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16:51:02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说课稿一等奖
一、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
三、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
以“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了20xx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为材料引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有效教学资源。
(二)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教师叙述:为了清晰地表示出每个月平均气温变化的情况。他们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在这张条形统计图上,你们又了解到哪些信息?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在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折线的上升说明什么?折线的下降又说明什么?从而突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这一特点。
(三)强化应用
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P38 A级部分内容来加深对折现统计图的认识,并进一初步做出预测。巩固练习中尝试独立思考——交流。此题检验学生是否看懂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分析;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思维的能力。
四、说目标达成:
折线统计图从学生观测气温这个生活情境中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教学观察折线统计图时,我分了二个层次让学生思考。第一,让学生观察表格,能得到哪些直接信息。学生能看出图上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这是表面的信息。第二,让学生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如: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月到几月?降得最快呢?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
五、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借助课件演示展示知识的生长过程。一开始出现的统计表,根据统计表又绘成了条形统计图。(这些前面学生已经学过)然后将条形统计图进行变魔术,让一个个的长条隐去,只剩下最上面的一横,后来索性缩成一个小点。最后再将这些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点用线连接起来,就变成了一幅折线统计图。用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特点这一教学难点。
六、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着重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统计图,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过程。我通过气象小组测得的20xx年上海市气温情况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但粉笔字写的不好,需要加强。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型是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课题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认识折线统计图》。
本课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中对统计提出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分析,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这是我将采用的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我将其分为以下4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的引入素材单一,以书本引例为主,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到了有关东营市小型汽车拥有量的`数据,将它作为导入素材,不仅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来源于我们身边,还能增加学生对东营市发展变化的了解,调动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统计图表,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是学生的完成的情况,这又是在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而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将自己的智慧、成果展示给大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激励他下面的学习。
二、通过对旧知的的复习,我们进入了下一环节:新知的学习。
有数据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传统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死板”,以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使学生丧失了83%的知识来源,因此,在这里我将“不动”的折线统计图,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它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视觉的直观性、形象性,突出折线统计图的构成——点线及连线的起伏,为难点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对比教学,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小组讨论的结果,由组长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给大家,并给予解说,利用实物投影仪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学生展现自我和小组智慧的机会;从学生的讨论总结内容看,基本上找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见,课件演示的作用明显。
三、接下来进入第3环节:寻找新知,运用新知。
在这里更加突出了多媒体的强大作用,我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制成课件,当学生举例时,一一呈现出来,更加形象具体,让学生看到实实在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运用新知部分,我利用网络搜集到了5项关于东营市的环境及基础建设方面的数据,制成了折线统计图,融入到课件中,利用贴近自己生活的、丰富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利用各种不同的统计图资料,有针对性的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通过多方面、不同角度的训练突破第二难点。发挥多媒体环境下内容丰富、容量大的特点。
如第一题主要练习折线的起伏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
第二题通过气温的整体变化趋势的分析预计将来气温的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合理推测能力,并结合下面三道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四、总结,布置作业。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总之,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具体化,更加易于接受、理解;丰富的内容、高容量的练习更能让学生迅速的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实物投影仪的应用,更为师生、生生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交流和展示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最后,通过多媒体的“动”、板书的“静”,两者的完美结合将数学知识的内容体现在学生面前。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说学法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特征——运用知识五块内容,在激趣导入部分:通过今年奥运会的知识进行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复习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和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下一届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量。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乐乐的体温统计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除了能读懂图外,还初步理解倾斜角度是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从而总结特点:
先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不同点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清晰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最后,在运用环节,设计了三个练习内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数量的变化(股票图、心电图)。
二是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三是比较两个内容,从而来选择哪一个内容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动手了,但小组合作,讨论得还不够。
一、联系课标说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就是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生活的简单问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第六单元第二项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统计的意义。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本单元教材体现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注意所学知识的联系;二是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复式统计图是在复式条形统计图及单式折线统计图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教材以体育方面的素材为例,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局现性,进而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结合教材说目标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需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把第2个学习目标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预设:情境导入——观察感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四、以生为本说流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将是我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其教学过程预设如下:
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谈话:同学们,在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性大型体育竞赛中,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嘹亮的国歌冉冉升起时,你们的心情怎样?你曾为中国运动员助过威吗?(学生自由交流:高兴、兴奋、激动……)
2、深情引导:同学的表现真不错,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在上届韩国釜山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共获得几枚金牌?
生:自由交流。此时学生结合教材一定能迅速回答出150枚金牌。
师:那么,你还想自1982年第9届亚运会以来,我国运动员在历次亚运会共获得多少枚金牌?(生自由交流)如果你不太清楚也没有关系,下面老师就要向大家介绍中国代表团和咱们的劲敌韩国代表团近几届亚运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
教师在此环节教学中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兴趣,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农村的孩子看电视的兴趣有些单一,他们对体育节目也许兴趣并不浓厚,于是对有关亚运知识及中国在历次亚运的金牌数不一定清楚。当学生出现无法回答的窘态时,教师切忌焦燥!
㈡观察图表,绘制研究
1、出示数据。课件出示第x~xx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得金牌情况统计表。
2、绘制图表
教师引导谈话:同学们,我从你们刚才的表情再一次感受到了你们的爱国之情。因为你们看到历届亚运会中国获得的金牌总数都韩国的多。那么你们想用统计图把它们分别表示出来吗?
(学生自由交流)请大家再想一想,用什么统计图表最能表现数量的增减变化呢?
生:用折线统计图。师:下面就请大家分学习小组,用折线统计图纸,完成两个国家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
3、交流图表。对图表绘制准确规范的学习小组要予以表扬。
课件展示两幅折线统计图。
㈢细观图表,交流感受
1、教师提问:在你刚才绘制图表的过程中,从你观察这两幅图表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涉及到的内容:知道了两个国家的在历届亚运会的金牌总数;我们国家在第11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量最多;韩国队自11届亚运始金牌总数在逐年上升;我还知道在第10届亚运会上韩国队的金牌总数与中国队只差一枚……
3、教师小结谈话,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
㈣引发思考,揭示课题
1、激励谈话:如果我们想方便地了解两国获得的金牌数量的变化,我们应该怎样做?
2、自由交流:生:设法把两幅图“重叠”在一起;既然两幅条形统计图能画在一起,那么两幅折线统计图应该也能画在一起。
3、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㈤合作探究,动手作图
1、出示图表。教师出示课本第127面中尚未完成的第x~xx届亚运会中国队和韩队获得金牌情况的统计图表。(“——”表示中国队、“---------”表示韩国队)
2、观察图表,交流所得。
从图表中学生不难看出:横轴表示第几届亚运会,纵轴表示的是获得金牌的总数。中国的队的金牌是用实线表示的。
3、相机引导:如果把韩国队的金牌数也画在这张表,你们打算怎样表示?
(生:可以用虚线或者是不同颜色的线)
4、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5、展示图表。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6、归纳小结: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相同,但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折线分别表示两个或两个了上不同的数据,为了区别,要用不同的折线来表示,并标明图例。
㈤指导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8面的“做一做”,请学生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着重说明: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
五、运用所学,课外延伸
上网查问资料,了解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收集重要数据,制作折单式折线统计图。
六、联系流程,说反思
教学反思,可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在此,我想结合流程设计,做如下反思:
1、正确把握“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的关系。教学流程,只是教师课前的预设,课堂的“生成”能否达到“预设”的目标?这就要靠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当课堂中动态“生成”出现教师“预设”意想不到的情况时,教师一定要冷静处理。切忌浮燥。
2、正确把握“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流程的设计尽力突出了以生为本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设疑解疑等教学方法以达到这一目标。
3、正确处理好知识间的相互衔接。教学中通过表格统计法、单式折线统计法自然过程到复式折线统计法,使知识间相互衔接、环环相扣。
4、正确突出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特点。通过制作亚运会中、韩两金牌总数复式折线统计图、男女学生身高复式折线统计图等方式,让学生把所学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5、正确把握教学的重点。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制作且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是教学的难点。为突出这一难点,教师主要是采取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先制作单式线统计图,再用不同的线条在同一张表上画出第二个或两上以上折线统计图,以此达到突破难点之目的。
一、联系课标说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就是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生活的简单问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第六单元第二项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统计的意义。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本单元教材体现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注意所学知识的联系;二是
二、结合教材说目标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需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把第2个学习目标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预设:情境导入——观察感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四、以生为本说流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将是我本节课的基本指导
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谈话:同学们,在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性大型体育竞赛中,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嘹亮的国歌冉冉升起时,你们的心情怎样?你曾为
2、深情引导:同学的表现真不错,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在上届韩国釜山亚运会,
生:自由交流。此时学生结合教材一定能迅速回答出150枚金牌。
师:那么,你还想自1982年
教师在此环节教学中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兴趣,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农村的孩子看电视的兴趣有些单一,他们对体育节目也许兴趣并不浓厚,于是对有关亚运知识及
㈡观察图表,绘制研究
1、出示数据。课件出示
2、绘制图表
教师引导谈话:同学们,我从你们刚才的表情再一次感受到了你们的爱国之情。因为你们看到历届亚运会
(学生自由交流)请大家再想一想,用什么统计图表最能表现数量的增减变化呢?
生:用折线统计图。师:下面就请大家分学习小组,用折线统计图纸,完成两个国家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
3、交流图表。对图表绘制准确规范的学习小组要予以表扬。
课件展示两幅折线统计图。
㈢细观图表,交流感受
1、教师提问:在你刚才绘制图表的过程中,从你观察这两幅图表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涉及到的内容:知道了两个国家的在历届亚运会的金牌总数;我们国家在
3、教师
㈣引发思考,揭示课题
1、激励谈话:如果我们想方便地了解两国获得的金牌数量的变化,我们应该怎样做?
2、自由交流:生:设法把两幅图“重叠”在一起;既然两幅条形统计图能画在一起,那么两幅折线统计图应该也能画在一起。
3、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㈤合作探究,动手作图
1、出示图表。教师出示课本第127面中尚未完成的
2、观察图表,交流所得。
从图表中学生不难看出:横轴表示
3、相机引导:如果把韩国队的金牌数也画在这张表,你们打算怎样表示?
(生:可以用虚线或者是不同颜色的线)
4、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5、展示图表。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6、归纳
㈤指导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8面的“做一做”,请学生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着重说明: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
五、运用所学,课外延伸
上
六、联系流程,说反思
教学反思,可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在此,我想结合流程设计,做如下反思:
1、正确把握“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的关系。教学流程,只是教师课前的预设,课堂的“生成”能否达到“预设”的目标?这就要靠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当课堂中动态“生成”出现教师“预设”意想不到的情况时,教师一定要冷静处理。切忌浮燥。
2、正确把握“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流程的设计尽力突出了以生为本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设疑解疑等教学方法以达到这一目标。
3、正确处理好知识间的相互衔接。教学中通过表格统计法、单式折线统计法自然过程到复式折线统计法,使知识间相互衔接、环环相扣。
4、正确突出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特点。通过制作亚运会中、韩两金牌总数复式折线统计图、男女学生身高复式折线统计图等方式,让学生把所学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5、正确把握教学的重点。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制作且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是教学的难点。为突出这一难点,教师主要是采取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先制作单式线统计图,再用不同的线条在同一张表上画出第二个或两上以上折线统计图,以此达到突破难点之目的。
一、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五、说学法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特征运用知识五块内容,
1、在激趣导入部分:通过今年奥运会的知识进行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2、在探究新知部分:复习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和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下一届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量。
3、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乐乐的体温统计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除了能读懂图外,还初步理解倾斜角度是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从而总结特点:先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4、从不同点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清晰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5、最后,在运用环节,设计了三个练习内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数量的变化(股票图、心电图)。
二是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三是比较两个内容,从而来选择哪一个内容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动手了,但小组合作,讨论得还不够。
一、联系课标说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就是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生活的简单问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第六单元第二项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统计的意义。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本单元教材体现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注意所学知识的联系;二是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复式统计图是在复式条形统计图及单式折线统计图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教材以体育方面的素材为例,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局现性,进而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结合教材说目标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需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把第2个学习目标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预设:情境导入——观察感知——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四、以生为本说流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将是我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其教学过程预设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谈话:同学们,在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性大型体育竞赛中,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嘹亮的国歌冉冉升起时,你们的心情怎样?你曾为中国运动员助过威吗?(学生自由交流:高兴、兴奋、激动……)
2、深情引导:同学的表现真不错,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在上届韩国釜山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共获得几枚金牌?
生:自由交流。此时学生结合教材一定能迅速回答出150枚金牌。
师:那么,你还想自1982年第9届亚运会以来,我国运动员在历次亚运会共获得多少枚金牌?(生自由交流)如果你不太清楚也没有关系,下面老师就要向大家介绍中国代表团和咱们的劲敌韩国代表团近几届亚运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
教师在此环节教学中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兴趣,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农村的孩子看电视的兴趣有些单一,他们对体育节目也许兴趣并不浓厚,于是对有关亚运知识及中国在历次亚运的金牌数不一定清楚。当学生出现无法回答的窘态时,教师切忌焦燥!
(二)观察图表,绘制研究
1、出示数据。
2、绘制图表
教师引导谈话:同学们,我从你们刚才的表情再一次感受到了你们的爱国之情。因为你们看到历届亚运会中国获得的金牌总数都韩国的多。那么你们想用统计图把它们分别表示出来吗?
(学生自由交流)请大家再想一想,用什么统计图表最能表现数量的增减变化呢?
生:用折线统计图。师:下面就请大家分学习小组,用折线统计图纸,完成两个国家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
3、交流图表。对图表绘制准确规范的学习小组要予以表扬。
课件展示两幅折线统计图。
(三)细观图表,交流感受
1、教师提问:在你刚才绘制图表的过程中,从你观察这两幅图表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3、教师小结谈话,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
(四)引发思考,揭示课题
1、激励谈话:如果我们想方便地了解两国获得的金牌数量的变化,我们应该怎样做?
2、自由交流:生:设法把两幅图“重叠”在一起;既然两
幅条形统计图能画在一起,那么两幅折线统计图应该也能画在一起。
3、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五)合作探究,动手作图
1、出示图表。
2、观察图表,交流所得。
从图表中学生不难看出:横轴表示第几届亚运会,纵轴表示的'是获得金牌的总数。中国的队的金牌是用实线表示的。
3、相机引导:如果把韩国队的金牌数也画在这张表,你们打算怎样表示?
(生:可以用虚线或者是不同颜色的线)
4、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5、展示图表。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6、归纳小结: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相同,但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折线分别表示两个或两个了上不同的数据,为了区别,要用不同的折线来表示,并标明图例。
㈤指导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8面的“做一做”,请学生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着重说明: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
㈥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1、出示数据,制作图表
2、展示统计图表,交流制作收获。
㈦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教师可这样设问: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何异同点?绘制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数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什么?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感受统计
学生可根据练习二十五中第4题、第5题提供的数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五、运用所学,课外延伸
上网查问资料,了解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收集重要数据,制作折单式折线统计图。
六、联系流程,说反思
教学反思,可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在此,我想结合流程设计,做如下反思:
1、正确把握“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的关系。教学流程,只是教师课前的预设,课堂的“生成”能否达到“预设”的目标?这就要靠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当课堂中动态“生成”出现教师“预设”意想不到的情况时,教师一定要冷静处理。切忌浮燥。
2、正确把握“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流程的设计尽力突出了以生为本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设疑解疑等教学方法以达到这一目标。
3、正确处理好知识间的相互衔接。教学中通过表格统计法、单式折线统计法自然过程到复式折线统计法,使知识间相互衔接、环环相扣。
4、正确突出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特点。通过制作亚运会中、韩两金牌总数复式折线统计图、男女学生身高复式折线统计图等方式,让学生把所学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5、正确把握教学的重点。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制作且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是教学的难点。为突出这一难点,教师主要是采取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先制作单式线统计图,再用不同的线条在同一张表上画出第二个或两上以上折线统计图,以此达到突破难点之目的。
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说学法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特征——运用知识五块内容。
在激趣导入部分:通过今年奥运会的知识进行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复习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和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下一届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量。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乐乐的体温统计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除了能读懂图外,还初步理解倾斜角度是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从而总结特点:
先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不同点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清晰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最后,在运用环节,设计了三个练习内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数量的变化(股票图、心电图)。
二是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三是比较两个内容,从而来选择哪一个内容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动手了,但小组合作,讨论得还不够
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折线统计图》。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生的统计知识在这一课后将再一次得到发展。而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
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
能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关键: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说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本节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组织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从生活实际出发,出示曲阜旅游图片,引出近几年来孔庙旅游的人数统计。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
1、学生自主整体观察,初步认识折线折线统计图。知道统计图的名称及折线统计图的构成。
2、在此基础上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可以通过点看出数据的多少,而通过折线的起伏则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在汇报时要让学生用手势描绘一下折线的起伏。初步体会倾斜角度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3、这时同时出示两种统计图让学生自主观察对比,思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自由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老师适时总结通过观察对比认识到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对比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归纳概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下面就进入第三环节
三、知识应用:
1、利用病人体温变化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作用。
2、我国24到29届奥运会获得金牌统计。在这里我安排了一个我国奥运健儿得金牌升国旗的短视频,目的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片刻,并通过这个视频再一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小小辨析师。通过辨别这样绘制统计图合适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在于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而这个统计内容主要是统计各种文具的数量,所以不合适。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根据统计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灵活运用知识。
一节课既要要大部分孩子吃饱,还要让一部分孩子吃好,因此我设计了第四部分
四、知识拓展:通过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统计知识的来历、发展,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节课是零散的知识拼凑在一起的,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最后我设计了第五环节。
五、课堂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回顾,说说收获。达到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的目的。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型是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课题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认识折线统计图》。
本课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中对统计提出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情感目标: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分析,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这是我将采用的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我将其分为以下4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的引入素材单一,以书本引例为主,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到了有关东营市小型汽车拥有量的数据,将它作为导入素材,不仅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来源于我们身边,还能增加学生对东营市发展变化的了解,调动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统计图表,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是学生的完成的情况,这又是在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而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将自己的智慧、成果展示给大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激励他下面的学习。
二、通过对旧知的的复习,我们进入了下一环节:新知的学习。
有数据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传统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死板”,以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使学生丧失了83%的知识来源,因此,在这里我将“不动”的折线统计图,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它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视觉的直观性、形象性,突出折线统计图的构成——点线及连线的起伏,为难点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对比教学,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小组讨论的结果,由组长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给大家,并给予解说,利用实物投影仪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学生展现自我和小组智慧的机会;从学生的讨论总结内容看,基本上找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见,课件演示的作用明显。
三、接下来进入第3环节:寻找新知,运用新知。
在这里更加突出了多媒体的强大作用,我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制成课件,当学生举例时,一一呈现出来,更加形象具体,让学生看到实实在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运用新知部分,我利用网络搜集到了5项关于东营市的环境及基础建设方面的数据,制成了折线统计图,融入到课件中,利用贴近自己生活的、丰富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利用各种不同的统计图资料,有针对性的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通过多方面、不同角度的训练突破第二难点。发挥多媒体环境下内容丰富、容量大的特点。
如第一题主要练习折线的起伏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
第二题通过气温的整体变化趋势的分析预计将来气温的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合理推测能力,并结合下面三道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四、总结,布置作业。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总之,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具体化,更加易于接受、理解;丰富的内容、高容量的练习更能让学生迅速的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实物投影仪的应用,更为师生、生生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交流和展示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最后,通过多媒体的“动”、板书的“静”,两者的完美结合将数学知识的内容体现在学生面前。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说教学资料: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108页第七单元统计(折线统计图)。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学过条形统计图,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单式和复式)统计表和(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本课将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能够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景。本课资料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作准备,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明白其特征。
2.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经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特征进行合理地推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折线统计图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用折线表示数据的方法,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2.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不但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景。
教学难点:
能够依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课堂练习课外拓展全课总结五块资料。我在教学本课时,设计思路是激趣导入-----指导观察------动手制作-------自主探究-------分析预测-------课堂练习等方法,让学生经过观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在学习绘制中,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动手绘制,让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先互相学习。然后我在重点讲解绘制描点的方法,边讲解边用手势指导,并提醒学生必须要注意在点旁标上数据,连线时必须要按顺序连。经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创设情境部分,经过出示主题图,点明题意,为引入新课做准备。在探索新知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探究,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的本事。经过课堂学生练习,检验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经过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以后更认真,努力地学习。
说板书:
折线统计图
(1)描点(标上数据)
(2)连线(按顺序连)
说课后反思:
1.引导学生显得操之过急,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2.学生在读题、分析时,语言表达方面还很欠缺,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有差别,有的同学心里明白,但表述不到位,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表达的语言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还需要教师提醒与补充。
3.教师在引导、启发提问的语言上不够明了,所以学生有时不知怎样回答,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思考。
4.用语不够精炼,显得有点罗嗦,以后要多进行语言训练。
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折线统计图,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课件示图)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能够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景。本节资料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经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学习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我拟订如下:
【教学目标】:(课件)
1.知识技能目标:
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明白其特征。
2.问题解决目标:
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预测。
3.情感态度目标:
经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依据折线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精心选取了很多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供给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本事,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基于上述思考,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课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二、旧知迁移,探究新知;三、自主练习,应用提高;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头就根据这四个环节具体说说我是如何展开教学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引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上海世博会的介绍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的本事,为继续学习统计,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本事做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旧知迁移,探究新知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有效突出重点,我把这一环节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直接出示20xx年4月至8月游客人数统计表,对数据进行简单梳理,出示对应的条形统计图,利用注释功能回顾条形统计图各部分名称,为知识的迁移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经过课件演示,把直条变成线,再变成点,使学生清楚地感知点也能表示数量的多少,再分段连线,体会线段上升表示数量增加,下降表示减少,初步感知折线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并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第三部分经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实现知识的迁移,凸显折线统计图结构和特点,并结合短片的情境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简单预测。
出示4月~8月世园会游客人数的实际数据,让学生独立制作折线统计图。
从游客增加引出停车难这一现实问题,出示世博园区8月份私家车数量统计图,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展开合理的预测,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第四部分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多种生活中常见的折线统计图,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
第三个环节:自主练习,应用提高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改组了课本上的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沟通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本事。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情境进行练习:
情境一:我是小裁判、情境二:我是小博士,都是让学生利用生活常识、经验分析数据特点,选择适宜的标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本事。
情境三:我是科学迷,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利用自我的已有经验和科学知识选择正确地表示水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利用多媒体完整呈现。
三个情境的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经过分析数据,能对事情的发展作出预测,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学生统计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
第四个环节: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先经过引导学生说收获,回顾本课知识点,使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经过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统计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统计图的多样性和它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后续学习统计知识做好铺垫。
最终我说说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能够说是一个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此我设计板书如下:(课件):
折线统计图
点:数量多少,描点
线:增减变化,连线
数形结合,标数
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说学法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仔细观察。
(投影课本中的主题图及统计表)
师:预测一下,咱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生:可能与统计有关。
师:为什么这样说呀?
生:屏幕上有一张表格,还有两位同学在统计气温。
师: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吗?
师: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统计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统计)
二、冲突激疑,自主构建
1、引发
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生汇报。
师:观察得都挺仔细的,那你会解决这道问题吗?(出示问题:在靠近的两个时刻里,气温升得最快的是( )时到( )时,降得最快是( )时到( )时。)
生思考片刻后汇报。
生:我认为气温升得最快的是9时到11时,降得最快是17时到19时。
师: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呀?
生1:因为7时到9时上升了4℃,16-12=4℃,9时到11时上升了6℃,22-16=6℃,11时到13时上升了2℃,24-22=2℃,所以9时到11时气温上升得最快。
生2:15-9=6℃,所以17时到19时气温下降得最快。
师:大家都是用什么方法得以答案的呢?
生:是用减法计算出来的。
师:假如不计算,我们能直接看出问题的结果吗?
生:不能!
师:确实如同学们所说,不能直接看出,必须通过计算的方法。
板书: 计算
不能直接看出
2、激疑
师:同学们,学习数学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水平,要有新的思考。比如还是这个问题,想象一下,如果不通过计算的方法,有办法直接看出问题的答案吗?
等待片刻后,生汇报:做成统计图,画正字的方法,做成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等。
师板书:统计图
师:看来,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究竟用什么方法好呢,我们来向书本请教。请大家把课本打开,自学第94页。
学生自学。
3、构建
师:合上课本,咱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本中给我们绘制了一张--?
生: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师:好,我们请电脑来帮忙,看看这张统计图是怎么形成的?
电脑按图的名称、日期、横轴、纵轴、网格线、点线等部分动态显示折线统计图形成的过程,师辅助语言适时解释。
师:仔细观察,刚才这两个问题(投影)不计算你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吗?(再度出示问题: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呢?)
生思考。
师: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1:我发现9时到11的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
生2:我认为9时到11时的线段最长。
师:其他同学的感受呢?
生:这条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也最长,也可以说最陡。
(板书:陡)。
师:线段上升得越陡表示上升最--?
生:快。
师:同样,下降得越陡表示降得最?
生:快。
师点击,陡的线段闪烁。
板书:陡--快
师:哦,反过来说,那平缓说明上升得比较?
生:慢。
师:下降得平缓也说明降得比较?
生:慢。板书:平--慢
4、促思
师:同学们,思考再深入一点,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谁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生:折线统计图它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行,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能准确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板书:变化情况
5、沟通
师: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生交流。
(投影生活中见到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师:现在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话想说?
生:……
三、多层应用,体会特征
第一层次:操作应用(完成课本95页"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了解了它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一起来绘制一张折线统计图,好吗?(出示作业纸)
生独立完成之后,师相机请3名同学到台上展示。
师在展示的过程中,请学生说出完成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点准,线直,写上日期和数据。(师相机板书)
师:这儿有一张完整的统计图,一起来看(点击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
第二层次:选择深化
师:同学们,想继续研究下去吗?这里有三个折线统计图。(出示南极等三地同一天早、中、晚三个时刻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师:这三幅折线统计图分别描述的哪些地方呢?请认真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生:图(1)应该是南极。
师:你能结合统计图中的数据说得更具体些吗?
生:统计图里早上6时是零下22℃,中午是零下17℃,晚上是零下29℃。肯定很冷。南京和吐鲁番不是这样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零下的?
生:图上写的-22、-17、-29都是负数,所以是零下。
师:那图(2)呢?
生:图(2)是吐鲁番。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因为吐鲁番的奇观是"早穿棉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说明早上和晚上很冷,中午很热,所以是吐鲁番。
生:说明早晚温差很大。
师:温差很大是什么意思?
生:一天中气温从早上的13℃升到中午的36℃,又从中午的36℃降到晚上的8℃,变化太大。
师:其实这是折线统计图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它可以让我们很容易看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师:既然图(1)、图(2)分别说的是南极、吐鲁番。那图(3)就是南京了。你能联系南京气候的实际情况说一说吗?
生:南京的气候热的时候多,从图中可以看出:早上26℃、中午31℃、晚上25℃,气温都很高。
小结: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层次:辨析升华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2 题中的统计表。
师: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作业纸上完成统计图。(作业纸上的统计图对课本中的折线统计图作了修改)
学生在作业纸上绘图。
师:(投影图1)这是同学们绘制的作品,请仔细、认真地观察这张图,你们有没有话想说?
生:有点不好看。
生:整个折线的位置居上,不美观。
生:不便于进行数据分析。
师:都有这样的想法吗?那怎么办呢?大家想想办法。
生:我们可以把下面的多余的部分去掉。
生:把多余的地方删掉。
师:刚才两位同学说"去掉"、"删掉"显然是不合理的,怎样表达既科学又合理呢?
生:可以用"隐藏", 把0至100的网格线隐藏起来。
生:还可以用"折叠".
师:"隐藏" 、"折叠",多好的词!我们请电脑来帮忙,好吗?(多媒体动态演示图1变成图2的过程。)
生齐:耶!
师:图中哪里表示隐藏或折叠呢?
生:图中歪歪扭扭的部分。
生:图中弯弯曲曲的部分。
师:是这样吗?(多媒体闪烁表示省略部分的折线)
师:再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图,面对图2,你还有没有话想说?
生:现在还不是很完美。
生:现在虽然多余的部分去掉了,但图中表示数据的折线没有变,还是不能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变化状况。
师:都有这样的想法吗?那还要怎么办呢?
生:可以把每一格的间距拉大,也可以看清楚它的变化情况
师:是这样吗?(多媒体再次演示图2变成图3的过程)
师:现在你能从统计图里清楚地知道什么?
生交流。
第四层次;沟通延展
师:看得出,大家研究的气氛更浓了,老师很想和同学们对今天的内容作进一步的研究。
请看:小明学了折线统计图后觉得它的优点特别明显,就到商场做了个调查,并绘制了一张折线统计图。你觉得这张折线统计图合理吗?
生自由地观察。
师:你有什么看法?
生:我觉得折线统计图是表示一种数量数据的变化,而这张统计图里有四种数量。
生:我觉得把电视机与洗衣机连起来没有道理,同样,把冰箱与空调连起来也没有道理。
生:我认为不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
师:那可以怎么办呢?
生:用条形统计图。
师:是这样的吗?
多媒体演示由线扩展到面,再形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师:同学们,做了这道题,我们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
--
生:何时用折线统计图,何时用条形统计图?
师:对,这个问题,咱们下节课再来研究,好吗?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六年级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并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
2、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根据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对于统计图,在生活中我们运用——最主要是看统计图,如何准确分析统计图应该是新课程对统计图的定位,因为生活中处处是统计图:股票、每年政府总结的报告汇总——历年来各方面的经济增长。因此,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如何看统计图——基本的最多、最少,及折线统计图特有的变化等。而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能根据统计图数据的变化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渗透分析、推理的知识。
一、教学的设计:
为达到这些目标,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本课分成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实践应用——全班总结——知识拓展五块内容,
在创设情境部分:通过展示越洋工艺品厂工艺品销量情况的条形统计图来与折线统计图来复习并比较,得出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出现了“不计算,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个月销量增长最快”这一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相同点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一般知识
而不同点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能准确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演示真正来感受到线的变化而反映的数据的变化。
最后,再通过两图的比较,使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相同,不同的是折线统计图是描点连线,而条形统计图是画直条。从而使学生掌握制图的方法。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两块内容,第一块内容:让学生用课前收集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而第二块对知识又进行了提升,除了能读懂图外,还要求学生能进行分析和一些合理的推测。
在总结环节,对本课内容进行了小结,怎样看一幅折线统计图,从折结统计图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最后,在拓展环节,通过不同商品销售量统计图的展示,促进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用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用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能意识到各种统计图有不同的优缺点。
二、素材的选取
学习素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本课中的四个素材:身高统计图、气温统计图、体温变化图及商商店品销售情况统计,这些素材要多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
三、数学活动
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使他们在其中学习、生长、发展和创造等。
本课出示了条形和折线两个统计图,通过比较,学生认识了横轴、纵横等一些基础知识,我提出一个问题:直接看出增长最快,让学生注意点转移到折线图的特点上,学生通过活动、交流,经历了“从计算到直观判断”的过程,学生原来要想知道“哪年到哪年增长最快”,需要计算才知道,而现在只需要看哪段折线最“陡”,就可以知道“哪年到哪年增长最快”,学生通过探索(观察与对比)获得了一个在直观层面上的判断,于是他们就认识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型是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课题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认识折线统计图》。
本课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中对统计提出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情感目标: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分析,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这是我将采用的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我将其分为以下4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的引入素材单一,以书本引例为主,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到了有关东营市小型汽车拥有量的数据,将它作为导入素材,不仅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来源于我们身边,还能增加学生对东营市发展变化的了解,调动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统计图表,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是学生的完成的情况,这又是在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而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将自己的智慧、成果展示给大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激励他下面的学习。
二、通过对旧知的的复习,我们进入了下一环节:新知的学习。
有数据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传统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死板”,以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使学生丧失了83%的知识来源,因此,在这里我将“不动”的折线统计图,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它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视觉的直观性、形象性,突出折线统计图的构成——点线及连线的.起伏,为难点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对比教学,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小组讨论的结果,由组长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给大家,并给予解说,利用实物投影仪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学生展现自我和小组智慧的机会;从学生的讨论总结内容看,基本上找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见,课件演示的作用明显。
三、接下来进入第3环节:寻找新知,运用新知。
在这里更加突出了多媒体的强大作用,我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制成课件,当学生举例时,一一呈现出来,更加形象具体,让学生看到实实在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运用新知部分,我利用网络搜集到了5项关于东营市的环境及基础建设方面的数据,制成了折线统计图,融入到课件中,利用贴近自己生活的、丰富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利用各种不同的统计图资料,有针对性的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通过多方面、不同角度的训练突破第二难点。发挥多媒体环境下内容丰富、容量大的特点。
如第一题主要练习折线的起伏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
第二题通过气温的整体变化趋势的分析预计将来气温的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合理推测能力,并结合下面三道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四、总结,布置作业。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总之,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具体化,更加易于接受、理解;丰富的内容、高容量的练习更能让学生迅速的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实物投影仪的应用,更为师生、生生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交流和展示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最后,通过多媒体的“动”、板书的“静”,两者的完美结合将数学知识的内容体现在学生面前。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