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教学设计

搜索51费宝网

班长的苦恼说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班长的苦恼说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3-06-23 17:34:02

类别:教学设计

班长的苦恼说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1、班长的苦恼说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班长的苦恼》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班级里的故事。这位班长放弃原则、徇私舞弊,辜负了大家的信任。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与他绝交,使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

这首诗的作者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身为班长也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本课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课文,内容浅显明白,语言通俗易懂。教师无须作过多的讲解,学生完全可以自己阅读理解,体验诗的情感。同时,本课又是一首叙事诗,教师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训练载体,借助诗歌内容进行写作指导,教学生把这个故事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这样,既把思想教育融入了写作中,又为下一阶段复述课文做起了准备。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理解词句的方法:查找工具书、找近、反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等。但教师并不能因而放弃字词教学。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一如既往地重视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的比较、辨析和运用,加强词句的理解训练,让学习形式更加丰富。

三年级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少有顿读、唱读、一字一顿等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能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品词析句等方法理解课文的中心,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堂上,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并逐步学会阅读,可以在多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感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2个“恼、啥”,运用自己认为合适的办法理解课文中的词句。

本课的字词教学比较轻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恼、啥”2个生字。教学中,教师根据生字本身的特点,可以在字音和字形上有所侧重。如:“啥”重在指导学生读好翘舌音,并读出问的语气来;“恼”则应先指导学生理解“苦恼”的意思,再通过与形近字“脑”的比较辨析,了解带“忄”的字往往与心情有关,最后可以说说自己的“苦恼”。

目标二:正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而本课是一首叙事诗,更应重在朗读,不必作过多的细枝末节的分析讲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多多朗读课文,正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故事内容,在读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读中体味诗的情趣和道理。教师可以把读的重点放在2、3、4、5小节上,让学生读出人物不同的感受。

目标三:了解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且试着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

虽然复述课文是下个单元的教学重点,但本课作为自主阅读课,完全可以把课文作为一个训练载体,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诗歌内容进行扎扎实实的写作指导,教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这样,既把思想教育融入了写作中,又为下一阶段复述课文做起了准备。

目标四: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在学习了课文内容后,教师通过提出小组讨论的问题“如果你是课文中这个班级的班长,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情?”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同时,也得到了自我教育,领悟了这首叙事诗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以上四个教学目标并非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正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才能更好地了解故事内容,进行诗歌改写。而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学生体味诗歌蕴涵的道理才会是水到渠成。

四、关于教学设计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分成四个板块,设计了课堂教学。其中第二、三板块是教学重点,细化为这么三个重要的环节。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本单元的课文,在预习的时候,就要了解课文的大意。课堂上,我请学生自读课文,读完后想想:这首叙事诗中写到了哪些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在初读的基础上去感知课文内容。而后,在集体交流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用规范而简洁的语言串讲课堂板书,就是课文的大致内容了。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但并不苛求回答的完整。因为这里只是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表达对课文内容浅显的了解。在了解课文大意之后,教师通过引述板书,理清了课文内容的脉络结构,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为接下来的把诗歌改写成叙事文做好了准备。

(二)以读为主,层层深入,训练语言。

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主。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反复读文,让他们每读一次都能有所收获,培养其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圈画的学习习惯,促进思维的发展。

本课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读文的:一读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读通课文,以达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常规要求,并通过交流两个问题,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二读时,分读课文第2、3、4、5小节,通过带着不同目的的多种形式的读,说说大乔欺负小苗,同学找班长评理,班长如何裁决的具体内容。三读时,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体味班长的“苦恼”,从而感悟诗歌蕴涵的道理。

整个阅读教学,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感悟中心,使文道得以有机统一。

(三)借助课文,展开想象,改写诗歌。

这是一篇叙事诗,内容浅显明白,语言通俗易懂。教师无须过多讲解,学生自己就能读懂。因此,教师可以把这篇课文作为语言训练的载体,借助故事内容,进行诗歌改写,指导学生把这件事情写完整、写清楚、写具体。

初读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故事的大致内容,并能完整而简要地说一说。随着学生的交流,教师逐一完成板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弄明白故事整个结构的同时,也了解到可以分起因、经过、结果把一件事情写完整。

在深入读懂诗歌的第2、3、4、5节的同时,学生通过抓住一连串动词,按语言提示,展开想象等不同方法进行语言训练,从而学习把整件事的起因说清楚,把事情的经过说具体,把结果说完整。

总之,通过把叙事诗改写成叙事作文的学习,学生将懂得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完整、写具体,就必须要有起因、经过和结果。借助这样的语言实践,教师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维训练,还将思想教育融入了写作之中。

教学反思

1、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由于《班长的苦恼》这一课是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意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时间独立思考和学习。比如,在初读课文时,就让学生借助两个问题:“这首叙事诗中写到了哪些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去尝试感知课文内容,从而能够简要地说说课文大意,理清课文的脉络结构。

2、 让学生成为成功的写作者。

把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是一个重要的语言训练,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必将有一个从不会到有点会,再到大部分会的学习过程。因此,我的教学是从扶到放,利用课文语言,抓住关键句子,在实践中进行说话训练。这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抓住一连串表示动作的词语进行说话;有按填空提示展开想象说话;也有先说一句话,再连成一段话的说话训练。起先的扶持,是为了而后的独立。最后,不少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这些说话训练的内容连贯起来,抓住起因、经过和结果把这件事情说完整、说清楚、说连贯。当他们把所说的内容用通顺、规范的书面语言写下来,这就是一篇叙事作文。这一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写作者。

2、班长的苦恼说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班长的苦恼》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班级里的故事。这位班长放弃原则、徇私舞弊,辜负了大家的信任。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与他绝交,使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

这首诗的作者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身为班长也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本课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课文,内容浅显明白,语言通俗易懂。教师无须作过多的讲解,学生完全可以自己阅读理解,体验诗的情感。同时,本课又是一首叙事诗,教师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训练载体,借助诗歌内容进行写作指导,教学生把这个故事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这样,既把思想教育融入了写作中,又为下一阶段复述课文做起了准备。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理解词句的方法:查找工具书、找近、反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等。但教师并不能因而放弃字词教学。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一如既往地重视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的比较、辨析和运用,加强词句的理解训练,让学习形式更加丰富。

三年级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少有顿读、唱读、一字一顿等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能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品词析句等方法理解课文的中心,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堂上,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并逐步学会阅读,可以在多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感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2个“恼、啥”,运用自己认为合适的办法理解课文中的词句。

本课的字词教学比较轻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恼、啥”2个生字。教学中,教师根据生字本身的特点,可以在字音和字形上有所侧重。如:“啥”重在指导学生读好翘舌音,并读出问的语气来;“恼”则应先指导学生理解“苦恼”的意思,再通过与形近字“脑”的比较辨析,了解带“忄”的字往往与心情有关,最后可以说说自己的“苦恼”。

目标二:正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而本课是一首叙事诗,更应重在朗读,不必作过多的细枝末节的分析讲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多多朗读课文,正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故事内容,在读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读中体味诗的情趣和道理。教师可以把读的重点放在2、3、4、5小节上,让学生读出人物不同的感受。

目标三:了解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且试着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

虽然复述课文是下个单元的教学重点,但本课作为自主阅读课,完全可以把课文作为一个训练载体,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诗歌内容进行扎扎实实的写作指导,教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这样,既把思想教育融入了写作中,又为下一阶段复述课文做起了准备。

目标四: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在学习了课文内容后,教师通过提出小组讨论的问题“如果你是课文中这个班级的班长,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情?”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同时,也得到了自我教育,领悟了这首叙事诗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以上四个教学目标并非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正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才能更好地了解故事内容,进行诗歌改写。而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学生体味诗歌蕴涵的道理才会是水到渠成。

四、关于教学设计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分成四个板块,设计了课堂教学。其中第二、三板块是教学重点,细化为这么三个重要的环节。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本单元的课文,在预习的时候,就要了解课文的大意。课堂上,我请学生自读课文,读完后想想:这首叙事诗中写到了哪些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在初读的基础上去感知课文内容。而后,在集体交流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用规范而简洁的语言串讲课堂板书,就是课文的大致内容了。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但并不苛求回答的完整。因为这里只是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表达对课文内容浅显的了解。在了解课文大意之后,教师通过引述板书,理清了课文内容的脉络结构,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为接下来的把诗歌改写成叙事文做好了准备。

(二)以读为主,层层深入,训练语言。

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主。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反复读文,让他们每读一次都能有所收获,培养其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圈画的学习习惯,促进思维的发展。

本课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读文的:一读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读通课文,以达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常规要求,并通过交流两个问题,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二读时,分读课文第2、3、4、5小节,通过带着不同目的的多种形式的读,说说大乔欺负小苗,同学找班长评理,班长如何裁决的具体内容。三读时,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体味班长的“苦恼”,从而感悟诗歌蕴涵的道理。

整个阅读教学,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感悟中心,使文道得以有机统一。

(三)借助课文,展开想象,改写诗歌。

这是一篇叙事诗,内容浅显明白,语言通俗易懂。教师无须过多讲解,学生自己就能读懂。因此,教师可以把这篇课文作为语言训练的载体,借助故事内容,进行诗歌改写,指导学生把这件事情写完整、写清楚、写具体。

初读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故事的大致内容,并能完整而简要地说一说。随着学生的交流,教师逐一完成板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弄明白故事整个结构的同时,也了解到可以分起因、经过、结果把一件事情写完整。

在深入读懂诗歌的第2、3、4、5节的同时,学生通过抓住一连串动词,按语言提示,展开想象等不同方法进行语言训练,从而学习把整件事的起因说清楚,把事情的经过说具体,把结果说完整。

总之,通过把叙事诗改写成叙事作文的学习,学生将懂得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完整、写具体,就必须要有起因、经过和结果。借助这样的语言实践,教师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维训练,还将思想教育融入了写作之中。

教学反思

1、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由于《班长的苦恼》这一课是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意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时间独立思考和学习。比如,在初读课文时,就让学生借助两个问题:“这首叙事诗中写到了哪些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去尝试感知课文内容,从而能够简要地说说课文大意,理清课文的脉络结构。

2、 让学生成为成功的写作者。

把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是一个重要的语言训练,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必将有一个从不会到有点会,再到大部分会的学习过程。因此,我的教学是从扶到放,利用课文语言,抓住关键句子,在实践中进行说话训练。这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抓住一连串表示动作的词语进行说话;有按填空提示展开想象说话;也有先说一句话,再连成一段话的说话训练。起先的扶持,是为了而后的独立。最后,不少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这些说话训练的内容连贯起来,抓住起因、经过和结果把这件事情说完整、说清楚、说连贯。当他们把所说的内容用通顺、规范的书面语言写下来,这就是一篇叙事作文。这一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写作者。

3、《班长的苦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3、懂得惜时,努力的意义,为成为公正无私的人,树立社会责任感打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惜时,努力的真正意义所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苦恼,爸爸妈妈对我们的不理解、和同学吵架了等等。今天,在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小作者也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苦恼,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苦恼呢?

2、 出示课题:班长的苦恼

二、学习课文

1、 师朗读课文第1节

(1) 让学生思考:我的苦恼是什么?

我的苦恼是整个中队一起和我绝交。

(2) 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第1节进行提问。

*我的苦恼到底是什么?

**我说了些什么,使我有了这个苦恼?

***为什么整个中队要一起和我绝交?

2、 同学们提了那么多的问题,那么我们现在就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学习课文。

首先,自读2、3小节,思考: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3、 面对这一事件,我作为一班之长,是怎样处理的呢?齐读课文4、5小节,思考并回答。

(1) 在这之中,我有着复杂的心里斗争,从文中那一句话可以看出?

我憋了半天,直憋得满脸发烧……

(2) 为什么我会有这心里斗争?

(3) 然后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听到我的决定后,整个屋子会突然变得静悄悄地?

因为同学们都没想到作为一班之长,我竟然会包庇好朋友,作出不公正的

决定,辜负了大家对我的信任。

4、 之后,我在班中有是怎样的一种处境呢?找出文中的原话,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5、 现在,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作者的苦恼是什么了,对于先前提的那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那么现在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我的苦恼。

6、 齐读课文。

二、 口头练习

1、 你认为作为一个班长,应该做到些什么?

2、 如果你是课文中班级的班长,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情?

4、8、班长的苦恼教学设计

8、班长的苦恼

教学目标 1、 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2个“恼、啥”,运用自己认为合适的办法理解课文中的词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且试着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

3、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词句,了解故事的内容,体味诗的情趣和道理。

教学难点

抓住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试着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

教学媒体 图片资料

课前学生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 理解“苦恼”,揭示课题。

1、 板书:苦恼

1) 读词。

2) “苦恼”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生字“恼”:与形近字“脑”进行辨析比较。

小结:带“忄”的字往往与心情有关。

4) 读好这个词语。同学们,你们有苦恼吗?说说自己的苦恼。

2、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班长,他也有个不小的苦恼。

补题:8、班长的苦恼

齐读课题(注意读好“苦恼“一词)。

3、 这位班长会有什么苦恼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呢!让我们学习第八课,这是一首叙事诗。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己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想:这首叙事诗中写到了哪些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正音。

3、 交流:

1) 这首叙事诗中写到了哪些人?

板书:“我” 同学们

大乔 小苗

2)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交流并板书:

裁决

“我” 同学们

袒护 同情

大乔 小苗

欺负

3) 根据板书的提示,简单地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 师引述课文大意,并小结:这分别是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 深入学习,感受班长的“苦恼”。

1、 整件事因大乔而起,大乔是怎么欺负小苗的?自读第2节,圈出有关动词。

1) 读句并交流、板书:打 夺 绊

2) 大乔真是霸道!分男女生读好第2节。

3) 请用上这一连串动词,说说大乔是怎么欺负小苗的。

2、 大乔做得真过分,难怪同学们都同情小苗。读读课文,想象一下,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位同学,当时也在现场,见此情景,你会怎么说?

1) 请多位学生交流。

2) 这就叫“议论纷纷”。请你按提示,把刚才大家说的意思组织起来说一段话,行吗?

出示:

同学们见此情景议论纷纷,有的说:“ ”有的说:“ ”还有的说:“ ”大家叫叫嚷嚷地返回了学校,教室的屋顶也差点让喊声掀掉。

3、 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请班长来“裁决”。而班长是怎么想?又是怎么说的呢?默读课文,用直线和浪线分别划出班长所想、所说的内容,再这么说一说。

出示:

我憋了半天,直憋得满脸发烧,心想: 。考虑再三后,我说:“ ”

穿插学习:“啥”的意思就是——什么。读好这个生字,注意翘舌音,读出问的语气来。

小结:像这样经过再三考虑,而做出决定,就叫做——裁决。(读词)

4、引读课文第4、5节,想一想:为什么听到我的决定后,整个屋子会突然变得静悄悄的?

(因为同学们都没想到作为一班之长,我竟然会袒护好朋友,作出不公正的决定,辜负了大家对我的信任。)

5、 现在,你明白班长的苦恼是什么了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有关内容,并说一说。

出示:

结果,“我”苦恼极了: 。

1) 指读写班长苦恼的句子,并练习说话。

有关句子:“嘴皮子只轻轻动了一动,整个中队一起和我绝交。”

“从此同学们见了我总没个笑脸,出出进进身边只剩下影子大乔。”

练习说话:注意人称的转换,语言的流畅。

2) 联系刚才交流的内容,说说“绝交”是什么意思?

板书:同学们和自己绝交

3) 读好句子,读出班长的苦恼来。

6、 最后,请你试着把这些内容连起来说说,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啦!

课后,你可以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它的名字就叫做《班长的苦恼》。

四、总结全文,领悟道理。

1、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叙事诗。

2、 小组讨论:如果你是课文中这个班级的班长,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情?集体交流。

3、 总结:的确,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身为班长也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板书设计 附课堂板书:

8、班长的苦恼

(同学们与自己绝交)

裁决

“我” 同学们

袒护 同情

大乔 小苗

欺负

本课小结 1、本课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课文,内容浅显明白,语言通俗易懂。

2、这是一首叙事诗,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很喜爱。教学时一气呵成

3、虽然整首诗没有直截了当地指出谁对谁错,但学生能从故事的结局和人物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训练材料

一、比较组词。

恼( ) 裁( ) 憋( ) 交 ( )

脑( ) 载( ) 弊( ) 跤( )

二、改写诗歌。

请你以《班长的苦恼》为题,分起因、经过和结果,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注意要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写具体。

5、《我的老师》说课教学设计 《我的老师》第二课时说课教学设计

《我的老师》说课设计 《我的老师》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老师》。

一、说教材:

本课是西师版教材第九册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从孩子的视角看,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述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爱和执著的追求。后接《阳光很活泼》、《信任》、《网上呼救》等。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主题,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怀。本篇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老师的回忆。第二部分(4--5段)写刘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热爱与尽责。第三部分(6--10段)写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情景,展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执著追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能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中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刘老师哪几件事,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指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是倒叙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交流、体会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刘老师的性格特点,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通过词句的学习和事例的学习,了解刘老师的性格特点,体会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来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倒叙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准备:

1、师生了解女娲的传说。

2、搜集描写人物性格的精彩片段。

教法、学法:

1、引导法、谈话法、媒体演示法、片段赏析法等。

2、自读自悟、激情朗读、精彩片段赏析法等。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地摇摆着,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花举起了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嬉耍,引动无数人仰望天穹。就是在这时,作者苏叔阳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老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时时想起刘老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文,说说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同学们读了课文,刘老师在你们心中肯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描写刘老师放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把感受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想你读懂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潜心感悟

学生汇报自读自悟的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精彩片断,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1、刘老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重点段落和句子。

(1)、“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这是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你们从外貌描写中体会到刘老师的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到刘老师的忠厚与慈祥。

(2)、“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

a、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刘老师什么性格特点。(诙谐和乐观)

b、但每个同学都知道这不是真的,这是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笑话,同学们笑过之后并不高兴,反而有“一股酸涩的感情”这是为什么呢?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刘老师那种积极乐观、虽自己身有残疾,也不对生活和工作失去信心的一种生活态度。

(3)、“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脚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上课时板书的艰难、迅速,结合想象去感悟刘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a、读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b、他每转一次,为什么会引起同学们一次激动的心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刘老师由于身体残疾,行动不方便,还坚持给我们上课,这让我们看到他是那样的可怜又可敬呀。

c、有感情地朗读。

(4)、“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莺带动着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不要管我,我自己来!”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执著追求,乐观、有活力。

a、读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b、这情景给了我怎样地感动?

c、我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d、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渡:学习课文后,刘老师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诙谐乐观、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的热爱)

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们敬爱的刘老师。朗读课文一二段,讨论: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境,作者就会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

(1)、老师出示第二段文字,学生自读。

(2)、引导学生体会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抓住“染上、摇摆、舒展、举起”等词。

(3)、感情朗读。

(四)、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通过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两个具体的事例表现出了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首先来比较这两个片断。

出示片断1: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姓刘,他的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健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拐杖,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为学生们讲课.逢到要定写黑板的时候,他用圆木拐杖撑地…….一次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这情景也使我深深感动…….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思考:与课文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出示片断2:

我的老师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地摇摆着,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花举起了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嬉耍,引动无数人仰望天穹,我的心也随着飞上了云端。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教我们历史课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健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拐杖,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为学生们讲课.逢到要定写黑板的时候,他用圆木拐杖撑地…….一次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这情景也使我深深感动…….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引导学生总结出:利用倒叙的记叙方法,可以引起读者的思绪,激发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八、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开头:描写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具体上课时:诙谐乐观、对工作认真负责倒叙

事例放风筝:对生活热爱、有执著的追求

结尾:与少年对比

6、回声说课教学设计 回声第二课时说课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回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通过不同的文体形式介绍了气象、航天、动植物及农业科技等丰富的科学知识,在读书识字的同时吸引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学科学。

《回声》是一篇充满童趣又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捧读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课文以小青蛙的视角入手,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新课标中确定了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阅读要求,以及“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的综合性学习要求。

根据这些相关要求、教材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体会学习语言的乐趣,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2、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3、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能够初步掌握有感情阅读文章的诀窍,但是学生也许还不能从字里行间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所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感悟“拾、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此外,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遍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让学生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本节课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导读法”,在阅读教学中我把读贯穿于全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小组读、师生互读、齐读、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激发孩子们的朗读热情。在本课教学中还配合媒体辅助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教学法,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思促读,读中感悟,读悟结合,来组织教学。根据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课标精神和二年级的实际情况,我通过多方位组织、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观察、等活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合作,提高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起揭题,直接导入

上节课呀,我们认识了一只小青蛙,他的叫声引来了一只看不见的“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呢,小朋友们知道他是谁吗?(回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这样导入,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回声》,开门见山,简洁明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回声

请小朋友们轻轻打开课本,翻到第148页,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在哪儿听到呢?

学生初读课文后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就是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教师选择一些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来提问,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欲望和兴趣。

(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1、2、3小节

(1)通过课文插图以及课件相关图片,体会“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这个句子。教师引导学生看图,看桥体和倒影连起来好象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读?体会比喻句的美,发挥想象力,练习用“好像”说话。

(2)小青蛙听到了什么样的回声?投影句子:小青蛙高兴地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你是谁?你在哪儿?”指名读,男生女生读,齐读,小组读,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部分学习材料十分适合朗读,因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地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男女声当小青蛙赛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读出小青蛙的兴奋与好奇。在读时我积极引导学生自评他评,每一句评价语不同,相同的是鼓励、表扬,评价成了朗读提高的推动力。这样教师很好地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尽情地朗读,和文本亲近,揣摩小青蛙的心情,激发了学生对小青蛙心理的多元解读。

2、学习第4小节

(1)自由读第4小节,思考青蛙妈妈跳到岸上之后做了什么?把青蛙妈妈的动作用横线画出来。当青蛙妈妈做了这些事之后,小青蛙看到了什么现象?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老师讲授感悟“拾、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呢?此时我适时展示“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的动画。让静变动,化难为易。

(2)小朋友们有没有向平静的水里扔过石子或其他的东西?当它落到水里的时候,你知道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动画,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并为“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被( )一圈圈波纹。波纹( )河岸,又一圈圈地( )回来。”让学生填动词,并做动作感悟动词的用法。选取其中几个动词说句子,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促进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水的波纹,就是水波,当水波碰到了河岸的时候,它就会荡回来。我们来画一画简单的图。

水波 )))))︳河岸

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课件直观演示的结合,让学生充分理解生活中处处有知识,培养认真观察的好习惯,也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学习第5小节

(1)在这一教学中,我巧用课件,突破难点。课件演示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对比理解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回声较为抽象,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到,摸不着。通过课件演示青蛙妈妈投石击水,配合青蛙妈妈的讲述,将石头投入水中,激起波纹,波纹碰到岸边又一圈圈荡回来。在桥洞里小青蛙的声波碰到石壁声波也返回来。学生很好的理解了什么是声波,找出了水波与声波的共同点,再来认识回声轻而易举。在此课件的出示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溶化了知识的难点,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这时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能照着老师黑板上的水波的图画回声的图。

声波 )))))︳石壁

(2)分角色朗读第5小节

读有多种方法,而分角色朗读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课标》中指出,各个学生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在理解回声之后我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就把自己当成小青蛙或青蛙妈妈,体会小青蛙的心情,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等语气,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课件再次展现课前播放的情境,引导讨论:现在,你知道回声是怎么一回事了吗?(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懂得回声的原理,进一步体会回声的奥妙。)

2、除了桥洞,你还知道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回声的奥妙。)

3、练习检查,回顾“回声”

出示句子:熊妈妈和小熊来到洞口,小熊对着溶洞喊:“啊,好漂亮呀!”洞内也喊了起来:“啊,好漂亮呀。”小熊感到很奇怪,妈妈笑着说:“……”你能说说小熊妈妈说了什么那吗?

4、小结:大自然是非常奇妙的,关于回声有许多奥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小学语文姓小,但内涵并不小,我牢固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处处皆语文,把课内引向课外。)

四、说板书设计

31、回声

碰 碰

水波 )))))︳河岸 声波 )))))︳石壁

荡 返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又在板书中巩固了识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说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了解了回声形成的原因,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反思: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教师范读这一环节,没有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教师范读可以把书面无法用文字表现的内在情感变化,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可以补充文字的不足。范读的运用用在导入新课之后,可以让学生融在课文情境之中,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这是我需要重点训练提高的部分。

2、在评读活动中,要注意创设一个“比较-领悟-仿效-提高”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让学生全体参与训练,要使学生都会读书,把书读好。同学间互相说一说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再读一读。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将朗读和表演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完全融在了课文的情境之中。活灵活现的语言和动作使文章也活了起来,这就把文章“读活”了。

3、在第3小节的教学中,我没有调整好课件和课文内容的教学顺序,导致教学效果不如预期的理想。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研读教材,不仅要读懂,更要读透,在课堂教学时,如有必要还可以适当调整课文内容的教学顺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怎样准确、简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这是我尤其要提高的部分。特别是对一些答题答不对的学生,既要让该生认识到回答的不对,还不能打消学习的积极性。那么究竟如何评价才恰当呢?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深思。

只有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才是一名教师迅速成长的途径。从这一次真枪实弹的课堂教学经验,我知道要当好一个普通的教师也是非常不容易的,知识浩如烟海,我还需要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教学相长,老师不断充电,学生才能学到更多。每天都是一个新起点,从实战中积累经验,从反思中吸取教训,都将促使我更快的提升自己,向一名真正的教师靠拢。


7、守株待兔说课教学设计 发展语言 提高思维守株待兔说课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人生多少哲理, 尽在寓言中”。著名作家严文井老先生对寓言曾做过绝妙的比喻,他说:“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而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组教材正是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一专题选编了两则流传千古的寓言。《守株待兔》便是其中一篇,情节简单却促人深思,语言浅显而寓意深刻。故事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他就丢下锄头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教学就是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思维,让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解读文本,品味语言;建构文本,增加积累;超越文本,凸显主题。”从而发展语言,提高思维。

学法思考

本课以“读、悟、议”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中品味语言,体会寓意,训练思维,受到感染熏陶。

教法选择

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拟以“读-悟-议-读”为本课主要教学方法,读是发现的开始,悟是思索的结晶,议是智慧的碰撞,读后有悟,悟后生议,议后促读,方能读出语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及本班学情,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守、窜”等六个字,会写“守、此”等四个字,积累“守株待兔、又肥又大、乐滋滋、不劳而获、一无所获”等词语,并培养学生析解字词的能力。

2、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过程与方法:巧妙切入,以读为主,启思导学,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不仅体会到“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的道理,也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事,进而初步明确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理解寓意。

学习难点:理解寓意并结合生活实际深化主题,学会正确、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抓住重点词句,以多形式的朗读,结合生活实际深化理解,突破重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流程

拟用以下五大教学板块来实现我的教学构想:课前测试,增加积累——准切入,质疑导读——品析赏读,领悟寓意——链接生活,升华——主题。

第一大板块:课前测试,增加积累:

“兴趣是最大的老师。”本设计利用课前五分钟出示几则寓言的插图让学生看图猜故事,再利用适当的点评拓宽对寓言的了解。这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既激发了孩子们对寓言的兴趣,又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和求知欲,同时又顺理成章地揭示课题,引出新授内容。

第二大板块:找准切入,质疑导读:

1、揭示课题,引导质疑:学贵有疑,疑则进矣!”当学生猜出《守株待兔》这一名称后,顺势板书课题,并抓住“守”字进行写字教学,(提醒注意宝盖写得稍大,“寸”的一横不能超过宝盖头两边。)再引导学生围绕“守”字质疑,“守”什么?为何“守”?怎样“守”?既抓住了本课中心,围绕此字展开质疑,辐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

2、初读感知,随文正音:然后引导学生合作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其余听读随文正音,比如利用故事法区别“窜”和“串”的读音。

第三大板块:品析赏读,领悟寓意:

一、多维思考“为何守”,感知“偶然得兔”的侥幸:

本则寓言故事语言浅显,加之二年级学生已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和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因而单刀直入让学生带着第一个问题深入文本,用喜欢的方法自读课文,再引导学生谈感悟后带着感受再读课文。学生可通过破解课题得知之所以“守株”是因为想“得兔”;观察插图可发现种田人之所以坐在树桩边,是因为希望兔子还会来撞死在树桩上;深入阅读文本会证实种田人确实从树桩边捡了一只野兔。但真的会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吗?结合“忽然”、“窜”、“撞”等关键词深入感悟,再利用课件演示帮助理解“窜”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及其偶然的事。(师板书:偶然得兔)

二、深层探究“守什么”,体会“不劳而获”的虚幻:

那么这个种田人守的仅仅是兔吗?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孩子们抓住“没花一点力气,白捡、又肥又大、乐滋滋”等关键词语,再结合插图中种田人的神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后得知:他守的绝不仅仅是兔!又肥又大的野兔可饱肚,可保暖。他可以不再经受田间劳作的艰辛,也可以不再经受庄稼从种到收的漫长等待。他守在树桩旁,分明就是守的三餐温饱啊!一句话,他想可以不付出任何辛劳就可以收获,用一个词叫“不劳而获”。(顺势板书“不劳而获”)最后让学生比较“乐滋滋”和“乐悠悠”,再带着感悟读出种田人垂涎欲滴,仿佛口水都流出来了的情态,读出他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侥幸心理。

三、重点感悟“怎样守”,体验“一无所获”的可悲:

1、读议结合,品味感悟:

引导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他是怎样守的?(如:从“整天”一词分析,这个人从早到晚什么事儿也不干,他在“专心致志”地守,“一天一天过去了”说明他在日复一日地守,“野兔没再来,庄稼全完了”说明他在执迷不悟地守。)学生说出什么?就引导他们用自己个性化的阅读来读出自己的体会。再通过解析“男”和“获”,“田力男田力男,田间出力好儿男”,可这个男子既不想下田出力,也不愿带犬打猎,什么也不干,这样守下去的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板书“获”,边讲解边擦去“获”的部件,引导学生顺势说出“一无所获”,师就势板书。)

2、创造性朗读,提升情感:

在学生初步感受到“一无所获”的结局后,引导学生先以儿女、朋友、过路人的身份对第三自然段进行改换人称阅读,(如:从此爹爹(叔父)丢下了锄头……我们的田里……”、“从此我的这个朋友丢下了锄头……他的田里……”“从此这个种田人丢下了锄头……他的田里……”)如此充满创造性和个性化的练读,再加上老师入情入境的范读,使学生的心灵一次次经历情感的冲击。

3、角色体验,自悟寓意:

此时此刻,学生的身心已经全然与文本融为一体。再引导学生围绕这一“守”字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想对种田人说的话。有了深厚的情感蓄势,学生的情感之门便如决堤之江,一泻千里。他们或声泪俱下、或苦口婆心、或据理规劝,或大加贬斥……从而成功地完成了课后“泡泡语”中“我想对种田人说”这一语言训练要求,本则寓言的寓意也在角色表演不说自明了。

第四大板块、链接生活,升华主题:

如果说刚才的各环节朗读品味是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个性化、创造性阅读是对文本进行合情合理的建构,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让学生超越文本走向生活,联系身边此类事例加深感悟。在这一环节中,师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再用上“只有……才能……”说出自己的启示,谈谈该怎样做事,再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做人,并对学生的精要之语进行板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于对寓意的表层理解,而是对生活、对他人、对自己的做事为人产生深入思考,使寓言的主题理解得以升华。

123下一页最后以教师简洁有力的小结收束全课:不去幻想不劳而获,要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是我们学这则寓言获得的启示,也是我对你们最大的愿望。希望大家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在课余时间读更多的寓言明更多的道理,成为一个充满智慧、品德高尚的人,这是我们所有人对你们的美好祝愿。下课!

训练设计

本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设计了以下训练:

1、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及简单的课件,培养学生边观察边思维的能力;

2、以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方式培养学生语感及情商;

3、贯穿于教学各环节的品、评、议、说有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4、围绕中心词“守”展开质疑辐射全篇,以及对寓言主题的拓展升华理解,都为训练学生勤思、善思、妙思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5、对识字写字的关注,对正确倾听的习惯的要求,落实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和学习习惯培养;

6、以调动寓言积累开课,以读更多寓言结课,让孩子们亲近寓言,热爱寓言,从寓言走向灿烂的中华文化。

总之,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就是本设计的最大追求!

板书设计

守株待兔

侥幸得兔——不劳而获——一无所获

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精心设计的板书是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又是教师教学思路和教育理念的真实写照和缩影,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因而板书设计要立足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依据这一理念,本课板书设计围绕中心词“守”字展开,体现了文本的思路框架,重视了学生的积累,展示了寓意又凸显了主题,精要简洁,言简意赅。

说教学手段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好课何需穿花衣,因此本课课件运用极其简单,只用几张图片启思导学,不让太多的课件占用学生阅读感悟的时间,不愿花哨的演示限制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

综上所述,本设计以“读”为主线,抓住“守”字巧妙切入,辐射全篇,引导学生调动思维深入文本。在入情入境的朗读感悟中,从解读文本到建构文本再到超越文本,学生从品味语言到明确寓意再到做事为人的思考,一声声叩问拨动儿童思维之弦,一层层思索敲开儿童的心灵之门,将一颗求真、向善、爱美的种子悄悄地根植于孩子幼小的心田。这正是窦桂梅老师倡导的“主题教学”之精妙所在,也是本人穷尽一生致力追求的一个梦想。我坚信:当此设计付诸实施之时,只要我时时关注学生,捕捉生成,定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生趣盎然!


8、葡萄沟说课教学设计 葡萄沟第二课时说课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葡萄沟》是浙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试用)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介绍了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内容:一、葡萄沟盛产水果。那里不仅有人们最喜爱的葡萄,还有杏子、香梨、蜜桃、沙果等(第一自然段);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第三自然段)。二、葡萄沟景色美丽、独特。夏季,种在梯田里的葡萄长出了茂密的枝叶,山坡上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秋天,葡萄成熟了,五光十色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绿叶底下,十分美丽(第二自然段)。三、葡萄沟不仅物产丰富、景色美丽,而且那里的人也特别好。淳朴的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当葡萄成熟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拿出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再从整个单元来看,理解掌握句子跟句子之间的连接方法——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第二自然段。如果说《家乡的秋白梨》的第二自然段是个标准的按时间顺序写的段的话,那么这一段就是一个“不标准”的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这一段共有4句。第一句写葡萄的种植地点,从第2句开始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分别写了夏季和秋季,葡萄成长和成熟时的情况;第4句写在葡萄成熟的日子里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的表现。文章的难点也在第二自然段,要准确领会第二自然段的词句,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学生特点和课标的要求,我把本课分为三课时进行教学,并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通过虚拟的情境中理解课文,让孩子在葡萄沟游览一番,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感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运用多种方法感悟“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

3、运用角色扮演等形式,在整体感悟课文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二、说教法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是由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完成上述基本任务的基本途径是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读可以显形,读可以激趣,可以动情,可以启智,可以育人。因此在本课时的阅读教学中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益知、怡情,发展语言和能力。

2、创设情境,角色表演

一般的表演活动是排演成熟后的成果展示,而课堂表演不一样,表演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正是课堂表演的这种动态生成,才使得它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即表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种深读课文,感受语言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手段。在本节课中,请师生分别扮演游客和老乡,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

3、开放课堂,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在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在课前请学生搜集有关于葡萄沟的资料,课内请学生提取教师提供的关于梯田、荫房的信息,观察葡萄干时引导常识课中所要掌握的观察方法,课后请学生给维吾尔族老乡写写信,请学生写游记……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务。

三、说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课程导引的新课堂,其本质特征在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又是道德主体、审美主体。一句话,他们应当是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主体。而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离开了自主的、具体的、感性的学习活动,学生是无法获得主体地位,也不能发挥主体作用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朗读方式,自主选择作业方式,自读自悟,自己观察发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葡萄沟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沙果、蜜桃,九、十月份还有人们最喜爱吃的葡萄。(师领读)既然人们喜爱葡萄,那么我们也去葡萄沟玩一玩好不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玩是小孩子的天性,以去葡萄沟玩一玩引起小朋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第二板块

1、葡萄沟什么时候的景色呢最吸引人呢?快把书打开,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小节,想想你能读懂些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畅谈)

(读是个性行的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你知道这个小节有几句话吗?有哪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看看哪几句是写夏天的?哪几句是写秋天的景色的呢?(夏天和秋天、这时候)这时候指什么时候啊?自己读一读。(秋季)

(2)看看葡萄种在哪儿?学生读文后,看图理解“山坡、梯田”。(梯田是沿着山坡开辟的一级一级的农田。)

2、葡萄沟的夏季和秋季,你更喜欢哪个季节?再读一读第二小节,自己选择喜欢的季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直到把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图画、电影再停下来,好吗?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是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主体。但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教师的显性(定形的)教学设计与学生主体学习、自主发展的冲突和矛盾。因此,在此我设计了隐性设计,学生喜欢夏季则先学第二句,若学生喜欢先学秋季的,则先学第三四句,以此作为课堂调节手段去调适和引导学生的主体行为。)

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景色?

a夏季(你看见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理解茂密、一个个

(学生可能会说枝叶,也可能会说葡萄可以按顺序学习)

(1)怎么样才算茂密呢?(老师贴几片叶子,再由学生上前继续)对,这样层层叠叠的样子就是茂密。再看图,理解“茂密”。

(只有把文字所描述的场景还原、再现,把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在一种相似的和谐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知识产生共鸣。让学生自己来贴一贴叶子,将“茂密”二字还原成具体的画面,形象地理解“茂密”即是表示枝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

(2)(看到了许许许多的绿叶,像凉棚)看到了多少凉棚,一个两个还是……看到了几个凉棚?(一个个)

(3)朗读指导

赶快钻进去感觉如何?(引导学生创造“凉快”、“凉爽”、“舒服”等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指名读

老师查过资料,那里天气太热,最高温度达到了49度。这时候,你最想怎么样?一个个凉棚拦住了阳光,给你什么感觉?能读凉爽的感觉吗?

同桌准备——指名读

站在这茂密的树下,你想到了什么?那茂密的预示着什么吗?现在树叶茂密,以后呢?是啊,秋季的葡萄一定会大丰收的。那么这一个个凉棚呢?这叶子、这凉棚,带着一种希望,有着希望之美,你能读出来吗?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怎么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呢?依照教师的讲,即逐段地作烦琐的内容分析,还是让学生多读熟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听懂和读懂的意义是不大一样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论家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让学后反复地读,在多读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逐步了解葡萄枝叶的茂密,感受葡萄沟夏季景色的美丽,更在读中感悟到秋季葡萄丰收的期待、希望。)

b、到了秋季,葡萄果然丰收了!老师为什么要用果然?快抬头看看葡萄架透过茂密的枝叶你从哪儿发现葡萄成熟了!(若学生先说秋季,则如此引导:为什么喜欢秋季啊?)

(1)唉呀,有几种颜色啊?这么多颜色的葡萄你都见过吗?认识哪种颜色的葡萄?(课件出示)让孩子认识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葡萄,悟出葡萄颜色的不同。(读)

(许多葡萄的品种是我们这些学生所没有见过的。通过课件,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阻隔,亲眼目睹大家所陌生的甚至是从没见过的白葡萄、紫葡萄等。)

(2)这么多颜色,可以同什么词来形容呢?“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可以换吗?看图,出示“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在比较中悟出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在词语中的“光”中发现)(读)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通过两幅直观的图片,浅显易懂地理解了“五光十色”与“五颜六色”的区别,让语言文字训练不露痕迹。)

(3)“一大串一大串”,一大串一大串是不是只有两串啊?(读)

小结:这葡萄串儿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颜色这么多,种类这么多,而且水灵灵的,像一个个玛瑙,晶莹剔透,真是美丽极了!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板书:五光十色,让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

3、我好像看到了那五光十色的葡萄了,真想摘下那新鲜的葡萄,好好地吃个痛快,新疆老乡来了!你猜,他会让我们吃吗?为什么?(准:一定;最甜;吃个够)他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老师扮演游客,学生扮演老乡,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这不仅是因为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而且有角色效应的作用。当了角色,孩子就由“本角色”我——一个小学生为“他角色”——维吾尔族老乡,那种新异、好奇心,使孩子激动不已。)

4、朗读

多么热情好客的老乡,赶快夸夸老乡吧(带着感受读课文)

三、教学第三板块

1、多么热情的老乡呀,非要带咱们去荫房看看,荫房是什么样。这么多葡萄,老乡们是怎么处理的?(读课文,再讲一讲,可以创造语言,只要意思对即可。)荫房看到过吗?葡萄干怎么制成的?

(荫房是用泥土砌成了的一个有许许多多方孔的四四方方的房子。葡萄成熟以后,人们就把成串成串的葡萄挂在荫房里,关上门,不让它们淋雨晒太阳。由于葡萄沟就在火焰山附近,造成了葡萄沟干热又多风。荫房里的葡萄经过四十多天,就能变成葡萄干了!)

2、观察、品尝葡萄干。

观察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怎么观察呢?看,闻,尝,捏……(让学生观察、品尝后发表意见,把感受到的讲讲。根据学生的感悟书:色鲜味甜)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并不单纯是一门学科,它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趁势,特级教师沈大安如是说。这一环节,让学生观察葡萄,可以形象、生动地感受到葡萄沟的葡萄干的色鲜味甜粒大,同时也在观察地过程中知道观察的方法有很多种:看、听、闻、尝、捏……教给观察的方法,学会观察,一举多得。)

1、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觉葡萄的甜。

2、葡萄干这么好吃,世界各国的游客想学着葡萄沟的制作方法做葡萄干,可是他们没有这样的地理环境,都没能成功。所以中国葡萄沟的葡萄干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读出自豪。)

四、教学第四板块

葡萄沟盛产水果,景色美丽,老乡热情好客,千言万语化做一句话: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板书:把“好地方”前面加上“真是个”句号改成叹号)没有发言的同学一起读一读。

五、拓展训练。

现在我们到葡萄沟游玩一一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感受。我们学校刚刚在暑假成立了一个网站,里面有我们学校每个班的同学展现自己作品的地方,叫班级风采,我们三二班也有!

能不能把你的感受想法,写下来,画下来,唱下来,我们把它放到我们的网上,让所有的老师、同学看看我们三二班的风采,为我们三二班争光?你准备怎么办呢?写作不错的,可以写一段话夸夸葡萄沟,做做广告,也可以写封信给维吾尔族老乡;画画不错的,可以画下你看到的;唱歌不错的,可以自己写写歌词,来唱一唱,郭老师帮你录下来,再传上去;只要你想得到的都行。

(趁热打铁,开放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方式,来写一写唱一唱画一画自己对葡萄沟一行的感受,想法。又将作业与学校网站给联系起来,在学校网站上发表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在成就感,同时让学生为学校建设出一份力,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五、板书设计

盛产水果

葡 好

景色美丽

萄 地

老乡热情好客

沟 方


9、假如说课教学设计 说课:让爱在心间流淌假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将变成黑夜。”今天我要说的就是一篇关于爱的课文《假如》,我将以“让爱在心间流淌”为主题,展开我的说课。

《假如》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作者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

学生分析

这样一首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儿童诗,对于正处在人生启蒙阶段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篇极好的情感教育的文章。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能够读懂一些浅近的童话故事,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想象。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结合二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是这一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的阅读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这一理念,我将采用“在创设情境中感悟”“在诵读体验中感悟”“在激活想象中感悟”“在移情体验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感悟”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创造条件。

二年级的孩子朗读是他们最感兴趣也是理解课文最好的方法,所以,我将通过“感知---想象---美读---背诵”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让爱意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

教学安排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通过“童话故事朗诵会”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神笔马良》《七色花》等中外童话故事,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这首诗歌我将用两课时来完成,在第一课时让学生认识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并达到熟读成诵;第二课时书写生字,进行小练笔。下面我将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我安排了“赏读,初步感知爱意”“美读,深入理解爱意”“延伸,升华心中爱意”三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教学。

第一环节:赏读,初步感受爱意。

孩子们,我们都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它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善良、勇敢的孩子马良,他用手中的神笔替穷人们实现了一个个愿望。有一个孩子也想用马良的神笔来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这个孩子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假如》,(师生一起板书课题)你们想知道作者想要实现哪些愿望吗?(想)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歌吧!教师配乐朗读。

在听的过程中,孩子们自然会明白作者想要实现的愿望是:

板书:太阳谷粒好腿

设计意图:音乐是最富有感染力的,在教师的配乐朗读中,孩子们会一下子被带到诗歌的情境中来,激发起孩子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孩子们,你也想像老师这样美美地读来帮助作者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吗?那就请你打开书108页,我们先来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好吗?老师相信,聪明的你,一定能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

在此过程中,我将通过词语的朗读检查孩子们的认读情况。

课件出示:红红的太阳好吃的谷粒健康的身体

寒冷的北风遥远的地方不幸的朋友

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前两组让孩子注意“的”字要读得又轻又短,如:红红的太阳、好吃的谷粒等,避免低年级孩子惯有的唱读的毛病,影响诗歌的表达效果。最后一组通过做“缩”的动作以及想象小鸟哭泣的样子来读好这些词。指导好词语的朗读,将为下面课文的朗读打好基础。

第二环节:美读,深入理解爱意。

这首诗歌前三小结结构相同,都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开头,只是内容有所不同。语文教学应该更形象化这一理念要求我们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我将通过“听声音想象画面”“看画面感受内容”“播短片触动情弦”等教学手段,让孩子们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北风呼啸的窗外,一株孤零零的小树在寒风中被吹得东倒西歪,光秃秃的小树枝不住地上下颤抖,仿佛要被北风刮断一样。此时此刻小树会缩着身子,发出怎样的叹息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第一小节中“缩着身子,轻轻叹息。”时,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我通过“听声音想象画面”的手段,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北风中小树的孤单、寒冷和无助。从而激发起孩子们内心对小树的同情和想要帮助小树的善良的情感。

有了这些体验之后,再让孩子们读这一小节诗歌,相信孩子们会读得更有感情了。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适时评价:听了你的朗读,小树一定会更加快活地成长;小树再也不会感到寒冷了等……教师恰如其分的激励语言可以让孩子更加自信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

接下来我用引读的形式来帮助孩子理解并背诵第一小节。有了第一小节的“感知—想象—美读—背诵”的学习方法,学生会轻松地投入到二、三小结的学习中。

第二小节我出示一幅画面(出示课件:树上的小鸟),同时提出这是几只怎样的小鸟?小鸟的妈妈在哪里?等问题

123下一页让孩子们充分去感受小鸟的可怜。

设计意图:第二小节的学习难点在于怎样让孩子感受到在饥饿中等待妈妈哺育的小鸟的可怜。通过第一小节的学习,孩子们已经产生了乐于帮助弱小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看到这些可怜的小鸟,自然会自觉地激起迫切想要帮助他们的愿望,从而更进一步地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境界。

第三小节我安排了一段录像:播放课件(篮球女孩)

孩子们,看到这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小女孩,看到这个和你们一样想自由的奔跑和玩耍,却每天只能孤零零的把自己仅剩的半截身体蜷缩在破旧的篮球里的小女孩,看到这个眼神中充满无限渴望和期待的小女孩,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第三小节是最具情感意义的一个小结,但对于每天生活在幸福之中的孩子们,如何能体会到残疾孩子的痛苦与不幸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通过短片播放和动情地述说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短片中一个个镜头,拨动着孩子们内心善良的“情弦”自然会把这种情感带给课文中和小女孩相同命运的西西。

三节诗歌学完之后,再次通过引读的形式,朗读前三小节来帮助孩子们归纳梳理从而达到理解性的背诵诗歌的目的。

这时自然过渡到第四小节。

孩子们想一想:作者心中就只有这三个愿望吗?假如你就是作者,你还想实现哪些愿望?

孩子们也许会说出一些自己想要实现的愿望。这时我会说:孩子们,从你们的愿望中老师能感觉到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那么就带着你的爱心,来感受一下我们生活的世界吧!

第三环节:延伸,升华心中爱意。

(播放图片失学儿童):这是一间冬不挡风夏不遮雨的教室;一群贫困山区想要上学的孩子。“我要上学,我要读书!”这是他们唯一的心愿!孩子,假如你的手中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用它画什么呢?

(盲童):他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他们多么想看到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啊!孩子,假如你的手中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用它画什么呢?)

(干旱):因为干旱,土地不能播种庄稼,水管再也滴不出一滴水,小动物再也不能自由的奔跑,当我们生活的家园变成这样的时候,孩子,假如你的手中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又会用它画什么呢?

总结:孩子们,看了这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图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说,那就用笔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

出示课件: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会。

经过思考,孩子们自然会流露出这样的诗句:

(预设):我会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画一座漂亮的教室。

我会给盲童画一双明亮的眼睛。

我会给干旱地区画一条小河。

孩子们,老师相信,我们的爱心会像马良的神笔一样,充满神奇的力量,实现我们心中一个个美好的愿望。(板书:愿望)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孩子们内心涌动的关爱环境和他人的情感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使它能够真正地延伸到我们的生活周围。

(2009年度安阳市优质课一等奖)


10、窗前的气球说课稿|窗前的气球说课教学设计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2课《窗前的气球》。

说教材

文章叙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天真活泼的科利亚因患有传染病而被医院隔离治疗,躺在床上的科利亚是多么的孤单,多想飞到伙伴们的身边一起去感受那朗朗的书声,一起去操场奔跑、去欢笑。心有灵犀的同学们感受到了科利亚的孤独,给他送去了一个飘着的气球,气球给科利亚带来了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阵惊喜。通过这篇课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份真挚的友谊,窗前的气球将激动着孩子们的颗颗童心,净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引导着孩子们打开想象的大门,飞向真情的天空。这是一种面向孩子们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

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二年级孩子的年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认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会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情感的朗读课文,在课文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凭借教材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带领学生感悟课文,使他们懂得珍惜友情。

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科利亚的心情变化,根据不同感受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能展开想象,同学们通过气球想对科利亚说什么?

说教学:

本课的教学以情感为主线,设计思路为:激情、入情、悟情。如何贯彻“新课标”精神,我以“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为突破口。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交谈,比较,讨论,评价的学习方法逐渐感受到文中的真挚情谊并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课文的阅读中使情感得到充分的体现。

教学过程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一谈 我采取同学们亲切地交谈切入课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生过病?当时有些什么感受?

学生先回忆后畅谈感受。

●感受孤单 (课件出示小男孩被隔离在一个房间内,满面愁容。)

●猜一猜 在学生看了课件后,老师让学生猜想小男孩心里在想些什么?他的心情怎样?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孤单、寂寞。

过渡:这个小男孩叫科利亚,他很孤独,我们虽然不能到病房去看望他,那让我们随着课文去看看他吧!

师板书课题,播放慢节奏的音乐,在音乐中老师把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演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所蕴涵的感情。

二、自读课文、自主学字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形式来自主学生字。

●我最棒 让学生根据拼音自读课文,遇到困难小组同学商量解决办法。

●我会认 a (课件出示7个没吹好的气球,根据学生的读音,老师点击,气球变大,表示学生读对了。)

b 出示带有7个生字的四个句子,学生上台点击新认的生字,并读出句子。

●我会写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并试猜书写顺序。

a 我当小老师 让会写的同学说笔画顺序并与课件笔画相对比。

b 我的发现 出示3个半包围结构的“周”、“床”、“病”引导学生先写半包围再写内部结构,教师示范,学生书写。

三、朗读时空,领悟真情

●听读 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逐步感受科利亚的情绪变化。

●分段读 -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选择段落朗读。

●比较读 (课件出示两幅窗口图、一幅窗口什么也没有,一幅窗前飘着一个画着笑脸的气球,让学生体会科利亚的心情变化,并让学生用鼠标移动五官添画科利亚的面部表情。)

通过形象的表情对比,让学生自己动手添画面部表情的过程中体会科里亚的心情变化,在朗读中把情绪变化表达出来。

播放音乐让学生以小组接龙的形式朗读全文,升华课文的情感。

本节课的朗读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范读、比赛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在评价别人的朗读的同时逐渐体会到课文中的感情变化、真挚的情谊。

四、激发想象、培养能力

●角色扮演 让学生与科利亚窗下的同学换角色,想一想:如果你是科利亚的同学,在不能进入病房的前提下,你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去慰问他?

●积累信息 联系课文中的气球让学生想一想气球还有一些什么用处?

过渡语:“同学们,课文中的小朋友只用了一个小小的气球就让科利亚的心情好起来了,可见这气球的功劳可不小,在生活中,你知道气球还能用来做些什么吗?

(课件出示气球的图片:a 装饰房间,b 做广告,c 传递信息,d 做游戏。)

五、畅谈收获,情感延伸

●我会说 让学生谈一谈学了这课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通过学生的交流,让他们被课文中的真挚友情所感动,引导学生珍惜友情。

●我能读 教者准备3~4篇有关友谊的短文,让学生课后再次去感受那种真挚而美丽的友情,懂得珍惜友情。

说效果

本节课上我让学生先从自己的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中找到与课文类似的情感主线,然后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在老师饱含深情的讲演中走进课文中的情感天地。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学习,比较朗读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与课后的阅读相连,让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到友情的美丽,友情的珍贵,学会怎样去珍惜友情。

11、蓝色的树叶说课教学设计|蓝色的树叶说课稿

|《蓝色的树叶》是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教材。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收获很大,在课堂上如有不足之处的请各位老师提宝贵意见。

这篇课文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课文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让同学们明白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在教学时着重体现如下思想:

1.注重朗读训练与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停顿和语气,还要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词句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

3.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

“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我采取三步完成:复习导入——师生互动学习课文,指导朗读——适度拓展

(一)复习导入:

我首先出示“连线”练习,请学生将其组成第一课时学过的生字,并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出示“照样子说一说”进行练习,最后在我的“我们平时见到过那种颜色的树叶?”提问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二) 师生互动学习课文

在新课教学中,首先请学生在分自然段朗读的基础上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引导学生读懂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我接着提出问题:“李丽和林园园有几次对话?”请学生边默读2、3、4自然段边在书中画一画。最后引导学生看第二幅图,通过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最后的结果,就是“林园园没有借给李丽的绿铅笔”。指导学生知道了事情的起因和结果。

从李丽和林园园之间的三次对话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我通过出示对话,强调重点词汇和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了解李丽、林园园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当时的情景,相机引导学生积累词汇,体会感情。在学习每次对话之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并出示书后的“读读说说”,请学生照样子写句子,实现由读话到写话的迁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当学生读到“林园园脸红了”的时候,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你想对林园园说些什么?”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能说出“林园园不要太自私,要多帮助同学”之类的话。

(三)适度拓展

在教学的最后,我适度拓展:“几天以后的写字课上,坐在林园园身后的刘方橡皮找不到了,刘方向林园园借橡皮,林园园会怎么做呢?刘方擦的时候太用力,橡皮折成两半了,刘方不好意思地向林园园道歉,林园园又会说些什么呢?”点明了课文的主旨,理解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乐于帮助别人的好孩子。”这时候我板书: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课后我多此次教学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也找出了这节课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1. 我觉得自己没有带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在这一点上我做的还有所欠缺,如何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是今后我在每一节课中需要不断学习和锻炼的。

2、没有注重学生的“需要”来进行“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做的还不够,虽然部分学生跃跃欲试,但还是没有做到大胆参与,尤其是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以后还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3、在指导学生读对话时,教师的引导还要进一步细化。

在学生读书感情不到位的情况下,教师要分析其原因。如讲到理解 “吞吞吐吐”这个词时,是训练低年级的孩子通过语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机会,可先让学生议一议,然后再读。通过分角色读或者教师范读,就很容易读出味来。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教学设计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