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教案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新课标二年级上册《回声》教案一等奖

新课标二年级上册《回声》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3-06-26 20:46:04

类别:教案一等奖

新课标二年级上册《回声》教案一等奖

1、新课标二年级上册《回声》教案一等奖

导语:为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或影视中见到过的有关回声的现象,初步了解“回声”的意思,小编整理了新课标二年级上册《回声》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藏、捡、扔、波、荡”5个字和带有这些生字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回声(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什么是回声)。

教学难点:

回声形成的原因(通过试验来完成:先把一个玻璃水瓶放进水,再把它放在投影机上打在屏幕上,最后往瓶子里扔块石子就发现其结果)。

疑点:为什么把青蛙当作人来写?(本课是讲的科学道理的童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或影视中见到过的有关回声的现象,初步了解“回声”的意思,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试读课文。

2、自由读文,提醒学生注意没学过的生字的读音:“藏、扔、荡”都是后鼻音,“捡”是前鼻音。“藏”是平舌音,“扔”的声母是r,不是n或l,应读一声。

3、再读课文: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另外一些字词的读音。

(1)带轻声字的词。如:月亮,美丽的,高兴得,奇怪极了,藏着,学我说话哩,孩子,妈妈……

(2)多音字,如:“倒影”的“倒”读d4o,“一只”的“只”读zh9。

(3)“一”的变调,如:“一个”“一片”“一蹦”的“一”读第二声,“一只”“一颗”“一圈”的“一”读四声。

三、读课文,数一数,看看共有几个自然段。

四、分段练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查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波纹:波,波浪,即江河湖海上起伏不平的江面;波纹,小波浪形成的水纹。

荡:摇动,摆动。在本课指波纹一起一伏地动。

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声音。

欢快:快乐、轻松。

六、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段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

1、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1—3自然段

边读边画,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句,画出你读懂的字、词、句?提问: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哪个词,哪句话用的好?为什么?

(2)再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后两个问题,从课文中找出可以回答这问题的句子,并用铅笔画出来。

提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桥洞底下)

这是一座什么桥?(石桥)

是什么样的桥洞?(出示课文中第一幅插图,理解“半圆”。)

(3)朗读课文1—3自然段。

①叙述,课文中讲道: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结合插图(一)说说周围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提问:“周围”是指什么地方?(桥洞附近)“美丽的景色”指什么?(结合插图回答,理解“倒影”)

(半圆的桥洞和水果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

②叙述:小青蛙高兴得叫起来,与此同时,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再读课文,引导学生练习读,讲回声的几句话。

③叙述:小青蛙十分奇怪,以为桥洞里躲着另一只小青蛙,它问妈妈,妈妈没有直接告诉它,而是笑着,带小青蛙跳到岸上。设问:妈妈要做什么呢?

④提问:小青蛙问妈妈时,妈妈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2、学习课文4—5自然段。

(1)出示插图(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一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2)引导学生观察试验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读课文4—5自然段(小结总结段意)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为什么把青蛙当作人来写?

本课是一篇讲科学道理的童话,把小青蛙当作人来写,这是童话的特点,小青蛙是不会说话的,但是文中讲的知识却是真实的。

第三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录音,读课文。

2、分段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1,2段中讲景物的句子。

(2)指导朗读第2段中回声的句子。

(3)指导读好小青蛙与妈妈的对话。

(4)指导读好句子尾的助词,如:啊、吧、哩、啦等

3、练习朗读全文。

提示学生注意小青蛙思想情感的变化,先是看到美景很高兴再是听到回声感到奇怪,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最后是无比欢快。

二、指导记忆字形。

藏:上下结构,草字头,下面先写“厂”字,一撇的左边写“”,“厂”字里边写“臣”最后写斜钩,撇点。共17画。

捡:左右结构,提手旁,右边是“脸”字的右半部。

扔:把“奶”字的女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扔”。

荡:共9画,第7画的横折折折钩是一笔。

三、练习书写生字。

四、完成本课作业。

1、填空,读句子,再想象句子的内容。

(1)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一圈地(荡)回来。

(2)青蛙叫的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

(3)提问:什么是“荡”?什么是“返”?(引导学生换词比较,理解意思)

2、搭配词语,连上线

3、听话、说话。

(1)读题目,明确本题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2)注意把时间、地点、内容说清楚,转述要准确。

(3)指导练习转述。

①借助拼音读懂转述内容。

②用自己的话练习说。

4、设想另一个内容,用上面的转述形式练习转述。

2、新课标二年级上册《回声》教案

导语:为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或影视中见到过的有关回声的现象,初步了解“回声”的意思,小编整理了新课标二年级上册《回声》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藏、捡、扔、波、荡”5个字和带有这些生字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回声(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什么是回声)。

教学难点:

回声形成的原因(通过试验来完成:先把一个玻璃水瓶放进水,再把它放在投影机上打在屏幕上,最后往瓶子里扔块石子就发现其结果)。

疑点:为什么把青蛙当作人来写?(本课是讲的科学道理的童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或影视中见到过的有关回声的现象,初步了解“回声”的意思,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试读课文。

2、自由读文,提醒学生注意没学过的生字的读音:“藏、扔、荡”都是后鼻音,“捡”是前鼻音。“藏”是平舌音,“扔”的声母是r,不是n或l,应读一声。

3、再读课文: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另外一些字词的读音。

(1)带轻声字的词。如:月亮,美丽的,高兴得,奇怪极了,藏着,学我说话哩,孩子,妈妈……

(2)多音字,如:“倒影”的“倒”读d4o,“一只”的“只”读zh9。

(3)“一”的变调,如:“一个”“一片”“一蹦”的“一”读第二声,“一只”“一颗”“一圈”的“一”读四声。

三、读课文,数一数,看看共有几个自然段。

四、分段练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查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波纹:波,波浪,即江河湖海上起伏不平的江面;波纹,小波浪形成的水纹。

荡:摇动,摆动。在本课指波纹一起一伏地动。

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声音。

欢快:快乐、轻松。

六、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段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

1、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1—3自然段

边读边画,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句,画出你读懂的字、词、句?提问: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哪个词,哪句话用的好?为什么?

(2)再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后两个问题,从课文中找出可以回答这问题的句子,并用铅笔画出来。

提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桥洞底下)

这是一座什么桥?(石桥)

是什么样的桥洞?(出示课文中第一幅插图,理解“半圆”。)

(3)朗读课文1—3自然段。

①叙述,课文中讲道: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结合插图(一)说说周围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提问:“周围”是指什么地方?(桥洞附近)“美丽的景色”指什么?(结合插图回答,理解“倒影”)

(半圆的桥洞和水果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

②叙述:小青蛙高兴得叫起来,与此同时,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再读课文,引导学生练习读,讲回声的几句话。

③叙述:小青蛙十分奇怪,以为桥洞里躲着另一只小青蛙,它问妈妈,妈妈没有直接告诉它,而是笑着,带小青蛙跳到岸上。设问:妈妈要做什么呢?

④提问:小青蛙问妈妈时,妈妈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2、学习课文4—5自然段。

(1)出示插图(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一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2)引导学生观察试验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读课文4—5自然段(小结总结段意)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为什么把青蛙当作人来写?

本课是一篇讲科学道理的童话,把小青蛙当作人来写,这是童话的特点,小青蛙是不会说话的,但是文中讲的知识却是真实的。

第三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录音,读课文。

2、分段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1,2段中讲景物的句子。

(2)指导朗读第2段中回声的句子。

(3)指导读好小青蛙与妈妈的对话。

(4)指导读好句子尾的助词,如:啊、吧、哩、啦等

3、练习朗读全文。

提示学生注意小青蛙思想情感的变化,先是看到美景很高兴再是听到回声感到奇怪,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最后是无比欢快。

二、指导记忆字形。

藏:上下结构,草字头,下面先写“厂”字,一撇的左边写“”,“厂”字里边写“臣”最后写斜钩,撇点。共17画。

捡:左右结构,提手旁,右边是“脸”字的右半部。

扔:把“奶”字的女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扔”。

荡:共9画,第7画的横折折折钩是一笔。

三、练习书写生字。

四、完成本课作业。

1、填空,读句子,再想象句子的内容。

(1)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一圈地(荡)回来。

(2)青蛙叫的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

(3)提问:什么是“荡”?什么是“返”?(引导学生换词比较,理解意思)

2、搭配词语,连上线

3、听话、说话。

(1)读题目,明确本题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2)注意把时间、地点、内容说清楚,转述要准确。

(3)指导练习转述。

①借助拼音读懂转述内容。

②用自己的话练习说。

4、设想另一个内容,用上面的转述形式练习转述。

3、新课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教案

导语:黄山啊,它是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连外国人都很喜欢它,古人称之为“天下第一奇山”,与黄河、长江、长城齐名,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下面是其教学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 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重点难点:

学会字词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前学生和老师收集一些黄山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黄山的美丽景色(课件出示)

1、 由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黄山的图片

2、 欣赏课件:黄山风景同学们听说过黄山吧,你对黄山有怎样的了解呢?

3、 学生发言,谈论对黄山的一些认识充实课堂。

4、 教师介绍黄山:黄山啊,它是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连外国人都很喜欢它,古人称之为“天下第一奇山”,与黄河、长江、长城齐名,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为什么这么著名呢?黄山它集合了重多名山的优点,兼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峨眉之秀丽,而且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春夏秋冬景色各异,你说它能不著名么!

5、 导语:黄山风景如此美丽,我们去看看课文是怎么样给我们介绍它的神奇魅力的。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渎课文,注意读准确、读通顺。

2、 思考:你知道黄山在哪吗?黄山奇石奇在哪儿呢?

3、 交流问题,指名回答。

三、朗读感悟

1、 指导朗读第一段:相机认读“区、尤、其”三个字。启发学生自主识字。

2、 展示“奇石”的图片,看看你最喜欢哪一块奇石?把它贴在相应的图片下面,并朗读相应的段落。

3、 集体交流

(1)指名读,注意正音。朗读困难处,教师范读。

(2)小组内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相互评价。

(3)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展示读。

(4)教师随意挑选段落,愿意朗读的同学起立朗读。

(5)引读:就说“仙桃石”吧——“猴子观海”又怎么样呢?——: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

4、组内介绍自己的黄山图片。

四、学习生字

1、 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先自由朗读,不会的学生互相帮忙。

2、 各种形式读,巩固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 开火车边读字卡边组词。

2、 读儿歌,巩固识字。

黄山石,形状奇,山峰巨,石盘立。金鸡啼,有名气,仙桃石,天下奇。小猴子,身脖子,胳膊举,看仔细。

二、齐读课文

1、 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情,体会黄山的优美。

2、 齐读课文,再次感受黄山奇石的神奇,美丽。

3、 趣味背诵:出示某一块奇石图片,谁能背诵出该段落,图片就奖给谁。

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思考第六段中省略号的意义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因为黄山的奇石多,作者不能一一描述,所以用省略号代替。

师说,事实上,黄山的奇石不仅仅很多,而且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观察“仙人指路”,结合它旁边的奇松观察,是不是很像一只大鸟登在枝头啊!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喜鹊登梅”。还有当没有太阳金灿灿的光芒时,“金鸡叫天都”就变成了“五老上天都”了,你说黄山的奇石是不是真的很神奇啊。

那我们总结一下黄山的奇石都有什么特点?(板书)最后总结成一个“奇”字。

学完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啊?

学生畅所欲言。

三、指导写字

1、 字形分析与范写

2、 学生描红,临写

四、想象说话和绘画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挑选一块说一说,先小组交流,再集体交流,然后把想象中的奇石画下来。

4、新课标语文二年级上册《假如》教学教案

《假如》课文要求同学们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寻、哭”等8个生字。下面是由小编为你精心编辑的新课标语文二年级上册《假如》教学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寻、哭”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的愿望。

重点难点:

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寻、哭”等8个生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入题

同学们,假如你有一个有求必应的潘多拉的盒子,你希望用它变出什么呢?假如你有一张神奇的飞毯,你想到哪儿去?假如你有一盏阿拉丁神灯,你想用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假如我们拥有这些神奇的法宝,我们会让梦想飞扬,看来想像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假如吧。

(板书课题:10、假如)

二、初读课文,识字读词

1.初读课文,用言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问学生:你们平时是怎样把一篇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怎么办?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3.这首诗共有三小节,指名学生每人读一小节,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也相机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4.指导识字。

三、细读课文

1、小组学习

A、 课文用三小节写了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哪个小节?在小组内读读。

B、 在这一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交流一下。

C、 你认为这一小节哪个句子、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2、给时间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3、交流自学情况

4、感悟句子

A、 我要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小树也能成长。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在成长。

B、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谷粒。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5、扩展说话:我要给……

6、感情地朗读

四、 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趣

1、复习生字词

2、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吗?指名说(用上假如说一说。)

二、导疑与导思

1、但生活中并不是都处处美好,还有许多悲惨的事情。

出示图:风中的小树,渴望鸟妈妈的小鸟,坐在轮椅上的孩子看了这些你想说些什么?

2、出示图和诗句:自读,读出感情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他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默默流泪。

指名读,齐读,再自读。

3、看了这些,你们的心情好不好,你们愿不愿意帮助他们?

老师送给你们一支马良的神笔。有了它你就能实现你的愿望。

4、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给小树画什么?

指名说出示句子: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个红红的太阳。

红红的太阳给人的感觉怎么样?

再出示句子: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能不能快乐地把节读一读。

出示小鸟图和小孩图,你会给他们画些什么?自选一节读给同桌听。

出示句子:我要给小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

说一说你会给不幸的西西画什么?

出示句子: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齐读句子。

说说西西有了好腿后他会怎么样?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2、3节。指名背。

5、说一说我们身边都有哪些不幸的事?说一说你怎样去关爱他们?

6、把你美好的愿望写下来

出示句子: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笔,我要给()

5、新课标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题:

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谁会读课题?(指读)一起来读读吧!

(二)检查预习:

1.昨天预习,你读了几遍课文?(指说)

2.课文中的难句子一定难不倒你!先自己试试吧!(自读)

3.生字宝宝藏在句子里,都被你们认出来了,那他们站在一起呢?(自己认读一下,再把记字的好办法说给周围的小伙伴听!)

5.谁都认识了?(指读)谁想把你记字的好办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三)导读感悟1

~6段

1.小朋友,在一座美丽的山上,有两座可爱的小房子,你们知道这是谁的家吗?(还不清楚的,赶快到文中找答案)指说,是这样吗?我们去看看!(点击)哎,你怎么知道的?读读好吗?

2.小朋友,松鼠住在高高的山顶上,而小熊呀却住在山脚下,虽然离得很远,可他们却是最好的朋友!不信,你读读2~6段,看看他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

3.指说:概括或细致的说都可。

4.导读第三段:

瞧,(课件演示)松鼠亲手折的纸船,顺着清清的小溪,飘呀飘,飘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拿起纸船一看,——生:乐坏了!你能读好这一段吗?(指读)

问读的好的学生:小熊,你为什么那么高兴呀?(指说)

是呀,从山上的小溪里以外的飘下来一只纸船,里面还有一份祝福,小熊能不乐坏了吗?(谁还想读读)

5.第五段

不光小熊乐坏了,小松鼠呢?(图)是的,他收到了松鼠送的风筝,也乐坏了。这次,谁相信自己比刚才读得还好?(指)

6.3、5段小朋友,下面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想读那段读那段,好吗?开始吧!(自)(指读)

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指读)2、3、4、5、6

(四)导读7~11段

1.是啊,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师范读)

2.选择给你感受最深的段落,再用你喜欢的方式边读边体会,过会我们来交流交流。(把你的感受说给同桌听听)

3.7段“飘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读这两个词吧!(指)

你们觉得这两个词可以换换吗?(不能)为什么?(指说)

谁能读得更美一些呢?

老师听了,好像真的感觉那风筝飘起来了,纸船也动起来了。

导:这么美的东西都不见了,谁还想把你的感受读一读。

……………

4.你们都是感情丰富的孩子,小朋友,其实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不好用语言来表达的,下面,就让我们把深刻的感受,不同的心情通过读来表达出来吧!(自己试试)(指)

(五)拓展延伸

可以看得出,小朋友都被松鼠和小熊的感人故事,高兴着,感动着,当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那高高飘荡的风筝,那一只只传递友谊的小船,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指)教育学生应率先伸出友谊之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指生讲故事。

二、学习生字词:

1、小黑板出示生词,开火车认读。

2、出示要认的生字,检查自学生字读音情况,注意正音和交流记字方法。

3、任意选择一词,说话。

4、读课后练习中的词语,鼓励学生抄写会写的词语。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用多种方法自由记忆。

2、教师点拨,对难写字、容易出错的字加以分析、指导。

3、指导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1)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先书空,后描红、临写。

6、新课标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题:

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谁会读课题?(指读)一起来读读吧!

(二)检查预习:

1.昨天预习,你读了几遍课文?(指说)

2.课文中的难句子一定难不倒你!先自己试试吧!(自读)

3.生字宝宝藏在句子里,都被你们认出来了,那他们站在一起呢?(自己认读一下,再把记字的好办法说给周围的小伙伴听!)

5.谁都认识了?(指读)谁想把你记字的好办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三)导读感悟1

~6段

1.小朋友,在一座美丽的山上,有两座可爱的小房子,你们知道这是谁的家吗?(还不清楚的,赶快到文中找答案)指说,是这样吗?我们去看看!(点击)哎,你怎么知道的?读读好吗?

2.小朋友,松鼠住在高高的山顶上,而小熊呀却住在山脚下,虽然离得很远,可他们却是最好的朋友!不信,你读读2~6段,看看他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

3.指说:概括或细致的说都可。

4.导读第三段:

瞧,(课件演示)松鼠亲手折的纸船,顺着清清的小溪,飘呀飘,飘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拿起纸船一看,——生:乐坏了!你能读好这一段吗?(指读)

问读的好的学生:小熊,你为什么那么高兴呀?(指说)

是呀,从山上的小溪里以外的飘下来一只纸船,里面还有一份祝福,小熊能不乐坏了吗?(谁还想读读)

5.第五段

不光小熊乐坏了,小松鼠呢?(图)是的,他收到了松鼠送的风筝,也乐坏了。这次,谁相信自己比刚才读得还好?(指)

6.3、5段

小朋友,下面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想读那段读那段,好吗?开始吧!(自)(指读)

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指读)2、3、4、5、6

(四)导读7~11段

1.是啊,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师范读)

2.选择给你感受最深的段落,再用你喜欢的方式边读边体会,过会我们来交流交流。(把你的感受说给同桌听听)

3.7段

“飘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读这两个词吧!(指)

你们觉得这两个词可以换换吗?(不能)为什么?(指说)

谁能读得更美一些呢?

老师听了,好像真的感觉那风筝飘起来了,纸船也动起来了。

导:这么美的东西都不见了,谁还想把你的感受读一读。

……………

4.你们都是感情丰富的孩子,小朋友,其实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不好用语言来表达的,下面,就让我们把深刻的感受,不同的心情通过读来表达出来吧!(自己试试)(指)

(五)拓展延伸

可以看得出,小朋友都被松鼠和小熊的感人故事,高兴着,感动着,当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那高高飘荡的风筝,那一只只传递友谊的小船,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指)教育学生应率先伸出友谊之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指生讲故事。

二、学习生字词:

1、小黑板出示生词,开火车认读。

2、出示要认的生字,检查自学生字读音情况,注意正音和交流记字方法。

3、任意选择一词,说话。

4、读课后练习中的词语,鼓励学生抄写会写的词语。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用多种方法自由记忆。

2、教师点拨,对难写字、容易出错的字加以分析、指导。

3、指导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1)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先书空,后描红、临写。

7、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案

导语:根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宜有所区别,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案,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教材简析: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 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 事,表现了五位战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个性在作业中得到张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17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积累、运用文中的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通过小练笔,升华对课文的中心思想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借助对课文具体语言材料的巩固,进一步了解狼牙山五壮士通奸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积累句中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

领悟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师准备课件。(用PPT制作的有关的 作业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生字

2、【积累运用】认真填写,再仔细读一读。

(1)“横七竖八”指的是_________,带有“七、八”的成语有_______。

(2)我积累了有关描写人物品质的 词语

二、合作交流

课下交流为了表现五壮士精神作者运用哪些写作方法?讨论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讨论题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课题《狼牙山五壮士》为什么不写成《狼牙山五战士》?

师指导

2、审清答题要求。

师:这道题要我们回答什么问题?

(为什么不用“五战士”而用“五壮士”?)

师:对回答这个问题它又提出了什么具体的要求?

3、(1)理解“战士”、“壮士”的区别。

战士??是指在战场上参加作战的普通士兵,仅仅表明身份。

壮士??“壮”就是形容行为英勇,面临危险毫不畏惧。“壮士”就是指意气豪迈而勇敢的人,它含有对人物敬佩和歌颂的感情色彩。

三、品读体验

从五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出示作业题目

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 )和( ),表现了壮士们( )的精神。

2、你学到了 哪些写作方法?动作 神态 语言(动作 神态 语言)

3、五壮士的精神,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读一读

四、巩固延伸

运用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位自己喜欢的人。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 品质)

板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

英勇顽强·勇于牺牲·仇恨敌人·忠于党和人们

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 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 事,表现了五位战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个性在作业中得到张扬。

8、二年级语文上册《回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一、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二、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三、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四、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9、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回声》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教学方法:

采用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及课文插图,结合实际演示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槽、生字词卡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电教创景,激情引趣。

1、课前谈话:

谁来说说你的爱好是什么? 我也有一个爱好,就是把生活中有趣的、难忘的事用摄像机把记录下来。今天我就带来一段录像,你们想看吗?

2、播放课件:(人在山谷中大声叫的回声片断)

看了录像你想说什么?

3、引入新课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的兴趣则源于好奇。为了能使学生马上被吸引住,我先播放一段人在山谷中大声叫的片断,幽静的山谷,反复的回声。学生很快被吸引住了,一个个睁大了眼睛,伸长了脖子,说:老师我知道这是什么,这是回声,老师,我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出了那是回声,也提出了疑问。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并且迫切地想知道回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 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 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 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学习生字。

3. 检查自学情况,顺情引导。

(1) 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2) 选一句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或者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进一步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目的。)

4. 通读课文,思考:你初步读懂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简单问题当场请学生尝试解决,较难问题或中心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

三、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 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并理解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 请学生根据插图说说什么像大月亮?明确多音字倒的读音。

(3) 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四、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

1. 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把写小青蛙听到的声音的有关句子画出来,思考并讨论:这些声音小青蛙是在什么地方听见的?

2. 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从问号、感叹号等分析理解。)

3. 这时候,小青蛙听到有人在学它,会怎么想呢?找出课文中写小青蛙心情的句子,并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妈妈怎么说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妈妈去看一看。

五、 生字书写指导:

岸、洞、倒、影,重点分析岸、影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小青蛙妈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以疑导学,深入理解课文。)

二、 研读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理解这些动词的近义词。

2. 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同时播放课件录像,理解词语激荡。

3. 师生共同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水波 ))))))))))) 河岸

荡回来

4. 齐读,学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青蛙妈妈为什么要投石击水呢?

三、 合作探究第五自然段。

1. 自由读青蛙妈妈说的话,合作小组学习讨论。出示自学要求:

(1) 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用序号标出句序。

(2) 试着画出回声原理图。

(3) 相互说说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2. 实物投影学生图画(或请学生板画),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是根据青蛙妈妈哪句话画的。

3. 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播放课件录像,想象声波碰到石壁返回来的现象。

声波 ))))))))))) 石壁(障碍物)

返回来

4. 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结合看到的现象与课文相关语句进行理解。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5. 齐读青蛙妈妈的话。说说小青蛙是怎样听见自己的声音的?

6. 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想想:青蛙妈妈投石击水是为了说魇裁矗?br

说说:回声就是声音的______碰到______返回来的声音。

7. 小青蛙明白了这个道理,非常高兴,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时的高兴与刚来桥洞时一样吗?引导读出小青蛙兴奋、欣喜的感情。

四、学习第六段。

1. 自由读这一段,理解小青蛙现在的欢快心情。

2. 指名一个同学扮演小青蛙,其余同学读回声,体验欢快的心情。

3. 放课件录像,欣赏小青蛙的回声。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同学们只要留心观察,参与实践,就一定会比小青蛙聪明。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10、二年级语文上册《回声》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奇怪、亲切的语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

2、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3、(板书“回”)构成课题,这种声音你听到过吗?(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打开书,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3、下面请同学分段接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

1、学习第一段:

⑴(课件出示插图)说图意,美吗?

⑵书上是怎么写的呢?生读第一段。

⑶美美地读第一段,指导学生读,理解句子“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⑷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好像个大月亮?用“好象”说句子

2、就在这美丽的桥洞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⑴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怎样了?(课件出示第二段)学习“呱”字,指导形声字

⑵指导读好小青蛙高兴的句子。

⑶这时,不知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多好看哪

当听见有人学他时,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

⑷课件出示问句:你是谁,你在哪?朗读指导

⑸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小青蛙听后怎么样?出示第三段,指导读好奇怪的语气。随机学习“哩”

3、学习四五段

⑴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看课件)

⑵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书上是怎么写的,读第四段。

⑶出示字卡“圈”,读。学生用手画一个圈。老师画很多圈,指导一圈圈。河水激起一圈圈什么?出字卡一圈圈波纹,认读。再看课件,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后,波纹又怎样了?

⑷填空: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到河岸,又()回来。

⑸读一下青蛙妈妈的话

师示范读,评价,学生练习读

⑹读了青蛙妈妈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再看课件,填空:声音的( )碰到( )要( )回来。学习“返“

⑺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他的心情怎样?从哪看出来的?

指导读好句子: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4、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了,我们再来读最后一段。

(齐读)。

四、总结拓展。

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课后可以体验回声,和大家谈谈感受

11、二年级上册《回声》优质课教案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一、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二、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四、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五、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二、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

⑴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⑵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三、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回声是指声音在向远处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的现象时,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秒,回声将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因此利用人耳听的这种特点可以实现回声测距。在计算障碍物的距离时,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等于回声返回到人耳的时间,利用人听到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除以2得到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再利用专用的公式,即可算出人体到障碍物的距离。一般可以通过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潜水艇的远近、前方山崖的距离等。

12、小学二年级上册《回声》优秀教案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溢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同学实际动身,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同学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大多数同学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同学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同学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同学充沛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妙。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妙,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同学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身的体会吧!(同学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同学的距离,激发同学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同学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身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同学考虑、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同学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和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同学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考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和不懂的词句。记下自身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同学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防止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同学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竞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同学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局部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同学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协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一起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一起评议。

感悟

1、组织同学通过读文,回答自身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考虑: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教案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