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9:55:03
类别:教学设计
孔子游春课堂实录一等奖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上节课,我们穿越了时光隧道跟随孔子来到了美丽的泗水河畔,你觉得泗水河畔美吗?
2. 你能通过读,把这份美表现出来吗?
二. 学习第3至第9自然段。
1. 读课文第3至第9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了孔子对水的这份情意?
2. 学生读。
3. 交流。
(1)同学们认真读书的情意成为课堂上最美的画面,只要认真读,就一定会有收获。
(2)指名谈感觉。
投影出示“水奔流不息……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① 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板书:真君子)
② 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
指名说,让他们到黑板上写。
③ 再读这段话,边读边写收获,可以写想到的古诗名句、想到的课文等,在书上加批注。
(3)再次读书体会。
a. 没有水,就没有……?(水有德行)这样的水你敬佩吗?你感激吗?带着这份敬佩、感激,一齐读。
b. “或”是什么意思?你猜猜?(生说)(师:“或”是有时的意思)。教师由“或方或长”引出“柔情似水”这个词。
c. 交流“水有志向”,想到名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教师引读:这样一往无前的水,这样充满志向的水,就是孔子心中的真君子!
d. 交流“水善施教化:。
“荡涤污垢”你怎么想?就像老师帮助学生洗掉……
(4)通过这番言论,你能看出孔子对水怎样的心情?
(5)出示孔子关于“君子”的言论。
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名言的含义。
(6)仿说:水____,它好像____。
(7)读了这段话,你对水有了怎样的情感?
配乐齐读!
(8)孔子为什么要论水?你觉得还有哪些人是君子呢?
过渡:孔子的弟子们明白了孔子的良苦用心吗?读第10至第18自然段。
三. 学习第10至第18自然段。
1. 学生朗读。
2. 交流:你认为弟子们明白了孔子的良苦用心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 出示文言文《论语》中的内容:
(1)读懂这段名言了吗?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2)读这段话。
4. 你觉得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
出示其他名人对孔子的评价:“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等。
四.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理解“春意更浓了”。
五. 齐读孔子的名言。
板书设计:
孔子游春
有德行 有情义 有志向 善施教化
真君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上节课,我们穿越了时光隧道跟随孔子来到了美丽的泗水河畔,你觉得泗水河畔美吗?
2. 你能通过读,把这份美表现出来吗?
二. 学习第3至第9自然段。
1. 读课文第3至第9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了孔子对水的这份情意?
2. 学生读。
3. 交流。
(1)同学们认真读书的情意成为课堂上最美的画面,只要认真读,就一定会有收获。
(2)指名谈感觉。
投影出示“水奔流不息……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① 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板书:真君子)
② 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
指名说,让他们到黑板上写。
③ 再读这段话,边读边写收获,可以写想到的古诗名句、想到的课文等,在书上加批注。
(3)再次读书体会。
a. 没有水,就没有……?(水有德行)这样的水你敬佩吗?你感激吗?带着这份敬佩、感激,一齐读。
b. “或”是什么意思?你猜猜?(生说)(师:“或”是有时的意思)。教师由“或方或长”引出“柔情似水”这个词。
c. 交流“水有志向”,想到名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教师引读:这样一往无前的水,这样充满志向的水,就是孔子心中的真君子!
d. 交流“水善施教化:。
“荡涤污垢”你怎么想?就像老师帮助学生洗掉……
(4)通过这番言论,你能看出孔子对水怎样的心情?
(5)出示孔子关于“君子”的言论。
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名言的含义。
(6)仿说:水____,它好像____。
(7)读了这段话,你对水有了怎样的情感?
配乐齐读!
(8)孔子为什么要论水?你觉得还有哪些人是君子呢?
过渡:孔子的弟子们明白了孔子的良苦用心吗?读第10至第18自然段。
三. 学习第10至第18自然段。
1. 学生朗读。
2. 交流:你认为弟子们明白了孔子的良苦用心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 出示文言文《论语》中的内容:
(1)读懂这段名言了吗?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2)读这段话。
4. 你觉得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
出示其他名人对孔子的评价:“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等。
四.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理解“春意更浓了”。
五. 齐读孔子的名言。
板书设计:
孔子游春
有德行 有情义 有志向 善施教化
真君子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课文写了三个字:春、水、人,并知道这三个字之间的联系从而明白孔子带弟子游春的用意。
2、在一遍一遍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中了解水的特点并悟出做人的道理。
3、感情朗读并背诵写水的一段。
教学过程:
一、春
师:孔子带着弟子们游春看到了一片美丽的春景,请你们用朗读把我们这儿所有的人都带进春天,好吗?
生:(感情朗读)
师:(读中指导)
二、总起导入
师: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是这样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若学生说则请他们大声地说出来),这篇课文这么长但我读来读去,发现它就写了三个字,第一个字就是你们刚才读的“春”
那第二个字,第三个字要靠你们的读书把它读出来。
三、水
师:请你们自读课文的3——9自然段,看看第二个字是什么。
生:(自读课文)
师:(看学生读完后)第二个字是写得什么呢?
生:写得是水
师:哪些句子是跟水有关的?
生:(把跟水有关的句子基本上都读了出来。)
师:这么多写水的句子,其中集中描写水的句子是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挂出写有第八自然段的小黑板)。请你们大声地把第八自然段读两遍,准备做题目。
生:(大声地自由朗读)
师:(等学生读完后,出示题目:1、读一句你最想读的句子,说说为什么。2、读一句你最懂的句子,说说你懂得了什么。3、读一句你不懂的句子,说说你哪儿不懂。)请你们在三题中任选一题做。
生:(选其中的一题读、说。)
师:(跟着学生,顺势引导他们理解水的特点)(总的引读)总的来说,这一段每句话都是写的水。孔子说水好象有德行是因为——(学生读),水好象有情义是因为——(学生读),水好象有志向是因为——(学生读),说水善施教化是因为——(学生读),总的来说——(学生读)。
四、人
师:第三个字有点难,但只要认真读书,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出来。请你们读课文的10——17自然段,想想这一部分写了一个什么字。
生:(自读课文,想写了一个什么字。)
生1:写了一个“情”字。
生2:写了一个“志”字。
师:请你们找出跟“情”有关的句子,或跟“志”有关的句子。
(学生找后发现文中大部分都写了“志”,由此得出课文第三个字写得是“志”)
“志”指的是人的志向,因此也可以说第三个字是“人”。
请你们把课文认真地默读一遍,想一想“春、水、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默读课文后说联系。)
师:我注意到你们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游春,看到了水,借水来教育他的弟子怎样做人。请你们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想想应该怎么说。
生:(读完第一小节后恍然大悟)是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为了教育他的弟子便带他们去游春,借水来教育他的弟子。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写水的这一段,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再次挂出黑板),这一段每一句都是写的水,但同时每一句都是写的人,你们嘴里读着水,心里应该想的是人。
生:(再次读第八自然段,逐句说“人应该怎么样”)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孔子表面上说水,实际上是教育他的弟子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你们懂“意味深长”的意思了吗?
生:(说意味深长的意思)
师:谁可以把这段话意味深长地读给同学们听?
生:(意味深长地读,老师同时指导)
师:老师无论是水平还是人品都不能跟孔子同日而语,但我还是特别想把这段话送给同学们。(意味深长地背诵这段话)亲爱的同学们,我可爱的学生们,你们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背诵这段话)
师:读书到现在,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生1:我认为孔子是个会教育学生的人。
师:所以孔子是个大教育家。
生2:我觉得孔子是个很会思考的人。
师:所以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留给我们很多的名言,你能带大家背一句吗?
生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大体说意思,其余学生跟着背)
生2:小人常戚戚,君子坦荡荡。(大体说意思,其余学生跟着背)
……
师:孔子留给我们的财富很多,课后你们去读读、背背,那你就与“高尚”交朋友了。
师:孔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看到这么多老师,你高兴吗?现在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你希望这些老师去哪儿游春?
生:我希望去紫金山,那里的风景十分漂亮
生:去玄武湖,风景迷人
生:人们都说,石城大,石城好,石城满街的小吃让你挑。
生:玄武湖的景色迷人,那里让人流连忘返。我代表玄武湖欢迎你们,welcome。
生:我希望大家去栖霞寺游玩。我带来了词串。
开始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读了《孔子游春》。有许多成语,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色彩。听写一下,报一遍。
桃红柳绿、芳草如茵、司空见惯、意味深长,情不自禁,手舞足蹈,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
如果有错的,请订正一遍。
师:你能从这六个成语中选择一些来说说跟文章有关的话吗?
生:学生发言听不见。
师:你用四个,很好。
生:春天到了,桃红柳绿,孔子带着大家来到芳草的泗水边,看到司空见惯的流水,意味深长地对弟子们说,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师:你把六个全用上了。刚才两位同学已经把这篇文章的内容说了。谁再来说说,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人类要继续生存学习,必须要从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宣言时讲的话。一起来读。
师:孔子真是我们的骄傲。他到底有哪些智慧?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全文。看看你在课文的什么地方会找到孔子的智慧?
生开始默读。
生:我从第九自然段中很多词看出来。“惊讶”,孔子的智慧跟别人不一样,可以看出来。
师: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
生:习以为常的东西。
师:一般人看不出来,孔子就能从这里看出深奥的道理来。孔子就有这样的智慧。看出什么道理呢?
生:在第八自然段。读关于水的一段。孔子看出水是真君子。
师:同学们都关注到了第八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深奥的道理你能不能懂。
生:我觉得孔子就是这个水平。因为孔子有德行,他教弟子怎样去观察,他还很有情义。他也善施教化,他自己就是一个真君子。
师:你读出孔子就是一个真君子。
生:文章中只交待真君子的理由。从省略号可以看出,还有更多的真君子特点。
生:真君子,指一切美好品质的人。水和孔子都一样,都是具有美好品质的。
师:孔子说的水的四个品性。有德行,读懂了吗?
生:水像母亲一样,有德行。
师:水是哺育一切生命的乳汁。文章有一个地方,把水的德行描绘出来。你发现了没有?
生:我是从第二自然段发现的。(读第二自然段)从这里发现水的德行。
师:如果没有水的滋润,泗水河边的景色会有这么美吗?你再来读这一自然段,会有不一般的感受。谁再来读。
个别学生读。
师:你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生:我发现一切都是这么美。这一切,都是水带来的。没有水,就不会发现这么美。
师:你不仅欣赏到了美景,还体会到了水的德行。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水的其他品行你能读懂吗?
生:这样可以看出孔子和水一样善施教化。(听不清)
师:你从善施教化读出来,孔子是一位善施教化的君子。
生:以前想必也看过水,但没说出来。孔子在适当的时候教会他们适当的道理。
师: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真有智慧。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水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孔子却能从中看出深奥的道理呢?为什么呢?请浏览三到六自然段,把你发现的关键词语圈画下来。
生:请大家看第七自然段。闭关。这个词看出来
师:处处留心,时时留心,就能发现智慧。
生:动情、沉思
师:你关注了这两个词。动情是什么意思
生:他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进去。
师:还有一个词,你发现了没有?
生:陷入了沉思。
师:还有一个词语,你发现了吗?
生:心情很不平静。
生:凝望
师:这是他的神态,你能看出什么?
生:在思考
生:老师定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
师:因为动情,凝望,所以,他有智慧。孔子的智慧都凝聚在此,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我们来关注论智的一部分,请读一读,然后说说你的看法。
生:从所有人都享受晚年的幸福。那时,经常打仗。
生:我从孔子和弟子的谈话中看出,不像是师徒,更像是朋友。
生:孔子还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生:我从子路是个急性子,看出他的豪爽。孔子心怀志向,像水一样。
师:这部分其他的内容,你关注到没有?
生:第十八小节的孔子让弟子明白他的志向。但是我觉得孔子更满意颜回的志向。
生:我觉得孔子很像我们的张老师。
师:同学们,第三部分言志部分,情意浓浓。我们来再现一下。谁是急性子,请你来读子路。谁是温文尔雅的人,请你来读。再请孔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泗水河畔的动人场景。
生开始分角色读。
师:刚才从言志的部分找到了智慧,你还能从什么地方找到智慧?
生说。
师:再来读一读题目,你现在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一棵棵智慧的嫩芽正在茁壮成长。
师:他还能利用游春教化弟子,有情义,有德行,善施教化。一起再来读
生读
师:能背下来吗?练习。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潘文彬老师的课堂,自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目前我能领悟并立即运用的就是高年级课文中的“篇章概念”。
第一处:听写环节
课堂的伊始,潘文彬老师要求学生听写课文中的一些成语,分别是“桃红柳绿”、“绿草如茵”、“手舞足蹈”、“情不自禁”、“司空见惯”、“意味深长”。我本以为只是普通的听写,最多也就是让人感觉语文课还是上得比较扎实的,没想到潘老师下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看到这些词语,你想到文中的哪些句子?”在学生回答充分后,紧接着又提出来“那你知道《孔子游春》这篇课文说了哪些内容了吗?”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潘老师是为了让学生对全文进行一次记忆的唤醒才去有目的地听写词语啊!这也是更好地为下文的串讲埋下了伏笔,作出了铺垫。
第二处:解读“有德行”环节
孔子和学生“论水”的这部分是本文的一个重
点,也是一个难点。我也曾考虑过该如何让学生理解“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和“善施教化”,但眼光始终都是局限在这一小节中,不停地削减问题的难度来让学生理解。但是潘老师的处理方法让我眼前一亮,他并没有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而是问学生:“你能读懂有德行吗?”(生答“它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文中有一处就说了它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在哪里呢?”潘老师就这样很巧妙地把“有德行”和前文的一段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联系在了一起,轻而易举地把两大难点攻破,处理得实在是妙!
在潘老师这节课的课堂中,很多处都体现出了那种整体把握的“篇章概念”,“赏景”、“论水”、“言志”三者之间居然也有奇妙的联系!感谢上课的潘老师和评课的高林生前辈,他们让我知道,高年级的课堂,要让学生在文字中走个来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一、二、八自然段。
2、理解生字词,联系上下文体会成语的意思。
3、体会第八节中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涵的道理,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重难点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自主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水在大自然中不同的形态,使学生加深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巧借水诱导弟子,教给他们做人道理。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孔子
师:孔子是谁?同学们课前搜集了资料,谁愿意上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师:同学们对孔子了解的还真不少!
(看网件关于孔子的介绍)
师:现在春暖花开,正是出游的好季节。于是孔子便带着他的弟子们去欣赏春天的美景啦!
板书完课题:孔子游春
学生活动:
生1: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
生2:南京的夫子庙就是纪念孔子而建的……
生3:……
生n: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生读题。
二、教学活动。
1、学习第一段。
(1)、(看网件上泗水图片)
现在我们随着孔夫子的脚步来到泗水河畔,你们喜欢这儿的景色么?
(2)看来同学们很喜欢这儿的景色,我们来读读课文是如何描写泗水河畔美景的。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引导学生朗读“大自然多象一位伟大的母亲!…”,体会排比句的用法。
部分学生试着在有感情的基础上背诵。
你最喜欢文中哪句对春天的描写,就先把他背下来。
(4)同学也很喜爱春天的美景,把它带到了教室里。
2、学习第二段。
师:泗水河畔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可是孔子却顾不上欣赏,原来是奔腾不息的河水引起了他的思考。由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会想到什么呢?
师: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
师:我们来看看孔子想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哺育生灵——有德行
流必向下——有情义
穿石凿壁——有志向
荡涤污垢——善施教化
适时引导学生体会水的特点与孔子联想到水的品质之间的联系,思考孔子对学生讲这段话的原因,明白孔子是在借水教育学生要做真君子。
指导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教学省略号。
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你还能由这千姿百态的水想到什么呢?
三、当堂总结课文。
1、随孔老夫子去泗水河畔游春,大家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
2、看来大家都觉得孔子关于水的论述很有哲理,那么我们一起来把他背诵下来,一起做真君子。
指导背诵。
学生活动:
生仔细看图,说出图中描写的景物,表达自己的喜欢。
生自读课文,体会哪些地方觉得写的美?感受到什么?
(生从“阳光普照”、“桃红柳绿”、“习习的春风”等处体会,把大自然当作母亲来写)
学生朗读,小组内评议再读。
学生仿照句式“()是她的()”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各小组创作的春景图通过共享在班级中交流欣赏。
生欣赏表现水不同形态的视频。
指名说。
生读孔子的话,思考讲了水的哪些特点?孔子由这些特点分别联想到什么?
学生质疑。
生再看“水”的视频。
在小组内讨论对孔子话的理解。
小组汇报。
生第三次观看“水”的视频,补充省略号。
生1:……水好象很勇敢。
生2:……水好象很彬彬有礼。
生3:……水好象很宽容大度。
生4:……水好象……
…………
生1:他很有智慧,能够从水里看出这么多做人的道理……
生2:他对学生和蔼可亲,有问必答……
生3:他在讲水其实是想教育他的学生能作真君子……
………
生练习配乐背诵第八自然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一、二、八自然段。
2、理解生字词,联系上下文体会成语的意思。
3、体会第八节中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涵的道理,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重难点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自主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水在大自然中不同的形态,使学生加深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巧借水诱导弟子,教给他们做人道理。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孔子
师:孔子是谁?同学们课前搜集了资料,谁愿意上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师:同学们对孔子了解的还真不少!
(看网件关于孔子的介绍)
师:现在春暖花开,正是出游的好季节。于是孔子便带着他的弟子们去欣赏春天的美景啦!
板书完课题:孔子游春
学生活动:
生1: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
生2:南京的夫子庙就是纪念孔子而建的……
生3:……
生n: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生读题。
二、教学活动。
1、学习第一段。
(1)、(看网件上泗水图片)
现在我们随着孔夫子的脚步来到泗水河畔,你们喜欢这儿的景色么?
(2)看来同学们很喜欢这儿的景色,我们来读读课文是如何描写泗水河畔美景的。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引导学生朗读“大自然多象一位伟大的母亲!…”,体会排比句的用法。
部分学生试着在有感情的基础上背诵。
你最喜欢文中哪句对春天的描写,就先把他背下来。
(4)同学也很喜爱春天的美景,把它带到了教室里。
2、学习第二段。
师:泗水河畔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可是孔子却顾不上欣赏,原来是奔腾不息的河水引起了他的思考。由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会想到什么呢?
师: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
师:我们来看看孔子想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哺育生灵——有德行
流必向下——有情义
穿石凿壁——有志向
荡涤污垢——善施教化
适时引导学生体会水的特点与孔子联想到水的品质之间的联系,思考孔子对学生讲这段话的原因,明白孔子是在借水教育学生要做真君子。
指导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教学省略号。
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你还能由这千姿百态的水想到什么呢?
三、当堂总结课文。
1、随孔老夫子去泗水河畔游春,大家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
2、看来大家都觉得孔子关于水的论述很有哲理,那么我们一起来把他背诵下来,一起做真君子。
指导背诵。
学生活动:
生仔细看图,说出图中描写的景物,表达自己的喜欢。
生自读课文,体会哪些地方觉得写的美?感受到什么?
(生从“阳光普照”、“桃红柳绿”、“习习的春风”等处体会,把大自然当作母亲来写)
学生朗读,小组内评议再读。
学生仿照句式“()是她的()”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各小组创作的春景图通过共享在班级中交流欣赏。
生欣赏表现水不同形态的视频。
指名说。
生读孔子的话,思考讲了水的哪些特点?孔子由这些特点分别联想到什么?
文本(教材)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为了让其发挥更大的功能、价值,实施新课程倡导的“生本”理念,不少老师加大了对文本价值和内涵的发掘,以增加文本资源利用的含金量,毋庸置疑,这对促进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精神的成长有着诸多益处,但如果教师不能够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一味地追求个性化的理解,反而会减损了教材的价值,使阅读教学走入误区。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12册中的一篇美文,文章说理透彻,浓浓的师生情谊宛若清水缓缓地流淌字里行间。尤其是论水一段,叙物明理,内涵十分丰富、厚重。笔者曾多次聆听多位教师执教《孔子游春》这一课,发现执教教师在教学时,在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孔子论水的宏论时,对水和真君子间的联系把握不够准确,有的老师甚至引导学生偏离了孔子论水的目的。请看下面一段课堂实录:
师:孔子说的有道理吗?你由此想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1:由‘水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我想到了黄河;由‘水和顺温柔’,我想到了桂林山水,
由‘水穿山岩,凿石壁’,我想到了瀑布……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生2:我觉得孔子论水很片面,“水流必向下”,只能说明水没有远大的志向,人们不是有句常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吗?可见,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师:有道理!
生3:孔子说水能荡涤污垢,我认为应该是藏污纳垢才对,它包庇、隐藏污点,难道是君子的行为吗?
4:水不像孔子说的那样完美,比如说,泛滥的洪水曾淹没了多少农田,又让多少老百姓无家可归!
生5:为什么会有洪水?我觉得人类应该好好反省,如果不是你们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又怎么会有洪水?
……
在上述片断中,学生把“水的德行”仅仅理解成“黄河”,把水的不同形态和相对应的景物联系起来,又在洪水的问题上有了争议,谈到了环保;显然,学生的这种建立在自己生活阅历和体验上的理解与感悟,已经脱离了文本主旨,甚至违背了文本主旨。面对这种浮浅的、片面的自由发挥,教师若不适时地正确引导,课文教学则失去了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更无法继续深入下去,因为文中的第三部分弟子们各言其志就是在建立在论水的层面上的,子路之所以悟到应该“有福同享”,颜回之所以悟到应该做“不为自己表功的人”;都是悟到了孔子论水的主旨:即要做一名像水一样的“真君子”!由于上述案例中的老师忽视了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所以导致下一环节的教学走入了误区,可以说,这节课看似体现了生本理念,实则是失败的。
教育是要解放人,而不是束缚人,更不是压制人(陶行知)。我们要解放学生,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干――敢于创造,善于创造。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并不是说可以摒弃课文的文本价值。怎样才能把人本理念贯彻到教学环节中从而使学生得到发展呢?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总结推广其教学经验时指出,“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艺术来自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因为没有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不是首先来自执教者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上的。”笔者在认真学习于老师经验的基础上,对《孔子游春》一课进行了深入钻研,从文本语境出发,重视让学生联系已有的体验来感知文本,并对学生的一些感受和看法进行二次讨论。
笔者在进行本课教学时,从文本语境出发,重视让学生联系已有的体验来感知文本,并对学生的一些感受和看法进行“二次讨论”。
师:水与真君子之间有那些相似的地方?
生:“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我认为水是生命之源,不论是人类、动植物还是其他生物,离开了水,都无法生存。
师:那你觉得水和真君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都有种奉献的精神!
师:说得好!水哺育着天下万物,君子呢?对社会、对他人有所帮助,他们都具有高尚的道德。
生:“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水非常勇敢,勇往直前。哪怕是前面有坚硬的山崖和石壁,君子也应该有这种品质。
生:我还想补充一点,我们都学过滴水穿石的故事,我觉得水还有恒心,毅力,永不半途而废。这也是君子应有的行为。
师:是啊,君子和水一样有志向,遇到艰难险阻也不退缩。
生:“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
我从这句没有感受到君子的行为,相反,我觉得水好象没有骨气,你看它没有一定的形状,也就是说它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它流必向下,我感觉它好象没有进取心。
生:我不同意!“大丈夫能屈能伸”,弯曲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想,这也是君子的做法。
师:同学们听过这句话吗?“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水顺其自然而不争;甘愿处于人都厌恶的低下之地,这不也说明水有着君子般的谦谦之风吗?
生:水虽能荡涤污垢,可同时它也是藏垢纳污的场所,君子都是光明磊落的。这一点好像不能与君子相提并论。
师:水的本质是晶莹透剔的,放到水中洗的万物虽是不清洁的,可拿出来的却是干净的、光洁的,它洗净了万物的污浊,这不正是君子所倡导的与人为善吗?
生:我明白了。君子正是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周围的人,用自己的美德影响着周围的人。
师:“善施教化”后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生:水还有君子的其他特点。
师:孔子不愧为古之圣人,他教育弟子做人,没有直接进行说教,而是用水来打比方,巧妙地暗示弟子。请你们想想,水还具备哪些君子的特点呢?
(心地善良、胸怀宽广、博学多才、公平公正……)
在这“二次讨论”中,通过师生深刻的对话,较好地挖掘了文本的人文价值,让文本所蕴含的智慧的光芒与学生生命的灵气碰撞,由此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追求。我们不难想象,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再读课文可能就有更深的感悟,更能读出语感。
...·凤凰备课室
师:孔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看到这么多老师,你高兴吗?现在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你希望这些老师去哪儿游春?
生:我希望去紫金山,那里的风景十分漂亮
生:去玄武湖,风景迷人
生:人们都说,石城大,石城好,石城满街的小吃让你挑。
生:玄武湖的景色迷人,那里让人流连忘返。我代表玄武湖欢迎你们,welcome。
生:我希望大家去栖霞寺游玩。我带来了词串。
开始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读了《孔子游春》。有许多成语,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色彩。听写一下,报一遍。
桃红柳绿、芳草如茵、司空见惯、意味深长,情不自禁,手舞足蹈,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
如果有错的,请订正一遍。
师:你能从这六个成语中选择一些来说说跟文章有关的话吗?
生:学生发言听不见。
师:你用四个,很好。
生:春天到了,桃红柳绿,孔子带着大家来到芳草的泗水边,看到司空见惯的流水,意味深长地对弟子们说,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师:你把六个全用上了。刚才两位同学已经把这篇文章的内容说了。谁再来说说,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人类要继续生存学习,必须要从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宣言时讲的话。一起来读。
师:孔子真是我们的骄傲。他到底有哪些智慧?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全文。看看你在课文的什么地方会找到孔子的智慧?
生开始默读。
生:我从第九自然段中很多词看出来。“惊讶”,孔子的智慧跟别人不一样,可以看出来。
师: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
生:习以为常的东西。
师:一般人看不出来,孔子就能从这里看出深奥的道理来。孔子就有这样的智慧。看出什么道理呢?
生:在第八自然段。读关于水的一段。孔子看出水是真君子。
师:同学们都关注到了第八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深奥的道理你能不能懂。
生:我觉得孔子就是这个水平。因为孔子有德行,他教弟子怎样去观察,他还很有情义。他也善施教化,他自己就是一个真君子。
师:你读出孔子就是一个真君子。
生:文章中只交待真君子的理由。从省略号可以看出,还有更多的真君子特点。
生:真君子,指一切美好品质的人。水和孔子都一样,都是具有美好品质的。
师:孔子说的水的四个品性。有德行,读懂了吗?
生:水像母亲一样,有德行。
师:水是哺育一切生命的乳汁。文章有一个地方,把水的德行描绘出来。你发现了没有?
生:我是从第二自然段发现的。(读第二自然段)从这里发现水的德行。
师:如果没有水的滋润,泗水河边的景色会有这么美吗?你再来读这一自然段,会有不一般的感受。谁再来读。
个别学生读。
师:你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生:我发现一切都是这么美。这一切,都是水带来的。没有水,就不会发现这么美。
师:你不仅欣赏到了美景,还体会到了水的德行。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水的其他品行你能读懂吗?
生:这样可以看出孔子和水一样善施教化。(听不清)
师:你从善施教化读出来,孔子是一位善施教化的君子。
生:以前想必也看过水,但没说出来。孔子在适当的时候教会他们适当的道理。
师: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真有智慧。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水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孔子却能从中看出深奥的道理呢?为什么呢?请浏览三到六自然段,把你发现的关键词语圈画下来。
生:请大家看第七自然段。闭关。这个词看出来
师:处处留心,时时留心,就能发现智慧。
生:动情、沉思
师:你关注了这两个词。动情是什么意思
生:他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进去。
师:还有一个词,你发现了没有?
生:陷入了沉思。
师:还有一个词语,你发现了吗?
生:心情很不平静。
生:凝望
师:这是他的神态,你能看出什么?
生:在思考
生:老师定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
师:因为动情,凝望,所以,他有智慧。孔子的智慧都凝聚在此,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我们来关注论智的一部分,请读一读,然后说说你的看法。
生:从所有人都享受晚年的幸福。那时,经常打仗。
生:我从孔子和弟子的谈话中看出,不像是师徒,更像是朋友。
生:孔子还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生:我从子路是个急性子,看出他的豪爽。孔子心怀志向,像水一样。
师:这部分其他的内容,你关注到没有?
生:第十八小节的孔子让弟子明白他的志向。但是我觉得孔子更满意颜回的志向。
生:我觉得孔子很像我们的张老师。
师:同学们,第三部分言志部分,情意浓浓。我们来再现一下。谁是急性子,请你来读子路。谁是温文尔雅的人,请你来读。再请孔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泗水河畔的动人场景。
生开始分角色读。
师:刚才从言志的部分找到了智慧,你还能从什么地方找到智慧?
生说。
师:再来读一读题目,你现在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一棵棵智慧的嫩芽正在茁壮成长。
师:他还能利用游春教化弟子,有情义,有德行,善施教化。一起再来读
生读
师:能背下来吗?练习。
推荐理由(关耳水)
: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潘文彬老师的课堂,自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目前我能领悟并立即运用的就是高年级课文中的“篇章概念”。
第一处:听写环节
课堂的伊始,潘文彬老师要求学生听写课文中的一些成语,分别是“桃红柳绿”、“绿草如茵”、“手舞足蹈”、“情不自禁”、“司空见惯”、“意味深长”。我本以为只是普通的听写,最多也就是让人感觉语文课还是上得比较扎实的,没想到潘老师下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看到这些词语,你想到文中的哪些句子?”在学生回答充分后,紧接着又提出来“那你知道《孔子游春》这篇课文说了哪些内容了吗?”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潘老师是为了让学生对全文进行一次记忆的唤醒才去有目的地听写词语啊!这也是更好地为下文的串讲埋下了伏笔,作出了铺垫。
第二处:解读“有德行”环节
孔子和学生“论水”的这部分是本文的一个重
点,也是一个难点。我也曾考虑过该如何让学生理解“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和“善施教化”,但眼光始终都是局限在这一小节中,不停地削减问题的难度来让学生理解。但是潘老师的处理方法让我眼前一亮,他并没有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而是问学生:“你能读懂有德行吗?”(生答“它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文中有一处就说了它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在哪里呢?”潘老师就这样很巧妙地把“有德行”和前文的一段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联系在了一起,轻而易举地把两大难点攻破,处理得实在是妙!
在潘老师这节课的课堂中,很多处都体现出了那种整体把握的“篇章概念”,“赏景”、“论水”、“言志”三者之间居然也有奇妙的联系!感谢上课的潘老师和评课的高林生前辈,他们让我知道,高年级的课堂,要让学生在文字中走个来回。
师:小朋友们,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1:二十九个大脚印。
生2:活字印刷。
生3:国画。
生4:中国舞。
生5:文字。
生6:太极拳。
生7:武术。
师:现在让我们来回味一下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播放视频)
师:你知道刚才录像上响彻全场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生:孔子。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孔子拜师》。(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这个“拜”字虽然不是要写的字,但比较难写,我们一起来写一写。(生观察,书空)
二、揭示课题,围绕课题进行质疑。
师: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吗?
生1:孔子拜的老师是谁?(板书:向谁)
生2:孔子为什么要拜师?(板书:为什么)
生3:拜师有什么用?
师:就是为什么拜师,要注意倾听。
生4:他有没有拜成?
全体:能拜成。
生5:去哪儿拜师?(板书:去哪里)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他是怎么去拜师的?(板书:怎样)
三、初读课文,交流已知道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把课文读准,把生字读正确、流利,不会读的在书上做记号。(生自由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把自然段序号标上了,要是你没标,赶紧把它标上,你们两个没标,赶紧标上吧。
师:读了课文,你们知道孔子拜师拜成了吗?
生全体:拜成了。
师:哪些问题是你马上就能回答的呢?
生:向谁拜师。
生:老子。
师:老子的名字叫什么?
生:老聃。
师:孔子的名字叫什么?
生:孔丘。
师:孔子的名字还叫什么?
生:仲尼。
师:你看了这幅插图,你知道哪位是老子,哪位是孔子呢?
生:这个老人是老子。
师:为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吗?
生:读文(在洛阳城外……学问)
师:还有哪些问题是你读了课文马上就知道的?
生:去哪儿拜师。
师:孔子去哪儿拜师?
生:孔子去了洛阳。
师:孔子从哪儿出发?
生:孔子从曲阜出发。(读文:三十多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师:你来读读吧。
生:他多加了一个“多”。
师:这个地名比较难读,刚才这个小女孩读得很好。
生:(齐读)曲阜。
生:齐读(三十多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生:我还知道他为什么去拜师。
师:你学得真快,请大家从书上找一找,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默读、汇报)
师:看看老师找到的和你们是否一样呢?(课件出示课文)
生:指名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三.词语入手,体会孔子不辞辛劳。
师:句中哪些词语让你很感动,赶快把它们圈出来。(生圈词语)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师:你是如何理解风餐露宿的?
生1:晚上都在走,整天都在走。
生2:在风中吃饭,在地上睡觉。
生3:早上、白天都在赶路。
生4:晚上也在赶路。
生5:白天和晚上也在赶路。
生6:一直都在走。(生读课文)
师:孔子什么时候在赶路?
生1:白天和晚上。
生2:中午。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孔子在下雪天还在赶路。
生2:我仿佛看到孔子每天都在赶路。
生3:我仿佛看到孔子白天、中午、晚上、凌晨都在赶路。
师:你感受到什么?
生1:孔子很辛苦,天天在赶路。
生2:孔子一路上非常艰难。
生3:孔子很好学。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师:你知道曲阜到洛阳有多远吗?(出示地图)
(生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孔子风餐露宿足足走了12个月啊!
(生读)
(生齐读)
师:这个“终于”说明走的真不容易啊!
师:孔子真不容易啊,走了12个月,终于走到了洛阳,你还从哪个词语看出孔子很艰难?
生:风尘仆仆。
师:你能结合这句话说说什么是风尘仆仆吗?
生1:身上全是沙子。
生2:身上全是泥。
生3:身上都是泥和沙子,自己也很累。(生读“风尘仆仆”)
师:请你在插图边上把“风尘仆仆”这个词语写一写。(生写词语)
(同桌互相欣赏、互夸)
四.词语入手,体会孔子的好学。
师:学到这里我真想说,孔子你如此辛苦,风餐露宿、风尘仆仆,为什么还要去拜师呢?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
生: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所以想拜老子为师。
师:“渊博”,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用什么方法知道呢?
生:查字典。
师:“渊”有三种意思(课件出示)
生1:选择“深”。
生2:知识很深。
生3:还不很深。
师:他的知识真的不够渊博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儿看出?
生:我从第一段的第一句话知道的(远近闻名)
师:什么叫“远近闻名”?“闻”是什么意思?
① 是用鼻子去闻。②是用耳朵去听。在这儿是什么呢?
生1:用耳朵去听。
生2:很远的地方都知道孔子是很有学问的。
生3:不管是远的地方还是近的地方都知道孔子的名声。
师:你了解孔子吗?
生:了解。
师:那你能来说一说吗?
生:他是春秋时代的大思想家,他曾经周游列国。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资料袋(学生自由读资料袋)
(齐读第二段)
师:孔子为什么还要去拜师呢?你还从哪里找到?
生:我看见第一段的第二句,“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生:第二段,“他觉得学习是无止境的。”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样的人吗?
生1:我同桌英语已经很好了,可他还在学。
生2:我的同桌已经是数学课代表了,可他还在学数学。
师:生活中你还看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是这样的吗?
生1:我爸爸就是这样的。
生2:我爸爸在学普通话。
生3:我姐姐在学奥数。
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有的同学学习已经很好了还在学,爸爸妈妈工作了还在学,爷爷奶奶还在上老年大学呢,你能够把这句话用一个成语来说吗?
生:学无止境。
师:拿出你的作业纸来写一写,用上以下词语:渊博、远近闻名、学无止境、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生做练习)
生1: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他日夜兼程到洛阳拜老子为师。
生2: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他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风尘仆仆到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他用到了哪些词?
生1: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生2: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是他还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同学们的句子说得真好,今天学到的词语都能够用上了。
五.总结下课,提示下节课任务。
【小编寄语】《孔子拜师》课堂教学实录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优质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拜师》课堂教学实录
一、质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孔子的课文《孔子拜师》。(板书)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要问的么?
生:为什么要拜师?
师:为什么要拜师?(板书:为什么? 拜)还有谁要问?
生:孔子向谁拜师?
师:(板书:向谁?)
生:拜师有什么用?
师:也就是为什么要拜?要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重复。
生:孔子到哪里拜师?
师:(板书:去哪里?)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他是怎样去拜师的?(板书:怎样?)
二、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时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这几个问题哪一个是你一眼就看出来的。
生:向谁。
师:孔子是向谁学习呢?
生:老子。
师:有学问的人称“子”——?
生:孔子、老子。
师:请同学们看插图:能看出谁是老子?谁是孔子么?
生:老人是老子。
生:行礼的是孔子。
师:还有哪个问题你是很快发现的?
生:孔子去洛阳拜师。
师:孔子从哪里去洛阳拜师?
生:曲阜。
师:曲阜是孔子的家乡,这个地名比较难读,刚才那个小朋友一下子就读对了,谁再来读一读?
生:曲阜。
师:把它送回到句子中读一读。
生:读
三、词语入手,体会孔子的不辞辛苦。
师:小朋友们真会读书,读着读着就把两个问题解决了,不仅会提问题,还会解决问题。那他是怎样拜师的呢?有没有找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来。
生:读。
[出示: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一字一顿,很认真,你们找的也是这句么?
生:是。
师:谁再来读一读,这里有两个字很难读。
生:读
师:小朋友,读着这句话,哪个字最让你感动,拿出笔划一划。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因为“日夜兼程”就说明日夜都在走路。
师:“风餐露宿”是什么意思呢?“露”可以解释为露天。“宿”就是——?
生:睡觉。
师:连起来说一说。
生:就是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
师:是呀,理解了每一个字的意思,也就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你能用这个办法理解“日夜兼程”么?
师:日——? 生:早上。
师:夜——? 生:晚上。
师:兼程——? 生:都在走路。
师:小朋友真能干。你们能想象一下在这几个月的路途中孔子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课件出示练习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烈日炎炎的白天,孔子在赶路;
———————,孔子在赶路。
———————,孔子在赶路。
———————,孔子在赶路。
———————,孔子在赶路。
师:现在,你再读这两个词,有什么感受。
生:读。
生:我感受到孔子一路很辛苦。
师:是呀。你来读一读。
生:我感受到孔子很好学。
师:是呀,他就是太好学了,所以才着急赶路,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生:读。
师:你们知道曲阜到洛阳有多远么?
生:摇头。
出示地图。
师:足足几个月,谁再来读。
生:读。
师:孔子真不容易,书中用那一个词来形容。
生:终于。终于说明了孔子很辛苦。
师:一起把感受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课文还用了哪个词形容孔子?
生:风尘仆仆。
师:可惜呀,课文的插图没有划出风尘仆仆的孔子,你能想象他当时的样子么?
生:身上全部是沙子、灰尘。
生:身上都是泥。
师:“风尘仆仆”就是孔子走了很多的路,脸上、身上都是泥。同学们能够练习上下问理解词语真能干。请同学们把这个字写在孔子的旁边,写完后夸夸他。
四、词语入手,体会孔子的好学。
师:读到这儿,老师真想跟孔子说,你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为什么还要去拜师呢?你从那一个自然段知道了。
生:第一自然段。
师:自己读一读,看看你能不能把它读懂。
生:读。
师:读懂了么?谁来说一说。
生:因为孔子觉得他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师:你们知道“渊博”是什么意思么?这是一个新词,平时你会怎么做?
生:查字典。
师:“渊”是什么意思?
生:深。
师:“博”呢?
生:奥、深奥。
师:“渊博”就是——?
生:知识深而广。
师:知识甚而广,知道的很多,就叫渊博。真的是孔子的知识不够渊博么?
生:不是的,孔子年轻时,就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师:谁来说说一“远近闻名”的意思。
生:很远的地方都知道孔子是很有学问的。
生:不管是远的,还是近的,都知道。
师:你们了解孔子么?
生:他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曾经周游列国。
师:我们可以从哪里更深的了解孔子呢?
生:资料袋。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资料袋。相信你对孔子会有更深的了解。
生:自由读。
师:读了资料袋,老师相信你们会认为孔子更了不起。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孔子已经很有名了,为什么还要拜师,你还从哪里找到了原因?
生:不够渊博是一个原因。
生:学无止境。
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看到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人呢?
生:我的同桌英语很好,可是他还再学习。
师:学习上的伙伴学无止境。
生:我的同桌数学很好,但是他还是很努力的在学习。
师:你们真会看到同学们的闪观点,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爸爸妈妈们呢?
生:我的爸爸还是在坚持读书学习。
生:我的爸爸还在学习普通话。
师:有的爷爷奶奶还在学习呢!用一句成语来说:学无止境!
师:孔子认为:“学无止境”,孔子是怎样做的呢,完成练习纸,今天学习的词语可以选择用一用,也可以用其他词语。
出示:孔子 ,拜老子为师。
(一下词语可以选用:渊博、远近闻名、学无止境、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生:写 (师巡视,表扬字写得端正的同学。)
师:仔细听这几个小朋友写得怎么样,用上了那些词,如果写得好,拍拍手。
生: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他拜老子为师。
师:还有不一样的么?
生: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赶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听清了么? 生:点头。
师:鼓掌,再热烈一些。他不仅写出了原因还写出了怎样去拜师,用了三个词。
师:看黑板,孔子认为学无止境,所以他最后成了伟大的思想家。解决了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和怎样拜师的问题后,我们发现孔子很了不起。课文中,还有一个人也很了不起,是谁呢?我们下堂课再来学习。
以上内容来自《孔子拜师》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孔子拜师》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师:翻开课本66页,请大家一起把第五组的单元学习目标读一遍。想想看,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了吗?
生:齐读。
师:读完过后,你们知道了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了吗?
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大思想家,了解神话故事……等。
师: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生活中,这些传统文化又是怎样体现的呢?现在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古人。(板书:孔子)我们今天要了解他的一件什么事呢?
生:孔子拜师。
(板书:孔子拜师)
师:相信大家都回家预习过了,你们知道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吗?
生:不知道
师:大家回家预习得很不认真,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生齐读)
补充孔子生平。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把课题读一遍,你们能从课题中想到什么吗?
生:齐读课题《孔子拜师》
问:孔子为什么拜师?
孔子是怎样拜师的?
孔子拜的是谁为师?(生齐答:老子)
(一生问:老子是人吗?)
师:老子是人吗?(生齐答是!)那么谁能告诉她老子是什么样的人吗?
生:(不知道)
师介绍老子生平
师:同学们的这些疑问提得很好,抓住了文章的主题,那么我们现在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在我们学习过这篇文章过后,你们自然就明白了这些问题了。首先,请同学们自读一边课文,并勾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生:(自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了,生字词语勾画出来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生字卡片,再看一下老师小黑板上的字词,我请两个小组的同学,以开火车的形式,读一读,其他的同学认真听听,他们有读错的吗?
请了三个小组的同学依次读。当读到杨雪霞同学的时候,由于她的声音太小,我便鼓励她,胆子要大点,把声音放开,没有人会笑她,读第二遍时,声音大了一点,我就马上表扬她有进步。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继续引导她,便让她坐下,其他同学继续。
师:读完了,他们有哪些读错了吗?我们一起来给他们指出来。
生:尘、兼、境等几个字读错了。
师:好的,现在我们已经指出了容易读错的几个字了,相信大家一定都能读准字音了,但是让它们回到课文中,你们还能不能读准呢?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的形式,互相读读看。同桌的同学互相听听看,还有没有读不准的,相互指出来,看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生分四人小组读课文)
师:你们自己都读完了,那么现在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我抽几个小组的同学起来读一读,每个小组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听听,他们哪个小组读得最好。(抽了5个小组读课文)
师:你们每个小组都读得不错,其他同学来说说看,他们哪些读得好的,又有哪些读得不好的?
(生纷纷指出错误)有一个小组的同学读得根本就听不清楚。
师:好。希望你们下去过后认真读一读,多记多写。
师:(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读了这一段,我们看到了,人们对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十分佩服,对他们的品行也十分敬重,人们为什么会敬重他们的品行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品行的词句来。
生:(默读课文)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毫无保留、风尘仆仆等一些词语能表现他们的那种高尚品行。
(下课铃响)
师:好,你们能找出这些词语,那么它们是怎样体现孔子和老子的高尚品行的那?大家下去过后认真体会一下,下节课我们再接着谈!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