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9:55:02
类别:教学设计
《木匠的房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2.熟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些什么。3.理解老人说的最后一名话的意思,体会木匠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4.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教学重难点: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2.理解“一个好心的人,容得下全世界的人”的含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朗诵的磁带。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2.熟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些什么。
课前导语一个过路人匆忙走在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恰好,路旁有一间小屋,小屋的主人是位木匠。过路人顾不了那么多,“笃笃笃”地敲响了木匠的门……木匠的门是否打开了呢?一、板书课题,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2.放课文磁带,学生把生字圈上标记。二、识记生字,指导书写1.借助拼音练习读词。Jiàng qiāo xiē dāi yuè dǒng shì 木匠敲门些许待会儿越过不懂世界2.去掉拼音再读词,同桌可以互查。3.指名读,大家倾听,判断正误。4.自学生字,思考如何记忆字形。5.相互交流方法及书写时要注意的问题。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董”加上“忄”就是“懂”,“寺”加上“彳”就是“待”。用相近的字辨析来记,“匠”与“区”里面一个是“斤”,一个是“x”。“些”是“此”字下面添上“二”。6.老师对难字进行指导。“敲”字的右边是“攴”不是“戈”,也不是“攵”。“越”字的“走”捺要写长,要搁隹“成”“待”是一个多音字,“待会儿”的“待”读“dāi”,“等待”的“待”读“dài”。7.指导认识新偏旁“敲”的右边是“攴”,先了解名称,再观察书写。“攴”上部是“上”,下面是“又”。“越”是走字旁,像这样的字还有“超”“赶”等。三、书写练习,巩固生字1.读格,看每个字的占格位置。2、独立练习书写。3、自评、互评、修改。4、老师巡视,指导纠错。四、护展词语五、认读生字1.出示认读卡片。2.多种形式认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2.通过分角色表演,理解老人最后说的一句话,体会木匠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一、考查生字1.听写生字。2.检查多音字的掌握情况。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1.播放磁带,学生对照课文认真听录音。2.自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3.议一议,课文具体写了什么人来敲门。4.后来又来了几个人,最后小屋里共有多少人?三、分角色表演,熟悉内容1.人物(木匠、老人、可怜的女人)由三位同学扮演,旁白由老师来读。2.注意配上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3.通过表演,启发学生想象。(1)这场雨是怎样下的?(2)老人进屋后是怎样感谢木匠的?(3)女人和三个小孩在风雨中是怎样的可怜?(4)屋子里的人会说什么?四、学生质疑,感悟体会。“接二连三”是什么意思?(接二连三是连续不断的意思)屋子那么小,为什么大家“开心极了”?(因为大伙儿躲避了大雨,交谈得很高兴)怎么解“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这句话是说人应该心胸广阔,乐于助人,尤其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五、挖掘课文,熏陶感染1.讨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2.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六、小结全文
第三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qiāo mén yuè guò shì jiè( ) ( ) ( )二、词语接龙。例:敲门→门口→口语→语文越过→( )→( )→( ) 世界→( )→( )→( )三、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待{ 差{
四、照样子说话。例如:问题不是房子,而是心。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想一想,屋子里的人会快乐地说些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2.熟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些什么。3.理解老人说的最后一名话的意思,体会木匠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4.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教学重难点: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2.理解“一个好心的人,容得下全世界的人”的含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朗诵的磁带。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2.熟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些什么。
课前导语一个过路人匆忙走在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恰好,路旁有一间小屋,小屋的主人是位木匠。过路人顾不了那么多,“笃笃笃”地敲响了木匠的门……木匠的门是否打开了呢?一、板书课题,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2.放课文磁带,学生把生字圈上标记。二、识记生字,指导书写1.借助拼音练习读词。Jiàng qiāo xiē dāi yuè dǒng shì 木匠敲门些许待会儿越过不懂世界2.去掉拼音再读词,同桌可以互查。3.指名读,大家倾听,判断正误。4.自学生字,思考如何记忆字形。5.相互交流方法及书写时要注意的问题。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董”加上“忄”就是“懂”,“寺”加上“彳”就是“待”。用相近的字辨析来记,“匠”与“区”里面一个是“斤”,一个是“x”。“些”是“此”字下面添上“二”。6.老师对难字进行指导。“敲”字的右边是“攴”不是“戈”,也不是“攵”。“越”字的“走”捺要写长,要搁隹“成”“待”是一个多音字,“待会儿”的“待”读“dāi”,“等待”的“待”读“dài”。7.指导认识新偏旁“敲”的右边是“攴”,先了解名称,再观察书写。“攴”上部是“上”,下面是“又”。“越”是走字旁,像这样的字还有“超”“赶”等。三、书写练习,巩固生字1.读格,看每个字的占格位置。2、独立练习书写。3、自评、互评、修改。4、老师巡视,指导纠错。四、护展词语五、认读生字1.出示认读卡片。2.多种形式认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2.通过分角色表演,理解老人最后说的一句话,体会木匠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一、考查生字1.听写生字。2.检查多音字的掌握情况。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1.播放磁带,学生对照课文认真听录音。2.自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3.议一议,课文具体写了什么人来敲门。4.后来又来了几个人,最后小屋里共有多少人?三、分角色表演,熟悉内容1.人物(木匠、老人、可怜的女人)由三位同学扮演,旁白由老师来读。2.注意配上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3.通过表演,启发学生想象。(1)这场雨是怎样下的?(2)老人进屋后是怎样感谢木匠的?(3)女人和三个小孩在风雨中是怎样的可怜?(4)屋子里的人会说什么?四、学生质疑,感悟体会。“接二连三”是什么意思?(接二连三是连续不断的意思)屋子那么小,为什么大家“开心极了”?(因为大伙儿躲避了大雨,交谈得很高兴)怎么解“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这句话是说人应该心胸广阔,乐于助人,尤其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五、挖掘课文,熏陶感染1.讨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2.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六、小结全文
第三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qiāo mén yuè guò shì jiè( ) ( ) ( )二、词语接龙。例:敲门→门口→口语→语文越过→( )→( )→( ) 世界→( )→( )→( )三、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待{ 差{
四、照样子说话。例如:问题不是房子,而是心。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想一想,屋子里的人会快乐地说些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预览:
22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①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②作者及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
二、学习课文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 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 ,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五、板书设计:
山水比兴 引陋室 何陋之有
对偶 拟人 描环境
衬托 对仗 夸朋友
虚实 对比 话生活不陋
类比 暗含 立志向
引经据典表态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主品评这篇课文美在何处,然后逐步品析文章,突出文章精辟的语言美、精妙的形象美、隽永的意蕴美。背诵课文,对照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
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指导学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九、板书设计
精辟的语言
美好的形象
隽永的意蕴
教学后记:
教学中加强朗读背诵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
小编寄语:欢迎来,为了方便您寻找资料,信息,请将本页加入收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4个偏旁“广、户、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很大,农民盖了许多漂亮的新房,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堂。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诗歌。全文共有四句话。第一句主要讲新房多以及新房是什么样的。第二句进一步说明新房很多,着重讲房前屋后的绿化情况。三、四句两句一问一答,指出小学堂的房子最漂亮。
这首诗的内容和语言都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叠词和数字的运用,使诗句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小学生喜悦的心情。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生字卡和相关的电脑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观察校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今天我们一起到家乡瞧一瞧,看一看那里的风景。
2、自由发言。
讨论:(1)图上画了哪些房子?共有几座?还画了些什么?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让学生先自己了解课文的内容,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为他们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3、出示课题。指导读准生字“那、座、房”和轻声词“漂亮”。
(设计意图:通过和学生愉快的交流,不仅使孩子们了解到农村的变化和新气象,而且,为孩子人们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初读课文,自读感悟。
1、自由读,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读正确,读通顺。遇到读不懂的地方。问问同学或老师。教师巡视,鼓励和帮助读书慢的孩子。
(设计意图:把读书的时间性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去问,让他们敢于交流,善于交流。让他们感觉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是帮助他们的好伙伴。从而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朗读的语气和停顿。
(设计意图:这篇儿歌节奏感很强。低年级学生对语言的韵律感还不那么强,一些同学朗读的停顿和语气还不够好。教师的范读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读课文。
4、同桌为一小组,互相帮助,力争把课文读通顺。
(设计意图:同桌之间蝗相互合作,有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形成。)
5、教师指名读课文,适时指导。
6、男女生分小组朗读课文。教师听学生朗读的语气、语词,为下节课指导感情朗读做准备。
三、利用贴图,理解课文
1、在学生已经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到了农村看到了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生边说,师边贴图。
(1)学生交流。
(2)想想自已喜欢不喜欢这些房子,为什么?
(3)说说房子周围的环境美吗?美在哪里?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架设生活和课本的联系,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学生看到新房周围的环境这么漂亮,热爱农村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从而达到入境生情的目的。)
3、比较想像,解决难点。
(1)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图画,让学生说说哪座房子最漂亮?再让学生指指哪是小学堂。
(2)让学生观看过去农村破旧房屋、矮窄门、小低窗、房前房后树少草多的录相。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小学堂为什么最漂亮。
四、朗读体味,激发情感
1、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同学互相评议。看谁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设计意图:打乱教师包办代替“串讲串问”的传统讲授式,从学生的主观愿望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读书效率。)
2、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重点指导带叠词语气的句子,然后学生反复朗读问句和答句。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朗读指导举足轻重,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点拔、引导关键处,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在自主感悟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投影出示:读了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先以4人学习小组进行组内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必须加强指导,避免流于形式,特别要注意学生情感态度的培植,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小朋友快看,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几个字。
1、教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组织学生圈一圈。读一读。
2、学生自我检测,把不认识的字在书上圈一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组织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4、学生写生字卡片,教师指导。
5、学生用卡片相互检测,相互帮助。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识字教学的设计,充分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学生自己圈,自己检测,自忆写卡片……教师是想让学生明白识字是自己的事,也是快乐的事。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兴趣的激发者。)
六、想像创新,拓展延伸
1、先让学生说说课后“读读说说”中的叠词,然后比赛,看谁说的叠词多。
2、在学生观察校园的基础上,以“夸夸我的学校”为题开展说话比赛。
(1)四人小组比赛。
(2)每组推选出代表在全班说。
(设计意图:语文小天地,生活大课堂。把探究的视角指向广阔的生活天地,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发挥想像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品质。)
《我的老师》说课设计 《我的老师》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老师》。
一、说教材:
本课是西师版教材第九册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从孩子的视角看,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述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爱和执著的追求。后接《阳光很活泼》、《信任》、《网上呼救》等。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主题,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怀。本篇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老师的回忆。第二部分(4--5段)写刘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热爱与尽责。第三部分(6--10段)写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情景,展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执著追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能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中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刘老师哪几件事,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指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是倒叙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交流、体会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刘老师的性格特点,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通过词句的学习和事例的学习,了解刘老师的性格特点,体会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来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倒叙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准备:
1、师生了解女娲的传说。
2、搜集描写人物性格的精彩片段。
教法、学法:
1、引导法、谈话法、媒体演示法、片段赏析法等。
2、自读自悟、激情朗读、精彩片段赏析法等。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地摇摆着,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花举起了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嬉耍,引动无数人仰望天穹。就是在这时,作者苏叔阳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老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时时想起刘老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文,说说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同学们读了课文,刘老师在你们心中肯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描写刘老师放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把感受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想你读懂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潜心感悟
学生汇报自读自悟的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精彩片断,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1、刘老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重点段落和句子。
(1)、“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这是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你们从外貌描写中体会到刘老师的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到刘老师的忠厚与慈祥。
(2)、“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
a、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刘老师什么性格特点。(诙谐和乐观)
b、但每个同学都知道这不是真的,这是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笑话,同学们笑过之后并不高兴,反而有“一股酸涩的感情”这是为什么呢?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刘老师那种积极乐观、虽自己身有残疾,也不对生活和工作失去信心的一种生活态度。
(3)、“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脚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上课时板书的艰难、迅速,结合想象去感悟刘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a、读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b、他每转一次,为什么会引起同学们一次激动的心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刘老师由于身体残疾,行动不方便,还坚持给我们上课,这让我们看到他是那样的可怜又可敬呀。
c、有感情地朗读。
(4)、“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莺带动着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不要管我,我自己来!”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执著追求,乐观、有活力。
a、读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b、这情景给了我怎样地感动?
c、我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d、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渡:学习课文后,刘老师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诙谐乐观、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的热爱)
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们敬爱的刘老师。朗读课文一二段,讨论: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境,作者就会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
(1)、老师出示第二段文字,学生自读。
(2)、引导学生体会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抓住“染上、摇摆、舒展、举起”等词。
(3)、感情朗读。
(四)、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通过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两个具体的事例表现出了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首先来比较这两个片断。
出示片断1: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姓刘,他的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健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拐杖,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为学生们讲课.逢到要定写黑板的时候,他用圆木拐杖撑地…….一次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这情景也使我深深感动…….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思考:与课文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出示片断2:
我的老师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地摇摆着,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花举起了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嬉耍,引动无数人仰望天穹,我的心也随着飞上了云端。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教我们历史课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健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拐杖,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为学生们讲课.逢到要定写黑板的时候,他用圆木拐杖撑地…….一次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这情景也使我深深感动…….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引导学生总结出:利用倒叙的记叙方法,可以引起读者的思绪,激发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八、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开头:描写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具体上课时:诙谐乐观、对工作认真负责倒叙
事例放风筝:对生活热爱、有执著的追求
结尾:与少年对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
2.熟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些什么。
3.理解老人说的最后一名话的意思,体会木匠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4.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一个好心的人,容得下全世界的人”的含义。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朗诵的磁带。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熟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些什么。
课前导语
一个过路人匆忙走在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恰好,路旁有一间小屋,小屋的主人是位木匠。过路人顾不了那么多,“笃笃笃”地敲响了木匠的门……木匠的门是否打开了呢?
一、板书课题,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放课文磁带,学生把生字圈上标记。
二、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借助拼音练习读词。
jiàng qiāo xiē dāi yuè dǒng shì
木匠 敲门 些许 待会儿 越过 不懂 世界
2.去掉拼音再读词,同桌可以互查。
3.指名读,大家倾听,判断正误。
4.自学生字,思考如何记忆字形。
5.相互交流方法及书写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董”加上“忄”就是“懂”,“寺”加上“彳”就是“待”。
用相近的字辨析来记,“匠”与“区”里面一个是“斤”,一个是“x”。
“些”是“此”字下面添上“二”。
6.老师对难字进行指导。
“敲”字的右边是“攴”不是“戈”,也不是“攵”。
“越”字的“走”捺要写长,要搁隹“成”
“待”是一个多音字,“待会儿”的“待”读“dāi”,“等待”的“待”读“dài”。
7.指导认识新偏旁
“敲”的右边是“攴”,先了解名称,再观察书写。“攴”上部是“上”,下面是“又”。
“越”是走字旁,像这样的字还有“超”“赶”等。
三、书写练习,巩固生字。
1.读格,看每个字的占格位置。
2、独立练习书写。
3、自评、互评、修改。
4、老师巡视,指导纠错。
四、护展词语。
五、认读生字。
1.出示认读卡片。
2.多种形式认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2.通过分角色表演,理解老人最后说的一句话,体会木匠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一、考查生字。
1.听写生字。
2.检查多音字的掌握情况。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播放磁带,学生对照课文认真听录音。
2.自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议一议,课文具体写了什么人来敲门。
4.后来又来了几个人,最后小屋里共有多少人?
三、分角色表演,熟悉内容。
1.人物(木匠、老人、可怜的女人)由三位同学扮演,旁白由老师来读。
2.注意配上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
3.通过表演,启发学生想象。
(1)这场雨是怎样下的?
(2)老人进屋后是怎样感谢木匠的?
(3)女人和三个小孩在风雨中是怎样的可怜?
(4)屋子里的人会说什么?
四、学生质疑,感悟体会。
“接二连三”是什么意思?(接二连三是连续不断的意思)屋子那么小,为什么大家“开心极了”?(因为大伙儿躲避了大雨,交谈得很高兴)怎么解“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这句话是说人应该心胸广阔,乐于助人,尤其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
五、挖掘课文,熏陶感染。
1.讨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2.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
六、小结全文。
第三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qiāo mén yuè guò shì jiè
( )( )( )
二、词语接龙。
例:敲门→门口→口语→语文
越过→( )→( )→( )世界→( )→( )→( )
三、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待差
四、照样子说话。
例如:问题不是房子,而是心。
不是……而是……
不是……而是……
想一想,屋子里的人会快乐地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章主题;
2、学习形神兼备的状物手法;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三、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形神兼备地状物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古往今来,“垂杨”“腊梅”之类的植物历来是文人墨客的笔下宠物,但现代作家郭沫若却对石榴情有独钟,而且还赋予了石榴“夏天的心脏”的美誉。石榴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本节课我们来一睹石榴的风采。
二、 导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感悟作者对石榴的赞美之情;
2、朗读课文,按照“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理清文章层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读文章2——6段,思考问题:
1、作者从石榴的哪些方面表现石榴树的“最可爱”?
2、通过什么方法突出了石榴枝叶的特征?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石榴的花朵?
4、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写石榴的果实?
(三)、精读课文,拓展能力
通过学习石榴的敢于同骄阳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美,你有什么启发和感受,写一写并说一说。
三、 板书设计
爱 石榴 赞
画
最
可
爱
枝叶 花朵 果实
敢于同骄阳斗争毫不示弱的
精神美
颂扬民族的美好情操
表达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石榴》教学设计【2】目标设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用“先……逐渐……最后……”说一段话。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以及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抓住石榴花的色、形、多,指导朗读。
2、帮助学生了解石榴成熟的过程和石榴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第三自然段最后两个拟人句的理解。
课前准备:
石榴实物,石榴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认真地读了课文,做到了正确、流利,但是这样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感情,细细品味课文,就像真的到了石榴园看到了石榴树一样。
二、理清层次
1、这篇课文介绍了石榴的哪些方面?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
2、板书:花、果
三、学习第二段
1、课文第二节主要写了石榴的花,写得很美。请你自读第二节,看看石榴花美在哪儿?用“——”画下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词。
2、指名回答,相机指导:板书:火红(石榴花的颜色很美,像火那样红,请同学们看,这就是石榴花(实物)颜色多么鲜艳!)
密盛(“密”是什么意思?稠密,一朵花紧挨着一朵花,“盛”是什么意思?旺盛石榴花又多又旺,就是越开越密,越开越盛。)
吹(出示实物):小喇叭一吹就响,石榴花怎么吹也吹不响,为什么课文中说“石榴花正鼓着劲儿在吹呢”?(1、样子有些像;2、石榴花开得很大,花瓣盛开着,就像能吹响一样)吹一首什么歌呢?
3、石榴花真美,它的颜色鲜艳,形状可爱,开得又密又盛,我们要通过朗读,读出它的美。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要读出重音,请同学们先自己练习。
4、点名读:相机指导,小老师范读、练读,指名读。
老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看到了美丽的石榴花。
四、学习第三段
石榴花美,石榴果就更有意思了。
1、出示投影: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齐读)
2、默读第3节,哪一句话写出了石榴成熟的过程?请你用铅笔划下来。
3、板书:先……逐渐……最后……
①作者用上了这些词写出了石榴成熟过程中的颜色变化,这样写很有条理。
②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这个关联词也来说一句话,比如:日出时颜色的变化;春天树木叶子颜色的变化;果实从小到大的变化等等,同位互相说一说。
4、成熟后的石榴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一读。
①这两句话写得太有意思了!作者把石榴当作什么来写?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你瞧,在作者的眼中,石榴是有生命的,像一个可爱的娃娃。石榴它不仅会笑、会动、还会说,这样写能使文章更生动。
②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③指名读,看他读得能让大家都喜爱上这些石榴娃娃吗?
④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要说出好,好在哪儿?(笑得多开心!)不太好,应该怎么读?
⑤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那活泼可爱的石榴娃娃,请看你的两张照片,哪一张石榴笑得咧开的嘴,哪一张笑破了肚皮?(看图)
⑥你们成熟了,你们是怎样扒开叶子张望,怎样向人们报告喜讯的呢?你们做做动作,说一说,同位互相表演一下,现在老师读句子,谁愿意到讲台前表演呢?(提示:“张望”是朝一个方向看吗?是只朝近处看吗?)(告诉大家什么喜讯?……)你的喜讯我听到了。
下面请一位同学把第3小节连起来读一遍,看看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写出石榴成熟的过程的。
五、学习第四段
1、下面我们去摘一个石榴看一看,尝一尝吧!
2、自读第四节,你认为哪些词写得好,请你用笔划下来。
3、讨论交流:什么是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呢?老师剥开一个石榴,你看一看就知道了,石榴子儿有红的,有白的,还亮晶晶的,这就是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4、你尝尝什么味吧!(请两位同学来尝、说)你说得我们都流口水了。
5、请大家有感情地练读第4节,看谁能读得有滋有味。
6、读得真好,老师都流口水了。
六、迁移练习:(出示桔子、香蕉、水蜜桃等水果)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水果,请你选择你最喜爱的一种,欣赏它们各具特色的外形,去品尝它们独特的味道,然后按照《石榴》这一课的写作方法把它写下来。
板书:
16、石榴
花:火红、茂密、吹
果:先逐渐最后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按照石榴的生长过程(即:抽枝、长叶、开花、结果。)来描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同时我认为也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此文结构明朗,详写了石榴的花和果(就这两者而言,果更为突出。)故在教学中重点应把握这两点展开。
第二自然段写了枝条、嫩叶和石榴花,重点写出了花。分别写了花的色:“火红”;花的多:“越开越密”、“越开越盛”;花的形:“小喇叭”。写出了石榴的活泼、美丽,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石榴的美。
第三、四自然段它的果实——石榴。主要写了它的两个方面:
一、课文的第三节,写石榴的成熟过程及它的外形。它的生长过程是:结出小石榴——天天成熟——熟透了;它的外形(随着生长过程而变化):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对熟透了的石榴描写特生动: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此段写出了石榴成熟的欢喜,同时也是作者及农民伯伯内心的喜悦!此外此段也突出了石榴所特有的特征:即成熟后易破皮!
二、课文第四节,写石榴子粒的形态和它滋味。此段学生易于掌握。但有一词“玛瑙”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我们可以找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段另有一重要训练项目——让学生仿写。
7|">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时时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处处催化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学得不亦乐乎,在愉快体验中识记生字和6种体育活动名称,了解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的体质,从而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拼图识字游戏课件。(教师)
2.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题目
1.教师导学:在汉字王国里,小朋友们认识的汉字朋友更多了!你们还认识这几位老朋友吗?出示学过的字卡。(圆、严、寒、酷、暑、凉、晨)
2.学生开火车认读词语,教师及时评价。
3.教师板书课文题目。
4.学生指名读,纠正字音,再齐读黑板上的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所学的内容不断再现,是一个对知识重温与巩固的过程。在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就如在打好的地基上造房子,能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之中。
二、活动激励,学习字词
1.过渡: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在操场上都参加过哪些体育运动呢?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本课生词卡片。(跑步、拍皮球、踢足球。)
3.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体育项目,那么,你们认不认识这几个体育活动的名称呢?教师依次出示剩余的词语卡片并做相应的动作提示。(打球、拔河、跳高。)
4.学生猜读、跟老师读、指名读本课生词。
5.引问:刚才学习的几种运动中,你最喜欢哪种?谁愿意到前边来演一演?
6.活动:一名学生表演,其他同学猜体育活动名称。
预设:跳高、拔河。
7.交流:在同学表演这些运动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发现?
8.学生汇报。
预设:“拔河、打球、拍皮球”都是用手的,所以表示动作的三个字的偏旁都是提手旁。“跳高、跑步、踢足球”都是用脚的,所以表示动作的三个字的偏旁都是足字旁。
9.启发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带提手旁或足字旁的字?
10.课件出示6个表示体育活动名称的生词:看,它们不带音节帽子了,你还能一眼把它们认出来吗?
11.学生领读、同桌对读,教师评价。
1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13.小组交流:这些生字中,哪几个生字最难?你有什么好方法识记它们?把你识字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14.检查反馈:学生开火车认读“拔、拍、踢、跑、打、足”。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最终是为了让学生能独立识字。为了实现学生独立、主动识字的目的,在这里采用“动起来”这一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发现并掌握本课生字的特点,增强孩子自主识字的意识。
三、初读儿歌,识记生字
1.过渡:刚才我们认识了6个生字,还有一些生字藏在儿歌里,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好吗?
2.学生在儿歌中找出其他生字,一边找,一边说出它们的字音,然后和同桌交流,互相读一读,认一认。
3.教师巡视,重点指导,认识新偏旁“火”。
4.小组合作检查认读情况,1名同学带领组员进行检查,把组员认读有误的字音纠正过来。
5.听音接生字游戏。老师读生字,学生听音,然后迅速地从自己的生字卡片里找出这个字,并大声说出这个生字。
设计意图:在语境中识字,生字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有趣的生活场景。这一生动场景唤起了学生对生字的亲切感,学生既知字音、认字形,又能借助语言环境解字义、明用法,提高识字的效率。
四、拼图游戏,巩固识字
1.课件出示游戏名称及规则。(拼图识字游戏。有16个奥运小五环,每一个五环后面藏着一个生字宝宝,翻开一个就请同学们认读,16个生字认读完之后,就会出现刚刚这些运动游戏。)
2.学生进行游戏。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认识几个甚至十几个字,识字量增加了识字难度。此环节设计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创设了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增强识字的趣味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强化认识
1.导学:上一节课,我们交到了很多生字朋友,看,它们来了,大家跟生字宝宝打个招呼吧。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拔、拍、踢、跑、打、足、锻、炼”等字。
3.教师出示“火字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带有这个偏旁的字。
设计意图:即使再聪明的孩子,学过的东西也需要经常复习巩固,教师通过不断再现生字,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把书本上的东西真正地转化成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
二、诵读儿歌,读通句子 |
1.课件出示儿歌,引问:你能读吗?试着读一下,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适时点拨个别学生读准翘舌音“场、热、声、身”和平舌音“足”。
3.指名读生字,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正个别学生的错误读音。
4.教师导学: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儿歌,争取把句子读通顺。
5.学生两人一组赛读儿歌,比一比谁朗读时不仅声音洪亮,而且能把句子读通顺。
6.教师范读,全班听读,试着标出儿歌的节奏。
预设:铃声响,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跳绳/踢毽/丢沙包,天天/锻炼/身体好。
7.学生自由练习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8.指3名学生朗读,全班听读,根据字音、声调、语速等方面进行评价。
9.齐读儿歌。
设计意图: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因为语感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反复诵读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语言,受其影响,把文章读得朗朗上口,对理解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等都有好处,这样,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
三、再读儿歌,读出趣味
1.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时的心情。(高兴、开心。)
2.学生带着欢乐的心情自由练读儿歌。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4.教师小结:热闹的操场为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留下了我们许多欢声笑语。下面请同学们想象你玩耍时的情景,一起读这首儿歌。
5.全班齐读儿歌,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设计意图: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韵文进行表演性的朗读,可以收到“多重记忆”“立体积累”的效果。
四、小组合作,学写生字
1.学生找出生字新朋友,读一读。
2.小组合作,学生相互说说怎么记住生字。
3.引导学生反馈交流,教师表扬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4.引导学生复习看笔顺的方法,自己尝试书空笔顺。
5.师指导书写,引导学生看准每一笔的位置。
6.教师范写“跑”,强调左窄右宽。
7.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先描红,然后仿写一个“跑”字。
8.学生集体观察书写较好的生字,说说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
9.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其他字的书写。
10.指导书写其他会写字。
设计意图:写字是低年级的重头戏,指导书写时,通过老师教笔顺,教师的范写,学生的描红、临写,师生的共同评议,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把握汉字的笔画、间架结构,以及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写好字的本领。
五、拓展延伸,积累词语
1.课后读读画画:把你喜欢的活动涂上喜欢的颜色。书上没有的可以自己补上。
2.把自己喜欢的活动写在卡片上,让同组的小朋友读,并向大家介绍玩法。
设计意图:从课程内容方面来说,就是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联系学生的教育资源,使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
教学反思
在丰富的活动中,在有趣的游戏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整堂课,无需老师过多语言的引领,学生便踊跃地投入到学词、识字中来。表演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时,课堂气氛更是热闹非凡,学生争先恐后地到前边表演,看着他们的演技,我不禁感叹“动”起来的魅力真是不可小觑。更值得一提的是,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时,真是前所未有的顺畅,一遍下来,全班无一人停顿,看来,课下做足功课,课上就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北京小学吉春亚
学习目标:
1.尝试用诗歌的言语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敬爱、感激之情。
2.用个性花的朗读方式有感情的朗读所积累的诗。
3.用各个不同的角度多元解读《黑板 .粉笔》这首诗。
学习重点:
尝试用诗歌的言语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敬爱、感激之情
学习难点:
用各个不同的角度多元解读《黑板 .粉笔》这首诗。
学习过程:
一、揭题引入。
出示: 一块黑板
大半生的战场
一根教鞭
点种桃李满园
一杯清茶
淡淡的苦,淡淡的甜
猜猜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你们怎么猜出来的?(板书课题:献给老师的歌)
(根据儿童喜猜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诗兴趣。在猜测中体显会读诗的成就感。)
二、看图说诗。
1.出示四幅图画:①老师在课堂上课;②老师在办公室办公;③老师给后进生补课;④老师走进了小朋友的家;⑤老师和我们一块做游戏。
2、引导看图说话。图画上画的是什么,请用一句话表现出来,要求说得跟别人不一样。
3、句子浓缩成诗。比较、评价哪位同学写的更有诗的味道。
(运用画面把教师工作的情景展现在大家眼前,唤醒了学生已有的回忆,接着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言语表现画面,并相机引导形成诗歌语言,在此过程中促进思维的“诗化”,学生在创造中感悟到什么是“诗”的语言。)
三、选择填诗。
在我的读书生涯中有这么一位老师,(穿插讲解我们之间感人的故事)教师节就要来临,请大家帮助我做完一首诗献给他。
出示:
如果将他用过的粉笔 如果将他写过的评语
堆垒起来 汇在一起
那将是一座皑皑的白雪 那将是一条涓涓的小溪
雪山 映照他纯洁的情怀 小溪
如果将他用过的教鞭 如果将他走过的桥路
栽到土里 连成直线
那将是一片茂密的森林 那将是一条漫长的旅途
林木 旅途
咱们选择其中一小节填写诗句,准备献给我的那位年长的老师
三、创作组诗。
1、引导:我们可以把老师比作——(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或学生上讲台书写)
板书:一轮太阳
一面镜子
指南针
铺路石
老黄牛
设计师
……
2、为什么这样比?看三分钟内谁写的多。
3、反馈交流评价。
4、把散乱的内容拼成组诗。
(组合创诗的设计,极具开放性,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促使学习个体充分调动联想与想象,用“诗性”的言语发表自己的见解。 组合诗时,合作者必须考虑前后内容是否相连,朗读起来是否合拍等,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连贯性、对语韵的敏锐感觉极有益处。)
四、多元解诗。
1、出示:如果黑板是深邃的夜空 如果黑板是神奇的沃土
粉笔就是倏忽闪过的荧火 粉笔就是裎亮锋利的铁犁
你用心血凝成的光焰 你用生命辛勤的耕耘
照亮了步步前进的路途 播种下串串瑰丽的希望
如果黑板是辽阔的海洋
粉笔就是层层雪白的浪花
那后跟追逐前浪的涛声
讲述着一个永恒的童话
2、自由解读诗,如果觉得自己已学懂了可以上讲台做解诗的主人
3、由座位上的同学向解诗的主人发问。
(教育的本质回归意味着尊重与发展个性生命。设置多元解读这个环节宽了学生的心理空间,刺激学习主体自身弹性思维的持续发展,促使他们不断发现,不断突破,不断创造,以彰显个性。摆擂台这种形式挑战性极强,相信学生为了成为“擂主”,会调动所有感官去品诗。)
六、总结学习
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作者邮箱: bjjchy@sina.com资料提供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诗经?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了,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游吧。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
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3.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中悟意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
①让学生了解诗、词、曲。
西江月: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词的题目,它与这首词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如我们学过的《忆江南》)
天净沙:曲牌名(它也是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曲的题目,它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曲的题目是秋。)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诗,诗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词盛行于宋代,它的调有定格,句子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双调之分。单调就只有一段,如《忆江南》,双调就是分为两大段,即上下两片(阙),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天净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种),曲盛行于元朝,体式与词相近,它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多使用于口语,句式较为灵活,语言也比较通俗。
②解释个别词语。
别枝惊雀: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见:同“现”。听取:听到。
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两三点雨。
茅店:乡村小客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②通过阅读,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词人把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整首词体现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也正是作才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
《天净沙·秋》这首曲是元代散民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但其中没有秋景的清萧,没有悲凉的情绪。有的却是色彩鲜明的美丽的秋景。如曲中的“白草”“红叶”“黄花”三个词语,让我们感觉到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鲜明。同时,全曲没用一个“秋”字,却传达出了浓郁的秋意。整首曲诗人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曲中,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5.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课后背诵这两首诗歌。
2、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