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说课稿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第一套少年拳1-4动说课稿一等奖

第一套少年拳1-4动说课稿一等奖

时间:2023-06-21 15:47:02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第一套少年拳1-4动说课稿一等奖

1、第一套少年拳1-4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下面我为大家介绍我们团队开发设计的《第一套少年拳》课程资源包。资源包主要包括课标解读、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拓展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教学设计包括教学指导思想、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情分析、课前准备、评价任务设计、教学过程。下面我将依次介绍: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在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情景教学为主线,创设故事情景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三化”教学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贯彻落实教研中心提出的两个“课课练”队列练习和素质练习的指示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武术技能,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体育锻炼,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全面的发展体能和健身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武术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武德,形成合作意识,学会控制情绪,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内容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选择《第一套少年拳14动》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武术动作简洁明快,刚柔相济,张弛有度,造型优美,有较强的健身性和观赏性,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需求,在不断体验武术的精、气、神以及独特的造型美、节奏美、动态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文化,为其终身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结合本课教材特点,以及水平三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切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实现主体性学习的三个目标:

1、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武术学习。

2、让全班学生掌握第一套少年拳14动的动作。发展学生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3、陶冶学生的武德情操,强组织纪律性。通过游戏,塑造英雄形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在集体与分散活动中与同伴合作的能力,发扬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教师准备好关于武术课的视频资料、图片、照片、器材等。2)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要对武术有初步的认识,会基本的武术手型、步法。

根据本课学习内容和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教学过程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情景导入,激情热身。第二部分:学习提高,热情展示。第三部分:放松身心,总结评价。

下面我将具体介绍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第一部分:情景导入,激情热身

1、首先播放一段特种兵训练的视频,引入到本课的情景教学中去,让学生扮演“小小特种兵”的'角色,把自己看成是小英雄。

2、队列队形练习分这几个方面:三面转法,绕圈跑。(口号: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成长。)接下来就是热身操发声助力武术拳。(音乐伴奏《男儿当自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并达到热身目的,通过扮演“小小特种兵”的角色导入,引出本堂课的主题:小英雄学习第一套少年拳14动的本领,保家卫国】

第二部分:学习提高,热情展示。

这部分主要是以“小特工们”进入到训练营,开始学习第一套少年拳为情景主线,一直贯穿到课堂的最后。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组织方式是:男女分组,同时进行。

1、小英雄们分成四组,先学习预备动作和第一动震脚架打。结合着教师发给大家的教学挂图,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学习探讨,比比看谁领悟动作准确,之后让每组展示,教师将其不足之处纠正过来,然后分组继续练习,小组成员互相纠正错误,教师巡回指导。

2、依照此法,接下来学习第二动:蹬踢架打;第三动:垫步弹踢;第四动:马步横打。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3、教师完整的演示一遍《第一套少年拳14动》,要体现出武术的“精”、“气”、“神”,动作要连贯、到位。

4、小英雄们观看老师的示范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整的演练少年拳14动。要求练习的时候,声情并茂、气势磅礴、动作连贯、精准到位。老师带领全班同学集体操练一遍。

【设计意图:水平三的学生都有着很强烈的表现欲,这一环节正是让他们自我学习,自我展示,一一学会武术动作,也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本领,保家卫国。】

5、接下来进行的是游戏比赛《抢滩登陆保卫边疆》。游戏规则:把男女分别平均分成两组,同时开始比赛,首先是连续双脚跳过障碍(3个跨栏),接着快速跑5米,然后爬过敌人的火力网(垫子),接着跳过沼泽地(5个呼啦圈),然后跑5米冲到敌人阵地,第一名战士爬过险滩后,第二名战士立即开始起跳,依次类推,最后一名战士手拿小红旗跑到敌人阵地的时候,要把小红旗插上。看看哪一小组最先完成“抢滩登陆”,并被评为“精英小分队”。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把素质练习设计在游戏里面,既增强了练习的趣味性又锻炼了身体素质,并且提高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他们不怕吃苦,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第三部分:放松身心,总结评价。

1、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小小少年》伴奏下,跟随教师缓慢的进行意念放松练习,配合呼吸,舒展肢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课。

2、教师总结,带领大家回顾本课同学们的学习内容,评价学生们的运动参与情况,目标达成状况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给予表扬。

3、收拾器材,师生再见。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放松学生身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节课。】

2、《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而本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道血液的组成。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看课件,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3)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的提出,通过学生之间的分析与交流,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在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收集信息,解读数据、交流表达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人教版七年级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1、显微镜下分辨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血液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有关血液的信息;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初一学生的现状,在教学中我充分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同时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视频录像、图片及FLASH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实验法: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因此,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关于血浆,教师只需做简单的介绍。需要指出的是,水占了整个血浆的绝大部分,这既与血浆的功能密切相关又可以为后面介绍无偿鲜血作铺垫。关于血细胞,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及数量,然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开动脑筋和主动求知的学习热情。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发生物观察人血涂片炎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观察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等。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有关血液循环的视频录像,利用有声图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紧接着教师通过提问,温故引新,导出章节标题。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收集的血液化显微镜下的爱情验单,通过讨论尝试说出对化验单的初步解读(教师注意用幻灯片突出显示需要学生注意的部分——RBC、WBC、PLT、Hb,并对缩写字母略作解释,从而深入双语教学的成分)。

2、推进新课

(1)观察血液分层现象

用课前准备好的新鲜鸡血代替书上的血图片(更直观,不照搬教材)

设问:样品分为几层,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样品血分几层?各层是什么颜色?它们分别是血液的什么成分?(不要求学生立即给出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可适时予以点评)

(2)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通过血液分层现象观察到的最上层过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血浆成分示意图,并提问:血浆包括哪些成分?请推断血浆的功能(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3)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教师进行思路引导:

血液的其他组成部分又分别起什么作用?血细胞很“微小”,用什么来“明察秋毫”?(学生表达出“显微镜”一词),简单回顾显微镜使用步骤后,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自主学习、局部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描述观察结果(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人血涂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明辨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解释血小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原因)

(4)红细胞

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应内容,找出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之后通过发问:“红细胞为什么能运输氧?”引导学生描述血红蛋白的特性。

(5)白细胞

播放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视频录像,引导学生归纳出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抽象的生理过程)

(6)血小板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当皮肤划破流血体视显微镜之后,一会儿血就会自然止住,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会初步说出与血小板有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相应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7)血细胞的概念图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血细胞的概念图,并适时予以引导(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8)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屏幕显示两份化验单,并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中有哪些项目异常。

幻灯片展示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化验报告单上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都低于正常值,会有什么症状?在饮食中应注意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本节及之前所学内容作答(学以致用)。

3、评价反馈

大屏幕显示思考题:

中国足球队在备战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时,在众多条件优越的地点中,最终选择昆明为集训地。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会产生什么影响?教师从地理环境和红细胞功能方面适当引导(即学即练,即学即用)

4、板书设计

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同时解决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便于学生笔记的难题。

附:教学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倡导教师评价要以自评为主。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通过反思能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这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首先,本节教学注重了新课的导入和教学情景的创设。本人采用了温故“引”新法,巧妙导入了章节标题。而视频的观看和化验单的观察,更是让学生对血液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中去遇见“困难”、碰到“问题”,才能“触景生情”,进而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其次,结合了多媒体关于吞噬的话语的优势和生物学的实践本性。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是为了更好的辅助教学,但多媒体只是工具而不是内容,再完善的多媒体课件也替代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本节课将教材资料分析中的血液分层现象改为演示实验的内容,使学生对血液的成分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又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亲自观察人血涂片标本,使其对血细胞的成分和特点有了深入的认识。在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我还通过FLASH和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与难点。

再次,“学以致用”,让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重新解读化验单和“争当小教练”两个课堂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体现了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激发了学习兴趣。

最后,利用概念图总结本节内容。概念图是在新课改后引入生物教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而又简洁的理清某一章节的知识体系,它的构建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再学习、再理解和升华的过程。在高中教学中,概念图已广泛使用,但由于初中生认知水平所限,初中生物教学还很少使用概念图。本节课让学生尝试画出概念图,总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算是创新之所在吧。

当然,本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较紧,学生讨论时间不充足,内容的讲解也有些平铺直叙,重难点不够突出;教学中未安排学生自评、组评或师评等。

3、《口语交际---讲述》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口语交际---讲述》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及作用

《讲述》是统编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两个模块中的第一个。集中学习讲述。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讲述故事和见闻,较多采用的是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本套教材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呈现出阶段性安排的特点,七年级教材主要将口语交际的内容融合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一般的口语交际能力,教材则以口语交际专题的形式对讲述、复述和转述、应对、即席讲话、讨论、辩论等常见的口语交际类别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口语交际技能渐趋复杂和专业,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2、教学目标的设定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同时在阶段性目标中对七至九年级的学生的口语交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根据这些要求,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掌握“讲述”的技巧,学会表达、与人交流;

(2)在讲述中培养、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与人交流态度大方、有礼貌。

3、分析教学内容、思路的安排以及重点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讨论交流讲述片段让学生认识讲述的原则和技巧,通过口语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事例的内容理解讨论分析问题,了解讲述应注意的原则与技巧。

教学难点:内容充实,语言生动的讲述故事或见闻。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趣味性较强,应该说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要绘声绘色的讲述也应有一定的难度,要适当引导、启发学生,在已有语言能力的基础上突破难点。

2、能力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般的口语交际能力,对给出的故事性的例子应该能理解并作出分析、判断。对给出口语实践题目,应该能够迅速构思,完整表达。

3、一般特点和学习风格差异

有的学生怯场,不太愿意在课堂上开口讲话,针对这种情况,我尽可能多的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并且培养锻炼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法与手段

根据新课程的有关标准理念,结合学生实际,对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境设置法。

创设情境,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讲述表达的机会,在选择实例的时候也注重了趣味性,达到寓乐于学的效果。

2、互动讨论法。

在讲述实践环节中,尽可能让学生都动起来,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3、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话题就是“口语交际——讲述”整节课的实例还是练习都紧紧围绕着这个话题,先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认知学习,再具体口语实践练习,应该能很好的把握住核心话题。

教学环节安排

(一)导入(4—5分钟)

同学们,如果让你3分钟不说话,你会怎样?30分钟呢?3年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这说明我们有很强烈的交流和表达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讲述,那什么是讲述呢?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由我的提问引入,设置了悬念,能够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讲述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事例分析及小结(10—15分钟)

1、投影出示事例:我们学校食堂,某周二下午晚餐时间,董老师去食堂吃饭,她想先到窗口看一下食堂都提供了什么饭食,于是就直接走到了打饭队伍的最前面,他们班一同学看见后,大叫:“老师你插队!我要举报给许主任啊!”请猜测:等待这位同学的将是什么?

2、播放本班学生的一段讲述,标题是《下大雨的那一刻》,(讲述时重点不突出,条理混乱,语言和讲述方式单一呆板,没有感染力)学生谈听读感受。

小结:讲述要注意(投影出示小结内容)

言之有“礼”。“礼”即得体,应注意对象与场合。

言之有“物”。“物”即内容,要重点突出,不能面面俱到。

言之有“序”。“序”即顺序,说话有合理的顺序,不东拉西扯,旁逸斜出。

言之有“效”。“效”即效果,可用插叙、倒叙、补续、设疑铺垫、口语化增强讲述效果。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事例的探究中进行小结,认识到讲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会讲述和不善讲述的区别,从而对讲述应该注意的地方有一个认知,作为重点突破的关键环节。基于人的“找别人的缺点比找优点更积极”心理,我设计的两个例子都是反面的例子。当然,如果学生认识到这样讲述不好的情况下,在以后的口语交际教学和实践中,还是应给学生一些正面的事例,让学生去欣赏、模仿、学习。)

(三)巩固练习10—18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书上的口语实践题进行选择,进行小组内练习,每组推荐一人在班级示范。

要求:

1.讲述故事,要交代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还要把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等表述清楚。

2.讲述故事的中人物,可以选一些方面,如肖像、神态、行动、语言、心理等,要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3.可用插叙、倒叙、补续、设疑铺垫、口语化增强讲述效果。

(本环节设计目的:

1、训练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程度,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并作强调。

2、让学生评价,不仅训练了他们耐心专注的倾听,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讲述能力。)

(四)总结2分钟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言,离不开文明得体的语言。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在说话的时候,自己的语言一定要符合语言环境,用语也要巧妙。“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通过今天的学习想必大家会有所收获。说话得体不只是平时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希望同学们借助说话得体这对隐形翅膀,带你飞,给你希望,不断地充实自身素质,同时送去我最诚挚的祝愿:愿同学们妙语如珠,出口成章,所有梦想都开花!

(五)作业

课下把今天的课堂活动讲给自己其他班的朋友或家长听。

(设计目的: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口语交际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口头表达经验是慢慢积累的,能力也是逐渐提高的,靠一两节课的专项学习,就能立竿见影的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是不现实的,所以更应注重课外的实践积累。)

4、《口语交际---讲述》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口语交际---讲述》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及作用

《讲述》是统编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两个模块中的第一个。集中学习讲述。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讲述故事和见闻,较多采用的是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本套教材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呈现出阶段性安排的特点,七年级教材主要将口语交际的内容融合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一般的口语交际能力,教材则以口语交际专题的形式对讲述、复述和转述、应对、即席讲话、讨论、辩论等常见的口语交际类别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口语交际技能渐趋复杂和专业,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2、教学目标的设定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同时在阶段性目标中对七至九年级的学生的口语交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根据这些要求,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掌握“讲述”的技巧,学会表达、与人交流;

(2)在讲述中培养、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与人交流态度大方、有礼貌。

3、分析教学内容、思路的安排以及重点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讨论交流讲述片段让学生认识讲述的原则和技巧,通过口语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事例的内容理解讨论分析问题,了解讲述应注意的原则与技巧。

教学难点:内容充实,语言生动的讲述故事或见闻。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趣味性较强,应该说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要绘声绘色的讲述也应有一定的难度,要适当引导、启发学生,在已有语言能力的基础上突破难点。

2、能力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般的口语交际能力,对给出的故事性的例子应该能理解并作出分析、判断。对给出口语实践题目,应该能够迅速构思,完整表达。

3、一般特点和学习风格差异

有的学生怯场,不太愿意在课堂上开口讲话,针对这种情况,我尽可能多的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并且培养锻炼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法与手段

根据新课程的有关标准理念,结合学生实际,对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境设置法。

创设情境,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讲述表达的机会,在选择实例的时候也注重了趣味性,达到寓乐于学的效果。

2、互动讨论法。

在讲述实践环节中,尽可能让学生都动起来,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3、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话题就是“口语交际——讲述”整节课的实例还是练习都紧紧围绕着这个话题,先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认知学习,再具体口语实践练习,应该能很好的把握住核心话题。

教学环节安排

(一)导入(4—5分钟)

同学们,如果让你3分钟不说话,你会怎样?30分钟呢?3年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这说明我们有很强烈的交流和表达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讲述,那什么是讲述呢?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由我的提问引入,设置了悬念,能够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讲述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事例分析及小结(10—15分钟)

1、投影出示事例:我们学校食堂,某周二下午晚餐时间,董老师去食堂吃饭,她想先到窗口看一下食堂都提供了什么饭食,于是就直接走到了打饭队伍的最前面,他们班一同学看见后,大叫:“老师你插队!我要举报给许主任啊!”请猜测:等待这位同学的将是什么?

2、播放本班学生的一段讲述,标题是《下大雨的那一刻》,(讲述时重点不突出,条理混乱,语言和讲述方式单一呆板,没有感染力)学生谈听读感受。

小结:讲述要注意(投影出示小结内容)

言之有“礼”。“礼”即得体,应注意对象与场合。

言之有“物”。“物”即内容,要重点突出,不能面面俱到。

言之有“序”。“序”即顺序,说话有合理的顺序,不东拉西扯,旁逸斜出。

言之有“效”。“效”即效果,可用插叙、倒叙、补续、设疑铺垫、口语化增强讲述效果。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事例的探究中进行小结,认识到讲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会讲述和不善讲述的区别,从而对讲述应该注意的地方有一个认知,作为重点突破的关键环节。基于人的“找别人的缺点比找优点更积极”心理,我设计的两个例子都是反面的例子。当然,如果学生认识到这样讲述不好的情况下,在以后的口语交际教学和实践中,还是应给学生一些正面的事例,让学生去欣赏、模仿、学习。)

(三)巩固练习10—18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书上的口语实践题进行选择,进行小组内练习,每组推荐一人在班级示范。

要求:

1.讲述故事,要交代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还要把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等表述清楚。

2.讲述故事的中人物,可以选一些方面,如肖像、神态、行动、语言、心理等,要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3.可用插叙、倒叙、补续、设疑铺垫、口语化增强讲述效果。

(本环节设计目的:

1、训练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程度,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并作强调。

2、让学生评价,不仅训练了他们耐心专注的倾听,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讲述能力。)

(四)总结2分钟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言,离不开文明得体的语言。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在说话的时候,自己的语言一定要符合语言环境,用语也要巧妙。“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通过今天的学习想必大家会有所收获。说话得体不只是平时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希望同学们借助说话得体这对隐形翅膀,带你飞,给你希望,不断地充实自身素质,同时送去我最诚挚的祝愿:愿同学们妙语如珠,出口成章,所有梦想都开花!

(五)作业

课下把今天的课堂活动讲给自己其他班的朋友或家长听。

(设计目的: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口语交际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口头表达经验是慢慢积累的,能力也是逐渐提高的,靠一两节课的专项学习,就能立竿见影的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是不现实的,所以更应注重课外的实践积累。)

5、《口语交际---讲述》说课稿

《口语交际---讲述》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口语交际---讲述》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及作用

《讲述》是统编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两个模块中的第一个。集中学习讲述。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讲述故事和见闻,较多采用的是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本套教材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呈现出阶段性安排的特点,七年级教材主要将口语交际的内容融合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一般的口语交际能力,教材则以口语交际专题的形式对讲述、复述和转述、应对、即席讲话、讨论、辩论等常见的口语交际类别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口语交际技能渐趋复杂和专业,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2、教学目标的设定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同时在阶段性目标中对七至九年级的学生的口语交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根据这些要求,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掌握“讲述”的技巧,学会表达、与人交流;

(2)在讲述中培养、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与人交流态度大方、有礼貌

3、分析教学内容、思路的安排以及重点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讨论交流讲述片段让学生认识讲述的原则和技巧,通过口语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事例的'内容理解讨论分析问题,了解讲述应注意的原则与技巧。

教学难点:内容充实,语言生动的讲述故事或见闻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趣味性较强,应该说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要绘声绘色的讲述也应有一定的难度,要适当引导、启发学生,在已有语言能力的基础上突破难点。

2、能力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般的口语交际能力,对给出的故事性的例子应该能理解并作出分析、判断。对给出口语实践题目,应该能够迅速构思,完整表达。

3、一般特点和学习风格差异

有的学生怯场,不太愿意在课堂上开口讲话,针对这种情况,我尽可能多的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并且培养锻炼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法与手段

根据新课程的有关标准理念,结合学生实际,对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境设置法

创设情境,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讲述表达的机会,在选择实例的时候也注重了趣味性,达到寓乐于学的效果。

2、互动讨论法

在讲述实践环节中,尽可能让学生都动起来,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3、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话题就是“口语交际——讲述”整节课的实例还是练习都紧紧围绕着这个话题,先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认知学习,再具体口语实践练习,应该能很好的把握住核心话题。

教学环节安排

(一)导入(4—5分钟)

同学们,如果让你3分钟不说话,你会怎样?30分钟呢?3年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这说明我们有很强烈的交流和表达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讲述,那什么是讲述呢?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由我的提问引入,设置了悬念,能够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讲述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事例分析及小结(10—15分钟)

1、投影出示事例:我们学校食堂,某周二下午晚餐时间,董老师去食堂吃饭,她想先到窗口看一下食堂都提供了什么饭食,于是就直接走到了打饭队伍的最前面,他们班一同学看见后,大叫:“老师你插队!我要举报给许主任啊!”请猜测:等待这位同学的将是什么?

2、播放本班学生的一段讲述,标题是《下大雨的那一刻》,(讲述时重点不突出,条理混乱,语言和讲述方式单一呆板,没有感染力)学生谈听读感受。

小结:讲述要注意(投影出示小结内容)

言之有“礼”。“礼”即得体,应注意对象与场合

言之有“物”。“物”即内容,要重点突出,不能面面俱到

言之有“序”。“序”即顺序,说话有合理的顺序,不东拉西扯,旁逸斜出

言之有“效”。“效”即效果,可用插叙、倒叙、补续、设疑铺垫、口语化增强讲述效果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事例的探究中进行小结,认识到讲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会讲述和不善讲述的区别,从而对讲述应该注意的地方有一个认知,作为重点突破的关键环节。基于人的“找别人的缺点比找优点更积极”心理,我设计的两个例子都是反面的例子。当然,如果学生认识到这样讲述不好的情况下,在以后的口语交际教学和实践中,还是应给学生一些正面的事例,让学生去欣赏、模仿、学习。)

(三)巩固练习10—18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书上的口语实践题进行选择,进行小组内练习,每组推荐一人在班级示范。

要求:

1.讲述故事,要交代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还要把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等表述清楚。

2.讲述故事的中人物,可以选一些方面,如肖像、神态、行动、语言、心理等,要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3.可用插叙、倒叙、补续、设疑铺垫、口语化增强讲述效果。

(本环节设计目的:1、训练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程度,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并作强调。

2、让学生评价,不仅训练了他们耐心专注的倾听,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

维能力、讲述能力。)

(四)总结2分钟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言,离不开文明得体的语言。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在说话的时候,自己的语言一定要符合语言环境,用语也要巧妙。“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通过今天的学习想必大家会有所收获。说话得体不只是平时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希望同学们借助说话得体这对隐形翅膀,带你飞,给你希望,不断地充实自身素质,同时送去我最诚挚的祝愿:愿同学们妙语如珠,出口成章,所有梦想都开花!

(五)作业

课下把今天的课堂活动讲给自己其他班的朋友或家长听。

(设计目的: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口语交际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口头表达经验是慢慢积累的,能力也是逐渐提高的,靠一两节课的专项学习,就能立竿见影的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是不现实的,所以更应注重课外的实践积累。)

板书设计

讲述

言之有“礼”

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言之有“效”

6、相互关爱--习作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生活处处有真情,本次习作就是以人与人相互关爱的事情作为写作内容进行习作训练的,属记事作文。习作所在单元教材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每篇课文中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如果说阅读课文有陶冶情操,震撼心灵的作用,那么习作则让学生将自己生活世界中印象深刻的,令人感动的值得记录下来的事告诉别人。习作中所采用的有效表达方法往往是阅读课中学习的表达方法。

二、学情分析:

对于6年级学生来讲写事并不难,学生基本能依据6大要素组织材料进行习作,学生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而有时无话可说。教师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是写好本次习作的重要条件。学生体会到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才能乐于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学生在记事时容易只注重描写现象或单纯记叙事情的过程,忽视对事情本身意义的挖掘,将阅读课中学到的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应用于本次习作中是学生应具备的技能。根据以上我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次习作

三、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提升学生的情感基调。知识目标:将学到的通过抓住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方法应用于习作中。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细思生活中的小事,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培养学生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

能从众多的生活小事中挑选最令自己感动的事,明辨写事与写人作文的区别。

五、教学难点:

深入刻画令自己感动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表达真情实感。

六、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充分激发他们习作的主动意识,本次作文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明确写好记事文章的基本方法。在读一读演一演的过程中,修改习作进一步明确修改的意义,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阅读与写作相互渗透,在作文教学中相机联系有关的知识开拓作文思路,增强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七、教学流程:

本次习作基本按照,习作前激发--交流中指导--评价中修改这样三大步骤进行的:

一、课前激发:

(意图:让学生在无意识已经上作文课的状态中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令自己感动的故事。既使学生受到真情感染,也为本次习作提供了素材。)

同学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来自于善良的'真情如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如黑暗中的灯火照亮你人生道路,让我们讲一讲进一段时间你留心观察到的或曾经给自己印象深刻的温暖故事,

然后告诉学生:同学在坐的老师和同学可以听到你们那一个个温馨故事,享受着一份

一份美丽的感动,想不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些事?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这类事,在写之前看一看应注意那些问题。

意图:使学生乐于将自己生活世界中印象深刻的事告诉别人,加深课标提出的“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印象,并引入课题。)

二、课堂指导

1、自主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依据与意图:作为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审题能力,让学生自主审题后通过交流互相启发对题目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待学生自读要求后交流,然后教师小节。这里可归纳为体现相互关爱的事;把事情经过写清楚;注意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表达真情实感四方面要求。

2、指导选材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写文章目的要明确,要选择典型事例来写。)组织学生交流要写什么事,为什么要写着件事?

3、指导命题

学生自主命题与展示后教师将学生的题目分成几大类。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记事作文命题的方式)

4、指导写作

(1)、为指导学生把事情写完整,让学说先填写这样一张表格:

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事情发生的主要人物---------------

事情发生的起因------------------

事情发生的主要经过----------------

事情的结果-----------------------------

(设计意图:依据记事作文的六大要素把事情写完整。)、

(2)万事开头难,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开头是非常好的范例,因此借助教材可让学生明确叙事作文开头写法。

(3)、有龙头当有凤尾,品读四篇课文的结尾学生会感悟到好的结尾会使文章更完美。

(4)、指导学生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采取的做法是组织学生讨论重点细描的应是哪部分内容?为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把怎样得到别人的关爱,或如何关爱别人写具体,即围绕主题组织材料)

(5)、用心灵物语激发学生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或心理。如:一个人什么品味,只要他一开口就知道了。

(6)、写事与写人的区别;记事与写人;最易混淆因为记事离不开人,写人离不开事,记事应侧重于对事件的叙述,着力表现事件的意义。

三、评价中修改:

一篇描写生动具体的文章一定能再现事情发生的场景,再现事情发生的经过,也就是环境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尽在其中,一篇内容具体的的文章是一个生动的剧本,让学生说其他人配合演的方式检测学生是否叙事完整,

描写具体。既可以激发学生修改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写事作文的要求。我的做法是让想展示作文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描述的事件,然后选几个认为能表演好的同学演一演,同学演的顺畅便是叙事具体清楚,相反,则是忽视了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

有了以上的过程,再让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学生就很容易发现描写不具体的地方并能进一步挖掘事例本身的意义,也愿意和别人交换修改习作。然后,学生自改习作。教师作适当的帮助与指点,特别是习作困难生。最后,组内交流改前与改后的语句、语段,谈谈修改体会。

教师小结:要想写好写人写事的记实作文,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吸引力,拥有更多的读者,一定要做到:会观察,勤思考。多读书,重积累。生动描写,表达好。

四、教学评价

1、新课标在5-6年级习作要求中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本次习作前指导正是基于这一点才使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作用,以文本为载体,读写结合在作文教学中相机联系有关知识重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重视习作兴趣的培养,重视提高学生习作技能。

3、新课标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的要求,本节课修改作文采取演剧本为例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敢于演自己作品的是一个挺自信但习作能力并不是很强的学生,现在我展示的就是他演作品前后的习作,演剧本的方式是修改与评价学生作文方式的一个尝试,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7、神奇的艺术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神奇的艺术字》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信息技术》第四册第7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word文字处理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word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word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添加艺术字,使得文章更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在前几节课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如何使用word输入一篇短文、修改一句话、对文字、段落的美化以及学习插入图片和自选图形之后,学习如何对文章标题的文字进行美化、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全面学习word和培养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利用“艺术字”工具栏插入艺术字,并合理设置艺术字的颜色、效果、版式、以及字体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审美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就感。

3.说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使学生掌握插入艺术字的方法并能够根据需要修改艺术字。

难点:使学生正确使用“艺术字”工具栏。

关键:使学生清晰掌握“艺术字”工具栏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团体协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正确掌握其使用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以“任务驱动法”为主,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探究──合作──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比较法、演示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2.学法

(1)自学自悟法:让学生自学教材,了解插入艺术字的步骤以及如何对艺术字进行修改。

(2)小组讨论法:设置采用两个学生为一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学习调整艺术字的大小、字体颜色的调整和版式的设置。

(3)模仿性学习: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双双讨论,在探究中找到乐趣。

三、说教学程序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利用top屏幕广播功能先展示一份《宇宙小天地》小报(没有采用艺术字),再展示另一份《宇宙小天地》小报(采用艺术字)。同学们,比较一下哪个漂亮?想不想把自己的文章也变得像这样漂亮?学生通过观察发表自己的评价,认识到艺术字的“美”。教师补充说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神奇的'艺术字》(板书课题)。

2.合作交流,探求方法

任务一:请同学们看投影上所写的,自己动手操作,看看成功后的礼物是什么?

(1)打开word,单击“插入”菜单栏的“图片”菜单,单击子菜单中的“艺术字”。

(2)在“‘艺术字’库”对话框中,选择你喜欢的式样,单击“确定”按钮。

(3)在弹出的“编辑‘艺术字’文字”栏中,输入你的名字。

(4)选择好字体和字号,单击“确定”按钮。

五分钟后,大部分学生已经独立完成了任务,“同学们,这个形状奇特、颜色鲜艳的艺术字就是你的礼物。”他们在成功地获得礼物之后,都开心地笑了。

接着由学生演示过程。在完成问题(1)的操作后,我说:“请你单击‘视图’菜单栏中的工具栏你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会惊奇地发现这里也有个“艺术字”。我又问:“你还能找到另外的方法吗?”一些学生很快就找到在绘图工具栏上的“插入艺术字”按钮,教师肯定学生的成绩并让学生继续演示。

任务二:如果你对自己的艺术字不满意,该怎么修改呢?

小组分工在“艺术字”工具栏中单击你喜欢的按钮,看看他究竟有些什么本领?

学生们认真地研究着他们喜欢的按钮的特点和作用,如:单击“编辑文字”按钮,会弹出“编辑文字”对话框,可以更改当前艺术字的文字、字体和字号。单击“艺术字库”按钮,会弹出“艺术字库”对话框,可以重新选择当前艺术字的式样等。

教师巡视指导。

完成任务后小组汇报,集体讨论交流并修改作品。

3.实践运用,提高发展

请同学们打开已存的word文档──《我的作品》(这是学生在课外搜集到的或自己写的有关环保的文章),今天我们要把我们自己的作品修饰得更漂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修饰它呢?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把题目改成艺术字,改变字体、字号,插入图片,使用“文字效果”使艺术字更漂亮等。接着便在优美悦耳的音乐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4.观摩协作,归纳总结

在这个环节里,我请已经完成作品的同学大胆地走出自己的座位去看看其他同学的作品,互相看一看,评一评,如果你觉得谁的作品比自己做得好,也可以虚心向他讨教。

最后,展示作品并交流学习心得:这节课你学得快乐吗?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还想做什么?

四、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画图操作技能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精讲。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4.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5.分层教学的实施。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8、《杠杆》-初中物理-说课稿

开场白: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在此,我们来探究一下他的梦想究竟能不能实现。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课本第九章第一节《杠杆》。

一、教材分析:

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体现了物理的课程改革中从生活走进物理的要求,并且之前我们学习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内容也是前面力学内容的延续,是学习滑轮和滑轮组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重难点分析:

1、由于同学们对杠杆的认识和杠杆平衡条件的了解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使用杠杆的重要知识储备,因此作为本节内容的重点。

2、另外对于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对于三类杠杆的区分稍显困难,因此可作为本节内容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杠杆十分熟悉,有一定的使用杠杆的经验,对杠杆省力的印象比较深刻,但是对于使用费力杠杆的原因不明确,所以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是肤浅、片面,甚至错误的,追其根本是杠杆使用中遵循的规律是未知,所以杠杆平衡条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铺垫。学生对为什么学习力臂、为什么要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还存在疑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布置合适的任务,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三、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杠杆和什么是杠杆的支点,受到的动力和阻力,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和创造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德育目标: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法与学法:

通过对教学目标及学生认知情况的认真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结合几种杠杆受力平衡的图示实例讲述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内涵,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和阻力臂,能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显然教上述概念时适宜采用观察法和讲练法。教杠杆平衡原理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把发现法作为一种学法进行渗透是可行的。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课题引入: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羊角锤、核桃钳、镊子等,引入简单机械的认识。教师以复杂机器都是由一些简单机械组成的为话题,提出质疑,引出本章课题。然后指导学生观察用幻灯片放出的几种杠杆,让学生找出几种杠杆的共同特征,建立杠杆概念,引出本节课题——杠杆,使杠杆概念的建立与课题的引入并行。

力臂概念的建立:

初中物理教学中“力臂”概念,历来都被物理教师看作是一个难点,“力臂”作为教材内容的呈现,只是单单给定了物理概念,而后面我们所探究的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为了方便地从有刻度的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大小,都是将杠杆调至水平位置后,杠杆左右添加钩码,使杠杆达到平衡状态。这种特殊情况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力臂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就是力臂的定势思维。因而“先入为主”在以后画力臂等有关问题中常常出现失误。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也做过思考,尝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建立人从公路外一点上公路的“最近走径”模型。

如图1所示,a为一条公路,A为公路外一点上的人,想上公路的最小距离为,建立模型。关于这一生活经验都是学生所具备的常识。将这一知识与杠杆知识有机结合赋予新的意义。如图2所示,将力的作用线b类比为公路a,支点O类比为公路外一点A,力臂OC类比为上公路的最小距离。这样将寻找力臂的问题转化为上公路时最短距离的走径问题。实践证明,建立这样的模型进行教学,学生在较复杂形变的杠杆中能够准确地作出力臂的图示。

在教师完成上述概念的建立之后,引导学生画出幻灯片所示的几幅图的动力臂和阻力臂,进行训练强化,基于前面的观察,针对杠杆的形状,支点的位置进行总结,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心理定势。进行上述内容,遵循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的原则,在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创设的物理图景而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概念,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索与应用杠杆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作为滑轮学习的基础,在教学处理过程中,首先演示杠杆在水平位置的静态平衡,引出杠杆的平衡概念。让学生,依据教师的形象点拨,找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四个因素,然后质疑: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有什么关系?之后引导学生做探究实验。这样进行引导,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的目的性,对学生的探索具有导向作用。学生分组探究杠杆平衡问题,对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通过对比,综合和概括,总结出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正确的给予肯定,不完善的进行补充,并引导学生写出杠杆平衡条件公式。由一组实验数据引发的思考

这是学生测量的一组数据,在得出实验的阶段学生就产生了上述的疑惑,到底是哪个结论正确呢?

有些同学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比较迷茫,但是当教师将他的问题对全班同学提出之后,有些同学自告奋勇的帮他解决了。

同学方法:首先将杠杆调制水平平衡。然后在杠杆左侧挂一定数量的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分别竖直拉动杠杆右侧的每个拉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在阻力和阻力臂不变的情况下,分析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得到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这个错误的实验结论,最终也正式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乘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另外教师针对此次错误结论进行分析归纳,启迪同学们,必须进行多次测量才能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在进行物理实验当中,遇到需要自己给出数据进行实验时,不能取特殊值,这样不利于普遍规律的.得出,另外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在物理当中,不同的物理量是不能相加的。

依据杠杆的平衡原理,教师提出新的问题,根据力臂的关系能不能分析出动力和阻力的关系?这次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这样也可适时的活跃课堂的氛围,使每个同学都能充分的开动脑筋,更加符合高效课堂的标准。讨论完成之后,汇报成果,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从物理走向生活。

3、课堂小结

在进行完实验探究之后,为了保证课堂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小结由动画组成,首先让学生观看动画,教师提问由动画学生可以找到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是什么?学生自然想到杠杆的定义——围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之后让学生从动画中找出杠杆的五要素,再次提问,杠杆不平衡,那么如何使它平衡呢,学生自然就想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教师举出几种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中找到三类杠杆。这样的设计符合本节的学习理念,能使学生将本节的知识形成体系,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后面的习题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层层推进,更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清晰的思维表象,形成深刻的印象,更加难以忘怀。

堂清及作业处理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挑选了以下五道题目。第一题中考察学生对三类杠杆的分类,题目较为简单,由于小结中最后处理三类杠杆,这样的设计更容易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满足感。

第三题重点考察学生对于本课难点力臂的把握,并且在画力臂中穿插考察学生对五要素中支点的理解,从更广范围可以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设计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最后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培养了学生系统分析能力,通过反馈,最终也使教师从学生身上找到自身的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

总之,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本着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将本节课中,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理想化,将理想问题模型化,将模型问题具体化的设计思路,本着以高校课堂为依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效,爱上物理,爱上学习。最后,可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若将学生比喻成客人,那么留有余味,自然客盈门。

9、《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说课稿

开场白: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初中化学组三号考生,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自己看时间和效率适当加)

铁树老师面试辅导

一、说教材

本节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第一课时。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初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学习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

(3)认识乳浊液,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主要通过情景导入法、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及参与度,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溶液的形成。

而在学法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溶液的性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任选其一)

导入案例一:用投影展示几种溶液,分别是:红色的眼药水,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淡黄色的橙汁,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无色的氯化钠溶液,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学生有趣的观察并回答。紧接着投影展示大海的图片,提问:海水是纯净物海水混合物?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海水和这五种液体都是溶液并板书课题。

导入案例二:(【引入】展示修车工人用洗涤剂、汽油洗手,学生感冒,医生给学生输液的小情景,当中的洗涤剂、汽油、输液用药水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生活实际引入,以激起学生探究欲,及掌握更多知识的积极性(板书课题:溶液的形成)

(二)新课讲授

【探究活动一】

在探究活动一中,我将于学生合作进行食盐、蔗糖、硝酸铵、氢氧化钠固体物质溶解于水的操作实验,学生进行实验现象观察并进行记录。

我将让学生思考:

1、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吗?

2、为什么这几种物质最终会消失在水中?(并在此再次进行观察食盐溶解的过程。)

在我的提示下,经过小组讨论,总结:构成食盐的微粒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水分子中去,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全面观察实验能力,提升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渗透说明物质在溶液中是以分子或者离子形式存在。

通过实验获得四种溶液,让学生根据实验探究并思考:

1.它们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如果从小烧杯取出部分蔗糖溶液,与原来的溶液相比,它们的甜度、浓度、密度是否一样?

3.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了固体?

经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溶液的概念: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而我特别强调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解释均一性、稳定性)(板书

在此并通过课件展示几个判断题让学生练习,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以下判断题目可以不用说,优秀教师选拔或者职称需要体现: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溶液。

3、溶液一定是液体。4、把实验溶液倒掉一半后,原溶液变稀了。)

在讲解溶液概念及特征基础上,提问: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了?

经过讨论总结: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板书】

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

m(溶液)=m(溶剂)+ m(溶质)

V(溶液)≠ V(溶剂)+ V(溶质)(语音强调)

此环节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对比,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验中总结出概念,便于理解。

在此提出这样的疑问: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进入探究活动二,乙醇溶于水

此实验不需要详细解释

药品:酒精、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显色)

仪器:试管。

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记录现象,总结得到:溶质不只是固体,液体也可作为溶质。并进一步强调: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并进一步追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我通过举例说明---气体也可以做溶质,例如碳酸饮料中溶质为二氧化碳气体等。

通过以上实验并总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时,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但如果有水,不管水多还是水少,水是溶剂。

(用水作溶剂的溶液,叫做水溶液,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水溶液。)

我在此呈现练习进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此内容可以省却,职称类、优秀教师选拔适当加入)

氯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硝酸钾溶液、碘酒、稀硫酸、稀盐酸、石灰水、75%的医用酒精、95ml酒精和5ml水、95ml汽油和5ml植物油。

通过及时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并在练习中寻找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在此全面总结:

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2、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4、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我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内容整理归纳,便于学生的有效记忆。

在此基础上,通过展示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应用,从生活、医药、工业、农业等方面并总结溶液的用途:

①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较快

②对动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养料的吸收、O2和CO2在血液中的循环。

③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

通过提问:餐具上的油污是如何清洗的?通过学生小组进行水和植物油,水、植物油和洗涤剂的混合,进行震荡并观察前、后、静置、倒掉液体后的试管是否干净的现象。思考: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

得到乳浊液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在此进行思考: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不分层。倒掉液体后试管较干净。为什么呢?

通过讨论总结得到: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当它接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又能随水流走。化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板书)

在此让学生思考:

1、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①用洗衣粉洗衣服。②洗发水洗头。③用洗洁精洗餐效果较好。)

2、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汽油去污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洗涤剂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溶解和乳化的区别,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探究活动四中,通过向装有泥沙的试管中倒入10毫升水,震荡观察现象:浑浊,静止一段时间后分层。从而引入悬浊液认识: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常见的悬浊液:泥水、淀粉水的混合物、钡餐等。

(三)巩固小结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溶液的特征、形成过程、乳化现象等,我将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进一步强调。

(四)作业布置

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我布置的作业是: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请同学们围绕洗涤用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查与研究,写成小论文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

(一)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m(溶液)=m(溶剂)+ m(溶质)

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二)乳化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

10、高中物理选修3-4说课稿 单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单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4的第十一章机械振动的第四节内容。机械振动这一章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动力学及功和能的知识后编排的,是力学的一个特例。机械振动和后面的机械波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形式,对它们的研究为以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的本性奠定基础。单摆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简谐运动的定义,描述及其回复力和能量的基础上安排的。单摆作为一个机械振动的具体的实例,为巩固理解简谐运动的规律及其特点起了重要的作用。单摆作为生活中抽象出的物理模型,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节的特点一是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单摆物理模型,最后运用单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二是运用近似处理方法,研究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这是在研究复杂问题时通常采用的方法;三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单摆作为机械振动的一个实例,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学习了单摆可以巩固简谐运动的有关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应达到以下目标(知道什么是单摆,单摆的振动图像是怎样的,单摆的回复力是由什么力提供的及在什么条件下单摆做简谐运动,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会探究周期与摆长的定量关系,知道单摆的周期公式。);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索性实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学会运用软件处理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达到以下要求(体会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及交际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能找出单摆的回复力与位移的关系,也就可以研究单摆在什么条件下做简谐运动,所以,对单摆回复力的推导及对其近似处理的方法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另外,研究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通过实验探究周期与摆长的关系也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高中学生在分析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往往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使问题简单化。因此本节对单摆回复力的推导为教学的难点。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定量关系的实验中,学生可以容易地得到实验数据,但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还不够,所以运用数表软件来进行数据处理作为本节教学另一个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高二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具备了比较强的实验能力和一定的探索能力。所以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本节课(1)将突出学生活动,加强实验教学,充分体现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并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2)注重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3)引入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传递及处理技能,让学生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习的方式。(4)讲授法辅以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创造丰富全面的学习环境。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课题引入

以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通过提问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机械振动的实例,并提出符合单摆基本特征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伽利略用脉搏测时,发现吊灯的摆动具有等时性的物理学史,了解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摆球的摆动,认识抽象出的物理模型,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教学的轨道。

2、新课教学

(1)根据现代教学论,物理教学应有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讲授单摆应着力于介绍理想化模型的科学思维方法,并通过与弹簧振子类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理想化方法在物理中的运用。通过多媒体演示各种摆动,让学生判断是否为单摆,深化单摆的概念。

(2)提出问题:单摆是否做简谐运动?启发学生通过与弹簧振子类比,自我设计实验,得出振动图像,并判断是否满足简谐运动图像的要求。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富有创意的设计给予鼓励,增强学生参与的勇气。

(3)接着提出要想进一步验证单摆是否在做简谐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对单摆的摆动进行受力分析,看它的回复力是否满足简谐运动中回复力与位移的条件。引导学生先确定摆球的平衡位置,让学生思考并说明理由。摆球摆到一定角度时,让学生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并引导学生将重力按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得到单摆的回复力,并对其进行近似处理,得出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起桥梁作用,引导和启发学生全面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知识建构的主体。

(4)介绍傅科摆的相关知识。用实物演示不同摆的摆动,激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强调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尤其在探究周期是不是与摆球质量有关时,不能用大小不同的摆球来操作。让学生认识到要想利用好控制变量法,首先对概念有一个比较本质的认识。

(5)接着重点探究周期与摆长的'定量关系。提出一些问题如:摆长怎样测量?周期测一次就可以吗?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将数据通过网络共享,通过描点得到图像,利用“几何画板”通过描点法得出图象,根据图像对周期和摆长的关系猜想并构造函数,通过改变参数使图像与数据点拟合的最好,得出结论。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相类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6)提出单摆周期公式,解释其物理含义。介绍惠更斯对单摆的研究过程,以惠更斯的贡献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进步,使学生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辨证关系。通过公式与实验得出的K值比较,验证公式的正确性,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3、巩固与练习

(1)巩固了单摆物理模型的建立,进一步验证了单摆在偏角很小时,才做简谐运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2)将现实生活情景中实例研究引入物理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堂总结

主要有学生总结,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整理。(1)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主要是侧重于对知识点的回顾。(2)你学习了哪些方法?方法侧重于学生总结和归纳。(3)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收获和体会是对过程和方法的领悟。(4)你有什么疑问和想法?疑问和想法侧重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布置课下研究课题

以上两个题目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设计实验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六、结语

以上是对单摆一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本节课的设计中,采用了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动手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而且探究,合作,亲身经验更有利于学生概念的发展、转变,有助于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1、牛津小学英语3A-Unit 11-Part A说课稿

各位老师:

下午好!

首先,感谢进修学校陈老师给我这次展示的机会。在我备课的过程中,陈老师、蔡老师,以及我校的几位英语老师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与帮助,也借此机会表达我真挚的谢意!

我上的这节课是牛津小学英语3A第11单元的第2课时,A:Learn to say部分。

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的英语,就自己的姓名、国籍、籍贯、年龄、体态特征等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

本课所涉及的词汇、日常交际用语众多。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词,准确区分并使用I’m …/I’m not …; My …is/are…等日常表达法,同时保持自我介绍语篇的完整性,我做了如下处理:

首先,对于What’s your English name? My English name is … How old are you, please? I’m nine/ten.这些交际性较强的日常用语,以Daily Talk的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渗透,以此化解本课的两个难点。

然后,通过观察教师的体态特征,复习第1课时B部分所学的词汇,反复诵读Fat, fat, fat. I’m not fat. Small, small, small. My eyes are small.等词句,接着根据个人体态特征进行简单描述,为下一步完整的介绍自己进行铺垫。

之后,导入新课的学习。其中an English girl, from London, a Chinese boy,以及刘涛的年龄、体态特征等采用了听录音,竞赛答题的方式进行呈现,以此保证语篇的完整性。反复备课,使我得到了提高。课文中Nancy Black介绍自己来自英国伦敦。原先,我的幻灯片上只有英国和中国的两副地图,三年级的孩子们只看地图,要理解from的含义,不太容易。后来,正如各位老师所看到的,在两国地图之间加上一条航线和小飞机,学生们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一些了。

巩固部分,在学生基本掌握简单的自我介绍方法之后,我设计了几个拓展活动:

首先,通过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的情况。受以往听课的启发,我选取了机器猫、杨利伟、贝克汉姆等,学生们喜爱的`卡通形象和心中偶像的图片来进行这个游戏,受到了他们的欢迎。同时,也通过这个游戏,提供给了学生几个介绍自己的新思路。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如何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我想到了十运会的吉祥物金麟,它大头大脑的可爱形象与本课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因此,在巩固的第二环节,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帮助金麟做自我介绍,集思广益,最后进行汇总。这一过程,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也使他们感受到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成功感。

回顾这一课,结合平时的教学,我也进一步体会到日常教学中英语知识渗透的重要。英语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Daily Talk、课外扩展作业、甚至English Corner,平时有意无意的渗透,可以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比如前面提到的What’s your name, please? My name is …等等,我不一一赘述。

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情境,我为本课设计、制作了课件。在实际教学中,它也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在制作这个Powerpoint课件的过程中,我还学会了gif小动画的制作方法。

通过这一课,我在教学上得到了提高,并且学会了新的课件制作方法。同时,也希望能借这个机会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谢谢。

12、《角的比较与运算》-初中数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

上午好,我是面试初中数学的6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比较与运算》。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由学生动手,利用线段的比较与运算进行知识迁移,得到角的比较与运算方法,同时理解角平分线的意义。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为后续学习余角和补角打下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理解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形式归纳出比较角度大小的方法,并且学会运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归纳比较的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乐趣。

根据教学三维目标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加减运算;而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说学情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学情。七年级的学生虽抽象思维占优势,但还需感性经验的支持,这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叛逆心理比较强,教师应关注这些特点,多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设问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数学,乐于探究数学。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教材及学生特点,为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参与知识的过程,我将从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在上课伊始,我会通过引导回忆比较线段长度的方法,大屏幕出示两个角并提出问题:角也能比较大小吗?角的大小又应该如何比较呢?

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根据小学的知识基础,会提出可以用量角器量一量,此时我会继续追问是否能找到别的方法,同时提示可以将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通过观察位置来比较角的大小,从而引出课题--角的比较与运算。

这样的导入一方面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新知找到生长点,另一方面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状态。

2.师生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一、探究角之间的大小和关系

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之后,我会带领学生共同探究如何通过两个角的一边重合判断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我会在大屏幕出示两个角∠AOB和∠A’O’B’重合一条边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引导学生根据另一条边的位置判断二者的大小关系。同时我也会补充和总结,借助图片直观帮助学生掌握方法。

接着,我会继续出示课本134页思考问题截图,并提问:图中有几个角?几个角之间都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我会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数一数,并据此找到这几个角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的同时,我也会走下讲台,深入学生的.探究中,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引导,学生很容易发现图中共有三个角∠AOC,∠AOB和∠BOC,同时会发现∠AOC>∠AOB,∠AOC>∠BOC,此时,我会表扬学生能够正确比较角的大小,并继续引导学生发现角之间的和差关系,学生得出∠AOC是∠AOB和∠BOC的和,我会顺势讲解用数学符号的表示为∠AOC=∠AOB+∠BOC,此时继续引导学生找到∠AOB是∠AOC与∠BOC的差,并列出式子∠AOB=∠AOC-∠BOC,接下来我会继续追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指出∠AOC-∠AOB=∠BOC。在表扬学生的基础上,我会进一步总结:同一顶点引出的三条不同射线可以组成三个角,这三个角之间存在和差关系。

活动二、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

在此基础之上,我会大屏幕出示用三角板画出15°和75°角的过程和方法,并列出算式45°+30°=75°和45°-30°=15°,请学生仿照我的方法,充分利用三角板画几个角,看看谁画的最多,并和同桌说说它们的画法。学生充分讨论画图之后,我会找学生展示画的结果,学生会得到105°,120°,135°,150°,此时我会充分的表扬学生,可以利用角的相加得到不同的角,并追问学生能否利用角的减法找到更多的角,进而找到15°角的不同画法。

此时我会请学生观察,画的角有什么特点?师生共同总结:角是可以进行计算的。

接下来我会继续大屏幕展示课本135页图4.3-9,并讲解角平分线的定义:如图所视,如果∠AOB=∠BOC,那么射线OB把∠AOC平均分成两个相等角,这条线就是∠AOC的角平分线。同时带领学生画出一个角,并通过折一折找到它的角平分线,我会通过先示范,再请学生参照我的方法折出角的平分线。

我会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把一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线做角的平分线,用折一折的方式将角的两条边重合得到的线是角的平分线。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新授环节,利用两个活动层层递进,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规律,经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真正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3.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应用新知,我会大屏幕出示几组算式,让同学们快速计算并说出结果。同时,出示几个关于角度计算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以开火车形式提问。

4.回顾小结,整理新知

在本环节,我会让学生大声交流讨论的方式互相说一说本节课学了那些新知,总结收获,并进一步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5.布置作业,内化新知

最后是布置作业环节,我会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1、2,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大屏幕拓展题。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现在呈现在黑板上的就是我的板书。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突出本节课重点。

13、1-5的认识说课稿

《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是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教学“认识1----5”这节课中,依据课标精神,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开课伊始,师生交谈:“今天的课堂老师为大家请来了许多好朋友,看看有谁?”学生们听后情绪高涨,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这个儿童喜欢的情景串,既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又在操作过程中巩固了“用圆片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字的意义。

新授“认识1—5”各数,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四个环节来进行:

1、摆一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根据所摆图片的个数从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二是根据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圆片个数。通过两部分的操作练习把数物体的个数与认数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摆一摆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由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

2、拔一拔。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器的基础上,尝试着自己在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实际也就渗透了1-5各数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利用算珠直观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在原来的数上添一得到一个新的数,可以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最后在小组内开展拔珠的活动,由学生独立的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数字卡片上的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强对“1-5”各数的认识。

3、写一写。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师重点指导写5,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写数的习惯。

4、说一说。“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师生共同研究、探讨的重点。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开始学生的思维并不活跃,局限于仅有的几个例子,于是我以“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为例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时间,想一想说什么,怎样说。在充分想的基础上,学生的兴致高涨,思维活跃,有了许多精彩发言:我们小组有4个人。我是一年级2班的学生。我家在XX路5号。……看到学生们积极参与的样子;听到学生们富有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我都不忍心打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感受到了数学不像想像中那样只是解答应用题,而是有趣得多,生动得多了。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习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如学生观察画面时,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堂评价:“你观察到的这么多,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只要认真观察就会有多的收获!你在观察时还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课堂评价:“你的动手能力真强!把你想到的动手摆了出来,真了不起!”。通过及时、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评价语,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习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说一说”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课学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计不足。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的放失的进行课堂教学。

14、1-5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的能力。

4、使学生体验与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的重点:使学生掌握1—5各数的写法。

突破方法:利用课件展示,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掌握1—5各数的写法。

本节课难点:使学生掌握1—5的基本含义。

突破方法:通过情景演示,使学生掌握1—5的基本含义。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新课开始,电脑出示课本第14、15的彩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学习1—5各数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观察教学主题图时,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只小狗,那么,除了小狗,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此时,板书1、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此时分别板书2、3、4、5。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课堂小结

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小结。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学会了吗?请几位学生回答,老师再做小结。

(六)作业

课本16页的做一做、小练习册13页的写一写。

15、1-5的认识说课稿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19~20页,练习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5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5。

2.使学生知道5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掌握5的组成。

4.结合主题画对学生进行热爱解放军的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画,贴绒板用的小棒图5张,绒板,计数器,9个小正方体,画有1、2、3、4、5个点子的点子图,5个同学赛跑图。学生准备5根小棒,5个圆形,5个三角形,数字卡片1~5和“>”、“<”。

教学教程:

一、复习

口答:(1)从1数到4。

(2)2、3、4的组成。

二、新课

1.数数量是5的物体。

(1)出示主题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

提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指图数一数,有几位解放军叔叔?

指图数一数,一共有几匹马?

指图数,解放军叔叔一共背了几枝枪?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我们认真观察了这幅图,数出有5位解放军叔叔,有5匹马,有5枝枪,这些人和物体的个数都是5,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5’”。

板书:“5”。

领读数字5。教师说明:“5”字像秤钩,两笔写成,第一笔写竖和右半圆,第二笔写小横。

(2)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谁能拿出5根小棒?”

学生拿出以后,教师挂出贴有五边形的绒板,指五边形提问:“谁能用小棒摆这样的一个图形?”

学生摆五边形。(如果学生摆有困难,教师可以演示如何摆。)

(3)说出生活中有哪些数量是5的物体?(启发学生说出:一只手有5个手指、五角星有5个角……)

2.教学5以内数的顺序。

(1)教师在计数器上先拨4个珠子,再拨一个,问:“一共是几个珠子?”然后让大家一起数一遍。

(2)学生操作。

①让学生先摆4个○,再添上一个○,提问:

“一共有几个○?”

指名一学生回答:“4个○添上一个○是5个○。”

然后把○推到桌子的左上角。

②让学生先摆4根小棒,再添上一根小棒,提问:

“一共是几根小棒?”

(3)教师贴出点子图。在1个点子下面写1,分别提问学生在2、3、4个点子下面应写几。

提问:“最后一部分有几个点子?”让学生数一数。

“应在下面写几?”

“按照数顺序,4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

3.比较4和5的大小。

(1)出示方木块(左边摆4个,右边摆5个)。

提问:“左边有几个方木块?右边有几个方木块?”板书:45。

“4和5比较,4比5大,还是4比5小?”

“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学生用手示意“<”(伸出左手的食指和中指)。

教师说明:4比5小,中间填小于号。板书:“<”,读作4小于5。

(2)出示方木块(左边摆5个,右边摆4个)。

提问:“左边有几个方木块?右边有几个方木块?”板书:54。

“5和4比较,5比4大,还是5比4小?”

“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学生用手示意“>”(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

教师说明:5比4大,中间填大于号。板书:“>”,读作5大于4。

4.教学5的组成。

(1)学生拿出5根小棒,把它摆成两堆。教师巡视。

(2)让学生说不同的摆法,或者分别用投影仪打出来。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着重说明4和1组成5,1和4也组成5,实际是把两堆小棒换了位置。

所以看到4和1组成5,就能想到1和4组成5。

同样说明,看到3和2组成5,就能想到2和3组成5。

课间活动。

(4)练习5的组成。

①齐说5的组成。(4和1组成5,3和2组成5。)

②教师提问:“4和1组成5,你还能想到什么?”“3和2组成5,你还能想到什么?”

③对口令。教师说:“4”,学生说:“1”……

举卡片。教师说:“3”,学生举卡片“2”……

5.区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看教科书上的学生赛跑图。

提问:“这幅图上有几个小朋友赛跑?谁跑第一?谁跑第二?谁跑第三?”

提问:“穿花裙的小女孩跑第几?”“在方框里该填几?”让学生填数字。“穿红裙的小女孩跑第几?”让学生填数字。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数5位解放军叔叔、5匹马、5枝枪学会了数数量是5的物体。从在计数器上拨珠、看点子图,知道了5是由4个再清真上1个得业的,5在4的后面,4在5的前面。从摆方木块,我们学会了比较4和5这两个数的大小。通过摆小棒,我们学习了5的组成。通过看赛跑图,知道了几个和第几。

6.指导写数字5。

(1)教师讲解:5是两笔写成的。第一笔:起笔,在上线中间靠左一点写斜竖,到中线时开始写右半圆;注意要写圆,拐到右边要接触右线,拐到下边要接触下线。第二笔:在斜竖靠上的地方起笔写横;注意要平,写到右线停止。

(2)领着学生书空2~3遍。

(3)练习:在教科书第20页上描数字“5”。

7.指导学生做练习四的第1、2题。

第1题,可以让学生先操作再填空,每摆一次让他们说说看到这一种摆法还能想到什么。

第2题,第1行先让学生填,填完以后说说为什么□里要填5。第2行可以先让学生看看它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然后确定□应填几。

16、1-5的认识说课稿

1、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章P14~16《1~5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操作,学生学会用数字1~5来表示数量为1~5的物体,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言,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1~5的认识。

四、教学难点:1~5的书写。

五、教学流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我们一起去老奶奶家看看她家后院都有哪些小动物吧。(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通过图片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整体感知图片内容。)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1~5的了解。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画,说说都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有多少?师:把你观察的物体及其数量与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谁观察得更仔细。(数量多的物体引导学生一起数。)

2、1~5的认识。

师:全班一起告诉我,物体的个数是1的有什么?生:一条狗;一个盆;一个老奶奶······

师:像这样一条狗,我们就用数字“1”来表示。(多媒体展示)师:我们找出了个数可用数字1来表示的物体,那么物体的个数是2的我们可用数字几来表示呀?生:2。

师:真聪明。那在这幅图中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用数字2来表示呢?生:·······

(3~5的认识过程仿照1、2的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动动你聪明的大脑想一想,1、2、3、4、5分别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呀?(通过学生的回答,生成知识,交流后整理概括出1~5各数的形状特征。)

参考儿歌:1像小棒单个摆,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挂东西。

3、1~5各数的基数含义。师:(指着1问)这个数是几?表示什么?(1个)

师:请你拿出你的小棒表示这个数的多少,并将小棒摆在“1”的下面,可以摆出你喜欢的形状。

(学生摆,教师巡视查看。)

师:再分别用2、3、4、5跟小棒摆在2、3、4、5的下面。并与同桌交流你各用了多少根小棒。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各数来表示?4、1~5的数序。

师利用多媒体在计数器上拨1颗珠子,问:老师拨了几颗珠子?用几来表示?生:1,。(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

师:那再拨动一颗,也就是再添上一颗珠子,那是几颗呢?生:2。

(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1颗珠子添上1颗珠子是2颗珠子,即1添上1是2的过程”)3~5的教学过程同1、2的教学过程,辅助多媒体演示,加深学生的整体感知。5、1~5的书写。

教师先在黑板上板演,边写边说清1~5各数的写法,再在书中的写字格中描写1~5各数。要求学生书写要工整、干净、美观。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要求学生完成P16做一做中的连一连和写一写。

六、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1~5扑克牌。学生准备:15根等长小棒。七、作业设计:认真书写1~5各数。

八、板书设计:

1~5的认识12345

17、1-5的认识说课稿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农家小院图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

1~5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给出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同学们知道,一年四季是那几个季节吗?

学生:知道。春夏秋冬。

教师:那现在是哪一个季节啊?

学生:秋天。

教师:对了,现在是秋天,秋风送爽,硕果累累,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们看看这位老奶奶,家里是不是收获了很多东西啊?

学生:是。

教师:同学们瞧瞧,这幅图里面都有什么东西呀?

学生:南瓜/花朵/老奶奶……

二、进入新课

教师:有多少个南瓜呀?

学生:5个。

教师:有多少朵花?

学生:3朵/4朵。

教师:这样一会儿3一会儿5又一会儿4的,老师听着觉得很乱。我们应该按顺序来,老师教大家,我们可以从小到大数。最小的数量是多少啊?

学生:1。

教师:图中有什么数量是1的呢?

学生:一个老奶奶/一只小狗/一串玉米。

教师:对啦!老奶奶、小狗和玉米的数量都是1,可以用数“1”表示。那我们数量1的东西数完了,接下来应数数量几的呢?

学生:2。

教师: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中可以用数“2”表示的东西。

学生:2只鸭子/2个筐/2个盘子。

教师:很对。它们的数量都是2,可以用数“2”表示。2数完了应该数几呢?

学生:3。

教师: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里面可以用数“3”表示的东西。

学生:3只小鸟/3盆花/3只蝴蝶。

教师:很棒,它们都是数量为3的东西,可以用数“3”表示,3数好了接下来应该怎么数?

学生:数4。

教师:请同学们数数,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4”表示的呢?

学生:4只小鸡/4朵向日葵。

教师:很对,小鸡和向日葵的数量都是4,可以用数“4”表示。接下来我们应该数?

学生:5。

教师:没错!请同学们说说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5”表示的呀?

学生:5个南瓜/5个玉米。

教师:大家表现地真棒。南瓜、玉米

的数量是5,可以用数“5”表示。现在大家一起来认读一下。

学生:1、2、3、4、5。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计数器。上面有几颗珠子呀?

学生:1颗。

教师:1颗珠子可以用1表示,我们再加一颗珠子,现在是几颗啊?

学生:2颗。

教师:可以用几表示?

学生:2。

教师:看上面这道题,请一个同学回答。

学生1:再摆1颗珠子是3颗,可以用3表示。

教师:那再摆1颗珠子呢?

学生2:是4颗,可以用4表示。

教师:那再摆1颗珠子呢?全班一起回答。

学生:再摆1颗珠子是5颗,可以用5表示。

教师;大家都掌握了吗?现在我们来学习怎么写这些数。大家看一下,1是从上往下写,稍稍有些倾斜,大家拿出方格本,跟着老师一起写。2像一只小鸭子,看老师写一次。好,现在在方格本上写下2。3像小耳朵,看老师写一次。好,现在在方格本上写下2。4要写得直直的,不能有弯曲的地方。看老师写一次。好,现在在方格本上写下2。5比较难写。看老师写一次。好,现在在方格本上写下2。

三、练习

教师:现在大家在方格本上写1~5,1个数字写一行。

教师:写好了没有?

学生:写好了。

教师:剩下的时间大家把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两道题完成。

教师:好,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利用色彩艳丽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1~5基数含义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1~5基数含义的认识。

教学反思:

1~5学生们在幼儿园都已经学习过了,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通过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讨。但实践下来发现课堂游戏少,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可以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多开发一些数学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

说课稿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