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说课稿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希望与你同行说课稿一等奖

希望与你同行说课稿一等奖

时间:2023-06-20 09:02:02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希望与你同行说课稿一等奖

1、希望与你同行说课稿

我今天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教唱课《希望与你同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总结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教材分析

《希望与你同行》是选自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全曲为大调式,结构ABA带在现的单三部曲式。旋律中的节奏以小切分为特色,持续进行着。这首歌集中简练,歌词洋溢着“风雨同舟”的挚友深情,勉励学子努力求学报效祖国,并用“希望与你同行”形象地概括了对美好未来的信心,很切合学生的生活和感情。

二、学情分析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我将从生理和心里两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生理方面:7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注意嗓音的保护。

心理方面:学生的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所以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

三、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新课标的内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生活和集体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完整的聆听、体验、感受和模唱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3)知识与技能

在演唱和欣赏的歌曲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掌握切分节奏的使用

四、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的三维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完整的有情感的演唱歌曲

难点:较好的掌握切分节奏和D.C从头反复记号的使用

五、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大的部分

第一,导入

我采用多媒体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校园生活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美好向往。

第二,新课学习

a.欣赏歌曲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学生聆听,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随后进行讨论

b.学唱歌曲教师用钢琴弹奏歌曲学生跟着轻声唱谱,用“啦”代词模唱,然后填词演唱,最后流畅而热情的演唱全曲

c.练习合唱把学生分成两部分,进行二声部合唱,增强学生的集体团结感。

第三、拓展延伸

通过多媒体播放《我们一起来》《校园多美好》,让学生欣赏这两首分别描写校园景色和学生精神面貌的童声合唱,激发学生的情感

六、总结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的配合老师教学,展开丰富的想象,对教学重点也有较好的理解。那么,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内容。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

2、《感恩父母,与爱同行》说课稿

《感恩父母,与爱同行》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感恩父母,与爱同行》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活动背景: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呵护着,他们不知父母生活的艰辛劳累,不知父母的希望和期待。他们总埋怨父母的唠叨、麻烦,怨恨父母不理解自己,很少从父母的角度,去为父母想想,体谅父母的生活的忙碌与劳累。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感恩父母,与爱同行》这一活动主题,授课的年级是四年级。

二、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课所有的准备队员自己完成,主要包括:一引导队员围绕感恩父母开展小调查、小寻访、小体验活动;二了解身边孝敬父母的感人事例。三注重从社会和校园生活中发现身边孝心少年。

三、活动目标:

本次活动课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

2、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以实际的行动来报答父母;

3、为了让学生从心底体验感恩,学会感激,以充满爱心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四、活动准备

为了这次活动,我们准备了反映父爱和母爱的歌曲《爱的奉献》《感恩的心》;收集了感恩的故事,孝敬父母的图片;会后,希望同学们能给父母写一封信。此次的活动,我们还邀请班里学生的家长,在活动中一起见证孩子的成长。

五、活动过程:

首先是队会仪式,接下来围绕目标,与孩子们集体讨论,确定了以下活动环节:

(一)“走进父母,感悟爱”

首先在队会的开始,大家先欣赏一段歌舞表演《爱的奉献》,将学生带入氛围中。接下来,主持人宣布队会正式开始。第一部分我们重点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结合图片给学生讲述“苹果树和小男孩”的感人故事。讲完故事之后,要让学生明白,那棵苹果树就像我们的父母,而我们就像是故事中的'小男孩。从出生到现在,父母的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不断地索取,父母尽其所能,我们接受的却是那么地心安理得。此时此刻,学生应该已经被故事和我们的话语感动,心情都不会很平静。

中队长点评:虽然同学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尽相同,但谁也不能否认,成长的每一步无不透着父母辛勤的汗水,体现着父母深沉的爱。你们的父母在时时刻刻挂念着你们,祝福着你们,当你们寂寞时,抚慰你们孤寂的心灵;当你们迷惘时,照亮你们茫茫的人生”可我们又对父母了解多

少呢?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引入今天的第二个环节。

(二)“体谅父母,理解爱”

在这一环节中我选择了歌曲《鲁冰花》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畅所欲言,由感而发,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零零碎碎,从一杯牛奶的关怀,一把雨伞的深情中体会到无时无刻都在享受着父母的爱,沐浴着父母的爱,同学们会沉浸在每一幸福的时刻。

为了让学生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些调查的题目,如:你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父母的爱好是什么?父母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通过课下调查显示的结果,使学生清晰的看到自己不是十分了解自己的父母,可是反过来,如果被问的是父母,不用调查也会知道结果,父母会对我们的一切记忆的都很深刻。

此环节我还设计了真情互动环节:我们会播放“妈妈,洗脚”的广告,进行真情互动。(播完后说)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双手端着一盆满满的清水,朝着母亲边走边喊“妈妈,洗脚”。这纯真的童音,这动人的画面,给我们以强烈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那么,我们该怎样来感恩我们的父母呢?将此问题抛出,引出下一个环节。

(三)“关心父母,回报爱”

本环节我采用了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感受、朗诵等形式达到活动效果,首先小组讨论交流自己为父母做的小事,并请几位同学做汇报,说说自己怎样关心父母。其次主持人带领全班同学配乐朗诵诗歌(〈秋的喁语〉),使学生把感恩父

母的情感升华为努力奋斗的内动力,健康成长,努力学习,懂得关爱他人,学会感恩,这将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四)“拥抱父母,拉近爱”

这一环节是重中之重。重点引导孩子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立志向--找榜样--筑梦想--同进步--在行动五个形式引导全体队员做传承孝心小使者。

第一小组搜集我们身边孝敬父母少年的小故事,同学汇报。第二小组搜集身边孝心少年的图片,我们展示。与榜样比一比,找一找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引导队员从实际出发,从我做起,从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中队、我们的校园做起,争做孝心好少年。

最后,我设计了向父母献花的环节,班里的孩子为邀请来的父母献花,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谢,并发表感言。其他同学制作贺卡,通过亲手制作并对父母说上一句感恩祝福或平时最难以表达的话,让学生进一步走近父母,懂得长存感恩之心。全班同学集体表演唱《感恩的心》,让同学们再次在歌舞中感受父母之情,释放感恩之心,此次班会在歌声中结束。

辅导员总结:同学们,将感恩父母的情感升华为努力奋斗的内动力,健康成长,努力学习,懂得关爱他人,学会感恩,这将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六、希望达到的效果

1、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历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大家感受着,思索着,回忆着来自父母的爱,沉浸在爱与被

爱中。

2、以前,孩子们认为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都理所应当,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这一次班会活动,让孩子们明白,原来爱就在生活中最平常最细微之处。

3、希望教学活动过程能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使他们更加敬爱父母,让他们永怀感恩之心,与爱同行。把对父母的爱与感恩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社会!

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3、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克与千克说课稿

一、说教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

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环节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

一是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1、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

在这个环节中,创设了“背一背”这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

2、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千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对“三件视觉上具有一定反差的”物品掂一掂、估一估、评一评、称一称,还设计了让学生想办法找几千克的物品,然后轮流感受,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

第二步:认识克。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对千克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对学生进行强烈刺激,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刚建立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于是又设计了两道练习题。练习的目的除了巩固新知外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自我检查的一种深化。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试教时设计的是一道填空题:1粒扣子重1克,2粒重()克,100粒重()克,那么1000粒重()克,从而推出1000克=1千克。教出后发现这样设计给学生的铺垫太厚,没有思维度。后来把这一环节改为“由1粒扣子的质量直接到思考1000粒扣子有多重?”这样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厚。对“克和千克”的换算公式,设计了教师读、学生听、学生读、大家评多种读的形式,使学生在读和评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并牢牢记在心中。

3、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针对物品重量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让气球载满物体顺利升空。

第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把新知和过去的学习经验相结合,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扩充训练容量,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体现。第二个问题情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且把学生那种向往宇宙、向往太空的情感融入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毕竟,我们还在实验、还在探索,所以教学中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指出,以便大家一起讨论、研究。

4、二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我为你骄傲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为你骄傲》是一篇富有童趣且蕴涵做人道理的记叙文。文章用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告诉孩子们:做人要诚实,有责任感,并且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肯定、尊重与夸奖。

二、说理念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本课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从读书中获得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和富有个性的表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个性体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认识“封”等九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通过抓重点语句的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活动。通过自主式、合作式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做人要诚实,待人要宽容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的设计以:想象体验法、朗读感悟法、自主学习法来体现新课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情感朗读,做到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的对话。我分五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教学。

(一)律动导入,揭示课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会使学生满腔热情地进入课堂,。本课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环节的。我先带领孩子们做课前律动,然后说:“同学们做的真好看,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我又说:“一位老奶奶也对一个小男孩说了这句话。”板书课题“我为你骄傲”我接着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问:“这位老奶奶为什么要对小男孩说这句话?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一下子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认识生字,读懂课文”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认一认。不会的可以找同桌帮忙。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认读。

3、交流识记方法,例如:编顺口溜“骨头掉在水里啦”(滑)“玩一半,波一半”(玻)

4、去掉拼音再读。

(三)整体感知,读懂课文

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抓住小主人公心理变化这条线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

让学生读文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做小结,相机板书词语:开心、害怕、不自在、轻松

(四)研读品味,读好课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一要求,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小环节:

(1)抓比喻句,感受孩子游戏时的开心,有趣。

在学生反复读这个比喻句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从比喻句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石头像子弹一样快,很有趣;还可能会说:石头像流星一定很漂亮。为了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我配乐朗读第一段。在让学生时间个性化朗读时,我相机做朗读指导:读出句子的美感,读出游戏的有趣,读出小主人公的开心。

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到小主人公游戏时开心的心情。通过“朗读感悟法”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理活动”这一目标。

(2)联系生活,想象体验。

每个人都有感到害怕的时候。课文中的小男孩犯的错,学生们们可能也犯过,都有过闯祸后的亲身体验。所以,我引导学生想象:你有没有犯错的时候?你遇到过什么害怕的事?学生可能说:碰到一条可怕的蛇。还可能说:天黑了,一个人在家。还有的学生会说:碰到打雷,闪电会害怕。“当你遇到害怕的事时,你有什么表现?”有的学生会说:拼命的跑,免得被咬到,还有的会说:赶紧躲在被子里,等妈妈回来。“对呀!咱们遇到害怕的事,会这样做,那,文中的小男孩是怎么做的?”“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了。”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为什么害怕?他在怕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他怕被老奶奶抓住;可能会说:害怕老奶奶上家里告诉父母;还有的可能会说害怕要赔钱。在课件展示这句话后,我让学生反复自读这句话,并采用男女生读,挑战读的形式,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体会小主人公害怕的心情。

在本环节,通过“想象体验法”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通过抓重点语句的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活动”这一目标。

(3)学法指导,自主学习

小学的教学,首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作为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环节。

课件展示自学方法“默读课文——找句子,做记号——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用以上的方法自学:小男孩“感到不自在和感到轻松”的部分。课件出示:哪些句子写出了“我”不自在的心情?哪些句子写出了“我”轻松的心情?自学结束后,我采取了“互帮互学”的形式。让想提问的学生提问,能够解答的同学当小老师来解答。老师只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我可以这样做:用课件展示重点语句,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机会,理解“小男孩为什么觉得不自在”和“为什么感到轻松?”

在本环节,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得到了个性化展示的机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巧妙拓展,读活课文

为了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人和事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

“小男孩”做错了事,老奶奶为什么还要写“我为你骄傲”?你们觉得老奶奶是怎样的人?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接着,进行生活的延伸:你喜欢课文中的小男孩和老奶奶吗?你在生活中做了错事会怎么办?你遇到同学做了错事,应该怎么办?

在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我用两句话来结束本课的教学:

诚实应该成为我们永远的朋友。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宽容。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让学生通过“读通,读懂,读好,读活课文”,获得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给予学生富有个性化表达的机会。特别是通过巧妙拓展,让语文链接生活,让语文提升思想,让语文指导行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特点。

5、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说课稿 平安回家说课稿

我所在的渝水第一小学。学校生员有45.3%来自于外来务工子女,以农村孩子居多。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相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交通标志从没留意过。每天放学时都会看见学生出校门撒腿就跑,有时还会看见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在车来车往中奔走。

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对此学校、班级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打工女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于是在我的品生课堂上,我想从细微之处入手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来开展活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初步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下面我就对《平安回家》这一课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单元第四课《平安回家》。根据主题目标的要求,主要根据一组认交通标志的图片进行拓展,使孩子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并简单地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安全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1.本课我注重学生学习方面能力的培养,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空间,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其中。

2.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对品德与生活课浓厚的兴趣,喜欢和同伴进行活动与交流、喜欢游戏活动、喜欢在活动中展示自己,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发现、提升记忆,旨在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的。

3.结合学校小班化的合作学习课题,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知行统一”的原则,结合学校周边街道情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常识。

2.通过开展知识小竞赛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交通标志、交通常识的进一步了解,树立自觉遵守交通的意识,注意平安回家。

3.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在新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来,并且在与学生之间不断地发生互动、对话、交流、沟通中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大量采用游戏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教学。以下是我在本课中采用的教法。

1.课堂教学活动化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游戏、竞赛、模拟学习等教学活动。

2.情境教学法

在新课程中教师必须要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正因如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

(二)说学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重视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以上观点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体现以下几种学法的指导。

1.表演展示学习法

2.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强调寓教于乐。因而我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参与模拟游戏、表演竞赛活动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

2.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给全体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同时我也是结合我校小班化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讨论、交流、合作的机会。

3.竞赛讨论法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以竞赛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

三、说教学程序

基于整体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四个板块,层层推进、深化教学目标。

板块一:“十字路口”怎样走

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听到过的、亲身经历过的,哪一种做法能让孩子印象更深,让孩子有真切的感受?我们的选择不言而喻,孩子的学习活动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或教师讲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通过实验来感悟生活。教学伊始,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逼真的“十字路口”情境:教室里的桌椅分成四个小组,形成一个十字路口(画面:十字路口照片)。然后让学生带上我制作好的头饰:小汽车、自行车等来进行模拟走一走的活动,活动结束后请下面的同学来评价他们走的好不好,学生的回答是:“不好,车和行人都撞到了一起”。是呀,这只是在教室里的模拟游戏,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们想一想这多么危险啊!如果我们在“十字路口”设置红绿灯这样的交通标志会怎么样呢?我们在来试一试。两次不同结果的对比,使孩子深刻地认识到交通标志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在亲身的体验中,学生产生了想要更多地了解交通标志的愿望。

板块二:认认交通标志

《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显示生活中的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交通方面的认识最直接、最能接受的就是交通标志。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事先粘贴在黑板上,然后按着学生所在的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小组间立体交叉的互动形式回答我出示的交通标志。在课前我布置学生观察路上的交通标志,在课堂上对学生课前的信息搜集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运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获得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

板块三:交通知识擂台赛。

在现代社会里,竞争是无处不在的,而且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竞争也会日益激烈,而竞争正与小学生的“好强”特点相符合。因此,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我创设情境说:“同学们表现的这样棒,认识了这么多的交通标志,那老师要组织一个交通知识擂台赛,你们敢于接受挑战吗?(敢)这时,课件出示色彩鲜艳的画面,(画面:选题画面)请各小组商量选择你们小组喜欢的图案,每个图案后面都是一道挑战题呦。

1.连一连。(画面:连线题)小组合作来完成图标与意义的连线,及时对交通标志进行识别,使知识得到了巩固。

2.贴一贴。这道题的设计展现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熟悉的校园周边街道利用简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画面:简图照片)。学生一看都大声地喊出,这是我们学校、洁净街,我家就住在这,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街道。我顺势说:“孩子们,那就请你们将我们刚刚学的交通标志粘贴到合适的位置上吧”!这一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旨在真真切切地让孩子在现实中关注生活,我们的教育既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因为只有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为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3.设计交通安全提示语。(画面:设计标语)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来设计安全提示语,提示身边的小伙伴和家人注意交通安全,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而且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可以保护他人,使学生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学小交警。(画面:学交警)教学中师生共同展示学习交警叔叔三个简单的指挥手势。在这里我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毕竟能力有限,在选择动作和展示时,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知道交警最常用的三个手势的意思,降低表演难度。小组同学展示时,号召全体学生都来表演学习,让学生在表演学习中获得交通知识,使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板块的设计既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拓展,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学的高潮,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品德的升华。

板块四:学儿歌

经过竞赛后,我宣布同学们挑战成功,为了奖励你们老师送给你们一首儿歌,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儿歌加入,不仅有效地活跃了活动气氛,而且再一次为学生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利用课件播放音乐《祝你平安》(画面:音乐)并进行全课总结,小朋友们,我们要记住今天所学的知识,还要将知识告诉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人人都会看标志,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人人都平安。以上是我对《平安回家》一课的说课,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建议,谢谢大家。

6、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说课稿 平安回家说课稿

我所在的渝水第一小学。学校生员有45.3%来自于外来务工子女,以农村孩子居多。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相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交通标志从没留意过。每天放学时都会看见学生出校门撒腿就跑,有时还会看见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在车来车往中奔走。

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对此学校、班级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打工女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于是在我的品生课堂上,我想从细微之处入手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来开展活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初步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下面我就对《平安回家》这一课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单元第四课《平安回家》。根据主题目标的要求,主要根据一组认交通标志的图片进行拓展,使孩子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并简单地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安全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1.本课我注重学生学习方面能力的培养,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空间,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其中。

2.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对品德与生活课浓厚的兴趣,喜欢和同伴进行活动与交流、喜欢游戏活动、喜欢在活动中展示自己,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发现、提升记忆,旨在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的。

3.结合学校小班化的合作学习课题,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知行统一”的.原则,结合学校周边街道情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常识。

2.通过开展知识小竞赛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交通标志、交通常识的进一步了解,树立自觉遵守交通的意识,注意平安回家。

3.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在新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来,并且在与学生之间不断地发生互动、对话、交流、沟通中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大量采用游戏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教学。以下是我在本课中采用的教法。

1.课堂教学活动化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游戏、竞赛、模拟学习等教学活动。

2.情境教学法

在新课程中教师必须要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正因如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

(二)说学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重视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以上观点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体现以下几种学法的指导。

1.表演展示学习法

2.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强调寓教于乐。因而我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参与模拟游戏、表演竞赛活动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

2.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给全体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同时我也是结合我校小班化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讨论、交流、合作的机会。

3.竞赛讨论法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以竞赛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

三、说教学程序

基于整体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四个板块,层层推进、深化教学目标。

板块一:“十字路口”怎样走

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听到过的、亲身经历过的,哪一种做法能让孩子印象更深,让孩子有真切的感受?我们的选择不言而喻,孩子的学习活动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或教师讲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通过实验来感悟生活。教学伊始,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逼真的“十字路口”情境:教室里的桌椅分成四个小组,形成一个十字路口(画面:十字路口照片)。然后让学生带上我制作好的头饰:小汽车、自行车等来进行模拟走一走的活动,活动结束后请下面的同学来评价他们走的好不好,学生的回答是:“不好,车和行人都撞到了一起”。是呀,这只是在教室里的模拟游戏,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们想一想这多么危险啊!如果我们在“十字路口”设置红绿灯这样的交通标志会怎么样呢?我们在来试一试。两次不同结果的对比,使孩子深刻地认识到交通标志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在亲身的体验中,学生产生了想要更多地了解交通标志的愿望。

板块二:认认交通标志

《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显示生活中的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交通方面的认识最直接、最能接受的就是交通标志。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事先粘贴在黑板上,然后按着学生所在的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小组间立体交叉的互动形式回答我出示的交通标志。在课前我布置学生观察路上的交通标志,在课堂上对学生课前的信息搜集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运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获得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

板块三:交通知识擂台赛。

在现代社会里,竞争是无处不在的,而且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竞争也会日益激烈,而竞争正与小学生的“好强”特点相符合。因此,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我创设情境说:“同学们表现的这样棒,认识了这么多的交通标志,那老师要组织一个交通知识擂台赛,你们敢于接受挑战吗?(敢)这时,课件出示色彩鲜艳的画面,(画面:选题画面)请各小组商量选择你们小组喜欢的图案,每个图案后面都是一道挑战题呦。

1.连一连。(画面:连线题)小组合作来完成图标与意义的连线,及时对交通标志进行识别,使知识得到了巩固。

2.贴一贴。这道题的设计展现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熟悉的校园周边街道利用简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画面:简图照片)。学生一看都大声地喊出,这是我们学校、洁净街,我家就住在这,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街道。我顺势说:“孩子们,那就请你们将我们刚刚学的交通标志粘贴到合适的位置上吧”!这一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旨在真真切切地让孩子在现实中关注生活,我们的教育既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因为只有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为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3.设计交通安全提示语。(画面:设计标语)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来设计安全提示语,提示身边的小伙伴和家人注意交通安全,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而且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可以保护他人,使学生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学小交警。(画面:学交警)教学中师生共同展示学习交警叔叔三个简单的指挥手势。在这里我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毕竟能力有限,在选择动作和展示时,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知道交警最常用的三个手势的意思,降低表演难度。小组同学展示时,号召全体学生都来表演学习,让学生在表演学习中获得交通知识,使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板块的设计既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拓展,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学的高潮,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品德的升华。

板块四:学儿歌

经过竞赛后,我宣布同学们挑战成功,为了奖励你们老师送给你们一首儿歌,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儿歌加入,不仅有效地活跃了活动气氛,而且再一次为学生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利用课件播放音乐《祝你平安》(画面:音乐)并进行全课总结,小朋友们,我们要记住今天所学的知识,还要将知识告诉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人人都会看标志,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人人都平安。以上是我对《平安回家》一课的说课,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建议,谢谢大家。

7、职业学校体育说课稿 急停投篮与耐久跑说课稿

一、说专业与学科内容

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与中初级专门人才的基地,体育与健康课程除需要在满足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职业”性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面对走出校门后紧张、繁重的生活工作压力,拥有健康和良好的形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本次课用学生喜爱的篮球运动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利用竞争、游戏、团结协作和安全保健意识相结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品质。并与我们企业用人标准相结合作为为培养目标。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

(1)篮球:急停投篮

(2)跑:耐久跑。

2、教材分析:上述两项内容分别选自职高体育高二教材体育实践部分中的第七部分篮球和第一部分跑。这二项内容既有着重上肢的练习,又有着重下肢的练习,而且均要求全身各部分的协调性,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符合高二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也符合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

篮球急停投篮是本次课的`新授教材,它是篮球运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投篮方法,急停投篮是后面篮球教学内容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前面所学运球急停急起和投篮的一个技术综合,在以往教学基础上,发展学生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连接各种技术动作和实际对抗能力。重点是急停脚步动作与接球和运球手的协调配合,难点是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耐久跑共4个课次,本课为第3课次,是复习教材,重点是耐久跑的呼吸,通过不同形式的跑,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为第4课次的越野跑作好准备。

3、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汽车专业3班的学生。班级情况55名男生(70%喜爱篮球运动),1名女生。我们学生身心发展已趋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篮球是他们所喜爱的一项运动,有一定基础,但对单个技术的学习并不满足,而对学习对抗性练习特别感兴趣。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动体与动脑很好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再认识所学知识、以及创造性应用所学动作的机会,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多年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耐久跑为锻炼身体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对枯燥乏味、周期性强的耐久跑却存在畏惧,在跑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呼吸与跑的节奏不相一致的状态,从而影响耐久跑的成绩。

4、教学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体育能力现状,针对教材特点以及职高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主要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与了解急停投篮的技术原理及其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以及耐久跑中的一些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70%以上的学生能初步掌握跨步急停投篮的动作要领;50%以上学生能结合运球、移动、跑动和急停投篮等各种技术进行综合练习;80%以上的学生掌握正确的耐久跑呼吸方法。提高动作配合、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安全保健的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品质。

三、本课的重点、难点:

1、重点:急停脚步动作与接球和运球手的协调配合

耐久跑的呼吸,通过不同形式的跑,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

2、难点:急停投篮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四、说教学

1、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全课教学的内容及手段,用循序渐进、分解和组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创设情景教育、乡土教育,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陶冶了学生情操。

2、教学方法:

(1)教学观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挖掘能引起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既懂又会,掌握灵活的运动学习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智育因素,为终身体育服务,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2)教法设想:急停投篮采用尝试、比较教学法,使学生在尝试中、在与原地投篮比较的过程中得出急停投篮的要点,再结合以往所学技术,自创方法,进行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耐久跑采用分组想不同的练习方式进行练习,使内容丰富,增加自主性和趣味性。

采用练习法,使学生在多次练习中掌握技术;用演示法,使学生的创造成果得到表现和肯定。整堂课采用收、放、松、紧相结合的组织方法。

(3)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尝试---比较---讨论----创造----练习----评价---巩固”的学练流程,同时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充分领会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在体验、想象、演示、分析比较和多向交往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堂常规1分钟

2、球操4分钟

运球进场,绕场一周成圆后采用教师提出动作名称,学生自己创造动作,教师进行指导和提示并纠正错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既活动了身体,又熟悉了球性,为本课的新授教材奠定基础。

3、小比赛6分钟目的是既热身,又以此引出课题,使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激发其改进技术的欲望。

4、急停投篮20分钟

采用的组织形式是分组不轮换,动作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急停投篮。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徒手两步急停练习

(2)拿球自抛自接两步急停

(3)由小组长负责组织投篮练习

(4)小比赛学生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结合学生示范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对示范的学生表扬鼓励并纠正错误。

5、耐久跑8分钟分四组进行练习,由小组长负责与组员一起商讨耐久跑方式,教师观察指导。

6、放松操2分钟

教师提议,学生创造动作进行放松,音乐伴奏,使学生在身心上得到充分放松,愉快地结束本课。

7、总结,收回器材,下课2分钟

六、教学流程图:

热身→球操小比赛

↓ →教:示范并讲解技术要领、巡回指导、观察纠错

新授教材

(急停投篮)→

→学:看、听、练、论、创、演。

复习教材→教:传授知识、观察指导、讲评练习。

(耐久跑)→

→学:图形跑练、定时跑练、反馈评价。

整理→放松(音乐)、小结、作业。

下课→回收器材。

七、教学效果的预计:

因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对教材的特点、重、难点、学生的情况等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教法与学法的选择遵循了教学原则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预计会顺利地达到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参与各项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融洽。预计平均心率为120130次/分,整堂课练习密度约为:40--50%,练习强度较大,耐久跑时强度达最高峰。

八、场地器材:

篮球场两块以及周边自然地形,篮球40个,跳绳4根。

8、职业学校体育说课稿 急停投篮与耐久跑说课稿

一、说专业与学科内容

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与中初级专门人才的基地,体育与健康课程除需要在满足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职业”性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面对走出校门后紧张、繁重的生活工作压力,拥有健康和良好的形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本次课用学生喜爱的篮球运动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利用竞争、游戏、团结协作和安全保健意识相结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品质。并与我们企业用人标准相结合作为为培养目标。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

(1)篮球:急停投篮

(2)跑:耐久跑。

2、教材分析:上述两项内容分别选自职高体育高二教材体育实践部分中的第七部分篮球和第一部分跑。这二项内容既有着重上肢的练习,又有着重下肢的练习,而且均要求全身各部分的协调性,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符合高二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也符合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

篮球急停投篮是本次课的新授教材,它是篮球运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投篮方法,急停投篮是后面篮球教学内容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前面所学运球急停急起和投篮的一个技术综合,在以往教学基础上,发展学生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连接各种技术动作和实际对抗能力。重点是急停脚步动作与接球和运球手的协调配合,难点是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耐久跑共4个课次,本课为第3课次,是复习教材,重点是耐久跑的呼吸,通过不同形式的跑,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为第4课次的越野跑作好准备。

3、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汽车专业3班的学生。班级情况55名男生(70%喜爱篮球运动),1名女生。我们学生身心发展已趋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篮球是他们所喜爱的一项运动,有一定基础,但对单个技术的学习并不满足,而对学习对抗性练习特别感兴趣。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动体与动脑很好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再认识所学知识、以及创造性应用所学动作的机会,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多年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耐久跑为锻炼身体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对枯燥乏味、周期性强的耐久跑却存在畏惧,在跑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呼吸与跑的节奏不相一致的状态,从而影响耐久跑的成绩。

4、教学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体育能力现状,针对教材特点以及职高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主要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与了解急停投篮的技术原理及其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以及耐久跑中的一些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70%以上的学生能初步掌握跨步急停投篮的动作要领;50%以上学生能结合运球、移动、跑动和急停投篮等各种技术进行综合练习;80%以上的学生掌握正确的耐久跑呼吸方法。提高动作配合、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安全保健的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品质。

三、本课的重点、难点:

1、重点:急停脚步动作与接球和运球手的协调配合

耐久跑的呼吸,通过不同形式的跑,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

2、难点:急停投篮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四、说教学

1、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全课教学的内容及手段,用循序渐进、分解和组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创设情景教育、乡土教育,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陶冶了学生情操。

2、教学方法:

(1)教学观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挖掘能引起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既懂又会,掌握灵活的运动学习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智育因素,为终身体育服务,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2)教法设想:急停投篮采用尝试、比较教学法,使学生在尝试中、在与原地投篮比较的过程中得出急停投篮的要点,再结合以往所学技术,自创方法,进行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耐久跑采用分组想不同的练习方式进行练习,使内容丰富,增加自主性和趣味性。

采用练习法,使学生在多次练习中掌握技术;用演示法,使学生的创造成果得到表现和肯定。整堂课采用收、放、松、紧相结合的组织方法。

(3)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尝试---比较---讨论----创造----练习----评价---巩固”的学练流程,同时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充分领会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在体验、想象、演示、分析比较和多向交往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堂常规1分钟

2、球操4分钟

运球进场,绕场一周成圆后采用教师提出动作名称,学生自己创造动作,教师进行指导和提示并纠正错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既活动了身体,又熟悉了球性,为本课的新授教材奠定基础。

3、小比赛6分钟目的是既热身,又以此引出课题,使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激发其改进技术的欲望。

4、急停投篮20分钟

采用的组织形式是分组不轮换,动作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急停投篮。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徒手两步急停练习

(2)拿球自抛自接两步急停

(3)由小组长负责组织投篮练习

(4)小比赛学生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结合学生示范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对示范的学生表扬鼓励并纠正错误。

5、耐久跑8分钟分四组进行练习,由小组长负责与组员一起商讨耐久跑方式,教师观察指导。

6、放松操2分钟

教师提议,学生创造动作进行放松,音乐伴奏,使学生在身心上得到充分放松,愉快地结束本课。

7、总结,收回器材,下课2分钟

六、教学流程图:

热身→球操小比赛

↓ →教:示范并讲解技术要领、巡回指导、观察纠错

新授教材

(急停投篮)→

→学:看、听、练、论、创、演。

复习教材→教:传授知识、观察指导、讲评练习。

(耐久跑)→

→学:图形跑练、定时跑练、反馈评价。

整理→放松(音乐)、小结、作业。

下课→回收器材。

七、教学效果的预计:

因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对教材的特点、重、难点、学生的情况等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教法与学法的选择遵循了教学原则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预计会顺利地达到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参与各项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融洽。预计平均心率为120130次/分,整堂课练习密度约为:40--50%,练习强度较大,耐久跑时强度达最高峰。

八、场地器材:

篮球场两块以及周边自然地形,篮球40个,跳绳4根。

9、技术与设计1说课稿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模型》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中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中的第一节。本章内容是技术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学生掌握技术设计的过程,实现方案到产品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分别介绍了模型的概念、功能及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学生将通过学习掌握模型方法这一重要的技术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设计过程中,实践性较强。

二、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由三个知识点组成:模型的概念、功能、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学生对于模型的概念很容易理解,对其功能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小结,因此本节重点及难点内容设为让学生理解模型制作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一课时完成。

三、教法目标分析及实施

教学目标分析:理解模型制作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学会加以区别并将模型制作应用到实际设计过程中。

教学实施:

1、导入:

回顾设计的一般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实物:飞机模型,引导学生探讨模型与实物的区别,由此引出模型的概念。

3、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模型应用于哪些场合,为什么会有他们的存在,学生通过讨论小结出模型在设计过程中的功能。

4、“仔细观察,找一找各种模型的不同之处”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出柑橘榨汁机、草模、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展示模型的特点(外形、颜色、材料、结构),初步认识五种不同阶段的模型。

例如:功能模型,以实现柑橘榨汁机功能为主要特点:具备转动活动杆,具有榨汁的功能;检查连杆之间的活动各部分位置是否恰当;榨汁机盖子与平台上的凹槽是否对齐,以免汁液从上面流出来;底座与杯子位置是否合适,整体能否进行正常的工作。

5、不同阶段模型的识别练习:

教师选取恰当案例,并结合学生所举案例,深化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其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资源

课本上:模型的`图、案例及知识点。

补充:(教师准备)

1、飞机模型实物

2、不同阶段模型的举例

五、教学评价

1、在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要求往往需要制作不同的模型。如需要研究产品的各种性能以及人机关系,而进行技术试验。那么这个阶段的模型应该是()

A、草模B、概念模型C、结构模型D、功能模型

2、在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要求往往需要制作不同的模型。如需要研究产品的造型与结构的关系而进行技术试验。那么这个阶段的模型应该是()

A、草模B、概念模型C、结构模型D、功能模型

3、小红构思了一个婴儿摇篮,现在她想进一步分析产品的结构和连接方法,她应制作出()

A、草模B、概念模型C、结构模型D、功能模型

10、辽海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辽海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家乡在变化”中的第二节“生活的变化”。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到家乡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以及现实社会生活状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书中选取了多幅图片来彰显生活的变化,意图透过人们的衣食住行来反映人们的生活变化,进一步了解家乡,体会到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促使他们树立为家乡的明天、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面”是指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儿童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我将本次活动设计为由课堂到课外,再从课外回到课堂的交叉反复的一系列活动,今天所说的是课堂教学部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享受着温馨与幸福。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很好的思考过生活的变化,感受不到过去的艰辛与困苦,因此往往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谢。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鉴于以上的分析,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桥梁确立本课的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今天生活的温馨,珍惜今天的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人民生活各方面的突出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汇报,体会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今天生活的幸福与温馨。

四、教法、学法:

课标中指出,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期,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适于和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采用互动教学、直观教学。

突出体验、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

五、教学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主要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生活导入,调动体验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近些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细心观察的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相比变化就更大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去了解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从中引出课题,教师板书:生活的变化。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教科书56~59页内容,学生可自己阅读,也可以小组合作阅读,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同时向学生

提出问题:“想一想,书中的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读书后交流汇报。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观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初步感知到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转入课堂。

第二环节:交流体验,引起共鸣

这—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一、交流资料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到书中家乡发生的变化,那我们的家乡人民生活又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课前老师请同学自由结组收集资料,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整理资料。”教师走进学生中,参与学生的活动。

学生交流整理资料后分组汇报,学生可能会结合照片、故事、统计图、统计表等进行汇报。对学生有价值、有特点的资料教师予以展示,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随机以概括,出示图片讲解:过去的服装,款式陈旧,颜色单一,人们都穿一样的衣服,现在的服装,款式新颖,颜色鲜艳,面料考究;爷爷奶奶小时候只能吃到窝头、玉米饼和简单的蔬菜,就是这样有时还吃不饱。爸爸妈妈小时候虽然能吃饱,但食物的种类还是比较单一。现在水果、蔬菜应有尽有,想吃什么就可以吃到什么,人们不仅要求吃饱,同时还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过去的住房,低矮,阴暗,窄小,不方便。现在高楼林立宽敞明亮,既舒适又方便,过去人们出行路不平,靠步行,马车或自行车。现在道路平坦,车的种类繁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这一层次的设计学生通过交流、汇报,结合教师图文并茂的讲解,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从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今天生活的温馨与幸福。

二、交流问题

在各小组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提问:“我们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问题呢?”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学生可能会说环境的污染,资源浪费等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生活的不断发展与变化,随之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去注意,去避免,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同学们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去创造、去发骨、去改变!”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三、交流收获

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访问、交流、汇报,从课外到课内的一系列活动中对家乡生活的变化已有了深刻的体会。于是,我请学生来谈收获,谈体会,学生可能会说:过去生活艰辛,今天生活幸福,要珍惜今天的`生活;也可能会说爷爷奶奶小时候吃不饱,我要把好吃的留给他们,做一个孝顺的孩子,还可能会说要好好学习把家乡、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第三环节:演演说说,以情促行

请学生自由结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长辈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生可能会用各种方式如:小品、快板、歌曲,时装表演等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学生表演后教师小结:“通过调查、交流,你们已经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看了你们的表演,老师也感受到你们对长辈,对家乡,对祖国的那份浓浓的热爱之情,相信这份爱会让我们携起手来,努力学习、努力奋斗,让我们的生活越变越好!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作能力,给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的才华展示将整个活动拉向高潮。教师充满激情的小结,把学生带入一个渴望努力、渴望实践,争取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的无限遐想之中,达到预期教育的目的。

第四环节课后延伸升华情感

请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家乡人民生活变化》的展板,在校园中展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整理运用资料的综合能力,也使学生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感受家乡生活的变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11、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说课稿 我的好习惯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的好习惯》,我从活动目标要求、设计理念、活动内容、教学活动形式、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本课活动目标要求:

1、情感与态度: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2、行为与习惯:

在老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参与自我检测、讨论交流、制定计划、实践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品德和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到好习惯带来的益处,提高学生养成好习惯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学习制定计划,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4、过程与方法: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感受,共同体验活动的成果。

二、本课设计理念:

《我的好习惯》体现了《品德与生活》的内容标准中的健康、安全地生活理念,它旨在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教学中我努力从儿童真实的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用讨论、现场调查、游戏活动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围绕什么是好习惯、怎样养成好习惯、好习惯养成的意义等层面逐层进行分析,设计中尊重儿童的生活体验,力争用儿童的生活来教育儿童,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活动内容:

小学儿童的思维,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由于儿童抽象思维水平低,由此而带来的是儿童道德认识水平低,对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或肤浅和表面化。因此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习惯教育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记住多少规则,最重要的是运用一些具体生动的手段,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帮他们形成基本的处世做人的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本课围绕“我的好习惯”这一主题,我设计了四个方面的活动内容:自我检测、对错碰碰车、小树小树快快长、学习拍手歌,通过讨论交流、教学游戏、现场调查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四、教学活动形式:

“自我检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对自己已有的好习惯进行初步的认识,在活动中同时与他人进行比较,知道有更多的好习惯还要培养。“对错碰碰车”让学生在对比活动中初步了解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区别。“小树小树快快长”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学习拍手歌”,儿歌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道德规范的内化。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1、对学生已养成的习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多媒体课件。

3、树叶贴纸,写有数字的圆片贴纸。

(二)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师生问好。

师:咱们班同学每天上课都要向老师问好吗?

生齐:是的。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这样做表示我们对老师的尊重。

师:是呀!这样一个小小的活动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尊重,这真是一个好习惯。你们是怎样养成这个好习惯的呢?

生:……

本环节设计时教师通过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个真实而细微的常规活动,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自然地引入活动主题,体现了本课程生活性这一基本特征,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活动一:自我检测

教师取出本课插图,编上号,指导学生了解插图内容。

师:你们在生活中一定已经养成了的好习惯一定很多,(出示书上插图)你们看,这里有哪些好习惯?

生说出图上好习惯的名称。

师:自己看看,想想,如果你有第一个好习惯就在衣服上帖上一号圆片,依次类推,帖上了圆片不仅自己能看见,别人也看见了,所以一定要诚实。

生在小组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检测。

教师请出部分学生说说自己贴的情况,进行当场演示,比如:请贴上“自己的事自己做”圆片的学生表演叠衣服;请贴上“不挑食”圆片的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怎样做到不挑食的,等等。同时请其他学生对表演情况进行评价。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评价建议中强调:评价多样化。其中谈到“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过去课堂上的评价多是教师对学生、自己对他人(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恰恰忽略了自我评价。本环节的设置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自我评价的舞台,在自我检测中,对自己已有的好习惯进行初步的认识,在活动中同时与他人进行比较,知道有更多的好习惯还要培养。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尊重了儿童的生活、激发了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因此他们参与的热情很高。

3、活动二:对错碰碰车

师:我来这儿上课前,有一个叫盼盼的孩子想让我们大家帮他解决一个难题:看看这些图上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还要告诉他为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师:请每一小组选一幅图派一个代表重点说说,同组同学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意见进行电脑操作,答对了就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反之则播出刺耳声。)

生:……

生:(针对图上为了不迟到而奔跑的学生发言):我们认为这个小朋友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拼命奔跑是会摔倒的。

师:不跑怎么行,要迟到了呀!

生:要是真迟到了,跟老师说说,老师会原谅你的`,因为迟到比被车子撞倒要好。

师:如果我既不想迟到,也不想出意外,该怎么办?

生:早上早点起来,养成按时起床的好习惯,就行了。

师:你们觉得他的办法怎么样?(好)奖励你一个好办法奖。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同时提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我们眼前的儿童并非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但是由于受自身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会有偏差。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是要让孩子明白我们的身上已经形成了许多习惯,有好的,也有坏的,要让自己健康、快乐的生活就要抛弃这些坏习惯。

4、活动三:小树小树快快长

师:除了刚才说到的好习惯,你一定还有许多好习惯,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来不及说的好习惯写在小树叶上。

(学生在纸做的绿叶上写其他方面的好习惯,教师相机在黑板上画上光秃秃的树干的图。)

师:谁把自己写的读给大家听?

生:我的好习惯是认真检查作业。

师:大家说这是不是好习惯?为什么?

生:认真检查作业是好习惯,因为这样做作业就不容易出错,还可以得到老师的小星星。

师:老师也同意你的看法,我们把这片树叶贴到大树上。

生:……

(树上的叶子越来越多,大树越长越茂盛。)

师:这是一个成长树,它的树叶上是许许多多的好习惯,好习惯越多,大树就会越茂盛。其实,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是一棵小树苗,我们养成一个好习惯,自己的小树上就会长出一片绿叶,你们想让自己的小树长满绿叶吗?

生齐:想。

师:……

习惯的养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个不经意的过程,教师让学生用贴树叶的方法来展示自己的好习惯,一方面,是让学生为自己养成的这个好习惯而自豪,愉悦自我;另一方面,用树叶这样一个具体化的健康形象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增强孩子在今后生活中自觉的养成好习惯的意识。

5、活动四:学习儿歌

师:老师上完课就要和小朋友再见了,最后我把这首《文明拍手歌》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记住咱们今天上的这节课,按照儿歌里的要求去做,让自己的小树快快长大。(课件出示儿歌内容。)

儿歌的内容来自儿童真实的生活,展现的是文明生活、健康生活的基本规范要求,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记住规范,并在游戏活动中内化规范要求,进一步将好习惯延续到现实生活中去。

六、课后反思:

1、对活动目标落实还应深刻些。活动目标在行为与习惯中提到“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品德和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我较多地关注了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好习惯,对品德层面的要求强调不够。

2、对学生的课堂应答反映应当迅速。在课堂中受课堂教学任务的束缚,对学生的回答往往不能做到深入剖析,忽视了有价值的个体智慧的展示。

板书设计:

我的好习惯

天天坚持

12、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夸夸咱们家乡美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编写意图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第一单元第2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具有家乡人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同时感受家乡的变化,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贴近,易于感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教材适用于全国,因此教材内容并非局限于某一家乡。所以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

②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的发展

③体会、感受家乡乃至社会的发展变化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调查活动、访问活动,体会探究问题的重要性

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①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②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③增强环保意义,树立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志向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本课的难点是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4、教学准备:

①学生举办“家乡美景照片展”。由同学组织收集照片、布置照片展板、设计投票卡、组织全班同学投票、统计票数并评出奖项。

②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向亲人或朋友询问等办法了解山海关的风景名胜。

③自制电子地图。

④教师自制课件。

5、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向面四年级的学生,运用学习中常用的访问、调查、收集、整理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展示收集来的材料、猜谜、评选小导游等活动,使学生对课堂有积极性的关注,能够主动的全程参加课堂学习,收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根据教材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采用发现法,并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助。

1、创设情境法

按教学设计,本节整合课活动内容多,教学内容又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学生在知识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在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把本课的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连环紧扣“问题关”,并着重设计了导入这一关键的教学环节,提示学生我们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示自己的家乡,那就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展示家乡的美。在随后的教学中,我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自己运用自己在导入阶段一直保持的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到现在的主动探究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课标》中也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从远程资源下载中提取,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配合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受,在各教学环节中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加到动脑的活动中来,使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学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找‘教’。”叶圣陶的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对于学习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的做法是:

1、在参与中感受家乡

猜景点的过程中,图片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去过的景点,很容易就能猜到这是角山长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姜女庙。在以后的“你还知道哪些景点?”中,学生的参加性增强,就会在自己的脑海深处,寻找自己去过的地方,忙着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同学们。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最初上课,学生就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家乡。欣赏过家乡风光片之后谈感受,使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提高上一个台阶,从点滴到全面的认识。评选优秀小导游时,把时间和空间都尽可能地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得到锻炼,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告诉学生,奥运会就要召开了,我们作为奥运项目的举办城市,将迎来全世界的游客和运动员,把学生带入了积极的准备状态,引出课题《夸夸咱们家乡美》。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并迫不及待的和同学们交流。

(二)、指导收集,引导参与。

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初步认识家乡、加深了解家乡。在初步认识家乡的过程,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再在全班内介绍,使学生对家乡的美有初步的感知。猜景点的过程中,出示的四张图片,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过去的景点,很容易就能猜到这是角山长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姜女庙。在以后的“你还知道哪些景点?”中,学生的参加性增强,就会在自己的脑海深处,寻找自己去过的地方,忙着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同学们。学生每说一处景,就在电子地图上插上小红旗,随着红旗越来越多,使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加深。就在此时,教师提示学生:我们一定要做环保小卫士,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让更多的人到山海关来欣赏我们家乡美丽的山山水水。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全面感知,升华情感。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从远程资源中下载的风光片,通过剪辑在同学们面前播放,使学生直观的看到了山海关的秀丽风光。学生前面对家乡的认识是点滴的,是片面的,在这过程提升为全面的认识。使其感受到我们要为奥运作贡献,争做奥运志愿者。紧接着进行“评选奥运小导游”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组准备,派出代表参加评选,使学生对知识的整理能力得到锻炼,在情感上真正的感觉到自豪感,愿意去向全国人民宣传自己的家乡

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13、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说课稿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内容选自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的第二章第三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必修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前提,具有普遍学习的价值。本章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提升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第二章信息的获取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如何鉴别与评价信息的问题,而信息的纷繁复杂也很容易扰乱人们的注意力。因而学会准确地鉴别与评价信息,对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本节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而设置的。

2、说目标:

新课标中对本节课课程标准是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能够识别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对信息进行鉴别与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和评价信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信息案例的讨论分析,掌握鉴别信息的基本方法。

2)在角色体验中内化自觉的信息意识,抵制,不发布、不传播虚假和不良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

2)在实际生活中能对信息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及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辨别能力。

3、教学重点:由于信息的'复杂多变,而学生虽有一定的经验但却不能形成系统的方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因此我设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

4、教学难点: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自觉的信息意识尤为重要,而高中生在这方面并没有敏锐的信息洞察力,因此我认为这节课的难点是:实际生活中能对信息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及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辨别能力。

二、说学生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且又处于知识的学习阶段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渴望获得知识,但由于他们又是未成年人,缺乏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对所得的信息往往不加鉴别的全盘吸收。因此对网络和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有效地鉴别与评价,能够减少他们不必要的困惑与烦恼。

三、说教法学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始终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变学生“学会”为“会学”,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我使用的

教法为:

1、提问引导法

在任务探究的过程中,我通过问题来启发诱导让学生自觉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2、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从任务中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再用用自己学习到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在完成任务同时掌握新课的内容,解决重点难点。

学法为:

1、角色扮演结合任务驱动的教法;

让学生充当角色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兴趣。

2、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

对于每个任务鼓励学生思考,小组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形成较为一致的结果,很好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环节

建构主义理论倡导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构建知识,凸显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将课程设置为四大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任务探究,获取知识

实战演练,提高能力

课堂总结,拓展提高

(一)情景导入(3分钟)

为了使学生很好的意识到信息鉴别与评价对他们实际生活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程学习的氛围,我使用视频《qq诈骗》作为导课案例,通过提问“妈妈为什么受骗”引导学生意识到信息鉴别与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学习

1、任务探究获取知识(17分钟)

为了使学生掌握鉴别信息真伪的基本方法,我设置了任务探究一,选取老师手机上的虚假信息,采取提问引导法结合自主交流引发学生对信息真伪鉴别的思考,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类似经历的同时谈自己的鉴别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从来源对信息进行鉴别与评价。

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价值大小还与价值取向和时效性限制有关,设置了任务探究二,选取“非洲卖鞋”和两个通知,让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发现鉴别信息价值大小还与每个人对信息的价值取向和时效性有关。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这两个探究任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实际探索交流中掌握鉴别评价信息的方法,有效地使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实战演练,提高能力(20分钟)

这个环节选取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却又比较容易迷惑的情景,“网友见面”和“又爱又恨的朋友圈”让学生在不同角色中身临其境去体验不同的信息情境下该如何去应对,采取案例下发,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获得合乎情理的应对方案。

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要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方法的能力,因为应用能力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同时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也不是一天两天,要慢慢潜移默化,其中“网友见面”这个案例的选择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对信息的警惕性,不盲目相信自己看到的信息,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觉的信息意识;“又爱有恨的朋友圈”这个案例的选取更是想使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平时的不良的信息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倡导学生识别和自觉抵制不良不实信息,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同时在讨论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视频的播放增加了学生的社会经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敏感度。

(三)课堂小结(4分钟)

这部分分为两小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在学生反馈的同时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第二部分是我的小结,回到板书,再次强调本节课的主题,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倡导学生做信息社会的良好公民,升华主题。

(四)布置作业(1分钟)

本节课设置了三个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微信十条》; 《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制作主题宣传ppt。

学生通过上网了解给出的资料,可以很好地提升自身的信息意识和网络道德观念,主题ppt的制作可以更好的对本节内容得到巩固,同时对全章知识也是一次很好的融合锻炼。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加深对课程内容的印象,盾牌的设计,借用了平常生活中安全卫士的图标,形象的以安全卫士作比喻更能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要时刻保持冷静头脑,保持对信息的敏锐的洞察力和鉴别能力。

14、粤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我有一把金钥匙说课稿

教材分析

《我有一把金钥匙》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它从“自主学习”的角度出发,将重点锁定在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上。

三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已经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还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缺乏科学的、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三年级上册的《学习智慧树》一课已经从学习小窍门方面给了孩子们一些指引。本课则是从“时间”的角度将这一主题进行深化和拓展。

因此我这样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懂得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并自觉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个目标贯彻了《课程标准》中关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教学要求。

教学理念

为了让学生能震撼心灵地感受到时间,能身体力行地珍惜时间,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我在教学中力求做到:

1、以生为本,平等互动。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体验。而我始终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在他们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引领学生达成的共识。

2、凭借活动,真切感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因此,我努力创设各种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情境感受,内化体悟。然后,自觉参与到教学中来,由“被动”转为“主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生活是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最肥沃的土壤,让儿童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这样才能形成最科学的世界观。如果把童年比作是人生的春天,那么科学的世界观就是那真善美的种子,在生活这片土壤里只有播撒下这样的种子,才能结出健康的果实。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总体思路和安排:

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两个的板块,它们递进深入,紧密相连。我先简要地介绍一下第一板块的设计思路,接下来我还要对他做详细的教学讲解。

在这一板快中我设计了以下3个活动:

活动一:感受时间,各行业争分夺秒抢时间。

活动二:生命度量,互动交流话时间。

活动三:体验时间,小学生分秒必争用时间。

这三个活动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社会到生活层层深入地将时间可贵,珍惜时间的观念输入到孩子们的心灵中,让他们自发地寻求珍惜时间、节约时间的好办法,从而引出第二个教学板块。

合理安排时间

如果说第一板块是在思想上进行引领的话,那么第二板块则是从方法上加以导行。我也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巧安排,节省时间多做事。

为了树立统筹安排的观念,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出示课件)孩子们经过小组讨论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同一时间内做完几件事就是合理地安排时间。尽管不够完善,但这是孩子们自己从讨论、评价、感悟中得来的。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因此我并不点破,而是随机推出了下一个活动。

活动二:受干扰,一心二用不可取。

让孩子重复第一板块中体验一分钟的活动,同样的让学生在一分钟之内以最高的效率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所不同的是同时播放了孩子们平时喜欢看的动画片。在动画片的干扰下,学习效率自然是大打折扣。学生们又从这一活动中,完善了先前总结出的概念,那就是在同一时间内能合理、科学、高效做完几件事才是合理地安排时间。(课件出示该句话)让孩子在两次活动中自主地体验,自发地辨析,并做出了科学的论断,这才是真正的辨析---导行。

在正确地认识了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的基础上,我推出了第三个活动(点击课件,活动三:传秘诀,同学互赠金钥匙。)让他们将这一认识落实到日常的行为中去。我准备了这些钥匙状的小卡片,让他们将自己的学习心得记录下来,在同学当中互相赠送。赠送钥匙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挚的友情一并赠送。

第一板块从思想上引领,第二板块在行动上导行这就是本课总体的设计思路。

对小学生来说,思想上的认识是本课的难点,我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第一板块中层层深入地设计了三个活动。我这样开课:

[第一板快的教学讲解]

活动一:感受时间,各行业争分夺秒抢时间。

1、各行业的人对时间的感受

同学们,对于时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各行业争分夺秒的图片,教师配解说]

师:(幻灯1)这是一场特大的火灾,消防队员们正在与浓烟烈火抢时间,晚一分钟,国家财产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同学们,在消防员的眼中,时间是什么呢?对,在消防员的眼中,时间就是国家的财产;(幻灯2)这是一次重要的医学手术,医护人员在争分夺秒地为患者做手术,晚一分钟,患者的生命就危在旦夕。那么在医生的眼中,时间又是什么呢?是的,在医生的眼里,时间就是生命;(幻灯3)竞赛场上,运动员正在奋力拼搏,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世界飞人,我们的跨栏王子——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米栏的决赛中,他以12秒91的成绩打破了——杰克逊创下的12秒96的世界纪录,0.05秒,孩子们,杰克逊仅以0.05秒的微弱之差就与金牌擦肩而过了。你们说,在运动员眼里,时间是什么?是啊,在运动员眼里,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祖国的荣誉!当我们的国旗在奥运赛场上高高飘扬的时候,我们是多么自豪呀!)

活动二:生命度量,互动交流话时间

过渡:时间对于每个行业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在大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和重要,那么,在我们小学生眼里,又是怎样看待时间的呢?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生命度量尺。假设我们的生命线如同这长长的纸条。假设我们每个人都能活100岁,那么我们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6岁前是学龄前阶段,6—12岁是小学阶段,13岁—18岁是中学阶段,22—60岁是工作阶段,60以后是老年阶段,那么,6岁前的学龄前阶段已经过去了,我们把它放在一边。13岁以后的中学阶段、工作、老年阶段还没到,我们也暂且把它放在一边。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小学的6年时间,你们发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师:是啊,同漫长的人生相比,我们的小学阶段实在是太短暂了。孩子们,在这短暂又宝贵的时间里,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交流),谁来说一说。

你们说的对,只有珍惜时间,做和时间赛跑的人,才不会虚度我们的小学阶段。当你赛过了太阳,赛过了月亮,赛过了西北风的时候,你就成了时间的主人。

活动三,体验时间,小学生分秒必争用时间。

(1)一分钟有多长?

师:可能有的同学会说,小学阶段的确很重要。可是我只浪费一分钟,区区60秒应该算不了什么吧?那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看大屏幕]同学们,看着这跳动的秒针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课件播放]

(2)一分钟能做多少事?

师:是呀!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从我们身边悄悄地流走了。那么,一分钟我们到底能做多少事呢?同学们现在就来试一试,请拿出课前老师发放的材料,准备好笔,第一小组抄写格言、第二小组做口算题、第三小组画简笔画、第四小组抄写英语单词。

我们再用这个小闹钟计时,准备——开始!(动手操作:抄写格言、算口算题、画简笔画、抄写英语单词)

教师随机提问:谁来说说在这一分钟之内,你做了多少事。

小结:哦。原来一分钟之内,你可以写这么多条格言,字迹还那么工整,真了不起;还有你,居然能做这么多道口算题,真可以称得上是口算大王,哇,这么漂亮的简笔画是你在这一分钟之内画出来的?真有成就感。同学们,一分钟看起来虽短,可是抓住这一分钟却可以做很多事,可千万别小看这一分钟呀!珍惜时间就要从珍惜每一分钟开始。

各位评委老师,这个板块的教学讲解展示完了。在本环节中我以实践体验为载体,以情感体验为动力,让学生在行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让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生成于心灵的需要。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15、鄂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说课稿 我喜爱的动植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喜爱的动植物》是《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你好,人类的朋友》。《我喜爱的动植物》这课是在前一课《亲密的朋友》初步了解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活动,喜欢并保护动植物,增强责任心和爱心,同时在活动中学习查找资料和收集资料的简单方法,增长有关动植物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情感和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2、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的观察,课中的学习,了解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具有关心、爱护动植物的情感,通过活动和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动植物的喜爱。

3、教学重难点:

具有关心和爱护动植物的情感,通过活动和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动植物的喜爱。教学难点为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培养保护大自然,关爱动植物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动植物头饰、保护动植物标语横幅等。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多渠道搜集自己最喜爱动植物的资料。

二、说教法和学法:

情境教学法: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和生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创设情境,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放性教学法:从课前开放性课外作业的布置,到课中多种形式的展示交流,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游戏激趣法:整节课从开课到课堂活动,都注重用游戏来抓住学生的兴趣。

另外,我还采用了比赛激励法、讨论交流法以及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角色扮演法等,利用多种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1、猜谜激趣,导入新课。2、自由畅谈,展现特点。3、活跃气氛,闯关擂台4、讨论交流,升华情感。

1、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有个良好的开端,我用猜谜语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将猜对的头饰及时地奖励给小组,依次分组,方便后面的教学环节。

2、自由畅谈,展现特点。

在孩子们由于谜语对动植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对你喜欢的动植物你知道多少?”由此进入“自由畅谈,展现特点”这一环节的学习。由于课前布置孩子们完成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收集自己喜欢的动植物的资料。孩子们和自己喜欢的动物有了亲密的接触,相信对动植物的感知和体验是真实而丰富的,在交流时也一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充分地让学生说了自己知道的动植物后,接下来在知道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自己喜欢哪些动植物?然后说说喜欢它的理由。学生讨论后全班进行交流。这时候有的'同学说到小白兔会情不自禁地唱起小白兔的儿歌,有的同学会背《草》《咏鹅》这首诗,有的会唱《两只老虎》等等。

3、活跃气氛,擂台比赛。

在学生对动植物形态特征了解基础上,我推出擂台比赛环节。游戏比赛本身就是学生最热爱的,这个环节气氛相当热烈。

4、讨论交流,升华情感。

当整个教室充满热烈的气氛时,教师用凝重低沉地语气朗诵了动植物朋友寄来的一封信。使学生受到震撼,教师及时抓住整个情感契机,顺势引导学生谈谈感受。

接下来出示一组行为判断题让学生来辨别。最后讨论交流,升华到要如何来爱护动植物。

紧接着我拉出事先准备好的保护动植物标语横幅,让学生签名做出承诺,学生在音乐声中有序签名结束整节课。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课题,在第一个教学环节就已经揭示本课活动主题。《我喜爱的动植物》;第二部分是在自由畅谈,展现特点时相机板书学生列举的部分动物;第三部分是在讨论交流,升华情感后落实到行动要保护动植物,顺势拉出横幅“保护动植物,热爱大自然”。

整个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这一活动的开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本课程以突出其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为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开课到整节课的设计,我就抓住这一理念,利用信息化技术,播放动感画面,渲染气氛,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这一特点,自编谜语,轻松愉快地把学生领进活动中来。课堂中我贯穿动植物知识擂台赛,把整节课的气氛渲染得更热烈,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性。

当然我的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教紧,前面畅谈部分说得不够充分,对后面的环节稍微有点影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实际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法,力争把遗憾降到最低。

16、体育说课稿体育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篮球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下面我把上课的思路与流程说一下。

一、指导思想

本课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知识的同时,得到快乐,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

二、教材分析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对抗运动项目,因此,在比赛中传接球技术运用较多,而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在比赛中是很实用的一种传接球方法。为今后学习篮球其他内容起着关键作用。它既是前面所学篮球基本动作的应用,也是今后篮球教学的基础,它融素质、技术与智慧为一体,对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另外,这节课的素质练习:追球跑,是发展学生下肢力量与奔跑能力的一种练习手段。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行进间跨步接球和迈步传球的技术动作。

教学难点: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及传球的落点

四、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懂得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具体做法和技术要领以及传球的重要性。

2、运动技能目标:学生能在侧身跑动中作出跨步接球、迈步传球动作,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身体的协调性。

3、心理健康目标:学生乐意表现自我能力,能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积极探讨、互帮互学,培养团队意识。

五、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男生,他们在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身体素质相对较薄弱,对技术的理解能力也不强,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对篮球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要求又是比较强的技术,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在学习中应以多练为主,由浅入深,分层递进来教学。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

1、直观教学法:课中基本动作由教师亲自示范、讲解,做到讲解和示范相结合,讲解清楚,示范到位,使同学们一目了然。

2、图示法: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在讲解、示范上节省了时间,做到尽量用最短的时间讲解清楚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易懂、易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纠正错误法: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

4、分解与完整练习法:由原地传到行进间传接球,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此技术;

5、分层递进法:课中基本部分练习,从两人面对面的行进间传接球,再到三角形行进间传接球,最后到全场跑动中传接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内容由易到难,做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法主要采用:观察法、模仿练习法、分组练习法、合作学习法、自我评价法。

七、教学流程

(一)准备部分(7-8分钟)

1、课堂常规:组织形式(1分钟)

图1 .图22、准备活动:

①游戏:抢拍球(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篮球的.控制能力。)

组织形式(4-5分钟)

②球操(配乐)组织形式:(2-3分钟)

目的:充分活动各关节韧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基本部分(28-30分钟)

1、复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3分钟)

要求:动作正确规范,传球到位--胸前,30次

目的:使学生对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要领进行巩固和提高,为学习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两人相对行进间传接球。(5分钟)

要求:由慢到快,练习跨步接球和迈步传球的技术

动作,不要走步,传球到位--胸前,30-40次

目的:从简单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开始学起,先掌握动作技术要领,从而解决本课重点--行进间跨步接球和迈步传球的技术动作。

3、三角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7分钟)

要求:由慢到快,练习侧身跑及跨步接球和迈步传球的

技术动作,不要走步,传球到位--胸前,30-40次

目的:增加一点难度,进一步学习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在三角传接球时,加强了侧身跑及侧身接球,进一步解决本课重点,同时也解决其难点。

4、全场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10分钟)

要求:速度由慢到快,两人之间距离由近至远,侧身跑动,传球到位--跑进方向胸前,避免走步,可结合上篮提高学生的兴趣。

目的:增加难度,结合实际(两人快速的传球推进),进一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图6

注:以上练习教师利用小黑板进行图解,然后教师再示范,使学生加深理解,更容易理解教师意图,从而节省时间,增加练习次数,来掌握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5、展示与评价(2分钟)

目的:通过展示,使学生进行互评,对此技术加深理解,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展示技术掌握好的,这样更加深印象,激励大家共同学习)

6、身体素质练习:追球跑(6分钟)

目的:发展学生下肢力量与奔跑能力,也为篮球比赛中奠定了速度基础,比如快攻、突破等等。

(三)结束部分(3-4分钟)

1、放松活动:在轻音乐伴奏下,肢体放松--太极拳模仿练习(跟老师学)。使学生心率和心情尽快的平静下来。

2、小结,下课,归还器材

目的:使学生有组织的结束教学活动,逐渐恢复学生生理机能,对学生进行表优鼓差,同时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八、场地器材

篮球场1块、篮球30个、录音机1台、小黑板1块。

九、预计课的效果

预计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预计平均心率为120-130次/分钟,最高心率170-180次/分钟,运动密度为40%左右。

说课稿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