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3 19:55:03
类别:语文教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课教学设计:《滕王阁序》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
教材处理设计: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整体感知
1、利用网络预习
(1)同学们利用网络都搜集到了哪些关于《滕王阁序》的信息?(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为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打下基础。)
(2)《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如何?
(3)《滕》成为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原因何在?(意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在后面的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同时还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
(4)美文不可不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享受声韵辞彩之美,享受滕王阁的美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美文,感受美的熏陶)
2、提出本节课教学重点:
《滕》能成为千古绝唱,看来原因颇多,但是短短的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来分析,因此这节课就先从《滕》的景美入手,来欣赏品味滕王阁的美景。
(三)欣赏品味
1、都督阎公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芦”之句时,为什么要沉吟不语?(此问在于让学生对本文写景有个初步感知:明朗开阔)
2、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
(1)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2)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3)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可以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学生可以浏览学校服务器上《滕王阁序》文件夹中的材料,也可以在13职时代社区中的bbs上浏览关于《滕王阁序》的帖子,也可以上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自己带来的软盘中的资料和信箱邮寄过来的资料。一边浏览一边可以自由组合讨论,重组搜集到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句改写成散文发表在学校的bbs上。)(此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训练学生的筛选和重组信息的能力,同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读者与作者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点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句。(欣赏名句时可根据课堂具体事情,调节欣赏诗句的顺序)
问题设置:
(1)“落霞”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么?没有“与”“共”是否更好些,更合理?把“落霞”句与《马射赋》中的“落花”句比较。(此处问题同学可以讨论研究,改写,比较,受到学生的感染,老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幅“落霞”图。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混成之美)
(2)“渔舟”句:写的是一道什么风景?写的是眼前之景么?(展开想象,联系地理知识,得出结论,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
(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了景美之三:色彩变化之美。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色彩变化的诗句,如: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名。)
(4)这两段景物描写中还有一个特点:远近变化之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实例,分析哪里是近景,哪里是中景,哪里是远景)
由此可见,王勃写景颇具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写山水,体现一定的美学特征。
4、小结:
第二三段都写了什么景?
体现什么特点?
(运用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本文的景美特点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四)、总结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新修滕王阁记》)(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二三段。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改写成一小段散文,体会《滕王阁序》的山川美景,发贴在学校的bbs上。(这可以说是完成发展等级的一个目标)
五、板书设计:
滕
王
阁
序
王勃
景美:明朗开阔
上下浑成之美
虚实相衬之美
色彩变化之美
远近变化之美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
教材处理设计: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整体感知
1、利用网络预习
(1)同学们利用网络都搜集到了哪些关于《滕王阁序》的信息?(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为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打下基础。)
(2)《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如何?
(3)《滕》成为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原因何在?(意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在后面的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同时还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
(4)美文不可不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享受声韵辞彩之美,享受滕王阁的美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美文,感受美的熏陶)
2、提出本节课教学重点:
《滕》能成为千古绝唱,看来原因颇多,但是短短的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来分析,因此这节课就先从《滕》的景美入手,来欣赏品味滕王阁的美景。
(三)欣赏品味
1、都督阎公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芦”之句时,为什么要沉吟不语?(此问在于让学生对本文写景有个初步感知:明朗开阔)
2、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
(1)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2)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3)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可以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学生可以浏览学校服务器上《滕王阁序》文件夹中的材料,也可以在13职时代社区中的bbs上浏览关于《滕王阁序》的帖子,也可以上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自己带来的软盘中的资料和信箱邮寄过来的资料。一边浏览一边可以自由组合讨论,重组搜集到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句改写成散文发表在学校的bbs上。)(此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训练学生的筛选和重组信息的能力,同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读者与作者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点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句。(欣赏名句时可根据课堂具体事情,调节欣赏诗句的顺序)
问题设置:
(1)“落霞”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么?没有“与”“共”是否更好些,更合理?把“落霞”句与《马射赋》中的“落花”句比较。(此处问题同学可以讨论研究,改写,比较,受到学生的感染,老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幅“落霞”图。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混成之美)
(2)“渔舟”句:写的是一道什么风景?写的是眼前之景么?(展开想象,联系地理知识,得出结论,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
(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了景美之三:色彩变化之美。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色彩变化的诗句,如: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名。)
(4)这两段景物描写中还有一个特点:远近变化之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实例,分析哪里是近景,哪里是中景,哪里是远景)
由此可见,王勃写景颇具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写山水,体现一定的美学特征。
4、小结:
第二三段都写了什么景?
体现什么特点?
(运用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本文的景美特点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四)、总结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新修滕王阁记》)(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二三段。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改写成一小段散文,体会《滕王阁序》的山川美景,发贴在学校的bbs上。(这可以说是完成发展等级的一个目标)
五、板书设计:
滕
王
阁
序
王勃
景美:明朗开阔
上下浑成之美
虚实相衬之美
色彩变化之美
远近变化之美
一、 教学目标 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 教材处理设计: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 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导语 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整体感知
1、利用网络预习
(1)同学们利用网络都搜集到了哪些关于《滕王阁序》的信息?(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为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打下基础。)
(2)《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如何?
(3)《滕》成为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原因何在?(意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在后面的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同时还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
(4)美文不可不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享受声韵辞彩之美,享受滕王阁的美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美文,感受美的熏陶)
2、提出本节课教学重点:
《滕》能成为千古绝唱,看来原因颇多,但是短短的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来分析,因此这节课就先从《滕》的景美入手,来欣赏品味滕王阁的美景。
(三)欣赏品味
1、都督阎公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芦”之句时,为什么要沉吟不语?(此问在于让学生对本文写景有个初步感知:明朗开阔)
2、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
(1)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2)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3)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可以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学生可以浏览学校服务器上《滕王阁序》文件夹中的材料,也可以在13职时代社区中的bbs上浏览关于《滕王阁序》的帖子,也可以上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自己带来的软盘中的资料和信箱邮寄过来的资料。一边浏览一边可以自由组合讨论,重组搜集到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句改写成散文发表在学校的bbs上。)(此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训练学生的筛选和重组信息的能力,同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读者与作者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点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句。(欣赏名句时可根据课堂具体事情,调节欣赏诗句的顺序)
问题设置:
(1)“落霞”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么?没有“与”“共”是否更好些,更合理?把“落霞”句与《马射赋》中的“落花”句比较。(此处问题同学可以讨论研究,改写,比较,受到学生的感染,老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幅“落霞”图。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混成之美)
(2)“渔舟”句:写的是一道什么风景?写的是眼前之景么?(展开想象,联系地理知识,得出结论,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
(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了景美之三:色彩变化之美。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色彩变化的诗句,如: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名。)
(4)这两段景物描写中还有一个特点:远近变化之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实例,分析哪里是近景,哪里是中景,哪里是远景)
由此可见,王勃写景颇具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写山水,体现一定的美学特征。
4、小结:
第二三段都写了什么景? 体现什么特点? (运用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本文的景美特点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四)、总结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新修滕王阁记》)(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二三段。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改写成一小段散文,体会《滕王阁序》的山川美景,发贴在学校的bbs上。(这可以说是完成发展等级的一个目标)
五、板书设计 :
滕 王 阁 序
王勃
景美:明朗开阔 上下浑成之美
虚实相衬之美
色彩变化之美
远近变化之美
盐城市第一小学 朱晓媛
活动目标:
1、 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少年版)的基础上,熟知故事,了解主要人物的特点,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优美的语言营养。进一步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他们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人物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外阅读西游记,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加以深入探究。
2、分小组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准备一个与西游记有关的节目。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
1、课件:听拍手歌《西游记》。(儿歌:唐僧骑马咚隆咚…… )
2、同学们,这首拍手歌,大家都会吗?好,和你的同桌拍手动起来。
3、学生唱拍手歌,并相互拍手。
4、声音响亮,个个精神抖擞,真好!
上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最近,我们二年级文学社举行了“走进《西游记》”的读书活动,
请看大屏幕!
2、课件:课外读书画面。(几周内学生读书的情况剪辑以及开展的讲故事活动的镜头。)
3、这是老师在课间捕捉到的镜头,谁来说说画面中的你们在干什么?
4、是啊,同学们读书可真认真,从你们读书时专注的眼神里,老师感
受到了你们对《西游记》的喜爱。
二、介绍读物、玩具
1、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去搜集有关《西游记》的读物和玩具,谁来告
诉老师,你们都带了什么?
2、(随机走到一生前):你带来了什么?
学生搜集到的书、工艺品、孙悟空造型的毛绒玩具等并简要说说特征)
兵器玩具:(金箍棒、九齿钉钯、日牙铲等兵器介绍)
3、(对着拿金箍棒的学生)你能学着孙悟空的样子摆个造型吗?
4、还有谁也带来了玩具,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想玩一玩吗?好,现在就玩起来吧!
5、小组玩玩具。(学生兴致高涨,拿着玩具互相玩耍。)
6、这么多活泼机灵的小猴子啊!我们的阶梯教室都快成花果山了,真热闹!
7、过渡小结:听了同学们刚才的介绍,老师感觉到了《西游记》已经走近了我们的生活,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今天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谁更了解《西游记》,谁才是真正的《西游记》迷,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游知识题库。
三、知识题库。
1、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环节:有问必答!
ⅹⅹⅹ请听题:
①《西游记》是谁写的? (回答正确)
②天蓬元帅是谁? (恭喜你,答对了)
③唐僧师徒去西天的什么地方取经? (完全正确)
2、这样的问答游戏你们会玩吗?谁愿意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试试?
3、(2—3名后)这么多同学想挑战别人,现在我们来开火车提问。
4、开火车。
5、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可真高,真是问得妙答得准!下面老师想出个难点的来考考你们,有没有信心?
6、你能一下子说出四个神仙来吗?(生说出任意神仙名)
7、果然难不倒你们,谁又能一下子说出四个鬼怪名?(生说出任意鬼怪名)
8、《西游记》里是神仙多,鬼怪多,唐僧师徒经过的地方也多,你能说说他们经过了哪些地方吗?
(生说)
9、过渡小结:看来,同学们对《西游记》里的人物,地名真是了如指掌。现在让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看画面猜故事!
10、课件:西游记故事画面。
谁知道这是什么故事里的画面?
1
1、生看画面,逐一说故事名。
1
2、你们还知道哪些故事呢?
1
3、生说。
1
4、(过渡小结)是呀,《西游记》里的故事很多很多,今天,老师就带来了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后,猪八戒请孙悟空的故事片段,请看。
四、八戒智激悟空。(故事续编、表演)
1、课件:猪八戒来到花果山准备劝悟空回去的故事片段。
2、孙悟空不愿意回去,同学们,想一想猪八戒会怎么办呢?
3、生想像劝的内容,师相机扮演悟空激学生说。
4、看来,猪八戒也有聪明的时候,竟然用起了激将法!
5、让我们接着往下看,是不是和同学们所说的意思一样?(课件:八戒劝孙悟空的无声画面)
6、咦!他们在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让我们试着给刚才的动画
配配音,同座的两个同学一个做孙悟空,另一个做猪八戒,看着大屏幕练一练,也可以加上动作,开始!
7、生看屏幕练习2~3遍。
8、哪两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是谁?……)你们先打声招呼,喊一
下对方的名字?(八戒、猴哥)
9、多亲热的兄弟俩啊!已经进入角色了,准备开始,先是悟空说话……
10、2——3对表演。
1
1、评:你们俩把孙悟空和猪八戒表现得活灵活现,都可以去中央电视台做动画片的配音演员了。
五、人物分析
1、同学们,孙悟空和猪八戒你们喜欢谁呢?
2、(一生说:喜欢孙悟空),为什么喜欢他?还有谁也喜欢孙悟空?那就请你们说一说喜欢他的原因?
3、例如说到英勇善战:你能说说从哪儿看出孙悟空英勇善战?(穿插小故事),看来,你确实非常了解孙悟空!
4、小结孙悟空的人物特点。
5、那有喜欢猪八戒的吗?说说原因?
6、生说。
7、是呀,原来,猪八戒也有这么多的优点,怪不得同学们喜欢。
8、你们还喜欢谁?
9、总结过渡:是啊,《西游记》里的每一个人都很有特点,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正是因为师徒四人的团结合作,才战胜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同学们,要想真正地了解《西游记》,只有去读书,书才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今天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带来了一本书。
六、读书活动
1、(走到一生前)能告诉老师你喜欢这本书吗?为什么呢?
2、那你能找出一段精彩内容读给大家听听吗?
3、读得真好,听了你的朗读,让老师也喜欢你这本书了,下课后,请同学们互相交换看书,你会知道得更多!
4、好了,下面就让我们来读书,把你找到的精彩片断读给你的小伙伴听!
5、生自由读书。
6、有些同学读得真是摆头晃脑,有腔有调!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7、几名学生读。(相机评价)
8、总结:
同学们,就让我们从小读名著,看名篇,做一个有文学修养的人。明代的吴承恩是一个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他以丰富奇特的想象,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神奇的西游世界,这部小说已被改编成电影、电视,以及各种版本的书籍,传遍了世界,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从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到你们,它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快乐成长!
10、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动画片〈西游记〉片尾曲)
(注:此课为江苏省小学校长论坛上的观摩课)
作者邮箱: ycyxzxy@126.com
资料提供者:
教学目的:
1.通过准备、表演、评价、练写四个环节,达到课内外的沟通及学科间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运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
2.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精神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师生商量活动内容。
1.孩子们,你们知道再过几天是什么日子吗?(“六一”儿童节)
2.“六一”儿童节是我们的节日,我们举办一个联欢会好吗?
3.请你们自己准备节目,可以自由组合。都想准备哪些节目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指点)
二、课外学生自由组合准备节目。
三、庆祝“六一”联欢会。
1.表演节目:
(1)合唱《快乐的节日》(学生伴奏、伴舞)。
(2)讲故事《一个字》。
(3)讲笑话《写万字》。
(4)配乐古诗联诵。
朗读《早发白帝城》、《华山》;齐唱《春晓》、《风》;
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行》;齐唱《出塞》。
(5)配乐诗朗读《雨后》(并展示配画)。
(6)课本剧《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2.重点评价。
参加了今天的联欢会,我觉得同学们真是多才多艺呀!那我们来评一评,那些同学的节目演得好?你最喜欢哪个节目啊?(自由发言)
一会儿回到教室,我们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四、指导写话。
刚才同学们的节目表演得很精彩,大家看得也都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就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课件出示要求:*什么时间?我们在什么地方开了庆祝“六一”联欢会?
*在联欢会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节目?
*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学生写完以后,指名2—3名学生朗读自己的写话,大家点评。
五、展示交流。
将学生的写话展示在“学习园地”中,大家观看、交流。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直奔主题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马戏动画片入手,让学生把自己特想亲眼看小动物表演的心情用一句话说出来,从而引出李丹特想看马戏这一心理活动,然后抓住重点句“李丹为什么事犹豫了?”直插文章的重点。
二、理解课文,读中感悟
引导学生抓住李丹与爸爸的对话,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李丹在两件事不能兼顾时矛盾心情。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自由展开讨论:李丹到底该怎么做?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辩论、理解,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抓住李丹内心想法的句子进行朗读体会,使学生在朗读体会中受到教育,明白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讲信用,否则就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补充词语,揣摩人物内心,自主阅读,产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制造矛盾,激活发散思维,升化认识。文后的问题是: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是怎样做的?这样的问题,会使孩子们的思维受到课文的影响,大多会说自己和丹丹一样……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李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师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悟出:李丹是什么样的孩子?可老师觉得这样的选择对李丹来说多少有点遗憾,聪明的你能为她想一个既能看马戏又能为爷爷奶奶表演的办法吗?”制造矛盾,激活发散思维后,则需在引导哪些办法(推迟表演的、请假等)失信了,哪些办法(用录相机拍马戏、请爷爷奶奶看马戏表演等)守信,哪种办法是最合适的?最后回归到“我必须去”——“不能对老人、同学失信”的主题已在孩子心中播种下了讲信用的种子。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讲守信故事,使学生明白怎样做人,在辩论中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2、读诚信格言,使学生从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学知识,学做人。
3、推荐同题文章《岩石上的小蝌蚪》,读后谈感受。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升阅读能力。
[评析]
这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课文,教师扣住诚信教育,通过学文,重在明理。值得肯定的是,通过读文,教师将一个两难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争论,这种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引起感情的共鸣,学生在自由的表达中,展示自己的价值倾向,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这一争论的过程本身为学生情感态度提供了提升的平台,这是本节可最大的意义所在。最后,通过拓展练习,联系生活实际、朗读诚信格言和阅读课外读物,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为人守信道德价值。
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还很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语文素养的提升在积累中形成,在训练中形成。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激发学生兴趣的马戏表演引入,在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后,教师没有马上转入正文,而是利用学生的关注点,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当学生说了几句之后,教师进一步提出,几个人都用了非常这个词,能换个说法吗?。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环节,正体现一名语文教师的特有素养,学生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语言能力的训练。
新的教学理念提倡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得到体现。去敬老院还是看马戏,两难的选择交给学生,在这种融情与理、个人与他人、享受与责任交织在一起的矛盾中,学生需要在思考、辨析、选择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态度。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下,学生没有受外在因素影响,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来选择,提出不同意见。争论中,学生提出给人欢乐自己也快乐具有较高价值判断的结论,实在是精彩之笔。在争论不下之中,教师引导学生,站在敬老院爷爷奶奶立场上想一想。引导学生从另外角度思考问题,这本身就是思维方法的训练。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有无两全其美的办法。这一开放性的启示,使学生提出不少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最后,教师用一句“李丹是怎么想的呢?”及时将学生的视野引到课文内容。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争论,重在争论的过程,在争论中引发思考提高思辩能力。教师不必过于追求统一的答案。另外,拓展应建立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是课文内容的有机延伸。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掌握,应建立在有效反馈的基础上来判断。缺少这个过程,拓展的衔接就缺少自然之感。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3.背诵全文,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到王勃为这首诗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习课文
1.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句,做到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戢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蟾帷暂住。
2.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3.学生集体齐读全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和谐。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练习背诵2-5段。
深入理解全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句子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呼”“云尔”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一段看其对偶关系:
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对偶,这叫做“当句对”,如第一段中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三江”对“五湖”、“蛮荆”对“瓯越”)
腾蛟起凤,……紫电清霜,……(也属于“当句对”)
2.“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如:“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的对偶句很多,不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例如: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三、背诵课文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深入体味文章,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
四、课堂练习
1.对偶句与仿句练习
(1)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师根据课文的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腾王阁中,高朋满座;都督宴上,盛友如云
B.见秋水之浩淼;望长天之云彻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3)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
(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个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2.完成课后练习题。
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揭示了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介绍了关于花生的科学基础知识。课文语言生动,富有情趣,能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获取知识、乐在其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营造了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导入新课。
在树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它是谁呢?瞧,它来了。(出示小松鼠的图贴在黑板上。)
1、你认识它吗?大声和它打声招呼吧!
出示小松鼠贴于黑板。
2、谁还愿意和它说说话?
生:小松鼠,你在干什么呀?
师:我想去找花生果,你能帮助我吗?
课题出示;小松鼠找花生果
二、感知整体。
1、那就让我们一起和小松鼠去找花生果吧,走,我们出发了。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一路上,小草绿了,花儿开了,这些花朵里的词语,谁能读一读?
出示词语,各种形式读。
三、细读全文。
第一段
过渡:小朋友读得真棒!看,我们来到了哪儿,你看到了什么?
1、出示图,指名说。
2、填空。
绿油油的
黄灿灿的
3、你们刚才说的词语真精彩,把词语放到句子里,你会读得更美。
出示第1段,自读、指名读、齐读。
第二段
过渡: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真好看呀!可小松鼠不知道它们是什么?它呀去问蚯蚓。
1、出示第2段。
2、小松鼠问蚯蚓(指导读的语气)蚯蚓说。
3、小松鼠听到是花生,它怎么样呀?引读:小松鼠,它想
。
4、你能读出高兴的语气吗?指名读、齐读。(体会当时小松鼠高兴的心情。)
第三段
过渡:小松鼠知道花生很好吃,它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呢,它想把花生摘下来,留着冬天吃,于是它行动起来了,从那以后,每天做了什么呢?
1、自读第3段。
2、回答:小松鼠做了什么?
边回答边划:每天都
3、每天是什么意思呀!(体会焦急的心情。)
4、他看到花生了吗?(没有)
5、可是,引读——(师把图上的花摘下来)
第四段
过渡:等了这么久,都没看见一个花生果,这时候小松鼠会怎么样?(很难过,奇怪)
1、出示第4段。(自读,同桌读,可以加上合适的动作。)
2、你能来当当小松鼠,可以加上合适的动作,边读边表演。
(评讲时,突出“自言自语”,并理解。)
第五段
过渡:是呀,花生果到底被谁摘走了呀?(生:谁也没有摘。)那花生果到哪儿去了呢?(生:花生果全在泥土里呢!)
1、你能上来找找花生果吗?(学生上台把图上的泥土拿掉。)
2、哇,原来花生果真在在泥土里。(学生情不自禁地说了出来。)
四、延伸课堂。
1、小松鼠在我们小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花生果)
师指题目。
2、我们告别了松鼠,我想问问小朋友,还有哪些植物吃的部分也是长在泥土里的?(自由说。)
五、学习生字。
1、小朋友们说得太棒了,你们看森林里的花朵开得可艳啦,你想让它开得更艳吗?读出花朵中的生字,并且给它组个词,它们就会开得更漂亮。相机读、贴。
2、配乐描红。要注意到每一个学生握笔书写的姿势,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足安。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少年版)的基础上,熟知故事,了解主要人物的特点,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优美的语言营养。进一步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他们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人物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外阅读西游记,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加以深入探究。
2、分小组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准备一个与西游记有关的节目。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
1、课件:听拍手歌《西游记》。(儿歌:唐僧骑马咚隆咚……)
2、同学们,这首拍手歌,大家都会吗?好,和你的同桌拍手动起来。
3、学生唱拍手歌,并相互拍手。
4、声音响亮,个个精神抖擞,真好!
上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最近,我们二年级文学社举行了“走进《西游记》”的读书活动,
请看大屏幕!
2、课件:课外读书画面。(几周内学生读书的情况剪辑以及开展的讲故事活动的镜头。)
3、这是老师在课间捕捉到的镜头,谁来说说画面中的你们在干什么?
4、是啊,同学们读书可真认真,从你们读书时专注的眼神里,老师感
受到了你们对《西游记》的喜爱。
二、介绍读物、玩具
1、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去搜集有关《西游记》的读物和玩具,谁来告
诉老师,你们都带了什么?
2、(随机走到一生前):你带来了什么?
学生搜集到的书、工艺品、孙悟空造型的毛绒玩具等并简要说说特征)
兵器玩具:(金箍棒、九齿钉钯、日牙铲等兵器介绍)
3、(对着拿金箍棒的学生)你能学着孙悟空的样子摆个造型吗?
4、还有谁也带来了玩具,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想玩一玩吗?好,现在就玩起来吧!
5、小组玩玩具。(学生兴致高涨,拿着玩具互相玩耍。)
6、这么多活泼机灵的小猴子啊!我们的阶梯教室都快成花果山了,真热闹!
7、过渡小结:听了同学们刚才的介绍,老师感觉到了《西游记》已经走近了我们的生活,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今天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谁更了解《西游记》,谁才是真正的《西游记》迷,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游知识题库。
三、知识题库。
1、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环节:有问必答!
ⅹⅹⅹ请听题:
①《西游记》是谁写的?
(回答正确)
②天蓬元帅是谁?
(恭喜你,答对了)
③唐僧师徒去西天的什么地方取经?
(完全正确)
2、这样的问答游戏你们会玩吗?谁愿意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试试?
3、(2—3名后)这么多同学想挑战别人,现在我们来开火车提问。
4、开火车。
5、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可真高,真是问得妙答得准!下面老师想出个难点的来考考你们,有没有信心?
6、你能一下子说出四个神仙来吗?(生说出任意神仙名)
7、果然难不倒你们,谁又能一下子说出四个鬼怪名?(生说出任意鬼怪名)
8、《西游记》里是神仙多,鬼怪多,唐僧师徒经过的地方也多,你能说说他们经过了哪些地方吗?
(生说)
9、过渡小结:看来,同学们对《西游记》里的人物,地名真是了如指掌。现在让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看画面猜故事!
10、课件:西游记故事画面。
谁知道这是什么故事里的画面?
11、生看画面,逐一说故事名。
12、你们还知道哪些故事呢?
13、生说。
14、(过渡小结)是呀,《西游记》里的故事很多很多,今天,老师就带来了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后,猪八戒请孙悟空的故事片段,请看。
四、八戒智激悟空。(故事续编、表演)
1、课件:猪八戒来到花果山准备劝悟空回去的故事片段。
2、孙悟空不愿意回去,同学们,想一想猪八戒会怎么办呢?
3、生想像劝的内容,师相机扮演悟空激学生说。
4、看来,猪八戒也有聪明的时候,竟然用起了激将法!
5、让我们接着往下看,是不是和同学们所说的意思一样?(课件:八戒劝孙悟空的无声画面)
6、咦!他们在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让我们试着给刚才的动画
配配音,同座的两个同学一个做孙悟空,另一个做猪八戒,看着大屏幕练一练,也可以加上动作,开始!
7、生看屏幕练习2~3遍。
8、哪两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是谁?……)你们先打声招呼,喊一
下对方的名字?(八戒、猴哥)
9、多亲热的兄弟俩啊!已经进入角色了,准备开始,先是悟空说话……
10、2——3对表演。
11、评:你们俩把孙悟空和猪八戒表现得活灵活现,都可以去中央电视台做动画片的配音演员了。
五、人物分析
1、同学们,孙悟空和猪八戒你们喜欢谁呢?
2、(一生说:喜欢孙悟空),为什么喜欢他?还有谁也喜欢孙悟空?那就请你们说一说喜欢他的原因?
3、例如说到英勇善战:你能说说从哪儿看出孙悟空英勇善战?(穿插小故事),看来,你确实非常了解孙悟空!
4、小结孙悟空的人物特点。
5、那有喜欢猪八戒的吗?说说原因?
6、生说。
7、是呀,原来,猪八戒也有这么多的优点,怪不得同学们喜欢。
8、你们还喜欢谁?
9、总结过渡:是啊,《西游记》里的每一个人都很有特点,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正是因为师徒四人的团结合作,才战胜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同学们,要想真正地了解《西游记》,只有去读书,书才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今天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带来了一本书。
六、读书活动
1、(走到一生前)能告诉老师你喜欢这本书吗?为什么呢?
2、那你能找出一段精彩内容读给大家听听吗?
3、读得真好,听了你的朗读,让老师也喜欢你这本书了,下课后,请同学们互相交换看书,你会知道得更多!
4、好了,下面就让我们来读书,把你找到的精彩片断读给你的小伙伴听!
5、生自由读书。
6、有些同学读得真是摆头晃脑,有腔有调!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7、几名学生读。(相机评价)
8、总结:
同学们,就让我们从小读名著,看名篇,做一个有文学修养的人。明代的吴承恩是一个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他以丰富奇特的想象,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神奇的西游世界,这部小说已被改编成电影、电视,以及各种版本的书籍,传遍了世界,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从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到你们,它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快乐成长!
10、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动画片〈西游记〉片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