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教学设计

搜索51费宝网

《我的第一首小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的第一首小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3-06-19 10:11:02

类别: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首小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1、《我的第一首小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本课8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正确书写8个汉字,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自主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背下来。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4.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也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故事简单,但含义深刻。文中的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学习这篇课文,要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会作者怎样逐渐认识到“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认识到这两种评价“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从而进一步感悟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深深的爱。

1.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本篇课文的前半部分,是具体事例的叙述,在理解上没有太大难度,可以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指导学生边读边悟,让学生在编、说、读、演、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再积累的过程。

2.品词品句,感悟文本深刻含义。

课文的后半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有难以理解的地方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大家讨论。比如,成年后的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因为他既拥有慈祥的母亲,激励他前进;又拥有严格的父亲,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

3.以文本为基点进行拓展。

本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指导学生充分感悟之后,让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家长对自己的鼓励和批评在自己的成长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文本为基点,引导学生向生活实际拓展。

4.生字词语教学。

六年级的生字学习可以在预习中就展开。如布置学生完成查字典的作业,初步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之后在课堂上进行检查与巩固。

[参考资料]

巴德·舒尔伯特,1914年3月27日生于纽约,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本课8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正确书写8个字,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自主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背下来。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这句话的含义。

4.促进学生与本文“对话”,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也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

[教学重点]

1.认识掌握本课新字新词,自主积累,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2.介绍作者背景。

巴德·舒尔伯特是本杰明·舒尔伯特之子,1914年3月27日生于纽约,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3.小结:《我的第一首诗》讲的是巴德·舒尔伯特小时候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通过这件事情,作者学会怎样对待批评与表扬。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品读。

二、自由读文,自读自悟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字音,然后用自己的一句话说说对课文的整体感受?

2.学生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读书)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加上批注,标记有疑问的地方。

3.反馈:读读你感悟最深的句子,说说你的感悟或者提出你的疑问,大家一起来讨论。(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到第二课时解决。)

4.朗读初步指导:

(1)指导读母亲和父亲的评价及“我”的反应。如,母亲的赞美、父亲的严肃、“我”听到母亲表扬后盼望父亲回来的心情,都应努力读出来。

(2)课文最后两段,是作者对两种评价的冷静思考和独到见解,是成年后的理性认识,也应有别于前面的朗读。

三、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生字,注意正音。

鼎(dǐng)指导读准后鼻音;骚(sāo)平舌音;辅(fǔ)不能读“hǔ”。

2.出示词卡指导,并用重点词语扩句。

3.指导写字。

(1)指导观察汉字字形与结构。

(2)示范:

鼎:是个象形字,笔画比较复杂,中间是个“目”字。

嚷:共20画,右边笔画较多,注意写紧凑,笔画间隔要匀称。

(3)请个别学生示范。

(4)指导练习。

四、作业

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第一次。第一次作文,第一次写字,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败……面对这些第一次,我们都会获得来自于父母、老师、同学或者其他人的不同评价。说说你记忆最深刻的第一次。

二、梳理课文

1.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特写的第一首诗,也得到父母的评价,是怎样的评价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母亲真美

父亲很糟

2.同学们品读这两种评价,你发现了什么?同一首诗为什么会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呢?这一切还得从故事开始说起。

三、合作学习1至13自然段

1.分组合作学习。

同学们在上节课就初步研读了故事内容,这一节课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继续研读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讨论人物的心理活动,分角色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2.通过学习,你认为哪些句子要重点研读,为什么?怎么读?怎么表现?

研读“母亲”:

妈妈边读边嚷了起来:“真美!巴德,真是你写的吗?”(惊喜、欣赏、赞美)

“不过,本,巴德创造了一个奇迹,”妈妈劝慰道,“他写了一首诗,写得美极啦!”(赞美)

“本,你有时就是让人闹不明白。”妈妈生气了,“巴德还小,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生气)

研读“父亲”:

终于,我听见爸爸将诗稿放回盘子里,直截了当地说:“依我看,写得很糟!”(严格、批评)

“世上的劣诗已经太多了,”爸爸却很固执,“孩子写不出诗来也不是什么坏事,并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他非当诗人不可。”(固执、严厉)

研读“我”:

我面红耳赤地承认了,心里充满了骄傲。(开心、骄傲)

我简直等不及了——(着急、以为会得到赞美)

在他读诗时,我的脸几乎要埋进了盘子里!诗只有短短十行,但爸爸似乎读了好几个小时!(紧张、担心)

我抬不起头来,眼中顿时涌出了泪花!(伤心、难过、失望)

3.学生表演故事。

4.评价交流。

5.小结。

三、精读14—16自然段

1.讨论:通过同学们精彩的表演,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知道了母亲的评价让“我”期待与欣喜,父亲的评价让我失望与难过,同学们喜欢哪种评价呢?

2.作者的第一首诗究竟写得怎样?“我”是什么时候有那样的认识?在课文什么地方?读一读。

3.很多年过去了,对于这件事情,“我”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指名读。

4.理解句子:

(1)我感到庆幸,我从孩提时代起,既有爱说“真美”的母亲,又有爱说“真糟”的父亲!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首先我不能怕批评,不管这些否定意见来自何方,也不管这些“宣判”多么令人心碎,我决不能因为别人的否定而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而另一方面,我又得在一片赞扬声中克服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

作者庆幸什么?这段话怎么理解?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小结:在赞美中不迷失自己,在批评中不轻视自己,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追求真实存在,不为外力所左右。

(2)“真美”……“真糟”……这些似乎完全对立又相辅相成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

读一读句子,说说你的感悟。

小结:赞美使人陶醉,批评使人沮丧,而这两种声音一直伴随作者成长,作者在这两种评价中需要竭尽全力保持平衡——既不骄傲、也不泄气,因此学会自我判断,走向成熟。

5.小结:母亲的表扬是对“我”的鼓励,是她给“我”带来了写作的力量,成为“我”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的批评是在提醒“我”不要骄傲、自满,不断发现问题加以改正。这两者的结合,成就了“我”,使“我”成为一名作家。也使“我”学会怎样正确地看待肯定与否定,使“我”学会“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源自于父母深深的爱。

板书:正确对待驾稳风帆爱

四、拓展与延伸

1.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课文给你的启示。

2.读名言,写名言,促进感悟。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你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巴德·舒尔伯特

3.你能抄写类似的名言吗?你也可以自己写写有意义的话。

4.总结。

五、作业

1.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

母亲:真美      父亲:很糟

正确对待

驾稳风帆

2、《我的第一首小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本课8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正确书写8个汉字,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自主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背下来。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4.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也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故事简单,但含义深刻。文中的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学习这篇课文,要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会作者怎样逐渐认识到“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认识到这两种评价“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从而进一步感悟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深深的爱。

1.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本篇课文的前半部分,是具体事例的叙述,在理解上没有太大难度,可以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指导学生边读边悟,让学生在编、说、读、演、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再积累的过程。

2.品词品句,感悟文本深刻含义。

课文的后半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有难以理解的地方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大家讨论。比如,成年后的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因为他既拥有慈祥的母亲,激励他前进;又拥有严格的父亲,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

3.以文本为基点进行拓展。

本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指导学生充分感悟之后,让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家长对自己的鼓励和批评在自己的成长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文本为基点,引导学生向生活实际拓展。

4.生字词语教学。

六年级的生字学习可以在预习中就展开。如布置学生完成查字典的作业,初步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之后在课堂上进行检查与巩固。

[参考资料]

巴德·舒尔伯特,1914年3月27日生于纽约,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本课8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正确书写8个字,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自主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背下来。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这句话的含义。

4.促进学生与本文“对话”,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也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

[教学重点]

1.认识掌握本课新字新词,自主积累,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2.介绍作者背景。

巴德·舒尔伯特是本杰明·舒尔伯特之子,1914年3月27日生于纽约,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3.小结:《我的第一首诗》讲的是巴德·舒尔伯特小时候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通过这件事情,作者学会怎样对待批评与表扬。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品读。

二、自由读文,自读自悟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字音,然后用自己的一句话说说对课文的整体感受?

2.学生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读书)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加上批注,标记有疑问的地方。

3.反馈:读读你感悟最深的句子,说说你的感悟或者提出你的疑问,大家一起来讨论。(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到第二课时解决。)

4.朗读初步指导:

(1)指导读母亲和父亲的评价及“我”的反应。如,母亲的赞美、父亲的严肃、“我”听到母亲表扬后盼望父亲回来的心情,都应努力读出来。

(2)课文最后两段,是作者对两种评价的冷静思考和独到见解,是成年后的理性认识,也应有别于前面的朗读。

三、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生字,注意正音。

鼎(dǐng)指导读准后鼻音;骚(sāo)平舌音;辅(fǔ)不能读“hǔ”。

2.出示词卡指导,并用重点词语扩句。

3.指导写字。

(1)指导观察汉字字形与结构。

(2)示范:

鼎:是个象形字,笔画比较复杂,中间是个“目”字。

嚷:共20画,右边笔画较多,注意写紧凑,笔画间隔要匀称。

(3)请个别学生示范。

(4)指导练习。

四、作业

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第一次。第一次作文,第一次写字,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败……面对这些第一次,我们都会获得来自于父母、老师、同学或者其他人的不同评价。说说你记忆最深刻的第一次。

二、梳理课文

1.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特写的第一首诗,也得到父母的评价,是怎样的评价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母亲真美

父亲很糟

2.同学们品读这两种评价,你发现了什么?同一首诗为什么会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呢?这一切还得从故事开始说起。

三、合作学习1至13自然段

1.分组合作学习。

同学们在上节课就初步研读了故事内容,这一节课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继续研读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讨论人物的心理活动,分角色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2.通过学习,你认为哪些句子要重点研读,为什么?怎么读?怎么表现?

研读“母亲”:

妈妈边读边嚷了起来:“真美!巴德,真是你写的吗?”(惊喜、欣赏、赞美)

“不过,本,巴德创造了一个奇迹,”妈妈劝慰道,“他写了一首诗,写得美极啦!”(赞美)

“本,你有时就是让人闹不明白。”妈妈生气了,“巴德还小,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生气)

研读“父亲”:

终于,我听见爸爸将诗稿放回盘子里,直截了当地说:“依我看,写得很糟!”(严格、批评)

“世上的劣诗已经太多了,”爸爸却很固执,“孩子写不出诗来也不是什么坏事,并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他非当诗人不可。”(固执、严厉)

研读“我”:

我面红耳赤地承认了,心里充满了骄傲。(开心、骄傲)

我简直等不及了——(着急、以为会得到赞美)

在他读诗时,我的脸几乎要埋进了盘子里!诗只有短短十行,但爸爸似乎读了好几个小时!(紧张、担心)

我抬不起头来,眼中顿时涌出了泪花!(伤心、难过、失望)

3.学生表演故事。

4.评价交流。

5.小结。

三、精读14—16自然段

1.讨论:通过同学们精彩的表演,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知道了母亲的评价让“我”期待与欣喜,父亲的评价让我失望与难过,同学们喜欢哪种评价呢?

2.作者的第一首诗究竟写得怎样?“我”是什么时候有那样的认识?在课文什么地方?读一读。

3.很多年过去了,对于这件事情,“我”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指名读。

4.理解句子:

(1)我感到庆幸,我从孩提时代起,既有爱说“真美”的母亲,又有爱说“真糟”的父亲!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首先我不能怕批评,不管这些否定意见来自何方,也不管这些“宣判”多么令人心碎,我决不能因为别人的否定而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而另一方面,我又得在一片赞扬声中克服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

作者庆幸什么?这段话怎么理解?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小结:在赞美中不迷失自己,在批评中不轻视自己,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追求真实存在,不为外力所左右。

(2)“真美”……“真糟”……这些似乎完全对立又相辅相成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

读一读句子,说说你的感悟。

小结:赞美使人陶醉,批评使人沮丧,而这两种声音一直伴随作者成长,作者在这两种评价中需要竭尽全力保持平衡——既不骄傲、也不泄气,因此学会自我判断,走向成熟。

5.小结:母亲的表扬是对“我”的鼓励,是她给“我”带来了写作的力量,成为“我”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的批评是在提醒“我”不要骄傲、自满,不断发现问题加以改正。这两者的结合,成就了“我”,使“我”成为一名作家。也使“我”学会怎样正确地看待肯定与否定,使“我”学会“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源自于父母深深的爱。

板书:正确对待驾稳风帆爱

四、拓展与延伸

1.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课文给你的启示。

2.读名言,写名言,促进感悟。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你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巴德·舒尔伯特

3.你能抄写类似的名言吗?你也可以自己写写有意义的话。

4.总结。

五、作业

1.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

母亲:真美      父亲:很糟

正确对待

驾稳风帆

3、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为你打开一扇门》《繁 星》《冰心诗三首》《诺曼底号遇难记》《古代寓言二则》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通过字典读准、认识生字词;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本并做好适当的批注,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品位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

3、能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4、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在活动过程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学会合作,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2课时

《繁 星》 1课时

《冰心诗四首》 2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 1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2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所谓“亲近”,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与之亲密、接近。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满活力,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章,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三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又各有侧重:

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新初一的学生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展开对话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使学生们在加深对文学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文学。

巴金的《繁 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出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主要因素。

《冰心诗四首》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是基于现实的艺术加工,艺术从生活中来。

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去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塑造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

第一单元的文章都是名家优美诗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先前对文学的认识投入其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作者投入其中的真实美好的情感,从整体上了解、认识、喜爱,学会阅读,欣赏文学,要逐渐形成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去发现文学作品对自己各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并对它充满信心。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你熟悉和陌生的老朋友——文学

学习目标:运用调查表、小组交流的形式,能在课堂中了解同学及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本学期阅读计划。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调查表。

与 文 学 握 手 ,做 最 知 心 的 朋 友

班级 姓名

你经常逛书店吗?哪些类型的文章或书籍吸引你?你最喜欢哪一类?

答:

你平时一天、一个星期花多少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

答:

你有什么样的读书习惯?

答:

你读的书是自己选择多还是别人推荐多?

答:

你向别人推荐你喜欢的书吗?为什么这么做?

答:

你平时做读书摘抄、写感想吗?为什么?

答:

你从书中学到了哪些东西?请具体说说。

答:

你读了哪些名著?了解了多少作家的生平?记住哪些作品中的人物?你为什么记住了他们?

答:

你知道文学作品有哪四种类型?

答:

你认为我们中学生看哪些书比较合适?

答:

课堂学习:

第一块: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语:明确任务,具实回答问题。听讲

2布置活动:让学生填写调查表,并进行巡视指导。学生按表上各项要求进行填写

3布置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小组交流补充完善。

第二块: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大组交流并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交流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出示评价内容:

1、你学到了哪些你不知道的关于文学各方面的知识?

2、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什么优势?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5、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6、本学期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方面有什么计划了吗?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小结

第2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一)

学习目标:

1、能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生字词,丰富自己的语言。

2、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意义,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领会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前学习: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优美的词语并了解其含义,在文中划出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作出旁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创设: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门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许多珍禽异兽、奇珍异宝,从今天起老师也将为你们打开一扇门,在这扇门里只要你愿意你会发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你会看到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今天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将引领我们去打开一扇特殊的门。请你快速阅读全文,想一想,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自由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3情境创设:阅读文章,在作者看来,打开了这扇门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你有过类似的收获吗?你能举些发生在你身上的例子吗?阅读、勾画

4组织活动、评价思考、交流

5学习评价:你的收获与作者相比,与其他同学相比有差异吗?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差异?思考、发表见解

6组织活动、评价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交流预习结果(优美的词语)

交流,作适当记录

2小小组汇报预习题二

交流,讨论

课后学习:

1.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谈谈你的认识?

2.课文中说:“你把生活的帷幔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请从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说出几个不同的角色。

第3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二)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小节,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能领悟课文的内涵,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学的含义。

3.通过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认识,进一步激励学生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能拟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课前学习:有感情阅读文章6-10小节,体会每小节所包含的内容。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作者对文学是那么的热爱,不由为它进行了一番真情的赞叹,请你选择6-10小节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小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谈谈你对它的体会。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谈体会提醒学生多方面来赏析这些文字,语言、内涵、修辞等等

2组织学生评价讨论、评价

3情境创设:你已经充分感受了文学的魅力,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那你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呢?交流上节课的作业,讨论

4组织活动、评价个人思考、交流

第二块:语文活动:好作品,大家读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参与活动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文学作品中的不同的角色。

2评价交流:你准备看什么样的书了?

课后学习:

1.扩展练习

《青春符号》

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青春永远要争第一,不做第二。只有锐意进取,青年才能发出巨大能量,推动历史车轮。

F是一面旗帜,是理想。青春的目标,就是奔跑中的一面风中旗帜。

G是拳头,是力量。青春的力量 = 朝气 + 勇气。

……

请你模仿上面内容,在23个字母中任选两个发挥想象。

2、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第4课时 《繁星》

学习目标:

1、能在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通过对《繁星》的学习,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能在课堂内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2、查阅有关写星星的诗词加深对繁星的认识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导入: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曾经有人讲过,每个人都有一颗守护自己的星星,当我快乐时、悲伤时,我都会在夜晚的星空中寻找那颗守护我的星星?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 (播放《秋日的喁语》的音乐)学生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

3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许多年前,十九岁巴金在去欧洲的轮船上也曾仰望星空,在他年轻的心中激起了许许多多的感受,下面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巴金的《繁星》,让我们随他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的感受。

要求:初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时间、地点、感受。阅读、在书上关键处圈点勾画,讨论

4组织学生交流交流,学生互评

第二块:比较作者与自己看繁星的感受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都不一样,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你看繁星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望星空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创设:作者的文章写得很美,仿佛将我们也带入那美丽的夜晚与他一同仰望天空中的繁星,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够将星星写得这么美?(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作分析)朗读,思考,交流

2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星空图再进行描写,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写片段、交流、评价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运用诗句

课后学习:整理修改自己的小文章。

第5课时 《冰心诗四首》

学习目标:1、能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

2、能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能用其他的形式表现自己对诗的理解。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成功的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创设:

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说说你的理由。

投影内容: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朗读,思考

2组织交流交流

3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人们往往羡慕强者,有时甚至是妒忌,有谁知道强者的辛苦呢?冰心老人深刻体会着强者的苦难,我们随冰心老人一起走进强者,看看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组织学生朗读全诗,体会人们和作者对成功者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在诗中,一个成功者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思考、交流

2学习评价: 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你从花的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嫩绿的芽儿》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作者为什么把芽儿、花儿、果儿与青年人联系 在一起?你认为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芽儿、花儿、果儿你随意调换位置吗?思考、讨论

2组织交流交流

3学习评价:那么你的青春该如何度过呢?请你用简短的语言,用“当……时候”的句式来概括。交流

课后学习:

1.根据《成功的花》所表达的意思创作一幅画或一组画,并把这首诗工整地写在画上,然后在班级上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嫩绿的芽儿》,巩固背诵《成功的花》。

第6课时 《冰心诗四首》

课堂学习:

《纸船》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2.能理解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能运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对父母的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创设: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请同学配乐自由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1、学生们用心体会本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划出诗歌中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朗读,思考

2组织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如何停顿、如何选择重音)交流

3教师范读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诗歌是一门浓缩的语言艺术。它凝练、优雅,令人浮想联翩。将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词扩展开去,都将写出一首首动人的诗歌,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作者冰心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思考、交流

2合作探究:

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第三小节最后一句中的“她”为什么不用“我”?)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第三块:拓展练习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写作,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课后学习:

1.自主学习《母亲》,完成探究一。

第7课时《“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1、能在初步了解全文的基础上简单复述故事;

2、能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感受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进行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播放《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乐,引起学生联想,创设课堂情境。]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面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请同学简单介绍雨果,教师作适当补充]欣赏,介绍

2以竞赛形式进行:五分钟内通读全文,合上书,回答投影片上问题: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朗读,批注。

3组织交流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这个时候,船长出现了,他挽救了大家,自己牺牲了。从他身上,你看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做批注

2组织学生发言

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发表看法

3讨论:如果哈尔威船长既能救人又不舍己,岂不更好?他就没有办法救他自己吗?船长死得值不值得呢?思考,辩论交流

4雨果的原著中,有这么一句“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读完全文,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讨论,交流

第三块:拓展探究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欣赏《泰坦尼克号》中船撞上冰山后的片断,然后讨论:

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你认为有哪些人称得上是英雄,为什么?思考,交流

2组织学生发言发表看法

3教师归纳: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灾难面前,最能够显现出人性的本色,在生死存亡关头,能够克服恐惧、镇定自若为别人考虑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思考

课后学习:

阅读赵忠祥的《岁月随想》中的一段文字,联系本文,请你谈谈对生命的认识。

在我与杨澜主持的节目中,有一次涉及一个关于船长职守的问题,如果一条船遇到险情,只有一条救生艇,船长能否先离船去寻求外援。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各执一端,相持不下。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两个场景:一是80年前的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的惨案,我看过根据这个海难拍摄的故事片《冰海沉船》,我记得最让我动心的是设计师的戏。当这艘触到冰山的客轮正在下沉,女人、孩子首先被送上救生艇时,这艘船舶的设计师,却正在船舱中沉默独坐。这时一位船员冲进来,请他上甲板,准备逃生。这位设计师平静地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我没有贻笑大方。”既没有悲壮的举动,又没有感人的言语。而身外的一切惊呼惨叫、手忙脚乱、勇敢与怯懦、献身与自私、镇定与心慌、大度与猥琐、高贵与卑贱,在死亡面前一一照见了原形、本质和道德修养。这位设计同这艘前无古人的豪华游轮的设计师和所有船员乘客一样,作为首批乘客曾享受过那启航时的新鲜、愉悦和旅程的舒适,如果安全抵达目的地,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了一个永远值得记忆的话题。不幸的是,这个“如果”被巨大的浮冰粉碎了。幸免遇难的人,不幸遇难的人,本人与他们的亲人,都有了更复杂、更深层的回忆,而这位设计师却决心与他的伟大作品同归于尽,因为这是他的成果,也是他的生命。他不为救生艇的不足,而舍己为人,我想即使大家都上了救生艇,他也不愿独生。

第7课时 《寓言二则》 (一)

郑人买履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理解文章的寓意并对自己有所启示。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组织学生默读默读课文

2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3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评价郑人:你觉得郑人蠢吗?蠢在何处?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有何感触?交流

课后学习:1、熟读背诵课文。

第8课时 《寓言二则》 (二)

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复习背诵默写旧课背诵,默写

2组织学生默读新课默读课文

3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4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 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拿到剑吗?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交流

课后学习:

1、熟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讨论:这些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第9课时 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课前学习: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小组学习自己选定的诗歌,分派组员,担任不同的工作,有专职朗诵的,有负责讲解的,有负责做背景的。朗读,思考,准备

2检查情况:学生上台朗诵诗歌,并进行解释意境。其他同学可质疑。 朗诵,解释,质疑

3 评优秀组,最佳朗诵思考、讨论

课后练习:熟读背诵诗歌。

第10、11、12课时 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注重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表达,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过写作与他人交流。作为写作训练的起始单元,让学生觉得作文是自己感情流露的重要方式十分重要。所以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有目的地实践再进行写作,可以进行良好的锻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学写通知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自学自学“附录一”的“通知”

2写作指导完成练习三

3交流,修改交流,修改

课后学习:1、自学“有感而发”

2、可以参观某处地方,可以为家人做自己平时不做而他们常做的事。

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能学习写感悟类的文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体会幸福的含义,懂得感恩。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民意测验,请问:你们最近有没有痛苦?假如有,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痛苦?交流组织学生交流时注意引导

2过渡:不少同学谈了对痛苦的认识,那么,这些认识是否对呢?到底应该如何来评判呢?

请同学们读《幸福是朴实的》这篇文章,要求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文章附后]阅读,批注,思考

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组织学生交流思路及结构特点思考,讨论,交流

4总结此类文章的写法规律思考,讨论

5教师归纳[投影]

写感悟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是:由叙而议。即观察身边事,通过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进而找到引发思考的点,进行言论,悟出道理。叙是基础,议是升华,叙议要联系紧密。由景生情。即观察周边景,通过叙写景物,生发一种情感;见是表象,思是深层;所见是切入,所思是终点;所见与所思应达到水乳交融。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归纳总结写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

6小组交流,总结,全班交流

7过渡:请大家用刚才总结的模式,写一段话,可以是感受、认识,也可以自己命题写,时间为15分钟。学生写作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十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亲人听。

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为你打开一扇门》《繁 星》《冰心诗三首》《诺曼底号遇难记》《古代寓言二则》

一、单元教学目标 :

1、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通过字典读准、认识生字词;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本并做好适当的批注,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品位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

3、能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4、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在活动过程 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学会合作,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2课时

《繁 星》 1课时

《冰心诗四首》 2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 1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2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所谓“亲近”,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与之亲密、接近。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满活力,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章,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三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又各有侧重:

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新初一的学生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展开对话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使学生们在加深对文学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文学。

巴金的《繁 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出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主要因素。

《冰心诗四首》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是基于现实的艺术加工,艺术从生活中来。

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去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塑造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

第一单元的文章都是名家优美诗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先前对文学的认识投入其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作者投入其中的真实美好的情感,从整体上了解、认识、喜爱,学会阅读,欣赏文学,要逐渐形成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去发现文学作品对自己各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并对它充满信心。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你熟悉和陌生的老朋友——文学

学习目标:运用调查表、小组交流的形式,能在课堂中了解同学及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本学期阅读计划。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调查表。

与 文 学 握 手 ,做 最 知 心 的 朋 友

班级 姓名

你经常逛书店吗?哪些类型的文章或书籍吸引你?你最喜欢哪一类?

答:

你平时一天、一个星期花多少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

答:

你有什么样的读书习惯?

答:

你读的书是自己选择多还是别人推荐多?

答:

你向别人推荐你喜欢的书吗?为什么这么做?

答:

你平时做读书摘抄、写感想吗?为什么?

答:

你从书中学到了哪些东西?请具体说说。

答:

你读了哪些名著?了解了多少作家的生平?记住哪些作品中的人物?你为什么记住了他们?

答:

你知道文学作品有哪四种类型?

答:

你认为我们中学生看哪些书比较合适?

答:

课堂学习:

第一块: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语 :明确任务,具实回答问题。 听讲

2 布置活动:让学生填写调查表,并进行巡视指导。 学生按表上各项要求进行填写

3 布置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补充完善。

第二块: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学生大组交流并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交流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价内容:

1、你学到了哪些你不知道的关于文学各方面的知识?

2、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什么优势?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5、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6、本学期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方面有什么计划了吗? 自我反馈

2 小结 自我小结

第2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一)

学习目标:

1、能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生字词,丰富自己的语言。

2、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意义,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领会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前学习: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优美的词语并了解其含义,在文中划出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作出旁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创设: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门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许多珍禽异兽、奇珍异宝,从今天起老师也将为你们打开一扇门,在这扇门里只要你愿意你会发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你会看到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今天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将引领我们去打开一扇特殊的门。请你快速阅读全文,想一想,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 自由阅读、思考

2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3 情境创设:阅读文章,在作者看来,打开了这扇门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你有过类似的收获吗?你能举些发生在你身上的例子吗? 阅读、勾画

4 组织活动、评价 思考、交流

5 学习评价:你的收获与作者相比,与其他同学相比有差异吗?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差异? 思考、发表见解

6 组织活动、评价 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学生交流预习结果(优美的词语)

交流,作适当记录

2 小小组汇报预习题二

交流,讨论

课后学习:

1.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谈谈你的认识?

2.课文中说:“你把生活的帷幔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请从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说出几个不同的角色。

第3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二)

学习目标:

1. 通过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小节,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 能领悟课文的内涵,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学的含义。

3. 通过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认识,进一步激励学生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能拟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课前学习:有感情阅读文章6-10小节,体会每小节所包含的内容。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作者对文学是那么的热爱,不由为它进行了一番真情的赞叹,请你选择6-10小节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小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谈谈你对它的体会。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谈体会 提醒学生多方面来赏析这些文字,语言、内涵、修辞等等

2 组织学生评价 讨论、评价

3 情境创设:你已经充分感受了文学的魅力,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那你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呢? 交流上节课的作业 ,讨论

4 组织活动、评价 个人思考、交流

第二块:语文活动:好作品,大家读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参与活动 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文学作品中的不同的角色。

2 评价交流:你准备看什么样的书了?

课后学习:

1.扩展练习

《青春符号》

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青春永远要争第一,不做第二。只有锐意进取,青年才能发出巨大能量,推动历史车轮。

F是一面旗帜,是理想。青春的目标,就是奔跑中的一面风中旗帜。

G是拳头,是力量。青春的力量 =朝气 + 勇气。

……

请你模仿上面内容,在23个字母中任选两个发挥想象。

2、 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第4课时 《繁星》

学习目标:

1、能在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通过对《繁星》的学习,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能在课堂内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2、查阅有关写星星的诗词加深对繁星的认识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导入 :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曾经有人讲过,每个人都有一颗守护自己的星星,当我快乐时、悲伤时,我都会在夜晚的星空中寻找那颗守护我的星星?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 (播放《秋日的喁语》的音乐) 学生思考

2 组织交流、评价

3 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许多年前,十九岁巴金在去欧洲的轮船上也曾仰望星空,在他年轻的心中激起了许许多多的感受,下面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巴金的《繁星》,让我们随他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的感受。

要求:初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时间、地点、感受。 阅读、在书上关键处圈点勾画,讨论

4 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学生互评

第二块:比较作者与自己看繁星的感受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都不一样,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你看繁星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思考

2 组织交流、评价 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望星空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创设:作者的文章写得很美,仿佛将我们也带入那美丽的夜晚与他一同仰望天空中的繁星,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够将星星写得这么美?(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作分析) 朗读,思考,交流

2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星空图再进行描写,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写片段、交流、评价 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运用诗句

课后学习:整理修改自己的小文章。

第5课时 《冰心诗四首》

学习目标:1、能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

2、能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能用其他的形式表现自己对诗的理解。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成功的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创设:

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说说你的理由。

投影内容: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 朗读,思考

2 组织交流 交流

3 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人们往往羡慕强者,有时甚至是妒忌,有谁知道强者的辛苦呢?冰心老人深刻体会着强者的苦难,我们随冰心老人一起走进强者,看看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组织学生朗读全诗,体会人们和作者对成功者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在诗中,一个成功者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思考、交流

2 学习评价: 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你从花的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嫩绿的芽儿》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作者为什么把芽儿、花儿、果儿与青年人联系 在一起?你认为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 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芽儿、花儿、果儿你随意调换位置吗? 思考、讨论

2 组织交流 交流

3 学习评价:那么你的青春该如何度过呢?请你用简短的语言,用“当……时候”的句式来概括。 交流

课后学习:

1.根据《成功的花》所表达的意思创作一幅画或一组画,并把这首诗工整地写在画上,然后在班级上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嫩绿的芽儿》,巩固背诵《成功的花》。

第6课时 《冰心诗四首》

课堂学习:

《纸船》

学习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2. 能理解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能运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对父母的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创设: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请同学配乐自由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1、学生们用心体会本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划出诗歌中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 朗读,思考

2 组织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如何停顿、如何选择重音) 交流

3 教师范读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诗歌是一门浓缩的语言艺术。它凝练、优雅,令人浮想联翩。将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词扩展开去,都将写出一首首动人的诗歌,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作者冰心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思考、交流

2 合作探究:

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第三小节最后一句中的“她”为什么不用“我”?) 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第三块:拓展练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 写作,思考

2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课后学习:

1. 自主学习《母亲》,完成探究一。

第7课时《“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

1、 能在初步了解全文的基础上简单复述故事;

2、 能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感受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进行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播放《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乐,引起学生联想,创设课堂情境。]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面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请同学简单介绍雨果,教师作适当补充] 欣赏,介绍

2 以竞赛形式进行:五分钟内通读全文,合上书,回答投影片上问题: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 朗读,批注。

3 组织交流 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这个时候,船长出现了,他挽救了大家,自己牺牲了。从他身上,你看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看书,做批注

2 组织学生发言

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发表看法

3 讨论:如果哈尔威船长既能救人又不舍己,岂不更好?他就没有办法救他自己吗?船长死得值不值得呢? 思考,辩论交流

4 雨果的原著中,有这么一句“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读完全文,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讨论,交流

第三块:拓展探究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欣赏《泰坦尼克号》中船撞上冰山后的片断,然后讨论:

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你认为有哪些人称得上是英雄,为什么? 思考,交流

2 组织学生发言 发表看法

3 教师归纳: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灾难面前,最能够显现出人性的本色,在生死存亡关头,能够克服恐惧、镇定自若为别人考虑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 思考

课后学习:

阅读赵忠祥的《岁月随想》中的一段文字,联系本文,请你谈谈对生命的认识。

在我与杨澜主持的节目中,有一次涉及一个关于船长职守的问题,如果一条船遇到险情,只有一条救生艇,船长能否先离船去寻求外援。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各执一端,相持不下。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两个场景:一是80年前的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的惨案,我看过根据这个海难拍摄的故事片《冰海沉船》,我记得最让我动心的是设计师的戏。当这艘触到冰山的客轮正在下沉,女人、孩子首先被送上救生艇时,这艘船舶的设计师,却正在船舱中沉默独坐。这时一位船员冲进来,请他上甲板,准备逃生。这位设计师平静地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我没有贻笑大方。”既没有悲壮的举动,又没有感人的言语。而身外的一切惊呼惨叫、手忙脚乱、勇敢与怯懦、献身与自私、镇定与心慌、大度与猥琐、高贵与卑贱,在死亡面前一一照见了原形、本质和道德修养。这位设计同这艘前无古人的豪华游轮的设计师和所有船员乘客一样,作为首批乘客曾享受过那启航时的新鲜、愉悦和旅程的舒适,如果安全抵达目的地,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了一个永远值得记忆的话题。不幸的是,这个“如果”被巨大的浮冰粉碎了。幸免遇难的人,不幸遇难的人,本人与他们的亲人,都有了更复杂、更深层的回忆,而这位设计师却决心与他的伟大作品同归于尽,因为这是他的成果,也是他的生命。他不为救生艇的不足,而舍己为人,我想即使大家都上了救生艇,他也不愿独生。

第7课时 《寓言二则》 (一)

郑人买履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理解文章的寓意并对自己有所启示。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组织学生默读 默读课文

2 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

3 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

2 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 评价郑人:你觉得郑人蠢吗?蠢在何处? 思考、讨论

4 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 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有何感触? 交流

课后学习:1、熟读背诵课文。

第8课时 《寓言二则》 (二)

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复习背诵默写旧课 背诵,默写

2 组织学生默读新课 默读课文

3 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

4 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

2 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 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拿到剑吗? 思考、讨论

4 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 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交流

课后学习:

1、 熟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 讨论:这些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第9课时 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课前学习: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小组学习自己选定的诗歌,分派组员,担任不同的工作,有专职朗诵的,有负责讲解的,有负责做背景的。 朗读,思考,准备

2 检查情况:学生上台朗诵诗歌,并进行解释意境。其他同学可质疑。 朗诵,解释,质疑

3 评优秀组,最佳朗诵 思考、讨论

课后练习:熟读背诵诗歌。

第10、11、12课时 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本单元教学目标 是注重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表达,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过写作与他人交流。作为写作训练的起始单元,让学生觉得作文是自己感情流露的重要方式十分重要。所以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有目的地实践再进行写作,可以进行良好的锻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学写通知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学生自学 自学“附录一”的“通知”

2 写作指导 完成练习三

3 交流,修改 交流,修改

课后学习:1、自学“有感而发”

2、可以参观某处地方,可以为家人做自己平时不做而他们常做的事。

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能学习写感悟类的文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体会幸福的含义,懂得感恩。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民意测验,请问:你们最近有没有痛苦?假如有,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痛苦? 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时注意引导

2 过渡:不少同学谈了对痛苦的认识,那么,这些认识是否对呢?到底应该如何来评判呢?

请同学们读《幸福是朴实的》这篇文章,要求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文章附后] 阅读,批注,思考

3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组织学生交流思路及结构特点 思考,讨论,交流

4 总结此类文章的写法规律 思考,讨论

5 教师归纳[投影]

写感悟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是:由叙而议。即观察身边事,通过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进而找到引发思考的点,进行言论,悟出道理。叙是基础,议是升华,叙议要联系紧密。由景生情。即观察周边景,通过叙写景物,生发一种情感;见是表象,思是深层;所见是切入,所思是终点;所见与所思应达到水乳交融。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归纳总结写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

6 小组交流,总结,全班交流

7 过渡:请大家用刚才总结的模式,写一段话,可以是感受、认识,也可以自己命题写,时间为15分钟。 学生写作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十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亲人听。

5、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为你打开一扇门》《繁 星》《冰心诗三首》《诺曼底号遇难记》《古代寓言二则》

一、单元教学目标 :

1、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通过字典读准、认识生字词;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本并做好适当的批注,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品位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

3、能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4、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在活动过程 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学会合作,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2课时

《繁 星》 1课时

《冰心诗四首》 2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 1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2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所谓“亲近”,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与之亲密、接近。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满活力,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章,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三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又各有侧重:

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新初一的学生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展开对话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使学生们在加深对文学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文学。

巴金的《繁 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出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主要因素。

《冰心诗四首》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是基于现实的艺术加工,艺术从生活中来。

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去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塑造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

第一单元的文章都是名家优美诗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先前对文学的认识投入其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作者投入其中的真实美好的情感,从整体上了解、认识、喜爱,学会阅读,欣赏文学,要逐渐形成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去发现文学作品对自己各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并对它充满信心。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你熟悉和陌生的老朋友——文学

学习目标:运用调查表、小组交流的形式,能在课堂中了解同学及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本学期阅读计划。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调查表。

与 文 学 握 手 ,做 最 知 心 的 朋 友

班级 姓名

你经常逛书店吗?哪些类型的文章或书籍吸引你?你最喜欢哪一类?

答:

你平时一天、一个星期花多少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

答:

你有什么样的读书习惯?

答:

你读的书是自己选择多还是别人推荐多?

答:

你向别人推荐你喜欢的书吗?为什么这么做?

答:

你平时做读书摘抄、写感想吗?为什么?

答:

你从书中学到了哪些东西?请具体说说。

答:

你读了哪些名著?了解了多少作家的生平?记住哪些作品中的人物?你为什么记住了他们?

答:

你知道文学作品有哪四种类型?

答:

你认为我们中学生看哪些书比较合适?

答:

课堂学习:

第一块: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语 :明确任务,具实回答问题。听讲

2布置活动:让学生填写调查表,并进行巡视指导。学生按表上各项要求进行填写

3布置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小组交流补充完善。

第二块: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大组交流并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交流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出示评价内容:

1、你学到了哪些你不知道的关于文学各方面的知识?

2、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什么优势?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5、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6、本学期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方面有什么计划了吗?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小结

第2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一)

学习目标:

1、能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生字词,丰富自己的语言。

2、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意义,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领会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前学习: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优美的词语并了解其含义,在文中划出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作出旁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创设: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门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许多珍禽异兽、奇珍异宝,从今天起老师也将为你们打开一扇门,在这扇门里只要你愿意你会发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你会看到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今天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将引领我们去打开一扇特殊的门。请你快速阅读全文,想一想,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自由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3情境创设:阅读文章,在作者看来,打开了这扇门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你有过类似的收获吗?你能举些发生在你身上的例子吗?阅读、勾画

4组织活动、评价思考、交流

5学习评价:你的收获与作者相比,与其他同学相比有差异吗?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差异?思考、发表见解

6组织活动、评价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交流预习结果(优美的词语)

交流,作适当记录

2小小组汇报预习题二

交流,讨论

课后学习:

1.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谈谈你的认识?

2.课文中说:“你把生活的帷幔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请从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说出几个不同的角色。

第3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二)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小节,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能领悟课文的内涵,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学的含义。

3.通过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认识,进一步激励学生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能拟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课前学习:有感情阅读文章6-10小节,体会每小节所包含的内容。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作者对文学是那么的热爱,不由为它进行了一番真情的赞叹,请你选择6-10小节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小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谈谈你对它的体会。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谈体会提醒学生多方面来赏析这些文字,语言、内涵、修辞等等

2组织学生评价讨论、评价

3情境创设:你已经充分感受了文学的魅力,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那你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呢?交流上节课的作业 ,讨论

4组织活动、评价个人思考、交流

第二块:语文活动:好作品,大家读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参与活动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文学作品中的不同的角色。

2评价交流:你准备看什么样的书了?

课后学习:

1.扩展练习

《青春符号》

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青春永远要争第一,不做第二。只有锐意进取,青年才能发出巨大能量,推动历史车轮。

F是一面旗帜,是理想。青春的目标,就是奔跑中的一面风中旗帜。

G是拳头,是力量。青春的力量 =朝气 + 勇气。

……

请你模仿上面内容,在23个字母中任选两个发挥想象。

2、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第4课时 《繁星》

学习目标:

1、能在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通过对《繁星》的学习,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能在课堂内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2、查阅有关写星星的诗词加深对繁星的认识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导入 :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曾经有人讲过,每个人都有一颗守护自己的星星,当我快乐时、悲伤时,我都会在夜晚的星空中寻找那颗守护我的星星?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 (播放《秋日的喁语》的音乐)学生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

3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许多年前,十九岁巴金在去欧洲的轮船上也曾仰望星空,在他年轻的心中激起了许许多多的感受,下面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巴金的《繁星》,让我们随他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的感受。

要求:初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时间、地点、感受。阅读、在书上关键处圈点勾画,讨论

4组织学生交流交流,学生互评

第二块:比较作者与自己看繁星的感受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都不一样,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你看繁星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望星空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创设:作者的文章写得很美,仿佛将我们也带入那美丽的夜晚与他一同仰望天空中的繁星,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够将星星写得这么美?(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作分析)朗读,思考,交流

2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星空图再进行描写,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写片段、交流、评价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运用诗句

课后学习:整理修改自己的小文章。

第5课时 《冰心诗四首》

学习目标:1、能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

2、能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能用其他的形式表现自己对诗的理解。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成功的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创设:

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说说你的理由。

投影内容: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朗读,思考

2组织交流交流

3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人们往往羡慕强者,有时甚至是妒忌,有谁知道强者的辛苦呢?冰心老人深刻体会着强者的苦难,我们随冰心老人一起走进强者,看看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组织学生朗读全诗,体会人们和作者对成功者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在诗中,一个成功者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思考、交流

2学习评价: 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你从花的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嫩绿的芽儿》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作者为什么把芽儿、花儿、果儿与青年人联系 在一起?你认为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芽儿、花儿、果儿你随意调换位置吗?思考、讨论

2组织交流交流

3学习评价:那么你的青春该如何度过呢?请你用简短的语言,用“当……时候”的句式来概括。交流

课后学习:

1.根据《成功的花》所表达的意思创作一幅画或一组画,并把这首诗工整地写在画上,然后在班级上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嫩绿的芽儿》,巩固背诵《成功的花》。

第6课时 《冰心诗四首》

课堂学习:

《纸船》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2.能理解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能运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对父母的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创设: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请同学配乐自由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1、学生们用心体会本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划出诗歌中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朗读,思考

2组织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如何停顿、如何选择重音)交流

3教师范读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诗歌是一门浓缩的语言艺术。它凝练、优雅,令人浮想联翩。将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词扩展开去,都将写出一首首动人的诗歌,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作者冰心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思考、交流

2合作探究:

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第三小节最后一句中的“她”为什么不用“我”?)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第三块:拓展练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写作,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课后学习:

1.自主学习《母亲》,完成探究一。

第7课时《“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

1、能在初步了解全文的基础上简单复述故事;

2、能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感受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进行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播放《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乐,引起学生联想,创设课堂情境。]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面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请同学简单介绍雨果,教师作适当补充]欣赏,介绍

2以竞赛形式进行:五分钟内通读全文,合上书,回答投影片上问题: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朗读,批注。

3组织交流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这个时候,船长出现了,他挽救了大家,自己牺牲了。从他身上,你看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做批注

2组织学生发言

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发表看法

3讨论:如果哈尔威船长既能救人又不舍己,岂不更好?他就没有办法救他自己吗?船长死得值不值得呢?思考,辩论交流

4雨果的原著中,有这么一句“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读完全文,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讨论,交流

第三块:拓展探究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欣赏《泰坦尼克号》中船撞上冰山后的片断,然后讨论:

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你认为有哪些人称得上是英雄,为什么?思考,交流

2组织学生发言发表看法

3教师归纳: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灾难面前,最能够显现出人性的本色,在生死存亡关头,能够克服恐惧、镇定自若为别人考虑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思考

课后学习:

阅读赵忠祥的《岁月随想》中的一段文字,联系本文,请你谈谈对生命的认识。

在我与杨澜主持的节目中,有一次涉及一个关于船长职守的问题,如果一条船遇到险情,只有一条救生艇,船长能否先离船去寻求外援。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各执一端,相持不下。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两个场景:一是80年前的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的惨案,我看过根据这个海难拍摄的故事片《冰海沉船》,我记得最让我动心的是设计师的戏。当这艘触到冰山的客轮正在下沉,女人、孩子首先被送上救生艇时,这艘船舶的设计师,却正在船舱中沉默独坐。这时一位船员冲进来,请他上甲板,准备逃生。这位设计师平静地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我没有贻笑大方。”既没有悲壮的举动,又没有感人的言语。而身外的一切惊呼惨叫、手忙脚乱、勇敢与怯懦、献身与自私、镇定与心慌、大度与猥琐、高贵与卑贱,在死亡面前一一照见了原形、本质和道德修养。这位设计同这艘前无古人的豪华游轮的设计师和所有船员乘客一样,作为首批乘客曾享受过那启航时的新鲜、愉悦和旅程的舒适,如果安全抵达目的地,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了一个永远值得记忆的话题。不幸的是,这个“如果”被巨大的浮冰粉碎了。幸免遇难的人,不幸遇难的人,本人与他们的亲人,都有了更复杂、更深层的回忆,而这位设计师却决心与他的伟大作品同归于尽,因为这是他的成果,也是他的生命。他不为救生艇的不足,而舍己为人,我想即使大家都上了救生艇,他也不愿独生。

第7课时 《寓言二则》 (一)

郑人买履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理解文章的寓意并对自己有所启示。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组织学生默读默读课文

2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3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评价郑人:你觉得郑人蠢吗?蠢在何处?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有何感触?交流

课后学习:1、熟读背诵课文。

第8课时 《寓言二则》 (二)

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复习背诵默写旧课背诵,默写

2组织学生默读新课默读课文

3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4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 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拿到剑吗?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交流

课后学习:

1、熟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讨论:这些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第9课时 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课前学习: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小组学习自己选定的诗歌,分派组员,担任不同的工作,有专职朗诵的,有负责讲解的,有负责做背景的。朗读,思考,准备

2检查情况:学生上台朗诵诗歌,并进行解释意境。其他同学可质疑。 朗诵,解释,质疑

3 评优秀组,最佳朗诵思考、讨论

课后练习:熟读背诵诗歌。

第10、11、12课时 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本单元教学目标 是注重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表达,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过写作与他人交流。作为写作训练的起始单元,让学生觉得作文是自己感情流露的重要方式十分重要。所以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有目的地实践再进行写作,可以进行良好的锻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学写通知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自学自学“附录一”的“通知”

2写作指导完成练习三

3交流,修改交流,修改

课后学习:1、自学“有感而发”

2、可以参观某处地方,可以为家人做自己平时不做而他们常做的事。

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能学习写感悟类的文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体会幸福的含义,懂得感恩。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民意测验,请问:你们最近有没有痛苦?假如有,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痛苦?交流组织学生交流时注意引导

2过渡:不少同学谈了对痛苦的认识,那么,这些认识是否对呢?到底应该如何来评判呢?

请同学们读《幸福是朴实的》这篇文章,要求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文章附后]阅读,批注,思考

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组织学生交流思路及结构特点思考,讨论,交流

4总结此类文章的写法规律思考,讨论

5教师归纳[投影]

写感悟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是:由叙而议。即观察身边事,通过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进而找到引发思考的点,进行言论,悟出道理。叙是基础,议是升华,叙议要联系紧密。由景生情。即观察周边景,通过叙写景物,生发一种情感;见是表象,思是深层;所见是切入,所思是终点;所见与所思应达到水乳交融。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归纳总结写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

6小组交流,总结,全班交流

7过渡:请大家用刚才总结的模式,写一段话,可以是感受、认识,也可以自己命题写,时间为15分钟。学生写作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十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亲人听。

6、《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遍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那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对两首诗如何进行比较阅读。

3.学习如何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导语 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

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驰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解题:

作者及背景简介: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1787年进入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790年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游,受到当时法国革命思想的强烈感召。一年后,他又一次访问法国,与法国革命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坚定地拥护法国革命,回国后即创作了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诗歌。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逐渐兴起、壮大,自幼就深受自然陶冶的华兹华斯决心投身大自然,潜心写诗并探索人生意义,1798年他与塞缪尔·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开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篇章之一。华兹华斯终生定居于田园乡野,关切农村下层劳动群众,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以满腔的同情和敬意,描写农民、牧民、流浪者的困苦生活,歌颂他们纯良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其诗风清淡朴素、含义隽永。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杲炘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艺术特色也多有不同的看法。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问题二:概括每节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节:孤独的年轻姑娘边收割边唱着凄凉的歌;

第二节:突出表现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人;

第三节:诗人对歌词内容的猜测;

第四节:歌声虽已消失,音乐却在诗人心头长留。

具体研习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的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作如下引导:教者把上述华兹华斯的一段话用投影仪显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凄凉的歌声,诗人的感受这几个方面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答案。在启发引导下,学生如能触发智慧的火花,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肯定。)

问题二: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动听。

问题三: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关于两个意境的描写,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领悟夜莺和杜鹃鸣啼的魅力,不必拘泥以上的解说。)

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处:

1.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2.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不同处:

1.从写作内容看,《孤独的收割人》则重抒情,《观刈麦》则重于记叙。

2.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如他在听到收割人在歌唱时写道:“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为的是不愿打扰“收割人”的歌唱,这完全是一种平等的态度;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

3.表现手法不同。《孤独的收割者》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刈麦》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比较阅读必须在对这两首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白居易诗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理解。两位诗人对劳动者的感情是同中有异,学生对此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可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地位,思想,背景进行分析。)

课堂训练

《孤独的收割人》有多种译本,下面一段的译文与课本中的同一段作比较,你认为哪段翻译得更好,请说明理由。

旅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的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不如这歌声激动人心。

(这是比较阅读的另一种形式,可提示学生从两首诗的意境、节奏、音韵几个方面作比较,不必有统一的看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在理解这首诗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比较阅读,有将这首诗与我国古代诗歌的比较,有同一首诗不同翻译的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欣赏品味的过程,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在意识地多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布置作业 :

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阅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附:板书设计

方案二

一、二、三(1、2)与方案一同。

三(3)可设计为对本诗的欣赏品味,着重从诗歌的意境、语言、主题(因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鉴赏、评价。课堂训练可采用课文中练习五,将本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作比较分析。

附:备教资料

卡片1: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也是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其杰出成就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他和柯尔律共同开创了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代,在诗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二)他是20世纪欧美新诗理论的先驱,提出了一系列全新主张,把诗和诗人地位、使命和重要性提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三)他的代表作《序曲》、《廷腾寺》、《永生的信息》等诗,开了20世纪现代诗风的先河,因此而被称为“第一位现代诗人”。(四)在自然与上帝、自然与人生、自然与童年的关系上,他用诗歌表达了一整套新颖独特的哲理。(五)他首创了一种洗尽铅华的新型诗歌用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直至今日的诗人。(六)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描写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纯良品德和坚忍意志。(七)他热心关注国家命运和欧洲政治形势,为当时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反抗拿破仑帝国侵略压迫的各国人民写了不少激情洋溢的赞歌。(八)在诗歌体裁方面,他使素体诗和十四行诗获得了新的生命和力量。

令人遗憾的是他中年以后政治立场转向保守甚至反动,其诗才焕发、佳作迭出的鼎盛时期只持续了十年左右,此后即渐趋笔涩神枯,基本没有重要作品问世。

--节录自《华兹华斯诗歌精选·译者前记》

卡片2:录黄杲炘先生的译诗以备参考

孤 独 的 收 割 人

看哪,那孤独的高地姑娘--

形单影只地在那田野里!

她独自收割,她独自歌唱。

停下听,或悄悄离去!

她一个人割,她一个人捆,

唱的是一种哀怨的歌声;

听啊!这幽深的山谷里面。

已完全被她的歌声充满。

旅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的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不如这歌声激动人心。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什么?

也许这哀哀不绝的歌声

在唱早已过去的辛酸事

或很久以前的战争;

要不,她在唱通俗的小曲--

唱如今人们熟悉的东西?

或者是痛苦、损失和悲哀?--

它们曾发生,还可能重来。

不管这姑娘唱的是什么,

她的歌却好像没完没了;

我看她一边唱一边干活,

看她弯着腰使镰刀;

我一动不动默默听她唱;

后来我走上前面的山冈,

她的歌我虽再也听不见,

那曲调却久久留在心间。

索引

①《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②《华兹华斯诗歌精选》(北岳文艺出版社)

③诗人:“孤独的收割人”

--华兹华斯的名诗《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名作欣赏》2000年第1期)

④《世界名诗鉴赏词典》

我愿意是激流

裴多菲

[自读导言]

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解说]

裴多菲的这首诗写在诗人与尤丽亚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它不同于莎士比亚式的仰慕思念,也不同于舒婷式的比翼双飞,而是一种对爱的无私的奉献,这种感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熏陶,因此讨论感悟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美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自读程序]

听朗诵录音或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解说]

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新异宜人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提高课堂情绪的兴奋剂。尤其是学习抒情诗时,采用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的方式,可以营造出一种弥漫着浓浓抒情意味的独特情境,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教学目标 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

学生自行研读全诗,思考并讨论:

诗中选择了哪几种意象?

明确:诗中选择了十二种意象:急流、小河、小鱼、小鸟、废墟、常青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

可以概括为几组、几类?

明确:全诗五段,每段由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的表现。

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明确: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解说]

诗歌离不开形象的塑造,这些形象是作者精心挑选的,最能表现诗歌的主旨和感情。它们常常具有生动鲜明的特征。这首爱情诗运用大量比喻性的形象,将无形的爱情物象化,显得生动具体,诗人的丰富热烈的感情由此得到充分的抒发。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握住这些形象的特征,才能较深刻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感情。这样安排教学活动,也遵循了由形象到抽象的一般认知规律。

教学中采用讨论研究的方法既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深入研读全诗,思考并讨论:

诗人是用哪些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我愿意”“只要”。

这样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

讨论:这首诗多处运用对照的写法,请分析每处对照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

明确: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处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但“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诗人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第二处对照。小鸟“做窠”“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但“只要”爱人生活得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第三段中“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第三处对照。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第四段中“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第四处对照。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满足来自于草屋的庇护。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但“只要”爱人能安全愉快,诗人甘愿承受打击;第五段中“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第五处对照。“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的飘来飘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飘泊和苍凉。但“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辉煌,诗人甘愿飘泊。

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

明确: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明确: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衬。这样的顺序安排,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

口头表达训练: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改写成散文。(略)

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全诗共有五个诗节,就表白爱情这个主题来说是同意反复,借用的景物层出多变,千差万别;每个诗节的结构安排也整齐划一,诗节的前半部分都是诗人自喻,后半部分都是爱人的比喻。这种同一主题、同一表现形式的循环往复,具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除了使诗人的感情得到酣畅的抒发外,读起来也富有音乐的旋律感。

[解说]

把握诗歌形象之间的联系是深入理解诗歌主旨的一个较好的切入口。这首诗中诗人对爱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通过两组意象之间的联系得以实现的,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把握表现力极强的关键性短语入手赏析诗歌也是鉴赏原则的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在这段教学活动中安排一段学生的口头作文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对诗歌中美好纯真脱俗的感情的感悟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扩展阅读]

将莎士比亚《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见附录)、舒婷《致橡树》(略)和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这三首诗进行比较,理解体会三首诗表露出的诗人的不同的爱情观。

明确:《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130首,是表露诗人对于自己的恋人的仰慕之情;舒婷的《致橡树》塑造的是与爱人并肩站在一起的形象,表达的是对爱情的另一种理解:独立、平等、忠贞不渝。而《我愿意是激流》写在诗人和尤丽亚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诗人坦露自己真诚热烈的胸怀,表白自己无私奉献的心愿,不管这种奉献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作出什么样的牺牲,诗人都欣然接受,无怨无悔。在对爱情的奉献上,这首诗达到了巅峰,具有极其强烈的感人力量。

[解说]

向课外扩展,进行同类题材的比较阅读,既可以弥补课内学习在教材上的局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的兴趣,又可以在比较中鉴别、欣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附录]

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

[英国]莎士比亚

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

红珊瑚远远胜过她嘴唇的红色;

如果发是丝,铁丝就生在她头上;

如果雪是白,她胸膛就一味暗褐。

我见过玫瑰如缎,红黑透白,

但她的双颊,赛不过这种玫瑰;

有时候,我的情人吐出气息来,

也不如几种熏香更教人沉醉。

我挺爱听她说话,但我清楚

音乐会奏出更加悦耳的和音;

我注视我的情人在地上举步,棗

同时我承认没见到女神在行进;

可是,天作证,我认为我情人比那些

被瞎比一通的美人儿更加超绝。

致 大 海

普希金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一、导语 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解题

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这首诗的结构思路。教者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问题一: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声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节-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15节)。

问题二: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具体研习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问题二: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问题三: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问题四: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以上研习,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轻易加以否定。另外要求学生通过具体诗句来表明自己的看法,切忌架空分析。)

欣赏品味

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FONT>2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欣赏品味例一: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欣赏品味例二: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欣赏品味例三: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这里的“歌者”指拜伦。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棗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欣赏品味四: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棗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荒漠之乡”棗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以上例举供教师教学时参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欣赏品味和评判,由于学生平时接触外国诗歌不多,对作者的生平又不甚了解,在欣赏品味时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但决不要包办代替。学生的欣赏品味只要不违逆诗歌的主题,言之成理,都应加以肯定。)

课堂训练

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划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如1段-4段朗诵时的停顿与重音: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以上训练教师应作诵读指导。各句中诵读时的停顿,除语法停顿外,还有逻辑停顿,其作用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在“你”处略作停顿,突出强调了“大海”。诵读时的重音也是为了强调某种语意或突出某种感情。如“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自由奔放”四字重读,突出强调了“大海”的象征意义。)

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涵泳咀嚼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

布置作业 :

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诵读普希金的《致恰阿达耶夫》,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附:板书设计

方案二:(两课时)

第一课时

同方案一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有两个内容:

一是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二是《致大海》与《致恰阿达耶夫》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这两首诗从思想内容看,都表现了对专制政权的憎恨与对自由生活的热烈向往与追求。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致大海》诗人把大海视为自由精神的象征,也视为与自己有着特殊友情的朋友,面对大海诗人较为委婉地倾诉着对自由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失望,是“托物抒情”。而《致恰阿达耶夫》诗人完全直抒胸臆,感情更为直白,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激情,雄伟的抱负和历史的使命感。另外,这首诗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把“少年时代的戏耍”比作“梦幻”和“晨雾”,是虚无缥缈、转眼即逝的东西,说明自己对贵族子弟的玄虚生活感到厌倦。把对自由的渴望比喻为“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以表达心情的焦急。

进行比较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更高层次地开展“研究性的阅读”,这种课型宜在素质较高的班级开设。

附:备教材料

卡片1:

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青年时代,拿破仑信奉卢梭的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于1792年来到巴黎,曾一度接近雅各宾派,1793年在攻克土伦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被授予准将军衔。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迅速果断地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授少将军衔,担任巴黎卫戌司令。次年,被督政府任命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的胜利,拿破仑个人统治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也日益背离大革命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则。1804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节录于《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卡片2:

乔治·戈登·拜伦(1788?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1805年入剑桥大学学习。1809年大学毕业后,拜伦在贵族院获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于是拜伦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尔他等地。当时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这大大开拓了诗人的社会政治视野,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1811年拜伦回到英国。这时英国中部北部爆发了路德派领导的纺织工人暴动,并遭到了残酷的镇压。拜伦怀着对工人群众的深切同情,为被迫害的工人辩护,严厉斥责政府的暴行。并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真实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先后到瑞士、意大利,并参加意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一时期创作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唐璜》。1823年意大利烧炭党运动遭到了失败,拜伦离开意大利前往希腊去参加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4年4月9日诗人在暴风雨中骑马外出巡视,感受风寒,4月19日不幸与世长辞。

--(摘自于《外国文学史》)

卡片3:

《致恰阿达耶夫》

爱情、希望和默默的荣誉--

哄骗给我们的喜悦短暂,

少年时代的戏耍已经消失,

如同晨雾,如同梦幻;

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

我们的心焦灼不安,

我们经受着宿命势力的重压,

时刻听候着祖国的召唤。

我们忍受着期待的煎熬,

切盼那神圣的自由时刻来到

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

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

趁胸中燃烧着自由之火,

趁心灵向往着荣誉之歌,

我的朋友,让我们用满腔

壮丽的激情报效祖国!

同志啊,请相信:空中会升起

一颗迷人的幸福之星,

俄罗斯会从睡梦中惊醒,

将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

铭刻下我们的姓名!

[自读导言]

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含的深刻寓意。

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解说]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诗歌的寓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

[自读程序]

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讨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层面上来阐述哲理的。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都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5.讨论: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或代表着种种清规戒律。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解说]以上提供的只是示例,并非唯一的标准的答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讨论,只要言之成理,教者即应加以肯定,答案不强求一致。

诗人为什么说“上帝”如果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

明确:孩子是纯真无邪的,孩子对美好的事物有本能的向往与追求。“上帝”如果抛开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抛开了一切清规戒律,恢复其纯真无邪的本性,他一定也会爬过去追求世间美好的事物。

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解说]这一层次的理解是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学生不容易理解,如“上帝”也是被禁锢者这一点,教者要作适当的提示。

小结:集哲学和文学于一身,融理性和感情为一体,这是哲理诗的显著特点。而哲理诗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训示式的说教,而在于悟性的启迪,学习时应由诗的表层意象入手,展开联想,逐层深入,最终触及主旨,才能理解诗歌中包容的深刻寓意。另外,哲理诗总会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留下某种不确定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

[扩展阅读]

欣赏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从诗中的形象描绘入手,理解向日葵所指代的内容及诗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明确:向日葵指代的是自我意识觉醒后与命运不屈抗争的人们。第一诗节侧重描绘向日葵抗争的神态。第二诗节着力揭示了向日葵抗争的意义或价值,向日葵一旦与它所依附的太阳抗争,则会改变其被支配的命运。第三诗节揭示了向日葵与命运抗争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向日葵的抗争是带血的抗争,是以自己的整个生命与命运的抗争,惨烈而悲壮。

这是一株不甘臣服的向日葵,尽管它曾经凭借太阳的能量,获得了自己依附的价值,但它最终要以顽强的抗争精神摆脱太阳对它的压制,从而获得自己独立的存在价值。这一形象喻示着人们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一向承受着历史惨重折磨的人最终会以抗争的方式去肯定自我的存在价值。

这首诗的寓意是,要获得独立的自我价值,必须与命运抗争,哪怕付出惨重的代价。

[附录]

阳光中的向日葵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象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颗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走近它

走近它你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捏出血来

7、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 ,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质疑探究

①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②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①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②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 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③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 新课(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5)《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⑥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①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②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③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④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1.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注:括号内文字仅供教师上课时参考。

8、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秋天的风铃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质疑探究

①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②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①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②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③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5)《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⑥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①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②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③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④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1.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注:括号内文字仅供教师上课时参考。

9、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30课《诗五首》之《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4.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
1.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设计(二)
多媒体显示: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二首诗《望岳》
二、杜甫简介
多媒体显示“杜甫画像”,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介绍略,留待以后介绍。
三、师生共同研讨《望岳》
多媒体显示: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这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配乐诗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教师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置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就这些问题,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
教师提问: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教师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识: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学生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4.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提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 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5.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或者“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原因”,或者“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
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层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

10、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30课《诗五首》之《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自主性学习】
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 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 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 :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11、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30课《诗五首》之《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
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
(5)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
(6)质疑,问难。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学贵有疑,有了这些疑问,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学习。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1、解读1、2句。
幻灯出示: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指名读诗句。
(2)理解词语。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呢?(同桌互相说、指名说)
(4)想象太阳升起时的美景。
师导:此时,诗人就站在飞来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情景。(出示:日出时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描述当时的景象吗?
(5)指导朗读。
师导:这样的景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认为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呢?
2、解读3、4句。
(过渡,师导:登上高高的塔,仿佛看见了日出时美丽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学生齐读3、4句。
(2)理解词语。
不畏:不怕。
缘:因为。
(3)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3、整体理解诗意。
四、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师导:现在我们理解的只是诗句的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诗和我们现在写文章是一样的,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我们要想读懂诗人的心声,那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
1、教师出示:王安石变法的故事 ,“浮云”的典故。
学生自己读读。
(出示: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可是各项新法的实施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到山岭高塔,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2、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
师导:读完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认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还指什么?
3、深层次得理解“不畏”。
师导:同样王安石也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应是什么?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说吗?
“不畏”说明了什么?坚决果断地读读这个词。
4、理解“最高层”。
师导: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就做了宰相,任凭反动势力怎样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能如此坚持和毫不畏惧,全都源于“只缘身在最高层”。“最高层”又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5、指导朗读。
读出诗人豪迈的气势。
6、学生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7、诵读整首诗歌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请同学们合上书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四、课堂检测。
试题:填空练习
飞来峰上___,
__鸡鸣见日升。
____遮望眼,
__身在___。
五、课后拓展。
1、自学古诗《题西林壁》。
2、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古诗读一读,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六、结束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

教学设计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