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教学设计

搜索51费宝网

《桥那边》教学设计一等奖

《桥那边》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3-06-19 13:37:02

类别:教学设计

《桥那边》教学设计一等奖

1、《桥那边》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15个,会写其中的8 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 难点:理解内容。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磁带.课件。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不认识的字下面作记号。 2.借助拼音,读准课文。 3.指名试读课文。 4.老师范读课文,再听录音朗读课文。二、识字写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 2.指名学生读字。 3.老师范读易读错的字。 4.鼓励学生探究识记生字。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三、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课文的生字,希望同学们读准字音,记清字形。四、作业。辨字组词麦()母()径()表()每()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15个,会写其中的8 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 难点:理解内容。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磁带.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名读课文。二、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出示第一幅挂图。思考:(1)小桥有什么特点? (2)小桥真的会唱歌吗? 2.学习第2.3自然段。(1)学生齐读课文。(2)思考:大麦和小芹对奶奶的话有什么看法?(他们不相信奶奶说的话,想亲自去看看) 3.指导分角色朗读第4-9自然段,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4.齐读第10自然段,思考:小木桥两边的人现在怎么样?三、自由读全文,试着把课文的内容讲出来。四、总结全文。五、作业: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一( )木桥一( )房子一( )鱼一( )树叶

2、《桥那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15个,会写其中的8 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 难点:理解内容。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磁带.课件。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不认识的字下面作记号。 2.借助拼音,读准课文。 3.指名试读课文。 4.老师范读课文,再听录音朗读课文。二、识字写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 2.指名学生读字。 3.老师范读易读错的字。 4.鼓励学生探究识记生字。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三、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课文的生字,希望同学们读准字音,记清字形。四、作业。辨字组词麦()母()径()表()每()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15个,会写其中的8 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 难点:理解内容。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磁带.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名读课文。二、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出示第一幅挂图。思考:(1)小桥有什么特点? (2)小桥真的会唱歌吗? 2.学习第2.3自然段。(1)学生齐读课文。(2)思考:大麦和小芹对奶奶的话有什么看法?(他们不相信奶奶说的话,想亲自去看看) 3.指导分角色朗读第4-9自然段,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4.齐读第10自然段,思考:小木桥两边的人现在怎么样?三、自由读全文,试着把课文的内容讲出来。四、总结全文。五、作业: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一( )木桥一( )房子一( )鱼一( )树叶

3、《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遍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那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对两首诗如何进行比较阅读。

3.学习如何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导语 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

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驰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解题:

作者及背景简介: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1787年进入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790年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游,受到当时法国革命思想的强烈感召。一年后,他又一次访问法国,与法国革命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坚定地拥护法国革命,回国后即创作了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诗歌。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逐渐兴起、壮大,自幼就深受自然陶冶的华兹华斯决心投身大自然,潜心写诗并探索人生意义,1798年他与塞缪尔·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开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篇章之一。华兹华斯终生定居于田园乡野,关切农村下层劳动群众,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以满腔的同情和敬意,描写农民、牧民、流浪者的困苦生活,歌颂他们纯良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其诗风清淡朴素、含义隽永。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杲炘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艺术特色也多有不同的看法。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问题二:概括每节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节:孤独的年轻姑娘边收割边唱着凄凉的歌;

第二节:突出表现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人;

第三节:诗人对歌词内容的猜测;

第四节:歌声虽已消失,音乐却在诗人心头长留。

具体研习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的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作如下引导:教者把上述华兹华斯的一段话用投影仪显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凄凉的歌声,诗人的感受这几个方面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答案。在启发引导下,学生如能触发智慧的火花,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肯定。)

问题二: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动听。

问题三: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关于两个意境的描写,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领悟夜莺和杜鹃鸣啼的魅力,不必拘泥以上的解说。)

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处:

1.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2.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不同处:

1.从写作内容看,《孤独的收割人》则重抒情,《观刈麦》则重于记叙。

2.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如他在听到收割人在歌唱时写道:“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为的是不愿打扰“收割人”的歌唱,这完全是一种平等的态度;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

3.表现手法不同。《孤独的收割者》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刈麦》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比较阅读必须在对这两首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白居易诗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理解。两位诗人对劳动者的感情是同中有异,学生对此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可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地位,思想,背景进行分析。)

课堂训练

《孤独的收割人》有多种译本,下面一段的译文与课本中的同一段作比较,你认为哪段翻译得更好,请说明理由。

旅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的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不如这歌声激动人心。

(这是比较阅读的另一种形式,可提示学生从两首诗的意境、节奏、音韵几个方面作比较,不必有统一的看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在理解这首诗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比较阅读,有将这首诗与我国古代诗歌的比较,有同一首诗不同翻译的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欣赏品味的过程,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在意识地多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布置作业 :

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阅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附:板书设计

方案二

一、二、三(1、2)与方案一同。

三(3)可设计为对本诗的欣赏品味,着重从诗歌的意境、语言、主题(因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鉴赏、评价。课堂训练可采用课文中练习五,将本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作比较分析。

附:备教资料

卡片1: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也是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其杰出成就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他和柯尔律共同开创了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代,在诗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二)他是20世纪欧美新诗理论的先驱,提出了一系列全新主张,把诗和诗人地位、使命和重要性提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三)他的代表作《序曲》、《廷腾寺》、《永生的信息》等诗,开了20世纪现代诗风的先河,因此而被称为“第一位现代诗人”。(四)在自然与上帝、自然与人生、自然与童年的关系上,他用诗歌表达了一整套新颖独特的哲理。(五)他首创了一种洗尽铅华的新型诗歌用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直至今日的诗人。(六)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描写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纯良品德和坚忍意志。(七)他热心关注国家命运和欧洲政治形势,为当时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反抗拿破仑帝国侵略压迫的各国人民写了不少激情洋溢的赞歌。(八)在诗歌体裁方面,他使素体诗和十四行诗获得了新的生命和力量。

令人遗憾的是他中年以后政治立场转向保守甚至反动,其诗才焕发、佳作迭出的鼎盛时期只持续了十年左右,此后即渐趋笔涩神枯,基本没有重要作品问世。

--节录自《华兹华斯诗歌精选·译者前记》

卡片2:录黄杲炘先生的译诗以备参考

孤 独 的 收 割 人

看哪,那孤独的高地姑娘--

形单影只地在那田野里!

她独自收割,她独自歌唱。

停下听,或悄悄离去!

她一个人割,她一个人捆,

唱的是一种哀怨的歌声;

听啊!这幽深的山谷里面。

已完全被她的歌声充满。

旅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的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不如这歌声激动人心。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什么?

也许这哀哀不绝的歌声

在唱早已过去的辛酸事

或很久以前的战争;

要不,她在唱通俗的小曲--

唱如今人们熟悉的东西?

或者是痛苦、损失和悲哀?--

它们曾发生,还可能重来。

不管这姑娘唱的是什么,

她的歌却好像没完没了;

我看她一边唱一边干活,

看她弯着腰使镰刀;

我一动不动默默听她唱;

后来我走上前面的山冈,

她的歌我虽再也听不见,

那曲调却久久留在心间。

索引

①《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②《华兹华斯诗歌精选》(北岳文艺出版社)

③诗人:“孤独的收割人”

--华兹华斯的名诗《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名作欣赏》2000年第1期)

④《世界名诗鉴赏词典》

我愿意是激流

裴多菲

[自读导言]

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解说]

裴多菲的这首诗写在诗人与尤丽亚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它不同于莎士比亚式的仰慕思念,也不同于舒婷式的比翼双飞,而是一种对爱的无私的奉献,这种感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熏陶,因此讨论感悟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美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自读程序]

听朗诵录音或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解说]

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新异宜人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提高课堂情绪的兴奋剂。尤其是学习抒情诗时,采用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的方式,可以营造出一种弥漫着浓浓抒情意味的独特情境,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教学目标 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

学生自行研读全诗,思考并讨论:

诗中选择了哪几种意象?

明确:诗中选择了十二种意象:急流、小河、小鱼、小鸟、废墟、常青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

可以概括为几组、几类?

明确:全诗五段,每段由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的表现。

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明确: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解说]

诗歌离不开形象的塑造,这些形象是作者精心挑选的,最能表现诗歌的主旨和感情。它们常常具有生动鲜明的特征。这首爱情诗运用大量比喻性的形象,将无形的爱情物象化,显得生动具体,诗人的丰富热烈的感情由此得到充分的抒发。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握住这些形象的特征,才能较深刻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感情。这样安排教学活动,也遵循了由形象到抽象的一般认知规律。

教学中采用讨论研究的方法既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深入研读全诗,思考并讨论:

诗人是用哪些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我愿意”“只要”。

这样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

讨论:这首诗多处运用对照的写法,请分析每处对照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

明确: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处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但“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诗人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第二处对照。小鸟“做窠”“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但“只要”爱人生活得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第三段中“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第三处对照。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第四段中“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第四处对照。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满足来自于草屋的庇护。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但“只要”爱人能安全愉快,诗人甘愿承受打击;第五段中“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第五处对照。“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的飘来飘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飘泊和苍凉。但“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辉煌,诗人甘愿飘泊。

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

明确: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明确: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衬。这样的顺序安排,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

口头表达训练: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改写成散文。(略)

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全诗共有五个诗节,就表白爱情这个主题来说是同意反复,借用的景物层出多变,千差万别;每个诗节的结构安排也整齐划一,诗节的前半部分都是诗人自喻,后半部分都是爱人的比喻。这种同一主题、同一表现形式的循环往复,具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除了使诗人的感情得到酣畅的抒发外,读起来也富有音乐的旋律感。

[解说]

把握诗歌形象之间的联系是深入理解诗歌主旨的一个较好的切入口。这首诗中诗人对爱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通过两组意象之间的联系得以实现的,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把握表现力极强的关键性短语入手赏析诗歌也是鉴赏原则的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在这段教学活动中安排一段学生的口头作文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对诗歌中美好纯真脱俗的感情的感悟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扩展阅读]

将莎士比亚《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见附录)、舒婷《致橡树》(略)和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这三首诗进行比较,理解体会三首诗表露出的诗人的不同的爱情观。

明确:《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130首,是表露诗人对于自己的恋人的仰慕之情;舒婷的《致橡树》塑造的是与爱人并肩站在一起的形象,表达的是对爱情的另一种理解:独立、平等、忠贞不渝。而《我愿意是激流》写在诗人和尤丽亚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诗人坦露自己真诚热烈的胸怀,表白自己无私奉献的心愿,不管这种奉献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作出什么样的牺牲,诗人都欣然接受,无怨无悔。在对爱情的奉献上,这首诗达到了巅峰,具有极其强烈的感人力量。

[解说]

向课外扩展,进行同类题材的比较阅读,既可以弥补课内学习在教材上的局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的兴趣,又可以在比较中鉴别、欣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附录]

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

[英国]莎士比亚

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

红珊瑚远远胜过她嘴唇的红色;

如果发是丝,铁丝就生在她头上;

如果雪是白,她胸膛就一味暗褐。

我见过玫瑰如缎,红黑透白,

但她的双颊,赛不过这种玫瑰;

有时候,我的情人吐出气息来,

也不如几种熏香更教人沉醉。

我挺爱听她说话,但我清楚

音乐会奏出更加悦耳的和音;

我注视我的情人在地上举步,棗

同时我承认没见到女神在行进;

可是,天作证,我认为我情人比那些

被瞎比一通的美人儿更加超绝。

致 大 海

普希金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一、导语 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解题

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这首诗的结构思路。教者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问题一: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声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节-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15节)。

问题二: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具体研习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问题二: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问题三: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问题四: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以上研习,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轻易加以否定。另外要求学生通过具体诗句来表明自己的看法,切忌架空分析。)

欣赏品味

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FONT>2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欣赏品味例一: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欣赏品味例二: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欣赏品味例三: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这里的“歌者”指拜伦。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棗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欣赏品味四: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棗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荒漠之乡”棗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以上例举供教师教学时参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欣赏品味和评判,由于学生平时接触外国诗歌不多,对作者的生平又不甚了解,在欣赏品味时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但决不要包办代替。学生的欣赏品味只要不违逆诗歌的主题,言之成理,都应加以肯定。)

课堂训练

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划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如1段-4段朗诵时的停顿与重音: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以上训练教师应作诵读指导。各句中诵读时的停顿,除语法停顿外,还有逻辑停顿,其作用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在“你”处略作停顿,突出强调了“大海”。诵读时的重音也是为了强调某种语意或突出某种感情。如“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自由奔放”四字重读,突出强调了“大海”的象征意义。)

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涵泳咀嚼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

布置作业 :

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诵读普希金的《致恰阿达耶夫》,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附:板书设计

方案二:(两课时)

第一课时

同方案一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有两个内容:

一是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二是《致大海》与《致恰阿达耶夫》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这两首诗从思想内容看,都表现了对专制政权的憎恨与对自由生活的热烈向往与追求。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致大海》诗人把大海视为自由精神的象征,也视为与自己有着特殊友情的朋友,面对大海诗人较为委婉地倾诉着对自由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失望,是“托物抒情”。而《致恰阿达耶夫》诗人完全直抒胸臆,感情更为直白,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激情,雄伟的抱负和历史的使命感。另外,这首诗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把“少年时代的戏耍”比作“梦幻”和“晨雾”,是虚无缥缈、转眼即逝的东西,说明自己对贵族子弟的玄虚生活感到厌倦。把对自由的渴望比喻为“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以表达心情的焦急。

进行比较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更高层次地开展“研究性的阅读”,这种课型宜在素质较高的班级开设。

附:备教材料

卡片1:

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青年时代,拿破仑信奉卢梭的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于1792年来到巴黎,曾一度接近雅各宾派,1793年在攻克土伦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被授予准将军衔。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迅速果断地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授少将军衔,担任巴黎卫戌司令。次年,被督政府任命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的胜利,拿破仑个人统治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也日益背离大革命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则。1804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节录于《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卡片2:

乔治·戈登·拜伦(1788?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1805年入剑桥大学学习。1809年大学毕业后,拜伦在贵族院获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于是拜伦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尔他等地。当时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这大大开拓了诗人的社会政治视野,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1811年拜伦回到英国。这时英国中部北部爆发了路德派领导的纺织工人暴动,并遭到了残酷的镇压。拜伦怀着对工人群众的深切同情,为被迫害的工人辩护,严厉斥责政府的暴行。并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真实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先后到瑞士、意大利,并参加意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一时期创作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唐璜》。1823年意大利烧炭党运动遭到了失败,拜伦离开意大利前往希腊去参加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4年4月9日诗人在暴风雨中骑马外出巡视,感受风寒,4月19日不幸与世长辞。

--(摘自于《外国文学史》)

卡片3:

《致恰阿达耶夫》

爱情、希望和默默的荣誉--

哄骗给我们的喜悦短暂,

少年时代的戏耍已经消失,

如同晨雾,如同梦幻;

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

我们的心焦灼不安,

我们经受着宿命势力的重压,

时刻听候着祖国的召唤。

我们忍受着期待的煎熬,

切盼那神圣的自由时刻来到

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

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

趁胸中燃烧着自由之火,

趁心灵向往着荣誉之歌,

我的朋友,让我们用满腔

壮丽的激情报效祖国!

同志啊,请相信:空中会升起

一颗迷人的幸福之星,

俄罗斯会从睡梦中惊醒,

将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

铭刻下我们的姓名!

[自读导言]

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含的深刻寓意。

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解说]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诗歌的寓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

[自读程序]

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讨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层面上来阐述哲理的。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都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5.讨论: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或代表着种种清规戒律。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解说]以上提供的只是示例,并非唯一的标准的答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讨论,只要言之成理,教者即应加以肯定,答案不强求一致。

诗人为什么说“上帝”如果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

明确:孩子是纯真无邪的,孩子对美好的事物有本能的向往与追求。“上帝”如果抛开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抛开了一切清规戒律,恢复其纯真无邪的本性,他一定也会爬过去追求世间美好的事物。

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解说]这一层次的理解是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学生不容易理解,如“上帝”也是被禁锢者这一点,教者要作适当的提示。

小结:集哲学和文学于一身,融理性和感情为一体,这是哲理诗的显著特点。而哲理诗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训示式的说教,而在于悟性的启迪,学习时应由诗的表层意象入手,展开联想,逐层深入,最终触及主旨,才能理解诗歌中包容的深刻寓意。另外,哲理诗总会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留下某种不确定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

[扩展阅读]

欣赏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从诗中的形象描绘入手,理解向日葵所指代的内容及诗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明确:向日葵指代的是自我意识觉醒后与命运不屈抗争的人们。第一诗节侧重描绘向日葵抗争的神态。第二诗节着力揭示了向日葵抗争的意义或价值,向日葵一旦与它所依附的太阳抗争,则会改变其被支配的命运。第三诗节揭示了向日葵与命运抗争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向日葵的抗争是带血的抗争,是以自己的整个生命与命运的抗争,惨烈而悲壮。

这是一株不甘臣服的向日葵,尽管它曾经凭借太阳的能量,获得了自己依附的价值,但它最终要以顽强的抗争精神摆脱太阳对它的压制,从而获得自己独立的存在价值。这一形象喻示着人们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一向承受着历史惨重折磨的人最终会以抗争的方式去肯定自我的存在价值。

这首诗的寓意是,要获得独立的自我价值,必须与命运抗争,哪怕付出惨重的代价。

[附录]

阳光中的向日葵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象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颗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走近它

走近它你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捏出血来

4、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从描写老汉的词句中感悟老汉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山洪的凶猛

1、一连下了几天的大雨,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到这座美丽的小山村,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这个可怕的黎明。(播放山洪视频)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可怕的场面,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山洪的特点。(大、猛、狂)

(二)扣课后提示,领悟表达特色

1、导入:同学们,课文一次次地写到山洪和暴雨,请大家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2、作者是怎样写的,才让我们有了这种可怕的感觉呢?(大屏幕出示句子)

3、感受三种表达特色。出示三个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天动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第一种表达特色:哪一种有最简短的句子?在哪儿?(像泼。像倒。)指导朗读(读得有力、并猛)

看,简短,却写出了雨的力度,短而有力,是第一种表达特色。在句后批注雨的力度。

第二种表达特色:由学生说;指导朗读(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个句子读好?):指名读、齐读。

第三种特色:让学生自己发现。(指名回答);找出文中这样的句子读一读。(教师课件出示);你们看,“跳舞、舔、爬”,单独看,似乎很美好,很亲昵,可是在这里,一点也不美好,反而写出了洪水的——?(可怕、令人畏惧、胆战心惊)句后批注洪魔的恐怖;指导朗读。

(三)抓关键词语,对比中感受形象

1、在突发的山洪面前,村民怎样?书上是怎么写的?读3----10自然段,划出关键词语。(学生汇报找出的关键词语,并结合句子指导朗读。)

2、同样是在山洪的突发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呢?(老汉)该选哪些词来表现老汉呢?也在3---10处然段中找几个关键词。(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3、对比着读这些词语,并放进课文中的句子里读读。

4.解句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1)引入:在镇定的老汉面前,纷乱的人群终于安静下来。(播放影象:汹涌的洪水。同时出示字幕:人们停信脚,望着老汉。)洪水中想起了老汉的声音:教师出示句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生读)

(2)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你想读出老汉的什么呢?(指名说,并读一读)

(3)老汉的声音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谁来读读这段话,咱们铿锵有力地读读这段话。

(四)寻一个“情”字,走进人物内心

1、在撤离的过程中还有这样一幅画面(出示画面)。

(1)谁?(老汉),老汉在干嘛?(把小伙子从队伍中揪出来),小伙子是谁?从哪看出来的?

(2)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自已读读,看看老汉此时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从哪看出的?

(2)谁能读出老汉的凶(指名读)

(3)父亲为什么要把把儿子揪出队伍呢?(指名说)是的,是党员就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于是他吼道:

(4)老汉的这一“揪”,很可能就会把小伙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老汉犹豫了吗?从哪里看出的?老汉、丝毫没有犹豫,而像大山一样果断。谁能果断地读这段话。如果老汉不揪,会是什么后果?

(5)。而此时的洪水——?哪些词可以看出,放肆是什么意思?(毫无忌惮)“放肆的舔是说洪水——?

(7)洪水越涨越高,情况越来越危险,此时老汉想到的却是村民的安危,还把他的的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那是他的亲骨肉啊,他是不是不爱他的儿子?从哪儿看出来的?

3、理解句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老汉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1)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把把儿子推上木桥的?

(2)指导朗读:是啊,洪魔在向这对父子张牙舞爪了,读——;木桥已经在发抖了,在痛苦地呻吟了,读——;眼看洪水就要把他们吞没了,读——。

(3)老汉把生的希望给了儿子,因为他——爱他的儿子。老汉的这一推,成了老汉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最简单也是最壮美的动作。一起读——。

(4)真希望小伙子能脱离危险,但——

(5)是的,老汉眼看着儿子被洪水这一恶魔吞噬,是何等地痛心,他也忘了自己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眼里、心里只在儿子,他想喊,他还想……可是——

(6)指导朗读:多好的父亲啊,我们把文中的老汉换作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当你们读着这两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时,相信你们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了。

(五)领悟“桥”的内涵。

1、最后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老汉保住了一百多号人的性命,却没有保住自己的儿子。老汉离我们而去,全村人拥戴的党支书离我们而去……

2、出示课文最后几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配乐读)

(1)她丈夫是谁呢?多么可爱的老汉,多么可敬的老支书啊,我们来夸夸他吧。能用上桥的,尽量用上“桥”。

(2)总结:是啊,他已成为一座摧不毁的桥,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六)拓展延伸

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让我们难以忘怀。这又让想起了刚刚过去的5.12大地震,让我们随着祖海的歌声再一次来感受那些催人泪下的画面。生活中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感人的事迹,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交流交流。

(七)板书设计:

生命桥逃生桥希望桥

5、《家乡的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家乡的桥》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2、:

1、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相衬相映”等词语的意思。

3、深入研读课文,

4、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语感能力。

5、感受家乡的美丽,

6、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语感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美、体会美、读出美。

4、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运用各种字体书写的题目,并询问学生今天这节课的内容.齐读课题。(旨在让学生初步接触字体,为下面文章的学习埋下伏笔。

(2)初步体会文章的美

-、看录相感受美国:先让学生看课件(江南水 风光片并配上课文录音)说说自己的感受,美在哪里?看到这么美的地方你想说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要求:1、读准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想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5、围绕“长相忆,

6、最忆家乡的桥”进行教学。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说说从文中你能体会出家乡桥的哪些特点?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小桥多、桥形美、桥名美、桥趣多。

2、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最美的地方,读出美感。重点指导:A、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夜里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会听到什么?要求读出夜的宁静、和谐、体会情境美。

B、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课件演示“草、篆、隶、楷”字体体会“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词的意思,并通过给各种桥配字体体会“相衬相映”。

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第二课时

1、提出对文中不

2、理解的地方并加以指

3、导。

4、能过各种活动体会文章的美。资料提供者:

6、《飞夺泸定桥》说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飞夺泸定桥》说课设计之一

佚名

一、教材编排的特点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怕困难飞夺泸定桥的感人事迹。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全文分三大部分。1—3节讲了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赶在敌人前面夺下泸定桥;4—8节讲了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第9节讲了军夺取泸定桥后,奔赴抗日前线。其中红军如何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本文新的知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2、品味“天险、关键”等重点词句;

3、能运用“关键、浩浩荡荡”造句;

4、背诵第6自然段;

5、尝试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能按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本单元的主要训练目标,学生已在前一篇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中进行了一定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操作目标主要有五个: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天险”“关键”“浩浩荡荡”并造句;三是能背诵第6自然段;四是能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情感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情感,继而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忠于革命的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抓“关键”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地: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内心现象,继而达到入境使于情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重点之二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由于概括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最高体现,但与学生实际概括能力尚有距离,所以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本文教学难点之一;难点之二是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只要依据是文中故事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太远,较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设计与依据

本文教学分两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分段及学习1—3节;第二教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4—9节。下面我重点讲讲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红军的故事,接着通过激情谈话引出课题。然后指导学生题,要求读出红军英勇、一往无前的气概。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感染学生情绪,为本文教学确定情感指向。

(二)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设问:围绕“飞夺”,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同时整理问题并板书:为什么飞

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

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书面练习

(1)(这一篇文章按顺序来写,先写,再写,最后写。)这一设计目的是为下面概括主要内容做铺垫,降低其训练的难度。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说,教师运用随机点拨确保练习到位。这一设计主要想达到以下三个方面:

1、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难点;

2、训练学生求异变通思维;

3、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表达等语文能力。然后,教师再问:根据这一书面练习,你觉得学习一篇课文的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记叙的顺序、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概括断意等)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把文章分为三段。

(三)学习1—3节

先让学生默读第一节,并打开幻灯

(1)“因为( ),所以红军来说明泸定桥不易夺取。并设问“天险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看出是“天险”?同时随文学习“水流湍急”,最后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读等形式来表现泸定桥的险。这一训练组合紧扣“天险”这一训练学生理解、表达、语感等语文素质,同时渗透了抓重点词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

接着教师设问:第二节中哪一个词更说明了夺桥已是非常艰险?并让学生说说你为什么注意到了“增援”一词?同时随文学“妄想”。这一设计我想体现以下三点思想:

1、推动教学体现学法的延续性;

2、体现训练的弹性策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3、通过推敲、比较、联系等方式,训练学生理解、思维、表达等能力。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习第三节:你还从哪句话中体会到了夺桥已万分艰巨?这是教师打开幻灯

(2),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因为,所以上级不能多给时间;如果上级多给红四团一些时间,就会。”以此让学生体会到红四团战士已别无选择,再让学生联系课文用“只有……才能……”的句式来说说红军眼前最迫切的任务。并引出“关键”一词,同时引出爹第二个书面练习:“抢在前面,是红四团( )的关键,是红军( )的关键,还可能是( )的关键。”这一设计我主要想体现分层训练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各取所需,差生完成第一个填空,中等生则完成前两个填空,优等生则可对“还可能是( )的关键”作出种种内容各异但合乎情理的回答。这种承认学生差异的训练方式,目地就是为了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提高,使学生在形成良好语文能力的同时,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机制。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完成的书面练习,用不同的句式来说说。这一设计我想可体现以下三大功能:

1、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训练了运用“关键”造句的能力;

3、训练了学生语言转换的能力。

然后教师激情小结:同学们,一场殊死的战斗马上就要展开,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就摆在战士们面前。抢在前面,这是红四团生死存亡的选择!抢在前面,这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抢在前面,这更会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沉重砝码!同学们,此刻你的心中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一齐来读1—3节,把你的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若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可让学生在最能体现夺桥艰难的词语下读重音,再次朗读。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

1、检测、小节的功能;

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

3、训练语感的功能。

教师延伸谈话:最后红四团究竟是怎样和敌人抢时间,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怎样的恶战和命运,我们下节课再学习。以此来给学生照成悬念,强化继续学习的动机。

资料提供者:

7、《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溶液(复习)

中考动向分析:
本节教学大纲上要求并不高,只要求对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及溶液的定义及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即在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如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等.本节中的有关知识都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已成为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本节是中考必考知识,在中考中常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
复习目标要求
1、弄清溶液的概念、特征及组成和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途径、关系.
知识要点梳理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
(1)悬浊液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如含有大量泥沙的洪水,悬浊液静置后,固体小颗粒会成为沉淀。
(2)乳浊液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植物油注人水中,搅拌后得到的乳状浑浊液体.乳浊液静置后,会分层.如油层在上,水层在下,
(3)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均一是均匀的意思,稳定意味静置后不会产生沉淀和分层的现象.
在溶液里,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例如,CuSO4溶液中,水是溶剂,CuSO4是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都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
溶液的基本特征是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在溶液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高度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透明的混合物.均一性,是指溶液各处密度和浓度都一样,性质都相同.如有一烧杯H2SO4溶液,取上部的溶液和下部的溶液,它们的浓度和密度都一样,让它们与锌反应都能放出氢气.稳定性,是指条件不发生变化时(如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无论放置多长时间,溶质和溶剂都不会分离.这一点是与悬浊液、乳浊液的本质区别.
3.注意事项
①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还有其它许多物质的溶液,分别呈现不同的颜色.
②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但溶液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受到分子间的间隔的影响.

8、小学语文第二册《未来的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五、小学语文第二册《未来的桥》教学设计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 青年教师 曹 霞

准备:

1、训练学生拨打“1

1

4、119”;

2、先看老师的桥还是自己的桥:

这几天孩子们可忙坏了,又画了桥,那你们一定知道我们这节课跟什么有关?(生:桥)好,你们就已经给这堂课起了个名啦,就叫桥吧!老师也跟你们一样,也忙坏了,我收集了很多桥,你们是想先看看曹老师收集的桥呢,还是你们自己收集的桥呢?好,现在我就大大方方的展示给你们看一看。(这叫什么桥?知道的大声读出它们的名字)刚才你们都看见了哪些桥呀?(生汇报:石头桥、旋转桥、木板桥、竹桥、铁索桥……)是呀,桥的世界真是太丰富了,在这么多的桥中,你最喜欢什么桥呢?同桌的小朋友在一起亲亲密密的说一说。(生说)谁还想在台上来向大家说一说你喜欢的桥,把你的快乐带给大家。(引:

1、她是怎么把这座桥说得好的?

2、她说的好这座桥有什么秘密呢?

3、她又是为什么说的这么好,引起了你们这么热烈的掌声呢?

4、她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1、你们刚才说这些词用的好,这些词都说的是桥的什么呢?

2、桥面、桥栏杆这些都叫做桥的;你们发现了吗?像木板桥、铁索桥、石头桥这些都是桥的什么?(名字)

孩子们精彩的发言让曹老师知道了你心中最喜欢的桥,是呀,桥的世界是那么丰富,不管是石头桥、木桥、竹桥、铁索桥自然形成的桥都是那么神奇而又美丽。而最美丽,最神奇的桥却不在这里,它在你们充满想象力的小脑瓜里,那就是你们心中——未来的桥。(板:未来)

曹老师听说在昨天你们的美术课上,蒲老师带着你们将心中未来的桥用彩色笔画了出来,是吗?愿意让我们大家瞧瞧吗?请你把你设计的图纸高高举起来。(生举画)真是彩色的世界,看的我们大家眼花缭乱。画的好,还要说的更好。

好,各位,下面我们将在这里举行一个隆重的,惊心动魄的奥斯卡桥梁颁奖典礼,下面所有的孩子都荣幸地获得本届奥斯卡桥梁比赛的入场券,在这样的盛会上,我们可以颁什么奖呢?谁来提一提?(

1、你得意思是说给他平一个美观奖;

2、你想的太特殊了,曹老师备课的时候都没想到这一点,曹老师把它记下来。

3、你和曹老师想到了一块,对于这些表现突出者我们一定要设一个特殊奖项,“小小桥梁的设计师”是不是也能代表你们心中的想法)

首先,咱们来一个比赛前的热身,曹老师要请孩子们和自己最喜欢的小伙伴在一起成立一个“小小桥梁工作室”,在工作室里展示自己画的桥的图画,并清楚:(出示幻灯:你心中未来的桥是什么样的?)明白了吗?开始行动吧!(学生自由分组讨论)

哪个工作室先来?(师请某组上台)下面所有的孩子都是评委,请你(出示幻灯:评一评谁的设计好。)

汇报:

师:你们这个工作室叫什么名字呀?

生:我们的工作室叫“娃娃工作室”

1、我设计的桥,名字叫“避难桥”只有我们小朋友才看的见,每次爸爸妈妈打我的时候,我就躲进去吃零食,打电子游戏、睡觉。

2、我设计的桥,名字叫“动画城桥“,如果你想见动画世界里的明星,就来我们的动画城吧,它会让你一夜之间美梦成真,与你的偶像零距离接触,你瞧,这是蜡笔小新、哈里波特。

3、我设计的桥,名字叫“美食桥”,桥身是用巧克力做的,桥栏杆是冰淇淋,其它部分都是各式各样的美食——哇,香死我了!

4、u f o桥,我在上面安放一个高科技装置,瞧,就在这座桥的底部,每当发大水的时候这座桥就会向飞碟一样飞起来。

师:真是画的好,说得更好。个个都是会动脑筋的孩子,现在在场的评委和曹老师要考验你们设计的桥的防震能力,评委要提出三个问题,曹老师提一个问题,大赛组委会特别为每个参赛队员准备了两条求助热线:

1、“114”求助现场你的一位好朋友。

2、“119”求助曹老师。

记住:求助时必须使用礼貌用语,否则求助无效。回答出色者,你们所设计的桥不但美观,而且抗震,大赛组委会将颁发“s o s”质量合格证书,你们也将光荣的成为奥斯卡桥梁设计师。

(师生互动交流)

教师应该注意什么?对学生的会是否要点评?学生回答到什么样的水平是老师所需要的训练目标。

教师结语:

你说我画:抽某生说出自己设计的桥的名字,下面的孩子提问,台上的学生回答。当回答完毕后,台下的孩子构思台上的孩子所创作的桥会是什么样子的,师请五个孩子上台作画,画好后,由台上的孩子点评。

资料提供者:

9、人教社实验版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我们在三年级学过《赵州桥》,四年级学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出示课题──《桥》,如果以“桥”为题让你也写一篇文章,你会写什么,又会怎样写,看到这个课题你会产生什么猜想,读完课文,你又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3检查自学(学生读完课文后感到特别意外:以“桥”为课题讲述的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默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板书:老汉)

1.学生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并做旁注,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三、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咆哮

疯狂

狞笑

拥戴

放肆

豹子

呻吟

胸膛

搀扶

祭奠

2.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1)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比较: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雨像一瓢瓢似的从天上直泼下来;接着又像一盆盆似的倒了下来。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③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死亡在洪水中逼近。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简短的语句渲染紧张的气氛;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富有艺术表现力)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小结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三、总结全文,探究“桥”的含义

1、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

2、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老支书),并使用上“桥”字

四、作业:

抄写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板书设计:

老支书(威信如山、形象如山、人格如山、精神如山……)

10、《桥之美》教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文题)

设计(二)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

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用四个例子——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

最后收束全文,用一句话总结上文,回应文章的标题。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

四、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多媒体显示:

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欣赏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教师选四位同学品评这些句子。

明确:(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五、比较阅读

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一些具体例子。着眼于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它说明对象(石拱桥)分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清楚,顺序合理,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得当。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 说明对象 着眼特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

学生根据表格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的区别与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种文体。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画面上有高山、流水、长桥、树木、薄雾。要求学生运用对比、变化、和谐的美学原则来品味、欣赏画面美,并模仿课文第4段的写法把它表述出来。

学生观赏画面,并口头描述。

七、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科学小品文《得乐园?失乐园?》完成文后题目。

教师可以打印成阅读试卷,分发给学生。

得乐园?失乐园?

我是通信时代的臣民!我是网络时代的顺民!我是数字时代的刁民!伟大的因特网啊,对你的爱越深就越让我心痛。

作为比特族中的一员,我慨叹当今沟通的便利。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可以被比特这种元素缩短到近在咫尺,心灵与心灵的沟通随着网络的构架而延伸至无垠的宇宙。人是多么的伟大啊,人又是多么的渺小!

我是数字时代的“孟尝君”,我爱高朋满座,我爱食客三千,把酒临风,填词咏叹!因此,我喜爱chat Room(聊天室)。在那里,从未谋面的老朋友会带来有关“金龟子下巴”的新鲜事;初来乍到的“幼虫”的勃勃生机,令每一位“老虫”激动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各抒己见,高谈阔论;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真可谓壶中天地阔,网内日月长。

不过,每一个深深躲在显示器后面的面孔,真像他(她)在显示器前表现得那样纯洁吗?如果你去过上海电信、中国黄页或杭聊的chat Room,你一定遇到过poseidon、剑圣、轩辕氏。你很快就会打听到poseidon是如此的多才,诗词歌赋,中西合璧;剑圣是如此专横,逮谁挖苦谁,哪壶不开提哪壶;轩辕氏是如此的温文尔雅,口吐珠玑,人见人爱。其实这三个人是同一个人!唉,想一想,以后你还会相信在chat Room里交的朋友吗?

我是信息时代的掠夺者。信息,对于我来说,就像滋养身体的维生素一样重要。所以,每天我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很多E—mail。这些E—mail给我带来了大量的我所感兴趣的不同信息,为我小小的个人世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我能在国内新闻媒体之前了解到了最新的美伊战事;足不出户我就可以给朋友送去贺卡;最新的游戏攻略,我永远最先得到;不用去图书馆,便可以读到川端康成的《雪国》的原本……

每天,我面带微笑,将成K成M的E—mail轻轻地泻在我小小的硬盘上,其实我根本笑不出来。每天我必须像清洁工一样,干掉大量的Mail垃圾——广告、免费杂志、邮购图书、目录等等。即便是我需要的Mail,阅读时总有些不太习惯。我是多么的传统,我喜欢阅读用笔写在纸上的信件。一边轻拈着带有花香的信封,一边细细阅读;一边欣赏写信人的书法,调侃偶尔出现的错别字,一边揣摩他(她)写信时的心情,想像他(她)蘸着墨水笔走龙蛇时的神态,甚至是每一个涂改。我可以从传统的信件上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而网络带来的E—mail呢,是永远做不到的。你难道能够接受阔别十多年的好友带给你的仅仅是一堆五号宋体外加10.5磅的字母吗?不,绝不。

我是信息时代的夜行侠。多年的侠客生活,让我脱胎换骨,造就了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也给我带来了不少麻烦。

据我的医生说,我患有轻度的鼠标多动症,中度的电脑亢奋症,重度的网络依恋症,外加沟通障碍。他让我相信他说的都是真的,他还列举种种例子。

他说:只要你坐在有靠背带扶手的椅子上,手就会不由自主地抓一件东西做圆周运动。

他说:只要在电脑面前,你就兴奋无比,可以不喝水不吃饭不睡觉甚至不用上卫生间。

他说:没有Modem(调制解调器)的日子没法过,你会焦躁地踱来踱去,试图用嘴吹出MHz的音频来模仿Modem的联接信号。

他说:别人有时候不能理解你在说什么——朋友托你找件东西,你毫不犹豫地让他去YaHoo找。

你告诉司机你家住在http://www.GU—BOSHI.com。你要求服务生把你的咖啡升级到3.0版本,否则不付小费……

医生警告我——离那些玩意儿远点。

嘿嘿嘿,我能再说些什么呢。因特网啊,这就是我爱你的回报吗?难道这就是我狂热追求的乐园吗?!因特网啊,对你的爱越深就让我越心痛。

1.给下列加粗的汉字注音。

珠玑 专横 轩辕 调侃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的意思,然后分别写出含有这个字的一个成语。

①中西合璧

②足不出户

③高谈阔论

④把酒临风

3.“我是数字时代的‘孟尝君’”“我是信息时代的掠夺者”,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4.把下列句子改为平实的说明,体会这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效果。

①初来乍到的“幼虫”的勃勃生机,令每一位“老虫”激动不已。

②你难道能够接受阔别十多年的好友带给你的仅仅是一堆五号宋体外加10.5磅的字母吗?

5.文章第5自然段末尾有一个省略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在这个省略号前再补写两个例子。

6.文中的“我”即“网虫”,他称自己为“通信时代的臣民”“网络时代的顺民”“数字时代的刁民”,还称自己是“信息时代的掠夺者”“夜行侠”等。想一想,“网虫”还可以是什么?请以“我是……”的比喻句形式开头,再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答案提示:1.jī hèng yuán kǎn

2.①美玉 珠联璧合

②门 户枢不蠹

③广阔 海阔天空

④对着 双喜临门

3.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门下有食客数千人。“我是数字时代的‘孟尝君’”,表现出“高朋满座”“食客三千”的网虫形象。“掠夺者”原本是贬义词,句中全无贬抑的意味,“我是信息时代的掠夺者”表现了网上信息资源的丰富及网虫对信息的大量获取。

4.①新上网的人的勃勃生机,让久已上网的人激动不已。②你难道能接受阔别十多年的好友带给你的仅仅是一些汉字与字母的印刷符号吗?

原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极尽生动说明之能事,寓知识于情趣之中。

5、6答案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实践活动设计

桥,不是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并给人以美感,人们情不自禁地用诗文来赞颂它,关于它的故事传说也十分丰富。这些赋予了“桥”无穷的魅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了解一些桥的名称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上海朱家角的放生桥等;搜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搜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搜集绘画、雕刻、图片以及影视作品中的桥等等。

这项活动要求学生在搜集、整理完相关信息后,在班上进行口头交流,要求表达得生动有趣,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二、写作活动

高高耸立的塔有着与桥不同的美,试写一段文字,说明塔的美。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水的语言

郭治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放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候,叫声不是那样响了。“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壶里的声息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

坐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在冷水中放出了大量的热,它的温度降了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气泡破裂时发出响声,水壶便“鸣”叫了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了。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的“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成汽。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马上变成了水蒸气,一滴水要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500倍,这一涨,就像小炸弹爆炸,发出了声音。

你会判断壶里的水开不开吗?

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100℃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围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气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了。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水的奇言妙语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

1.这是一篇_______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顺序,语言______________。

2.为了生动地说明水有各式各样的语言,很多地方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第2段画线句是为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文章说明了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

参考答案:

1.事理 逻辑 生动

2.拟人

3.水流出来时为什么噗噗作响

4.流出来时 水不开时 水被烫时

5.向地上倒,发出清脆的噼啪声的是冷水,发出低沉的波波声的是开水。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桥梁审美观(樊凡)

桥梁主要用于交通负荷、跨越障碍,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桥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桥,摇摇欲坠,也就没有什么美可谈了。因此,桥梁结构的造型应表现出有力量、稳定、连续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显示功能的保证性。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们的美感。对于不同用途的桥梁,如园林、城市、公路、铁路桥梁等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环境条件不同时,其结构及各项附属设施的造型都应准确鲜明地表现出符合使用要求,并能恰如其分。这也就是一种美的因素。就所有桥梁而论,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鉴赏要求在其重要性上,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它随着建桥目的和建桥环境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并通过造型表现出来为人们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桥和繁华城市中的园林桥应当各自“量体裁衣”地选择适合的型式。

正确的桥梁审美观是功能、艺术、经济与美观融合一体,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2.桥梁美十则(樊凡)

关于桥梁美,很多人早就关心了,并提出过很多设想和措施,关于桥梁美的形态规律、审美标准等等,从一些文献资料中披露出其看法、分类多不一致,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现参考这些资料,并结合我国桥梁工程中习用的一些原则,以简单明了的形式拟以下桥梁美十则,这十则是:1.环境的协调;2.主从与对称;3.韵律;4.均衡与稳定;5.统一;6.比例与尺度;7.连续与明暗搭配;8.力线明快;9.色彩;10.风格。这些法则也可以说是达到“协调”的法则。

(以上两则资料均选自《桥梁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版)

二、时文超市

琥珀

这个故事开始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奔腾着,绿叶在树顶上飒飒地响。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因为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忽然有个蜘蛛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着长腿(要划动那八条腿,真不是容易的事情),沿着树干下来,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上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一对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一对小虫重重包围在里面。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几千万绿翅膀的苍蝇跟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树上。

后来又有变故发生了。陆地渐渐地沉下去,海水渐渐地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树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海沙下面。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有个渔民和他的儿子经过海滩。那孩子赤着脚,踏着沙土里一块硬硬的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这是琥珀,孩子。”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和蜘蛛的长腿,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提示:这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科学小品,文章以文艺的笔调,用讲故事的方式说明琥珀成因的复杂过程及“珍贵”“透明”的特征,读后使得一定的科学知识。文章语言简练、准确,既平实又生动。对于琥珀形成的“一万多年”的历程,作者仅用“后来又有变故发生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等几句就交代得清清楚楚。叙述中,作者兼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既平实又生动,可读性极强。

三、说明文知识短文推介(一)

说明文的表述形式:叙事式

叙事式

“叙事式”说明文的特点是:全文以叙事为形式外壳,而以解说事物为内容实质。

文章的叙事为说明的中心创设了生活的场景,在具体的叙述中安插说明内容,让读者在活生生的现实情景中,去接触和获得知识和信息。例文:

我送堂妹一束花

堂妹就要结婚了。想送她一束鲜花,但又不知买什么为好,便去陕西路上老同学开的一家花店,他一面为我分拣、整理、包扎,一面同我大谈其“花经”,听听倒也有趣。

他说,选花要懂得花的“语言”,一般地说,菊花表示纪念、怀念,康乃馨代表友谊,牡丹显示富丽,菖兰是祝贺,满天星是幸福的象征,梅花是高洁的比喻,玫瑰是爱情的寄托。

同一种花,由于颜色不同,表情也各有异趣。大红显得热烈,嫩黄以志纪念,白色是纯洁,紫色是高雅,粉红隐喻含蓄,等等。

花的语言虽然是世界性的,但各国的风俗不一样,送花者的选择也是各有特色。欧洲人比较喜欢素雅的,或白、或黄、或粉红,买起花来常常是一束一种,十枝至十二枝,一打或两打。情侣多以单枝相赠,插入小口花瓶中,以示一往情深。东欧人特别喜欢黄玫瑰,日本姑娘偏爱白色和粉红。上海人买起来总是一束多种,色彩斑斓,大吉大利。

因为我也是上海人,所以老同学给我扎的这束花是:一枝粉红菖兰配着十多枝颜色各异的康乃馨,当中又有两枝含苞待放的红玫瑰,然后用透明大包装纸一围。婚礼上,堂妹把这束花捧在胸前,引得众多宾客和新郎的注目和称赞。

《我送堂妹一束花》,文章写得短小简练,其形式的外壳是“我”向就要结婚的堂妹赠送鲜花。而实质内容是说明送花的种种知识。很显然,文章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经过作者巧妙的设计谋篇,一篇别致的“叙事式”说明文给读者带来了心情上的愉悦和知识上的满足。

运用“叙事式”章法技巧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注意事件的完整性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果,这是一般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文章既然称得起“叙事式”,当然也要具备这六个要素。例文的叙事部分虽然精短,但也应要素齐备:时间——“堂妹就要结婚了”;地点——“陕西路上的花店”;人物——“我、老同学、堂妹”;起因——“我想送花”;发展——“买花、听花经、送花”;结局——“堂妹把这束花捧在胸前,引得众多宾客和新郎的注目和称赞”。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经验是:不能有头无尾,而要有头有尾。

(2)必须注意事件的辅助性

“叙事式”说明文,要认定以说明为主,叙事仅仅是为说明创设一定的生活场景,并以此来增添说明文的艺术色彩。但主宾要分明,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如果机械地说,那就是必须在篇幅上让说明占绝对优势。

(3)注意叙事和说明的融洽性

要做到叙事和说明的融洽性,这是“叙事式”章法技巧的生命力之所在。叙事和说明既要防止相互脱节,又要防止牵强附会,硬拉扯在一起,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可以采取以说明为中心以叙事为铺垫的方法,也就是说先确定说明内容的中心,然后根据这一中心内容,扩展出一件事情来,等到构想停当,再从叙事入手,间以说明,最后仍以叙事收笔。当然这只是一种办法。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奥妙不同。倘若你对这种章法结构颇有兴致,那么你就亲自实践一下吧。

教学设计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