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教学设计

搜索51费宝网

古诗二首《风》《江上渔者》教学设计一等奖

古诗二首《风》《江上渔者》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3-06-20 18:44:03

类别: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风》《江上渔者》教学设计一等奖

1、古诗二首《风》《江上渔者》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理解诗意,背诵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3.体会作者对风的喜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读写本课生字。

难点:体会作者在古诗中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幻灯片。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们来猜一个谜。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谜底是什么?

二、借助拼音读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标出本课生字。

三、学习生字。

1.读音。

“能“的声母是“N”不是“L”,“浪”的声母是“I”不是“N”。

“诗”读“shī”不读“sī”。

2.字形。

重点指导写和记:“能”、“浪”、“万”、“斜”。

四、理解诗意

1.体会诗意

能够使秋天的叶子飘落下来,能让二月的鲜花开放。通过江面能掀起很高的波浪,进入竹林能使竹竿斜。

作者通过写风表现出的不同情形,把风当着人写,表达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

2.巩固

背诵课文。

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三秋叶二月花千尺浪万竿斜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指点学生背“风”,师生共同评议。

二、学习《江上渔者》

1.借助拼音读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标出读文生字。

2.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

“渔“整体认读音节,读“yú ”。

“者”读翘舌音。

“舟”读“zhōu”,不读“zōu”。

(2)识记字形

“渔”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舟”指导写笔顺。

3.理解诗意。

江上渔者:渔者,打鱼的人。江上打鱼的人。

江上往来人: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君看一叶舟: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鱼船。

出没风波里:在风浪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体会诗情: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第三课时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古诗(shī sī)能(léng néng)

竿(gān gǎn)

二、填空

二月()三秋()

千尺()万竿()

三、比一比,再组词。

浪()万()

粮()方()

四、把诗句补充完整。

()三秋叶,()二月花。

()千尺浪,()万竿斜。

2、古诗二首《风》《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理解诗意,背诵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3.体会作者对风的喜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读写本课生字。

难点:体会作者在古诗中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幻灯片。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们来猜一个谜。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谜底是什么?

二、借助拼音读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标出本课生字。

三、学习生字。

1.读音。

“能“的声母是“N”不是“L”,“浪”的声母是“I”不是“N”。

“诗”读“shī”不读“sī”。

2.字形。

重点指导写和记:“能”、“浪”、“万”、“斜”。

四、理解诗意

1.体会诗意

能够使秋天的叶子飘落下来,能让二月的鲜花开放。通过江面能掀起很高的波浪,进入竹林能使竹竿斜。

作者通过写风表现出的不同情形,把风当着人写,表达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

2.巩固

背诵课文。

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三秋叶二月花千尺浪万竿斜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指点学生背“风”,师生共同评议。

二、学习《江上渔者》

1.借助拼音读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标出读文生字。

2.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

“渔“整体认读音节,读“yú ”。

“者”读翘舌音。

“舟”读“zhōu”,不读“zōu”。

(2)识记字形

“渔”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舟”指导写笔顺。

3.理解诗意。

江上渔者:渔者,打鱼的人。江上打鱼的人。

江上往来人: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君看一叶舟: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鱼船。

出没风波里:在风浪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体会诗情: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第三课时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古诗(shī sī)能(léng néng)

竿(gān gǎn)

二、填空

二月()三秋()

千尺()万竿()

三、比一比,再组词。

浪()万()

粮()方()

四、把诗句补充完整。

()三秋叶,()二月花。

()千尺浪,()万竿斜。

3、古诗二首《悯农》《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艰辛,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从而教育学生热爱人民,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2、认识本课11个字,一个多音字“没mo”,会正确书写8个字。 3、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背诵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 2、理解古诗内容,会背诵两首诗。三、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韵律的同时,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同时,培养学生喜欢古诗、爱学古诗的兴趣。四、教学准备字词卡片、电脑课件或图片、课前查找有关资料。五、教学时数3课时。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由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吗?(农民伯伯辛勤耕种出来的)请大家到田间看看他们是怎么种田的。(课件演示或出示图片) 2、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 再仔细观察农民伯伯的动作、表情,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3、有位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有很多感慨,他就写下了一首诗。你们知不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写的是什么诗?(板书课题)悯:当同情讲。悯农是同情农民的意思。 4、学生介绍课前查找到的资料,了解唐代诗人李绅。 5、这首诗大家并不陌生,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给大家听。(二)在朗读中理解诗句。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餐can、皆jie。 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里互相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4、再次用课件演示农民耕作画面。 边读边看图,理解第一句。(1)结合插图读一读第一句,说一说什么意思。(2)再看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 (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头戴草帽,手拿工具,正在田间锄草。中午的太阳挂在空中,天气十分炎热,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里的禾苗上,农民伯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5、指导朗读。这句诗应该怎样读?自己练,在班里读。(饱含辛酸的语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范读、领读、指名读) 6、学习第二句,领悟其义。(1)个人读句,小组讨论,说说读懂了什么。(2)理解词语的意思是:“盘”指吃饭的碗,“餐”指饭,“皆”是都的意思。(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每粒都是农民用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4)指导朗读,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三)吟诵全诗,联系实际。 1、大声诵读,练习背诵。(采用诗句、单人背、互背等方式) 2、学习这首古诗后,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你想对浪费粮食的人说些什么?(四)拓展延伸。

1、谁还知道有关写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诗?请读给大家听。 2、教师可向学生推荐李绅的《古风二首》的另外一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非常喜欢古诗,也会背不少,不知大家是否熟悉这首诗。(二)学习生字。 1、自学会认字。(大声读,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读出“没”的两个读音) 2、分组学习会写字。(1)读准字音,分析字形。(2)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如:编儿歌,画画,形象记忆等方法。 3、汇报分组学习情况,说说记住了哪几个字,是使用什么方法记忆的。 4、让学生说说哪个字最难记。 5、针对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想办法解疑。 可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以下几个字。舟:笔顺是君:强调第二笔横,要写长些,右边要出头。渔: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鱼”。粒:左右结构,左边米字旁,“米”作偏旁时捺变成点,右边是“立”。可联系字义与生活实际记忆。者:第四笔撇要写长些。(三)指导书写。 1、学生看课后会写字表,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说说希望老师帮你写好哪个字。 3、通过课件重点指导“舟”的书写笔顺。请学生着重观察“皆”字的间架结构。(四)巩固练习。 1、看音写词。 He miao bu dan yu zhe yi li mi ( ) ( ) ( ) ( ) 2、建立“我的词语库”,给本课会认字组词。看看哪个同学组的词最多,就评为“组词能手”,老师发给小奖状。

4、古诗《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小鱼都游到江里来了,它们身上还背着词语朋友呢!谁来读!(指名读,后齐读).

称赞 范仲淹 南来北往 艰辛 危险 波涛汹涌 酒楼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大诗人范仲淹曾写下《江上渔者》这首诗,谁还记得,试着背诵。(课件:《江上渔者》)我们一起来读读。

3.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打开书52页,我们来继续学习《10.江上渔者》。

4.看老师写课题,同学们拿出小手来书空。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先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 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老师想请几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它的同学仔细听,看他们是不是字音读的正确,句子读的流利了。

2.教师引读第一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把范仲淹听到的和看到的情景画下来。听到的用横线、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3.指导着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这一句。

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些什么?(从“肉嫩味鲜”这个词知道了鲈鱼的味道太美了。从“南来北往”知道了客人很多。)

那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番怎样的景象?(酒楼里坐满了客人,他们都不停地称赞鲜美的鲈鱼。)指名读句子,读出人们对鲈鱼的喜爱。

4、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不住地称赞鲈鱼的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上望去,他又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课文里的句子:“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江面上出现了怎样的情景?(江面上风浪很大,一只渔船在风浪里起伏。)从哪里知道风浪很大?(从“波涛汹涌“这个词知道的。)师画简笔画大波浪。

师:江面上风急浪高,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一浪追着一浪,一浪赶着一浪,一浪比一浪高。相机认读体会词卡:波涛汹涌。

师出示一只渔船做动作。师范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师边做动作边引读“一会儿”——学生接着读“被卷上浪尖,”师边做动作边引读“一会儿”——学生接着读“又被打入浪谷。”此时,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何感受?(危险、害怕、紧张)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

指名两名学生反馈,“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读得好,(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只像树叶一样柔弱的小船被浪推着摇晃的情景)这时,师在哀怨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

全班合着音乐齐读这两句话。

5、那么,看到眼前的情景他也怀着一颗悲悯之心,范仲淹又是怎么想得呢?

指名学生回答。(范仲淹想,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不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从这句话里你又知道了什么?(渔民捕鱼是多么辛苦和危险啊!)师:“艰辛”就是指的辛苦、艰苦。想象渔民如何艰辛,如何危险。指名说。

范仲淹和大家一样非常同情渔民,所以他想到——引读“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不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指导读好这一句。

6、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孩子。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江上渔者》。

7、那么,同样到酒楼里吃鱼的客人,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有这种感受呢?(因为范仲淹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心怀天下,同情劳动人民,同情人民的疾苦,所以他因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有感情,字也一定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田字格中的四个字: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试着记一记。

3、老师范写这四个字。

4、生练字。并提醒注意关键笔画的写法。如:“酒”:左窄右宽,右边的一笔压着竖中线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波涛汹

5、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册)语文:《古诗二首》(悯农、江上渔者)教案

《悯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8个汉字,并会口头组词,会写4个生字“农、当、午、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并试着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懂得爱惜粮食。

教学重点:

1、学会8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农、当、午、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1、“农”、“当”的写法

2、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稻穗图、小黑板、磁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向老师有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帮我解决一下。你们愿意吗?

(出示“一碗打倒的饭”图)学生观察。

这就是向老师遇到的难题,有个孩子每天吃饭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满桌子都是。我想请会讲道理的小朋友替向老师给他讲讲道理。(……这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师出示“辛苦”,教读。

你见过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粮食吗?

老师带来了一幅图,就是农民伯伯平常劳作的情景,请小朋友翻开书,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

二、观察图画

1、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农民伯伯在锄草,他很辛苦。)

2、再次齐读“辛苦”,并贴在黑板上。

3、你怎么看出农民伯伯很辛苦?(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地往下掉。)

4、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配这幅图诗——《悯农》。跟老师一起写写“农”。(师写,生书空。)

全班齐读课题。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听录音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要听清字的读音,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字,看谁最认真?如果会的同学能跟录音机一起读,也不必加以制止,追问一句:“你从哪里学会的?”提示学生:我们可以从许多地方学习知识,希望小朋友们做个有心人。

2.过渡:由于这首诗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熟练背诵,所以直奔本课的生字。这首诗你们会背了,里面的生字你们都认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中的生字词,看谁学得又对又快。

(二)认读生字

1.下面请你轻声读课文,用手指指着课文,圈出带红色音节的生字。

2.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学习生字的主要方法:你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来学习生字?(拼读音节、问同学、问家长、问老师。)

3.小朋友们归纳得真好,那就请你赶快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吧。(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播。)

4.学习完生字以后,请你给同桌读一读,注意用手指指着字读。

5、抽生教读生字。

6、这些生字娃娃又交上了新朋友,你能把它们读出来吗?(出示词语:悯农日当午谁知汗滴粒粒辛苦)

抽生读,齐读。

7、在词语中你认识了生字,那么老师把生字单拿出来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说出来。(当读到“午”时进行扩词,从而理解“日当午”。)

8、现在这些生字都躲到诗里面去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抽生读课文,其他小朋友用手指着书,认真听,听他哪个字音读准了,哪个跟你不一样,等会儿请你给他指出来。

9、齐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刚才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同学们学得特别好,下面,请你们再读课文,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抽生答。(……我知道了农民伯伯很辛苦)

3、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农民伯伯很辛苦?自己读一读。

重点指导: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指导方法:先通过做锄草的动作体会辛苦应表现得行动缓慢,吃力,在朗读时语气应重而稍慢,基本领悟即可。

4、师范读全诗。

5、齐读。

6、能背的同学背一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再看看书。

五、巩固练习,指导书写

(一)捡稻穗游戏,复习生字

1、秋天来了,农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你们看: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摆,好象在向人们微笑。收割后,还有一些稻穗遗留在了田地里,下面咱们一起去捡稻穗。你可以任选一颗,读出后面的生字,然后放到篮里。(师贴稻穗图,画篮子)

2、抽生上台拾稻穗,然后反过面贴于篮子里。

3、你打算把带哪个字的稻穗送给谁?为什么?

(二)指导写字

(出示“农、当、汗、午”)

1、你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

2、重点指导“当”,认识小字头,学生认真观察书上的笔顺,然后书空。

指导“农”,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一笔?

3.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

4.学生练习写一个字,同桌互评,然后再写一个。

五、总结全文

(板书)

6、悯农

辛苦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两三岁的小孩都会背诵,因此,读背并不难,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爱惜粮食。为此,我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帮老师解决难题引出“辛苦”,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句感受“辛苦”,从而把学生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

1、开头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乐于去解决。

2、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生字的学习,诗句的感悟,全是学生自主观察,学习。

3、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

4、如果能从生活中找到相关的照片,录象资料,或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将更能从心灵上让学生受到教育。

5、朗读的指导还要更细致。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习;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6、《古诗二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教学赏析教案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还记得王老师吗?给王老师打打招呼(学生有叫亲爱的王老师,尊敬的王老师等)

师: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注释理解诗句意思,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整体上感受两首古诗。]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

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这里是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中的细节。]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够了解到宋朝的一些情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老师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介绍历史背景,给学生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

生:……

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

生:(有点紧张)

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

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到对诗句的理解,能够鼓励学生说完整,看出教师是还是有一定的尊重学生的意识的。]

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

生:遗民(老师板书)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

生答:是遗弃的人民。

[对遗民的理解教师采取了问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自我反思,把学生自己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从“遗留”上升到“遗弃”。]

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音乐铿锵,确实把人带到了金戈铁马的战争中,能激发学生的想像。]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

生:孩子

[这里的想像,把遥远的年代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的面前,如同电影的蒙太奇,学生甚至会想到自己就是胡尘中的遗民。]

师:他们留的是怎样的泪啊?

生:流泪

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

生答。(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

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师板书:凄凉)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完全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情感世界,把两首诗的内容紧紧揉合在一起。从“清凉”到“凄凉”,学生经历了一个情感过程,感受更加深刻了。]

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是他们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此处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新的高度,学生的朗读中已经让人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师: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课件出示《示儿》,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师:诗人到死都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他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诗人非常失望。

[《示儿》的引入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既整合了古诗的内容,增加了阅读量,同时又是悄无痕迹,这种意义上的关联,对现在两首诗的学习又起到了“润物无声”的强化。]

师:内心的心凉之感是一种悲凉之感。(板书悲凉)

[从“悲凉”到“凄凉”,学生的情感确实已经上升到这一步了,有水到渠成之感。]

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读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读。

师:那让人悲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读。

[这种质问,用诗句来回答是再巧妙不过了,读中悟情,是为经典。]

师:对这首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此问是最平淡的一问,却是最有价值的一问,是啊,我们的学生究竟有什么想法呢?他们的头脑一直在进行着别人的思考,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思想自己的思想,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生:为什么说杭州把比作汴州?

师: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伴随音乐介绍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师: “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生:……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

师:通过这个醉字,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总有一天……

师:请你朗读一下。

生朗诵。(掌声)

[抓住一个“醉”,通过学生的想像,活化了当权者的嘴脸,学生的感受又有了新的变化。]

师: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败无能。

生:我感到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州的权贵们吃喝玩乐,……我觉得他们太对不起为他们流干眼泪的百姓了。(掌声)

生:……

[学生的语言的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情感合而为一。达到了语文学习的效果。]

师:而西湖旁边的这些权贵们却还在花天酒地之中。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

有没有注意第二个句子——“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什么句子?

生:问句。

师:谁问谁?

师: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问他们?

生:(有些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你怎么问他们?

生:(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就请你指着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问?

生:(越来越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台下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个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这里的朗读指导,巧妙的让学生读出了情感。一直以来我们并没有找到好的朗读指导的方法,本诗教学中的几处朗读指导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让我们在实践操作中有了更多的思考。]

师:读了这两首诗,你有没有发现,诗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忧国忧民之心。

师: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生练笔。

请五名学生学生上台。

生:……你们对得住哪些老百姓吗?

生:……

(学生写得很精彩,感情也很投入)

[此处安排的练笔,学生的情感宣泄在纸上,给学生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感情的洪水一下子喷发出来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激情的《满江红》歌曲,把情感推向了新的高潮!]

资料提供者:

7、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孤光一点萤。”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微微风簇浪”。

簇:读cù,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

散:散开。作: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讨论这是为什么?

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3.这些景物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景色变化。由“静”到“动”的神奇画面。

4.诗人所见到的景象给你什么感觉?(美)

5.怎么美?体会渔灯的变化。

诗人观察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而且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那静态的美妙景象。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是五言诗。它的读法是“二、三停顿法”即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三个字中间要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些,声音拉长些、逗号、句号要有区别。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黑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舟夜书所见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三)背诵课文。(要求会默写。)

四、处理生字

(一)区分“鱼”、“渔”

(二)“孤”字左边是孑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右边是“瓜”不是“爪”。

(三)“萤”下面是虫,要与“莹”、“荧”区别用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介绍诗的作者,《江上渔者》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他是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许多著作为古今传诵。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加以理解。(理解“但”、“出没”。)

(三)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渔者”是什么意思?(打鱼的人。)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江上渔者》前两句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理解诗中前两句是什么意思?(看图)

“江上往来人”。

往来:来来往往。

这句话是说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意思是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

但:只。鲈鱼;银灰色,是食用鱼类之一。

美:鲜美。

这句话是说,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2.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

“君看一叶舟”。

君:你。一叶舟:一只小船。

小船,远远看去像树叶一样,所以叫一叶舟。

这句话是说,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

“出没风波里”。

出没: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就是风浪。

这句话是说,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重点理解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

(吃鱼的人。)(捕鱼的人。)

4.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

(捕鱼人的艰辛。)

5.从哪儿看出捕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捕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出没风波里”的惊险场面,在头脑里展开想象,浮现出画面,我们就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这样想才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捕鱼人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作者同情劳动人民。)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讲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后两行讲捕鱼的艰险。联系起来,是讲吃鱼的人要想想捕鱼人的艰苦。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仍然是五言诗,同第一首读法相同。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江上渔者

但爱鲈鱼美

出没风波里

(三)背诵课文。

四、处理生字

本诗只有一个生字。

“君”字第二笔要出头。

板书设计

8、落实古诗学习要求 体现古诗教学特点十二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第十二册《古诗三首》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教学时要以新课标有关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要求和阅读能力的评价要求为依据,以评促学,评中导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以评促学,既有老师的评,又有学生的互评,评学生是否能凭借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评学生是否能适当了解诗的表达方法;评中导学,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注释中未解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验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的新天地。

[教学目标 ]

1、学会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凭借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深入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时间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长歌行》

一、导入 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揭题后告诉学生,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然后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能凭借注释理解诗的大意,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表达方法,能主动记诵积累。

(明确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古诗,并想想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三)检查学生的朗读和对诗意的初步感知。

(学习古诗也需要初步整体感知。)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一)学生凭借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老师告诉学生,利用注释学习古诗文,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释,想想每一诗句的意思,然后说给同桌听,看看能不能说明白。

2、学生先自学,后同桌交流。

(二)反馈时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1、理解注释中未解的词义:

生光辉:焕发生命的光彩。

2、逐句理解诗意后,要求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句与句连接不连贯时,老师要加以引导,使句子能通顺、连贯。

(理解古诗诗句意思是学习古诗的重要基本功。)

四、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这首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对诗中多层取喻的表达方法,学生不易理解,老师可适当指导,引导学生赏读: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八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清晨,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粘满了雨露,朝阳升起以后,晒干了露水,葵菜沐浴在一片阳光之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享受大自然阳光雨露的恩泽,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他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败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直向东流到大海,一去不复还了。我们在年轻力壮时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二)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加深理解

要珍惜时间,读过哪些有关时间的诗文?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你自己对时间有什么体会?

(多层取喻是这首诗教学的难点,老师有必要做适当的讲解。)

五、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和尝试背诵

(一)指导朗读

教师再次范读后,让学生自读体味,同桌互读交流,最后找好朋友(包括老师)朗读交流。

(二)指导背诵

想想,怎样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老师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记得快;抓住能引起联想的重点词语背得快,如可抓住“园中葵”“百川”等词语帮助记忆。)

(朗读、背诵也需要指导,不能放任自流。)

六、作业

1、自学《七步诗》,对曹植多一些了解。

2、搜集边塞诗。

(拓展课外阅读,是更为有效的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七步诗》《出塞》

一、复习

我们是怎样学懂《长歌行》的?

在学生答问基础上,老师要强调:(1)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2)要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再次强化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七步诗》

(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交流时老师作适当的指点:

对注释中已解的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语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如:“持”与“然”;对注释中未解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要适当讲解,如:“以为”是“把……作为”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想到用豆萁煮豆,作者有什么强烈感受?

2、“豆萁煮豆”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作者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强烈的感受?怎样表达这种感受?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强烈的感受?学生如果对曹植了解不多,老师可适当补充:曹植、曹丕都是曹操的儿子,曹植才华横溢,深受曹操的喜爱,后来曹操死了,曹丕当了皇帝,妒忌曹植的才干,想把他置于死地,要他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否则杀头。曹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抗争。)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了解《七步诗》的写作背景,才能理解“同室操戈、兄弟相残”的悲愤心情。)

二、学习《出塞》

(一)指导学生凭借注释读懂诗句。

1、学生自读、理解。

2、老师适当指导。

对注释中未解的学生又难以理解的词句要适当指导,如:

但使:只要。

不教:不让,不使。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秦汉时期的边关。对本句互文的修辞手法不必涉及。

(二)指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

在唐诗成百上千首边塞诗中,王昌龄这首七绝被誉为唐诗绝句第一,这是为什么?可提示学生思考方向: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在学生交流时,老师适当指点,引导学生赏读: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保卫边疆、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英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恢弘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气概。

三、指导感情朗读

这首诗应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成诵。

四、交流边塞诗

对学生没有交流的名诗,可予适当提示,如唐朝王翰的《凉州词》、卢纶的《塞下曲》和陈陶的《陇西行》等,看能不能朗读或背诵出来。

(此诗用语平淡,但意境恢弘,有必要指点学生赏读。)

(本教学设计特色有三:一是设计思路新,着眼于小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要求和古诗的学习特点来设计教学;二是在简洁的教学线路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信息;三是不避嫌疑,在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和赏读方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9、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说略)

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板书:面对困境)

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

(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说说吗?

(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 )的环境)。

(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连起来读。(小组读、个别读)

读好后——(画雁)……?

同学们,在这样( )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出示句子)

1、大雁对北风说: 。

2、大雁对飞雪说: 。

3、大雁对自己说: 。

4、我想对大雁说: 。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愿意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吗?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五、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学们,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学生说)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

(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如何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

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

当然,在本环节中也有着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变换一下小组发言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师:同学们,你有过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啊?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谈的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在有情在啊!也难怪高适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

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正如胜利小学冯老师所说,如果能够找两名同学分别诠释不同的诗,区分的效果会更好。]

师: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绚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们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学以至用也用送别诗中的佳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更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四、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为结,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

10、二年级上《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江上渔者》是一篇关于古诗创作的小故事,根据《江上渔者》的诗意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创作而成。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范仲淹想从自己以上的描述,让那些“但爱鲈鱼美”的人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的教学设计旨在让低年级学生能够借助对现代文的学习理解古诗文,在有限的课堂中尽情体味古诗的韵律美、领略诗文的意境美、体验情感美、领悟哲理美,从而受到诗人同情劳动人民情感的感染,激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cai课件,舒缓音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词和会认字词。

2、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全班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宝宝,认读生字。

2、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还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但是古时候的渔民只能在江河里才能捕捞到。

2、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大诗人——范仲淹,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3、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2、请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指名学生读出自己勾画的句子: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3、(出示课文中图片)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2自然段第1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边观赏风景”。请大家想象一下,作者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

他听到了什么?(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4、指导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一句。想象酒楼里品尝鲈鱼的客人在称赞鲈鱼时会说些什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或表演,体会“坐满”“不住地称赞”等词语。)

5、刚才大家读的这句话,老师数了数,有26个字,但你们瞧,作者范仲淹却只用了一句很简单的句子就描绘出当时的情景。(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谁想读?(引导学生读这句诗)

6、你们觉得这句写得怎么样呢?到底好在哪里?

(1)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2)你从诗中读懂什么了?(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指导学生说说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体会“南来北往”这个词,从而理解“往来人”的意思。)

(3)让回答、体会得好的学生读诗句,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7、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还“不住地”称赞鲈鱼的味道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望去。他看见了什么?(指名学生读课文这一句.相机运用评价和合作指导读出捕鱼危险的情景。)

8、江面上风浪这么大,如果不小心就有可能出危险。引导学生说出可能造成船毁人亡的后果,引导他们体会渔民的艰辛和危险。

9、可是这些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却不知道捕鱼的辛苦和危险。

10、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你从哪儿知道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把描写的句子好好读读。

11、指名学生反馈。“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读得好,(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像树叶一样柔弱的小船被浪推着摇晃的情景)想想看,一片树叶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哪里还看得见,谁知道会被江水冲到什么地方去。

12、再请学生读这一句: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评价学生:在江上捕鱼真危险啊,老师听出你很同情那些渔民。还可以由同学来评价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可以给小伙伴提意见。

13、出示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点击“君”,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君而不用“你”?然后再现画面,学生边看课件边思考:想想你们看到的情景.和前面听到客人的称赞比较一下,你会有什么想法?

(鼓励学生自读自悟)

(2)分四人小组充分地谈自己的观感,然后全班反馈。

14、教学至此,高潮出现。

这时,教师在哀婉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这不由地又让老师想到一首我们学过的写农民种地艰辛的诗——《锄禾》,老师诵读《锄禾》,学生受到感染也会跟读。

15、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好孩子。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16、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有情感,字也一定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田字格中的8个字: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试着记一记。

3、把自己不会写的字在小组提出来.如果都会记就交流一下记字方法,用自己的好方法帮助不会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评价好的识字方法,如:比较识字(酒一渔、宋一客);自编儿歌;字形想象等。

4、教师挑选几个重点字在全班交流。

5、教师范写要注意的关键字。

6、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练习写字。并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笔画的写法。如:“酒”:左窄右宽,右边的“酉”压着竖中线写。“站”:左边的“立”横变提。“君”:中间一横要出头等。

四、拓展学习,开拓眼界

1、这一课的字,大家写得很好,让我们再一次回顾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经历吧,再读课文。

2、范仲淹写的这首诗和我们学的其他许多文章一样,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很有思想。其实我们班也有很多小作家,只要你们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学会像范仲淹那样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加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你也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3、出示课件: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简要介绍:他的散文《岳阳楼记》也是一篇描写优美的美文,令人百读不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读。

板书设计

江上:往来人 但爱 鲈鱼美

(吃鱼者)(鲜美)

渔民生活

苦难艰辛

江中:一叶舟 出没 风波里

(打鱼人)

教学反思

目前,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学应“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儿童学习古诗文,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我国的古诗文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儿童通过学古诗文,既可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上得到美的体验。使其终生受益。的教学正是让孩子们通过这个小故事,来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1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一、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蕴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之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

通过古诗吟诵活动的开展,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品味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时学习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样有一定深度的诗文可以将学生的古诗品读能力有一个阶段性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八、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镇街意见

个人意见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阳关三叠》名曲,欣赏送别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送别诗,或联系实际,说说自己与亲友分别时的感受。

2、通过回忆《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点评: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铺陈了一种调子,使学生很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来。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内容。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关系。

(4)教师相机出示长江简图,明确诗中涉及的地名的地理位置。

点评:古诗的写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的出示,不但有助于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西辞”等词句内容。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读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简图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美好的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那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点评:“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一个重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朗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啊!

2、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孤”等词体会李白目送帆影远去时间之长,对好友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点评:师生互动,情感交融,把悟情推向高潮。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配乐朗读)。

点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3、师生互动背诵读。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经,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光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尽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与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归纳总结全诗。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

七、复习巩固,背诵古诗。

1、老师叙述诗句意思,学生默写相关词语和诗句。

2、检查指正。

3、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背诵已学的两首古诗。

八、探索规律,交流其他送别诗。

1、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能说说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吗?

2、师生交流,赏析两首诗的语言和内在的情感之美。

(语文凝练优美,意境深远。如:“孤帆”、“碧空尽”、“柳色新”、“更尽”等。)

(情感真挚深厚,感动今人。如:“远影已碧空尽,仍不肯离去;已喝了很多酒了,还要更尽一杯。无限深情尽在不言中。)

3、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诗儿有无数。下面请同学们把你课下搜集到的送别诗读给大家听。

4、学生读《别董大》等诗。(注意送别诗与其他诗的区别)

点评: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九、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1、反复诵读搜集到的诗句,读准、读通、读顺。

2、互相比较,寻找其异同点。

3、提出问题,进行研讨。

4、小组汇报,师生交流。

十、拓展思路,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文写一写呢?

2、练笔。

3、交流。

点评:情感迁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十一、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目送 酒送

情深意长

点评: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情感,突出两首诗之间的联系与对比。

问题探讨:1、小学中年级阶段学习古诗文,应该挖掘到何种深度?

2、教师应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计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