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18:44:03
类别:教案一等奖
四年级下册安全教案一等奖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说明】
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它们分别是《社戏》《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和《口技》。
《社戏》是回忆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小说。文章采用写意笔法,于优美的意境中包孕着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珍惜与眷恋。《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散文。《竹影》则是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观舞记》是对印度舞蹈艺术的形象展现。《口技》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五篇文章表现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如乡村戏剧、民间传统艺术、舞蹈艺术及绘画艺术,但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不仅局限于文化艺术。像《社戏》中不仅有地方戏曲方面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竹影》中精彩的童趣表现;《安塞腰鼓》中演绎的生命的力量;《观舞记》中展现的中印人民的浓厚友谊。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充分发挥选文的题材优势,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学习中体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戏曲大舞台”意在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交流、合作、探究等综合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继续扩大识字量,积累词语,丰富词汇量。
2 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美。
3 激活思维,多角度理解课文内容,形成和表达个性化的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
1 指导运用“粗读——细读——精读”阅读法;“朗读理解——诵读品味——精读赏析”阅读法;比较阅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理解课文,丰富阅读形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探究性阅读,练习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判断,总结阅读体验。
3 搜集和整理资料,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
1 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价值观。
2 感悟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对生活的体验,引发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陶冶情操。
【教学指要】
《社戏》
课型:讲读型
基本教学思路: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勾画出景物描写的语句,揣摩作者精心选材、结构文章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纯朴真挚的思想感情。
《安塞腰鼓》
课型:朗读品味型
基本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在读清节奏、读准感情、读出气势的基础上,借助媒体的视觉镜头,加深对安塞腰鼓恢弘场面的直观认识,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竹影》
课型:课内自读型
基本教学思路:朗读品味文中重要的语句,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体验课文中蕴含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同时,培养自己追求艺术、享受艺术、创造艺术的能力。
《观舞记》
课型:课内自读型
基本教学思路: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写法,学习如何用语言表现其他的艺术形式。充分发挥想象力,领悟印度舞蹈的魅力。努力广泛地接触、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
《口技》
课型:讲读型
基本教学思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大意,注意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及用法,找出正面描写口技者表演情况和侧面描写听从反应的语句,理清摹写声音的层次,感悟作者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
16 社戏
【教学目标】
(一) 知识储备目标:
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
2.了解鲁迅及其代表作品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品味富于表现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景物
描写的作用。
3.学习通过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三) 情感体验目标
1.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2.会农家少年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优秀品质和“我”与农家少年的诚挚
情谊,培养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教学设想】
(一)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疑点:社戏并不好看,但为什么“我”不能忘怀。
(二)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1.课型:讲读型
2.基本教学思路:在反复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段概括出文中的主要事件,勾画出景物描写的语句,揣摩作者精心选材,结构文章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中所表现出的对劳动人民纯朴真挚的思想感情。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感悟。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因此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另外,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交流思考中理解内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快乐的童年常常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童年有祖母讲不完神话故事,童年有长大以后再也吃不到的美味佳肴,童年有情同手足,情深似海的小伙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本品不够的书,今天,让我们一起寻觅迅哥儿童年的足迹,分享他在农家获得的无限快乐。
二、课前热身,初读课文
(1)了解鲁迅及代表作品。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的知识。
(3)齐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扫除字词障碍。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2)学生细读课文,学习圈点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来帮助理清课文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
(学生小组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
①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看社戏途中。⑤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3、4、5节略写1、2、6、7节。
2、讨论探究,感知课文思想内涵
(1)小组讨论:
①平桥村在“我”的心中的位置?为什么?(乐土:得到优待、 免念古书、 钓虾放牛)
②且不管戏是否好看,中心事件是看戏,为何要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
(从中看出老人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平桥村是“乐土”,因为那里老人孩子纯朴善良可爱。这样写能起深化主题的作用。)
(2)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3)归纳思想内涵。
四 、小结
五 、布置作业
1.巩固生字词
2.反复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 阅读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思考它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
【板书设计】
得到优待 老 纯
平 乐 免念古书 人 朴
桥 土 钓虾放牛 孩 善
村 好豆好戏 子 良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大概内容,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一起了解课文以“社戏”为线索写了“我”在平桥村的愉快经历。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试着欣赏课文的精彩语段。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小组合作研读课文描写精彩的部分,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方面着手学习,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对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敢于质疑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1.学生阅读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想想这部分美在哪里?
2.学生在个人精读的基础上分组,按写景的与写人的分若干组,相互交流,再全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概括,得出供学生参考的结论:《社戏》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对话,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培养了学生提出自己见解、疑问的能力,也培养了通过合作方式共同探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3.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月夜行船,朋下归航”语段,速度稍慢。其他学生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体会语言的流畅和表现的自然美。
4.请男生齐读10自然段少年朋友开船的动作描写,圈出动词,揣摩语言的准确。
三、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1.为什么要写戏前三次波折?
渲染小伙伴们盼看社戏的迫切心情。
2.不能看戏“我”心情怎样?
心理描写突出心情十分沮丧。
3.一切问题解决否,小伙伴们自然急急忙忙赶着去看戏。作者抓住了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们看戏的心情。
⑴第10自然段:开船一系列动作,突出他熟练的驾船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看戏时愉快的心情。
⑵第11自然段: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水乡月夜图”表现“我”愉快而急切的心情。
4.小伙伴如此热衷看戏的原因是什么呢?
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
他们更在乎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玩耍,感兴趣是看戏前后那种快乐的氛围和感觉。
5.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自由畅谈,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教师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①围绕中心精心选村,详略得当地叙述事情。
②景物描写细腻逼真,很好地起到烘托人物,抒发感情,推动情节。
③成功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④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⑤社会环境描写颇具地方色彩。
五、体验反思
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在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通过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六、拓展延伸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设计些题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习俗的兴趣和喜爱之情。)
七、作业:
你觉得平桥村有哪些好的民风?你家乡民风如何?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
【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自然美:豆田 河流 远山 月色 戏台
“三美” 人性美:善意的嘲笑 偷豆 对付六一公公
情感美: 伙伴得到物许来陪我
母亲再三嘱咐与深夜候船
年幼的陪“我”坐船中
桂生为“我”找豆浆、舀水
六一公公的嗔怪与送豆
17 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精炼含蓄的语言,学习文中运用排比、反复的手法进行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文章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美。
2.体会安塞腰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三)过程方法目标:
1.朗读理解—诵读品味—精读赏析,以悟代学,领会文章的意蕴美。
2.讨论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课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
1.精读赏析重点语句,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
2.丰富朗读形式,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文章恢宏的气势,品味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思路】
课型:朗读品味型
教学思路:这是一篇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应引导学生读清节奏、读准感情、读出气势,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并借助媒体的视觉镜头,加深对安塞腰鼓恢弘场面的认识,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
【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
2.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充分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学生主动探究、师生互动交流,研讨课文主旨。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场景,学生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如:激越昂扬的安塞腰鼓)
2.渲染情境,学生谈感受,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课前热身,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注音:
亢奋( ) 晦暗( ) 羁绊() 搏击( ) 烧灼( ) 蓦然( ) 冗杂(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个句子。
①叹为观止 ②戛然而止
三 、整体感知,研讨主旨
(一)朗读感知,初步理解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及感情基调
2.指导学生集体朗读,体会文章的语气节奏。
(朗读指导:鼓声响起之前,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中间主体部分,语调激越、昂扬、饱满、迸发,稍快中注意层次;鼓声落,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
3.学生归纳朗读后的整体感受,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二)诵读品味,揣摩内涵
1.学生分组品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学生组内讨论,疏理文章脉络
①文章的叙写顺序是什么?
(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
②文章反复出现哪个句子?出现几次?有什么作用?
(“好一个安塞腰鼓” 4次,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③学生反馈,教师引导理清文章结构
(三)研读探究,揭示主旨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质疑探究。
2.教师集中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展开交流讨论。如:
①“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②“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③“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3.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4.请学生在朗读及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5.教师引导归纳文章主题思想
四 、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播放歌曲《黄土高坡》片段,谈谈自己对大西北的感觉。想想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而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五 、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内容及方法小结
2.作业:摘抄并熟记文中精彩句段。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搏击前:(安静) 鼓声——令人震撼
动作——奇伟磅礴
搏击中:(奔放、火烈) 舞姿——阳刚之美
节奏——粗犷雄劲
戛然而止:(出奇的寂静)渺远的鸡啼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赏析课文美点,体味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学习反复、排比手法的运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一 、复习导入
1.请学生朗读文章片段,检查朗读情况。
2.师生齐声诵读全文。
二 、精读赏析,体会意蕴
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请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2.学生诵读所勾画的语句。
3.男女生分组,比赛诵读所勾画的语句,仔细品味。
示例:第9-11自然段中“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
(这个语段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学生根据范例分组品味语句,相互交流,教师参与指导。对共性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补充,达到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效果。
4.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片段,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5.学生分组品读,组内讨论:
(1)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___”这样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
(2)学生反馈,教师引导归纳
如:①词语方面“‘茂腾腾’好,好在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
②句式方面“短句的运用好,好在营造了激越的气氛。
③修辞方面“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好,好在增强了气势,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④结构方面“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好,好在使文章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三 、拓展延伸,迁移巩固
学习课文,使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短句,进行合理的想像,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200字左右,并把它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四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内容小结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腰鼓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
2.方法归纳
文章用语激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让人激情澎湃。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笔力,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歌之、颂之,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3.作业
抄写课堂上勾画的句子,反复诵读品味。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蓄势待发——壮阔豪放——回味无穷
(反复、排比、比喻)
18 竹 影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初步领悟“儿童的游戏中蕴含艺术和美”的道理。
3、由“意会”(理解文本)达到“会意”(心灵交汇),发掘生活游戏中所蕴含的艺术 和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感受童心童趣,与自身经验相契合,形成个性体验、个性感悟。
2、领悟、挖掘游戏中的艺术和美,在基础理解层面上有发展理解。
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来猜个谜语: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光弱它不在,光强它显形。(影子)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
2、根据课题设问:影从何来?(“光”)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光的呢?以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1、2小节。
重点领会:
①这两段写出了光的哪些方面? (写出了光的特点,变化过程)
②这两段写出了孩子对光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喜爱,挽留)
3、除了1、2两节,还有哪里同样表明孩子们喜欢月光的呢?引导学生读第3节中描写月光的语句,并让学生把“赞美”一词具体化。可问问学生他们是如何赞美的,试着赞美一番。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说明]
光,对孩子们来说,是留恋的、喜爱的。晚霞下沉时的“守定西天”和“不可挽救”,月光升起时的“赞美一番”,就表现了孩子们当时的心情。没有“光”,就没有“影”,没了“影”就无以描,这不仅影响孩子们游戏,文章也就不真实。所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光”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教学作铺垫,也有利于学生明白平时写作要求真的道理。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三、配乐朗读,体验童趣和童真。
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他们玩的有趣吗? (幻灯显示)后让学生一一找出并体验。
重点体验:
1、猜烟气。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尽情地猜,不求科学准确,只求从大胆的猜想中,体验孩子们的那股猜劲,从体验中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创新意识。
2、描竹影。通过比较阅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体验孩子们自我欣赏的情趣。
[设计说明]
趣事和趣味,学生们都有过。本环节的两个体验重点,前者让学生自己猜,后者让学生比较读,其目的就是多给学生自己体验。体验时,指导学生回到童年,沉浸在童年的生活中。
四、审美赏美,从影到画。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好问,是求知的前提。在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园子中,孩子们的玩是充满童趣的,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天真的。请说说他们提了什么问题,爸爸又是怎样深入浅出地说明的,从孩子们和爸爸的问答中,你们懂得了什么?(幻灯显示)
重点明确:
1、模仿和创新的意义。——描和画,其实就是模仿和创新问题。模仿有模仿的意义,创新也有创新的作用。因事因时而异,有的需先模仿后创新,如练字、画画之类;有的更强调创新,如科技发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见解,说说模仿和创新的不同意义。
2、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在基本明确中西画不同的风格之后,展示两幅画,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重点欣赏中国画。欣赏的方法是让学生给中国画拟标题,在与原题比较中印证文本知识,加深对文本“活的神气”的理解。
[设计说明]
孩子的问是天真的,爸爸的答是理性的。要让学生理解深奥的道理,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生活联系,才能体会“创新”和“活的神气”的意义。联系练字和画画,展示中西画并拟题,正是让可感的生活来解释抽象的道理。
五、跳出文本,体验生活,欣赏艺术
(一)引向生活
孩子们的问天真有趣,爸爸的答深入浅出。从爸爸深入浅出的回答中,我们知道:就画画而言,有模仿有创新,我们要追求创新:有形似和神似,我们要讲求神气。但创新不能脱离生活,神气也离不了形似。孩子们描绘的人影、竹影,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艺术的起步。诸如此类与艺术有一定联系的儿童游戏生活,你们也一定有过,也一定很好玩,我们不妨再回过头去想想,小时候你做过的哪些游戏也蕴含着艺术和美呢?比一比,谁的游戏更富有艺术和美。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大致明确:
堆积木、玩泥巴、玩沙子、堆雪人——建筑雕塑艺术
过家家、捉强盗、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
涂鸦、在手上画手表、踩脚印画(用水或在沙滩上)——绘画类
敲击杯碗、玩拨浪鼓等有声玩具——音乐类
女孩子跳橡皮筋、丢手绢——舞蹈类
起外号、编故事、猜谜语——文学类
[设计说明]
学习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对生活的体验,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得到艺术的熏陶。
(二)再次欣赏
现在请大家欣赏一组来自孩子游戏的艺术精晶,让我们再次来体验艺术中的童趣。(幻灯显示)——丰子恺的漫画。
(教学设想:在前一环节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后再来看这几幅漫画,是对童心童趣和艺术美的再度体验,里面的认同感和强烈共鸣都化作一个会心的微笑。利用“瞻瞻的脚踏车”点拨:“每个会游戏的人都有艺术天份,关键在于有没有努力把它发挥出来。”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欲)
[设计说明]
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从文本拓展到生活,又从生活进一步体验文本,这就是拓展延伸的要义所在。为延伸而延伸,往往是盲目的随意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延伸?本环节试着先从文本延伸到童年游戏,意在让学生领会游戏中蕴含着艺术;再从文本延伸到艺术作品,进一步证明艺术离不开生活。通过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六、课堂小结。
童稚的游戏里竟然蕴含着这么多的艺术和美!难怪有的西方学说甚至认为:“艺术就是起源于游戏。”不管艺术起源于什么,我们至少明白了:
“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幻灯显示)
让我们大声把我们的感悟读出来。
七、课后练习。
喜欢画画的,给童年生活画一幅画。
擅长写作的,给童年生活写一篇文。
爱好唱歌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词。
懂得写诗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诗。
【板书设计】
竹 影
丰子恺
游 戏————艺 术
趣 美
19 观舞记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4.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设计说明]
本文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在朗读中学生就不仅能品味揣摩到文字的美,也可掌握一些生字词的音、形,故确立第一、二个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要以发展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宗旨,故确立第三个教学目标。外国优秀的文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精神财富。应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故确立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优美生动的对舞蹈艺术的语言描写。
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2.师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录音机、磁带(轻音乐)、录像机(带)、投影仪、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设计思路】
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初一正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教师的引导还很必要。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可创设特定的情境,以朗读作品中最富表现力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语言为“切入口”,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自己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千手观音》。)
师:这段舞蹈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师: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设计说明]
能否开个好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千手观音》风靡全中国,学生们应该很熟悉,况且这段舞蹈也缘于印度宗教,有着印度舞蹈的特色,即使条件不允许的地方学生们对这段舞蹈也很是熟悉的。以相似的情节熟悉的旋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千言万语也比不上有声有色的一小段舞蹈更有吸引力,有声有色的画面,能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语的设疑,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冰心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舞蹈艺术呢?这样学生就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
1、学生的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文字优美,但也不乏生字。大家在预习时一定扫除了“拦路虎”,哪位同学愿意带领大家读屏幕上的生字?
颦蹙 粲然 嗔视 咿呀
(2)、那位同学能够为我们解释一下这两个词呢?
尽态极妍 叱咤风云
(或者可用比赛或造句的形式使得枯燥的生字词学习变得有趣味,也变硬邦邦的生字词为形象的句子。)
2.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也决计了教学目标1、2。能力固然重要但双基也是不可忘。)
朗读后谈初读体会,各抒己见,教师不要作硬性评定。
思考问题:此文是写给谁的?作者为何要送给他们?
由此问引出,姐妹舞蹈之“美”。
[设计说明]
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放手让学生自读,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集相关信息。通过各抒己见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音乐的陪衬熏陶,如催化剂一般,渲染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三、品读课文,集体探究
(一)探寻“舞蹈美”
1.师: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飞动)
2.课文中作者说到:“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到的飞动的‘美’!”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的表演是一种“飞动的美”,同学们,我们也是欣赏者,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她们姐妹俩的表演,但是印度舞蹈的美已尽在作者的笔下了,请仔细研读文中有关卡拉玛姐妹表演的语段,请同学们用“印度舞蹈真美!‘美’在她们的 ”这一句式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现自主阅读,勾画圈点。
小组前后四人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其中。
全班交流。
4.师生小结:
本文就是从卡拉玛姐妹俩的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来写这印度舞蹈 “飞动的美”。
(二)探寻“语言美”
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俩那“飞动”的印度舞蹈美,这一感受让我们久久不忘!这都源于作者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现在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你认为写得最精妙的句段,体会一下这些语段的“精妙”所在。
1.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寻找“精妙”句段,仔细体会。
2.全班共同交流,教师倾听引导。
小结:这一篇文章作者注重将“视觉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感受”相结合,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言摇曳多姿。
四、迁移拓展,课堂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试分析本文与《安塞腰鼓》的异同。
(提示:可从选材、语言风格、结构、主旨等方面进行比较)
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差异较大,要让学生明白与作家本人、写作对象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间不够的话可以作为课外作业。
(教是为了不教,学就是为了会用。当学生能够在比较中懂得了欣赏作品时,那就能真正让知识成为自己思考的结晶的时候。)
【板书设计】
观舞记
冰心
神态美
形体美
表现 服饰美
语言美 舞蹈美 面貌美 心灵之舞
(飞动之美) 动作美
……
20 口技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3.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4.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5.让学生从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难点: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发现、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尝试做口技练习;教师准备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感,以此为切入口,理解文意,从而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入:
口技是一种用口头摹拟表演的艺术,是一种传统技艺,就是用嘴学叫声,如虫鸟呜叫,火车进站等。口技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的那位艺人怎样?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描述口技的文章。 (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1. 初读,教师安排学生课外预习。
① 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
② 反复阅读,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2.课内朗读 (出示课件1)
① 听读:听录音,注意停顿,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解决。
② 自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要求准确、流利,把握断句。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班齐读(出示课件2)
1.组内讨论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参与指导,然后全班交流,疏通文意。
2.思考: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讨论归纳)
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 —— 渐入梦乡 —— 火场百象。
四、合作探究,研究欣赏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以下内容:(出示课件3)
当我们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引导明确: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
表演者:表演的内容,表演的道具;
观众:看表演的反应。
学生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归纳完成板书。
五、结论:
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六、作业:
1.熟读全文,了解语句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口技
林嗣环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 ……
表演的内容 渐入梦乡: 声,妇拍儿渐止 ……
(正面描写)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 ……
一桌
表演的道具 一椅 表演精彩
一扇 技艺高超
一抚尺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观众的反应 梦中惊醒: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侧面烘托) 渐入梦乡: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场百象: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熟悉了口技表演的内容,表演的道具及观众的反应,那么,文中多次描写观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课文又是如何扣住一个“善”展开全文内容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二、合作探究(出示课件1)
回忆文中的表演内容及观众的反应,思考:
①文中多次描写观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侧面描写,烘托技艺高超)
②开头结尾都写到了表演的道具,这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不是;首尾呼应;强调道具简单,突出技艺高超,也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③课文是如何扣住一个“善”展开全文内容的?
表演前点“善”:“京中有善口技者”——直接写出了表演者的名气之大;
“施八尺屏障于厅事之东北角”“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布景和道具的简单突出“善”;听众“满座寂然,无敢哗者”——暗示他们对表演者的仰慕,也是写“善”。
表演中,更是突出“善”;从深夜惊醒到复睡,再到失火救火其间成百上千种声响,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均出表演者一人之口。听众或赞叹,或放松,或紧张,或害怕的强烈反应也烘托出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
表演之后,撤屏一看,仍然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仍然扣住一个“善”字。
三、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出示课件2)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待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
(作者运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十分准确,说明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适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
四、根据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为线索,当堂背诵(出示课件3)
1.少顷 ——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开场白)
2.既而 —— 儿醒,大啼 …… (一家四口睡醒)
3.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 梦中惊醒
4.一时 —— 一时齐发 ……
5.未几 —— 夫 声起 …… 渐入梦乡
6.忽 —— 一人大呼“火起” …… 发生火警
7.俄而 —— 百千人大呼 …… 救火场面
8.忽然 —— 抚尺一下 …… 结束语
五、课堂练习
试用一~十的数字,对文章内容作概括。
一张________,两三件________,四方________,听得五_________,六________,心里七_____八______,好似九_________,真乃十___________。
六、总结
文章从正、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七、迁移拓展,写作训练
模仿文章的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不超过100字(此环节视时间,如不够就作为课外作业)
(“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是基础,培养能力是关键。这道写作训练题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活学活用,并举一反三,这就达到一堂课的目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综合性学习活动《戏曲大舞台》(一)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感情和振兴国粹的
责任感。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二、活动重点: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三、活动前准备:
1.课前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戏曲的资料、感受戏曲的魅力,可
以去图书馆查阅,也可以以网查网。
2.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潮汕地方戏潮剧的资料,平时在家多听听戏曲,看看
戏曲表演,和长辈聊聊戏曲方面的知识。
3.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推选一位组长,准备表演一段地方戏曲,画一张
脸谱,自行制定竞赛口号和组名。
4.教师准备好多媒体和设备,没条件地区可以准备好录音机,戏曲磁带、
投影仪。
四、活动时间:二课时
五、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3分钟)
教师课前播放《唱脸谱》歌曲,调动学生活动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漫谈中国戏曲
(一)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形式。
教师提问: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那么你对她的起源和形成了解多少呢?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自由作答。
教师归纳: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
(二)几种常见的戏曲种类。
教师提问:中国戏曲是一种传统艺术,它的种类多种多样,同学们,你们听过哪些种类的戏?能说出名字来吗?
学生自由作答,以自己了解的戏曲种类说说
教师小结: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几种常见的戏曲种类有京剧、越剧、昆剧、黄梅戏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戏曲种类。比如我们潮汕地区的传统戏曲就是潮剧(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感情和知识等走近戏曲,为下面活动的展开作好铺垫。)
三、中国戏曲名段赏析
教师播放几首不同种类的戏曲名段,让学生在欣赏后分别判断出它们的戏曲种类来,并自由谈谈它们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
(一)京剧《苏三起解》 (旋律优美、婉转,节奏鲜明,唱腔流畅明快,被称做“东方歌剧”。)
(二)越剧《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朴素高洁,细腻动人的真实感和深沉含蓄,清丽典雅的艺术美。)
(三)黄梅戏《女驸马》(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是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
(四)豫剧《花木兰》(生活化,平面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充分地欣赏感受不同风格的戏曲,培养他们高雅的艺术情趣。)
四、我和戏曲
导入:刚才大家谈得很好,对中国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
趣,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近戏曲。
(一)教师展示脸谱
师:脸谱是戏曲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形式,脸上涂满的油彩代表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大家现在看老师展示的这几张脸谱,现在请你猜猜这些人物分别是谁?(各小组进行竞赛抢答,答得多答得对的为优胜组)
关公 孙悟空 包公 程咬金
(二)学生展示脸谱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一张张韵味十足的脸谱,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尝试去做的几张脸谱也拿出来展示一下吧!(各小组派一名学生上台展示脸谱作品,并作简单介绍,介绍作品代表的人物和展示的性格特点,师生掌声鼓励)
(三)学生自由畅谈感受
第二课时
一、爱我们家乡戏——潮剧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所展示的脸谱,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中国戏曲的高
超艺术天赋,同学们的热烈反应,可见已对中国戏曲这门古老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走近戏曲。进入我们潮汕地区传统戏剧——潮剧,相信在潮剧的天地中我们同样能得到美的享受。
1.教师简介潮剧的起源
潮剧又名潮州戏,用潮州方言演唱,是形成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的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潮剧历史悠久,属元明南戏的一支,在明代称为潮腔、潮调,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清丽悠扬,著名潮剧演员有张长城、范泽华、姚璇秋、方展荣等。
2.欣赏潮剧名段《荔镜记》《苏六娘》《柴房会》
3.我来唱一段
师:刚才我们已听了几段精彩的潮剧名曲,同学们已经能深深地感受到潮剧的唱腔,独特韵味了吧。潮剧的起源较早它向来以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潮风潮韵深受潮汕人民的喜爱,俗话说得好:“哪里有潮人的足音,那里就有潮人的锣鼓。”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同学们的戏曲联唱吧。
学生上台表演戏曲选段,表演前介绍选段名称,大致内容和扮演角色。(师生鼓掌)
(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戏曲的亲和力,并同时培养他们对家乡戏的热爱,提高艺术修养。脸谱制作,戏曲排练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适当作指导。放手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充分给学生信任,给学生表现的舞台,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学到了知识,并和素来很陌生的戏曲拉近了距离,为下一步戏曲擂台赛的进行酝酿了感情。)
二、戏曲知识擂台
师:同学们,刚才的戏曲联唱很成功,大家都表演了自己喜欢的戏曲。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考一考大家的戏曲知识(记分员,记时员就位)赛前各小组宣读竞赛口号,显示本小组必胜的信心,活跃现场气氛。)
1.必答题
答题规则:每组连续回答四题,每题十分,答题不扣分,时间30秒。
⑴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是(希腊悲喜剧、印度剧,中国戏曲)
⑵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昆剧)
⑶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⑷中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
⑸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京剧)
⑹戏剧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法?(手、眼、身、发、步)
⑺戏曲表现在生活的基本手法是?(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
⑻黄梅戏是哪些地方的剧种?(安徽)
⑼请说出经典潮剧《柴房会》的男主角叫什么名字?(李老三)
⑽绿脸代表什么性格人物?(草莽英雄)
⑾“净”这个角色以可以分为什么?(大花脸和二花脸)
⑿请说出潮剧一个著名演员的名字(陈学希或郑健英等)
⒀京剧诞生于什么时候?(清代乾隆时期)
⒁梅兰芳是哪一种戏曲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京剧)
⒂“变脸”是哪一种戏曲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川剧)
⒃请你说出潮剧两个经典剧目。(《杜王斩子》《换偶记》或《彩楼记》《三篙恨》)
2.抢答题
答题规则“听到开始后才可以抢答,否则取消本题答题资格。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时间30秒。
教师出示不同脸谱,要求学生根据脸谱猜测人物。
张飞 曹操 猪八戒 孙权
3.连线题
红脸 代表猛智
黑脸 代表凶诈
绿脸 代表忠勇
白脸 代表草莽英雄
小结:中国戏曲艺术就是一门综合了音乐、舞蹈、文学等各种文学角度进行欣赏。
(一环节意在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有关戏曲的基础知识,领略戏曲的艺术之美)
三、我为戏曲出一策
师:现实生活中,随着流行歌曲的火爆、影视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日趋衰弱,曾经人才辈出的剧团青黄不接,曾经广为传唱的曲子曲高和寡,那么,戏曲的出路在何方?我们如何来振兴中国戏曲?请大家出谋划策。(小组讨论,为戏曲的振兴出谋划策。全班交流。)
师:刚才大家纷纷对如何振兴中国戏曲提出了自己的点子,让我们一起努力,迎来中国戏曲的春天。
(新课标重探究,重体验。这一环节让学生讨论如何振兴中国戏曲这一沉重的话题,就是要让学生有一种使命感,一种社会责任感。结果的可行性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参与了,收获了。)
四、我要“写一写”
师:下面再来看“写一写”的要求:从以下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一)介绍你所知道的某一种剧种(最好是家乡戏)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要做到条理清楚,言简意明。
(二)选择你喜欢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
(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些感受,把它们写出来吧。
五、活动结束语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唱《唱脸谱》,大家一起来感受传统和现代的融
合效果!学生齐唱)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二)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基本知识。
2 学习用语文知识赏析戏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精彩片段,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提高艺术修养。
3 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交流、合作、探究等综合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4 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关注地方戏曲文化。培养热爱祖国、家乡民俗文化的情感和振兴国粹的责任感。
【活动重点】
1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并整理资料,以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热爱和振兴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3 考察地方戏特色及现状,关注、热爱家乡民俗文化。
【活动准备】
1 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搜集有关戏曲的资料,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时间约为一周。
2 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推选一位组长,各组自行制定竞赛口号和组名。
3 考察地方戏及特色,模拟做一次小记者,对身边不同年龄层的人进行采访并记录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以组为单位,将采访结果及采访心得进行汇总整理并记录。
采访结果记录表:
采访对象
采访内容
喜欢潮剧
()
了解潮剧()
潮剧走向衰落的原因
采访心得
10——20岁
20——30岁
30——50岁
50——70岁
4 多媒体设备及相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活动形式】
1 知识竞赛:检验资料搜集、整理及知识掌握情况。
2 名段赏析:多角度运用语文知识充分感悟戏曲的魅力。
3 交流探讨:讨论地方戏的现状引发对当前中国戏曲艺术逐步走向衰落现象的思考,给出振兴方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活动创意】
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次综合性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学生搜集、采访调查等方式获取资料并整理记录,学生分好小组后,每一组自行决定各成员的任务,进而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最后用两节课时间以小组竞赛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对前一阶段准备活动的成果加以展示。希望以这一节课为起点,为契机,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地方文化的关注与热爱之情。
【活动过程】
一 简述戏曲发展的轨迹,导入活动。(3分钟)
祖国的文明,历史悠久。祖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丰收、胜利和祭祀时,都喜欢跳跳舞,来表达他们的愿望和感情,这些可以说是戏曲的萌芽;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了唐朝时,有了双人演唱的参军戏,这可以说是戏曲的雏形;到了宋代,特别是到了南宋,便有了比较成熟的戏曲了;到了元朝,产生了杂剧,又叫元曲,这时戏曲的创作和演出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到是明清,地方戏曲广泛产生,以昆曲、京剧为代表,创造了丰富的戏曲文学和完事的舞台艺术体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戏曲大舞台,共同来领略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 戏曲知识竞赛(20分钟)
竞赛规则:每组基础分100分。必答题每题10分,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答题时间30秒。选答题(每小组派代表抽题作答),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其它组可以补答,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答题时间30秒。
(一)小组必答——戏曲知识擂台赛
第一轮
第一组: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什么?(中国戏曲)
第二组:素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什么?(京剧)
第三组: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什么?(昆剧)
第四组:戏曲的角色分为哪些行当?(生、旦、净、丑)
第二轮
第一组: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
第二组:我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唱、念、做、打)
第三组:京剧四大名旦分别是谁?(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
第四组: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什么?(没有实物的表演——虚拟)
(主持人简评,公布该轮得分)
潮俗祭祀之风盛行。旧时的演戏活动,多围绕着祭祀活动举行。祭祀对象大抵两个方面:一是姓氏宗族祖先;一是村社的社神(俗称“地头神”)以及其它各类神明。潮地人文有其特点,历来是“聚族而居”,因而宗祠和神庙(俗称“老爷宫”)星罗棋布,极富地方特色。祭祀活动的进行很有组织。宋元以前每逢祭祀须“奏音声、以谢神贶”,大概到了明代以后,这种“奏音声”便多被戏曲所代替。从而发展为现在的潮剧。做为潮汕人,对于潮剧你了解多少呢?马上来考考你。
(二)小组选答——潮剧知识知多少
(1):潮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请问它形成于什么时候?是由什么剧种发展而来的?(形成于明代中叶以前。是元、明朝南戏的遗音)
(2):潮剧的演出形式是什么?(一唱众合,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
(3):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潮剧的传统剧目可有分为几类?(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
(4):请列举三个以上传统的潮剧剧目。(《苏六娘》、《告亲夫》、《龙井渡头》、《刘明珠》)
(5):连线题:将下列脸谱颜色与它们所代表的性格特征连接起来
红色 刚直
黑色 奸邪
绿色 强悍
白色 怪异
金银色 忠诚
注:为公平起见,供选答的题目数量应多于小组的组数
(主持人简评,公布该轮得分并总述三轮比赛成绩,评出优胜组,授于小锦旗,其它组给于掌声并向优胜组喊一声:“好样的,向你们学习!”)
三 名段赏析(20分钟)
1 观赏名剧选段《天仙配》、《玉堂春》、《花木兰》,判断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剧种。(黄梅戏、京剧、豫剧)
2 戏文欣赏-——看一段精彩片段后,从修辞、韵律、主旨等方面,用自己的语文知识,分析一个唱词片段,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如《玉春堂》选段中每句唱词最后一个字分别为“县、前、惨、言、转、传、断、还”,韵脚相同,压an韵,朗朗上口。)
3 口语训练——看经典潮剧《柴房会》中李老三柴房遇鬼娘作上梯科的片断,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四 交流探讨(15分钟)
1 各组展示本组关于潮剧现状采访调查的结果(出示采访结果记录表)。各组进行交流,对比并综合、整理四组的采访结果,选代表进行汇报:
A 喜欢潮剧的人员除老年人外其它年龄层所占比数极少
B 大多数人对潮剧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
C 大多数人认为潮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2 个性表达,围绕以下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A 戏曲文化包括潮剧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B 该不该振兴包括潮剧在内的中国戏曲文化?为什么?
C 对于潮汕大锣鼓在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上的精彩表演,你有什么看法?
五 写作与表达(25分钟)
目前全国的剧团面临着倒闭的危险,许多演员都已另谋生路,所以,拯救包括潮剧在内的传统戏曲成为我们新一代青少年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请你以“中国戏曲的发展”为话题发表意见,用书面语言的形式为中国戏曲的明天,为潮汕戏曲文化的未来出谋划策,献上你的锦囊妙计。300-500字。
六 活动评价及总结( 7分钟)
1 评价及奖励(从参与的积极性,活动过程表现的综合语文能力及掌握戏曲知识的程度三方面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小组及个人进行奖励)
2 活动总结: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祖辈传下来的精粹,戏曲是一本书,戏曲又是一幅画,它展示着多彩的社会生活,戏曲是一首诗,它蕴蓄着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一次的活动让我们了解、熟悉了戏曲、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感受值得我们所有潮汕人骄傲的潮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同学们,你们今天是祖国的花朵,相信明天你们将会为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结出硕果。让我们为振兴家乡民俗文化、弘扬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传统而努力学习,不懈奋斗吧!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说明】
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它们分别是《社戏》《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和《口技》。
《社戏》是回忆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小说。文章采用写意笔法,于优美的意境中包孕着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珍惜与眷恋。《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散文。《竹影》则是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观舞记》是对印度舞蹈艺术的形象展现。《口技》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五篇文章表现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如乡村戏剧、民间传统艺术、舞蹈艺术及绘画艺术,但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不仅局限于文化艺术。像《社戏》中不仅有地方戏曲方面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竹影》中精彩的童趣表现;《安塞腰鼓》中演绎的生命的力量;《观舞记》中展现的中印人民的浓厚友谊。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充分发挥选文的题材优势,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学习中体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戏曲大舞台”意在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交流、合作、探究等综合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继续扩大识字量,积累词语,丰富词汇量。
2 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美。
3 激活思维,多角度理解课文内容,形成和表达个性化的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
1 指导运用“粗读——细读——精读”阅读法;“朗读理解——诵读品味——精读赏析”阅读法;比较阅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理解课文,丰富阅读形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探究性阅读,练习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判断,总结阅读体验。
3 搜集和整理资料,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
1 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价值观。
2 感悟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对生活的体验,引发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陶冶情操。
【教学指要】
《社戏》
课型:讲读型
基本教学思路: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勾画出景物描写的语句,揣摩作者精心选材、结构文章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纯朴真挚的思想感情。
《安塞腰鼓》
课型:朗读品味型
基本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在读清节奏、读准感情、读出气势的基础上,借助媒体的视觉镜头,加深对安塞腰鼓恢弘场面的直观认识,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竹影》
课型:课内自读型
基本教学思路:朗读品味文中重要的语句,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体验课文中蕴含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同时,培养自己追求艺术、享受艺术、创造艺术的能力。
《观舞记》
课型:课内自读型
基本教学思路: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写法,学习如何用语言表现其他的艺术形式。充分发挥想象力,领悟印度舞蹈的魅力。努力广泛地接触、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
《口技》
课型:讲读型
基本教学思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大意,注意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及用法,找出正面描写口技者表演情况和侧面描写听从反应的语句,理清摹写声音的层次,感悟作者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
16 社戏
【教学目标】
(一) 知识储备目标:
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
2.了解鲁迅及其代表作品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品味富于表现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景物
描写的作用。
3.学习通过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三) 情感体验目标
1.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2.会农家少年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优秀品质和“我”与农家少年的诚挚
情谊,培养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教学设想】
(一)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疑点:社戏并不好看,但为什么“我”不能忘怀。
(二)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1.课型:讲读型
2.基本教学思路:在反复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段概括出文中的主要事件,勾画出景物描写的语句,揣摩作者精心选材,结构文章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中所表现出的对劳动人民纯朴真挚的思想感情。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感悟。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因此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另外,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交流思考中理解内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快乐的童年常常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童年有祖母讲不完神话故事,童年有长大以后再也吃不到的美味佳肴,童年有情同手足,情深似海的小伙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本品不够的书,今天,让我们一起寻觅迅哥儿童年的足迹,分享他在农家获得的无限快乐。
二、课前热身,初读课文
(1)了解鲁迅及代表作品。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的知识。
(3)齐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扫除字词障碍。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2)学生细读课文,学习圈点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来帮助理清课文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
(学生小组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
①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看社戏途中。⑤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3、4、5节略写1、2、6、7节。
2、讨论探究,感知课文思想内涵
(1)小组讨论:
①平桥村在“我”的心中的位置?为什么?(乐土:得到优待、 免念古书、 钓虾放牛)
②且不管戏是否好看,中心事件是看戏,为何要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
(从中看出老人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平桥村是“乐土”,因为那里老人孩子纯朴善良可爱。这样写能起深化主题的作用。)
(2)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3)归纳思想内涵。
四 、小结
五 、布置作业
1.巩固生字词
2.反复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 阅读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思考它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
【板书设计】
得到优待 老 纯
平 乐 免念古书 人 朴
桥 土 钓虾放牛 孩 善
村 好豆好戏 子 良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大概内容,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一起了解课文以“社戏”为线索写了“我”在平桥村的愉快经历。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试着欣赏课文的精彩语段。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小组合作研读课文描写精彩的部分,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方面着手学习,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对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敢于质疑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1.学生阅读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想想这部分美在哪里?
2.学生在个人精读的基础上分组,按写景的与写人的分若干组,相互交流,再全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概括,得出供学生参考的结论:《社戏》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对话,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培养了学生提出自己见解、疑问的能力,也培养了通过合作方式共同探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3.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月夜行船,朋下归航”语段,速度稍慢。其他学生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体会语言的流畅和表现的自然美。
4.请男生齐读10自然段少年朋友开船的动作描写,圈出动词,揣摩语言的准确。
三、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1.为什么要写戏前三次波折?
渲染小伙伴们盼看社戏的迫切心情。
2.不能看戏“我”心情怎样?
心理描写突出心情十分沮丧。
3.一切问题解决否,小伙伴们自然急急忙忙赶着去看戏。作者抓住了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们看戏的心情。
⑴第10自然段:开船一系列动作,突出他熟练的驾船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看戏时愉快的心情。
⑵第11自然段: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水乡月夜图”表现“我”愉快而急切的心情。
4.小伙伴如此热衷看戏的原因是什么呢?
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
他们更在乎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玩耍,感兴趣是看戏前后那种快乐的氛围和感觉。
5.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自由畅谈,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教师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①围绕中心精心选村,详略得当地叙述事情。
②景物描写细腻逼真,很好地起到烘托人物,抒发感情,推动情节。
③成功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④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⑤社会环境描写颇具地方色彩。
五、体验反思
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在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通过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六、拓展延伸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设计些题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习俗的兴趣和喜爱之情。)
七、作业:
你觉得平桥村有哪些好的民风?你家乡民风如何?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
【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自然美:豆田 河流 远山 月色 戏台
“三美” 人性美:善意的嘲笑 偷豆 对付六一公公
情感美: 伙伴得到物许来陪我
母亲再三嘱咐与深夜候船
年幼的陪“我”坐船中
桂生为“我”找豆浆、舀水
六一公公的嗔怪与送豆
17 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精炼含蓄的语言,学习文中运用排比、反复的手法进行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文章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美。
2.体会安塞腰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三)过程方法目标:
1.朗读理解—诵读品味—精读赏析,以悟代学,领会文章的意蕴美。
2.讨论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课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
1.精读赏析重点语句,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
2.丰富朗读形式,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文章恢宏的气势,品味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思路】
课型:朗读品味型
教学思路:这是一篇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应引导学生读清节奏、读准感情、读出气势,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并借助媒体的视觉镜头,加深对安塞腰鼓恢弘场面的认识,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
【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
2.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充分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学生主动探究、师生互动交流,研讨课文主旨。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场景,学生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如:激越昂扬的安塞腰鼓)
2.渲染情境,学生谈感受,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课前热身,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注音:
亢奋( ) 晦暗( ) 羁绊() 搏击( ) 烧灼( ) 蓦然( ) 冗杂(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个句子。
①叹为观止 ②戛然而止
三 、整体感知,研讨主旨
(一)朗读感知,初步理解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及感情基调
2.指导学生集体朗读,体会文章的语气节奏。
(朗读指导:鼓声响起之前,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中间主体部分,语调激越、昂扬、饱满、迸发,稍快中注意层次;鼓声落,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
3.学生归纳朗读后的整体感受,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二)诵读品味,揣摩内涵
1.学生分组品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学生组内讨论,疏理文章脉络
①文章的叙写顺序是什么?
(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
②文章反复出现哪个句子?出现几次?有什么作用?
(“好一个安塞腰鼓” 4次,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③学生反馈,教师引导理清文章结构
(三)研读探究,揭示主旨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质疑探究。
2.教师集中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展开交流讨论。如:
①“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②“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③“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3.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4.请学生在朗读及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5.教师引导归纳文章主题思想
四 、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播放歌曲《黄土高坡》片段,谈谈自己对大西北的感觉。想想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而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五 、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内容及方法小结
2.作业:摘抄并熟记文中精彩句段。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搏击前:(安静) 鼓声——令人震撼
动作——奇伟磅礴
搏击中:(奔放、火烈) 舞姿——阳刚之美
节奏——粗犷雄劲
戛然而止:(出奇的寂静)渺远的鸡啼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赏析课文美点,体味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学习反复、排比手法的运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一 、复习导入
1.请学生朗读文章片段,检查朗读情况。
2.师生齐声诵读全文。
二 、精读赏析,体会意蕴
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请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2.学生诵读所勾画的语句。
3.男女生分组,比赛诵读所勾画的语句,仔细品味。
示例:第9-11自然段中“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
(这个语段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学生根据范例分组品味语句,相互交流,教师参与指导。对共性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补充,达到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效果。
4.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片段,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5.学生分组品读,组内讨论:
(1)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___”这样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
(2)学生反馈,教师引导归纳
如:①词语方面“‘茂腾腾’好,好在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
②句式方面“短句的运用好,好在营造了激越的气氛。
③修辞方面“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好,好在增强了气势,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④结构方面“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好,好在使文章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三 、拓展延伸,迁移巩固
学习课文,使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短句,进行合理的想像,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200字左右,并把它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四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内容小结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腰鼓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
2.方法归纳
文章用语激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让人激情澎湃。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笔力,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歌之、颂之,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3.作业
抄写课堂上勾画的句子,反复诵读品味。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蓄势待发——壮阔豪放——回味无穷
(反复、排比、比喻)
18 竹 影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初步领悟“儿童的游戏中蕴含艺术和美”的道理。
3、由“意会”(理解文本)达到“会意”(心灵交汇),发掘生活游戏中所蕴含的艺术 和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感受童心童趣,与自身经验相契合,形成个性体验、个性感悟。
2、领悟、挖掘游戏中的艺术和美,在基础理解层面上有发展理解。
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来猜个谜语: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光弱它不在,光强它显形。(影子)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
2、根据课题设问:影从何来?(“光”)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光的呢?以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1、2小节。
重点领会:
①这两段写出了光的哪些方面? (写出了光的特点,变化过程)
②这两段写出了孩子对光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喜爱,挽留)
3、除了1、2两节,还有哪里同样表明孩子们喜欢月光的呢?引导学生读第3节中描写月光的语句,并让学生把“赞美”一词具体化。可问问学生他们是如何赞美的,试着赞美一番。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说明]
光,对孩子们来说,是留恋的、喜爱的。晚霞下沉时的“守定西天”和“不可挽救”,月光升起时的“赞美一番”,就表现了孩子们当时的心情。没有“光”,就没有“影”,没了“影”就无以描,这不仅影响孩子们游戏,文章也就不真实。所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光”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教学作铺垫,也有利于学生明白平时写作要求真的道理。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三、配乐朗读,体验童趣和童真。
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他们玩的有趣吗? (幻灯显示)后让学生一一找出并体验。
重点体验:
1、猜烟气。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尽情地猜,不求科学准确,只求从大胆的猜想中,体验孩子们的那股猜劲,从体验中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创新意识。
2、描竹影。通过比较阅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体验孩子们自我欣赏的情趣。
[设计说明]
趣事和趣味,学生们都有过。本环节的两个体验重点,前者让学生自己猜,后者让学生比较读,其目的就是多给学生自己体验。体验时,指导学生回到童年,沉浸在童年的生活中。
四、审美赏美,从影到画。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好问,是求知的前提。在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园子中,孩子们的玩是充满童趣的,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天真的。请说说他们提了什么问题,爸爸又是怎样深入浅出地说明的,从孩子们和爸爸的问答中,你们懂得了什么?(幻灯显示)
重点明确:
1、模仿和创新的意义。——描和画,其实就是模仿和创新问题。模仿有模仿的意义,创新也有创新的作用。因事因时而异,有的需先模仿后创新,如练字、画画之类;有的更强调创新,如科技发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见解,说说模仿和创新的不同意义。
2、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在基本明确中西画不同的风格之后,展示两幅画,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重点欣赏中国画。欣赏的方法是让学生给中国画拟标题,在与原题比较中印证文本知识,加深对文本“活的神气”的理解。
[设计说明]
孩子的问是天真的,爸爸的答是理性的。要让学生理解深奥的道理,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生活联系,才能体会“创新”和“活的神气”的意义。联系练字和画画,展示中西画并拟题,正是让可感的生活来解释抽象的道理。
五、跳出文本,体验生活,欣赏艺术
(一)引向生活
孩子们的问天真有趣,爸爸的答深入浅出。从爸爸深入浅出的回答中,我们知道:就画画而言,有模仿有创新,我们要追求创新:有形似和神似,我们要讲求神气。但创新不能脱离生活,神气也离不了形似。孩子们描绘的人影、竹影,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艺术的起步。诸如此类与艺术有一定联系的儿童游戏生活,你们也一定有过,也一定很好玩,我们不妨再回过头去想想,小时候你做过的哪些游戏也蕴含着艺术和美呢?比一比,谁的游戏更富有艺术和美。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大致明确:
堆积木、玩泥巴、玩沙子、堆雪人——建筑雕塑艺术
过家家、捉强盗、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
涂鸦、在手上画手表、踩脚印画(用水或在沙滩上)——绘画类
敲击杯碗、玩拨浪鼓等有声玩具——音乐类
女孩子跳橡皮筋、丢手绢——舞蹈类
起外号、编故事、猜谜语——文学类
[设计说明]
学习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对生活的体验,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得到艺术的熏陶。
(二)再次欣赏
现在请大家欣赏一组来自孩子游戏的艺术精晶,让我们再次来体验艺术中的童趣。(幻灯显示)——丰子恺的漫画。
(教学设想:在前一环节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后再来看这几幅漫画,是对童心童趣和艺术美的再度体验,里面的认同感和强烈共鸣都化作一个会心的微笑。利用“瞻瞻的脚踏车”点拨:“每个会游戏的人都有艺术天份,关键在于有没有努力把它发挥出来。”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欲)
[设计说明]
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从文本拓展到生活,又从生活进一步体验文本,这就是拓展延伸的要义所在。为延伸而延伸,往往是盲目的随意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延伸?本环节试着先从文本延伸到童年游戏,意在让学生领会游戏中蕴含着艺术;再从文本延伸到艺术作品,进一步证明艺术离不开生活。通过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六、课堂小结。
童稚的游戏里竟然蕴含着这么多的艺术和美!难怪有的西方学说甚至认为:“艺术就是起源于游戏。”不管艺术起源于什么,我们至少明白了:
“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幻灯显示)
让我们大声把我们的感悟读出来。
七、课后练习。
喜欢画画的,给童年生活画一幅画。
擅长写作的,给童年生活写一篇文。
爱好唱歌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词。
懂得写诗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诗。
【板书设计】
竹 影
丰子恺
游 戏————艺 术
趣 美
19 观舞记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4.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设计说明]
本文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在朗读中学生就不仅能品味揣摩到文字的美,也可掌握一些生字词的音、形,故确立第一、二个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要以发展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宗旨,故确立第三个教学目标。外国优秀的文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精神财富。应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故确立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优美生动的对舞蹈艺术的语言描写。
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2.师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录音机、磁带(轻音乐)、录像机(带)、投影仪、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设计思路】
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初一正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教师的引导还很必要。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可创设特定的情境,以朗读作品中最富表现力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语言为“切入口”,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自己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千手观音》。)
师:这段舞蹈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师: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设计说明]
能否开个好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千手观音》风靡全中国,学生们应该很熟悉,况且这段舞蹈也缘于印度宗教,有着印度舞蹈的特色,即使条件不允许的地方学生们对这段舞蹈也很是熟悉的。以相似的情节熟悉的旋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千言万语也比不上有声有色的一小段舞蹈更有吸引力,有声有色的画面,能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语的设疑,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冰心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舞蹈艺术呢?这样学生就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
1、学生的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文字优美,但也不乏生字。大家在预习时一定扫除了“拦路虎”,哪位同学愿意带领大家读屏幕上的生字?
颦蹙 粲然 嗔视 咿呀
(2)、那位同学能够为我们解释一下这两个词呢?
尽态极妍 叱咤风云
(或者可用比赛或造句的形式使得枯燥的生字词学习变得有趣味,也变硬邦邦的生字词为形象的句子。)
2.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也决计了教学目标1、2。能力固然重要但双基也是不可忘。)
朗读后谈初读体会,各抒己见,教师不要作硬性评定。
思考问题:此文是写给谁的?作者为何要送给他们?
由此问引出,姐妹舞蹈之“美”。
[设计说明]
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放手让学生自读,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集相关信息。通过各抒己见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音乐的陪衬熏陶,如催化剂一般,渲染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三、品读课文,集体探究
(一)探寻“舞蹈美”
1.师: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飞动)
2.课文中作者说到:“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到的飞动的‘美’!”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的表演是一种“飞动的美”,同学们,我们也是欣赏者,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她们姐妹俩的表演,但是印度舞蹈的美已尽在作者的笔下了,请仔细研读文中有关卡拉玛姐妹表演的语段,请同学们用“印度舞蹈真美!‘美’在她们的 ”这一句式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现自主阅读,勾画圈点。
小组前后四人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其中。
全班交流。
4.师生小结:
本文就是从卡拉玛姐妹俩的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来写这印度舞蹈 “飞动的美”。
(二)探寻“语言美”
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俩那“飞动”的印度舞蹈美,这一感受让我们久久不忘!这都源于作者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现在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你认为写得最精妙的句段,体会一下这些语段的“精妙”所在。
1.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寻找“精妙”句段,仔细体会。
2.全班共同交流,教师倾听引导。
小结:这一篇文章作者注重将“视觉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感受”相结合,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言摇曳多姿。
四、迁移拓展,课堂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试分析本文与《安塞腰鼓》的异同。
(提示:可从选材、语言风格、结构、主旨等方面进行比较)
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差异较大,要让学生明白与作家本人、写作对象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间不够的话可以作为课外作业。
(教是为了不教,学就是为了会用。当学生能够在比较中懂得了欣赏作品时,那就能真正让知识成为自己思考的结晶的时候。)
【板书设计】
观舞记
冰心
神态美
形体美
表现 服饰美
语言美 舞蹈美 面貌美 心灵之舞
(飞动之美) 动作美
……
20 口技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3.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4.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5.让学生从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难点: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发现、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尝试做口技练习;教师准备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感,以此为切入口,理解文意,从而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入:
口技是一种用口头摹拟表演的艺术,是一种传统技艺,就是用嘴学叫声,如虫鸟呜叫,火车进站等。口技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的那位艺人怎样?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描述口技的文章。 (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1. 初读,教师安排学生课外预习。
① 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
② 反复阅读,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2.课内朗读 (出示课件1)
① 听读:听录音,注意停顿,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解决。
② 自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要求准确、流利,把握断句。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班齐读(出示课件2)
1.组内讨论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参与指导,然后全班交流,疏通文意。
2.思考: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讨论归纳)
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 —— 渐入梦乡 —— 火场百象。
四、合作探究,研究欣赏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以下内容:(出示课件3)
当我们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引导明确: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
表演者:表演的内容,表演的道具;
观众:看表演的反应。
学生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归纳完成板书。
五、结论:
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六、作业:
1.熟读全文,了解语句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口技
林嗣环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 ……
表演的内容 渐入梦乡: 声,妇拍儿渐止 ……
(正面描写)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 ……
一桌
表演的道具 一椅 表演精彩
一扇 技艺高超
一抚尺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观众的反应 梦中惊醒: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侧面烘托) 渐入梦乡: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场百象: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熟悉了口技表演的内容,表演的道具及观众的反应,那么,文中多次描写观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课文又是如何扣住一个“善”展开全文内容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二、合作探究(出示课件1)
回忆文中的表演内容及观众的反应,思考:
①文中多次描写观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侧面描写,烘托技艺高超)
②开头结尾都写到了表演的道具,这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不是;首尾呼应;强调道具简单,突出技艺高超,也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③课文是如何扣住一个“善”展开全文内容的?
表演前点“善”:“京中有善口技者”——直接写出了表演者的名气之大;
“施八尺屏障于厅事之东北角”“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布景和道具的简单突出“善”;听众“满座寂然,无敢哗者”——暗示他们对表演者的仰慕,也是写“善”。
表演中,更是突出“善”;从深夜惊醒到复睡,再到失火救火其间成百上千种声响,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均出表演者一人之口。听众或赞叹,或放松,或紧张,或害怕的强烈反应也烘托出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
表演之后,撤屏一看,仍然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仍然扣住一个“善”字。
三、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出示课件2)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待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
(作者运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十分准确,说明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适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
四、根据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为线索,当堂背诵(出示课件3)
1.少顷 ——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开场白)
2.既而 —— 儿醒,大啼 …… (一家四口睡醒)
3.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 梦中惊醒
4.一时 —— 一时齐发 ……
5.未几 —— 夫 声起 …… 渐入梦乡
6.忽 —— 一人大呼“火起” …… 发生火警
7.俄而 —— 百千人大呼 …… 救火场面
8.忽然 —— 抚尺一下 …… 结束语
五、课堂练习
试用一~十的数字,对文章内容作概括。
一张________,两三件________,四方________,听得五_________,六________,心里七_____八______,好似九_________,真乃十___________。
六、总结
文章从正、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七、迁移拓展,写作训练
模仿文章的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不超过100字(此环节视时间,如不够就作为课外作业)
(“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是基础,培养能力是关键。这道写作训练题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活学活用,并举一反三,这就达到一堂课的目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综合性学习活动《戏曲大舞台》(一)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感情和振兴国粹的
责任感。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二、活动重点: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三、活动前准备:
1.课前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戏曲的资料、感受戏曲的魅力,可
以去图书馆查阅,也可以以网查网。
2.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潮汕地方戏潮剧的资料,平时在家多听听戏曲,看看
戏曲表演,和长辈聊聊戏曲方面的知识。
3.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推选一位组长,准备表演一段地方戏曲,画一张
脸谱,自行制定竞赛口号和组名。
4.教师准备好多媒体和设备,没条件地区可以准备好录音机,戏曲磁带、
投影仪。
四、活动时间:二课时
五、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3分钟)
教师课前播放《唱脸谱》歌曲,调动学生活动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漫谈中国戏曲
(一)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形式。
教师提问: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那么你对她的起源和形成了解多少呢?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自由作答。
教师归纳: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
(二)几种常见的戏曲种类。
教师提问:中国戏曲是一种传统艺术,它的种类多种多样,同学们,你们听过哪些种类的戏?能说出名字来吗?
学生自由作答,以自己了解的戏曲种类说说
教师小结: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几种常见的戏曲种类有京剧、越剧、昆剧、黄梅戏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戏曲种类。比如我们潮汕地区的传统戏曲就是潮剧(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感情和知识等走近戏曲,为下面活动的展开作好铺垫。)
三、中国戏曲名段赏析
教师播放几首不同种类的戏曲名段,让学生在欣赏后分别判断出它们的戏曲种类来,并自由谈谈它们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
(一)京剧《苏三起解》 (旋律优美、婉转,节奏鲜明,唱腔流畅明快,被称做“东方歌剧”。)
(二)越剧《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朴素高洁,细腻动人的真实感和深沉含蓄,清丽典雅的艺术美。)
(三)黄梅戏《女驸马》(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是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
(四)豫剧《花木兰》(生活化,平面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充分地欣赏感受不同风格的戏曲,培养他们高雅的艺术情趣。)
四、我和戏曲
导入:刚才大家谈得很好,对中国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
趣,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近戏曲。
(一)教师展示脸谱
师:脸谱是戏曲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形式,脸上涂满的油彩代表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大家现在看老师展示的这几张脸谱,现在请你猜猜这些人物分别是谁?(各小组进行竞赛抢答,答得多答得对的为优胜组)
关公 孙悟空 包公 程咬金
(二)学生展示脸谱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一张张韵味十足的脸谱,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尝试去做的几张脸谱也拿出来展示一下吧!(各小组派一名学生上台展示脸谱作品,并作简单介绍,介绍作品代表的人物和展示的性格特点,师生掌声鼓励)
(三)学生自由畅谈感受
第二课时
一、爱我们家乡戏——潮剧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所展示的脸谱,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中国戏曲的高
超艺术天赋,同学们的热烈反应,可见已对中国戏曲这门古老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走近戏曲。进入我们潮汕地区传统戏剧——潮剧,相信在潮剧的天地中我们同样能得到美的享受。
1.教师简介潮剧的起源
潮剧又名潮州戏,用潮州方言演唱,是形成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的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潮剧历史悠久,属元明南戏的一支,在明代称为潮腔、潮调,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清丽悠扬,著名潮剧演员有张长城、范泽华、姚璇秋、方展荣等。
2.欣赏潮剧名段《荔镜记》《苏六娘》《柴房会》
3.我来唱一段
师:刚才我们已听了几段精彩的潮剧名曲,同学们已经能深深地感受到潮剧的唱腔,独特韵味了吧。潮剧的起源较早它向来以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潮风潮韵深受潮汕人民的喜爱,俗话说得好:“哪里有潮人的足音,那里就有潮人的锣鼓。”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同学们的戏曲联唱吧。
学生上台表演戏曲选段,表演前介绍选段名称,大致内容和扮演角色。(师生鼓掌)
(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戏曲的亲和力,并同时培养他们对家乡戏的热爱,提高艺术修养。脸谱制作,戏曲排练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适当作指导。放手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充分给学生信任,给学生表现的舞台,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学到了知识,并和素来很陌生的戏曲拉近了距离,为下一步戏曲擂台赛的进行酝酿了感情。)
二、戏曲知识擂台
师:同学们,刚才的戏曲联唱很成功,大家都表演了自己喜欢的戏曲。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考一考大家的戏曲知识(记分员,记时员就位)赛前各小组宣读竞赛口号,显示本小组必胜的信心,活跃现场气氛。)
1.必答题
答题规则:每组连续回答四题,每题十分,答题不扣分,时间30秒。
⑴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是(希腊悲喜剧、印度剧,中国戏曲)
⑵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昆剧)
⑶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⑷中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
⑸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京剧)
⑹戏剧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法?(手、眼、身、发、步)
⑺戏曲表现在生活的基本手法是?(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
⑻黄梅戏是哪些地方的剧种?(安徽)
⑼请说出经典潮剧《柴房会》的男主角叫什么名字?(李老三)
⑽绿脸代表什么性格人物?(草莽英雄)
⑾“净”这个角色以可以分为什么?(大花脸和二花脸)
⑿请说出潮剧一个著名演员的名字(陈学希或郑健英等)
⒀京剧诞生于什么时候?(清代乾隆时期)
⒁梅兰芳是哪一种戏曲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京剧)
⒂“变脸”是哪一种戏曲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川剧)
⒃请你说出潮剧两个经典剧目。(《杜王斩子》《换偶记》或《彩楼记》《三篙恨》)
2.抢答题
答题规则“听到开始后才可以抢答,否则取消本题答题资格。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时间30秒。
教师出示不同脸谱,要求学生根据脸谱猜测人物。
张飞 曹操 猪八戒 孙权
3.连线题
红脸 代表猛智
黑脸 代表凶诈
绿脸 代表忠勇
白脸 代表草莽英雄
小结:中国戏曲艺术就是一门综合了音乐、舞蹈、文学等各种文学角度进行欣赏。
(一环节意在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有关戏曲的基础知识,领略戏曲的艺术之美)
三、我为戏曲出一策
师:现实生活中,随着流行歌曲的火爆、影视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日趋衰弱,曾经人才辈出的剧团青黄不接,曾经广为传唱的曲子曲高和寡,那么,戏曲的出路在何方?我们如何来振兴中国戏曲?请大家出谋划策。(小组讨论,为戏曲的振兴出谋划策。全班交流。)
师:刚才大家纷纷对如何振兴中国戏曲提出了自己的点子,让我们一起努力,迎来中国戏曲的春天。
(新课标重探究,重体验。这一环节让学生讨论如何振兴中国戏曲这一沉重的话题,就是要让学生有一种使命感,一种社会责任感。结果的可行性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参与了,收获了。)
四、我要“写一写”
师:下面再来看“写一写”的要求:从以下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一)介绍你所知道的某一种剧种(最好是家乡戏)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要做到条理清楚,言简意明。
(二)选择你喜欢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
(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些感受,把它们写出来吧。
五、活动结束语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唱《唱脸谱》,大家一起来感受传统和现代的融
合效果!学生齐唱)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二)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基本知识。
2 学习用语文知识赏析戏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精彩片段,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提高艺术修养。
3 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交流、合作、探究等综合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4 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关注地方戏曲文化。培养热爱祖国、家乡民俗文化的情感和振兴国粹的责任感。
【活动重点】
1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并整理资料,以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热爱和振兴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3 考察地方戏特色及现状,关注、热爱家乡民俗文化。
【活动准备】
1 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搜集有关戏曲的资料,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时间约为一周。
2 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推选一位组长,各组自行制定竞赛口号和组名。
3 考察地方戏及特色,模拟做一次小记者,对身边不同年龄层的人进行采访并记录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以组为单位,将采访结果及采访心得进行汇总整理并记录。
采访结果记录表:
采访对象
采访内容
喜欢潮剧
()
了解潮剧()
潮剧走向衰落的原因
采访心得
10——20岁
20——30岁
30——50岁
50——70岁
4 多媒体设备及相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活动形式】
1 知识竞赛:检验资料搜集、整理及知识掌握情况。
2 名段赏析:多角度运用语文知识充分感悟戏曲的魅力。
3 交流探讨:讨论地方戏的现状引发对当前中国戏曲艺术逐步走向衰落现象的思考,给出振兴方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活动创意】
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次综合性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学生搜集、采访调查等方式获取资料并整理记录,学生分好小组后,每一组自行决定各成员的任务,进而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最后用两节课时间以小组竞赛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对前一阶段准备活动的成果加以展示。希望以这一节课为起点,为契机,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地方文化的关注与热爱之情。
【活动过程】
一 简述戏曲发展的轨迹,导入活动。(3分钟)
祖国的文明,历史悠久。祖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丰收、胜利和祭祀时,都喜欢跳跳舞,来表达他们的愿望和感情,这些可以说是戏曲的萌芽;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了唐朝时,有了双人演唱的参军戏,这可以说是戏曲的雏形;到了宋代,特别是到了南宋,便有了比较成熟的戏曲了;到了元朝,产生了杂剧,又叫元曲,这时戏曲的创作和演出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到是明清,地方戏曲广泛产生,以昆曲、京剧为代表,创造了丰富的戏曲文学和完事的舞台艺术体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戏曲大舞台,共同来领略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 戏曲知识竞赛(20分钟)
竞赛规则:每组基础分100分。必答题每题10分,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答题时间30秒。选答题(每小组派代表抽题作答),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其它组可以补答,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答题时间30秒。
(一)小组必答——戏曲知识擂台赛
第一轮
第一组: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什么?(中国戏曲)
第二组:素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什么?(京剧)
第三组: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什么?(昆剧)
第四组:戏曲的角色分为哪些行当?(生、旦、净、丑)
第二轮
第一组: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
第二组:我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唱、念、做、打)
第三组:京剧四大名旦分别是谁?(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
第四组: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什么?(没有实物的表演——虚拟)
(主持人简评,公布该轮得分)
潮俗祭祀之风盛行。旧时的演戏活动,多围绕着祭祀活动举行。祭祀对象大抵两个方面:一是姓氏宗族祖先;一是村社的社神(俗称“地头神”)以及其它各类神明。潮地人文有其特点,历来是“聚族而居”,因而宗祠和神庙(俗称“老爷宫”)星罗棋布,极富地方特色。祭祀活动的进行很有组织。宋元以前每逢祭祀须“奏音声、以谢神贶”,大概到了明代以后,这种“奏音声”便多被戏曲所代替。从而发展为现在的潮剧。做为潮汕人,对于潮剧你了解多少呢?马上来考考你。
(二)小组选答——潮剧知识知多少
(1):潮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请问它形成于什么时候?是由什么剧种发展而来的?(形成于明代中叶以前。是元、明朝南戏的遗音)
(2):潮剧的演出形式是什么?(一唱众合,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
(3):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潮剧的传统剧目可有分为几类?(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
(4):请列举三个以上传统的潮剧剧目。(《苏六娘》、《告亲夫》、《龙井渡头》、《刘明珠》)
(5):连线题:将下列脸谱颜色与它们所代表的性格特征连接起来
红色 刚直
黑色 奸邪
绿色 强悍
白色 怪异
金银色 忠诚
注:为公平起见,供选答的题目数量应多于小组的组数
(主持人简评,公布该轮得分并总述三轮比赛成绩,评出优胜组,授于小锦旗,其它组给于掌声并向优胜组喊一声:“好样的,向你们学习!”)
三 名段赏析(20分钟)
1 观赏名剧选段《天仙配》、《玉堂春》、《花木兰》,判断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剧种。(黄梅戏、京剧、豫剧)
2 戏文欣赏-——看一段精彩片段后,从修辞、韵律、主旨等方面,用自己的语文知识,分析一个唱词片段,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如《玉春堂》选段中每句唱词最后一个字分别为“县、前、惨、言、转、传、断、还”,韵脚相同,压an韵,朗朗上口。)
3 口语训练——看经典潮剧《柴房会》中李老三柴房遇鬼娘作上梯科的片断,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四 交流探讨(15分钟)
1 各组展示本组关于潮剧现状采访调查的结果(出示采访结果记录表)。各组进行交流,对比并综合、整理四组的采访结果,选代表进行汇报:
A 喜欢潮剧的人员除老年人外其它年龄层所占比数极少
B 大多数人对潮剧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
C 大多数人认为潮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2 个性表达,围绕以下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A 戏曲文化包括潮剧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B 该不该振兴包括潮剧在内的中国戏曲文化?为什么?
C 对于潮汕大锣鼓在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上的精彩表演,你有什么看法?
五 写作与表达(25分钟)
目前全国的剧团面临着倒闭的危险,许多演员都已另谋生路,所以,拯救包括潮剧在内的传统戏曲成为我们新一代青少年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请你以“中国戏曲的发展”为话题发表意见,用书面语言的形式为中国戏曲的明天,为潮汕戏曲文化的未来出谋划策,献上你的锦囊妙计。300-500字。
六 活动评价及总结( 7分钟)
1 评价及奖励(从参与的积极性,活动过程表现的综合语文能力及掌握戏曲知识的程度三方面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小组及个人进行奖励)
2 活动总结: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祖辈传下来的精粹,戏曲是一本书,戏曲又是一幅画,它展示着多彩的社会生活,戏曲是一首诗,它蕴蓄着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一次的活动让我们了解、熟悉了戏曲、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感受值得我们所有潮汕人骄傲的潮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同学们,你们今天是祖国的花朵,相信明天你们将会为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结出硕果。让我们为振兴家乡民俗文化、弘扬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传统而努力学习,不懈奋斗吧!
如何有效率地学习好一篇文章呢?教案必须写得好,而且要突出重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金字塔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着”,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字塔的神奇与魅力。
3.阅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介绍同一种事物。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字塔的神奇与魅力。
阅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介绍同一种事物。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关于金字塔,有很多有趣的谜。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着”,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字塔的神奇与魅力。(重点)
3.阅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介绍同一种事物。(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金字塔夕照》用流畅、饱含韵味的文笔,展示了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金字塔的概况。
四、品读释疑
两篇文章介绍金字塔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第一篇文章是散文,用优美的语言文字着重描写了金字塔的金色,写出了金字塔的意境美,译名妙,色彩难忘,引人遐想。
第二篇文章是说明文,运用图片和各种说明方法介绍了金字塔雄伟、神奇的特点以及古埃及的科技文化成就。
(一)金字塔夕照
1.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夕阳、田野、沙漠都是金色,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那古老的金字塔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由此看出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2.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金色的夕阳、田野、沙漠、泛着金光的河水、像是纯金铸成的金字塔,调动读者的视觉,写出了金字塔的绝美意境。
3.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那里放射出来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远望所见的金字塔的美丽样子。
4.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1)把这里的景色比作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突出了夕照下金字塔的雄壮美丽。
(2)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意境?
作者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的、局部的特色,而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5.你看金字塔多像一个“金”的汉字。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作者对令人陶醉的金字塔的赞美,也体会到作者对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人类伟大创造的歌颂。
6.有人说金字塔的白昼和月夜,各有各的情趣,各有各的美,但我觉得最令人难忘的,恐怕还是这大漠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
运用对比,突出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最美。
7.那一片迷人的金色,简直把你融化进一个神奇的境界,使你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
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这是一篇“风貌通讯”,也是散文,文章结构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描绘非常出色,构思巧妙。
(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1.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这部分内容介绍的是胡夫金字塔。作者用画图的方法展示了胡夫金字塔的塔高和塔基边长,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塔的重量、体积和塔基面积,简洁、明了、直观。
2.◇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几千年后,世界上才出现比它更高的建筑。
◇用约230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整个胡夫金字塔大概有50层楼高,塔基面积相当于126个篮球场那么大。
这两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中感受到胡夫金字塔非常高大雄伟,在当时的情况下,修建十分不容易。
3.仿写: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胡夫金字塔的概况呈现了出来。请你也运用这两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一种事物。
示例:现在的笔记本电脑越来越薄,越来越轻。今天我看见一个小型的笔记本电脑,居然跟平时用的会议记录本大小相当,薄厚也差不多,我感到十分惊奇。看了一下说明,它居然只有?25厘米长,15厘米宽,2厘米厚,重量只有945克,真是名副其实的笔记本!
4.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这两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几千年前的工匠手艺精湛,技术高超,超乎人们的想象,太了不起了。
5.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写出了金字塔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金字塔的巧合,引人深思。
6.尼罗河被称为埃及的母亲河。它每年定期泛滥,给河两岸带来肥沃的淤泥。金字塔就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金字塔为什么要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尼罗河东岸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着生命的开始;而尼罗河西岸是太阳降落的地方,象征生命的结束,那里是亡灵的世界。陵墓正好是两个世界的交界口,由这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然后再从东方再重新出现,所以他们把所有的金字塔都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7.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
很高的成就。比如,在天文历法方面,他们将一年定为365天,并规定每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剩余5天作为节日。
这段文字与哪段文字相印证??这段文字与“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相印证。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金字塔夕照》用流畅、饱含韵味的文笔,展示了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金字塔的概况,表达了作者对金字塔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课堂小结
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然而,金字塔至今仍是谜团重重。我们课后可以通过资料进一步地了解金字塔。
六、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简单又神秘的游——金字塔(节选)》
板书设计:
意境绝美
金字塔夕照 译名绝妙 人间奇迹
色彩难忘
上面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金字塔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关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金字塔教案 金字塔教案人教五年级下册】相关推荐文章: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五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
《望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猴王出世》教案
五年级语文迟到教案
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多多与人交流,乐于交流的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推荐一部动画片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1、指导学生有礼貌地进行交流,说出自己最爱看的动画片。
2、通过多种形式的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敢于交际,乐于交际的情感。
3、在交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大方.有礼貌地与别人交流,并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好习惯。
1.启发谈话,播放课件
每天做完作业后,你最喜欢干什么?文文和乐乐和我们一样,也特别喜欢看电视,你们知道他们爱看什么动画片吗?
(利用情境图,播放他们的对话)
文文:乐乐,你爱看什么动画片?
乐乐:我爱看动画片,特别喜欢看《西游记》。你呢?
文文:我喜欢看《熊出没》。
2.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师:电视里的动画片可多了,你知道的动画片都有什么呢?
(随学生交流播放剪辑的电视节目短片,展示学生喜欢的《喜洋洋与灰太狼》、《大耳朵图图》、《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等动画片,让学生产生主动交际的欲望。)
师:在这么多的动画片中,你最喜欢哪个?
3.揭题读题:推荐一部动画片
过渡:电视里的动画片可丰富了,你愿意把你喜欢的动画片推荐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吗?
1.课件情境图和活动要求:你平时都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交流。
2.同桌交流,引导学生用用“……有……有……还有……其中……”的句式说自己看过的动画片和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3.下位找好朋友或老师交流。
4.利用课件,示范采访
师:电视台的记者叔叔为了把节目办得更好,瞧!他们来采访了!(课件播放记者采访文文和乐乐的情景。)
5.学生扮记者,采访嘉宾,台上台下互动。
师:电视台的小记者也来我们教室采访了!
(扮记者的同学学课件中记者的样子,走到学生中间,自由采访小嘉宾,引导学生态度大方,有礼貌地和别人交谈,同时提醒听者态度认真,神情专注,给对方予鼓励。)
小记者:请问你喜欢什么动画片?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
引导嘉宾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问题。
6.颁发优秀记者和优秀嘉宾奖章。
过渡:这么多精彩的节目,乐乐可喜欢啦!
1.播放课件,学生观察:你觉得乐乐这么做好吗?你想对他说什么?
(课件显示一个孩子从早到晚看电视,连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不愿离开电视的情景。)
2.指名交流,发表见解。
3.四人小组组织讨论:小学生看什么电视节目好?每天看多长时间合适?
4.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5.全班交流。
1.展示作品,学生绘画。
这些动画片真好看,让我们把它们画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电脑展示文文和乐乐的绘画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2.让学生拿自己的绘画作品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3.把《推荐一部动画片》这一话题带回家与家人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上面就是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推荐一部动画片教案了,希望对你们的教学口语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关注。
【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推荐一部动画片教案 二年级下册推荐一部动画片教案】相关推荐文章:
二年级下册语文《注意说话的语气》教案
二年级下册语文《沙滩上的童话》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6》教案
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教案
二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范文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现在这个社会,意外事故频频出现,天灾人祸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伤害,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很有必要的,分享了四年级下册的安全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交通安全的常识,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如何牢记交通安全知识,并以身作则遵守交通法规。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提问:我们每天在道路上行走,那我们知不知道行人如果不按交通规则行走也会犯法呢?下面我们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1:天津首次认定一起行人负全责的交通事故。
河北省梁某在天津南马路上横跨交通护栏欲穿马路,被正常行驶的一辆小客车撞倒,造成梁某腿部受伤,小客车左前照灯损坏。天津公安交管部门的办案民警认为这是一起一般的交通事故,并认定行人梁某跨越交通护栏的行为违反了《道路交通管理规定》中有关“行人不准穿越、攀登或跨越隔离设施”的规定,因小客车系正常行驶,所以,行人梁某应当负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
案例2:行人违反交通规则导致三人死亡被判半年徒刑。
黄某(女)在国道G321线肇庆路段步行横过公路,边打电话边在路边及路面上来回走动,一辆多功能拖拉机为了避让黄某,车尾碰到黄某后,直驶进对面车道,与一辆大货车迎面相撞,拖拉机驾驶员、乘客及大货车司机当场死亡,黄某与大货车上的两名乘客受伤。交警部门调查证实,黄某违反“交法”是造成这起特大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高要市法院审理认定黄某在没有信号的道路上行走,没有在确保道路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过,引发三人死亡,两车损坏的特大交通事故,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依法判处。这是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广东省首例行人因交通肇事罪被判刑的案件。
为什么前面两个案例的责任人都是行人,这值得我们深思?在生活中我们应如何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呢,这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通过观看交通安全VCD学习有关交通安全知识。
(一)请同学例举所知道的交通设施、信号灯、交通标志等。
(甲…… 乙……. 丙…… 丁……)
(二)看VCD学习下列知识:
1、交通设施常识。
2、交通信号灯和手势信号常识。
3、交通标志常识。
4、乘坐车辆常识。
三、通过分析交通事故案例,学习行走和骑车交通常识
(一)行人行走案例:
案例3:陈某,女,7岁。下午放学回家,在急救中心对面两路口图书馆门前,没走天桥而从人行护栏缺口处进入车行道,并从左边驶过一辆车的尾部突然横过公路,被右边驶向石桥铺方向的一辆9路大客车当场压成“肉饼”,围观群众都流下惋惜的泪水,父亲心疼得当场昏死过去,母亲也瘫倒在交警三队的办公室里。
案例4:两名男同学公路上玩耍、打闹,其中一名同学彭伟,8岁,突然跑过公路,被驶来的一辆渝州大货车碾压当场死亡。
请同学们找出上述几例交通事故产生的原因,并指出应如何正确行走。
行人行走常识:
1、年纪太小的,要由大人领着过马路。
2、“一慢,二看,三通过”。
3、横过车行道时,要走人行横道。注意做到:有过街天桥或者过街地道的,要走天桥或地道。
4、在横过没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时,应当左右看观察往来车辆的情况,确认安全后再过马路;不得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过或者中途倒退、折返。
5、过马路时要注意观察交通信号灯的变化。红灯亮时,不能过马路;绿灯亮时,也要看清左右确定没有车来,才可以过马路;如果马路过了一半时,信号灯变了,要赶快过马路,千万不要惊慌。
6、不得在车行道内停留、嬉闹;不得有追车等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
7.上下汽车要避让过往车辆。
8.不在马路上逗留、玩耍、打闹。
(二)驾驶自行车案例:
案例5:何某,男,11岁,刘某,男,9岁,表兄弟俩人,租一辆自行车,何骑,刘搭坐于后,在巴山仪表厂一个大下坡路上骑耍,这时听到背后汽车驶来,何惊慌,车把左右摇摆,当车从他们身边驶过时,自行车向汽车倒去被佳压,何应均当场死亡,刘xx第二天早上死亡。
案例6:某职业中学学生牟某,男,17岁。与另一同学各自驾驶自行车从李家沱长江大桥南桥头经杨家坪、大坪、两路口、南坪行至七公里交通学附近,迎面驶来一辆三轮车,因下坡速度快,刹车不好,与三轮摩托车相撞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
分组讨论上述交通事故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正确骑车:
驾驶自行车常识:
1.未满12周岁的儿童不能独自骑自行车上xxx路。年龄不满18周岁的学生不准驾驶摩托车。乘坐二轮摩托车必须戴安全头盔;乘坐摩托车的不准打伞、不准侧坐、不准站立。
2.不要骑有故障的车。
3.不在人行道上骑车,非机动车靠右行驶。
4.横穿马路要推车行驶。
5.转弯时减速慢行,观察并打手势。
6.不要双手离把,不能用手拿着东西骑车,不能两人并肩行驶。
7.骑车不打闹,追逐。
8.在道路上遇到转弯的车辆时,不要靠车辆太近,因为靠车辆太近,汽车的前轮过去了,后轮可能碰到你。
9.骑自行车通过交叉路口遇到停止信号时必须依次停在非机动车道上,不准绕道通行。
10.自行车相遇时应当互相礼让。
11.骑自行车行经人行横道遇到交通信号放行行人时必须停车或者减速让行,经过没有信号灯控制的人行横道时必须避让行人。
12.骑自行车从停着的汽车旁通过时要注意停车的车门突然打开。
13.骑自行车在雨中行驶,一定要注意视线不要被穿戴的雨衣雨帽所遮挡,以免发生危险。
14.骑自行车不准撑伞行驶,雨天路滑不要行驶得太快以免滑倒。
四、遇到交通事故怎么处理?
在高速公路上,如果汽车发生了故障或出了事故,不能离开行车道时,乘车人应迅速转移到右侧路肩上或紧急停车带内,并及时报警。遇到交通事故,不要慌张,保持冷静,记住肇事者的车牌号码,协作他人保护现场,及时拨打交通报警电话122和救助伤者,有利于抢救生命,惩罚肇事者。
五、小结: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人数约120万人,伤残1300多万,我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约10万人,伤残约35万人。今年1至9月份,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95319起,造成50682人死亡、229484人受伤。在死亡的人数中四分之三是行人、乘车人和骑自行车人。近年来,青少年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有40多名中小学生死于非命,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消失。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所以,交通安全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而且影响到千千万万个家庭,希望同学们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从我做起,用实际行动参与交通环境建设,尽量杜绝交通事故的发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珍惜生命,安全出行,每天上下学过马路时应注意看红绿灯及走斑马线,不要因为图一两秒中的便利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过错。做一个遵守交通安全的模范。
六、作业:
1. 请同学们和家长回想一下,有没有开车和乘坐小汽车不系安全带、有没有酒后驾车、有没有骑坐摩托车不戴安全帽,有没有乘坐公共汽车乱插队。如果有这些现象,请同学们向父母提出遵守交通规则的建议。
2. 写一篇关于学习交通安全的心得体会。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悼公所说话的意思。
教学媒体:投影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设计: 9祁黄羊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不避仇
内举祁午 不避亲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 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提题导入。
1、板书课题,认读生字“祁”,指导书写“祁”。齐读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3、 检查预习情况: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
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随机出示下列名称:春秋 晋国 悼公 祁午 解狐
指导读好上述名称。
二、自读课文,要求(投影出示):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
2、朗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3、思考: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三、检查。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注意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前鼻音:晋悼公 人选 举荐 慎重
后鼻音:兴亡
翘舌音:合适 召 慎重
其它:中军尉 兴亡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祁黄羊 祁午
多音字:解狐
2、指导读通下列句子。
(1)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3、内桌分自然段互读课文后,指名逐段朗读课文,结合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预习时布置学生查字典):
征伐 郑重 举荐 使者
4、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祁黄羊的什么故事。
板书:举荐人才
四、指导书写生字。
1、给生字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祁 尉 慎
上下结构:晋 荐 召
半包围结构:选 适 避
独体字:亡
2、说这些字哪几个字比较容易写,哪几个字的什么地方要提醒注意。
祁:左边是“礻”,而不是“衤”;右边是“阝”,而不是“卩”。
选、适、避:“辶”的最后一笔要舒展,能托住里面的部分。
慎:右边的“真”里面是三横,不能少横。
3、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边描边说出笔画名称,记住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五、作业:完成习字册上的部分习字任务(字、词部分)。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一、复习。
1、 朗读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晋悼公 人选 举荐 慎重 兴亡
合适 召 慎重 解狐
2、 读通重点句子。
(1)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3、听写下列词语:兴亡 慎重 举荐 当此重任
二、理清脉落。
1、默读课文,思考:祁黄羊向悼公举荐中军尉人选,推荐了哪两个人?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
2、讨论,板书: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内举祁午
根据上述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
三、导读课文。
第一段.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讨论、交流。
3、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祁黄羊辞职的原因。
第二段.
1、自由朗读课文,在描写人物对话时的神态的词语下面做上记号,想想人物此时的思想感情。
2、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从悼公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悼公对祁黄羊的高度信任)
指导朗读悼公的话。
3、投影出示祁黄羊回答的话,指名朗读,说说自己人中体会到什么?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在“想了想”、“郑重”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指导朗读祁黄羊的话。
4、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投影出示第五自然段,理解悼公所说的话,指导朗读,注意悼公说话时的神态(在“深感意外”下面加着重号)。
(2)投影出示第六自然段,自由朗读,说说从祁黄羊的回答中,你能体会到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公私分明 心胸宽阔 不计前嫌)
5、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分角色朗读,小组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6、小结:祁黄羊外举不避仇,真是个公私分明,心胸宽阔,不计前嫌的高尚之士。板书:不避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3遍。
2、辨字组词。
普( ) 荐( ) 伐( ) 悼( )
晋( ) 存( ) 代( ) 掉( )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3、 归纳段落大意,按课文叙述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新词。
2、听写课后习题3的词语。
3、指名朗读第一至七自然段。
二、导读课文第八至十二自然段。
1、师读第八自然段。
2、自由朗读第九至十二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
3、当祁黄羊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时,悼公说了什么话?神态怎样?
投影出示第十自然段,指名朗读。
4、指名朗读第十一自然段,讨论:祁黄羊为什么要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投影出示第十一自然段,在“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们仇人或亲人”的下面加横线。齐读,问:祁黄羊一心想的是什么?
小结:由此可见,祁黄羊真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心为公,不但外举不避仇,还能做到内举不避避亲。板书:不避亲
5、既然这样,为什么祁黄羊不先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而要先推荐解狐呢?你是从什么地方发现的?
投影出示,对比分析:
“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提示:祁黄羊前后两次推荐,说话时的神态有没有不同?(在“想了想”、“郑重”下面加着重号)
从中你能看出祁黄羊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吗?(祁黄着考虑的确实首先是真正能为国出力的能人)
6、引读第六自然段。
7、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九至十二自然段。
三、 快速朗读课文(或默读),小小组合作讨论各段的段落大意,然后交流。
四、根据课文的叙述顺序,复述课文。
1、理清顺序:
因病辞职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2、学生试口述,同桌互述。
3、指名口述。
五、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说说祁黄羊是个什么样的人。
六、作业:
1、 写了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荐 慎重 才能 重任
2、 照样子写词语。
代替(“代”与“替”意思相近):
安危(“安”与“危”意思相反):
挑山工记录了作者在泰山的见闻之一,写泰山上的挑山工,赞颂了挑山工坚韧不拔的精神。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挑山工教案部编版2021,以供大家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本课7个生字,增识2个字,理解新词,达到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读读议议、圈圈、画画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作者抓住给人以启示为重点写人写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做事情要一心向着目标、专心致志、一往无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2、懂得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哲理一层层有条理地表达出来的。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展示、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师:板书课题——挑山工
师: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攀登的情景。
师:这些挑山工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到顶点,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点评:多媒体展示,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中,引发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极大关注,调动了他门主动参与的情感,激发了他们读的浓厚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自由读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挑山工是帮助游人挑东西的人。
生2:挑山工比游人先到山顶。
生3:挑山工比游人走的路程大约多一倍。
……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懂,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吗?
生1:挑山工说的那段话蕴含着什么哲理?
生2: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生3:为什么挑山工的速度不比游人慢?
生4:“因为我需要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5:为什么挑山工的牙齿很白?
师:第5个问题,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就解决了。对前四个问题我们先“存”起来,在深入研究课文中解决。
[点评:“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从质疑问难开始,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老师提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教学步骤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经常要求学生学有所问,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品质。]
三、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教学第一部分
师:“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
生:边读边画出描写挑山工登山的句子。
师:让提出“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的那个学生回答。
生: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
师:好,大家能把挑山工走的路线图画出来吗?
生:能。
师:指名到黑板上画,其它同学在座位上画。
生:画出挑山工走的路线图。
师:同学们画的都不错,谁能把你的线路图拿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讲解。
师: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沉甸甸”读得比较平淡。
师:挑山工的担子不够沉,该怎么读?
生:重读“沉甸甸”。
师:范读“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突出“折尺形”。
生:读“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师:重读“多一倍”。
生:再读一遍。
师 :很好,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点评: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同时,表情朗读,又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手段,指导学生通过表情朗读,将学生的心得表现出来,使学生更能进入文章中的情境之中.本环节注重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表达。
师:学生们,刚才读的很不错,奖励你们一段录像。
师:(展示课件:挑山工登山实况录像)看完后说出你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挑山工穿着红背心。
生2:看到挑山工一直在登山。
生3:看到泰山非常陡。
生4:看到挑山工走的是:“之”字形成的路。
……
[点评:运用现代多媒体,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表象,为理解文章说明深刻哲理打好基础。]
师:按常理来说,挑山工登山走弯曲的路,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游人应该比挑山工快得多,但是事实是这样吗?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集体朗读。
师:我怎么听不出作者觉得“奇怪”?再好好读一读这句话。
“腾云驾雾”不是在腾云驾雾,是慢悠悠的,该怎么读?
生:自由感情朗读第一段。
[点评:打破传统的“串讲”“分析”,以学生的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决不代替分析,而是导读、激励、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第二部分
师: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到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深入学习这部分内容呢?
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课件展示:小组合作学习要解决的问题;
①找出描写挑山工外貌的句子。
②找出描写挑山工神态的句子。
③几次相遇,相遇的地点,看见挑山工在干什么?
④用“―”画出挑山工说的话。
生: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探究、交流、汇报。
师:请同学们把你学习成果汇报一下。
生1:第一组:读、写挑山工外貌的句子。
生2:第二组:读、写挑山工神态的句子。
生3:第三组:叙述和挑山工的三次相遇。
生4:第四组:读挑山工说的话。
师:挑山工说话很风趣,还解答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挑山工走得快”,请我们好好学学。“我们哪里有近道……。是不是这个理儿?”这段话。
生:默读重点段,画出重点词语
师:你从挑山工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认定目标。
生2: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
生3: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 点评:引导学生读、说、写反复感悟文章的重点段落,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进行了扎实的语文基本能力训练。]
教学第三部分
师:导读: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是这样的画?
生:集体读“在徒走的似乎没有尽头的……”
师;展示图画。
师:谁能把画中的内容读出来。
师指导朗读:突出:“陡直”;“没有尽头”读慢一点,拖长音:“压弯了腰”读的低沉一点,“一步一步读出他的艰难”;“向上登攀”要读得有劲,挑山工肉体上的“腰”能压弯,但精神上的“腰”永远挺直。
师:范读。
生:比赛读、推荐读。
师:教使用手势表示抑扬顿挫,“指挥”全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老师把这幅送给同学们,你们需要他吗?
生:需要
师:需要什么?请在图画下面写几句最想说的话。
生:需要挑山工认定目标,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
[点评:指导感情朗读,首先引导学生真正的入情入境,其次,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通过范读,比赛读,推荐读,手势读各种形成反复读书,又促进学生进一步入情入境,在感情上与作者真正融为一体,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最后用“送画”的形成,启发学生说出内心的感受。]
四、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师:挑山工的话蕴涵着哲理,挑山工的精神富有很深的启迪作用,请联想生活实际想一想,你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吗?
生1:龟兔赛跑。
生2:笨鸟先飞。
生3:身边同学通过勤奋学习而后来居上的故事……
师:挑山工的精神对我们的学习有着怎样的启示呢?把你的理解,体会用笔表达出来。
生:写读后感
[点评:语文不仅需要理解,更需要延伸、应用。]
五评价,总结
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挑山工为什么比游人先到山顶。
生2:我明白了挑山工说的话的含义。
生3:我知道了作者画画的目的是什么。
……
师:希望同学们把挑山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目标专一,坚持不懈的精神永远留在心中,用在学习和生活上。
扩展性阅读:
今天,老师把自读课本中《普通小站》推荐给大家,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点评: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即让学生走进新文本,扩大视野,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了解挑山工的话,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预习要求:
1、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再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查字典理解。
3、课文读通顺后,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课后问题。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泰、衡、黝、咧、呗、哲、憨”7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积累下面的词语:节奏、平衡、饱览、诵读、不解之谜、耽误、哲理、意味深长、心悦诚服。
3、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说明的道理。了解挑山工,感受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4、学习课文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渲染、主题导入
从今天起我们学习新的单元《快与慢》。一提起快慢,老师就会想到《龟兔赛跑》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说)
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与快慢有关的一篇课文:《挑山工》。
[设计思路:由单元主题为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导入新课。]
二、交流资料,链接文本
课前布置同学们上网或通过其他的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下面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生汇报)
[设计思路: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对挑山工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白他们是怎样一群人,他们是干什么的。既考查了学生搜集相关信息的能力,又为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初读感知,自主质疑
1、让学生带着任务,充分地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打开智慧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
2、组织交流;
(1)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如果觉得自己说不好,也可以说一说你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或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解疑释惑。各小组选择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准备在全班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师生共同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可能会有如下几个;
①“我们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
②挑山工肩背重物,走折尺形路线,可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
③课文最后一句里的“它”指什么?……
[设计思路: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安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也为后面以疑促读,深入自学,自主解疑做好了准备。]
四、布置作业,熟读延伸
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能够读流利为止。
[设计思路:以学定教,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后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感悟人物精神品质的教学,所以此环节的设置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至关重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读课文。师生从正确、流利、朗读习惯、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议。
二、以疑促读,读中感悟
1、按处理的次序出示上节课提炼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内容见前)
2、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
(1)各自默读思考,然后填写表格中概括差异的部分。
对比结果:
(2)在小组内分析交流,开展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统一认识。
[设计思路:通过自学,学生认识到:游人轻装上山走直线,挑山工肩挑重物上山走折尺形路线。游人上山是玩赏,挑山工则是工作。]
3、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你看,是不是这个理?”挑山工是怎样理解“这个理”的呢?请同学们勾画出挑山工说的话,反复朗读,精读细品,然后填写表格中“对比结果”部分。
(1)放手让学生自学。
(2)组织交流评议。
(3)通过朗读,你觉得在挑山工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有一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4)鼓励学生读出挑山工的精神。
4、组织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因为我需要它”里面的“它”指的是什么?
[设计思路:该环节是课文学习重点难点突破的关键所在,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疑点,引导学生精读细品,感悟内容。]
三、再读深思,学习表达
1、快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2、组织交流,形成共识,指导习作。
[设计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写人的文章可以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带“写”。]
四、情境交融,心灵互动
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认识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挑山工。他们身上具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的可贵品质。假如有一天你有机会去登泰山,你会和挑山工进行一次怎样的对话?(出示画面《与挑山工“面对面”》)
[设计思路:创设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唤起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给了孩子一次触动心灵的机会,深化了思想认识。]
五、赏读品味,激发情感
同学们,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之时,你觉得哪些内容是自己最喜欢的,请你富有激情地读一读,再说一说理由。如果你心里的想法一下子无法表达出来,那么就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行吗?
[设计思路:用品读来结束教学,让挑山工的具体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又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学习要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挑山工挑着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原因。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懂得只有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挑山工话里的深刻含义,能从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教学方法:
1、以读促思、以读促解。
2、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泰山的风景。有什么感受?泰山虽然雄伟,但是我们游人要想登上泰山,只有一条陡直的山路。
一、复习导入、引发质疑
1、谈话激趣:同学们,泰山以它奇特的景象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但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来到泰山,更让他难以忘怀的并不是那雄浑的景色,而是一位挑山工。
2、板书课题。
3、谈谈对挑山工和作者的了解。
4、对“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这句话进行质疑。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通过对重点句的质疑,既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品读课文、感知“不同”
1、初读挑山工说的话,谈谈读懂了什么?
2、学习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
(1)上山时负重不同。
①体会“沉甸甸”。(播放课件)
②指导朗读: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
(2)上山时路线不同。
①什么是折尺形路线。
②动笔在书上画一画折尺形路线图。
③体会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3)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游人走走停停。
3、引读:挑着沉甸甸的物品,走着折尺形的路线,不声不响地从我们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我们前头去了。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思、画”相结合的方法,感悟挑山工和游人的不一样,为下文“悟理”做好铺垫。】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挑山工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理儿呢?请大家再读挑山工的话,说说感受到的理儿。(全班交流)
2、理解“它”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旨在运用知识迁移的原则,不仅让学生理解挑山工朴素的话语,还要理解其文字背后的含义。】
四、联系生活、拓展升华
1、挑山工的精神只有作者需要吗?还有谁需要?
2、教师总结,希望大家能用挑山工的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将挑山工的精神内化并激励自己前行,以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挑山工教案部编版202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语文教学设计知识,请多多关注本网站吧。
在生活中,每当外貌初识一个人或者新结交一个朋友时,我们第一要做的就是自我介绍。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了一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自我介绍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1.能面对不同的情况,向别人介绍自己。
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自我介绍,有礼貌地提出意见。
对象和目的不同,介绍的内容有所不同。
首先利用本单元课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自我介绍”这一话题的兴趣,然后充分利用教材中设置的情境,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能在不同的情况下,相应调整介绍自己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板块一 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谈话导入,提出任务。
师导入: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有许多新的收获。如,描写人物,要抓住其语言、动作的特点,我们要把这种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向别人介绍自己:和别人初次见面、转学到新学校、应聘校报记者……面对种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自我介绍呢?今天的口语交际,我们就来讨论讨论。(课件出示:自我介绍)
2.小组讨论,明确要求。
(1)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选择或创设一个情境,试着作自我介绍。介绍前,想一想是要向谁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介绍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2)师指名读要求。
(3)同桌讨论交流自我介绍时要注意些什么;师指名交流。
(4)师小结:自我介绍时,要明白向谁介绍自己,了解介绍自己的目的,需要了解一些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本次口语交际重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讨论口语交际活动的开展要求,全面互动,能把教师的单向灌输变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按要求去交流。同时,有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目标与要求也落实到了每位同学的心里,使交际活动有所成效。
板块二 选择情境,全班交流
1.引导生明确面对不同的情境,自我介绍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件出示课本中创设的情境。
(2)师指四名生分别读一种情境。
(3)明确不同的情境下,自我介绍应该侧重的方面。
①师引导: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场合,我们介绍自己的内容应该进行怎样的调整呢?请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②四人小组内互相讨论,相互补充,明确注意事项;师巡视指导。
③师指名交流。
(4)师小结:转学到新的学校应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应聘校报记者时,应着重介绍自己的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报名参加电视台“我是小歌手”节目,应着重介绍自己在唱歌方面的特长及取得的成绩;去车站接不认识你的客人时,应该着重介绍自己的外貌特征,使别人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认出你。
2.生选择情境,小组内交流,互说互评。其余同学认真倾听,适时补充,提出建议。
3.示例:
大家好,我叫×××,之前在××学校读书。因为爸爸妈妈工作调动,所以转学到了这里。我性格活泼,平时最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耍、游戏;我有很多爱好,如打篮球、看电影、唱歌等,真诚地希望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我对人友善,也很温柔,希望在这里能交到更多的朋友,更愉快地学习。
4.师生共评:评一评上台交流的同学在自我介绍时有哪些优点,还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才能说得更清楚,提出建议。
5.第二次全班交流,要求根据同学们的建议改正不足。
6.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1)师引导:在今天的交流中,你最欣赏谁的自我介绍?请你根据他选择的情境的特点,给他评个奖。(建议学生设计小小歌手奖、优秀小记者奖、最佳新人奖等)
(2)生评议。
7.四人小组内再次创设情境进行交流,争取做得更好。
【设计意图】学生创意的火花需要教师去点燃。在课堂结束之际进行评奖活动,既是对学生口语交际活动的一次总结评比,也是再次燃起学生创意的火花,让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评价的契机。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设立对应的奖项,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又一次考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锤炼语言的好机会。
“口语交际”的学习是语言的习得与思维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应注重“体验”二字,重点把握:
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揣摩、比较、运用才能获得新的发展。
“口语交际”的教学不仅应该注重“说”的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强调说出浓浓的“交际味”,同时兼顾“听”的能力的培养与“听”的习惯的养成。
正确处理好语言发展与知识获得、综合性能力发展的关系。在“口语交际”的学习中,重点应该是发展语言,同时培养学生针对不同情境运用不同方式介绍自己的能力。
上面就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自我介绍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自我介绍教案 自我介绍教案】相关推荐文章:
部编版四年级下黄继光教案 黄继光教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反思
挑山工教案部编版2021 四年级下册挑山工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 纸的发明教案及反思
金字塔教学设计及反思 金字塔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在享受假期和美食的同时,有没有想过端午节是怎样由来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示课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 赛龙舟
(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示课件第三屏)
(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
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
指名答。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 忠诚 爱国 不畏权贵 关爱百姓
百姓 十分爱戴 万分悲痛 深深怀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上面就是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了,你学会了吗?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
【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反思】相关推荐文章: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 纸的发明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语文乡下人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教学反思简短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整理
赤壁赋教案优秀教案 赤壁赋教案设计与反思
课 题:14 鲜花和星星
训练内容:仿写
教法提示:
一、出示句子: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1、指导读
2、分析句式
二、出示图片,指导观察。
三、指导写话。
我最喜欢 :这儿 ,那儿 ,真比 还多。
课 题:15 放小鸟
训练内容:想象说话
教法提示:
一、指导学生观察文后“我”放小鸟的插图,想象:小鸟的妈妈可能会怎样夸“我”呢?
二、学生想象。
三、指名说。
课 题:16 这儿真好
训练内容:想象说话
教法提示:
一、师:小动物都说 “这儿真好”,请你想象一下,“这儿”好在哪里呢?
二、学生讨论。
三、交流。
一、指名说。
二、能把你想到的小岛的样子画出来吗?
课 题:17 世界多美呀
训练内容:我眼中的世界(说话)
教法提示:
一、齐声朗读“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二、师:小鸡眼中的世界多美呀!小朋友,你眼中的世界是不是也很美呢?让我们也来说一说吧!
1、学生交流。
2、指名说。
如:我眼中的世界多美呀! 。
课 题:18 我叫足球
训练内容:仿写
教法提示:
一、出示:每当我为别人带来欢笑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也是快乐的了。
齐读。
二、指导说话。
每当 的时候, 就 。
三、在练习本上写出完整的话。
课 题:19 三个小伙伴
训练内容:续编课文
教法提示:
一、师:又一个春天来到了,三个小伙伴又一同上山栽树了,它们又会怎么做呢?
二、启发想象。
三、指导说话。
如:第二年的春天很快来到了,三个小伙伴又一同上山栽树了。小野猪用,小袋鼠用 ,小象用 。不一会儿,一棵小树就栽好了。
课 题:20 蚂蚁和蝈蝈
训练内容:续编课文
教法提示:
一、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二、师:蝈蝈又冷又饿,它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这时,它们会想些什么呢?
三、学生讨论。
四、指名说。
如:那只在夏天里爱睡觉的蝈蝈想:
那只在夏天里爱唱歌的蝈蝈想:
那只在夏天里嘲笑蚂蚁的蝈蝈想:
……
课 题:21 古诗两首
训练内容:看图说话
教法提示:
一、学完《锄禾》后,师出示一幅图(小朋友吃饭时不爱惜粮食),指导学生观察。
二、师:如果你就坐在这个小朋友身边,你会怎么劝他爱惜粮食呢?
三、指导说话(建议借助《锄禾》这首诗说话)
课 题:22 司马光
训练内容:句式练习
教法提示:
一、出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学生齐读。
二、请试着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句话。
1、师提示:可以选择课外活动时小朋友的各种活动,也可以选择课间里小朋友的各种活动。当然,能想到其它的活动更好。
2、学生讨论。
3、指名说。
课 题:23 鲁班和橹板
训练内容:鲁班,我想对你说
教法提示:
一、师:鲁班发明了橹板,你们觉得他怎么样?
二、学生自由练说:鲁班,我想对你说……
三、指名说。
课 题:24 乌鸦喝水
训练内容:复述课文
教法提示:
一、师: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
二、学生自由练习。
三、指名讲故事。
课 题:25 咏华山
训练内容:赞华山(说话)
教法提示:
一、学生齐声背诵“只有山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二、师:小朋友,在7岁寇准的眼中,华山是这么的高!在你的眼中,华山高不高,美不美呢?你能结合文中的插图,也来赞美一下华山吗?
1、学生看图自由说话。
2、指名说。
课 题:26 小松鼠找花生果
训练内容:造句
教法提示:
一、出示“小松鼠睁大眼睛,自言自语地说‘奇怪,花生果被谁摘走了?’”
学生齐读。
二、师:你能也用“自言自语”说句话吗?
1、学生自由练习。
2、指名说。
一、教材分析
1、学习习惯
本册教材突出两个习惯的培养:专心倾听、勇于发言;认真写铅笔字。
从两个习惯的培养顺序安排看,先听后写合乎认识的规律,合乎学习语文的规律。从语言表述看,“倾听”更加贴近课标,“勇于”更加切中时弊,“认真写”更加关注过程。
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们要树立这样的思想: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长期训练。教师应做有心人,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良好的习惯培养,天长日久,就会让这些外在的行为变成孩子内在的、自觉的行动。习惯对学习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2、识字写字
本册教材共安排生字483个,其中要求写的298个,只要求认识的185个。教材中的生字分两个途径安排,一是集中识字,二是随课文识字。
集中识字共8课,介绍了三种识字方法:词串识字、看图会意识字、转转盘识字。大量的生字随课文出现,进行识写。
无论哪一种识字途径,都要读准生字的字音,并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词句的意思。因为识字始终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要采用多种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识字。
3、阅读
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共选编课文26篇,其中写景状物的6课,记事(含生活见闻、童话故事)为主的11课,写人为主的(包括人物故事)7课,古诗1课,“文包诗”1课。内容涉及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感受,对社会风情的了解体察,对优秀文化、高尚品德、科学精神的颂扬,对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注等。课文大都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语文规范,内涵丰富。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一是把培养认读能力放在首位,旗帜鲜明地突出了读书、写字两大重点。26篇课文中有20篇只安排朗读课文和描红写字两项作业,其余6课也都把朗读、描红两项作业放在前面,再增加一点说话、造句、表演等加深或拓展阅读效果的活动。这样做完全体现了《标准》提倡的“少做题,多读书”的精神。二是注重语言积累。26篇课文,要求背诵的达14课,占54%,这是符合儿童记忆力高于理解力的年龄特征的,抓住记忆的最佳期,让学生多背一些好东西是可以终身受用的。
4、单元练习.学用字词句
与过去的相比,单元练习中的学用字词句板块,其功能有所变化。原来的“单元练习”主要是复习巩固单元的语文知识与技能;新的“学用字词句”板块,其功能有所扩展,如探究的功能、迁移的功能、锻炼手脑并用的功能、与其他课程融合的功能、多方面运用语文教育资源的功能等等。
二、教学建议
识字篇教学建议:
1、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2、认真写好铅笔字。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4、循序渐近、由浅入深、日积月累、温故知新。
阅读篇教学建议
1、激发情趣,让学生做好阅读的准备。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让学生在阅读前做好两个准备:
一是情感态度的准备――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
二是知识经验的准备――要激活已有的经验,调动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发现已有知识经验与课题内容之间相似性和衔接点。必要时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联系,以使他们借助已知预测未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
2、加强认读,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孩子刚从口语交际进入书面交流,由现实世界进入符号世界,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训练,帮助他们切实过好认读关,最终达到读得正确、连贯、不错、不丢、不添、不断、不重。课后对课文的整体内容,能有大致的轮廓的了解。
3、指导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材料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成分,指导朗读是培养语感能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在低年级尤其是这样。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
一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如读《咏华山》第三自然段“只有山在上,更无山与齐”,这一诗句,学生可能不太懂,要是回过头来,联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读:“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上下文结合起来,对照阅读,就能比较顺利地了解诗句的意思。再如“情不自禁”一词,除了结合上下文,还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回忆自己遇到特别开心的事,忍不住要唱、要跳、要表现自己的情景。这样对词义的感悟就会更加具体、真切。
二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意境,获取情感体验。其一是要学会“循文明像”,即凭借语言符号展开想象,建立事物的表象,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也可以借助课文图画,来帮助自己建立表象。对于某些比较生疏的事物,还可采用实物、挂图、投影、电脑课件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其二是要学会“循像明意”,即透过画面去感受课文的意境。要设身处地地进入各种角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读到“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可引导学生看看插图,把小男孩与大山联系起来展开想象,就能感受到爬山的艰苦和孩子的坚强。再读读“啊!华山真高哇!……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稍加想象,就能感受到华山的高险和登上华山的惬意心情。
4、组织演诵,帮助学生完成语言的内化。
内化语言是一个能动的自我建构过程,小学生还缺乏这种自我建构的能力,老师必须给予切实的帮助。
一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表现。在学生对课文中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所感受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欣赏。可以自读欣赏、听读欣赏,还可以眼看画面、耳听配乐朗诵、嘴跟着吟和,双脑并用,多感官参与,语音、语意、图像、情感、观念多要素融合,以帮助学生多重记忆,整体吸收。进而再让学生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创造性运用语调,配上表情动作,反复品味咀嚼,达到熟读成诵,完成背诵积累的任务。
二要引导升华。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开展创造性阅读和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比如分角色演诵,改编成解说词、导游词来演说,当成课本剧来表演等。总之,要彻底改变应试性、习题化的琐碎机械的作业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用性、生活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人教版实验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在编排体例上作了很大的改革。每个单元均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课文。针对这样的编排体例,在教学中,要从整体上把握,兼顾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四大任务。
一、认字学词,积累语言
认字学词,是一年级下册阅读教学仍需关注的一个重要任务。
识字,关键是要求适当,方法、策略对头。
课内识字,不要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要采用各种方法,如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读一读;小组互相交流识字方法,在合作中学;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读给大家听等,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复习巩固字词也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将要识记的字词编成句子或短文,如“上午,我把棉被晒出去,晚上,脱了衣服躺在床上,盖着阳光照过的被子,真舒服,不一会儿,就合上了眼睛。”这一段话中,就复习了课文中的11个生字(《棉鞋里的阳光》)。识字必须及时巩固,不断巩固,创造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自读,互考,学生看字卡、师猜生字等,在活动、游戏中,借助语言环境巩固。
生活中识字要调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招牌、商标、广告、报纸等,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识字本”,或剪剪贴贴,或自己写,或家长写,定期交流评比,多多益善。
二、朗读感悟,层层推进
有了第一册教材的阅读经历,学生虽具备一定的阅读体验,但仍要结合对少量词和句的理解,体现由读正确──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读的过程。
第一次读,初读,大声读,自由读,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圈出生字词读,把课文读正确,在反馈正音时,教师重点指导容易读错的字音;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提供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现在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是,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往往在拓展性和创新性上思考比较多,并且总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展示出来,这样,读正确、读通顺的练习时间受到压缩,草草过场,然后在后面的教学环节里又来“炒冷饭”,得不偿失,缺少实效。因此,教学中,一定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给予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和感知,为下面的有感情朗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但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仍然是个难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借助外在辅助手段,烘托气氛,情境中朗读
外在辅助手段包括色彩鲜艳的图片,形象逼真的声音,各类声、色、形俱备的多媒体课件等。如《棉花姑娘》一课,在指导朗读第一节时,教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图上的棉花姑娘脸上还有泪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棉花姑娘好像在说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体验了棉花姑娘当时那种难过、急切的心情。
2、发挥朗读示范作用,互赏互听,模仿中提高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朗读示范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导向,激励学生在模仿中逐步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示范要以是教师的范读,可以是录音范读,更要发挥学生中的榜样作用。
3、激起学生情感体验,自读自悟,体验中投入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如一位教师在教《棉花姑娘》时,就引导学生角色体验:假如你就是棉花姑娘,在最难受的时候,突然看见燕子、啄木鸟、青蛙来了,你心里会怎么想?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读第2、3、4自然段中棉花姑娘说的话。
4、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正确导向,合作中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使得有些教师误以为无论对错,只要是学生的体验,都要绝对尊重。于是,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的评价往往是“你的声音真响亮”“你读得真好”你好,我好,大家好,朗读指导就只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其实,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如,教师读学生评,学生读教师评,学生读学生评,自己读自己评;评价的语言富于变化、富有情趣,可以巧妙结合课文内容赞赏或委婉地提示。如“是啊,小水珠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在感谢你呢!”(《荷叶圆圆》第二段。)
上述这四种方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结合在一起运用,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更要注意的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朗读的基调,避免把句子单独拎出来,一句一句地指导。
三、拓展阅读,鼓励写话
小学一、二年级,除课文外,要求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一年级下学期的阅读教学,要重视课外阅读,并切实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建立班级图书角,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有意识地表扬喜爱看书的学生;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等。还有一个方法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不要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故事就在哪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
2、教师要及时提供高质量的阅读材料
学生对课外读物缺乏取舍与辨别能力;一部分家长,也对此无能为力。提供和推荐高质量的阅读材料,教师责无旁贷。
3、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校内,可以开展故事会、儿歌诵读比赛等活动,可以在班内评比“阅读大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课外,与家长取得联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提倡亲子阅读。
4、抓住时机进行写话练习
⑴ 要抓住阅读时适宜写话的时机。如学了《月亮的心愿》,让学生写一写“我的心愿”;学了《四个太阳》,让学生也画一画,写一写“我心中的太阳,它是什么颜色的呢?因为……”。句子不在于长短,也不在于好坏,在于学生喜欢写话,乐意写话的兴趣。
⑵ 要抓住生活中适宜写话的时机。春天到了,让学生写写春天;出去郊游,写写郊游的事情;六一节到了,写写开展的活动和自己的心情;快期末考试了,写写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提醒学生,引导学生,做个关注生活的人,培养动手写的习惯。
四、指导示范,培养习惯
低年级,习惯培养十分重要。显效慢,但一旦习惯成自然,能转化为毅力、方法、能力,受用终生。养成不良习惯,影响终生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处理好活跃和有序的关系,动而有序,活而不乱。具体来说,也就是听、说、读、写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听:集中注意力,既认真听教师的讲课,又要认真听同学的发言。避免一人在讲,众人各顾各的情况发生。教师要反复强化,不断引导。
说:个别发言时,声音响亮,表达完整;站着发言,身子要正,头放平;小组讨论,要积极发表意见,在这里,要发挥小组长的协调、监督作用。
读:读的姿势要正确,坐着读,站着读,大声读,小声读,不管怎么读,都要求入情入境,专心致志。
写:写字姿势非常重要,除了常规要求的“一尺、一寸、一拳”,教师还可以自编一些短小的歌谣,让学生在写字前唱一唱,念一念,做到常提醒,严要求。
习惯培养的关键是教师心中要有杆“秤”,眼、耳要明,手、口要勤。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不要片面追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也不要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忽视课堂教学的真正效益。要始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正确把握实验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总之,一句话,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