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教学设计

搜索51费宝网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一等奖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3-06-19 16:51:02

类别:教学设计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一等奖

1、《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

3、认识、会写12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几”。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录音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芦苇吗?(生答)

2、师介绍芦苇。

3、师:在作者樊发稼的故乡,生长着许许多多朴实无华,绿如轻纺的芦苇,给他留下了甜蜜的回忆。你们想不想到那儿去看看?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回忆,一起去看看那——故乡的芦苇(板书课题、齐读课文)

二、师感情读课文(或放录音)

1、生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三、品读课文

师过渡:生我养我的故乡,给我留下许多梦幻般的记忆,为什么让我尤其难忘的是芦苇呢?

㈠赏芦苇美景(学习2—4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说说:你在读中感觉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引导说出:绿、,师相机板书)

3、品读重点句子,感情诵读。

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①指名读句子

②师: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引出:比喻句)

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句子,说一、两个比喻句呢?

③师指导朗读

④师:故乡的芦苇多美啊,老师真想来感受感受,让我读一次,好吗?

⑤师读生观察。读后问:你观察到什么?你从老师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⑥生反复练读:分组读、指明读、齐读等

⑦练说叠词

请生说一说句中运用了哪些叠词,你还能说出别的叠词吗?

师:在这三段中,你还有喜欢的句子吗?

出示句子: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脑袋。

①哪些同学喜欢它,就站起来读一读。

②全班齐读。

③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我们以前学过这样的句子吗?谁站起来说一说。(引导说说拟人句)

㈡忆童年趣事(学习5—7自然段)。

1、生以四人为小组合作学习

自由朗读,交流:课文中写了几件童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自学要求:(出示小黑板)

①读懂这一部分的每一句话,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讨论。

②朗读时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读出“趣”来。

2、生汇报自学情况

师生评价:

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

出示重点句子:

问:句子中的“船队”和“幻想”分别指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3、师:吹芦叶、折芦叶船多有趣啊!可是,更有趣的还在后面呢?现在,我想跟着作者一起去芦苇丛中捉纺织娘,你们想去吗?

指名读第7自然段。

你喜欢这一段吗?为什么?(生自由回答)

纺织娘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请找到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课件展示纺织娘,帮助学生理解。

4、练习背诵

把你最喜欢的一部分背下来。

㈢学习第1、8自然段(5分钟)

仔细品读,对比说说这两段有什么特点?(前后照应)

四、拓展

师启发:我们在课文中感受了作者对故乡芦苇的情感,同时还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你能不能也来谈谈自己家乡的美景和童年趣事呢?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

板书: 11、故乡的芦苇

不 芦苇:绿 美

能 芦叶:吹 陶醉 甜蜜的回忆

忘芦叶船:满载幻想

怀芦苇丛:捉纺织娘

2、《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

3、认识、会写12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几”。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录音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芦苇吗?(生答)

2、师介绍芦苇。

3、师:在作者樊发稼的故乡,生长着许许多多朴实无华,绿如轻纺的芦苇,给他留下了甜蜜的回忆。你们想不想到那儿去看看?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回忆,一起去看看那——故乡的芦苇(板书课题、齐读课文)

二、师感情读课文(或放录音)

1、生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三、品读课文

师过渡:生我养我的故乡,给我留下许多梦幻般的记忆,为什么让我尤其难忘的是芦苇呢?

㈠赏芦苇美景(学习2—4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说说:你在读中感觉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引导说出:绿、,师相机板书)

3、品读重点句子,感情诵读。

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①指名读句子

②师: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引出:比喻句)

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句子,说一、两个比喻句呢?

③师指导朗读

④师:故乡的芦苇多美啊,老师真想来感受感受,让我读一次,好吗?

⑤师读生观察。读后问:你观察到什么?你从老师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⑥生反复练读:分组读、指明读、齐读等

⑦练说叠词

请生说一说句中运用了哪些叠词,你还能说出别的叠词吗?

师:在这三段中,你还有喜欢的句子吗?

出示句子: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脑袋。

①哪些同学喜欢它,就站起来读一读。

②全班齐读。

③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我们以前学过这样的句子吗?谁站起来说一说。(引导说说拟人句)

㈡忆童年趣事(学习5—7自然段)。

1、生以四人为小组合作学习

自由朗读,交流:课文中写了几件童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自学要求:(出示小黑板)

①读懂这一部分的每一句话,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讨论。

②朗读时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读出“趣”来。

2、生汇报自学情况

师生评价:

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

出示重点句子:

问:句子中的“船队”和“幻想”分别指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3、师:吹芦叶、折芦叶船多有趣啊!可是,更有趣的还在后面呢?现在,我想跟着作者一起去芦苇丛中捉纺织娘,你们想去吗?

指名读第7自然段。

你喜欢这一段吗?为什么?(生自由回答)

纺织娘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请找到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课件展示纺织娘,帮助学生理解。

4、练习背诵

把你最喜欢的一部分背下来。

㈢学习第1、8自然段(5分钟)

仔细品读,对比说说这两段有什么特点?(前后照应)

四、拓展

师启发:我们在课文中感受了作者对故乡芦苇的情感,同时还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你能不能也来谈谈自己家乡的美景和童年趣事呢?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

板书: 11、故乡的芦苇

不 芦苇:绿 美

能 芦叶:吹 陶醉 甜蜜的回忆

忘芦叶船:满载幻想

怀芦苇丛:捉纺织娘

3、《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幻、尤、苇、朴、塘、狭、柴、帆、纯、辉、触、帐”12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几”。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怀念家乡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及含义较深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准备幻灯片、挂图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裹脚前,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芦苇的资料)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故乡芦苇那美丽的景色。(板书课题:故乡的芦苇)。

(二)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2)给各自然段标明序号。

2、出示生字卡片,说说你会用什么方法记这些生字。(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读准字音。 “塘、帐”的韵母是后鼻音;“柴、纯、触、帐”的声母是翘舌音;“辉”不要读成“fēi”。 “几”是多音字,可组词国吧辨析,如“几乎”的“几”读jī,“几个”的“几”读jǐ。

(2)识记字形。 辨析“幻”与“幼”、“尤”与“龙”;“塘”的第八画是“长横”,右边出头;“柴”右上部分是“匕”不是“七”。

(3)理解词语 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水边,叶子披针形,茎中空,光滑。茎可以编席,也可以造纸。根状茎可入药。 朴实:朴素。

摇曳:轻轻地摇动。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狭长:窄而长。 帆叶:船上的由。

触须:昆虫、软体动物或甲壳类动物的感觉器官之一,生在头上,一般呈丝状。 蚊帐架:支撑起蚊帐的架子。

3、开火车朗读就是课文。(读后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4、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2)集体交流。第1自然段,写故乡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尤其是那芦苇令人记忆深刻。(指导朗读)

(3)自读第2-4自然段,边读边在书上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 ①仿照“一片片、绿油油”写“ABB”式的词语。 ②说说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幻灯片出示:“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指名读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用“ABB”式的词语把芦苇那美丽、宽广、绿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觉得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一样)(板书:芦苇,绿、多、美)

(4)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自学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故乡芦苇的美丽景色和故乡芦苇给我童年带来的乐趣。那么,作者是怎样从“写物”和“忆趣”两方面来写课文的呢?

(二)学习课文第5-8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5-7自然段,然后说说你的感受。

(1)作者在这部分中写了几件童年趣事/(第一件是用芦叶吹出鸟鸣似的歌声,第二件是用芦叶制作小船,第三件是在芦苇丛中捉纺织娘玩)

(2)这三件事中你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 `

2、第一件事。

(1)芦苇给“我”和小伙伴们带来了欢乐,这种欢乐来自芦叶吹出的音乐。省略号有什么作用?你能想象当时他们吹芦苇时会是什么样吗?(板书:芦叶,吹、陶醉)

(2)你能读出他们当时那种快乐的心情吗?(指导朗读)

3、第二件事。

(1)你能依照作者的讲述,说出制作芦叶船的几个步骤吗?

(2)他们是怎样试航的?谁能来表演一下他们当时的动作?(注意体会“小心翼翼、欢呼雀跃”。读“开船啰!开船锣”声音更欢快点。满脸笑容地读,体会童趣)

(3)幻灯片出示:“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汇合协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船队”和“幻想”分别指的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板书:芦叶船,满载幻想。指导朗读)

4、第三件事。

(1)“纺织娘”是种什么样的动物?你能画出来吗?

(2)幻灯片出示:“然后把竹笼挂在蚊帐架上,让纺织娘的歌声伴我们进入梦乡。”

(3)为什么他们要带着纺织娘的歌声进入梦乡呢?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板书:芦苇丛,捉纺织娘)

(三)总结

1、课文既写了家乡芦苇的美,又写了童年的快乐,那么课文主要是围绕一个什么意思来写呢?

2、课文中哪些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3、谈谈自己家乡的美景和在家乡的趣事。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五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会写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意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听写词语

二、导入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五、积累词语

六、整体感知课文

七、小练笔

学生写词语,并纠正。

根据学习目标,读课文。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画出生字,词语。

组内总结记字方法,延伸形近字。

代表发言

找出相关词语,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体会作者童年的美好的回忆,诗一般的句子。

你的童年里有什么?仿照4——7自然段写一写。

5、《家乡的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家乡的桥》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2、:

1、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相衬相映”等词语的意思。

3、深入研读课文,

4、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语感能力。

5、感受家乡的美丽,

6、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语感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美、体会美、读出美。

4、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运用各种字体书写的题目,并询问学生今天这节课的内容.齐读课题。(旨在让学生初步接触字体,为下面文章的学习埋下伏笔。

(2)初步体会文章的美

-、看录相感受美国:先让学生看课件(江南水 风光片并配上课文录音)说说自己的感受,美在哪里?看到这么美的地方你想说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要求:1、读准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想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5、围绕“长相忆,

6、最忆家乡的桥”进行教学。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说说从文中你能体会出家乡桥的哪些特点?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小桥多、桥形美、桥名美、桥趣多。

2、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最美的地方,读出美感。重点指导:A、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夜里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会听到什么?要求读出夜的宁静、和谐、体会情境美。

B、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课件演示“草、篆、隶、楷”字体体会“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词的意思,并通过给各种桥配字体体会“相衬相映”。

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第二课时

1、提出对文中不

2、理解的地方并加以指

3、导。

4、能过各种活动体会文章的美。资料提供者:

6、《白杨》《桃花心木》《乌塔》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

22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①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②作者及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

二、学习课文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 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 ,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五、板书设计:

山水比兴 引陋室 何陋之有

对偶 拟人 描环境

衬托 对仗 夸朋友

虚实 对比 话生活不陋

类比 暗含 立志向

引经据典表态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主品评这篇课文美在何处,然后逐步品析文章,突出文章精辟的语言美、精妙的形象美、隽永的意蕴美。背诵课文,对照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

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指导学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九、板书设计

精辟的语言

美好的形象

隽永的意蕴

教学后记:

教学中加强朗读背诵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

小编寄语:欢迎来,为了方便您寻找资料,信息,请将本页加入收藏!

7、《《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亲切关怀,激发学生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3小节中的部分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感悟巴老的自我评价。

1、(映示投影)

在巴金爷爷的眼里,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画出有关句子。

2、自由读书,画句子。

3、组织交流

过渡:在巴金爷爷的眼里,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根据学生回答(映示)

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①哪个词最能概括巴金爷爷对自己的评价。(普通)用笔圈下来。

②请大家读一读。

③是的,在巴金爷爷自己的眼里,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真的是个普通人吗?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你能谈谈自己的观点吗?

④学生自由发言

a、他一生写了很多著作,比如《家》《春》《秋》等,追问:你知道他写了多少吗?

b、(出示作品《家》)同学们,你们看,这部小说就是巴金爷爷写的,名字叫《家》,这本书有29万字;他一生写了相当于30几本这样厚的书;还有二十多部翻译的作品。他创作的作品多吗?

⑤指导朗读。

a、是呀,他才华横溢,著作等身,可他却这样说自己——(齐读: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b、他的作品屡次获奖,可以说他蜚声文坛,享誉世界,可他都这样说自己——(再读该句。)

C:他德艺双馨,德才兼备,德高望重,可他却这样说自己——(三读该句)

(二)借助文本语言材料,感受学生心目中的巴金爷爷。

1、(指映示的话)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巴金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谦虚)。

2.在你的眼中,他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映示问题)

在你的眼中,他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再一次带着自己的思考走进课文第3自然段,聆听他的心声。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小节,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2)组织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着重品味下列几句话:(映示)

句1: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A、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是的,我们都感受到了巴金爷爷对祖国和同胞那份浓浓的爱。哪个词最能触动你的心弦?

B、穿插介绍:

巴金爷爷在创作小说《家》时有这样的一段内心独白:(教师饱含激情地朗诵)

每天每夜热情在我的体内燃烧起来,好像一根鞭子在抽我的心。眼前是无数惨痛的画面,大多数人的受苦和我自己的受苦,使我的手在颤动,使我的笔,不能制止地迅速地在纸上移动着,仿佛许多许多人都想借着我的手倾诉自己的痛苦。我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我就是这样创作出长篇小说《家》和其他作品的。

C、听了巴金爷爷的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说。)

E、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练一练。

F、指名读,其他人静静聆听:他的朗读,哪些地方深深地打动了你?

(引导体会“无限”一词,表达出了巴金爷爷对祖国和同胞的爱像天空一样广博,像大海一样深沉。)

3.他还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学生回答映示:

句2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A、这一句话的哪些字眼,引起了你的思考,用笔圈出来。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B、穿插介绍:巴金一生共捐款20多万元稿费,300万日元和8千多册图书。而建国以来,他从未领过一分钱工资,完全是靠稿费生活的呀。此时,老师把这个例子与这句话摆在一起,你看到的难道仅仅是“奉献”这两个简简单单的字眼吗?难道你认为“奉献”中装着的只是我们看得见的稿费和书吗?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C:指导朗读:相信你也能通过朗读,把藏在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

D、是啊,巴金爷爷用一生的精力才悟出这个道理,这是一种深刻的大悟,读——(齐读:“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E、他终于明白了生命要开花,要结果,要付出爱,他用作品来表达对祖国和同胞的爱。这是一种大爱——(再读该句。)

F、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却说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

生。

这就是真诚而真实的巴金,是一位真正的“大家”——三读该句。

4.过渡:我们身边也有一个生动的事例,胡海军校长把瘫患在床的古稀老人托给妹夫照料,到四川支教让我们全校师生非常感动。这也是让自己的生命开花。

你身边还有那些无私奉献让生命开花结果的事例?你打算怎样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

交流,学生各自发表意见后教师总结。

过渡:在信中巴金爷爷告诉我们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指名读句子,出示:

句3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

结果。

读着“生命开花结果”这个词,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自由提问。

(你们提出的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主要是两大问题,什么叫“生命开花结果”?怎样才能使“生命开花结果”?

组织讨论。

①你明白了什么?什么叫“生命开花结果”?(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②怎样才能使“生命开花结果”?(读出书上的有关句子。)

句4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同学们理解得真好。我相信,通过你们的朗读,这美丽的生命之花一定能永远绽放在你们的心里。

a、自由练读。

b、指名读;齐读。

(三)你想知道,在同时代人的眼中,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映示:

冰心:巴金是一个最可爱、可佩的作家。

鲁迅: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

王蒙: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是我们的榜样。

有位诗人在《敬寿巴老百岁》中深情地说,(映示字幕)一名女学生饱含激情地配乐朗读。

时光如水,

巴金是金。

真心真爱,

深意深情。

大智大悟。

举重若轻。

大作大家,

淡泊宁静。

个别读,齐读。

(四)2003年感动中国颁奖辞。把心交给读者,把爱献给社会的巴老,感动了我们,感动了读者,也感动了中国,他被评为了“200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8、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

时间:2002-10-29 6:43:30 来源:浙江台州临海白水洋小学 作者:谢百云 阅读923次

关注体验 重视积累 鼓励创造

——人教版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师: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对杨梅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谁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生:我知道杨梅是圆形的,浑身长满了小刺。

生:我知道杨梅果的颜色是由淡红变成深红,再变成更红,像黑的一样。

生:我还知道熟透了杨梅是又酸又甜的,我想味道一定很好。

师:你们说的真好,那你们想不想亲口尝一尝杨梅的味道呢?

生:想(兴高采烈地回答)

师:现在老师要分给每个小组一盒杨梅果,虽然这些杨梅果经过了加工,没有刚采下来的新鲜,但是我还要请同学们看一看,尝一尝,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课文,比较一下你手中的杨梅与课文中描述的是否一样。

生:(观察 品尝杨梅果 朗读课文 小组内交流意见)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老师,杨梅的味道美极了,又酸又甜,真好吃!

生:我们吃的和书上描写的一样,圆圆的,毛绒绒的小刺,吃到嘴里,舌尖添到小刺,感觉滑溜溜的,真好玩。

师:从你的语言中,老师可以感觉到你特喜欢这段文字是吗?

生:是。

师:那么请你把这段内容读一读好吗?

生:(读)

师:你读得真很棒,连老师都被你感动了,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你们想听吗?

生:想(兴奋地回答)。

师:(读)

生:老师,你读地很好,但是我想和你比一比,可以吗?

师:太好了,老师真的希望你比我读得好。

生:(读)

师 :你读得确实棒极了,老师要向你学习。

生:老师,刚才我们吃的杨梅确实很好吃,但是我想书中描写的杨梅回更好看。

师:哦?能能说说理由吗?(做惊讶状)

生:能。我想书中写的杨梅是长在树上,或是刚刚摘下来的,一定新鲜,所以我觉得书中描写的杨梅会更让人喜欢。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既然你们喜欢书中描写的杨梅,那么就请你们再默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一划、抄一抄,愿意背诵的,就练背一背,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生:(默读课文、动笔划、动笔抄写、练背)

……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江南的特产“杨梅”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做为阜新人你能不能把你知道的阜新特产也介绍给他人呢?

生:能。

师:那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你熟悉的特产,通过各种形式介绍给小组内的同学,好吗?

生:(组内交流)

师:现在我们就开一个小型的博览会,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特产介绍给大家?

生:我们家乡被称为“煤电之城”地下有丰富的煤矿资源,每年能开采出很多的煤送往全国各地。

生:我们家乡盛产玛瑙石,能制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有的都已经漂洋过海销往世界各地了。

生:我们家乡的三沟酒很有名,我的爷爷很喜欢喝。

生:我们这里生产高粱、玉米,我说不好,但我用笔画出来了。(火红的高粱地,金黄的玉米……)

评析:在教学中能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沟通、合作交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人格得到真实的再现。同时在尊重学生愿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进行语言积累,丰富了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素养。此外,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加强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资料提供者:

9、《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会用“多么……多么……”、“不是……而是……”造句。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心,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心,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本课的词语“光阴、争先恐后、羡慕、奉献”等。会用“多么……多么……”造句。

情感目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关怀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文中的一、二自然段学习,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关怀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一二自然段中重点句子的蕴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幻灯片、音乐等)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读课题,这是一封巴金爷爷写给家乡孩子的信,通过预习你们对巴金了解多少呢

2、过渡:从介绍中,我们知道了巴金爷爷是一位享誉文坛、著作很多的著名作家。在2005字是“真”,表里如一;一个字是“爱”,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生。就是这样一位文坛巨匠,你知道他写作的动力是什么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二、感受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的浓浓的爱

1、结合学生回答出示: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1)指名读;齐读;默读,用一个字来概括巴金爷爷写作的真正动力是什么?

2)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爱”

2、过渡:巴金爷爷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无限的爱,对自己的同胞有着无限的爱,对家乡的孩子们更有着无限的爱,这种深深的爱都融入了字里行间。让我们来读一、二两段。

3、指名读第1、2自然段,做到正确、流利。

4、再次默读1、2自然段,静静地读,细细地品,画出能体会到巴金爷爷对孩子的爱的地方,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1)学生默读、思考。

2)边交流边有感情朗读:

家乡的孩子们,感谢你们给我这个老人带来温暖。

①如何理解“温暖”?为何“温暖”?(结合学生回答感受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的爱,感受巴金爷爷一颗心存感激的心,并将这种感受读出来。)

②可自然过渡到前一句话:我数了数,一共40封,好像你们都站在我面前,争先恐后,讲个不停,好不热闹!(一个身体不好的87岁的老人,喜欢这种热闹吗?巴金爷爷喜欢吗?)

……有时候一支笔在我的手里有千斤重。

①伸出你们的右手,拿出一支笔,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②一支轻如鸿毛的笔在巴金爷爷的手中有千斤重,他要用千斤重的笔给家乡的孩子回信,这种困难可想而知,所以他不能给(每个同学写一封回信),也不能(给每个同学回一小段话),就连(给你们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

怎么办呢?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们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

①哪几个词语最让你感动?说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受。

②从怎么办呢?你感受到什么呢?

请原谅,我今年不能回家乡,……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

①从今年你读懂了什么?所以巴金爷爷多么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

②投影出示:……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

家乡的孩子们读到巴金爷爷的这封信,多么(想),多么(想)。

我读了巴金爷爷的这封信,多么,多么。

③选择一句话进行说话练习。

④相信我们此时再来读这一句话一定能读得更好。

5、指导看图,加深感受,感情朗读。

请同学仔细观察P152、155两幅图,看看两幅图中的巴金爷爷有什么不同?(特别是面部表情)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1、2自然段,去感受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这份无限有爱。(齐读)

三、对比朗读,启示思考:

1、巴金爷爷以他的爱感动了家乡的孩子们,更以他的真诚感动了所有的读者,感动了全中国。他被评为2003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请看评委会的颁奖辞。范读,齐读。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2、就是这样一位文坛巨匠,一位感动全中国的伟大作家,他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的呢?(请自由读3、4自然段)

3、一位在别人眼中享誉世界,感动全中国的伟大人物,在自己的眼中却是一个普通人,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这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大家回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多么……多么……”、“不是……而是……”造句

能力目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关怀的情感,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使生命开花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3课《给家乡孩子的信》,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金爷爷在信中说什么?(指名说)这是巴金爷爷写给家乡孩子的信,也是写给我们所有少年儿童的信。所以我们应该用心地读一读,感受巴金爷爷的那份良苦用心。

二、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自己小声读读1-2自然段,看看巴金爷爷在信中写了什么?

(1)“面对孩子们的一大堆信,老人感到很温暖”

师:你能抓住重点词语概括内容,真是个好办法!还有呢——

(2)“巴金爷爷克服捏笔困难拿笔写信”

师:你读书真认真!还有呢——

(3)“巴金爷爷因为体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回乡只能以信代面”

师:你从书中找到了答案,真不错!读到这里,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这位年迈的老人对孩子深深的爱!

2、让我们再静下心来,用心默读第3-4自然段,边读边想:

(1)哪些内容给你的印像最深刻或者使你最受感动,你是如何理解的?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拿出笔来用“——”画出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写一写,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2)小组交流:给同小组的同学读一读你画的句子,说一说你为什么深受感动?

(3)集体交流:谁来读读你最受感动的句子?

指名读,出示:

①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a.问:为什么受感动?(巴金爷爷是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的人,他用作品表达祖国和人民的爱)巴金爷爷为什么而写作?(为表达对祖国和同胞无限的爱而写作)

b.巴金爷爷对祖国和同胞的爱的程度如何?(深刻)

从哪个词中你体会出了这种爱很深刻?(无限)

突出这个词,把巴金爷爷这种深刻的爱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学生练读,指名读。

师:理解得非常好!那你知道巴金爷爷都写过哪些作品吗?

生答。

师:巴金爷爷的作品不但展示了他的才华,而且饱含着对祖国、对同胞深沉的爱。怎能不让我们敬佩、怎能不让我们赞叹呢?请你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c.用“不是……而是……”练习说话。

谁还画了其他的句子?

指名读,同时出示:

②我今年八十七岁,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在回答和平街小学同学们的信中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

师:从巴金爷爷的话中,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答:在于奉献)

你对“奉献”怎么理解?你用身边的事情说一说怎么做是“奉献”?(生举例说明)

师:巴金爷爷不仅奉献了他的作品,而且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年近九十的老人仍然在不断思索、不断追求,怎能不令我们感动和敬佩?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读给同位听一听(评一评)

指名读,评:将感动、敬佩读出来了吗?

让我们再齐读这两句话,用心地体会一番吧!

你还画了哪些感人的句子?指名朗读(同时出示句子):

③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

师:为什么感动?(生答)

师:巴金爷爷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一生不仅写出了很多有名的作品,他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当着很大的官,但一生不拿国家一分钱工资,全靠自己的稿费生活。他不管是在年轻的时候,还是在年老的时候,都满腔热情地帮助别人,做过许多感人的事:他曾经---一次又一次不留姓名捐款给希望工程、受灾难民;他曾经---将他的所有藏书都捐给了国家。巴金爷爷就是把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奉献给别人的人。

在我们生活中,像巴金爷爷这样的人很多很多,他们的付出令我们感动不已(出示图):请看,这是谁?做了什么?(魏青刚、费俊龙、聂海胜的事迹)

你还知道哪些人在默默奉献?(雷锋……)

这些人都是把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他们的生命才会灿烂无比!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生齐说)开花。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你打算怎样让你的生命开花?(请2-3人回答)评价

让我们一起合作读一下这两句话,再次领悟生命的意义吧!师引读(配乐)

3、读完,音乐止:此时此刻,面对巴金爷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生思考)

(音乐起)生说:巴金爷爷,我……

4、师配乐朗诵第六自然段

这是巴金爷爷在信的最后对我们的希望。请你说一说,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才能不辜负巴金爷爷对我们的希望?

三、课外拓展

1.不管是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封信,还是你们所搜集的资料中,巴金爷爷的许多语言都是可以作为座右铭来指导我们的人生的。老师就记住了两句,一句是课文中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另一句是课外的“掏出心来”。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投影出示:巴金名言,选择你喜欢的名言来读一读。

2.既然你把它作为你的座右铭,那么读起来就更能体现其中的味道了吧!指名读。

四、总结

巴金爷爷,在去年已离我们而去,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可爱可敬的老人,以爷爷为榜样,伴着爷爷的希望他]踏上我们的生命旅程,绽放我们灿烂的生命之花吧!

五、作业

这节课,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同学们也谈了感受和理解,读了名言。课后,我们选几条喜欢的再背一背,把它记在心上。

板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

巴金  生命开花

10、融接受学习于语文教学之中──关于《故乡》课的教学设计摭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肖像描写的作用,深刻把握小说的主题。

2、增强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理念】

本课的“接受学习”以理解景物描写、肖像描写的作用,深刻把握小说的主题。为主要教学目标,以讲授、讨论、朗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原则,师生共同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这里谈谈对教师角色的认识。“接受学习”并非就是一言堂、满堂灌。从生命课堂的角度讲,每一堂课都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任何技术和手段不能代替的。教师首先是设计师,教案是他的脚本。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持人,担负着组织学生、导引方向、明确观点、提升认识的任务。教师还是一个“捧哏”的演员,负责填补课堂空白、渲染课堂气氛,烘托某一时段的主要发言人。

教师的角色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在组织学习中能够放得开、收得拢,善于寻找插话的时机,善于借题发挥,善于发现学生在谈话过程中的闪光点,善于推波助澜掀起高潮,善于掌控局面、把握讨论流向,善于调节讨论气氛,善于处理意料之外的甚至可能让教师很尴尬的小插曲。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对知识性问题的处理

1、轻描淡写:

当学生讨论《故乡》一课的景物描写之后,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刚才他们说的都是环境描写的内容,我想说说语言描写的内容。”这时我及时插话:“语言主要包括叙述语言和任务对话,你要说哪一个方面?”看似不经意的一句,却能体现出教学的艺术。教师如果不说,放过知识学习和巩固的机会;如果提问小说语言的种类,则脱离了本节课的重点,冲淡了课堂气氛,这种旁逸斜出的方式将导致课堂教学目标无法圆满的完成。所以我“轻描淡写”地插入一句,既提醒全体同学把握发言同学的思路,又强化了这一知识点,使知识的学习巩固不着痕迹,浑然天成。

2、浓墨重彩:

我们很重视词语教学。在学生说到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前后的变化以及杨二嫂前后生活境况的遭遇时,我把话题引到小说主题──针砭旧社会的弊病上来,给出了“病入膏肓”这个成语,通过语境理解、造句强化、教师示例、教师定义四个过程,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中,有部分教师重视了词语的理解教学,却忽视了词语的运用教学,这是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普遍问题。

二、教师的引导作用

1、重视文本的导向:

我在教学中很重视文本,一贯反对脱离教材,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发言作风。当学生说道“怎么怎么样”的时候,我坚持要他们说出究竟怎么样,要达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接必须多读课文,读懂文本。

2、善于导入主题:

如,在一位同学说到小说的写作背景时,我饱含深情地再次朗读描写故乡衰败的文字。我认为这段话对加深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如,当学生讨论小说中的“我”对将来希望时,他们说出了诸如“努力”、“奋斗”等词语,我抓住实际,让学生重点讨论“联系作品内容,‘我‘如何去奋斗?阅读后,你们怎样对待自己的将来?”的问题,来点拨学生的思路,使他们更深层次地把握小说主题。最后,我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指出创造新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将学生对作者在作品中要的理想进行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

三、教师的激励作用

1、避免激励语言的模式化:

“很好”、“非常棒”之类的激励语言,对一个初三学生来说,已经起不到非常大的作用了,甚至有时会抑制他们的发言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发言内容,适时地、灵活地鼓励学生,用欣赏的态度去认可学生的发言,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评价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比如,一个同学说“景物可以是春暖花开、万紫千红的娇美,也可以是暮霭沉沉、落叶飘零的凄美。”学生能说出这样精彩的话语,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我立即让学生大声重复这句话,以引起全班同学注意,这个举动无疑增强了他的自信心。然后,我又补上了一句:“你的话像名言呢!”在这种适时地、巧妙地激励语言的作用下,还担心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发言吗?

此外,像“英雄所见略同”、“我赞成”、“我认可”等随机的附和性语言,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激励效果。

2、避免一味喝彩叫好:

学生的发言不一定都正确,遇上这些情况,有些同学会大声或小声质疑甚至纠正。如果不是严重问题,教师可以不予理会,但有时要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加以婉转否定,还有的影响到作品的理解的问题,就一定要加以分析,进一步明确是非。一句话,教师不能一味地喝彩叫好。

比如,在本节课中,很多同学不愿朗读作品中木讷的中年闰土的语言,在找到以为同学朗读以后,效果也并不理想。但他敢于读已经是不容易了,于是,我轻轻地说:“这不是木讷的那个。”这样,既否定了他的朗读方法,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更有助于纠正他的缺点,在以后的学习中知道了朗读的语气语调。

四、教师的智慧

1、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必定是建立在教学民主的基础上的,而民主是建立在承认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的。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火花。教师的安心是一剂催化剂,可用关注去催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激情;教师的语言是一把火炬,能用智慧去点燃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火焰。

当然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表现在择机而动、因文而异、适时精妙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仅以本课而言,学生的在课堂上的微笑都是来自内心的,在学生的会心的笑中,我看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主题的把握。这种课堂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成效。

2、如何面对尴尬:

课堂毕竟是动态的,学生也是鲜活的。所以。即使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上,也会出现尴尬。此时,教师一定要反应敏捷,迅速地转移学生的兴奋点,尽快地让他们回到教学内容上。如,在挑选同学朗读杨二嫂的语言的时候,下边有同学说“让狄老师读”,声音较大,立刻有学生附和。这时,我随即一句“这可不能反串啊”一带而过,为了说明理由,转移同学的兴奋点,我又补上一句:“我读迅哥儿的话。”并且交代了我读杨二嫂的话,身份不合适的理由,坚持了要学生朗读的要求。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机选择“小题大做”“装聋作哑”“悄然带过”等多种方法,把教学中的不和谐“音符”化解在正常流畅的教学过程之中,达到当堂课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学后记】

《故乡》是鲁迅的一篇代表作,体裁小说。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小说的鉴赏是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地学习这篇小说呢?我采用了按照小说的“三要素”逐一探讨分析,紧扣“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这两个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深刻主题。其中穿插大量的朗读、默读等教学手段,贯彻“学生为主题、教师起引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尽可能的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小说的鉴赏。

总的说来,在我的充分备课、学生的主动参与之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比较好。学生“接受学习”的效果非常明显。当然,从中还发现,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太主动,更有少数同学怕思考主观性很强的题目。这使我在以后的备课和教学中,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多关注这一群学生。

【编辑短评】

新课标出台之后,大家普遍在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最初的浮躁中,有人甚至错误的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抛弃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实际上课标也指出一定程度的接受性学习应该与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辅相成,互相配合。本文就是这样一篇辩证思考二者关系的文章,其中提到的许多教学的细节,给我们深刻的启示。(雨果)

11、《我爱家乡的青稞》课堂教学实录片断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例文提问

1.上周我们学习了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谁还记得杨梅果的形状?

2.当杨梅果渐渐成熟时,它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着重复习了杨梅果的特点,实际是引导突出习作的重点。〕

二、结合例文命题

1.小结导入新课。

师:这篇习作例文,的确写得很好,不仅描写了杨梅树,而且描写了杨梅果,特别着重写出了杨梅惹人喜爱的特点。今天,我们就要仿照这篇例文,练习写一写大家喜爱的家乡的农产品。

2.板书作文题目。

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出《我爱家乡的青稞》。

〔要求十分明确,既不是写特产,更不是写景物。〕

三、引导口述内容

师:大家还记得吧!今年六七月里,我曾几次带领你们观察了青稞的生长情况,现在谁能说一说青稞的形状和变化?

生:禾苗出土两个月以后,青稞抽穗扬花了,一株株直挺挺的茎上顶着沉甸甸的穗头,穗头是长圆形的,上面长满了芒刺,一摸,芒刺扎手。

师:谁还有补充?

生:青稞抽穗扬花时,穗上的籽粒儿被壳裹得紧紧的,壳内籽儿正在灌浆,穗头轻,并不沉甸甸,只有完全成熟后,才是沉甸甸的。刚长出的芒刺很软,并不扎手。穗头渐渐成熟,芒刺渐渐变硬,变硬了的芒刺才扎手呢。

师:说得好!谁还有补充?

生:还有,穗顶上才长芒刺,穗身上只是布满了细刺毛。

师:前面的三位同学,已具体地说明了青稞穗的形状和芒刺的变化。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果实的颜色。谁知道杨梅果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生:杨梅果先是淡红色的,不久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色了。当然,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

师:说得好!参照杨梅果颜色的变化,谁能说说青稞穗颜色的变化?

生:刚抽出来的穗是淡绿色的,等到穗头成熟时,就由绿变黄了。

师:说得对!谁还能说一说杨梅果有什么滋味?

生:成熟了的杨梅果一放进嘴里,舌尖刚触到那平滑的果皮,使人感到细腻而柔软。

生:(另一生接着说)只要轻轻咬开它,从那新鲜嫩红的果肉里流出的鲜红的汁水,会立即染红人的嘴唇和舌头。

师:好!真的是这样。谁还知道杨梅果的滋味还有什么变化?

生:没有成熟的杨梅果又酸又甜,熟透了的就甜津津了。

师:好啊!这三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对学过的课文记得清楚,因此能说得明白,请大家为他们鼓掌!

生:(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能适当运用鼓励的方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发言的积极性。〕

师:现在,谁能说说没熟透的青稞和熟透了的青稞的吃法、滋味及其变化?

生:当青稞穗长到七八成熟时,馋嘴的娃娃就拣那个头大、籽粒饱满的穗头,把长穗头的茎拦腰折断,扎成一把一把的小捆儿,趁妈妈做饭时,将那小捆儿烧去芒刺,将包着籽儿的壳也烧去一半,再拿出来放在簸箕里揉搓,那绿珍珠似的籽儿滴溜溜地滚出来,娃娃们抢着尝青。那味儿喷香生津,异香扑鼻,咽下以后,香味久留口中,令人回味无穷。

师:噢!你真是出口成章!这段话,你怎么能说得这样具体,这样生动!

生:老师,这是我在暑假中写的一篇日记,至今还记得,因此就这样说出来了。

师:大家听到了没有?平时注重写日记,对于作文,大有帮助哩!现在,谁再扼要地说说。

生:青稞熟透了,把打碾下的青稞磨成炒面,盛在碗里,加上白糖,“曲拉”,例上奶茶,完全在碗里拦匀后,一疙瘩一疙瘩地捏着吃。这炒面就是藏族人民喜欢吃的“糌粑”。糌粑酥软喷香,奶味芬芳,人吃了无不咂嘴舔舌,吃了这顿还盼那顿。

生:(另一生抢着说)如用青稞面搓成“面鱼”,下在锅里,像无数棱子鱼游上游下,煮熟后,捞到碗里,舌尖刚触到那光滑柔软的“面鱼”,还没来得及嚼,就溜进嗓门里去了。“面鱼”是我最爱吃的饭!

生:(另一生补充说)青稞还能酿成透瓶香的美酒。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运用了比较法,不仅加深了对“杨梅”的理解,而且还说出了青稞的种种特点,这正是这次作文所要写的内容。现在,大家能不能把已知道的内

容写成文章呢?

生:(齐声回答:)能!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这堂写作指导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四、指导编写提纲

1.教师巡回指导。(略)

2.要求按时完成。

师:(即将下课时)同学们,这篇《我爱家乡的青稞》的作文,要在明天的一节语文课内写成,大家能不能做到?

生:(齐声回答:)能做到!

师:但愿大家说到做到(铃声大作)!下课!

资料提供者:

教学设计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