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10:11:02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美丽的鱼说课稿一等奖
一、活动前思考
1、设计意图: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活动过程中;基本是以儿童蜡笔画为主。有一种现象,引起我的注意和反思。小班幼儿,你让他用蜡笔画画,有许多孩子束手无策或随意乱抹一通,但是,你如果让他们画棉签画,孩子都很乐于参与;而且完成作品的比率很高。是不是棉签画更能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于是,我决定先从作画材料人手,丰富操作工具,引起幼儿作画兴趣。手指点画《鱼妈妈和鱼宝宝》这一活动由此产生。
2、重点难点:
重点:手指点画进行绘画活动。
难点:有序地点画衣服。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方法进行绘画活动。
2、有序地点画衣服,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红、黄、绿颜料若干盆,每组一块湿抹布。
2、操作材料每人一张。
(三)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教师随音乐做小鱼游的动作,激发幼儿兴趣。(因事先没有和该班教师沟通好,所以幼儿直接坐在位置上)
教师:“瞧,谁来了?”(出示范图)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是鱼妈妈和鱼宝宝。
教师:“对了,鱼妈妈和鱼宝宝要去参加海底世界的舞会,可是它们没有漂亮的衣服,怎么办啊?
幼儿回答。
评析:活动开始以音乐游戏《网小鱼》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吸引幼儿注意力使幼儿自然地进入活动之中。
2、教师示范,幼儿尝试给“鱼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
(1)介绍材料,激发兴趣。
教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好,可我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给鱼妈妈和鱼宝宝做衣服。我请了一个朋友来帮忙,看看是谁。这是我们的朋友颜料。看我怎么用颜料来做衣服。这是什么颜色啊?”
幼儿回答。
教师:“我帮鱼妈妈做一件x颜色的衣服。”
袖子拉一拉,食指、食指,翘翘,颜料盘里亲亲,鱼儿身上用力点点点。我们一起来做衣服,一个接着一个点。给鱼妈妈穿红衣服。”
教师:“鱼妈妈的衣服做好了,小抹布上擦一擦。
(2)通过观察,幼儿尝试手指点画。
教师:“现在我们要给谁的衣服了?”
幼儿:“鱼宝宝的。”
教师:“鱼宝宝不想穿跟妈妈一样的衣服,你猜猜鱼宝宝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幼儿回答。
教师:“好,就听你的,让鱼宝宝穿黄衣服。我们还能怎样给鱼宝宝穿衣服呢?”
幼儿回答并空手示范。
教师:“我们还可以这样给鱼宝宝穿衣服呢,一个接着一个,像在排队。我们一起来试试。谁愿意给鱼宝宝来做衣服?请xx。你的小手真能干。鱼宝宝的衣服做好了,小抹布上擦一擦。”
评析:示范是在激发兴趣基础上帮助幼儿热爱绘画的过程,本活动的示范伴以通俗易懂的儿歌来进行,使幼儿自然而然而习得绘画的方法。
3、幼儿操作材料
教师:“鱼妈妈和鱼宝宝的衣服都做好了,它们去参加舞会啦,可是还有许多鱼妈妈和鱼宝宝没有衣服,宝宝来帮助它们,好不好?拉一拉袖子,两个两个小朋友走到桌子旁边,做衣服的时候让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宝宝你们给它们排排队。”
评析:这一环节让幼儿通过切身的.感受做漂亮的衣服送给鱼妈妈和鱼宝宝,使他们享受操作活动带来的快乐。
4、展示幼儿作品,让大家相互欣赏,教师给予表扬。
教师:“你喜欢哪一张画?”
幼儿说一说。
教师评价:
1)我看见他做鱼妈妈衣服的时候是从左往右点的,做鱼宝宝衣服的时候是从上往下点的。
2)他做的衣服很干净,也很漂亮。
5、结束部分。
教师:“我们帮鱼妈妈和鱼宝宝都做了衣服,现在它们要去参加舞会了,我们一起去送它们(师幼伴着音乐做小鱼游动作)。到了,跟它们说再见吧!谢谢宝宝帮我们做衣服!再见了!”
评析:游戏是幼儿一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采用游戏化的方式送鱼妈妈和鱼宝宝参加舞会,使整个活动以游戏贯穿。
三、活动后反思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其中蕴含的教育契机日益受到重视。把游戏因素与绘画结合起来,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尤其是对正处于绘画初级阶段的小班幼儿来说,游戏更应作为绘画活动的主要形式。作为幼儿教师应如何将游戏因素和教育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画画成为幼儿的一种游戏,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活动,从中实现教育目的。
此次绘画活动由鱼妈妈和鱼宝宝,去参加舞会没有漂亮的衣服穿,使幼儿很自然地进入到绘画活动中,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如何帮助鱼妈妈和鱼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参加海底世界的舞会。在示范时,注意到了与幼儿的互动,并不是一味地要把技巧交给幼儿,而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和掌握绘画的技巧。整个活动以游戏贯穿,最后的结束部分让所有幼儿送鱼妈妈和鱼宝宝去参加海底世界的舞会,让幼儿体验到了操作活动结束后所带来的快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喜欢美术活动。因为太久没有上课,对于课堂的把握不是很好,不过整个活动幼儿积极性很高,创作的作品也很漂亮。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根据美术教材第五单元第12课《美丽的鱼》改编设计的。鱼儿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我想,如果按照教材让学生只是对鱼儿进行绘画装饰,比较简单;如果进行立体造型,鱼儿变魔术,一是受材料限制,二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异较大,可能有难度。因此,我对教材进行重新设计:让学生第一课时对鱼儿进行涂色装饰,第二课时对鱼儿进行奇思妙想,创意变身。学生普遍对此很感兴趣,作业效果也不错。
本课设计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奇思妙想,通过在鱼儿身上添加的方法,让小鱼大变身。用创意让普通的东西变得有趣味,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动手动脑,让身边多一些充满情趣的事物!
二、说学情
低年级孩子天生喜欢画想象画,他们的绘画世界往往异想天开,充满童趣。孩子们的创意是无穷的。一(7)班刚接触美术课半个学期,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而言比较薄弱,但是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游戏和图片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兴趣。美术课要让孩子们开拓眼界,打开思路,让他们的作品充满趣味。体验奇思妙想所带来的独特乐趣!也让孩子们从小知道,一些小小的创意设计可以让普通的事物也变得有趣味,惹人喜爱!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不同的鱼儿造型,能运用添加的方法把小鱼变成有趣的物品。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欣赏、交流、演示、拓展思维等方法,运用添加的绘画形式,完成鱼儿新造型的创意想象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绘画中体验创意想象的乐趣,感受创意绘画的情趣!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创意设计的各种思路,为鱼设计新形象,改造成新事物。
教学难点:如何拓宽思路,设计鱼儿新造型。
五、说教法
据一(7)班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接受能力,针对和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景、观察欣赏、思考讨论、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小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直观的课件展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学法
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尝试自己添加让小鱼变身,通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疑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激发灵感,掌握重难点。
七、说教学过程
鉴于上述分析,我将我的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1、观察思考引入新课
我采用图片导入的方式,请学生欣赏并思考回答问题,揭示主题。
教学设想:通过欣赏与交流环节,意在让学生在观念上打破常规,接受新事物,交流已知奇特事物,相互拓宽眼界。
2、分析与启发
新授部分我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思考总结出“添加”这种方法。
然后我采用生活中常见物的图片启发欣赏,让学生小组讨论,让他们想象不同的鱼儿新造型。
接下来图片对比铅笔人,让学生思考总结出“拟人”的添加方法。
最后我采用欣赏比较同龄人的作品,让学生打开思路。
教学设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创意思路的分析与理解比较实用,通过欣赏交流,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谈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各种不同的方法,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到启示,插上想象的翅膀。
3、教师示范
示范的过程我采用师生合作示范,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设想:教师直观演示,让学生去除畏难情绪,师生合作,拉近距离。
4、实践创造
这个阶段我会播放儿歌和欢快的音乐,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创作
教学设想: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捕捉绘画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启发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展评作品
我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并在黑板上出示评价语言的模板,规范一年级孩子的语言表达
教学设想:通过作品展示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在这一环节中陡然间会有一种莫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6、拓展延伸
我采用图片欣赏的方法,让学生欣赏不同材料的鱼儿造型,直观清晰。
教学设想:拓展学习内容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创意绘画的兴趣,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有效性。还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增加生活趣味。
7、课堂小结:
学习绘画的目的不是为了学而学,关键是提升人自身的审美能力或是对生活的品位,因此鼓励学生用双手和智慧让生活更多趣味!
八、说教学反思
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总结与反思:
(一)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情况分析进行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个性和能力都不同,所以教材中的`重难点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第一次试教正是因为我没有很好地结合学情,重难点超过了学生的能力,导致作业完成度不高。
(二)重难点跟学生活动设计相结合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从而从设计学生活动的时候要切合重难点才能在学生探究知识的同时,学会知识。
(三)教师示范的规范性
这节课我的示范不清晰,不完整一笔带过,教师示范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应该把每个步骤讲清楚并出示在黑板上。
(四)评价语言的完整性
一年级的孩子普遍语言表达不完整,美术课应该要培养他们说话的能力。学生评价的时候,往往思路混乱,下面的同学也不认真听讲。所以我认为学生语言表达完整性非常重要,评价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出示提示性语言帮助他们。
总结:
我认为美术教学是美术的综合能力的多重培养形式。因此在这节课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满足了学生探索和希望尝试的欲望,为学生提供了畅想的空间,学生们在老师创设的氛围影响下,充分激活了创作的灵感,擦亮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大多所制作的作品千姿百态,匪夷所思,通过添加各种东西,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创意的力量。
一堂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能够长期的潜移默化,美育才能得以真正的生根发芽,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我感到所做的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积极探索,不断提高美术学科的教学效率。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让儿童美术教育真正成为孩子们创新的摇篮!
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课本第八册第8课《用彩墨画鱼》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鱼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最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看影片、做游戏、动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中国画颜料绘制、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热带鱼。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鱼儿,感知鱼的外形和色彩,感受鱼的美,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绘制和装饰鱼儿,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用中国画方法表现水中游动的鱼,并注重色彩的搭配,拓展学生对鱼的表现能力。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对中国画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使用并会用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而《用彩墨画鱼》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表现热带鱼。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绘画过程中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法分析:
㈠观看影片激发学习兴趣。 ㈡欣赏图片知道鱼的形状。
㈢做鱼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㈣示范鱼的绘制方法。
㈤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㈠动画引入,激发审美期待
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适时播放影片。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同时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海底世界,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海里的主角。揭示学习主题——《用彩墨画鱼》,从影片到课题,从学生的兴趣,到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物象的冲动。
㈡观察发现,感知鱼儿结构
用课件展示鱼的基本结构。并出示不同形状的海洋鱼组成的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在这里反复强调鱼的不同几何形状,从而让学生直观掌握了绘制鱼的方法。概括成各种简单的几何形进行组合,让学生对结构有所认识,以儿童所特有的天性,绘画语言会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㈢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一下鱼,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将鱼表现得更加生动打下了基础。接着课件展示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大量海洋鱼的美丽图片。我特地采用课件制作的方法将图片欣赏设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渐变,这样就让学生在无形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色彩,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激活原有学生对绘画方法,并进行用彩墨画鱼的示范。
㈣画鱼展开创作过程
让学生欣赏彩墨鱼的影片画面,提出“你准备如何用彩墨来表现你心中的'鱼?你想要表现的鱼是什么形状的?它穿的是什么花纹的衣裳?”这三个要求来进行创作。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绘制的美丽鱼儿贴到教师分发的绘有美丽水草和珊瑚的海域的大纸上,过程中播放刚刚大量的海洋鱼图片,循环的图片欣赏,让学生在充满快乐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造,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绘画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使用多用方法,画出和别人不同色彩和形状的鱼儿,展开比赛,这样就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课堂评价
㈠评鱼析鱼,分享创作快乐
师生共同欣赏黑板上学生创作的美丽海景,先让学生互评自评你觉得哪条鱼最漂亮?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形状的变化是否生动。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㈡扩展延伸
同学们,刚刚我们用眼睛欣赏了海底世界的美,又用双手创造了海底世界的美,下课之后请同学们找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有表现鱼的图案,它们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海底世界非常美丽,请同学们下课后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让学生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识。
一、教材简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
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方法设计】
对本课的教学主要采取诵读法和讨论法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又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因此我的教法的主导思想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这篇课文应以诵读法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感悟课文精美的语言,运用讨论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我在教学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学习整体走向的,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学法指导】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能力,熟悉了议论文的学习流程。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资料助读、跳读、研读、品读等方式来理解课文,积累基本的文言文词汇丰银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义”的提出,“义”的论述方式和“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丰富,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大教学容量。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图:
【过程分析】
一、激趣导入
20xx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李春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20xx年7月21日在家乡勇救两名落水少年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迹在当地传诵开来后,感动了很多人,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向李春华学习做青年先锋。可是有人却在网上发表文章说,这样做不值。到底值不值呢?今天通过学习二千多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可能就会找到答案的。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既有时代气息,又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悬念的设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配乐朗读,初步感知“义”
1、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出示语音,句读,节奏,重音示范。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设计意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字义,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资料助读,整体感知“义”
学法指导: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说说学习《〈孟子〉二章》后你所了解的孟子)
(设计意图:既联系了旧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四、细读课文、疏通积累“义”。
学法指导: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教师点拨并用多媒体显示归类)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初步理解文意,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五、研读课文,探究“义”的论证??
探究论点:1、文章用哪一句话提出论点?
2、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取义”是最高境界。你同意哪个观点?
学法指导:(无论学生同意哪个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论证过程:
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证方法逐层展开?(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多媒体显示结构板书。)
3你能够从所了解的诗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证明文章论点的诗句或事例吗?(多媒体显示补充)
学法指导:1、前二个问题,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发言。 2、最后一个问题,用自由发言的方式补充论据。
探究重难点字词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对文章的论证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分组讨论法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的理论论证补充事例论据是对学生联想和积累的考查。拓展“所欲”“所恶”的现实内涵可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六.品读“义”的精美语言。
在《〈孟子〉二章》里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在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注意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学法指导:学生自由发言。也可用读的方式来体现或先品后读。
(设计意图:在诵读中欣赏和品味,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这也是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七、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
学法指导:时空连线,设置情境.从下面的.问题中任选二个回答(用课件出示)
假若我是节目主持人,同学们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时空隧道,请回答我的问题:
①你如何评价舍身救人的李春华?
②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你该如何舍生取义?(把“道德” 、“正义”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③我们中学生的“义”和“不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只要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④你也可以把老师当作孟子,就你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向我发问。
在节目的最后: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理解的“义”。义是—————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突破了课文的难点,将孟子所说的义链接到现实生活中来,拓展了生和义的现实内涵,一举多得。同时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照顾了在理解上存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八、总结回顾:
同学们,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崇敬,但却不要认为高不可及。舍生取义,是这样的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谱写现实生活的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
一、说教材
《鱼的纹样》一课属于设计基础课,是在认识《海洋生物》的基础上对鱼进行描绘,要通过收集资料、欣赏交流,让学生尝试用概括、简化、夸张、装饰等手段重新塑出更为丰富、生动的鱼的形象。主要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装饰”概念以及鱼纹样的表现特征,欣赏并发现纹样以及色彩的组合美和图案美,懂得运用点、线、面以及色彩等元素装饰鱼、表现鱼。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理解“装饰”概念及鱼纹样的表现特征,欣赏并发现纹样及色彩的组合美,图案美。
2.操作目标:懂得运用点线面及色彩等元素装饰鱼,表现鱼。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美好情感,体验创造活动的乐趣。
三、说教法:
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这一教学任务,教师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这节课重在寻找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范例的欣赏,感受美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
四、说学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动手尝试练习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范画、投影片、卡片等。
五、说教学过程
在课前,我准备了大量的鱼的图形,从淡水鱼到海洋鱼类,让学生从外形、色彩、花纹等方面去欣赏,让学生对鱼身上的自然纹样先有一个直观感受。再以古陶罐鱼纹为例,让学生来分析鱼的外形结构,与我们平时生活中见到的鱼油什么不同,以学生的描述总结得出鱼纹的简化方法。为了巩固简化方法,在此设计了“看鱼找简化形”的小游戏。接着让学生欣赏了鱼的纹样范画,并让学生从外形、花纹、色彩等方面说一说各小组内鱼纹的样子。通过这次的欣赏,学生初步认识了装饰鱼的构成元素,即运用点、线、面相结合装饰鱼。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欣赏让学生了解了关于鱼的纹样的新知识。在示范绘画环节,教师深入细致的讲解及设计示范让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本的设计方法,对学生授之以“渔”。如:简化,把鱼身上的不必要的部分省略掉,让纹样显得简洁;添加点、线、面的装饰性的元素;夸张,把鱼的部分进行适当地夸张;还有变形,将鱼身体的`某一个部分变化成为另一种我们熟悉的形象,比如,将鱼尾变形成花朵……最后总结出,可以运用添加、简化、夸张、变形等方法,用点、线、面三元素,再运用色彩来构成一幅趣味横生的装饰鱼画。
鱼的纹样是人们用来装饰美化自己生活的一种装饰元素。怎样让这种装饰元素本身就具有装饰的美感,让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呢?这就要在设计的时候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与理念,让它成为独特的创造。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注意拓展、启发,渗透创新理念。可以把鱼融入到花草中去,也可以将鱼的身上装饰出花草的图案,甚至可以把自己喜爱的卡通形象也画到鱼身上,只要点、线、面布局合理,都可以拿来借鉴到鱼的纹样当中去。
在教学生画鱼的外形时,我先让学生观察鱼的特点,引领学生从鱼的外形、色彩、花纹进行观察,学生也易于接受,教师示范如何概括画出鱼的外形,让学生用学习到的方法画出鱼的外形,为后面的添加花纹做下铺垫。教师在示范依据鱼的特点大胆想象,用点线面画出鱼的花纹,学生都想跃跃欲试。有了细致的观察和大量有代表性的图片体验感受,对鱼的花纹有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学生就会绘出生动的,属于自己的鱼纹,感受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反映了由感知美到创造美的发展过程。本课教学重点明确,难点突出加血各环节设计较科学。但在作业情境的设计还不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没有得到最大的调动性,如果设计一个作业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作业热情,也为学生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主题。
新美术教育理念让我们认识到,小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欣赏美,会运用美术表现形式再现生活中的美,进行实践创造的新一代。
一、说教材:
线描画:线描画是用线条的变化来描绘对象及其形体结构的绘画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绘画方式,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方式之一。线描画的绘画工具比较简单,可以用勾线笔、铅笔、油画棒、钢笔等,利用点、线、面来进行绘画,既可以对物象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也可以对物象进行简单地艺术处理;既可以进行造型训练,亦可作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我班幼儿在通过简笔画的训练基础上,再进行线描画的练习,会使其绘画的精细方面和手眼协调方面,有很大发展。不仅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同时能提高幼儿专心做事的能力。更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幼儿在欣赏、发现、感受线条美的同时,大胆进行创作,不仅能将幼儿零碎的经验加以提炼,而且与《纲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时在大班开展线描画,能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幼儿通过“观察-想象-发现-表现-创造”系列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个性的发展。所以,我把线描画作为这学期我班美术特长训练的主要内容。由此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二、说目标
1、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疏密排列来装饰鱼。
2、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象大胆创作,发展幼儿的初步的创新能力。
3、向幼儿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
活动重点: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疏密排列来装饰鱼。
活动难点: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
三、说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
2、画好的线描画作品、其他小朋友画的线描画鱼
3、欣赏老师的作品
4、白纸,铅笔
四、说教学方法: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纲要》的精神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观察欣赏演示,则更为简洁、生动,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本次活动设计中,我通过幻灯片的展示,让幼儿感受到鱼宝宝身上线条的纹样美、图案美;
2、观察比较法。观察法即运用观察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幼儿既形成了准确的形体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细节特点。而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则能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的创作手法带来的不同效果。本次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直接感受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我采用了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在观察比较三幅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中,发现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都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欣赏评价法。欣赏评价法指的是将幼儿不同特点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肯定各自的特点。在本次活动的最后环节,我采用了欣赏评价法,在欣赏的同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点评:
问题1、“你最喜欢哪个鱼宝宝?为什么?”使幼儿在审美的同时自然地习得经验,为下次经验迁移做准备
问题2、“你是用怎样的线条和图案来装饰鱼宝宝的?”让幼儿用语言将自己的装饰意图表达出来,达到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同伴的欣赏与评价能让幼儿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五、说活动程序:
共有5个环节:
1、观看多媒体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鱼的花纹,引导幼儿说出鱼儿身上花纹的特点。
(导入活动,观看《海底世界》,初步感知欣赏各种各样的鱼。)
(1)教师语:在美丽的大海里,生活着许多快乐的鱼宝宝,他们和鱼妈妈自由自在的在海洋里嬉戏玩耍,一会儿在珊瑚里捉迷藏,一会儿在比赛游戏,一会儿又凑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可幸福了。然后请幼儿讲讲自己最喜欢哪条鱼,它是什么形状的?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以及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特别是对形状怪异的鱼,启发幼儿尽可能讲详细一点。
2、欣赏课件:欣赏小朋友的作品,引导幼儿说说他们的画用了那些线条装饰的,并进行比较。
再欣赏老师的作品,让幼儿学习装饰鱼宝宝的基本方法。我同时逐个展示各种点、线、面(即根据幼儿回答展示各种线形和点形装饰),既增强了趣味性,又有效地发挥了教育的功效。
(欣赏幼儿绘画作品,请幼儿互相说一说,这些鱼的形状及装饰的线条,说一说它们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花纹。)
示范讲解几种鱼的画法:(欣赏老师的作品)
(1)请幼儿说说老师画的画都用了什么线条来画各种各样的鱼,。
(2)教师在幼儿最喜欢的鱼身上示范画出各种形状的线条,并重点讲解如何处理线条的疏密关系。
(3)请幼儿来装饰几条鱼宝宝。
(4)引导幼儿讨论,你准备画一条什么样的鱼?
3、通过比较,了解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为了帮助幼儿理解线描画抽象的形式美的构成规律。我选择了三副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图一: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图二: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图三:疏密变化恰当、有一定规律),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在教师的追问:“这两个鱼宝宝美吗?为什么”的过程中交流、探索、发现,从而掌握线描画的基本规律,为接下来的创作提供支撑。
4、幼儿创作,教师指导要点:
(1)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出各种奇形怪状的鱼,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2)启发幼儿用不同的花纹装饰鱼,并注意线条的疏密变化。
(3)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变化各种线条花纹。
5、观赏评析作品
(1)请幼儿自由互相讲述自己所画的鱼
(2)请个别幼儿谈谈自己喜欢哪一条鱼,为什么?
(3)教师小结:
今天,小朋友帮助鱼妈妈找回了鱼宝宝,并且鱼宝宝身上的花纹都非常漂亮,线条的疏密也很好,鱼妈妈谢谢你们了,现在我来当鱼妈妈,小朋友来当鱼宝宝,我们一起游到大海里去做游戏吧。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我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在活动设计中,我既给予孩子技法上的帮助,又给予孩子充分的创造空间。活动中我始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尊重每位幼儿的创造,肯定、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和表达方式,让幼儿在特别宽松、开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美、表现美。根据对本次活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与教学程序的设计,估计活动的重难点将会得到突破。但是由于孩子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在活动中还将根据孩子的基础和能力水平,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提高。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听鱼说话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听鱼说话》。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教法、学法,活动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设计等几个环节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的课题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要对大班语言活动教材中的文学活动《听鱼说话》,《语言》是幼儿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幼儿大班语言教育总目标要求:幼儿做到喜欢听故事,愿意朗诵简短的文学作品,能体验好欣赏文学作品的优美,有良好倾听习惯,能理解主要内容与意义,会使用日常用语。所以我设计《听鱼说话》这节活动课,就运用了故事当中典型的人物形象以及生动、丰富的语言吸引孩子,使他们受到感染和教育。
其次来说说学情分析
大班幼儿语言表达已有一定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谈话水平,使他们能流畅的围绕主题有重点的在集体面前自然大方的进行讲述。我这个活动设计都要使幼儿在主动观察思考中学习理解《听鱼说话》故事,活动中不能停留在学说故事的层面上,而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幼儿更深入地体验故事的内涵。活动中要以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托,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思考,幼儿的语言能力、倾听能力、社会情感等各方面都会得到发展。
再来说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新《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由此我制定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活动,感受故事带给幼儿的清新、优雅、风趣的语言。
2、情感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关爱动物,同情弱小生命的情感。
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确定本次活动重点是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幼儿关爱动物,同情弱小生命的情感。难点是:感受故事带给幼儿的清新、优雅、风趣的语言。
再依据以上活动目标我确定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提问法:使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
直观法:让孩子直接观察事物,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吸引幼儿的兴趣。
游戏法:通过孩子角色扮演,更能直接体验故事的情境。
学法有:感官参与法、表演体验法、讨论法
根据农村幼儿教育的条件,在活动前我还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1、《听鱼说话》故事挂图4张
2、鱼缸里的鱼,鱼和蚯蚓的头饰各一
现在我将重点来介绍下本次活动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我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兴趣导入—交流讨论—情境体验—总结分享—活动延伸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要想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对整节活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头时必须设计生动的言语,从而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在第一兴趣导入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我会一条出示谜语:没胳膊没腿,从来不离水,走路不用教,摇头又摆尾。(鱼)让孩子先猜猜那是什么?并且给他们动作提示,引导他们回答正确,并对回答出来的孩子给予小红花奖励。我这样设计孩子立马就会对鱼就有了关注。并很顺利就进入了我的活动二:我又出示鱼缸里的鱼,让孩子进一步的观察小鱼。在孩子观察的同时我适时的提出问题:“小朋友们,鱼会说话吗?”
“不会,不会,我没听到。”
“会,我听到它吐泡泡了。”
孩子七嘴八舌的'回答我。
我提出第二个问题“有一个叫琼儿的孩子,她能和鱼儿说话哦。她和鱼儿说什么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呀?”
“想”孩子异口同声的告诉我。
“那好,我们就来听听故事《听雨说话》,大家就知道了”并相继出示故事挂图,帮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我们都知道幼儿的认知是从互动交流中获取的。因此再听完故事之后,我带领孩子进入第二个交流讨论环节,让孩子们在主动参与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形成认知。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孩子去思考发言并全班交流。
1、画中的孩子叫什么名字?
2、她在做什么呢?
3、他们是怎样钓鱼的呢?
4、鱼儿说了些什么?
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教法提问法的落实点。在整个的讨论交流过程当中,我还会对敢于发言和回答正确的孩子给予表扬、鼓励。这样的活动设计是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情境创设看做幼儿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幼儿的语言教学就是要设置情境,所以我第三环节设计成情境体验。让孩子角色扮演外公、琼儿、鱼、蚯蚓。这是我出示鱼和蚯蚓的头饰。让自愿扮演鱼和蚯蚓的孩子带上头饰。根据我的讲述,孩子扮演的角色出来做出相应的动作,可以加入他们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在外公钓鱼的过程中我适时的加入自编的儿歌:
外公和琼儿,一起来钓鱼。外公钓大鱼,琼儿钓小鱼。
在这一环节中前面所提到的教法游戏法得到展现。也能让孩子从游戏中感受到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幼儿园新《纲要》中指出:“要让孩子喜欢与人交谈,有良好的语言交往习惯。学会分享。”
教师总结会让孩子能再一次的回忆出今天所学的内容,所以这一环节是总结交流。我提出问题,让孩子发言:
1、这节课你们知道了什么?
2、学会了什么?
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新知,有起到了相互补充、促进的作用。
活动延伸是每节课必备的环节,因为课堂的学习不能本知课本的知识,要通过活动延伸进行巩固认知。所以此环节我设计两个活动。
活动一:下课后我带领孩子将鱼缸里的鱼放入河水。期间有些孩子会舍不得,这时我会告诉孩子鱼也是一条生命,我们要珍惜、关爱它。
活动二:回家的时候把故事说给父母听,这个设计是为了增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
以上是本次活动所有的教学过程,接下来要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就相当于一个微型教案,因此我的板书设计是故事挂图的粘贴而成。
最后再来说说我的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设计了谜语、儿歌、图片展示、游戏教学等,把原本枯燥乏味的课题变的生动有趣。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情况巧妙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以上说课内容均是我的教学预设,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我会根据孩子不同的表现特点进行调整,做到因材施教。以上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有不当之处还请评委批评指正,谢谢老师!
一、教材分析
《永远的蝴蝶》是台湾著名作家陈启佑先生的一篇小小说。作品情节很简单,451个字构筑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至极的故事,却深深地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
《永远的蝴蝶》是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地方课程试验教材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选学课文。本册第三、第四单元阅读学习的重点都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基本上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通过学习本文既可以让学生对已掌握的筛选信息方法加以运用和巩固,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自由准确快速地筛选文章的信息,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人间真情的珍视,提高学生学习小小说的兴趣,让学生理解人情事理。
二、学情分析
我授课的班级是10学前教育班级。该班为清一色女生,她们情感细腻,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小说《永远的蝴蝶》的爱情悲剧,对她们这些女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兴趣。这篇小小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何抓住小说中的意象分析,体味人物心理、情节(细节)、环境的细微妙处,对她们依然是个挑战。
三、目标方法
(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悲剧的美,知道小小说的特点,了解该小说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文本的研读,大体能够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上去分析和欣赏小说。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欣赏体味小说创造的悲剧美,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进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研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范读、诵读、精读的基础上,欣赏体味作品创造的悲剧意境之美。
2、在文本研读中,怎样理解玩味小说的诸多意象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领会小小说的构思技巧。
(二)教法学法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因此采用朗读法。
2、职高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不高,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采用“质疑点拨法”引导让学生归纳要点,掌握信息筛选方法。采用“示范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性。
3、语文课注重学生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联系生活,感悟情感,鼓励善学。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整堂课极力施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并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我的导入设计是以三幅画或动画:雨夜蝴蝶信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构思一个小小的故事,能把这三者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引出他们学习本文的好奇心,为下一下环节做了铺垫。在请学生讲述他们的故事后,可顺势介绍小说三要素和小小说的特点。
(二)筛选信息,梳理情节
进行这个环节时,先由教师配乐范读(选用《人鬼情未了》背景音乐),(教师精彩的朗读,可以迅速将学生带入到小说的悲情中,)在范读的同时提出以下要求:
①用25个字概括本文的情节内容(指点学生注意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②抒写自己听后的感受
③你觉得这篇文章散发着美。
(这三个环节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信息辨析与概括信息的能力。并完成小说阅读的目标之一:梳理情节)
(三)启发鉴赏,意象分析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极具悲剧美的意境是怎样创设的。(为了创设这样一副人生的悲剧情景,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即图片展示的三个意象在这样一个悲剧美的营造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分析这三个意象,完成教学重点欣赏体味作品创造的悲剧意境之美及难点理解小说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领会小小说的构思技巧。
1、先说蝴蝶意象,分析这个意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背景音乐《化蝶》)
a.作者是怎样运用蝴蝶这个意象的?
这个问题可让学生从文中划出涉及蝴蝶的句子,来完成了筛选信息的目标。
b.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的题目叫做《永远的蝴蝶》?
这个问题主要解决蝴蝶的象征意义
c.为什么在文中作者要把樱子比做蝴蝶?
d.樱子具有以上这些特征吗?从哪里得出的这个结论?试从文中找出描写樱子的语句。分析“樱子”这一人物形象
蝴蝶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的描写,一个温柔、体贴、善良的姑娘就栩栩如在眼前了。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小说阅读的目标之二:感知形象。
e.作者是怎样形容遭受意外时的樱子的?为什么要这样形容,其中蕴涵着何种意义?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深入的挖掘蝴蝶在我们民族的文化中除了象征美好之外,还象征着什么呢?
例如:宋词中有一个词牌名叫做《蝶恋花》,内容以描写男女间的情感为主;
梁祝故事的结局是二人化作一双蝴蝶,化蝶是爱情的延续。这些都表明在中国文化中蝶还是爱情的象征。
可是,蝴蝶的象征意义并不仅仅止于此,很有名的庄周梦蝶中,蝴蝶象征着现实与梦幻的交织。又表示蜕变、再生、复活。
在作家眼里,也许正是要借蝴蝶的这个意象意义,幻想着樱子能生命轮回,爱情永留。她作为美和爱的象征,但是在故事中却渗透了浓厚的悲剧性。蝴蝶意象的塑造使我们在一开始就进入了一种悲怆的心理氛围。
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从蝴蝶的表面象征分析到深层象征再到对作品的意义。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失去这只“蝴蝶”的悲之极,思之彻。
2、再说雨的意象分析(背景音乐《雨的印记》)
关于雨的意象我们也可以用三个层进式的问题解决。
a.气氛的营造除了意象之外还离不开故事发生的背景,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找出对环境的描写。这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的设置解决了小说阅读的目标之三:认识环境。文章以雨开篇,并以雨贯穿全文。
b.大家想一想,在故事中,有一种事物一直在变化着的,是什么?作者怎样描写的雨?找出原文。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作铺垫。
c.讨论: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雨一直在变化,是实在的变化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处理这个讨论题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注意雨在文中是“我”情绪的象征。当樱子撑起伞帮“我”寄信去时,“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雨点微妙的表达出“我”敏锐的心灵感应,为樱子的离去感到不安,足见“我”爱的深度和细致。当悲剧突然发生时,“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感情急遽变化,痛彻心扉!最后“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失去樱子是“我”生命中的最大一次劫难,这时情雨交融,正见悲之切,爱之切,悲剧气氛愈加浓烈。
3、最后说信的意象分析
“信”是小说的情节线索,要解决“信”这个意象就要抓住小说的结尾。
提问为什么小说开始只字不提信的内容,而在最后才点出信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考虑如果把它放在开头,会有什么效果?
信的实际内容结婚的喜讯。 “我”知道,樱子不知道,
信的实际作用葬礼的纸钱。 “我”没想到,樱子更没想到,
这种反差手法使得前面营造的浓厚的悲剧气氛与结尾的.幸福感的急遽转换,造成了读者的心理落差,也使读者获得了审美愉悦,即所谓的悲剧美。
(四)、小组合作,探究释疑
三个意象中渗透着浓浓的悲情,接下来请学生小组合作从情节和细节描写中寻找蕴含的悲情:
1、这篇小小说情节及其简单,不需要分析。但是这篇小小说的支撑点车祸,却需要分析。如果小说的支撑点站不住脚,小说的构架就会轰然倒塌。那么,怎样看待小说中的车祸?(这里我抛出三个子问题:如果带两把雨伞,会出车祸吗?如果“我”去寄信,会出车祸吗?如果不下雨,会出车祸吗?)让学生探讨
教师点拨: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的真实源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高于生活的真实。
2.从小说中找出几个细节描写,分别指出其中体现的作者的悲痛之情。
教师点拨:
三次在骑楼下反复
白色风衣情侣装孝服,
伞“散”谐音,
拔尖的煞车声,轻轻的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反差帏饰
3、比较下列句子,欣赏标点符号中作者的悲情。
⑴ A、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B、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C、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⑵ A、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母亲的信。
B、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这个环节解决了教学难点:在文本研读中,怎样理解玩味小说的细节描写的艺术技巧。
(五)、体味情感,深化主题
前面从意象、情节、细节中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浓浓的悲情,接下来从三个最短的自然段,体味“我”悲痛之情的层进式发展?(让学生讨论进行)
教师点拨:
一痛惊痛移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诺贝尔文学奖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早晨,哥萨克人葛利高里的情人阿克西尼娅中弹而死在他的怀里,葛利高里抬头看见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黑色的太阳。心理的失重。一切都完了。
再痛悔痛梁祝化蝶社会悲剧,永远的蝴蝶命运悲剧
三痛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让学生联想如果没有这场车祸,文中的两人会怎样?(反差)
这个环节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一步步的触及“我”心底最深的痛,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水到渠成的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六)、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泰戈尔的《最远的距离》
这是一首感动我们每一个人的诗歌,世上本因有爱而精彩,而爱本因有遗憾和无奈而让人感动。朗诵这首诗歌能再次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完成教学目标。
2、列举你们知道的与《永远的蝴蝶》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
(1)具有悲剧美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2)匠心独运,具有高超构思技巧《项链》莫泊桑
这个题目的设计可以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并链接以前所学的内容。
(七)、布置作业,持续学习(课后应该要将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得以巩固。)
1、从网上杂志上或图书馆之一篇特别感人的小小,下堂课在班级朗读。看谁选的最能感动人,我们选出前五名来评选他们为小说鉴赏家;看谁读的最能感动人,我们选出前五名来,评选他们为朗诵家。
2、运用想象与联想,把“明月窗子梦”三者联系到一起,构思一个600字的小故事,要合理的设置背景,意象和结尾。
一、教材分析
《永远的蝴蝶》是台湾著名作家陈启佑先生的一篇小小说。作品情节很简单,451个字构筑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至极的故事,却深深地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
《永远的蝴蝶》是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地方课程试验教材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选学课文。本册第三、第四单元阅读学习的重点都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基本上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通过学习本文既可以让学生对已掌握的筛选信息方法加以运用和巩固,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自由准确快速地筛选文章的信息,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人间真情的珍视,提高学生学习小小说的兴趣,让学生理解人情事理。
二、学情分析
我授课的班级是10学前教育班级。该班为清一色女生,她们情感细腻,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小说《永远的蝴蝶》的爱情悲剧,对她们这些女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兴趣。这篇小小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何抓住小说中的意象分析,体味人物心理、情节(细节)、环境的细微妙处,对她们依然是个挑战。
三、目标方法
(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悲剧的美,知道小小说的特点,了解该小说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文本的研读,大体能够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上去分析和欣赏小说。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欣赏体味小说创造的悲剧美,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进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研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范读、诵读、精读的基础上,欣赏体味作品创造的悲剧意境之美。
2、在文本研读中,怎样理解玩味小说的诸多意象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领会小小说的构思技巧。
(二)教法学法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因此采用朗读法。
2、职高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不高,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采用“质疑点拨法”引导让学生归纳要点,掌握信息筛选方法。采用“示范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性。
3、语文课注重学生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联系生活,感悟情感,鼓励善学。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整堂课极力施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并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我的导入设计是以三幅画或动画:雨夜蝴蝶信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构思一个小小的故事,能把这三者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引出他们学习本文的好奇心,为下一下环节做了铺垫。在请学生讲述他们的故事后,可顺势介绍小说三要素和小小说的特点。
(二)筛选信息,梳理情节
进行这个环节时,先由教师配乐范读(选用《人鬼情未了》背景音乐),(教师精彩的朗读,可以迅速将学生带入到小说的悲情中,)在范读的同时提出以下要求:
①用25个字概括本文的情节内容(指点学生注意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②抒写自己听后的感受
③你觉得这篇文章散发着美。
(这三个环节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信息辨析与概括信息的能力。并完成小说阅读的目标之一:梳理情节)
(三)启发鉴赏,意象分析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极具悲剧美的意境是怎样创设的。(为了创设这样一副人生的悲剧情景,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即图片展示的三个意象在这样一个悲剧美的营造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分析这三个意象,完成教学重点欣赏体味作品创造的悲剧意境之美及难点理解小说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领会小小说的构思技巧。
1、先说蝴蝶意象,分析这个意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背景音乐《化蝶》)
a.作者是怎样运用蝴蝶这个意象的?
这个问题可让学生从文中划出涉及蝴蝶的句子,来完成了筛选信息的目标。
b.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的题目叫做《永远的蝴蝶》?
这个问题主要解决蝴蝶的象征意义
c.为什么在文中作者要把樱子比做蝴蝶?
d.樱子具有以上这些特征吗?从哪里得出的这个结论?试从文中找出描写樱子的语句。分析“樱子”这一人物形象
蝴蝶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的描写,一个温柔、体贴、善良的姑娘就栩栩如在眼前了。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小说阅读的目标之二:感知形象。
e.作者是怎样形容遭受意外时的樱子的?为什么要这样形容,其中蕴涵着何种意义?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深入的挖掘蝴蝶在我们民族的文化中除了象征美好之外,还象征着什么呢?
例如:宋词中有一个词牌名叫做《蝶恋花》,内容以描写男女间的情感为主;
梁祝故事的结局是二人化作一双蝴蝶,化蝶是爱情的延续。这些都表明在中国文化中蝶还是爱情的象征。
可是,蝴蝶的象征意义并不仅仅止于此,很有名的庄周梦蝶中,蝴蝶象征着现实与梦幻的交织。又表示蜕变、再生、复活。
在作家眼里,也许正是要借蝴蝶的这个意象意义,幻想着樱子能生命轮回,爱情永留。她作为美和爱的象征,但是在故事中却渗透了浓厚的悲剧性。蝴蝶意象的塑造使我们在一开始就进入了一种悲怆的心理氛围。
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从蝴蝶的表面象征分析到深层象征再到对作品的意义。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失去这只“蝴蝶”的悲之极,思之彻。
2、再说雨的意象分析(背景音乐《雨的印记》)
关于雨的意象我们也可以用三个层进式的问题解决。
a.气氛的营造除了意象之外还离不开故事发生的背景,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找出对环境的描写。这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的设置解决了小说阅读的目标之三:认识环境。文章以雨开篇,并以雨贯穿全文。
b.大家想一想,在故事中,有一种事物一直在变化着的,是什么?作者怎样描写的雨?找出原文。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作铺垫。
c.讨论: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雨一直在变化,是实在的变化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处理这个讨论题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注意雨在文中是“我”情绪的象征。当樱子撑起伞帮“我”寄信去时,“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雨点微妙的表达出“我”敏锐的心灵感应,为樱子的离去感到不安,足见“我”爱的深度和细致。当悲剧突然发生时,“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感情急遽变化,痛彻心扉!最后“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失去樱子是“我”生命中的最大一次劫难,这时情雨交融,正见悲之切,爱之切,悲剧气氛愈加浓烈。
3、最后说信的意象分析
“信”是小说的情节线索,要解决“信”这个意象就要抓住小说的结尾。
提问为什么小说开始只字不提信的内容,而在最后才点出信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考虑如果把它放在开头,会有什么效果?
信的实际内容结婚的喜讯。 “我”知道,樱子不知道,
信的实际作用葬礼的纸钱。 “我”没想到,樱子更没想到,
这种反差手法使得前面营造的浓厚的悲剧气氛与结尾的幸福感的急遽转换,造成了读者的心理落差,也使读者获得了审美愉悦,即所谓的悲剧美。
(四)、小组合作,探究释疑
三个意象中渗透着浓浓的悲情,接下来请学生小组合作从情节和细节描写中寻找蕴含的悲情:
1、这篇小小说情节及其简单,不需要分析。但是这篇小小说的支撑点车祸,却需要分析。如果小说的支撑点站不住脚,小说的构架就会轰然倒塌。那么,怎样看待小说中的车祸?(这里我抛出三个子问题:如果带两把雨伞,会出车祸吗?如果“我”去寄信,会出车祸吗?如果不下雨,会出车祸吗?)让学生探讨
教师点拨: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的真实源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高于生活的真实。
2.从小说中找出几个细节描写,分别指出其中体现的作者的悲痛之情。
教师点拨:
三次在骑楼下反复
白色风衣情侣装孝服,
伞“散”谐音,
拔尖的煞车声,轻轻的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反差帏饰
3、比较下列句子,欣赏标点符号中作者的悲情。
⑴ A、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B、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C、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⑵ A、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母亲的信。
B、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这个环节解决了教学难点:在文本研读中,怎样理解玩味小说的细节描写的艺术技巧。
(五)、体味情感,深化主题
前面从意象、情节、细节中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浓浓的悲情,接下来从三个最短的自然段,体味“我”悲痛之情的层进式发展?(让学生讨论进行)
教师点拨:
一痛惊痛移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诺贝尔文学奖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早晨,哥萨克人葛利高里的情人阿克西尼娅中弹而死在他的怀里,葛利高里抬头看见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黑色的太阳。心理的失重。一切都完了。
再痛悔痛梁祝化蝶社会悲剧,永远的蝴蝶命运悲剧
三痛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让学生联想如果没有这场车祸,文中的两人会怎样?(反差)
这个环节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一步步的触及“我”心底最深的痛,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水到渠成的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六)、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泰戈尔的《最远的距离》
这是一首感动我们每一个人的诗歌,世上本因有爱而精彩,而爱本因有遗憾和无奈而让人感动。朗诵这首诗歌能再次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完成教学目标。
2、列举你们知道的与《永远的蝴蝶》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
(1)具有悲剧美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2)匠心独运,具有高超构思技巧《项链》莫泊桑
这个题目的设计可以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并链接以前所学的内容。
(七)、布置作业,持续学习(课后应该要将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得以巩固。)
1、从网上杂志上或图书馆之一篇特别感人的小小,下堂课在班级朗读。看谁选的最能感动人,我们选出前五名来评选他们为小说鉴赏家;看谁读的最能感动人,我们选出前五名来,评选他们为朗诵家。
2、运用想象与联想,把“明月窗子梦”三者联系到一起,构思一个600字的小故事,要合理的设置背景,意象和结尾。
一、说教材
1、说活动设计
喜欢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和动物们交朋友。设计这节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孩子在喜欢动物的基础上,探索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了解它们的尾巴的作用,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同时在整个活动中,爱护小动物的情感贯穿其中,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得到熏陶。
2、说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的指导和活动的内容,我制定了适合幼儿发展三个目标:
1)、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探索欲望。
2)、通过故事,能简单的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知道各种动物尾巴的不同形状。
3)、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感情。
3、说活动的重点、难点:
依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状况,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通过理解故事,知道故事中的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难点是:了解身边各种动物尾巴的形状,并能根据尾巴的特征分类。
二、说教具、学具
1、知识经验准备:带幼儿观察身边的小动物,记住一些动物的尾巴特征。
2、物质准备:
课件:《动物的尾巴》和《小壁虎借尾巴》
可粘贴的不同动物的身体和尾巴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次活动将运用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文学作品熏陶法等,使幼儿发现动物尾巴的不同形状和作用。
2、学法:幼儿在掌握老师的教学内容后,可运用游戏操作法进一步探索动物尾巴的不同。
四、说教学程序
1、听儿歌《尾巴歌》,幼儿和老师一起学做动物的尾巴的形状,边做边进教室做好。
2、看课件《动物的尾巴》,请小朋友说说课件上动物尾巴的象什么,引出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3、播放课件《小壁虎借尾巴》,教师有感情的讲故事,启发幼儿边听边思考。
4、听完故事后,教师提问:
1)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断的?
2)小壁虎都向谁借了尾巴?
3)启发幼儿思考:小鱼的尾巴象什么,没有尾巴会怎么样?
老牛的尾巴象什么,尾巴的作用是什么?
燕子的尾巴象什么,尾巴是用来干什么的?
4)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后来尾巴怎么样了?
5、认识各种动物尾巴的形状,能根据尾巴的特征分类。
长尾巴的动物:老虎、猴子、小猫等。
短尾巴的动物:兔子等
伞状尾巴的动物:松鼠、孔雀等。
会飞的动物尾巴的形状:小燕子、麻雀、老鹰等。
6、小动物的尾巴作用真大,我们是小动物的好朋友,应该爱护小动物帮助小动物,有些小动物找不到自己的尾巴了,请小朋友帮助它们把尾巴贴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一册第9课《谁画的鱼最大》(课件)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鱼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孩子们对鱼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个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看一看动画片、做一做游戏、动一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彩色笔、彩色纸、等多种材料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儿。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本课内容可以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达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所需课时一课时。
2、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训练学生敢于充满画面大胆作画的习惯,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了解自然界的鱼与美术作品所表现的鱼的异同,初步了解艺术源于生活。
知识目标: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充满画面的大鱼。
教学难点:自然界是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有什么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鱼的图片作品、画纸、笔、小海星贴纸、作品展板等。
学生:油画棒、勾线笔、水彩笔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而《谁画的鱼最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并让他们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教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猜谜引入,激发兴趣
1、师:今天有一位神秘的朋友要到我们班做客,它要我们先猜一个谜语,猜出来了才和我们见面,小朋友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五颜六色穿花衣,鳞光闪闪真美丽;
祖祖辈辈不离水, 整天摇头又摆尾。
2、师表扬猜出的孩子:“你真聪明!”。 送给你一颗“海底之星”,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
师:茫茫的海洋,居住着各种各样的鱼儿。大家快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一幅海底各种鱼儿在水藻间游来游去的情景,可配以海浪声)咦!是谁向我们游过来了?师出示小丑鱼实物。
教师小结,比如说:大家说的非常好,鱼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大海是它美丽的家,让我们每个人都来保护鱼类,爱护这个美丽的家园。
师:小丑鱼妮妮今天来我们班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原来妮妮现在是海洋形象公司的宣传员,她听说小朋友非常善于观察、画画的特别好,就想请大家帮她一个忙:找一找海洋里最大最美的鱼,妮妮的公司想请她来做海洋的代言人,你们愿意帮她这个忙吗?学生应答
【评析】引出动物做代言人这样的导入来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又充满互动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有声有色,富有童趣。
二、欣赏:美丽的海洋世界
1、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小丑鱼妮妮一起到美丽的海洋世界去做一次奇妙的旅行吧。要求:大家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放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录像)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生:看到了瑶鱼,清洁鱼、石斑鱼、蝴蝶鱼……
师:你还知道哪些鱼?学生应答
【评析】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片将学生带进了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使学生自然的进入课堂的学习氛围。在设计的情境中,经过小丑鱼的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着海底世界的美、鱼儿的美,之后老师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鱼儿来通过自己形象的展示参加竞选,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学生就乐于尝试,在不知不觉中愿意去学习美术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2、师:鱼之所以能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玩,就因为它有着特殊的身体结构,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吧。
(1)提问:鱼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组成?学生说,教师利用小丑鱼讲解鱼身体各部位的特点。(鱼=鱼身+鱼+鱼嘴+鱼眼+鱼鳞)
(2)师:是不是所有的鱼都跟小丑鱼长得一样呢?你还知道哪些形状的鱼?
生自由说,拓展认识。直接课件演示“不同形状的鱼”
三、比较:认识大小
1、师:鱼的形状真是千奇百怪啊!看,妮妮已经先挑中了两条她认为最美的鱼,还给她画了两张像,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学生:一大一小)好,这两条鱼放在一样大的纸上,我们仔细比较,哪条鱼放在画面上更合适?更好看?(出示作品)生分析。结果:充满画面的大鱼好看。
【评析】教师用这样互动、充满探究性的语言,用贴近儿童心理特点的语言进行教学,通过对感受色彩、体验形态等教学活动,诱导学生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利用一年级小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鼓舞他们通过自我发现掌握教材中简单、直接的知识。这样设计不但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教的模式,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会了学习,并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你也能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鱼的外形吗?和妮妮比一比谁画的鱼才是最大,好吗?
3、出示课题
4、学生画出大鱼,然后集体找出画的'最大的鱼。(师进行表扬)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大小,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作画时敢于充满画面并画大。
5、小丑鱼妮妮说:我们挑选海洋形象代言人,看光长的个大还不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漂亮。刚才看了那么多的鱼儿,色彩斑斓我们都挑花眼了,那就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些“多姿多彩的鱼”吧。(课件出示)(课件出示一些海洋鱼,尤其是一些花纹各异,色彩鲜艳的热带鱼,让学生欣赏。)
可加旁白讲解如:瞧,我的圆点花纹吧,简单大方。我身上的花纹像不像斑马身上的花纹,够帅吧!(用点、线、块加深直观的印象和理解)。
四、欣赏艺术作品
1、师:让我们看看农民画家眼中最美的鱼吧?
(出示艺术作品《戏鱼》,让学生比较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学生欣赏讨论。师: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
3、引导学生说出鱼的“变、加、色”三方面的变化。(点、线、面的添加)
找画中的秘密,农民画家是如何把鱼画大的?你们知道吗?(生说一说)
4、教师总结:农民画家真是太有创造性了,他把鱼变得更美了。〈课件演示:将鱼变小再复原〉
我们要学习农民画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画出与众不同的画。
[评析]自然界的鱼与艺术作品中的鱼进行多次对比,初步了解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并由此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表现活动的多样性,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了释放。
五、欣赏学生及教师优秀作品,启发学生创作思维
1、课件欣赏范例中的鱼(装饰纹样简单带过)
六、作业要求:
今天请同学们画出你心目中最大、最漂亮的鱼,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来帮助小丑鱼妮妮完成她的使命,一起来加油!
【评析】教师的引导、鼓舞,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学生大胆的、有创意的想象。不难看出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很宽泛的。只要我们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善于鼓舞学生,学生的潜能就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七、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背景音乐《潜海姑娘》)
【评析】提出要求,可以使学生有的放失,明确目标。教师的巡回指导,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配以欢快、愉悦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也拉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跟好的促进了学生的表现热情。
八、展评
将画贴到前面的海底世界展板上评讲。先请小朋友评,师再总评,最好的送海底之星。
【评析】学生带上已画好的画参加竞选,学生和教师对鱼儿的形象加以讲评。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幼稚、天真的作品,使课堂变得轻松而活跃。无论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同学对自己及自己对自己的点评,都使学生轻松的接受并使其在赞美和鼓励声中得到了成功的。教师对学生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都使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
九、延伸
回去以后我们还可以用剪纸、橡皮泥等制作鱼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设计正是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小学美术知识线条系列中的一个内容。线条随着儿童涂鸦的开始,伴随儿童的成长,逐渐成为孩子们表达内心世界的主要手段。让学生从比较鱼的大小,到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再到通过欣赏农民画《戏鱼》,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初步了解自然界中的鱼与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鱼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继而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深刻道理。因此我确定以下目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引导学生大胆作画,画一条充满画面的大鱼,知道大小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2、增长学生知识,受美的熏陶,从而懂得珍惜自然,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学生友善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审美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鱼的美,理解鱼的外形和颜色,用所学知识画一条充满画面的大鱼。
教学难点:
了解鱼的外形和颜色,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把鱼画大画漂亮。
二、教学方法: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法;评价展示法等。
三、学法指导
课堂开始以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彩的动画和图片一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从贴近学生生活入手,图片的直观欣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线条在绘画中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观性教学能显示事物的内容结构、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事物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由四个环节组成。
(一)谜语导入:
出示谜语:身体像树叶,尾巴像折扇,没脚也没手,能在水中游。 让学生都来猜谜语,以轻松的游戏方式切入主题,创设出问题情境,接着板书课题:《谁画的鱼最大》。这个环节中,我运用“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交替采用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二)探究方法
1、展示海底动画。
海底的景色瑰丽无比,播放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的精彩片断。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海底世界,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海里的主角和故事,学生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从动画片到课题,从学生的兴趣,到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2、展示艺术作品。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作品中的鱼与自然界中的鱼有什么不同?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鱼的种类、形象特征,色彩和花纹图案,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学习简单的绘画方法,掌握画大鱼的方法。让学生课后继续加以探究,学会注意观察事物。作品的挑选紧密联系课题,通俗易懂,使教材内容得到有机补充,并使这一课的教学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3、创作表现
小组合作,每人画出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鱼,引导花纹、图案、颜色的选择。
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我以“流动”组员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及时对学生在创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如构图中存在的过空现象、主角与背景的绘画顺序等,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有了以上的创作情境,学生对鱼的认识理解会在他们的作品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出来。
五、评价展示
1、教师把各小组完成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互相评奖。
2、在展示的作品中找出一条最小的鱼。讨论如何把小鱼变成大鱼。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讨论,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画面中可以利用线条的疏密来体现画面的美感,这种“探究性”评价方法的使用,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一册第9课《谁画的鱼最大》(课件)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鱼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孩子们对鱼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个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看一看动画片、做一做游戏、动一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彩色笔、彩色纸、等多种材料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儿。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本课内容可以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达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所需课时一课时。
2、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训练学生敢于充满画面大胆作画的习惯,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了解自然界的鱼与美术作品所表现的鱼的异同,初步了解艺术源于生活。
知识目标: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充满画面的大鱼。
教学难点:自然界是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有什么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鱼的图片作品、画纸、笔、小海星贴纸、作品展板等。
学生:油画棒、勾线笔、水彩笔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而《谁画的鱼最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并让他们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教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猜谜引入,激发兴趣
1、师:今天有一位神秘的朋友要到我们班做客,它要我们先猜一个谜语,猜出来了才和我们见面,小朋友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五颜六色穿花衣,鳞光闪闪真美丽;
祖祖辈辈不离水, 整天摇头又摆尾。
2、师表扬猜出的孩子:“你真聪明!”。 送给你一颗“海底之星”,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
师:茫茫的海洋,居住着各种各样的鱼儿。大家快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一幅海底各种鱼儿在水藻间游来游去的情景,可配以海浪声)咦!是谁向我们游过来了?师出示小丑鱼实物。
教师小结,比如说:大家说的非常好,鱼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大海是它美丽的家,让我们每个人都来保护鱼类,爱护这个美丽的家园。
师:小丑鱼妮妮今天来我们班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原来妮妮现在是海洋形象公司的宣传员,她听说小朋友非常善于观察、画画的特别好,就想请大家帮她一个忙:找一找海洋里最大最美的鱼,妮妮的公司想请她来做海洋的代言人,你们愿意帮她这个忙吗?学生应答
【评析】引出动物做代言人这样的导入来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又充满互动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有声有色,富有童趣。
二、欣赏:美丽的海洋世界
1、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小丑鱼妮妮一起到美丽的海洋世界去做一次奇妙的旅行吧。要求:大家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放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录像)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生:看到了瑶鱼,清洁鱼、石斑鱼、蝴蝶鱼……
师:你还知道哪些鱼?学生应答
【评析】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片将学生带进了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使学生自然的进入课堂的学习氛围。在设计的情境中,经过小丑鱼的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着海底世界的美、鱼儿的美,之后老师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鱼儿来通过自己形象的展示参加竞选,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学生就乐于尝试,在不知不觉中愿意去学习美术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2、师:鱼之所以能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玩,就因为它有着特殊的身体结构,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吧。
(1)提问:鱼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组成?学生说,教师利用小丑鱼讲解鱼身体各部位的特点。(鱼=鱼身+鱼+鱼嘴+鱼眼+鱼鳞)
(2)师:是不是所有的鱼都跟小丑鱼长得一样呢?你还知道哪些形状的鱼?
生自由说,拓展认识。直接课件演示“不同形状的鱼”
三、比较:认识大小
1、师:鱼的形状真是千奇百怪啊!看,妮妮已经先挑中了两条她认为最美的鱼,还给她画了两张像,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学生:一大一小)好,这两条鱼放在一样大的纸上,我们仔细比较,哪条鱼放在画面上更合适?更好看?(出示作品)生分析。结果:充满画面的大鱼好看。
【评析】教师用这样互动、充满探究性的语言,用贴近儿童心理特点的语言进行教学,通过对感受色彩、体验形态等教学活动,诱导学生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利用一年级小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鼓舞他们通过自我发现掌握教材中简单、直接的知识。这样设计不但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教的模式,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会了学习,并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你也能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鱼的外形吗?和妮妮比一比谁画的鱼才是最大,好吗?
3、出示课题
4、学生画出大鱼,然后集体找出画的最大的鱼。(师进行表扬)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大小,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作画时敢于充满画面并画大。
5、小丑鱼妮妮说:我们挑选海洋形象代言人,看光长的个大还不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漂亮。刚才看了那么多的鱼儿,色彩斑斓我们都挑花眼了,那就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些“多姿多彩的鱼”吧。(课件出示)(课件出示一些海洋鱼,尤其是一些花纹各异,色彩鲜艳的热带鱼,让学生欣赏。)
可加旁白讲解如:瞧,我的圆点花纹吧,简单大方。我身上的花纹像不像斑马身上的花纹,够帅吧!(用点、线、块加深直观的印象和理解)。
四、欣赏艺术作品
1、师:让我们看看农民画家眼中最美的鱼吧?
(出示艺术作品《戏鱼》,让学生比较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学生欣赏讨论。师: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
3、引导学生说出鱼的“变、加、色”三方面的变化。(点、线、面的添加)
找画中的秘密,农民画家是如何把鱼画大的?你们知道吗?(生说一说)
4、教师总结:农民画家真是太有创造性了,他把鱼变得更美了。〈课件演示:将鱼变小再复原〉
我们要学习农民画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画出与众不同的画。
[评析]自然界的鱼与艺术作品中的鱼进行多次对比,初步了解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并由此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表现活动的多样性,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了释放。
五、欣赏学生及教师优秀作品,启发学生创作思维
1、课件欣赏范例中的鱼(装饰纹样简单带过)
六、作业要求:
今天请同学们画出你心目中最大、最漂亮的鱼,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来帮助小丑鱼妮妮完成她的使命,一起来加油!
【评析】教师的引导、鼓舞,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学生大胆的、有创意的想象。不难看出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很宽泛的。只要我们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善于鼓舞学生,学生的潜能就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七、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背景音乐《潜海姑娘》)
【评析】提出要求,可以使学生有的放失,明确目标。教师的巡回指导,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配以欢快、愉悦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也拉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跟好的促进了学生的表现热情。
八、展评
将画贴到前面的海底世界展板上评讲。先请小朋友评,师再总评,最好的送海底之星。
【评析】学生带上已画好的画参加竞选,学生和教师对鱼儿的形象加以讲评。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幼稚、天真的作品,使课堂变得轻松而活跃。无论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同学对自己及自己对自己的点评,都使学生轻松的接受并使其在赞美和鼓励声中得到了成功的。教师对学生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都使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
九、延伸
回去以后我们还可以用剪纸、橡皮泥等制作鱼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
我说课的题目是《谁画的鱼最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九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对我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为欣赏内容,是让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通过欣赏农民画让学生学会用对比的方法表现一条大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色彩、花纹,让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能大胆的作画,画出一条大鱼及鱼身上美丽的花纹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设计和装饰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好习惯,同时激发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充满画面的大鱼。
难点:如何运用对比的方法把鱼画大。
四、教学方法
本着“高效课堂,快乐教学”的理念针对一年级学生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分散的心理特点以及本课特点,课中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样性。在本课我运用的教法有:情景导入法、直观教学法、指导观察法、启发想像法等;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创造。
五、教学过程
欣赏海底世界的视频:让学生快速的融入到本课的教学中。(直观了解鱼的形态各异;感受自然的美。)
讲授新课
(一)首先通过图片分析鱼的外形结构
(二)接着出示很多美丽的鱼,分析鱼的外形,花纹,色彩,先让学生说一说喜欢哪条小鱼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发现小鱼的各种外形,花纹和色彩。
(三)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纸上画一条大鱼,出示两条一大一小的鱼,通过对比发现哪一条更适合,通过图片对比让学生更直观的发现应该怎样画一条大鱼?接着我示范如何画?采用边示范边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作画的步骤。
(四)接着出示一条更大的鱼,再这条大鱼的对比下我的鱼就显得小了,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对比。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师画的鱼变大?通过欣赏农民画家的作品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添加小鱼和人将大鱼衬托的更大。
(五)出示我事先完成的一幅作品,再出示优秀学生的作品赏析,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以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海底绘画比赛,将评选出最大最美的鱼。
在评讲环节,我让学生做评委并评选出优秀评委,一是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让学生在点评的时候学习借鉴其他学生优秀的地方。
最后让学生投票选举出本次比赛最大最美的鱼,并颁发奖品以此作为鼓励。
六、小结
小结的部分我依旧通过欣赏海底世界的录像来结束本科的教学,一是将学生从比赛创作中拉回到课堂中,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好朋友鱼儿。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年制小学美术第一册,《谁画的鱼最大》
2、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应知: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应会: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隐性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3、重点:对鱼造型的把握
4、难点:对主体物与次要物体大小比例的掌握
二、说教案设计依据。
1、根据愉快教学原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思维会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2、根据课程理念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于教材中怎样呈现,是课程内容的设计是否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标致。为此我以建构主义理念和课程改革目标为指导,更新教材观,打破旧教材模式,探索新的呈现教学内容模式,为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打好基础。
三、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力,学习的途径也多种多样,所以我在达成设计、应用这一块时,可采用多种方法。
1、将教学内容设计为案例学习,使学生知其是什么?了解材料、技法及形式特点和怎样创造出来的。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习得主导知识和技能以及美术学习的思维方法。并成为举一反三的典型。
2、把教学内容设计为问题学习,把知识设计成学习情境中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究与交流。在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内化知识建构知识。3、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项目学习,使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中学习的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1、听声音导入,再看课件,观赏海底的各类鱼。
目的是完成欣赏、评述。通过欣赏,评述对学生进行美的感染,感受热带鱼鲜艳的色彩的美丽的花纹,形状,外形,环境。
2、欣赏农民画〈戏鱼〉。
目的:1、是丰富欣赏内容,体现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美术知识、拓展审美眼界。从未巩固知识点大小通过对比与衬托而产生。
3、鱼的大与小如何凸显这一点,让学生知道是在对比中产生。
4、课后延伸。
让学生不仅发现了美,还要创造美,明确大小产生于对比,以及关于鱼的知识点: 部位 花纹 外形 环境 。通过教师的演示,树立了学生学好美术的信心,为下节课做了很好的准备。“相信你们也能做得那么好,起到一个很好的延伸作用。
以上就是一年级美术:谁画的鱼最大 说课稿.
【设计理念】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1、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2、以学生对新知预言、主动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
3、重视实验设计,设计注重学生的心理与认知水平、认知发展相结合。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苏教版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本节内容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与原教材相比,原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接受,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理论性强。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使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
3)情感态度:
①领略实验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②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研究问题的方法、灵感和智慧,从而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③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学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平衡移动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他们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了解了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宜突出情景设置、突出学法指导,培养思维品质,做到“授之以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学生:预言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言投影】
教师:播放材料和展示图片:“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发出警告:人口增长,士地变
得狭小,长此下去,人类将面临饥荒危机。要拯救人类,必须尽快寻找到新的氮肥。” 1914年哈伯运了
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肥的新方法,从而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以哈伯运用了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的
新方法来创设出问题情景。
学生:观看思考:哈伯使用了什么高深的原理呢?
【设计意图】
用情境激发兴趣,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出本课题: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知识回顾】
教师:回顾化学平衡的几大特征,其中一大特征涉及“变”,“变”——改变外界条件抓住本质:原平衡被破坏重新建立新平衡
(V正≠V逆)(V正=V逆)
教师:研究化学平衡是否“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速率(V正与V逆)的相对大小!
【设计意图】
以旧引新,焦点切入抓住本质引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的突破
1、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互动】
学生分成4个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分析,首先预言浓度、压强、温度分别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组学生预言】
① Fe3++SCN—[Fe(SCN)]2+ ② 2H++S2O32—S+SO2+H2O
③ 2CrO42—+2H+Cr2O72—+H2O ④ Br2+H2OH++Br—+HBrO
讨论预言影响情况,学生互学、互问、分析
【比一比】得出最佳实验设计方案,经分析①、③的设计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是可行的实验,再用实验验证此实验的正确性,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归纳总结。
【教师】适时点拔评述,介绍教材实验,画V—t图,加深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分小组抢答:得出最佳设计:2NO2 N2O4将NO2和N2O4混合气体装在密封的针筒内,通过压缩或外拉,观察气体颜色变化,得出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加压,气体颜色先变深再变浅,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则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对实验设计作适当提示,借助多媒体投影演示2NO2 N2O4实验。
【学生尝试】用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解释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情况
【教师】适时点拔评述,画V—t、NO2%—P图,归纳小结,加深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设计实验并讨论得出其中的最佳实验设计方案,再用实验验证此实验的正确性,学生上台演示此实验
2NO2 N2O4 △H<0
红棕色无色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现象:红棕色变深
现象:红棕色变浅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学生比一比】画出最佳方案中的NO2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图
【教师】适时评述、分析NO2%—T关系图,介绍分析教材实验
Co2++4Cl— CoCl42— △H>0加深温度对平衡动影响知识的认识。
粉红色蓝色
升高温度现象:粉红色变蓝色
降低温度现象:蓝色变粉红色
【设计意图】生生互动,以焦点切入,设疑激发学生尝试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和途经,实验设计能力得到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得到加强。
2、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学生回顾】要求学生分别用最简洁的语言表示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通过三个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影响情况的学习,尝试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果:即平衡移动原理。
【教师评述】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等),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又称勒夏特列原理。也就是哈伯研究合成氨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一个基本原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及归纳总结能力,自然轻松中突破了难重点,通过感受前人的研究过程,获取信心和勇气。
(三)、互动实践
【要求】注重实际,加深理解,各小组为另三个小组命一题,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判断平衡移动。
【设计意图】用练习巩固新知识,对新知识熟练应用。
(四)教师总结
总结: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学好科学,敢于超越前人,为人类作贡献。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于作业本。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V正≠V逆),可逆反应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V正=V逆)
条件改变一、浓度影响二、压强影响三、温度影响
预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
实验设计Fe3++3SCN—[Fe(SCN)]2+ 2NO2 N2O4 Co2++4Cl— CoCl42— △H>0
实验结论增大Fe3+浓度,增大压强,升高温度,
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理论解释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 V逆(学生阅读)(学生预计温度影响了平衡常数K)
收获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等),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跳动的节奏》。
《乐理》课是我校幼师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传授音乐理论知识,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审美能力,本学科的学习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特点。按照这样的宗旨,我就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中的基础乐理模块,第三单元第2节内容。《乐理》课程是以节奏及旋律为核心,结合各音乐要素,展开的一系列音乐理论知识的探索,本课的侧重点是节奏的学习,它以模唱、听觉分析为主要形式,培养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等基本技能,而教材中涉及的节奏的讲解以理论为主,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缺乏实际依据,因此要实现理念与方法相统一,就必须在课堂中增加音乐基本技能的训练,达到对音乐基础知识综合能力的提升。
其次,我分析一下学生情况: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幼师一年级学生,她们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专业的训练,对音乐的理解也只停留在很肤浅的表层,传统的概念灌输式的教学对她们来说很不适合,并且幼师学生以女生为主,在她们当中开展各项艺术教育活动的兴趣比较浓厚,我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体验出发,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了解节拍、节奏、节奏型的涵义。
培养模唱、分析、听辨节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教师演示的观察、分析,区分节拍和节奏的差异。
通过对音符的不同组合,了解节奏型的种类。
通过节奏模打、歌曲听觉分析,加强理论与技能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律动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体验节奏的趣味,培养稳定的节奏感,进而增强学生表达音乐的自信心。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充足考虑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根据对学生活动的观察把这节课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模块,在静态模块中,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进行思考,教学重难点为:围绕节奏为主的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动态模块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新知识的规律,教学重难点为:学生对节奏进行听觉判断、模唱、记录、识读的能力培养。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制定了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理论在左,技能在右,一动一静完美搭配:
围绕本课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相结合的.特点,遵循感知和表现共存,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感知包含了节奏听辨和节奏认知,并且运用模唱、模打节奏的动态形式来表现,静态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和总结,避免脱离实际的概念式教学。
二、善于引导,善于联系,紧紧围绕重难点实现有效教学:
在乐理教学中,我认为善于引导、善于联系是突破重难点最有效的方法。善于引导就是根据问题症结和难点实质,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善于联系就是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位置,知识才能变得牢固扎实,才算学到手,因此我设计了联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将跳动的音乐气息引入课堂的教学思路。
三、听、唱、读、写,推动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
节奏模块的学习,需要具体的音乐形象直观呈现,更加需要听觉分析、模唱、识读、记录四个环节的训练,无论是教师的演示、讲解,还是学生的模仿、记忆,都必须是融为一体的,整个教学的主线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具体的事实依据,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师的演示,使学生整体认识、理解、表现音乐节奏。
(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提供服务,针对本课特点,结合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我选择演示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
我始终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要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宗旨,我侧重模仿练习法和听觉分析法为主要的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将以上的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呢:
我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动中求入(4分钟)
动中求悟(6分钟)
动中求实(12分钟)
动中求趣(15分钟)
课堂小结(3分钟)
第一个环节:动中求入
要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今天幼儿园里要举行一场绕口令比赛,哪位同学愿意成为我们的小选手?来比一比谁说得最棒!”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我吸引了,当我出示第一首绕口令的时候,他们就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开始摇头晃脑地朗诵了。通过绕口令比赛,传递着快乐学习的信息,使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同时又体验了文字中的韵律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础。随后,我通过填词游戏,从绕口令的韵律联系到音乐的节奏,为了拉近学生与节奏的距离,让节奏不陌生,我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难道节奏只用来描述音乐的吗?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你对节奏的认识。”学生各抒己见,并在我的启发下得出结论,哦……其实节奏就是一种规律,而规律就是一种稳定的模式,巧妙地进行知识过渡和链接,充分体现善于引导、善于联系的设计理念。
第二个环节:动中求悟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对节拍、节奏的性质区分,而节奏为主的理论知识和听觉训练是一个难点。我继续抓住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你说我演的教学活动:“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聆听老师带来的一首绕口令,听完后说说有什么不同?”
扁担宽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那板凳上
学生的耳朵果然是贼灵的,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增加了打节拍的声音,还能比较出老师念的文字带有节奏感,非常吸引人。同学们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们已经能够从我的演示中听辨节拍和节奏,打铁趁热我进一步追问:“你们能记住刚才老师念的节奏吗?”同学们在我的鼓励下,一边打节拍一边把绕口令的节奏完整的复述了一遍,最后我把同学们复述的节奏,进行展示,师生共同得出节拍和节奏的规律。
通过让学生闭上眼睛的方式,弱化视觉观察效果强化听觉分析能力,明白听觉分析在节奏学习中的重要性,顺利解决节拍、节奏的知识点区分,并把学生总结的经验翻译成理论术语,配合绕口令的朗诵,让学生体会节奏的动感,顺利解决了难点的突破。
第三个环节:动中求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打算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让他们主动思考,充分讨论,做到动手、动口、动脑三方面结合。我设计了“画一画、读一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1个单位拍内自由组合节奏型,然后画在彩色的卡纸上。
我以模仿练习为导,音符组合为线,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同学们兴趣盎然、发言踊跃。通过比较1个8分音符和2个16分音符的排列变化,让学生掌握节奏型的对称感,并生动形象地命名为,前16,后16,中间切开的叫小切分,为节奏的学习寻找小窍门。随后学生通过模仿,找出了前附点、后附点等节奏型的规律,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此外,我利用小鼓敲击的方式,组织了师生的节奏模打练习,播放视频片段,拓展思维启发3连音的认知,在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突出本课听辨、模仿、识读的重点,顺利达成学生对节奏型种类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个环节:动中求趣
在这一环节,我遵循寓教于乐的思想,注重对学生听觉分析能力的培养,设计了节奏拼图游戏。
挑选3首学生喜爱的儿歌,作为媒介,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刚刚画好的节奏型卡片,全员参与全体行动,发挥团队的精神,尝试完成歌曲的节奏拼图,进行比赛,最后集体模唱儿歌。
在游戏中,我捕捉学生有价值的想法,并指导他们运用节拍听辨节奏,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同学们兴趣盎然、发言踊跃。
拼图游戏融合了动态与静态,理论与听觉分析,使学生在律动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体验节奏的趣味,又通过活泼可爱的儿歌作为诱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深新课知识的印象,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充满了问题才会学趣盎然,我引导学生自我追问:
这节课我们主要感受了哪个音乐要素?
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来感知节奏?
我记住了几个节奏型?
(结束语):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的结束不代表学问的终止,同学们要敢于追问,敢于探究,走出课堂,走进音乐!
我的作业布置分3个层次:
基本练习:完成课后练习,用于检查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情况。
综合练习: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给绕口令编创一条合适的节奏型,并按节奏练习模打。尊重学生的个性色彩,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过一把瘾,获得满足感的体验,充分遵循理论与技能互相搭配,实现教学反馈的全面性。
发展练习:找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并把它的节奏型记录下来。通过兴趣的诱惑,对学生的音乐听觉分析能力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是综合能力的一种提升。
综上所述,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围绕一个“动”字展开,课堂中充满了互动的生机,从学生感兴趣的绕口令开始,引导学生的联想,调动学生的热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填词游戏、你说我演、画一画读一读和拼图游戏,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把跳动的节奏带进了课堂,充分点燃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的激情,展现了节奏的无限魅力。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跳动的节奏》。
《乐理》课是我校幼师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传授音乐理论知识,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审美能力,本学科的学习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特点。按照这样的宗旨,我就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中的基础乐理模块,第三单元第2节内容。《乐理》课程是以节奏及旋律为核心,结合各音乐要素,展开的一系列音乐理论知识的探索,本课的侧重点是节奏的学习,它以模唱、听觉分析为主要形式,培养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等基本技能,而教材中涉及的节奏的讲解以理论为主,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缺乏实际依据,因此要实现理念与方法相统一,就必须在课堂中增加音乐基本技能的训练,达到对音乐基础知识综合能力的提升。
其次,我分析一下学生情况: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幼师一年级学生,她们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专业的训练,对音乐的理解也只停留在很肤浅的表层,传统的概念灌输式的教学对她们来说很不适合,并且幼师学生以女生为主,在她们当中开展各项艺术教育活动的兴趣比较浓厚,我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体验出发,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了解节拍、节奏、节奏型的涵义。
培养模唱、分析、听辨节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教师演示的观察、分析,区分节拍和节奏的差异。
通过对音符的不同组合,了解节奏型的种类。
通过节奏模打、歌曲听觉分析,加强理论与技能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律动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体验节奏的.趣味,培养稳定的节奏感,进而增强学生表达音乐的自信心。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充足考虑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根据对学生活动的观察把这节课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模块,在静态模块中,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进行思考,教学重难点为:围绕节奏为主的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动态模块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新知识的规律,教学重难点为:学生对节奏进行听觉判断、模唱、记录、识读的能力培养。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制定了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理论在左,技能在右,一动一静完美搭配:
围绕本课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相结合的特点,遵循感知和表现共存,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感知包含了节奏听辨和节奏认知,并且运用模唱、模打节奏的动态形式来表现,静态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和总结,避免脱离实际的概念式教学。
二、善于引导,善于联系,紧紧围绕重难点实现有效教学:
在乐理教学中,我认为善于引导、善于联系是突破重难点最有效的方法。善于引导就是根据问题症结和难点实质,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善于联系就是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位置,知识才能变得牢固扎实,才算学到手,因此我设计了联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将跳动的音乐气息引入课堂的教学思路。
三、听、唱、读、写,推动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
节奏模块的学习,需要具体的音乐形象直观呈现,更加需要听觉分析、模唱、识读、记录四个环节的训练,无论是教师的演示、讲解,还是学生的模仿、记忆,都必须是融为一体的,整个教学的主线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具体的事实依据,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师的演示,使学生整体认识、理解、表现音乐节奏。
(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提供服务,针对本课特点,结合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我选择演示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
我始终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要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宗旨,我侧重模仿练习法和听觉分析法为主要的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将以上的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呢:
我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动中求入(4分钟)
动中求悟(6分钟)
动中求实(12分钟)
动中求趣(15分钟)
课堂小结(3分钟)
第一个环节:动中求入
要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今天幼儿园里要举行一场绕口令比赛,哪位同学愿意成为我们的小选手?来比一比谁说得最棒!”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我吸引了,当我出示第一首绕口令的时候,他们就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开始摇头晃脑地朗诵了。通过绕口令比赛,传递着快乐学习的信息,使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同时又体验了文字中的韵律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础。随后,我通过填词游戏,从绕口令的韵律联系到音乐的节奏,为了拉近学生与节奏的距离,让节奏不陌生,我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难道节奏只用来描述音乐的吗?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你对节奏的认识。”学生各抒己见,并在我的启发下得出结论,哦……其实节奏就是一种规律,而规律就是一种稳定的模式,巧妙地进行知识过渡和链接,充分体现善于引导、善于联系的设计理念。
第二个环节:动中求悟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对节拍、节奏的性质区分,而节奏为主的理论知识和听觉训练是一个难点。我继续抓住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你说我演的教学活动:“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聆听老师带来的一首绕口令,听完后说说有什么不同?”
扁担宽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那板凳上
学生的耳朵果然是贼灵的,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增加了打节拍的声音,还能比较出老师念的文字带有节奏感,非常吸引人。同学们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们已经能够从我的演示中听辨节拍和节奏,打铁趁热我进一步追问:“你们能记住刚才老师念的节奏吗?”同学们在我的鼓励下,一边打节拍一边把绕口令的节奏完整的复述了一遍,最后我把同学们复述的节奏,进行展示,师生共同得出节拍和节奏的规律。
通过让学生闭上眼睛的方式,弱化视觉观察效果强化听觉分析能力,明白听觉分析在节奏学习中的重要性,顺利解决节拍、节奏的知识点区分,并把学生总结的经验翻译成理论术语,配合绕口令的朗诵,让学生体会节奏的动感,顺利解决了难点的突破。
第三个环节:动中求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打算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让他们主动思考,充分讨论,做到动手、动口、动脑三方面结合。我设计了“画一画、读一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1个单位拍内自由组合节奏型,然后画在彩色的卡纸上。
我以模仿练习为导,音符组合为线,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同学们兴趣盎然、发言踊跃。通过比较1个8分音符和2个16分音符的排列变化,让学生掌握节奏型的对称感,并生动形象地命名为,前16,后16,中间切开的叫小切分,为节奏的学习寻找小窍门。随后学生通过模仿,找出了前附点、后附点等节奏型的规律,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此外,我利用小鼓敲击的方式,组织了师生的节奏模打练习,播放视频片段,拓展思维启发3连音的认知,在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突出本课听辨、模仿、识读的重点,顺利达成学生对节奏型种类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个环节:动中求趣
在这一环节,我遵循寓教于乐的思想,注重对学生听觉分析能力的培养,设计了节奏拼图游戏。
挑选3首学生喜爱的儿歌,作为媒介,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刚刚画好的节奏型卡片,全员参与全体行动,发挥团队的精神,尝试完成歌曲的节奏拼图,进行比赛,最后集体模唱儿歌。
在游戏中,我捕捉学生有价值的想法,并指导他们运用节拍听辨节奏,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同学们兴趣盎然、发言踊跃。
拼图游戏融合了动态与静态,理论与听觉分析,使学生在律动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体验节奏的趣味,又通过活泼可爱的儿歌作为诱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深新课知识的印象,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充满了问题才会学趣盎然,我引导学生自我追问:
这节课我们主要感受了哪个音乐要素?
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来感知节奏?
我记住了几个节奏型?
(结束语):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的结束不代表学问的终止,同学们要敢于追问,敢于探究,走出课堂,走进音乐!
我的作业布置分3个层次:
基本练习:完成课后练习,用于检查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情况。
综合练习: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给绕口令编创一条合适的节奏型,并按节奏练习模打。尊重学生的个性色彩,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过一把瘾,获得满足感的体验,充分遵循理论与技能互相搭配,实现教学反馈的全面性。
发展练习:找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并把它的节奏型记录下来。通过兴趣的诱惑,对学生的音乐听觉分析能力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是综合能力的一种提升。
综上所述,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围绕一个“动”字展开,课堂中充满了互动的生机,从学生感兴趣的绕口令开始,引导学生的联想,调动学生的热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填词游戏、你说我演、画一画读一读和拼图游戏,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把跳动的节奏带进了课堂,充分点燃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的激情,展现了节奏的无限魅力。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