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语文教案

搜索51费宝网

语文高考命题教学设计与考核能力要求:命题趋势一等奖

语文高考命题教学设计与考核能力要求:命题趋势一等奖

时间:2023-06-19 13:37:02

类别:语文教案

语文高考命题教学设计与考核能力要求:命题趋势一等奖

1、语文高考命题教学设计与考核能力要求:命题趋势一等奖

>高考的目的是为高等学校选拔优秀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恢复全国统一考试二十多年来,语文学科命题在教育测量学、统计学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语文命题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测量体系,这就是以能力目标为命题的基本框架。试题保持了较好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以及对评分误差较为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公平竞争的原则在考试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高考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另一面是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高考就提出了有利于高等学校招收合格的新生,有利于中学教学的两个有利的原则。近年来,又将有利于中学教学改为有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而且把它作为高考命题重点研究的内容。那么,在命题过程中是如何贯彻这一精神的呢?还是让我们从高考改革的进程中来寻找答案吧。

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包括学习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目的在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提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以及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从这个目的来看,高考语文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准确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能力,阅读各类文体的能力,正确运用语言思维进行表达思想、传递情感以及发挥想像和创造的能力。在上述三项能力中,语言基础知识是最基本的素质。因为无论是阅读还是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知识。近年来的调查也显示,学生的语文素质差,主要体现为语言基础不牢固,例如错别字多、句子不通顺等等,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思维和表达。另一方面,大多数人的语言知识来自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所以,语言过关应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阅读能力是现代社会的学习活动中的一项最重要的能力,对于一个合格的高中生来说,不仅应该能够阅读文学作品,还应该能够阅读一般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读物,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中学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写作的要求与阅读大致一样,我们不可能要求成千上万的学生都来当作家,学生进入大学或走上社会后,主要是根据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来写文章,达到传递思想、情感和进行创造的目的。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包括了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等等。以上这些构成了学习语文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高考语文命题的基本目标。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举世闻名的科举考试就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科举考试曾被人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考试,它在制度、内容、形式、方法和选才的公平性上有许多优越性,包括西方学者在内的许多研究考试的学者认为,西方的现代考试萌发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但是,近一百年来,中国的考试落后了,直到1985年我们才开始进行考试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到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去学习现代考试,可见,中国的现代考试还很年轻。1985年,以在广东省进行的标准化考试试验为起点,中国的高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87年开始在全国实施标准化考试以后,高考命题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改革,如制订了命题的纲领性文件《考试说明》,明确了学科能力的考试要求,改进了题型等等。语文命题也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语文命题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了考试的知识内容体系

前面曾经提到过,在改革之前,由于考试内容的不确定性,使得考试存在着天生的内容误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反映出来,考试只能凭运气,碰上自己熟悉的题目就能得高分,反之,就会一落千丈。考试的内容不确定,对教学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不知道那些内容是重点,应该如何教,为了对付考试,只好猜题、押题。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高考猜题、押题之风盛行,应试教育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90年代初,有关部门制定了《考试说明》,规定了学科考查的知识、能力要求和基本题型,从而使高考命题有了依据。《考试说明》规定了考试的内容,限制了命题的随意性,使高考试题能够全面检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同时,颁布《考试说明》也增加了考试的透明度,使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对考试的目标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在教学中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

2.制定语文考试的能力层级

多年以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曾经几次受到社会的批评,原因就是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能力要求十分模糊。许多教师引用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划分的一般认知能力来指导教学,但布卢姆的认知能力与语文的学科能力有差距,在教学中难以掌握。对高考命题来说也有同样问题,既然提倡能力考查,语文能力如何划分?应该考哪些能力,各占多大比例?这些问题不搞清楚,命题就是盲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语文命题组在多年命题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于1997年推出了高考语文能力层级。语文能力层级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能力要素及其发展规律,它不仅为考试命题在考查能力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可见,能力层级的制定是语文考试乃至语文教育上的一项重大理论突破,它对语文考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深远的影响。

3.题型改造和误差控制

测量是讲究精确的,到商店去买布,尺子短了顾客会吃亏,尺子长了国家受损失,考试测量也是同样的道理。标准化考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大量采用选择题,将试卷中的填充题等客观题和部分能用选择题考查的主观题改造成选择题,从而使考试的误差得到合理的控制。选择题的优点是测量的精确度高,效率高,缺点是难以测量思维的过程。因此,我国高考标准化考试的改造并没有全盘照搬西方的模式,而是在试卷中保留了大量的主观题。以语文试卷为例,选择题的比例只占全卷的30%。各种题型的合理搭配,使考试达到最佳的效果,这是符合大学招生和广大考生的利益的。目前,在使用选择题时也存在一些负效应,这主要是在一些地方和学校的考试中,选择题命题水平差而造成的。命题技术不行,可以少出或不出选择题,这方面的矛盾就可以得到缓解。

4.调整考试内容

调整考试内容在制定《考试说明》之前就开始了,其中最突出一项是将现代文阅读列入到高考试卷中,并作为考查的重点内容。20世纪50年代的高考也考过现代文,但当时的试题考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而是文章学的内容,比如表现方法,段落划分等,这与人们阅读的目的相去甚远。阅读,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获取知识以及运用已有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阅读能力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也就更加重要,它是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的基础。高考1984年推出了现代文(社科文)阅读考查,1992年推出科技文阅读考查,从而全面地检验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考现代文阅读重点考查两方面的能力,一是筛选并提取信息的能力,二是分析概括和鉴赏评价能力。筛选和提取文章中的信息是阅读的一项基本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相关的信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或多或少都会对其中的信息有所感知,这里感知的多和少就体现了阅读能力的高低。例如,高考曾经考过一篇有关中微子通讯内容的文章,这里面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中微子、电磁波、光子、介子等许多的名词概念,有中微子的特性,中微子通讯所需要的装置以及发射和接收过程等许许多多的信息。读完这篇文章,能否了解中微子的特性,能否知道中微子通讯是怎样一个过程,这是阅读文章的关键所在。又如,高考曾经考过《为铜奔马正名》一文,读这篇文章,我们要了解铜奔马是何物,曾经有过哪些命名,为什么取名为“铜奔马”,为何要为其正名等一些主要的信息,这样我们就能较好地把握这篇文章了。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筛选和提取文章中的信息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它是人们学习新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

分析概括和鉴赏评价是高考考查能力的一个传统项目,但现在的考查与传统意义上的考查已经有所区别。传统的考查侧重于思想内容、中心思想以及文章的结构等方面内容的分析概括和鉴赏评价,现在的考查则把重点放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对作者观点的把握、对文章艺术特点和思想内容进行鉴赏和评价。换句话说,传统的阅读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现在的阅读则是要求从局部到整体,这更加符合阅读学的原理。高考《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设了五个能力层级,其中在对分析综合能力解释时是这样说的:“分析综合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也就是说,要分析文章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识记在这里指的是对字词的识别和记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要理解文章中重要的词语,理解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从而达到分析综合的目的。例如,高考在《报秋》一文中就考查了对“便”、“领取”这样一类词语的理解和分析;在《门》这篇散文中就考查了“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等句子的理解。其实,这些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都有深刻的含义,我们理解了这些词语和句子,就能更好地分析作品的思想和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文阅读在中学教学中一直是薄弱环节。高考考查现代文阅读对中学教学加强阅读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十多年来,阅读教学已经逐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5.挑战传统的语文观念

1999年高考作文命题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内容,是对传统语文观念的一场挑战。首先,“记忆移植”带有科技的色彩,这就为中学生作文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给学生开拓了一个宽阔的想像空间。通常,课堂作文是以身边的人和事为写作对象,虽然也能反映一些社会问题,但从总体上看涉及的面很窄,这也就是有人批评中学生知识面窄,想像力差的原因。“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个题目,从表面上看带有很浓的科技色彩,但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文的结合。既可以写科学幻想,也可以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意愿。记忆移植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年轻的课题,它是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将一个动物的记忆分子移植到另一个动物的记忆细胞中,从而使后一个动物具有了前一个动物记忆信息的过程。这一尖端的科学技术当然不要求考生去了解,所以作文题是以“假如……”为内容,使考生在作文时可以不受科技知识的影响,而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驰骋。从考后的统计来看,写科幻小说的并不多,大部分考生还是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北京有一位考生在作文里写到,如果记忆可以移植,我希望移植母亲的记忆,这样就能了解母亲在抚育我成长的过程中是如何给我以关怀和爱护的,由此加深对母亲的理解,并以爱来回报。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吗?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知识创新,科学竞争关键是人才。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创新,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而这一点正是我们所缺乏的。语文教育和考试能不能给予适当的推动呢?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据报载,高考结束后,社会上掀起了科普热,新华书店里的科普书几天之内销售一空,这不就是一个好的现象吗?不就是一次推动吗?当然,高考作文不会只停留在科技上,它会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十多年改革,高考语文命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建设为高等学校招收优秀的人才提供了精确的尺度,同时也积极促进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但是,高考改革不能取代教育改革,在如何培养学生素质的问题上,高考只是推动和促进作用,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教学自身的改革。高考积极配合教学改革,为教学改革提供宽松的环境,这是高考在有助于中学进行素质教育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2、语文高考命题教学设计与考核能力要求:命题趋势

>高考的目的是为高等学校选拔优秀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恢复全国统一考试二十多年来,语文学科命题在教育测量学、统计学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语文命题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测量体系,这就是以能力目标为命题的基本框架。试题保持了较好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以及对评分误差较为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公平竞争的原则在考试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高考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另一面是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高考就提出了有利于高等学校招收合格的新生,有利于中学教学的两个有利的原则。近年来,又将有利于中学教学改为有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而且把它作为高考命题重点研究的内容。那么,在命题过程中是如何贯彻这一精神的呢?还是让我们从高考改革的进程中来寻找答案吧。

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包括学习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目的在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提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以及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从这个目的来看,高考语文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准确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能力,阅读各类文体的能力,正确运用语言思维进行表达思想、传递情感以及发挥想像和创造的能力。在上述三项能力中,语言基础知识是最基本的素质。因为无论是阅读还是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知识。近年来的调查也显示,学生的语文素质差,主要体现为语言基础不牢固,例如错别字多、句子不通顺等等,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思维和表达。另一方面,大多数人的语言知识来自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所以,语言过关应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阅读能力是现代社会的学习活动中的一项最重要的能力,对于一个合格的高中生来说,不仅应该能够阅读文学作品,还应该能够阅读一般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读物,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中学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写作的要求与阅读大致一样,我们不可能要求成千上万的学生都来当作家,学生进入大学或走上社会后,主要是根据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来写文章,达到传递思想、情感和进行创造的目的。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包括了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等等。以上这些构成了学习语文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高考语文命题的基本目标。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举世闻名的科举考试就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科举考试曾被人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考试,它在制度、内容、形式、方法和选才的公平性上有许多优越性,包括西方学者在内的许多研究考试的学者认为,西方的现代考试萌发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但是,近一百年来,中国的考试落后了,直到1985年我们才开始进行考试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到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去学习现代考试,可见,中国的现代考试还很年轻。1985年,以在广东省进行的标准化考试试验为起点,中国的高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87年开始在全国实施标准化考试以后,高考命题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改革,如制订了命题的纲领性文件《考试说明》,明确了学科能力的考试要求,改进了题型等等。语文命题也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语文命题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了考试的知识内容体系

前面曾经提到过,在改革之前,由于考试内容的不确定性,使得考试存在着天生的内容误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反映出来,考试只能凭运气,碰上自己熟悉的题目就能得高分,反之,就会一落千丈。考试的内容不确定,对教学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不知道那些内容是重点,应该如何教,为了对付考试,只好猜题、押题。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高考猜题、押题之风盛行,应试教育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90年代初,有关部门制定了《考试说明》,规定了学科考查的知识、能力要求和基本题型,从而使高考命题有了依据。《考试说明》规定了考试的内容,限制了命题的随意性,使高考试题能够全面检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同时,颁布《考试说明》也增加了考试的透明度,使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对考试的目标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在教学中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

2.制定语文考试的能力层级

多年以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曾经几次受到社会的批评,原因就是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能力要求十分模糊。许多教师引用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划分的一般认知能力来指导教学,但布卢姆的认知能力与语文的学科能力有差距,在教学中难以掌握。对高考命题来说也有同样问题,既然提倡能力考查,语文能力如何划分?应该考哪些能力,各占多大比例?这些问题不搞清楚,命题就是盲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语文命题组在多年命题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于1997年推出了高考语文能力层级。语文能力层级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能力要素及其发展规律,它不仅为考试命题在考查能力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可见,能力层级的制定是语文考试乃至语文教育上的一项重大理论突破,它对语文考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深远的影响。

3.题型改造和误差控制

测量是讲究精确的,到商店去买布,尺子短了顾客会吃亏,尺子长了国家受损失,考试测量也是同样的道理。标准化考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大量采用选择题,将试卷中的填充题等客观题和部分能用选择题考查的主观题改造成选择题,从而使考试的误差得到合理的控制。选择题的优点是测量的精确度高,效率高,缺点是难以测量思维的过程。因此,我国高考标准化考试的改造并没有全盘照搬西方的模式,而是在试卷中保留了大量的主观题。以语文试卷为例,选择题的比例只占全卷的30%。各种题型的合理搭配,使考试达到最佳的效果,这是符合大学招生和广大考生的利益的。目前,在使用选择题时也存在一些负效应,这主要是在一些地方和学校的考试中,选择题命题水平差而造成的。命题技术不行,可以少出或不出选择题,这方面的矛盾就可以得到缓解。

4.调整考试内容

调整考试内容在制定《考试说明》之前就开始了,其中最突出一项是将现代文阅读列入到高考试卷中,并作为考查的重点内容。20世纪50年代的高考也考过现代文,但当时的试题考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而是文章学的内容,比如表现方法,段落划分等,这与人们阅读的目的相去甚远。阅读,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获取知识以及运用已有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阅读能力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也就更加重要,它是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的基础。高考1984年推出了现代文(社科文)阅读考查,1992年推出科技文阅读考查,从而全面地检验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考现代文阅读重点考查两方面的能力,一是筛选并提取信息的能力,二是分析概括和鉴赏评价能力。筛选和提取文章中的信息是阅读的一项基本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相关的信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或多或少都会对其中的信息有所感知,这里感知的多和少就体现了阅读能力的高低。例如,高考曾经考过一篇有关中微子通讯内容的文章,这里面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中微子、电磁波、光子、介子等许多的名词概念,有中微子的特性,中微子通讯所需要的装置以及发射和接收过程等许许多多的信息。读完这篇文章,能否了解中微子的特性,能否知道中微子通讯是怎样一个过程,这是阅读文章的关键所在。又如,高考曾经考过《为铜奔马正名》一文,读这篇文章,我们要了解铜奔马是何物,曾经有过哪些命名,为什么取名为“铜奔马”,为何要为其正名等一些主要的信息,这样我们就能较好地把握这篇文章了。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筛选和提取文章中的信息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它是人们学习新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

分析概括和鉴赏评价是高考考查能力的一个传统项目,但现在的考查与传统意义上的考查已经有所区别。传统的考查侧重于思想内容、中心思想以及文章的结构等方面内容的分析概括和鉴赏评价,现在的考查则把重点放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对作者观点的把握、对文章艺术特点和思想内容进行鉴赏和评价。换句话说,传统的阅读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现在的阅读则是要求从局部到整体,这更加符合阅读学的原理。高考《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设了五个能力层级,其中在对分析综合能力解释时是这样说的:“分析综合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也就是说,要分析文章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识记在这里指的是对字词的识别和记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要理解文章中重要的词语,理解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从而达到分析综合的目的。例如,高考在《报秋》一文中就考查了对“便”、“领取”这样一类词语的理解和分析;在《门》这篇散文中就考查了“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等句子的理解。其实,这些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都有深刻的含义,我们理解了这些词语和句子,就能更好地分析作品的思想和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文阅读在中学教学中一直是薄弱环节。高考考查现代文阅读对中学教学加强阅读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十多年来,阅读教学已经逐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5.挑战传统的语文观念

1999年高考作文命题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内容,是对传统语文观念的一场挑战。首先,“记忆移植”带有科技的色彩,这就为中学生作文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给学生开拓了一个宽阔的想像空间。通常,课堂作文是以身边的人和事为写作对象,虽然也能反映一些社会问题,但从总体上看涉及的面很窄,这也就是有人批评中学生知识面窄,想像力差的原因。“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个题目,从表面上看带有很浓的科技色彩,但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文的结合。既可以写科学幻想,也可以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意愿。记忆移植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年轻的课题,它是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将一个动物的记忆分子移植到另一个动物的记忆细胞中,从而使后一个动物具有了前一个动物记忆信息的过程。这一尖端的科学技术当然不要求考生去了解,所以作文题是以“假如……”为内容,使考生在作文时可以不受科技知识的影响,而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驰骋。从考后的统计来看,写科幻小说的并不多,大部分考生还是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北京有一位考生在作文里写到,如果记忆可以移植,我希望移植母亲的记忆,这样就能了解母亲在抚育我成长的过程中是如何给我以关怀和爱护的,由此加深对母亲的理解,并以爱来回报。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吗?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知识创新,科学竞争关键是人才。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创新,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而这一点正是我们所缺乏的。语文教育和考试能不能给予适当的推动呢?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据报载,高考结束后,社会上掀起了科普热,新华书店里的科普书几天之内销售一空,这不就是一个好的现象吗?不就是一次推动吗?当然,高考作文不会只停留在科技上,它会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十多年改革,高考语文命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建设为高等学校招收优秀的人才提供了精确的尺度,同时也积极促进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但是,高考改革不能取代教育改革,在如何培养学生素质的问题上,高考只是推动和促进作用,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教学自身的改革。高考积极配合教学改革,为教学改革提供宽松的环境,这是高考在有助于中学进行素质教育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3、语文高考命题教学设计与考核能力要求:命题原则

高考语文试题严格遵循了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重点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难度控制在0.650左右。

试题的取材要求体现时代特色;文言文选材要求体现“浅易”的特色;现代文阅读包括两篇材料,一篇为一般科技类或社种科类文章,一篇为文学作品,重点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作文命题以开放性试题为主,即题目涉及的面要有一定的宽度,写作的文体不做限制。

语文试卷的内容覆盖中学教科书所涉及的语文知识和对基本能力的要求,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稳定和积极的促进作用。全国高考试卷将继续覆盖拼音、字形、词语、句子、文学常识等语文基础知识。考查基础知识是保证语文教学不偏离方向的一项基本策略。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新世纪高考语文试卷的主要特点。在能力测试方面,主要考查了语言应用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力测试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同时也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明确注重能力培养的目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

作文是检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99年起,高考作文考查有了重大改革,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放性,即题目只给一段材料,考生可以根据材料的内容自定题目,自选文体来写作文;二是针对性,材料针对当前教育在教学和社会方面的现实问题,使考生在作文中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以及关注人生、社会等方面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三是评分改革,作文评分改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评分法,考生作文各方面平常只能在基础等级中评分,在思想、构思、语言等方面突出的则要给发展等级分,这样做就鼓励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作文命题实施改革三年来,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以往教学中鼓励四平八稳的做法,在考试中的“八股”式应试法,在现行的高考中都已经行不通了;重视基础,活跃思维,关注社会是当前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

4、语文高考命题教学设计与考核能力要求:试题教学设计

语文学科试卷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古文翻译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写作题六种题型。

单项选择题即四选一的题型。例如: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差ch ā 差错 误差 差强人意 差可告慰

B.解ji ě 解决 押解 浑身解数 不求甚解

C.塞sè 堵塞 边塞 闭目塞听 敷衍塞责

D.提tí 提炼 提防 提纲挈领 耳提面命

答:A

这类题目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择两个或三个答案本题都不得分。单项选择题通常都在试卷的第一部分,即第一卷。

多项选择题即在多个选项中有两个以上的答案,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第22题(文见现代文例3.8)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人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答:A、E

这类题目有多个选项(通常都在四个以上),其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选项,考生在答题时要根据材料的内容作出判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项选择题通常都在试卷的第二部分,即第二卷。

古文翻译题是近年来新增设的题型。以往考查古文翻译通常采用单项选择题,让考生通过选择判断答题。从2002年开始,古文翻译题改为让考生自己动笔翻译,这样做能够更加准确地考查考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当然,难度也随之增加了。例如:2002年试卷第16题(答案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填空题是一种古老的题型,在各类考试的试卷中常常见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名句默写题就是填空题的一种类型。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8题(答案略):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

①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

(白居易《琵琶行》)

②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荀子《劝学》)

简答题在通常出现在现代文阅读题中,它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在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题第29题(文见现代文例5.1)(答案略):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①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

②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

作文题是一种综合考查考生语文能力的题型。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思维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写作能力的档次最高、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在语文高考中,甚至在整个高考中,就单题而论,写作题也是占分最多、用时最长、主观性最强、影响面最大的试题。

高考写作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这是高考写作一贯的要求。高考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一般只要求会写上述几种文体,不搞文学创作;但是,如果高考试题中说明“文体自选”,考生不违反题意,选择写散文、小说、故事和寓言等等文学体裁,也是符合要求的。高考写作的主要目标是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

在高考试卷中,单项选择题占全卷的30%,其他题型占70%。

5、语文高考命题教学设计与考核能力要求: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考查的能力可分为五个方面,它们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这五种能力正好由低到高形成了一级级台阶,其中,最高一级的应用和鉴赏是并列的,因此,我们也称之为五个能力层级。为什么要分五个能力层级呢?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首先,将语文的能力划分为五个能力层级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创举。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对语文能力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如听说读写,如了解、掌握,等等。“听说读写”是一个大的范畴,什么是听的能力?什么是说的能力?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对于使用者来说都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在教学上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而了解、掌握这一类要求也是模糊概念,到什么程度才算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同样也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高考中能力考查的合理性问题,命题者首先在考试说明中提出了能力层级的概念。能力层级是将学习和考试中所涉及的学科能力因素进行分解,得出在各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合而成的。也就是说,一个科目中的学习能力因素是分散的、多方面的,有些能力还互有交叉,这就不便于学习者掌握。高考语文能力的划分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五个能力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依次排开,既反映了学科能力的主体,同时又清晰明了,便学习者易于掌握。

其次,语文的能力层级明确了各级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五个能力中,识记是最基本的层级,它的主体内容是语文学习中的那些需要记忆的知识,如字的读音、字形、文学常识以及名句名篇等内容,这些知识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语文功底,是应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理解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指的是在阅读时能领会文章的内容或文句的含义,并能作出解释。分析综合则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它是指在阅读中能够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文章的内容。表达应用指的是语言应用方面的能力,包括对句子和整篇文章的驾御能力,它是在前三种能力基础上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它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以上各能力层级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已明确,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一级的能力包含了对低级能力的要求,也就是说,高级别的能力不是架空的,它是从低级能力发展而来的。举个例子说,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需要识字、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文化知识背景、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来表达我们对作品的艺术价值、思想内容的认识和情感。

有人会问,既然高层次的能力包含了低层次的能力,我们在考试中只考高层次的能力不就可以了吗?其实不然。这涉及考试的层次区分和学习过程两方面的原因。考试的目的在于检验和区分,只考高层次的能力很难反映出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我们应该承认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不作层次的区分,这个差异是很难体现出来的;从学习的过程来看也是这样,学习知识,掌握能力都是从低层次开始的,就像盖楼房一样,不可能先从高层盖起,而是要给出不同的层次便于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

语文能力层级的划分,为我们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其含义,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学习那些有益的知识,有意识地加强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益。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加在标题后的括号内)如下:

1.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在考查目标上没有变化,要求仍然是着眼于语言的运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考名词术语。具体要求如下: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从近些年的试题看,这一项内容的考查重点不在声调上,范围也以常用字为主。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差chā 差错 误差 差强人意 差可告慰

B.解ji ě 解决 押解 浑身解数 不求甚解

C.塞sè 堵塞 边塞 闭目塞听 敷衍塞责

D.提tí 提炼 提防 提纲挈领 耳提面命

答:A

2)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现代汉字”指现代汉语用字。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等,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功。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戳穿 力挽狂澜 嗳昧 食不果腹

B.震撼 融汇贯通 喧嚣 响彻云霄

C.深奥 死不瞑目 气慨 雍容华贵

D.凋蔽 哗众取宠 辍学 愤世嫉俗

答:A

(2)表达应用(D)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高考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一般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例如1994年高考语文试卷第6题: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B.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C.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答:C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等。其中不仅有词语(包括成语)使用是否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更好的问题。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4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甲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答:B

虚词的使用也属于考查范围。例如1996年高考语文试卷第3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 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 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 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A.况且 何况 而且 B.况且 而且 况且

C.何况 而且 何况 D.何况 况且 而且

答:D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项内容的考查,可以用客观性试题,也可以用主观性试题。辨析病句的考查一般使用客观性试题,修改病句的考查一般使用主观性试题。

辨析病句的考查,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6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

B.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C.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

D.这些软件如果单买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才340元,价钱便宜了近2/3。

答:D

修改病句的考查。例如1994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答案略):

根据下面说明,完成后面两题。

“育人财会职业高中”为及早安排本校毕业生的工作,在报上登了一则启事,标题是“育人财会职业高中预聘毕业生”。该标题意思表达得不准确。请分别按下面两项要求对该标题进行修改。(修改后要符合刊登启事的本意,学校全称不得改动)

①保留“预聘”一词,不超过15字。

②不用“预聘”一词,不超过13字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主要题型有将若干词语合理地扩展成一句话或将一句话扩展成几句话。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7题(答案略):

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情景一:毕业典礼上 同学们 歌声

情景二:考试前夕 我 歌声

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6题:

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 , 。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 。

“压缩语段”考查的是将一段话进行正确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

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7题(答案略):

下面是发掘杭州雷峰塔地宫的一段报道。请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出现具体时间,不超过35个字。

上午9时整,考古队进入现场开始发掘。打开地宫并不容易,直到9时45分,考古人员才将压在地宫洞口的750公斤重的巨石移开,露出93厘米宽、13厘米厚的大理石益板。盖板上没有任何文字,但考古人员在紫红色的泥土中发现了10枚唐开元通宝铜钱。10时5分盖板基本清理完毕。10时30分盖板绘图完毕。11时整盖板还没有打开,发掘现场发现越来越多的钱币。11时11分,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考古人员开始用撬杠撬开盖板。11时18分,考古人员翻开大理石盖板,地宫口终于打开了!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选用、仿用、变换”都是指操作,是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6题(答案略):

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

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美]爱迪生)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俄]契诃夫)

① 。

② 。

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5题(答案略):

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6)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语言表达“简明”指能够删掉多余的语句,消除歧义。

语言表达“连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

语言表达“得体”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5题(答案略):

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记得在一次 期末 考试 中 在 考完 了 语文 后,我 感觉 相当 不错,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兴奋了很长时间。

必须保留的词语是

又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4题(答案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句,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修改为

再如199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0题(答案略):

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把下面一段文字改作广播稿时,有四处非改动不可,请写出这四处的序号。

自从我省西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以来,本市各界对震灾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活动,捐款累计已逾100万元之巨。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到了灾区。

7)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常见修辞方法规定了八种。这八种修辞方法中,“借代”虽然没有列在教学大纲里,但考虑到应用较多,学生又熟悉,需要考查,本书也列在这里。

考查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实践,而不是单纯考查概念。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例如199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9题:

下列各句中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答:B

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用。

 

6、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情境交融活教课文:《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揭示了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介绍了关于花生的科学基础知识。课文语言生动,富有情趣,能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获取知识、乐在其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营造了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导入新课。

在树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它是谁呢?瞧,它来了。(出示小松鼠的图贴在黑板上。)

1、你认识它吗?大声和它打声招呼吧!

出示小松鼠贴于黑板。

2、谁还愿意和它说说话?

生:小松鼠,你在干什么呀?

师:我想去找花生果,你能帮助我吗?

课题出示;小松鼠找花生果

二、感知整体。

1、那就让我们一起和小松鼠去找花生果吧,走,我们出发了。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一路上,小草绿了,花儿开了,这些花朵里的词语,谁能读一读?

出示词语,各种形式读。

三、细读全文。

第一段

过渡:小朋友读得真棒!看,我们来到了哪儿,你看到了什么?

1、出示图,指名说。

2、填空。

绿油油的

黄灿灿的

3、你们刚才说的词语真精彩,把词语放到句子里,你会读得更美。

出示第1段,自读、指名读、齐读。

第二段

过渡: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真好看呀!可小松鼠不知道它们是什么?它呀去问蚯蚓。

1、出示第2段。

2、小松鼠问蚯蚓(指导读的语气)蚯蚓说。

3、小松鼠听到是花生,它怎么样呀?引读:小松鼠,它想

4、你能读出高兴的语气吗?指名读、齐读。(体会当时小松鼠高兴的心情。)

第三段

过渡:小松鼠知道花生很好吃,它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呢,它想把花生摘下来,留着冬天吃,于是它行动起来了,从那以后,每天做了什么呢?

1、自读第3段。

2、回答:小松鼠做了什么?

边回答边划:每天都

3、每天是什么意思呀!(体会焦急的心情。)

4、他看到花生了吗?(没有)

5、可是,引读——(师把图上的花摘下来)

第四段

过渡:等了这么久,都没看见一个花生果,这时候小松鼠会怎么样?(很难过,奇怪)

1、出示第4段。(自读,同桌读,可以加上合适的动作。)

2、你能来当当小松鼠,可以加上合适的动作,边读边表演。

(评讲时,突出“自言自语”,并理解。)

第五段

过渡:是呀,花生果到底被谁摘走了呀?(生:谁也没有摘。)那花生果到哪儿去了呢?(生:花生果全在泥土里呢!)

1、你能上来找找花生果吗?(学生上台把图上的泥土拿掉。)

2、哇,原来花生果真在在泥土里。(学生情不自禁地说了出来。)

四、延伸课堂。

1、小松鼠在我们小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花生果)

师指题目。

2、我们告别了松鼠,我想问问小朋友,还有哪些植物吃的部分也是长在泥土里的?(自由说。)

五、学习生字。

1、小朋友们说得太棒了,你们看森林里的花朵开得可艳啦,你想让它开得更艳吗?读出花朵中的生字,并且给它组个词,它们就会开得更漂亮。相机读、贴。

2、配乐描红。要注意到每一个学生握笔书写的姿势,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足安。

7、三年级教案:二年级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 纸奶奶的生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一)

11.《纸奶奶的生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纸张的发展变化;

2.使学生明白各种纸张的功能特点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训练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有更多的创造,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白课文中各种纸张的功能特点。

2、大胆想象,自己设计一种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自学自悟,理解课文: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号,什么意思?你想怎样学呢?

3、那么这篇课文的阅读提示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打开书,一人读,其他同学找到四个问题。

4、初读课文,解决第一个问题。

5、再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学习,解决第二个问题。

6、学生汇报。

注:侧重点不同。

齐读课题。

阅读课文。我想按照阅读提示去学……

1、给纸奶奶过生日的有哪几个儿孙?

2、他们有什么本领?

3、纸有哪些发展变化?

4、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纸?

学生自学。

学生喜欢说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8、三年级教案:二年级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 参观人民大会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10、参观人民大会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登山、灿烂、宽敞、贵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谁参观过人民大会堂?它座落在什么地方?介绍有关大会堂的资料。见“扩展资料”。

2.老师范读课文,听后简单谈谈你的感受。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用填表法完成自学)。

生字

读音

音序

部首

剩几画

组词

jiē

J

4

台阶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读音。

“登、厅、党”是后鼻韵母;

“灿、烂、宾”是前鼻韵母;

“敞、饰”是翘舌音。

2.分析字形结构,注意书写规范。

“登”上下结构,左上角是“ ”,不要写成“ ”;右上角是“ ”,不要写成“ ”。

“厅”半包围结构,外围是个“厂”,不要把第一笔写成撇。

“席”半包围结构,里下方是“巾”,不要写成“又”。

“敞”左右结构,左边是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变形的“ ”字,不要写成“ ” 。

“内”独体字,注意里边是“丶”,不要写成捺。

3.难以确定的部首。

“登”应查“豆”部。

“内”应查“|”部。

“党”应查“小”部。

4.区别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5.区别形近字,可采用组词方式,作巩固练习。

席( ) 党( ) 敞( ) 内( )

度( ) 赏( ) 敝( ) 肉( )

芒( ) 座( ) 描( ) 具( )

茫( ) 坐( ) 瞄( ) 且( )

四、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

国徽:代表国家的标志。我国的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红底;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宽敞:宽阔、宽大。

繁星:许许多多的星星。本文比喻电灯很多。

摆设:把物品(多指艺术品)按审美观点安放。

晶光闪耀:十分明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耀眼。本文指中央大厅大理石的地板十分明亮。

眼花缭乱:看到的东西又多又好看,眼睛都看花了。

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五、自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按参观的顺序写”这种写作方法。

2.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

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各具什么特色以及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参观顺序把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本文是一篇参观记;题目交代了干什么,也就是本文以内容命题的。)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读了这篇文章,人民大会堂给你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板书:雄伟壮丽

9、三年级教案:二年级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 纸奶奶的生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二)

11. 纸奶奶的生日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3.能初步把握本课所介绍的各种纸的性质和用途,体会到科学技术在发展,人类社会在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纸奶奶的生日》。读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讲了哪几种奇妙的纸?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用?为什么纸奶奶感慨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三、全班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纸的种类、特点、作用,相机完成课前老师发的表格。

2.学生交流时相机理解:恭恭敬敬、慢条斯理等词语。

教师简介“薄铝箔”等词语。

板书:

名称

特点

作用

避水纸

不怕水

做雨衣、做泳衣

耐热纸

不怕火

炼钢、生物实验都能用上

食用纸

可以吃

做成报纸、书刊,读完后能吃

防锈纸

防锈

包装金属元件、保护其不生锈

速溶纸

快速溶解

包装水泥、制成手帕、餐巾

容器纸

耐高温

制成容器、可以用来做饭、烧水

3.小组合作学习。

选取你最喜欢的一种纸,有感情地把相关内容朗读给小组中其他的同学听,大家互相评议。

4.以“推销员”的身份向全班同学介绍一种纸,其他同学作评价。

5.教师小结过渡:

纸奶奶听着儿女们的介绍,心里又高兴又激动,她感慨地说了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

6.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

①出示幻灯片:齐读。

②理解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原指蓝色从寥蓝提炼而成,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后来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这里指纸发展太快了,一代更比一代强。表达了纸奶奶高兴激动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大胆想像

今天,老师请你们当发明家,想一想,你要发明什么纸,它有哪些特点?又有什么作用呢?也可以发明新型房子、桥梁、道路、学习用具等,可以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五、总结

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呢?

1.了解了课文介绍的6种新型纸的特点和用途。

2.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和发明创作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想象发明的物品介绍给家长或小伙伴。

2.预习第12课。

七、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