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20:46:04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一等奖
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音乐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音乐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这句话道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
苏教版第十册第九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如第二段中,对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介绍,语言简洁明快。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使人感受到夏日夜晚,音乐随晚风飘逸、回荡在街头巷尾,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音乐之中;
2、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全文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每一节也是如此。在分段时,为突出重点段,将末节单独为一段,这也是分段的常用方法;
3、手法灵活、变化多样。全文内容不长,然而选材的代表性(内容上、结构上),描写的点面结合、动静搭配等均是学生读写结合的范文。这也是编者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4节的意图吧!
4、文化底蕴丰厚,其地理风貌、尤其是名人名曲,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课后练习以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已有学习基础,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立体构成,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螺旋上升,学生的可接受性很强。
三、说教法、学法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因此教学前我可带领学生去图书室、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另外,我课前还要做好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录像、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教法和学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按照“读——思——议——品——再读”的步骤直接和文本对话,将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群体、集体进行交流,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四、说教学程序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简介城市,揭题入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质疑课文,尝试解决
第二课时: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扩展文本,综合实践
第三课时:小结课文,理清结构
汇报交流,积累内化
归纳方法,读写结合
以下重点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序曲——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蓝色多瑙河》,语言导入:在多瑙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课题。
3、为什么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你认为怎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教师在课题旁板书:?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维也纳走走看看,感受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与奇妙。
(设计意图: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情境中自由学习、独立思考。
课堂伊始,通过播放《蓝色多瑙河》,让学生置身于音乐之中,跟着老师畅游音乐之都。并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主曲——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1、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请大家把课文打开,快速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体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把主要语句划下来。
(2)学生自学: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启发: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每个分层次也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4)电脑出示总分关系结构图。
(5)这篇课文的层次非常清楚,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仔细阅读,然后在小组谈谈你对这部分结构的理解。
(6)为什么将末节单独分段呢?
(设计意图: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楚,学生以前也已经学过这样的构段方式。为了降低难度,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们划下来。这既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作者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自学,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充分承认、尊重学生个体,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自学成果汇报时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复习、巩固常用的总分结构方法,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重点段的的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讨论末节单独成段的设计是为了体会末段对中心的作用,掌握重点内容单独成段的常用方法。)
2、练习背诵,适时评价。
(1)课后练习要求我们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朗读、背诵,并思考你是用什么办法背诵的?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3)指名背诵: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是按课后练习的要求而安排的,不仅要求学生读通读熟第三、四自然段,而且能做到当堂背诵,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的后半部分。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4)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的?
方案一:学生回答是抓住关键词句来背诵的。
(1)出示第三、四自然段。(制作课件,结合下列三方案教学要求适时点击凸现相关词句)
(2)你认为这两节的关键词句分别是什么?
A、第三自然段:用“音乐装饰”这个词你是如何理解的?→维也纳人用了什么来装饰音乐之都?→“连……也……”说明了什么?→想象一下你还准备怎么装饰?→所有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音乐的氛围很浓)→你能读出来吗?
结合讨论教师适时点击展示图片,学生进行欣赏,感受这浓浓的音乐氛围。
B、第四自然段:“掺和”什么意思?
混合、混杂,音乐和花香混合在一起,既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又能给人以嗅觉上的美好享受。→当你漫步街头,听,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响起来了,闻一闻,晚风中飘荡着花草的芬芳,此时此刻,你感觉怎样?请你带着轻快、舒畅的心情来读好这段话。→看聚会时演奏的音乐图片。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和前面相同的均是在抓住重点词句后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背诵的训练。叶老曾经说过“凡是技术的,没有不需要练的。”我国的俗语: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在自主的读书活动后,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方案二:学生回答是抓住这两节的结构特点来背诵的。
(1)出示第三、四自然段。(同前)
(2)讨论:这两节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前面的教学已经知道这两节的中心句,通过中心句均处于每个自然段开头而得出这两节也为“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此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讨论理清两段中句群联系:第三自然段:概述→具体点的描写;第四自然段:按时间、地点推移介绍。
方案三:学生回答是抓住课文的写作特点来背诵的。
(1)出示第三、四自然段。(同前)
(2)分别对这两节的写作特点进行分析。
A、第三节:(点面结合)概括→具体
B、第四节:(选择代表性的典型例子)白天、夜晚、家里、街头、工作场所……例问题:选择写哪些内容说明维也纳人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设计意图:这三个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学生不同的背诵方法而确定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成了教学资源。为了使学生参与得更多,充分利用了个体、小组、集体等课堂组织形式,自学、同桌互学、小小组助学、集体交流等形式,通过分析、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的语句句群关系的写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完善个人独特的思维,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同时也增加了语言训练频率,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4)既然第二、三、四自然段均是从不同方面写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为什么只要求背诵第三、四自然段呢?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构段方式类似于第三、四自然段,而第三、四自然段更为典型。你能找出与第三、四节类似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此步骤重点复习、巩固、初步运用通过学习三、四自然段所掌握的理解、分析方法。所用时间不多,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练兵的机会。)
3、间奏——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从构段方式、写作方法、抓重点词句等方面来体会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同时也学到了三种理解内容、背诵课文的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已经学到的方法自学最后一段。
(1)出示最后一段。
(2)指名一学生配乐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边听边在书上批注,可以和同桌、小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A、写作方法:外→里、整体→部分、下→上
(选材、顺序、详略)物→人、静→动、详→略……
B、重点词句:美观大方、色彩和谐、金碧辉煌、金光闪闪……
C、结构特点:总——分
(4)欣赏图片,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介绍。
(5)课堂拓展:国家歌剧院金碧辉煌、宏伟壮观,给维也纳戴上了璀璨的光环,让音乐之都名声远扬,她无愧为“世界歌剧中心”。简介中国在此举办七届音乐会。
(6)朗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提炼、归纳学法后,对学法的
一次巩固运用。“教是为了不教”,达到不用教的唯一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搀——扶——放”的原则。“介绍”的安排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尾曲——拓展文本,综合实践
1、教师总结: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课文,正是因为以上四点原因,所以,维也纳成了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下面,请大家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读一读,待会儿请你以小导游的身份把你喜欢的有关维也纳的知识介绍给同学和听课的老师听。
3、学生当小导游解说。
4、作业: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课文,听听音乐,看看图片,一起感受了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与美妙。课后,请大家完成一个作业:开展维也纳——音乐之都专题研究,可以组成研究小组,自行选择。选题内容如:在维也纳生活过的音乐家调查;诞生在维也纳的著名音乐作品调查;在维也纳用了哪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开展相关的课外阅读,撰写研究报告,在汇报会上交流。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方方正正的教室之内。如果说这节课是一首交响乐的话,那让学生当导游、开展专题研究就是那绕梁的余音,我们应该做到语尽意未穷,让我们的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运用课内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我想这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改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
我先说一说,我设计的教学目标,通过理解文中的.“摇篮”、“装饰”、“街头巷尾”、“星罗棋布”、“金碧辉煌”等这些词语,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通过找出小节中心句,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并且了解文章总分结构的表达方式;具体通过学习课文的1—4小节,初步感受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其次我再说一说我的教学方法,维也纳距离学生是比较遥远的,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其次,从阅读体会表达,这同样也离不开文本的朗读,感悟,只有让学生读出、悟到,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分析第四小节,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段落中总分结构的表达方式,从段落到篇章,从整体上来感受这种表达方式。
最后再简单地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课前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小节先拿出来教学,让学生通过图片和文字感受维也纳的魅力。随后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重点分析了课文的2、3、4小节。第二小节的教学主要是抓住“摇篮”来进行,通过练说黄河是什么的摇篮,谁是谁的摇篮来体会“摇篮”的意思,第三小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也拿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第四小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探讨“为什么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一小节的写作特点以及如何朗读能更有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这句话道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七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如第二段中,对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介绍,语言简洁明快。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使人感受到夏日夜晚,音乐随晚风飘逸、回荡在街头巷尾,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音乐之中。
2、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全文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每一节也是如此。
3、手法灵活、变化多样。全文内容不长,然而选材的代表性(内容上、结构上),描写的点面结合、动静搭配等均是学生读写结合的范文。这也是编者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4节的意图吧!
4、文化底蕴丰厚,其地理风貌、尤其是名人名曲,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课后练习以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已有学习基础,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立体构成,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螺旋上升,学生的可接受性很强。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教学重点: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知识难点: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能力难点: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来了解维也纳的有关资料,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因此教学前我可带领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另外,课前我还要做好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教法和学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按照“读——思——议——品——再读”的步骤直接和文本对话,将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群体、集体进行交流,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四、说教学程序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简介城市,揭题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层次;质疑课文,尝试解决。
第二课时: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自主感悟,讨论交流;扩展文本,综合实践。
第三课时:小结课文,理清结构;汇报交流,积累内化;归纳方法,读写结合。
下面我重点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序曲——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一段及维也纳风光图,语言导入:在多瑙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课题。
3、为什么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你认为怎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教师在课题旁板书:?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维也纳走走看看,感受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
(设计意图: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情境中自由学习、独立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主曲——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课文2—7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
2、2—4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启发: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每个分层次也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重点抓住以下的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仔细阅读,然后在小组谈谈你对这部分结构的理解。
(设计意图: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楚,学生以前也已经学过这样的构段方式。为了降低难度,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们划下来。这既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作者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自学,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充分承认、尊重学生个体,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自学成果汇报时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复习、巩固常用的总分结构方法,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重点段的的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4、讨论疑难。
A、出示第二自然段,紧扣“摇篮”,理解问题1
(1)、出示课件:
奥地利的地形图以及古典乐派的三位代表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图片。
贝多芬等人的乐谱手稿及相关图片。
(2)、理解“摇篮”的本义和引申义。
(3)、仿写句子。(出示课件,教师适当引导)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的摇篮。
()是()的摇篮。
(4)、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补充,让学生了解维也纳给许多作曲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海顿的《皇帝四重奏》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舒伯特的《小夜曲》、《冬之旅》是在维也纳完成的,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更是在维也纳完成的,从而理解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出示第三自然段,紧扣“装饰”,理解问题2
(1)、“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装饰”是什么意思?维也纳怎么可以用音乐来装饰呢?
(一是“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二是“很多的建筑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三是“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出示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
出示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建筑。
出示王宫公园的音乐符号
(2)、从“到处可以看到”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生答)你能读出数量多、影响大的语气吗?(生读)
(3)、在维也纳为什么有很多的建筑物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是他们不会命名吗?
(不是他们不会命名。而是这些维出纳是许多大音乐家的摇篮,他们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才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的。)
导读:我们许多城市都有中山路,这就是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在维也纳,“到处——”读!
(4)、在维也纳用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吗?(想象这些音乐符号的大小、形状、颜色)你看到这么美的音乐符号会说些什么?
(5)、导读:我们的故宫看得最多的是龙,这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而在维也纳,“就连王宫花园——”读!
C、出示第四自然段,紧扣“离不开”。
(1)、从哪些地方看出维也纳人离不开音乐?
(2)、理解“掺和”。
(3)、出示“露天广场音乐会”和“家庭室内演奏”的课件。
(4)、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依恋。
(5)、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热爱。
5、练习背诵,适时评价。
(1)、课后练习要求我们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朗读、背诵,并思考你是用什么办法背诵的?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3)、指名背诵: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是按课后练习的要求而安排的,不仅要求学生读通读熟第三、四自然段,而且能做到当堂背诵,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的后半部分。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
6、小结写法。
(1)、浏览2—4自然段,观察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并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7、自学5—7自然段
(1)、默读5—7自然段,用简洁的语句在书上记下自己读某一句或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出示第五节,让学生从具体数字及图片感受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
出示第六节,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及图片感受“金色大厅”的金碧辉煌并欣赏“音乐女神”像。
4、简介中国的宋祖英等音乐家曾在此举办过音乐会。
5、朗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提炼、归纳学法后,对学法的一次巩固运用。“教是为了不教”,达到不用教的唯一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搀——扶——放”的原则。“介绍”的安排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尾曲——拓展文本,综合实践
1、教师总结: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课文,正是因为以上四点原因,所以,维也纳成了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2、作业:课后,请大家完成两个作业:
(1)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各个方面展开叙述。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方方正正的教室之内。我们应该做到语尽意未穷,让我们的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运用课内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我想这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改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五、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虽然只是两个标点符号,可是它包含的意义却是无穷无尽的:此间所留的空白,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无穷无尽的想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个疑问解决,生成新的问题;学生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发出了一个个惊叹;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点拨、引导、激励的作用“!”就是指明他们学习方向的明灯,就是拨开学习迷雾的大手,就是激励起竖起的大拇指。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10册《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这样一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自学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
2、继续学习积累与表达,在阅读中读懂文章结构,学习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3、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
重点、难点:
1、精读课文,理解将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重在语言的积累和朗读。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气氛,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二、说教法、学法
1、在导入课文后,我让学生朗读第一节,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然后把优美的景色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接着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提问,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2、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进行说话、思维方面的训练,如为了理解“摇篮”一词,设计了以下练习:少年宫是()的摇篮。()是()的摇篮。学生通过说话训练,基本上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在维也纳的家庭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联系我国的情况,说说我们在欢聚时会干什么。通过对比,进而理解音乐在当地的重要性。经过这些训练,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由于课文描写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较难理解,因此,我制作了许多图片,帮助学生通过比较直观的画面的欣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学习第一节时,老师让学生看图片,欣赏维也纳的风光,知道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为了说明音乐在当地的普及,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贝多芬广场、海顿街……等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效果不错。
4、从阅读中学习作文,是“取法乎上”的方法。但同样也离不开对文本的朗读,感悟,只有让学生读出、悟到,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
这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这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我在教学中尽量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我也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真正做到从读中感悟。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读课题。
(二)、精读第一段:
1、维也纳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教师出示带背景音乐的图片)
2、看了图片,再读一读第一小节。
请你谈一谈维也纳这座城市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指导朗读。
(三)、精读第二段。
过渡:教师那么为什么把维也纳叫“音乐之都”呢?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并试着回答。
指名回答后,大致归纳出问题。
2、学生自由选择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1)、第一方面问题。出示第二自然段。
A:指名说说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被我们称为“摇篮”?(出示问题,指名回答)
C:小结: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是它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之一。
(2)、第二方面问题。出示第3段。
A:指名交流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B:交流: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的?
C:谈谈你看了以后的感受。
(3)、第三方面问题。出示第4段。
A:指名交流为什么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B:从哪儿可以看出人们离不开音乐?数数作者列举了几点?
C:听美妙欢快的音乐,谈谈感受。
D:指导朗读。
(4)、第四方面问题。出示第5自然段(老师提的,可由老师回答)。
A:老师朗读。
B:你感受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C:过渡: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除了宏伟壮观的国家歌剧院还有被称为“金色大厅”的音乐之友协会大厦。
D:出示第6自然段。交流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
E:学到这儿,你知道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了吧!
(四)、总结、复述课文(出示问题)
学完课文,你一定也和作者爱上了美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了吧!那么请你联系课文内容由衷地赞叹一下吧!
(五)、布置作业。
1、用“总——分”的写法写一个片段。如:
课间活动真热闹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展开叙述。
2、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可以仿写出《XX之都XXX》。
四、总结:
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无论是全文的教材处理,还是一个自然段读的训练,都采取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方法。其次,遵循了实践性与主体性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和谐情境中去理解与体会,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这句话道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七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如第二段中,对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介绍,语言简洁明快。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使人感受到夏日夜晚,音乐随晚风飘逸、回荡在街头巷尾,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音乐之中;
2、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全文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每一节也是如此。
3、手法灵活、变化多样。全文内容不长,然而选材的代表性(内容上、结构上),描写的点面结合、动静搭配等均是学生读写结合的范文。这也是编者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4节的意图吧!
4、文化底蕴丰厚,其地理风貌、尤其是名人名曲,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课后练习以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已有学习基础,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立体构成,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螺旋上升,学生的可接受性很强。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教学重点: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知识难点: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能力难点: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来了解维也纳的有关资料,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因此教学前我可带领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另外,课前我还要做好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教法和学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按照“读——思——议——品——再读”的步骤直接和文本对话,将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群体、集体进行交流,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四、说教学程序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简介城市,揭题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层次;质疑课文,尝试解决。
第二课时: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自主感悟,讨论交流;扩展文本,综合实践。
第三课时:小结课文,理清结构;汇报交流,积累内化;归纳方法,读写结合。
下面我重点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序曲——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一段及维也纳风光图,语言导入:在多瑙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课题。
3、为什么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你认为怎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教师在课题旁板书: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维也纳走走看看,感受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
(设计意图: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情境中自由学习、独立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主曲——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课文2—7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
2、2—4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启发: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每个分层次也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重点抓住以下的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仔细阅读,然后在小组谈谈你对这部分结构的理解。
(设计意图: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楚,学生以前也已经学过这样的构段方式。为了降低难度,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们划下来。这既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作者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自学,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充分承认、尊重学生个体,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自学成果汇报时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复习、巩固常用的总分结构方法,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重点段的的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4、讨论疑难。
A、出示第二自然段,紧扣“摇篮”,理解问题1
(1)、出示课件:
奥地利的地形图以及古典乐派的三位代表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图片。
贝多芬等人的乐谱手稿及相关图片。
(2)、理解“摇篮”的本义和引申义。
(3)、仿写句子。(出示课件,教师适当引导)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的摇篮。
()是()的摇篮。
(4)、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补充,让学生了解维也纳给许多作曲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海顿的《皇帝四重奏》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舒伯特的《小夜曲》、《冬之旅》是在维也纳完成的,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更是在维也纳完成的,从而理解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出示第三自然段,紧扣“装饰”,理解问题2。
(1)、“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装饰”是什么意思?维也纳怎么可以用音乐来装饰呢?
(一是“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二是“很多的建筑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三是“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出示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
出示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建筑。
出示王宫公园的音乐符号
(2)、从“到处可以看到”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生答)你能读出数量多、影响大的语气吗?(生读)
(3)、在维也纳为什么有很多的建筑物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是他们不会命名吗?
(不是他们不会命名。而是这些维出纳是许多大音乐家的摇篮,他们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才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的。)
导读:我们许多城市都有中山路,这就是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在维也纳,“到处——”读!
(4)、在维也纳用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吗?(想象这些音乐符号的大小、形状、颜色)你看到这么美的音乐符号会说些什么?
(5)、导读:我们的故宫看得最多的是龙,这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而在维也纳,“就连王宫花园——”读!
C、出示第四自然段,紧扣“离不开”。
(1)、从哪些地方看出维也纳人离不开音乐?
(2)、理解“掺和”。
(3)、出示“露天广场音乐会”和“家庭室内演奏”的课件。
(4)、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依恋。
(5)、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热爱。
5、练习背诵,适时评价。
(1)、课后练习要求我们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朗读、背诵,并思考你是用什么办法背诵的?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3)、指名背诵: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是按课后练习的要求而安排的,不仅要求学生读通读熟第三、四自然段,而且能做到当堂背诵,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的后半部分。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
6、小结写法。
(1)、浏览2—4自然段,观察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并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7、自学5—7自然段
(1)、默读5—7自然段,用简洁的语句在书上记下自己读某一句或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出示第五节,让学生从具体数字及图片感受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
出示第六节,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及图片感受“金色大厅”的金碧辉煌并欣赏“音乐女神”像。
4、简介中国的宋祖英等音乐家曾在此举办过音乐会。
5、朗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提炼、归纳学法后,对学法的一次巩固运用。“教是为了不教”,达到不用教的唯一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搀——扶——放”的原则。“介绍”的安排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尾曲——拓展文本,综合实践
1、教师总结: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课文,正是因为以上四点原因,所以,维也纳成了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作业:课后,请大家完成两个作业:
(1)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各个方面展开叙述。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方方正正的教室之内。我们应该做到语尽意未穷,让我们的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运用课内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我想这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改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五、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虽然只是两个标点符号,可是它包含的意义却是无穷无尽的:此间所留的空白,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无穷无尽的想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个疑问解决,生成新的问题;学生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发出了一个个惊叹;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点拨、引导、激励的作用,“!”就是指明他们学习方向的明灯,就是拨开学习迷雾的大手,就是激励起竖起的大拇指。
一、 说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这句话道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
苏教版第十册第九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如第二段中,对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介绍,语言简洁明快。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使人感受到夏日夜晚,音乐随晚风飘逸、回荡在街头巷尾,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音乐之中;
2、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全文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每一节也是如此。在分段时,为突出重点段,将末节单独为一段,这也是分段的常用方法;
3、手法灵活、变化多样。全文内容不长,然而选材的代表性(内容上、结构上),描写的点面结合、动静搭配等均是学生读写结合的范文。这也是编者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4节的意图吧!
4、文化底蕴丰厚,其地理风貌、尤其是名人名曲,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课后练习以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已有学习基础,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立体构成,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螺旋上升,学生的可接受性很强。
三、 说教法、学法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因此教学前我可带领学生去图书室、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另外,我课前还要做好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录像、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教法和学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按照“读——思——议——品——再读”的步骤直接和文本对话,将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群体、集体进行交流,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四、 说教学程序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简介城市,揭题入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质疑课文,尝试解决
第二课时: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扩展文本,综合实践
第三课时:小结课文,理清结构
汇报交流,积累内化
归纳方法,读写结合
以下重点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 序曲——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蓝色多瑙河》,语言导入:在多瑙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课题。
3、为什么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你认为怎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教师在课题旁板书:?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维也纳走走看看,感受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与奇妙。
(设计意图: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情境中自由学习、独立思考。
课堂伊始,通过播放《蓝色多瑙河》,让学生置身于音乐之中,跟着老师畅游音乐之都。并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主曲——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1、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请大家把课文打开,快速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体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把主要语句划下来。
(2)学生自学: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启发: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每个分层次也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4)电脑出示总分关系结构图。
(5)这篇课文的层次非常清楚,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仔细阅读,然后在小组谈谈你对这部分结构的理解。
(6)为什么将末节单独分段呢?
(设计意图: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楚,学生以前也已经学过这样的构段方式。为了降低难度,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们划下来。这既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作者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自学,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充分承认、尊重学生个体,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自学成果汇报时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复习、巩固常用的总分结构方法,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重点段的的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讨论末节单独成段的设计是为了体会末段对中心的作用,掌握重点内容单独成段的常用方法。)
2、练习背诵,适时评价。
(1)课后练习要求我们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朗读、背诵,并思考你是用什么办法背诵的?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3)指名背诵: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是按课后练习的要求而安排的,不仅要求学生读通读熟第三、四自然段,而且能做到当堂背诵,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的后半部分。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4)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的?
方案一:学生回答是抓住关键词句来背诵的。
(1)出示第三、四自然段。(制作课件,结合下列三方案教学要求适时点击凸现相关词句)
(2)你认为这两节的关键词句分别是什么?
A、第三自然段:用“音乐装饰”这个词你是如何理解的?→维也纳人用了什么来装饰音乐之都?→“连……也……”说明了什么?→想象一下你还准备怎么装饰?→所有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音乐的氛围很浓)→你能读出来吗?
结合讨论教师适时点击展示图片,学生进行欣赏,感受这浓浓的音乐氛围。
B、第四自然段:“掺和”什么意思?
混合、混杂,音乐和花香混合在一起,既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又能给人以嗅觉上的美好享受。→当你漫步街头,听,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响起来了,闻一闻,晚风中飘荡着花草的芬芳,此时此刻,你感觉怎样?请你带着轻快、舒畅的心情来读好这段话。→看聚会时演奏的音乐图片。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和前面相同的均是在抓住重点词句后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背诵的训练。叶老曾经说过“凡是技术的,没有不需要练的。”我国的俗语: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在自主的读书活动后,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方案二:学生回答是抓住这两节的结构特点来背诵的。
(1)出示第三、四自然段。(同前)
(2)讨论:这两节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前面的教学已经知道这两节的中心句,通过中心句均处于每个自然段开头而得出这两节也为“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此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讨论理清两段中句群联系:第三自然段:概述→具体点的描写;第四自然段:按时间、地点推移介绍。
方案三:学生回答是抓住课文的写作特点来背诵的。
(1)出示第三、四自然段。(同前)
(2)分别对这两节的写作特点进行分析。
A、第三节:(点面结合)概括→具体
B、第四节:(选择代表性的典型例子)白天、夜晚、家里、街头、工作场所……例问题:选择写哪些内容说明维也纳人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设计意图:这三个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学生不同的背诵方法而确定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成了教学资源。为了使学生参与得更多,充分利用了个体、小组、集体等课堂组织形式,自学、同桌互学、小小组助学、集体交流等形式,通过分析、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的语句句群关系的写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完善个人独特的思维,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同时也增加了语言训练频率,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4)既然第二、三、四自然段均是从不同方面写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为什么只要求背诵第三、四自然段呢?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构段方式类似于第三、四自然段,而第三、四自然段更为典型。你能找出与第三、四节类似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此步骤重点复习、巩固、初步运用通过学习三、四自然段所掌握的理解、分析方法。所用时间不多,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练兵的机会。)
3、间奏——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从构段方式、写作方法、抓重点词句等方面来体会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同时也学到了三种理解内容、背诵课文的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已经学到的方法自学最后一段。
(1)出示最后一段。
(2)指名一学生配乐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边听边在书上批注,可以和同桌、小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A、写作方法: 外→里、整体→部分、下→上
(选材、顺序、详略)物→人、静→动、详→略……
B、重点词句:美观大方、色彩和谐、金碧辉煌、金光闪闪……
C、结构特点:总——分
(4)欣赏图片,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介绍。
(5)课堂拓展:国家歌剧院金碧辉煌、宏伟壮观,给维也纳戴上了璀璨的光环,让音乐之都名声远扬,她无愧为“世界歌剧中心”。简介中国在此举办七届音乐会。
(6)朗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提炼、归纳学法后,对学法的
一次巩固运用。“教是为了不教”,达到不用教的唯一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搀——扶——放”的原则。“介绍”的安排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尾曲——拓展文本,综合实践
1、教师总结: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课文,正是因为以上四点原因,所以,维也纳成了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下面,请大家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读一读,待会儿请你以小导游的身份把你喜欢的有关维也纳的知识介绍给同学和听课的老师听。
3、学生当小导游解说。
4、作业: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课文,听听音乐,看看图片,一起感受了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与美妙。课后,请大家完成一个作业:开展维也纳——音乐之都专题研究,可以组成研究小组,自行选择。选题内容如:在维也纳生活过的音乐家调查;诞生在维也纳的著名音乐作品调查;在维也纳用了哪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开展相关的课外阅读,撰写研究报告,在汇报会上交流。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方方正正的教室之内。如果说这节课是一首交响乐的话,那让学生当导游、开展专题研究就是那绕梁的余音,我们应该做到语尽意未穷,让我们的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运用课内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我想这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改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五、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课板书如下:
音乐之都维也纳
虽然只是两个标点符号,可是它包含的意义却是无穷无尽的:此间所留的空白,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无穷无尽的想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个疑问解决,生成新的问题;学生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发出了一个个惊叹;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点拨、引导、激励的作用,“!”就是指明他们学习方向的明灯,就是拨开学习迷雾的大手,就是激励起竖起的大拇指……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10册《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这样一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自学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
2、继续学习积累与表达,在阅读中读懂文章结构,学习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3、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
重点、难点:
1、精读课文,理解将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重在语言的积累和朗读。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气氛,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二、说教法、学法
1、在导入课文后,我让学生朗读第一节,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然后把优美的景色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接着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提问,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2、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进行说话、思维方面的训练,如为了理解“摇篮”一词,设计了以下练习:少年宫是()的摇篮。(
)是()的摇篮。学生通过说话训练,基本上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在维也纳的家庭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联系我国的情况,说说我们在欢聚时会干什么。通过对比,进而理解音乐在当地的重要性。经过这些训练,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由于课文描写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较难理解,因此,我制作了许多图片,帮助学生通过比较直观的画面的欣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学习第一节时,老师让学生看图片,欣赏维也纳的风光,知道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为了说明音乐在当地的普及,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贝多芬广场、海顿街……等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效果不错。
4、从阅读中学习作文,是“取法乎上”的方法。但同样也离不开对文本的朗读,感悟,只有让学生读出、悟到,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这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我在教学中尽量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我也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真正做到从读中感悟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读课题。
(二)、精读第一段:
1、维也纳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教师出示带背景音乐的图片)
2、看了图片,再读一读第一小节。
请你谈一谈维也纳这座城市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指导朗读。
(三)、精读第二段。
过渡:教师那么为什么把维也纳叫“音乐之都”呢?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并试着回答。
指名回答后,大致归纳出问题。
2、学生自由选择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1)、第一方面问题。出示第二自然段。
A:指名说说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被我们称为“摇篮”?(出示问题,指名回答)
C:小结: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是它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之一。
(2)、第二方面问题。出示第3段。
A:指名交流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B:交流: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的?
C:谈谈你看了以后的感受。
(3)、第三方面问题。出示第4段。
A:指名交流为什么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B:从哪儿可以看出人们离不开音乐?数数作者列举了几点?
C:听美妙欢快的音乐,谈谈感受。
D:指导朗读。
(4)、第四方面问题。出示第5自然段(老师提的,可由老师回答)。
A:老师朗读。
B:你感受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C:过渡: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除了宏伟壮观的国家歌剧院还有被称为“金色大厅”的音乐之友协会大厦。
D:出示第6自然段。交流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
E:学到这儿,你知道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了吧!
(四)、总结、复述课文(出示问题)
学完课文,你一定也和作者爱上了美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了吧!那么请你联系课文内容由衷地赞叹一下吧!
(五)、布置作业 。
1、 用“总——分”的写法写一个片段。如:
课间活动真热闹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展开叙述。
2、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四、总结:
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无论是全文的教材处理,还是一个自然段读的训练,都采取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方法。其次,遵循了实践性与主体性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和谐情境中去理解与体会,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这句话道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七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如第二段中,对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介绍,语言简洁明快。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使人感受到夏日夜晚,音乐随晚风飘逸、回荡在街头巷尾,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音乐之中;2、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全文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每一节也是如此。3、手法灵活、变化多样。全文内容不长,然而选材的代表性(内容上、结构上),描写的点面结合、动静搭配等均是学生读写结合的范文。这也是编者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4节的意图吧!4、文化底蕴丰厚,其地理风貌、尤其是名人名曲,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课后练习以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已有学习基础,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立体构成,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螺旋上升,学生的可接受性很强。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教学重点: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知识难点: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能力难点: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来了解维也纳的有关资料,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因此教学前我可带领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另外,课前我还要做好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教法和学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按照“读——思——议——品——再读”的步骤直接和文本对话,将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群体、集体进行交流,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四、说教学程序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简介城市,揭题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层次;质疑课文,尝试解决。
第二课时: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自主感悟,讨论交流;扩展文本,综合实践。
第三课时:小结课文,理清结构;汇报交流,积累内化;归纳方法,读写结合。
下面我重点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 序曲——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一段及维也纳风光图,语言导入:在多瑙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课题。
3、为什么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你认为怎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教师在课题旁板书:?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维也纳走走看看,感受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
(设计意图: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情境中自由学习、独立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主曲——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课文2—7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
问题。
2、2—4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启发: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每个分层次也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重点抓住以下的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仔细阅读,然后在小组谈谈你对这部分结构的理解。
(设计意图: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楚,学生以前也已经学过这样的构段方式。为了降低难度,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们划下来。这既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作者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自学,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充分承认、尊重学生个体,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自学成果汇报时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复习、巩固常用的总分结构方法,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重点段的的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4、讨论疑难。
A、出示第二自然段,紧扣“摇篮”,理解问题1
(1)、出示课件:
奥地利的地形图以及古典乐派的三位代表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图片。
贝多芬等人的乐谱手稿及相关图片。
(2)、理解“摇篮”的本义和引申义。
(3)、仿写句子。(出示课件,教师适当引导)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 )的摇篮。
( )是( )的摇篮。
(4)、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补充,让学生了解维也纳给许多作曲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海顿的《皇帝四重奏》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舒伯特的《小夜曲》、《冬之旅》是在维也纳完成的,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更是在维也纳完成的,从而理解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出示第三自然段,紧扣“装饰”, 理解问题2
(1)、“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装饰”是什么意思?维也纳怎么可以用音乐来装饰呢?
(一是“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二是“很多的建筑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三是“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出示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
出示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建筑。
出示王宫公园的音乐符号
(2)、从“到处可以看到”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生答)你能读出数量多、影响大的语气吗?(生读)
(3)、在维也纳为什么有很多的建筑物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是他们不会命名吗?
(不是他们不会命名。而是这些维出纳是许多大音乐家的摇篮,他们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才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的。)
导读:我们许多城市都有中山路,这就是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在维也纳,“到处——”读!
(4)、在维也纳用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吗?(想象这些音乐符号的大小、形状、颜色)你看到这么美的音乐符号会说些什么?
(5)、导读:我们的故宫看得最多的是龙,这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而在维也纳,“就连王宫花园——”读!
C、出示第四自然段,紧扣“离不开”。
(1)、从哪些地方看出维也纳人离不开音乐?
(2)、理解“掺和”。
(3)、出示“露天广场音乐会”和“家庭室内演奏”的课件。
(4)、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依恋。
(5)、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热爱。
5、练习背诵,适时评价。
(1)、课后练习要求我们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朗读、背诵,并思考你是用什么办法背诵的?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3)、指名背诵: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是按课后练习的要求而安排的,不仅要求学生读通读熟第三、四自然段,而且能做到当堂背诵,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的后半部分。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
6、小结写法。
(1)、浏览2—4自然段,观察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并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7、自学5—7自然段
(1)、默读5—7自然段,用简洁的语句在书上记下自己读某一句或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出示第五节,让学生从具体数字及图片感受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
出示第六节,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及图片感受“金色大厅”的金碧辉煌并欣赏“音乐女神”像。
4、简介中国的宋祖英等音乐家曾在此举办过音乐会。
5、朗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提炼、归纳学法后,对学法的一次巩固运用。“教是为了不教”,达到不用教的唯一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搀——扶——放”的原则。“介绍”的安排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尾曲——拓展文本,综合实践
1、教师总结: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课文,正是因为以上四点原因,所以,维也纳成了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作业:课后,请大家完成两个作业:(1)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2)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 习围绕中心句从各个方面展开叙述。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方方正正的教室之内。我们应该做到语尽意未穷,让我们的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运用课内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我想这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改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五、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虽然只是两个标点符号,可是它包含的意义却是无穷无尽的:此间所留的空白,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无穷无尽的想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个疑问解决,生成新的问题;学生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发出了一个个惊叹;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点拨、引导、激励的作用,“!”就是指明他们学习方向的明灯,就是拨开学习迷雾的大手,就是激励起竖起的大拇指。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10册《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这样一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自学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
2、继续学习积累与表达,在阅读中读懂文章结构,学习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3、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
重点、难点:
1、精读课文,理解将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重在语言的积累和朗读。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气氛,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二、说教法、学法
1、在导入课文后,我让学生朗读第一节,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然后把优美的景色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接着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提问,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2、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进行说话、思维方面的训练,如为了理解“摇篮”一词,设计了以下练习:少年宫是()的摇篮。()是()的摇篮。学生通过说话训练,基本上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在维也纳的家庭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联系我国的情况,说说我们在欢聚时会干什么。通过对比,进而理解音乐在当地的重要性。经过这些训练,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由于课文描写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较难理解,因此,我制作了许多图片,帮助学生通过比较直观的画面的欣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学习第一节时,老师让学生看图片,欣赏维也纳的风光,知道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为了说明音乐在当地的普及,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贝多芬广场、海顿街……等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效果不错。
4、从阅读中学习作文,是“取法乎上”的方法。但同样也离不开对文本的朗读,感悟,只有让学生读出、悟到,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这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我在教学中尽量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我也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真正做到从读中感悟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读课题。
(二)、精读第一段:
1、维也纳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教师出示带背景音乐的图片)
2、看了图片,再读一读第一小节。
请你谈一谈维也纳这座城市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指导朗读。
(三)、精读第二段。
过渡:教师那么为什么把维也纳叫“音乐之都”呢?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并试着回答。
指名回答后,大致归纳出问题。
2、学生自由选择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1)、第一方面问题。出示第二自然段。
A:指名说说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被我们称为“摇篮”?(出示问题,指名回答)
C:小结: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是它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之一。
(2)、第二方面问题。出示第3段。
A:指名交流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B:交流: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的?
C:谈谈你看了以后的感受。
(3)、第三方面问题。出示第4段。
A:指名交流为什么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B:从哪儿可以看出人们离不开音乐?数数作者列举了几点?
C:听美妙欢快的音乐,谈谈感受。
D:指导朗读。
(4)、第四方面问题。出示第5自然段(老师提的,可由老师回答)。
A:老师朗读。
B:你感受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C:过渡: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除了宏伟壮观的国家歌剧院还有被称为“金色大厅”的音乐之友协会大厦。
D:出示第6自然段。交流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
E:学到这儿,你知道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了吧!
(四)、总结、复述课文(出示问题)
学完课文,你一定也和作者爱上了美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了吧!那么请你联系课文内容由衷地赞叹一下吧!
(五)、布置作业。
1、用“总——分”的写法写一个片段。如:
课间活动真热闹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展开叙述。
2、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可以仿写出《XX之都XXX》。
四、总结:
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无论是全文的教材处理,还是一个自然段读的训练,都采取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方法。其次,遵循了实践性与主体性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和谐情境中去理解与体会,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这句话道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七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如第二段中,对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介绍,语言简洁明快。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使人感受到夏日夜晚,音乐随晚风飘逸、回荡在街头巷尾,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音乐之中;2、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全文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每一节也是如此。3、手法灵活、变化多样。全文内容不长,然而选材的代表性(内容上、结构上),描写的点面结合、动静搭配等均是学生读写结合的范文。这也是编者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4节的意图吧!4、文化底蕴丰厚,其地理风貌、尤其是名人名曲,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课后练习以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已有学习基础,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立体构成,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螺旋上升,学生的可接受性很强。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教学重点: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知识难点: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能力难点: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来了解维也纳的有关资料,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因此教学前我可带领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另外,课前我还要做好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教法和学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按照“读——思——议——品——再读”的步骤直接和文本对话,将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群体、集体进行交流,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四、说教学程序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简介城市,揭题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层次;质疑课文,尝试解决。
第二课时: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自主感悟,讨论交流;扩展文本,综合实践。
第三课时:小结课文,理清结构;汇报交流,积累内化;归纳方法,读写结合。
下面我重点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 序曲——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一段及维也纳风光图,语言导入:在多瑙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课题。
3、为什么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你认为怎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教师在课题旁板书:?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维也纳走走看看,感受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
(设计意图: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情境中自由学习、独立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主曲——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课文2—7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
问题。
2、2—4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启发: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每个分层次也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重点抓住以下的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仔细阅读,然后在小组谈谈你对这部分结构的理解。
(设计意图: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楚,学生以前也已经学过这样的构段方式。为了降低难度,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们划下来。这既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作者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自学,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充分承认、尊重学生个体,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自学成果汇报时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复习、巩固常用的总分结构方法,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重点段的的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4、讨论疑难。
A、出示第二自然段,紧扣“摇篮”,理解问题1
(1)、出示课件:
奥地利的地形图以及古典乐派的三位代表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图片。
贝多芬等人的乐谱手稿及相关图片。
(2)、理解“摇篮”的本义和引申义。
(3)、仿写句子。(出示课件,教师适当引导)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 )的摇篮。
( )是( )的摇篮。
(4)、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补充,让学生了解维也纳给许多作曲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海顿的《皇帝四重奏》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舒伯特的《小夜曲》、《冬之旅》是在维也纳完成的,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更是在维也纳完成的,从而理解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出示第三自然段,紧扣“装饰”, 理解问题2
(1)、“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装饰”是什么意思?维也纳怎么可以用音乐来装饰呢?
(一是“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二是“很多的建筑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三是“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出示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
出示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建筑。
出示王宫公园的音乐符号
(2)、从“到处可以看到”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生答)你能读出数量多、影响大的语气吗?(生读)
(3)、在维也纳为什么有很多的建筑物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是他们不会命名吗?
(不是他们不会命名。而是这些维出纳是许多大音乐家的摇篮,他们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才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的。)
导读:我们许多城市都有中山路,这就是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在维也纳,“到处——”读!
(4)、在维也纳用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吗?(想象这些音乐符号的大小、形状、颜色)你看到这么美的音乐符号会说些什么?
(5)、导读:我们的故宫看得最多的是龙,这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而在维也纳,“就连王宫花园——”读!
C、出示第四自然段,紧扣“离不开”。
(1)、从哪些地方看出维也纳人离不开音乐?
(2)、理解“掺和”。
(3)、出示“露天广场音乐会”和“家庭室内演奏”的课件。
(4)、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依恋。
(5)、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热爱。
5、练习背诵,适时评价。
(1)、课后练习要求我们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朗读、背诵,并思考你是用什么办法背诵的?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3)、指名背诵: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是按课后练习的要求而安排的,不仅要求学生读通读熟第三、四自然段,而且能做到当堂背诵,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的后半部分。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
6、小结写法。
(1)、浏览2—4自然段,观察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并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7、自学5—7自然段
(1)、默读5—7自然段,用简洁的'语句在书上记下自己读某一句或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出示第五节,让学生从具体数字及图片感受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
出示第六节,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及图片感受“金色大厅”的金碧辉煌并欣赏“音乐女神”像。
4、简介中国的宋祖英等音乐家曾在此举办过音乐会。
5、朗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提炼、归纳学法后,对学法的一次巩固运用。“教是为了不教”,达到不用教的唯一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搀——扶——放”的原则。“介绍”的安排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尾曲——拓展文本,综合实践
1、教师总结: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课文,正是因为以上四点原因,所以,维也纳成了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作业:课后,请大家完成两个作业:(1)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2)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 习围绕中心句从各个方面展开叙述。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方方正正的教室之内。我们应该做到语尽意未穷,让我们的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运用课内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我想这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改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五、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虽然只是两个标点符号,可是它包含的意义却是无穷无尽的:此间所留的空白,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无穷无尽的想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个疑问解决,生成新的问题;学生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发出了一个个惊叹;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点拨、引导、激励的作用,“!”就是指明他们学习方向的明灯,就是拨开学习迷雾的大手,就是激励起竖起的大拇指。
《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这句话道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七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如第二段中,对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介绍,语言简洁明快。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使人感受到夏日夜晚,音乐随晚风飘逸、回荡在街头巷尾,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音乐之中;2、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全文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每一节也是如此。3、手法灵活、变化多样。全文内容不长,然而选材的代表性(内容上、结构上),描写的点面结合、动静搭配等均是学生读写结合的范文。这也是编者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4节的意图吧!4、文化底蕴丰厚,其地理风貌、尤其是名人名曲,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课后练习以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已有学习基础,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立体构成,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螺旋上升,学生的可接受性很强。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教学重点: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知识难点: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能力难点: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来了解维也纳的有关资料,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因此教学前我可带领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另外,课前我还要做好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教法和学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按照“读——思——议——品——再读”的步骤直接和文本对话,将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群体、集体进行交流,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四、说教学程序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简介城市,揭题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层次;质疑课文,尝试解决。
第二课时: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自主感悟,讨论交流;扩展文本,综合实践。
第三课时:小结课文,理清结构;汇报交流,积累内化;归纳方法,读写结合。
下面我重点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 序曲——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一段及维也纳风光图,语言导入:在多瑙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课题。
3、为什么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你认为怎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教师在课题旁板书:?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维也纳走走看看,感受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
(设计意图: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情境中自由学习、独立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主曲——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课文2—7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
2、2—4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启发: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每个分层次也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重点抓住以下的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仔细阅读,然后在小组谈谈你对这部分结构的理解。
(设计意图: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楚,学生以前也已经学过这样的构段方式。为了降低难度,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们划下来。这既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作者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自学,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充分承认、尊重学生个体,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自学成果汇报时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复习、巩固常用的总分结构方法,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重点段的的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4、讨论疑难。
A、出示第二自然段,紧扣“摇篮”,理解问题1
(1)、出示课件:
奥地利的地形图以及古典乐派的三位代表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图片。
贝多芬等人的乐谱手稿及相关图片。
(2)、理解“摇篮”的'本义和引申义。
(3)、仿写句子。(出示课件,教师适当引导)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 )的摇篮。
( )是( )的摇篮。
(4)、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补充,让学生了解维也纳给许多作曲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海顿的《皇帝四重奏》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舒伯特的《小夜曲》、《冬之旅》是在维也纳完成的,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更是在维也纳完成的,从而理解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出示第三自然段,紧扣“装饰”, 理解问题2
(1)、“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装饰”是什么意思?维也纳怎么可以用音乐来装饰呢?
(一是“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二是“很多的建筑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三是“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出示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
出示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建筑。
出示王宫公园的音乐符号
(2)、从“到处可以看到”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生答)你能读出数量多、影响大的语气吗?(生读)
(3)、在维也纳为什么有很多的建筑物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是他们不会命名吗?
(不是他们不会命名。而是这些维出纳是许多大音乐家的摇篮,他们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才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的。)
导读:我们许多城市都有中山路,这就是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在维也纳,“到处——”读!
(4)、在维也纳用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吗?(想象这些音乐符号的大小、形状、颜色)你看到这么美的音乐符号会说些什么?
(5)、导读:我们的故宫看得最多的是龙,这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而在维也纳,“就连王宫花园——”读!
C、出示第四自然段,紧扣“离不开”。
(1)、从哪些地方看出维也纳人离不开音乐?
(2)、理解“掺和”。
(3)、出示“露天广场音乐会”和“家庭室内演奏”的课件。
(4)、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依恋。
(5)、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热爱。
5、练习背诵,适时评价。
(1)、课后练习要求我们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朗读、背诵,并思考你是用什么办法背诵的?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3)、指名背诵: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是按课后练习的要求而安排的,不仅要求学生读通读熟第三、四自然段,而且能做到当堂背诵,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的后半部分。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
6、小结写法。
(1)、浏览2—4自然段,观察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并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7、自学5—7自然段
(1)、默读5—7自然段,用简洁的语句在书上记下自己读某一句或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出示第五节,让学生从具体数字及图片感受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
出示第六节,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及图片感受“金色大厅”的金碧辉煌并欣赏“音乐女神”像。
4、简介中国的宋祖英等音乐家曾在此举办过音乐会。
5、朗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提炼、归纳学法后,对学法的一次巩固运用。“教是为了不教”,达到不用教的唯一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搀——扶——放”的原则。“介绍”的安排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尾曲——拓展文本,综合实践
1、教师总结: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课文,正是因为以上四点原因,所以,维也纳成了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作业:课后,请大家完成两个作业:(1)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2)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 习围绕中心句从各个方面展开叙述。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方方正正的教室之内。我们应该做到语尽意未穷,让我们的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运用课内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我想这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改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五、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虽然只是两个标点符号,可是它包含的意义却是无穷无尽的:此间所留的空白,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无穷无尽的想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个疑问解决,生成新的问题;学生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发出了一个个惊叹;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点拨、引导、激励的作用,“!”就是指明他们学习方向的明灯,就是拨开学习迷雾的大手,就是激励起竖起的大拇指。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这句话道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七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如第二段中,对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介绍,语言简洁明快。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使人感受到夏日夜晚,音乐随晚风飘逸、回荡在街头巷尾,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音乐之中;
2、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全文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每一节也是如此。
3、手法灵活、变化多样。全文内容不长,然而选材的代表性(内容上、结构上),描写的点面结合、动静搭配等均是学生读写结合的范文。这也是编者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4节的意图吧!
4、文化底蕴丰厚,其地理风貌、尤其是名人名曲,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课后练习以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已有学习基础,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立体构成,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螺旋上升,学生的可接受性很强。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教学重点: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知识难点: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能力难点: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来了解维也纳的有关资料,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因此教学前我可带领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另外,课前我还要做好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教法和学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按照“读——思——议——品——再读”的步骤直接和文本对话,将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群体、集体进行交流,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四、说教学程序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简介城市,揭题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层次;质疑课文,尝试解决。
第二课时: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自主感悟,讨论交流;扩展文本,综合实践。
第三课时:小结课文,理清结构;汇报交流,积累内化;归纳方法,读写结合。
下面我重点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 序曲——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一段及维也纳风光图,语言导入:在多瑙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课题。
3、为什么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你认为怎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维也纳走走看看,感受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
(设计意图: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情境中自由学习、独立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主曲——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课文2—7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
问题。
2、2—4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启发: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每个分层次也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重点抓住以下的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仔细阅读,然后在小组谈谈你对这部分结构的理解。
(设计意图: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楚,学生以前也已经学过这样的构段方式。为了降低难度,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们划下来。这既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作者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自学,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充分承认、尊重学生个体,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自学成果汇报时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复习、巩固常用的总分结构方法,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重点段的的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4、讨论疑难。
A、出示第二自然段,紧扣“摇篮”,理解问题1
(1)、出示课件:
奥地利的地形图以及古典乐派的三位代表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图片。
贝多芬等人的乐谱手稿及相关图片。
(2)、理解“摇篮”的本义和引申义。
(3)、仿写句子。(出示课件,教师适当引导)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 )的摇篮。
( )是( )的摇篮。
(4)、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补充,让学生了解维也纳给许多作曲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海顿的《皇帝四重奏》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舒伯特的《小夜曲》、《冬之旅》是在维也纳完成的,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更是在维也纳完成的,从而理解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出示第三自然段,紧扣“装饰”, 理解问题2
(1)、“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装饰”是什么意思?维也纳怎么可以用音乐来装饰呢?
(一是“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二是“很多的建筑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三是“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出示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
出示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建筑。
出示王宫公园的音乐符号
(2)、从“到处可以看到”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生答)你能读出数量多、影响大的语气吗?(生读)
(3)、在维也纳为什么有很多的建筑物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是他们不会命名吗?
(不是他们不会命名。而是这些维出纳是许多大音乐家的摇篮,他们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才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的。)
导读:我们许多城市都有中山路,这就是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在维也纳,“到处——”读!
(4)、在维也纳用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吗?(想象这些音乐符号的大小、形状、颜色)你看到这么美的音乐符号会说些什么?
(5)、导读:我们的故宫看得最多的是龙,这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而在维也纳,“就连王宫花园——”读!
C、出示第四自然段,紧扣“离不开”。
(1)、从哪些地方看出维也纳人离不开音乐?
(2)、理解“掺和”。
(3)、出示“露天广场音乐会”和“家庭室内演奏”的课件。
(4)、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依恋。
(5)、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热爱。
5、练习背诵,适时评价。
(1)、课后练习要求我们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朗读、背诵,并思考你是用什么办法背诵的?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3)、指名背诵: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是按课后练习的要求而安排的,不仅要求学生读通读熟第三、四自然段,而且能做到当堂背诵,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的后半部分。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
6、小结写法。
(1)、浏览2—4自然段,观察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并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7、自学5—7自然段
(1)、默读5—7自然段,用简洁的语句在书上记下自己读某一句或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出示第五节,让学生从具体数字及图片感受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
出示第六节,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及图片感受“金色大厅”的金碧辉煌并欣赏“音乐女神”像。
4、简介中国的宋祖英等音乐家曾在此举办过音乐会。
5、朗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提炼、归纳学法后,对学法的一次巩固运用。“教是为了不教”,达到不用教的唯一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搀——扶——放”的原则。“介绍”的安排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尾曲——拓展文本,综合实践
1、教师总结: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课文,正是因为以上四点原因,所以,维也纳成了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作业:课后,请大家完成两个作业:
(1)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各个方面展开叙述。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方方正正的教室之内。我们应该做到语尽意未穷,让我们的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运用课内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我想这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改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五、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虽然只是两个标点符号,可是它包含的意义却是无穷无尽的:此间所留的空白,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无穷无尽的想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个疑问解决,生成新的问题;学生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发出了一个个惊叹;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点拨、引导、激励的作用,“!”就是指明他们学习方向的明灯,就是拨开学习迷雾的大手,就是激励起竖起的大拇指。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小班音乐活动《小手歌》。《小手歌》是一首活泼富有童趣的歌曲,歌曲内容有趣,且为幼儿所理解。在以往的音乐教学,新授歌曲中大部分采用的是教唱形式,和着音乐说歌词,在整个过程中,显得十分单调、枯燥,对幼儿也没有兴趣可言。在本节活动中,我较多地考虑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了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如教师和幼儿对唱,幼儿和幼儿对唱。让幼儿在愉快、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然而然的掌握了歌曲的旋律。本活动灵活性强,不受季节、时间、环境的限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我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1)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节奏(2)激发幼儿发现自己的手可以做很多动作和物体。(3)引导幼儿用小手表现许多不同动作。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活动教育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幼儿通过活动了解自己的小手,知道手能做许多的动作和物体。活动的难点为: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手能做的许多动作。
[活动准备]:《小手歌》音乐、根据小班幼儿喜欢玩,喜欢看这一特征,为幼儿准备了可观看的手部动表演,幼儿科观察到手可以做小狗,手可以做小兔手还可以说很多的动作和物品。
二、说教法
1、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能够给幼儿带来许多乐趣。小班的幼儿年龄小经验缺乏好模仿,所以在活动中多处采用模仿游戏,如:组织幼儿一起用手做字母操、模仿洗手的动作等,在游戏中使幼儿自然习得对手的认识,知道了手能做许多动作。
2、谈话法:所谓谈话法,就是围绕活动内容,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回答的一种方法。由于幼儿年龄小,经验少,在引导幼儿认识小手时,就通过以教师为主,幼儿为辅的谈话,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围绕我的手上有什么,我的小手本领大,手指勾勾可以做什么等问题,师幼进行谈话、讨论,达成共识完成教育目标。
三、说学法
经验感知法:由于小班幼儿的经验缺乏又喜欢模仿,容易在经验分享中产生人云亦云的现象,如在讨论小手会做什么时,一个幼儿说我的小手会做眼镜蛇,其他的幼儿也会跟着说眼镜蛇,幼儿的思路打不开,就不能较好地完成教育目标。所以我为幼儿准备了视频,通过幼儿的观察,拓展幼儿的经验,再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幼儿的思路就会打开,经验就能较好的分享,知道手会做很多的动作,并能尝试着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能够有效的化解难点,突破重点。除经验感知法外,游戏法也贯穿于活动始终,有趣的.小手变变变,引发了幼儿的兴趣;讨论法、谈话法引领幼儿认识手指的名称和作用;经验感知法的运用使幼儿在游戏和探索中知道小手能做许多的事情;通过倾听教师讲解、回答问题,孩子认识到手能做许多的动作。
四、说教学程序
本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包含社会领域、科学领域的内容,我采用游戏引入————师生讨论————探索感知————谈话小结的教学流程,逐步深入,环环相扣,自然达成教育目标。
1、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活动开始,教师以请客人的方式引入活动:“今天老师要请来几位小客人,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的手说出小客人是谁?”教师用手做几种孩子感兴趣的小动物,接下来邀请孩子跟老师一起用手变小动物,并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和叫声,进一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诱发孩子的活动兴趣。
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以请客人引入活动,能有效的吸引孩子,引发孩子的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孩子对小手的兴趣,就为下一个环节认识小手做好了铺垫。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此游戏活动能够面向全体,能力差的、胆子小的幼儿也能体会到成功和快乐。
2、通过观察、比较、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小手可以做很多的动作。
由“小朋友,刚才老师是怎么请小客人来的呀?”引入本环节。鼓励幼儿伸出会小手来做一做,通过拉拉钩和做手指游戏复习巩固手指名称,启发孩子发现手指与手指的组合。
教育不能通过灌输来进行,必须通过幼儿自己的活动来进行,通过观察、比较、游戏等形式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小手,知道每人都有一双手。每根手指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作用。游戏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而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拉拉钩的游戏和手指宝宝游戏,就使幼儿在开心和快乐中复习了手指名称,进一步让幼儿发现手与手的结合可以形成新的动作,巩固了学习的知识点。
3、为幼儿提供感兴趣的操作材料,在操作中拓展幼儿的经验。
在此环节的活动设计,运用了前面提到的经验感知法。本环节由老师请小朋友看手部表演的视频。
4、选择视频中幼儿较容易学会的动作学习,和着音乐来自编儿歌。
5、结束活动
老师固定几个小手动作,和幼儿一起听音乐一起创编歌曲。
今天我以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九册第五单元《故乡的小路》一课为内容为大家说课。
一、说说教学思路设计:
《故乡的小路》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九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首两段体的优美抒情歌曲。4/4、3/4拍,D宫调式,曲调流畅而又抒情。歌曲表达了人们回忆美好童年的内心激动的心情。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此段音区低而深沉,乐句都以弱拍起音开始,平稳的曲调,表达了人们带着思绪万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在第二乐句中还出现了一个临时变化音。音调上使人感到对小路是多么亲切的情感流露。在第二乐句中一个八度跳进,使人仿佛追忆到儿时欢乐生活的情景。歌曲以六度跳进到第二乐段,使情绪渐渐地得以抒发,在音区上升高,由衷地抒发了热爱家乡的心情。全曲未句,在“”的哼鸣中结束,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历历在目,仿佛“童年多美好”的话语还要向你倾诉。在教学本课时,我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我的教法中体现:
(1)审美体验价值
(2)音乐中加强群体意识
(3)变难为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分组合作、质疑探究来突破难点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因此我的教学目标是:
1、能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通过创编动作,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拍子、四拍子乐曲的特点,加强对变拍子的认识。
3、唱好二声部合唱,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三、说关键处的处理: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是以唱歌为主的音乐课,重点是用柔美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把握三拍子、四拍子的变拍子节奏,表现出歌曲优美、抒情的思乡情。在这个环节,我采取教师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学生想象美丽景色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用柔美的声音演唱;另外利用游戏的形式,将3/4与4/4变拍子节奏这一难点解决并消化,让它变成一个轻松的可以一笔带过的东西。
四、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听三拍子和四拍子音乐进教室(《苹果丰收》、《我怎样长大》)
边做律动边进教室,通过聆听感受三拍四拍子乐曲的节奏特点,并运用形体的动作增强学生对两种拍子的韵律印象。学生说出两种拍子的不同,你是用什么方式区分的?
2、导课:
刚才我们大家一起听的这两首歌曲是本学期刚学过的,你们谁还记得它是哪个国家的作品?
那么,你们还记得这两首作品的拍号吗?
利用孩子们对竞争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并加以及时的表扬、鼓励。
3、节奏游戏,兴趣引路:
在教唱《故乡的小路》一课时,在一开始先用游戏抓住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其中,将这节课的重点提出来用玩游戏的.方式来消化它。例如:听歌曲《故乡的小路》的伴奏音乐,教师带领大家做变拍子的拍手游戏,让学生通过拍手这一简单的动作,领会变拍子歌曲的特点。首先,教师规定一套表现三拍子和四拍子强弱规律的动作,例如:三拍子拍手掌、点手心、点手心;四拍子拍手掌、点手心、点手心、点手心。老师举起拍号卡,(3/4拍和4/4拍的)带领学生一边做动作,不同的卡代表不同的拍子。其次,让学生开动脑筋,各自编创一套独具风格的动作,并与大家一起分享;最后,老师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重新收拢,集体进行变拍子的音乐游戏:
根据老师弹奏的音乐节拍特点,做出不同的规定动作。
而所有的这些只是为了《故乡的小路》这首歌曲的教唱和歌曲中变拍子节奏的把握做铺垫。通过以上的练习,解决了曲谱教学中的难点,为新课的教学扫除了障碍。这种教学中创造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可以调动学生身心各方面的能力和条件。并且让学生明白生活本身就是音乐的源泉。
4、测试听力,区别变音记号:
刚才大家的练习做的非常好,老师现在想测试一下你们的听力。请听老师弹奏的这两个乐句,有什么不同?
弹奏歌曲第二乐句,并将变化音改动一次,让学生听辨其中的不同。加以练唱,解决关键音的演唱。
5、熟悉旋律,合作学唱:
通过老师范唱和教唱,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词内容,并利用节奏拍手传递游戏的形式,一边拍手一边读歌词。另外,采取让他们分组接唱、分组演唱和分男女生唱。从易到难,逐步将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使学习效果更具有实效。
演唱的过程中注意情感的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最后按处理将歌曲完整的带有情感的演唱。
6、歌声中结束:
本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为课堂带来了活力,注入了生机,弥补了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给了学生以直观的美感享受。
五、说课件设计:
第一页:优美的图片做背景,插入三拍子、四拍子音乐,听音乐做动作,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
第二页:三拍子、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图示。做游戏时的节奏图谱
第三页:变化音符的演奏乐谱。
第四页:歌曲《故乡的小路》的歌词,配合读词做游戏
第五页:歌曲《故乡的小路》的图谱
第六页:优美图片做背景,插入歌曲《故乡的小路》的范唱音乐以及伴奏音乐,进行接唱、领唱、齐唱的练习。
这就是我对本课的粗浅认识,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红叶》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日本歌曲,歌曲表现了秋天里漫山遍野红叶的景色,表达人们对秋日红叶美景的赞美。歌曲为E大调,4/4拍,结构为A+B,两段体,每小节为一个乐句,曲式结构如下:A(a+b+a+b)+B(c+d+e+f).
2、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欣赏与歌唱活动中尽情感受秋天的美好。
(2)过程与方法:能用优美抒情的声音唱歌曲《红叶》,表达对人们对红叶的欣赏,对秋日的赞美和留恋。
(3)知识与能力提高:体验唱《红叶》这首歌时的音色,情绪,速度,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的重要作用,通过歌曲里的关键词,感受秋天的意境美,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学生要求,只唱主旋律,不唱二声部。
3、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欣赏与歌唱活动中尽情感受秋天的美好。以情感染学生,以美引领学生走进音乐世界。
二、说教法:
在教学本课时,一是善用学科整合,运用传统的歌曲教学的听唱跟模唱、教唱这种形式,融入了美术,思品,信息技术等学科内容,并加以整合,设计贴近歌曲内容的系列丰富的歌曲拓展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学会了歌曲,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想象力跟创造力。二是要要用动作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运用歌曲主体节奏导入法,听唱法,示范法,观察法,动手实践法层层深入引导孩子学会歌曲。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设计一个个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听音说话,听音谈话,拍度伴奏,小组合作,汇报展示等有效手段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并利用有效的评价机制,带动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使学生能够把无目的的“动”变成音乐中有规律的“活动”,使他们在爱学,乐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达到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并且设计一系列围绕教学目标的实践音乐活动,注重评价与生成,师生交流与互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谈话导入:(3分钟)
开课就以师生互动,握手认识:你好呀你好呀你好!与学生做情感交流,
同时引出歌曲节奏并组织拍读:× ×× × ×× ×-× 0Ⅰ,为后面的按歌曲节奏诵读歌词做好铺垫。接着送礼物,贴红叶,引入课题,小结:秋天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啊!最惹眼的莫过于山上的那一片片红叶。
设计理念:教师提炼歌曲节奏进行师生握手互动开场,与学生拉近距离,还导入新课,简单明了,直入主题。而且容易操作,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到了节奏带来的快乐,同时以礼物:一片红叶来奖励大家,突显主题,还能为后面的歌曲学唱打下基础。
(二)悟情入境(10分钟)
以听唱谈感受,拍手伴奏,勾画歌词关键词感受歌曲内容和节奏特点,然后在背景音乐的播放中,指导学生快速画出歌曲意境的秋天彩笔画,并展示张贴等一些列的音乐实践活动来悟情入境。
设计意图:一是用伴奏诵读的音乐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特有的美感,进入秋天丰富多彩的意境。二是通过绘画听音潜移默化的将歌曲旋律印记在学生的脑海中,为后面的歌曲学唱音准打下基础。
(三)诵读歌词(6分钟)
引领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歌词,然后对接歌词:(师生对接男女生拍手对接)以及同桌之间合作诵读歌词三个步骤有趣有效的将整首歌曲的歌词和节奏基本掌握。
设计意图:为进一步熟悉歌曲,教师组织学生在伴奏声中采用不同的方式熟记歌词,有音有画,激发了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同时更进一步对歌曲旋律和节奏熟记于心。
(四)学唱歌曲(13分钟)
第四个为学唱歌曲环节,这里面,教师设计采用随伴奏用哼唱,填词演唱,小老师教唱,小组合作表演唱,小组比唱,上台展示,师生评价这一些列的活动方式来组织孩子们学会歌曲。通过前面的一系列的生活化的音乐实践活动,同学们已经基本上能演唱歌曲了。所以,在学唱环节,孩子们快就能自如的演唱这首歌曲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汇报展演,师生评议的方式将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
(五)感受意境(8分钟)
最后的教学环节,播放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感受秋天的优美和歌曲的意境,并引导学生谈出各自的感受。最后教师顺势引导出在秋天这么美好的季节,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了?老师即兴编词送给学生,鼓励大家不辜负秋天的美景,好好学习。学生模仿老师即兴编一句歌词送给老师。最后用美美的声音随伴奏,带上简单的律动试着演唱歌曲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围绕教学的情感目标,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我们生活化的实践感受中。从学科整合及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感觉秋景是如此美丽动人,歌曲是如此优美抒情。而师生巧妙运用歌词创编,升华到情感教育,珍惜这美丽的时光,用自己的认真努力,为秋天美景增光添彩,达到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