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20:08:03
类别:语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第二、三课一等奖
课文:2瀑布
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设计上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情境,尽可能地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自然世界中,让学生对瀑布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诗歌教学应以读为本,在朗朗的诵读声中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乃至熟读成诵,从而获得语感,内化为特有的语言心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背诵课文。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4.会认“叠、喻、屏”3个字,会写“瀑、叠、涌、摊、喻、衬、屏”等7个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
2.从诗歌美美的语言中,感受瀑布的雄伟与壮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不同声音和看到瀑布的不同景象,把看到和听到的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一)同学们,还记得唐代诗人李白写过的《望庐山瀑布》吗?我们一起来背背。从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写的也是瀑布,作者是现代诗人叶圣陶。
(二)让我们一起动手来写课题。注意写“瀑”字,它的右下部分不是水,而是像一朵溅的水花。
板书课题:瀑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过渡:叶圣陶笔下的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边听边感受。教师配乐诵读诗歌。(展示课件第三屏)
(二)多么美的小诗啊!同学们想读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展示课件第四屏)
(三)检查读书情况。
1.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展示课件第五屏)
2.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指定同学分小节读书,评价。
3.交流: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板书:声音样子远近
三、小结
诗歌《瀑布》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让我们带上对瀑布的喜爱之情,再次美读诗歌。
四、作业布置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一)听写学过的生词。
(二)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先让学生背《望庐山瀑布》,再放《瀑布》配乐朗诵,由旧知迁移到新课《瀑布》,使学生脑子里呈现诗中描绘的画面概貌,以便进入情境,拉近与大自然、与瀑布的距离,愉快地开始与文本对话。通过初读,检查和交流,扫除生字词方面的“拦路虎”,并对课文整体感知,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板书:声音和样子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首诗歌。
二、品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美
(一)学习第一小节。
1.诗人未见瀑布,先闻其声。瀑布的声音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小节。
2.交流,引导学生从瀑布的声音体会瀑布的气势雄伟。
(1)“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什么是“叠叠的浪”?(叠叠就是一层又一层,前浪未平,后浪又紧跟着涌上来,后浪推前浪。)“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展示课件第六屏)
(2)“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展示课件第七屏)
(3)从瀑布的声音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完成练习题(展示课件第八屏)瀑布的声音像(叠叠的浪),又像(阵阵的风)。这样的声音说明了瀑布(气势雄伟)。
3.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读出瀑布气势雄伟。(展示课件第九屏)(二)学习第二、三小节。
1.过渡:还没看见瀑布就听见如此响亮的瀑布声,接下来会看到的瀑布是怎样的?
2.自由读诗歌第二、三小节,找出写瀑布样子的词句。
3.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瀑布的色彩美与形态美。
(1)“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在这个句子中“衬”字是什么意思?(映衬衬托)同学们能用上“衬”字来说句子吗?(学生造句有困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句如:绿叶衬着鲜花,使鲜花更美了。同学们洁白的校服衬着胸前的红领巾,使红领巾显得更鲜了)。在这句诗中,就是说瀑布在高高的青山衬托下,会显得怎样呢?(更白了,更加壮丽)(展示课件第十屏)
通过播放浪涛声、松涛声让学生用耳朵去感受瀑布的声音。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瀑布的磅礴气势;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理解“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个句子的关键在于对“衬”字意义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运用中理解词义,做到学用结
让学生说说对此课件内容的感受。
(2)“一座珍珠的屏”、“如烟,如雾,如尘”为什么说瀑布像“一座珍珠的屏”呢?在什么时候,瀑布如烟,如雾,如尘呢?(展示课件第十一屏)让学生说说对此课件内容的感受。
(3)为什么作者写到的瀑布的样子,两个小节会不一样呢?(因为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瀑布的样子不同)
(4)(展示课件第十二屏)
小结练习。远望瀑布,瀑布好像(一道白银)。写出了瀑布的(色彩)美。走到近处,仰望瀑布又像(珍珠做的屏风)。一阵风吹过,水珠像(烟一样)轻飘,像(雾一样)白茫茫,像(尘一样)纷纷扬扬。写出了瀑布的(形态)美。
4.指导读诗歌第二、三小节,读出瀑布的色彩美与形态美。(课件出示第二、三小节内容)
5.欣赏到这么美的瀑布,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同学们是否也在读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
6.把自己当作诗人,看到了瀑布,来到了瀑布的脚下,有感情朗读诗歌第二、三小节。(展示课件第十三屏)
三、拓展延伸看到这么雄伟、这么壮观的瀑布,你们最想说什么?
四、激情朗读,总结全文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观赏了雄伟壮丽的瀑布,让我们上对瀑布的喜爱与赞美,齐读诗歌吧!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巧用比喻是本课语言特色,比喻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学这一部分,设计填空题,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认识这种表达方法。在这样的认知感知过程,丰盈语言表达心智。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这是学生再次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这种体验是学生通过认真读书自己得来的,是孩子们真情实感的流露。
在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积累起诗一般的语言,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反思:
课文:3古诗二首
设计思路:
1.引导学生重走诗歌作者从构思到成型的创作思路,在探究思路的过程中了解
诗人的特定心意,感受诗句意境,从而在“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上,“过程
与方法”上有所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熏陶。
2.再现诗句所创设的景物场景、事物场景、虚拟场景、心灵场景过程中,理解
诗句意思,进入诗句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脉搏,在此基础上探求语言特有
的表达方式,文化的博大精深、价值的核心体系。
3.探索一条古诗教学的全新思路,追求“以诗化人、以诗寓趣、以诗育人、以
诗增智”的理想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借助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景。
3.背诵古诗,对古诗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4.学习诗配画,培养积累美文佳句的习惯。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再现诗句描写的画面,进入意境,共鸣情感,借助想象进行诗配画。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表现春天情调和表现凄凉情调的乐曲磁带;
3.搜集赞美春天的词语、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老师也喜欢春天,能向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
2.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正因为春天的美丽,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不绝口,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听说你们能背许多描写春天的古诗,是真的吗?敢不敢让老师来考考你们?老师出示图画,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说出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一)观察图画。
1.(展示课件第三屏)你们觉得这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
2.学生自由发言。
(二)揭示课题1.这是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宋代诗人苏轼为这幅画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惠崇春江晓景》。(展示课件第四屏)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三、熟读古诗,触摸美景。
(一)了解作者,读懂课题
1.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谈谈对苏轼、惠崇的了解?△(展示课件第五屏)简介苏轼。
△(展示课件第六屏)简介惠崇。
(二)初读诗文,读通读顺。
1.自读诗文,读准字音。(展示课件第六屏):提示读诗要求。
2.检查自学情况:
①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
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这个环节的设计在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激发其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春天的生命力、春天的可爱。在情景中自然进入诗歌学习王国。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把形象的图画变成文字描绘的内容,理解古诗,而且可以让学生把隐形的思维活动用诗文的形式外显。通过资源共享,使学
②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③借助多种方法落实生字教学任务,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如:晓、暖、满、短、欲等。(学生互动,教师点拨。)
(三)熟读诗文,读出节奏。
1.咱们班同学的朗读能力都很出色,谁来读给大家听?
2.指名读。(学生评价)
3.师大声范读,生小声跟读。(展示课件第七屏):去掉拼音,再读课文。
4.相机评价:这几个同学读得都很流利。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以通停顿和声调把它表现出来。该怎么在诗句中标出停顿呢?谁来说说?(展示课件第八屏):标好节奏读。
5.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
师生轮读。
四、(展示课件第九屏步骤一、步骤二)思考生对苏轼和惠崇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厚的学习兴趣。中年级识字教学虽不是重点,但对难记的字教师必须加于指导,帮助学生记忆。根据诗文的声调和节奏朗读,使学生切实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诗文,拥抱美景
(一)寻找美景。(展示课件第九屏步骤一):练习。
1.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哪些属于地面景?哪些属于江上景?哪些属于岸边景?
3.再读课文,思考:诗中除了写了以上画面上有的景物外,还写了什么?
4.苏轼这样安排太妙了。谁是苏轼的知音,说说这样安排妙在何处?
5.准备绘画用的白纸,将各景物安置在白纸上(能画画的可以画图,不能画的可以用景物名称代替),构图布景。
(二)再现美景。(展示课件第九屏步骤二)用词描景。
1.用表色彩的词来准确描摹各个景物,
2.将色彩添加到景物上。让学生了解景物是诗歌的基本构成元素,明白景物作为抒情的托物在诗歌中的首要地位。作画先选景,写诗先定景物,读诗也先从找景入手。这一步是将诗变画的开始,是变平面文字为立体画面的初始,从此开始,学生的思维方式将由抽象思维转为形象思维,思维触角开始接触到诗歌创作与绘画创作的原点。
(提示:用词、用色都由学生自由选择,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
3.锤炼动词,理解意境(展示课件第十屏)根据各自对诗文的理解,为景物加上恰当的动词。
二、个性阅读,创造美景配乐背诵
1.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苏轼,此时你就站在春江河畔,听风,戏水,倚竹,赏花,采采蒌蒿,摘摘芦芽,下河捕条河豚,拿起笔,把你看到的景物,听到的欢歌,感受到的喜悦都尽情地表达出来吧。
2.学生自由书写。
3.全班交流,评议。
三、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孩子们,有许多诗人描写了春天的美景,但诗人笔下的春天各不相同。老师还收集了一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1.(展示课件第十一屏):赏析写春天的诗。
2.齐读诗句。
学生将画纸变得缤纷多彩的同时,无疑将想象中的意境变得多姿多彩,其思维由此更为丰富细腻,其感受更为鲜活充沛。每个人对景物的感知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因而写出的文章各显千秋。这种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正是我们需要的思想的幼芽。如果得到长足的护和鼓励,将成为文学创作乃至一切创造的涓涓长流。
第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师:有一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南宋诗人叶绍翁禁不住春色诱惑,终于合上书,想到一位朋友家中去欣赏他家园子里的春景。他脚踏木屐,独自缓缓而行,来到友家的门前。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学习这首诗就知道了。请大家认真看老师写诗题——游园不值。读题。
二、初读新诗
1.自由读、个别读(适时指出其在字音、断句方面的问题。)、师配乐范读、齐读。
2.初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些好方法?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学古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在大屏幕出示全诗后,教师的配乐吟诵以诗特有的韵律美,将学生带入雅致悠远的古诗文情境,学生积蓄的强烈的读书欲望将势如破竹,一发而不可收。一种“我要读”的强烈情感会牵引着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文本
4.你读懂哪句就说哪句。(结合诗意理解“小扣”、“柴扉”、“应”、“屐齿”的词义)你能把四句话串起来,大致地说说这首诗说了一件什么事吗?那么,题目是
什么意思呢?
5.引读法读诗,师:下面我们继续故事:有一天,春光明媚,南宋诗人叶绍翁想到一位朋友家中去欣赏他家园子里的春景。他独自缓缓而行,来到朋友家的门前,轻轻地敲门,可是——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这是怎么回事,扣了这么久还不来开门?是主人不在家吗?不会吧,他是很少出门的呀!噢,他家院门前的台阶上长满青苔,绿得像铺开的地毯,美丽极了。看来园主人是很爱惜春色的,可我穿着一双木屐。哦,主人大概——读:应怜屐齿印苍苔。
师:大概主人爱惜苍苔,怕外人的木底鞋在上面踩上印子,破坏了他家园子里的春景。可是我也不虚此行,你园子里的春色怎么关得住呢——读:春色满园关不住。
师:是啊,满园春色是关不住的呀,你看——读:一枝红杏出墙来。师:诗人兴致勃勃前来观赏,却连门也没有敲开,大家想想作者心情怎样?读前两句;就在作者徘徊时,他突看到了一枝粉红色的杏花,开得那样鲜艳,那样旺盛,此时心情怎样?读后两句。
三、精读感悟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吧!看看作者游园看到了哪些事物?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些事物的理解。重点理解“苍苔”。
3.一种普通的植物,让我们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句诗中的哪个字包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的特别情感呢?学习。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读为基础,以“引”为暗示、启迪,将情感因素作为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兴趣的“引爆点”,它既依赖于琅琅诵读,又少不了析词解句,推敲标点符号,以读代讲、寓读于讲之中,达到师生思维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说出“怜”、“印”。说体会,再读。)
4.(展示课件第十三屏)体会“红杏”用词的美妙。引导齐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5.“柴扉”重点理解“小扣”之意。(教师示意动作,学生学着用手轻轻敲。)
6.诗人兴致勃勃地来游园,主人却不在家,现在园门紧闭,他会怎么办呢?(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虽失望犹欣慰的心情)
四、想象升华,拓展诗境。
1.诗人看到伸出墙外的红杏,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园内的美景。(展示课件第十四屏)请同学们看看图,设想一下,园内会是怎样的景色?(学生自由汇报,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2.这满园的春色如果被其他诗人看到了,会吟出怎样优美的诗章呢?(展示课件第十五屏学生吟诵。
3.诗人游园不遇,却从出墙的一枝红杏中感受到了满园无限的春意。诗人意外惊喜,不由发出感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全诗。(老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展示朗读成果)
五、积累内化,尝试运用。
1.咱们学习古诗,一方面吸收古代文化,另一方面就是积累古诗语言,或者对他进行改造,使其成为我们自己的语言,现在就请《游园不值》的作者叶绍翁带着我们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趟,说不定也会诗兴大发呢!
2.(展示课件第十六屏)教师旁白作诗。
3.学生根据情景习作。(要求因人而异,对学生的只言片语教师要作肯定及时“润色”)
4.(展示课件第十七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运用描写春天的古诗。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展开丰富的想象,突破了难点,理解了“春色满园关不住”,感受到美的事物是无法阻挡的。“这满园的春色,如果被其他诗人看到会吟出怎样优美的诗章呢?这一问,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古诗,赞美春天的古诗的吟诵声在教室里回荡。学生爱春的情感被激发,对美好春天的感受,丰富了对诗的意境体验,不仅如此,还会有效地促进学生积累语言,为后面的尝出示语境:
①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你来了悄声息,垂柳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竹子在你的滋润下吱吱拔节,禾苗在你的沐浴下盈盈闪光。
②湖边,那株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石;柳枝呢,则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这不正是贺知章笔下“”所表现的景象吗?
六、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今天这节课,我们收获不小:读背中积累诗句,读懂中理解诗句,情境中运用古诗,诗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小学生必背的80首古诗只是其中沧海一粟。通过这80枝“红杏”感受古代文化“满园春色”的同时,让我们的语言诗化起来,让我们的心灵也像诗一样地美。
2.课后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游园不值
失望——惊喜——快慰试习作打下基础。
学生模仿已经学过的古诗,借鉴改造背诵过的小诗,情景运用古诗
句,他们的话语是现时感受和以往积累相互作用后迸发的智慧的火花,是
创造潜能开发后的外化物,是心灵诗化后生成的富有创意的精神产品,达到“美”的语言“美”的表达。
教学反思:
课文:2瀑布
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设计上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情境,尽可能地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自然世界中,让学生对瀑布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诗歌教学应以读为本,在朗朗的诵读声中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乃至熟读成诵,从而获得语感,内化为特有的语言心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背诵课文。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4.会认“叠、喻、屏”3个字,会写“瀑、叠、涌、摊、喻、衬、屏”等7个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
2.从诗歌美美的语言中,感受瀑布的雄伟与壮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不同声音和看到瀑布的不同景象,把看到和听到的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一)同学们,还记得唐代诗人李白写过的《望庐山瀑布》吗?我们一起来背背。从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写的也是瀑布,作者是现代诗人叶圣陶。
(二)让我们一起动手来写课题。注意写“瀑”字,它的右下部分不是水,而是像一朵溅的水花。
板书课题:瀑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过渡:叶圣陶笔下的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边听边感受。教师配乐诵读诗歌。(展示课件第三屏)
(二)多么美的小诗啊!同学们想读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展示课件第四屏)
(三)检查读书情况。
1.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展示课件第五屏)
2.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指定同学分小节读书,评价。
3.交流: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板书:声音样子远近
三、小结
诗歌《瀑布》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让我们带上对瀑布的喜爱之情,再次美读诗歌。
四、作业布置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一)听写学过的生词。
(二)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先让学生背《望庐山瀑布》,再放《瀑布》配乐朗诵,由旧知迁移到新课《瀑布》,使学生脑子里呈现诗中描绘的画面概貌,以便进入情境,拉近与大自然、与瀑布的距离,愉快地开始与文本对话。通过初读,检查和交流,扫除生字词方面的“拦路虎”,并对课文整体感知,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板书:声音和样子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首诗歌。
二、品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美
(一)学习第一小节。
1.诗人未见瀑布,先闻其声。瀑布的声音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小节。
2.交流,引导学生从瀑布的声音体会瀑布的气势雄伟。
(1)“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什么是“叠叠的浪”?(叠叠就是一层又一层,前浪未平,后浪又紧跟着涌上来,后浪推前浪。)“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展示课件第六屏)
(2)“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展示课件第七屏)
(3)从瀑布的声音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完成练习题(展示课件第八屏)瀑布的声音像(叠叠的浪),又像(阵阵的风)。这样的声音说明了瀑布(气势雄伟)。
3.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读出瀑布气势雄伟。(展示课件第九屏)(二)学习第二、三小节。
1.过渡:还没看见瀑布就听见如此响亮的瀑布声,接下来会看到的瀑布是怎样的?
2.自由读诗歌第二、三小节,找出写瀑布样子的词句。
3.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瀑布的色彩美与形态美。
(1)“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在这个句子中“衬”字是什么意思?(映衬衬托)同学们能用上“衬”字来说句子吗?(学生造句有困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句如:绿叶衬着鲜花,使鲜花更美了。同学们洁白的校服衬着胸前的红领巾,使红领巾显得更鲜了)。在这句诗中,就是说瀑布在高高的青山衬托下,会显得怎样呢?(更白了,更加壮丽)(展示课件第十屏)
通过播放浪涛声、松涛声让学生用耳朵去感受瀑布的声音。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瀑布的磅礴气势;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理解“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个句子的关键在于对“衬”字意义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运用中理解词义,做到学用结
让学生说说对此课件内容的感受。
(2)“一座珍珠的屏”、“如烟,如雾,如尘”为什么说瀑布像“一座珍珠的屏”呢?在什么时候,瀑布如烟,如雾,如尘呢?(展示课件第十一屏)让学生说说对此课件内容的感受。
(3)为什么作者写到的瀑布的样子,两个小节会不一样呢?(因为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瀑布的样子不同)
(4)(展示课件第十二屏)
小结练习。远望瀑布,瀑布好像(一道白银)。写出了瀑布的(色彩)美。走到近处,仰望瀑布又像(珍珠做的屏风)。一阵风吹过,水珠像(烟一样)轻飘,像(雾一样)白茫茫,像(尘一样)纷纷扬扬。写出了瀑布的(形态)美。
4.指导读诗歌第二、三小节,读出瀑布的色彩美与形态美。(课件出示第二、三小节内容)
5.欣赏到这么美的瀑布,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同学们是否也在读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
6.把自己当作诗人,看到了瀑布,来到了瀑布的脚下,有感情朗读诗歌第二、三小节。(展示课件第十三屏)
三、拓展延伸看到这么雄伟、这么壮观的瀑布,你们最想说什么?
四、激情朗读,总结全文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观赏了雄伟壮丽的瀑布,让我们上对瀑布的喜爱与赞美,齐读诗歌吧!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巧用比喻是本课语言特色,比喻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学这一部分,设计填空题,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认识这种表达方法。在这样的认知感知过程,丰盈语言表达心智。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这是学生再次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这种体验是学生通过认真读书自己得来的,是孩子们真情实感的流露。
在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积累起诗一般的语言,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反思:
课文:3古诗二首
设计思路:
1.引导学生重走诗歌作者从构思到成型的创作思路,在探究思路的过程中了解
诗人的特定心意,感受诗句意境,从而在“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上,“过程
与方法”上有所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熏陶。
2.再现诗句所创设的景物场景、事物场景、虚拟场景、心灵场景过程中,理解
诗句意思,进入诗句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脉搏,在此基础上探求语言特有
的表达方式,文化的博大精深、价值的核心体系。
3.探索一条古诗教学的全新思路,追求“以诗化人、以诗寓趣、以诗育人、以
诗增智”的理想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借助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景。
3.背诵古诗,对古诗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4.学习诗配画,培养积累美文佳句的习惯。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再现诗句描写的画面,进入意境,共鸣情感,借助想象进行诗配画。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表现春天情调和表现凄凉情调的乐曲磁带;
3.搜集赞美春天的词语、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老师也喜欢春天,能向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
2.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正因为春天的美丽,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不绝口,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听说你们能背许多描写春天的古诗,是真的吗?敢不敢让老师来考考你们?老师出示图画,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说出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一)观察图画。
1.(展示课件第三屏)你们觉得这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
2.学生自由发言。
(二)揭示课题1.这是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宋代诗人苏轼为这幅画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惠崇春江晓景》。(展示课件第四屏)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三、熟读古诗,触摸美景。
(一)了解作者,读懂课题
1.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谈谈对苏轼、惠崇的了解?△(展示课件第五屏)简介苏轼。
△(展示课件第六屏)简介惠崇。
(二)初读诗文,读通读顺。
1.自读诗文,读准字音。(展示课件第六屏):提示读诗要求。
2.检查自学情况:
①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
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这个环节的设计在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激发其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春天的生命力、春天的可爱。在情景中自然进入诗歌学习王国。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把形象的图画变成文字描绘的内容,理解古诗,而且可以让学生把隐形的思维活动用诗文的形式外显。通过资源共享,使学
②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③借助多种方法落实生字教学任务,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如:晓、暖、满、短、欲等。(学生互动,教师点拨。)
(三)熟读诗文,读出节奏。
1.咱们班同学的朗读能力都很出色,谁来读给大家听?
2.指名读。(学生评价)
3.师大声范读,生小声跟读。(展示课件第七屏):去掉拼音,再读课文。
4.相机评价:这几个同学读得都很流利。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以通停顿和声调把它表现出来。该怎么在诗句中标出停顿呢?谁来说说?(展示课件第八屏):标好节奏读。
5.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
师生轮读。
四、(展示课件第九屏步骤一、步骤二)思考生对苏轼和惠崇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厚的学习兴趣。中年级识字教学虽不是重点,但对难记的字教师必须加于指导,帮助学生记忆。根据诗文的声调和节奏朗读,使学生切实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诗文,拥抱美景
(一)寻找美景。(展示课件第九屏步骤一):练习。
1.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哪些属于地面景?哪些属于江上景?哪些属于岸边景?
3.再读课文,思考:诗中除了写了以上画面上有的景物外,还写了什么?
4.苏轼这样安排太妙了。谁是苏轼的知音,说说这样安排妙在何处?
5.准备绘画用的白纸,将各景物安置在白纸上(能画画的可以画图,不能画的可以用景物名称代替),构图布景。
(二)再现美景。(展示课件第九屏步骤二)用词描景。
1.用表色彩的词来准确描摹各个景物,
2.将色彩添加到景物上。让学生了解景物是诗歌的基本构成元素,明白景物作为抒情的托物在诗歌中的首要地位。作画先选景,写诗先定景物,读诗也先从找景入手。这一步是将诗变画的开始,是变平面文字为立体画面的初始,从此开始,学生的思维方式将由抽象思维转为形象思维,思维触角开始接触到诗歌创作与绘画创作的原点。
(提示:用词、用色都由学生自由选择,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
3.锤炼动词,理解意境(展示课件第十屏)根据各自对诗文的理解,为景物加上恰当的动词。
二、个性阅读,创造美景配乐背诵
1.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苏轼,此时你就站在春江河畔,听风,戏水,倚竹,赏花,采采蒌蒿,摘摘芦芽,下河捕条河豚,拿起笔,把你看到的景物,听到的欢歌,感受到的喜悦都尽情地表达出来吧。
2.学生自由书写。
3.全班交流,评议。
三、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孩子们,有许多诗人描写了春天的美景,但诗人笔下的春天各不相同。老师还收集了一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1.(展示课件第十一屏):赏析写春天的诗。
2.齐读诗句。
学生将画纸变得缤纷多彩的同时,无疑将想象中的意境变得多姿多彩,其思维由此更为丰富细腻,其感受更为鲜活充沛。每个人对景物的感知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因而写出的文章各显千秋。这种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正是我们需要的思想的幼芽。如果得到长足的护和鼓励,将成为文学创作乃至一切创造的涓涓长流。
第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师:有一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南宋诗人叶绍翁禁不住春色诱惑,终于合上书,想到一位朋友家中去欣赏他家园子里的春景。他脚踏木屐,独自缓缓而行,来到友家的门前。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学习这首诗就知道了。请大家认真看老师写诗题——游园不值。读题。
二、初读新诗
1.自由读、个别读(适时指出其在字音、断句方面的问题。)、师配乐范读、齐读。
2.初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些好方法?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学古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在大屏幕出示全诗后,教师的配乐吟诵以诗特有的韵律美,将学生带入雅致悠远的古诗文情境,学生积蓄的强烈的读书欲望将势如破竹,一发而不可收。一种“我要读”的强烈情感会牵引着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文本
4.你读懂哪句就说哪句。(结合诗意理解“小扣”、“柴扉”、“应”、“屐齿”的词义)你能把四句话串起来,大致地说说这首诗说了一件什么事吗?那么,题目是
什么意思呢?
5.引读法读诗,师:下面我们继续故事:有一天,春光明媚,南宋诗人叶绍翁想到一位朋友家中去欣赏他家园子里的春景。他独自缓缓而行,来到朋友家的门前,轻轻地敲门,可是——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这是怎么回事,扣了这么久还不来开门?是主人不在家吗?不会吧,他是很少出门的呀!噢,他家院门前的台阶上长满青苔,绿得像铺开的地毯,美丽极了。看来园主人是很爱惜春色的,可我穿着一双木屐。哦,主人大概——读:应怜屐齿印苍苔。
师:大概主人爱惜苍苔,怕外人的木底鞋在上面踩上印子,破坏了他家园子里的春景。可是我也不虚此行,你园子里的春色怎么关得住呢——读:春色满园关不住。
师:是啊,满园春色是关不住的呀,你看——读:一枝红杏出墙来。师:诗人兴致勃勃前来观赏,却连门也没有敲开,大家想想作者心情怎样?读前两句;就在作者徘徊时,他突看到了一枝粉红色的杏花,开得那样鲜艳,那样旺盛,此时心情怎样?读后两句。
三、精读感悟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吧!看看作者游园看到了哪些事物?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些事物的理解。重点理解“苍苔”。
3.一种普通的植物,让我们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句诗中的哪个字包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的特别情感呢?学习。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读为基础,以“引”为暗示、启迪,将情感因素作为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兴趣的“引爆点”,它既依赖于琅琅诵读,又少不了析词解句,推敲标点符号,以读代讲、寓读于讲之中,达到师生思维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说出“怜”、“印”。说体会,再读。)
4.(展示课件第十三屏)体会“红杏”用词的美妙。引导齐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5.“柴扉”重点理解“小扣”之意。(教师示意动作,学生学着用手轻轻敲。)
6.诗人兴致勃勃地来游园,主人却不在家,现在园门紧闭,他会怎么办呢?(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虽失望犹欣慰的心情)
四、想象升华,拓展诗境。
1.诗人看到伸出墙外的红杏,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园内的美景。(展示课件第十四屏)请同学们看看图,设想一下,园内会是怎样的景色?(学生自由汇报,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2.这满园的春色如果被其他诗人看到了,会吟出怎样优美的诗章呢?(展示课件第十五屏学生吟诵。
3.诗人游园不遇,却从出墙的一枝红杏中感受到了满园无限的春意。诗人意外惊喜,不由发出感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全诗。(老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展示朗读成果)
五、积累内化,尝试运用。
1.咱们学习古诗,一方面吸收古代文化,另一方面就是积累古诗语言,或者对他进行改造,使其成为我们自己的语言,现在就请《游园不值》的作者叶绍翁带着我们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趟,说不定也会诗兴大发呢!
2.(展示课件第十六屏)教师旁白作诗。
3.学生根据情景习作。(要求因人而异,对学生的只言片语教师要作肯定及时“润色”)
4.(展示课件第十七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运用描写春天的古诗。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展开丰富的想象,突破了难点,理解了“春色满园关不住”,感受到美的事物是无法阻挡的。“这满园的春色,如果被其他诗人看到会吟出怎样优美的诗章呢?这一问,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古诗,赞美春天的古诗的吟诵声在教室里回荡。学生爱春的情感被激发,对美好春天的感受,丰富了对诗的意境体验,不仅如此,还会有效地促进学生积累语言,为后面的尝出示语境:
①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你来了悄声息,垂柳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竹子在你的滋润下吱吱拔节,禾苗在你的沐浴下盈盈闪光。
②湖边,那株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石;柳枝呢,则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这不正是贺知章笔下“”所表现的景象吗?
六、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今天这节课,我们收获不小:读背中积累诗句,读懂中理解诗句,情境中运用古诗,诗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小学生必背的80首古诗只是其中沧海一粟。通过这80枝“红杏”感受古代文化“满园春色”的同时,让我们的语言诗化起来,让我们的心灵也像诗一样地美。
2.课后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游园不值
失望——惊喜——快慰试习作打下基础。
学生模仿已经学过的古诗,借鉴改造背诵过的小诗,情景运用古诗
句,他们的话语是现时感受和以往积累相互作用后迸发的智慧的火花,是
创造潜能开发后的外化物,是心灵诗化后生成的富有创意的精神产品,达到“美”的语言“美”的表达。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示例(一)
11.《纸奶奶的生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纸张的发展变化;
2.使学生明白各种纸张的功能特点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训练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有更多的创造,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白课文中各种纸张的功能特点。
2、大胆想象,自己设计一种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自学自悟,理解课文: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号,什么意思?你想怎样学呢?
3、那么这篇课文的阅读提示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打开书,一人读,其他同学找到四个问题。
4、初读课文,解决第一个问题。
5、再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学习,解决第二个问题。
6、学生汇报。
注:侧重点不同。
齐读课题。
阅读课文。我想按照阅读提示去学……
1、给纸奶奶过生日的有哪几个儿孙?
2、他们有什么本领?
3、纸有哪些发展变化?
4、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纸?
学生自学。
学生喜欢说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教学设计示例
10、参观人民大会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登山、灿烂、宽敞、贵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谁参观过人民大会堂?它座落在什么地方?介绍有关大会堂的资料。见“扩展资料”。
2.老师范读课文,听后简单谈谈你的感受。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用填表法完成自学)。
生字
读音
音序
部首
剩几画
组词
阶
jiē
J
阝
4
台阶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读音。
“登、厅、党”是后鼻韵母;
“灿、烂、宾”是前鼻韵母;
“敞、饰”是翘舌音。
2.分析字形结构,注意书写规范。
“登”上下结构,左上角是“ ”,不要写成“ ”;右上角是“ ”,不要写成“ ”。
“厅”半包围结构,外围是个“厂”,不要把第一笔写成撇。
“席”半包围结构,里下方是“巾”,不要写成“又”。
“敞”左右结构,左边是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变形的“ ”字,不要写成“ ” 。
“内”独体字,注意里边是“丶”,不要写成捺。
3.难以确定的部首。
“登”应查“豆”部。
“内”应查“|”部。
“党”应查“小”部。
4.区别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5.区别形近字,可采用组词方式,作巩固练习。
席( ) 党( ) 敞( ) 内( )
度( ) 赏( ) 敝( ) 肉( )
芒( ) 座( ) 描( ) 具( )
茫( ) 坐( ) 瞄( ) 且( )
四、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
国徽:代表国家的标志。我国的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红底;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宽敞:宽阔、宽大。
繁星:许许多多的星星。本文比喻电灯很多。
摆设:把物品(多指艺术品)按审美观点安放。
晶光闪耀:十分明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耀眼。本文指中央大厅大理石的地板十分明亮。
眼花缭乱:看到的东西又多又好看,眼睛都看花了。
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五、自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按参观的顺序写”这种写作方法。
2.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
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各具什么特色以及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参观顺序把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本文是一篇参观记;题目交代了干什么,也就是本文以内容命题的。)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读了这篇文章,人民大会堂给你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板书:雄伟壮丽
教学设计示例(二)
11. 纸奶奶的生日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3.能初步把握本课所介绍的各种纸的性质和用途,体会到科学技术在发展,人类社会在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纸奶奶的生日》。读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讲了哪几种奇妙的纸?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用?为什么纸奶奶感慨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三、全班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纸的种类、特点、作用,相机完成课前老师发的表格。
2.学生交流时相机理解:恭恭敬敬、慢条斯理等词语。
教师简介“薄铝箔”等词语。
板书:
名称
特点
作用
避水纸
不怕水
做雨衣、做泳衣
耐热纸
不怕火
炼钢、生物实验都能用上
食用纸
可以吃
做成报纸、书刊,读完后能吃
防锈纸
防锈
包装金属元件、保护其不生锈
速溶纸
快速溶解
包装水泥、制成手帕、餐巾
容器纸
耐高温
制成容器、可以用来做饭、烧水
3.小组合作学习。
选取你最喜欢的一种纸,有感情地把相关内容朗读给小组中其他的同学听,大家互相评议。
4.以“推销员”的身份向全班同学介绍一种纸,其他同学作评价。
5.教师小结过渡:
纸奶奶听着儿女们的介绍,心里又高兴又激动,她感慨地说了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
6.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
①出示幻灯片:齐读。
②理解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原指蓝色从寥蓝提炼而成,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后来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这里指纸发展太快了,一代更比一代强。表达了纸奶奶高兴激动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大胆想像
今天,老师请你们当发明家,想一想,你要发明什么纸,它有哪些特点?又有什么作用呢?也可以发明新型房子、桥梁、道路、学习用具等,可以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五、总结
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呢?
1.了解了课文介绍的6种新型纸的特点和用途。
2.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和发明创作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想象发明的物品介绍给家长或小伙伴。
2.预习第12课。
七、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三收拾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 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3、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
1、 指导朗读教学,加强诵读。
2、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指导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合适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 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 初步鉴赏品味事故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透过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 反复诵读,吟诵把握诗歌内容。
2、 教师点拨引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3、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春望》《石壕吏》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
1、《春望》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
2、《石壕吏》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学生四人为一组,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力求形式多样,有所创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的情调和韵味。)
2、欣赏配乐朗诵《春望》《石壕吏》,感受诗的情感。
3、师生齐读这两首诗。
4、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
《春望》赏析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问题引导:《春望》一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春天也业已降临,可是人去楼空,乱草遍地,使人满目凄然。
颔联:写了花和鸟两种形象,花和鸟是“感”“恨”的主体,那娇艳的花因“感时、伤别”而流泪,那无忧无虑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诗人是“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颈联:写了烽火和家书两个形象。自开春以来,战火持续不断,因而与家人难通音讯,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这时的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啊。
尾联:写的是诗人苍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国都破败之景,心念远方家人的安危,不觉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已到了“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其伤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
(二) 品味诗歌,体悟感情
1、品字
古诗词中可以说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字字都是诗人心血的结晶”并非夸张之词。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说说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使人满目凄凉。准确地描绘出国都沦陷后惨败荒凉的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两个动词,不仅用字新鲜,而且还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品句
这首诗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的理由。
比如:我喜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切心情,这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我喜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是诗人触景生情,或是诗人移情于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达出诗人感时伤别的情怀,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体验情感
诗言志,古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载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吏》赏析
1、 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问题引导: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内容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是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尾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不幸:(17-20)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2、 品字品句
诗歌的语言精练而又有丰富的内涵,再次朗读这首诗,列举你喜欢的用词和句子,并作赏析。
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一“呼”一“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人的感情。
“有吏夜捉人”夜字表现出差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
“老妇出门看”看字表现了老妇的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急应河阳役”急字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人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吃紧。
“独与老翁别”独字按时老妇人已被抓走,儿媳不得出面, 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凉景象。
3、 感知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引导: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目睹了一幕凄惨的故事,你体察到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在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一方面,对饱受战乱之苦的劳动人民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官吏的蛮横残暴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唐朝的平乱战争,盼望希望能取得最好的胜利。这正是诗人思想的矛盾所在,也是他一生忧国,心系百姓情怀的再现。
4、 辨析比较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
明确:杜甫的诗歌风格发生变化,乐观自信、奋发向上的浪漫主义诗风,逐渐变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5、 课堂练笔,想象改写
运用想象,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细致刻画出人物 各自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还要补充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学生改写范例: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近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性命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 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军队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飘荡……
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
五、课堂总结
欣赏三首作品,杜甫获得“诗圣”这个有浓厚道德意味的称号,其原因不言而喻,儒家的人生哲学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却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他的琴弦弹奏出来的总是忧国伤时的深沉音调,忧国伤时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杜甫是伟大的诗人。是真正的诗人。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学习重点] 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学习难点] 理解意象, 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媒体使用] 音视频朗读课件,帮助你学会朗读现代诗歌,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 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 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 禁锢(jìn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3)播放萨克斯乐曲《春风》,请学生 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 力。
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 ,给世界带来希望。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 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 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 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 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 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欣赏品味。
(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 地”包括田园、牧 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 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4.课堂小结。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难点有很多,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要认真准备好教案。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三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0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作者简介。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旧符。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符。
“日+丨=旧”。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
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二)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课件出示: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
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1)“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2)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3)本处设计这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帮他们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和“桃符”这几处词。其实是为了理解诗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古今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说出了这些,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4)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识。
(5)语文应该是在生活中学习,又服务于生活的,联系“元日”,迁移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
2020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会写“落、荒”等生字,正确认读“荒、笛”等生字,认识多音字“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像。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落、荒”等生字,正确认读“荒、笛”等生字,认识多音字“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某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二课《花的学校》,(课件出示)(2花的学校),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按照要求,自主预习
1、我们先来看看第2课要完成的预习任务。
(课件出示)
(1)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及新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析多音字“假”的读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使用“”标画生字新词;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用“”画出精彩的语句;尝试读懂课文内容,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用“?”把没弄明白的问题做上标记。
(3)学会和同伴交流学习收获,在相互检测、交流、评价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并能够将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应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去,逐步学会学习。指名读预习任务。
2、“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下面我们就把自己对本单元预习的感悟用特定的符号标记出来,在书本上留下智慧的或是思考的痕迹。
三、检查预习,进行闯关
大家认真预习了这些课文,预习得怎么样呢?下面,老师带来了一个闯关游戏,大家比一比,看一看你能闯过几关?得到几颗星?(课件出示)
第一关:汉字大本营。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生字新词,使用钢笔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获得“写字之星”。
第二关:阅读展示台。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概括出课文内容,获得“阅读小明星”。
第三关:智慧少年。能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获得“智慧少年”。
(一)汉字大本营
1、认读生字新词:我会读。
(1)(课件出示)出示学生认为难读的词语:
荒野口笛跳舞狂欢罚站衣裳猜出扬起双臂能够碰触放假墙角狂欢落下
(2)自由读,同位互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重点强调
注意读准平舌音“猜”,翘舌音“裳、触”,后鼻音“荒、狂、墙、扬”。
“假”是个多音字,本文读“jià”,组词为“放假”,还有一个读音是“jiǎ”,组词为“真假”。
(3)展示读:开火车读,分组赛读。
2、识记字形,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5)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落,荒,笛,舞,狂,墙,假,触,够,猜,扬,臂。
(1)你如何识记这些生字?
加一加:“艹+洛=落”“⺮+由+笛”“犭+王=狂”。
换一换:“霞”把“雨”换成“亻”就是“假”,“杨”把“木”换成“扌”,就是“扬”。
猜谜语:“舞”的谜语是“四十年隔别,惟一夕相逢”。“带角的虫子”就是“触”。
扩展组词:“荒山墙角能够猜猜双臂”
(2)连接前置性预习,反馈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同位互批自己练写的生字。
要求:一看写正确了吗?二看写规范了吗?如有写得不正确或者不规范的字,就圈出来。
(3)错别字报给小组长,由小组长把本组内同学的错别字写在黑板上。
(4)根据黑板上的错别字组织学生交流识记,教师重点针对以下几个字进行指导、范写:
“落”:上面的草字头要写宽一些,横写长一些,盖住下面的“洛”。
“荒”:上下结构,注意上面部分是“芒”,不要在竖折上再多加一点。
“舞”注意中间是四横,不宜写长,要写短一些,下面的部分右面不是“牛”。
(5)小结:我们以后写字时要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争取把每一个字都写正确、规范。书写正确规范的同学教师颁发“写字之星”,恭喜大家。继续勇闯下一关。
(二)阅读展示台
谈话过渡: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那么课文能读好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要求: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正确、流利,把你认为难读的地方再练练,读出自己的感受。
1、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好难读的句子。(课件出示)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1)展示读书成果,并抓住关键词语谈淡自己的感受。
(2)师生交流评价学生读书情况,多角度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呢?(诗歌的语言好美,花儿好可爱!)
(三)智慧少年
1、同学们,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不仅会读、会写了生字词,能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且还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真了不起!在预习时,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请在小组内提出自己不明白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如果你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解答别人的疑问,就能获得“智慧少年”称号。
2、组内交流预习记下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了解,特别关注学困生的疑难点。
3、班内交流。
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依据学情认真梳理,有的当堂解决,有的放到以后的课时中学习。
(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
(3)花儿们的老师是谁?
四、总结提高,交流收获
1、学生交流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得到了几颗星?比一比、看一看谁是“闯关小能手”?
2、师总结:语文学习贵在实践,只有实实在在去读、去画、去思、才能获得真知,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熟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下感受,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给你们看一些美丽的图片,想看吗?(课件出示)一组美丽的花儿图片,你们觉得这些花怎么样?(漂亮)老师告诉你,这些漂亮的花儿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妈妈,有自己的学校。那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它们的学校?(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花的学校》。
二、默读课文,读文质疑
1、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2、汇报交流。(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
(3)花儿们的老师是谁?……
导言:这些问题会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中逐步解决。你们知道吗?泰戈尔写《花的学校》时,己年近不惑,但仍以纯真的童心感受世界。那质朴的语言闪耀着写作的快乐,奇妙的想像充满了童真童趣。现在让我们走进花儿学校,去感受这些奇思妙想。
三、重点突破,精读解疑
1、指名学生读课文,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属于描写花儿很欢乐的?(一、二、六自然段)
2、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1)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哗啦啦、淅沥沥……)这样的词语是象声词。
“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谁能学一学这种声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自然段。)
(2)(课件出示10)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地跳舞、狂欢。(板书:跳舞狂欢跑出来)
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一个什么句子?(拟人句)“跑出、跳舞、狂欢”突出了什么?(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板书:美丽活泼可爱向上)
(3)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引导学生自由想像说一说。这部分课文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天真烂漫)
3、指名读三、四、五自然段,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大胆想像,用自己的儿童语言来进行描述。
4、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
(1)(课件出示)出示“雨一来,他们就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照样子写一写:
蜜蜂一来,他们……
(2)(课件出示12)出示句子:“树林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大雨来时花儿们更高兴了,雷电伴奏,花儿娃娃冲出来,你来猜一猜,穿着紫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穿着黄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穿着白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理解“簌簌”,这样的词语能再说几个吗?(积累象声词)
(2)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像,自由描述。
(3)阵雨和大雨中各色鲜艳的花,大家看一下阵雨时花儿们什么样?大雨时花儿什么样?通过这样的对比,你理解到了什么?对,其实这也体现了花儿们一种顽强的精神,环境越恶劣,它们越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5、指名读七、八自然段,你还想提什么问题?想一想,说一说:
花儿的家在哪里?(天上)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由。指导学生朗读。
读好问句“你没看见他们怎样地着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读出花儿急迫地想回家的语气。(板书:急急忙忙)
6、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学生讨论,汇报,随着学生汇报就解决了刚开始提出的问题“花儿们的妈妈是谁?”,充分理解最后一句话,指导朗读。
四、拓展想象,感悟积累
1、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2、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3、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用你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
2020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们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重点难点
1、字词:“纯、晶、圣、忍、帘”的读音;“线、忍、窗、帘”的写法;“湛蓝、明洁”的意思。
2、重点句子/比较难懂的句子
(1)在拉萨,人类说话的声音能碰到天空,伸出手来能摸到天空。
(2)有人说“掬一捧天空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3、段: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们体会拉萨天空的蓝。
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2、了解拉萨的大致情况。
一、背景知识的了解,为学课文做铺垫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找到青藏高原——点击拉萨。
2、走进拉萨(了解海拔、气候、布达拉宫等资料)。
3、学生们自我介绍课外积累的相关资料。
二、揭题明题,整体感知全文
1、读题,明确课题的中心词是“天空”,因此,读文时要带着“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来读。
2、充分朗读,让学生们自己参照生字表上的注音,读到正确流利。然后出示生字词,老师不教,先让学生们认读,对读错的及时进行指导。
出示
湛蓝,纯净,视线,忍心,蓝晶晶,绝妙,雄伟。
依山而建,圣地,窗帘,映衬,透亮,明洁,对照。
3、初读体会
我的十分钟
拉萨的天空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先读读课文,然后说说它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
交流
(1)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2)在拉萨,人类说话的声音能碰到天空,伸出手来能摸到天空。
(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4)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板书:拉萨的天空是(湛蓝、透亮、高远……)
(5)是的,拉萨的天空是这样的,看一段录像。
三、教学生们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忍:上面是“刃”,写好点的样子,摆好点的位置。
线:右半部的斜钩要有顶天立地之感,要写得舒展。
晶:是品字结构的字,借此可帮助学生们复习这种字的结构。
四、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们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那么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一起去看看吧!
二、品读体会
1、轻读第一自然段,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1)拉萨的天空的特点:湛蓝、透亮
(2)品读比喻句。
出示: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把“拉萨的天空”比作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3)怎样读好这句话?
(4)小结: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起,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令人神往的拉萨,走进那片圣地,去仰望、去享受那与众不同的天空。
2、自读二至四自然段,用笔勾画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
(1)小组交流,并读一读。
(2)老师巡视,相机指导。
(3)全班交流品味,学生们读句,谈体会。
A.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理解“总是”和“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的联系,“透亮,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是怎样的?”)
B.在拉萨,人类说话的声音能碰到天空,伸出手来能摸到天空。
(这句是一句夸张句,可联系诗句“手可摘星辰”,来理解。为什么说声音可以碰到天空,手可以摸到天空?)
C.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重点理解“纯净”、“明洁”的意思)
D.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请你想想一下,当时,作者的内心在想些什么?)
3、学生们交流对拉萨的天空的新感受。
板书:拉萨的天空是(美丽的、令人神往的、充满魅力……)
4、齐读第五自然段
准确、形象的比喻,点明了拉萨天空的美,表达了对拉萨的热爱。
理解“圣地的窗帘”。窗帘里面会有什么?
以上就是查字典网小编为大家讲解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内容了,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如若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大家持续关注查字典网。
3燕子
一、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二、导学重、难点:
重点: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难点: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突破措施:
1.利用多种方式检查背诵情况,之后汇报老师。
2.小组交流讨论,找疑难,齐解决。
四、导学准备:歌曲《小燕子》课件
五、导学过程:
1.预习学案
(1)看拼音写词语。
jùn qiào jù lǒng lüè guò hén jì yìng chèn
( ) ( ) ( ) ( ) ( )
jī l íng qīng kuài huó pō yuán yùn yì jiān
( )( ) ( ) ( ) ( )
(2)比一比,组词语。
掠( ) 尖( ) 偶( ) 圈( )
谅( ) 尘( ) 遇( ) 倦( )
(3)查字典,填空。
①翼尖”的“翼”是 结构的字。“翼尖”的意思是 。
②聚”按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 画。“聚拢”的近义词是 ,反义词是 。
③烂漫”在词典中有两个意思:颜色鲜明而美丽;天真自然,毫不做作。“烂漫无比的春天”应选第 个意思。
2.导学案
(1)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课件:“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这首歌所描绘的是哪种小动物?(小燕子)生答。喜不喜欢小燕子?(喜欢)同学们都见过小燕子,那么郑振铎笔下的小燕子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今天一块来看一下。
出示课题:燕子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①自学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新课标第一网
②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师总结。
③自学生字词。出示生字词,明确自学要求:记住字音;认清字形;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④检查自学效果。交流:你认为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指名读,齐读;交流:你认为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
⑤你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3)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①同桌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找出作者是怎么描写燕子的?
②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段落,为什么?
第四自然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电线、燕子比作什么?“春天的歌”是一支怎样的歌?
回顾一下,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
③ 师生交流
第一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小燕子的外形特点的?
第二段中描写了哪偶给你些景物?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读了这一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自然段中找出燕子飞行地点的变化,并说说写出了小燕子飞行时怎样的特点?
第三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对比,你发现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加以点拨,指导朗读,进行理解。
(4)总结提高新课标第一网
这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
(5)理解背诵课文
六、课堂检测:
1.照样子,根据提示写句子
例1:柔柳展开了嫩叶。
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
桃花散发出香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提示:描写几个连续的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会填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 )着,毛毛细雨从天上( )下来。千万条柔柳( )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 )聚拢来,形成了( )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 )。
七、课外拓展:
我们知道了第一自然段写出了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那燕子的爪子、头、腹部和嘴呢?你觉得作者写得完整吗?
第二课时
一、课堂检测
1. 比一比再组词
微( ) 掠( ) 稻( ) 沾( )
威( ) 略( ) 蹈( ) 站( )
杆( ) 竿( ) 痕( ) 狠( )
2.想一想,填一填。
( )的春天 ( )的燕子 ( )的柳丝 ( )的羽毛
( )的细雨 ( )的花 ( )的尾巴 ( )的翅膀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燕子》是我国著名作家( )先生写的一篇优美散文.课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写出燕子( ),赶春,( ),( )的情景,突出了燕子的活泼机灵,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 )和( )的喜爱之情。
(2)文中五线谱指的是( ),音符指的是( ),可以推断,作者把( )当谱纸,把( )当小节线,面对春天的美景,可爱的小燕子会唱( )。
二、主题丛书阅读
1. 自读主题学习丛书《为了这春天》之“春天的歌”中的《春》、《春的林野》。
2.交流阅读收获。
3.我读丛书过程中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4. 我积累了如下好词佳句:
三、拓展作业
照样子写句子。
例:春风一吹,杏花开了。
春风一吹,杏花露出了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1. 夏日的夜晚,星星在夜空中一闪一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岸边的柳树在微风中摆动着枝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雨沙沙,小草儿长出了嫩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板书设计:
3燕子
羽毛——乌黑发亮
外形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剪刀似的
燕子
飞行 斜 掠过 沾
停歇 音符
8三顾茅庐
一、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二、导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难点: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突破措施:
1.留给学生充足背诵时间,通过多种方式检查。
2.小组通过读课文,交流讨论并发表自己意见。
四、导学准备:《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故事的课件
五、导学过程:
1.预习学案
(1)通过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回忆其中的有名人物性格:
如刘备_____________________、张飞__________________、关羽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电视剧《三国演义》,说一说:本剧都介绍过哪些故事?(可列举五例)
2.导学案
(1)课件导入,引出主题
出示课件: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你们都看过吗?生答。谁还能列举出三国演义中的几个故事?生答。刚才我们看到一个名叫三顾茅庐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块来看一看三顾茅庐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示课题:三顾茅庐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①自学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故事主要涉及到哪几个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②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师总结。
③自学生字词。出示生字词,明确自学要求:记住字音;认清字形;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④检查自学效果。交流:你认为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指名读,齐读;交流:你认为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
⑤你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3)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①同桌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感受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②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段落,为什么?
刘备用“鱼”和“水”来比喻他和诸葛亮的关系,反映了什么?
通过本文,你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各是怎样的人吗?
③师生交流
张飞与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相同吗?这样写表现了什么?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含义?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一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恭恭敬敬”这些词语表现了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快步”一词突出了刘备怎样的心情?
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加以点拨,指导朗读,进行理解。
(4)总结提高
课文写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5)理解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六、课堂检测:
1.读一读,画出汉字的正确读音。
时辰(chen chéng) 晌(shǎng xiǎng)午 策(cè chè)略
没有见着 (zhe zháo zhuó) 山冈 (gāng gǎng)
茅塞(sāi sài sè)顿开
2.我会填
三( )茅庐 青翠欲( ) ( )( )起伏
秀丽( )人 群雄( )争 茅塞( )开
3.想想《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 )得( )——如鱼得水 ( )进曹营——一言不发
( )之心——路人皆知 ( )穿针——大眼瞪小眼
( )借荆州——想借不想还 ( )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 )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 )打(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七、课外拓展:
认真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第二课时
一、课堂检测
按原文填空
诸葛亮分析了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___的策略。刘备听了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
文中直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关系的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丛书阅读
1. 自读主题学习丛书《携情走千古》之“三国群英荟”中的《桃园三结义》、《张飞认输》、《过五关,斩六将》。
2.交流阅读收获。
3.我读丛书过程中又学到了《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
4. 我积累了如下好词佳句。
三、拓展作业
读下面的话,说说每句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四、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尊重人才 诸葛亮
(生气 下马步行 轻轻地 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