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09:02:03
类别:教学设计
峨眉道上教学设计一等奖
《峨眉道上》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设想采用“读悟法”,从而变讲为导、化繁为简、自主质疑、以读带研、读中悟情,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情感的自我发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题:“峨眉”指的是四川省的峨眉山,那可是我国的名山,同学们去过吗?想亲眼看看吗?(用课件播放峨眉山的录像)
2.带领学生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的方法将全文通读一遍。训练学生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预习部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说。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细读。深思,深入理解。)
二、自主质疑,读中悟情
(一)提出问题,明确方向
1.从“闻”字入手,让学生了解作者听到了什么,从“干这个!”引导学生围绕着“铺路”提出问题,老师适时点拨。
2.梳理所提的问题,提炼出两个主要的问题:“铺怎样的路?”“路是怎样铺成的?”明确学习方向。
(这一过程,在开放的气氛中自由质疑,大胆释疑。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决定了教学开放化的程度,为学生在课程中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读悟第一自然段
1.演示课件,看图读说,扣词理解,解决第一个问题:“说说你眼中的峨眉山的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从山路的特点:“两尺见方”、“像一架天梯”。“竖”。“长长的”和人的感受:“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攀登”两个方面体会旅程的艰难。
(此文的语言准确传神,富于变化,饱含深情,通过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对关键词、关键字、关键段加以品味辨析,使学生在获得语感的同时领会作品的内涵。只有注重语言因素教学的语文课才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学习语言素养的形成,也正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而日积月累的。)
2.小结。峨眉山道特点:长。窄、陡,概括成一个字“险”。这样的路给人的感受是登山难,最后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将本段读一遍。
(本段采用课件,以直观地展现峨眉山道的“长”、“窄”、“陡”,并结合课文中的词语,让学生体会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为学习怎样铺路、体会铺路人的艰辛作铺垫。)
(三)读悟第二至六自然段
1.围绕“路是怎样铺成的”快速读完全文,自主圈画文中能解决问题的句子,再让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将铺路的过程夏述出来。
2.课件出示插图中两位铺路人的特写,让学生结合铺路的过程谈谈“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启导。
(这一过程,不在于追求正确答案是什么,而在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展开,在鼓励学生主动研究课文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落实训练点。)
3.披文入情,体会作者的感情。作秆对铺路人开始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
课件出示上述句子,指导学生边读边思,采用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示范读等形式,细细体味,理解作者写铺路人的艰辛虽然寥寥数语,没有展开叙述,但对铺路人的敬佩却溢于言表,让学生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难点,课文中作者三处情感的变化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激越。这两次变化是后面作者写的那一段感慨万分的话的基础。对引导学生体会这三次情感变化是很重要的。)
(四)读悟第
七、八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三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为什么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默读第七自然段,在有话想说的句子旁标上“!”,在有问题想问的句子旁标上“?”。
2.学生自由读文、自主圈画,四人小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来体会“工作时间长”。通过“二百多里”、“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不能……只有”。“一块一块”来体会“工作量大”,使之体会真切,动心动情。再从“干这个”二个字领悟默默无闻的平凡中的伟大。
(这一环节同样一个“导”字,围绕“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一问题,学生在边读、边想、边议论中去内心感悟,学会读书,陶冶情感。教师只在阅读方法上加以点拨,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以读带研,扩大思维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
三、整体回归,情感升华
1.课件出示三个赞叹句:
①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②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
③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看这三句话,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可采用学生自荐读、对比读、示范读等读书方法,读中体会三个句子_三次情感的变化,并结合学生自评,在读中悟语感,在语感中悟体会,实现以读促情。
2.问:题目《峨眉道上》看上去写景,实际写什么人?怎样的铺路人?
3.课件出示:如果没有( ),没有( ),就没有( ),就没有( )也就没有( )。用赞叹之情师生一起背诵这一段。
(通过境空,让学生认识这一特殊句式,并理解“真正的无名英雄”是作者对铺路人的赞美,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应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深入理解。从学文的角度看是回归到整体,从受教育受感染的角度看是教师将“无名英雄”铭刻学生之心。)
资料提供者:骆秋红
《峨眉道上》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设想采用“读悟法”,从而变讲为导、化繁为简、自主质疑、以读带研、读中悟情,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情感的自我发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题:“峨眉”指的是四川省的峨眉山,那可是我国的名山,同学们去过吗?想亲眼看看吗?(用课件播放峨眉山的录像)
2.带领学生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的方法将全文通读一遍。训练学生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预习部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说。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细读。深思,深入理解。)
二、自主质疑,读中悟情
(一)提出问题,明确方向
1.从“闻”字入手,让学生了解作者听到了什么,从“干这个!”引导学生围绕着“铺路”提出问题,老师适时点拨。
2.梳理所提的问题,提炼出两个主要的问题:“铺怎样的路?”“路是怎样铺成的?”明确学习方向。
(这一过程,在开放的气氛中自由质疑,大胆释疑。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决定了教学开放化的程度,为学生在课程中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读悟第一自然段
1.演示课件,看图读说,扣词理解,解决第一个问题:“说说你眼中的峨眉山的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从山路的特点:“两尺见方”、“像一架天梯”。“竖”。“长长的”和人的感受:“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攀登”两个方面体会旅程的艰难。
(此文的语言准确传神,富于变化,饱含深情,通过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对关键词、关键字、关键段加以品味辨析,使学生在获得语感的同时领会作品的内涵。只有注重语言因素教学的语文课才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学习语言素养的形成,也正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而日积月累的。)
2.小结。峨眉山道特点:长。窄、陡,概括成一个字“险”。这样的路给人的感受是登山难,最后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将本段读一遍。
(本段采用课件,以直观地展现峨眉山道的“长”、“窄”、“陡”,并结合课文中的词语,让学生体会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为学习怎样铺路、体会铺路人的艰辛作铺垫。)
(三)读悟第二至六自然段
1.围绕“路是怎样铺成的”快速读完全文,自主圈画文中能解决问题的句子,再让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将铺路的过程夏述出来。
2.课件出示插图中两位铺路人的特写,让学生结合铺路的过程谈谈“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启导。
(这一过程,不在于追求正确答案是什么,而在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展开,在鼓励学生主动研究课文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落实训练点。)
3.披文入情,体会作者的感情。作秆对铺路人开始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
课件出示上述句子,指导学生边读边思,采用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示范读等形式,细细体味,理解作者写铺路人的艰辛虽然寥寥数语,没有展开叙述,但对铺路人的敬佩却溢于言表,让学生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难点,课文中作者三处情感的变化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激越。这两次变化是后面作者写的那一段感慨万分的话的基础。对引导学生体会这三次情感变化是很重要的。)
(四)读悟第
七、八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三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为什么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默读第七自然段,在有话想说的句子旁标上“!”,在有问题想问的句子旁标上“?”。
2.学生自由读文、自主圈画,四人小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来体会“工作时间长”。通过“二百多里”、“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不能……只有”。“一块一块”来体会“工作量大”,使之体会真切,动心动情。再从“干这个”二个字领悟默默无闻的平凡中的伟大。
(这一环节同样一个“导”字,围绕“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一问题,学生在边读、边想、边议论中去内心感悟,学会读书,陶冶情感。教师只在阅读方法上加以点拨,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以读带研,扩大思维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
三、整体回归,情感升华
1.课件出示三个赞叹句:
①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②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
③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看这三句话,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可采用学生自荐读、对比读、示范读等读书方法,读中体会三个句子_三次情感的变化,并结合学生自评,在读中悟语感,在语感中悟体会,实现以读促情。
2.问:题目《峨眉道上》看上去写景,实际写什么人?怎样的铺路人?
3.课件出示:如果没有( ),没有( ),就没有( ),就没有( )也就没有( )。用赞叹之情师生一起背诵这一段。
(通过境空,让学生认识这一特殊句式,并理解“真正的无名英雄”是作者对铺路人的赞美,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应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深入理解。从学文的角度看是回归到整体,从受教育受感染的角度看是教师将“无名英雄”铭刻学生之心。)
资料提供者:骆秋红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过爬山的辛苦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峨眉道上》(板书)讲的就是著名作家玛拉沁夫在登峨眉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检查预习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愧疚、葱茏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4.默读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看到或听到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想到的。
5.小组内交换意见。
6.班内汇报交流。
看到、听到的:(1~5自然段)、想到的:(6~7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呢?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勾画。
2.班内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两尺见方的石板”体会山路的窄;抓住“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的陡坡上。”体会其高、陡、险。)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想象峨眉山路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4.师设疑激趣
这样又高、又窄、又陡、又险的山路是怎样铺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课堂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文中的生字、生词。重点强调“竖”下面不要写成“土”;“葱”不要丢一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对照自己画的峨眉山路直观图,感受山路的高、窄、陡、险。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明确学习目标: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铺成的?
(2)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自学课文2-6自然段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2)指名谈学习收获。
(“我”看见几个铺路人背石板上山,多辛苦啊!“我”了解到铺路人不光背石板上山铺路,他们还要自己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从十多里外背过来,再背上山去铺路,多么不容易啊!……)
(3)教师点拨引导
游人平时空手爬山路还觉得吃力,那些铺路人竟然身背重物爬“天梯”,真不可思议!大家想不想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好,下面我们就人人当记者进行现场模拟采访。
3.组内合作学习。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模拟采访。
(作为记者,应注意提问的顺序,作为铺路人要展示铺路人劳动的艰辛和真实的感受。)
(2)个别组向全班展示。
记者:请问老伯,您多大年纪了?
铺路人:今年五十八岁啦。
记者:这么大年纪,你干这行多少年了?
铺路人:大约四十年了。
记者:真了不起!您背的石板有多重?
铺路人:差不多有五六十斤吧!
记者:背这么重的石板走这么陡的路,感觉怎样?
铺路人:很累。
记者:既然这么累,为什么还坚持着,一干就是四十年呢?
铺路人:说实话,游人需要路。没有路,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当游人踩着我们铺的路上山,有说有笑的时候,我们累也高兴啊!
记者:你们的辛苦,都是为了游人,我代表游人谢谢您。
(3)激发学生情感
多好的铺路人啊!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换取游人的欢乐,感到很满足、很快慰。此时,你面对他们想说些什么?
①发自内心地对铺路人说一句话。
(我敬佩您!您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②从文中找出作者发自内心的话,读一读,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两个特殊自然段:1.“铺路?”仅两个字,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意在强调作者当时惊讶、感动、赞叹的复杂心境。2.“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这句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其目的在于强调作者当时那种肃然起敬、由衷赞叹和似乎要让所有人都知晓的那种难言的激动。)
2.体会数量词的妙用。
(本文数量词多达14处,如“一块块”“一块一块”“一块”“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读时要让学生品味不同结构的数量词,表达的意思不同,从而体会作者遣词用语的准确性。)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自由读课文,从内容体会思想。
2.班内交流。
(体会铺路人不怕艰难、不怕辛苦、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师小结:
铺路人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当游人沿着石板的阶梯,一边登山一边欣赏沿途的秀丽风光时,又有谁会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铺路人呢?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读拼音,写词语。
wèi cōng long záo kuì jiù xī shēng
所( )( ) 开( ) ( ) ( )
2.组词:
茏( ) 砌( ) 陡( ) 仰( ) 嫌( )
笼( ) 彻( ) 徒( ) 柳( ) 歉(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如果没有( ),没有( ),就没有( ),就没有( ),也就没有( )。
4.背诵课文后两个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许多年过去了,现在峨眉山的道路有变化吗?查阅资料后,请写下来。
2.小组互相比较一下。
的,这种把抽象变为具体的教学环节对小学生的学习帮助是很大的。
峨眉道上
王垚
6、峨眉道上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锗路人为他人欢乐默默付出辛劳的高尚品格。
2、学习主字新词,理解“葱茏”“傀疚”“仰望”等词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裸后问题,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与赞美铺路人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峨眉山
1、同学们游览过哪些大山?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游峨眉山途中看到的事,题目是《峨眉道上》。
2、简介峨眉山。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耸立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山势巍峨,层峦迭翠,一向有“天下峨眉秀”之称。山间有很多古迹,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课文中提到的洪椿坪是地名,是峨眉山上的一处景点。
二、范读课文
那么,作者在峨眉道上看到了什么事呢?听教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三,读课文,指导分段
1、出示下列生字词练读。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思考:课文着重写了什么人?是从课文的哪儿开始写的?那么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我们在石板铺成的山路上攀登感到非常吃力。
第二段(二一六自然段):途中“我”和一位峨盾山上的铺路人谈话。
第三段(第
七、八自然段):讲销路工作的艰辛,赞美销路人默默奉献、计当无名英雄的高尚品格。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是怎样的路”有什么特点?(攀登的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 、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非常陡。)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山路的陡峭?(仰望、天梯、竖、陡坡)
4、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仰望”是怎样的看?谁来做个仰望的样子?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讨论归纳
第一层:讲登山途中我们遇到十几个装着石板上山的人。
第二层:通过询问“我”才知道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并了解到铺路的艰辛。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在登山时遇上了十多个什么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3、轻声读三至六自然段,看看通过询问“我”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体现了铺路人的辛劳?(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背上山去灿路,)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思考:由铺路人作者想到什么?画出第七自然段中表示铺路人辛劳的词语。
2、归纳铺路人的辛劳之处。
游览路线:二百多里
石板数量:几十万、几百万、数不清
运送方法:靠人工
工作时间:年复一年
3、我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伤愧不安)“我”为什么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铂设好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销路人长年累月背着大石板上山铺络,吃了那么多的苦,流了那么多的汗,都依然默默无闻付出着卒劳,与他们相比,作者感到愧疚)
4,铺路人这么辛劳地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作者把他们称为真正的无名英雄?(铺路人一心只想让游人方便,给滁人欢乐,他门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选石铺路)
四、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练习背诵
七、八两个自然段
六、识记其余生字,书写生字词。
七、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3。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资料提供者:郭津
1课前可以请学生用各种方式了解一些关于友情的动人故事;也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曾为好朋友做过什么事情,或者想一想自己的好朋友曾为自己做过的让自己感动的事。
2本课要求会认的8个字中,应注意“输”“拭”为翘舌音,“恒”为后鼻音。“输”“拭”“捂”“竭”可联系已学过的“愉”“试”“语”“喝”进行比较记忆。要求会写的字中,“炸”“输”“型”“酒”“掩”“咬”等字可结合形声字的特点指导,其中“炸”“酒”字可与“昨”“洒”进行比较记忆;注意“否”“咬”中,“口”在不同位置时的书写特点;对结构复杂的字,如“拳”“掩”等应加强指导。
3课文描写具体,事件感人,能够比较容易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引发共鸣,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学的具体过程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为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可通过谈话营造紧张、危急的气氛;还可以利用课题导入新课:本课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说说“她”是谁,“我”是谁,再简单介绍小女孩、阮恒的情况,用几句话说清楚这对朋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使学生在对话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思维,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4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描写人物神情、动作的词句,提出问题,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抓住反常现象及矛盾之处提出问题。
如,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阮恒在抽血过程中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联系上下文提出问题。如,既然不是针刺疼了他,怎么会“啜泣”呢?为什么“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根据人物的神情去探究内心想法提出问题。
如,小男孩“用手掩盖他的痛苦”,他有什么痛苦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做简单的分析,指导学生学会提问。
文中泡泡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的读书方法。可让学生联系上文,在质疑、释疑,了解事情的起因和所面临的严峻情况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给小姑娘输血是救命的关键,刻不容缓。从而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迫在眉睫”一词的意思。
抓住阮恒小手的动作:颤抖——举起——放下——举起,从这一系列动作中,引导学生体会他的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但为了救小姑娘,最后下定决心举起手来。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他“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这是为什么?可先让学生推测医生安慰阮恒的话,引导学生领会虽然献血不会死,阮恒所担心的只是一场虚惊,但他那愿为朋友牺牲自己的美好心灵却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事后,医生对周围的人说,“他是以为自己就要死了。”引导学生思考他这种想法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从而对阮恒献血的整个过程进行回顾,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把握全文内容:这种想法是在医生问是否有人献血,一阵沉默之后,阮恒的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之前就产生了。之后,阮恒献血过程中“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一直到“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为止,这一段时间,这种想法始终在困扰着他。
5教师可组织对课题的讨论:为什么用阮恒的话当题目?还可用其他什么做题目?引导学生通过题目的比较,更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更深刻地感受阮恒的品格。根据课文的内容,题目还可拟为:“献血”“可敬的阮恒”等。为什么作者用阮恒的话当题目?“她是我的朋友”,是阮恒献血前真实、朴实的想法。虽然阮恒误认为给别人献血自己就要死掉,但他还是选择了献血。可见,“朋友”在阮恒心中是多么重要。阮恒待人真诚、无私助人的品格在这句话中得到最真实、最准确、最集中的反映。
6可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把握环境特点读。如,指导读面临严峻局面的句子时,语速要稍快,读出紧张危急的气氛;把握感情基调读:如,“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举——放——举”这三个动词要读出语速的变化(从慢到快),特别是最后“举起来”语气要坚定;图文对照入情入境地读:插图与课文内容相辅相成,画面向学生展现了直观的形象,让学生图文对照进行朗读,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先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使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7课后第二题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决,因描写阮恒动作、表情的句子有多处,可根据学情有所侧重地进行处理。
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想一想医生安慰阮恒的话。阮恒在献血过程中神情、动作的变化,是内心痛苦不断加剧的直接反映。产生这种痛苦的原因在于阮恒缺乏献血方面的知识。医生的话使他立即停止了哭泣,可见医生的话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想象医生安慰阮恒的是什么话:不要怕,只需要你的一小部分血就可以挽救那个小女孩的生命,你不会有危险,马上就好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医生说的话。
8课上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课前了解的关于友情的故事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关于友谊的故事。可能的话,结合课文内容来交流,会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步阅读》中的文章《平分生命》,同样是一个关于献血的动人故事,可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的学习读一读,议一议。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锗路人为他人欢乐默默付出辛劳的高尚品格。
2、学习主字新词,理解“葱茏”“傀疚”“仰望”等词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裸后问题,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与赞美铺路人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峨眉山
1、同学们游览过哪些大山?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游峨眉山途中看到的事,题目是《峨眉道上》。
2、简介峨眉山。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耸立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山势巍峨,层峦迭翠,一向有“天下峨眉秀”之称。山间有很多古迹,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课文中提到的洪椿坪是地名,是峨眉山上的一处景点。
二、范读课文
那么,作者在峨眉道上看到了什么事呢?听教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三、读课文,指导分段
1、出示下列生字词练读。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思考:课文着重写了什么人?是从课文的哪儿开始写的?那么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我们在石板铺成的山路上攀登感到非常吃力。
第二段(二一六自然段〕”途中“我”和一位峨盾山上的铺路人谈话。
第三段(第七、八自然段):讲销路工作的艰辛,赞美销路人默默奉献、计当无名英雄的高尚品格。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是怎样的路”有什么特点?(攀登的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非常陡。)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山路的陡峭?(仰望、天梯、竖、陡坡〕
4、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仰望”是怎样的看?谁来做个仰望的样子?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讨论归纳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讲登山途中我们遇到十几个装着石板上山的人。
第二层(三一六自然段〕:通过询问“我”才知道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并了解到铺路的艰辛。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在登山时遇上了十多个什么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3、轻声读三至六自然段,看看通过询问“我”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体现了铺路人的辛劳?(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背上山去灿路,)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思考:由铺路人作者想到什么?画出第七自然段中表示铺路人辛劳的词语。
2、归纳铺路人的辛劳之处。
游览路线:二百多里
石板数量:几十万、几百万、数不清
运送方法:靠人工
工作时间:年复一年
3、我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伤愧不安)“我”为什么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铂设好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销路人长年累月背着大石板上山铺络,吃了那么多的苦,流了那么多的汗,都依然默默无闻付出着卒劳,与他们相比,作者感到愧疚)
4、铺路人这么辛劳地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作者把他们称为真正的无名英雄?(铺路人一心只想让游人方便,给滁人欢乐,他门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选石铺路)
四、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练习背诵七、八两个自然段
六、识记其余生字,书写生字词。
七、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3。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峨眉道上》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设想采用“读悟法”,从而变讲为导、化繁为简、自主质疑、以读带研、读中悟情,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情感的自我发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题:“峨眉”指的是四川省的峨眉山,那可是我国的名山,同学们去过吗?想亲眼看看吗?(用课件播放峨眉山的录像)
2.带领学生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的方法将全文通读一遍。训练学生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预习部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说。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细读。深思,深入理解。)
二、自主质疑,读中悟情
(一)提出问题,明确方向
1.从“闻”字入手,让学生了解作者听到了什么,从“干这个!”引导学生围绕着“铺路”提出问题,老师适时点拨。
2.梳理所提的问题,提炼出两个主要的问题:“铺怎样的路?”“路是怎样铺成的?”明确学习方向。
(这一过程,在开放的气氛中自由质疑,大胆释疑。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决定了教学开放化的程度,为学生在课程中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读悟第一自然段
1.演示课件,看图读说,扣词理解,解决第一个问题:“说说你眼中的峨眉山的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从山路的特点:“两尺见方”、“像一架天梯”。“竖”。“长长的”和人的感受:“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攀登”两个方面体会旅程的艰难。
(此文的语言准确传神,富于变化,饱含深情,通过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对关键词、关键字、关键段加以品味辨析,使学生在获得语感的同时领会作品的内涵。只有注重语言因素教学的语文课才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学习语言素养的形成,也正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而日积月累的。)
2.小结。峨眉山道特点:长。窄、陡,概括成一个字“险”。这样的路给人的感受是登山难,最后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将本段读一遍。
(本段采用课件,以直观地展现峨眉山道的“长”、“窄”、“陡”,并结合课文中的词语,让学生体会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为学习怎样铺路、体会铺路人的艰辛作铺垫。)
(三)读悟第二至六自然段
1.围绕“路是怎样铺成的”快速读完全文,自主圈画文中能解决问题的句子,再让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将铺路的过程夏述出来。
2.课件出示插图中两位铺路人的特写,让学生结合铺路的过程谈谈“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启导。
(这一过程,不在于追求正确答案是什么,而在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展开,在鼓励学生主动研究课文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落实训练点。)
3.披文入情,体会作者的感情。作秆对铺路人开始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
课件出示上述句子,指导学生边读边思,采用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示范读等形式,细细体味,理解作者写铺路人的艰辛虽然寥寥数语,没有展开叙述,但对铺路人的敬佩却溢于言表,让学生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难点,课文中作者三处情感的变化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激越。这两次变化是后面作者写的那一段感慨万分的话的基础。对引导学生体会这三次情感变化是很重要的。)
(四)读悟第七、八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三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为什么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默读第七自然段,在有话想说的句子旁标上“!”,在有问题想问的句子旁标上“?”。
2.学生自由读文、自主圈画,四人小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来体会“工作时间长”。通过“二百多里”、“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不能……只有”。“一块一块”来体会“工作量大”,使之体会真切,动心动情。再从“干这个”二个字领悟默默无闻的平凡中的伟大。
(这一环节同样一个“导”字,围绕“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一问题,学生在边读、边想、边议论中去内心感悟,学会读书,陶冶情感。教师只在阅读方法上加以点拨,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以读带研,扩大思维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
三、整体回归,情感升华
1.课件出示三个赞叹句:
①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②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
③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看这三句话,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可采用学生自荐读、对比读、示范读等读书方法,读中体会三个句子_三次情感的变化,并结合学生自评,在读中悟语感,在语感中悟体会,实现以读促情。
2.问:题目《峨眉道上》看上去写景,实际写什么人?怎样的铺路人?
3.课件出示:如果没有(),没有(),就没有(),就没有()也就没有()。用赞叹之情师生一起背诵这一段。
(通过境空,让学生认识这一特殊句式,并理解“真正的无名英雄”是作者对铺路人的赞美,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应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深入理解。从学文的角度看是回归到整体,从受教育受感染的角度看是教师将“无名英雄”铭刻学生之心。)
一、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第6课《峨眉道上》。通过作者在游峨眉山途中的见闻和由此引起的感想,赞美了峨眉山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教育学生要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这篇课文语言简洁,感情充沛是运用从内容中感情充沛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
二、学习者分析:
四年级学生处在向高年级过渡阶段,应该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班级学生能独立预习课文内容。以及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查资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另外学生的小组合作比较好,课外知识比较丰富。
三、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学习好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这些教师在授课中无不潜移默化渗透着思想教育。
同时,语文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己、合作、探究的自学学习方式的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根据新课程理念及班级学生情况,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是。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掌握“平坦”等词语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依据本课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搜集相关图片资料,重点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收获。深入探究作者如何对铺路人感情的真实流露,设计教学过程 。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
(二)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自主学习理解课文(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
2、小组学习的交流学习收获(交流已获得的知识,讨论遇到的疑难问题,互相启发)。
3、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4、体会感情(创设情境:假如你现在就在峨眉道上遇到了铺路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给学生有创意表达的机会,也可以引导学生按课文顺序提问题、解决问题)
5、资料展示
(三)课文小结
五、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目标倡导学生互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本节课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学会自己找路,走路。特别是对铺路人的敬佩而引发对无名英雄的赞美,学生更是直抒胸怀、热情讴歌。此时,老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从而体会到铺路人默默奉献的精神。从这节课我也感到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学素养还需进一步提高。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锗路人为他人欢乐默默付出辛劳的高尚品格。
2、学习主字新词,理解“葱茏”“傀疚”“仰望”等词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裸后问题,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与赞美铺路人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峨眉山
1、同学们游览过哪些大山?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游峨眉山途中看到的事,题目是《峨眉道上》。
2、简介峨眉山。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耸立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山势巍峨,层峦迭翠,一向有“天下峨眉秀”之称。山间有很多古迹,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课文中提到的洪椿坪是地名,是峨眉山上的一处景点。
二、范读课文
那么,作者在峨眉道上看到了什么事呢?听教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三、读课文,指导分段
1、出示下列生字词练读。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思考:课文着重写了什么人?是从课文的哪儿开始写的?那么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我们在石板铺成的山路上攀登感到非常吃力。
第二段(二一六自然段〕”途中“我”和一位峨盾山上的铺路人谈话。
第三段(第七、八自然段):讲销路工作的艰辛,赞美销路人默默奉献、计当无名英雄的高尚品格。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是怎样的路”有什么特点?(攀登的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非常陡。)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山路的陡峭?(仰望、天梯、竖、陡坡〕
4、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仰望”是怎样的看?谁来做个仰望的样子?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讨论归纳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讲登山途中我们遇到十几个装着石板上山的人。
第二层(三一六自然段〕:通过询问“我”才知道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并了解到铺路的艰辛。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在登山时遇上了十多个什么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3、轻声读三至六自然段,看看通过询问“我”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体现了铺路人的辛劳?(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背上山去灿路,)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思考:由铺路人作者想到什么?画出第七自然段中表示铺路人辛劳的词语。
2、归纳铺路人的辛劳之处。
游览路线:二百多里
石板数量:几十万、几百万、数不清
运送方法:靠人工
工作时间:年复一年
3、我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伤愧不安)“我”为什么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铂设好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销路人长年累月背着大石板上山铺络,吃了那么多的苦,流了那么多的汗,都依然默默无闻付出着卒劳,与他们相比,作者感到愧疚)
4、铺路人这么辛劳地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作者把他们称为真正的无名英雄?(铺路人一心只想让游人方便,给滁人欢乐,他门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选石铺路)
四、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练习背诵七、八两个自然段
六、识记其余生字,书写生字词。
七、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3。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设想采用“读悟法”,从而变讲为导、化繁为简、自主质疑、以读带研、读中悟情,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情感的自我发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题:“峨眉”指的是四川省的峨眉山,那可是我国的名山,同学们去过吗?想亲眼看看吗?(用课件播放峨眉山的录像)
2.带领学生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的方法将全文通读一遍。训练学生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预习部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说。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细读。深思,深入理解。)
二、自主质疑,读中悟情
(一)提出问题,明确方向
1.从“闻”字入手,让学生了解作者听到了什么,从“干这个!”引导学生围绕着“铺路”提出问题,老师适时点拨。
2.梳理所提的问题,提炼出两个主要的问题:“铺怎样的路?”“路是怎样铺成的?”明确学习方向。
(这一过程,在开放的气氛中自由质疑,大胆释疑。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决定了教学开放化的程度,为学生在课程中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读悟第一自然段
1.演示课件,看图读说,扣词理解,解决第一个问题:“说说你眼中的峨眉山的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从山路的特点:“两尺见方”、“像一架天梯”。“竖”。“长长的”和人的感受:“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攀登”两个方面体会旅程的艰难。
(此文的语言准确传神,富于变化,饱含深情,通过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对关键词、关键字、关键段加以品味辨析,使学生在获得语感的同时领会作品的内涵。只有注重语言因素教学的语文课才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学习语言素养的形成,也正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而日积月累的。)
2.小结。峨眉山道特点:长。窄、陡,概括成一个字“险”。这样的路给人的感受是登山难,最后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将本段读一遍。
(本段采用课件,以直观地展现峨眉山道的“长”、“窄”、“陡”,并结合课文中的词语,让学生体会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为学习怎样铺路、体会铺路人的艰辛作铺垫。)
(三)读悟第二至六自然段
1.围绕“路是怎样铺成的”快速读完全文,自主圈画文中能解决问题的句子,再让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将铺路的过程夏述出来。
2.课件出示插图中两位铺路人的特写,让学生结合铺路的过程谈谈“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启导。
(这一过程,不在于追求正确答案是什么,而在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展开,在鼓励学生主动研究课文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落实训练点。)
3.披文入情,体会作者的感情。作秆对铺路人开始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
课件出示上述句子,指导学生边读边思,采用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示范读等形式,细细体味,理解作者写铺路人的艰辛虽然寥寥数语,没有展开叙述,但对铺路人的敬佩却溢于言表,让学生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难点,课文中作者三处情感的变化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激越。这两次变化是后面作者写的那一段感慨万分的话的基础。对引导学生体会这三次情感变化是很重要的。)
(四)读悟第七、八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三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为什么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默读第七自然段,在有话想说的句子旁标上“!”,在有问题想问的句子旁标上“?”。
2.学生自由读文、自主圈画,四人小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来体会“工作时间长”。通过“二百多里”、“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不能……只有”。“一块一块”来体会“工作量大”,使之体会真切,动心动情。再从“干这个”二个字领悟默默无闻的平凡中的伟大。
(这一环节同样一个“导”字,围绕“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一问题,学生在边读、边想、边议论中去内心感悟,学会读书,陶冶情感。教师只在阅读方法上加以点拨,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以读带研,扩大思维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
三、整体回归,情感升华
1.课件出示三个赞叹句:
①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②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
③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看这三句话,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可采用学生自荐读、对比读、示范读等读书方法,读中体会三个句子_三次情感的变化,并结合学生自评,在读中悟语感,在语感中悟体会,实现以读促情。
2.问:题目《峨眉道上》看上去写景,实际写什么人?怎样的铺路人?
3.课件出示:如果没有(),没有(),就没有(),就没有()也就没有()。用赞叹之情师生一起背诵这一段。
(通过境空,让学生认识这一特殊句式,并理解“真正的无名英雄”是作者对铺路人的赞美,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应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深入理解。从学文的角度看是回归到整体,从受教育受感染的角度看是教师将“无名英雄”铭刻学生之心。)
6、峨眉道上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辛劳,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和热爱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2、学习和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读懂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三、教学难点:
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读书方法,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思想,理解“无名英雄”的涵义。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准备:投影片、小张填空练习。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检查预习情况。
2、读懂课文1自然段,想画面,把你想象的峨眉道上的路画下来。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把你想象的峨眉道上的路画下来。
教学过程:
一、以题引趣,导入新课
“谁知道峨眉山在什么地方,你去过吗?”
简介峨眉山。它在四川省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峨眉,故名。主峰万佛顶,海拔3009米。峰峦挺秀、山势雄伟。是我国名山之一,也是著名的风景区。课文讲的是作者在峨眉山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书,检查字音读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
2、听写生字,检查掌握生字的情况。
3、提出难懂词语,全班讨论解答。
三、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写作顺序
(一)分段读书,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
(二)提问解答,了解特点。
(作者按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作顺序来叙述的。内容上联系非常紧密,非常自然。)
四、自己练习读书,达到准确、流利。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段,大家思考:这段有几句话?作者看到了什么?峨眉山的路是什么样的?
1、作者第一句话说明什么?理解“平坦”、“所谓”的意思?用几个词概括说说峨眉山的路是什么样的;(又长、又陡、又窄、又高)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一块块、两尺见方、一步一步、竖、长长的天梯)
2、出示投影,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山路的难走。
“停步仰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竖”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像一架天梯。这是比喻句,说明山路很陡,很高。“竖”是直立。这里指石阶几乎是直上直下,进一步说明高和陡的程度。
3、体会读这一段,知道山路的陡峭,攀登的艰难。
六、学生自由议论想象情景,把你想象的峨眉道上的路画下来。
七、作业:预习课后思考练习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辛劳,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和热爱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教育学生要尊重和热爱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本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利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铺路人的艰辛危险,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一)指名读第二段。
1、这段主要写的是什么?从作者和背石人的谈话中知道什么?(知道这些背石人就是铺路工人。)
2、结合插图,通过读文,说说峨眉山的路是怎样铺成的?(运用顺承连接词,如:先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然后将石头凿成石板,再一块块背上山去。)从这些工作中你想到什么?反映了铺路人什么精神?(铺路工人的劳动强度很大,工作非常艰辛。反映了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
(二)出声读第三段。
1、练习朗读三个反问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出示投影:“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愧疚?(“愧疚”是不安的意思,“我”愧疚的原因可从两方面认识。一是“我”被铺路人为了他人的方便而不畏艰辛危险,甘做无名英雄的精神所感动,二是自己怕苦怕累,与铺路人相比,显得十分渺小,因此感到愧疚。)
3、填空练习,体会排比句的涵义。
如果没有(),没有(),就没有(),就没有(),也就没有()。
让学生用正面口吻,如“有了……有了……就有了……就有了……也就有了……”的句式来叙述这段话,体会哪种句式更好些。通过练习,使学生觉得书中原句好。用反面的口气来叙述,更能突出铺路人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三)齐读课文最后的自然段。
1、提问: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分组讨论解答问题。
(注意应从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来解答;从铺路人的工作平凡而伟大,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和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不为登山游人所知的高尚品质;从这些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热爱铺路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理清背诵顺序。
(铺路人的艰辛--我愧疚--默默奉献--为了他人。)
2、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背。
(要重视背诵指导,它是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记忆的重要手段,背诵必须是在熟读、了解内容,掌握写作顺序的基础上,防止死记硬背。还要注意提高背诵的速度和质量)
四、布置作业:
换偏旁组词:
但__( ) 徒__( ) 愧__( )
数__( ) 迎__( ) 彻__( )
陡__( ) 笼__( ) 歉__( )
板书设计:
见山路 危险
无名英雄
6 峨嵋道上 闻铺路 辛苦
无私奉献
感工人 英雄
《峨眉道上》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峨嵋道上的铺路人不畏艰险、辛劳、默默奉献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教育学生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教学重点:
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峨嵋道上
2、板书:
6、峨嵋道上
二、新授
同学们,上一篇课文,我们采取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理解课文内容,同学们学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仍然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深入探究课文。
(一)下面我们首先来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课文怎样写峨眉山的高与陡
(2)为什么要写峨嵋道上的高与陡?
(3)指生读第一段
(二)读课文2—6自然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我和背石头人的谈话我知道了什么?
(2)指导读
4、6自然段
(三)小组合作学习
7、8自然段,然后汇报
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我”为什么会感到惭愧
(2)从这里看出这些铺路人具有什么精神?
(3)指导学生朗读
(4)引导学生用“如果没有……没有……就没有……”造句
(5)师提问:假如你现在就在峨眉山道上遇到了铺路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6)齐读最后一段
a、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b、引导学生怎样看待像铺路人这样得普通劳动者
三、引导学生指着板书总结全文
九年义务教育第八册新课文《峨嵋道上》,有三句具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感叹句。我在教学中紧扣这三句话,组织教学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句1: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教学实录:
师:这天梯给人的感觉怎样?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险。
师:背着石板攀登你又觉得怎样?
生:不可想象。
师:可事实上身背石板的十几个活生生的人就在这陡直的“天梯”之上,多大的石板呢?
生:两尺见方。
师::量一量。
生::(学生在课桌上比划)
师:那么大,那么重,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谁能读得更好些?
生:(读)
师:她读得好在哪里?
生:马小丽同学读出了,“佩服”的感情。
师:这种佩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佩服,他们有这般能耐,真了不起,这是作者由衷的感叹!我们要读好它。
生:(齐读)
△句2:他们是给峨嵋山铺路的人啊!
教学实录: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把“他们”换掉说一说。
生;身背背篓的人是给峨嵋山铺路的。
生:给峨嵋山铺路的人就是那些背着石板攀登天梯的人。
师:保留“他们是......人”。说一说。
生:他们是去洪椿坪铺路的人。
生:他们是去洪椿坪修复被山洪冲毁的那段路的人。
师:现在,老师把这句话换成“噢,他们是给峨嵋山铺路的人。”(用小黑板挂出)对比着读一读,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小黑板上的这句话含有恍然大悟的意思,回答了前面我的疑问:“往山上背石板做什么?”
生:课文中的句子除了有恍然大悟的意思之外还含有敬佩的意思。
师:这敬佩和前面的佩服有什么区别?对比着读好这句话。
生:敬佩除佩服以外还有敬重的意思,句1中佩服之情是为他们背着石板攀登天梯,了不起。句2中的敬佩之情为他们所做的事——铺路。(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为了游人的欢乐。)
师:眼前的铺路人,他们为修复被山洪冲毁的天梯。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背石上山,多么辛劳,多么不容易。
△句子3: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实录:
师:(范读)你认为这一句中的哪些词语是关键词?
生:默默、无名、真正。
师:默默一词两次出现,联系前文描写铺路人的有关语句。
生:“干这个”“指了指,点了点头。”话语不多。
师:多么朴实的山民。这无名英雄是什么意思?
生:姓名不被人们知道的英雄人物。
师:作者只能从他们说话“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得知他们是本地山民,因此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真正的无名英雄。”
△△
师:这句话虽然没有用上感叹号,但其感叹的内涵比前两句更浓厚。更深沉!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引读)如果没有——
生:(接读)他们的辛劳,没有他们的牺牲。
师:(引读)就没有——
生:(接读)这用石板砌成的阶梯。
师:(引读)就没有——
生:(接读)脚下的路。
师:(引读)也就没有——
生:(接读)游人的欢乐。
师:我被铺路人的那种克服困难,不怕辛劳,不怕牺牲,创造美好生活的事迹深深感动着,发出了这含有浓厚、深沉感情的暗叹!热情歌颂了铺路人的崇高品质,再读课文细细体会。
资料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