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说课稿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说课稿一等奖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说课稿一等奖

时间:2023-06-20 13:37:02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说课稿一等奖

1、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来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教学策略、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因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基本信息技术,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本节内容就是达到以上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认识到信息获取活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掌握信息获取过程的各个环节及相互间的作用,并能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过程与方法:主要由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并汇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同组学生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努力探究的好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对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的培析,而对获取信息方案的正确选择、成功确定则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

1、教法

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反映在课堂上做相应的处理。

2、学法

遵循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采用观察法、探研法,使学生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学习的过程如同学生们自己在支架上攀登,同化或顺应或同化顺应自己的知识结构,探索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探索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在讨论中展示自己的才能,自己建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真正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

3、媒体运用

基于本次课整体设计特点,采用网页形式即可较好完成本次教学任务。

三、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刚刚踏进学校,对于现在的学校我们都不是很了解,学校为了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学校,要求每一个班都要搞一期以学校为主题的板报,那我们要按怎样的步骤来做呢?

提问负责搞班上板报的学生。

2、讲解过程

(一)、确定信息的需求

1)、制定信息需求内容大纲

如:1、学校的历史

2、学校的师资力量

3、学校的环境

2)、确定成果目标的形式及所需要载体类型

板报——文字、图片

其它:论文——文字

演示文稿——文字、图片、声音、视频

注:不同的目标形式对应着不同的载体类型。

3)、列出需求清单

包括:需求内容,所需载体类型,成果目标形式等内容。

如:学校的历史——文字

学校的师资力量——文字、图片

学校的'环境——文字、图片

过渡:(提问)我们知道了要取得学校的历史、师资力量、环境等方面的相关信息,那我们可以从哪里得来这些信息呢?比如说我们要了解学校的历史,那我们可以到阅览室查看一些相关的资料,同时也可以问一下我们的老师或者师兄师姐等;而对于学校的环境呢,我们则可以通过亲自观察学校本身来了解情况。(边讲边列举相关内容)

(二)、确定信息的来源

1)、媒体

包括:报纸、书刊、广播、电视、录像等

2)、他人

包括:老师、朋友、同学、父母等

3)、事物本身

亲自研究观察学校里面各方面的情况。

注:信息源越广阔,收集的信息量就越大;信息源越可靠,收集到的信息就真实可信。

过渡:(提问)我们知道需要哪些信息,也知道这些信息从哪里来了,那我们就要进行采集信息了,通常我们采集信息的方法有哪些呢?

(三)、采集信息

1、采集信息的方法

注:不同的信息源有不同的采集方法。

(边举例边讲解)

1)通过检索媒体采集信息

举例:按图书馆的分类目录检索、按时间或节目类别收听或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等。

2)通过与他人交流采集信息

举例:请教老师或父母、与同学讨论等。

3)通过亲自探究事物本身获取信息

举例:直接观察学校的各种情况

2、采集信息的工具

举例: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计算机等。

附:各设备的图片一张

过渡:我们采集到得信息都是比较零散杂乱的,也不可能说我们采集到了信息就马上把它放到板报上,肯定是要先把它整理放好,以后再用。

(四)、保存信息

1、整理信息、分类保存

2、输入计算机保存

特点:容量大,可根据需要按不同形式存储。

数字化格式-直接输入计算机中存储

如:数码相机照的相可直接输入到计算机中。

非数字化格式-经软件处理后输入计算机中存储

如:传统相机照的相需经过扫描仪处理后才可以输入到计算机中。

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是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并且了解到信息的各种来源,以及采集信息的各种方法和采集信息的各种工具,并学会如何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保存,将得到的信息为自己所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遇到的问题中,可以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思路来解决问题。

练习:填写信息采集卡

学校板报信息采集卡

四、说小结

现代社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关于人才的概念:新型人才。而评价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信息获取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加强信息意识,拓宽信息获取的途径,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获取方法,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2、《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来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教学策略、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因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基本信息技术,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本节内容就是达到以上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认识到信息获取活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掌握信息获取过程的各个环节及相互间的作用,并能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过程与方法:主要由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并汇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同组学生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努力探究的好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对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的培析,而对获取信息方案的正确选择、成功确定则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

1、教法

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反映在课堂上做相应的处理。

2、学法

遵循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采用观察法、探研法,使学生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学习的过程如同学生们自己在支架上攀登,同化或顺应或同化顺应自己的'知识结构,探索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探索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在讨论中展示自己的才能,自己建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真正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

3、媒体运用

基于本次课整体设计特点,采用网页形式即可较好完成本次教学任务。

三、 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刚刚踏进学校,对于现在的学校我们都不是很了解,学校为了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学校,要求每一个班都要搞一期以学校为主题的板报,那我们要按怎样的步骤来做呢?

提问负责搞班上板报的学生。

2、讲解过程

(一)、确定信息的需求

1)、制定信息需求内容大纲

如: 1、学校的历史

2、学校的师资力量

3、学校的环境

2)、确定成果目标的形式及所需要载体类型

板报——文字、图片

其它:论文——文字

演示文稿——文字、图片、声音、视频

注:不同的目标形式对应着不同的载体类型。

3)、列出需求清单

包括:需求内容,所需载体类型,成果目标形式等内容。

如: 学校的历史——文字

学校的师资力量——文字、图片

学校的环境——文字、图片

过渡:(提问)我们知道了要取得学校的历史、师资力量、环境等方面的相关信息,那我们可以从哪里得来这些信息呢?比如说我们要了解学校的历史,那我们可以到阅览室查看一些相关的资料,同时也可以问一下我们的老师或者师兄师姐等;而对于学校的环境呢,我们则可以通过亲自观察学校本身来了解情况。(边讲边列举相关内容)

(二)、确定信息的来源

1)、媒体

包括:报纸、书刊、广播、电视、录像等

2)、他人

包括:老师、朋友、同学、父母等

3)、事物本身

亲自研究观察学校里面各方面的情况。

注:信息源越广阔,收集的信息量就越大;信息源越可靠,收集到的信息就真实可信。

过渡:(提问)我们知道需要哪些信息,也知道这些信息从哪里来了,那我们就要进行采集信息了,通常我们采集信息的方法有哪些呢?

(三)、采集信息

1、采集信息的方法

注:不同的信息源有不同的采集方法。

(边举例边讲解)

1) 通过检索媒体采集信息

举例:按图书馆的分类目录检索、按时间或节目类别收听或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等。

2) 通过与他人交流采集信息

举例:请教老师或父母、与同学讨论等。

3) 通过亲自探究事物本身获取信息

举例:直接观察学校的各种情况

2、 采集信息的工具

举例: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计算机等。

附:各设备的图片一张

过渡:我们采集到得信息都是比较零散杂乱的,也不可能说我们采集到了信息就马上把它放到板报上,肯定是要先把它整理放好,以后再用。

(四)、保存信息

1、整理信息、分类保存

2、输入计算机保存

特点:容量大,可根据需要按不同形式存储。

数字化格式-直接输入计算机中存储

如:数码相机照的相可直接输入到计算机中。

非数字化格式-经软件处理后输入计算机中存储

如:传统相机照的相需经过扫描仪处理后才可以输入到计算机中。

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是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并且了解到信息的各种来源,以及采集信息的各种方法和采集信息的各种工具,并学会如何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保存,将得到的信息为自己所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遇到的问题中,可以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思路来解决问题。

练习:填写信息采集卡

学校板报信息采集卡

四、说小结

现代社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关于人才的概念:新型人才。而评价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信息获取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加强信息意识,拓宽信息获取的途径,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获取方法,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3、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说课稿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内容选自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的第二章第三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必修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前提,具有普遍学习的价值。本章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提升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第二章信息的获取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如何鉴别与评价信息的问题,而信息的纷繁复杂也很容易扰乱人们的注意力。因而学会准确地鉴别与评价信息,对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本节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而设置的。

2、说目标:

新课标中对本节课课程标准是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能够识别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对信息进行鉴别与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和评价信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信息案例的讨论分析,掌握鉴别信息的基本方法。

2)在角色体验中内化自觉的信息意识,抵制,不发布、不传播虚假和不良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

2)在实际生活中能对信息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及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辨别能力。

3、教学重点:由于信息的'复杂多变,而学生虽有一定的经验但却不能形成系统的方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因此我设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

4、教学难点: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自觉的信息意识尤为重要,而高中生在这方面并没有敏锐的信息洞察力,因此我认为这节课的难点是:实际生活中能对信息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及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辨别能力。

二、说学生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且又处于知识的学习阶段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渴望获得知识,但由于他们又是未成年人,缺乏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对所得的信息往往不加鉴别的全盘吸收。因此对网络和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有效地鉴别与评价,能够减少他们不必要的困惑与烦恼。

三、说教法学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始终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变学生“学会”为“会学”,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我使用的

教法为:

1、提问引导法

在任务探究的过程中,我通过问题来启发诱导让学生自觉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2、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从任务中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再用用自己学习到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在完成任务同时掌握新课的内容,解决重点难点。

学法为:

1、角色扮演结合任务驱动的教法;

让学生充当角色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兴趣。

2、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

对于每个任务鼓励学生思考,小组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形成较为一致的结果,很好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环节

建构主义理论倡导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构建知识,凸显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将课程设置为四大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任务探究,获取知识

实战演练,提高能力

课堂总结,拓展提高

(一)情景导入(3分钟)

为了使学生很好的意识到信息鉴别与评价对他们实际生活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程学习的氛围,我使用视频《qq诈骗》作为导课案例,通过提问“妈妈为什么受骗”引导学生意识到信息鉴别与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学习

1、任务探究获取知识(17分钟)

为了使学生掌握鉴别信息真伪的基本方法,我设置了任务探究一,选取老师手机上的虚假信息,采取提问引导法结合自主交流引发学生对信息真伪鉴别的思考,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类似经历的同时谈自己的鉴别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从来源对信息进行鉴别与评价。

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价值大小还与价值取向和时效性限制有关,设置了任务探究二,选取“非洲卖鞋”和两个通知,让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发现鉴别信息价值大小还与每个人对信息的价值取向和时效性有关。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这两个探究任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实际探索交流中掌握鉴别评价信息的方法,有效地使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实战演练,提高能力(20分钟)

这个环节选取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却又比较容易迷惑的情景,“网友见面”和“又爱又恨的朋友圈”让学生在不同角色中身临其境去体验不同的信息情境下该如何去应对,采取案例下发,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获得合乎情理的应对方案。

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要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方法的能力,因为应用能力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同时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也不是一天两天,要慢慢潜移默化,其中“网友见面”这个案例的选择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对信息的警惕性,不盲目相信自己看到的信息,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觉的信息意识;“又爱有恨的朋友圈”这个案例的选取更是想使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平时的不良的信息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倡导学生识别和自觉抵制不良不实信息,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同时在讨论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视频的播放增加了学生的社会经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敏感度。

(三)课堂小结(4分钟)

这部分分为两小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在学生反馈的同时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第二部分是我的小结,回到板书,再次强调本节课的主题,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倡导学生做信息社会的良好公民,升华主题。

(四)布置作业(1分钟)

本节课设置了三个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微信十条》; 《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制作主题宣传ppt。

学生通过上网了解给出的资料,可以很好地提升自身的信息意识和网络道德观念,主题ppt的制作可以更好的对本节内容得到巩固,同时对全章知识也是一次很好的融合锻炼。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加深对课程内容的印象,盾牌的设计,借用了平常生活中安全卫士的图标,形象的以安全卫士作比喻更能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要时刻保持冷静头脑,保持对信息的敏锐的洞察力和鉴别能力。

4、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说课稿

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和教学对象分析

“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必修)一书中第二章信息的获取中第二节的内容,这一节介绍了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使用搜索引擎、合法下载网络中的文件等内容。这些内容安排在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和第二章第一节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之后,学生们了解了信息和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生产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也掌握了在实际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知道网络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具备了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知识。

本书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依据国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总结多年来信息技术教学成果,充分研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是一套既符合中学教学实际又能满足广大教师教学需要的教材。本书虽然面向高一年级同学开设,但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

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前虽然学习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但由于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较短,知识面还比较窄,对计算机的具体操作还不熟练,更不能将计算机知识融汇贯通,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个问题,尽可能让学生熟悉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方法,以便于培养同学们自学、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

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

使用搜索引擎

合法下载网络中的文件

三、 教学要求

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的获取网上信息

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四、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研究

本教材在编写时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设置了“设计一个旅行计划”这样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和信息技术素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安排学生进行这项活动的某一步骤的教学介绍吸引学生。

五、 教学活动设计

引入:以日常生活中查找某信息为例,引入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

任务一:利用网络开展搜索信息的知识竞赛并总结讨论常用网络信息的检索方法

任务二:利用不同的搜索引擎搜索信息并总结讨论不同的搜索引擎的所使用的方法有何异同、搜索引擎的类别

任务三:对于同样的信息在搜索引擎中怎样才能最快最准确的找到,引导学生讨论搜索关键词的提炼,搜索条件的细化,以及逻辑符号的使用;同学之间交流各自经验

任务四:对于网络上的不同信息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下载

5、《图形图象的获取与加工》说课稿

《图形图象的获取与加工》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图形图象的获取与加工》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次说课的题目是《图形图象的获取与加工》,我们采用的教材是教科社出版《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模块,本节课为第二章第2节的内容。《图形图象的获取与加工》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重要章节,是对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中《图象信息的采集与加工》的深化和拓展。它能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同时,本节内容操作性强,容易上手,学好本节内容,能够使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处理方法和特点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了解图形图象的获取途径和图象加工工具的种类和特点,体会图象加工的意义

b、掌握图形图象加工的典型方法和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a、通过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跟随教师积极学习

b、通过小组互助学习,让学生充分的吸收和掌握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对图象进行加工处理,使学生体验创作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并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

b、通过仔细认真的作品加工,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实践态度,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3、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和掌握图象加工的典型工具和方法。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因此,本节内容的典型加工方法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难点:对通道概念的理解和使用通道技术来更好地加工图片。通道是phtshp中最重要的几个概念之一,它的使用有一定的技巧,学生初次接触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应作为难点。

4、教材处理

《图形图象的获取与加工》设计安排为两个课时,由于图象获取的途径和图象加工工具的选择等内容在必修模块中已经出现,为了避免过度重复,将这一节理论部分知识进行略讲,而将重点放在图象的加工方法上面。同时,将教材内容重新组合,把理论部分几个知识点串成一个简单逻辑关系,通过依次提出问题,引出各个知识点,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第一节课学习相关理论和重要处理方法,第二节课作为练习课,让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对前面所学的图象处理方法进行熟练和巩固,进一步体会如何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来处理图片。

二、说学情

a、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经过必修模块的学习,对图象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有所掌握,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结构,此时的自我表现欲、创作欲比较强,同时他们具备了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有针对性地获取信息和寻找答案的能力。

b、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着自发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任务驱动法、演示法和课堂辅导法。

任务驱动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希望获得成功体验的心理,精心设计了几个图象作品,作为引出问题的线索,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把它们作为本节课的设计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演示法:本节课的重点部分通过利用机房教学系统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来说明和阐述图象处理的基本技巧,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能主动思考每一步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必要性。

课堂辅导法:及时解决学生问题,帮助学生充分吸收知识。

学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节课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营造热烈和谐的学习气氛。

考虑到整个班级水平差异,事先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在每组中设立一位计算机水平较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的纪律等,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更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在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同时也使得本组学生的配合更加默契。

四、教学环节设计

导入

1、教师使用幻灯片放映图片作品,包括学生在高一时制作的优秀作品,并作相应的说明。

2、学生认真欣赏图片,体会图片加工的巧妙,并作相关的思考。

通过精彩生动的图片展示,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尽快进入到课堂氛围中来,同时也确立了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

新课教学

(一)、理论知识

一、由各种巧妙的图象加工,引出对图象加工意义的思考?

1、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自主发言

2、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图象加工的几点意义

1、趁着学生刚欣赏完图片的热情,顺势提出问题,让学生能有感而发,回答问题合理准确

2、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快速获取知识

二、因为图片处理首先得有素材,于是讨论图片获取的各种可能途径?

1、教师让大家回顾必修部分所学的图片获取的各种途径

2、教师通过表格展示各种常用的图片获取途径,并做简单点评

帮助学生熟悉已学知识,加深印象

三、接着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图象加工工具?

1、让学生列举的各种工具

2、教师展示图片处理的各种常用工具,并简单描述各自特点

通过列举多种工具,让学生找到自己最熟悉的工具phtshp,并对它的一些基本界面和操作产生联想

(二)、实际操作

四、正式进入到图象加工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对重要知识作好记录

1、教师演示和讲解两个典型例子:

A、给风景图片制作相框

方法:选框工具,通道,滤镜,浮雕效果,色彩调整等

B、变脸法(交换人物局部图)

方法:套索工具,图章工具,海绵工具等

2、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把重要的操作步骤记录下来

1、通过典型操作的演示,使学生学到更多制作技巧

2、在图片的加工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如何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来加工图片

3、通过各种常用效果的使用,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学生活动

五、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活动,共同完成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1、教师在课堂巡视,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答疑和辅导

2、学生首先自己尝试,有困难由组内一起讨论解决,然后再考虑向老师寻求帮助

1、趁热打铁,让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巩固当堂所学知识

2、对于通道等新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很多同学不能很好地运用,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协助,力争用集体智慧化解问题

3、使他们真正新知识消化吸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虚心请教的态度

(四)、小结

六、总结图片加工的过程和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图片加工的各个主要环节和每一步的目的

把加工过程的总结放在最后进行,学生在经历图片的加工以后,能更好的从整体上去把握和总结知识

(五)、拓展

七、强调自我学习的重要性

告诉学生一些优秀的站,供学生记录,以便日后学习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他们以后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能够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继续提高

五、设计说明

1、选修模块作为对必修模块的衔接和深入,要求我们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的对知识进行挖掘和拓展,同时还要从精神领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我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仔细研究和提炼教材,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点进行取舍,突出教学要点,以便更好地满足本校学生的需要。

2、《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的编排是根据多媒体技术处理的几个基本对象来展开的,分别为: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每个处理对象自成一个章节。通过仔细阅读教材,可以看到,每一章的知识结构都是按照先了解和认识某个多媒体对象,然后获取这个多媒体对象,最后对其进行加工和处理这样的顺序来进行表述,并且,图形图象即是本模块中学生学到的第一个多媒体对象,对这一章节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能影响到后续章节的学习。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也能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学习没有尽头,特别是像信息技术这样的前沿学科,技术的更新换代特别快,所以要特别培养不断学习的意识和勇气。

6、技术与设计1说课稿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模型》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中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中的第一节。本章内容是技术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学生掌握技术设计的过程,实现方案到产品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分别介绍了模型的概念、功能及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学生将通过学习掌握模型方法这一重要的技术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设计过程中,实践性较强。

二、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由三个知识点组成:模型的概念、功能、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学生对于模型的概念很容易理解,对其功能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小结,因此本节重点及难点内容设为让学生理解模型制作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一课时完成。

三、教法目标分析及实施

教学目标分析:理解模型制作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学会加以区别并将模型制作应用到实际设计过程中。

教学实施:

1、导入:

回顾设计的一般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实物:飞机模型,引导学生探讨模型与实物的区别,由此引出模型的概念。

3、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模型应用于哪些场合,为什么会有他们的存在,学生通过讨论小结出模型在设计过程中的功能。

4、“仔细观察,找一找各种模型的不同之处”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出柑橘榨汁机、草模、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展示模型的特点(外形、颜色、材料、结构),初步认识五种不同阶段的模型。

例如:功能模型,以实现柑橘榨汁机功能为主要特点:具备转动活动杆,具有榨汁的功能;检查连杆之间的活动各部分位置是否恰当;榨汁机盖子与平台上的凹槽是否对齐,以免汁液从上面流出来;底座与杯子位置是否合适,整体能否进行正常的工作。

5、不同阶段模型的识别练习:

教师选取恰当案例,并结合学生所举案例,深化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其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资源

课本上:模型的`图、案例及知识点。

补充:(教师准备)

1、飞机模型实物

2、不同阶段模型的举例

五、教学评价

1、在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要求往往需要制作不同的模型。如需要研究产品的各种性能以及人机关系,而进行技术试验。那么这个阶段的模型应该是()

A、草模B、概念模型C、结构模型D、功能模型

2、在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要求往往需要制作不同的模型。如需要研究产品的造型与结构的关系而进行技术试验。那么这个阶段的模型应该是()

A、草模B、概念模型C、结构模型D、功能模型

3、小红构思了一个婴儿摇篮,现在她想进一步分析产品的结构和连接方法,她应制作出()

A、草模B、概念模型C、结构模型D、功能模型

7、辽海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辽海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家乡在变化”中的第二节“生活的变化”。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到家乡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以及现实社会生活状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书中选取了多幅图片来彰显生活的变化,意图透过人们的衣食住行来反映人们的生活变化,进一步了解家乡,体会到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促使他们树立为家乡的明天、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面”是指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儿童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我将本次活动设计为由课堂到课外,再从课外回到课堂的交叉反复的一系列活动,今天所说的是课堂教学部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享受着温馨与幸福。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很好的思考过生活的变化,感受不到过去的艰辛与困苦,因此往往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谢。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鉴于以上的分析,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桥梁确立本课的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今天生活的温馨,珍惜今天的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人民生活各方面的突出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汇报,体会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今天生活的幸福与温馨。

四、教法、学法:

课标中指出,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期,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适于和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采用互动教学、直观教学。

突出体验、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

五、教学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主要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生活导入,调动体验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近些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细心观察的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相比变化就更大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去了解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从中引出课题,教师板书:生活的变化。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教科书56~59页内容,学生可自己阅读,也可以小组合作阅读,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同时向学生

提出问题:“想一想,书中的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读书后交流汇报。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观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初步感知到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转入课堂。

第二环节:交流体验,引起共鸣

这—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一、交流资料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到书中家乡发生的变化,那我们的家乡人民生活又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课前老师请同学自由结组收集资料,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整理资料。”教师走进学生中,参与学生的活动。

学生交流整理资料后分组汇报,学生可能会结合照片、故事、统计图、统计表等进行汇报。对学生有价值、有特点的资料教师予以展示,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随机以概括,出示图片讲解:过去的服装,款式陈旧,颜色单一,人们都穿一样的衣服,现在的服装,款式新颖,颜色鲜艳,面料考究;爷爷奶奶小时候只能吃到窝头、玉米饼和简单的蔬菜,就是这样有时还吃不饱。爸爸妈妈小时候虽然能吃饱,但食物的种类还是比较单一。现在水果、蔬菜应有尽有,想吃什么就可以吃到什么,人们不仅要求吃饱,同时还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过去的住房,低矮,阴暗,窄小,不方便。现在高楼林立宽敞明亮,既舒适又方便,过去人们出行路不平,靠步行,马车或自行车。现在道路平坦,车的种类繁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这一层次的设计学生通过交流、汇报,结合教师图文并茂的讲解,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从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今天生活的温馨与幸福。

二、交流问题

在各小组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提问:“我们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问题呢?”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学生可能会说环境的污染,资源浪费等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生活的不断发展与变化,随之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去注意,去避免,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同学们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去创造、去发骨、去改变!”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三、交流收获

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访问、交流、汇报,从课外到课内的一系列活动中对家乡生活的变化已有了深刻的体会。于是,我请学生来谈收获,谈体会,学生可能会说:过去生活艰辛,今天生活幸福,要珍惜今天的`生活;也可能会说爷爷奶奶小时候吃不饱,我要把好吃的留给他们,做一个孝顺的孩子,还可能会说要好好学习把家乡、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第三环节:演演说说,以情促行

请学生自由结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长辈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生可能会用各种方式如:小品、快板、歌曲,时装表演等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学生表演后教师小结:“通过调查、交流,你们已经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看了你们的表演,老师也感受到你们对长辈,对家乡,对祖国的那份浓浓的热爱之情,相信这份爱会让我们携起手来,努力学习、努力奋斗,让我们的生活越变越好!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作能力,给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的才华展示将整个活动拉向高潮。教师充满激情的小结,把学生带入一个渴望努力、渴望实践,争取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的无限遐想之中,达到预期教育的目的。

第四环节课后延伸升华情感

请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家乡人民生活变化》的展板,在校园中展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整理运用资料的综合能力,也使学生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感受家乡生活的变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8、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说课稿 我的好习惯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的好习惯》,我从活动目标要求、设计理念、活动内容、教学活动形式、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本课活动目标要求:

1、情感与态度: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2、行为与习惯:

在老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参与自我检测、讨论交流、制定计划、实践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品德和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到好习惯带来的益处,提高学生养成好习惯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学习制定计划,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4、过程与方法: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感受,共同体验活动的成果。

二、本课设计理念:

《我的好习惯》体现了《品德与生活》的内容标准中的健康、安全地生活理念,它旨在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教学中我努力从儿童真实的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用讨论、现场调查、游戏活动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围绕什么是好习惯、怎样养成好习惯、好习惯养成的意义等层面逐层进行分析,设计中尊重儿童的生活体验,力争用儿童的生活来教育儿童,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活动内容:

小学儿童的思维,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由于儿童抽象思维水平低,由此而带来的是儿童道德认识水平低,对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或肤浅和表面化。因此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习惯教育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记住多少规则,最重要的是运用一些具体生动的手段,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帮他们形成基本的处世做人的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本课围绕“我的好习惯”这一主题,我设计了四个方面的活动内容:自我检测、对错碰碰车、小树小树快快长、学习拍手歌,通过讨论交流、教学游戏、现场调查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四、教学活动形式:

“自我检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对自己已有的好习惯进行初步的认识,在活动中同时与他人进行比较,知道有更多的好习惯还要培养。“对错碰碰车”让学生在对比活动中初步了解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区别。“小树小树快快长”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学习拍手歌”,儿歌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道德规范的内化。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1、对学生已养成的习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多媒体课件。

3、树叶贴纸,写有数字的圆片贴纸。

(二)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师生问好。

师:咱们班同学每天上课都要向老师问好吗?

生齐:是的。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这样做表示我们对老师的尊重。

师:是呀!这样一个小小的活动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尊重,这真是一个好习惯。你们是怎样养成这个好习惯的呢?

生:……

本环节设计时教师通过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个真实而细微的常规活动,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自然地引入活动主题,体现了本课程生活性这一基本特征,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活动一:自我检测

教师取出本课插图,编上号,指导学生了解插图内容。

师:你们在生活中一定已经养成了的好习惯一定很多,(出示书上插图)你们看,这里有哪些好习惯?

生说出图上好习惯的名称。

师:自己看看,想想,如果你有第一个好习惯就在衣服上帖上一号圆片,依次类推,帖上了圆片不仅自己能看见,别人也看见了,所以一定要诚实。

生在小组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检测。

教师请出部分学生说说自己贴的情况,进行当场演示,比如:请贴上“自己的事自己做”圆片的学生表演叠衣服;请贴上“不挑食”圆片的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怎样做到不挑食的,等等。同时请其他学生对表演情况进行评价。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评价建议中强调:评价多样化。其中谈到“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过去课堂上的评价多是教师对学生、自己对他人(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恰恰忽略了自我评价。本环节的设置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自我评价的舞台,在自我检测中,对自己已有的好习惯进行初步的认识,在活动中同时与他人进行比较,知道有更多的好习惯还要培养。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尊重了儿童的生活、激发了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因此他们参与的热情很高。

3、活动二:对错碰碰车

师:我来这儿上课前,有一个叫盼盼的孩子想让我们大家帮他解决一个难题:看看这些图上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还要告诉他为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师:请每一小组选一幅图派一个代表重点说说,同组同学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意见进行电脑操作,答对了就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反之则播出刺耳声。)

生:……

生:(针对图上为了不迟到而奔跑的学生发言):我们认为这个小朋友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拼命奔跑是会摔倒的。

师:不跑怎么行,要迟到了呀!

生:要是真迟到了,跟老师说说,老师会原谅你的`,因为迟到比被车子撞倒要好。

师:如果我既不想迟到,也不想出意外,该怎么办?

生:早上早点起来,养成按时起床的好习惯,就行了。

师:你们觉得他的办法怎么样?(好)奖励你一个好办法奖。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同时提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我们眼前的儿童并非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但是由于受自身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会有偏差。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是要让孩子明白我们的身上已经形成了许多习惯,有好的,也有坏的,要让自己健康、快乐的生活就要抛弃这些坏习惯。

4、活动三:小树小树快快长

师:除了刚才说到的好习惯,你一定还有许多好习惯,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来不及说的好习惯写在小树叶上。

(学生在纸做的绿叶上写其他方面的好习惯,教师相机在黑板上画上光秃秃的树干的图。)

师:谁把自己写的读给大家听?

生:我的好习惯是认真检查作业。

师:大家说这是不是好习惯?为什么?

生:认真检查作业是好习惯,因为这样做作业就不容易出错,还可以得到老师的小星星。

师:老师也同意你的看法,我们把这片树叶贴到大树上。

生:……

(树上的叶子越来越多,大树越长越茂盛。)

师:这是一个成长树,它的树叶上是许许多多的好习惯,好习惯越多,大树就会越茂盛。其实,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是一棵小树苗,我们养成一个好习惯,自己的小树上就会长出一片绿叶,你们想让自己的小树长满绿叶吗?

生齐:想。

师:……

习惯的养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个不经意的过程,教师让学生用贴树叶的方法来展示自己的好习惯,一方面,是让学生为自己养成的这个好习惯而自豪,愉悦自我;另一方面,用树叶这样一个具体化的健康形象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增强孩子在今后生活中自觉的养成好习惯的意识。

5、活动四:学习儿歌

师:老师上完课就要和小朋友再见了,最后我把这首《文明拍手歌》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记住咱们今天上的这节课,按照儿歌里的要求去做,让自己的小树快快长大。(课件出示儿歌内容。)

儿歌的内容来自儿童真实的生活,展现的是文明生活、健康生活的基本规范要求,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记住规范,并在游戏活动中内化规范要求,进一步将好习惯延续到现实生活中去。

六、课后反思:

1、对活动目标落实还应深刻些。活动目标在行为与习惯中提到“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品德和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我较多地关注了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好习惯,对品德层面的要求强调不够。

2、对学生的课堂应答反映应当迅速。在课堂中受课堂教学任务的束缚,对学生的回答往往不能做到深入剖析,忽视了有价值的个体智慧的展示。

板书设计:

我的好习惯

天天坚持

9、鄂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说课稿 我喜爱的动植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喜爱的动植物》是《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你好,人类的朋友》。《我喜爱的动植物》这课是在前一课《亲密的朋友》初步了解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活动,喜欢并保护动植物,增强责任心和爱心,同时在活动中学习查找资料和收集资料的简单方法,增长有关动植物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情感和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2、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的观察,课中的学习,了解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具有关心、爱护动植物的情感,通过活动和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动植物的喜爱。

3、教学重难点:

具有关心和爱护动植物的情感,通过活动和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动植物的喜爱。教学难点为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培养保护大自然,关爱动植物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动植物头饰、保护动植物标语横幅等。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多渠道搜集自己最喜爱动植物的资料。

二、说教法和学法:

情境教学法: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和生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创设情境,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放性教学法:从课前开放性课外作业的布置,到课中多种形式的展示交流,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游戏激趣法:整节课从开课到课堂活动,都注重用游戏来抓住学生的兴趣。

另外,我还采用了比赛激励法、讨论交流法以及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角色扮演法等,利用多种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1、猜谜激趣,导入新课。2、自由畅谈,展现特点。3、活跃气氛,闯关擂台4、讨论交流,升华情感。

1、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有个良好的开端,我用猜谜语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将猜对的头饰及时地奖励给小组,依次分组,方便后面的教学环节。

2、自由畅谈,展现特点。

在孩子们由于谜语对动植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对你喜欢的动植物你知道多少?”由此进入“自由畅谈,展现特点”这一环节的学习。由于课前布置孩子们完成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收集自己喜欢的动植物的资料。孩子们和自己喜欢的动物有了亲密的接触,相信对动植物的感知和体验是真实而丰富的,在交流时也一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充分地让学生说了自己知道的动植物后,接下来在知道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自己喜欢哪些动植物?然后说说喜欢它的理由。学生讨论后全班进行交流。这时候有的'同学说到小白兔会情不自禁地唱起小白兔的儿歌,有的同学会背《草》《咏鹅》这首诗,有的会唱《两只老虎》等等。

3、活跃气氛,擂台比赛。

在学生对动植物形态特征了解基础上,我推出擂台比赛环节。游戏比赛本身就是学生最热爱的,这个环节气氛相当热烈。

4、讨论交流,升华情感。

当整个教室充满热烈的气氛时,教师用凝重低沉地语气朗诵了动植物朋友寄来的一封信。使学生受到震撼,教师及时抓住整个情感契机,顺势引导学生谈谈感受。

接下来出示一组行为判断题让学生来辨别。最后讨论交流,升华到要如何来爱护动植物。

紧接着我拉出事先准备好的保护动植物标语横幅,让学生签名做出承诺,学生在音乐声中有序签名结束整节课。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课题,在第一个教学环节就已经揭示本课活动主题。《我喜爱的动植物》;第二部分是在自由畅谈,展现特点时相机板书学生列举的部分动物;第三部分是在讨论交流,升华情感后落实到行动要保护动植物,顺势拉出横幅“保护动植物,热爱大自然”。

整个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这一活动的开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本课程以突出其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为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开课到整节课的设计,我就抓住这一理念,利用信息化技术,播放动感画面,渲染气氛,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这一特点,自编谜语,轻松愉快地把学生领进活动中来。课堂中我贯穿动植物知识擂台赛,把整节课的气氛渲染得更热烈,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性。

当然我的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教紧,前面畅谈部分说得不够充分,对后面的环节稍微有点影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实际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法,力争把遗憾降到最低。

10、在Internet上获取信息 说课稿

各位同仁领导:

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在internet上获取信息(第二课时)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在internet上获取信息》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第四章第四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windows的基本操作、网络的含义、主要要素、作用、分类、起源、发展及进入internet的一些方式,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涉及到www、url概念以及浏览器的使用。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部分,主要要求学生在第一课时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掌握如何从万维网上获取信息并将信息“永久”地保存到自己的计算机中,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常用的一种要求,因此,在本节中,占据重要的的地位。

教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方法、思想、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以健康的道德观上健康的网,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使用方法和使用习惯。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互帮互助的团体精神。

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班级的荣誉感与凝聚力。

力求加强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利用网络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未知知识探索的能力及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

3、认知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并将信息保存的方法

现代的教育应该是脱离以往的用知识灌输学生,然后让学生在知识的吸收过程中培养情感的模式,而要用情感目标引发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吸收知识,因此我将情感目标排在了第一位。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从大量未知的信息中寻找并摄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作为重点,因为在茫茫的网络海洋中,通过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对每个网络游民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能力;而通过学生寻找并保存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突出重点

难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高学生高速有效的摄取信息的技能作为难点,高中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时段,也是学生协作学习的一个新起点,因此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还很有欠缺;而教学过程中通过猜想、实践来突破这个难点

关键:文件保存的位置及名称,因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抓住了这个关键点,那么对于这一知识点将迎刃而解。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将流动的网络信息变成永久保存的磁盘的信息,因此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并采用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学手段。即:采用学生自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上机操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总结。

五、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语言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这堂课我的设想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探索,期待寻找答案和理由的.一个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植树节快到了,学校团委要求团员学生撰写环保小论文或制作图文并茂的环保小报,要求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比,你作为本班的成员,如果你是一名团员,你要怎么做,如果你不是团员,你又会怎么做?让学生积极地融入到主人公的角色中来,都希望能为班级出一份力,这样就要求学生需要掌握保存和打印网上信息的方法。

2、由此引出本节课新的知识点是:

如何将获取的信息永久地保存起来。

3、提出问题并由学生探索总结。

带着疑问,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很容易地掌握保存网页及图片的方法,这就达到了保存信息,不仅在于怎样保存,更在于为什么这样保存,而及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为什么保存网页会是在文件菜单中,能不能使用选择全部进行复制,而保存图片却只用在图片上右击,选择“图片另存为”。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得出对整个文档(件)进行操作时,一般采用“文件”菜单中的选项,如打印该页时,一般也是选择“文件”菜单中的“打印”项,而对于其中的一个或一部分对象进行操作时,一般只需要选择对象后,在对象上右击,选择相应的项就可以了。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观察,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加以指导,或者邀请其周围的同学相互探讨乃至帮助他解决问题,实现了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4、在以上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让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于是,在掌握如何保存网页的基础上,提出除了使用“文件”菜单的方法保存网页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使用,个别学生会利用超链接的方法将网页(对象)另存,甚至是使用第三方软件如flashget下载网页,从而提出质问:flashget是什么?由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解题方法引出下一知识点:文件的下载。达到让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自己去解决的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探讨及自学的能力。然后指定学生进入,使用自己的方法下载网际快车flashget。

由于在此操作过程中多了一个文件下载的对话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东西,很多学生对此是束手无策,甚至是停留在这一步上,因此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抓住几个犯代表性错误的学生,然后让他们演示自己的下载方法并检测结论的正确性,最后还是由学生相互讨论结果的正确与否,由学生总结,而教师在其中只扮演“引路人”的角色。从而把整堂课都还给学生的教学目的。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掌握信息技术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课堂训练

为帮助团员同学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为班级争光。设计一张以环保为主题的手抄报。要求图文并茂,并标上每条信息的来源。在这里,特别强调为班级争光,引起学生的共鸣及注意,并通过该训练起到了首尾相应的手法。以手抄报的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也检验了学生获取并保存信息的能力,并增强了学生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

结束语: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请各位同仁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11、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克与千克说课稿

一、说教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

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环节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

一是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1、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

在这个环节中,创设了“背一背”这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

2、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千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对“三件视觉上具有一定反差的”物品掂一掂、估一估、评一评、称一称,还设计了让学生想办法找几千克的物品,然后轮流感受,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

第二步:认识克。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对千克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对学生进行强烈刺激,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刚建立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于是又设计了两道练习题。练习的目的除了巩固新知外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自我检查的一种深化。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试教时设计的是一道填空题:1粒扣子重1克,2粒重()克,100粒重()克,那么1000粒重()克,从而推出1000克=1千克。教出后发现这样设计给学生的铺垫太厚,没有思维度。后来把这一环节改为“由1粒扣子的质量直接到思考1000粒扣子有多重?”这样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厚。对“克和千克”的换算公式,设计了教师读、学生听、学生读、大家评多种读的形式,使学生在读和评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并牢牢记在心中。

3、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针对物品重量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让气球载满物体顺利升空。

第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把新知和过去的学习经验相结合,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扩充训练容量,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体现。第二个问题情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且把学生那种向往宇宙、向往太空的情感融入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毕竟,我们还在实验、还在探索,所以教学中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指出,以便大家一起讨论、研究。

12、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说课稿 平安回家说课稿

我所在的渝水第一小学。学校生员有45.3%来自于外来务工子女,以农村孩子居多。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相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交通标志从没留意过。每天放学时都会看见学生出校门撒腿就跑,有时还会看见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在车来车往中奔走。

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对此学校、班级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打工女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于是在我的品生课堂上,我想从细微之处入手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来开展活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初步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下面我就对《平安回家》这一课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单元第四课《平安回家》。根据主题目标的要求,主要根据一组认交通标志的图片进行拓展,使孩子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并简单地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安全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1.本课我注重学生学习方面能力的培养,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空间,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其中。

2.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对品德与生活课浓厚的兴趣,喜欢和同伴进行活动与交流、喜欢游戏活动、喜欢在活动中展示自己,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发现、提升记忆,旨在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的。

3.结合学校小班化的合作学习课题,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知行统一”的原则,结合学校周边街道情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常识。

2.通过开展知识小竞赛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交通标志、交通常识的进一步了解,树立自觉遵守交通的意识,注意平安回家。

3.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在新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来,并且在与学生之间不断地发生互动、对话、交流、沟通中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大量采用游戏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教学。以下是我在本课中采用的教法。

1.课堂教学活动化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游戏、竞赛、模拟学习等教学活动。

2.情境教学法

在新课程中教师必须要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正因如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

(二)说学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重视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以上观点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体现以下几种学法的指导。

1.表演展示学习法

2.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强调寓教于乐。因而我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参与模拟游戏、表演竞赛活动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

2.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给全体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同时我也是结合我校小班化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讨论、交流、合作的机会。

3.竞赛讨论法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以竞赛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

三、说教学程序

基于整体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四个板块,层层推进、深化教学目标。

板块一:“十字路口”怎样走

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听到过的、亲身经历过的,哪一种做法能让孩子印象更深,让孩子有真切的感受?我们的选择不言而喻,孩子的学习活动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或教师讲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通过实验来感悟生活。教学伊始,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逼真的“十字路口”情境:教室里的桌椅分成四个小组,形成一个十字路口(画面:十字路口照片)。然后让学生带上我制作好的头饰:小汽车、自行车等来进行模拟走一走的活动,活动结束后请下面的同学来评价他们走的好不好,学生的回答是:“不好,车和行人都撞到了一起”。是呀,这只是在教室里的模拟游戏,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们想一想这多么危险啊!如果我们在“十字路口”设置红绿灯这样的交通标志会怎么样呢?我们在来试一试。两次不同结果的对比,使孩子深刻地认识到交通标志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在亲身的体验中,学生产生了想要更多地了解交通标志的愿望。

板块二:认认交通标志

《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显示生活中的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交通方面的认识最直接、最能接受的就是交通标志。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事先粘贴在黑板上,然后按着学生所在的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小组间立体交叉的互动形式回答我出示的交通标志。在课前我布置学生观察路上的交通标志,在课堂上对学生课前的信息搜集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运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获得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

板块三:交通知识擂台赛。

在现代社会里,竞争是无处不在的,而且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竞争也会日益激烈,而竞争正与小学生的“好强”特点相符合。因此,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我创设情境说:“同学们表现的这样棒,认识了这么多的交通标志,那老师要组织一个交通知识擂台赛,你们敢于接受挑战吗?(敢)这时,课件出示色彩鲜艳的画面,(画面:选题画面)请各小组商量选择你们小组喜欢的图案,每个图案后面都是一道挑战题呦。

1.连一连。(画面:连线题)小组合作来完成图标与意义的连线,及时对交通标志进行识别,使知识得到了巩固。

2.贴一贴。这道题的设计展现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熟悉的校园周边街道利用简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画面:简图照片)。学生一看都大声地喊出,这是我们学校、洁净街,我家就住在这,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街道。我顺势说:“孩子们,那就请你们将我们刚刚学的交通标志粘贴到合适的位置上吧”!这一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旨在真真切切地让孩子在现实中关注生活,我们的教育既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因为只有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为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3.设计交通安全提示语。(画面:设计标语)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来设计安全提示语,提示身边的小伙伴和家人注意交通安全,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而且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可以保护他人,使学生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学小交警。(画面:学交警)教学中师生共同展示学习交警叔叔三个简单的指挥手势。在这里我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毕竟能力有限,在选择动作和展示时,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知道交警最常用的三个手势的意思,降低表演难度。小组同学展示时,号召全体学生都来表演学习,让学生在表演学习中获得交通知识,使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板块的设计既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拓展,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学的高潮,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品德的升华。

板块四:学儿歌

经过竞赛后,我宣布同学们挑战成功,为了奖励你们老师送给你们一首儿歌,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儿歌加入,不仅有效地活跃了活动气氛,而且再一次为学生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利用课件播放音乐《祝你平安》(画面:音乐)并进行全课总结,小朋友们,我们要记住今天所学的知识,还要将知识告诉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人人都会看标志,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人人都平安。以上是我对《平安回家》一课的说课,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建议,谢谢大家。

13、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说课稿 平安回家说课稿

我所在的渝水第一小学。学校生员有45.3%来自于外来务工子女,以农村孩子居多。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相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交通标志从没留意过。每天放学时都会看见学生出校门撒腿就跑,有时还会看见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在车来车往中奔走。

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对此学校、班级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打工女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于是在我的品生课堂上,我想从细微之处入手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来开展活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初步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下面我就对《平安回家》这一课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单元第四课《平安回家》。根据主题目标的要求,主要根据一组认交通标志的图片进行拓展,使孩子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并简单地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安全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1.本课我注重学生学习方面能力的培养,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空间,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其中。

2.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对品德与生活课浓厚的兴趣,喜欢和同伴进行活动与交流、喜欢游戏活动、喜欢在活动中展示自己,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发现、提升记忆,旨在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的。

3.结合学校小班化的合作学习课题,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知行统一”的.原则,结合学校周边街道情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常识。

2.通过开展知识小竞赛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交通标志、交通常识的进一步了解,树立自觉遵守交通的意识,注意平安回家。

3.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在新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来,并且在与学生之间不断地发生互动、对话、交流、沟通中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大量采用游戏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教学。以下是我在本课中采用的教法。

1.课堂教学活动化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游戏、竞赛、模拟学习等教学活动。

2.情境教学法

在新课程中教师必须要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正因如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

(二)说学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重视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以上观点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体现以下几种学法的指导。

1.表演展示学习法

2.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强调寓教于乐。因而我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参与模拟游戏、表演竞赛活动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

2.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给全体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同时我也是结合我校小班化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讨论、交流、合作的机会。

3.竞赛讨论法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以竞赛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

三、说教学程序

基于整体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四个板块,层层推进、深化教学目标。

板块一:“十字路口”怎样走

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听到过的、亲身经历过的,哪一种做法能让孩子印象更深,让孩子有真切的感受?我们的选择不言而喻,孩子的学习活动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或教师讲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通过实验来感悟生活。教学伊始,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逼真的“十字路口”情境:教室里的桌椅分成四个小组,形成一个十字路口(画面:十字路口照片)。然后让学生带上我制作好的头饰:小汽车、自行车等来进行模拟走一走的活动,活动结束后请下面的同学来评价他们走的好不好,学生的回答是:“不好,车和行人都撞到了一起”。是呀,这只是在教室里的模拟游戏,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们想一想这多么危险啊!如果我们在“十字路口”设置红绿灯这样的交通标志会怎么样呢?我们在来试一试。两次不同结果的对比,使孩子深刻地认识到交通标志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在亲身的体验中,学生产生了想要更多地了解交通标志的愿望。

板块二:认认交通标志

《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显示生活中的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交通方面的认识最直接、最能接受的就是交通标志。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事先粘贴在黑板上,然后按着学生所在的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小组间立体交叉的互动形式回答我出示的交通标志。在课前我布置学生观察路上的交通标志,在课堂上对学生课前的信息搜集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运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获得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

板块三:交通知识擂台赛。

在现代社会里,竞争是无处不在的,而且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竞争也会日益激烈,而竞争正与小学生的“好强”特点相符合。因此,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我创设情境说:“同学们表现的这样棒,认识了这么多的交通标志,那老师要组织一个交通知识擂台赛,你们敢于接受挑战吗?(敢)这时,课件出示色彩鲜艳的画面,(画面:选题画面)请各小组商量选择你们小组喜欢的图案,每个图案后面都是一道挑战题呦。

1.连一连。(画面:连线题)小组合作来完成图标与意义的连线,及时对交通标志进行识别,使知识得到了巩固。

2.贴一贴。这道题的设计展现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熟悉的校园周边街道利用简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画面:简图照片)。学生一看都大声地喊出,这是我们学校、洁净街,我家就住在这,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街道。我顺势说:“孩子们,那就请你们将我们刚刚学的交通标志粘贴到合适的位置上吧”!这一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旨在真真切切地让孩子在现实中关注生活,我们的教育既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因为只有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为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3.设计交通安全提示语。(画面:设计标语)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来设计安全提示语,提示身边的小伙伴和家人注意交通安全,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而且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可以保护他人,使学生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学小交警。(画面:学交警)教学中师生共同展示学习交警叔叔三个简单的指挥手势。在这里我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毕竟能力有限,在选择动作和展示时,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知道交警最常用的三个手势的意思,降低表演难度。小组同学展示时,号召全体学生都来表演学习,让学生在表演学习中获得交通知识,使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板块的设计既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拓展,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学的高潮,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品德的升华。

板块四:学儿歌

经过竞赛后,我宣布同学们挑战成功,为了奖励你们老师送给你们一首儿歌,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儿歌加入,不仅有效地活跃了活动气氛,而且再一次为学生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利用课件播放音乐《祝你平安》(画面:音乐)并进行全课总结,小朋友们,我们要记住今天所学的知识,还要将知识告诉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人人都会看标志,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人人都平安。以上是我对《平安回家》一课的说课,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建议,谢谢大家。

14、职业学校体育说课稿 急停投篮与耐久跑说课稿

一、说专业与学科内容

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与中初级专门人才的基地,体育与健康课程除需要在满足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职业”性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面对走出校门后紧张、繁重的生活工作压力,拥有健康和良好的形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本次课用学生喜爱的篮球运动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利用竞争、游戏、团结协作和安全保健意识相结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品质。并与我们企业用人标准相结合作为为培养目标。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

(1)篮球:急停投篮

(2)跑:耐久跑。

2、教材分析:上述两项内容分别选自职高体育高二教材体育实践部分中的第七部分篮球和第一部分跑。这二项内容既有着重上肢的练习,又有着重下肢的练习,而且均要求全身各部分的协调性,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符合高二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也符合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

篮球急停投篮是本次课的`新授教材,它是篮球运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投篮方法,急停投篮是后面篮球教学内容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前面所学运球急停急起和投篮的一个技术综合,在以往教学基础上,发展学生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连接各种技术动作和实际对抗能力。重点是急停脚步动作与接球和运球手的协调配合,难点是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耐久跑共4个课次,本课为第3课次,是复习教材,重点是耐久跑的呼吸,通过不同形式的跑,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为第4课次的越野跑作好准备。

3、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汽车专业3班的学生。班级情况55名男生(70%喜爱篮球运动),1名女生。我们学生身心发展已趋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篮球是他们所喜爱的一项运动,有一定基础,但对单个技术的学习并不满足,而对学习对抗性练习特别感兴趣。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动体与动脑很好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再认识所学知识、以及创造性应用所学动作的机会,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多年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耐久跑为锻炼身体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对枯燥乏味、周期性强的耐久跑却存在畏惧,在跑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呼吸与跑的节奏不相一致的状态,从而影响耐久跑的成绩。

4、教学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体育能力现状,针对教材特点以及职高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主要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与了解急停投篮的技术原理及其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以及耐久跑中的一些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70%以上的学生能初步掌握跨步急停投篮的动作要领;50%以上学生能结合运球、移动、跑动和急停投篮等各种技术进行综合练习;80%以上的学生掌握正确的耐久跑呼吸方法。提高动作配合、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安全保健的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品质。

三、本课的重点、难点:

1、重点:急停脚步动作与接球和运球手的协调配合

耐久跑的呼吸,通过不同形式的跑,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

2、难点:急停投篮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四、说教学

1、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全课教学的内容及手段,用循序渐进、分解和组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创设情景教育、乡土教育,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陶冶了学生情操。

2、教学方法:

(1)教学观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挖掘能引起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既懂又会,掌握灵活的运动学习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智育因素,为终身体育服务,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2)教法设想:急停投篮采用尝试、比较教学法,使学生在尝试中、在与原地投篮比较的过程中得出急停投篮的要点,再结合以往所学技术,自创方法,进行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耐久跑采用分组想不同的练习方式进行练习,使内容丰富,增加自主性和趣味性。

采用练习法,使学生在多次练习中掌握技术;用演示法,使学生的创造成果得到表现和肯定。整堂课采用收、放、松、紧相结合的组织方法。

(3)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尝试---比较---讨论----创造----练习----评价---巩固”的学练流程,同时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充分领会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在体验、想象、演示、分析比较和多向交往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堂常规1分钟

2、球操4分钟

运球进场,绕场一周成圆后采用教师提出动作名称,学生自己创造动作,教师进行指导和提示并纠正错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既活动了身体,又熟悉了球性,为本课的新授教材奠定基础。

3、小比赛6分钟目的是既热身,又以此引出课题,使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激发其改进技术的欲望。

4、急停投篮20分钟

采用的组织形式是分组不轮换,动作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急停投篮。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徒手两步急停练习

(2)拿球自抛自接两步急停

(3)由小组长负责组织投篮练习

(4)小比赛学生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结合学生示范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对示范的学生表扬鼓励并纠正错误。

5、耐久跑8分钟分四组进行练习,由小组长负责与组员一起商讨耐久跑方式,教师观察指导。

6、放松操2分钟

教师提议,学生创造动作进行放松,音乐伴奏,使学生在身心上得到充分放松,愉快地结束本课。

7、总结,收回器材,下课2分钟

六、教学流程图:

热身→球操小比赛

↓ →教:示范并讲解技术要领、巡回指导、观察纠错

新授教材

(急停投篮)→

→学:看、听、练、论、创、演。

复习教材→教:传授知识、观察指导、讲评练习。

(耐久跑)→

→学:图形跑练、定时跑练、反馈评价。

整理→放松(音乐)、小结、作业。

下课→回收器材。

七、教学效果的预计:

因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对教材的特点、重、难点、学生的情况等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教法与学法的选择遵循了教学原则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预计会顺利地达到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参与各项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融洽。预计平均心率为120130次/分,整堂课练习密度约为:40--50%,练习强度较大,耐久跑时强度达最高峰。

八、场地器材:

篮球场两块以及周边自然地形,篮球40个,跳绳4根。

15、职业学校体育说课稿 急停投篮与耐久跑说课稿

一、说专业与学科内容

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与中初级专门人才的基地,体育与健康课程除需要在满足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职业”性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面对走出校门后紧张、繁重的生活工作压力,拥有健康和良好的形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本次课用学生喜爱的篮球运动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利用竞争、游戏、团结协作和安全保健意识相结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品质。并与我们企业用人标准相结合作为为培养目标。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

(1)篮球:急停投篮

(2)跑:耐久跑。

2、教材分析:上述两项内容分别选自职高体育高二教材体育实践部分中的第七部分篮球和第一部分跑。这二项内容既有着重上肢的练习,又有着重下肢的练习,而且均要求全身各部分的协调性,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符合高二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也符合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

篮球急停投篮是本次课的新授教材,它是篮球运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投篮方法,急停投篮是后面篮球教学内容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前面所学运球急停急起和投篮的一个技术综合,在以往教学基础上,发展学生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连接各种技术动作和实际对抗能力。重点是急停脚步动作与接球和运球手的协调配合,难点是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耐久跑共4个课次,本课为第3课次,是复习教材,重点是耐久跑的呼吸,通过不同形式的跑,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为第4课次的越野跑作好准备。

3、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汽车专业3班的学生。班级情况55名男生(70%喜爱篮球运动),1名女生。我们学生身心发展已趋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篮球是他们所喜爱的一项运动,有一定基础,但对单个技术的学习并不满足,而对学习对抗性练习特别感兴趣。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动体与动脑很好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再认识所学知识、以及创造性应用所学动作的机会,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多年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耐久跑为锻炼身体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对枯燥乏味、周期性强的耐久跑却存在畏惧,在跑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呼吸与跑的节奏不相一致的状态,从而影响耐久跑的成绩。

4、教学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体育能力现状,针对教材特点以及职高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主要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与了解急停投篮的技术原理及其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以及耐久跑中的一些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70%以上的学生能初步掌握跨步急停投篮的动作要领;50%以上学生能结合运球、移动、跑动和急停投篮等各种技术进行综合练习;80%以上的学生掌握正确的耐久跑呼吸方法。提高动作配合、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安全保健的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品质。

三、本课的重点、难点:

1、重点:急停脚步动作与接球和运球手的协调配合

耐久跑的呼吸,通过不同形式的跑,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

2、难点:急停投篮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四、说教学

1、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全课教学的内容及手段,用循序渐进、分解和组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创设情景教育、乡土教育,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陶冶了学生情操。

2、教学方法:

(1)教学观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挖掘能引起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既懂又会,掌握灵活的运动学习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智育因素,为终身体育服务,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2)教法设想:急停投篮采用尝试、比较教学法,使学生在尝试中、在与原地投篮比较的过程中得出急停投篮的要点,再结合以往所学技术,自创方法,进行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耐久跑采用分组想不同的练习方式进行练习,使内容丰富,增加自主性和趣味性。

采用练习法,使学生在多次练习中掌握技术;用演示法,使学生的创造成果得到表现和肯定。整堂课采用收、放、松、紧相结合的组织方法。

(3)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尝试---比较---讨论----创造----练习----评价---巩固”的学练流程,同时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充分领会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在体验、想象、演示、分析比较和多向交往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堂常规1分钟

2、球操4分钟

运球进场,绕场一周成圆后采用教师提出动作名称,学生自己创造动作,教师进行指导和提示并纠正错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既活动了身体,又熟悉了球性,为本课的新授教材奠定基础。

3、小比赛6分钟目的是既热身,又以此引出课题,使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激发其改进技术的欲望。

4、急停投篮20分钟

采用的组织形式是分组不轮换,动作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急停投篮。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徒手两步急停练习

(2)拿球自抛自接两步急停

(3)由小组长负责组织投篮练习

(4)小比赛学生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结合学生示范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对示范的学生表扬鼓励并纠正错误。

5、耐久跑8分钟分四组进行练习,由小组长负责与组员一起商讨耐久跑方式,教师观察指导。

6、放松操2分钟

教师提议,学生创造动作进行放松,音乐伴奏,使学生在身心上得到充分放松,愉快地结束本课。

7、总结,收回器材,下课2分钟

六、教学流程图:

热身→球操小比赛

↓ →教:示范并讲解技术要领、巡回指导、观察纠错

新授教材

(急停投篮)→

→学:看、听、练、论、创、演。

复习教材→教:传授知识、观察指导、讲评练习。

(耐久跑)→

→学:图形跑练、定时跑练、反馈评价。

整理→放松(音乐)、小结、作业。

下课→回收器材。

七、教学效果的预计:

因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对教材的特点、重、难点、学生的情况等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教法与学法的选择遵循了教学原则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预计会顺利地达到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参与各项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融洽。预计平均心率为120130次/分,整堂课练习密度约为:40--50%,练习强度较大,耐久跑时强度达最高峰。

八、场地器材:

篮球场两块以及周边自然地形,篮球40个,跳绳4根。

16、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夸夸咱们家乡美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编写意图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第一单元第2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具有家乡人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同时感受家乡的变化,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贴近,易于感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教材适用于全国,因此教材内容并非局限于某一家乡。所以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

②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的发展

③体会、感受家乡乃至社会的发展变化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调查活动、访问活动,体会探究问题的重要性

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①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②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③增强环保意义,树立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志向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本课的难点是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4、教学准备:

①学生举办“家乡美景照片展”。由同学组织收集照片、布置照片展板、设计投票卡、组织全班同学投票、统计票数并评出奖项。

②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向亲人或朋友询问等办法了解山海关的风景名胜。

③自制电子地图。

④教师自制课件。

5、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向面四年级的学生,运用学习中常用的访问、调查、收集、整理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展示收集来的材料、猜谜、评选小导游等活动,使学生对课堂有积极性的关注,能够主动的全程参加课堂学习,收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根据教材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采用发现法,并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助。

1、创设情境法

按教学设计,本节整合课活动内容多,教学内容又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学生在知识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在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把本课的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连环紧扣“问题关”,并着重设计了导入这一关键的教学环节,提示学生我们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示自己的家乡,那就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展示家乡的美。在随后的教学中,我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自己运用自己在导入阶段一直保持的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到现在的主动探究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课标》中也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从远程资源下载中提取,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配合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受,在各教学环节中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加到动脑的活动中来,使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学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找‘教’。”叶圣陶的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对于学习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的做法是:

1、在参与中感受家乡

猜景点的过程中,图片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去过的景点,很容易就能猜到这是角山长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姜女庙。在以后的“你还知道哪些景点?”中,学生的参加性增强,就会在自己的脑海深处,寻找自己去过的地方,忙着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同学们。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最初上课,学生就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家乡。欣赏过家乡风光片之后谈感受,使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提高上一个台阶,从点滴到全面的认识。评选优秀小导游时,把时间和空间都尽可能地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得到锻炼,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告诉学生,奥运会就要召开了,我们作为奥运项目的举办城市,将迎来全世界的游客和运动员,把学生带入了积极的准备状态,引出课题《夸夸咱们家乡美》。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并迫不及待的和同学们交流。

(二)、指导收集,引导参与。

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初步认识家乡、加深了解家乡。在初步认识家乡的过程,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再在全班内介绍,使学生对家乡的美有初步的感知。猜景点的过程中,出示的四张图片,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过去的景点,很容易就能猜到这是角山长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姜女庙。在以后的“你还知道哪些景点?”中,学生的参加性增强,就会在自己的脑海深处,寻找自己去过的地方,忙着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同学们。学生每说一处景,就在电子地图上插上小红旗,随着红旗越来越多,使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加深。就在此时,教师提示学生:我们一定要做环保小卫士,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让更多的人到山海关来欣赏我们家乡美丽的山山水水。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全面感知,升华情感。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从远程资源中下载的风光片,通过剪辑在同学们面前播放,使学生直观的看到了山海关的秀丽风光。学生前面对家乡的认识是点滴的,是片面的,在这过程提升为全面的认识。使其感受到我们要为奥运作贡献,争做奥运志愿者。紧接着进行“评选奥运小导游”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组准备,派出代表参加评选,使学生对知识的整理能力得到锻炼,在情感上真正的感觉到自豪感,愿意去向全国人民宣传自己的家乡

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17、八年级信息技术说课稿 走进几何画板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

本课是几何画板学习的第一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各种几何图形(四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对几何画板中工具的运用来制定目标:让学生掌握几何画板软件的窗口组成,各工个的使用以及以及简单几何图形的画法。

二、说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本课教学中通过讲授、引导、演示和大量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各工具的使用、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画法。

教学重点:各工具的使用方法;各力形的画法

教学难点: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画法

三、说教学对象

初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用过《画图》软件,并且从初一年级第二学期就开始学习几何了,对几何图形已经有了不少的认识,学习《几何画板》这款软件,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作图效率和准确率,而且它的动态效果让几何图形变得更加生动直观,让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也更直观更透彻,兴趣更加浓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把信息技术和数学、几何学科整合,使计算机更好的服务于其他学科。

四、说教学策略及主要教学方法

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欲望。

2、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过的一些软件的打开方法、窗口组成,温故知新,然后教师演示几何画板中的工具的用法,帮助学生回忆知识点,并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动手,以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的方式画出各种几何图形。

3、这节课先以教师讲解为主,后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主要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用几何画板作出已经学过的各种几何图形(圆形、四边形、正方形、三角形),自己亲自验证、体验已经学过的几何定理,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

4、提高难度,教师说出要求,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打开几何画板、说出窗口组成,教师根据学生所说情况进行补充,认识各工具的使用。画出任意四边形,并找出四条边的中点,做内接四边形,并拖动任意端点观察内接图形的变化,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几何知识,回忆并亲自验证几何定理:任意四边形中点构成的内接四边形总是平行四边形。

5、逐渐提高难度,提示正方形的作法,说出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用自己的方式作出连长为3cm的正方形,主要是用到菜单中的“变换”中的“平移”命令,根据自己的理解,放开思维,利用好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画出自己满意的正方形。

6、学生已经学会了正方形的画法,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自己变通思路,画出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不同画法。

7、利用课本上的“想一想”,让学生画出三角形三条边的中垂线,分别拖动三个顶点,观察三角形形态的改变,并总结出这个几何定理。从而进一步验证几何定理,映证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做好课程间的整合。

计算机这门课在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应该是辅助其他学科的教学,在这节课中,我想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计算机学科与数学学科最大程度的整合起来,寓教于乐,使学生兴致盎然的在不知觉中一次次验证了一个个几何定理。

五、说网络教学环境

本节课的网络环境为多媒体网络教室,因特网,让学生通过因特网检索几何画板的有关知识,拓展视野,丰富学生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问同学们平常所学过的几何图形有哪些?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师机演示几何画板软件,认识几何画板,学习使用几何画板。

(二)新课

1、打开方法:温故知新,通过其它软件,学生动手操作此部分

2、窗口组成:先由学生说,教师补充

3、各工具的使用: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配合教材了解掌握

4、画图

(1)、画固定半径的圆

因为这个内容比较简单,教师给定要求,让学生初试牛刀:画一条线段AB和一点C,并以线段AB为半径点C为圆心画圆。

教师巡回查看学生做的.情况并给予指导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师说明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来。

做中学:建立新画板,画线段AB,单击“构造”→“中点”命令,在线段AB上画出中点C,同时先中线段AB和点C,单击“构造”→“垂线”命令,画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师巡回查看学生做的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

练一练:画出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将中点依次相连,分别拖动四边形的四个端点,观察图形,能看出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吗?

这个练习既是对刚刚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知识的深入,让学生把中点这个知识点深化了,理解的更为透彻、更为准确。

找个别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和作图法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及时给予鼓励和指正,激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

(3)、画正方形

教师简单快速演示正方形的画法,主要是突出“点”平移,并给学生指出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用法,要求正方形的边长为3cm,让学生动手试着画出正方形,在做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查看学生作业的情况,预料到会有:有的同学画出的不是正方形,而是两个对顶角三角形的现象,问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而强调选择点对象时一定要按顺序进行,否则会出错。

让做得好的同学演示自己的作品和正方形的画法,及时鼓励和指正,激励其他同学努力并争取展示自己。

(4)、画平行四边形

有了上面画正方形的经验,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画平行四边形。并作提示(先画出相邻的两条边,然后用“构造”→“平行线”命令)。

(5)、练习

想一想:画三角形三条边的中垂线,分别拖动三角形的三个端点改变三角形的形态,观察并总结出几何定理。

这个练习虽然有些难度,但通过这个练习真正发挥出了信息技术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作用,通过作三角形的中垂线的交战,移动任意顶点,让学生观察到了:当三角形变成等腰三角形时,交点经过三角形顶点;当为直角三角形时,交点在斜边的中点,加深了对几何定理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意犹未尽,意欲还休,让学生更加喜欢探究数学定理的奥秘。

(6)、自主探索

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每节课在授课内容之外,给学生留5-10分钟的时间自主探索,查阅资料、自主练习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18、粤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我有一把金钥匙说课稿

教材分析

《我有一把金钥匙》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它从“自主学习”的角度出发,将重点锁定在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上。

三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已经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还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缺乏科学的、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三年级上册的《学习智慧树》一课已经从学习小窍门方面给了孩子们一些指引。本课则是从“时间”的角度将这一主题进行深化和拓展。

因此我这样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懂得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并自觉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个目标贯彻了《课程标准》中关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教学要求。

教学理念

为了让学生能震撼心灵地感受到时间,能身体力行地珍惜时间,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我在教学中力求做到:

1、以生为本,平等互动。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体验。而我始终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在他们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引领学生达成的共识。

2、凭借活动,真切感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因此,我努力创设各种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情境感受,内化体悟。然后,自觉参与到教学中来,由“被动”转为“主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生活是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最肥沃的土壤,让儿童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这样才能形成最科学的世界观。如果把童年比作是人生的春天,那么科学的世界观就是那真善美的种子,在生活这片土壤里只有播撒下这样的种子,才能结出健康的果实。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总体思路和安排:

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两个的板块,它们递进深入,紧密相连。我先简要地介绍一下第一板块的设计思路,接下来我还要对他做详细的教学讲解。

在这一板快中我设计了以下3个活动:

活动一:感受时间,各行业争分夺秒抢时间。

活动二:生命度量,互动交流话时间。

活动三:体验时间,小学生分秒必争用时间。

这三个活动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社会到生活层层深入地将时间可贵,珍惜时间的观念输入到孩子们的心灵中,让他们自发地寻求珍惜时间、节约时间的好办法,从而引出第二个教学板块。

合理安排时间

如果说第一板块是在思想上进行引领的话,那么第二板块则是从方法上加以导行。我也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巧安排,节省时间多做事。

为了树立统筹安排的观念,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出示课件)孩子们经过小组讨论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同一时间内做完几件事就是合理地安排时间。尽管不够完善,但这是孩子们自己从讨论、评价、感悟中得来的。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因此我并不点破,而是随机推出了下一个活动。

活动二:受干扰,一心二用不可取。

让孩子重复第一板块中体验一分钟的活动,同样的让学生在一分钟之内以最高的效率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所不同的是同时播放了孩子们平时喜欢看的动画片。在动画片的干扰下,学习效率自然是大打折扣。学生们又从这一活动中,完善了先前总结出的概念,那就是在同一时间内能合理、科学、高效做完几件事才是合理地安排时间。(课件出示该句话)让孩子在两次活动中自主地体验,自发地辨析,并做出了科学的论断,这才是真正的辨析---导行。

在正确地认识了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的基础上,我推出了第三个活动(点击课件,活动三:传秘诀,同学互赠金钥匙。)让他们将这一认识落实到日常的行为中去。我准备了这些钥匙状的小卡片,让他们将自己的学习心得记录下来,在同学当中互相赠送。赠送钥匙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挚的友情一并赠送。

第一板块从思想上引领,第二板块在行动上导行这就是本课总体的设计思路。

对小学生来说,思想上的认识是本课的难点,我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第一板块中层层深入地设计了三个活动。我这样开课:

[第一板快的教学讲解]

活动一:感受时间,各行业争分夺秒抢时间。

1、各行业的人对时间的感受

同学们,对于时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各行业争分夺秒的图片,教师配解说]

师:(幻灯1)这是一场特大的火灾,消防队员们正在与浓烟烈火抢时间,晚一分钟,国家财产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同学们,在消防员的眼中,时间是什么呢?对,在消防员的眼中,时间就是国家的财产;(幻灯2)这是一次重要的医学手术,医护人员在争分夺秒地为患者做手术,晚一分钟,患者的生命就危在旦夕。那么在医生的眼中,时间又是什么呢?是的,在医生的眼里,时间就是生命;(幻灯3)竞赛场上,运动员正在奋力拼搏,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世界飞人,我们的跨栏王子——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米栏的决赛中,他以12秒91的成绩打破了——杰克逊创下的12秒96的世界纪录,0.05秒,孩子们,杰克逊仅以0.05秒的微弱之差就与金牌擦肩而过了。你们说,在运动员眼里,时间是什么?是啊,在运动员眼里,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祖国的荣誉!当我们的国旗在奥运赛场上高高飘扬的时候,我们是多么自豪呀!)

活动二:生命度量,互动交流话时间

过渡:时间对于每个行业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在大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和重要,那么,在我们小学生眼里,又是怎样看待时间的呢?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生命度量尺。假设我们的生命线如同这长长的纸条。假设我们每个人都能活100岁,那么我们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6岁前是学龄前阶段,6—12岁是小学阶段,13岁—18岁是中学阶段,22—60岁是工作阶段,60以后是老年阶段,那么,6岁前的学龄前阶段已经过去了,我们把它放在一边。13岁以后的中学阶段、工作、老年阶段还没到,我们也暂且把它放在一边。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小学的6年时间,你们发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师:是啊,同漫长的人生相比,我们的小学阶段实在是太短暂了。孩子们,在这短暂又宝贵的时间里,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交流),谁来说一说。

你们说的对,只有珍惜时间,做和时间赛跑的人,才不会虚度我们的小学阶段。当你赛过了太阳,赛过了月亮,赛过了西北风的时候,你就成了时间的主人。

活动三,体验时间,小学生分秒必争用时间。

(1)一分钟有多长?

师:可能有的同学会说,小学阶段的确很重要。可是我只浪费一分钟,区区60秒应该算不了什么吧?那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看大屏幕]同学们,看着这跳动的秒针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课件播放]

(2)一分钟能做多少事?

师:是呀!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从我们身边悄悄地流走了。那么,一分钟我们到底能做多少事呢?同学们现在就来试一试,请拿出课前老师发放的材料,准备好笔,第一小组抄写格言、第二小组做口算题、第三小组画简笔画、第四小组抄写英语单词。

我们再用这个小闹钟计时,准备——开始!(动手操作:抄写格言、算口算题、画简笔画、抄写英语单词)

教师随机提问:谁来说说在这一分钟之内,你做了多少事。

小结:哦。原来一分钟之内,你可以写这么多条格言,字迹还那么工整,真了不起;还有你,居然能做这么多道口算题,真可以称得上是口算大王,哇,这么漂亮的简笔画是你在这一分钟之内画出来的?真有成就感。同学们,一分钟看起来虽短,可是抓住这一分钟却可以做很多事,可千万别小看这一分钟呀!珍惜时间就要从珍惜每一分钟开始。

各位评委老师,这个板块的教学讲解展示完了。在本环节中我以实践体验为载体,以情感体验为动力,让学生在行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让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生成于心灵的需要。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说课稿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