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教学设计

搜索51费宝网

《六月雪》教学设计一等奖

《六月雪》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3-06-19 09:02:02

类别:教学设计

《六月雪》教学设计一等奖

1、《六月雪》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革命战士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学习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方法。

3、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革命战士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1、 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红军爬雪山时的历史资料。

2、 准备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相关影片剪接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先请大家观看一段录像。(放红军爬雪山的影片。)

2. 看过这段影片,你想到了什么呢?(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谈出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

3. 李白曾经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要翻越这茫茫的大雪山,简直比蜀道还难。可红军战士怕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六月雪》。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 大声读课文,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多读几遍,想办法认识它们,理解它们。

2. 谁有不会读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教师在检查学生通读课文情况时,重点理解体会“白雪皑皑、绝壁、山涧、偎依、瞬息万变、迷漫”等词语的读音和意思。比较生僻的词语特别记一记。)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1.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 说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四、同桌互相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 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动的段落、语句是什么?分学习小组自由交流感受。

2. 分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课文内容顺序进行汇报。特别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道旁绝壁上悬着的石块,若不注意,撞下来就有砸破脑袋的危险…..”通过这段环境描写,说明当时环境十分恶劣,从而体现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3.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令人感动的事件,让学生体会那位贵州籍同志只是无数革命先烈中的一个代表。及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回读全文,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全文

读着这些文字,感受当时的情景,我们都很振奋。愿长征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六月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革命战士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学习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方法。

3、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革命战士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1、 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红军爬雪山时的历史资料。

2、 准备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相关影片剪接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先请大家观看一段录像。(放红军爬雪山的影片。)

2. 看过这段影片,你想到了什么呢?(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谈出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

3. 李白曾经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要翻越这茫茫的大雪山,简直比蜀道还难。可红军战士怕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六月雪》。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 大声读课文,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多读几遍,想办法认识它们,理解它们。

2. 谁有不会读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教师在检查学生通读课文情况时,重点理解体会“白雪皑皑、绝壁、山涧、偎依、瞬息万变、迷漫”等词语的读音和意思。比较生僻的词语特别记一记。)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1.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 说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四、同桌互相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 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动的段落、语句是什么?分学习小组自由交流感受。

2. 分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课文内容顺序进行汇报。特别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道旁绝壁上悬着的石块,若不注意,撞下来就有砸破脑袋的危险…..”通过这段环境描写,说明当时环境十分恶劣,从而体现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3.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令人感动的事件,让学生体会那位贵州籍同志只是无数革命先烈中的一个代表。及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回读全文,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全文

读着这些文字,感受当时的情景,我们都很振奋。愿长征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南州六 月荔枝丹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识记文中字词和诗句

二、预习内容

1、关于作者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1901~1988,浙江海宁人。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2、识记字词和诗句

红缯 紫绡 醴酪 龟裂 蒂部 渣滓 贮藏 兼程 祠堂 萌蘖 幅员广阔

咏荔枝膜

徐勃

曾向 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

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惠州绝句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3、简要概括文章各段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巩固掌握文中字词和诗句

2、学习说明事物的顺序和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说明顺序和方法,品味语言特点

二、学习过程

(一)文本探究

1、给文章划分层次结构,并指出文章的说明顺序

2、本文出色地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准确简洁是说明性文字最基本的特点,请在文章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文字。

4、读下面一段文字,与课文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圆锥花序。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摘自《辞海》

5、课文主要采用那些方法来增添文学情趣的?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诵读诵读,并举例分析。

(二)、反思总结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点

(三)、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注音解释 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逼真(bí zhēn):极像真的 B. 绚丽 (xún lì):灿烂美丽

C. 渣滓(zhā zi):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D. 兼程(jin chéng):同时赶路。

2、选出划线字注音正确 的一组 ( )

A. 醴酪(lào) 贮藏(zhù) 紫绡(xiāo) 萌蘖(miè)

B. 红缯(céng) 祠堂(cí) 莹白(yíng) 宠幸(chǒng)

C. 龟裂(guī) 渣滓(zǐ) 耀眼(yào) 绚丽(xuàn)

D. 壳面(ké) 记载(zǎi) 绛囊(xiáng) 混和(hùn)

3、选出对加黑字解释正确的 一组 ( )

A. 紫绡 (生丝织的绸子) 红缯 (古代丝织品的统称)

兼程 (既走水路又走陆路) 萌蘖 (生芽,发芽)

B. 醴酪(甜酒) 日啖三百颗(品尝)

一骑红尘(跑得飞快的马) 阙下(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C. 密移造化出闽山 (自然,天然) 果树志 (文字记录)

绛囊 (深红色) 蒂部 (瓜、果与茎、枝相连的把儿)

D. 飞焰欲横天 (横布于天边) 宠幸 (幸运)

山顶千门次第开 (第二次) 浑圆 (全,满)

4、《第一场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继续研读课文,感受下雪后景象的美,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感情,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之情,丰富学生对下雪的认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交流,感悟作者的感情及表达方法。

3、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阅读。

1、回顾下雪前、下雪时情景。

2、播放课件《雪绒花》(下雪情景)。

二、回顾学习方法(四读法)。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第

四、五自然段。

2、学生汇报。

① 说说你读完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板书:雪大——景美——人欢)

②一幅怎样的画面扑入你的眼帘?(播放课件)哪些句子概括地写出了雪后景象?

四、品读词句,潜心会文。

(一)深入学习第三段。

1、反复朗读,边读边想,捕捉关键词语品读出雪后景象的特点。

(1)“呵!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都罩上了一

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2、生汇报:

① 让学生说出所感。

② 找依据词,品读,证明所感。

③ 播放课件:欣赏雪景。

(2)“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① 导语激趣,继续引导欣赏。

② 播放课件:欣赏银条儿、雪球儿。

③ 你想怎样形容它们?

④ 引导质疑并品析:“毛茸茸、亮晶晶”、“ 蓬松松、沉甸甸 ”

⑤ 赞一赞: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和遣词用句的绝妙。

⑥ 读一读:读出语感。

(3)“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①激趣引导欣赏。

②生汇报所见所感。

③品味重点词。

④悟情。

⑤感情读。

3、引导学生小结作者的描写方法。

4、欣赏全景,配乐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男女生配合读)。

5、悟情。

①读完后,你的心情如何?(高兴)

②(播放课件:嬉雪)他们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高兴、欢乐?

③设身处地,悟景悟情。

④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⑤结合课本,拓展延伸。

“拍雪景”(四人小组讨论——记录——汇报)

(二)深入学习第四段。

1、理解“瑞雪兆丰年”

2、结合写作背景悟情,情感得以升华。

作者的激情从哪来?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背景资料。

*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冲口而出的喜悦?(回顾品读“呵!好大的雪呀!”)

*想象:作者接着还会说什么呢?(呵!好大的雪啊!真是……)

五、研读运用,深化发展。

1、 思考总结写作方法(通过写景与联想表达感情)。

2、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达到背诵。

六、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小蜜蜂》积累本上。

七、板书设计:

1

9、第一场雪

雪前 骤然变冷 一读:呈现画面

雪中 纷纷扬扬 二读:品词品句

雪后 雪大——景美——人欢 喜爱 三读:领悟情感

联想 瑞雪兆丰年 喜悦 四读:以情带读

资料提供者:

5、《第一场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喜悦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问题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谁想读课文谁就站起来读,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下雪前(

1、2)

下雪时

(3) 雪大

21。 第一场雪

下雪后(

4、5) 雪大 而美

联想(

6、7)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

2分组交流:学生 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建组进行朗读并做好旁注(自己的学习体会)

3.学生围绕朗读重点进行质疑,师相机补充。

(1)下雪前的景象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抓住它的特点来写的?

(2)下雪时的景象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写得好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

(3)下雪后的景象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写得好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

(4)读读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说说文中谚语的含义。

4.学生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汇报。师相机补充板书。

下雪前(

1、2) 天气变化

21.第一场雪 下雪时

(3) 看(静态) 听(动态) 雪大

下雪后(4 、5 ) 欢乐 雪大而美

联想(

6、7) 作用

三、品读语段,体味美。

1、师:你认为课文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你就站起来读读并说说句子为什么精彩。

2.生读文并说体会。

生1:“鹅毛般的雪花,从……就白了。”“只听见……往下落,偶尔……断了。”这说明了雪“大”。另外 ,从“挂满”“堆满”两个词语也能体会雪“大”。

生2:“好大的雪啊!……。”从中体会到雪的“大”。从“落光了叶子的……雪球。”体会到雪“美”。

生3:“一群孩子在雪地……震落下来。”这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更能体会到孩子的欢乐 。

四、读写有机结合,创造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要求读出喜悦之情)

2让学生根据文中精彩的语句仿写一句或一段话。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资料提供者:

6、《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语 文必修五第一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属于说明文。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说明文的问题特点、一般说明方法和顺序,注意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教学目标

(1)认知和能力:

识记文中字词,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

体会各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2、把握说明顺序,鉴赏表达技巧。

3、品读赏析文本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

学案导学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检测字词掌握情况(给下列词语注音)

红缯 紫绡 醴酪 龟裂 蒂部 渣滓 贮藏 兼程 祠堂 萌蘖 幅员广阔

2、检测诗句掌握情况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 娇。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二)出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自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10段),分三个层次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

第一层是第1段,以小学学习《荔枝图序》向老师质疑为引子,引出“荔枝”这个话题。

第二层是第2~5段,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外壳、颜色、果形、大小)。

第三层是第6~10段,主要写荔枝的果实(膜、肉、核、花)。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荔枝果实,采用由外向内的说明顺序。

第二部分(第11段~14段),主要介绍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

从全文看,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 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

2、再读课文,归纳说明方法

运用打比方的方法,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动。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运用列数据的方法,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等等。

运用举实例的方法,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

应该指出,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比如引用古诗文,引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3、三读课文,体会语言特点

(1)、准确、简洁的说明性语言(学生结合课文实例说明)

第12段,“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一句,加“现在知道的”就比较客观,因为“13种”仅是从目前发现的文献来判断,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那就不止13种了。如第13段,“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 不可能的事”,用推测的语气,实际上是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但能不能发生还不一定。如第14段,“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不是任何一个地区都能大力发展荔枝生产,“盛产荔枝的地区”圈定的范围

7、《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

今天小编分享的是《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语设计]

唐明皇为杨贵妃运荔枝之事。

唐朝的风流诗人杜牧,就写有一首有名的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解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

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课文学习三步法]:

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

1、基础知识点:

⑴、字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 瓤ráng(瓤子) 醴lǐ(甜酒) 酪lào(用乳汁 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 囊náng(口袋) 勃bó(烟起貌) 莆pú(福建莆田县) 龟裂: jūnliè

⑵、字形、字义:

龟裂: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个),了结、结束。

逼真:极象真的;真切。

绚丽:灿烂美丽。

渣滓: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福气、运气。

1、 内容分析:

本文开头写幼时的印象,未显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兴趣。这就与上小学后读到的《荔枝图序》里的精彩描写(比喻说明)产生了矛盾,形成了对比,自然就构成了全文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样一种水果,有无价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着借以为纲,依次展开说明的作用。

课文结构顺序:

第一部分:小时质疑总领全文: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总挈全文)

第二部分:说明荔枝外形和果实特征。

第一层:外形:

1. 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2.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3.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4.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第二层:生态 :

1.壳膜白色

2.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3.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4.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5.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第三层:有关问题

1.产地: 中国南部

2.果谱: 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3.生长习性及北限

第三部分:荔枝生产

3、写作特点

⑴、多种说明顺序的综合运用 :

逻辑顺序——先主后次,从实到虚;时间顺序——有先到后;空间顺序,由表及里,由外及内。

⑵、说明方法多样:

解释说明,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引用。

重点谈:

列数字说明:

既重视引用古代有关荔枝的知识作为依据,又注意纠正其不确切的地方。

例: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话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壳如红缯”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绡”的形容则“是把壳肉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恰当地引用古代诗文:

课文中大量引述古代关于记述荔枝的诗文,达十二处之多

这样引用的总作用:

a.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

b.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

c.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⑶、说明语言:

既是科学性强的说明语言,又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的形象化语言。

以上即是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发布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8、《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好的学习。

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的实物观察活动,体会按被说明事物的组成部分结合相关问题,确定说明顺序的写法。

2、通过学生的实物描写活动,与课文对照,学习本文恰当地引用古诗文进行说明的写法。

3、了解荔枝的生态和生产情况,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4、理清文章思路,品味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三位一体的特点。

5、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待事物或现象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本文的结构思路。2、由表到里、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3、引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1、了解文中引用的诗文及典故,分析它们在说明中的作用。

2、品读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体现出来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教学方法:1、观察描写法。2、合作探究法。3、点拨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每人准备2—3粒新鲜的荔枝。

2、摘抄课文引用的诗文,指明作者、出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阅读全文。利用课文注释,结合查词典,解决生字词、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第一课时

一、从介绍荔枝导入新课:

(教师在讲台上预先放些新鲜的荔枝)

一进教室,同学们就会发现讲台上有鲜艳诱人的水果——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的荔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介绍荔枝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解题、简介作者、文体:

1、这个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荔枝的哪些信息?

明确:(多媒体显示)三方面:(1)产地(2)成熟期(3)成熟果实的颜色。

2、这个标题出自哪一首诗?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

明确:(多媒体显示)明朝 陈辉《荔枝》。

3、以诗句为题,有何好处?

明确:生动、新颖。且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文学色彩。

4、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

5、简介文体:(多媒体展示)

三、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自己带来的荔枝,最后品尝。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记录观察及品尝所得;并把果皮、果壳装袋,以保持环境卫生。)

观察顺序: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请学生剥开荔枝)

果膜——果肉——果核

四、检查预习情况一(多媒体展示字词)

五、布置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二)要求学生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并对比自己写的观察品尝记录与贾祖璋写的文章,看看有何异同之处?各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明确:(多媒体展示本文的结构提纲)

(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荔枝图片)

学生谈对比的结果。

六、布置学生再读课文,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一)白居易在《荔枝图序》里关于荔枝的描述准确吗?

(多媒体展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学生齐读。)

明确: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荔枝图)

1、壳如红缯(丝织品)——错(粗糙、不平)——(教师追问)象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膜如紫绡(绸缎)——错(白色)——(教师追问)为什么会错?给我们什么教训?——(学生回答)误把内壁的花纹当作膜的花纹了;观察要仔细。(学生再次观察果膜。)

3、瓤肉莹白如冰雪——对——(教师追问)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4、浆液甘酸如醴酪——对(是白居易个人的感觉)——教师请学生谈口感(言之有理即可)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9、《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荔枝的结构、生长等知识。

2、领悟作者引用古诗文典故的作用。

3、学习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4、尝试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说明文。

二、教学设想

1、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因此本文的重难点应放在对荔枝知识的了解上和一些生动手法的运用上,而对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初中有所提及,故可略及。

2、 用文艺性笔调写作,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对作文要求不应过高,能会一些方法与技巧就行。

3、 在教学方法上,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

4、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

教师提问:你吃过荔枝吗?你对它了解吗?

学生可能答:吃过。荔枝表皮粗糙,红色,肉甜。

教师明确:学习本文,了解荔枝。

二、 教师明确文体知识 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

2: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

3: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

三、 投影打出作者简介,学生阅读了解。

贾祖璋: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了《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四、 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浏览课文,完毕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 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这一标题有何创意?

2、 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里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甘酸浆液如醴酪”的话对吗?

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后可得:

1、 ⑴标题给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

产地 南州——泛指我国南方。

成熟期 六月——阳历七月。

颜色 丹——红色。

⑵以诗为题,新颖,同时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

2、 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

壳如红缯——错(粗糙)

膜如紫绡——错(误作)

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甘酸浆液如醴酪——对

五、 文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荔枝的有关知识,要求细读课文,读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完成学案上的图表。

讨论探究后,师生共同可得:

外壳:块状裂片、粗糙

外部形态 颜色:深红色、紫色

(表) 形状: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

果实 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

(主 )

内膜:白、薄

内部结构 肉: 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

(里) 核(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无核

花期 二月初到四月初 长

生长 产地 我国

(次) 习性 喜温暖

六、要求一学生概述荔枝的有关知识,其他同学思考:文中除了有这些知识,还多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作用?概述后讨论以上问题。

答案可能为:

1诗文, 作用

《荔枝图序》 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咏荔枝膜》 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

《过华清宫绝句》(一)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惠州一绝》 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2掌故 作用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 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 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3比喻 作用

绛囊、红星、珊瑚珠 说明荔枝颜色红的特点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说明荔枝成片林的绚丽美景

教师小结: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得文章生动了许多,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阅读的兴趣。

七、 布置作业:

1,背诵本文中的诗文。

2,你认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检查诗的背诵情况。

二、 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说明特例,并思考如果去掉这些特例,效果怎样?

1, 特例

⑴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⑵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

2效果

内容不够丰富,说明不够周密、严谨、准确。

三、 其实本文的准确还体现在语言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师生讨论后可得:

1, 明确的科学术语。

⑴裂片中央有突出部分,有的尖锐如出刺,这叫做片峰。

⑵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

2, 适当的数量表述。

⑶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⑷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3, 恰当的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⑸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⑹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四、 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章,思考、合作探究以下两个问题,完毕后回答。

1, 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什么科学道理?

2, 这篇文章的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彩霞的故事

豆豆是大海中一个极普通的小水滴,今天有机会游到了水面。“啊!外面可真美呀!”豆豆不禁感叹道,“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小鸟在飞,如果我能上天那该多好啊!”一束阳光射到她的身上,她全身暖洋洋的,真是舒服极了。渐渐地她感到困意越来越浓,再也无心看那美丽的天宫,她伏在小伙伴们的身上睡了过去……

忽然,她觉得身上越来越热,就像传说中的神仙一样,变成了一丝青烟,从海面向上慢慢飘去。“豆豆,欢迎你来天宫作客。”不知是谁在与自己说话,豆豆向四处望去。啊!有这么多的小伙伴和自己飞向天宫。她飞呀飞,飞了一天又一天,可是还没见到天宫的影子,她心中有些着急了。

正在这时,一阵风吹过,豆豆不禁打了个寒颤,她感到全身几乎凝固住了。她试着飞,可就是飞不起来,她已还原成了一滴水。她还没来得及看看四周,只觉得身体一沉,落了下去。一想到自己将摔在地上,变得四分五裂,她就怕得发抖。“救救我呀!救救我呀!”她使出全身的力气叫喊着。“豆豆别怕。”灰尘大姐拍了拍豆豆的肩膀说道:“你们这些小水滴要想变成云,就要遇到上面的冷气与下面的热气,因此你们时而成水,时而成气,这就是你们上升和下落的原因,过一段时间你们就会变成云了。”“啊?”豆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要变成云吗?”“很有可能。”听到这,豆豆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渐渐地她又感到身上暖烘烘的,也轻盈起来。她睁开眼睛,看到无数小伙伴用自己的体温把她弄热,她十分激动,又一次和小伙伴们向上飞去……就这样,不知上来下去多少次,她终于成了云的一分子。

早晨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红了。当她正欣赏自己的衣裳时,听到下面的人们,赞道:“看!彩霞多么美啊!”“彩霞?难道我变成了美丽的彩霞,难道彩霞就是我这样的小水滴组成的?”想到这儿她高兴地跳起来喊道:“我成了彩霞!”可她的小伙伴在旁边叹道:“我见到的彩霞总是变来变去的,可咱们一点也没变化,一点也不好!”听到小伙伴的话,豆豆有些伤心地低下头自语道:“彩霞是怎样游动呢?”她的话音未落,一阵风吹了过来,风好大,吹得她再也站不住了,她失去了知觉,随风飘去……

一阵说话声把她吵醒:“看到了吗?彩霞刚才在动呢,现在的形状多像只火鸟呀!听到这,她忘了痛,高兴地喊道:“彩霞动了!”“豆豆姐姐!”站在旁边的一个小伙伴拉了拉她的袖子说:“彩霞为什么只是金黄或红色,而不是绿色呢?”“这——”这突来的问题使她有些不知所措,这时那颗灰尘又飞到了她的身旁。“灰尘姐姐!”她忙叫道,“问您一下,彩霞为什么不是绿色的呢?”灰尘笑道:“你向外看看,在彩霞与太阳间有无数的东西,有灰尘、水气和气体分子,他们使阳光散射,散射后的剩余色光(黄、红)才落到你们身上,所以你们只是黄色或红色。”豆豆终于明白了彩霞所有的秘密。

没过几天,豆豆又变成了普通的水滴,随着雨水回到了她的家——大海。晚上豆豆做了个梦,梦到了她变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

1, 雨的形成过程。

2, 生动性

⑴生动的描写:

①忽然,她觉得身上越来越热,就像传说中的神仙一样,变成了一丝青烟,从海面向上慢慢飘去

②早晨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红了。

……

⑵拟人的手法:

③豆豆不禁感叹道,“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小鸟在飞,如果我能上天那该多好啊!”

④晚上豆豆做了个梦,梦到了她变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

⑶精彩的故事:

豆豆变成雨的经历……

五、小结“文艺性笔调”的特点

㈠文体上,可编织故事。

㈡内容上,可穿插诗文、掌故、传说……

㈢在表达方式上,可有生动的描写、巧妙的比喻、个性化的拟人……

五、 布置作业:

用文艺性的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力求写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

附:古代咏石榴的诗文。

1、 燃灯疑夜火,辖珠胜早梅。 ——梁元帝《咏石榴》

2、 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 ——白居易《山石榴》

3、 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缤纷磊落,垂光耀质,滋味浸液,馨香流溢…… 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渊;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

——潘岳《安石榴赋》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点,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之,子形如人齿,淡红色,亦有洁白如雪者。 —— 《事类合聚》

10、《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语言准确的说明文,作者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地介绍说明了荔枝的特征,生动、具体地解说了荔枝的外形、内造和培植。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①使学生了解祖国物产的丰饶,从荔枝是我国的特产,在我国已有两千年以上的栽培史中,认识祖国的伟大、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四化”贡献力量的思想情操;②学习本文按照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组成部分以及有关问题确定说明顺序,学习其说明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以及使用确凿事实说明问题的方法;③学习此文用词造句凝练、比喻贴切而深刻的语言艺术。这三点就是教学这一课的目的和重点。

讲课前,拟布置如下预习作业:①认真阅读课文,并查出下列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丹缯、绡、瓤、醴酪、夤、脐、浸渍、苞蕊、萌孽、啖。②荔枝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是怎样的?特点是什么?③本文是如何恰切地引用有关资料、运用确凿的事实说明问题的?有什么好处?④文章是怎样先主后次,由表及里进行说明的?哪里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⑤编写本文的段落提纲(必要时可分层编写)。

授课时,先请几位同学回答第一题。二至五题可分散在各堂课中,在学生熟读、深思的基础上,用讨论的方式求得解决。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第二题教师可先指导学生重点阅读有关自然段,并要求划出有关揭示荔枝外形和内造特点的词句。作者写荔枝的外形引用了恰切的比喻,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在介绍外形的第二个特点时,可指导学生复述熟荔枝的形态和颜色。并向学生强调指出作者在这里详写的目的是使人对荔枝果实外貌能够得到具体的了解。在学生用课文词句复述后,要强调作者对事物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真切动人的功力,从而指引学生养成注重观察,精密表达的习惯。理解了荔枝外形的写法和用意后,再指导学生重点读第七、八、九自然段,理解荔枝内部的构造特点。作者写荔枝是由表及里叙说的,对它表皮下的膜只作了个简明的解释,便详写果肉和核实了,写肉着重抓住色、味、质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并列举了优良的品种,对史书上的误解作了矫正。

在讲述第三个问题时,先引导学生找课文引用的有关资料,并让学生在阅读中仔细体味其好处所在。如本文在开头引用白居易的文句,点出了文章的重点,为文章的叙说列出了纲。再如介绍荔枝的习性时,作者引用了汉武帝、宋徽宗曾图南荔北移的史实,又举了明代文征明《新荔篇》的诗句,说明荔枝的特征,并从封建帝王对养护荔枝北移未成的人施以极刑中,托出荔枝的珍贵和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在第十二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南越王尉佗曾把荔枝进贡汉高祖,唐代对四川荔枝的记载和蔡襄的《荔枝谱》,说明荔枝是我国的特产,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富饶可爱的。

讲析第四个问题时,先指导学生在课内外反复通读课文,并指引学生在讨论中得出:本文从全篇看,对荔枝的外形和内造,先详写,而对它的栽植,后简介;就各部分看,在介绍外形时,重点写壳状、颜色和形态;在叙述它的内造时,突出写肉和核;在讲述它的培植时,对它的花(特别是授粉)和生活习性述说较详,这是先主后次,详略贴切的说明,确能使没有见过荔枝的人,对它有个具体的了解,没有种过荔枝的人,对它的栽培获得一定的知识。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介绍科学知识,说明荔枝特征,很有层次顺序,为了让学生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以提高自己写说明文的能力。教师结合课文分析,可用图示法说明之。

11、《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仔细阅读本文,注意科学小品的文艺性和文学笔调。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诗文来说明。

3、本文是怎样虚实结合的?

4、画出本文的结构图。

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 瓤ráng(瓤子) 醴lǐ(甜酒) 酪lào(用乳汁 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 囊náng(口袋) 勃bó(烟起貌) 莆pú(福建莆田县)

词语补释:

龟裂: 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 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 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 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个): 了结、结束。

逼真: 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 灿烂美丽。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解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 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课文分析:

本文开头写幼时的印象,未显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兴趣。这就与上小学后读到的《荔枝图序》里的精彩描写(比喻说明)产生了矛盾,形成了对比,自然就构成了全文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样一种水果,有无价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着借以为纲,依次展开说明的作用。

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第一部分: 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总挈全文)

1.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2.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形态 3.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说

(表) 4.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明

南 第二部分: 荔枝的生态 5.壳膜白色 荔

州 (主) 枝

六 6.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本

月 (里) 7.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身

荔 果实 8.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枝 9.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10.产地 中国南部

(实) 说明

(次) 11.果谱 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荔枝

第三部分: 荔枝的生产 有关

12.移植 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 问题

(虚)

13.产销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第三部分,虽非本文主体,但却是全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提出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的有关问题,体现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本图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填空解决,最后老师订正。

第二课时

写作特点:

一、按照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组成部分及有关问题确定说明顺序。

具体说,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见上表)

二、说明事物时,注意准确性与科学性。

1.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有关历史事实)和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

例: 为了说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科学性,在第三自然段里,除例举荔枝成熟后都是红色的一些事实和古人有关的诗句外,还举出了它的成熟期不论在广东还是福建都以七月为盛期的事实(“南州六月”系指农历而言,指阳历七月)。这些都足以说明陈辉这句诗有其充分的科学依据。

介绍荔枝的重量(第五自然段),列举了好几种不同的数据,有的来自实地调查,有的则引用有关文献资料,足见其轻重因地而异,介绍真实、全面、不容置疑。

2.既重视引用古代有关荔枝的知识作为依据,又注意纠正其不确切的地方。

例: 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话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壳如红缯”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绡”的形容则“是把壳肉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三、恰当地引用古代诗文。

课文中大量引述古代关于记述荔枝的诗文,达十二处之多。这样引用: 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par 第二题提示:

回答本题,必须从比较中去发现差异,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从所表示的语气、表示的时间、表示的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便能弄清这些句子在意思上的不同。

第五题提示:

训练目的: 1.将科学小品和科技说明文改为科普知识说明文;2.培养口头表达 能力。

写作要求: 1.写作目的是介绍有关荔枝的科普知识,读者对象(即听众)都是学 生,因此文字应平实,既尽量避免专业术语的出现,又不应过多 的文艺笔调,应多用口语; 2.内容不能离开课文和题目提供的文字去随意添加和更换; 3.知识说明部分要抓住被说明的对象的特征并按一定的说明顺序; 4.要用讲话稿的形式,不能只是说明文宣读的模式。

12、《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记者朱启平所写的通讯风格。

2.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3.通晓日本军国主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强烈意识。

教学重点:

1.“点”与“面”结合的写法;了解通讯的现场真实感。

教学难点:

1.将阅读文本与民族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与写作接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复兴,与凶残的日寇进行了长达8年的不屈不挠的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在国际正义力量的援助下,终于让日本缴械投降。随着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朱启平的真实笔触,我们可以重温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为那次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激动吧!

本文就是直接记录日本投降的仪式的,具有现场的真实性特点。

二、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主要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展开式的叙述。它与消息是构成新闻报道的两种最常用的文体,运用通讯文体报道事实时,应“量体裁衣”,按照内容、主题的需要,灵活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

三、历史背景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四、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总起,交代新闻来源,揭示事件的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第二部分,着重写了会场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们的活动状况。

第三部分,写了受降仪式双方来到会场的情景。前半部分(第1-2段)写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和盟军最高统帅的到来,在众多的人物中突出中国代表。后半部分(第3段)写日本代表的出场。

第四部分,整个通讯的高潮。第1段,写麦克阿瑟宣读讲稿,接着写日本代表签字的状况。第2段,是写和日本作战的各国代表的签字。

第五部分,是尾声。写了三个小花絮,或者说是小插曲。第1段,借“投降书脏了”嘲弄日本人。第2段,写盟军空军组队参加受降仪式。第3-5段,是由一位年轻水手的话引发的联想和思考。

五、内容分析

1.开头,为什么要说“9时10分”呢?说道“离开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有什么作用?

生:提到“9时10分”,目的是体现这次投降仪式意义的重大,值得记入浩瀚的史册,因为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投降,二次大战才真正结束。同时也体现一种气势,收到庄严肃穆的效果。

生:提到具体的地点,目的是突出现场感与真实性。

2.文章接着写“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的作用是什么?

生: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扼要地点出新闻事件的意义,概括地表述了这个受降仪式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大家回答得不错。文章在描写投降仪式的时候,写了哪几次时间?请你找出来。

生:“天刚破晓”“7点多钟”“8点半”“8时50分”“9时整”“9时10分”“9点18分”这些时间的描写,突出了仪式的非同一般。

4.本文的特点是“点”“面”结合,请你从“点”和“面”结合的角度,选择一个场景或人物联系全文进行分析。

生:这篇文章采用了点面结合,步步推进,先用大背景作烘托,从“签字场所”–“代表到来”—“仪式开始”—“投降书脏了”,再像电影、电视镜头组接一样,镜头推前、推前,画面由远景—中近景—特写镜头。如:“身移影动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真是五光十色,目不暇接。”

5.分析得到位。朱启平的作品反映的题材重大,在以对政治、军事的观察和分析见长之外,还善于从对比描写入手。比如,他的作品中“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其此之谓欤!”那么,本文的对比有什么好处呢?

生:突出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规律,同时也表达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奴役亚洲人民而被钉进历史的耻辱柱上的欣喜之情。

6.在写到“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时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生:用的是细节和衬托的手法。衬托手法的运用表明了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的可怜与卑微,是罪有应得。

7.文章里提到“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怎么理解?

生:文章结尾的风趣语言,表达对日本投降的喜悦,对日本给中国及亚洲人民带来的伤害的愤恨,对日本毁坏人类文明的极度痛恨。“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既是实写,也是他们内心肮脏的写照。

8.同学们,日本的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为什么题目是“落日”呢?有独特的含义吗?

生:象征日本就如同落日一样,风光不再了。

生:在强大的正义面前,日本军国主义就像没有生气的落日,激情全无。

师:日本的国名含义为“日出之国”,又有“樱花之国”、“火山地震之邦”的称号。日本的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用“落日”有另外一层含义---日本给人类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战争的结果也使得法西斯这一人类社会的毒瘤被铲除。日本已经是一个被打败的癞皮狗,已经是一个没有还手之力的奄奄一息的杀人魔王,是没有生气的不再绚烂的落日。

六、布置作业

1.饱满的激情朗读课文,感受雪与火的年代的爱国情怀。

2.课外观看关于日本投降方面的纪录片或电影。

作者:李新风文章来源:新沂市第二中学

教学目标:

1.能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记者朱启平所写的通讯风格。

2.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3.通晓日本军国主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强烈意识。

教学重点:

1.“点”与“面”结合的写法;了解通讯的现场真实感。

教学难点:

1.将阅读文本与民族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与写作接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复兴,与凶残的日寇进行了长达8年的不屈不挠的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在国际正义力量的援助下,终于让日本缴械投降。随着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朱启平的真实笔触,我们可以重温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为那次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激动吧!

本文就是直接记录日本投降的仪式的,具有现场的真实性特点。

二、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主要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展开式的叙述。它与消息是构成新闻报道的两种最常用的文体,运用通讯文体报道事实时,应“量体裁衣”,按照内容、主题的需要,灵活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

三、历史背景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四、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总起,交代新闻来源,揭示事件的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第二部分,着重写了会场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们的活动状况。

第三部分,写了受降仪式双方来到会场的情景。前半部分(第1-2段)写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和盟军最高统帅的到来,在众多的人物中突出中国代表。后半部分(第3段)写日本代表的出场。

第四部分,整个通讯的高潮。第1段,写麦克阿瑟宣读讲稿,接着写日本代表签字的状况。第2段,是写和日本作战的各国代表的签字。

第五部分,是尾声。写了三个小花絮,或者说是小插曲。第1段,借“投降书脏了”嘲弄日本人。第2段,写盟军空军组队参加受降仪式。第3-5段,是由一位年轻水手的话引发的联想和思考。

五、内容分析

1.开头,为什么要说“9时10分”呢?说道“离开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有什么作用?

生:提到“9时10分”,目的是体现这次投降仪式意义的重大,值得记入浩瀚的史册,因为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投降,二次大战才真正结束。同时也体现一种气势,收到庄严肃穆的效果。

生:提到具体的地点,目的是突出现场感与真实性。

2.文章接着写“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的作用是什么?

生: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扼要地点出新闻事件的意义,概括地表述了这个受降仪式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大家回答得不错。文章在描写投降仪式的时候,写了哪几次时间?请你找出来。

生:“天刚破晓”“7点多钟”“8点半”“8时50分”“9时整”“9时10分”“9点18分”这些时间的描写,突出了仪式的非同一般。

4.本文的特点是“点”“面”结合,请你从“点”和“面”结合的角度,选择一个场景或人物联系全文进行分析。

生:这篇文章采用了点面结合,步步推进,先用大背景作烘托,从“签字场所”–“代表到来”—“仪式开始”—“投降书脏了”,再像电影、电视镜头组接一样,镜头推前、推前,画面由远景—中近景—特写镜头。如:“身移影动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真是五光十色,目不暇接。”

5.分析得到位。朱启平的作品反映的题材重大,在以对政治、军事的观察和分析见长之外,还善于从对比描写入手。比如,他的作品中“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其此之谓欤!”那么,本文的对比有什么好处呢?

生:突出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规律,同时也表达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奴役亚洲人民而被钉进历史的耻辱柱上的欣喜之情。

6.在写到“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时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生:用的是细节和衬托的手法。衬托手法的运用表明了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的可怜与卑微,是罪有应得。

7.文章里提到“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怎么理解?

生:文章结尾的风趣语言,表达对日本投降的喜悦,对日本给中国及亚洲人民带来的伤害的愤恨,对日本毁坏人类文明的极度痛恨。“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既是实写,也是他们内心肮脏的写照。

8.同学们,日本的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为什么题目是“落日”呢?有独特的含义吗?

生:象征日本就如同落日一样,风光不再了。

生:在强大的正义面前,日本军国主义就像没有生气的落日,激情全无。

师:日本的国名含义为“日出之国”,又有“樱花之国”、“火山地震之邦”的称号。日本的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用“落日”有另外一层含义---日本给人类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战争的结果也使得法西斯这一人类社会的毒瘤被铲除。日本已经是一个被打败的癞皮狗,已经是一个没有还手之力的奄奄一息的杀人魔王,是没有生气的不再绚烂的落日。

六、布置作业

1.饱满的激情朗读课文,感受雪与火的年代的爱国情怀。

2.课外观看关于日本投降方面的纪录片或电影。

教学设计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