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说课稿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运算律说课稿一等奖

运算律说课稿一等奖

时间:2023-06-19 18:44:03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运算律说课稿一等奖

1、《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运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61-62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1-4题。

2、教材的编排情况及地位。

乘法的这两个运算定律,跟学生前面所学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类似,也是由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引出一组等式,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并在小组里交流,发现并归纳出乘法运算律。乘法的运算律,不仅有助于加深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一些计算简便,而且在以后学习中也要经常用到。因此,这些运算律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规律性知识进行探讨,自觉应用中,并在应用加以巩固。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运算定律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合理构建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运算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难点:乘法运算律的推导过程。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倡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对这两种运算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创设情境、动手操作、玩游戏活动等活动,并组织学生探索、合作、交流、参与讨论,使学生发现并归纳出乘法运算律,既使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成为学习数学的小主人,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说学情

教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在之前几个年级里,通过对四则运算学习和前几课时加法运算律的学习,对乘法运算律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在合作探索运算过程及掌握运算律时,我提倡联系加法运算律的推导方法进行学习,这一点会大大地减少学生推导乘法运算律的难度,为学生探索知识过程提供了一个构建知识的桥梁。

四、说教法

成功的数学教学策略应该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教本课时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情境教学法:在导入环节时,我通过设计联系学生生活现实的情景,找出生活中常见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是联系的,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法:在推导乘法交换律环节时,我让学生用小石子或火柴,动手“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3、游戏法:在巩固知识环节,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设计了游戏教学法,找朋友活动,从而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

五、说学法

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抓住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感悟知识的形成。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引出问题。

(1)要求学生上台排队:5人一组,组成4组。(提问:共有多少人?有几种列式?)

(2)(教师口头表达)学校买来15箱课外书,每箱有25本,每本4元,用了多少钱?看谁算得最快。

(这样创设情境,提出启发性问题,既体现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导入学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做好铺垫。)

观察插图,说说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要求“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感性上掌握乘法交换律的特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乘法交换律

1、出示例题插图,弄清题意。

2、合作、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

(1)指名说出列式:3×5=(5)×(3)

(2)观察、讨论:这两组解法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点都是两个数相乘积相同;不同点是两个因数位置交换了。

2)分析,发现规律。

(1)“摆一摆”,“写一写”类似的等式。

发动学习动手实践、操作,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火柴,同桌合作学习,摆放要用乘法算的火柴,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2)学生自由汇报摆放好后所列的等式。

(3)交流、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每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及不同点?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说明:这条规律就是乘法交换律。

(经过活动,既突破了重点、难点,掌握了乘法运算律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实现了“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思维。)

3)归纳知识: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乘法交换律。

这一点要求在认识加法运算律时,学生已掌握用Δ+Ο=Ο+Δ,甲数+乙数=乙数+甲数,学生会联系加法运算律,根据已有经验写出相应的Δ×Ο=Ο×Δ,甲数×乙数=乙数×甲数。这样既加强复习旧知,学习新知的训练,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乘法交换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用a、b表示两个因数,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

指名说出:a×b=b×a

提问:式子表示什么意思?

5、运用知识。

练习:计算,并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23×72

(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乘法结合律。

1、出示例题: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个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

2、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展示学生解题方案,畅谈解决方法。(指名板演,并分别说说每种解题思路。)

板书:(23×5)×6 23×(5×6)

=115×6 =23×30

=690(人) =690(人)

(3)交流两组解法异同。

教师帮助学生小结:相同点是,三个数相乘,三个数相同,积也相同;不同点是左边的.式子是先把23和5相乘,再和6相乘,右边的式子是先把5和6相乘,再和23相乘。

3、分析、发现规律。

(1)请同学们将这两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3×5)×6=23×(5×6)

(2)观察,交流讨论:发现了什么规律?

归纳概括: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数相乘,它们积不变。

说明:这条规律就是乘法结合律。

4、归纳知识。

如果用字母a、b、c表示3个因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a×b)×c=a×(b×c)

提问:这个等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做游戏,复习反馈。

1、出示动物头像,上面分别有根据乘法运算律,写出来的两组相等的乘法算式,标有算式相等的动物是好朋友,请同学们看准后,帮他们找到好朋友。

2、教师把一组小企鹅图画贴在黑板上,一组小企鹅卡片发给学生,两组企鹅身上都分别写着乘积是整十、整百或整千的因数,学生拿着卡片根据要求找朋友,并贴在相应的图画上。

(创设情境,经过游戏活动,将枯燥、理论化的知识变“活”,学生会在快乐的氛围下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一项找朋友游戏,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巩固;第二项找朋友游戏是为了让学生重新熟记乘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两个因数,为下面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做好铺垫。

(五)反馈练习。

1、教学“试一试”

出示:(1)23×15×2 (2)5×37×2

交流探讨运算方法,提问:为什么要将这两个数先乘?

(a、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会发现先乘能得到整百、整十的数相乘,运算比较简便;b、都用到了今天学习的运算律。)

2、完成“想想做做”。

这里,我根据新课程理念,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交流汇报、总结。培养了学生能力,教师只起引导、促进的作用。

(六)达标测试题。

1、填一填。

45×23= ×45 运用的运算定律:

62×25×4= ×( ×4) 运用的运算定律:

×(20× )=5× ×15 运用的运算定律:

2、算一算,比一比。

78×2×50 65×25×4 20×38×5

3、应用题

(1)妈妈卖了72千克猪肉,每千克12元,共卖了多少元?(列式计算,并用乘法运用律验算)

(2)绿园区有25块草坪,每块草坪的面积都有平方米,每平方米收瓜菜4千克,共收瓜菜多少千克?(用简便方法运算)

本练习的设计,一方面突出了思维的训练,具有层次性;另一方面注重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七)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今后如何应用?(通过提问题式结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知识,对老师来说也是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微型教案,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年级学生从一般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3×5=5×3 (23×5)×6=23×(5×6)

a×b=b×a (a×b)×c=a×(b×c)

2、运算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六年级第12册总复习运算律》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运算律以及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总复习的。

3、教材与学情分析:运算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这些运算律在数与运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首先回顾与总结学过的整数运算律,鼓励学生从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以帮助学生整理和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律。教材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运算中仍然成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的应用。学生对加法运算律一般都掌握得比较好,而对乘法运算律的掌握有所欠缺,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4、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

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5、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是选择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二、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运算律,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我们学习过哪几个运算定律和性质?(在学生回忆互说时板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减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然后同桌相互说说这几个运算定律和性质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2.小组合作填表。

你能先举出具体的例子,然后再用字母表示这几个运算定律和性质吗?请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3.反馈。

一生按每条运算定律和性质的顺序报表,其他学生比较。)

运算律、性质内容用字母表示

加法

运算律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a+b)+c=a+(b+c)

乘法

运算律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a×b)×c=a×(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a+b)×c=a×c+b×c

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也可以先除以第一个除数,再除以第二个除数。 a÷b÷c=a÷(b×c )

减法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所有减数的和,差不变a-b-c=a-(b+c)

过渡:这几个运算定律和性质有什么作用?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请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75+3.42+4.25=++3.42

300+42.8+=(+57.2)+300

(12.7-0.09)×8=12.7×-×8

2.直接写出得数。

(78+34)×8= 99×0.25+0.25= 5.73-2.9+2.9=

7.2÷100+0.72÷10= 23 × 34+13 ×34 = 2-712-512 =

3.课本第59页巩固与应用的第1题。(可选做几道)

鼓励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熟悉运算律的“结构”,同时培养简算的意识。

4.课本第59页巩固与应用的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做,然后交流,通过不同解题方法的比较,让学生再次体会乘法分配律。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评。

1.选择。

(1)3.2×4.9+6.8×4.9的简便算法是()。

A.4.9×(3.2+6.8)B.(3.2+6.8)×4.9×2 C.(3.2×6.8)×4.9

(2)25×4.4=25×4×1.1应用了()。

A.乘法交换律B.乘法结合律C.乘法分配律

(3)(13+25)×30=13 ×30+25 ×30,这里运用了乘法()。

A.交换律B.结合律C.分配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78-613-123 79×101 125×42×8 304×99+304

3.下面各题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1.5-34+14=5-(34+14)=4

2.8×35+8×25+8=8×(35+25+8)

3.(25+2.5)×4=25×4+2.5×4

4.25×25 ×13 ×310=(25×25)+(13 ×310)=10+110=10110

(二)交流、评价。

四、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感受?

五、作业。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5×2.4 2.75×29-1.75×29 8.48—2.61-1.39

38 ÷711+58 ÷711(21+715)÷75 6-13-23

2.面粉每千克2.6元,大米每千克3.2元。买面粉和大米各50千克,共需要多少元?

3.学校运来180本中演草,120本中笔记,把这些本子平均分给5个班,每班分到多少本?

六、板书设计:

3、河北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探讨乘法运算律

《运算律》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内容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认识以及运用。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探讨乘法运算律。在教材处理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的。

在教材处理上,以教科书上的知识内容为教学基础,合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自己探讨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探讨出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让学生完全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数学知识探讨的全过程和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探讨乘法运算律之前,让学生反思刚才探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方法,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地探讨其它三种运算有无运算律。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猜一猜,在四则运算中,除已经学习过的加法以外,其它的运算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根据各自的猜测结果,用数学上的列举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这样又教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他们从小就懂得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解答问题。从课堂之初到整个探讨的过程直到探讨出最后结果,学生完全处于一种兴奋的阶段,他们面对的是有一定知识作基础的,却又是崭新的问题,他们心中有底但又没有充足的把握,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他们更加愿意尽快地找出结论来证明自己在学习数学上的.成绩,因此课堂气氛相当的活跃。

三、形成知识间的网络。

这节课是以探讨运算律为主,同时又得出了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结论。在教材的处理上比较独特,将小学阶段的四则运算联系起来,交织成一个知识的网络。因为在学生的头脑中往往会这样想问题,既然加法和乘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减法和除法也会有这两个运算律吗?在过去的教学中一般没有涉及到减法和除法的问题。这里单独地提出来,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很好地在课堂上进行解决,既突出了加法和乘法的一致性又从对比的角度明确了减法和除法不具备这两个运算律,也解决了学生在做减法和除法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课堂上学生的探索意识贯穿始终,他们自主与学习伙伴一起进行知识的探讨。他们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他们聆听伙伴的发言,从中受到启迪,他们在课堂上角色意识表现得恰到好处。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位置明确、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师生合作轻松、愉快。

4、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5658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内容,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练习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为以后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制定: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

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2、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3、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

问: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样,既渗透了“猜想、验证、建模”的数学理性思想,又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2、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3、比一比,谁算得快。

38+76+24(88+45)+12

4、拓展560+(140+70)=(□ + □)+ □

(64+□)+27=64+(□+27)

71+68+ □

你认为□里填什么数会使你的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5、游戏:找朋友。

(1)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重视学法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板书设计: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28+17=45 17+28=45(人)

(28+17)+23

28+(17+23)

学生算式

猜想验证

5、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中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然后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 17=45(人)

提问: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 28=45(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谈话: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连接起来。改写成28 17=17 28

板书:28 17=17 28(学生齐读这个等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得完吗?

谈话:既然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板书省略号)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生:a b=b a

提问:a和b分别代表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

(1)您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吗?

96 35=35 () 204 57=() 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 25=25 75

46 59=46 59

90 10=5 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

学们的反应快不快。游戏:对口令

师:83 17=生:17 83=

97 44= 35 65=

88 75= 300 600=

a b =785 68=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知道加法交换律只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其余的不变。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 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四)探索加法结合律,自主合作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你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 17 23

提问:如果老师想突出强调先算跳绳的人数,可以怎么做?

生:添上小括号

教师给28 17加上小括号。

提问:还是这个式子28 17 23,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

学生同桌交流,指名说说。

教师添上括号:28 (17 23)。

提问: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数学符号相同,得数相同,但运算顺序不同)

师: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可以写成等式:

板书:(28 17) 23=28 (17 23)

课件出示: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 25) 13○45 (25 13)

(36 18) 22○36 (18 22)

指名学生口答。

归纳加法结合律:

提问: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提问: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独立写一写)教师板书:(a b ) c = a (b c )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考考你:运用加法结合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 45 36 ) 64= 45 ( □ □ )

560 (140 70 )=(560 □) □

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 ]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样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五)巩固应用,扩展提高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棒!那现在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闯关呀。我们的闯关开始啦!

1.第一关:火眼金睛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 0=0 82

47 (30 8)=(47 30) 8

(84 68) 32=84 (68 32)

75 (48 25)=(75 28) 48

2.第二关:大显身手

在途中,小熊遇到了麻烦,它想把树上的苹果摘下来,可是它必须答对问题,才能拿到苹果,你能帮助它吗?

相加等于100?

3.第三关:勇夺第一,想想做做4

38 76 24 38 (76 24)

全班男生完成第1题,女生完成第2题。

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观察 (88 45) 1245 (88 12),哪题运算简便。

小结:可见,合理地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 :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6、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中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然后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提问: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谈话: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连接起来。改写成2817=1728

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这个等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得完吗?

谈话:既然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板书省略号)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生:ab=ba

提问:a和b分别代表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

(1)您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吗?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25=2575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

学们的反应快不快。游戏:对口令

师:8317=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知道加法交换律只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其余的不变。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四)探索加法结合律,自主合作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你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23

提问:如果老师想突出强调先算跳绳的人数,可以怎么做?

生:添上小括号

教师给2817加上小括号。

提问:还是这个式子281723,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

学生同桌交流,指名说说。

教师添上括号:28(1723)。

提问: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数学符号相同,得数相同,但运算顺序不同)

师: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可以写成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课件出示: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指名学生口答。

归纳加法结合律:

提问: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提问: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独立写一写)教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考考你:运用加法结合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4536)64=45(□□)

560(14070)=(560□)□

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样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五)巩固应用,扩展提高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棒!那现在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闯关呀。我们的闯关开始啦!

1、第一关:火眼金睛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2、第二关:大显身手

在途中,小熊遇到了麻烦,它想把树上的苹果摘下来,可是它必须答对问题,才能拿到苹果,你能帮助它吗?

相加等于100?

3、第三关:勇夺第一,想想做做4

38762438(7624)

全班男生完成第1题,女生完成第2题。

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观察(8845)1245(8812),哪题运算简便。

小结:可见,合理地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7、《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关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探索与发现(三)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P47。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过程,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理解运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推导过程与运用。

教具准备:

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忆旧知。

要求学生回忆一下上一节课学过的乘法的运算规律。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那么,大家回忆一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公式又是什么呢?)

a×b=b×a

(a×b)×c=a×(b×c)(黑板板书)

(那么加法是否也有同样的规律呢?让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

二、创设情境、操作体验

1、由生活引入,通过对话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换的含义。

数一数:本班男生的人数和本班女生的人数,求本班一共有多少人?

男生+女生:(26+17)人

女生+男生:(17+26)人

结果无论哪一种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再举书本上两个例子来说明。

26+17=17+26

3+2=2+3

15+20=20+15

a+b=b+a(黑板板书)

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分析比较两个算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突出强调“交换”的意思。结果表明:两个式子的加数交换了位置,但和不变。再要求学生自己举一两个例子来试试看。

2、出示题目:同学们的课间活动很丰富,看,有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方法一:先算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28+17人,再算全部的人数:(28+17)+23人。

方法二:先算一下女生,再算一下他们加起来一共是多少人:28+(17+23)人。

那么得出:(28+17)+23=28+(17+23)整十

(3+2)+5=3+(2+5)

(19+12)+38=19+(12+38)整十

(a+b)+c=a+(b+c)

结果表明,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3、再举书本中的例子来说明结合的两个数的条件和原因。

57+49

=50+7+40+9

=50+40+7+9

=(50+40)+(7+9)因为50+40=90,90是一个整十数。

=90+16

=106

三、巩固练习,加深记忆。

1、书本P47(3)利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下列各式。

2、想一想: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82 + 0 = 0 + 82

47 +(30 + 8)=(47 + 30)+ 8

(87 + 68)+ 32 = 84 +(68 + 32)

75 +(48 + 25)=(75 + 25)+ 48

3、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38+76+24 (88+45)+12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置。

8、《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书中把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然后在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迁移过来。让孩子们大胆猜想,进而验证,得出乘法交换律。

2、加法、乘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几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些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乘法交换律又是这数学大厦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有,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不要简单地让孩子们学习运算定律,而是重在渗透给他们去猜想、验证并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的方法。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验证,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4)渗透给学生用“举例验证法”来验证规律存在的真实性数学学习方法。

4、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

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换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展开猜想,并能进行举例验证。

二、说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并不应“浓墨重彩”去渲染,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该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是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教学。

(一)复习引入,得出加法交换律。

(二)知识迁移,得出乘法交换律。

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我预设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三)巩固练习,深入理解交换律。

四、类比拓展

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

猜想一:减法中,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猜想二:乘法中,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猜想三:除法中,交换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用合适的方法试着验证。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9、《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说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书中把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然后在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迁移过来。让孩子们大胆猜想,进而验证,得出乘法交换律。

2、加法、乘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几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些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乘法交换律又是这数学大厦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有,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不要简单地让孩子们学习运算定律,而是重在渗透给他们去猜想、验证并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的方法。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验证,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4)渗透给学生用“举例验证法”来验证规律存在的真实性数学学习方法。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换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展开猜想,并能进行举例验证。

二、说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并不应“浓墨重彩”去渲染,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该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是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教学。

(一) 复习引入,得出加法交换律。

(二) 知识迁移,得出乘法交换律。

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我预设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三) 巩固练习,深入理解交换律。

四、类比拓展

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

猜想一:减法中,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猜想二:乘法中,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猜想三:除法中,交换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用合适的方法试着验证。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10、《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说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书中把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然后在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迁移过来。让孩子们大胆猜想,进而验证,得出乘法交换律。

2、加法、乘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几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些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乘法交换律又是这数学大厦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有,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不要简单地让孩子们学习运算定律,而是重在渗透给他们去猜想、验证并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的方法。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验证,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4)渗透给学生用“举例验证法”来验证规律存在的真实性数学学习方法。

4、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

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换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展开猜想,并能进行举例验证。

二、说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并不应“浓墨重彩”去渲染,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该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是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教学。

(一)复习引入,得出加法交换律。

(二)知识迁移,得出乘法交换律。

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我预设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三)巩固练习,深入理解交换律。

四、类比拓展

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

猜想一:减法中,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猜想二:乘法中,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猜想三:除法中,交换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用合适的方法试着验证。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11、《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书中把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然后在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迁移过来。让孩子们大胆猜想,进而验证,得出乘法交换律。

2、加法、乘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几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些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乘法交换律又是这数学大厦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有,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不要简单地让孩子们学习运算定律,而是重在渗透给他们去猜想、验证并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的方法。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验证,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4)渗透给学生用“举例验证法”来验证规律存在的真实性数学学习方法。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换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展开猜想,并能进行举例验证。

二、说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并不应“浓墨重彩”去渲染,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该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是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教学。

(一) 复习引入,得出加法交换律。

(二) 知识迁移,得出乘法交换律。

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我预设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三) 巩固练习,深入理解交换律。

四、类比拓展

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

猜想一:减法中,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猜想二:乘法中,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猜想三:除法中,交换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用合适的方法试着验证。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12、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又运用乘法交换律有冲突,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数学P61-62。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并交流: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你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二)教学乘法交换律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还可以5×3所以3×5=5×3请大家观察这个等式,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照着样子,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4、反馈,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教师板书。他写的对吗?还有吗?

5、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等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6、交流发现,充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归纳出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的交换律(板书)

7、字母表示如果用a、b分别表示两个乘数,你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a×b=b×a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索,并通过观察比较,以及充分的交流,发现规律,再逐步抽象、概括出乘法交换律。]

(三)教学乘法结合律

1、出示例题2

2、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吗?

3、让学生自主解答

4、交流解答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说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还能怎样算?

5、这道题目有两种方法,那你能用“=”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吗?(23×5)×6=23×(5×6)请大家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讨论一下。

6、交流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说说,找出相同点:结果一样,数字一样。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7,那你能照着再写几组这样的等式吗?

8、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9、请大家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10、交流发现,让学生说一说,归纳出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3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1个数,它们的积不变。

揭题:这就是乘法的结合律。(板书)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那乘法结合律可以怎样表示呢?得到字母表达式:(a×b)×c=a×(b×c)让学生读一读,并再说说乘法结合律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索,并通过观察比较,以及充分的交流,发现规律,再逐步抽象、概括出乘法结合律。]

(四)初步应用,

教学试一试

1、前面,我们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进行简便计算。那乘法行不行呢?

2、出示题目,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两题吗?

3、交流方法: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有不同方法吗?(如果有,都板书出来,进行比较)为什么这样简便?

[设计意图:要使学生认识到:仅仅应用乘法结合律,还不能使计算简便,还得先应用乘法交换律交换乘数5与37(或37与2)的位置,再应用乘法结合律,才能使计算简便。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简便的关键。]

(五)巩固提高、完成想想做做。

1、先填空,再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最后一个先用交换律,再用结合律,如果学生不清楚,分步写出来转换过程。

[设计意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意识和能力。可以让学生在思考计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

2、先算一算,再比较哪种方法简单?说说第2小题为什么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3、很快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连乘的积让学生说说怎样算最快?让学生体会先算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数比较简便。

4、想想做做

5让学生说说从图上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吗?让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方法,说说哪种计算简便?

(六)课堂小结

三、教学理念的'设计:

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独立思考是合作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是空的,在本教学中也有体现,例如在进行猜想验证的教学环节中,我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先写一个式子,再四人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在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概括,用自己的方法把这个规律记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就能获得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在巩固练习阶段,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学生以“创造”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在练习的设计上,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13、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又运用乘法交换律有冲突,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数学P61-62。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并交流: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你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二)教学乘法交换律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还可以5×3所以3×5=5×3请大家观察这个等式,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照着样子,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4、反馈,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教师板书。他写的对吗?还有吗?

5、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等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6、交流发现,充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归纳出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的交换律(板书)

7、字母表示如果用a、b分别表示两个乘数,你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a×b=b×a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索,并通过观察比较,以及充分的交流,发现规律,再逐步抽象、概括出乘法交换律。]

(三)教学乘法结合律

1、出示例题2

2、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吗?

3、让学生自主解答

4、交流解答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说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还能怎样算?

5、这道题目有两种方法,那你能用“=”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吗?(23×5)×6=23×(5×6)请大家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讨论一下。

6、交流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说说,找出相同点:结果一样,数字一样。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7,那你能照着再写几组这样的等式吗?

8、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9、请大家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10、交流发现,让学生说一说,归纳出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3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1个数,它们的积不变。

揭题:这就是乘法的结合律。(板书)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那乘法结合律可以怎样表示呢?得到字母表达式:(a×b)×c=a×(b×c)让学生读一读,并再说说乘法结合律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索,并通过观察比较,以及充分的交流,发现规律,再逐步抽象、概括出乘法结合律。]

(四)初步应用,

教学试一试

1、前面,我们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进行简便计算。那乘法行不行呢?

2、出示题目,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两题吗?

3、交流方法: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有不同方法吗?(如果有,都板书出来,进行比较)为什么这样简便?

[设计意图:要使学生认识到:仅仅应用乘法结合律,还不能使计算简便,还得先应用乘法交换律交换乘数5与37(或37与2)的位置,再应用乘法结合律,才能使计算简便。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简便的关键。]

(五)巩固提高、完成想想做做。

1、先填空,再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最后一个先用交换律,再用结合律,如果学生不清楚,分步写出来转换过程。

[设计意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意识和能力。可以让学生在思考计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

2、先算一算,再比较哪种方法简单?说说第2小题为什么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3、很快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连乘的积让学生说说怎样算最快?让学生体会先算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数比较简便。

4、想想做做

5让学生说说从图上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吗?让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方法,说说哪种计算简便?

(六)课堂小结

三、教学理念的设计:

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独立思考是合作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是空的,在本教学中也有体现,例如在进行猜想验证的教学环节中,我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先写一个式子,再四人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在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概括,用自己的方法把这个规律记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就能获得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在巩固练习阶段,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学生以“创造”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在练习的设计上,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14、混合运算说课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重点难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布置要求,引导预学

(1)做书上第80页“练习十五”第1题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99-68×2 38-[2.44×(8.5-5)]

(3)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A、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按照( )顺序进行计算;

B、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 ),再算( );

C、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再算( )。

二、预习反馈,诊断查学

课中进行预习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三、目标引领,探究导学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教科书第80页的例题图。提问:要求“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5 ×18+35 ×18 (25 +35 )×18

追问:列式时你是怎么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是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根据以上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你会计算上面这两道式题吗?

学生分别计算,并指名板演。

2、提问:这两道式题的计算结果相等吗?运算顺序呢?第一道算式先算什么?第二道算式呢?

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做“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交流、订正。

(三)教学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引导: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例1的两种解法。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交流明确: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2、做“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四、巩固练习,反馈练学

1、做练习十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直接写出得数,再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选择一两题要求说说运算顺序。

3、做练习十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每道题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4、做练习十第4、5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五、课堂总结,拓展思学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15、混合运算说课稿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四则混合式题。

2、使学生能够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相遇问题,进一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

2、列综合式解答三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相遇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内容:

式题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云运算顺序,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四则混合式题。

2、培养学生计算四则混合式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

(1)250-200+50

(2)250×200÷50

(3)250+200×50

(4)250-200÷50

提问: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运

算的顺序是什么?

如果只有乘除法,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怎么做?

二、新课:

1、板书课题:式题

2、概括总结在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级运算时的运算顺序。

出示例1:

(1)460-180+270-320

(2)250×40÷125×8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

问: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

法,按什么顺序计算?

师:我们通常把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把乘法和

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问:

(1)题里只有加减法,我们就说它只含有什么运算?

(2)题呢?

问: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应当按什么

顺序进行计算?

结论: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的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演算。

3、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时的运算顺序。

出示例2:

(1)480-126×5÷21

(2)136÷17+12×4

问:第(1)题中含有哪些运算?第(2)题中含有哪些

运算?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

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总结: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

运算,再做第一级运算。

4、练一练: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76+24-31+19

(3)260+125×8÷10

(2)190÷5×10÷10

(4)2000÷25-20×4

5、出示例3:

(1)2000÷(25-20)×4

师: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2)3024÷[(23+19)×6]

师:“[]”叫中括号。

这道题有哪几种括号?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板书:3024÷[(23+19)×6]

=3024÷[42×6]

=3024÷252

=12

总结: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练一练: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320÷[(200+120)÷32]

(2)[45-(13-7)]×6

三、巩固练习:

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50-50+25-5150×50-25×5150÷50×25×5

150÷50+25÷5150+50÷25+5150-50+25×5

四、作业:p35-1、2、3

五、板书设计:

说课稿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