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11:25:02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水循环说课稿一等奖
高中地理《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学生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准备围绕“地球为什么闹水慌”着一主题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五大问题情景、四大图表系统、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地球有关水的资料,创设第一个问题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很多地方还闹“水慌”?
新课教学:展示“陆地水体类型以及储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两个知识点的学习:陆地水体按空间分布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陆地淡水的储量很少,只有0.3%。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一。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第二个问题情景: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为什么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展示水资源循环周期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内可恢复。而其他水体更新周期很长,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当于是不可再生的水资源。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转到下个知识点,也本节重点和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的学习。需要化大约15分钟时间。展示“河流径流与降水量的关系图”、“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图”和“河流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详细分析图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陆地水体补给的规律。同时理解陆地水体补给的时空分布不均,雨季闹水灾、干季闹旱灾,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结合现实问题,创设第三问题:为什么全球闹“水慌”现象越来越严重?是地球淡水资源在减少吗?引入水循环内容的学习。这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来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学习水循环知识后学生已经明白地球淡水资源在不断循环,是一个常量,地球“水慌”加剧是人造成的,包括过量使用水资源、污染、浪费等。
提供华北地区的一些生产、生活情况资料,创设第四个问题情景:华北地区处在半湿润气候区,为什么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怎么解决?
组织一次合作讨论,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相互交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提供资料。组织第二次合作讨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本节内容尽管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本节课是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总体讲述的是绿色植物与水循环的关系:先是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接着是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最后是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水循环。
本节课的重点是: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本节课的难点是:叶片表面的气孔结构
说课内容
首先让学生欣赏三副图片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分布是不同的,学生通过对前两节课的学习可以很轻松回答出: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接着问:“那么水是如何进入植物体内的?”先让学生复述再通过课件演示,直观感受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最后提问:“植物吸收的水分是否都被储存在了体内?”通过这个环节,不仅对前两节课进行了系统的复习,也可以以水为线索引出本节课,把本章的三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纵观全章,更深刻认识到绿色植物对水循环的促进作用。
通过植物吸收水量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植物一天要吸收大量的水,再通过讨论法和实物列举法(发蔫的青菜和套有塑料袋的花卉)来说明植物体内的水分是可以散失的,并加以介绍这一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接着再通过一个问题:“水分是如何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呢?”引出下一个环节叶片的结构。
讲解叶片结构时,我先通过讲述法介绍叶片结构,再通过实验法让学生观察叶片横切面结构和叶片下表皮结构。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更清晰、直观的看到这一微观世界,我又通过多媒体将这一结构进行展示,这样不仅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很好的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接下来通过讲解气孔时再简单介绍一下蒸腾作用的规律,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让瓶插的鲜花保鲜时间更久一些?仙人掌类植物的叶片为什么变成了刺状结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还可以建立生物要适应环境的观点。
通过一组植物每天蒸腾量数据的展示,让学生思考:这是不是一种对水的浪费?如果不是浪费那蒸腾作用对生物体及生物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这一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体现了一定的合作精神。最后让学生欣赏一段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动画,这段动画把水循环的过程及植物在其中的作用巧妙生动的展示出来,再让学生发挥想像谈一下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绿色植物将会怎样,借此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保护植被的意识。
为了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课堂最后我让学生畅通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植被保护森林,并让学生设计一则保护植被珍惜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同时,也为社会做一点小小的贡献:呼吁全社会都来保护植被、节约用水。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
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 “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教材特点
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水资源”的初步知识,了解了水圈知识,对本课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这仅仅是感性认知,没有实现地理规律与个人经验的结合,总结归纳能力也弱。因此,本节课应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四、教法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以情趣为载体,采取自主学习和导学相结合、启发和讨论探究相结合、学生概括和教师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明确教学主线,即由物理现象---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2、设置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提供“观察、探究、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使学在开放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生动地呈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过程,既加大课堂信息量,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5、指导学生做到会观察,会思考,会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维与思想,使学生对 知识全面客观。
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探究和合作交流为手段,以阅读、讨论、归纳、思考、辩论、练习为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
1、学生自主学:自主阅读以了解基本知识;自主概括以完成知识梳理;自主归纳以形成知识体系;自主练习以确认掌握效果。
2、教师引导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引导讨论展示交流成果;引导思考认识学习知识的现实意义;引导辩论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探索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
六、过程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施上述三维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流程
形 升华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水的汽化、液化现象
设计意图:实验感知水的运动、水状态的改变,进而探求水的可能存在的地理空间,探求它位置的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由物理现象转入地理现象导入水循环。
(二)、新课学习
课件出示:课堂目标导航
设计意图 :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课堂的内容,明确目标和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知识的全局观念。
自主学习:课本59页内容及图2-39
学生练习:水循环的概念、存在的地理空间、运动状态及物理状态、了解水循环的动力和主要环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把握基本知识,培养读图和观察能力,体现高效课堂理念。
课件出示:根据水循环的区域、环节动态显示水循环过程。
根据学生自学内容提出导学问题。即:根据水循环的发生领域来划分,水循环有哪些类别?试分别说明其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学生练习:学生填注水循环的发生领域、主要环节、能量来源。
设计意图:直观展示水循环,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
过渡提问: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什么?意义最大的水循环是什么?
设计意图:简要辨析三类水循环,为引入后面学习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作过渡。即为什么海陆间循环是意义最大的水循环?
自主学习:教材P60阅读内容和课文内容,并课件展示下面两幅图片。(1)黄河三角洲的形成、(2)三峡电站图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内容和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把握能体现水循环地理意义
关键词,即“改变地形”“太阳能转化水体势能”“降水进入陆地”;所选的这两幅图能直观体现水循环的核心意义---物质流和能量流。
学生分组讨论: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把握课本中的关键词句)。
交流展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水资源不断更新,从而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促进自然界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简要说明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实质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那么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学生举例回答,课件展示水循环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有关图片)
设计意图:“从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过渡“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课件出示:从水循环的几个环节分别展示图片、课堂导学。
讨论与交流 : 1.结合图片,针对水循环的六个环节说明人类活动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降水、蒸腾)。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都是有利的吗?
学生概括: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
教师点评:合理利用水资源,趋利避害。
过渡提问: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哪一个环节有限?如能改变,那又将对人类产生哪些重大影响?(作相关提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
课件出示:学生比较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由理论到实际,认识到保护植被、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吗?
教师点评:辩证认识水资源,水资源的利用速度不能超过其更新速度,做到合理利用水资源,同时要保护水质免受污染。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课堂小结:学生自我表述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评估课堂效果,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五)课外调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课外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钻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也是我们培养地理人才的目标。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本节课主线明确,即由物理现象---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3、充分利用多媒体呈现水循环过程及意义,加强直观性和效果。
4、利用贴近生活的图片使学生深切感受珍惜水资源的紧迫性,体现态度价值观。
5、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围绕课标展开,目标意识强。
6、由于关注教材,本节课未能根据课标要求适当关注陆地水体的关系、水资源的更新等内容。
题目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四节《水循环》,内容主要包括六个部分: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水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自然因素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本节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水循环的相关知识。本课是在前三节的基础上,从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水,这一关键地理要素入手,分析水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与四大圈层的联系,探究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总体上说,本节的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给予重视。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②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②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掌握水循环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三)、说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意义
难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说教法
为了突破本节的重点、难点,我选择如下教法:多媒体及实验演示法,材料导学法,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法等。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读图、用图、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四、说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实验演示。
五、说学情:
以往的课堂实验从设计到流程大都是由教师交由学生去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实施,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高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我们教师不应低估学生的这种能力,在实验设计及讨论环节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当然,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教师给予学生及时正确的指导,学生完全可以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六、说教学程序:五个步骤
1.①首先用水循环动画导入新课,以动画的形式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②然后让学生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有蒸发、水汽输送……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说出来,这些环节就构成了水循环的过程。这种水循环也叫海陆间大循环,
③由于水循环是海洋和陆地之间的较大规模的水体运动,学生的知识基础只局限于对水循环过程中某个环节,如:蒸发、降水有所了解,而对水循环的这种连续的运动状态并没有直观的感受,因此,我设计了一个课堂实验,实验器材由日常生活用品得到启示,有玻璃箱体、加湿器、吹风机,装有冰块的塑料瓶,带有斜坡的矬子……
我先将器材教给学生,不告诉学生实验方案,让学生开根据水循环过程来设计实验方案,具体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加湿器中的水汽表示海水蒸发,吹风机吹动水汽表示水汽输送,当水汽被输送到玻璃箱体的另一端,由于玻璃箱体上放有装有冰块的塑料瓶,水汽遇到冰冷的玻璃会凝结成水滴降落下来,水滴落在斜坡上会沿斜坡向下流动。由此,水循环的过程及各个环节在实验中都得到体现。
这个实验的设计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然后是对水循环这一规律的总结。
2.对于本节的另一大重点---水循环的意义。我采用材料导学法,引入以下三个材料,让学生就近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析归纳出水循环的意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对于本节的另一大难点: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我首先提出问题:人类可以参与到水循环的哪些环节?让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不同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地表径流,如南水北调、修建水库;降水,如人工降雨;蒸发,如改变地表植被,如楼兰古国衰亡的原因。加入的图片资料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4.最后是案例分析,由案例引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吗”?该环节可将学生分成正方、反方进行辩论,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激烈的辩论之后我进行点评: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顾水循环平衡的原理,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
该环节的设计通过案例引入辩论,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了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了学生科学的资源观。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要用科学的理论、发展的观点来指导个人行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即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
5.课堂练习
6.课堂小结:出示知识结构体系。
题目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四节《水循环》,内容主要包括六个部分: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水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自然因素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本节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水循环的相关知识。本课是在前三节的基础上,从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水,这一关键地理要素入手,分析水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与四大圈层的联系,探究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总体上说,本节的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给予重视。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②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②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掌握水循环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三)、说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意义
难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说教法
为了突破本节的重点、难点,我选择如下教法:多媒体及实验演示法,材料导学法,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法等。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读图、用图、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四、说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实验演示。
五、说学情:
以往的课堂实验从设计到流程大都是由教师交由学生去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实施,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高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我们教师不应低估学生的这种能力,在实验设计及讨论环节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当然,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教师给予学生及时正确的指导,学生完全可以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六、说教学程序:五个步骤
1.①首先用水循环动画导入新课,以动画的形式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②然后让学生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有蒸发、水汽输送……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说出来,这些环节就构成了水循环的过程。这种水循环也叫海陆间大循环,
③由于水循环是海洋和陆地之间的较大规模的水体运动,学生的知识基础只局限于对水循环过程中某个环节,如:蒸发、降水有所了解,而对水循环的这种连续的运动状态并没有直观的感受,因此,我设计了一个课堂实验,实验器材由日常生活用品得到启示,有玻璃箱体、加湿器、吹风机,装有冰块的塑料瓶,带有斜坡的矬子……
我先将器材教给学生,不告诉学生实验方案,让学生开根据水循环过程来设计实验方案,具体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加湿器中的水汽表示海水蒸发,吹风机吹动水汽表示水汽输送,当水汽被输送到玻璃箱体的另一端,由于玻璃箱体上放有装有冰块的塑料瓶,水汽遇到冰冷的玻璃会凝结成水滴降落下来,水滴落在斜坡上会沿斜坡向下流动。由此,水循环的过程及各个环节在实验中都得到体现。
这个实验的设计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然后是对水循环这一规律的总结。
2.对于本节的另一大重点---水循环的意义。我采用材料导学法,引入以下三个材料,让学生就近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析归纳出水循环的意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对于本节的另一大难点: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我首先提出问题:人类可以参与到水循环的哪些环节?让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不同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地表径流,如南水北调、修建水库;降水,如人工降雨;蒸发,如改变地表植被,如楼兰古国衰亡的原因。加入的图片资料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4.最后是案例分析,由案例引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吗”?该环节可将学生分成正方、反方进行辩论,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激烈的辩论之后我进行点评: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顾水循环平衡的原理,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
该环节的设计通过案例引入辩论,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了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了学生科学的资源观。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要用科学的理论、发展的观点来指导个人行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即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
5.课堂练习
6.课堂小结:出示知识结构体系。
题目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四节《水循环》,内容主要包括六个部分: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水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自然因素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本节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水循环的相关知识。本课是在前三节的基础上,从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水,这一关键地理要素入手,分析水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与四大圈层的联系,探究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总体上说,本节的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给予重视。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②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②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掌握水循环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三)、说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意义
难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说教法
为了突破本节的重点、难点,我选择如下教法:多媒体及实验演示法,材料导学法,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法等。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读图、用图、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四、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演示,实验演示。
五、说学情:
以往的课堂实验从设计到流程大都是由教师交由学生去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实施,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高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我们教师不应低估学生的这种能力,在实验设计及讨论环节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当然,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教师给予学生及时正确的指导,学生完全可以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六、说教学程序:
五个步骤
1.①首先用水循环动画导入新课,以动画的形式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②然后让学生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有蒸发、水汽输送……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说出来,这些环节就构成了水循环的过程。这种水循环也叫海陆间大循环,
③由于水循环是海洋和陆地之间的较大规模的水体运动,学生的知识基础只局限于对水循环过程中某个环节,如:蒸发、降水有所了解,而对水循环的这种连续的运动状态并没有直观的感受,因此,我设计了一个课堂实验,实验器材由日常生活用品得到启示,有玻璃箱体、加湿器、吹风机,装有冰块的塑料瓶,带有斜坡的矬子……
我先将器材教给学生,不告诉学生实验方案,让学生开根据水循环过程来设计实验方案,具体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加湿器中的水汽表示海水蒸发,吹风机吹动水汽表示水汽输送,当水汽被输送到玻璃箱体的另一端,由于玻璃箱体上放有装有冰块的塑料瓶,水汽遇到冰冷的玻璃会凝结成水滴降落下来,水滴落在斜坡上会沿斜坡向下流动。由此,水循环的过程及各个环节在实验中都得到体现。
这个实验的设计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然后是对水循环这一规律的总结。
2.对于本节的另一大重点---水循环的意义。我采用材料导学法,引入以下三个材料,让学生就近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析归纳出水循环的意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对于本节的另一大难点: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我首先提出问题:人类可以参与到水循环的哪些环节?让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不同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地表径流,如南水北调、修建水库;降水,如人工降雨;蒸发,如改变地表植被,如楼兰古国衰亡的原因。加入的图片资料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4.最后是案例分析,由案例引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吗”?该环节可将学生分成正方、反方进行辩论,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激烈的辩论之后我进行点评: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顾水循环平衡的原理,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
该环节的设计通过案例引入辩论,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了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了学生科学的资源观。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要用科学的理论、发展的观点来指导个人行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即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
5.课堂练习
6.课堂小结:出示知识结构体系。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这节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由多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这些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一个自然因素水。不断进行的水循环运动将自然界的四大圈层紧密相连,并深入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这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我们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教材处理
(1)开放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图3.2既可以直观的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作为水循环内容的一个情景引入。本节的核心内容是“水循环”,依其发生的领域不同可将水循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海陆间循环。在该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和文字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能正确理解和表达水循环的过程,并掌握简单的绘图技能。
(2)精心设计活动
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黄河断流和济南泉水断流的相关资料,增强感性认识,增强危机意识,教师也可另行选择活动内容,注重指导学生研究和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中产生影响。
(3)充分利用图像
课文图3.2既可以直观的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作为水循环内容的一个情景引入。“水循环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得到感性的认识,教师可在课前收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数字资料,使学生能更具体、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
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5、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教法
1、 探究式学习
探究自己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水循环到底有哪些意义?
2、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黄河断流和济南泉水断流的相关资料,讨论出现的原因去归纳总结。
3、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师可以把一些直观的图片和数字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三、说学法
1、学会用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
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与济南泉水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
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图片:冰川、湖泊、河流等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存在的形式,对水有个大体的了解
教学新课 看课本图3.2和3.3分析总结水循环的类型,发生的领域,联系了几个圈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水循环的相关内容,学会分析学会总结
课堂总结 从总体上回顾一下本节课,指出重点解决学生们可能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
课外探究 寻找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五、课后练习
让学生做《成才之路》关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习题,以巩固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
一.背景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 “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三)说教师自身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
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教学目标
(一)说课标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课标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说出水圈的构成。
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3)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学会绘制简单地理示意图的方法。
2)通过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其过程,学会分析相关地理事物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黄河断流问题,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水体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
3)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体会到物质的运动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说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的确定,能使学生树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我国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说教学难点:不同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
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不易理解。
四.教学策略
(一) 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地图法:学会观察图3.2和图3.3运用示意图,提取地理信息基础上,师生共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利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 生影响,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3、探究教学法:概括出水循环意义是通过收集来的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 数字资料,用扑捉到的生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培养分析、探究的能力。
(二)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会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运用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学会分析:在分析黄河断流案例过程中,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讨论、共同分析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学会探究:通过资料的展示与小组讨论,运用具体的实例探究出水循环的意义,学会扑捉生 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进而进行提炼、概括。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相互联系水圈的组成:
的水体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
自然界的
水循环概念
水循环的过主要类型、环节
程和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地理意义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
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 “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教材特点
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水资源”的初步知识,了解了水圈知识,对本课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这仅仅是感性认知,没有实现地理规律与个人经验的结合,总结归纳能力也弱。因此,本节课应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四、教法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以情趣为载体,采取自主学习和导学相结合、启发和讨论探究相结合、学生概括和教师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明确教学主线,即由物理现象---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2、设置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提供“观察、探究、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使学在开放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生动地呈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过程,既加大课堂信息量,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5、指导学生做到会观察,会思考,会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维与思想,使学生对 知识全面客观。
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探究和合作交流为手段,以阅读、讨论、归纳、思考、辩论、练习为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
1、学生自主学:自主阅读以了解基本知识;自主概括以完成知识梳理;自主归纳以形成知识体系;自主练习以确认掌握效果。
2、教师引导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引导讨论展示交流成果;引导思考认识学习知识的现实意义;引导辩论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探索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
六、过程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施上述三维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流程
形 升华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水的汽化、液化现象
设计意图:实验感知水的运动、水状态的改变,进而探求水的可能存在的地理空间,探求它位置的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由物理现象转入地理现象导入水循环。
(二)、新课学习
课件出示:课堂目标导航
设计意图 :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课堂的内容,明确目标和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知识的全局观念。
自主学习:课本59页内容及图2-39
学生练习:水循环的概念、存在的地理空间、运动状态及物理状态、了解水循环的动力和主要环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把握基本知识,培养读图和观察能力,体现高效课堂理念。
课件出示:根据水循环的区域、环节动态显示水循环过程。
根据学生自学内容提出导学问题。即:根据水循环的发生领域来划分,水循环有哪些类别?试分别说明其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学生练习:学生填注水循环的发生领域、主要环节、能量来源。
设计意图:直观展示水循环,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
过渡提问: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什么?意义最大的水循环是什么?
设计意图:简要辨析三类水循环,为引入后面学习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作过渡。即为什么海陆间循环是意义最大的水循环?
自主学习:教材P60阅读内容和课文内容,并课件展示下面两幅图片。(1)黄河三角洲的形成、(2)三峡电站图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内容和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把握能体现水循环地理意义
关键词,即“改变地形”“太阳能转化水体势能”“降水进入陆地”;所选的这两幅图能直观体现水循环的核心意义---物质流和能量流。
学生分组讨论: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把握课本中的关键词句)。
交流展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水资源不断更新,从而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促进自然界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简要说明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实质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那么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学生举例回答,课件展示水循环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有关图片)
设计意图:“从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过渡“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课件出示:从水循环的`几个环节分别展示图片、课堂导学。
讨论与交流 : 1.结合图片,针对水循环的六个环节说明人类活动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降水、蒸腾)。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都是有利的吗?
学生概括: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
教师点评:合理利用水资源,趋利避害。
过渡提问: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哪一个环节有限?如能改变,那又将对人类产生哪些重大影响?(作相关提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
课件出示:学生比较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由理论到实际,认识到保护植被、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吗?
教师点评:辩证认识水资源,水资源的利用速度不能超过其更新速度,做到合理利用水资源,同时要保护水质免受污染。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课堂小结:学生自我表述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评估课堂效果,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五)课外调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课外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钻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也是我们培养地理人才的目标。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本节课主线明确,即由物理现象---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3、充分利用多媒体呈现水循环过程及意义,加强直观性和效果。
4、利用贴近生活的图片使学生深切感受珍惜水资源的紧迫性,体现态度价值观。
5、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围绕课标展开,目标意识强。
6、由于关注教材,本节课未能根据课标要求适当关注陆地水体的关系、水资源的更新等内容。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
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教材特点
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水资源”的初步知识,了解了水圈知识,对本课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这仅仅是感性认知,没有实现地理规律与个人经验的结合,总结归纳能力也弱。因此,本节课应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四、教法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以情趣为载体,采取自主学习和导学相结合、启发和讨论探究相结合、学生概括和教师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明确教学主线,即由物理现象———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2、设置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提供“观察、探究、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使学在开放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生动地呈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过程,既加大课堂信息量,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5、指导学生做到会观察,会思考,会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维与思想,使学生对知识全面客观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探究和合作交流为手段,以阅读、讨论、归纳、思考、辩论、练习为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
1、学生自主学:自主阅读以了解基本知识;自主概括以完成知识梳理;自主归纳以形成知识体系;自主练习以确认掌握效果。
2、教师引导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引导讨论展示交流成果;引导思考认识学习知识的现实意义;引导辩论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探索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
六、过程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施上述三维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流程形升华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水的汽化、液化现象
设计意图:实验感知水的运动、水状态的改变,进而探求水的可能存在的地理空间,探求它位置的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由物理现象转入地理现象导入水循环。
(二)、新课学习
课件出示:课堂目标导航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课堂的内容,明确目标和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知识的全局观念。
自主学习:课本59页内容及图2—39
学生练习:水循环的概念、存在的地理空间、运动状态及物理状态、了解水循环的动力和主要环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把握基本知识,培养读图和观察能力,体现高效课堂理念。
课件出示:根据水循环的区域、环节动态显示水循环过程。
根据学生自学内容提出导学问题。即:根据水循环的发生领域来划分,水循环有哪些类别?试分别说明其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学生练习:学生填注水循环的发生领域、主要环节、能量来源。
设计意图:直观展示水循环,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
过渡提问: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什么?意义最大的水循环是什么?
设计意图:简要辨析三类水循环,为引入后面学习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作过渡。即为什么海陆间循环是意义最大的水循环?
自主学习:教材P60阅读内容和课文内容,并课件展示下面两幅图片。(1)黄河三角洲的形成、(2)三峡电站图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内容和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把握能体现水循环地理意义
关键词,即“改变地形”“太阳能转化水体势能”“降水进入陆地”;所选的这两幅图能直观体现水循环的核心意义———物质流和能量流。
学生分组讨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把握课本中的关键词句)。
交流展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水资源不断更新,从而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促进自然界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简要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实质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那么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学生举例回答,课件展示水循环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有关图片)
设计意图:“从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过渡“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课件出示:从水循环的几个环节分别展示图片、课堂导学。
讨论与交流:1、结合图片,针对水循环的六个环节说明人类活动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降水、蒸腾)。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都是有利的吗?
学生概括: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
教师点评:合理利用水资源,趋利避害。
过渡提问: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哪一个环节有限?如能改变,那又将对人类产生哪些重大影响?(作相关提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
课件出示:学生比较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由理论到实际,认识到保护植被、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教师点评:辩证认识水资源,水资源的利用速度不能超过其更新速度,做到合理利用水资源,同时要保护水质免受污染。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课堂小结:学生自我表述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评估课堂效果,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五)课外调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课外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钻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也是我们培养地理人才的目标。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本节课主线明确,即由物理现象———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3、充分利用多媒体呈现水循环过程及意义,加强直观性和效果。
4、利用贴近生活的图片使学生深切感受珍惜水资源的紧迫性,体现态度价值观。
5、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围绕课标展开,目标意识强。
6、由于关注教材,本节课未能根据课标要求适当关注陆地水体的关系、水资源的更新等内容。
高中地理说课稿《自然界的水循环》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自然界的水循环》,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这节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由多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这些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一个自然因素——水。不断进行的水循环运动将自然界的四大圈层紧密相连,并深入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这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我们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教材处理
(1)开放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图3.2既可以直观的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作为水循环内容的一个情景引入。本节的核心内容是“水循环”,依其发生的领域不同可将水循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海陆间循环。在该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和文字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能正确理解和表达水循环的过程,并掌握简单的绘图技能。
(2)精心设计活动
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黄河断流和济南泉水断流的相关资料,增强感性认识,增强危机意识,教师也可另行选择活动内容,注重指导学生研究和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中产生影响。
(3)充分利用图像
课文图3.2既可以直观的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作为水循环内容的一个情景引入。“水循环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得到感性的认识,教师可在课前收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数字资料,使学生能更具体、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
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5、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教法
1、 探究式学习
探究自己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水循环到底有哪些意义?
2、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黄河断流和济南泉水断流的相关资料,讨论出现的原因去归纳总结。
3、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师可以把一些直观的图片和数字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三、说学法
1、学会用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
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与济南泉水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
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图片:冰川、湖泊、河流等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存在的形式,对水有个大体的了解
教学新课 看课本图3.2和3.3分析总结水循环的类型,发生的领域,联系了几个圈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水循环的相关内容,学会分析学会总结
课堂总结 从总体上回顾一下本节课,指出重点解决学生们可能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
课外探究 寻找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五、课后练习
让学生做《成才之路》关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习题,以巩固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位于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是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之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实验,介绍叶片的结构以及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蒸腾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过程。最后深入探讨绿色植物是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森林对促进水循环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2、教材地位:
本章教材共分三节,三节课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首先从多个角度阐明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接着介绍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本节内容则是对前两节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为第六章《爱护植物绿化祖国》埋下伏笔。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解释气孔的开闭机制;说出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珍惜水源的意识。
4、教学重点及难点:
解释气孔的开闭机制;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5、课前准备: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课前调查: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二、说教法:
根据教情和学情,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本节课通过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的横切面装片,蚕豆下表皮装片及CAI课件的使用,使得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2、引导发现法: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现代课堂教学原则之一。引导发现法就是教师用已知的内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去发现未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课堂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营造平等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人类已跨入现代文明的21世纪,新的世纪对人的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1、实验探究法:
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获得第一手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
在学习叶的结构和蒸腾作用时,通过分组实验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
3、 总结归纳法: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互动交流,归纳出蒸腾作用及水循环的过程。
4、发散思维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主渠道,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设疑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品质。
此外,这节课还涉及到一些物理和化学知识,初一的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在教学中对抽象原理采用多媒体动画层层深入,练习设计突破了固有的模式,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挑战。下面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四、说程序
1、课前欣赏,激趣导入
首先,我创设情景,通过一曲气势磅礴的《长江之歌》激发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示课件
正如歌中所唱,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长江用他母亲般的胸怀,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同时也滋润着祖国大地的绿色植被,那么同学们从这动人的旋律和美丽的图片中,能否悟出一个生物学道理呢?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诉说中,学生们感到一种震撼,一种共鸣,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唤起学生对绿色生命的热爱和探究之情,并且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自然界的水循环,真正达到情感教育和美育的双重目的。然后教师又提示学生:“长江流入东海之后,又到那里去了呢?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看下面一组数据示课件)
这是一株玉米一生中所需的水量,其中……在这里教师巧妙地设置问号,对学生质疑,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很容易答出这些水分是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了,那么要想知道植物怎样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还必须了解叶片的结构。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要点,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课堂活动。那就是
2、探究DIY,互动你我他
DIY是自己动手的英文缩写,这句话充分体现出新课标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由于课前同学们预习了实验操作的基本内容,因此我首先请同学们以二人小组为单位,练习徒手切片,示课件制做菠菜叶的横切面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在学生对叶片的基本结构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叶面的颜色总比叶背深?”学生带着疑问重新回到镜下世界去寻找答案,很快便发现靠近叶面的栅栏组织中叶绿体多而靠近叶背的海绵组织中叶绿体少,同时学生也会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许多问题,诸如“秋天的落叶为什么总是叶面向下而叶背朝上?清晨的露珠为什么能在叶面上滚来滚去?枫叶到了秋天为什么会变红?水分在叶中通过什么结构被输送?”等等。学生们兴趣大增,争先恐后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教师则给予准确提示,于是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过程达到了第一次高潮。(示课件)此时,教师又及时利用CAI课件出示叶片横切面的立体结构,并进行简单总结和反馈检测。
接着,教师结合刚才展示的玉米需水量图表继续质疑“植物体内近99%的水分究竟通过叶片的什么结构蒸发到空气中?”引导学生将目光定格于叶片的表皮,由于临时装片中观察表皮中的保卫细胞及气孔很困难,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蚕豆叶下表皮永久装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在显微镜下,学生很容易观察到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不但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并出示气孔的电镜下照片。关于气孔的开闭机制是本节课又一难点,于是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提出问题,及时点拨。如保卫细胞的形状如何?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当保卫细胞失水(吸水)时气孔怎样变化?我还设计了气孔开闭的FLASH动画,真实再现了保卫细胞细胞壁的变化与气孔开闭的关系。那么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呢?植物体内99%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又设计了第二个课堂活动,那就是
3、你说我说,讨论交流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为什么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却凉爽湿润?由于同学们在课前都做了一定的准备,所以教师有意安排同学们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组同学根据课前亲手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至此,学生们对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大大增加,课堂教学达到第二次高潮。最后在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教师通过CAI课件展示蒸腾作用的过程,并请同学上台发言。CAI课件的使用,使这部分知识由抽象变直观,化静为动,打通了学生因抽象思维造成的障碍,降低了学习难度,顺利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4、创编故事,拓展视野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蒸腾作用及水循环的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怎样把这些知识串联在一起真正地切入主题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呢?我要求同学们当堂创编一个小故事并选派代表上台发言。“假如,你是土壤里的一滴水,请说出你经过绿色植物又回到土壤的旅游路线”学生们经过短暂的思维加工,沉醉于角色之中,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也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播放录象紧接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并启发学生“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认为这首诗有缺憾吗?不但阐明了水循环的过程,而且帮助学生树立坚持真理,不畏权威的信念。
在这幅图中,红箭头表示海洋湖泊之水的循环流动,蓝小球表示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散失之水。显然,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虽照样进行,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据科学家测算,某热带雨林的年降雨量为1950毫米,其中蒸腾水量就占了80,约1570毫米。由此可见,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大大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并在优美的音乐中展示一组漫画以示森林的重要作用森林是多种动植物生存的家园,它不但是一座绿色的水库,而且是一座天然的氧吧,它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5、知识拓展,渗透环境教育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热点之一,它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保护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常言道: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环保教育及人文精神。
①结合具体事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爱护植被的情感。
这是98年的长江特大洪灾,
这是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十年前和十年后截然不同的景象。
这是我国从1978年开始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修建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树立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本节课的情感目标也彰显得淋漓尽致。
②播放精美的公益广告,唤醒学生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在这里教师有意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又能为节水做些什么呢?同学们踊跃发言,节水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鼓励学生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学的确有所用。
③结合媒体新闻,从人和自然唇齿相依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会关心环境,关心人类,了解世界……同时,教师将与本节课有关的网页链接于此,使意犹未尽的学生能够在课外尽情浏览。
6、创新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请你填空,创编故事”等学生对课本知识已当堂掌握,因此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我以两道开放性习题为载体,突破了教材的文本限制,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等科学素质,使得“课已尽而意无穷”。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选用了一首环保歌曲的歌词作为结束语,意在激励每一位同学保护森林,珍惜水源,对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果不再拥有清甜的山泉;如果不再拥有绿色的波澜;
如果不再拥有小鸟的歌声;人类在这世界上多么孤单。
谁愿看到洪水淹没家园;谁愿看到沙漠一望无边;
谁愿看到大海不再蔚蓝;谁愿这世界寒冷没有温暖。
我们同住一个家,同在蓝天下,
伸出你的手我的手,把所有美丽还给自然……
一.背景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三)说教师自身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
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教学目标
(一)说课标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课标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说出水圈的构成。
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3)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学会绘制简单地理示意图的方法。
2)通过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其过程,学会分析相关地理事物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黄河断流问题,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水体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
3)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体会到物质的运动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说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的确定,能使学生树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我国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说教学难点:不同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
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不易理解。
四.教学策略
(一)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地图法:学会观察图3.2和图3.3运用示意图,提取地理信息基础上,师生共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利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
生影响,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3、探究教学法:概括出水循环意义是通过收集来的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
数字资料,用扑捉到的生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培养分析、探究的能力。
(二)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会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运用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学会分析:在分析黄河断流案例过程中,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讨论、共同分析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学会探究:通过资料的展示与小组讨论,运用具体的实例探究出水循环的意义,学会扑捉生
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进而进行提炼、概括。
一、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技术课堂要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要重视建构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程序设计部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语言的语法规则以及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关于教材
(一)教材概述
《信息技术》(选修)教材包括程序设计和机器人两大部分,第三章程序结构与设计部分介绍的是编写规范程序的基础知识,在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程序由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这三种基本的逻辑结构经过不同的组合而组成。
(二)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课题是《计数循环》,内容是程序结构与设计中的第三节循环结构部分的第二课时。本节分为三课时,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VB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以及VB循环语句的基本语法的基础上,本节课承上启下,通过进一步讲解循环语句的“累加”功能从而加深对For/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的理解;此后,第三课时通过“定时器循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VB工具箱的控件继续加深对循环语句语法的理解。
(三)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累加器的使用方法,理解计数循环的执行过程。
(2)能使用计数循环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类比加深对循环变量的理解,通过实例训练使学生理解计数循环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通过自我探究“循环体”的执行结果,理解循环体的执行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共同探究,体验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快乐,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精选的实例训练,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思维逻辑能力;小组成员协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写出For循环语句
教学难点:1、理解循环变量在循环结构中其值的变化关系。
三、关于教法
(一)教学准备
安装有VB软件的多媒体网络机房、PowerPoint课件、自制红心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法的概念、VB软件的基本操作,还有赋值语句、选择语句的相关知识。通过本节第一课时的讲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循环结构的概念、循环结构的算法流程以及For语句的格式,但对For语句的运用以及For语句执行过程的理解,学生还需要经过本节课的训练才能更加熟知。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取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相结合,并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自主、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这节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受传统数学思维的影响,学生很难理解在循环语句中循环体中的变量值怎么会不断发生变化。鉴于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采取实践认知、比较迁移等学习策略。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这部分我主要设计一个“抢答环节”使学生加深对变量地址和变量特性的认识;抢答的题目是:能交换a和b两个变量值的语句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答案后我先不说谁是谁非,而是拿出事先准备的三个玻璃瓶A、 B、C;A瓶装有白葡萄酒,B瓶装有红葡萄酒。让学生回答如何使A瓶装红葡萄酒,B瓶装白葡萄酒。通过点拨学生都能理解通过加一个玻璃瓶C可以使得两个玻璃瓶中酒交换。以玻璃瓶比如变量的地址,以瓶内的酒比作变量的值可以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变量地址和变量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受传统数学思维的影响,学生很难理解交换a、b的值需要添加变量c;这里把A瓶和B瓶比作变量的地址、红、白葡萄酒比作变量的值可以形象的类比变量地址和变量值的关系;
(二)认识加深
本环节我主要设计一个“个个都是小裁判”的活动,我先写出三个语句:a=a+b, b=a-b ,a=a-b;让学生做小裁判,判断这三个语句能否实现a、b两个变量值的交换;要求学生以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同时指导学生设计出变量值的变化情况表;在学生讨论时我根据最快最对的原则评价出优胜小组并用一个红心进行鼓励,并由该小组向全班分析自己的变量情况表;
变量a变量b
初值a1 b1
a=a+b(a值变化) a1+b1 b1(无变化)
b=a-b(b值变化) a1+b1(无变化)a1(a1+b1-b1)
a=a-b(a值变化) b1(a1+b1-a1) a1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变量跟踪表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让学生理解经过赋值语句的“先计算再赋值”的功能让变量的值发生改变,知道虽然是同一个字母变量,但是,赋值号左边的变量值是经过赋值号右边的变量值再次计算后的结果;“跟踪变量法”可以使得程序的变量值的变化变得清晰明朗,是读程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本环节不仅让学生初步接触了累加语句s=s+i,同时获得读程序的基本方法;
(三)实例展示
本环节我将设计一个“人人都是小老师”的活动。我要求学生将教材上的实例——求1+2+3+……+99+100的值S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讲解。这个过程就是看着书上的语句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的过程。期间,我将巡视和指导。然后,由同学们自己先推选出几个讲解到位的学生面对全班讲解,最后师生一起找出讲得最棒的“小老师”,由老师亲自奖励一个红心。
本环节里,我将设计一个灵活环节,其灵活环节是:让每个学生在纸上画一个玻璃杯和一个量杯;让学生看着图片想象自己在拿着量杯1ml、2ml、3ml……向玻璃杯中倒入液体。以玻璃杯里的液体的体积变化代表变量S值的变化;拿起量杯的次数代表循环体执行循环的循环次数;量杯中的液体体积代表每次循环执行时循环变量的值;该环节是否讲解将视课堂上学生讲解的情况而定,如果有学生讲解得很形象或者类似我就只是稍作点拨。
本环节的知识点还有一个是需要挖掘的,就是该实例的特点,分析该特点可以使得学生知道在今后的程序设计中哪些问题可以用计数循环来解决;该知识点将由师生共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本节课要突破的关键不仅仅让学生会循环语句,更是让学生在今后的程序设计中知道计数循环可解决数据有规律的相加或相乘这一类的问题。该环节中分析问题的特性可以使学生获得找规律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本环节以“人人都是小老师”为目标,以学生自我探究为主,教师则适当引导并巧妙点拨;
(四)实题训练
本环节采取“争做小小程序员”的小组竞赛为活动主题;展示两个问题:(1)宝塔共24层,第一层有2件宝物,第二层有4件宝物……,第二十三层有46件宝物,第二十四层有48件宝物,这座宝塔共有多少件宝物;(2)找出200-300中能被9整除的数;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可相互讨论。我在其中要做的是调控课堂、适时点拨、在线测试、检查成果。最后为小组成员都完成得最好的“小小程序员”小组颁发红心。
为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本堂课的重点,教师事先已经设计好VB窗体,输入和输出部分代码也已建立,只留下循环体语句(不含赋初值语句)让学生完成。
其中宝塔问题是累计求和的计数循环问题。I是循环控制变量,每次加2到48,以布长为2增循环。设计累加器将每层的宝物进行累加,累加器里初始值为0。找出200-300中能被9整除的数是一个既可以用选择语句完成又可以用计数循环完成的。在难度上更高一些;这样在难度上有一定阶梯的问题训练更利于因材施教也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如果单纯讲语句的用法,学生会感觉很抽象,通过典型的体现循环思想的题目边输入语句边理解边巩固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编写语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而小组竞赛可以让学生更专心的完成训练。
(四)知识小结
本环节由教师为主,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生的新知识,着重指出在编写循环体时应注意的问题。此时,学生可以一边回忆一边反思自己掌握的新知识,从而进一步理解计数循环语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对于初学程序的中学生,难度不宜深,应先培养兴趣,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五)课后作业
本环节属于知识拓展,由教师先点拨一下教材后面的习题,然后课后学生再自己独立完成。同时,作业有一定的弹性,最后的两题是选做题,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设计意图:教材后面的习题在难度上富有层次,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会做,本环节我选择课上先点拨课后再独立完成。
五、板书设计
计数循环——For循环
For i = 1 To 100
s=s + i
Next i
六、作业
教材p48探究学习
一、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技术课堂要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要重视建构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程序设计部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语言的语法规则以及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关于教材
(一)教材概述
《信息技术》(选修)教材包括程序设计和机器人两大部分,第三章程序结构与设计部分介绍的是编写规范程序的基础知识,在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程序由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这三种基本的逻辑结构经过不同的组合而组成。
(二)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课题是《计数循环》,内容是程序结构与设计中的第三节循环结构部分的第二课时。本节分为三课时,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VB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以及VB循环语句的基本语法的基础上,本节课承上启下,通过进一步讲解循环语句的“累加”功能从而加深对For/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的理解;此后,第三课时通过“定时器循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VB工具箱的控件继续加深对循环语句语法的理解。
(三)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累加器的使用方法,理解计数循环的执行过程。
(2)能使用计数循环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类比加深对循环变量的理解,通过实例训练使学生理解计数循环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通过自我探究“循环体”的执行结果,理解循环体的执行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共同探究,体验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快乐,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精选的实例训练,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思维逻辑能力;小组成员协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写出For循环语句
教学难点:1、理解循环变量在循环结构中其值的变化关系。
三、关于教法
(一)教学准备
安装有VB软件的多媒体网络机房、PowerPoint课件、自制红心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法的概念、VB软件的基本操作,还有赋值语句、选择语句的相关知识。通过本节第一课时的讲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循环结构的概念、循环结构的算法流程以及For语句的格式,但对For语句的运用以及For语句执行过程的理解,学生还需要经过本节课的训练才能更加熟知。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取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相结合,并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自主、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这节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受传统数学思维的影响,学生很难理解在循环语句中循环体中的变量值怎么会不断发生变化。鉴于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采取实践认知、比较迁移等学习策略。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这部分我主要设计一个“抢答环节”使学生加深对变量地址和变量特性的认识;抢答的题目是:能交换a和b两个变量值的语句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答案后我先不说谁是谁非,而是拿出事先准备的三个玻璃瓶A、 B、C;A瓶装有白葡萄酒,B瓶装有红葡萄酒。让学生回答如何使A瓶装红葡萄酒,B瓶装白葡萄酒。通过点拨学生都能理解通过加一个玻璃瓶C可以使得两个玻璃瓶中酒交换。以玻璃瓶比如变量的地址,以瓶内的酒比作变量的值可以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变量地址和变量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受传统数学思维的影响,学生很难理解交换a、b的值需要添加变量c;这里把A瓶和B瓶比作变量的地址、红、白葡萄酒比作变量的值可以形象的类比变量地址和变量值的关系;
(二)认识加深
本环节我主要设计一个“个个都是小裁判”的活动,我先写出三个语句:a=a+b, b=a-b ,a=a-b;让学生做小裁判,判断这三个语句能否实现a、b两个变量值的交换;要求学生以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同时指导学生设计出变量值的变化情况表;在学生讨论时我根据最快最对的原则评价出优胜小组并用一个红心进行鼓励,并由该小组向全班分析自己的变量情况表;
变量a变量b
初值a1 b1
a=a+b(a值变化) a1+b1 b1(无变化)
b=a-b(b值变化) a1+b1(无变化)a1(a1+b1-b1)
a=a-b(a值变化) b1(a1+b1-a1) a1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变量跟踪表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让学生理解经过赋值语句的“先计算再赋值”的功能让变量的值发生改变,知道虽然是同一个字母变量,但是,赋值号左边的变量值是经过赋值号右边的变量值再次计算后的结果;“跟踪变量法”可以使得程序的变量值的变化变得清晰明朗,是读程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本环节不仅让学生初步接触了累加语句s=s+i,同时获得读程序的基本方法;
(三)实例展示
本环节我将设计一个“人人都是小老师”的活动。我要求学生将教材上的实例——求1+2+3+……+99+100的值S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讲解。这个过程就是看着书上的语句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的过程。期间,我将巡视和指导。然后,由同学们自己先推选出几个讲解到位的学生面对全班讲解,最后师生一起找出讲得最棒的“小老师”,由老师亲自奖励一个红心。
本环节里,我将设计一个灵活环节,其灵活环节是:让每个学生在纸上画一个玻璃杯和一个量杯;让学生看着图片想象自己在拿着量杯1ml、2ml、3ml……向玻璃杯中倒入液体。以玻璃杯里的液体的体积变化代表变量S值的变化;拿起量杯的次数代表循环体执行循环的循环次数;量杯中的液体体积代表每次循环执行时循环变量的值;该环节是否讲解将视课堂上学生讲解的情况而定,如果有学生讲解得很形象或者类似我就只是稍作点拨。
本环节的知识点还有一个是需要挖掘的,就是该实例的特点,分析该特点可以使得学生知道在今后的程序设计中哪些问题可以用计数循环来解决;该知识点将由师生共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本节课要突破的关键不仅仅让学生会循环语句,更是让学生在今后的程序设计中知道计数循环可解决数据有规律的相加或相乘这一类的问题。该环节中分析问题的特性可以使学生获得找规律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本环节以“人人都是小老师”为目标,以学生自我探究为主,教师则适当引导并巧妙点拨;
(四)实题训练
本环节采取“争做小小程序员”的小组竞赛为活动主题;展示两个问题:(1)宝塔共24层,第一层有2件宝物,第二层有4件宝物……,第二十三层有46件宝物,第二十四层有48件宝物,这座宝塔共有多少件宝物;(2)找出200-300中能被9整除的数;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可相互讨论。我在其中要做的是调控课堂、适时点拨、在线测试、检查成果。最后为小组成员都完成得最好的“小小程序员”小组颁发红心。
为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本堂课的重点,教师事先已经设计好VB窗体,输入和输出部分代码也已建立,只留下循环体语句(不含赋初值语句)让学生完成。
其中宝塔问题是累计求和的计数循环问题。I是循环控制变量,每次加2到48,以布长为2增循环。设计累加器将每层的宝物进行累加,累加器里初始值为0。找出200-300中能被9整除的数是一个既可以用选择语句完成又可以用计数循环完成的。在难度上更高一些;这样在难度上有一定阶梯的问题训练更利于因材施教也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如果单纯讲语句的用法,学生会感觉很抽象,通过典型的体现循环思想的题目边输入语句边理解边巩固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编写语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而小组竞赛可以让学生更专心的完成训练。
(四)知识小结
本环节由教师为主,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生的新知识,着重指出在编写循环体时应注意的问题。此时,学生可以一边回忆一边反思自己掌握的新知识,从而进一步理解计数循环语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对于初学程序的中学生,难度不宜深,应先培养兴趣,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五)课后作业
本环节属于知识拓展,由教师先点拨一下教材后面的习题,然后课后学生再自己独立完成。同时,作业有一定的弹性,最后的两题是选做题,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设计意图:教材后面的习题在难度上富有层次,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会做,本环节我选择课上先点拨课后再独立完成。
五、板书设计
计数循环——For循环
For i = 1 To 100
s=s + i
Next i
六、作业
教材p48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