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教案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解析》教案一等奖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解析》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3-06-19 20:46:03

类别:教案一等奖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解析》教案一等奖

1、《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解析》教案一等奖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解析》教案(提要)

1、通过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和文学素养。

2、通过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和解题能力。

一、考点解析

1、高考《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略)

2、历年高考文学鉴赏题命题概况(略)

3、新《语文教学大纲》有关规定

*“阅读”部分要求

5、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6、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8、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

*“选文”方面规定

选文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古代作品占有适当比例,兼顾外国作品,比例一般可为5:4:1。课文总数应不少于140篇,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一般各占50%。在全部课文中,文学作品可占60%。

*教学“方式”提示

4.重视古诗文的诵读。

我们认为,作为对世纪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必须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决不能抛开我们的优良传统。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都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经过了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新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1%。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因为这部分内容,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熟读成诵,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作品词句的含义和思想内容,重点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二、例题解析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题第14题)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误项为B:错解“量少(sho)”为“年少(sho)”〗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面各题(1996年全国题第10、11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公,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双调〕折桂令·咏史阿鲁威)

(10)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误项为D:误将“孔明”换“刘备”〗

(11)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照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的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志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误项为C:本未“比较”添“比较”〗

3、对《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1994年全国题第11题)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作者:唐·元稹)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误项为C:脱离“诗境”搬“术语”〗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1997年全国题第10、11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0)对这两首竺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的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邀请于洞庭之上。

**〖误项为B:武断“个性”为“共性”〗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误项为D:强加“微言”以“大义”〗

三、解析小结

四、课后练习(略)

2、《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解析》教案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解析》教案(提要)

1、通过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和文学素养。

2、通过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和解题能力。

一、考点解析

1、高考《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略)

2、历年高考文学鉴赏题命题概况(略)

3、新《语文教学大纲》有关规定

*“阅读”部分要求

5、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6、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8、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

*“选文”方面规定

选文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古代作品占有适当比例,兼顾外国作品,比例一般可为5:4:1。课文总数应不少于140篇,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一般各占50%。在全部课文中,文学作品可占60%。

*教学“方式”提示

4.重视古诗文的诵读。

我们认为,作为对世纪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必须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决不能抛开我们的优良传统。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都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经过了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新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1%。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因为这部分内容,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熟读成诵,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作品词句的含义和思想内容,重点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二、例题解析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题第14题)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误项为B:错解“量少(sho)”为“年少(sho)”〗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面各题(1996年全国题第10、11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公,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双调〕折桂令·咏史阿鲁威)

(10)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误项为D:误将“孔明”换“刘备”〗

(11)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照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的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志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误项为C:本未“比较”添“比较”〗

3、对《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1994年全国题第11题)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作者:唐·元稹)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误项为C:脱离“诗境”搬“术语”〗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1997年全国题第10、11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0)对这两首竺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的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邀请于洞庭之上。

**〖误项为B:武断“个性”为“共性”〗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误项为D:强加“微言”以“大义”〗

三、解析小结

四、课后练习(略)

3、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赤壁》教案《过零丁洋》教案《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

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杜牧

3、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5、研读《题乌江亭》,辅佐加深对《赤壁》的理解。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下面的诗词曲,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1、集体朗读《过零丁洋》。

2、介绍赏析诗歌的注意点

第一通语言,明意象。

1、注意动词、形容词、叠音词、象声词等;2、注意语序;3、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即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即不加修饰,平白易懂;绚丽,即词藻富丽、有文采;明快,即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即不直接叙述,而曲折倾诉,言此而意彼;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4、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我们从景物的特征入手,根据景物的组合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明确特殊意象的含义,如梅、竹、菊、柳、蓬、鸟、子规、月、雨、流水等。

第二悟情感,析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身世类: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闲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间的友谊。其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第三看风格,辨手法

1、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3、指名学生上台赏析诗歌。(汪思琪)

修辞手法;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名句的赏析

4、学生相互质疑补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有感情吟诵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水调歌头》。

1、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请同学说说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3、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解题并提供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读一遍,跟读一遍。

5、师生品读

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

6、联系《记承天寺夜游》及搜寻的资料,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江城子》

2、背诵诗词

第三课时

一、背诵前四首诗词

二、讲解曲的知识

三、品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散读。

2、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3、背诵本曲

四、小结

五、熟读诗词曲五首

六、课堂检测

1、默写名句

2、品析名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教后记:

古诗词教学人物,个人认为宜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赏析文章两种途径来完成,教师不宜讲授得过细,应该传授一些方法,并注意示范、指导。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课堂组织教学时,便依照读-品-析-背的流程与学生共同赏析诗词。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挥主体性,参与讨论,其中时有精彩赏析。

4、《古诗词三首》教案《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简案

【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2、放声背诵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


(师生问好。)

师: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两首,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师:那《秋思》呢?

生:张籍。

师:昨天预习过课文了吗?谁来读?

(一女生读《泊船瓜舟》)

师:读得正确、流利。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读成“ ”?

生:是一水间隔。

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第二首谁来?

(生读第二首)

师:我们都自学了这两首诗,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一学生说第一首的意思)

师:说得准确而且很流利。

(另一学生说第二首诗的意思)

师:你不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把老师想问一下这个“欲作”是什么意思?

生:想写。

师:“又担心”是从哪个词读出来?

生:复恐。

师:让我们拿起课本,轻轻地来读这两首古诗。

(生齐读)

师:预习得很好,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这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这两首诗。

(一学生读《泊船瓜洲》)

师: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生:春风。

师:请你谈一谈。

生:因为作者看见春天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故乡。

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别特别有名,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对这个故事的介绍,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资料袋里的文字资料)

师:诗人字斟句酌,最后确定了一个字,是──

生:绿。

师: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能读出什么来?

(学生小声读)

师:从绿中你读出什么?

生:我知道春天,燕子飞回来,河水融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故乡,站在大树上欢乐的歌唱。

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美丽画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出示课件)

(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我从音乐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融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

生:有点悲伤,有点欢快。

师:想得多好。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景象?还可以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心在山前……

师:黄四娘家──

师:小孩们放学了,儿童散学──

(师生接诗句)

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一男生读)

师:这个绿字,怎样才能让我们想到更美好的画面?

(生再读)

师:有进步,吹面不寒杨柳风,能让你的春风再暖和一点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

师: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的美吗?想想作者身在何处,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师板画。

师:谁知道?

生:作者的故乡在钟山,在京口。

师:同意吗?你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在哪儿?

生:在瓜洲。

师:你就是作者站在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诗人王安石,想着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前两句。

(生读)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山道崎岖,交通落后,到长江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京口瓜洲──,(学生接诗句)钟山只隔──(学生接诗句)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思考,师小声读)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体会到交通不发达,但思乡浓厚,用了“只“”一”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作者思念家乡的殷切。

师: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

生:我从“一”“树”读出了对故乡的的思念,他的心中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向往故乡,远处的家乡仿佛就在眼前了。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体会到了诗人的心。他的家乡很遥远,却近在眼前,他思念家乡,让作者仿佛走不出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的前两句。

(生齐读)

师:作者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为什么又要离开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的有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正革,主持变法……

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厂被朝廷……

……

师:五十七岁的作者站在长江边,你们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

生:有点高兴,有点悲伤.

师:你带着依恋读一读后两句诗。

(学生读)

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生:又高兴又无奈的心情。

师:有点无奈。

生:他很想回家。

师:他对家乡充满了深深的依恋。

生:他很无奈,他依恋家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很少回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

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家乡,却对家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千种滋味,万般愁绪化作江水,滚滚流淌,化作两句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后两句诗。

(生读)

师:九百年前,诗人站在花间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老师可以读一下吗?

师:(师范读)同学们,咱们再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读。)

师:唉!在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自己读一读第二首。

师:是什么?

生:秋风

(师板书)

秋风

师: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轻声读第一句。

(生小声读第一句诗)

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再读第一句。

(生读)

生:他看到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师:大雁朝哪飞?

生:朝南飞。

生: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师:这都是你谈到的秋风。

生:闻到桂花的香味。

生:他看到一些小松鼠在收集食物,落叶飘下来,桂花的香味,不禁想起中秋节快到了。

生:看到秋风吹来,带来许多凉意。

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来,读第一句诗。

(学生读)

师: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

(生读)

生:作者想给家人写一封信。

师:写信,写完又干什么?

生:写信交给送信人,有些意思没写完,又拆开。

师:怎样写的,又是怎样拆的呢?

(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

师: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

(选择写家书和拆家书的片断)

(课件出示练笔提示)

(指名读提示)

生: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

师:开始写,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写。

师:谁来读读你写的内容?

生: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我想起了年幼的孩子……我抬头看明月,仿佛看见我的孩子和妻儿对我笑呢,低下头……

生:写完了家书,我又担心又害怕,担心写的不完整……

师:同学们,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写完,但在你写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对家乡的牵挂,能带着这种牵挂来读第二首诗吗?

(学生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地品读前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一个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是收获的季节来临。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泊船瓜洲》又是新的一年,想起年老的父母,却无法回家。秋是凄凉的季节。

生:《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的。《秋思》是叙事抒情的。

师:他们写诗勾起乡愁的事物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板书)

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

(学生齐读两首诗)

师: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5、《古诗词三首》教案《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简案

【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2、放声背诵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


(师生问好。)

师: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两首,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师:那《秋思》呢?

生:张籍。

师:昨天预习过课文了吗?谁来读?

(一女生读《泊船瓜舟》)

师:读得正确、流利。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读成“ ”?

生:是一水间隔。

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第二首谁来?

(生读第二首)

师:我们都自学了这两首诗,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一学生说第一首的意思)

师:说得准确而且很流利。

(另一学生说第二首诗的意思)

师:你不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把老师想问一下这个“欲作”是什么意思?

生:想写。

师:“又担心”是从哪个词读出来?

生:复恐。

师:让我们拿起课本,轻轻地来读这两首古诗。

(生齐读)

师:预习得很好,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这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这两首诗。

(一学生读《泊船瓜洲》)

师: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生:春风。

师:请你谈一谈。

生:因为作者看见春天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故乡。

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别特别有名,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对这个故事的介绍,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资料袋里的文字资料)

师:诗人字斟句酌,最后确定了一个字,是──

生:绿。

师: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能读出什么来?

(学生小声读)

师:从绿中你读出什么?

生:我知道春天,燕子飞回来,河水融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故乡,站在大树上欢乐的歌唱。

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美丽画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出示课件)

(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我从音乐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融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

生:有点悲伤,有点欢快。

师:想得多好。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景象?还可以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心在山前……

师:黄四娘家──

师:小孩们放学了,儿童散学──

(师生接诗句)

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一男生读)

师:这个绿字,怎样才能让我们想到更美好的画面?

(生再读)

师:有进步,吹面不寒杨柳风,能让你的春风再暖和一点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

师: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的美吗?想想作者身在何处,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师板画。

师:谁知道?

生:作者的故乡在钟山,在京口。

师:同意吗?你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在哪儿?

生:在瓜洲。

师:你就是作者站在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诗人王安石,想着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前两句。

(生读)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山道崎岖,交通落后,到长江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京口瓜洲──,(学生接诗句)钟山只隔──(学生接诗句)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思考,师小声读)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体会到交通不发达,但思乡浓厚,用了“只“”一”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作者思念家乡的殷切。

师: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

生:我从“一”“树”读出了对故乡的的思念,他的心中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向往故乡,远处的家乡仿佛就在眼前了。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体会到了诗人的心。他的家乡很遥远,却近在眼前,他思念家乡,让作者仿佛走不出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的前两句。

(生齐读)

师:作者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为什么又要离开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的有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正革,主持变法……

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厂被朝廷……

……

师:五十七岁的作者站在长江边,你们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

生:有点高兴,有点悲伤.

师:你带着依恋读一读后两句诗。

(学生读)

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生:又高兴又无奈的心情。

师:有点无奈。

生:他很想回家。

师:他对家乡充满了深深的依恋。

生:他很无奈,他依恋家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很少回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

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家乡,却对家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千种滋味,万般愁绪化作江水,滚滚流淌,化作两句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后两句诗。

(生读)

师:九百年前,诗人站在花间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老师可以读一下吗?

师:(师范读)同学们,咱们再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读。)

师:唉!在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自己读一读第二首。

师:是什么?

生:秋风

(师板书)

秋风

师: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轻声读第一句。

(生小声读第一句诗)

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再读第一句。

(生读)

生:他看到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师:大雁朝哪飞?

生:朝南飞。

生: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师:这都是你谈到的秋风。

生:闻到桂花的香味。

生:他看到一些小松鼠在收集食物,落叶飘下来,桂花的香味,不禁想起中秋节快到了。

生:看到秋风吹来,带来许多凉意。

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来,读第一句诗。

(学生读)

师: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

(生读)

生:作者想给家人写一封信。

师:写信,写完又干什么?

生:写信交给送信人,有些意思没写完,又拆开。

师:怎样写的,又是怎样拆的呢?

(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

师: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

(选择写家书和拆家书的片断)

(课件出示练笔提示)

(指名读提示)

生: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

师:开始写,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写。

师:谁来读读你写的内容?

生: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我想起了年幼的孩子……我抬头看明月,仿佛看见我的孩子和妻儿对我笑呢,低下头……

生:写完了家书,我又担心又害怕,担心写的不完整……

师:同学们,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写完,但在你写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对家乡的牵挂,能带着这种牵挂来读第二首诗吗?

(学生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地品读前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一个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是收获的季节来临。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泊船瓜洲》又是新的一年,想起年老的父母,却无法回家。秋是凄凉的季节。

生:《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的。《秋思》是叙事抒情的。

师:他们写诗勾起乡愁的事物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板书)

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

(学生齐读两首诗)

师: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6、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首先是背诵,力争当堂完成。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二要讲得精当、简练。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三要引导学生把握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学习《木兰诗》

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就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

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2.结合全诗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

1.“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情景,其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2.购鞍马一节,为何将“东市”“南市”“西市”“北市”跑遍,这是一种什么手法,对表现故事情节有何作用?

3.“旦辞”两节写出了木兰内心什么样的感情?这样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4.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引导学生去理解这几句话的含义,并讨论作者为何没有详写战斗的场景,这样是否削弱了木兰的英雄形象?为什么?

5.木兰凯旋,战功卓著,但她“不用尚书郎”,这表现了她怎样的形象特征?

6.迎木兰一节,诗作表现得十分详细,讨论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用意。

7.总结全课,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代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二、导入《观刈麦》的学习

1.指导诵读。

2.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把握好句子节奏的停顿,使学生能够读得琅琅上口。

3.结合课文注释,拓展诗意,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如:“妇姑”“童稚”“荷”“蒸”“灼”“遗”等。

4.讨论、把握全诗的中心。

(1)诗作描写了怎样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当时人们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明确:作者先写了一幅刈麦的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揭示了农民为了多得一点收入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然后又展现了一个特写画面,读来令人心酸。原来是繁重的赋税造成了劳苦人民如此艰难的生活处境。

(2)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联想到自己安逸的生活,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再次诵读。要求尽量读出诗中悲怜自责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全诗。

三、导入《破阵子》的学习

1.介绍作者。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也是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后人把他与苏轼一起合称为“苏辛”。

2.讲析小序,介绍作者的有关生活处境。这首词是写给作者的好友陈亮的。二人都是南宋著名词人,又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这在词中有着鲜明的表现。“赋壮词”即创作一首表达雄心壮志的词。

3.指导诵读。

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同时要扣住这是一首壮词,应引导学生读出一种豪壮之情。

4.结合课文注释,拓展诗意。

“八百里分麾下炙”即分麾下八百里炙。从“梦回”一句,可以看出下文所描写的场景只不过是作者的旧梦。

设问:作者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场面,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

明确:(1)战前对将士们的犒劳;

(2)壮观的战前准备和激烈的战斗场面。

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雄心壮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的现实却是如何呢?由此又体现出词人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作者雄心再高,也只能跌回残酷的现实,只能以“可怜白发生”慨叹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从壮与悲、理想与现实的鲜明对比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和爱国之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5.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再次诵读。要求尽量读出词作悲壮激愤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这首词。

四、小结三首诗词,完成文学常识表

作品作者年代体裁出处

《木兰诗》……北朝民歌《乐府诗集》

《观刈麦》白居易唐古体诗《白氏长庆集》

《破阵子》辛弃疾南宋词《稼轩长短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诗歌教学的重点在于把握其思想内容,赏析精练的语言,体会其丰富的感情。可以《木兰诗》为重点赏析,进行学法指导,授之以渔,然后让学生自读另外两诗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出自什么时代?

明确:(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这首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基本上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三、共同研习课文

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1)文章开头写木兰停机叹息的作用。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什么样的精神?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表现了木兰性格的哪一个方面?

2.诵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段。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木兰十年征战的情景是怎样的?

3.问:木兰凯旋,她向可汗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品质?

4.朗读“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这段文字,讨论这里着重描写了一个什么场面?它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认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东西?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木兰形象分析)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英雄气概和不贪图富贵,甘愿过简朴安定的农家生活的品性。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四、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

五、在老师点拨的基础上,自读另外两首诗词。

六、【布置作业】

请你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诗》为题编一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资料整合平台】

1.关于乐府诗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其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到汉武帝时,进一步扩大了乐府的规模。这种风尚沿袭到南北朝时期后,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为诗体了。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有了《乐府》专章,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诗歌,亦即凡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2.关于“互文”

《木兰诗》有多处互文。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种用法在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常见的。如唐王昌龄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一例。

7、古代咏鸟诗三首《闻雁》教案《池鹤》教案《迎燕》教案表格式

中学集体备课教案纸

(第二学期)

八年级 语文学科 主备人 时间 2月19

课题

古代咏鸟诗三首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咏鸟诗三首,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2.培养对诗歌的鉴赏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咏鸟诗三首,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教学难点

培养对诗歌的鉴赏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图片

作业布置

教材P

赏读三首诗

(一)《闻雁》【唐】韦应物

原文: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

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

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赏析: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二)《池鹤》【唐】白居易

原文: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译文:

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是什么,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赏析: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鹤的鸣声美。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本诗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三)《迎燕》【宋】葛天民

原文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作者介绍

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有《无怀小集》。整风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葛天民诗,以汲古阁影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我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诗意

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这么一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

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

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

燕巢早已铸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备注

教学反思

8、八下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教案《古诗苑漫步》教案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情感与价值目标:5、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点难点:1、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学习·点拨

(一)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1、齐读古诗

2、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其节奏,重音。

3、回顾刘禹锡作品特点:《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秋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刘禹锡的作品风格是什么?

4、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5、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置身。”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怀旧……柯人。” 此处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木春。” 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表达的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今日……精神。” 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6、再读(或背)全诗。

(二)学习《赤壁》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三)学习《过零丁洋》

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的三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酬乐天扬州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水乳交融

(酬赠诗)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赤壁》 前两句——————兴感之由 非凡的史识

(咏史诗) 后两句——————借题发挥 豪爽的胸襟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过零丁洋》颔联——国破家亡 追忆过去 丹心垂史

(述怀诗) 颈联——悲愤忧惧感叹眼前映照千古

尾联——以死名志 激情慷慨

第二课时

一、背诵导入

全班齐背已学的前三首古诗。

二、学习·点拨

(一)学习《明月几时有》

1、放录音歌曲《明月几时有》

2、齐读整首词

3、了解写作背景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4、品析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陡然发问,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当然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作者把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5、学唱此词。

(二)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1、了解作者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介绍“曲”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对曲内容的理解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4、读背全曲。

三、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从种类上看有——

从题材上看有——

从艺术手法上看——

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理解意境

3、语句赏析

板书设计:

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上阕 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 情景交融

《水调 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情趣盎然

歌头》下阕 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

人有离合 千里婵娟

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潼关怀古》

(咏史诗) 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

教后反思: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情味与意境,不要死扣解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推测诗歌所表达的深意,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教学目的:

1、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2、提高写作编辑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写作编辑 诗歌赏析。

教学难点: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法设计:合作探究 赏析评价

学法指导:以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为主,可以让个别有特长的同学参与诸如诗意书画,音乐与舞蹈。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外活动两周。2、课内活动一课时。(成果展示)

教学步骤

(一)课外活动阶段

第一周

1、提交活动计划,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任务。

2、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明确分工,各司其责。

3、通过各种渠道,查询相关资料:

a.可上网看“中华诗词”有关内容:网址:语文网中网阅读欣赏频道

b.诗词编辑:

c.每个同学用powerpoint的形式,做一个演示文稿,选一首古诗词,其中有作家简介,作品背景,解释赏析、评价等。

d.分类编排:

可按诗歌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

内容:咏志,咏物,咏史,感怀,田园,边塞,山水,送别,思乡,友谊等。

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朝代:古诗和现代诗

e.找出以古诗词为词的歌曲。

第二周:诗词编辑,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进一步修改。

诗歌朗诵,在小组热身、准备。

作文上交,选出佳作。

(二)课内活动阶段(成果展示)

主持人:(由班级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来组织活动,自己准备开场白。)

(找出班级干部同学担当评委)

1、古诗词的编辑:

把这一段时间课前五分钟同学们收集的和以前所学过古诗词的整理出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按着内容、体裁、流派、朝代等编辑在一起,用打印文稿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出来。

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意策划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评分。

2、诗词的欣赏:

诗配画,画配诗、为诗谱曲,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

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内容、作品的选择画与诗是否相配、是否有意境等进行评分。

3、古诗词的朗诵:

自己选择音乐来配音,朗诵一首或几首诗歌。

活动评价: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评分。

活动说明:由评委选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若得一等奖的小组,其成员在本次活动中的成绩都是5分,其中由小组长视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酌情加分减分,给小组长更多的权利,以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及促进其他同学活动的积极性。此次成绩算做期末考核的一个部分。

9、诗词六首《关雎》《蒹葭》《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Ⅰ.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赏析】 西山上皑皑白雪护卫着三城重镇,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着万里桥。四海之内布满战火烟尘,兄弟离散在异地他乡,孑然一身飘落天涯,思亲人不禁涕泪涟涟。迟暮之年疾病缠身,未有丝毫功绩报答圣明朝廷。骑马出郊外极目远望,世事萧条令人悲伤。本诗表达了诗人因年老不能实现报国理想的忧伤心情。

Ⅱ.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

寐(mèi):睡。如:假寐。

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

葭(jiā):芦苇。

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涘(sì):水边。

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

颢(hào):白而发光。

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

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

悠:思念。

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

侧:侧身而卧。

友:亲爱。

苍苍:茂盛的样子。

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

伊人:那人。

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从:追,追求。

溯洄:逆流而上。

阻:险阻,难走。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仿佛。

凄凄:茂盛的样子。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

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水中小块陆地。

悠悠:闲静的样子。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历历:清晰可数。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争暖树:争着飞向朝阳的树。

乱:繁,多。

没马蹄:初长青草似毯,刚能淹没马蹄。

行不足:游赏得还不够。

锁:锁住,笼罩。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意思是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

聊:姑且。

黄:黄狗。

苍:指苍鹰。

千骑:形容从骑很多。

擎:举着。这里是说胳膊上架着。

平冈:指山脊平坦处。

胸胆尚开张:胸襟还放得开。

鬓微霜:鬓角略微白了一些,指已近老年。

会:应当。

三、预习效果反馈

1.《关雎》中开篇写“关关雎鸠”的目的是什么?

2.“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句中“滋味”指什么?

3.《关雎》、《蒹葭》都选自于 。

4.《黄鹤楼》中抒发了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5.李煜另一首抒发对故国怀念的词是 。

Ⅲ.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黄鹤楼》选自 ,作者 , (朝)诗人。

2.《钱塘湖春行》选自 ,作者 , (朝)诗人。

3.《江城子·密州出猎》选自 ,作者 , (朝)诗人。

4. ,君子好逑。

5. ,道阻且长。

6.晴川历历汉阳树, 。

7. ,西北望,射天狼。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黄鹤楼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

观景之所——孤山寺北贾亭西

更胜之处→绿杨阴里白沙堤

表达对西湖之景的赞美之情

相见欢

寂寞→离愁→在心头

抒发亡国之愁

江城子·密州出猎

出猎场面→气势盛大

报国之志→豪迈奔放

抒发诗人报效国家的壮志和豪放的气概

(二)段落层次

《关雎》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

《蒹葭》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黄鹤楼》

首联: 。

颔联: 。

颈联: 。

尾联: 。

《钱塘湖春行》

首联: 。

颔联: 。

颈联: 。

尾联: 。

《相见欢》

上片: 。

下片: 。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上片: 。

下片: 。

(三)写作特点

1.《关雎》,用起兴的手法,语言简练而纯朴。如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诵起来琅琅上口,易于流传。

2.《蒹葭》,用起兴的手法,反复咏唱,适宜流传。语句朴实,易于理解,适宜口耳相传。如“道阻且长”、“道阻且右”。

3.《黄鹤楼》,巧用典故,意象富于变化,意境开阔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境界。

4.《钱塘湖春行》,语言浅近平易,读起来琅琅上口,充分体现出白居易诗歌浅显易懂的特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抓住了初春景物的特点,语句朴实,易于理解。

5.《相见欢》,用字准确,寓意深刻。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独”、“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寂寞”“深”“锁”。

6.《江城子·密州出猎》,运用典故,语句凝练,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的形象。如“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用典。

7.写作借鉴:古诗词中用字凝练,值得我们学习。如“争暖树”、“没马蹄”、“锁清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每一语句中都有非常凝练的字。

三、古文今译

关雎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蒹葭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黄鹤楼

(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去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仙人已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只有白云悠悠地飘浮。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碧绿茂盛的草儿长满了鹦鹉洲。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

钱塘湖春行

(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边,湖水上涨与云相接。在向阳的枝头上有黄莺争相飞落,不知谁家新落的燕子在衔泥筑巢。繁多的野花渐渐让人迷眼,初长的浅草刚刚没过马蹄。最爱之处是湖东游赏得还不够,(以及)杨树阴影下的白沙堤。

相见欢

(原文)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译文)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正是新月如钩的时候。载着梧桐的深院笼罩在秋天的肃杀气氛之中,更显得孤寂冷漠。剪也剪不断,越理越凌乱,那是深重的离愁别恨。(这真是)一种痛苦的滋味萦绕在心头。

江城子·密州出猎

(原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老夫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轻狂,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手架着矫健的雄鹰,(我)戴着丝绸做的帽子,穿着轻暖的皮衣,千军万马随我横卷原野。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追随我打猎的盛意,我要亲自射杀老虎,让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英姿。

饮酒尽兴心胸更觉开阔,鬓角出现了白发,又算得了什么!什么时候我也能像汉代的魏尚那样重新被朝廷重用?派我到西北去打败凶恶的西夏(那是我最大的愿望)。

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一)重难点句子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另外这句又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句。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现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之情,同时也点明了诗人的最爱之处是绿杨深处的白沙堤,留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想象风景之美。

5.“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独”字。作为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亡家失国的旧时国君的孤独寂寞之情。

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报国志向。“天狼”是星名,古人认为,天狼星主侵扰,这里指西夏。

(二)段落诠释

1.对《关雎》第二节的诠释

本节由采摘荇菜起兴,由“寤寐求之”,写出了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寤”是指醒着,“寐”是指睡着,合起来,“寐寤求之”的意思是醒着、睡着都要追求她。

2.对《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的诠释

作者以“老夫”自称,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易老的感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写了作者出猎时的装束,给人一种英姿勃发之感。“千骑卷平冈”“倾城随太守”写出了出猎场面的宏大、壮观。“亲射虎,看孙郎”表现出了作者要像孙权那样射杀猛虎的豪情。整个上片主要是场面描写,写出了出猎场面的宏大。

Ⅳ.当堂练习

1.原文填空。

(1)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

(2) ,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3) ,浅草才能没马蹄。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2.解释加粗词语。

(1)君子好逑 (2)宛在水中沚

10、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

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朗读

三、教学设计:

熟读或者背诵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

二、深入课文:

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

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水调歌头 北宋 苏轼

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拨: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学意识的句子,找出,试分析。

4、佳句欣赏:分组讨论:阐明理由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分组讨论:

(1)、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是圆的?

(2)、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什么高度?

作业:

1、背诵并且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两首诗词。

2、试做一首中秋诗词。

11、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2、通过比较阅读,结合个人理解,谈对三首诗的认识和评价;

3、学写《中秋咏月诗》,举办“咏月”专题手抄报;

第7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一)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

课堂学习:

第一块: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语: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顺三首诗。

朗读课文

2

组织朗读

齐读

第二块:再读诗歌,发挥想像,再现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诗人同时抓住了中秋之月加以咏叹,但描写的情景还是有所不同的,你能借助具体的诗句说说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吗?

再次朗读,同伴互助,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2

组织交流

发表见解,小组补充

3

组织朗读

齐读

第三块:三读诗歌,品位字里行间流露的诗人感情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三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

朗读、小组交流、讨论

2

组织交流、点拨、朗读评价

发表见解、表情朗读、小组补充

3

组织朗读

齐读

课后学习:1、背诵三首《咏月诗》

2、搜集中秋咏月诗词;

第8课时《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二)

课前学习:1、背诵三首《咏月诗》

2、搜集中秋咏月诗词;

课堂学习:

第一块:诵读品位,说说个人喜好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最喜欢哪一首,请将它背出来,并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明确任务

2

组织交流

结合内容谈感受

3

组织背诵

齐诵

第二块:拓展延伸——能诵会写更多的咏月诗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咏叹中秋之月,赋予它一定的内涵,你能再吟诵几句吗?

吟诗、品诗

2

创设情境:就你的理解,作者往往赋予“中秋之月”怎样的寓意呢?

明确目标

3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4

布置任务:请学生即兴作一首“中秋咏月诗”(巡视、帮助)

当堂作文

5

组织交流,点评

交流、互评

教学反思

课后作业:1、四人小组,以“中秋之月”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2、邀请家人举办一个中秋赏月晚会,将你写作的诗歌献给家人。
教案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