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3:37:02
类别: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咏柳、绝句》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咏、碧、妆、剪、裁”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咏柳》。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谈话激趣:同学们,春天到来时,天气转暖,花开了,草绿了,小鸟又飞回来了,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春天的一切都充满着生机。春天是这样的美,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 2.释题:“咏”即用诗歌来歌颂和赞美。“咏柳”即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合作探究字词。(1)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2)相互交流识记生字方法。(3)释词:碧绿:翠绿色的玉石。妆:装扮,打扮。万条:文中指无数根柳条。丝涤:用丝织的带子。文中用来形容柳枝细长而柔嫩。裁:裁剪。三、深度感悟,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二句诗。(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二句,思考:这两句是是什么意思?(2)指导看图: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儿童坐在一棵柳树上吹着竹笛)从远处看,倒垂下来的柳条像什么?(像用丝织成的带子)(3)理解句意。谁能试着说说第一、二两句诗的意思?(高高的柳树如同碧玉装饰成的一样,万千条柳枝好像垂下来的绿色丝带)(4)指导朗读。一要读出对诗人的赞美,二要读出节奏感。引导:诗人从柳树写到柳枝,又从柳枝写到柳叶,诗人看到这细嫩的柳叶,是怎样想的呢? 2.学习第三、四句诗。(1)指名读第三、四句。(2)交流汇报:诗人是怎样想的?(柳叶怎么这样细这样尖,好像是人裁剪出来的)(3)诗人又想到是谁裁剪的呢? (二月春风)(4)诗人为什么会想到二月春风呢?(因为春风一吹,吹绿了柳树)(5)投影出示:“二月春风似剪刀”,引导理解。(6)谁能说说这两句的诗意。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 4.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背诵。五、小结在春天里看到吐出新绿的柳树,就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所以许多诗人都写是赞美杨柳。诗人赞美杨柳更为奇特,从“树——枝——叶”联想到“碧玉”“绿丝涤”,最后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仿佛是二月春风把这剪刀裁出满树又细又嫩的柳叶。六、扩展升华诗人描写的柳树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么你眼中的柳树又是怎样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唱一唱……)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绝、鸣、岭、泊”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并会默写。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咏柳》。 2.全班齐背《咏柳》。 教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写春天柳树的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景物的另一首诗《绝句》。 3.介绍杜甫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杜甫到了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那时正是春天,他看到明媚的春色,心情十分愉快,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二、指导自学(按上节课的方法学习)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诗人看到一幅怎样的画?画上有些什么? 3.同桌交流。三、合作探究,质疑释惑 1.齐读第一、二句,想想这两句描写了怎样美妙的画面? 2.指名读第三、四句,说说这两句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教师指导:诗句中的一个“含”字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在屋子里向远处眺望。这窗户好像画框,远处的山,门前的大船,都镶嵌在画框里。诗人写得多妙啊!四、朗读感悟,欣赏体会 1.指导朗读。 朗读这首诗时语调要轻松,要突出重音:鸣、上、含、泊、千秋、万里,要边读边想像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语言特色。 4.体会诗歌节奏。读中体会。五、课堂小结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画面有声有色,充满生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你能体会得到吗?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咏、碧、妆、剪、裁”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咏柳》。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谈话激趣:同学们,春天到来时,天气转暖,花开了,草绿了,小鸟又飞回来了,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春天的一切都充满着生机。春天是这样的美,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 2.释题:“咏”即用诗歌来歌颂和赞美。“咏柳”即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合作探究字词。(1)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2)相互交流识记生字方法。(3)释词:碧绿:翠绿色的玉石。妆:装扮,打扮。万条:文中指无数根柳条。丝涤:用丝织的带子。文中用来形容柳枝细长而柔嫩。裁:裁剪。三、深度感悟,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二句诗。(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二句,思考:这两句是是什么意思?(2)指导看图: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儿童坐在一棵柳树上吹着竹笛)从远处看,倒垂下来的柳条像什么?(像用丝织成的带子)(3)理解句意。谁能试着说说第一、二两句诗的意思?(高高的柳树如同碧玉装饰成的一样,万千条柳枝好像垂下来的绿色丝带)(4)指导朗读。一要读出对诗人的赞美,二要读出节奏感。引导:诗人从柳树写到柳枝,又从柳枝写到柳叶,诗人看到这细嫩的柳叶,是怎样想的呢? 2.学习第三、四句诗。(1)指名读第三、四句。(2)交流汇报:诗人是怎样想的?(柳叶怎么这样细这样尖,好像是人裁剪出来的)(3)诗人又想到是谁裁剪的呢? (二月春风)(4)诗人为什么会想到二月春风呢?(因为春风一吹,吹绿了柳树)(5)投影出示:“二月春风似剪刀”,引导理解。(6)谁能说说这两句的诗意。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 4.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背诵。五、小结在春天里看到吐出新绿的柳树,就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所以许多诗人都写是赞美杨柳。诗人赞美杨柳更为奇特,从“树——枝——叶”联想到“碧玉”“绿丝涤”,最后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仿佛是二月春风把这剪刀裁出满树又细又嫩的柳叶。六、扩展升华诗人描写的柳树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么你眼中的柳树又是怎样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唱一唱……)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绝、鸣、岭、泊”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并会默写。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咏柳》。 2.全班齐背《咏柳》。 教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写春天柳树的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景物的另一首诗《绝句》。 3.介绍杜甫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杜甫到了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那时正是春天,他看到明媚的春色,心情十分愉快,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二、指导自学(按上节课的方法学习)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诗人看到一幅怎样的画?画上有些什么? 3.同桌交流。三、合作探究,质疑释惑 1.齐读第一、二句,想想这两句描写了怎样美妙的画面? 2.指名读第三、四句,说说这两句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教师指导:诗句中的一个“含”字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在屋子里向远处眺望。这窗户好像画框,远处的山,门前的大船,都镶嵌在画框里。诗人写得多妙啊!四、朗读感悟,欣赏体会 1.指导朗读。 朗读这首诗时语调要轻松,要突出重音:鸣、上、含、泊、千秋、万里,要边读边想像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语言特色。 4.体会诗歌节奏。读中体会。五、课堂小结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画面有声有色,充满生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你能体会得到吗?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内容预览:
《核舟记》教案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1.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2.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附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教学目标
知识: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情感: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易错音:妆、滨、裁
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
4.抽读、齐声读
三、学习《咏柳》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
(1)碧玉:绿色的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
万条:枝条多
绦:一种丝带
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2)思考: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引导学生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近碧玉)
(3)朗读
5.交流汇报3.4句:
(1)细叶:细细的嫩叶
似:好像
裁:裁剪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2)思考: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
6.朗读全诗,感悟诗境
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休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反复朗诵,体会诗人赞美柳树,歌颂奏的感情。
四、深情朗读
语速适中,情感饱满,基调高昂,注意停顿。
五、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咏柳》,并集体背诵,引入《春日》
二、解题
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读,初通诗意
1.自读全诗,再抽读。
2.分小组讨论学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记号,勾出不理解的词。
3.交流:提出不懂的词,板书,查阅字典理解
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水名
滨:水边
光景:风光景色
一时:形容时间很短
新:新鲜、奇丽
4.由词意思考:诗人在什么样的天气,到什么地方去游览,他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5.整理出前两句的意思:在天气睛朗的日子里,诗人到泗水边上死对头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6.说说你从一二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指导朗读。
7.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4句。
自读、勾出不懂的词,讨论,交流解词,再解意。
等闲:平常、随便
识得:认识
东风:春风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诗意: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可春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在见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色后,才明了是春风带来了这无边的景色。
指导朗读3.4句,说说体会,引导学生理解包含在诗歌中的哲理。
四、再读,感悟诗境
联系诗意,说说自已的理解,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
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占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出主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作业:
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绝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交代学习方法
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
2.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知大意;三读精,解词义;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三)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1.揭题,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
(2)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①正字:朝(zhāo)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结构),辞(左右结构),猿(左右结构)
(2)二读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解词义。
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两岸的景色。)
①指名读第
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每句的意思。(分组讨论,指名说)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1)学生边看《早发白帝城》的影碟,边听师范读古诗。
(2)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
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
(3)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再读这首诗,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体会诗人的感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然后利用队会时间开一个班级诗会,看谁知道得多,理解得准确。
资料提供者:朱颖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
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占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出主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情感: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易错音:妆、滨、裁
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
4.抽读、齐声读
三、学习《咏柳》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
(1)碧玉:绿色的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
万条:枝条多
绦:一种丝带
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2)思考: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引导学生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近碧玉)
(3)朗读
5.交流汇报3.4句:
(1)细叶:细细的嫩叶
似:好像
裁:裁剪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2)思考: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
6.朗读全诗,感悟诗境
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休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反复朗诵,体会诗人赞美柳树,歌颂奏的感情。
四、深情朗读
语速适中,情感饱满,基调高昂,注意停顿。
五、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咏柳》,并集体背诵,引入《春日》
二、解题
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读,初通诗意
1.自读全诗,再抽读。
2.分小组讨论学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记号,勾出不理解的词。
3.交流:提出不懂的词,板书,查阅字典理解
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水名
滨:水边
光景:风光景色
一时:形容时间很短
新:新鲜、奇丽
4.由词意思考:诗人在什么样的天气,到什么地方去游览,他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5.整理出前两句的意思:在天气睛朗的日子里,诗人到泗水边上死对头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6.说说你从一二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指导朗读。
7.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4句。
自读、勾出不懂的词,讨论,交流解词,再解意。
等闲:平常、随便
识得:认识
东风:春风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诗意: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可春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在见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色后,才明了是春风带来了这无边的景色。
指导朗读3.4句,说说体会,引导学生理解包含在诗歌中的哲理。
四、再读,感悟诗境
联系诗意,说说自已的理解,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
教材分析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是教师以优美的导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就是苏醒,就是温暖,就是繁荣,就是希望。春是花的世界,是鸟的天堂,是诗的故乡。春天如此美好,有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赞美春天的可爱,你能背出1-2首你学过的与“春”有关的诗吗?然后指名背《春晓》《绝句》《草》等诗。听了这优美的旋律,老师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你听,窗外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唧唧喳喳地叫着。多好的享受啊!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画面,看看哪位同学观察地最仔细,想得最深入(播放有关柳树的画面,目的让学生感受柳树是春的使者,带来春天的信息,春天充满生机) 师:看完了这段画面,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交流,谈感受初读古诗,了解大意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想知道檀老师在想什么吗?此时此刻,老师就想把唐朝诗人贺之章写的《咏柳》推荐给大家。 (边出示诗句,边朗诵)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古诗两首《咏柳》教学设计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3.反复诵读,体会感情多美的柳树呀,多好的春天呀,怎能不让人喜爱?你准备怎样读这首诗,让别人听了确实感到很美。自由练习,你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换气、轻声、重音)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你自己认为那里读得最好。(老师可以帮助点评)师:你认为谁读得最好,让我们象他那样去读,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看谁读得最美。让我们一起静静地再听一遍古诗,请同学们将眼睛轻轻闭上。师: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我们一起背诵,不会的就看书朗读。默写,同桌对改,订正,集体反馈:错在哪儿?课外延伸:春风多好呀,它吹绿了柳树,吹出了勃勃生机,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诗,背给大家听。其实,还有不少的散文、对联、童谣、歌曲也是描写春天的,你知道吗?(展示读书卡)
别具一格
教学内容:《山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版块的第三篇文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认识两个生字:径、斜;学会5个生字:远、亭、停、车、霜,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能区别“亭、停”,正确书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培养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感悟诗意
教
学
过
程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
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看图一句说话。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
你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初步感知古诗
1、学生多种形式反复读诗,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2、教师配乐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请学生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组成一幅画。
4、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以“趣”为导,学习生字
1、字理识字,学习“行”、“径”。
在课题中读准字音。
组词,理解字义。(行:走的意思)
课件演示字理图,使学生把字义和字形联系起来。
书空,认识双人旁,在诗中找出“径”,理解他的意思。指导书写“行”。
理解诗题。
2、做反义词游戏,学习“远”。
师出示“近、上、暖、白、有”,让学生在诗的前两行中找他们的反义词。(远、下、寒、黑、无)
说“近”引出“远”,并认读,说识记方法,扩词说话。
3、游戏区别学习“。停、亭”。
读后两行诗,出示“停”认读。做动作理解字义。
去掉单人旁再认读。
做看图举卡片游戏(课前准备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红灯图片)
A、分别出示一座小凉亭的图片,播放一段汽车遇到红灯停车的动画片,请学生看图举不同的卡片,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B、根据动作猜词并举卡片。(例如老师做一个停车的动作,学生说出一个词语,并举出相应的卡片。教师还可以让一个学生来做动作,其他学生猜,但一定要围绕这两个字。)
..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亭”(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指名说),教师教顺口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
4、学生自主学习“车、霜”后,汇报识记方法并运用。(师出示车的图片,说明与自然现象有关的字一般都有雨字头。)
四、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1、前两句诗
指名一二句,思考:如果给这两句诗配画,应画写什么?
学生说,教师画。并在诗中找依据。(重点理解“径”)
结合图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看图配乐朗读这两句诗。
2、后两句诗
看图说一说诗人在干什么?
他为什么会停下来观赏枫林呢?指名读一读第三句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理解“坐”的意思。
诗人是如何赞美枫叶的呢?齐读最后一句诗,说一说。
如果你看到这样美丽的枫林美景,你会怎样赞美?
带着感情齐读这两句诗。
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1、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2、画一幅自己眼中的秋天图,并写几句话。
3、收集描写秋天的诗歌,读一读。
以实物导入,可快速地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