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5:47:04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妈妈的心说课稿一等奖及配套教案
一、说教材
1、教材:《妈妈的心》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教科书三年级上册。
2、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欣赏歌曲《妈妈之歌》,进一步体验感受乐曲中音乐作品旋律婉转起伏、宽广绵长,充分表现了母子间的真挚。歌曲的歌词朴实无华,母子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初步感受音乐作品中通过母子两人的对答,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挚爱和期望以及孩子深情的回报。
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妈妈的心》,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作品,音乐作品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幸福生活的儿童热爱祖国妈妈的一片深情。初步感受音乐作品中在音调上节奏的松、紧变化,唱出了“妈妈的歌”、“儿女的歌”使人感到心潮起伏,激动万千,把情绪推向高潮。
引导学生学习创编情景与动作进行表演,学习在情景中用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
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妈妈的心》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4、教学重、难点:学唱歌曲,音乐知识:掌握四分休止符,了解女声、童声的演唱形式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二、说教法
1、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快乐的因素。
2、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歌曲相配合的情境,加深了孩子们对歌曲情境的体会。
3、激励创新。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使他们在乐中学,学中乐,不但牢固的掌握了知识,而且能享受到成功创新的快乐。
三、说学法
在学习中,我注意去引导和激励学生通过创作歌词、节奏练习等一系列活动,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充分体现了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四、说教学程序
(一)用母子间的情感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情感。
(二)抒发情感使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的内容。
(三)新课讲授:
1、激趣设疑,情感导入
2、根据歌曲创编歌词,通过创编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边拍边读,使他们提前掌握歌曲的歌词和节奏,为学唱歌曲做好准备。。
3、学唱歌曲
(1)播放歌曲,让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用“啦”模唱歌曲的旋律。
(3)分段随琴学唱歌曲
(4)边唱边为歌曲伴奏。
(5)听歌曲,边唱边根据对歌词的理解加上适当的动作。
(6)小小展示台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7)改编歌词唱一唱。
(8)巩固
学生讨论,采用怎样的形式来演唱使歌曲更加优美动听?
(运用多种形式来演唱歌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低视生与全盲生的合作精神。)
五、课堂小结
《妈妈的心》教案
教学内容:《妈妈的心》
教学内容
1、认识四分休止符2、学唱歌曲《妈妈的心》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会唱歌曲《妈妈的心》,并能带上感情来演唱歌曲
2、能力培养:在学唱歌曲时掌握四分休止符的停顿
3、情感体验:通过聆听与学唱,教育学生要爱自己的妈妈,感谢妈妈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妈妈的.心》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2、掌握歌曲中出现的四分休止符
课前准备:录音机、磁带、卡片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基础知识
1、认识四分休止符
2、知道四分休止符的停顿时间
1、出示四分休止符“0”的卡片
2、讲解四分休止符与四分音符的时值是一样的,都是一拍
1、认识四分休止符“0”的形状
2、了解四分休止符的停顿时间为一拍
教学过程:
学唱歌曲
1、导入
师:刚才小喜鹊它要出远门了也不忘了自己的妈妈,那我们小朋友呢?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应该怎样表现呢?
2、听歌曲《妈妈的心》范唱
提问:这首歌唱到了什么?这首歌用什么速度演唱?
学生相互讨论,解决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3、再次听歌曲录音
提醒学生仔细聆听,跟着录音哼唱
看课本上的歌谱,随着录音轻轻地哼唱
4、复习四分休止符
设问: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谱上“0”的符号,指一指在哪些地方?
仔细观察有几处出现“0”符号
5、讨论环节
提问:这首歌曲中的休止符“0”起到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心理状态?
相互讨论,教师协助(歌曲中的四分休止符表达出儿女对妈妈甜蜜的爱心)
6、念念歌词
要求:让学生带上自己的感情念歌词(可以不按节奏念)
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7、填唱歌词
教师伴奏,学生唱歌词
跟着钢琴,认真地填唱歌词
结束课业
听音乐出教室
播放音乐,向学生挥手再见
随着音乐律动出教室,向老师说再见
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选自大班数学上学期的基本教育活动。我选本课的原因是因为本课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处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引导幼儿在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加法的计算过程,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信心。
2、认识加法符号“+”,了解其含义。
3、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小培养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思考、表达计算过程,而难点则是幼儿仿编3以内的加法应用题,理解加法的含义
第二部分:说教法。
在教学上,我采用了游戏对数的形式引导幼儿复习3的组成。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了教具模型演示法,让幼儿明确操作的要求和进行操作的方法。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我还通过讲解、比较的方法,将幼儿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展示出来,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找出哪一种是最好的。坚持使教法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幼儿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
第三部分:说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我教给幼儿一些学习的方法。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幼儿通过操作进行学习,我对幼儿的操作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幼儿去探索、发现,这样的学法可以让幼儿获得宝贵的数学经验,在教给幼儿操作法的同时,考虑到本课内容和幼儿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速率快的幼儿,我教给他们讨论交流的方法,学习速率慢的幼儿,我教给他们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的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又把它分了七个小点。
第一点:手指操
这样是为了让孩子能活跃起来,调整幼儿心情。
第二点:复习3的组成。
数的组成贯穿着10的加法,在加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我通过游戏对数。与幼儿一起,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又避免了单调和枯燥,做到了师生互动。
第三点:新课导入。
我出谜语让幼儿猜;身穿绿衣裳,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青蛙)告诉小朋友:一只青蛙坐在了荷叶上唱歌,又来了一只青蛙也坐在了荷叶上,请问小朋友们,现在一共有几只青蛙呢?
创设具有色彩和声音的情境,使幼儿自然地进入包含着数学知识的情景中,能让幼儿在感受数学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护了幼儿思维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强加于幼儿。
第四点:游戏“我最棒”。
我们来做游戏好不好啊,看谁最棒啊,我出题,看哪个小朋友能答对,答对的'小朋友有奖励啊!教师出示一道算式的苹果,苹果的背面写有得数,说对了,再将苹果反过来,显示正确答案。(给予奖励)
第五点:幼儿利用学具操作探索算理。
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具体的。因此操作是解决幼儿形象思维与知识抽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较好的手段。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就是其思维发展的过程。我出示了一幅图画,幼儿进行观察后,利用学具(1—3的数卡)进行操作,引导幼儿根据我出的题能自己摆出算式,并引导幼儿自己看图编应用题。
第六点;唱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边拍手边唱儿歌边跳舞。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音乐及舞蹈在这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第七点;看图列算式
1、观察画册《动物妈妈和宝宝》,教师口述应用题,请幼儿看图用数卡摆出算式。
2、做画册《动物妈妈和宝宝》中的加法算式。
一、活动前思考
1、设计意图: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活动过程中;基本是以儿童蜡笔画为主。有一种现象,引起我的注意和反思。小班幼儿,你让他用蜡笔画画,有许多孩子束手无策或随意乱抹一通,但是,你如果让他们画棉签画,孩子都很乐于参与;而且完成作品的比率很高。是不是棉签画更能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于是,我决定先从作画材料人手,丰富操作工具,引起幼儿作画兴趣。手指点画《鱼妈妈和鱼宝宝》这一活动由此产生。
2、重点难点:
重点:手指点画进行绘画活动。
难点:有序地点画衣服。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方法进行绘画活动。
2、有序地点画衣服,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红、黄、绿颜料若干盆,每组一块湿抹布。
2、操作材料每人一张。
(三)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教师随音乐做小鱼游的动作,激发幼儿兴趣。(因事先没有和该班教师沟通好,所以幼儿直接坐在位置上)
教师:“瞧,谁来了?”(出示范图)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是鱼妈妈和鱼宝宝。
教师:“对了,鱼妈妈和鱼宝宝要去参加海底世界的舞会,可是它们没有漂亮的衣服,怎么办啊?
幼儿回答。
评析:活动开始以音乐游戏《网小鱼》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吸引幼儿注意力使幼儿自然地进入活动之中。
2、教师示范,幼儿尝试给“鱼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
(1)介绍材料,激发兴趣。
教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好,可我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给鱼妈妈和鱼宝宝做衣服。我请了一个朋友来帮忙,看看是谁。这是我们的朋友颜料。看我怎么用颜料来做衣服。这是什么颜色啊?”
幼儿回答。
教师:“我帮鱼妈妈做一件x颜色的衣服。”
袖子拉一拉,食指、食指,翘翘,颜料盘里亲亲,鱼儿身上用力点点点。我们一起来做衣服,一个接着一个点。给鱼妈妈穿红衣服。”
教师:“鱼妈妈的衣服做好了,小抹布上擦一擦。
(2)通过观察,幼儿尝试手指点画。
教师:“现在我们要给谁的衣服了?”
幼儿:“鱼宝宝的。”
教师:“鱼宝宝不想穿跟妈妈一样的衣服,你猜猜鱼宝宝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幼儿回答。
教师:“好,就听你的,让鱼宝宝穿黄衣服。我们还能怎样给鱼宝宝穿衣服呢?”
幼儿回答并空手示范。
教师:“我们还可以这样给鱼宝宝穿衣服呢,一个接着一个,像在排队。我们一起来试试。谁愿意给鱼宝宝来做衣服?请xx。你的小手真能干。鱼宝宝的衣服做好了,小抹布上擦一擦。”
评析:示范是在激发兴趣基础上帮助幼儿热爱绘画的过程,本活动的示范伴以通俗易懂的儿歌来进行,使幼儿自然而然而习得绘画的方法。
3、幼儿操作材料
教师:“鱼妈妈和鱼宝宝的衣服都做好了,它们去参加舞会啦,可是还有许多鱼妈妈和鱼宝宝没有衣服,宝宝来帮助它们,好不好?拉一拉袖子,两个两个小朋友走到桌子旁边,做衣服的时候让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宝宝你们给它们排排队。”
评析:这一环节让幼儿通过切身的.感受做漂亮的衣服送给鱼妈妈和鱼宝宝,使他们享受操作活动带来的快乐。
4、展示幼儿作品,让大家相互欣赏,教师给予表扬。
教师:“你喜欢哪一张画?”
幼儿说一说。
教师评价:
1)我看见他做鱼妈妈衣服的时候是从左往右点的,做鱼宝宝衣服的时候是从上往下点的。
2)他做的衣服很干净,也很漂亮。
5、结束部分。
教师:“我们帮鱼妈妈和鱼宝宝都做了衣服,现在它们要去参加舞会了,我们一起去送它们(师幼伴着音乐做小鱼游动作)。到了,跟它们说再见吧!谢谢宝宝帮我们做衣服!再见了!”
评析:游戏是幼儿一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采用游戏化的方式送鱼妈妈和鱼宝宝参加舞会,使整个活动以游戏贯穿。
三、活动后反思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其中蕴含的教育契机日益受到重视。把游戏因素与绘画结合起来,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尤其是对正处于绘画初级阶段的小班幼儿来说,游戏更应作为绘画活动的主要形式。作为幼儿教师应如何将游戏因素和教育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画画成为幼儿的一种游戏,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活动,从中实现教育目的。
此次绘画活动由鱼妈妈和鱼宝宝,去参加舞会没有漂亮的衣服穿,使幼儿很自然地进入到绘画活动中,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如何帮助鱼妈妈和鱼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参加海底世界的舞会。在示范时,注意到了与幼儿的互动,并不是一味地要把技巧交给幼儿,而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和掌握绘画的技巧。整个活动以游戏贯穿,最后的结束部分让所有幼儿送鱼妈妈和鱼宝宝去参加海底世界的舞会,让幼儿体验到了操作活动结束后所带来的快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喜欢美术活动。因为太久没有上课,对于课堂的把握不是很好,不过整个活动幼儿积极性很高,创作的作品也很漂亮。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本文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提出了问题,植物靠什么传播种子;第二、三、四节分别讲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第五节讲只要细心观察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语言优美、生动,贴近儿童的生活,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
【设计思路】
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基于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结合课标精神与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从以下三点予以定位:
1、知识目标:
⑴认识“旅、蒲”等12个生字。会写“已、甲”等10个字。
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了解文中介绍的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⑷收集一些植物制作标本,并介绍其传播种子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识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⑴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激发学生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正确认读、书写生字。
难点:
⑴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⑵理解文中“旅行”“穿着带刺的铠甲”等所表达的意思。
为了将三维目标得以真正落实,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用图片激情、课件展示、音乐渲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去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精妙,以达到熟读背诵。
基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二、自读识字。三、合作交流。四、品读领悟。五、巩固延伸。下面,我就对本课的教学流程做以具体的阐述。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进入新课的学习。 “我们都知道牛马有脚,鸟有翅膀,它们都可以去各地旅行,可植物没脚,没翅膀,它们要旅行靠什么办法呢?聪明的植物妈妈想出了很多的办法,今天我带你们一起去认识这些植物妈妈。同时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自读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充分利用云空间课堂魔方,播放有关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配乐动画,教师伴随着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从刚才的画面中,你认识了哪几种植物呢?
2、学生自读课文。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边读边标出生字,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方法自主识字,从而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目的。
(2)讨论:你认识了哪几种植物呢?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生动有趣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三、合作交流
⑴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词语:蒲(pú)公英、苍(cāng)耳、豌豆。齐读词语。
⑵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蒲、苍”两个生字?(提醒学生勿把“蒲”字写成左右结构)
⑶利用游戏巩固识字。我将采用摘苹果、气球飞上天等游戏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4)小组内轮读生字,读得正确、流利的,由小组长为他贴上“ ”,没有达到要求的,再把生字多读几遍。
(5)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让学生在多音字“得”下画上记号。看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得”的读音有什么不同。
出示大屏幕:
A、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
B、那里有许多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可得不到它。
C、蒲公英的种子,飞得多远哪!
先认读“得”的三种不同的读音“děi、dé、de”,再读句子,选音节注音,最后齐读这三句话。
(6)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找还有哪些多音字?(为、降、乘……)画上记号,并给这些多音字组词。
【设计意图】通过听读、互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互助互学,人人参与,不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而且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7)识记字形,练写生字
1、识记生字
⑴出示文中的生字,自由练读,小老师带读。
⑵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比比谁的方法好。
⑶全班交流。
2、指导书写
⑴出示要写的字:如、已、娃、纷、好。学生认读。
⑵指导观察。要把这些生字写美观,必须注意什么?
⑶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交流书写注意的地方。
(4)教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如“已”要半封口,不能写成自己的“己”等。“绞丝旁”的写法,提示学生注意两个撇折的起笔收笔基本上下对齐,比较“洼”和“娃”的字形。
(5)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如:“巳”与“已”的区别,女字旁与“女”字宽窄不一样,第三笔到右边不出头。在重视学生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生需要教的知识”,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品读感悟
本环节的设计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我们说到“牛马有脚,鸟有翅膀,那植物妈妈究竟用什么方法送孩子去旅行的呢?现在就自由读课文,并画出来。
1、说蒲公英
(1)首先我们看看蒲公英妈妈是怎样将自己孩子送出家门的?请同学读读诗的第二小节。(板书:蒲公英、画)
(2)教师拿起蒲公英标本,边吹气边引导学生理解,蒲公英妈妈给孩子们准备了什么?(降落伞),那这里的降落伞指什么?(一朵毛茸茸的小花)你们看过真的降落伞吗?什么样的?
师:降落伞多美啊!但光有降落伞就行了吗?植物要旅行还得需要什么?师板书(风吹)
师:风婆婆过来了,蒲公英身上的冠毛便展开了,像一把把降落伞四散开来,你们瞧,种子这里一颗,那里一颗,都从空中飘落下来了。(我们可以用哪一个词来描述?引导学生说出:“纷纷”。
“纷纷“是什么意思?(指名说)实物演示,让学生说一说种子是怎样飞的。(一个紧跟着一个没有顺序地随风飞去。)
谁能用“纷纷”说一句话。
(3)(只要微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这句诗多美啊!你能美美的把这句诗读一读吗?(指名读)
师:是啊!孩子们长大了,终于可以离开妈妈独自生活了。孩子们多自豪啊。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微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纷纷出发。它们会飞到什么地方呢?(指名说)
(4)用“蒲公英娃娃飞呀,飞呀,有的孩子飞到了(田野),有的孩子飞到了(草原),还有的孩子飞到了(山坡)(指名说)
师:你们觉得蒲公英妈妈的办法怎么样?那它又是怎样的一个妈妈呢?请你夸一夸。
(5)像蒲公英这样聪明、伟大的妈妈还有很多,那大家想不想知道苍耳妈妈和豌豆妈妈是怎样送孩子去旅行的呢?
2、说苍耳
⑴蒲公英妈妈是靠风来传播种子的,而苍耳妈妈又有什么好办法呢?谁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说一说苍耳妈妈的`办法?学生交流并回答(板书苍耳动物皮毛带)
⑵让学生再次拿出苍耳标本,看一看,摸一摸,形象地感受“带刺的铠甲”。
⑶让学生任意把苍耳挂在自己的头发、衣服上,然后走一走、跳一跳,体会苍耳妈妈传播种子的妙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⑷苍耳宝宝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就能去田野、山洼。这个办法多妙呀!谁来夸夸苍耳妈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节。
⑸苍耳妈妈是靠动物皮毛带把孩子送走的。那豌豆妈妈的办法又是什么呢?
3、说豌豆
⑴第4小节分组进行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①自由读第四节。
②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共同探讨。
③说说豌豆是怎么传播种子的?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板书豌豆)
⑵各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⑶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拿出一颗豆荚,将豆荚一捏,壳突然收缩,形成弹力,豌豆便弹射出来。同时,教师告诉学生这与“豌豆晒在太阳底下,豆荚炸开,豆粒儿蹦着跳着离开妈妈”的效果是一样的。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让学生明白了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板画:太阳)
⑷出示句子:
豆荚炸开,孩子们离开妈妈。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①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豆荚炸开的响声、豆子蹦跳的动作、联想生活中蹦跳的快乐等方面去思考)
②指导学生读出豌豆宝宝蹦着跳着离开妈妈时的高兴的心情。
(5)试着根据板书背诵课文,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本环节的学习中,从老师的引领,到小组合作,到自学,引导学生由扶到合作,到独立学习,教学生学会学习,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五、巩固延伸
1、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植物呢?能说说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吗?(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其他植物标本,边展示边介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如:鬼针草宝宝只要挂住小朋友的衣服,就能去田野、山洼;葡萄的种子被贪吃的小鸟带到远方;太阳一晒,凤仙花娃娃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2、交流其它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然后仿照课文表达形式写一小节诗歌。
展示诗歌
3、教师总结:植物王国里的奥秘还有很多,粗心的小朋友是找不到的。希望你们做细心的孩子,探索大自然中更多有趣的事物和现象。
【设计意图】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3植物妈妈有办法
↓ ↓
蒲公英→风吹
苍耳→动物皮毛带
豌豆→太阳晒
【板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
风吹
蒲公英
皮毛挂
苍耳
太阳晒
豌豆
本课教学让我们看到农村教师在课程改革风口浪尖上撞击出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本课精彩之一:
大胆开发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田间、山野去。学生对照课本知识采集各种植物标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眼观、手摸、发现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奇特办法,心中必涌动起涟漪,禁不住要讲述自己的发现。同桌展示,全班交流,原本不善言辞的学生也畅所欲言,看似简单的活动,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散了学生思维,学生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
精彩之二:对比发现是学习、提炼语言的好办法,许多老师都采用,但往往只注意表面,不作深挖。设计中执教者就“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引导学生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发现句子的优美之处(豆荚炸开的响声,豆子蹦跳的动作,联想生活中蹦跳的快乐,感受豆粒儿的情感。)让学生体验语言的精致和微妙。
精彩之三:活学活用文本。课文是学习语文的范本,学习是为了运用。本课设计了让学生把采集的植物做成标本,并仿造课文写一首儿歌,或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介绍该植物。这一设计独具匠心,一方面可以使文中的句式在活用的过程中得以内化;另一方面,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乐于探究之情。这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境界。
一、说教材
我讲得是九年义务教育沪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读课文识字的第19课《熊猫妈妈听电话》。它是一篇的童话故事。以熊猫妈妈接听电话的方式,写了她的孩子在不同国家演出时,受到了各国人民的欢迎,也把中国人民的友谊传到了世界各地。课文写熊猫妈妈三次接听电话,三个孩子分别从日本横滨、法国巴黎、美国纽约向妈妈讲述他们的演出受欢迎的情景。全文共7小节,第1~6小节可分三个部分,这几部分在语句和结构上相似。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是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不同人物对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语。(开火车认读,检查识字情况)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根据课文内容读出熊猫妈妈和孩子互通电话时的语气。
3、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和同学们分角色玩打电话的游戏。
4、通过课文学习,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它把中国人民的友谊送到了世界各地。
三、说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读出熊猫妈妈和孩子互通电话时的语气。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生字、词语。
2、阅读理解。
(1)自读课文。思考:
※ 熊猫妈妈接听几次电话?
※ 它们分别是谁?分别从哪里打来电话?(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能从语句中找到重点词语或句子。)
※ 板书:
丽丽 日本横滨
明明 法国巴黎
林林 美国纽约
(用简洁的板书让学生更直观地熟悉课文内容。)
(2)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
(3)指导朗读。出示1、3、5小节。(仔细观察异同。目的是让学生找出“去、又去、再一次去”,让学生从这几个词上能判断熊猫妈妈共接听了三次电话。)
(4)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知道他们分别是丽丽、明明、林林分别在日本横滨、法国巴黎、美国纽约。
(5)指导朗读熊猫妈妈孩子打的电话,要求同学们读出高兴的语气。(多种形式)
(6)出示课文第6小节。(范读、指名读)
(7)简介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它把中国人民的`友谊送到了世界各地。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熊猫妈妈和孩子互通电话时的语气。
4、拓展说话。通过引导和图片让学生说说熊猫妈妈的孩子还会在哪里给妈妈打电话。
5、课文总结。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简洁让学生对本堂课学习重点有所回顾。
6、布置作业。(通过背诵和打电话的游戏对不同角色的语气有所自我体会。)
五、说不足
1、复习字词方面。在指名拼读“次”时,学生读成“翘舌音”,只是纠正一下,没有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拼读。如果
再指名说说“次“是“整体音节,读平舌音”,大家再集体拼读两遍,效果会更好。所以,在今后的生字学习时
继续加强对音节的认识训练,让学生自主学习识记辨别。
2、说话练习方面。为了巩固课文的重点内容,设计了一个“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很直观、准确地说出“熊猫妈妈的孩子有的在日本横滨,有的在法国巴黎,还有的在美国纽约。”但是没有让学生拓展练习说话。假如让学生根据生活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说几句,就能达到学以自用的效果。
3、分角色朗读方面。指名朗读、师生合作朗读、分男女生读可能面积还是小了点,如果让小组分角色朗读,就能让学生人人参与,都体会到人物角色的快乐心情。
4、在多媒体的操作方面。由于操作不熟练,授课中出现瑕疵,不仅影响听课老师和学生的心情,而且也扰乱了自己授课的步骤,其中忘记了设计好的板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课题是《植物妈妈有办法》。下面我就从四方面说说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植物妈妈有办法》这首小诗,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全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是一篇优秀的科普作品。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教学目标
依据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中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读出诗的韵味,并能试着仿编诗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方面的知识,并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味。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以“多形式的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会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去实践,而读不可置疑是一种非常好的语言实践的`方法。同时,我也采用实物观察,多媒体创设情境,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将学生带入快乐的阅读情境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整体感知——赏读情趣——拓展延伸——仿编诗歌
先简单说说整体感知这一环节
在激趣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分别进行了4次读文。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整体感知,读后交流收获。
第二环节是赏读情趣
这一环节就是引导学生精读诗歌,理解重点。由于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结构相似,因此我决定采用二小节重点指导,三小节扶,四小节放得教学策略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为了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我在第二小节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和小蒲公英一起随风出发,在情境朗读中找到美、读出美,读出诗的韵味儿;在第三小节中运用实物演示法,帮学生理解“铠甲”、“挂住”等词语,并从朗读中体会苍耳妈妈办法之“妙”;第四小节中,我则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感悟出豌豆妈妈的方法之“巧”。
下面就是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和仿写诗歌这两个环节密不可分。
拓展延伸:让学生先说说你还知道那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然后我再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种植物和学生交流
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同时也为创编诗歌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图文并列”式的板书。它的特点是:简单明了、主题鲜明。能清晰体现教学思路。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我就将这节课呈现给大家,希望各位老师听后能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音的强弱说课稿及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的强弱说课稿及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说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端,是学生脱离幼儿教育进入小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应该着重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得到激发和引深。
2、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音的强弱有一定的难度。创作活动《大雨和小雨》又是一年级新生第一次参与小组的创作表演活动,如何有目的,有秩序地创作表现尤为重要。
3、学生分析:在和谐默契的师生关系,自然快乐的课堂氛围中,一年级的小朋友通过一个月的音乐学习、训练,已初步养成了一定的音乐学习习惯。这节课通过各环节的学习,加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时的好习惯,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创编进行大胆尝试,及时捕捉学生创新思维时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提升学生对音的强弱的理解、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说明:
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模仿性强,在了解了音的强弱概念之后,请学生根据鼓声的强弱,用踏步走和小碎步走一走,这样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既有趣味又巩固了知识点。同样是鼓声,再请他们用即兴动作来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灵活的反应能力和表现能力。毕竟孩子们进入小学学习音乐才一个月左右,歌声的要求、合作表演、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显稚嫩,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以音乐的情感体验原则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在媒体和老师的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孩子们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实践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游戏《回声》采用师生对答,生生对答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再次感受音的强弱。用“回声”的方法可以复习歌曲,首先是适中的音量演唱全曲,然后用较轻的音量复唱全曲,提醒学生唱歌切忌喊叫。创作活动《大雨和小雨》部分我进行分层教学与全体教学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又时刻注意那些学习上有差异的孩子,给予鼓励和适当的`评价,激发他们学习表演的兴趣,进而不断培养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表演的能力。由此,我分别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方面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活是多彩的,我们的身边有各种音响,只要多留意,就可以将它们一一捕捉。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帮助学生感受、体验音的强弱,并通过音乐游戏训练学生对强弱音的分辨能力和反应能力,其次是创设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身心愉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能力。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结合自己生活经验、亲身的实践和体验来感受声音有强和弱,认识音乐中表示强弱的符号。
2、学生在填色、音响模拟、学当小指挥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音的强弱的体验,并在模仿的基础上表演音响小品《大雨和小雨》,有目的地表现出音的强和弱。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根据听到鼓声的强弱即兴用动作表现。
2、用即兴动作来表现音的强弱。
3、创作活动,运用综合能力表现音的强弱。
三、教学过程说明:
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所以,我认为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使儿童在充分的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
在本节课中,我以“美”为突破口,以实践为中心,以技能为手段,以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具体做法有:
1、律动体验:上课铃一响起,在没进入教室之前,我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强弱对比音乐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律动进教室。目的一是一开始就能让学生感受到音的强弱,二是基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爱模仿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后面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作准备。
2、问好体验:我一反常态,采用两次师生问好,第一次强,第二次弱,为了更好地导入新课。
3、游戏体验:我抓住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玩律动游戏感受音的强弱,训练学生灵活的反应能力。
4、色彩体验:我尝试着运用一种让音乐与美术相结合的新的教法,不限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去想像、去创造,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来表示音的强弱,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5、生活链接:让学生说说生活当中,身边发现的声音有哪些是有强有弱的,目的在于我们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而应该能延伸到课外,联系到生活。
6、找强弱: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7、唱歌曲体验:这是本课的难点之处。如何让学生把学会的强弱知识迁移到音乐课的核心部分歌曲中来是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我的做法是一让学生拍打着有强有弱的节奏为歌曲伴奏,之后再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就易于接受,也能更好地演展。二在《回声》练习中用不同音量的声音演唱歌曲。
8、最后就是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一年级音乐音的强弱教学设计
年级:小学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知识:音的强弱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帮助学生感受、体验音的强弱。
2、创设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身心愉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能力。
3、通过音乐游戏训练学生对强、弱音的分辨能力和反应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受音的强弱并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音的强弱知识处理歌曲,并能进行创作表演活动。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光碟、打击乐器、自制小乐器、白纸若干、油画棒、鼓、踢踏舞鞋、气球、吹泡泡机。
教学过程:
一、听强弱对比音乐做各种小动物动作律动进教室。
二、师生问好(两次问好:第一次强,第二次弱)。
三、游戏体验。
1、教师吹爆一只气球,然后打出泡泡机,同样是泡泡爆破,哪个强?哪个弱?
2、听辨游戏。
听到老师在钢琴上敲强音的站起来,敲弱音的蹲下去。
3、模仿画中的声音,区分每组音响的强弱。
4、游戏《跟着鼓声走》。
师:现在咱们来做一个游戏,小朋友闭上小眼睛用耳朵听,听听老师敲出了什么声音?(敲鼓)
方法一:听到鼓声强,用踏重步的方法表示,听到鼓声弱,用小碎步的方法表示。
方法二:听到鼓声强,模拟大体型的动物行走等姿态,听到鼓声弱,模拟小体型动物的姿态。
方法三:按小组围成圈,用扩大或缩小圆圈来表现音第二强弱。敲鼓者可以改由学生担任。
5、游戏《回声》。
①看视频,了解回声。
②教师喊话,学生模拟回声。
③生生之间模拟。
四、拓展。
1、说说、议议。
师:既然声音就在我们的身边,在生活当中,你能不能和大家说说你所碰到过的强和弱的声音?
2、图画体验。
①观看视频,体会强弱,并用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符号来表示音的强弱。
②交流,点评。
3、复习节奏,配以力度变化拍奏。
①● ○ ●● ○●●●●○ ○ ‖②● ○ ● ○ ‖③●● ○●● ○● ○ ● ‖④○ ●●○ ●●○○●●○ ● ‖
4、教师踢踏舞表演,让学生了解音乐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节奏加上力度的变化,会产生丰富的效果。
5、创作活动:音响小品《大雨和小雨》。
①拿出自己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展示交流。
②分成五个小组,每组由一名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指挥,由小指挥负责用不同的动作表示雨势的强弱,而同学们分别用自制乐器、教师提供的打击乐器或人声来配合模拟。还可以配合情景表演。
③几分钟后,各组轮流表演,大家一同欣赏评价。
6、唱歌曲体验。
播放录音,引领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上学》,同时用手、打击乐器、自制乐器拍打着有强有弱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一、说教材:
6的组成是基于5以内的组成之上的。我利用6朵花出现的不同特征,将6朵花分为两份,一方面培养孩子的观察判断能力,一方面也总结出6的5种分法。在这一阶段孩子初步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由于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常常会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借助于孩子操作图片进行教学,为孩子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活动的一些要求我将本次的目标设为以下几条:
1、能根据花的不同特点如:经脉、花瓣、颜色、大小、叶子的不同给花分类,注意每次分的时候要把整个一起分。
2、老师的引导下探索组成的规律,知道6有5种分法,在写的时候按照数字排序可以减少分法的遗漏。
3、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乐于探索数字的规律。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6的5种不同的分法。
难点:在操作过程中按照花的不同特征给花分类,知道每一次都要合起来在分。
四、教学过程
一、给花朵分类
在幼儿的观察中认识6朵花的不同特点。根据每一部分的两种特点给6朵花进行分类。分的时候教师要讲明白是将6朵花按两种特点分完了再合起来,然后再分。在操作过程中我让孩子将分好的结果记录在纸上,这样孩子的'操作才有总结性的分析。在交流的时候也能通过自己的记录纸验证自己操作过程的正误。
二、花转换成点
由分好的花转换为点,这个过程是将实物概括为数字的一个辅助,由实物过渡到对应量的点最后到数字孩子们在这样的思路中更容易理解6的分合式是怎么样演变过来的。
三、用数字列出分合式
点到数字对于孩子来说就比较简单了,整个过程层层深入,孩子的兴趣也被调了起来。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很轻易地总结出6的分合。
四、总结分合式中的规律
孩子们从2的分合一直学到到6的分合,但是对于其中存在的规律只有少数部分孩子能察觉。为了让孩子在写分合式的时候更方便,教师让孩子观察数字间存在的规律,引导幼儿说出数字的排列规律是12345,54321,分合式左右两个数字位置互换总和不变。孩子们在观察中提高了探索数字间规律的兴趣。
五、游戏
游戏是用轻松的方式对本次活动的巩固。教师将6朵花藏掉几朵孩子根据出示的花的数量说出具体藏掉的朵数,这是已知总数和分数算出另一个分数的数学推理。孩子们在游戏中心情愉快,对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
教案:6的组成(数学)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花的不同特点如:经脉、花瓣、颜色、大小、叶子的不同给花分类,注意每次分的时候要把整个一起分。
2、老师的引导下探索组成的规律,知道6有5种分法,在写的时候按照数字排序可以减少分法的遗漏。
3、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乐于探索数字的规律。
活动准备:
花朵大图和小图、分类的大图和小图、点子图、每人两个盘子、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花朵
教师直接提问:我手里有什么?有几朵花?
他们都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回答出示标记图。
师:6朵花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请小朋友根据这6朵花数一数每一种花有几朵,把6朵花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把答案写在一张纸上。
二、幼儿操作
小朋友们回到座位上,每人取一份花朵根据纸上的标记记录下每种花有几朵。
三、交流
师:请写好的小朋友回到座位上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根据花的花瓣分有…朵是圆形的,有…朵是三角形的。
请几个幼儿说说自己的答案,教师将正确答案写在黑板上的标记上。
四、花转换成点
1、出示由点表示的分合式
师:如果我用6个点表示6朵花,那么6朵花中分出来的1朵圆花瓣的花和5朵三角形花瓣的花怎么来表示呢?
2、幼儿上来继续填写
3、幼儿一起读一读:“6个点可以分成1个点和5个点……”。
五、用数字列出分合式
1、师:如果我用数字6表示6个点,那么接下去怎么用数字来表示分出来的点呢?
幼儿上黑板写一写,引导幼儿一起读一读。
2、数数6有几种分法。
六、总结分合式中的规律
师:我们观察一下黑板上写好的6的分合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幼儿说出数字的排列规律是12345,54321。
两个部分数有交换的现象。
七、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玩个游戏。
我手里有6朵花,现在我藏掉几朵花,你们猜猜我藏掉几朵花。
小朋友根据6的分合说出答案。
游戏多次进行。
师:课后,我们也可以和你的好朋友玩玩这个游戏。
一、说教材:
6的组成是基于5以内的组成之上的。我利用6朵花出现的不同特征,将6朵花分为两份,一方面培养孩子的观察判断能力,一方面也总结出6的5种分法。在这一阶段孩子初步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由于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常常会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借助于孩子操作图片进行教学,为孩子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活动的一些要求我将本次的目标设为以下几条:
1、能根据花的不同特点如:经脉、花瓣、颜色、大小、叶子的不同给花分类,注意每次分的时候要把整个一起分。
2、老师的'引导下探索组成的规律,知道6有5种分法,在写的时候按照数字排序可以减少分法的遗漏。
3、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乐于探索数字的规律。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6的5种不同的分法。
难点:在操作过程中按照花的不同特征给花分类,知道每一次都要合起来在分。
四、教学过程
一、给花朵分类
在幼儿的观察中认识6朵花的不同特点。根据每一部分的两种特点给6朵花进行分类。分的时候教师要讲明白是将6朵花按两种特点分完了再合起来,然后再分。在操作过程中我让孩子将分好的结果记录在纸上,这样孩子的操作才有总结性的分析。在交流的时候也能通过自己的记录纸验证自己操作过程的正误。
二、花转换成点
由分好的花转换为点,这个过程是将实物概括为数字的一个辅助,由实物过渡到对应量的点最后到数字孩子们在这样的思路中更容易理解6的分合式是怎么样演变过来的。
三、用数字列出分合式
点到数字对于孩子来说就比较简单了,整个过程层层深入,孩子的兴趣也被调了起来。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很轻易地总结出6的分合。
四、总结分合式中的规律
孩子们从2的分合一直学到到6的分合,但是对于其中存在的规律只有少数部分孩子能察觉。为了让孩子在写分合式的时候更方便,教师让孩子观察数字间存在的规律,引导幼儿说出数字的排列规律是12345,54321,分合式左右两个数字位置互换总和不变。孩子们在观察中提高了探索数字间规律的兴趣。
五、游戏
游戏是用轻松的方式对本次活动的巩固。教师将6朵花藏掉几朵孩子根据出示的花的数量说出具体藏掉的朵数,这是已知总数和分数算出另一个分数的数学推理。孩子们在游戏中心情愉快,对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
教案:6的组成(数学)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花的不同特点如:经脉、花瓣、颜色、大小、叶子的不同给花分类,注意每次分的时候要把整个一起分。
2、老师的引导下探索组成的规律,知道6有5种分法,在写的时候按照数字排序可以减少分法的遗漏。
3、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乐于探索数字的规律。
活动准备:
花朵大图和小图、分类的大图和小图、点子图、每人两个盘子、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花朵
教师直接提问:我手里有什么?有几朵花?
他们都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回答出示标记图。
师:6朵花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请小朋友根据这6朵花数一数每一种花有几朵,把6朵花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把答案写在一张纸上。
二、幼儿操作
小朋友们回到座位上,每人取一份花朵根据纸上的标记记录下每种花有几朵。
三、交流
师:请写好的小朋友回到座位上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根据花的花瓣分有…朵是圆形的,有…朵是三角形的。
请几个幼儿说说自己的答案,教师将正确答案写在黑板上的标记上。
四、花转换成点
1、出示由点表示的分合式
师:如果我用6个点表示6朵花,那么6朵花中分出来的1朵圆花瓣的花和5朵三角形花瓣的花怎么来表示呢?
2、幼儿上来继续填写
3、幼儿一起读一读:“6个点可以分成1个点和5个点……”。
五、用数字列出分合式
1、师:如果我用数字6表示6个点,那么接下去怎么用数字来表示分出来的点呢?
幼儿上黑板写一写,引导幼儿一起读一读。
2、数数6有几种分法。
六、总结分合式中的规律
师:我们观察一下黑板上写好的6的分合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幼儿说出数字的排列规律是12345,54321。
两个部分数有交换的现象。
七、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玩个游戏。
我手里有6朵花,现在我藏掉几朵花,你们猜猜我藏掉几朵花。
小朋友根据6的分合说出答案。
游戏多次进行。
师:课后,我们也可以和你的好朋友玩玩这个游戏。
说教材:
《献给老师的花束》是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表达师生情谊的诗歌。整首诗围绕“爱”,既写出了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又写出了学生对教师的敬爱,赞扬了人间至真至纯的师生情谊。课文共有4个小节,每个小节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师生情。
这首诗的`第1小节概括地赞颂了老师献身教育而无怨无悔的崇高品质;第2小节用具体的事例再现了教师关爱、教育学生的情景;第3小节写学生向老师献“勿忘我”表达对老师的祝福和敬爱之情;第4小节写老师高尚的品质给学生的人生带来的启迪。
说学生:
我是今年9月2日才调入学校的,而且一来就接手六(1)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此之前我一直从事了五年的数学教学工作,因此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材,我都感到很陌生,同时也感到肩上的压力很大,为了能更快适应教学工作,我尽量争取与学生多接触,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我认识了班上的33名学生,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我初步了解到学生们普遍喜欢上数学课,语文方面书写不够工整,对于学好语文信心不足。
为了上好这篇课文,我提前布置学生对课文进行了背诵,学生比较感兴趣,毕竟教师节刚过,而且在9月10日那天,学生们在班上搞了一个隆重的庆祝活动,不仅给班主任老师送上了许多礼物,而且我这个刚来才几天的新老师也收到了不少礼物。由此可见学生们对老师还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这也是我选择这篇课文的原因之一。
说教法:
这篇课文是以诗歌的形式呈现的,诗歌情感炽烈,意境深邃,加之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脚突出,很适合朗读,因此我打算用读的方式来教这篇课文。一共分2课时来上这篇课文,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扫清文字障碍,找准情感主线。第二课时精读品味,感受师生情深,课内我将安排多种形式的读,例如大声读、分组读、男女生轮流读,表演读等。在读中品味师生之爱,在读中感受师生之情,在读中体会诗歌的写作特点。我将要上的就是第2课时内容。
其次是采用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的方式,加强语言训练,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本诗意境优美,表达有特点,值得学生学习借鉴。例如在教学第2小节时,三个“记得”可让学生用自已的话描述诗中的情境,然后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用“记得”开头写话。
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确定的: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蕴涵的浓浓师生情。
3、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试着用“记得”开头写几句话。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抓住情感主线。
2、以读为主,结合讲、思、想、议一起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师生情谊,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读思议想,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难点:
练习用“记得”开头说话写话。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上课时内容:
这节课我们一起品味一下诗中那浓浓的师生情谊。(师配乐范读课文,课件出示有关老师与学生的图片,给学生一些感性认识)
二、品读第1节:
让学生自由读第1节,你从哪些句子、词语中能读出老师对工作的热爱。
抓住文中的几对反义词休会思想感情:
欢聚——离别忧愁——喜悦青丝——白发
接下问学生:老师希望什么?对什么“痴情”?从而理解“无怨”一词的深刻含义。
最后让学生带着崇敬之情读这一节。
三、教学第2节:
1、默读这一节,看看作者回忆了老师关爱学生的哪几件事?
2、交流,概括出三件事
3、指名读第一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4、指名说一说
师引导:在几年的小学生活中老师关爱学生的事情难道只有这三件吗?作者为什么只选这三件呢?
然后从文本回到现实,在你的小学生活中有哪些老师关心爱护你的事呢?请你回忆一下,用“记得”开头说一说。
四、学习第3节:
师启发:作为学生遇到了那么好的老师,我们会怎样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呢?
引导学生思考:“勿忘我”是一种什么样的花?学生为什么要送“勿忘我”?让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节思考讨论。
再问:学生给老师送花为什么要“轻轻地放”“默默地放”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呢?
最后让学生带着感激之情齐读本节。
五、品读第4节:
男女生轮流读本节,让学生找一找当学生长大成人之后回想起老师的什么?
品读“仿佛仍然站在我们的背后”一句。
问:这是不是一个比喻句?那作者为什么说老师站在背后注视着我们,鼓励着我们呢?
作者最后用了一个省略号,作者省略了什么呢?结合前3节想一想?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第4节。
六、总结全文
作者写这首诗献给老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配乐齐诵全诗。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4、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5、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试着用“记得”开头写几句话。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抓关键诗句中的关键词来体会作者表达的师生情。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至真至纯的情意。
设计理念:
一、多读多悟,吟咏品味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文本,让学生多读多感悟,吟咏品味,在潜移默化中抓住文章的主旋律,全诗字里行间洋溢着师生间那深深的情,“爱”是全诗的“主旋律”,是全诗的“情感线”,因此,本课教学中,读的设计要层次井然,层层深入,当学生初读全诗后,要引导学生从“情字”着手,从“爱”字切入,说说读了这首诗,感受到哪些爱?这样学生在初读时就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脉。品读采用多种形式,要让每个学生有自由读、大声读的机会。范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引读、齐读等,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二、读中想象,酝酿情感
诗歌的语言凝练,含义深刻,诗歌的情感炽烈,意境深邃,加之节奏鲜明,韵脚突出,学生在初读中就能把准情感基调,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读”与想象情境及品味语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然后用想象中酝酿出的情感,用朗读去表达,去诠释诗中的情,当学生沉浸在那种有情意的文字时,自然就能将师生之间的感情表达出来,课堂上可引导学生对诗中大量的对偶,排比句式采取双人对诵的形式,以利于情感的表达、流露。
三、读写结合,深入理解诗歌
本诗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是,借事抒情中用一个“记得”自然贴切引入话题,每个学生都享受过老师的关爱,相信提到老师,往事也会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在引导学生读、议第2小节时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用“记得”开头说话、写话,这一方面有利于对文本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读写结合,更深入理解诗歌,另一方面以“情”体“情”,用自己的感受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初读全诗,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抓住题眼
(1)播放歌曲《每当走过老师窗前》
(2)师生交流:听了这首歌,你想说什么?指名交流,师小结
(3)相板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深情读题。
二、多读多悟,吟咏品味
(一)读悟第一小节。
(1)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全诗,知道全诗高度赞扬了老师那种献身教育而无怨无悔的品质,现在请你自由读第1节,看看你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能读出教师对工作的爱?
(2)指名交流自己找出句子、词语。
(3)看来这一小节每句话都蕴涵了教师对工作的“爱”,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两句,找出句中关键词反复品读,看看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老师对工作的一种怎样的爱?把你的想法写在旁边。
(4)学生默读写批准。
(5)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欢聚、离别、忧愁、喜悦、无怨、痴情、日日夜夜、风里雨里”这些词来体会)。
(6)指导读书,读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三、读中想象,读写结合
(一)读悟第二小节
1、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全方位的,这一切都源自老师的“我爱春天,更爱这每一片绿叶。”因为爱,才有这一桩桩、一件件让学生难以忘怀的事。
自由读第2节,看看作者回忆了老师关爱学生的哪几件事?
2、全班交流,概括出三件事
(1)老师背“我们”过河。
(2)入队时,老师投给“我”无声的目光,给我温暖。
(3)老师表白自己的心声。
3、指名读第一件事的诗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交流
4、激发情感:多好的老师啊!找仿佛看到老师背着学生一趟趟地、小心翼翼地从涨水的小河中涉过的情景,我仿佛能听到老师发出的微微喘息声,请你们再读这几行,相信你也有这些感受,(学生齐读写第一件事的诗句)
(第二、三件事教学同上,教学过程略)
5、同学们,回忆一下,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的老师一定也像诗中的老师一样关心着你,你能也像作者一样选几件你难忘的事说一下吗?注意也像作者一样,用“记得”开头。
6、学生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二)读悟第3节
1、默读第3节,思考:学生们是怎样向老师表达祝福和敬爱之情的?
2、指名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1)“勿忘我”是一种怎样的花?
(2)学生送“勿忘我”还有什么意思?
3、师引读第3节
师:那么多美丽的鲜花,而我只选择——
生:有一种开在山野上的小花,她的名字叫“勿忘我”。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花呢?
生:风雨里盛开,风雨里凋谢。
一簇簇美丽朴素的生命、装点着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师:感谢老师,祝福老师吧!
生:亲爱的老师啊!……放在您的桌上。
四、学习第4节
1、学生已离开老师,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默读第4节,老师对学生有哪些影响
2、指名交流,师小结:老师的影响是深远的,是不可磨灭的,即使离开了老师,但老师的一言一行会影响着“我”感染着“我”,启迪着“我”,指引着“我”,让“我”在今后的生命历程中,知道怎样书写。
3、全班感情朗读第4节
五、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联系全文,我们可以想到,那就是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像老师那样,默默无闻,不求索取,把自己的毕业生献给社会,献给人民!再次齐读课文
2、再次聆听歌曲《每当走过老师窗前》
带着对老师的崇敬,小声学唱这首歌
板书设计:
7、献给老师的花束
欢聚离别无怨痴情日日夜夜风里雨里
默默无闻记得……记得……记得……
不求索取勿忘我
想起……想起……想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蕴涵的浓浓师生情。
4、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试着用“记得”开头写几句话。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抓准情感主线。
2、以读为主,结合讲、思、议一起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师生情谊,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读思议想,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单元整体内容
1、师:人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是爱的话语,最感人的故事是爱的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去领略一下爱的真谛。
2、学生自读第三单元课题及导读,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
二、初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初读第七课,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初探作者写作目的。
三、精读诗句,体会感人师生情
学习第一节,感受老师对工作的热爱。
1、同学们,刚才大家初读了全诗,深深感受到全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爱”。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节,看看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能读出教师对工作的热爱。
2、学生自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边勾画重点语句,并在关键词语下做记号,写批注。
3、指名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将体会到的感情出来。
学习第二节,具体感受浓浓的师爱。
1、自读第二节,看看诗中回忆了老师关爱学生的哪几件事。
2、概括出三件事。
3、指名朗读第一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4、交流想象,激发情感,练习朗读。
5、读第二件事,说说“无声的语言”传递怎样的千言万语。
6、读第三件事,体会老师说的话,并指导朗读。
学习三四节,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
1、自由读三四节,勾画体现学生热爱老师的语句并作批注。
2、重点交流学生为什么送老师“勿忘我”?联系课文说说老师和勿忘我有哪些相似之处?再次体会老师默默奉献的精神。
3、想象轻轻地,默默地给老师送花时,学生在心里回对老师说些什么?
4、指导感情朗读三四节。
四、再读全诗,集中体会学生对老师的热爱赞美和感激之情
五、联系实际,深化感情
1、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的老师一定也像诗中的老师一样关心你,爱护你,你能也像作者一样选几件让你难忘的事用“记得”说一说吗?
2、学生自由练说,全班交流。
六、小结全文,练习背诵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今天我以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改版后的广州花城版中学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的中国心》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根据这一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容易动感情,学生大部分是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他们求知欲、自尊心和模仿能力强等特点,安排了《我的中国心》这一课。这首作品是由黄沾作词、王福龄谱曲。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香港青年歌手张明敏演唱了这首歌曲。由于歌曲的歌词感情炽热、真挚、旋律优美动听,深深地表达了海外赤子眷恋祖国的心声,因此,一经唱出,即在全国引起震撼性的反映,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经久不衰。
(二)学习目标的确定及分析: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能够初步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
2、学唱歌曲《我的中国心》;
3、体验歌曲的情绪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及教法:
1、重点:音乐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体验歌曲的情绪上(聆听和感受音乐)。
2、难点:分辨演唱形式。
3、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其中运用了演示法、练习法、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通过精心的制作,给同学们一种直观的感受。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活动,分组比赛等,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体验歌曲情绪、了解音乐知识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
【二】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服装道具等。
【三】教学理念:为了让学生在本节课上获得更大的收获,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提供机会。我的基本策略是以雪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唱动结合,尊重学生的情感和创造体验,将现代化信息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同时将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课件的每个页面都营造出一种美、趣的情景。
【四】教学过程: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将本节课设置了六个教学环节:引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讲解音乐知识、感受与鉴赏音乐、探索与创新、互测自结。
(一)首先是引入新课这个环节:
我充分注意“教学导入”环节的重要性,精心设计。通过FLASH的彩色画面和音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请你仔细聆听下面的歌曲,听后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播放《爱我中华》FLASH
(二)出示学习目标:这一环节是使学生知道这节课所要学习内容。
1、能够初步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
2、学唱歌曲《我的中国心》;
3、体验歌曲的情绪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三)讲解音乐知识:
(难点)这个难点部分我通过了多媒体上各种音响来讲解,使学生能够亲耳听到各种演唱形式的音响资料,最后还在测评中测试了这个环节。这个环节运用了一分钟的记忆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快的记住音乐知识。声乐的演唱形式
1、独唱:一个人演唱的形式。歌曲《笔记》周笔畅
2、齐唱与轮唱:由两个以上或更多的人演唱同一个旋律。歌曲《保卫黄河》
3、重唱:多声部的作品,根据声部可分为二重唱、三重唱等。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黑鸭子组合《走》彝人制造组合
4、对唱:两个人或两组人作对答式的演唱。歌曲《河边对口曲》
5、合唱:包括几种形式A、混声合唱:四个声部的演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歌曲《中国颂》B、同声合唱:男生合唱、女声合唱、童生合唱。歌曲《蓝色多瑙河》女声两声部C、领唱加合唱:一领众和形式。 D、小合唱:人数较少的合唱。 E、无伴奏合唱:无乐器伴奏,由纯人声演唱的合唱。歌曲《牧歌》
(四)、感受鉴赏:
(重点)这个环节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反复聆听音乐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增加对作品情绪的感受和体验;还在下个环节中在次用分组比赛和表演的方式加深对作品情感的体验。
1、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请学生仔细聆听,用语言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2、作品简介:《我的中国心》这首作品是由黄沾作词、王福龄谱曲。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香港青年歌手张明敏演唱了这首歌曲。由于歌曲的歌词感情炽热、真挚、旋律优美动听,深深地表达了海外赤子眷恋祖国的心声,因此,一经唱出,即在全国引起震撼性的反映,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经久不衰。
3、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我的中国心》。通过反复练唱,使学生逐渐熟悉歌曲。并加入律动,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在演唱中注意唱准音高及旋律对感情表达的作用。
4、请同学从曲谱中找出相同的旋律片断,并打拍子反复演唱几遍,加深印象,注意音高和音准。
5、再次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提示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感受音乐:(1)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快,稍快,很快,极快。你认为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2)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五)、探索创新:
这个环节主要还是上个环节的延伸,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表现和表演加深对作品情感的体验。下面我们分成两组进行表演,看哪组同学表现的好。分组比赛的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演唱形式可采用领唱、齐唱。之后,也可由学生独唱或小组唱。可以用各种演唱形式......
(六)、互测自结:
这个环节是对教学难点的一种在体验,我通过播放三段音响让学生分辨出它是哪种演唱形式。仔细聆听三个音乐片段,分析一下是下面的哪种演唱形式?A、独唱B、齐唱C、重唱D、对唱E、合唱最后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五】我的教学特色:
1、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科特点;2、创造合作互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音乐的乐趣;4、实现学科整合,了解多元文化。
一、说教材
1、教材:《妈妈的心》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教科书三年级上册。
2、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欣赏歌曲《妈妈之歌》,进一步体验感受乐曲中音乐作品旋律婉转起伏、宽广绵长,充分表现了母子间的真挚。歌曲的歌词朴实无华,母子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初步感受音乐作品中通过母子两人的对答,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挚爱和期望以及孩子深情的回报。
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妈妈的心》,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作品,音乐作品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幸福生活的儿童热爱祖国妈妈的一片深情。初步感受音乐作品中在音调上节奏的松、紧变化,唱出了“妈妈的歌”、“儿女的歌”使人感到心潮起伏,激动万千,把情绪推向高潮。
引导学生学习创编情景与动作进行表演,学习在情景中用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
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妈妈的心》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4、教学重、难点:学唱歌曲,音乐知识:掌握四分休止符,了解女声、童声的演唱形式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二、说教法
1、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快乐的因素。
2、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歌曲相配合的情境,加深了孩子们对歌曲情境的体会。
3、激励创新。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使他们在乐中学,学中乐,不但牢固的掌握了知识,而且能享受到成功创新的快乐。
三、说学法
在学习中,我注意去引导和激励学生通过创作歌词、节奏练习等一系列活动,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充分体现了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四、说教学程序
(一)用母子间的情感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情感。
(二)抒发情感使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的内容。
(三)新课讲授:
1、激趣设疑,情感导入
2、根据歌曲创编歌词,通过创编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边拍边读,使他们提前掌握歌曲的歌词和节奏,为学唱歌曲做好准备。
3、学唱歌曲
(1)播放歌曲,让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用“啦”模唱歌曲的旋律。
(3)分段随琴学唱歌曲
(4)边唱边为歌曲伴奏。
(5)听歌曲,边唱边根据对歌词的理解加上适当的动作。
(6)小小展示台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7)改编歌词唱一唱。
(8)巩固
学生讨论,采用怎样的形式来演唱使歌曲更加优美动听?
(运用多种形式来演唱歌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低视生与全盲生的合作精神。)
五、课堂小结