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说课稿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一等奖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一等奖

时间:2023-06-20 19:55:02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一等奖

1、四年级语文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说课稿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感到难过和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四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太多的经历,他们依然处于被精心呵护的阶段,要体会母爱并学会感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有赖于课堂的预设,有赖于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更有赖于课堂的生成。这一课的教学,要跟着学生的需要走,引领他们在情感世界里走个来回,这是预设本课教学时的初步想法。

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悟感受、体验表达,感悟母亲的爱,理解孝子情怀。

3、结合阅读感悟练写片段,通过练笔颂母爱、表情怀。

教学重点是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母爱和孝子的情怀,又如何走出文本,感受自己母亲的爱,感悟到自己也该表达爱。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文字背后的含义。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读感悟,以读见悟”的方法,以“我的心里为什么难过、愧疚?”为主线,按“体会‘我’的心情——感悟、体会母爱——回报母爱”为线索,抓住课文中的几个动情点组织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读,让“感”从读书中产生,“情”在读书中升华。

说教学过程

我用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过程,学生也随着这三个问题进入“读”和“悟”的学习过程:

l问题一:护士要换床单,母亲不能下床,便有了我“第一次抱母亲”。就是这一抱,却抱出了几个“没想到”,为什么会“没想到”呢?

设计目的——抓住三处“没想到”,呈现轻与重的对比,体会儿子心里的难过、愧疚,呈现本课的阅读主题。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摔倒。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难过”、“愧疚”是课文中直接出现的写作者心情的词,只是让学生找到这两个词是不够的,让学生画下三个“没想到”,通过“找——读——联系上下文想,交流——再读”这个品读的'过程,才能达到“激情”的目的。

l问题二: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让“我”如此难过与愧疚?

设计目的——抓“母亲形象”,探究愧疚原因

这个环节,我抓住以下几个动情点进行教学: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学生找到这两个句子之后,反复朗读,交流感受,老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但逢……总是……”这些词语理解母亲的艰辛,母爱的无畏和博大。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一步想想,作为一位母亲还会挑起哪些重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最后让学生和作者一道质疑“力大无穷”这个词:母亲真的力大无穷吗?她的力量来自哪里?(母爱)

l问题三: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作者心潮澎湃,千言万语都化作了一个动作,那就是——“抱母亲”,这回抱母亲和刚才有什么不同?

1、充分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激动的、幸福的、欣慰的……)

2、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像作者那样传递你对母亲的爱!

设计目的——抓“母亲的泪水”,激发感恩之情。

l片断练笔: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就让母亲这样激动,这样欣慰,这样幸福,而小时候,母亲抱过我们无数次,给与我们的爱难以计数,学了课文,你是不是也想说说妈妈对我们的爱,写写我们怎样回报妈妈的爱?

设计目的——抓读写结合点,颂母爱,表情怀。

2、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一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 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用心去读,一定会为那日夜操劳、含辛茹苦的母亲而心疼,一定会被那伟大、无私的母爱所感动。

因此,本次教学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唤起对母亲的崇敬和关爱。

教学的难点则在于文章的情感是那样的深沉,小学四年级孩子的认知与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体验有一些差距,也许很难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很难将文章中的母亲与自己的母亲产生关联,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文章的层面,而不能联系自身。

二 、说教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难过—愧疚—感恩,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让“感”从读书中产生,“情”在读书中交流,情感在交流中碰撞,升华,激起学生心中爱的体验,同作者一起感动母爱,想到回报母爱。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教学中主要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

三、说学情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一向娇惯的他们普遍都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甚至经常向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长为他(她)付出的辛劳。生硬的说教难以为他们所接受,也许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情感。学生孩子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乐于去感受美好、亲近美好,只要引导得好,文中那位善良伟大的母亲一定能感染学生。学生又是善于联想的,他们一旦将自己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产生关联,他们便会回忆起那埋藏在记忆里却常常被忽略的点点滴滴,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母亲的付出、母亲的辛劳,从而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四、说教学设想

(一)、走进文本

(上课伊始,伴着舒缓的小提琴曲教师用描述性的语言渲染,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劳累了一辈子的母亲生病住院了,而且病得不轻,连护士进来换床单都不能下床。于是就有了我“第一次抱母亲”抱母亲只是一个偶然,抱母亲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在儿子的心里激起了千层浪。请同学们自由地轻轻地读一读1、2自然段,想一想儿子第一次抱母亲是怎样的心情。

(二)、感悟儿子内心的难过、愧疚之情。

(通过对重点句的朗读、体会、联想真正体会母亲体重的轻深深地震撼着儿子的心。)

儿子难过的心情你们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1、品读第一句“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没想到母亲轻轻的……差点仰面摔倒。”

引导:我原以为( ),没想到( )。

我原以为( ),没想到( )。

这可是和我朝夕相处生活了几十年的母亲呀!你能把这份难过读出来吗?

2、品读第二句“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引导:“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而现在年老体弱的母亲大概只有( )斤。听着母亲虚弱的声音,儿子心里( )。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这句话写儿子没想到的话。

3、品读第三段话“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妹妹……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们的朗读放到句子中去,读出母亲的不容易。

(1)、反复引读,启发想象: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2)、研读“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从这些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母亲的心:她的心里只有儿女,舍不得儿女吃苦,就怕儿女累着。自己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儿子的心:我们能挑却没有挑,一直心安理得地让母亲去挑。此时儿子心里涌起的不仅仅是难过,还有深深的愧疚。)带着你们的体会再次朗读这些句子。

(3) 、启发想象,感受“重担”。

课文学到这儿,大家想一想,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种的东西吗?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 )。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

(三)、感 动母爱,回报母爱。

1、出示句子: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中,你看出了什么?听出了什么?

此时此刻,听着母亲平常的话语,想着母亲拉扯我们长大的艰辛,看着手中两鬓斑白,体弱多病的母亲,儿子我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对母亲的这份感激,我突发奇想想好好地抱一抱母亲。

2、伴着音乐,老师深情地范读最后一小节。。

3、老师语言渲染,指名读,齐读。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

3、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哄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围绕“奉献爱”这一主题,就本课而言,能通过阅读感受到课文中母亲一生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体会儿子得知母亲“竟然这么轻”后的愧疚心情,也不忘护士“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这个细节动作里所传递的关爱与敬意,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全文后应收获的知识点。本单元另外三篇课文是《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我不是最弱小的》,分别阐述了对社会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弱小者的疼爱,本文则从回报母爱的角度记录了“乌鸦反哺”的感人体验。歌颂了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母亲,懂得回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单元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语;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并学会向母亲表达爱。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说教法:

由于本班的孩子都是进城务工子女或是留守儿童,家长平时忙于生计,和孩子的交流沟通较少,已使大部分孩子对父爱、母爱的认识不知不觉变得淡化,因而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而本篇课文恰恰是帮助孩子反思母爱、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即读悟教学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读中悟情。

此外,为了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我还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法:一是情境教学法:使用图画来展示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语言来描述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二是联想感悟法:在文中几处较难理解的地方,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理解母亲的艰辛。如理解“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话,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丰富的视像,将文本语言扎根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

说学法:

《课标》提出:学生当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天天面对母亲,却不一定感受到母爱,也不一定体会到母亲的辛苦,这就是我班学生的现状,更让人失望的是,根据平日观察及家访了解,有一位同学甚至对母亲怀有排斥反感的态度。“语文以情作谱,以爱作词。”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栽树不育林;只教书,不育人。因此,我选用“朗读—体验—感悟—实践”这种学法,即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得到思考和感悟,最后能引申到用点滴行动回报自己的母亲。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是: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课文、读悟理解课文、升华总结课文、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母亲》。让学生说说这首歌里歌唱的是谁?并提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赞美妈妈,你会说什么?如果让你抱一抱妈妈,你会有什么感觉?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进行提问,师生交流抱母亲的不同感受。进而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设计意图】新课教学之初,用音乐作为师生对话、交流的背景,创设温馨的情境氛围,学生能够较快地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景之中。谈谈抱母亲的感受,迅速地唤起学生心目中母亲的美好形象,同时也为引出课题做好铺垫,为学习本文铺设感情基础。

二、初步感知课文

首先是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会或者不懂的字词,并提醒学生:眼到、心到、手到。学生读、圈画生字之后,同桌互相读生字词,初步交流释疑解惑。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出示预设的生字词进行检测。学生轮读生字词,指导写“摔”和“瘦”字,并认识“疚”字的读音。

接着是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并让学生相互评价。

最后是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课题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读后交流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点拨和提示。

三、读悟理解课文

《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有以下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因此,读悟理解课文环节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本课重点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为例。在反复阅读教材时我发现文中出现了三次“没想到”,这三个“没想到”正对应着重点句中的“竟然”。它们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有帮助的。于是用三个“没想到”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学生能够很快找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出示这个句子,再问:“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理解为“居然,没想到”。教师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于是会找到这样三个句子;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让学生反复读这三个句子,通过朗读把作者的当时心情表达出来,既训练了朗读,又促进了理解。接下来,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外延;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背上( )肩上( )。

此时,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四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是40斤,如果请你背一个同学从校门口上三楼到教室,你感觉会是怎样?课文中母亲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相当于两个半同学的重量啊,再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母亲肩上挑的仅仅是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母亲的肩头还承受着什么?”

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这时老师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学生感情齐读句子: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紧接着,在理解母亲说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番话的意思时,出示几幅情境图,如:清晨、中午、生病、学习等时候,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这样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自然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最后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加深理解,瘦弱的母亲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并不是母亲的力大无穷,而是母亲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爱护,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

四、升华总结课文

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用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抱母亲入睡”这一情景,启发学生理解这泪水背后的含义,学生体会到这是幸福的泪水,感动的泪水,高兴的泪水……通过“无数次”和“第一次”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母亲给予我们的太多,而我们给予母亲的太少,学生自然想到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并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通过朗读,让那种浓浓母子之情充溢在学生心中。

五、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1、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练习2、3。

2、积累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或语段,或者搜集有关赞美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3、学唱一首给母亲的歌;

4、为妈妈做一件事,并将它记叙下来……

在本课重难点的处理上——

本课的重点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因此教授重点时,我预备删减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思维度不高的提问,紧紧抓住课后思考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阅读理解,以求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第一课时,请学生交流初读课题时产生的想法,提炼出“作者为什么抱母亲?”和“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的自读自悟活动中理清课文条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博大”。

本课的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为了突破难点,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母亲说的话“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以及思考“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从而达到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节课的板书按照教学思路,通过“轻、重”这两个字,即母亲身体之轻和肩上担负的责任之重形成鲜明的落差,勾勒出勤劳母亲的形象,感悟母爱;通过孟郊的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懂得回报母亲,感恩母亲。因此我用关键词和主旨句来设计了板书。

4、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长辈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读者对于爱的反思。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谈两点体会;

一、找准切入点。

我认为,每一篇课文都存在一个窗口,可以让读者由此进入文本的深处,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在设计时,我扣住“难过”“惭愧”这两个表示作者抱母亲时内心感受的词语引发探究:“我”为什么难过?为什么愧疚?进而探究母亲的“力大无穷”,一指母亲肩上的重担,二指生活的重担。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再三斟酌,感悟母亲的艰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认真解读文本后,我认为文章的作者不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而感动,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不知道而愧疚、难过。试上时,我发现,孩子记忆中父母的关爱几乎都是自己生病了的事,因为太过深刻,可这毕竟是偶发事件。事实上,父母的关爱更多的则在平时的点滴。所以,在课堂最后,我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中父母的哪些关爱是我们根本没在意,甚至都不知道?唤起学生记忆中那些被遗忘的事情,让他们意识到,我们现在应当每天及时发现爱、回报爱,这些是为了将来在父母老去的时候能少一点难过、少一点愧疚。这样“大问题大空间”的设计,相信学生的回答就不仅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落到实处。

二、彰显语文味。

语文课就是朗读、感悟、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说一段好话,写一篇好文。首先是朗读能力的训练,好的朗读就是说话,文章就是作者内心想说的话,我们的朗读就是在替作者说生活中的话。课堂上,我分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在朗读我记忆中的母亲那一段的时候,先是在理解“肩上的重担”时,读出重,接着在感受了母亲“生活的重担”后读出艰辛,最后在读完母亲那句“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之后再读那段话,读出母亲的无私,而作为儿女,却应该是时刻刻铭记在心。通过这样有坡度的朗读,带领孩子们逐步走进文本深处,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并且融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再表现出来。其实是感悟与对话,好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由内而外的互动,教师是智慧的点拨,点燃唤醒学生,触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有话说,想表达,会表达。比如在最后回忆父母的恩情时,我把说话的时间留给孩子,适当点拨“此刻,当你回忆起这些,你的心情如何?”“父母对你如此呵护,可你却…”,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大胆表达出来。

其实这堂课最初的设计并非如此,为了寻求亮点,我最初在翻山越岭这个“翻”字上做了点文章,因为“翻”在说文解字中,左边的“番”是多次反复的意思,而右边的“羽”是鸟儿的翅膀,“翻”字的意思是鸟儿多次拍打翅膀飞翔。课堂上我用鸟来比喻母亲,双翼的重担凸显母亲翻山越岭的艰辛。但是课上下来发现,孩子们印象最深的变成了这只鸟儿,语文失去了它的本真,所以最终只选择了它“反复、多次”这一层面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朗读训练还应该落实得更扎实些,时间关系,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批评指正。

5、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主要记叙了“我”去医院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在护士换床单时,“我”第一次抱起了母亲,从而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和融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儿子对母亲的感恩。

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修饰,但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引人思考。

[教学目标]:

从课标出发,结合课文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担”,能认会写“摔、瘦、越”等生字。重点理解“翻山越岭”“愧疚”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感悟母亲的无畏、博大的情怀,激发对母亲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文中的人物形象。

难点:感悟母亲的无畏、博大的情怀,激发对母亲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

4、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朗读感悟,带入情境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心灵当中。

5、新课改强调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所以在注重运用教法的同时,坚持教法为学法服务,本课学法将采用“质疑探究法”“读思议想法”为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揣摩体验母亲对子女的爱,儿子对母亲的感恩。

三、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阎维文的《母亲》,创设氛围,形成情感共鸣。

2、板书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3、(过渡语:《第一次抱母亲》是著名作家张炜月的散文名篇,它曾让无数人流下感动的热泪,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文本,领略那别样的母子情深。)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查字典,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字音障碍,如此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的意识和能力,也为下面有感情朗读奠定了基础。教师相机重点指导“摔、越、瘦”提醒学生摔不能漏写率中间的一点,瘦里面的一竖要穿过横。提醒“担”字是多音字,让学生各组一词,理解词语“翻山越岭”和“愧疚”的意思。

2、多种朗读:指读,齐读,分角色朗读,提醒学生整体语速要缓慢,气徐而声柔,用声自如,给人深沉和温暖之感。

3、再读课文,学生进行分段,概括段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清了文章的层次。

环节三:研读课文,入情入境

1、动意——惊觉母亲“轻”

“抱”是叙事的引子,是人物情感的发轫,我将紧扣课题,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划出相应的语段,圈出抱的动作,启发学生思考同样是抱母亲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

PPT出示:

我左手拖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拖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一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由最初的使劲抱母亲,到最后轻轻抱母亲,引导学生找出反应作者心情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心痛和自责,不忍和愧疚。

PPT出示: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理很难过。

我愧疚的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2、动容——回忆母亲“辛”

(过渡语: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母亲竟让作者如此难过和愧疚?)

引出对于母亲形象的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交流和讨论,概括总结出母亲的形象。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

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艰辛隐忍的母亲)

我们长大了,可以干活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疼爱子女的母亲)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坚强如山的母亲)

提那些事干什么?那些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谦虚朴素的母亲)

新课程标准提倡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情感。在学生探究的过程当中,我及时进行朗读指导比如用低缓与深沉的语气读出母亲的艰辛隐忍,用心痛和不忍的语气读出母亲的坚强如山,用害羞与微笑的语气读出母亲的谦虚朴素。

为了让学生感知母亲形象的高大,生活的艰辛,我将用一道算式让学生直观感受:

PPT出示:我+妹妹+100斤重担+生活的坎坷……=80多斤的身体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基于此,我设置了如下环节引导学生想像说话,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

我仿佛看见了母亲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她正()

我仿佛看见了母亲在冰天雪地的冬季,她正()

3、动心——反省自我“愧”

我将反复渲染,描述母亲的形象,在学生一次次的齐读中,加深对母亲的爱,强化作者的愧疚与难过。

PPT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理很难过。

我愧疚的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PPT出示:面对这样一位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母亲,儿时的我年幼无知,竟丝毫没能体会,现在想来是多么难过、愧疚啊!(齐读——)

面对这样一位无私付出,不计回报的母亲,长大后的我依没能为母亲分担辛劳,想到这里,我更加难过、愧疚(齐读——)

面对这样一位坚强如山的母亲,我竟一直以为她力大无穷,现在才知道母亲已体力透支,积劳成疾,我怎能不为自己的疏忽而难过、愧疚?(齐读——)

4、动情——报答母亲“恩”

(过渡句: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想到母亲曾经无数次的抱我,我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从而揭示出第二次抱母亲是用心用情,抱起了对母亲不尽的感恩,和愧疚。在理解母亲泪水的丰富含义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配着轻柔的音乐,让学生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母亲流下的是幸福、欣慰,激动,甜蜜的————泪水。以图文结合,音乐渲染的形式,让学生和文本融为一体。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和感受,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特点,同时为了深化母子间浓浓的亲情,我设置了以下训练:

病房里安静极了,抱着母亲的儿子此时内心难以平静

以“母亲,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下此时儿子心中的话。

这个环节是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四年级的学生情绪上容易被感染,教师用富有生命气息的语言、音乐,渲染“感动”的情感磁场,唤醒、激活学生的生命状态,加深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环节四、总结全文,深化情感

出示惠特曼的小诗《最爱是你》,师生配乐朗诵。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的心房,

你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

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索取,享用

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

这个人

叫母亲

结束语:亲爱的孩子们,在这个世界上,母亲默默地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拿起你们的笔写下感恩母亲的话吧,写完之后回家轻轻地放在她的床头,母亲一定会非常感动的。

四、说作业设计:

1、完成钢笔描红及组词。

2、回家抱一抱妈妈。

3、推荐阅读《妈妈银行》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此板书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作者抱母亲的心路历程,便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6、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组成了“情感篇”主题单元,着重歌颂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他人,懂得回报。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语文课需要泪光闪烁,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独白。这感动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让爱的眼泪飞起来。

二、学情分析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一向娇惯的他们普遍都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甚至经常向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长为他(她)付出的辛劳。生硬的说教难以为他们所接受,也许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情感。学生孩子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乐于去感受美好、亲近美好,只要引导得好,文中那位善良伟大的母亲一定能感染学生。学生又是善于联想的,他们一旦将自己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产生关联,他们便会回忆起那埋藏在记忆里却常常被忽略的点点滴滴,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母亲的付出、母亲的辛劳,从而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对课文重点句的朗读、品味,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体悟到孝子的情怀,并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感受到自己母亲的爱,感悟到自己也该表达爱。

2.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情感型课文应以“情”感人,这篇课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何通过文本打动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

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接下来,我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我抓住“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者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和“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看图、听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小练笔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7、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富有情感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文章记叙了由于母亲生病住院,需要更换床单,就这样一个非常偶然的抱母亲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和融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由此可见,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锤炼语感的好素材。

由于当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不知不觉地溺爱,已使孩子们对父爱、母爱的认识变得淡化,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结合教材的特色及新课程标准,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目标3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2为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决定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感悟角色特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伴随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我通过一组图片激情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抱母亲?”放手让学生试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摔”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力大无穷、突发奇想”;通过查词典来理解“翻山越岭、愧疚”;结合生活体验来理解“承受、动情”等词语。而读的时候,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中的几个重点人物的情感点,并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作业,找到文中最打动你的句子,抄写下来,想想,它为什么牵动了你的心。为下文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我将以两个没想到为切入点,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深入文本。

一、从作者感受入手,整体感知文本。

基于学生对第一课时的了解,教学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想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时的感受。学生不难说出作者发现母亲很轻。接着,我顺势指导学生到文中找一找,画一画,把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出示句子:“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引导学生用心朗读,在评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关注“竟然”这个词语,并进行质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为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以“两个没想到”为切入点,探寻作者抱母亲的原因。

围绕着“竟然什么意思?作者没想到什么”我引导学生到课文的1、2自然段中去探寻作者抱母亲的原因及抱母亲时的发现,画出关键词句,轻声读一读,在小组内议一议,体会作者的心情。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学生不难找到作者抱母亲的原因,此处可放手让学生交流,但抱母亲后,作者的两个没想到所代表的含义学生未必能够体会得全面,所以,我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了着重指导。例如,在学生交流第一个没想到时,我指导学生抓住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一句中的“使劲、用力过猛、差点”等词,用心体会,感受到作者因对母亲了解不够,估计不足而引发的出乎意料,继而让学生通过作动作、朗读来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吃惊、诧异、疑惑等情感。第二个没想到则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读出护士的责怪的语气以及作者内心的难过。而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难过?此时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作者的记忆,去想象当时母亲那80多斤的身体在背着妹妹、承受重担、拉扯我们翻山越岭的画面,想象她担子中会挑多少重物,让学生抓住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用心朗读,用心体会,读出感动,悟出真情。这时学生会更深地体会到原来是这么多年来是母爱这一伟大的力量支撑着母亲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时再来引读第三个没想到,作者的心情一览无余。

三、抓住作者的心里变化,找出作者愧疚的原因。

在3——5自然段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找到描写作者心里变化的词语,学生不难找到“愧疚”这个词,那么作者为什么愧疚,是理解的一个重点,我引导学生继续采用1、2自然段的读、感、悟的方法抓住“从小抱到大”“无数次抱我”等处的描写,母亲为儿女的付出,对儿女无私的`爱。她不求回报,她只要儿女们健康、幸福。这时一种想回报母亲的情感已由作者身上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这时再来体会作者抱母亲这一场面,就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抓住作者抱母亲的动作,感受作者的报恩之情。

在音乐声中,我用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抱母亲入睡”这一情境,让学生思考:同样是抱母亲,刚才的“抱”和现在的“抱”有什么不同,指导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再回答。在交流时我将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抱母亲的动作“坐、抱、轻轻地摇动”体会作者回报母亲之意。此外,我还将重点出示这样一句话“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眼角流下来……”并启发学生针对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感受这泪水背后的含义,通过适时的点拨,学生能够体会到这是兴奋的泪水,幸福的泪水,高兴的泪水,感动泪水。爱的泪水……”。(板书:真情无限)而后我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种浓浓的母子情充溢学生心中,此时,再来完整地而投入地朗读四、五自然段,学生会倍加感慨,本文的难点也得以突破。

五、用笔表达心声,读写结合

为了让学生换位思考,将所感悟的情感表达出来,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请将自己心中对妈妈的感动、感激说出来,在准备好的千纸鹤上写下一句祝福、一句感谢、一句问候,并“放飞”于黑板之上。这一设计旨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课后我预留供学生选择的作业:让学生把写好祝福语的千纸鹤轻轻放在妈妈的床头,给妈妈一个惊喜。或是收集、阅读关于母爱亲情的文章,做好摘记。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初步设想,在真正地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难过 愧疚 回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8、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组成了“情感篇”主题单元,着重歌颂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他人,懂得回报。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语文课需要泪光闪烁,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独白。这感动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让爱的眼泪飞起来。

二、学情分析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一向娇惯的他们普遍都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甚至经常向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长为他(她)付出的辛劳。生硬的说教难以为他们所接受,也许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情感。学生孩子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乐于去感受美好、亲近美好,只要引导得好,文中那位善良伟大的母亲一定能感染学生。学生又是善于联想的,他们一旦将自己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产生关联,他们便会回忆起那埋藏在记忆里却常常被忽略的点点滴滴,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母亲的付出、母亲的辛劳,从而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对课文重点句的朗读、品味,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体悟到孝子的情怀,并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感受到自己母亲的爱,感悟到自己也该表达爱。

2.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情感型课文应以“情”感人,这篇课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何通过文本打动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

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接下来,我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我抓住“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者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和“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看图、听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小练笔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9、四年级《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共三篇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和《第一次抱母亲》,这三篇文章都是着重歌颂人间真情的。

虽然三篇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但这篇文章更侧向于对爱的反思,它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这件事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母亲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母亲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对于爱的反思。此文是当前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典型素材。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通过回忆,写出了“我”心里难过和愧疚的原因。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把母亲抱在怀里,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课文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展现了作者的心历路程:从“没想到第一次抱母亲差点仰面摔倒”到“心里难过地回忆往事”,接着“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最后“突发奇想地抱母亲入睡”。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好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值得细细品味,深深思考。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二学段阅读方面第3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摔、脖、翻、越、瘦”5个生字,文中“疚”字要会读。理解词语“翻山越岭”、“愧疚”、“重担”的意思。

3、通过学生对文中描写“我”抱母亲和“我”与母亲、护士对话语句的合作、探究学习,感受母亲胸怀的无私、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爱戴和感恩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反映了作者的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向人们展示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我”对母亲的崇敬、爱戴和感恩之情,文章的重点也就成了教学的重点。

重点: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我”抱母亲和“我”与母亲、护士对话等语句的合作、探究学习,体会“我”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

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特别是从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这种情感的表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教学难点,尤其是文中“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这句话,这泪水和省略号内容丰富,值得深思。

难点:从“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这句话中体会出母亲的感动和幸福。

四、教学课时

本课计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触摸情感。第二课时:品读课文,学会感恩,升华情感。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内含关键语句、课文插图和练习)、小故事《妈妈的账单》

【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法:

这是一篇情感类阅读课文,字里行间散发出母子情。通过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所以,本文教学采用披文入境、读悟结合、感情朗读法进行教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情境,用图画展现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能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紧扣重点词句,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感悟;最后通过情感朗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

学法:

古人云“学贵于自得”,“自去理会”。这就是说要重视“自求自得”的学习实践,注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签于此,本课学法拟采用“品读法”。即:找出重点词句,自读自悟品味,理解课文内容,读出人物情感。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妈妈的帐单》这个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生:1、我感受到母亲的伟大。2、我感受到母亲无私的爱,为了子女不求回报。3、……)

过渡: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已经把握住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它是一篇展现伟大母爱的文章,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主题的课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都是爱听故事的,这个带着思考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读了这个课题,你的头脑中闪现了什么问题?

师生交流:(生:1、为什么第一次抱母亲?2、“谁”第一次抱母亲?3、是怎样抱母亲的?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第一次抱母亲?4、第一次抱母亲,母亲什么感受?抱的人又是什么感受?……)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归类整理后简要板书。

板书:“谁”抱?什么时间、地点抱?为什么抱?怎样报?

抱后,母亲感受?抱的人感受?

评价:古语说的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看来大家很会学习。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索文章的脉络。针对题目质疑,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方法,又通过这些问题归类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重点,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自学课文,提出要求。

提出自学要求:有问题就要解决,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时注意把课文生字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学生自读带着要求自读课文,教师下位巡视,关注生字会读了没有?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读不通顺?在文中你找到了几个答案?

4.交流反馈,概括文本。

⑴检查生字学习。

a字音教学(下面老师来检验一下,看看你生字会读了没有?)提醒学生:生字“摔、瘦”的都是卷舌音。你能任选一个生字扩2个词吗?评:你已经会读了,而且字音读得准。(板书:担)这个字在文中念什么音?(重担dan,第四声)知道什么是“重担”吗?(就是很重的担子,比如:文中母亲肩上挑了100斤重的东西,对于母亲来说那就是很重的担子)这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担dan第一声)请你组个词(担负)

b字形教学(教师在学生读生字时顺便板书“摔、越、瘦”,问:请你来提醒一下周围的同学,在书写这些字时你觉得什么地方要注意?)提醒学生:“摔”不能漏写“率”中的一点,“瘦”里面的一竖要穿过横,“越”的包围结构里是竖提不是撇。评:谢谢你的提醒,相信大家一定会在书写的时候注意起来。

c字义教学(板书翻xx越xx”)谁来把词语补充完整?你知道“翻”和“越”是什么意思吗?(就是爬、跨的意思,从山和岭的一边到另一边。)知道词语什么意思了吗?(就是爬过山,跨过岭。走过一道道山岭。)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边度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你都能理解。

⑵检查课文朗读。

a生字会读了,朗读课文也就顺利了许多。谁来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专心听,听听他读得好不好?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后师生交流:字音读准了吗?有语句读错没有?

引导说话,概括段意。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去医院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时,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才发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

b指名2位同学分别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仍然引导说话,概括段意。第二、三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回忆母亲的往事,心里难过、愧疚。

c教师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给老师纠正错误。

交流:谁来说说这两个自然段又讲了什么?

我突发奇想,把母亲抱在怀里入睡,却发现母亲眼里留下了泪水。

⑶概括文章内容

刚才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说了说每个部分的意思,如果把这三部分的意思有机的串联在一起就成了课文的主要内同了。谁来试一试?能否用上板书中的一些词:摔倒、翻山越岭、重担,再来试试。

(课文写了“我”去医院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真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我”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这一环节的设计初步解决了生字字音、字形、字义的教学任务,理清了课文脉络,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提出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训练。

三、紧扣“抱”字,触摸情感。

1、根据质疑,找出语句。

通过刚才的学习,这些问题(教师在这些问题下画上横线为什么第一次抱母亲?“谁”第一次抱母亲?是怎样抱母亲的?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第一次抱母亲?第一次抱母亲,抱的人又是什么感受?)的答案很快在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到了,请用笔画出来。

2、指名朗读,交流学习。

请同学们自由的选择问题,说说你所找到的答案。

a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第一次抱母亲?(时间:母亲生病住院,兄弟姐妹轮流守护,正好轮到我的那天;地点:医院;文章开始就告诉了我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b“谁”第一次抱母亲?(文中的“我”)为什么第一次抱母亲?(因为护士来换床单,母亲又病得不轻,下床吃力,所以抱母亲。)

c怎样第一次抱母亲?(指名读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教师引导学生做动作: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这句话把“我”抱母亲的动作写得很清楚,本以为能稳稳地抱住母亲,结果出乎意料,我差点仰面摔倒。

为什么会差点仰面摔倒呢?(没有想到母亲这么轻,所以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d抱完母亲后什么感受?(本以为母亲有100多斤,没想到母亲这么轻,觉得自己太不了解母亲了,太不关心母亲了,心里很难过)出示句子(我说:“我没想到我妈怎么轻。”),指导朗读,读出内心的感受。

四、简要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差点仰面摔倒,这一抱让作者知道了母亲原来是这么轻,这一抱更引起了作者深深的思考。课后,请同学们读读下文,看看作者都想了些什么?

10、小学语文说课稿《第一次抱母亲》

小学语文说课稿《第一次抱母亲》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第一次抱母亲》,欢迎大家分享。

一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 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用心去读,一定会为那日夜操劳、含辛茹苦的母亲而心疼,一定会被那伟大、无私的母爱所感动。

因此,本次教学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唤起对母亲的崇敬和关爱。

教学的难点则在于文章的情感是那样的深沉,小学四年级孩子的认知与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体验有一些差距,也许很难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很难将文章中的母亲与自己的母亲产生关联,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文章的层面,而不能联系自身。

二 、说教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难过—愧疚—感恩,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让“感”从读书中产生,“情”在读书中交流,情感在交流中碰撞,升华,激起学生心中爱的体验,同作者一起感动母爱,想到回报母爱。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教学中主要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

三、说学情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一向娇惯的他们普遍都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甚至经常向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长为他(她)付出的辛劳。生硬的说教难以为他们所接受,也许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情感。学生孩子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乐于去感受美好、亲近美好,只要引导得好,文中那位善良伟大的母亲一定能感染学生。学生又是善于联想的,他们一旦将自己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产生关联,他们便会回忆起那埋藏在记忆里却常常被忽略的点点滴滴,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母亲的付出、母亲的辛劳,从而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四、说教学设想

(一)、走进文本

(上课伊始,伴着舒缓的小提琴曲教师用描述性的语言渲染,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劳累了一辈子的母亲生病住院了,而且病得不轻,连护士进来换床单都不能下床。于是就有了我“第一次抱母亲”抱母亲只是一个偶然,抱母亲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在儿子的心里激起了千层浪。请同学们自由地轻轻地读一读1、2自然段,想一想儿子第一次抱母亲是怎样的心情。

(二)、感悟儿子内心的难过、愧疚之情。

(通过对重点句的朗读、体会、联想真正体会母亲体重的轻深深地震撼着儿子的心。)

儿子难过的心情你们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1、品读第一句“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没想到母亲轻轻的……差点仰面摔倒。”

引导:我原以为( ),没想到( )。

我原以为( ),没想到( )。

这可是和我朝夕相处生活了几十年的母亲呀!你能把这份难过读出来吗?

2、品读第二句“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引导:“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而现在年老体弱的母亲大概只有( )斤。听着母亲虚弱的声音,儿子心里( )。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这句话写儿子没想到的话。

3、品读第三段话“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妹妹……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们的朗读放到句子中去,读出母亲的不容易。

(1)、反复引读,启发想象: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2)、研读“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从这些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母亲的心:她的心里只有儿女,舍不得儿女吃苦,就怕儿女累着。自己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儿子的心:我们能挑却没有挑,一直心安理得地让母亲去挑。此时儿子心里涌起的不仅仅是难过,还有深深的愧疚。)带着你们的体会再次朗读这些句子。

(3) 、启发想象,感受“重担”。

课文学到这儿,大家想一想,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种的东西吗?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 )。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

(三)、感 动母爱,回报母爱。

1、出示句子: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中,你看出了什么?听出了什么?

此时此刻,听着母亲平常的话语,想着母亲拉扯我们长大的艰辛,看着手中两鬓斑白,体弱多病的母亲,儿子我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对母亲的这份感激,我突发奇想想好好地抱一抱母亲。

2、伴着音乐,老师深情地范读最后一小节。

3、老师语言渲染,指名读,齐读。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

11、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我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再如为了理解母亲的一句朴素话语,我通过画面、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接下来拓展的小诗,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让学生走进新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

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实践——倾诉,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1、巧抓兴趣点,教师“循循善诱”

新课开始前,教师将课下收集到的有关诗句,播放音乐让学生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接着,以阅读的方法入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充分的用到本节课的学习中,这样设计学生学习兴趣高,容易接受,积极的投入学习当中。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

朗读的牵引。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们不仅采用了个别读、小组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小助手带领朗读上节课学习到的诗句。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导入教学

1、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教师读。

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读书,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想,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这是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要则,希望今天上课时大家能够照着这句话说的去做。

2、同学们,歌颂母亲一直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歌颂母亲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指导朗读,感悟深化

1、轻轻打开课本,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出感情。(学生评价)

2、出示课件1指导对话。

3、自由练读,分角色读。

4、过渡,母亲最重的时候80 多斤,现在生病了,还那么重吗?(生齐答)母亲这么轻,作为儿子,“我”心里是什么感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评词析句

1、出示课件2读出感觉,竟然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2、作者没有想到母亲这么轻,心里很难过,为什么难过?答案就在书中,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课件。

4、读课件上的内容,透过图片和文字,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1)指导学生说一说。(1,从腰和腿来说明担子重不重2、从汗流浃背来说明累不累3、从挑着粮来说明难不难。)

齐读读出母亲身上担子的重、身体的累和生活的难。

(2)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难道只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是母亲走过生活中的一次次坎坎坷坷,一个个难关)

师说:现在你知道翻山越岭背后的意思了吗?

(3)出示课件4读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

师说:遇到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为什么?(板书:母爱伟大)

(4)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无处不有,出示课件配乐。

(5)多么伟大的母亲呀!多么感人的母爱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请你有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生说)

(6)好吧,请同学们拿起书,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读出母亲的累,读出母亲的伟大。读句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过渡:母亲的一生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多的重担,而我却不知道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生答,师出示有关课件)

(1)愧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后悔?(母亲躺在了病床上我才来关心,伤了母亲的心)

(2)而面对我的愧疚,母亲却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母亲一生中为我们做过那么多的事,她却提都不让提,这是一种不图回报的爱,一种无私的母爱。板书。)

(3)同学们,母亲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分析:1、提那些事情干什么2、哪个)

(4)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有人说,世界上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就连护士也为之动情。

(5)出示6: 接读:护士动情的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指导大声的读三遍

过渡语: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听到你们的心声,也被感动了。

(6)面对此情此境,你想为自己的母亲做点啥?(生答,师评价)

过渡语:多么懂事的孩子呀!作者面对病床上的母亲他最想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生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7)指名读图中文字,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

师: 看到母亲眼角流出的泪水吗?为什么流泪?(边说边板书:无数次)这是什么样的泪水?(生答)

小结: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们,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激动,如此比较,把最想说的话写一写。以“妈妈,我想对您说——————”写一段话。出示“妈妈,我想对您说——————”(学生展示)

过渡语:太感人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母爱的伟大。

(8)配乐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读《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用一只眼睛读课文,用另一只眼睛感受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我们正像哥德说的那样,是用两只眼睛去读书的,我们的母亲是应该得到崇敬和爱戴,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作业超市

一、以“妈妈我想对你说”写一篇小练笔。

二、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三、搜集有关母爱的资料,为“夸夸我的好妈妈”主题班会做准备。

12、四年级《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哄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围绕“奉献爱”这一主题,就本课而言,能通过阅读感受到课文中母亲一生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体会儿子得知母亲“竟然这么轻”后的愧疚心情,也不忘护士“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这个细节动作里所传递的关爱与敬意,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全文后应收获的知识点。本单元另外三篇课文是《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我不是最弱小的》,分别阐述了对社会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弱小者的疼爱,本文则从回报母爱的角度记录了“乌鸦反哺”的感人体验。歌颂了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母亲,懂得回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单元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语;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并学会向母亲表达爱。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说教法:

由于本班的孩子都是进城务工子女或是留守儿童,家长平时忙于生计,和孩子的交流沟通较少,已使大部分孩子对父爱、母爱的认识不知不觉变得淡化,因而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而本篇课文恰恰是帮助孩子反思母爱、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即读悟教学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读中悟情。

此外,为了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我还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法:一是情境教学法:使用图画来展示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语言来描述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二是联想感悟法:在文中几处较难理解的地方,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理解母亲的艰辛。如理解“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话,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丰富的视像,将文本语言扎根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

说学法:

《课标》提出:学生当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天天面对母亲,却不一定感受到母爱,也不一定体会到母亲的辛苦,这就是我班学生的现状,更让人失望的是,根据平日观察及家访了解,有一位同学甚至对母亲怀有排斥反感的态度。“语文以情作谱,以爱作词。”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栽树不育林;只教书,不育人。因此,我选用“朗读—体验—感悟—实践”这种学法,即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得到思考和感悟,最后能引申到用点滴行动回报自己的母亲。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是: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课文、读悟理解课文、升华总结课文、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母亲》。让学生说说这首歌里歌唱的是谁?并提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赞美妈妈,你会说什么?如果让你抱一抱妈妈,你会有什么感觉?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进行提问,师生交流抱母亲的不同感受。进而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设计意图】新课教学之初,用音乐作为师生对话、交流的背景,创设温馨的情境氛围,学生能够较快地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景之中。谈谈抱母亲的感受,迅速地唤起学生心目中母亲的美好形象,同时也为引出课题做好铺垫,为学习本文铺设感情基础。

二、初步感知课文

首先是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会或者不懂的字词,并提醒学生:眼到、心到、手到。学生读、圈画生字之后,同桌互相读生字词,初步交流释疑解惑。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出示预设的生字词进行检测。学生轮读生字词,指导写“摔”和“瘦”字,并认识“疚”字的读音。

接着是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并让学生相互评价。

最后是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课题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读后交流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点拨和提示。

三、读悟理解课文

《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有以下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因此,读悟理解课文环节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本课重点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为例。在反复阅读教材时我发现文中出现了三次“没想到”,这三个“没想到”正对应着重点句中的“竟然”。它们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有帮助的。于是用三个“没想到”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学生能够很快找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出示这个句子,再问:“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理解为“居然,没想到”。教师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于是会找到这样三个句子;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让学生反复读这三个句子,通过朗读把作者的当时心情表达出来,既训练了朗读,又促进了理解。接下来,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外延;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背上( )肩上( )。

此时,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四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是40斤,如果请你背一个同学从校门口上三楼到教室,你感觉会是怎样?课文中母亲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相当于两个半同学的重量啊,再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母亲肩上挑的仅仅是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母亲的肩头还承受着什么?”

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这时老师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学生感情齐读句子: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紧接着,在理解母亲说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番话的意思时,出示几幅情境图,如:清晨、中午、生病、学习等时候,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这样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自然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最后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加深理解,瘦弱的母亲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并不是母亲的力大无穷,而是母亲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爱护,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

四、升华总结课文

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用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抱母亲入睡”这一情景,启发学生理解这泪水背后的含义,学生体会到这是幸福的泪水,感动的泪水,高兴的泪水……通过“无数次”和“第一次”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母亲给予我们的太多,而我们给予母亲的太少,学生自然想到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并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通过朗读,让那种浓浓母子之情充溢在学生心中。

五、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1、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练习2、3。

2、积累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或语段,或者搜集有关赞美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3、学唱一首给母亲的歌;

4、为妈妈做一件事,并将它记叙下来……

在本课重难点的处理上——

本课的重点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因此教授重点时,我预备删减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思维度不高的提问,紧紧抓住课后思考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阅读理解,以求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第一课时,请学生交流初读课题时产生的想法,提炼出“作者为什么抱母亲?”和“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的自读自悟活动中理清课文条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博大”。

本课的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为了突破难点,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母亲说的话“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以及思考“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从而达到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节课的板书按照教学思路,通过“轻、重”这两个字,即母亲身体之轻和肩上担负的责任之重形成鲜明的落差,勾勒出勤劳母亲的形象,感悟母爱;通过孟郊的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懂得回报母亲,感恩母亲。因此我用关键词和主旨句来设计了板书。

13、八年级物理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习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习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平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惯性

介绍惯性定义,惯性与质量有关。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实验,认识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使学生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认识到人们可以利用惯性,还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四环节: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约3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3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知识迁移,巩固应用(6分钟)

1、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利用惯性?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知识。

第六环节:拓展创新,延伸升华(约1分钟)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以知识树方式呈现:

六、说评价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一)、探究实验及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能否正确装置实验仪器。

2、操作步骤是否围绕实验目的进行,是否注意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3、能否积极讨论确定本组的实验结果,提供给发言人发布。

(二)、能否完成实验报告中的表格

评价方法:学生互相观察表格填写

评价指标:

1、表格的项目填写齐全。

2、项目的内容填写正确。

(三)、学生发布探究实验设计结果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说出3条查找途径。

2、说出对信息怎样做了筛选。

3、说出最后的筛选结果。

(四)、习题的解答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学生互评。

评价指标:

1、各选项正误的判断。

2、判断的依据。

七、说开发

(一)、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图、实验、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符合学生的认知,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1、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A、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视频等。比如,本课中为学生播放“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视频等。

B、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比如,生活中各种惯性现象。

2、教师应制作适合物理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比如,本节课件中包含文本内容、视频、动画等类型的文件。

八、说得失

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演示实验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惯性的教学列举了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九、结束语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教学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14、小学语文第二册说课稿 快乐的节日说课稿

《快乐的节日》是小学语文第二册的第25篇课文,全诗其实就是儿童歌曲《快乐的节日》的歌词。全诗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了表达了少年儿童在欢庆自己节日时候快乐幸福的心情,以及长大后要报效祖国的心愿。全文以乐为线索,表达了心情之乐,理想之乐,成长之乐。是一篇培养学语言表达和感悟能力、陶冶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材料。根据课标对低年段语文学习的要求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会认:认识“吹、祝、贺、希、祖、国、由、羽、丰、勇、敢、理、敬、度”14个生字,并会运用所学生字组词、说句子。

会读: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会写:会正确书写“吹、地、快、乐、老、师”6个生字,并组词。

因识字与朗读是低年段的重点,因此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基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和理解水平的限制,我把认字、读书、写字设定为本文的学习难点。

下面,我着重讲第一课时的教学:

因为本文比较特殊是一首儿童歌曲,大家都爱唱。所以我先让孩子们学唱这首歌。在学会唱歌的基础上。再来感受诗中表达的情感,诗中表达的美。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们中国有很多很多的节日。(板书:节日)你们知道有哪些节日吗?哪个节日是属于我们少年儿童自己的节日呢?

对,这一天是全世界所有小朋友的节日,各国儿童都会以快乐、自豪的心情度过这愉快的一天,并且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请看:(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国的.儿童欢度节日的情景)

今天让我们也一起来过过这个快乐的节日,好吗?

(板书课题:快乐的节日)(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齐读)

第二个环节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师范读,提要求

为了对同学们的节日表示祝贺,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份小礼物,听!(播放课文朗读)老师也要给你们提个小小的建议:同学们的坐姿要保持头正身直双脚放平,能做到吗?

2、生读课文

师导入:同学们,这首诗歌其实就是一首歌词,想听歌吗?但你必须闯过老师预设的三道关。(出示:认字关、读书关、写字关)有信心吗?

(通过诗歌的朗读,学生增强了读书学习的兴趣)

第三环节歌曲做礼物,增强学习兴趣

第一关:认读生字词

1、出示要认的14个生字,认读

2去掉拼音读

3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交流识字方法。

(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看偏旁等)

4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读

5放在句子中读

(以上可采用多种读书方法:开火车读,男女生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识记生字的方法,把生字牢记在心)

第二关读中感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我引导学生读读、画画、想想、议议的方式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然后全班进行交流积累。

1、(积累好词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欢快地流淌亲爱的祖国自由地成长丰满的羽毛敬爱的老师亲爱的伙伴快乐的时光勇敢地飞翔)

2、在全班交流时,以学定教,随着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词句,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

第三关:我会写

吹、地、快、乐、老、师

1、你认识这些字吗?{齐读}

2、老师出示词语,读记。

3、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4、师总结

“吹、地、快、师”是左右结构的字,应写得左窄右宽。

“吹”的口字旁要写得高而小;

“师”的第二笔是竖撇,

“乐”字共五笔写成,第二比是竖折。

学生先描红再书写。

展评。

第四环节唱诵诗文,升华内涵。

同学们,祝贺你们顺利过关,让我们一起来听这首好听的歌曲吧!(出示课文,放映歌曲)

五、板书设计

快乐的节日

吹、地、快、乐、老、师

以上说课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教学见解,我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15、小学语文第二册说课稿 快乐的节日说课稿

《快乐的节日》是小学语文第二册的第25篇课文,全诗其实就是儿童歌曲《快乐的节日》的歌词。全诗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了表达了少年儿童在欢庆自己节日时候快乐幸福的心情,以及长大后要报效祖国的心愿。全文以乐为线索,表达了心情之乐,理想之乐,成长之乐。是一篇培养学语言表达和感悟能力、陶冶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材料。根据课标对低年段语文学习的要求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会认:认识“吹、祝、贺、希、祖、国、由、羽、丰、勇、敢、理、敬、度”14个生字,并会运用所学生字组词、说句子。

会读: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会写:会正确书写“吹、地、快、乐、老、师”6个生字,并组词。

因识字与朗读是低年段的重点,因此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基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和理解水平的限制,我把认字、读书、写字设定为本文的学习难点。

下面,我着重讲第一课时的教学:

因为本文比较特殊是一首儿童歌曲,大家都爱唱。所以我先让孩子们学唱这首歌。在学会唱歌的基础上。再来感受诗中表达的情感,诗中表达的美。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们中国有很多很多的节日。(板书:节日)你们知道有哪些节日吗?哪个节日是属于我们少年儿童自己的节日呢?

对,这一天是全世界所有小朋友的节日,各国儿童都会以快乐、自豪的心情度过这愉快的一天,并且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请看:(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国的儿童欢度节日的情景)

今天让我们也一起来过过这个快乐的节日,好吗?

(板书课题:快乐的节日)(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齐读)

第二个环节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师范读,提要求

为了对同学们的节日表示祝贺,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份小礼物,听!(播放课文朗读)老师也要给你们提个小小的建议:同学们的坐姿要保持头正身直双脚放平,能做到吗?

2、生读课文

师导入:同学们,这首诗歌其实就是一首歌词,想听歌吗?但你必须闯过老师预设的三道关。(出示:认字关、读书关、写字关)有信心吗?

(通过诗歌的`朗读,学生增强了读书学习的兴趣)

第三环节歌曲做礼物,增强学习兴趣

第一关:认读生字词

1、出示要认的14个生字,认读

2去掉拼音读

3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交流识字方法。

(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看偏旁等)

4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读

5放在句子中读

(以上可采用多种读书方法:开火车读,男女生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识记生字的方法,把生字牢记在心)

第二关读中感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我引导学生读读、画画、想想、议议的方式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然后全班进行交流积累。

1、(积累好词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欢快地流淌亲爱的祖国自由地成长丰满的羽毛敬爱的老师亲爱的伙伴快乐的时光勇敢地飞翔)

2、在全班交流时,以学定教,随着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词句,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

第三关:我会写

吹、地、快、乐、老、师

1、你认识这些字吗?{齐读}

2、老师出示词语,读记。

3、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4、师总结

“吹、地、快、师”是左右结构的字,应写得左窄右宽。

“吹”的口字旁要写得高而小;

“师”的第二笔是竖撇,

“乐”字共五笔写成,第二比是竖折。

学生先描红再书写。

展评。

第四环节唱诵诗文,升华内涵。

同学们,祝贺你们顺利过关,让我们一起来听这首好听的歌曲吧!(出示课文,放映歌曲)

五、板书设计

快乐的节日

吹、地、快、乐、老、师

以上说课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教学见解,我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16、小学数学第十册说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制(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初步接触了分数,已经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为学习本课打下了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在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性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基本性质"抽象概括的全过程,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2.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迁移类推能力,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应用意识。

3.创新性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五、教学中多媒体的设计与意图

(一)激趣引思

学生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所着重倡导的理念。因此,在本课的开始,我设计了“猴王分饼”这个故事情境,通过形象化、儿童化、趣味化的故事场景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习的兴趣,从而非常自然地引发新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本课的学习很有趣、不枯燥。在这个环节中,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把故事搬到了学生的眼前,比教师仅仅口述要形象得多。

(二)温故探新,通过温习、观察、猜测、验证及动手操作来寻找规律。

1.通过课件直观的观察对比,让学生自主写数、自主验证、自主发现,经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

2.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这里我安排了一个创造活动,用折纸的方法创造出与相等的分数,让学生经历个人操作、投影展示、观察思考,再一次体会分数的相等关系,使学生不断有新发现,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

(三)深挖教材,小组协作,突破的重、难点。

学生先进行自主探索研究,然后通过多媒体完整的演变过程展示、以及教师及时有效的点拨,让学生能够高质量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思维的激烈碰撞中,得出规律,再列举一组相等的分数来验证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结论的严谨性。

(四)巩固拓展,多层练习、运用规律。

以练习为载体,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由浅入深的几个练习,尽量给枯燥的练习赋予丰富多彩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这里我采用教师操作与学生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讲解和演示,这不仅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中的整合,也实现了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整合。

(五)反思评价,完善认知。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特定这节课的“课堂自我评价表”

并且让学生把自己所学所感写出来,完善了他们的认知。

(六)课外延伸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才能出真知,为此我在自己的博客和把一些关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网址推荐给学生,让他们积极拓展课外知识,养成从小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反思

纵观本节课,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了大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场景,开展了一系列数学探究活动,一方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让学生的精力能始终自然地放在数学学习上;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为原被认为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课件中的部分板块是从东北师大资源库中选取后灵活组合,既体现了教学的个性化,又节省了制作时间,“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教学方式,也将是以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说课稿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