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说课稿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伯牙断琴说课稿一等奖

伯牙断琴说课稿一等奖

时间:2023-06-19 16:51:02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伯牙断琴说课稿一等奖

1、伯牙断琴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人心者情为先,一曲知音韵味长(《伯牙断琴》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龟山西麓,月湖东畔,高山流水,琴瑟相闻;这是一场伤感的人生悲剧!子期离去,伯牙断琴。千古绝响、魂绕古今;这里演绎着至真至美的人间真情;这里诉说着“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的启示;这里铭刻着“幸遇知音,倍加珍惜”的教诲……

《伯牙断琴》是鄂教版小语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借用余秋雨先生四部著作的书名来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1、晨雨初听:推窗便得凌云烟。

《伯牙断琴》一课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颂的动人故事:一代琴师俞伯牙练就高超的琴艺,却因为曲高和寡,无人能懂。一次偶然的邂逅让他结识了钟子期,子期虽是一介樵夫,但他却深谙伯牙琴声中的意趣和境界。从此伯牙如高山流水般高洁的情怀才有了表达的空间。然而“月不常圆”,不久子期病逝,伯牙在悲痛绝望之际,断琴绝弦,以谢知音。

2、山居笔记:梦里真真语真幻。

对于伯牙来说,人生即琴,“高山流水”是音乐,也是伯牙孤寂清高不谙世俗的言说。但他的琴声从来没有人懂,直到那个叫子期的樵夫寻声而来……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子期听懂的岂只是伯牙指尖上那流转不息的旋律?更有伯牙那高山般的心胸和那江河般的情怀啊!而伯牙也从子期的眼中读出了欣赏,品出了惊喜,相互之间的这种似乎与生俱来的默契在二人心中搭建起一座桥梁,更为“知音”二字写下了最为经典的诠释。

3、千年一叹:诗仙落笔果不凡。

课文围绕“学琴勤学苦练盼知音;听琴心心相印遇知音;断琴千古绝唱谢知音。”三个部分来写,朴实凝炼的文字背后蕴含的感情令人动容!“伯牙悲痛万分,他扯断琴弦,把琴摔在地上…”一个“扯”字,一个“摔”字写不尽伯牙对知音“爱之切”、对知音的离去“痛之深”、对失去知音后终身永不复鼓的“意之坚”。

4、霜冷长河:千古绝响绕耳畔。

琴断了,心碎了,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绝唱却穿越千年回响在我们耳畔。自此,“高山流水”成为了中国人的心灵故乡,“知音”一词也成了中华文化史上出现得最频繁、最密集的两个字,这使得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充盈着中华文化的传统精华。课文放置于“良师益友”这个话题单元,是要把这个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是要给他们以历久弥新的人生启迪。

二、说教理,说目标

1、感受传统,吸取文化精萃

“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因此,它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命根子。”(于漪语)充分挖掘《伯牙断琴》的文本价值,引导学生感受、认识、传承民族文化。

2、品词析句,感悟人物情感

朱光潜先生说:“在文字里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通过对语言文字重点字词、语段的品悟、推敲和咀嚼,品读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体会蕴藏人物的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彰显语文本色

阅读教学中要让写“挤”进书声琅琅的课堂!正在成为大家的共识!设计中“站在子期的坟前,伯牙想起和子期美好的过去,他们,他们,可如今没有了,也没有了!”的写话练习在提高学生能说会写方面做好有益的尝试。

教学目标:

1、把握“赞赏于伯牙的艺术追求、欣喜于伯牙的喜遇知音、悲痛于伯牙的断琴绝弦”的情感主线,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知音为人生带来的美妙感受,理解伯牙断琴的意义,懂得知音难觅,懂得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

理解伯牙的高超琴艺与他对知音的迫切渴求是教学重点之一,体会钟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和子期去世后伯牙断琴这一举动是重点之二,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过程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线索,即学琴听琴断琴,并学习“学琴部分”,知道伯牙琴艺的提高是因为他的勤学苦练和他中琴声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第二课时的教学分三个步骤进行:启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品读一枝一叶总关情;对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启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开课从复习旧知开始,在复习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中的几个说说上节课学习的“学琴”部分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个过程回顾上节课所学,并训练学生把文本中的语言进行内化。

承接学生的回答,我在一段《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补充了一小段背景,引学生进行思考:伯牙提高琴艺的心愿达成了,有一次当他兴致勃勃地去为君王表演,弹奏了一曲表现狂风的曲子,曲子还没有弹完,君王却挥挥手说太吵了,伯牙抱着琴落寞地走了,同学们,你们能体会到伯牙现在的心情吗?此时,他在心里渴望着什么呢?在音乐与小故事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开始走进伯牙的内心去感受伯牙孤独和对知音的强烈渴求,在理解知音难求的同时也奠定了本课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部分的教学主要让学生由一字一词入手了解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伯牙断琴铺垫情感。

根据课标第二学段中握语段结构的要求,在学习“听琴”部分时,我从整体入手,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1、读中理线:根据中的分段目标中“能把握语段结构”的要求,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再找一找围绕这句话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让学生能正确把握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2、读中感悟:这篇课文语言很朴实,却又很值得咀嚼。在先引导学生抓住“无论…便”这一组关联词初步感受子期会听琴的特点的基础上,又以“高山曲”为例,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找到“立刻,兴奋”等词语再来体会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而“流水曲”则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关键词“不住、赞赏”来体会,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经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对伯牙善听的本领有了深入地感悟,也对抓住重点词来理解句子或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的领悟,实现了语文课堂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读中想象:在读“雨中曲”时出示句子:伯牙触景生情,便弹奏乐曲,抒发胸中的感慨。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钟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句中简单的“一一”一词,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利用这个空间,让学生通过想象把自己当作子期,来赞赏伯牙的乐曲,并说可以仿照课文中“高山”曲和“流水”曲的句式来表达,还可以通过动作和表情来辅助表现。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补白,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角色变换,对子期听琴本领的`认识更加深入,所以学生的发言中,显现的不仅是普通的语言文字,而是凝结着对“知音”的理解,对“知音”的感悟,为后文“断琴”难点的理解打下了伏笔。

4、读中升华:当子期一次一次说出琴声的含义时,伯牙是怎样的态度?引出句子:伯牙放下琴感动地说:“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我在琴声中要表达的感情你全能领会!”我引导学生联系第二自然段伯牙学琴时投入感情才使琴艺得到长进这一内容,理解子期听懂了琴声是因为听懂了伯牙投入到琴声中的情感,终于有一个人能在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中与自己进行交流了,封闭已久的心灵终于吱呀开启,那份感动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带着这份感动读伯牙的话,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在朗读中也深深地留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

(三)对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一个小小的铺垫:成为知音的两个人除了说琴论道外还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进行想象,体会知音带给人们的美妙感受,理解作为伯牙的“知音”,子期还带给伯牙愉悦的人生体验,带给伯牙更多的期待与鼓励,同时为下文的失去知音后的情感落差制造了一个高度。

紧接着我话峰一转:在一起相知相伴的日子曾经是那样地照亮了伯牙的人生,曾经带给伯牙那么多欣喜与感动!可是,第二年,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一年前他们约好的地点时,他看到的只是荒野小径上的一座孤坟:子期在这一年中,已经病故了!这一段过渡语和刚才的两个人心心相印的画面形成了强烈地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在这样的情感的笼罩下,我让学生找出伯牙的动作和语言,并把文中伯牙的两个动作“扯”换成“拉”,把“摔”换成“扔”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与原句相比,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用换词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体会“扯”与“摔”这两个极具力度感的词语在表达课文中心方面的作用,在这样体会之后我开始激情引读断琴部分:可是,如今,一黄土却将我与子期永远地隔开了!我的琴声还有什么人能听懂吗?想到这里,伯牙(指名读);如今,子期不在了,还有谁能分担我的忧与愁?想到这里,伯牙(示意全班读)!这个部分,课文的情感达到高潮,此时的学生完全进入了文本的核心,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和伯牙、子期对话,再来慢条斯理地讲解已经与学生的感情基调不相符,于是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反复引读让学生在读中走进伯牙的内心,建构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对知音、友情的独特感悟。从而去感受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与绝望,理解伯牙“断琴”这一举动。

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深情朗读一首拓展的小诗:知音去,赋琴有谁听?琴碎,音绝,满腔泪,琴声无人懂!知音去,留琴有谁何用?青山依旧,绿水依旧,高山流水会响起,千古知音最难觅!通过师生共吟这首小诗,,再次引领孩子们体会伯牙痛失知音后绝望的心情,突显“知音难求”这一主题,同时也把课堂上洋溢的悲伤气氛推向高潮。

最后回归全文:学习了课文,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知音”?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让孩子们在梳理全文的同时明理:知音难觅,有了知音一定要懂得珍惜。

结束语:高山流水已永恒于世,成为名留千古的那种坦荡友情的象征,成为文人墨客追寻与渴望的友情的定位。高山流水不息,人生得一知音,足矣,最后衷心地祝愿各位领导、老师:人生道路上高山流水常相伴,人生知音永相随!

2、伯牙断琴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龟山西麓,月湖东畔,高山流水,琴瑟相闻;这是一场伤感的人生悲剧!子期离去,伯牙断琴。千古绝响、魂绕古今;这里演绎着至真至美的人间真情;这里诉说着“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的启示;这里铭刻着“幸遇知音,倍加珍惜”的教诲……

《伯牙断琴》是鄂教版小语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借用余秋雨先生四部著作的书名来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1、晨雨初听:推窗便得凌云烟。

《伯牙断琴》一课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颂的动人故事:一代琴师俞伯牙练就高超的琴艺,却因为曲高和寡,无人能懂。一次偶然的邂逅让他结识了钟子期,子期虽是一介樵夫,但他却深谙伯牙琴声中的意趣和境界。从此伯牙如高山流水般高洁的情怀才有了表达的空间。然而“月不常圆”,不久子期病逝,伯牙在悲痛绝望之际,断琴绝弦,以谢知音。

2、山居笔记:梦里真真语真幻。

对于伯牙来说,人生即琴,“高山流水”是音乐,也是伯牙孤寂清高不谙世俗的言说。但他的琴声从来没有人懂,直到那个叫子期的樵夫寻声而来……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子期听懂的岂只是伯牙指尖上那流转不息的旋律?更有伯牙那高山般的心胸和那江河般的情怀啊!而伯牙也从子期的眼中读出了欣赏,品出了惊喜,相互之间的这种似乎与生俱来的默契在二人心中搭建起一座桥梁,更为“知音”二字写下了最为经典的诠释。

3、千年一叹:诗仙落笔果不凡。

课文围绕“学琴勤学苦练盼知音;听琴心心相印遇知音;断琴千古绝唱谢知音。”三个部分来写,朴实凝炼的文字背后蕴含的感情令人动容!“伯牙悲痛万分,他扯断琴弦,把琴摔在地上…”一个“扯”字,一个“摔”字写不尽伯牙对知音“爱之切”、对知音的离去“痛之深”、对失去知音后终身永不复鼓的“意之坚”。

4、霜冷长河:千古绝响绕耳畔。

琴断了,心碎了,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绝唱却穿越千年回响在我们耳畔。自此,“高山流水”成为了中国人的心灵故乡,“知音”一词也成了中华文化史上出现得最频繁、最密集的两个字,这使得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充盈着中华文化的传统精华。课文放置于“良师益友”这个话题单元,是要把这个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是要给他们以历久弥新的人生启迪。

二、说教理,说目标

1、感受传统,吸取文化精萃

“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因此,它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命根子。”(于漪语)充分挖掘《伯牙断琴》的文本价值,引导学生感受、认识、传承民族文化。

2、品词析句,感悟人物情感

朱光潜先生说:“在文字里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通过对语言文字重点字词、语段的品悟、推敲和咀嚼,品读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体会蕴藏人物的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彰显语文本色

阅读教学中要让写“挤”进书声琅琅的课堂!正在成为大家的共识!设计中 “站在子期的坟前,伯牙想起和子期美好的过去,他们 ,他们 ,可如今 没有了, 也没有了!”的写话练习在提高学生能说会写方面做好有益的尝试。

教学目标:

1、把握“赞赏于伯牙的艺术追求、欣喜于伯牙的喜遇知音、悲痛于伯牙的断琴绝弦”的情感主线,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知音为人生带来的美妙感受,理解伯牙断琴的意义,懂得知音难觅,懂得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

理解伯牙的高超琴艺与他对知音的迫切渴求是教学重点之一,体会钟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和子期去世后伯牙断琴这一举动是重点之二,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过程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线索,即学琴听琴断琴,并学习“学琴部分”,知道伯牙琴艺的提高是因为他的勤学苦练和他中琴声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第二课时的教学分三个步骤进行:启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品读一枝一叶总关情;对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启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开课从复习旧知开始,在复习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中的几个说说上节课学习的“学琴”部分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个过程回顾上节课所学,并训练学生把文本中的语言进行内化。

承接学生的回答,我在一段《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补充了一小段背景,引学生进行思考:伯牙提高琴艺的心愿达成了,有一次当他兴致勃勃地去为君王表演,弹奏了一曲表现狂风的曲子,曲子还没有弹完,君王却挥挥手说太吵了,伯牙抱着琴落寞地走了,同学们,你们能体会到伯牙现在的心情吗?此时,他在心里渴望着什么呢?在音乐与小故事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开始走进伯牙的内心去感受伯牙孤独和对知音的强烈渴求,在理解知音难求的同时也奠定了本课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部分的教学主要让学生由一字一词入手了解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伯牙断琴铺垫情感。

根据课标第二学段中握语段结构的要求,在学习“听琴”部分时,我从整体入手,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1、读中理线:

根据中的分段目标中“能把握语段结构”的要求,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再找一找围绕这句话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让学生能正确把握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2、读中感悟:

这篇课文语言很朴实,却又很值得咀嚼。在先引导学生抓住“无论…便”这一组关联词初步感受子期会听琴的特点的基础上,又以“高山曲”为例,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找到“立刻,兴奋”等词语再来体会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而“流水曲”则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关键词“不住、赞赏”来体会,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经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对伯牙善听的本领有了深入地感悟,也对抓住重点词来理解句子或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的领悟,实现了语文课堂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读中想象:

在读“雨中曲”时出示句子:伯牙触景生情,便弹奏乐曲,抒发胸中的感慨。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钟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句中简单的“一一”一词,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利用这个空间,让学生通过想象把自己当作子期,来赞赏伯牙的乐曲,并说可以仿照课文中“高山”曲和“流水”曲的句式来表达,还可以通过动作和表情来辅助表现。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补白,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角色变换,对子期听琴本领的认识更加深入,所以学生的发言中,显现的不仅是普通的语言文字,而是凝结着对“知音”的理解,对“知音”的感悟,为后文“断琴”难点的理解打下了伏笔。

4、读中升华:

当子期一次一次说出琴声的含义时,伯牙是怎样的态度?引出句子:伯牙放下琴感动地说:“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我在琴声中要表达的感情你全能领会!”我引导学生联系第二自然段伯牙学琴时投入感情才使琴艺得到长进这一内容,理解子期听懂了琴声是因为听懂了伯牙投入到琴声中的情感,终于有一个人能在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中与自己进行交流了,封闭已久的心灵终于吱呀开启,那份感动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带着这份感动读伯牙的话,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在朗读中也深深地留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

(三)对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一个小小的铺垫:成为知音的两个人除了说琴论道外还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进行想象,体会知音带给人们的美妙感受,理解作为伯牙的“知音”,子期还带给伯牙愉悦的人生体验,带给伯牙更多的期待与鼓励,同时为下文的失去知音后的情感落差制造了一个高度。

紧接着我话峰一转:在一起相知相伴的日子曾经是那样地照亮了伯牙的人生,曾经带给伯牙那么多欣喜与感动!可是,第二年,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一年前他们约好的地点时,他看到的只是荒野小径上的一座孤坟:子期在这一年中,已经病故了!这一段过渡语和刚才的两个人心心相印的画面形成了强烈地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在这样的情感的笼罩下,我让学生找出伯牙的动作和语言,并把文中伯牙的两个动作“扯”换成“拉”,把“摔”换成“扔”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与原句相比,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用换词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体会“扯”与“摔”这两个极具力度感的词语在表达课文中心方面的作用,在这样体会之后我开始激情引读断琴部分:可是,如今,一黄土却将我与子期永远地隔开了!我的琴声还有什么人能听懂吗?想到这里,伯牙(指名读);如今,子期不在了,还有谁能分担我的忧与愁?想到这里,伯牙(示意全班读)!!这个部分,课文的情感达到高潮,此时的学生完全进入了文本的核心,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和伯牙、子期对话,再来慢条斯理地讲解已经与学生的感情基调不相符,于是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反复引读让学生在读中走进伯牙的内心,建构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对知音、友情的独特感悟。从而去感受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与绝望,理解伯牙“断琴”这一举动。

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深情朗读一首拓展的小诗:知音去,赋琴有谁听?琴碎,音绝,满腔泪,琴声无人懂!知音去,留琴有谁何用?青山依旧,绿水依旧,高山流水会响起,千古知音最难觅!通过师生共吟这首小诗,,再次引领孩子们体会伯牙痛失知音后绝望的心情,突显“知音难求”这一主题,同时也把课堂上洋溢的悲伤气氛推向高潮。

最后回归全文:学习了课文,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知音”?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让孩子们在梳理全文的同时明理:知音难觅,有了知音一定要懂得珍惜。

结束语:

高山流水已永恒于世,成为名留千古的那种坦荡友情的象征,成为文人墨客追寻与渴望的友情的定位。高山流水不息,人生得一知音,足矣,最后衷心地祝愿各位领导、老师:人生道路上高山流水常相伴,人生知音永相随!

3、伯牙断琴的说课稿

说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认识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思想感情。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说教学重难点:

1、感受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

2、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

说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高山流水》的曲子、图片

说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出示图片)师:同学们,在我们武汉市汉阳区有个地方叫古琴台,你们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这里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那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道主人公的名字吗?(板书:伯牙、钟子期)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古老的故事中去。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

3、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

4、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师适时小结。

三、探究学习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伯牙是什么人?伯牙的高超琴艺是怎么练成的?请勾画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读自悟,交流,相机强化“伯牙学琴功夫深”的结论。

3、出示重点句子:“这里就像仙境一样,伯牙陶醉在美景之中,浑然忘掉了自己。风声,浪声,鸟语,虫鸣,大自然奏起的交响乐,深深地打动了伯牙,他情不自禁地弹起琴来。”

⑴遇到重点句,先别急,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首先,多读几遍句子,再找到重点词来理解,谈体会,最后再美美地读一读。方法:初读理解词美读。用这个方法,自己来试着学习这句话。

⑵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⑶全班交流,师小结:伯牙弹琴很投入,他是情由景生,是触景生情,然后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4、伯牙的琴艺大有长进,这令他十分高兴。然而,没高兴多久,苦恼的事情就来到了,你知道是什么吗?他自己十分陶醉,可是周围的人都听不懂,无法理解他的琴声,这使他陷入了孤独之中。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伯牙遇到了钟子期。

四、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4个。

2、同学上台当老师,全班交流。

3、重点指导书写:勤

4、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他自己十分陶醉,可是周围的人都听不懂,无法理解他的琴声,这使他陷入了孤独之中。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伯牙遇到了钟子期。

二、探究学习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钟子期是一个有着什么特点的人?你从哪里可见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

2、学生交流。(在抓重点词语理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朗读语感。)方法:初读理解词美读

⑴“高山”这部分,抓住“立刻”和“兴奋”这两个关键词。

⑵“流水”这部分,应该抓住“不住地赞赏”,因为从中可以感受到钟子期反应强烈。

⑶“在下雨的情景”这部分,重点学习三个“时而”的排比句。

⑷朗读感悟。

3、紧承提问:伯牙对找到知音的感受是什么?讨论:为什么伯牙的感受是“感动”而不是“激动”呢?谁来读好伯牙的话?

4、钟子期去世了,伯牙是怎么做的?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拓展

1、钟子期去世了,为什么伯牙断琴?你怎样看待伯牙断琴?

2、知音,是令人向往的,人人都想拥有知音。伯牙断琴,缘于知音难觅。而《高山流水》也成了千古绝唱,有空,大家也去听听这首古曲,也可以写一写感受,说不定你也能成为伯牙的知音呢!

四、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4个。

2、学生交流。注意“弦”的拼音。

3、指导书写“泰、抒”。

4、学生练写。

4、伯牙断琴的说课稿

说学习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思想感情;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知道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说学习时间:

两课时

说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你们想到了什么?

2 在武汉市汉阳区的古琴台就流传着一个优美的传说伯牙鼓琴遇知音。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伯牙断琴》。

二、整体感知

1 在《高山流水》的音乐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简单字词认读,反馈。

3 相互交流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理清课文层次。

课文包含两部分内容:伯牙练就高超琴艺;钟子期高超的知音本领。

三、学习课文

伯牙的高超琴艺是怎样练成的?

1 自读13自然段,思考;伯牙已学琴三年,为什么还要继续向老师求教?这说明了什么?

2 学生交流自读心得。

3 学习重点句子,强化“伯牙学琴功夫深”。

(1)这里就像仙境一样,伯牙陶醉在美景之中,……情不自禁弹起琴来。

“注意”“陶醉”“浑然”“情不自禁”等词语,说明伯牙弹琴很投入,达到浑然忘我,情景交融的境界。

(2)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山崩地裂。

试着让学生模仿这些声音,通过这些排比句,你从中又体会出什么?

4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加深体会。

5 伯牙练成高超技艺,是多么不容易,现在他最关心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出示句子:伯牙放下琴,……你全都能体会。”

为什么伯牙很激动,而不是很感动呢?从这里又说明了什么?教师点拨:伯牙不是担心自己是否弹得好,更关心别人是否听得懂,遇到知音钟子期使他既惊喜有感动。

四、教师小结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有感情朗读表现伯牙琴艺高超的句子。

二、学习课文

钟子期高超的知音本领。

1 自由朗读课文,钟子期是一个有什么特点的人?

学生读后反馈。

2 从哪里可见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

3 品读句子,体会重点词句。

分别朗读描写“高山”“流水”“下雨的情景”这三部分内容。通过“立刻”“兴奋”“赞赏”等词语体会出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

指读排比句“时而”,伯牙对找到知音的感受是什么?

4 钟子期去世了,为什么伯牙断琴?

你是怎样看待伯牙断琴的?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看法。

三、创设情景,以读悟情

1 有感情朗读课文,创设情景复述课文。

2 文中你感受最深的部分是什么?读给旁边的同学听一听,相互交流。

3 教师小结:知音难求,有了知音更要珍惜。

作业设计:

1 完成书面词句练习。

2 写一段最能表达自己感受的话,谈谈对“知音”的理解。

16 伯牙断琴

伯牙琴艺高超 钟子期善于听琴

知音难求,有了知音更要珍惜

5、伯牙绝弦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出示词语生读

②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6、伯牙绝弦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和在写作时如何展开想象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表达感受的方法。

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学情介绍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五、学习方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课前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歌曲《朋友》和伯牙、子期的背景资料。

七、说教学流程

(一)古文引路,焕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驱动力。上课伊始,我创设以下的情景,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愿。课前,我播放了歌曲《朋友》,然后用高适和王勃关于赞颂朋友情谊的诗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导入课题,学生在愉悦的歌声和充满情谊的古诗中被吸引进了课堂。

(二)初读感知,读懂文意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画好断句,并设计了教师配乐范读这一环节,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解决了读的难点。我遵循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准则。上课伊始,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把读懂的和不懂的都提出来。接着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章中去品读,去体味,去发现。学生读完一次后,我采访学生初读文章的感受,以及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是不懂的?我根据文言文的文本特点,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把“读课文”变为“学阅读”。当中,我用课件出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通读懂读好)并引导学生回忆读懂文言文的方法,然后课件出示,让孩子们带着这些方法默读课文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期间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重点引导。孩子在阅读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有了方法,难学的文言文就变得易学了,孩子对学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三)解读文本,深悟知音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道的,本节语文课我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1、换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学生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根据学情,在讲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声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并让他们交流收集到关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资料,接着问:你从哪里知道他们就是知音呢?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3、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

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伯牙是个出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会曰:善哉,( )兮若( )。学生练习用文中的句式说句子,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我继续引导:那么多人懂音乐,伯牙为什么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呢?当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当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无数次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伯牙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他一定会对伯牙说什么呀?这一系列的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说:知音欢聚你想那会是个怎样的场面呢?用咱们的声音来表现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吧!接着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读书。这样,学生在听音乐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为突破课文教学难点“伯牙为何绝弦?”铺下了情感的基础。期间,我也利用句式善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有意地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我顺势引导: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志在流水,在无人曰……,所以……,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 ,接着我拓展引导: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作业的设计我采用自主选择的形式,设计了作业超市,目的是巩固拓展本课内容。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努力体现精炼、清晰的理念,板书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

设计特色

1、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2、增强了学习目标意识。我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3、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古色古香的课件和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充满古文味道的课堂中。

4、追求“本色语文”和“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得不好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7、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文本解读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在,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点评:老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从学情方面去精心考虑。"一切为了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已,需要真真切切地落实在每节课上,落实在每个教学活动中。从上面老师对学生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师注重到了教学的基点是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时以学定教。)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课前有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简单交流,"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让孩子想象出来优美的意境,用心读出这些词语的声音、画面、味道,感受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美读和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点评:教学有时间课堂时间一般是40分钟;教学无时间凡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资源对学生都起着教育教学的作用。此时,老师在课前,看似无意却实属有心的安排了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词语交流,用想象意境读"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这些词语,将学生的思绪、情感,学习的氛围带入到了课堂的学习中。)

(一)音乐引路,揭题激趣:

播放《高山流水》。在大屏幕上播放高山流水的风景画,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静静的欣赏聆听,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下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教师介绍: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古文《伯牙绝弦》。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点评:音乐的引入已逐渐成为了语文的一种教学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此时,学生由课前的读词想意境的美,进入由音乐引进的本课的主题《高山流水》记载的千古佳话伯牙绝弦,学习的意境非常美。这样的导课非常自然,课前课始美境一体。同时,这样的教学意境潜意识地为本文后面要呈现的悲壮做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依法自学,疏通文意: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 "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既抓住了善字同字不同意的特点,又理解了志和念的同意不同字。重复中有对称,凝炼里有变化,古文就是这样简约而不简单。文章不厌百回读,再来读一读这千古绝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吧。

(点评:1、教学需要的是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老师在让学生读通课文中采用了自悟交流法,对学生初读课文提出了明确要求,且要求中有方法:"读准字音"是要求,"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是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机辅导。"老师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等。2、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思考的引导。学习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然后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四)想象意境,感情朗读: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他在琴声还表达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出所念的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教师升华总结: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知音!

师: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伯牙与钟子期心心相印,他们就是一对真正的知音。所以才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视频,读《警世通言》,了解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友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静静地聆听,细细的品味。

师:孩子们,再一次来看课文, 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故事千古流传,这就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同学们用心地读吧,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的心中。

至此,从开始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知音情深的描述,从古唱到今。

这一份份深厚的友情让人动容,郭老师也特地选了两本描绘朋友间情谊的书送给大家,想读吗?感受友情的美好,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吧!老师的语言更能荡涤人的心灵,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读、去思、去交流。

(点评:1、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我们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重点句子时,不仅引领学生感悟课文的句子,同时,引导学生将课前交流词语和此时的句式结合,加以练习运用,可谓是匠心所在,前后照应,教学前瞻后顾,均是为了学生。2、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老师相机进行拓展,补充《警世通言》中的资料。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八、说板书

伯 牙 绝 弦

善鼓 知 音 情 深 善听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8、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理解课题,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情境再现,练习表达。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习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9、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10、伯牙绝弦说课稿

今天我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课前我进行词语铺垫,谈话导入课题。先领学生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出示几个这样的词让学生读。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初读感知,读出节奏这一环节。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3.小组展示读,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4.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细读文本,感悟知音这部分,我将“绝弦”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知文章大意。伯牙为何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使学生深入理解“绝弦”的含义,通过设置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体会知音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你怎么赞叹?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美和伯牙、子期之间的默契。通过仿句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词语运用能力,又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

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让学生体会这时的伯牙心情怎么样呀?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对痛苦、绝望的伯牙说些什么吗?安慰他、鼓励他?升华了感情,让学生深悟绝弦高深境界。

11、伯牙绝弦说课稿

教材简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讲述了音乐家俞伯牙为悼念知音钟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复弹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标准,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

学情分析:

文言文,时空跨越较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理解障碍。

教学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

教法:运用“对比”法、“联想”法和“资源整合”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法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设计流程:

一、反复诵读,感触知音之义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刚才聆听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就是由文言文《伯牙绝弦》而改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伯牙绝弦》去打开这扇艺术大门,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1、读通词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教师巡视指导,并有针对性地范读。

2、读懂意思。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针 对 学生的疑问:什么是绝弦?“志”、“兮”以及四个“善”字等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借用工具书、插图试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知音之义。

3、读出韵味。

文言文的吟诵,不仅要读通顺、读流利,还要读出文言特有的节奏、韵味。

(1)指导停顿。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章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用“/”画出停顿并练读。再指名试读,教师具体范读指导。

(2)指导读语气助词。“善哉”、“兮”等词在文中没有实指表赞叹,教师指导读出赞叹语气。

此举设计我意在抓住文言文的特点,通过逐层朗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发挥语言的音韵美,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音韵,让声音回在空中,韵味深入心中。

二、展开想象,感遇知音之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而文言文语言简洁、精炼,正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了消除学生的理解障碍,促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丰富表象,并在表达中发展语言,我围绕文本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想象理解。

1、换位性想象感两“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我让学生从“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中,从子期的角度想象伯牙的弹奏艺术;让学生从“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从伯牙的角度想象子期的赞叹与常人赞美的异;让学生从此时两人的心情角度想象相知的愉悦。师生一起想象:连绵起伏的巍巍群山,缓缓流淌的清清溪水,一起想象子期的那种深层理解,真诚的赞叹。音画合一,伯牙醉于艺术,感于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绝弹,子期迷于伯牙。

2、借用式想象解“念”“得”。

“伯牙之所念,子期必得之”,为了加深理解,突出伯、期之间的默契,我引导学生进行“借用式”的拓展和运用: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师生分角色想象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生接读: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生接读: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伯牙鼓琴,志在霞光。生接读: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最后让学生排比式地连读,领悟文本内涵:伯牙我心有念,我的好朋友子期必得之、必解之、必懂之、必衷心而赞之。

3、联想型想象悟“知音”。

为了让学生真正悟得知音之内涵,实现从音乐知音到生活知音、心灵之音的提升,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

伯牙和子期这一对知音终于相遇了,他们会干些什么呢?“他们一起探讨音乐”“他们一起饮酒作诗”“他们一起上山砍柴”“他们一起说古论今”……真可谓知伯牙者子期也,念子期者,伯牙也。

引导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们联想平时生活中当自己的行为、语言得到别人赞同和认可时内心的愉悦从而体会伯牙子期相遇时的欢乐。

三、对比解读,感失知音之痛

为了让学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我采用对比解读的方法通过画面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及语感的对比,使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冲击,拨动学生的心弦。

1、画面的对比:展示伯牙与子期相遇时形影不离,鼓琴、赏景等愉悦画面后出示伯牙形只影单孤独寂寞的场景。

2、音乐的对比:同时把相遇时的欢快乐曲换上悲伤的乐曲。

3、语感的对比:

(1)在欢快的乐曲中,愉悦的画面烘托下,教师激情讲述:伯牙心中一直渴望的,曾无数次忍不住在心里发出呼唤的知音终于找到了,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心里是道不尽的欢乐说不完的喜悦,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高山时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也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流水时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可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子期死了,伯牙的知音(没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子期死了,伯牙鼓琴志在流再也没有人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他觉得,乐曲弹得再好,也没人能理解,弹琴还有什么意思呢?难怪他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通过体会善鼓与善听时愉悦心情从而读出破琴绝弦时的悲怆。

(2)引导理解: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

(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文本中悄无声息地走一个来回,通过不同层面的对比,随同伯牙一起见证了由极度喜悦到极度悲痛的心路历程,从而明绝弦之理。)

四、整合资源,感悟知音之妙

1、课文延伸。

出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描写伯牙在子期墓前的短歌,指导学生诵读。

2、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3、教师推荐。

教师向学生推荐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题诗后 (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设计我旨在通过资源整合,让学生体会由知音衍生的音乐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从而感受我国经典的无穷魅力。

五、熟读成诵,感怀知音于心

古诗文不但要立意,还要让学生化言。把文字内化成语言,把语言运用到生活中,铭记在心中。因此,我安排了学生熟读成诵典存经典这一环节。

1、积累名言名句。

学生自由诵读并积累有关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2、运用名言名句。

学生自选以上名言、名句写几句话。

3、仿写名言。

模仿以上名言形式仿写一句名言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至此,整节课将在古典诗文的浸润中落幕,回顾整节课的设计,我始终本着以下三点原则来建构。

(一)读为串珠线

读是打开语言文字这个神秘宝盒的金钥匙,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逐层深入的读拨动学生心弦。初读理解、读中联想、对比解读、激情诵读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经典,聆听了这声叹息,见证了这种寻求,从而向往这份美好。

(二)知音为文本链

“知音”是隐藏在文本中的一条暗线,教学时我抓住关键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进行教学。通过感知音之本义,解知音之内涵,悟知音之美妙,使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悟和对文意的逐层认识提升。

(三)琴为情感带

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对于伯牙来说,琴,原来只是他另外一个自己,整节课我围绕绝弦展开教学。课始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绝弦本意,课中探寻为何绝弦,课末深化绝弦内涵。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鼓琴觅 子期

(心死) 知 音 (人死)

绝弦悼

12、伯牙绝弦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出示词语生读

②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13、伯牙绝弦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和在写作时如何展开想象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表达感受的方法。

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学情介绍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五、学习方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课前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歌曲《朋友》和伯牙、子期的背景资料。

七、说教学流程

(一)古文引路,焕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驱动力。上课伊始,我创设以下的情景,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愿。课前,我播放了歌曲《朋友》,然后用高适和王勃关于赞颂朋友情谊的诗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导入课题,学生在愉悦的歌声和充满情谊的古诗中被吸引进了课堂。

(二)初读感知,读懂文意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画好断句,并设计了教师配乐范读这一环节,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解决了读的难点。我遵循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准则。上课伊始,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把读懂的和不懂的都提出来。接着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章中去品读,去体味,去发现。学生读完一次后,我采访学生初读文章的感受,以及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是不懂的?我根据文言文的文本特点,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把“读课文”变为“学阅读”。当中,我用课件出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通读懂读好)并引导学生回忆读懂文言文的方法,然后课件出示,让孩子们带着这些方法默读课文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期间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重点引导。孩子在阅读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有了方法,难学的文言文就变得易学了,孩子对学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三)解读文本,深悟知音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道的,本节语文课我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1、换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学生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根据学情,在讲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声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并让他们交流收集到关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资料,接着问:你从哪里知道他们就是知音呢?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3、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

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伯牙是个出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会曰:善哉,( )兮若( )。学生练习用文中的句式说句子,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我继续引导:那么多人懂音乐,伯牙为什么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呢?当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当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无数次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伯牙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他一定会对伯牙说什么呀?这一系列的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说:知音欢聚你想那会是个怎样的场面呢?用咱们的声音来表现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吧!接着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读书。这样,学生在听音乐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为突破课文教学难点“伯牙为何绝弦?”铺下了情感的基础。期间,我也利用句式善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有意地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我顺势引导: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志在流水,在无人曰……,所以……,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 ,接着我拓展引导: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作业的设计我采用自主选择的形式,设计了作业超市,目的是巩固拓展本课内容。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努力体现精炼、清晰的理念,板书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

设计特色

1、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2、增强了学习目标意识。我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3、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古色古香的课件和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充满古文味道的课堂中。

4、追求“本色语文”和“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得不好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14、伯牙绝弦说课稿

伯牙绝弦说课稿

本节课我围绕“伯牙为什么绝弦”这个大问题组织教学。我的教学思路是:

第一步,帮助学生读通古文,读准节奏;

第二步,帮助学生读懂古文,理解全文大意。这篇古文比较好理解,所以我重点在教给学生自学古文的方法以及一字多义与同义不同字的教学上。

第三步:引导学生体会知音之间的深情。这一步,我采取了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伯牙的琴声展示的想象,指导朗读,钟子期怎样赞叹。模仿文中的句式进行创作,将钟子期与伯牙其他朋友做比较,想象伯牙与钟子期在一起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会他们俩是真正的知音。

第四步:知音离去,引导学生体会伯牙内心的痛苦,从而理解伯牙为何绝弦。这一步在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到伯牙与钟子期的深情基础上。我也进行了课文拓展补充伯牙为追悼钟子期写的.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知音之间的深情,体会到知音难觅,那么此时学生就完全理解了伯牙为什么绝弦。

最后,背诵课文,达到积累的目的。

15、伯牙绝弦说课稿

教材简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讲述了音乐家俞伯牙为悼念知音钟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复弹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标准,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

学情分析:

文言文,时空跨越较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理解障碍。

教学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

教法:运用“对比”法、“联想”法和“资源整合”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法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设计流程:

一、反复诵读,感触知音之义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刚才聆听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就是由文言文《伯牙绝弦》而改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伯牙绝弦》去打开这扇艺术大门,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1、读通词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教师巡视指导,并有针对性地范读。

2、读懂意思。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疑问:什么是绝弦?“志”、“兮”以及四个“善”字等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借用工具书、插图试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知音之义。

3、读出韵味。

文言文的吟诵,不仅要读通顺、读流利,还要读出文言特有的节奏、韵味。

(1)指导停顿。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章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用“/”画出停顿并练读。再指名试读,教师具体范读指导。

(2)指导读语气助词。“善哉”、“兮”等词在文中没有实指表赞叹,教师指导读出赞叹语气。

此举设计我意在抓住文言文的特点,通过逐层朗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发挥语言的音韵美,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音韵,让声音回在空中,韵味深入心中。

二、展开想象,感遇知音之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而文言文语言简洁、精炼,正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了消除学生的理解障碍,促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丰富表象,并在表达中发展语言,我围绕文本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想象理解。

1、换位性想象感两“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我让学生从“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中,从子期的角度想象伯牙的弹奏艺术;让学生从“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从伯牙的角度想象子期的赞叹与常人赞美的异;让学生从此时两人的心情角度想象相知的愉悦。师生一起想象:连绵起伏的巍巍群山,缓缓流淌的清清溪水,一起想象子期的那种深层理解,真诚的赞叹。音画合一,伯牙醉于艺术,感于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绝弹,子期迷于伯牙。

2、借用式想象解“念”“得”。

“伯牙之所念,子期必得之”,为了加深理解,突出伯、期之间的默契,我引导学生进行“借用式”的拓展和运用: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师生分角色想象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生接读: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生接读: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伯牙鼓琴,志在霞光。生接读: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最后让学生排比式地连读,领悟文本内涵:伯牙我心有念,我的好朋友子期必得之、必解之、必懂之、必衷心而赞之。

3、联想型想象悟“知音”。

为了让学生真正悟得知音之内涵,实现从音乐知音到生活知音、心灵之音的提升,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

伯牙和子期这一对知音终于相遇了,他们会干些什么呢?“他们一起探讨音乐”“他们一起饮酒作诗”“他们一起上山砍柴”“他们一起说古论今”……真可谓知伯牙者子期也,念子期者,伯牙也。

引导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们联想平时生活中当自己的行为、语言得到别人赞同和认可时内心的愉悦从而体会伯牙子期相遇时的欢乐。

三、对比解读,感失知音之痛

为了让学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我采用对比解读的方法通过画面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及语感的对比,使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冲击,拨动学生的心弦。

1、画面的对比:展示伯牙与子期相遇时形影不离,鼓琴、赏景等愉悦画面后出示伯牙形只影单孤独寂寞的场景。

2、音乐的对比:同时把相遇时的欢快乐曲换上悲伤的乐曲。

3、语感的对比:

(1)在欢快的乐曲中,愉悦的画面烘托下,教师激情讲述:伯牙心中一直渴望的,曾无数次忍不住在心里发出呼唤的知音终于找到了,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心里是道不尽的欢乐说不完的喜悦,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高山时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也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流水时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可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子期死了,伯牙的知音(没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子期死了,伯牙鼓琴志在流再也没有人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他觉得,乐曲弹得再好,也没人能理解,弹琴还有什么意思呢?难怪他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通过体会善鼓与善听时愉悦心情从而读出破琴绝弦时的悲怆。

(2)引导理解: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

(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文本中悄无声息地走一个来回,通过不同层面的对比,随同伯牙一起见证了由极度喜悦到极度悲痛的心路历程,从而明绝弦之理。)

四、整合资源,感悟知音之妙

1、课文延伸。

出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描写伯牙在子期墓前的短歌,指导学生诵读。

2、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3、教师推荐。

教师向学生推荐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题诗后(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设计我旨在通过资源整合,让学生体会由知音衍生的音乐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从而感受我国经典的无穷魅力。

五、熟读成诵,感怀知音于心

古诗文不但要立意,还要让学生化言。把文字内化成语言,把语言运用到生活中,铭记在心中。因此,我安排了学生熟读成诵典存经典这一环节。

1、积累名言名句。

学生自由诵读并积累有关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2、运用名言名句。

学生自选以上名言、名句写几句话。

3、仿写名言。

模仿以上名言形式仿写一句名言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至此,整节课将在古典诗文的浸润中落幕,回顾整节课的设计,我始终本着以下三点原则来建构。

(一)读为串珠线

读是打开语言文字这个神秘宝盒的金钥匙,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逐层深入的读拨动学生心弦。初读理解、读中联想、对比解读、激情诵读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经典,聆听了这声叹息,见证了这种寻求,从而向往这份美好。

(二)知音为文本链

“知音”是隐藏在文本中的一条暗线,教学时我抓住关键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进行教学。通过感知音之本义,解知音之内涵,悟知音之美妙,使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悟和对文意的逐层认识提升。

(三)琴为情感带

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对于伯牙来说,琴,原来只是他另外一个自己,整节课我围绕绝弦展开教学。课始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绝弦本意,课中探寻为何绝弦,课末深化绝弦内涵。

16、《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六、关于第三点的具体说明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1、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2、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3、情境再现,练习表达。

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习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17、《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近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终身不再鼓琴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 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一单元是诗歌的综合活动,所以本课以表现友情的经典诗句,进行接龙游戏作为课前铺垫,伴随着古筝曲,师生互动吟诵诗文,奠定了课堂古典韵味的基调

(一) 揭题

1、 引导学生发现刚才吟诵的诗句都是描写朋友情深的经典诗句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

个关于朋友间真挚情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出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衔接自然,同时也揭示了本课学习的内容与友情有关

2、 指名读课题提示弦字难读,要读正确,然后一起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尝试读文在学生感知文言文难读难懂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做到了既联系旧知,又让学生明确了学习本课的方法因为难读,这时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要注意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出示课文的节奏,让学生对应练习

(三)品词读文

品词读文,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善”、“必得之”等重要字词以及钟子期赞美伯牙的两句话,让学生在比较字义和朗读品味中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相知相惜

1、品“善”

①插图上是哪两人?专注弹琴的是伯牙,凝神细听的是钟子期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所以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插图和课文内容结合进行理解然后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读读这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善是指善于,擅长理解了读好这一句

②请你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学生划一划

③重点品味其中的第一句,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抓住“善”字,让学生知道在这里“善”指好和妙,另外抓住两个语气词来引导学生理解钟子期对伯牙琴艺高超发出的赞叹,指导学生读出泰山的巍峨

④让学生知道读书就应该象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重点学完这句后,第二句因为句式相近,所以我采取了放手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伯牙的善鼓和钟子期的善听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品“必得之”

①高山也好,流水也罢,只要善鼓的伯牙弹奏,善听的钟子期都能一一道来,这就是

出示句子: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抓住“念和“必”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和钟子期心意相通同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念和志都是想的意思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孩子们,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善鼓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懂这就是(生读最后一句)这次的引读,也是对这几句学习的小结

(四)感受知音情切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1、伯牙和钟子期原本素昧平生,这回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请快速地读一读资料:

有一年中秋之夜,晋国大夫伯牙乘船行至汉江渡口,遇雨躲避,在船舱抚琴一曲正值兴起,琴弦自断伯牙知道有人听琴,于是出舱寻觅,但见樵夫钟子期站立岸边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于是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并约定明年此时此地再见面

2、了解了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经过,你有什么想说的?

一个贵为大夫,一个则是山野樵夫,却在一个绵绵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高山流水深相知)

3、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知音前来,可是一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相识时弹奏的《高山流水》(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高山流水》)

①琴声也是心声,如果你是伯牙,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交流)

这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伯牙,向钟子期倾诉失去知音的悲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感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没有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世上再无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必得之

③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上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你能读出这一份无尽的悲伤吗?学生读

高山流水依旧,只是知音却成永别学生读

④那位老人见伯牙挑断琴弦摔破琴身,于是上前询问伯牙长叹道: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生读)

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不,那是他的一根心弦啊!哀莫大于心死!

⑤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板书:破琴绝弦谢知音) 一起读

4、看板书,生读:高山流水深相知,破琴绝弦谢知音让我们在琴声里记住这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

(播放《高山流水》)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记诵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布置学生背诵本文可以使学生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积累了文言词语,为今后开展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本课主旨,设计了以下板书:

伯牙绝弦

高山流水 深相知

破琴绝弦 谢知音

说课稿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