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4 09:02:03
类别: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思路一等奖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综合性学习,旨在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单纯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教学目标的综合设计
1、“三维”目标的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三块内容,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产生于知识的发生与能力的形成过程当中的,既不能机械地分开,也不能去分步实现,比如先去达成知识和能力的目标,然后实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最后再去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在《乌鸦喝水》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的: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实现这一自然段的三维目标时可以以实验为手段,把这些教学目标揉合在一个教学环节中。实验前出示瓶子,让学生观察水的位置,用笔做好记号。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乌鸦喝不到水。再提出思考:乌鸦放石子时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办的?结果怎样?接着请一位学生上台实验。这位同学抓起一把石子,怎么也放不进,又拿了一颗石子,因为石子大了些,也放不进。遇到这些困难,这位同学动脑筋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个又一个”、“渐渐”的意思。同时我用感染性的语言来描述:“瞧,乌鸦不怕困难,肯动脑筋,他做事多有耐心啊!”学生很快明白了寓意,也对乌鸦说了许多赞美的话,情不自禁地为乌鸦鼓掌。在此基础上,不用老师指导,学生就有声有色地把课文朗读到位了。实验中还渗透了自然知识,有的学生回家去做实验,这就把语文教学迁移到课外。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参与性强,省去了繁琐的分析,把多个教学目标综合在一起,起到了“师逸而功倍”式的“善学”效果。
2、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结合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目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就是预设目标,这种目标是极其重要的。但如果所有的教学活动及其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都是预设的,这就漠视了学生生命体的主动性、丰富性、整体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体,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发展。生成性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前没有预设的、是在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生成的目标。虽然在基于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中,单向传授式的教学活动总能毫不费力地沿着教学活动的预设程序进行,但在基于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师生、生生间多向互动,激发智慧涌动的课堂里,却总是在突破着活动的预设,一些更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被开发成预设外的“生成性目标”。正是这类活动适度而有序的不断生成,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活动教师要记教案,但上课时教师就不能背教案,而应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在《阳光》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抢读生字,读的又对又快的同学可以得到五角星。结果读“晨”时有位同学读成“cen”,老师没注意到,说:“奖你一颗五角星。”这时,下面同学议论纷纷,老师发现不对劲,便问道:“你读什么音?”这位同学犹豫了一下,回答道:“平舌音。”这时,老师向全班小朋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陈迪能不能拿五角星?并说说理由。”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一致同意奖给陈迪。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生成环节,小朋友们都得到了很好的自我教育。
二、教学内容的综合设计
1、学科内部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加强字、词、句、篇的综合运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在口语课“我会拼图”中,可以让学生欣赏收集到的各种拼图,让学生在美的感染中产生自己动手拼一拼的愿望,这时可以创设“夸一夸自己的拼图”,“比一比谁的字最端正”等情境,让学生写下赞美拼图的话语,拼图完成后,组织一次展评,师生共同评议、欣赏,以此加强语文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审美情趣。
2、各学科之间的综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相沟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放,少一些条条框框,给学生自由度,鼓励、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挥特长。比如:《四个太阳》是一下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可以布置以下作业:①创作一幅《太阳图》②学唱一首关于太阳的歌③了解太阳的知识④搜集有关太阳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文学作品、儿歌等⑤写一首有关太阳的儿歌、几句话等这一综合性学习过程,既有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又有学生各科能力的结合,学生要完成以上任何一题作业,绝非简单的抄抄写写就能了事,必须将语文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融合,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3、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书本学习与社会活动的紧密结合是综合性学习的又一特征,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渠道,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比如“长江在哭泣”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这样设计:①长江特产知多少②为长江特产写广告词、作广告画③采访渔民,了解水产资源的现状④查看长江水质,访问环保部门⑤为了子孙后代——致渔民的一封公开信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完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一展风采,既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语文综合素养在“小课堂”中生根,在“大课堂”中发芽、开花、结果。
三、教学方式的综合设计
1、教学方式的整体考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明确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定学生在课堂、教材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改变语文课程传统教育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转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教师没有多讲,而是给出三个问题:(1)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2)人类的哪些行为是对地球毁灭性的破坏?(3)怎样保护地球?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与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加工整理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汇总,再全班交流。这一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架,变成了学生的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有关地球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积极合作,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教学方式的重点转变。一是要体现自主性学生要成为自主参与的能动主体,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效果是体现在学生这一主体上的,没有学生参与或者学生参与得不充分,语文综合性教育就无法开展或者说是不完美的。二是要体现合作性,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不是只让一些相对较优秀的学生多发言,而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动手”,使教学成为整体智慧的交融、碰撞和升华。三是要体现探究性,要强调学生不能被动地等待知识的传递或都说是知识的获取,而是通过自身主动与外界的接触、沟通、了解、感受、体验形成构建自己的“知识”,从而获得自身合理的认知结构,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评价的综合设计
1、要从重“选拔”转为重“发展”。由于受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考查、考核等手段,以成绩论优劣,从学生中选拔所谓“尖子生”,评价已成为事实上的“选拔”,学习好就是样样好,以偏盖全。而语文新课程里评价则认为,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地发展服务,体现教学以“育人为本”的理念,改变过去从高分到低分给学生“排名次”的做法,从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保证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获得整体发展。
2、要从重“结果”转为重“过程”。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综合素质,而不能侧重于看学习结果。既要注重学生的量化成绩指标,又要把着眼点放在教学过程中,看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如何,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探究的能动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等等,从上述几个层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像语文档案袋之类的评价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3、要从重“教师评”转为重“大家评”。传统的评价有一个较明显的欠缺,即把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排斥在评价体系之外,仅作为“旁观者”或“局外人”,具体评价由教师一个人来完成,而新的评价理念则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同时,增强评价的民主性,评价中注重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被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把评价结果“强加给”学生。
参考文献:1、语文出版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杨再隋等编著
2、浙江大学出版社《语文活动课的理论与实践》主编唐文英
3、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主编钟启泉崔允郭张华
4、海南出版社《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语文卷)编著《人民教育》编辑部
5、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试教通讯》主编韩绍祥魏国栋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综合性学习,旨在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单纯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教学目标的综合设计
1、“三维”目标的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三块内容,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产生于知识的发生与能力的形成过程当中的,既不能机械地分开,也不能去分步实现,比如先去达成知识和能力的目标,然后实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最后再去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在《乌鸦喝水》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的: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实现这一自然段的三维目标时可以以实验为手段,把这些教学目标揉合在一个教学环节中。实验前出示瓶子,让学生观察水的位置,用笔做好记号。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乌鸦喝不到水。再提出思考:乌鸦放石子时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办的?结果怎样?接着请一位学生上台实验。这位同学抓起一把石子,怎么也放不进,又拿了一颗石子,因为石子大了些,也放不进。遇到这些困难,这位同学动脑筋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个又一个”、“渐渐”的意思。同时我用感染性的语言来描述:“瞧,乌鸦不怕困难,肯动脑筋,他做事多有耐心啊!”学生很快明白了寓意,也对乌鸦说了许多赞美的话,情不自禁地为乌鸦鼓掌。在此基础上,不用老师指导,学生就有声有色地把课文朗读到位了。实验中还渗透了自然知识,有的学生回家去做实验,这就把语文教学迁移到课外。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参与性强,省去了繁琐的分析,把多个教学目标综合在一起,起到了“师逸而功倍”式的“善学”效果。
2、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结合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目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就是预设目标,这种目标是极其重要的。但如果所有的教学活动及其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都是预设的,这就漠视了学生生命体的主动性、丰富性、整体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体,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发展。生成性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前没有预设的、是在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生成的目标。虽然在基于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中,单向传授式的教学活动总能毫不费力地沿着教学活动的预设程序进行,但在基于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师生、生生间多向互动,激发智慧涌动的课堂里,却总是在突破着活动的预设,一些更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被开发成预设外的“生成性目标”。正是这类活动适度而有序的不断生成,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活动教师要记教案,但上课时教师就不能背教案,而应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在《阳光》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抢读生字,读的又对又快的同学可以得到五角星。结果读“晨”时有位同学读成“cen”,老师没注意到,说:“奖你一颗五角星。”这时,下面同学议论纷纷,老师发现不对劲,便问道:“你读什么音?”这位同学犹豫了一下,回答道:“平舌音。”这时,老师向全班小朋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陈迪能不能拿五角星?并说说理由。”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一致同意奖给陈迪。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生成环节,小朋友们都得到了很好的自我教育。
二、教学内容的综合设计
1、学科内部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加强字、词、句、篇的综合运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在口语课“我会拼图”中,可以让学生欣赏收集到的各种拼图,让学生在美的感染中产生自己动手拼一拼的愿望,这时可以创设“夸一夸自己的拼图”,“比一比谁的字最端正”等情境,让学生写下赞美拼图的话语,拼图完成后,组织一次展评,师生共同评议、欣赏,以此加强语文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审美情趣。
2、各学科之间的综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相沟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放,少一些条条框框,给学生自由度,鼓励、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挥特长。比如:《四个太阳》是一下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可以布置以下作业:①创作一幅《太阳图》②学唱一首关于太阳的歌③了解太阳的知识④搜集有关太阳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文学作品、儿歌等⑤写一首有关太阳的儿歌、几句话等这一综合性学习过程,既有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又有学生各科能力的结合,学生要完成以上任何一题作业,绝非简单的抄抄写写就能了事,必须将语文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融合,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3、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书本学习与社会活动的紧密结合是综合性学习的又一特征,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渠道,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比如“长江在哭泣”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这样设计:①长江特产知多少②为长江特产写广告词、作广告画③采访渔民,了解水产资源的现状④查看长江水质,访问环保部门⑤为了子孙后代——致渔民的一封公开信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完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一展风采,既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语文综合素养在“小课堂”中生根,在“大课堂”中发芽、开花、结果。
三、教学方式的综合设计
1、教学方式的整体考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明确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定学生在课堂、教材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改变语文课程传统教育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转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教师没有多讲,而是给出三个问题:(1)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2)人类的哪些行为是对地球毁灭性的破坏?(3)怎样保护地球?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与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加工整理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汇总,再全班交流。这一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架,变成了学生的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有关地球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积极合作,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教学方式的重点转变。一是要体现自主性学生要成为自主参与的能动主体,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效果是体现在学生这一主体上的,没有学生参与或者学生参与得不充分,语文综合性教育就无法开展或者说是不完美的。二是要体现合作性,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不是只让一些相对较优秀的学生多发言,而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动手”,使教学成为整体智慧的交融、碰撞和升华。三是要体现探究性,要强调学生不能被动地等待知识的传递或都说是知识的获取,而是通过自身主动与外界的接触、沟通、了解、感受、体验形成构建自己的“知识”,从而获得自身合理的认知结构,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评价的综合设计
1、要从重“选拔”转为重“发展”。由于受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考查、考核等手段,以成绩论优劣,从学生中选拔所谓“尖子生”,评价已成为事实上的“选拔”,学习好就是样样好,以偏盖全。而语文新课程里评价则认为,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地发展服务,体现教学以“育人为本”的理念,改变过去从高分到低分给学生“排名次”的做法,从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保证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获得整体发展。
2、要从重“结果”转为重“过程”。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综合素质,而不能侧重于看学习结果。既要注重学生的量化成绩指标,又要把着眼点放在教学过程中,看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如何,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探究的能动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等等,从上述几个层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像语文档案袋之类的评价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3、要从重“教师评”转为重“大家评”。传统的评价有一个较明显的欠缺,即把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排斥在评价体系之外,仅作为“旁观者”或“局外人”,具体评价由教师一个人来完成,而新的评价理念则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同时,增强评价的民主性,评价中注重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被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把评价结果“强加给”学生。
参考文献:1、语文出版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杨再隋等编著
2、浙江大学出版社《语文活动课的理论与实践》主编唐文英
3、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主编钟启泉崔允郭张华
4、海南出版社《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语文卷)编著《人民教育》编辑部
5、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试教通讯》主编韩绍祥魏国栋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综合性学习,旨在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单纯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教学目标的综合设计
1、“三维”目标的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三块内容,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产生于知识的发生与能力的形成过程当中的,既不能机械地分开,也不能去分步实现,比如先去达成知识和能力的目标,然后实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最后再去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在《乌鸦喝水》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的: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实现这一自然段的三维目标时可以以实验为手段,把这些教学目标揉合在一个教学环节中。实验前出示瓶子,让学生观察水的位置,用笔做好记号。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乌鸦喝不到水。再提出思考:乌鸦放石子时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办的?结果怎样?接着请一位学生上台实验。这位同学抓起一把石子,怎么也放不进,又拿了一颗石子,因为石子大了些,也放不进。遇到这些困难,这位同学动脑筋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个又一个”、“渐渐”的意思。同时我用感染性的语言来描述:“瞧,乌鸦不怕困难,肯动脑筋,他做事多有耐心啊!”学生很快明白了寓意,也对乌鸦说了许多赞美的话,情不自禁地为乌鸦鼓掌。在此基础上,不用老师指导,学生就有声有色地把课文朗读到位了。实验中还渗透了自然知识,有的学生回家去做实验,这就把语文教学迁移到课外。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参与性强,省去了繁琐的分析,把多个教学目标综合在一起,起到了“师逸而功倍”式的“善学”效果。
2、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结合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目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就是预设目标,这种目标是极其重要的。但如果所有的教学活动及其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都是预设的,这就漠视了学生生命体的主动性、丰富性、整体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体,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发展。生成性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前没有预设的、是在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生成的目标。虽然在基于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中,单向传授式的教学活动总能毫不费力地沿着教学活动的预设程序进行,但在基于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师生、生生间多向互动,激发智慧涌动的课堂里,却总是在突破着活动的预设,一些更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被开发成预设外的“生成性目标”。正是这类活动适度而有序的不断生成,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活动教师要记教案,但上课时教师就不能背教案,而应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在《阳光》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抢读生字,读的又对又快的同学可以得到五角星。结果读“晨”时有位同学读成“cen”,老师没注意到,说:“奖你一颗五角星。”这时,下面同学议论纷纷,老师发现不对劲,便问道:“你读什么音?”这位同学犹豫了一下,回答道:“平舌音。”这时,老师向全班小朋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陈迪能不能拿五角星?并说说理由。”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一致同意奖给陈迪。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生成环节,小朋友们都得到了很好的自我教育。
二、教学内容的综合设计
1、学科内部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加强字、词、句、篇的综合运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在口语课“我会拼图”中,可以让学生欣赏收集到的各种拼图,让学生在美的感染中产生自己动手拼一拼的愿望,这时可以创设“夸一夸自己的拼图”,“比一比谁的字最端正”等情境,让学生写下赞美拼图的话语,拼图完成后,组织一次展评,师生共同评议、欣赏,以此加强语文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审美情趣。
2、各学科之间的综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相沟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放,少一些条条框框,给学生自由度,鼓励、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挥特长。比如:《四个太阳》是一下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可以布置以下作业:
①创作一幅《太阳图》
②学唱一首关于太阳的歌
③了解太阳的知识
④搜集有关太阳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文学作品、儿歌等
⑤写一首有关太阳的儿歌、几句话等这一综合性学习过程,既有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又有学生各科能力的结合,学生要完成以上任何一题作业,绝非简单的抄抄写写就能了事,必须将语文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融合,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3、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书本学习与社会活动的紧密结合是综合性学习的又一特征,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渠道,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比如“长江在哭泣”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这样设计:
①长江特产知多少
②为长江特产写广告词、作广告画
③采访渔民,了解水产资源的现状
④查看长江水质,访问环保部门
⑤为了子孙后代——致渔民的一封公开信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完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一展风采,既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语文综合素养在“小课堂”中生根,在“大课堂”中发芽、开花、结果。
三、教学方式的综合设计
1、教学方式的整体考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明确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定学生在课堂、教材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改变语文课程传统教育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转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教师没有多讲,而是给出三个问题:
(1)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
(2)人类的哪些行为是对地球毁灭性的破坏?
(3)怎样保护地球?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与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加工整理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汇总,再全班交流。这一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架,变成了学生的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有关地球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积极合作,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教学方式的重点转变。
一是要体现自主性学生要成为自主参与的能动主体,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效果是体现在学生这一主体上的,没有学生参与或者学生参与得不充分,语文综合性教育就无法开展或者说是不完美的。
二是要体现合作性,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不是只让一些相对较优秀的学生多发言,而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动手”,使教学成为整体智慧的交融、碰撞和升华。
三是要体现探究性,要强调学生不能被动地等待知识的传递或都说是知识的获取,而是通过自身主动与外界的接触、沟通、了解、感受、体验形成构建自己的“知识”,从而获得自身合理的认知结构,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评价的综合设计
1、要从重“选拔”转为重“发展”。由于受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考查、考核等手段,以成绩论优劣,从学生中选拔所谓“尖子生”,评价已成为事实上的“选拔”,学习好就是样样好,以偏盖全。而语文新课程里评价则认为,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地发展服务,体现教学以“育人为本”的理念,改变过去从高分到低分给学生“排名次”的做法,从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保证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获得整体发展。
2、要从重“结果”转为重“过程”。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综合素质,而不能侧重于看学习结果。既要注重学生的量化成绩指标,又要把着眼点放在教学过程中,看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如何,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探究的能动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等等,从上述几个层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像语文档案袋之类的评价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3、要从重“教师评”转为重“大家评”。传统的评价有一个较明显的欠缺,即把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排斥在评价体系之外,仅作为“旁观者”或“局外人”,具体评价由教师一个人来完成,而新的评价理念则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同时,增强评价的民主性,评价中注重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被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把评价结果“强加给”学生。
我爱你
中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家基本知识,复习巩固已学课文,加深对祖国的认识;
2、了解祖国的壮丽河山;
(二)过程与方法:
收集、整理、交流、综合、自主、合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大体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斗志。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中国地形图
2、课件
3、大量的地理、历史知识的蓄积
(二)学生准备
1、课前收集整理中国知识并制作成卡片
2、观察地图地球仪
3、温习第三单元课文,阅读歌唱爱国诗、歌、文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回顾第三单元课文你发现这单元课文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主题?
二、展示台:资料交流
1、展示资料:学生畅谈对祖国的了解
2、交流资料收集的途径
3、小结:、
4、考考你:祖国基本知识抢答
三、看地图,学知识
1、触摸祖国版图
2、认识:国徽、国旗、国歌
3、中国领土面积简介
回忆《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
四、赏美景,爱河山
“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让我们再来欣赏“黄河、长江、长城”的壮丽景色吧!
1、欣赏:长城、长江、黄河、黄山、、、、、、
2、交流:你还知道哪些美丽神奇的地方?
3、小结激情:江山如此多娇
五、爱祖国,立壮志
1、欣赏:前进中的中国
2、交流:我为祖国。。。。。。
3、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六、总结: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从知识、能力、情感、学习方法等多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总结)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中心小学 韦幼愿
一、设计理念,汲幽露以揉濯
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书本中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走进语文天地,汲取文化精华,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为了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为了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大语文天地,我设计了本次语文综合性活动。
二、活动目标,积水成渊蛟龙生
1、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少年版)的基础上,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三国的成语、歇后语、故事,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优美的语言营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多媒体为载体,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能力及听、说、读、写、演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挖掘源头活水
课前发给学生《三国演义》原著中与《草船借箭》有关的内容、《草船借箭》的课本剧。引导学生熟读《三国演义》(少年版),浏览原著编目,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通过上网查阅、到图书馆借阅各种相关资料,准备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歇后语、诗词、表演片断、朗读片断等。并选出朗读组组长、表演组组长,由组长与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商议并排练好朗读片断及表演片断。准备时间为两个星期。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博士头饰。
四、教学过程,任凭百舸争流
(一)以《草船借箭》为引子,激发兴趣
1、播放《草船借箭》录像片断。设疑:这个片断反映的是什么故事?出自哪一部名著哪一回?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全班抢答。
2、教师小结:《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不仅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语言表达形象生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文艺中,看谁了解到最多的三国知识,我们将要评出这一次活动的小博士。现在比赛开始,看谁能当上“三国文艺小博士”。
(二)以课件为载体,激活知识
课件出示按钮画面,画面内容如下:
辞海拾贝才华展示脑力冲浪成语歇后语讲故事朗读表演写一写评一评开 心 一 刻三国主题歌诗词鉴赏三国地图三国连环画
学生自由选择以上内容选答题目,教师相机点击课件,凡答对一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选择开心一刻中的内容。(答题形式多样化,可以个别答、小组答或全班抢答)学生答完每部分内容,教师要加上合理的评价,并要注意用上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始终保持参加活动的兴趣。此外,教师也要注意加上自然的过渡语。
课件中的具体内容如下:
A、【辞海拾贝】
1、成语:
(1)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着力赞美的一个人物,你能用哪些成语来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鞠躬尽瘁、忠心耿耿、能说会道、料事如神……)
(2)你能讲出其它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吗?(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桃园结义、如鱼得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歇后语:
(1)课件出示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说出后半部分。
(周郎的计谋 诸葛亮弹琴 诸葛亮的鹅毛扇 关公照镜子 张飞穿针……)
(2)出示草船借箭、刘备摔阿斗、周瑜打黄盖、曹操败走华容道、关公赴会画面,让学生根据画面猜歇后语。
(3)指名补充课件以外的歇后语。
B、【才华展示】
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哪个故事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选择你喜爱的一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可以配上动作。
朗读:请朗读组同学展示朗读才华,看哪一组的同学最能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课前已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三组,由组长分配好朗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原著片断、《草船借箭》的剧本相应片断、《草船借箭》的原文相应片断,朗读形式由小组成员决定。可齐读、分角色读、领读等。)
表演:请你自找伙伴演一演课前已准备好的三国故事。(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C、【脑力冲浪】
写一写:让我们坐上时光穿梭机,去跟三国人物交个朋友。请以“ ,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评一评:课件出示三国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张飞、关羽、赵云等) 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请你评一评。
教师小结:评人物时,要客观,既要看到人物的优点,也要看到人物的缺点。比如:周瑜在《草船借箭》一文中妒忌心强,但在《赤壁之战》中,他又有很高的指挥才能,苏轼在《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还赞美了他,请大家共同欣赏《赤壁怀古》。
D、【开心一刻】三国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诗词鉴赏(《七步诗》《赤壁怀古》),三国地图(魏蜀吴地图、荆州图)三国连环画(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三)以评比为契机,激励学习
由全班同学一起推选出各个节目的小博士,并为他们戴上“三国文艺小博士”头饰,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课后延伸,涓涓细流入江海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灿烂辉煌的,这一节课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诗词、成语、歇后语等。这只是沧海一粟,本单元我们还要学习从其它名著节选出来的片断,更进一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请同学们课后再读一读其它名著,相信通过学习,你一写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我们将会举行《四大名著》知多少的活动,老师期待着大家再次走进我国的文化长河中,去寻找更多美丽、发光的贝壳!
评析:学生学完《草船借箭》后意犹未尽,对周瑜、诸葛亮、曹操等人物还不能很好地了解。我根据课后题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从《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引开去,设计并上了一堂语文综合活动课。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潜能得到发挥,互助合作精神得到发扬。本节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趣,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乐学。通过课堂活动的实施,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表演能力、评判他人的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等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受到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此次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得到协调发展。
作者邮箱:kxs@dgdlzx.net
资料提供者:
一、活动目标
1、在知识上,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获得秋天的植物、动物、气象、节日等知识。
2、在能力上,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多看书,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扩大知识面,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个体的创造能力和群体的合作能力。
3、在情感态度上,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的变化特征是有规律。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准备:
1、收集描写秋天的词语、诗句。
2、观察秋天景色,以不同的方式记下来:叶贴画、画画、编歌、编诗等。
3、排练《丰收乐》《歌声与微笑》的舞蹈。
4、实物:稻谷、玉米、花生、红薯、苹果、犁、葡萄、菊花、桂花等
5、布置黑板:贴上一些
枫叶、梧桐树叶。
6、录音机、磁带,选好乐曲。
三、展示课时:1课时
四、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在乐曲声中)红色的蝴蝶,黄色的小鸟,在空中飞翔,在风中舞蹈。那不是蝴蝶,那不是小鸟,是什么?(举起手中的枫叶、梧桐树叶)
生:是枫叶在舞,是黄叶在飘。
师: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看!秋姑娘悄悄地披着彩虹,一路撒下花香,一路飘着果香,带着迷人的景色,带着丰收的喜悦已经来到了我们的教室。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尝试“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课,题目是《我们爱秋天》
生:读题
师:同学们,通过秋游,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学习课文《秋天》你们自己去收集秋天的知识,以及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帮助下,有的同学早已经画出了秋天,贴出了秋天。还有的记下了谜语、小诗、成语等。我相信大家一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住了秋天。我想请同学们从四个方面进行学习:(出示小黑板)
生:(齐读)1、找秋天
2、赛秋天
3、赞秋天
4、惜秋天
二、找秋天
师:下面我们以动物小组、植物小组、气象节日小组、美术小组开展竞赛。说说你是怎样寻找秋天的?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各小组先进行交流交流吧。
生:(交流)
师:巡视,指导。动物小组的同学先说吧。
生:秋天到,大雁南飞,喜鹊搭窝,蚂蚁准备粮食过冬,青蛙准备挖洞冬眠……
师:大家听后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知识的?
生:我是看书、听大人说知道的。
师:我觉得她是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有探索精神的孩子。不懂就向家长、书本请教,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生:我们植物小组的同学来了,请听吧!
甲:苹果露出红红的笑脸,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A、葡萄晶莹像珍珠。
乙:稻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或吧。
B、香蕉弯弯像月亮。
丙:菊花,五颜六色,形态万千。
C、银杏树叶像扇子。
丁:桂花,十里飘香,飘香十里
。
D、梧桐树叶像手掌。
戊:十月芙蓉正上妆。
E、枫叶满山红似火,
戌:十月金桔满园香。
F、片片飞来像蝴蝶。
庚: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
辛:白菜笑盈盈,萝卜好营养。
师:植物小组的同学们诗样的语言,真是太美啦!
生:请听听我们知识吧。
A、八月、九月、十月是秋季,天凉好过秋,秋老虎长不了。
B、白天长,夜晚短,早晚凉,中午热。
C、夏天井水凉,秋天井水暖。
D、八月十五,中秋赏月,吃月饼。
E、九九重阳,重阳登高,老人节。
F、九月十日,教师节,十月一日,国庆节……
师:气象节日小组的同学们,你们的知识很实用。谢谢你们!
生:我们美术小组的同学们把秋天画了下来,贴了出来。(分别介绍叶贴画和水彩画)
并将画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师:你们不仅心儿灵,手儿巧,而且能说会道。真了不起!
四个小组的同学们都能积极的找秋天,收获很大,你们想不想比一比,看看谁懂得的知识最多。下面我们进行赛秋天吧。
三、赛秋天
师:秋姑娘给我们寄来了赛题。请同学们做做吧。
1、今年的秋天是从开始的呢?是哪一天结束的呢?
2、请形象地说一说你手上的实物。(形状、颜色、味道、作用)
3、秋天到了,小红家的苹果熟了,爸爸摘了四斤苹果,妈妈摘了七斤苹果,问共摘了多少斤苹果?
生:我想请刘丁云来做……
(听后评价)
师:你们能自己出题考考你得好朋友吗?
生:你知道柳树到了秋天叶子是什么颜色的呢?
生:我知道柳树到了秋天叶子
是绿色的。
生:不对。柳树到了秋天叶子渐渐变黄了,落了。这是我观察到的。
生:秋天有哪些节日?
生:六月一日,儿童节。
生:秋季是八、九、十,三个月
,六月一日怎么能算秋季呢?
生:哦,谢谢你!
生:(气氛活跃地答题)
师:你们不光会说,会画,还会算,你们太能干了!请为自己鼓掌吧!
同学们,我感到秋天就在你们手中!就在你们口中!
就在你们心中!
让我们尽情地来赞美秋天吧!
四、赞秋天
师
: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赞美秋天?想跳舞,想朗诵,想说心里话,还是想猜谜语呢?
生
:我们把《歌声与微笑》的舞蹈献给秋天。(在歌曲声中起舞)
生:唱《秋天在哪里》
生:朗诵诗《落叶》生:舞蹈《丰收乐》
五、惜秋天
师:哦!秋姑娘还给大家寄来了两封信呢!请大家找找吧!
生:我找到了!
师: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同学们,你们可别忘了给小树穿上“冬
衣”啊!
师:能讲给大家听一听怎么做吗?
生:同学们,你们用草、布、绳子将树裹起来,给小树保暖,小树就好过冬啦!
师:同学们,你们快行动吧!第二封信是这样写的:同学们,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有些地方的秋天已不再美丽了,天空已不再碧蓝了,河水已不再清澈了,动物也不再快乐了……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生:讨论,交流
师:面对可爱的的秋天,美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应该保护环境。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不乱扔纸屑、果皮。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让果实累累的秋天永远属于我们。
六、总结
师: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我们爱秋天》大家参与的热情很高,表现也非常出色,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让我们再次为自己鼓掌吧!
生:掌声
师: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春夏秋冬,那里有无穷无尽的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哩!努力吧!
课后反思:
从秋游到搜集整理,从家长的帮助到老师的指导,从大自然到教室,从准备到展示,这个过程用了近一个月。课前大量地寻找、抄录、思考、贴、画,学生把握了学习的自主权。课内学生的思维表现得空前的活跃。秋天以它鲜明的形象色彩画面,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这是一次熔自主、合作、探究于一炉的学习过程。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只有家长和学校紧密配合,只有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大家庭,收集知识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会学、乐学。才能更有效地使各学科的知识得到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才能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知识更丰富庚鲜活。
这次活动,留给学生的时间
不够充足,学生没能充分地表现自己,互相学习的机会太少。
相信小学生活对于很多朋友来说都是十分难忘的,那时候是最无忧无虑的,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难忘小学生活语文综合性活动笔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阅读相关文章,怀念小学生活,制定综合性学习计划。
2.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填写时间轴,选取时间轴上有代表性的内容和同学分享。
3.收集、筛选资料,整理资料,制作成长纪念册。
4.策划毕业联欢会活动,学写策划书,制作节目单,举办毕业联欢会。
5.给老师、同学、母校或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收集、筛选资料,整理资料
2.填写时间轴,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选取时间轴上有代表性的内容和同学分享。
3.收集、筛选资料整理资料,制作成长纪念册。
教学难点
1.策划毕业联欢会活动,学写策划书,制作节目单,举办毕业联欢会。
2.给老师、同学、母校或自己写一封信,表达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
导入(3)分钟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你们观看过哪些晚会?都有哪些节日呢?
2.同学们,毕业了我们也举行一场毕业联欢会吧!【出示课件1】可以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以年级形式。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联欢会,事先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怎样组织一场联欢会呢?
谈话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节目形式,为联欢会筹备多种形式的节目做好准备。
新课教学( 35 )分钟
二、小组交流,选定内容
1.认识联欢会【出示课件2】
联欢会是一种以情感交流为目的而组织起来的一种较为轻松的聚会方式。最具代表性的联欢会:班级元旦联欢会、春节联欢晚会、老乡会等。我们的毕业联欢会的作用就是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对童年的不舍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你们都喜欢什么形式的节目呢?【出示课件3】归纳节目形式:小品、相声、双簧、歌曲、舞蹈、器乐、童话剧、变魔术、诗歌朗诵等。
看样子大家都很见多识广啊!如果老师想让大家担任我们这次联欢会的小导演,不知大家有没有这个胆量?大家勇气可嘉,可我想请问一下各位导演,你们对这台联欢会的节目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归纳节目要求:节目的题材要新颖,内容要健康,形式要多样。
节目有了,联欢会就可以开始了吗?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三、合作讨论,确定方案
1.确定主题,如:
“我们都很棒”毕业联欢会
“记住我”毕业联欢会
“难忘今朝”毕业联欢会【出示课件4】
2.时间安排: 根据考试时间决定演出时间,让学生自由报名参加表演
3.排练节目:根据报名情况进行编排,经讨论决定
4.挑选主持人,写串词,全班一起讨论串词的编写要领
5.其他分工。【出示课件4】
①美术组。要求:绘制海报,布置好黑板,体现班级特色,烘托联欢氛围。
②美工组。要求:做好教室环境布置,干净、整洁、美观。
③电脑组。要求:制作PPT有标题页,各环节页面有节目名、表演者名称。
④音乐组。要求:所有音乐全部下载插入到PPT里。
⑤后勤服务组。要求:负责列出所需物品的清单并且做开支预算。
⑥邀请组。邀请好学校领导代表、各科老师、家长代表。
⑦宣传组。为这次联欢会拍好照片,写好报道,制作美篇。
6.做好名单。【出示课件5】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阔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思维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用“小导演”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用“不知大家有没有这个胆量”来激发担任小导演的勇气、决心和兴趣。
体现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指导性,为学生创设新奇、和谐、有趣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创造思维做好必要的准备。
给每组配好相应的名字,让孩子的责任意识感更加强烈。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
各项做好策划之后,我们要全局考虑,综合安排,才能更好地筹备好这次班级联欢会。
引导学生在体会相互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难忘小学生活语文综合性活动笔记教案设计的相关内容,希望为大家提供参考帮助,更多精彩的教学教案设计,欢迎关注本网站。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冬去春来,和风送暖,鸟语花香,一切都欣欣然地张开了眼,大地充满了生机。春天是一首优美的诗,春天是一幅美丽的画,春天是一曲抒情的乐章!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用诗词画意,描写春天的景物,抒发春天的情怀。我们的校园也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但由于全球气候暖化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对于季节的感受,孩子们并不是特别清晰,而且很多孩子身处城镇,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也大大减少。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春天、欣赏春天、赞美春天,值得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孩子们在封闭的教室里局促了一个冬天,春天的脚步悄悄而至,渐渐地,青的草,绿的叶,鲜艳的花朵、可爱的燕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天。千百年来人们总是用最美好的语言颂扬春天,用最优美的音乐歌唱春天。孩子们在这春意融融的季节里,学着有关春天的课文,背着有关春天的古诗,唱着春天的歌曲,然而对于春天,他们又有多少了解呢?他们认真观察、研究过春天吗?通过设计本次《春》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去呼吸春风,沐浴春雨,欣赏春天带来的勃勃生机,从多角度挖掘春天的信息(如描写春天的诗歌、故事、谚语、对联、歌曲、音乐、图画、影片等),感受春天的美,让学生学会用心感受,学会留心生活。
3、课题介绍
本次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与季节相适应,正适合喜欢户外活动的小学生,春天的山水原野、花草树木、日月风雨、鸟兽鱼虫都使他们充满了好奇。我抓住这个契机,设计了“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以“春天”为线索,通过一系列对春天的研究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大自然在春天发生的美妙变化,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资料 (如诗歌、谚语、歌曲、图画等),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感悟。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应用、表达、欣赏的综合语文能力,感悟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并通过观察、网上搜集、访问调查、成果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和积累应用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他们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开始转变思想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他们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分析,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
参加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虽然对春天的变化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些认识只是基于表面的,而且他们平时缺少对知识积累与运用。
本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大部分同学都能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交流、搜索资料等。
四、研究的问题、内容和方法(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采用什么研究方法来达成这一目标)
“春”的活动目的旨在让孩子在课程研究的活动过程中走进春天,发现大自然在春天发生的美妙变化,感受春天的美。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互助,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资料,可以是描写春天的诗歌、散文、故事、谚语、对联,也可以是关于春天的歌曲、音乐、图画、影片等,增大学生课外知识量,开发返朴归真大语文教学观,从多渠道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上传资料、网站建设、展览交流、成果报告会等一系列活动来达到目标。
学生可能选择的子课题有:
1.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天
2.寻找春天的诗情画意
3.寻找春天的美妙音符
4.寻找春天的感人故事……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搜集有关春天的资料,制定小组研究方案,并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进行调查研究,克服困难,最终取得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知识的获得,美的享受要靠自己的实践得来。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乐趣,积累和丰富课外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人文文化素养。通过“互通信息”,变“收集”为“博取”,在合作中形成共意,在小组交流中达到资源共享,通过网页浏览,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和技能。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味了春的自然之美,更体验到了人性之美,收获颇丰!
本次研究的最终成果会以调查报告、观察日记、朗诵、歌唱、图片展、故事会等形式,在成果报告会上展现给大家,并集合各小组的研究成果,通过课题网站的建设,上传资料、展览交流,与其他班级的同学乃至家长,共享资源、分享成果的喜悦。
六、资源准备
教师提供的资源:相关的主题活动网站、辅助研究的量表和样张。
学生自备的资源:笔、纸、相机、摄像机等。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起止时间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1.认真听取课题介绍。
2.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以及想法。
3.在班级中进行讨论答疑。
激发兴趣,选定课题。
范例引路,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列举我们身边的同学参加实践活动的事例。
第
1
周
第二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
针对研究的课题,全班讨论提出子课题(头脑风暴)。
揭示研究内容,选定课题:
冬去春来,和风送暖,鸟语花香,千百年来人们总是用最美好的语言颂扬春天,用最优美的音乐歌唱春天。在这春意融融的季节里,我们学着春天的课文,背着春天的古诗,唱着春天的歌曲,然而对于春天,你们又有多少了解呢?你们认真观察、研究过春天吗?本次活动我们就“春天”为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发现春天,感受春天吧!
第
2
周
成立课题组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者参与同伴的课题。
2.确定组名、组长及根据组员的特长进行分工。
进行分组指导:成立小组的原则、技巧等介绍,以及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等。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1.根据附表1形成小组的实施方案。
2.小组内部讨论、交换意见,写开题报告,并向老师和全班同学汇报研究方案。
1.提供:“春”研究计划书。
2.组织开题报告和评审工作。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1.组织春游活动,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尽情体验春天。
2.收集资料: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资料,可以是描写春天的诗歌、散文、故事、谚语、对联,也可以是描写春天的歌曲、音乐、图画、影片等。也可以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等形式收集各方面资料,进行思考分析。
3.思考本组成果展示的方法,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4.活动中拍好照片,有条件可以录像。
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查研究活动,我们收集整理了不少关于春天的资料。今天,“春”活动终于迎来了回报展示课,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劳动成果吧!
评价表:评价量表(实行自评、小组评、师评三方评价)。
根据评价表与展示成果,颁发“优秀组织奖”、“积极参与奖”、“最佳效果奖”和“最大进步奖”。 帮助学生把各组研究成果和对春天的感受、体验,以文本、图片、音像等形式,发布在学校的页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总结:
在今天的活动中,大家表现非常出色,展示的成果丰富多彩,相信大家在这个春天的收获是丰硕的!虽然今年的春天快要过去了,但我们在这一春里收获的这朵“春之花”将永远盛开在我们的心田。希望你们能做学习上的探索者,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迎来属于你们自己的春天!
第
3~5
周
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春》这一研究性学习是根据学生认知需要而提出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大自然的美妙变化,广泛地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资料,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感悟。在此过程中让他们懂得知识的获得、美的享受要靠自己的实践得来。本次实践活动无疑是成功的,学生在活动中,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观察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动手动口的能力、艺术鉴赏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思想也得到了升华,这是喜人的收获。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时对景、正常运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自主体验的空间。只要我们在认识上尽可能地站得高一点,在操作中尽可能地将要求放低一点,在实践中尽可能地做实一点、做细一点,我们定能让孩子们走出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实践、探索、体验和创造。
学生们经历了这次研究性学习后,热情高涨,各小组非常团结,因此准备在下学期继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
一、设计理念,汲幽露以揉濯
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书本中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走进语文天地,汲取文化精华,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为了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为了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大语文天地,我设计了本次语文综合性活动。
二、活动目标,积水成渊蛟龙生
1、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少年版)的基础上,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三国的成语、歇后语、故事,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优美的语言营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多媒体为载体,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能力及听、说、读、写、演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挖掘源头活水
课前发给学生《三国演义》原著中与《草船借箭》有关的内容、《草船借箭》的课本剧。引导学生熟读《三国演义》(少年版),浏览原著编目,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通过上网查阅、到图书馆借阅各种相关资料,准备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歇后语、诗词、表演片断、朗读片断等。并选出朗读组组长、表演组组长,由组长与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商议并排练好朗读片断及表演片断。准备时间为两个星期。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博士头饰。
四、教学过程,任凭百舸争流
(一)以《草船借箭》为引子,激发兴趣
1、播放《草船借箭》录像片断。设疑:这个片断反映的是什么故事?出自哪一部名著哪一回?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全班抢答。
2、教师小结:《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不仅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语言表达形象生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文艺中,看谁了解到最多的三国知识,我们将要评出这一次活动的小博士。现在比赛开始,看谁能当上“三国文艺小博士”。
(二)以课件为载体,激活知识
课件出示按钮画面,画面内容如下:
辞海拾贝才华展示脑力冲浪成语歇后语讲故事朗读表演写一写评一评
开心一刻
三国主题歌诗词鉴赏三国地图三国连环画
学生自由选择以上内容选答题目,教师相机点击课件,凡答对一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选择开心一刻中的内容。(答题形式多样化,可以个别答、小组答或全班抢答)学生答完每部分内容,教师要加上合理的评价,并要注意用上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始终保持参加活动的兴趣。此外,教师也要注意加上自然的过渡语。
课件中的具体内容如下:
A、
1、成语:(1)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着力赞美的一个人物,你能用哪些成语来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鞠躬尽瘁、忠心耿耿、能说会道、料事如神……)
(2)你能讲出其它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吗?(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桃园结义、如鱼得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歇后语:(1)课件出示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说出后半部分。
(周郎的计谋
诸葛亮弹琴
诸葛亮的鹅毛扇
关公照镜子
张飞穿针……)
(2)出示草船借箭、刘备摔阿斗、周瑜打黄盖、曹操败走华容道、关公赴会画面,让学生根据画面猜歇后语。
(3)指名补充课件以外的歇后语。
B、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哪个故事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选择你喜爱的一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可以配上动作。
朗读:请朗读组同学展示朗读才华,看哪一组的同学最能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课前已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三组,由组长分配好朗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原著片断、《草船借箭》的剧本相应片断、《草船借箭》的原文相应片断,朗读形式由小组成员决定。可齐读、分角色读、领读等。)
表演:请你自找伙伴演一演课前已准备好的三国故事。(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C、写一写:让我们坐上时光穿梭机,去跟三国人物交个朋友。请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评一评:课件出示三国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张飞、关羽、赵云等)
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请你评一评。
教师小结:评人物时,要客观,既要看到人物的优点,也要看到人物的缺点。比如:周瑜在《草船借箭》一文中妒忌心强,但在《赤壁之战》中,他又有很高的指挥才能,苏轼在《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还赞美了他,请大家共同欣赏《赤壁怀古》。
D、三国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诗词鉴赏(《七步诗》《赤壁怀古》),三国地图(魏蜀吴地图、荆州图)三国连环画(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三)以评比为契机,激励学习
由全班同学一起推选出各个节目的小博士,并为他们戴上“三国文艺小博士”头饰,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课后延伸,涓涓细流入江海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灿烂辉煌的,这一节课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诗词、成语、歇后语等。这只是沧海一粟,本单元我们还要学习从其它名著节选出来的片断,更进一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请同学们课后再读一读其它名著,相信通过学习,你一写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我们将会举行《四大名著》知多少的活动,老师期待着大家再次走进我国的文化长河中,去寻找更多美丽、发光的贝壳!
评析:学生学完《草船借箭》后意犹未尽,对周瑜、诸葛亮、曹操等人物还不能很好地了解。我根据课后题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从《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引开去,设计并上了一堂语文综合活动课。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潜能得到发挥,互助合作精神得到发扬。本节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趣,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乐学。通过课堂活动的实施,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表演能力、评判他人的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等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受到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此次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得到协调发展。
《锄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很多两三岁的孩子都能背诵。所以,我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教育学生珍惜粮食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首先,在引入时,我与同学们一起统计了在校吃营养餐的剩饭情况,做成统计表,目的有两个:第一,让学生初步感知浪费粮食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数学马上就要学习统计,在这里为学生进行铺垫,淡化学科边缘。其次,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借助课件展示农民在田间头顶烈日和秋天收割的欢快情景,使学生感受劳动是辛苦的,同时也是快乐的事情。最后,我设计了帮助农民捡稻穗的活动,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其内容是复习生字。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找出学生认为难写的字,大家一起来学习,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力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会学习。
一、设计理念,汲幽露以揉濯
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书本中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走进语文天地,汲取文化精华,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为了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为了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大语文天地,我设计了本次语文综合性活动。
二、活动目标,积水成渊蛟龙生
1、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少年版)的基础上,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三国的成语、歇后语、故事,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优美的语言营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多媒体为载体,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能力及听、说、读、写、演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挖掘源头活水
课前发给学生《三国演义》原著中与《草船借箭》有关的内容、《草船借箭》的课本剧。引导学生熟读《三国演义》(少年版),浏览原著编目,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通过上网查阅、到图书馆借阅各种相关资料,准备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歇后语、诗词、表演片断、朗读片断等。并选出朗读组组长、表演组组长,由组长与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商议并排练好朗读片断及表演片断。准备时间为两个星期。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博士头饰。
四、教学过程,任凭百舸争流
1、以《草船借箭》为引子,激发兴趣:
⑴ 播放《草船借箭》录像片断。设疑:这个片断反映的是什么故事?出自哪一部名著哪一回?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全班抢答。
⑵ 教师小结:
《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不仅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语言表达形象生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文艺中,看谁了解到最多的三国知识,我们将要评出这一次活动的小博士。现在比赛开始,看谁能当上“三国文艺小博士”。
2、以课件为载体,激活知识:
学生自由选择以上内容选答题目,教师相机点击课件,凡答对一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选择开心一刻中的内容。(答题形式多样化,可以个别答、小组答或全班抢答)学生答完每部分内容,教师要加上合理的评价,并要注意用上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始终保持参加活动的兴趣。此外,教师也要注意加上自然的过渡语。
课件中的具体内容如下:
辞海拾贝:
⑴ 成语:
①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着力赞美的一个人物,你能用哪些成语来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鞠躬尽瘁、忠心耿耿、能说会道、料事如神……)
② 你能讲出其它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吗?(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桃园结义、如鱼得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⑵ 歇后语:
① 课件出示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说出后半部分。
(周郎的计谋 诸葛亮弹琴 诸葛亮的鹅毛扇 关公照镜子 张飞穿针……)
② 出示草船借箭、刘备摔阿斗、周瑜打黄盖、曹操败走华容道、关公赴会画面,让学生根据画面猜歇后语。
③ 指名补充课件以外的歇后语。
才华展示:
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哪个故事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选择你喜爱的一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可以配上动作。
朗读:请朗读组同学展示朗读才华,看哪一组的同学最能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课前已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三组,由组长分配好朗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原著片断、《草船借箭》的剧本相应片断、《草船借箭》的原文相应片断,朗读形式由小组成员决定。可齐读、分角色读、领读等。)
表演:请你自找伙伴演一演课前已准备好的三国故事。(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脑力冲浪:
写一写:让我们坐上时光穿梭机,去跟三国人物交个朋友。请以“___,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评一评:课件出示三国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张飞、关羽、赵云等)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请你评一评。
教师小结:评人物时,要客观,既要看到人物的优点,也要看到人物的缺点。比如:周瑜在《草船借箭》一文中妒忌心强,但在《赤壁之战》中,他又有很高的指挥才能,苏轼在《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还赞美了他,请大家共同欣赏《赤壁怀古》。
开心一刻:三国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诗词鉴赏(《七步诗》《赤壁怀古》),三国地图(魏蜀吴地图、荆州图)三国连环画(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3、以评比为契机,激励学习:
由全班同学一起推选出各个节目的小博士,并为他们戴上“三国文艺小博士”头饰,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课后延伸,涓涓细流入江海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灿烂辉煌的,这一节课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诗词、成语、歇后语等。这只是沧海一粟,本单元我们还要学习从其它名著节选出来的片断,更进一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请同学们课后再读一读其它名著,相信通过学习,你一写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我们将会举行《四大名著》知多少的活动,老师期待着大家再次走进我国的文化长河中,去寻找更多美丽、发光的贝壳!
【评析】
学生学完《草船借箭》后意犹未尽,对周瑜、诸葛亮、曹操等人物还不能很好地了解。我根据课后题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从《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引开去,设计并上了一堂语文综合活动课。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潜能得到发挥,互助合作精神得到发扬。本节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趣,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乐学。通过课堂活动的实施,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表演能力、评判他人的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等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受到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此次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得到协调发展。
一、设计理念,汲幽露以揉濯
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书本中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走进语文天地,汲取文化精华,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为了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为了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大语文天地,我设计了本次语文综合性活动。
二、活动目标,积水成渊蛟龙生
1、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少年版)的基础上,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三国的成语、歇后语、故事,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优美的语言营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多媒体为载体,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能力及听、说、读、写、演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挖掘源头活水
课前发给学生《三国演义》原著中与《草船借箭》有关的内容、《草船借箭》的课本剧。引导学生熟读《三国演义》(少年版),浏览原著编目,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通过上网查阅、到图书馆借阅各种相关资料,准备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歇后语、诗词、表演片断、朗读片断等。并选出朗读组组长、表演组组长,由组长与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商议并排练好朗读片断及表演片断。准备时间为两个星期。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博士头饰。
四、教学过程,任凭百舸争流
1、以《草船借箭》为引子,激发兴趣:
⑴ 播放《草船借箭》录像片断。设疑:这个片断反映的是什么故事?出自哪一部名著哪一回?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全班抢答。
⑵ 教师小结:
《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不仅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语言表达形象生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文艺中,看谁了解到最多的三国知识,我们将要评出这一次活动的小博士。现在比赛开始,看谁能当上“三国文艺小博士”。
2、以课件为载体,激活知识:
学生自由选择以上内容选答题目,教师相机点击课件,凡答对一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选择开心一刻中的内容。(答题形式多样化,可以个别答、小组答或全班抢答)学生答完每部分内容,教师要加上合理的评价,并要注意用上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始终保持参加活动的兴趣。此外,教师也要注意加上自然的过渡语。
课件中的具体内容如下:
辞海拾贝:
⑴ 成语:
①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着力赞美的一个人物,你能用哪些成语来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鞠躬尽瘁、忠心耿耿、能说会道、料事如神……)
② 你能讲出其它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吗?(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桃园结义、如鱼得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⑵ 歇后语:
① 课件出示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说出后半部分。
(周郎的计谋 诸葛亮弹琴 诸葛亮的鹅毛扇 关公照镜子 张飞穿针……)
② 出示草船借箭、刘备摔阿斗、周瑜打黄盖、曹操败走华容道、关公赴会画面,让学生根据画面猜歇后语。
③ 指名补充课件以外的歇后语。
才华展示:
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哪个故事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选择你喜爱的一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可以配上动作。
朗读:请朗读组同学展示朗读才华,看哪一组的同学最能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课前已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三组,由组长分配好朗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原著片断、《草船借箭》的剧本相应片断、《草船借箭》的原文相应片断,朗读形式由小组成员决定。可齐读、分角色读、领读等。)
表演:请你自找伙伴演一演课前已准备好的三国故事。(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脑力冲浪:
写一写:让我们坐上时光穿梭机,去跟三国人物交个朋友。请以“___,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评一评:课件出示三国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张飞、关羽、赵云等)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请你评一评。
教师小结:评人物时,要客观,既要看到人物的优点,也要看到人物的缺点。比如:周瑜在《草船借箭》一文中妒忌心强,但在《赤壁之战》中,他又有很高的指挥才能,苏轼在《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还赞美了他,请大家共同欣赏《赤壁怀古》。
开心一刻:三国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诗词鉴赏(《七步诗》《赤壁怀古》),三国地图(魏蜀吴地图、荆州图)三国连环画(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3、以评比为契机,激励学习:
由全班同学一起推选出各个节目的小博士,并为他们戴上“三国文艺小博士”头饰,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课后延伸,涓涓细流入江海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灿烂辉煌的,这一节课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诗词、成语、歇后语等。这只是沧海一粟,本单元我们还要学习从其它名著节选出来的片断,更进一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请同学们课后再读一读其它名著,相信通过学习,你一写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我们将会举行《四大名著》知多少的活动,老师期待着大家再次走进我国的文化长河中,去寻找更多美丽、发光的贝壳!
【评析】
学生学完《草船借箭》后意犹未尽,对周瑜、诸葛亮、曹操等人物还不能很好地了解。我根据课后题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从《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引开去,设计并上了一堂语文综合活动课。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潜能得到发挥,互助合作精神得到发扬。本节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趣,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乐学。通过课堂活动的实施,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表演能力、评判他人的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等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受到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此次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得到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