析其中的道理,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特点。经过这五个实验的分析,学生已经知道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有助于接着提出问题: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要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常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不能毫无依据乱猜。

第三步、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猜想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时要注意使用“控制变量法”,讨论完后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大家互相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能够保持较深的记忆。

方案成熟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老师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在实验前用投影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四点,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1)、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前,应注意U形管两侧的液面不能出现高度差。

(2)、测定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时,一定要使金属盒保持在同一深度处。

(3)、本实验中,在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U形管中两管液面高度的变化;在测定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而转动压强计的探头时,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变。

(4)、玻璃仪器,轻拿轻放,以免打坏。

第四步、各组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派代表汇报。

第五步、老师评价。

老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学生实验、师生对话、结论汇报,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同学们及时给予表扬,一方面是对优秀同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鼓励,能使全体同学都有进步。

第六步、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七步、当堂巩固:内容是实验册第58页“WWW”中的第1、2两题

这两题正好复习了课堂上的实验,及时测验,及时反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大块、说作业与板书设计

第一点、作业设计:课本第68页“WWW”中的第1、2、3三题、自学信息库中的推导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第一题、与生活联系,让学生感受物理无处不在,身边也有许多的物理知识。

第二题、讲述前人做的实验,这个小实验一般人不会相信,不能理解,而学过相关知识的同学能很容易解释,可见学习物理知识很有用处,能解释一些奇怪的现象,也能揭穿社会上一些骗人的小把戏。

第三题、让学生做身边的小实验,使学生感受实验不一定非要在实验室进行,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

前三题都较简单,可满足全体同学的学习需要,布置自学信息库中的`推导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目的是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要。

第二点、板书设计:

二、液体的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4、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作为板书,并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这种形式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11、初中液体压强说课稿

第一大块、说教材分析

第一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节安排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性活动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因此本节课重要性显而易见。

第二点、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归纳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愉悦

第三点、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放在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因为其中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尽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触,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我将主要用实验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第四点、课时安排

本节安排1课时,因为研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时,只要得到压强与深度、液体密度的定性关系,并不要求定量计算,这样容量就较少,能够用1课时完成。

第五点、教具准备:

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演示用:装满水的薄塑料袋、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U形管压强计、课本图9-11实验装置、水、盐水、盛水的大圆筒

学生用: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两位学生一组)

只有准备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而实验又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望;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作风。因此选择以上教具。

第二大块、说教学方法:

《学生生存》一书中写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目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新时代,作为教育者,应勇敢地面对改革,自觉完成从重“教法”向重“学法”的转变。教育理论认为,好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智商、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而教师能起到影响作用的是后两个因素。我针对初二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但喜欢看实验、做实验的特点,我准备用多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习惯。同时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实验探究、总结归纳、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第三大块、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艇下潜的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教育专家指出: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斯托克威也曾说过:“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设计以上问题旨在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能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第二步、演示实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请各位评委看投影的五个实验

(1)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学生用手指触及其表面,会感到有压力。

(2)向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缓缓加水,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3)向上端开口、侧面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缓缓加水,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4)将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竖直插入水中,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5)做课本图9-11实验,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这五个实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现象分析其中的道理,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特点。经过这五个实验的分析,学生已经知道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有助于接着提出问题: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要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常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不能毫无依据乱猜。

第三步、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猜想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时要注意使用“控制变量法”,讨论完后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大家互相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能够保持较深的记忆。

方案成熟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老师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在实验前用投影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四点,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1)、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前,应注意U形管两侧的液面不能出现高度差。

(2)、测定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时,一定要使金属盒保持在同一深度处。

(3)、本实验中,在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U形管中两管液面高度的变化;在测定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而转动压强计的探头时,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变。

(4)、玻璃仪器,轻拿轻放,以免打坏。

第四步、各组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派代表汇报。

第五步、老师评价。

老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学生实验、师生对话、结论汇报,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同学们及时给予表扬,一方面是对优秀同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鼓励,能使全体同学都有进步。

第六步、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七步、当堂巩固:内容是实验册第58页中的第1、2两题

这两题正好复习了课堂上的实验,及时测验,及时反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大块、说作业与板书设计

第一点、作业设计:课本第68页中的第1、2、3三题、自学信息库中的推导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第一题、与生活联系,让学生感受物理无处不在,身边也有许多的物理知识。

第二题、讲述前人做的实验,这个小实验一般人不会相信,不能理解,而学过相关知识的同学能很容易解释,可见学习物理知识很有用处,能解释一些奇怪的现象,也能揭穿社会上一些骗人的小把戏。

第三题、让学生做身边的小实验,使学生感受实验不一定非要在实验室进行,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

前三题都较简单,可满足全体同学的学习需要,布置自学信息库中的推导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目的是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要。

第二点、板书设计:

二、液体的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4、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作为板书,并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这种形式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12、初中液体压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2节。本节主要介绍了液体内部的压强及其大小和应用;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压强和压强的计算,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而本节课作为对压强的进一步深入学习,也为以后继续学习气体压强、流体压强打下很好的基础,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通过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知道了教材特点,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特点。也就是我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已具备了初步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对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已不再陌生,具体操作时,我适当引导即可,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并学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设计实验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通过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乐趣。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要上好一堂课,还要明确分析教学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

【难点】

应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说完了教学重难点,下面我将着重谈谈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向学生们展示生活中一些可以证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现象,由此引出课题。

接下来,我会顺势让学生再例举生活中能体现出液体压强的事例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意图: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很顺利的过渡到了接下来要讲的重点内容。】

探究液体内的压强时,我会做3组演示实验,分别是

1、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2、将水倒入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侧壁开口且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3、把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水中。

【意图:这是本堂课的一个重点,由这个演示实验将引导学生得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这一重要结论。】

接下来在讲如何计算液体压强的大小时,通过同学们的合作学习、不断探究,再结合我的引导,突破难点,从而掌握液体压强公式推导。最后对于液体压强的公式理解我作适当的补充。

至此,本堂课的一大重点就解决了,而依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我将带领学生去探究液体压强在实际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以此加深学生们的记忆并让他们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我会向学生们展示连通器,并引导他们得出连通器的特点,让学生举一反三的列举一些连通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况。

接下来在巩固提升环节,我将让学生观察密度不同液体的压强有何不同。

【意图:这是巩固提升,关键是要让学生运用液体压强的公式去解决实际问题,解释生活现象。这样问题的设置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我将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下部要比上部造得宽一些?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释这一现象。

13、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液体的压强》,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说板书设计等五方面说说这节课,请各位多指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及处理:

教材从液体的流动性和液体有重力出发研究了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重点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利用实验定性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利用物理模型“液柱”从压强的定义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通过例题理解液体压强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是本章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认真做好“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因此,我认为《液体的压强》这节内容划分为两课时教学为宜。第一节课时,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第二节课时,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和三峡船闸的原理。熟练应用液体压强公式并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一节课时的重点是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难点是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2、教学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的能力,学习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用废矿泉水瓶和气球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4、教学准备: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教学课件,准备各种实验器材,多元化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组内自定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

3、演示实验器材:液体底部和侧壁压强演示仪一套、压强计、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

4、学生实验器材:塑料袋、铁钉、废矿泉水瓶、气球、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学生每小组一套)。

二、说教法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由于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说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实验、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液体压强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诸如拦河坝上窄下宽、深水炸弹等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结合课件):

【一、引入新课】(2min)

1、烧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复习:温故知新)

2、如果在烧杯中加入水,水对烧杯底和杯壁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

(说明:在复习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板书课题:14.2液体的压强

3、当问题出现不同意见时,最好的验证方法是什么?(实验)

(说明:解答问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不盲目跟随,用实验验证。虽然学生的想法很多很多,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有的难免有点不着边际,但是老师应当给予适度的评价,切不可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性思维、创造性习惯。)

【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3min)

1、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无压强?

(说明:让学生讨论液体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并亲自动手实验,可用铁钉扎破装水的塑料袋。既锻炼学生的自主设计、动手实验能力,又促进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和建议,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习惯,更是为了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敢于大胆的想象,为解决液体内部压强做个铺垫。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主人,自主设计实验。)

2、其他液体行不?比如盐水。

(说明:设置一个小的问题,就从研究的水转移到普遍的液体上。这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3、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说明: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实验结论,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板书:液体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

【三、反馈练习一】(1min)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

(说明:反馈练习题设计与实验结论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可以考察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情况和知识迁移能力。)

【四、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特点】(12min)

第一环节:课题的提出:刚才探究了液体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无压强呢?试举生活实例说明。到了夏天游泳时,当水到达脖子时,呼吸时会有什么感觉?又说明了什么?

第二环节:猜想和假设:如果有,如何验证呢?将绑着橡皮膜的正方体放入水中。发现上下前后左右都凹下去了。

(说明:从学生生活中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学生顺着教师设置的台阶进行猜想与实验设计。降低难度,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探究。保持探究活动的兴趣和连续性)

第三环节:实验设计:出示压强计,简单解释其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学生设计实验思路,绘制实验表格。

(说明:设计实验是做好实验的前提,可以明确实验目的步骤,优化实验方案,预防实验安全事故发生和应急处置预案。)

第四环节:进行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说明:初中学生往往喜欢做实验,但容易忽视数据记录,数据处理能力尤其薄弱,在此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数据。)

第五环节:分析论证:根据刚才实验,发现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与什么无关?由刚才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是由哪些数据得出的?

板书: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液体压强公式:p=ρg h

第六环节:交流评估: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说明:通过交流评估,分析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思考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完善方案。通过探究实验,落实新课标要求,在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给学生创设出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一进行猜想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论证—交流评估。使学生知道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控制变量法)

【五、反馈练习二】(5min)想想议议1、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2、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

3、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4、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

(说明: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生活、生产和现代军事中的现象入手,引起学生思考。根据规律的有关内容,学生相互讨论、畅所欲言、大量举例。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六、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8min)

1、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我们只要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同时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

2、假设液面下某处有个水平放置的平面,计算这个平面上方液柱对这个平面的压强?设平面在液面下的深度为h,平面的面积为s,引导学生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 h

3、例题解答

(说明:1、从实验探究知道: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密度有关,与方向无关。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在液体中取一段“液柱”,利用压强的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公式,很容易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h。2、公式推导出以后总结方法,进一步从公式理解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3、通过例题理解液体压强公式和单位。)

【七、反馈练习三】(4min)

(说明:1、从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出发,学以致用,利用液体压强公式理解拦河坝设计上窄下宽的道理,通过展示三峡大坝、潜水服、我国研制的深海潜水艇图片,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计反馈练习题,回归课本回归教材)

【八、小结】(2min)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你记住了哪些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什么疑问?

(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归纳总结)

【九、布置作业】(3min)

(说明:1、作业设计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回归课本回归教材。2、课外小实验:用矿泉水瓶和气球自制学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实验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进一步了解认识深水炸弹的应用和原理,拓展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14.2 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的压强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

二、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压强计——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

深度h:同种液体深度增加,压强也增大。

2、因素

密度ρ: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3、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4、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 h

14、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由“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及“连通器”三个问题组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刚学习完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后提出的,由压力和压强的关系引出液体的压强。因此学习本节内容能巩固前内容,让学生懂得除固体产生压强,液体也会产生压强,气体也会产生压强。所以本节是联系前后知识的桥梁,是物理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教学目标: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我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接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愉悦,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三峡船闸”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从理论推导液体压强大小的公式,因为其中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物理模型法)尽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触,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我将主要用分解问题、由浅入深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4、课时安排:本节安排1课时

5、教具准备:

在这节课中,我准备的器材如下:

教具:装满水的薄塑料袋、铁钉、薄膜手套、U形管压强计、盛水的大圆筒、刻度尺。

学具:薄膜手套、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或煤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物理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不易理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记;学生长处是对知识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希望每节物理课都有实验,但不了解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思考问题。加上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对探究的感性经验较少,因此,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这方面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铺设悬念法通过多次设疑,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学生喜欢看实验、做实验的特点,采用教师演示实验法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采用了学生演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利用多媒体演示播放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图片和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学习方法:

学生主要通过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讨论实验方案,在课堂上对探究实验的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与其他同学交流与合作,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五、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你见过活的带鱼吗?潜水艇为什么用厚钢板制成?拦河大坝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的形状?”

这样设计旨在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能很快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2、讲授新课

(1)、复习上节压力和压强的知识,说明固体有压强,那么液体会流动有压强吗?以旧带新。

(2)、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让学生戴上薄膜手套,将手伸入水中不同的深度,感受水对手的压强,明确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

(3)、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个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再用钉子从袋子扎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做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4)、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什么有关:

①首先介绍压强计的使用方法,使学生知道压强计是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学会使用压强计。

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并引导学生讨论用控制变量法制订实验方案,大家相互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③方案成熟后,让两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同时在讲台分别演示探究活动(一组学生用水、另一组学生用盐水或煤油做实验),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

④指导学生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液体的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液体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

⑤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学生实验、对表现优秀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一方面是对优秀同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鼓励,促进全体同学都有进步。

(5)、液体压强的大小:

可以从潜水员潜入海中不同深度,需要不同的装备,引出计算液体在不同深度处的压强,有助于使学生体会学习这一知识的实际意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采用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利用压强的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上的压强相等,只要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压强的大小。如图:设有一水平放置装有液体的圆筒,距液面深h处假设有一水平放置的平面S,要计算平面S受到液体对其竖直向下的压强,可以按下面的步骤思考:

1、这个液柱的体积是多大?V=Sh

2、这个液柱的质量是多少?m=ρV=ρSh

3、这个液柱有多重?对S的压力是多大?F=G=ρgSh

4、平面S受到的压强是多少?P=F/S=ρgh

因此,深度为h处液体各个方向上的压强为:P=ρgh

(6)、引导学生根据公式讨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进一步明确液体的压强与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

(7)、通过课本例题的计算加强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讲解例题时强调:

1、利用公式计算时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2、通过对比计算结果再次明确液体的压强与仅与液体的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

(8)、用所学知识讨论拦河大坝设计上窄下宽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3、课堂小结: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课堂检测: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以下问题:

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使本节课前后呼应。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5、课后作业:p85页3 4题

六、板书设计:

15、初中液体压强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是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压强》,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了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对全章有重要的意义.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说学情

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经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是明显的这一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五、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

接下来我将着重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雪板站在雪地上,让学生观察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穿滑雪板的人不会陷到雪地里面。再举出体型大的骆驼为什么可以在沙漠中行走,而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那么小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以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设计意图】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我将分别演示两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次实验的现象以及试验中有哪些因素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1)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两个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

(2)保持与上一次乙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在小桌上放一个砝码。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说明:上述实验中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板书)并让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P=F/S,单位N/m2。(板书)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有名称:帕斯卡(Pa)(板书),并且1N/m2=1Pa。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最后讲授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板书),我通过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的枕木,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派代表组回答。学生会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说出: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道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我将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一道练习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我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既能让我在第一时间内知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16、液体的压强优秀说课稿

关于液体的压强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液体的压强优秀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及处理:

教材从液体的流动性和液体有重力出发研究了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重点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利用实验定性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利用物理模型“液柱”从压强的定义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通过例题理解液体压强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是本章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认真做好“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因此,我认为《液体的压强》这节内容划分为两课时教学为宜。第一节课时,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第二节课时,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和三峡船闸的原理。熟练应用液体压强公式并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一节课时的重点是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难点是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2、教学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的能力,学习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用废矿泉水瓶和气球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4、教学准备: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教学课件,准备各种实验器材,多元化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组内自定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

3、演示实验器材:液体底部和侧壁压强演示仪一套、压强计、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

4、学生实验器材:塑料袋、铁钉、废矿泉水瓶、气球、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学生每小组一套)。

二、说教法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由于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说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实验、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液体压强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诸如拦河坝上窄下宽、深水炸弹等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引入新课】(2min)

1、烧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 (复习:温故知新)

2、如果在烧杯中加入水,水对烧杯底和杯壁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

(说明:在复习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板书课题:14.2液体的压强

3、当问题出现不同意见时,最好的验证方法是什么?(实验)

(说明:解答问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不盲目跟随,用实验验证。虽然学生的想法很多很多,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有的难免有点不着边际,但是老师应当给予适度的评价,切不可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性思维、创造性习惯。)

【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3min)

1、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无压强?

(说明:让学生讨论液体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并亲自动手实验,可用铁钉扎破装水的塑料袋。既锻炼学生的自主设计、动手实验能力,又促进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和建议,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习惯,更是为了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敢于大胆的想象,为解决液体内部压强做个铺垫。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主人,自主设计实验。)

2、其他液体行不?比如盐水。

(说明:设置一个小的问题,就从研究的水转移到普遍的液体上。这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3、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说明: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实验结论,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板书:液体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

【三、反馈练习一】(1min)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

(说明:反馈练习题设计与实验结论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可以考察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情况和知识迁移能力。)

【四、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特点】(12min)

第一环节:课题的提出:刚才探究了液体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无压强呢?试举生活实例说明。到了夏天游泳时,当水到达脖子时,呼吸时会有什么感觉?又说明了什么?

第二环节:猜想和假设:如果有,如何验证呢? 将绑着橡皮膜的正方体放入水中。发现上下前后左右都凹下去了。

(说明:从学生生活中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学生顺着教师设置的台阶进行猜想与实验设计。降低难度,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探究。保持探究活动的兴趣和连续性)

第三环节:实验设计:出示压强计,简单解释其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学生设计实验思路,绘制实验表格。

(说明:设计实验是做好实验的前提,可以明确实验目的步骤,优化实验方案,预防实验安全事故发生和应急处置预案。)

第四环节:进行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说明:初中学生往往喜欢做实验,但容易忽视数据记录,数据处理能力尤其薄弱,在此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数据。)

第五环节:分析论证:根据刚才实验,发现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什么无关? 由刚才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是由哪些数据得出的?

板书: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液体压强公式:p=ρg h

第六环节:交流评估: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说明:通过交流评估,分析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思考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完善方案。通过探究实验,落实新课标要求,在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给学生创设出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一进行猜想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论证—交流评估。使学生知道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控制变量法)

【五、反馈练习二】(5min)想想议议1、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2、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 3、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4、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

(说明: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生活、生产和现代军事中的现象入手,引起学生思考。根据规律的有关内容,学生相互讨论、畅所欲言、大量举例。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六、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8min)

1、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我们只要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同时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

2、假设液面下某处有个水平放置的平面,计算这个平面上方液柱对这个平面的压强?设平面在液面下的深度为h,平面的面积为s,引导学生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 h

3、例题解答

(说明:1、从实验探究知道: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密度有关,与方向无关。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在液体中取一段“液柱”,利用压强的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公式,很容易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h。2、公式推导出以后总结方法,进一步从公式理解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3、通过例题理解液体压强公式和单位。)

【七、反馈练习三】(4min)

(说明:1、从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出发,学以致用,利用液体压强公式理解拦河坝设计上窄下宽的道理,通过展示三峡大坝、潜水服、我国研制的深海潜水艇图片,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计反馈练习题,回归课本回归教材)

【八、小结】(2min)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你记住了哪些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什么疑问?

(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归纳总结)

【九、布置作业】(3min)

(说明:1、作业设计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回归课本回归教材。2、课外小实验:用矿泉水瓶和气球自制学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实验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进一步了解认识深水炸弹的应用和原理,拓展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 14.2 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的压强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

二、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压强计——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

深度h:同种液体深度增加,压强也增大。

2、因素

密度ρ: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3、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4、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 h

17、《认识液体》说课稿

《认识液体》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认识液体》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三课。

2、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现阶段完成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

《认识液体》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学生已学习了《认识固体》。了解了固体的一些性质,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认识液体。

本课是以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常见性质,引发学生对液体其他性质的认识。在探究液体性质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研究以及运用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实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目标——认识液体。

3、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有性质。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2)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广漠,知道液体的颜色、味道、轻重、流速、表面张力等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快乐。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体验液体轻重、流速、表面张力的性质。

二、说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这样说到:“学生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也有这样的一个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主要依据”。因此,本课为了让学生认识液体的性质,我设计了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等,为学生全面认识液体的多和种性质,提供多种探究方法。在课堂上我主要引导学生以①自主学习,②提出疑问,③实验探究,④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知道表述一种液体只从它的颜色、气味、味道等这些表面性质是不够的,还要从它的形状、轻重、流速、表面张力等多方面、多角度去说,才能说得更加具体、更加全面,通过这一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亲复种标准的基本理论,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我根据这一理念,运用简单易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讨论研究方法——实验验证——得出结论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根据学生在上一课中所学《认识固体》的知识,引出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认识液体》。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猜猜这些常见液体是什么?并说说自己凭什么来判定。我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颜色、透不透明、气味、味道,接着向学生交代这些都是液体具有的特点,在科学上把这些特点叫做性质(板:性质)

这样以旧引新的导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急于了解、认识液体的其他性质。

(二)研究液体的其他性质

这是本课突破重点、难点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好时机。

1、引导学生知道还能从哪些方面去研究液体的性质。

2、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猜测——怎样研究——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各小组一边做实验一边完成表格的填写。

4、各小组汇报实验经过、发现及得出的结论。

(三)全文小结。

通过回顾本堂课所学的有关液体的知识,最后得出要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四、说知识延伸

在本课结束之前我设计了课外延伸这一环节因为知识是无止境的,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就必须不断地去观察、猜测、研究,我让学生回去做实验,把两和睦不同的液体倒放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有趣现象。做好记录下节课来汇报。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明、清晰,能充分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3、认识液体

性质:颜色、气味、味道、透不透明、

味道、轻重、流动快慢、张力

18、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一、说自己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第n号参赛选手**,来自**学校。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二、说课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不能再让外国人说我们中国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难道我们能让这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上好科学课呢?

另外,课标里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六条基本理念,因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解读,我想强调其中一点,那就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探究最重要途径就是实验。所以,在此我郑重说明我的一个观点,也是我本次说课的主题,那就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说说为什么上科学,就要做实验。

三、说教材

《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伸,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重量并没有变化,那变化的只能是体积。由沉变浮,体积应该是变大了,而通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观察,发现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不是非常明显。而我们这一课将通过另一个实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逐渐膨胀。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和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研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了。

四、说目标

通过本课的活动,要让学生得到以下收获:

科学概念(也就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要缩小(4℃以上),我们把水的这种体积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和水一样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探究(也就是过程与方法)方面:

1、引导学生改进和利用实验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等现象。

科学态度(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意识到严格地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是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五、说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水和其它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并能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来达到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的目的。

六、说学生

《科学课程标准》六条基本理念的前两条都是关于学生的.。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解训练更有效。

鉴于以上理念,我们在上课以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情况和科学知识储备情况(前概念)。如果是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以多让他们自己思考和设计,而对于没有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能就要多作指导了。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我班上一共有72人,我就分为12个组,每组六个人,一位组长(即总监督和协调员),两位操作员,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一位记时员(需要计时的实验中,不计时就是观察员)这让每个孩子就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了。

七、说教法

前面已经说到课标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本堂课上,我主要的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另有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等。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则主要是亲自实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汇报评价。

八、说准备

我校很多老师都不愿意上科学课,因为科学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只拿一本书就可以去上课了。不说分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一般都要提一篮子,甚至要请学生帮忙才能去上课,这可见科学课是最需要准备也最难准备的课。如果你不准备,就这样去空讲,那还叫科学课吗?我要把这节实验课上好,我事先就要为我的12个组每组准备一个1000ml的大烧杯,一个烧瓶(最好是平底烧瓶),一个带孔橡胶塞(大小能塞烧瓶口),一根玻璃管(最好插入橡胶塞中),一个水槽,一小瓶红墨水,一根橡皮筋,一支温度计,一瓶酒精。而老师除了要准备一套上面的器材来演示以外,还要准备两到三壶开水,一盒未喝带管的牛奶。

九、说过程

因为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应该先复习联系前一课的内容。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给冷水加热→上浮→膨胀→不明显

那怎样才能明显地观察到水的体积膨胀了呢?

(二)设计实验装置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先指名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口渴了喝牛奶,可一不小心,只轻轻一捏,牛奶就从管里流出来了,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我们能不能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在里面装水(引出烧瓶),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管,让瓶里的水膨胀一点,管里就能明显看到(引出玻璃管),那就这样直接把玻璃管放入烧瓶中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这样要漏水,所以还要用一个橡胶塞,让玻璃管从中间穿过去。结合桌上现有的器材,引导学生得出画出实验装置图。

问学生,水是透明的,方不方便观察,如果不方便,可以怎么力,引导学生想到给水加色(如滴红墨水)。教师把瓶塞塞在装了水的烧瓶口上,注意不要漏水(检查一下)。这时问学生,为了便于后面观察液面有没有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作记号,然后就在玻璃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系橡皮筋),最后放在大烧杯里。

(三)用水做实验

因为老师不示范,可能很多学生在组装器材是会遇到困难甚至产生意外,所以老师先示范了,然后让每组的学生像刚才老师那样把实验器材组装好,放在桌子上。而开水是很烫的,不能让学生自己倒,以免发生意外,所以让学生把组装好的器材放在桌子边上,老师一组一组地加热水,请孩子们观察并记录下来。加热水前让同学们把温度计也放入烧杯中观察,并指导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文字和数字来记录。

(四)交流讨论

实验一段时间后请几个组的汇报员来汇报小组实验的发现和收获。尽可能引导学生说准确,说清楚。(开始不面慢慢上升,然后快速上升,再慢慢上升,后来停止上升,最后慢慢下降。)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那我们能不能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呢?例如:把同一个装置放入甲烧杯中和放入乙烧杯中液面高度不同,那液面上升高的温度应该高些,液面低的温度就该低些,这就非常像我们用来测温度的温度计了。

最后形成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五)用其它液体做实验

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热胀冷缩,水研究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吗?可能很多同学就会提出想研究其它液体,如酒精,牛奶,食用油等。那我们就选择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进行再次实验(每两个组做一种)。

实验之前观察装这些液体的瓶子,为什么没有装满呢?引导学生用本课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液体热胀冷缩需要空间,所以不能装满的结论。那是不是真的这样呢?马上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时烧杯中的热水已经变冷,所以应该倒入水槽中,由老师重新加热水。)

(六)总结

我们做了水、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的实验,它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是不是可以说所有的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那我们应该怎么说呢?(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十、说评价

请同学们自己说说自己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一组学得最好?

说课稿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