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16:51:02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路旁的橡树说课稿一等奖
一、说教材分析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人与橡树和谐共处的感人故事。为了保护这棵高大、粗壮、挺拔的橡树,筑路工人和工程师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最后圆满地完成了施工计划,又完好地保留了者棵粗壮的橡树,体现了人们对环保的高度重视。文章语言质朴无华,反映了人们高尚的行为。基于本文的环保教育意义,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并以一课时来进行教学。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环保启发。
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培养环保意识,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的自己的努力。教学难点是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对一件平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做法的描写。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情感体验法、想象朗读法等教学方法,力图让学生走进文本,探索文字背后的精神世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朗读感悟、放飞想象、移情体验等方法与文本物我同一,在自然的状态下,在想象的推助下感悟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略读课文有别于精读课文的教学,精读是理解,略读是运用。因此,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现将我的设计流程做如下讲解:
(一)图片激情,谈话导入
1、课的伊始,我以这样的谈话方式开场:小朋友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森林旅游!创设这样的语言情境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再课件出示一张张精美的森林图片,其中就包含了几张橡树图片,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图片的看法。这样为学习课文做好一个情感铺垫,初步渗透了环保的意识。
2、接着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橡树的故事。(板书)最后引导学生简短地读题,读准“橡树”的字音。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1、先让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多读几次。默读课文的设计主要为了培养三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默读有助于学生潜心会文,注意力更加集中。默读完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碰到的难读、难懂的字词,然后再请学生说出还不懂的字词,教师板书出来引导学生认读、理解。这里的生字认读环节设计有别于精读课文的集中出示字词,因为略读课文的生字词教学应该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
2、再次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每一次朗读都要有目的性,这次的要求比第一次更高,无形中在考验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默读就是要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搜索有用的信息,把文本语言整理变成自己的语言。
3、快速浏览课文,小组内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这里又设计了一个浏览课文谈看法的环节,主要想让学生及时交流思想、锻炼口才,这样教师从中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形态,好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预设。
(三)聚焦重点,突破难点
1、谈话过渡:当游客们坐车经过这个地方看到这棵橡树的时候,(简笔画橡树)总会不约而同地发出怎样的'赞叹?接着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先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来读这句话,再让学生理解人们为什么这样说。这里我主要抓住“高尚”一词来解决课文的重点,(板书:高尚)以“你从哪儿可以看出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为主线让学生再次去朗读文本,走进文本。这样的设计比较开放,随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而定。教师要随着学生的视角去触摸文本,展开引导。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重点句的时候,主要通过抓重点词和文本空白处来感悟人们高尚的心。
我预设以下几个重点句:
1、第三段: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先出示橡树图片并让学生去朗读句子,读出它的粗壮、结实、挺拔。(板书在树干)同时让学生进行想象和语言训练:这样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除了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还像什么?当学生回答后紧接着就引导学生展开二度想象:假如你就是一名筑路工人,你看到这样的橡树会想些什么呢?这样通过对文本空白处的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的背后,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2、第四段: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这段教学主要抓住“沉默不语”、“长久”、“沉重叹气”等几个词来让学生体会人们高尚的心,并及时在文本空白处让学生放飞想象:工程师此时在想什么?他为什么叹气?让学生再一次走进文字的背后去进一步探索人物灵魂深处的灵动。这里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家附近的环境。如果有这样的一棵橡树会给人们带来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沉淀和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智慧的碰撞,从而获得新的感悟。结合移情体验后,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世界中体会工人们和工程师的内心挣扎,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影子并与之产生共鸣。这个环节,我主要抓这两处来引导学生感悟人们高尚的心。学生可能还会提出不同的句子,老师就简单地引导感悟一下。最后归纳出本文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板书:和谐相处)
(四)体悟写法,升华情感
这课的难点,我是定为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特殊写法:通过对一件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做法的描写。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培养语文素养。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讨论思考:人们这颗高尚的心,作者是怎么让我们体会到的?可能这样的问题有点难度,三年级的学生对写法的感悟能力比较粗浅,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时给予适当的引导。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环保资料,并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里重在让学生能够内化情感,把对课文的情感体验迁移到自己所查资料中,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课的最后,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抄写自己觉得优美的好词好句;
3、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情。
作业的布置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更是让学生在短暂的童年中有一段难忘、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我们要多一点空间让学生去挖掘,多一点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多一点困难让学生去解决。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本的微型缩影,要力求精美、简约,体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本课板书,我这样设计,以简笔画的形式简化文本,突出主题,体现精神。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有诗意的流淌,更要让课堂生长“冥思力”,引导学生站到文字后面去。只有学会站到文字后面才会真正体悟“母语”的“根”之情怀,才会真正得到心灵的荡涤。另外更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感悟,并使这种感悟升华、超越文本。
一、说教材分析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人与橡树和谐共处的感人故事。为了保护这棵高大、粗壮、挺拔的橡树,筑路工人和工程师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最后圆满地完成了施工计划,又完好地保留了者棵粗壮的橡树,体现了人们对环保的高度重视。文章语言质朴无华,反映了人们高尚的行为。基于本文的环保教育意义,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并以一课时来进行教学。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环保启发。
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培养环保意识,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的自己的努力。教学难点是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对一件平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做法的描写。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情感体验法、想象朗读法等教学方法,力图让学生走进文本,探索文字背后的精神世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朗读感悟、放飞想象、移情体验等方法与文本物我同一,在自然的状态下,在想象的推助下感悟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略读课文有别于精读课文的教学,精读是理解,略读是运用。因此,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现将我的设计流程做如下讲解:
(一)图片激情,谈话导入
1、课的伊始,我以这样的谈话方式开场:小朋友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森林旅游!创设这样的语言情境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再课件出示一张张精美的森林图片,其中就包含了几张橡树图片,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图片的看法。这样为学习课文做好一个情感铺垫,初步渗透了环保的意识。
2、接着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橡树的故事。(板书)最后引导学生简短地读题,读准“橡树”的字音。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1、先让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多读几次。默读课文的设计主要为了培养三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默读有助于学生潜心会文,注意力更加集中。默读完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碰到的难读、难懂的字词,然后再请学生说出还不懂的字词,教师板书出来引导学生认读、理解。这里的生字认读环节设计有别于精读课文的集中出示字词,因为略读课文的生字词教学应该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
2、再次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每一次朗读都要有目的性,这次的要求比第一次更高,无形中在考验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默读就是要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搜索有用的信息,把文本语言整理变成自己的语言。
3、快速浏览课文,小组内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这里又设计了一个浏览课文谈看法的环节,主要想让学生及时交流思想、锻炼口才,这样教师从中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形态,好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预设。
(三)聚焦重点,突破难点
谈话过渡:当游客们坐车经过这个地方看到这棵橡树的时候,(简笔画橡树)总会不约而同地发出怎样的赞叹?接着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先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来读这句话,再让学生理解人们为什么这样说。这里我主要抓住“高尚”一词来解决课文的重点,(板书:高尚)以“你从哪儿可以看出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为主线让学生再次去朗读文本,走进文本。这样的设计比较开放,随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而定。教师要随着学生的视角去触摸文本,展开引导。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重点句的时候,主要通过抓重点词和文本空白处来感悟人们高尚的心。
我预设以下几个重点句:
1、第三段: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先出示橡树图片并让学生去朗读句子,读出它的粗壮、结实、挺拔。(板书在树干)同时让学生进行想象和语言训练:这样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除了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还像什么?当学生回答后紧接着就引导学生展开二度想象:假如你就是一名筑路工人,你看到这样的橡树会想些什么呢?这样通过对文本空白处的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的背后,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2、第四段: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这段教学主要抓住“沉默不语”、“长久”、“沉重叹气”等几个词来让学生体会人们高尚的心,并及时在文本空白处让学生放飞想象:工程师此时在想什么?他为什么叹气?让学生再一次走进文字的背后去进一步探索人物灵魂深处的灵动。这里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家附近的环境。如果有这样的一棵橡树会给人们带来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沉淀和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智慧的`碰撞,从而获得新的感悟。结合移情体验后,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世界中体会工人们和工程师的内心挣扎,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影子并与之产生共鸣。这个环节,我主要抓这两处来引导学生感悟人们高尚的心。学生可能还会提出不同的句子,老师就简单地引导感悟一下。最后归纳出本文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板书:和谐相处)
(四)体悟写法,升华情感
这课的难点,我是定为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特殊写法:通过对一件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做法的描写。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培养语文素养。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讨论思考:人们这颗高尚的心,作者是怎么让我们体会到的?可能这样的问题有点难度,三年级的学生对写法的感悟能力比较粗浅,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时给予适当的引导。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环保资料,并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里重在让学生能够内化情感,把对课文的情感体验迁移到自己所查资料中,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课的最后,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抄写自己觉得优美的好词好句;
3、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情。
作业的布置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更是让学生在短暂的童年中有一段难忘、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我们要多一点空间让学生去挖掘,多一点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多一点困难让学生去解决。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本的微型缩影,要力求精美、简约,体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本课板书,我这样设计,以简笔画的形式简化文本,突出主题,体现精神。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有诗意的流淌,更要让课堂生长“冥思力”,引导学生站到文字后面去。只有学会站到文字后面才会真正体悟“母语”的“根”之情怀,才会真正得到心灵的荡涤。另外更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感悟,并使这种感悟升华、超越文本。
《路旁的橡树》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路旁的橡树》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本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护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特别强调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基于以上设计理念,以及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拟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流利课文。
2、自主学习,潜心会文,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3、静心涵咏,读中感悟,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学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以上目标着力反映知识与能力,强调过程与方法,同时,注意本文的价值取向,我想能较好的反映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本文是略读文章,我拟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种高尚的心,联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言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导读法”,“质疑法”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参与,感悟文本,使语文课堂充满自主的气息,探究的.味道。比如以“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的矛盾之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言课与生活与社会相结合的特点。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我预设1课时完成。下面我将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揭题存疑
1、直接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2、引导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这是一颗怎样的橡树?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人们是怎样对待它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棵橡树呢……)
(“疑”是“研”之源。围绕学生质疑的问题来开展阅读研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阅读研究更有意义,也更有情趣。)
(二)、初读初读释疑
1、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难理解的词语。
2、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先自己试着划划找找答案。
3、交流:
1)、提出难懂的词语,互相交流理解。(如:平坦,延伸、沉重、楔子、责备、不约而同等)
2)、交流读文后对刚才所提问题的思考,
板书: 工程师 修路
路旁的橡树
工人们 保树
马蹄形
(这环节的设计是第一层次的质疑和解疑,其实已经实现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从整体上解读了课文的脉络和主要元素。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来说,粗知是自主深入阅读的基础。)
(三)、引发质疑
1、简介本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2、引发读文中的矛盾。
1)、导入:这么一位享有盛誉作家,却在文章中落下了一个“败笔”。
课件出示句子:它像箭一们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师: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的矛盾之处?
学生通过朗读,发现同一句中,出现了“笔直——弯曲”这一矛盾之处,这“只在一个地方”是指什么?
3)师再切入: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这样写呢?
(这一环节,抓课文解读的“矛盾点“切入,用问题推进学生的阅读思辨,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以便更多角度开拓学生的认知空间)
(四)、自主研读,提示文旨,分六步设计:
1、确定研读目标。
它像箭一样笔直,但中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1)、“只在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
2)、为什么“弯曲成马蹄形?”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交流研读体会
3、片断品读4-7自然段。
1)、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品味语感。
A、(1)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活也没对工人们说。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2)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工人们也学生地叹着气。
师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研读,感受工程师和工人们的无奈和犹豫不决,板书:犹豫不决。
B、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说。
引导从这些表情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工程师保护橡树的坚决和义无反顾。板书:义无反顾。
4、创设情境,换位体验
导入:工程师明明知道计划是不可修改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那么做?他想到了些什么呢?你能来真实这个“空白”吗?
出示: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1)、讨论铺垫(想到了橡树的作用,橡树的生命力,想到了……)
2)、试写。
3)、交流。
5、有感情地朗读4-7自然段。
6、小结:作者这样写:“它像……”突出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赞扬了人们为树让路的决心。
(这一环节着力于激活表态的文本,促进师生的创造和拓展,从切入点引出“空白点”,发展点,在比较品味、想象,朗读中实现,从解读文本到超越文本,实现语言文字情怀的共同构建。)
(五)、情境渲染,提升主题
1、课件播放一组人与自然和诣相处,保护环境的图片。
2、最后定格在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说话训练。
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 ),它像箭一样( ),因为这里挺立着( )。
( )(什么人)过往到这里看到( ),( )地赞叹:( )
3、进入情境,主泛交流。
(赞叹筑路人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品质,赞叹他们美丽的心灵,赞叹他们善于思考,巧妙设计,为树让路……
4、师:这么多人事先没商量却见解高度一致,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不约而同)
5、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6、以歌曲《美丽的心灵》结束本课。
一、说教材解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小学汉语文试用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读课。课文通过写筑路工人和工程师为了保护路旁的橡树,想办法把一条本应笔直的公路在橡树生长的地方变成了马蹄形的事,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自觉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美好的心灵。
本课要求2节课完成学习任务,我要讲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要求认读和会写的汉字,理解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正确读课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随即应变的能力。
情感目标:从筑路工人的行为中受到启发,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思。
三、说教法
(1)、联系生活法。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树的作用”,还有乱砍滥伐现象,并说出自己的建议。
(2)、直观演示法。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说学法
合作,讨论学习法。围绕预习卡(一)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并在小组内完成总结,归纳表。这不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及学习积极性。还将学生的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说教学流程
(一)、提问导入,揭题引标
板书“树”后,提出“树有什么作用”,从此引入正题。
(二)、读读议议,完成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明读全文,并提出思考题“你觉得课文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为什么?”然后要求读自己印象深的句子或自然段,并说出理由。此环节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不仅练读了课文,还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2)、通过展示“橡树”引出第三自然段。此环节是要让学生多读课文的重点段,并知道这棵树到底如何,从中体会保留这棵树的意义,还可以从中引出带生字的词语。
(3)、学习汉字
A、分组交流预习卡(一),从中总结共同完成归纳表,最后组长汇报组内的交流学习内容。这样可以检查预习情况,也从互相交流中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B、在组长汇报中,抓住几个重点进行扩展。这样可以突出重点,使学生加速记忆,巩固学习。
C、巩固汉字:枪读汉字,并多组词。(有时间限制)
(三)课外延伸
(1)自由读课文,并准备以“你同不同意筑路工人的决定?
为什么?”为这题组织一个简单的辩论,这样不仅可以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给学生创造机会发表自己的主张,并从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随即应变能力。真是一举多得啊!
(2)观看人们乱砍滥伐的录像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写在黑板上。通过此环节不仅锻炼学生的口语,还增强学生爱护树林,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汉字
2、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最后说一下板书,板书以学生板书为主,这样既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突出课文的主题。
一、说教材
本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护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特别强调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基于以上设计理念,以及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拟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流利课文。
2、自主学习,潜心会文,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3、静心涵咏,读中感悟,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学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以上目标着力反映知识与能力,强调过程与方法,同时,注意本文的价值取向,我想能较好的反映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本文是略读文章,我拟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种高尚的心,联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言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导读法”,“质疑法”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参与,感悟文本,使语文课堂充满自主的气息,探究的味道。比如以“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的矛盾之处?”
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言课与生活与社会相结合的特点。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我预设1课时完成。下面我将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揭题存疑
1、直接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2、引导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这是一颗怎样的橡树?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人们是怎样对待它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棵橡树呢……)
(“疑”是“研”之源。围绕学生质疑的问题来开展阅读研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阅读研究更有意义,也更有情趣。)
(二)、初读初读释疑
1、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难理解的词语。
2、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先自己试着划划找找答案。
3、交流:
1)、提出难懂的词语,互相交流理解。(如:平坦,延伸、沉重、楔子、责备、不约而同等)
2)、交流读文后对刚才所提问题的思考。
板书: 工程师 修路
路旁的橡树
工人们 保树
马蹄形
(这环节的设计是第一层次的质疑和解疑,其实已经实现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从整体上解读了课文的脉络和主要元素。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来说,粗知是自主深入阅读的基础。)
(三)、引发质疑
1、简介本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2、引发读文中的矛盾。
1)、导入:这么一位享有盛誉作家,却在文章中落下了一个“败笔”。
课件出示句子:它像箭一们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师: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的矛盾之处?
学生通过朗读,发现同一句中,出现了“笔直——弯曲”这一矛盾之处,这“只在一个地方”是指什么?
3)师再切入: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这样写呢?
(这一环节,抓课文解读的“矛盾点“切入,用问题推进学生的阅读思辨,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以便更多角度开拓学生的认知空间)
(四)、自主研读,提示文旨,分六步设计:
1、确定研读目标。
它像箭一样笔直,但中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1)、“只在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
2)、为什么“弯曲成马蹄形?”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交流研读体会
3、片断品读4-7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品味语感。
A、(1)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活也没对工人们说。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2)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工人们也学生地叹着气。
师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研读,感受工程师和工人们的无奈和犹豫不决,板书:犹豫不决。
B、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说。
引导从这些表情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工程师保护橡树的坚决和义无反顾。板书:义无反顾。
4、创设情境,换位体验
导入:工程师明明知道计划是不可修改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那么做?他想到了些什么呢?你能来真实这个“空白”吗?
出示: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1)、讨论铺垫(想到了橡树的作用,橡树的生命力,想到了……)
2)、试写。
3)、交流。
5、有感情地朗读4-7自然段。
6、小结:作者这样写:“它像……”突出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赞扬了人们为树让路的决心。
(这一环节着力于激活表态的文本,促进师生的创造和拓展,从切入点引出“空白点”,发展点,在比较品味、想象,朗读中实现,从解读文本到超越文本,实现语言文字情怀的共同构建。)
(五)、情境渲染,提升主题
1、课件播放一组人与自然和诣相处,保护环境的图片。
2、最后定格在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说话训练。
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 ),它像箭一样( ),因为这里挺立着( )。
( )(什么人)过往到这里看到( ),( )地赞叹:( )
3、进入情境,主泛交流。
(赞叹筑路人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品质,赞叹他们美丽的心灵,赞叹他们善于思考,巧妙设计,为树让路……
4、师:这么多人事先没商量却见解高度一致,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不约而同)
5、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6、以歌曲《美丽的心灵》结束本课。
《路旁的橡树》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筑路工人为了保护一棵高高的橡树,经过精心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既保护了橡树又圆满完成筑路计划。表现了人们对花草树木的珍爱,赞扬了筑路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唱响了一曲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赞歌。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对一件寻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作法的描写,感染学生,自然而然的增强环保意识。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见解,弘扬他们的个性,让学生轻松的学习语文。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悟,渗透学习方法,扎根于语言文字,从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景,获取真实地感受,并对文本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谴词造句的,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为教学目标。
一、照片揭题
为了让学生阅读中更快的感悟课文,我在导入课题时,以课件出示一幅缙云县城公路上,一棵古樟树在公路的中间,树四周有围栏,汽车通过时得绕道而行的照片。让学生看了照片后,思考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让学生有这样的感悟,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爱树护树的故事。这样,课文中的故事跟学生的距离就拉近了。原来,环保是这样的深入人心。
原来,我曾经想过杭州修筑上塘路高架桥时发生的故事,两棵有几百年树龄的大樟树正好在路中间,树是砍还是留呢?经过了一年多的论证,最后杭州市政府以四百万元的代价移走了两棵树。想到杭州跟我们的距离比较远,就放弃了这个念头。后来,又想把囿山小学门口路中间的那棵树的照片揭题,可是过去一看,那棵树光秃秃的。不如缙云的香樟树那么枝繁叶茂,一副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第1个问题让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2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主动性。这个环节可不是应景之作,而是对学习课文,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是很有帮助的。原来我设计的问题是这课的阅读提示中提的“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问题设计让三年级的学生摸不着头脑,看来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设计问题时指向性要明显。
这样第一层次的质疑,其实已经实现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从整体上解读了课文的脉络和主要元素。对略读课文来说,粗知是自主深入阅读的基础。
三、检查反馈
在这个环节设计了认读生字词的环节,在备课时,我觉得这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可是,在试讲的过程中,有好几个字的读音学生老出错,看来,在任何时候,字词基础训练都得踏踏实实地抓。
交流思考题让学生集中智慧,后面的教学环节就是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线。把学生提出的简单的问题当场解决,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简要地板书,接下去的再读课文环节就以这些问题为线索。当学生看到自己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特别有成就感。
四、再读课文
这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我紧紧围绕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作者以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
二、说学情
大一新生,数控、汽修、物流等专业的学生。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②培养、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展开”为平台,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和个性发展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正确领会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初步领悟“爱”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意象的表现手法。
五、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情景创设法
3、交互式教学法
(因此将教学步骤设置为导入——诵读——讨论——欣赏四个环节。)
六、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表演试学习法。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建立在互动、对话、共享基础之上的共同赏鉴,师生共同成为学习者,以朗读、探究、品味、抒发为主要方式。
七、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扩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教师寄语:爱是无私、爱是奉献,但爱更有自尊、更有平等。对中职生而言,爱还有等待。“面对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我们应该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大树,是否已拥有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能够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
一、说教材
1、 知识内容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 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 教学目标
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
三、说学习方法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
“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习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四、说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 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3、通过比较阅读《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让学生做课本P14第二题。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作者以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
二、说学情
大一新生,数控、汽修、物流等专业的学生。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②培养、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展开”为平台,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和个性发展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正确领会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初步领悟“爱”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意象的表现手法。
五、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情景创设法
3、交互式教学法
(因此将教学步骤设置为导入——诵读——讨论——欣赏四个环节。)
六、 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表演试学习法。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建立在互动、对话、共享基础之上的共同赏鉴,师生共同成为学习者,以朗读、探究、品味、抒发为主要方式。
七、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扩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
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 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教师寄语:爱是无私、爱是奉献,但爱更有自尊、更有平等。对中职生而言,爱还有等待。“面对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我们应该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大树,是否已拥有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能够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十五分钟)
附:板书设计:略
一、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
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
三、学习方法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
“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习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3、通过比较阅读《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让学生做课本P14第二题。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
一、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
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
三、学习方法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
“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习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3、通过比较阅读《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让学生做课本P14第二题。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
《致橡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作者以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
二、说学情
大一新生,数控、汽修、物流等专业的学生。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②培养、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展开”为平台,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和个性发展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正确领会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初步领悟“爱”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意象的表现手法。
五、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情景创设法
3、交互式教学法
(因此将教学步骤设置为导入——诵读——讨论——欣赏四个环节。)
六、 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表演试学习法。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建立在互动、对话、共享基础之上的共同赏鉴,师生共同成为学习者,以朗读、探究、品味、抒发为主要方式。
七、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扩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
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 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教师寄语:爱是无私、爱是奉献,但爱更有自尊、更有平等。对中职生而言,爱还有等待。“面对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我们应该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大树,是否已拥有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能够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十五分钟)
附:板书设计: 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致 崭
橡 新
树共同语言、心有灵犀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爱
同甘共苦、命运与共情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作者以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
二、说学情
大一新生,数控、汽修、物流等专业的学生。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②培养、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小组讨论的展开”为平台,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和个性发展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正确领会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初步领悟“爱”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意象的表现手法。
五、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情景创设法
3、交互式教学法
(因此将教学步骤设置为导入诵读讨论欣赏四个环节。)
六、 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表演试学习法。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建立在互动、对话、共享基础之上的共同赏鉴,师生共同成为学习者,以朗读、探究、品味、抒发为主要方式。
七、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扩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 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教师寄语:爱是无私、爱是奉献,但爱更有自尊、更有平等。对中职生而言,爱还有等待。“面对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我们应该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大树,是否已拥有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能够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
八、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十五分钟)
附:板书设计:
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共同语言、心有灵犀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爱
同甘共苦、命运与共情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致橡树》是第二单元第三课,是教材中唯一一首现代爱情诗,意象生动,语言优美,立意鲜明,像一把钥匙,为学生开启了鉴赏诗美的大门(工具性);如一座闪耀着理性光辉的灯塔,为在爱情中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人文性)。
说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诗歌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向往,却又价值观模糊,需要正确的引导。这节课,我将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有效教学。
说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根据以上要求和学情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说知识与能力
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
2、增强学生表达能力,为将来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之美
2、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自主合作,探究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依据:意象生动鲜明是本课的特点,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才能理解诗歌的主旨)
难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依据: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限制,如何引导就成了难点)
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和本人的教学特点确定以下方法。)
说教法
1、诵读法: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诗歌,指导学生准确诵读。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情景创设法: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音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说学法
1、诵读法: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交替进行。
3、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完成诗歌的鉴赏
(教法与学法在教学过程具体阐述)
教学过程(一课时,40分钟)
(依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激情导入品析诗歌拓展提升课后延伸
(4分钟) (18分钟) (17分钟) (1分钟)
环节一:激情导入(4分钟)
创设情境(1分钟)
播放爱情为主题的背景音乐和图片,师生吟诵关于爱情的诗句。
(设计意图)旨在调动学生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唤起学生的美感,为欣赏诗歌营造良好的氛围。
知人论世(3分钟)
初中已经学过舒婷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老师补充。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便于理解诗歌的主旨。
环节二:品析诗歌(突出重点)(18分钟)
通过三个步骤突出重点的学习
(一)激情诵读,感知音乐美(7分钟)
1、深情范读——配柔和的背景音乐和图片,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诗歌
2、学生朗读——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节奏,语调,重音等
(二)探究阅读,鉴赏意象美(7分钟)
学生分组阅读,回答问题:
第一组读113行,回答
1、诗人选取了哪几个意象?
2、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3、他们与橡树之间分别是什么样的关系?
4、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第二组读1436行,回答:
1、诗人选取了哪两个意象?
2、他们分别象征什么?
3、表明他们之间关系的语句有哪些?
4、诗人主张的爱情观是什么?
(设计意图)按照“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爱情观”的鉴赏方法,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通过合作探究,逐步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三)角色朗读,体验情感美(4分钟)
男女生分读、合读:(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性别意识,体验男性或女性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形象,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环节三:拓展提升(突破难点)(17分钟)
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突破难点
(一)比较阅读(5分钟)
比较《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在意象运用和爱情观上的不同。
(设计意图:同类诗歌比较,检验了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引出讨论话题)
(二)自主探讨 (6分钟)
对两种爱情观(《我》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爱情观和本诗的爱情观)的看法。
1、针对学生喜欢娱乐八卦又缺乏辨别力的特点,讨论“王宝强离婚事件”(反面)
2、播放《简爱》电影片段,诵读简爱经典语句。(正面)
学生在对比讨论中,明白爱的真谛,总结出爱情的密码:自尊、平等、独立、奉献、包容、坚贞等,完成对本诗爱情观的理解和提升。
(三)延伸思考(6分钟)
中学生应该如何对待早恋?
(设计意图)在整个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个人体验,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老师不做错或对的评价,只做巧妙引导,讲《蝌蚪与毛毛虫》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讨论后明白:对爱情的向往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现在的他们,就像蝌蚪与毛毛虫,会有很大的变数,如果过早的恋爱,带来更多的将会是苦涩与伤害,只有在身心都成熟之后,才能收获到甘甜的爱情之果。
环节四:课后延伸(1分钟)
巩固作业(二选一)
1、假如你正上初中的表妹早恋了,请你给她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2、模仿本诗,写一首《致木棉》
拓展作业:
课外阅读名著《简爱》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作业,调动积极性,巩固课堂知识,拓展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橡 比邻而居 木 凌霄花
比肩站立 花鸟
坚贞热烈 泉源
树 独立平等 棉 险峰
钢枝铁干 红硕花果
说教学目的: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说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说教学课时:
1个课时
说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
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诗中的意象很多,请你从中找出作者反对、批评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对、批评它们呢?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平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五、练一练,听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只蝴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诗歌通过一只蝴蝶对另一只蝴蝶的劝慰为主,叙述了他(她)对他(她)的关心和呵护;通过叙述他们缠缠绵绵的飞舞、“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的誓言,表达了那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相知相随的情怀。这是一幅美丽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图画。
2、简要分析《两只蝴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首歌曲也采用了象征地手法,用蝴蝶的缠缠绵绵来象征两个人的爱情是互相厮守,常相依,影相随的坚贞。
六、作业
背诵《致橡树》这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